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06-22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精选7篇)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篇1

期中考试,原计划考试的范围为1-11课,而试题所出的范围为1-17课。其中,1-11课所占的分值为70分,而超出范围的占30分。

其中选择题部分占6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1-10题为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知识点,其中第1、2题考的是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第3题考的是秦代推行“郡县制的影响”。第4题关注的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具体而言是汉代的“郡国并行制”,题目所采用的地图与历史地图册上的一致。第5、6题考的是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特点。第7题考点是关于官僚的具体职责,本题考查的是负责监察职责的官僚在历朝历代的具体称呼。第8、9、10题,考查的则是宰相(丞相)制度的发展,分别是宰相的“职责”,宰相制度废于何时,取代宰相制度的—内阁,三个考点。11-17题考查的是第2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其中11和13题考查的是,希腊克里斯提尼时期,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方法(陶片放逐法)。12题则是考查成为古希腊陪审法庭的法官标准。14题的相关知识点是,参加公民大会的标准,即什么样的雅典人可以参加公民大会。15考查的对象是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

16、17两题考查的则是罗马法的核心思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罗马法的本质,维护奴隶主—统治者的利益。18-21考查的是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的内容。其中,18、19两题考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国王居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国家元首和象征)和责任制内阁特点。20题是对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过程“艰辛”的考查。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2-30则是对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知识点的考查。其中22题,考查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事实部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23题是关于《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评价的考查。24四题考查的是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25题是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过程的一个史实考察。26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局限性—只是资产阶级的革命。27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发展历程。28题是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考查。29和30题考查的分别是,抗日战争发展历程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分值占40分,知识点覆盖情况如下。31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别是:1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周)—郡县制(秦)—行省制(元);2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不断加强;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4考查的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过程,以及宰相制度的废除,和清朝军机处建立的历史意义;5考查的是贯穿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两对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2题考查的对象分别是:1雅典民主的历史地位;2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历史影响;3罗马法的核心内容:保护私有财产;4罗马法发展的历程及代表性法律名称。33题考查的是:1对全民族抗战这一概念的理解;2对日本发动战争本质的认识—侵略战争;3对抗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主要原因,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次要原因,反法西斯盟友的支援。4对新中国建立之后中日两国关系发展原因的考查。

通过我们对试题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次期中考试对基础知识点的考察是重点。尤其是中国历史,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考查,这一部分占分值32分(选择题20分;非选择题12分)。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之后的地方行政制度、选官用管制度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为重点。这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到要求实相符的。而1题、3题、9题的设置则反映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命题,这是与当前高考命题的潮流是一致的。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把握知识点程度的考察,反映的是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11题、12题,22题则是对课本细节知识的考察。如果学生学习时阅读课文不认真,极易出现错误。25题、27题、29题的设置则是对学生掌握基本史实的考查。同时也应注意到。在所有的30个选择题里边,题目以材料形式出现的占了17个占了约三分之二。可见,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分析甄别史料的能力都得到了考察。这也就是课程三维目标中所提到的对知识与能力的考察。非选择题部分,特别是33题,则更多的是对学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知识迁移、问题阐释和论证能力的考查。而最后一问的设置,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让学生认识理解到历史、时代发展的主流是和平、合作、交流。

这次考试,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1题、3题、24题、29题、30题,31题第2小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以及第33题。其中29题、33题失分,很大原因在于这一部分超过了原先划定的考试范围,学生都没有学过。而1题、3题

学生错误较多的原因是,对题目材料的阅读理解存在问题。24题和30题,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不能做到前后联系,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31题第2小问出现问题的原因,在授课过程强调的不够,学生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到位。

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篇2

相对原子质量为:H:1 O:16 C:12 N:14 Na:23 S:32 Si:28

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或最符合题意)

1.从饱和碘水中提取碘的操作是 ()

(A) 蒸馏 (B) 过滤

(C) 萃取 (D) 渗析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往试管里滴加液体时, 可将胶头滴管垂直伸入试管中

(B) 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

(C) 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D) 给固体或液体加热时, 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3.关于萃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乙醇和水可用萃取的方法

(B) 萃取所用的两种溶剂可以相互溶解

(C) 萃取分液时, 漏斗中的液体都要从漏斗颈流出

(D) 萃取分液所用仪器是分液漏斗、铁架台 (带圈) 和烧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一种国际基本物理量

(B)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 1 mol苹果

(D) 在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分子数相同

5.学校自来水中含有Ca2+、Mg2+、HCO3-、Cl-等, 为了检验Cl-的存在, 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 石蕊试液 (B) 四氯化碳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Fe (OH) 3胶体—纯净物

(B) 盐酸—电解质

(C) 金刚石—非金属单质

(D) CO—酸性氧化物

7.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 ()

(A) 分散质直径大小

(B)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C) 是否稳定

(D) 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8.在0.1 mol/L的硫酸溶液中, 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Mg2+、CO2-3

(B) Cu2+、K+、OH-

(C) Ba2+、K+、NO-3

(D) Mg2+、K+、Cl-

9.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 (OH) 2+2H+=Ca2++2H2O

(B) 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

(C)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OH-+H+=H2O

10.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CaCO3→CO2

(B) IO-3→I2

(C) Fe2+→Fe3+

(D) NO2→HNO3

11.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32 g O22-的电荷数是1 NA

(B) 通常状况下, 1 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C) 2.0g NaOH含有的离子数为0.1 NA

(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 含有Cl-个数为1 NA

1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 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13.相同物质的量的N2和CO相比较,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数相等 (B) 原子数相等

(C) 体积相等 (D) 质量相等

14.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 m L 1 mol·L-1Al 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

(A) 75 m L 1 mol·L-1的FeCl3溶液

(B) 75 m L 2 mol·L-1NH4Cl溶液

(C) 150 m L 2 mol·L-1的KCl溶液

(D) 150 m L 1 mol·L-1的NaCl溶液

15.下列两种物质的反应, 可用H++OH-=H2O表示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

(B) NaHSO4溶液与KOH溶液

(C) Ma (OH) 2与硝酸溶液

(D) Ba (OH) 2溶液与H2SO4溶液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 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已吸潮

(B) 向容量瓶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

(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内

(D) 向容量瓶加水时眼睛一直仰视液面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2小题, 每空2分, 共18分)

17.偏二甲肼 (C2H8N2) 是一种高能燃料, 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填写下列空白: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1) 偏二甲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对大气无污染的单质气体,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 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2) 6 g偏二甲肼 (C2H8N2) 含有NA个偏二甲肼 (C2H8N2) 分子.

18.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除去 (括号内为混入的杂质)

三、实验题 (共22分)

19. (10分) 实验室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碱式碳酸铜[Cu2 (OH) 2CO3]的受热分解实验.请回答:

(1) 加热一段时间后, 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否则会引起____________.

(1) 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

(2) 先熄灭酒精灯, 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3) Cu2 (OH) 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 如果Cu2 (OH) 2CO3受热完全分解, 将试管拆下, 冷却, 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

(5) 实验完毕, 分离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 此操作所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______和_________.

20.实验室用11.8 mol/L的浓盐酸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6分) 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为_________m L, 应选用_________m L容量瓶, 配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 配制时,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________________.

(A) 用30 m L水洗涤烧杯2~3次, 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 振荡

(B) 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 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 再加入少量水 (约30 m L) , 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使其混合均匀

(C) 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 m L的容量瓶中

(D) 将容量瓶盖紧, 振荡, 摇匀

(E) 改用胶头滴管加水, 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 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 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 cm处

(3) (3分) 若出现如下情况, 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共12分)

21.2.18 g化合物A (其组成表示为Na2SixOy·x H2O) 中, 硅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计算: (1) A的物质的量;

(2) A的化学式;

(3) 将2.18 g化合物A溶于水制成500 m L的溶液, 取出10 m L再加水稀释到500 m L, 则稀释后溶液中A的物质的水量浓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D) 5. (D) 6. (C) 7. (A) 8. (D) 9. (B) 10. (B) 11. (C) 12. (C) 13. (C) 14. (A) 15. (B) 16. (B)

17.氮和硫;碳;KNO3和硫;碳;CO2;K2S和N2

18.

19. (1)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分)

(2) (1) ; (1分) 倒吸 (1分)

(4) 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变蓝色;CuO+2H+=Cu2++H2O漏斗, 玻璃棒

20. (1) 2.1, 250, 引流

(2) (B) 、 (C) 、 (A) 、 (F) 、 (E) 、 (D)

(3) 浓度偏低;偏低;偏高

高二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篇3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有20道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靠耳朵听的知识,3个小时后只能记住65%左右;只靠眼睛看的知识,3个小时后可保持70%左右,3天后能记住30%左右;如果视听结合获得的知识,3个小时后能保持85%左右,3天后能保持70%左右。从哲学上看,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要提高记忆力需要把握

A. 矛盾主次方面之间的关系

B. 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C. 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D.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汉刘向《说苑·杂言》:“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回答2-3题。

2.上述论断体现的哲理是

A. 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 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C.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

3.上述论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③必须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④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胡锦涛指出:“要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A.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C. 与时俱进的发展观D.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5.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B.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2008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回答6—7题。

6.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得以大大加强。这主要说明了

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积极的反作用

B. 社会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C.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深刻反映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有三个伟大创举: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三大创举说明

A. 新农村建设必须完全依靠农民

B.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说,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改革不是一首田园诗,它伴随着眼泪和痛苦”。这一观点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 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

D.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建设和谐文化,必须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道德内容,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符合

A. 对立统一的观点B. 辩证的否定观

C.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原理

D.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0.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人民奋力自救,广大公益组织与民间力量纷纷伸出援手,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力争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这说明①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③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A. ①②③ 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

11.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A. 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 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 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 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12.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的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

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 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13.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

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 只要有量变,就必然发生质变

C.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D. 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14.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以及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者发挥了中国传统的空间观、宇宙观和建筑观,两种建筑在外形上相呼应,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理念。这表明

A. 人的认识来源于客观,灵感来源于主观

B. 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C. 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出新的联系

15.近年来,“草根网民”、“奥运经济”、“换客”、“房奴”等新词汇不断出现。新词汇浓缩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折射出百姓的生活。这体现了

A.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B.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D.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6. “能群者存,不能群者灭;善群者存,不善群者灭”这句话在人生观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②利用集体去谋取个人利益 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我们要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最大限度地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永远不脱离群众。回答第17-18题。

17.材料中提出“我们要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这是因为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C. 人民群众是我国的领导力量

D.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

①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②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心 ③是我们党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④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9.现实生活中,一些年轻人抱着不劳而获的思想,“靠老”、“刮老”,对父母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这样的年轻人

①没有认识到劳动着的人、奉献的人是幸福的②正确处理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③缺乏自强拼搏的精神④只强调索取,而不愿意付出与奉献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②③④D. ①③④

20.“今朝踏浪书海豪情盛,来年题名金榜笑颜开”,这是一位老师送给高三学子的一副对联。该对联的哲学寓意是

A. 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

B.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 对真理的求索无止境,人们可以突破客观条件和规律的限制

D. 只有参加实践,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

21.据统计,我国水资源有80%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而京、津及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短缺,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为了解决京、津及华北地区缺水问题,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势在必行。国务院指出,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全面安排,有先有后,分步实施,要正确处理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道理的?

22.社会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推陈出新速度越来越快,在全社会倡导创新意识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扑面而来的新信息、新事物。

请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知识回答:

(1)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2)有人说:“新事物就是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否定旧事物而产生的。”请对这一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3.李丽在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起来过;40岁时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网站“丽爱天空”,长期从事公益事业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她还成了很多服刑人员的“偶像”。5年时间,温暖8万个冰冷的心灵。李丽被评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

请运用人生价值的有关知识回答:

(1)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丽是如何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一、选择题

1.C 2.A 3.C 4.C 5.B 6.C 7.D 8.B 9.B 10.D11.A 12.D 13.C 14.C 15.B 16.C 17.B 18.A 19.D20.B

二、非选择题

21.①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安排,处理好南水北调工程同节水、治污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体现了这一观点。②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实施南水北调,可有效解决北方水资源不足的矛盾,有利于北方经济和社会发展。③要重视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做好准备。南水北调工程要有先有后,分步实施体现了这一观点。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同时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任答三点即可。)

22.(1)是看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或答: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2)①题中认为“新事物是否定旧事物中产生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②这种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但由此认为“新事物是在创新意识的基础上产生”则是错误的。以创新意识指导实践,可以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但创新意识不是新事物产生的基础。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 篇4

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引文反映井田制的实质的是:()A、“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B、“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C、“率土之滨,莫非王臣”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① 家庭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 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③ 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已生产④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3、下图中的农具最早出现在:()

A、西汉B、曹魏C、南朝D、唐朝

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主要标志是:()

A、出现了不少工商业繁荣的城市B、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制瓷行业中出现很细的技术分工D、纺织行业中出现由“机户”开设的机房

5、清朝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产生的影响是:()

①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③ 造成了中国的日益落后④ 加速了小农经济的解体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6、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

7、“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的叙述,表明了“机户”与“机工”之

间存在着:()

A、租佃关系B、雇佣关系C、人身依附关系D、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8、“18世纪后期,在英国,为了从矿井里抽水和转动新机械的机轮,急需有一种新的动力之源”完成这一历史性任务的是()

A.牛顿B.瓦特C.爱迪生D.爱因斯坦 9、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一百年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可能()

①脚穿塑料胶鞋出现在赛场上 ②通过手机询问比赛时况 ③乘坐轮船或汽车赶往比赛城市 ④在比赛地可以买到来自全球各地的商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封建制度B、维护清朝统治C、学习西方科技D、实现富国强兵

11、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直接目的是:()

A、辅助军事工业B、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 C、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D、瓦解本国的自然经济

12、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条件不包括:()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C、民族资本家的自身努力D、洋务企业的诱导

13、洋务运动“欲自强而不强”的结局,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西方列强极力阻挠和破坏B、创办的近代企业生产技术落后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生产关系D、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不幸战败

14、“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行业是:()

A、面粉业与榨油业B、烟草业也火柴业 C、化工业与钢铁业D、纺织业与面粉业

15、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从而造成膨胀的资本是:()A、买办资本B、日本资本C、民族资本D、官僚资本

16、“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

映的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是由于:()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17、“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句话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大跃进”B、人民公社化C、文化大革命D、改革开放

18、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A、重工业B、交通运输业C、轻工业D、科技和教育

19、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本质是:()

A、片面强调公有制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追求农业发展的高速度D、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20、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思想基础是:()

A、纠正文革以来“左”倾教条主义B、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打破对毛泽东的个人迷信D、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2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A、农村B、沿海城市C、城市D、国营企业

22、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表现在:()①土地所有制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① 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④

24、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B、海南建省

C、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D、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25、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座位号A、市场B、行政手段C、国际环境D、人民自觉

二、材料题:(共2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出现什么历史现象?(2分)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对材料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4分)

(3)材料三的观点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产生什么影响?(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1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工业的蓬勃发展,生产集中于愈来愈大企业的过程中进行得非常迅速。现代工业调查提供说明这一过程的最完备最确切的材料。例如法国……不到百分之一的企业,竟占有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

──列宁

材料三英国在印度以……等形式,每年从印度人那里拿走大量的东西,他们不付任何代价地从印度人那里拿走的东西——不包括每年在印度境内攫为己有的在内,即仅仅使印度人被迫每年无偿地送往英国的商品价值,就超过六千万农业和工业劳动的收入的总和!这是残酷的敲骨吸髓的过程!

──马克思

材料四“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4分)。

(2)据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事件后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有何不同。(4分)

(3)依据材料三、四,客观地评述西方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座位号

33、近代民族工商业诞生后举步维艰。回答下列问题(1)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和影响。(6分)

(2)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到来的原因。(8分)

34.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2分)

(2)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4分)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

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2分)

(3)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

31、(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起阻碍作用。(4分)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2、(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

33、⑴原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影响: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8分)

34、(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2)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4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2分)(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

31、(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起阻碍作用。(4分)

(3)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稳定,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32、(1)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4分)

(2)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商品输出为主;第二次工业革命以资本输出为主。(4分)(3)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8分)

三、问答题(共24分)

33、⑴原因: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影响: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分)

(2)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采取奖励实业的措施,刺激了民族资产阶级创办近代民族企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有力的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在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8分)

34、(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总结 篇5

冯德全

本次考试目的是检测开学以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为下阶段教与学提供有效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与学质量。

一、存在问题:

1、各班之间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各班的成绩差距较大。

2、对重本生的培养措施和力度还不够。

3、对普本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对其非智力因素挖掘得不够,练习还不够到位,没有形成应有的能力,故这部分学生的成绩还不够理想。

4、老师有时讲得过多、包得过多的教法还需进一步改进。

5、由于学生没能自觉及时做好复习,练习巩固,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好适当的识记,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6、学生考试过程中审题作答存在随意性,考试技巧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知识无法得以有效运用,同时还存在书写不工整答题不规范等问题。

二、今后的改进措施:

1、继续夯实基础,反复练习,狠抓落实。

2、少讲,多练,课前提问,课下抽查。

3、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4,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点的必备途径。

5、加强学法指导:指导笔记。

6、对个别学生进行试卷的书写与规范指导

7、认真备课,研究教材,多听课,多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8、加强对重本和普本边缘生的指导

三、目标

学科

前5 组内

春季学期考试高一数学期中试题 篇6

1. 化简 等于 ( )

A. B. C. 3 D. 1

2. 若 ,则 在 (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 已知角 的正弦线是单位长度的有向线段;那么角 的终边 ( )

A.在 轴上 B.在直线 上

C.在 轴上 D.在直线 或 上

4. 要得到 的图象只需将y=3sin2x的图象 ( )

A.向左平移 个单位 B.向右平移 个单位

C.向左平移 个单位 D.向右平移 个单位

5. 下列函数中,最小正周期为 ,且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的是 ( )

A . B.

C. D.

6. 化简 的结果是 ( )

A. B. C. D.

7. 设 则有 ( )

A. B. C. D.

8. 已知sin , 是第二象限的角, 且tan( )=1,则tan 的值为 ( )

A.-7 B.7 C.- D.

9. 当 时,函数 的 ( )

A.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 B.最大值是 ,最小值是1

C.最大值是2,最小值是1 D.最大值是2,最小值是

12. 已知 、均为锐角, ,则 、大小关系为 ( )

A. B. C. D.不能确定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已知 的取值范围是

14.函数 的最大值是3,则它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若函数 是偶函数,且当 时,有 ,则 当 时, 的表达式为 .

16.已知 则 .

三、解答题(本大题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10分) 求值:

18.(12分) 已知 ,求 的值.

21.(12分) 是否存在角 , , ,使得

(1) ,(2) 成立?

若存在,求出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复习测试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选项 A D C C B B D B C B D B

详细解答:

1.解;∵

2.解:求出 ,所以 在第四象限.

3.解:由已知得 .∴角 的终边在 轴上

4.解:

5.解:∵最小正周期为 ,∴ 又∵图象关于直线 对称 ∴

6.解:∵

7.解:

显然 ,

8.解:∵ , 是第二象限的角,∴ ,又∵

9.解: ,由 得 ,最大值为2,最小值为1

10.解:由 两边平方得 为钝角

11.解:由 ,由三角函数线可得

12.解:∵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3 14 15 16

详细解答:

13.解:

14.解:∵函数 的最大值是3,∴ ,

15解:∵函数f(χ)是偶函数,且当χ<0时,有f(χ)=cos3χ+sin2 χ,则当χ>0时,f(χ)的表达式为: ,即

16解:

三.解答题

17.解:原式= = ………5分

= = =1………10分

18.解:∵ 且 ∴ ;∵ , ,∴ , , 又∵

∴ ………6分

∴ ……12分

19解

高一数学下期中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已知某组的频率为0.25,则该组频数为( )

A.2 B.5 C.15 D.80

2、某校高中生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有300人, 高二年级有200人, 高三年级有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45的样本, 则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 )

A.10, 15, 20 B.15, 15, 15 C.20, 5, 20 D.15, 10, 20

3、下列给出的赋值语句中正确的是( )

A.3=A B.M= -M C.B=A=2 D.x+y=0

4、把77化成四进制数的末位数字为( )

A.4 B.3 C.2 D.1

5、从装有除了颜色外完全相同的2 个红球和2个白球的口袋内任取2个球,那么互斥而不对

立的两个事件是 ( )

A.至少有1个白球,都是白球. B.至少有1个白球,至少有1个红球.

C.恰有1个白球,恰有2个白球. D.至少有1个白球,都是红球.

6、在如图所示的“茎叶图”表示的数据中,众数和中

位数分别是( )

A.23与26 B.31与26

C.24与30 D.26与30

7、用秦九韶算法求多项式 ,当 时, 的值为( )

A.27 B.86 C.262 D.789

8、假设关于某设备使用年限x(年)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万元)有如下

统计资料:

x 1 2 4 5

y 1 1.5 5.5 8

若由资料可知y对x呈线性相关关系,则y与x的线性回归方程 =bx+a

必过的点是( )

A.(2,2) B.(1,2) C.(3,4) D.(4,5)

9、阅读右面的流程图,若输入的a、b、c分别是21、32、75,则输出的

a、b、c分别是:( )

A.75、21、32 B.21、32、75

C.32、21、75 D.75、32、21

10、在两个袋内,分别写着装有1,2,3,4,5,6六个数字的6张卡片,现从

每个袋中各取一张卡片,则两数之和等于9的概率为 (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

11、假设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先将800袋牛奶按000,001,…,799进行编号,如果从随机数表第8行第7列的数开始向右读,请你衣次写出最先检测的5袋牛奶的编号 (下面摘取了随机数表第7行至第9 行)

84 42 17 53 31 57 24 55 06 88 77 04 74 47 67 21 76 33 50 25 83 92 12 06 76

63 01 63 78 59 16 95 56 67 19 98 10 50 71 75 12 86 73 58 07 44 39 52 38 79

33 21 12 34 29 78 64 56 07 82 52 42 07 44 38 15 51 00 13 42 99 66 02 79 54

12、已知 的平均数为a,则

的平均数是_____。

13、如右图,在正方形内有一扇形(见阴影部分),扇形对应的圆心是正方

形的一顶点,半径为正方形的边长。在这个图形上随机撒一粒黄豆,它

落在扇形外正方形内的概率为 。(用分数表示)

14、管理人员从一池塘内捞出30条鱼,做上标记后放回池塘。10天后,又从池塘内捞出50

条鱼,其中有标记的有2条。根据以上数据可以估计该池塘内共有鱼 条。

15、已知样本 的平均数 是 ,标准差是 ,则

三、解答题

16、(本题满分8分)用辗转相除法求884与1071的最大公约数(写出过程)

17、(本题满分8分)为了参加奥运会,对自行车运动员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了6次测试,测得他们的最大速度的数据如表所示:

请判断:谁参加这项重大比赛更合适,并阐述理由。

甲 27 38 30 37 35 31

乙 33 29 38 34 28 36

18、(本题满分10分)某校从参加高一年级期末考试的学生中抽出60名学生,将其成绩(均为整数)分 成六段 , … 后画出如下部分频率分布直方图.观察图形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求第四小组的频率,并补全这个频率分布直方图;

(2)估计这次考试的及格率(60分及以上为及格)和平均分;

19、(本题满分10分)设你家订了一份报纸,送报人可能在早上6点—8点之间把报纸送到

你家,你每天离家去工作的时间在早上7点—9点之间 ,你离家前不能看到报纸(称事

件A)的概率是多少?(

20、(本题满分12分)假设关于 某设备的使用年限x和所支出的维修费用y(万元)有如下的统计资料:

使用年限x 2 3 4 5 6

维修费用y 2.2 3.8 5.5 6.5 7.0

若由资 料知y对x呈线性相关关系。

(1)请画出上表数据的散点图;

(2)请根据最小二乘法求出线性回归方程 的回归系数 ;

(3)估计使用年限为时,维修费用是多少 ?

21、(本题满分12分)甲盒中有一个红色球,两个白色球,这3个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有放回地连续抽取2个,每次从中任意地取出1个球,用列表的方法列出所有可能结果,计算下列事件的概率。

(1)取出的2个球都是白球; (2)取出的2个球中至少有1个白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题 BDBDC 6~10题 BCCAC

二、填空题

11、785 ,667,199,507,175

12、3a+2

13、1-

14、750

15、96

三、解答题

16、(本题满分8分)

解:1071=884×1+187 884=187×4+136 187=136×1+51 136=51×2+34

51=34×1+17 34=17×2 ∴884与1071的最大公约数为17.

17.解:

S甲= , S乙=

,S甲>S乙

乙参加更合适

18、(Ⅰ)因为各组的频率和等于1,故第四组的频率:

直方图略

(Ⅱ)依题意,60及以上的分数所在的第三、四、五、六组,

频率和为

所以,抽样学生成绩的合格率是 %

利用组中值估算抽样学生的平均分

= =71

估计这次考试的平均分是71分

19、解:如图,设送报人到达的时间为X,小王离家去工作的时间为Y。

(X,Y)可以看成平面中的点,试验的全部结果所构成的区域为 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为SΩ=4,事件A表示小王离家前不能看到报纸,所构成的区域为A={(X,Y)/ 即图中的阴影部分,面积为S A=0.5。这是一个几何概型,所以P(A)=SA/SΩ=0.5/4=0.125。

答:小王离家前不能看到报纸的概率是0.125。

20、(1)略;(2) ;(3) 万元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复习方法 篇7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此,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二、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内容线索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从线索的范围大小来看,有粗线索和细线索之分。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分成形成发展、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继续发展、衰落五条线索。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比如中国近代史中,“国内阶级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这条线索,可纵串下列知识点:南昌、秋收、广州三大起义—→三次反“围剿”—→“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从高考试卷来看,每一道问答题实际上至少包含着一条细线索,如果我们不加强对学生理清线索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答题时就会丢三落四,史实混乱。

(2)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线索化首先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使知识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纵向线索容易削弱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如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这可理解为抗日战争历史的纵向联系;抗日战争历史横向关系是日本侵华、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国共关系。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使学生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上一篇:小班社会活动《孤独的小熊》下一篇:增城市实验中学创建平安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