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2024-09-02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通用11篇)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1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美育教育;实践

在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而美育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本文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其他有效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从以前的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方向逐步迈进。而情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饱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体会。众多的文学名著,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甚至有一些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很多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都是有感而发,借笔抒情。学生在对作品进行品读的过程中,也能从作者所写的文字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领略到他的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发挥好其引航灯的作用,不仅要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经常地进行观察,在课堂上,还要帮助学生和作者之间建立一条情感沟通的有效渠道,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零障碍,从而促进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提升,为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夯实了牢固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所谓的审美感受力,指的就是,感官对审美对象所进行的感知能力。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感受力,让学生能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在对事物进行感知的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他们更愿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感知又伴随着整体性特点。当审美对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时候,再经过教师的有效引导,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思考之后,学生对审美对象形成了一个较为整体的印象,并转化为自己的感知。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并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知器官,去感受美、发现美。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构建相应的情境,使语文教学内容从文字到实境的顺利转变,从而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感知更为深刻,扫平文字给学生带来的审美障碍,加深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比如,在讲到《春》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将春天的美丽景色展示出来,并配备优美的朗读音频,通过相应情境的建立,构建出美的氛围,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从而使学生的感受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所谓的鉴赏能力,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评价能力。一般来说,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其方法主要是从比较分析入手。人们在进行事物的比较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在看清事物本质的同时,也能正确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为例,虽然,他们都是对雪景的描写,但是,岑参的这首诗主要是对冬季的寒冷进行渲染,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不忍离别之情。而毛泽东的词,主要是对雄壮的祖国山河进行了赞美,豪迈大气,气势磅礴。这两首诗词内容相似,风格却是相去甚远,其情感也有很大不同,通过这种对比的手法,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升。

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可以说,审美创造力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学生通过审美观察力、感受力、鉴赏力的提升,有了较为丰富的审美体验,然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审美能力的适用性得到显著提升。提高学生审美创作力的途径有很多,具体来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饱含感情的朗读是提高审美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后,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可以说,学生的写作过程,就是其进行审美创造的过程,想要写好一篇作文,自然离不开合理的想象以及美的创造。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作为现代语文学科中的重要课题,是具有非常大的魅力和价值。初中语文教师,应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心田浸润着审美的清泉,从而让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实践意义

(一) 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美的欣赏能力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 学生只有真正拥有了对于美的感受与感悟能力, 才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欣赏与创新能力。为此,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欣赏美与丑的能力, 让学生可以依据客观的理论进行正确的感悟与判断事物的美与丑, 并将此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物质条件。例如, 教师在进行教学“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程时, 同学们都见过菜地, 院子里的小块平地可以开垦成菜地, 田里的菜地又大又平, 分成一畦一畦的。你觉得在山坡种地会有问题吗?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民, 为家人开出了一块菜园, 但子女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四季的蔬菜, 而是一种人生精神。是什么精神呢?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山坡上开出了一块作为菜园的基地。当暴雨冲走泥土后, 父亲一筐筐挑土, 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块新菜园。这种精神是当今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不断激励着我去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令学生终生难忘。不仅文章中感人的辞藻还是内在隐含的丰富内涵都将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同时文章的一些用词也是十分的恰到好处。例如文章中的“垒上石块。”“父亲没有气馁, 盖住了那可怖的岩石。”从对父亲的动作描写中, 体会到了父亲的执着。班级中的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和细细的品味, 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心灵上的情感共鸣。学生也会在学习情景中慢慢熏陶, 学生也会逐渐养成正确的审美标准, 以及审美倾向。

(二) 有利于全方位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体会和欣赏美的根本目的在于创造美。通过对于学生实际审美能力以及审美取向等内容的培养, 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特有的创造美的能力[2]。同时, 美育教育中的最为重要的任务, 就是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看菊花”这一课程时, 教师在教学时, 需要询问学生“你们喜欢花儿吗?喜欢什么花?”“你知道吗, 有一种花喜欢在秋天开放, 它就是——菊花”秋天是赏菊的最好的季节, 老师今天就带着大家去“看菊花”走进公园, 满地的菊花都开放了,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黄的像金, 小小的雏菊像星星的眼睛散落在草丛中, 盛开的菊花像美丽的小姑娘, 亭亭玉立。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菊花, 美丽极了。当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文字时, 心却已经飞到那遍地都是菊花的情景中。教师通过这种美丽的情景来进一步引导学生的生活体验, 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感。通过课件演示出五颜六色、姿态各异的菊花, 激活学生脑海中的生活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菊花时所看到的景象。在亲身体验下, 鲜明的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个课后绘画活动,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大胆想象, 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绘画。全面培养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及对美的理解能力, 以及美的学生们的美的创造能力。

(三) 从文中的具体字、词、句、篇章来全面进行学生的审美教育

当前阶段中, 小学生普遍存在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中, 囫囵吞枣的现象问题。特别是学生对于文章中的字、词、句的学习, 总停止在表面上。还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则是要求班级中的学生将文章中一些字词摘录出来, 让学生自主进行理解和领悟, 随即进行生硬、呆板的教学。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方法, 不仅完全的抑制住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还很大程度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此, 教师必须需要从文章中字、词、句的教学中, 深入挖掘美的元素。例如, 教师在进行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 “春天, 树木抽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春天, 树木长出新的枝条, 长出嫩绿的叶子。”比较哪个句子好?“抽出”让人感受到树木发芽生长速度快, 这样写就更加生动形象, 写出了春天树木生机勃勃地长势。而“长出”就显得过于直白, 缺少情趣。教师需要询问学生:“如果你能看到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树木, 你心情怎样?谁能用自己的表情和声音把自己的心情表现出来?”虽然, 文章中的艺术美, 不可能直接为学生进行完整呈现, 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必须从客观理性上对每篇文章的文化形式、写作手法和文章布局全部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只有这样, 才可以将美育逐渐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 美育教育实质上是指在美的形象中不断融入良好的品德教育。通过对学生开展美育教育来将学生引领到正确的道德学习轨道中来。为此, 语文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美育教学, 充分发挥出语文教材内容中的美, 最终实现班级中学生全部都可以切实有效的体验美、欣赏美并创造美。

参考文献

[1]陶荣琴.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的意义反思[J].才智, 2015 (29)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德育教育 质量 品质

1 前言

我国历史文化经历了五千年的历史熏陶,从古至今均以“以德服人、以德安邦”才能使人民臣服,才能安邦定国。而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融入德育教育,将“德智体美”深入语文教学工作中,通过运用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让我们的学生更强大,使国家发展更昌盛。

2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措施探析

2.1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学生德育品质

将德育教育渗入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是只在于形式,只重视说教,利用说教的方式倡导德育教育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降低教学质量,因此需要转换语文教学方式,再以此来达到教学目的[1]。所以,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设备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运用计算机操作技术在网络中搜寻教材资料,并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量。搜寻语文教材时应从具备教育意义、德育启蒙方向进行搜寻,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使学生对语文教学产生兴趣,从而获得直观教育。

2.2建立学生心理沟通桥梁,陶冶情操

帮助学生建立心理沟通桥梁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必经阶段,部分同学由于不勇于承担或者在提交作业时未能及时上交而向教师撒谎。根据这一现象,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期间,老师就应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桥梁,让教师一改课堂严肃气氛和同学进行平等交流,和学生一起研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人生话题,全面了解学生心理现状。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心思,从而对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2]。同时,还可以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去了解、去沟通交流,和学生一起培养师生情感,让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由此得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沟通桥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工作。

2.3充实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实现德育教育

以初中语文教学实施德育教育工作,首先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德育思想,并将有效的德育思想充分运用到语文教学中[3]。除此之外,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具备充足的德育教材才能开展教学工作,由于实施语文教学需要将情感融入教学中,而情感是人们最为复杂的心理症状,其是对事物以及事件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形成的一项情感,是我们对人和人之间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真实反应,其详细表现为人们心理情绪、生理情感以及肢体语言等。在这一情绪活动内,较好的德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生活,让学生的人格上可以获得进一步提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大量的德育材料融入教学工作中,并把德育活动与学生认知进行结合,通过不断渗透将德育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品质。此外,德育教育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核心力量,在进行教育过程时,德育已经渗透在各方面教学工作内,并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

例如:初中语文《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教学中,所选用的题材应以文质兼优、蕴含丰富的德育材料为主,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不但可以感受到贝多芬的故事,还能感受到文章中所包含的德育品质。通过不断搜寻有效的教学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中可以读懂文章,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实现德育教育工作奠定基础。同时还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给予了合理条件。此外在进行教育工作初期,首先应明确教育方向,全方位挖掘与德育有关的语文教材,以知情共享的方式开拓学生思维,让同学在受到语文教育的同时,还能受到德育知识的影响。除此之外,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传播点,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以激情、振奋、活跃、饱满的心态,以此来感染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2.4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课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中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组织好学生的课外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主张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个人品德修养,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以“做中学,学中做”为主要呈现方式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中,同学们既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技能,又培养了个性和特长,大大提高了综合素质。学校成为学生生活、学习、健康成长的乐园。语文教师是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的主要组织者,要通过多种有效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德育教育充分渗入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式较多,这需要教师不断开拓、研究寻找有效的方式进行渗入,同时还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全面发挥出德育思想以及其积极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张配,王海深.试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8):110-156.

[2]梁卓元.初探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实施[J].新课程学习(中),2011(06):189-190.

初中体育课堂中的美育教育论文 篇4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提出和推广,初中体育课堂教育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美育培养,体育美学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效果的学科,其包括美的规律、结构、价值等。初中体育教师可针对美育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作用进行分析,并研究相应的原则和途径,以期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体育;课堂教育;美育

立足于体育美学角度来分析,体育中的美表示的是协调发展的身体,健美体系、敏捷、熟练、优美的一系列动作,很多体育家、教育家、美学家都主张将美育和体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期间,通过对美育原则进行贯彻能够让其将死板的记忆转变为生动形象的脑力活动,将乏味、枯燥的技术动作转变为艺术形象。总的来说,体育教学中贯穿的美育教育和常规教育不同,主要是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激荡人们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的作用

1.体形美塑造

体育对于人具有最明显、最直接的作用,首先为塑造人的身体,这种塑造表现为让人的物质体系不同潜在生理机能都能够展现出来,从而让人体变得更加强壮、健康;其次,其能够让人体健美,让其成为“美、力、健”结合体。体育所具有的一种基本任务就是审美,能够让教育对象更加清楚地了解到体育实践活动对于人体的作用和功能。利用这种教育来引导教育者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各种体育活动中,在活动中遵循美的规律,塑造出健康、完美、和谐的形体。在研究中不难发现,如果教师一味追求升学率,不重视体育课,则会对学生的身体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例如脊柱侧弯、近视眼,很多学生不丰满、男生不挺拔,从而给人留下迟钝、萎靡、怯懦的感觉。因此,学校体育需要能够遵照相应的指导思想对美学成果加以研究,制定出系统完善的措施,让学生的身体能够实现美、健康发展。也就说通过科学、系统的学校教育让学生神经系统、器脏、身高发育良好,还能够在形体、动作、姿态上都能够达到一定的风度,显示出大方、活泼、矫健的活力,展现出民族的健康形象、身体素质。

2.提高审美能力

体育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从而表现在提升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上。在实际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于美的感悟和享受除了会受到审美客体、对象的现状影响,还受到主体人审美能力的影响。审美能力的高低也受到人的经济地位、社会条件、文化素质的影响,但是,其实际上也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审美教育对于人的审美能力造就属于基础形式的.一种,利用这种教育能够让受教育者明白美和丑的区别,从而培养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并且通过对这些感觉能力的使用来塑造出美的形体,培育出美的情操。学校体育中所开展的球类、田径、体操教学活动,作为较为严肃的文化教育、知识传授,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技术动作的韵味、美感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在技术教学不仅追求动作的准确性、合理性,也在此技术上要求动作的力度、幅度以及节奏都能够满足韵律、协调、自由的要求,从而让大学生在课前、课后、今后的业务活动中表现出相应的运动技巧和运动姿态。所制定的体育技术教学计划要求教师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技能美进行培养,让体育成为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通过学校体育的发展和普及,还能够让其在内容和总体上满足美的需求。

二、体育教育中美育原则

首先,坚持“体美共育”的原则,这种原则表示教师需要结合美的规律来对教学活动进行组织,通过存在于体育教学中美的因素来让学生身体得到发展,强化其体质、陶冶其情操、铸造其灵魂,从而保证美育和体育有机结合。通过对这一原则的贯彻和落实,教师在教学期间可以通过审美方式来诱发学生的体力得到发挥,进一步解除、降低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疲劳,让其各项身体机能协调,保证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够在学生体质得到发挥的基础上开展。还要求教师需要结合美的形式来让学生的身体潜能得到发挥、运动能力得到发展,让其心理结构、品质以及身体结构得到双重构建,达到显著的“体美共育”的效果。其次,还要能够坚持“先导原则”,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组织者、思想的贯彻者,也是技能的传授者。在教学期间,运用建材、体现思想、实施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这些都是由教师的业务水平、思想水平、工作能力来体现。在不同课程教学期间,教师都处在主导、先导地位。体育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要求学科本身要能够达到美育、体育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体美共育”的效果,教师本身所具有的这种主导、先导地位较为突出。

三、体育教育中美育实施途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培养 篇5

内容摘要:

在语文教育中进行美的教育,是对学生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本文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做了有益的探索。文章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创造美四个方面谈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 语言形象意境创造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但语文课文只是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了情境,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升还需教师的启发、激励。语文教材中的美,虽然丰富多彩,无穷无尽,也要靠教师引导去发现它,感知它,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审美教育作用。教师如果教学得法,就会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美的震撼,使学生在情感的审美中实现思想的升华和灵魂的净化。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言美进行审美教育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语言的表现力是无限的,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语言的感知。有的作品语言庄重、风趣、雄奇、绮丽,有的作品语言句式别致、变化多姿。不同的语言风格,体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雄浑豪放的,使人激奋昂扬;朴实平易的,则显得情真意切;含蓄清新的,则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如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整篇讲演的语言爱憎分明,慷慨激昂。“为什么要打要杀,而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无耻啊!无耻啊!”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句中有愤怒的控诉,辛辣的讽刺,也有对人民力量的赞颂,对光明前途的展望,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读来使人热血沸腾,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再如 莫怀戚的《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句式的整齐与错杂,寓意的对举与反衬,似乎都是信手 1

拈来,无丝毫的刻意雕琢。像“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我的话” “他的话”,“前面” “后面”,“妈妈” “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愁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得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语言,抓住富有代表性的精彩段落指导学生朗读,也可以范读。朗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声音增强课文的感染力,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感情,抓住它的感情基调,并进入情境。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把握汉语的审美特征,在自己的语言运用中自觉体现,用美的语言去描写自然的美,人物形象的美,再现生活的美,提示人生真谛和科学真理。这样,把传授知识与审美教育融为一体,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修养。在教学中,应针对作品语言的不同特点,指导学生反复品味,反复朗读,使学生充分感受语言之美,并逐步提高阅读与欣赏能力。

二、通过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思想、鲜明的个性和栩栩如生的动作情态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初中生的审美情感具有较鲜明的年龄特征,他们的审美情感的主观色彩浓厚,而较难自觉地对审美对象深沉内敛的美产生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

如课文《邓稼先》,是“一篇至情的文章”,作者杨振宁以饱含深情的笔调,传达了这样一个主题:“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邓稼先,邓稼先这类杰出人物又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文通过一桩桩鲜为人知的真实事件,展示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感动之余,我们会由衷赞叹他的确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范仲淹仕途坎坷,郁郁不得志,却能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伟大政治抱负。这一崇高形象,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仁人志士,直到今天不还是我们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吗?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验这种美的意蕴,让这种美熏陶学生的心灵。

当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不总是高大的,完美无缺的;有时,某些人物可能是丑恶的、卑鄙的、渺小的、冷酷的。但只要作者的感情是健康的,思想倾向是正确的,便都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想象,使学生从美的形象中得到启迪,受到陶冶,汲取美的精神内涵,去感知美、表现美,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三、通过课文的意境美进行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作品引人入胜的情境所在。引导学生深入地体味作品的意境,可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教材中有许多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总是力求用准确、传神的语言作材料,把自己感受的事物通过真实、生动、包蕴丰富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因此,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启发学生进行审美想像,把学生引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中,才能真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事物,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从而深刻地体味文章的内涵。

就散文而言,写景类散文的境界美值得我们关注与感悟。这类散文往往意境优美,诗情浓郁。如朱自清的《春》,就是这样的一个名篇。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的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然后推出五幅特写:草的嫩绿,花的争相斗妍,风的温馨,雨的缠绵,人的欢乐。写景状物,形神兼备,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将写景的文

字内化为想象中的美丽景象,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壮阔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然的热爱。

而古典诗词则具有独特的意象风韵,美不胜收。诗词中景物的选择,画面的建构,色彩的调配,景中的意蕴,都具有审美价值。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手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事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这就是美的力量,这就是美的意境的审美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分析、体会这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净化自己的心灵,陶冶自己的情操。

当然,意境的审美,“感悟”是最重要的。“感悟”的基础是“理解”,学生不理解,感悟也就谈不上。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逐字,逐句,逐段,把课文拆解得支离破碎,强调分解,忽视综合,是不利于学生的感悟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将整体感悟放在首位。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通过创造美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并不奢求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文学家,最终目的是培养审美的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进而使之拥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美的热情与能力。作文就是这一能力的最好表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的需要,真实、生动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这就是创造。要使学生明白,课文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

在具体的作文训练过程中,应关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写随笔、周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落实到文字,充分积累素材。

2、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把学生写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

3、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审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总之,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作热情,予以积极的引导。

综上所述,我觉得,美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巨大的感人作用,语文教学贯穿审美教育,二者有机结合,可以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必须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让美育之花在语文教学的园圃中结出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贺清贞《文学作品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4月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6

刘颖涛

内容提要: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它以成为当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题词:美育;审美教育;物理教学;

正文: 引言:

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物理学揭示的虽然是“冷冰冰”的客观真理,但也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审美因素,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方法、场地不失时机地渗透美育,以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愉悦的情境之中轻松地全面地认识物理规律、掌握并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对物理学的发展和中学物理教学的深化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美育,通常亦称审美(认识美)教育或美感(感受美)教育。对青少年来说,由于他们心理发展的特点是思维仍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在接受教育时,情感因素仍超过理智因素。因此,对他们而言,美育这种情感教育更有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是以理性教育为主的德育及以开发智力为目的的智育所不能完全代替的。根据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是居于同等地位的,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而美育尤其促进了人的个性的全面充分的发展。

美育的作用也是其他方面无法代替的,德育、智育、体育等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育的作用有一定的自觉性,具体包括以下一些特点:

(一)、美育是以一种感性的方式感化人,而不是以理性说教强制人。

美育没有任何形式上的束缚和规定,它只是让人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美育像空气一样包围着受教育者,让他自觉自愿地去感受、体会,从而心甘情愿接受教育。

(二)美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仅用不着强制和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育就是使人“乐”的教育。当人们处于快乐状态时,他们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能够自由地发挥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美育是不可抗拒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从内心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动人的。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逻辑思维的状态中,情感是从属的,受压制的。而在知觉和表象等活动中,情感得到了激发和表现。

(四)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积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反映了美育对成就全面发展中的人的作用。

(五)美育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美育就是通过生命的原则去驾驭人的感性欲望,从中实现对人的感化。美育把外在的人类社会的利益变成内在心理的要求,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使人向往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形象,培养自己的爱美之心。

二、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自然学科的教学中,美育的渗透还需加强,在此以中学物理教学为例来探讨美育的实施。实践证明,中学生学习物理刚开始时兴趣浓厚,物理成绩普遍较好,但随着学习的深入,许多学生出现学习困难、兴趣消退,物理成绩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尤其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女生的物理成绩直线下降,且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这是由于物理教育缺乏持久的召唤力、感染力,也是美育未能寓于物理教育之中的结果。

(一)、物理教育实施美育的原则

物理教学中进行美育必须以熔融、渗透为准绳,以我国国情、人情为方向,发掘物理教学中的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

1、真、善、美统一的原则。

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审美观,要让学生认识到真和善的事物才是美的,要追求美,就要追求真理,就要尊重事实。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有科学性错误,实验时不弄虚作假,失败时要分析原因,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2、审美主体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要循序渐进,使美育的实施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相适应,根据审美主体即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审美对象作为实施美育的内容和方法,并且采用相应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物理教育中实施美育,必须注意不能一味的灌输、说教,更不能强迫,而必须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学生自愿、乐意受教。还要注意物理教育中的美育不同于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它不能脱离学科内容,要善于把知识传授同美育教育结合起来。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美是在实践中创造的,美感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所以美和美育离不开实践。并且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在审美实践中亲身去体会、感受、领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审美实践过程。

(二)、努力发掘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因素

1、物理现象美

美首先在自然现象,物理现象给予审美感官以快感。朦朦胧胧的白汽、冬天松枝上的白霜、光彩夺目彩虹、海市蜃楼、原子弹爆炸后的蘑菇云等给予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与刺激。望远镜、照相机、显微镜、摄像机、电灯、电话、电视机等皆给人以美的享受。

2、物理实验美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实验前的猜想、实验过程中的体验等无不给人以美感,物理实验也凝结着人类的能动创造性。如引言中安排的观察玻璃罩内短蜡烛的燃烧、观察加热烧瓶颈时烧瓶中小金鱼活动的现象,非常有趣的实验调动了学生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活动,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激起他们活跃的想象,达到精神亢奋状态,不自觉进入某种美妙境界。

3、物理学科美

科学美建立在自然现象美的基础上,物理学科中大量奇妙的物理现象、新颖的与丰富的理论、公式和方法。物理概念、公式、理论,以其简单、对称、和谐、统一和新奇构成物理学科美的独特内容和形式。(1)物理用语美:物理用语是一种从最佳抽象形式表现感性的形式美。某些规律代表了发现者的理想、情操,使物理规律成为美的感性形象。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帕斯卡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

(2)概念理论美:物理概念理论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凝聚了人类的聪明才智、理想愿望,闪烁着科学美的光辉。物理概念的描述,显示了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直观与抽象的统一,使人产生崇高的美感。

(3)知识结构美:物理知识各因素或部分的内部组织,相互联系,安排合理,协调匀称、完整,体现物理学科的多样统一的整体美、和谐美,即知识结构美。初中物理是以物理实验为基础,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为主干,以物理规律为血肉,物理计算为运用,相辅相成显示整体美,体现出结构严密、统一和谐之美。

(三)美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的途径、方法与形式

1、挖掘课本美育素材,展现美

新编初中物理课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它作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工具,它不仅注重传授本学科知识的功能,而且在编写的思想、体系、内容上融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与一体,蕴含大量美育素材。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形象感染美。课本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前位,而以其美的形象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如介绍居里夫人、法拉第等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的精神,启迪学生树立积极探索、勇于求真、追求进步的信念。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用具体的事例和大量的图示描述我国劳动人民、科学工作者对物理学发展的贡献。如墨翟的小孔成像、汉代砖刻图片、滑轮使用记载、明代发射的火龙、现代超导的研究、和平得用原子能等。

(2)图像画面的直感美。人的视听感官是感知美的主要感官。引导学生观赏图像画面,直接感受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真实美。课本配置的图有:演示实验图,有趣的物理现象图、实验工具图、物理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应用事例图,自然景观图、科学家肖像图等,看过这此生动而直观的画面,给人似有观形如睹物闻声之快感,对学生认知意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动作用。

(3)内容新颖美。新编教材编写的又一特征是在内容思想上有新颖的美感。新增内容有必学内容:声学、无线电通讯常识、未来篇等篇章;有常识性了解知识:磁浮列车假设理论、放射性光元素等;有阅读性新知识,如火箭、激光知识等,这些新知识不仅给学生新感觉,还拓宽了学生认识视野,感受到物理学充满富有新颖的创造性和现代新气习。在编排的思想上不仅大胆地按照认识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打破传统的力、热、光、电板块式编排体系,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突出物理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智能,注重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

2、创设美育情境、降压减负,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美。

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充分发挥教材教育功能为学生创造条件,设置愉悦的学习环境。初中物理教学重在认识过程导向,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既是学生认识客体的指导者,又是学生提高智能的服务者;使学生对表象认识既有清晰感,又要减少认识心理畏惧感;既要根据学生认识能力适当的延伸,又要避免过重的偏难的训练负担。课堂美育环境创设,需要通过看、做、想、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学得有趣有用,从而喜爱物理学,可操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教学,物理教学以物理实验为根基,每个测量、测定或研究型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课外兴趣实验,无不给学生留下真实感。尤其是演示实验选用的简单易操作的器材越近学生学习生活用具,教学效果越显著。如用一支钢笔可做的实验有:摩擦分类、摩擦起电、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大气压强存在的验证等。学生看过这些实验,立即意识到一部分的物理实验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发现无疑是一种美的感受。

(2)对于实验室无法完成的实验,采用挂图、放映幻灯片来加强直观教学,加深学生直观感。

(3)激趣设疑。物理是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求知好奇的心理,开展有趣的实验,尤其是用玩具做的实验,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用弹弓研究动、势能转化,用青霉素瓶做大气压存在等实验。根据这些实验现象提出设问,让学生思考随着教学内容展开而揭示谜底,设问要新、奇、悬。引导学生探根求源,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实践和生活之中。

(4)反差对比:对于易混淆的物理概念采取反差对比教学方法,加深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印象,正确区分不同物理量的内涵,从而达到认识物理规律的本质。如歌曲与吵杂声对比,区分乐音与噪声;拿出凹面镜与凸面镜对太阳照,请学生观察聚光点,再让学生用这两个面镜给自己照像,对比两面镜的作用与功能。

(5)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举例。物理知识来源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物理知识的应用离不开举例说明或验证。用生动、新奇、真实、雅俗的事例予以补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这些引例取材如:社会新闻、消息、歌词、诗句、格言、寓言故事等。

3、发挥想象,拓宽认识领域,激励学生发现美、创造美。

人类的高级属性之一的想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分简单创造新的想象、突破经验的局限,取得认识的普遍性。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有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拓宽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领域,增强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1)编制习题。根据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物理实验的数据编制习题是件有趣的活动。学生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学会从简单的已知、求条件对换、补充条件到自编习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进行再创造。由此认识到物理习题编制并不神秘,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教师再顺势抽几道习题加以评比,看谁编题较好,更符合实际,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2)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习题课教学不是简单的分式加数字的演算教学,而是围绕题目给定的条件指导学生明确习题考察的知识点,挖掘习题中隐含条件和等量关系,学会用公式解题,思索习题解法可行性,联想习题的可变性,延伸性,使学生能熟练地从不同方面学会一题多解。对可变性习题可采取增补或变换条件、结论等方法进行,学会解答模型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应变能力。

(3)摹拟实验故障。实验出现故障是常见的,具有可能性和偶然性。参与实验操作的每个学生会遇到不同的故障,而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教师事先在课堂上通过设置故障,并加摹拟,最终排除故障,增强学生分辨能力和识别能力,提高认识和操作能力。

(4)探究物理量可能性测定方法。教材中有些物理量可以用不同器材进行测定。如物质的密度,导体的电阻等,由于选择测量器材的不同,方法就不会一致,但结果相同。以此引导学生加以想象,选择较合适的测量方法,达到理想的测量效果。

三、结束语

审美教育是中学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美学教育,物理教师应该努力发掘物理的内在美,同时还应该学习一些美学知识,向艺术家、艺术作品学习,使物理教学真正变成一种艺术。虽然中学物理内容是粗浅的,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学生揭示出物理世界简洁、对称、和谐统一的内在美。只要物理教师能根据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条件及中学物理教材的特点,有机地实施审美教育,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参考文献:

〔1〕 黄春玲.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 吴海清.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 祝风,李凌.物理学中的美和物理教学中的美育[J].辽松学刊(自然科学版),1994(2).〔4〕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7

一、从课文中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产生美感的过程,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渲染气氛, 以达到帮助学生获得美的情感体验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 又是演员。教师可以像导演指导演员进入角色那样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教材, 让他们迅速自然地进入教材所揭示的情感世界, 使他们体会到教材深层的审美意蕴,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佳作, 在讲朱自清的《春》时, 我认为教师要通过对这篇美文的学习, 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春天美景产生全方位的感悟, 对作者笔下的春天形成深刻的印象, 让学生对春天的美产生向往, 让学生获得沐浴在春光中的美好境界。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作者笔下的春天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来展示春天的美景, 在描写春天美景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拟人排比、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 从而把春天赋予人性化。例如作者笔下的春花图, 作者是以动写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 用拟人手法写出百花烂漫, 春花竞放。“像火、像霞、像雪”, 三个比喻句排比, 写出春花绚丽, 百花争艳。“遍地是、杂样儿”写出野花众多。“像眼睛、像星星”, 写野草众多, 进一步展示春意的浓郁, 所有这些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例如, 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 可以让学生仔细地反复地去品读原文, 特别是父亲去为“我”买橘子的片段。原文中写到买橘子需要“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 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 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 他不肯, 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 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整个片段流露出慈父的爱子情深, 父子之情是人世间最为珍贵的亲情, 作者通过对买橘子这件小事的详细描述,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其场面真实感人地留给了读者, 读者也能从中品味到浓浓的父子情谊。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产生与作者同样的感觉, “看见他的背影, 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真情的流露。每个人在当时的情境之下都会产生同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没有半点虚假, 而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真情的熏陶与教育也是美育教育的内涵之一。

二、从修辞的运用上体会美

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 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变化万千, 修辞手法的运用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例如, 在《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中写天上的云的形态时, 首先用“天上的云, 姿态万千, 变化无常”来进行总体概括, 然后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形象地介绍它们的具体形状:“它们有的像羽毛, 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 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 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 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 像河川, 像雄狮, 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 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 用读者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如羽毛、鱼鳞、羊群、棉絮、峰峦、河川、雄狮、奔马来形象地比喻天上的云, 从而把抽象的云的形状加以具体化, 也让读者从自己熟悉的云的形状上感受到了云的美, 也可以从中领会到大自然的神奇,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得到美的享受。再如在《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中朱自清运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新颖独特, 认真品读, 美妙无穷。如在描写荷叶的时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的风姿, 裙子与荷叶形状相似, “亭亭”与“出水很高”相对, 荷叶出水很高让作者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以动态的人美写静态的叶美, 赋予了荷叶动态美, 使无生命的叶子有了人的情态美, 用比喻的方法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 使我们在美妙的遐想中得到无尽的享受。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篇8

关键词:语文教育;美育;自然美

一、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的课文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山水、风土人情,表现了祖国绵绣山河的如诗如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如杜甫《望岳》描绘的雄奇峻拔的泰山奇观;朱自清的《春》所蕴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海滨仲夏夜》恰似一幅夏夜的优美图;《秋魂》展现了秋之灵魂和神韵;《济南的冬天》犹如一幅淡雅的山水画。这些课文描绘的画面都饱含着对祖国锦绣河山的无限赞美。学生欣赏阅读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萌发热爱大自然之情,激发热爱生活之趣。自然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之美

古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文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位有着重要的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叶托荷美,荷花映夏日,妙不可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南清新秀美的月夜美景令人向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雪景奇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学生在欣赏颂读中,自然领略到古诗文之美,萌发热爱传统文化之情。

三、语文教材中的真情之美

我国自古就有“鸦懂反哺,羊知跪乳”的古训。古代有《二十四孝》读本,讲的都是对父母的孝敬,《卧冰求鲤》、《卖身葬父》就是其中的故事。近现代也不乏行孝感恩父母的伟人和典范。毛泽东青年时,得知母亲病逝,立即从长沙日夜兼程奔赴韶山,在母亲灵前抚棺恸哭;朱德总司令那篇《母亲的回忆》启发教育了几代人。作为初中生,要感激生育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体验生命;要感激抚养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不断成长;要感激帮助你的人,因为他们使你度过难关;总之,要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学会感恩使你增进见识的人;感恩教导你自立的人;感恩助长你智慧的人;感恩升华你人格的人。

四、语文教材中的人生之美

人生是一条美丽的曲线。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左丘明失明,撅有《国语》;司马迁受腐刑而写《史记》。范仲淹被贬岳州,览洞庭湖之景,而喊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志向;文天祥过零丁洋时,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誓言;——这些都是爱国精神的最佳表现。读《行路难》可让学生品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比自信和执著追求;读《望岳》可使学生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攀人生高峰的气魄。阅读教学中,许多课文都是品味人生之美,汲取精神食粮的沃土。

五、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因此,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与朱元思书》,其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写景文字精要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六、语文教材中的形象美

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如《散步》中塑造的天真无邪、机灵可爱的儿子形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热爱生活、勇敢坚强的盲聋哑人海伦?凯勒的形象。,《再塑生命》中充满爱心的莎莉文老师;《雷电颂》中屈原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孔乙己》中自命清高的孔乙己;《范进中举》中趋炎附势的胡屠户,以及《乙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等。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再现了形象美。

七、语文教材中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是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如吴均的《答谢中书书》,首先作者抓住此山水相映之美,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了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八、语文教材中的主题美

文学作品的主题是作品的灵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的特征,只有明确地认识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题,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实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题深刻的文章很多。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章通过对一株紫藤萝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美之本质的深度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执著拷问。作为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家肩负着把人的灵魂指引到健康、高尚、文明的彼岸去的责任。像这样的文章教材中还有《愚公移山》、《故乡》等。我们必须透过文字,穿透语言,去领会文章的深刻意蕴。

当然,初中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的美远不止这些,还有诸如修辞美、对话美、逻辑美、虚实美等。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意境之美的感觉,让学生在课文这片芳林中寻找美点,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注重“美”的咀嚼。并在生活中寻找美,感受美,用文字来表达美,讴歌美。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9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二重性,它向人们阐述的自然规律和人文规律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地理教学的基本观点,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理教学,品德教育,培养能力,渗透策略

德育教育是学校一切工作之首,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自觉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义务教育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面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地理学科如何渗透德育教育,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促进新课程的全面、正常、顺利地实施,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1.目前中学生环境道德的现状

中学生环境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对环保重要性缺乏认识或认识不到位,环境保护道德意识淡薄,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诸如乱扔垃圾、浪费水电、践踏草坪等现象,环境道德教育迫在眉睫。1.1 当前,中学生并不是不懂环境保护知识,主要问题表现在知识与行为的脱节。

1.2 学校虽然重视环境科学知识教育,但是环境道德教育基础相当薄弱,用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替代环境道德教育。2.地理教学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的策略 2.1 地理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之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历史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文学等学科都与地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一个人博学,这也说明地理知识的涉及面很广,因此,地理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不仅应该是地理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旁征博引,从而给学生带来一路春风,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的陶醉。而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毕竟有限,因此,教师在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仍然需要不断学习,拓展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养。全新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育方式,良好的职业道德,精深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研能力,扎实的信息技术能力都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完善职业道德修养,钻研专业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相关的信息技术。2.2 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平时的备课中。

中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处于一种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处在人生中比较危险年龄,因此,在这个阶段十分需要老师、家长的关怀和指导。寓德于教显得更迫切、更必要。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必须把德育教育贯穿于自己的备课中,备好自己每堂课中的德育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中学生好奇、好胜、好表现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是地理科德育工作的重点。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好地理教材中的思想教育素材。例如:利用演示实物影象提高学习兴趣;用地理学史中地理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究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提出问题。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使用学生乐学、爱学,逐步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育一个意志坚定的学生,他能顽强地战胜一切困难,充满信心的对待一切,学生道德素质与心理品质的好坏,对其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应把握好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阅读材料向学生介绍地理学家的故事。如:俪道元——刻苦学习、专心致志;马可波罗、迪亚士——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麦哲伦——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学家典型事例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3 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例如:在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活动题中文字素材黄河断流、蚌埠城市水荒、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乱占耕地大幅度增加,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湖泊退化是水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我国水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并严重短缺等;另外还有以漫画形式出现的如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就地取“材”等以及配置的《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的调查报告和《家乡水资源利用调查》、《家庭用水调查》;还有世界地理的大气环境与大气质量等等。因此挖掘地理教材中蕴涵的环境道德教育素材,教学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生态环境道德教。2.4 在活动中渗透德育。

2.4.1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道德教育活动。

结合地理教学设计环境道德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要覆盖环境道德教育的所有对象,利用集体目标的激励、组织全体师生实践,在参与中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习惯。通过教育活动建立培养环境道德的规章制度,培训学生干部,让学生走上讲台,举办环境道德讲座;开展保护校园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弯弯腰废纸不飞舞的活动,在舆论宣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抓节约用水用电、保持整洁的校园卫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4.2 积极组织环保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掌握观察、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用所学知识尝试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与发展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生态环境恶化与改善、人口问题、环境法规、环境价值与德育、乡土环境教育等。

总之,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就会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不但获得理论知识,而且也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思维品质,使学生不但会读书,而且会做人。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10

《神州民俗·当代教育教学研究》 2009年第4期 字数:2178 字体: 【大 中 小】

【摘 要】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内容的必要性,介绍了一些在概率统计教学实践中融入数学实验内容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并探讨了在实践中应把握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数学软件

概率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性的数学学科,是理工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基础课。为了培养学生应用概率统计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将传统的概率统计教学内容与现在流行的数学实验紧密结合,来促进概率统计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内容的必要性

数学实验是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改革的产物,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实验和计算机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来学习数学与应用数学,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来解决具体问题。它一改传统概率统计教学中以老师为主体的观念,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理念。它把传统的传输型教育模式变为师生自觉积极主动合作的过程,通过动脑动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数学实验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促进了大学数学教学深层次的改革。

现阶段,数学实验课程发展迅速,很多高校都把数学实验列为选修课和一些数学专业的必修课,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的重点高校或者一般院校正在准备或者正在尝试数学实验的开设。但不论是高层次改革,还是低起点改革,在概率统计中融入数学实验内容,已经成为概率统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的实践与内容

2.1 介绍SPSS统计软件,在绘制图形方面引入数学实验内容,奠定直观教学基础。要求学生掌握散点图,P-P图,Q-Q图,交互式统计图以及其他统计图。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学生对数据趋势的观察,数据拟合,数据相关性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2.2 学习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的SPSS程序以及SPSS程序运行的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利于计算机处理和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概率统计理论和方法直接应用于实际领域的例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他们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空间。

2.3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课后实验训练。比如对单因素方差分析,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一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等。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机房进行统计模拟、数据处理来解决具体问题。实验题目可以选择参考实验,比如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规律、销售业绩分析方法、气候变化分析方法等。实验题目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学生自选一个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项目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

3 在概率统计中融入数学实验内容应把握的问题

3.1 要正确对待数学基础理论教学与数学软件教学的关系。数学实验课不是计算机课,只是以计算机为载体去学习数学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因此数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必须为概率统计教学内容服务。在概率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概率统计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运算方法的学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过分注重计算机程序的编写,更不能过分依赖数学软件的强大计算能力,而忽视或降低数学理论和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性。只有将理论和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把概率统计学好。

3.2 要正确处理好实际教学的可行性与所选取的数学实验内容的关系。要求选取的实验内容应是学生学习能力可以承受的部分,也就是刚开始只能从简单的实验内容入手,逐步提高,再到编制程序,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学实验的内容。

3.3 在数学实验过程中要求师生互相配合。数学实验教学偏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重点在于指导、启发和帮助学生进行实验,而不在于讲解。另外,要求学生在实验中集中精力,大胆尝试,创新思维并做好课后的总结复习工作。

通过将数学实内容融入概率统计教学的实践中,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学生运用概率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都有显著的提高。随着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也使我们认识到数学实验在概率统计教学中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尚志等.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1;31(6)

2 乐经良.数学教学中的实验[C].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上海,2005:109~113

3 杨宏林等.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13(2):74~76

4 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C].大学教学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数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A].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的探索论文 篇11

【关键词】美育;融入;体育教学

体育活动过程中包含诸多美育的因素,如体育的形式美、姿态美、动作美等。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法,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表达能力,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些已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体育教育中美育的意义与功能

美育在体育教育中具有特有功能,归纳为三大功能:

1.培养身体美。身体美是体育自然美的表现,人的身体生长发育是技美的规律进行的,它表现出身体、线条、姿态的造型美,筋骨、肌肉、肤色的肌体美和生命活力的生气美。人体美历来就是无数艺术家“代代耕耘美的沃土,美的矿源”。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用十分热情的诗句赞美过人体古铜色的皮肤和坚实的肌肉。

2.培养精神美。由于体育运动有进取、竞争、对抗、承担负荷、战胜艰难困苦和经受胜败考验等特点,因此它有利于培养人们精神上追求优胜、追求祖国荣誉的理想美,勇敢顽强,坚毅果断,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不屈不挠,胜不骄,败不馁的意志美和体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情感美。

3.培养技巧美。体育中精湛的技巧与身体美、精神美交相辉映,形成一个体育健儿的完美形象,技巧美包括动作协调、节奏明快、反应敏捷等,这些运动中的技巧、战术,把各种精湛的运动绘成动人的画卷,编成美妙的诗篇,如那飞驰旋转的滑冰运动员,转翻蹦跳的体操运动员、勇猛角逐的足球运动员,“横空出世”的跳伞运动员等。

二、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依据

1.理论依据。美育是什么?广义可理解为按照美的规律施行的一切教育,而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美育的首要任务,是使教育者把握“美的规律”,即“以非常突出、生动、鲜明的形象,充分而有力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可见,体育教育中美学知识的起点,应是从事物内部普遍性与外部个性(即本质与现象)的高度统一中去把握“美的规律”,识别什么才是美。只有这样,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方可将感情与理论、经验与判断、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美与健统一起来。

2.历史依据。 在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体育和美育都并列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中的射(射箭)、御(驾驶战车)都含有體育的因素,而居第二位的“乐”则是美育。自古以来不论是才子、闺秀,还是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等,都将琴、棋、诗、画作为自我养成的必修“四科”。这“四科”正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渊渊流长的历史结晶。在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中,美育有着漫长的演变过程,体现着时代和民族的特征,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儒家的“十不仁济世”,道家的“超凡脱俗”,佛家的“空虚明净”等,以如此登峰造极的高度俯瞰人生,以求心性的洁净、精神的自由、生命的超越,都是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学思想。

3.现实依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美的概念在延伸、美的载体在扩展……。当今,不论从美的形态还是从审美主客体关系来看,美育的内容已横跨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几大类。远远超出了“四科“等文学艺术领域,但美的载体不管怎样延伸和扩展,永远将与人的心灵、身体分割不开。因此,在体育教育中,美育目标就是以“体”为载体,拓展美的真话。

三、体育教育中构建美育目标的思路与框架

体育是促进人体正常发展,养成正确姿态,培养协调动作,发展身体素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许多活动项目如唱歌游戏、 体操、 舞蹈、花样游泳及花样滑冰等都是在有节奏的乐曲配合下进行的,这其中充满了美的教育。有些活动如田径、武术、游泳、球类活动等,虽无明显的韵律,但均具有内在强烈的节奏感,在高速度、高难度情况下完成最美妙的动作……。

因此,美育目标的构建力求遵循施美于运动之中,置体育于美中,体育在美中升华、美在运动中多彩的思路中进行。所谓施美于运动之中,就是在体育内容中施以美学理论与实践教育,使美育贯穿于体育内容之中。所谓置体育于美中,就是揭示体育中美学现象与规律,研究怎样将体育教育活动提高到美学高度,以获得最佳效果,让美育溶进体育之中。美育在体育教育中目标框架如下:

1.明确美育的目的和任务。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格美。而人格美的基点是心灵美、精神美,外部表现则为身体美,而体育教育也正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美育的中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养成感觉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掌握美学基本知识。自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方法。对学生,在体育理论课中加一些美学知识章节,增加美学知识;对教师,要更新知识结构、纳入高素质的培训活动之中。

3.参加美育实践活动。制订体育活动中各项美育指标,进行各种培训活动。例如体育舞蹈就是体育与音乐(美育)相结合的最好活动之一。

上一篇:财管121启航实训报告下一篇:外派教师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