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01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精选12篇)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

一、高校管理中应用ISO9000质量的可行性、必要性与特点

(一)可行性

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看,其有八项基本质量管理原则,这些原则也是ISO9000系标准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贯彻系列标准的红线。主要涵盖:(1)顾客为焦点(核心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顾客为本;(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决策方法;(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从素质教育来看,其所融入的质量观念以及要求、要素,体现了向学生主体回归的教育,提倡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坚持改革和发展,要求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提升教师素质,提倡学生参与等等。这些内容均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高度契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二)必要性

将ISO9000质量管理引入高校管理,一方面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主流方向。这需要我国高校建立一套适应国际化需求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则是我国高校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采取目标管理模式,秉持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突出问题,相互推诿、制度流于形式等,管理水平低下,教学质量不高。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形成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和系统方法,可消除管理上的无序,切实保障管理规章制度、方法有效落实,使高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而且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原则还能不断推动高校管理改革,查漏补缺。另外,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也是高校招生以及就业竞争力的要求。随着我国教育逐步走进大众化教育,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高校必将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高校办学质量将成为学生报考或是用人单位选择毕业生的重要依据。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获得认证将是一种实力体现,也是培养合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同时还能够推动教育理念的更新,促进高等教育改革。

(三)特点

首先,产品定义。ISO9000将产品定义为活动和过程的结果,高校提供的产品在质量认证界有两种观点:教育服务以及学生。笔者认为,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的动态过程,从学生报考择校开始到毕业进入用人单位,再到终生学习结束这个生命周期内,应当分别考虑不同阶段产品定义。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此时学生是学校的顾客,那么教育服务就是产品,当学生毕业就业时,顾客是用人单位,学生就是产品。其次,顾客定义。ISO9000把顾客定义为接受产品的个人或组织,通俗讲就是对产品有需求的群体。产品与顾客这两个要素一体共生,所以从产品定义来看,高校的顾客应该有三类:一是学生,他们既是产品也是顾客;二是用人单位,每年用人单位需要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人才是用人单位发展的基本保障,需求量大,可以说是高校最大的顾客群;三是家长,这一类十分容易被忽视,高校培养学生,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而学生一般经济来源就是家长,学生入学所需费用一般都由家长支付,是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购买教育服务。再次,质量评价。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其质量评价一般通过固定的技术检测手段来确定产品质量。而高校方面却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不同的见解。长期以来的教育改革使高校质量评价大体呈现四种观点:其一,名列前茅论,也就是把学生学习成绩作为评价教育产品质量的标准,成绩较好的学生(即名列前茅的)质量就好。这在应试教育时期十分盛行,哪怕当下强调素质教育,同样也存在。从这个观点看,985、211等学校具有天然优势,地方性高校则天生劣势。这对于引导高校办出特色十分不利,也是很多高校跟风、拼命升格的主因。其二,条件质量论,即办学条件好教育质量就好,突出教学条件。其三,目标管理论,即先设定统一目标或是标准,利用各种手段,如笔试考核等来检测,与目标越近,质量越好,至于目标是否合理、有价值,并适用全体学生则不得而知。最后是不断提高论。这一观点相比前三点有所进步,但操作难度大,基础以及提升的幅度不易把握。若按照ISO9000系列标准,高校管理质量评价应当要满足顾客的教育需求,既要满足学生受教育的需求,又要满足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最后,规律。相比企业而言高校教育活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企业则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顾客是焦点在ISO9000中是核心指导思想,是企业的金科玉律,但却不能直接照搬到高校管理之中,如果照搬则与教育客观规律相悖,也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所以,高校不能像企业那样实行“顾客就是上帝”,特别是学生作为顾客时不能一味迎合学生要求,因为这样培养不出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高校管理应用ISO9000质量管理案例分析

某新建本科院校,于2001年由两所高职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2008年开启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之路,2011年教育部高教司到该校调研,充分肯定了该校的转型成果和发展水平。这得益于基于ISO9000标准建立的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该校成立之初教学质量存在问题,在升格前后存在矛盾,一时无法适应本科教学与规模增长。学校升格后生源发生了极大变化,导致质量观和质量保证方式十分不适应。而且招生也是一个大问题,成立之初本科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不足50%,新生报到率也才80%左右,学生、家长甚至用人单位对学校不信任。因此,该校引入ISO9000标准来改善。

(一)基于ISO9000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该校针对遇到的困境,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四个基本要求:教学质量以教学工作为核心,让相关利益者满意,以全过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控制教学质量,并落实为一系列相关的活动和指标文件,使质量管理具体化。教学策划方面,这是顶层设计,把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内容作为质量评价标准,保持与相关利益者质量要求的一致性。教学实施质量管理方面,重视教学实施过程,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质量、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其中课程建设是核心内容,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是单门课程。而教学活动又是教与学的过程,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内容。教学条件方面,教育学领域学者提出“凯西模型”,证明了办学条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在《办学条件对学生影响的凯西模型及其应用于发展》中杨小敏也做出了重要论述。该校则从师资、设施设备两个方面加大经费投入,在建设硬件条件的同时,积极发展软件。教学结果与质量评价方面则充分考虑高校顾客的复杂性,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来衡量教学结果,具体有三个,包括招生质量、就业质量以及社会声誉。

(二)教学质量管理模型的改进

该校在实施基于ISO9000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后,基于ISO9000持续改进原则,召开了研讨会。总结运行以来存在的问题包括认识不到位、缺乏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三标一体质量管理体系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教学质量总目标的制定方面不是很合理等等。围绕这些问题,该校进行了三次改进。首先,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工作质量考核制。后者以定量、定性为基本框架。定量引入积分制,分别计量职能目标、综合管理目标和满意度;而定性方面则采取一票否决指标。前者则涵盖教学策划、实施、条件以及结果,并辅以奖惩制度,同时形成通报公开文件,与职称、职务挂钩。其次,建立以三标一体的评建工作平台,以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为中心,以目标管理和质量考核为监测手段。修订体系文件,把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纳入质量手册,重新策划相关程序文件,调整考核制度和目标管理制度,按计划分解本科教学质量指标,实现彻底的校本化。最后,开启特色办学之路,即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把办学目标定义为应用型大学,并围绕这一目标调整质量观、目标、标准以及评价方式。同时,推动学院制和大部制改革,建立二级管理体系,再一次修订质量手册、相关文件,重点调整相关标准。目标管理实施六化改造,即中心化、华、均衡化、标准化、主控化、综合化(参考刘仲全的文章)。

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保持着较高的相似度,同时ISO9000本身具有极高的通用性、自由性,在高校管理中应用可行而且必要,也是高校管理适应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新形势,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具体应用时由于高校和企业是不同的组织体系,不能照搬ISO9000的理念,应当结合高校实际,制定适合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优化,保证实效。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2

(一) 人本原则管理是时代发展要求的需要

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 国际竞争越演越烈。“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 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素质的竞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 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完善,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职业竞争、职务竞争、岗位竞争等比以往任何年代表现得更加激烈, 对人才素质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人本原则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人本理念的提出是人类自身发展史上的进步, 是人对自身价值的新认识, 是人类发展终极目标的定位。高校教学管理体现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最终创建要通过大学知识传播的程度和育人功能的完善来实现, 人本管理理念是否真正深入人心, 以及在教学管理当中能否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也就成了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效果的重要标准。

(三) 人本原则管理是全面素质得以实现的需要

教学管理中体现人本原则,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朱九思曾指出, 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过弱的文化底蕴, 过窄的专业教育, 过强的功利主义”。高校的教育和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一些知识, 更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这样的学生培养有赖于全面素质观的实现, 而全面素质观的实现又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实践为基点。因此, 只有在教学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 高校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

(四) 实施人本原则管理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宏伟目标,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是增强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性措施。而高校教学管理在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成败, 因此, 必须引入新的教学管理理念, 积极探索教学管理制度的创新, 构建创新教学管理机制, 形成因材施教的育人环境。

二、现行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本管理的理念不够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 高校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高校的管理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升华, 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 在高校教学管理实践中, 存在着主观上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理念, 而客观上仍沿用计划经济的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和党政领导习惯于包揽一切事务, 造成教学管理措施与教学实际脱节的现象, 究其原因是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需求缺乏深入的了解, 以及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的实现缺乏热情所造成的。

(二) 教学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管理模式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中介, 是在一定的管理理论的指导下, 为实现特定的管理目标, 用来设计管理内容、提示管理者活动的基本范型。良好的管理模式能够调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 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模式大多偏重于行政化, 专业的设置、课程的安排, 目标的确定、活动的安排, 大多还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硬性规定。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 由于缺乏参与教学管理的自由而长时间处于被动应付的生活状态之中, 所以, 蕴藏在教师和学生中巨大的潜能远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

(三) 教学管理机制不太适应

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机制, 其中不少内容只起摆设作用, 它们在激励、竞争、制约、淘汰等方面显得软弱无力。具体表现在:教师干好干坏一个样, 教学不认真也无人过问;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功课只求通过考试不求深入研究。这对那些扎实工作的教师和勤奋学习的学生带来了心理上的不平衡, 严重挫伤了大多数人的积极性, 从而造成广大教师和学生以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工作和学习的局面。长此以往, 必将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和高校办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管理的更少, 这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确保教学管理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人本管理理念与高校教学管理实践的融合

(一) 优化环境转变观念

校内环境。要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行之有效地推行人本管理, 必须优化校内环境, 认真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 制定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构建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让教师和学生能在自由、协调、宽松的环境中研究学术、探索真理, 以达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2)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管理者要善于利用多种形式, 大力推进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为主旋律的先进文化建设, 引导教师和学生不断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 将人本管理的思想以“润物无声”的形式送人广大师生的心田。

(二) 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

1) 塑造共同目标。共同目标既是学校奋斗的目标, 也是组织成员努力的方向。在形成共同目标的过程中, 要充分征求全体成员的意见和集中全体成员的智慧, 以确保共同目标的代表性和正确性。2) 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人本管理之后, 为了保证高校教师和学生努力方向的正确性, 以考虑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考评他们的实绩。为此, 需要以共同目标为框架, 在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基础上, 分别制定长、中、短不同时期的具体目标。3) 设置激励措施。在设置激励措施的过程中, 要认真调查分析, 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 把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同高校教学管理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教师和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 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激发师生的热情和创造性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推行人本管理, 就应该对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采用荣誉激励和资助自我实现的激励, 通过给予相应的荣誉和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效地结合起来, 就能极大地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热情和创造性。

(四)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实行刚柔并举的管理

为了保证评价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设置指标体系时要注意, 各项指标的制定必须遵循教育管理科学理论和教育统计学原理, 切合本校的实际, 难易适度, 具有可测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各级评价指标既相对独立, 又互为一体。高校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才能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绩效作出正确的评价, 才能使奖优罚劣的方法起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的效果。

摘要:本文论述了人本管理的内涵, 高校实施人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目前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本管理与高校教学管理相融合的若干措施。

管理方法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应用 篇3

高校的管理侧重于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这样的措施有利有弊,比如业绩考核,人性化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对高校教师进行评价和业务检测,利于教师的水平提高,但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老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目前高校教师管理的方法

1.人性化管理

教师队伍管理时,要充分认识到老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高校教师是一群具有高素质高专业水准的人才。对于教师来说,得到大家对自己价值的充分认可,能够实现自我,能够有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及人性化的管理思想是最好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把教师放在首要位置,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教师们的需求,把人看成教育管理的中心。这样不仅能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进激发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全面发展。充分教师发展的灵活性,尊重教师们的个性和各种权利,把张扬老师们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者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回报,尊重老师,人性化管理等理念充分实现。充分尊重和肯定他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并给与最大程度的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的淡化学校体制管理的行政色彩和权力。突出校园管理,管理者和教师共同讨论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工作计划,采用合乎逻辑的建议,共同促进学校和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和进步。这种类似于鼓励和参与的管理方式,无论是对于学校本身,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2.完善激励措施

我国范围内的激励措施是根据十五大的内容制定的。一是要本着看重效率,强调公平的前提,推出多种方式并行的方针,推行工资总额与教师经费包干的方式下,实行全员聘用的合同制度。二要对教师的激励要本着人性化管理的原则,尽可能的减少束缚和强制性的管理措施。把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工作质量作为首要手段。三通过对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奖罚制度,把教师的收入和各自的工作量挂钩,拉开教师们的收入,真正实现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四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建立更加完善合理的分配机制,实现职务的有上有下,报酬的有高有低。

3.健全高校教师的业绩评价和考核

一是要完善教师评价和考核体制,在对教师进行考查时,要保证教师对于科学研究领域的有效把握性,尽可能的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统一,不单单追求数量。二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强调教学能力的重要性,而且强调科研。三、无论在考核教学还是科研都应强调质量。总而言之,高校教师的业务评价应该包括管理,教学能力和科研等方面。这样更加准确反映教师的业务量和质量能达到管理目的的要求。

完善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提高,改革旧有的体制,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把这样的管理理念落实到管理的日常工作事務中,才能建设好的教师队伍。有效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高校队伍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促使学校的整体实力和竞争水平

4.科学的管理

学校应该有好的管理制度,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首先,应该坚持人性化管理。要尊重、理解、关心每一位教师,为每一位老师的发展创造好的机遇。满足其精神需要,增强教师成员的主体意识。其次,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考核老师不仅仅限于成绩,应多个角度进行评价,考核,建立一套合乎情理的赏罚机制,激活教师队伍的积极性。

另外,我们也需要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教育部门要经常开展不同地区的教育活动,比如论文选拨,评选骨干教师,评选教坛新星,组织老师外出参观学习,使老师们保持活力。还可以开展校际间的交流活动,由于不同学校的管理模式,文化底蕴,生源质量等方面的不同,开展校际间的的文化交流活动,教学教研的交流,有利于传播好的经验。

5.扩大办学自主权,建立并实行监督机制

我国提出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并推行的相应的改革措施,推行行政和学校管理分开的策略。要求转变学校管理的职能,形成政事分离,责权明确。在校长选择时,落实领导的的口号,培养一大批的教育家和学者。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和管理水平。在学校内部事务管理上,组建民主委员会,由各界与学校管理有关的人士参与其中,参与决策学校的重大事务。努力建立政府的的宏观调控。学校不仅能实现民主管理,而且有公开,透明的社会监督体系

二、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落后,方式过于简单

我国高校大部分实行的管理方式是以事为主,这样的管理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强调的是事而忽略个人。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按照上级或者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执行。这种方式忽视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人的潜能性。这种方式过于被动,不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口头上强调尊重教师之类的,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带有很强的强制色彩,缺乏柔性。

2.业务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合理

全国高校推行业务考核和评价体系是根据学校的情况而制定的。根据学校的发展水平和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量来设置教师岗位和教师职责。但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考核缺乏硬性指标,尤其是优秀的评选,存在不合理性,不能选择出真正的优秀工作者。评选时,存在很严重的按资格按辈分等不良现象,制约了该体系评价的真正意义。

3.激励机制的不完善

大部分高校所推行的激励机制应该在满足教师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教师的业绩量给予一定程度的奖赏。有一部分学校忽视了教师们物质方面的追求,只强调精神上的认可和鼓励。单纯的认为,通过鼓励,肯定,表扬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其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上,在目前推行的激励体制下,对教师进行认证时难以做到真正的评价。这是激励体制本身的不合理性。

三、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1.良好的学习和科学文化研究环境

良好的创造和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是,高校的环境条件也很重要。教师们的学习、实验、研究,写作都需要安静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们才能钻研、实验、写作。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使教师尽最大可能发挥潜能。

2.教师岗位的稳定性

高等教育的特色之一,终身教授体制,可促使教师在持续地,不慌不忙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成果。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的聘任制。对于西方这一制度,我国正在尝试。目前,极少数大学正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其实,这样的制度可以给优秀的教师创造相对安逸的生活环境,不用担心岗位的稳定性和生活方面的压力。从而可以一心一意的做自己的研究,创造良好和谐稳定的学术气氛。高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从这一方面为教师们解除后顾之忧,学习不同地方的优秀体制并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其更加完善合理的体制,满足教师稳定性的需求。

3.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

要想学校发展得更快更好,还应该提供良好的平台。这个平台不仅仅限于硬平台,还包括软平台。硬平台是指高校管理者提供的科研条件,如实验室等,实验室对于理工科的老师显得格外重要。所谓软平台是指高校教师的研究气氛,比如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教师们可以轻松的进行交流和研究。因此,高校管理者需要提供广阔的平台,良好的软平台和硬平台,才能促使教师的全面发展,促进高校教师的高速发展。

四、结语

教师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文化创造者,管理者要认识教师重要性,树立良好的管理理念,通过使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才能使教师在管理之下,发挥其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作为高校的管理者们,有更大的责任和义务,为高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1.燕京理工学院;2.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4

论目标管理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引进目标管理理论,是对辅导员工作思路的一种创新和挑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视角出发,对如何将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

作 者:范诚梅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陕西,西安刊 名:陕西教育(高教)英文刊名:SHAANXI JIAOYU(GAOJIAO)年,卷(期):“”(11)分类号:G47关键词:目标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 辅导员

微信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5

二、微信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

1.学校的主导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传统的模式是面对面的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模式,学校、老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中心,辅导员更是权威的象征,人生的引路人,思想言行都受着严格的规范教育,但是微信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使用,把线下与线上,现实与虚拟进行融合,把个人社交圈立体起来,使大学生社交圈子变得多层次多元化。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弱化辅导员、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大学生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微信平台信息的多元化和不确定性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诸多的影响,很容易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传播的信息和问题呈现多维的态势,对于大学生这一需要培养自我独立思维能力的人群来说,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指向难以聚焦,高校引导学生的难度加大,信息过载和不健康的负面信息、图片也可能大量进入大学生的视野,造成其道德感与价值观的冲击。

3.微信的交流方式要求辅导员工作改变传统的工作模式,适应时代的变化

微信代表着多样化和极强的参与性,人人都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交互性越来越强。在微信里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生活方式等诸多信息,要求辅导员也要顺应潮流跟随学生的脚步,适应这种交流和沟通方式,在思想上重视微信这种即时通的沟通方式,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微信时代学生管理中的对策

1.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微信可以群发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该功能提供了工作的崭新微信公众平台。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建立的微信平台,通过微信平台了解学生关注的事情,及时下达传学校、学院、学生组织的相关信息,把微信作为收集学生对学校建设、学院发展和个人成才的反馈渠道,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再有就是传递具有正能量的信息,分享心灵鸡汤、学习心得、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的信息,引导学生多看多了解正能量的信息,更加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正能量的人。

2.了解微信社交中可能出现的危机,防患未然,提醒学生慎重处理危机事件

微信中的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属于社交性软件的常见功能,虽然学生可以利用其拓宽人际圈,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但这类功能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小视的。作为辅导员,我们要从学生这一随时会面临危险的群体进行安全意识培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微信、网络功能,以真实案例更直观地提醒学生提高警觉性。

3.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素质,共同维护微信平台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6

激励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斌玲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4期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绩效考评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激励机制的外部表现,也是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础。如何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能使人力资本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建立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方向。[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激励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29-02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知识资源使用为要素的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渐渐成为人力资本的知识拥有量,也是保证每个单元可持续竞争力的主要力量。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本研究中的永恒主题。如何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其工作潜能,建立有效并且合理的激励机制,是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指引着现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

一、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美国,人们认为,图书馆服务所发挥的作用,5%来自图书馆的建筑物,20%来自信息资料,75%来自图书馆员的素质[1]。最近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加,他们与高级职称馆员一起建立了对高校图书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人力资本,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处于教辅系列的高校图书馆就成为了学校的收容所和疗养院。虽然现在情况已有很大的改观,但相对于高校教师系列从人员到管理都相对固定不变。而且学校本身的人事制度,也少有解雇的说法,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本使用平均主义的思想,使馆员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年终考核又过于简单没有同工资分配、职称变动及奖惩直接挂钩,致使馆员在工作中没有积极性,缺乏饱满的工作热情,只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馆员比较容易产生职业厌倦心态,这些都不利于调动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随着网络技术与信息集成化的快速发展,读者对服务的质量、速度和态度等需求越来越多,要求图书馆要细化工作岗位,增加专业化和复合型馆员[2]。另一方面,人事管理部门要求精简机构、节约开支[3],逐渐形成高校人事管理和馆员发展之间的冲突。

二、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措施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目标应将个人薪酬、晋级升迁、职业发展、外派学习、精神奖励等等激励资源进行规划整合。高校图书馆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以馆员的需求为基石,激励因素的特点为策略,得以充分调动馆员的积极能动性。

(一)物质方面激励措施

在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中物质激励是基础。同样在国内高校图书馆报酬也应处于重要地位。馆员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足可能与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薪酬水平普遍较低有关。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较低,相应的待遇也就不高。因此在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中,首先任务是改善薪酬体系。薪酬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内外部公平性竞争性。内部要求薪酬按照每一位馆员的绩效、岗位能力和对图书馆的贡献大小来分配,改变原有的按级排辈做法。外部要求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学校总体工资体系中的地位。

(二)成就方面激励措施

个人事业上是否事业成功,我们通常以成就大小来判定。馆员也想自己工作业绩能够得到其他人的承认,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因此,如何让事业的成就成为激励图书馆馆员的推动力,是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4]。为更好地激励馆员,高校图书馆需要建立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通过完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充分发挥出馆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通过绩效考评结果让每一个馆员明白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对于做得好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好在以后更加努力工作,对有不足地方的馆员也会产生原动力,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超越优秀的馆员。需要改善高校图书馆现有的评定职称方法,可以通过相应职称等级的各种知识和能力的考试来评定职称,减少以往职称评定中人为因素的打扰。

(三)成长方面激励措施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知识的注重程度也较强烈的高学历馆员,对个人成长的关注程度也很高,因此组织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每个高校图书馆每年的培训费用极少用在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这一方面,因为还有很多工作要得到改善。一名大学生在图书馆工作两三年后其大学时所学的知识有一半以上将被遗忘,因此各种培训对于高校图书馆以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鼓励馆员去参加各种进修来提高学历和图书馆知识以及运用能力,对于已具备一定学历者让其按需要参加某领域专业进行深造培训,使他们专业上的技术有所突破。以点带面提高全体馆员的整体素质。馆员的再培训对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看。从高校图书馆馆员自身来看与社会上的高标准相比差距很大,高校图书馆工作能够给予人才有限的报酬、职务和职称,要留住人才就要增加他们学习的机会和晋升条件,好让馆员不断提高工作的业务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作为聘用制度中的一个条件将继续再教育列在其中,让馆员觉得工作不仅是为了谋生,还可以体现自我价值和更高的发展方向。还要将再培训作为保持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由于长期计划体制下的沉淀,目前无论从学历、年龄等结构还是干部与工人的比例上,都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业务培训能保证高校图书馆思想信息流的新颖性,通过现代知识信息的导入和各种新思想观念的碰撞来保持馆员的思维活力。

(四)授权方面激励措施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对知识型员工就应当引领而不是管理。知识员工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要求工作中给予有较高的自主权,希望能够按照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而不是仅仅按照固定的方法来操作,他们更加强调工作自主的重要性。[1]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工作中应该更多地授权于高级人才。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效率低下等表象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在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管理中,简政放权就可以充分发挥馆员的主观能动性,让馆员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其权责一致各负其责,有助于提高工作中的运作效率。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给予馆员更多方式参与图书馆管理的权利,增加馆员的自主性和主人公感,来激发馆员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最终达到双赢: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创新广纳言路集思广益得到改善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图书馆和个人都有促进的作用,表现了高校图书馆对馆员的信任,也增强了馆员的归属感,并激发了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努力实施,方能收到实效。高校图书馆应该重视以人为本,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强调对人的信任和注重,充分激励出馆员的归属和责任感,以确保图书馆各项工作和目标的实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培养人才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维持竞争力的基础,自然也就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充分重视图书馆馆员的激励机制,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才能促使高校图书馆得到持久的发展,保质保量地完成学校赋予图书馆的神圣使命,塑造图书馆自己的新形象。

【参考文献】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7

一、高校人本管理思想的含义

1)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个人的价值与自由。换言之,人本管理中的个人必须建立独立的人格,并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独立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要重视群体的利益;

2)人本管理中的人指的是马克思理论中的社会人。它强调个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相统一,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相结合,既体现出社会属性,也包含精神属性、自然属性等;

3)个人是高校管理工作的落脚点。立足于高校管理工作的角度而言,个人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创造性。借助有效的高校人本管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提升高校整体的管理水平,实现高校的教学目标。而从现阶段高校的管理工作看来,所有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发展;

4)人本管理涵盖管理方法、管理模式以及管理思想的系统工程。与此同时,除了管理思想和伦理思想,还融入了多样化的管理措施。需要注意的是,人本管理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方案,促进伦理道德与法律文化融合成一个整体。立足于高校管理工作来看,人本管理可以分为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思想管理这三个方面。

二、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到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能只在口头论述而已,而是要落实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去,需要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去。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住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工作理念,重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力求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基础条件,遵循这一客观发展规律,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能力,指引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则有利于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既需要丰富的学习基础,也离不开正确的为人处世。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紧紧围绕大学生的思想风向,创新管理理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人本主义”的关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及时与学生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2、制定激励体制,培养学生积极性

激励作为高校人本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要求得到管理者的充分重视。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曾经提出一项著名的期望值理论,具体是指人在通常情况下都会有渴望达到的目标和一些实际需求,同时这些实际需求和目标友反过来成为他的动机,激励这个人为这个目标而进行努力,激励力量的大小则与实际需求和目标成正比关系。这一著名的期望值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成功,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实际需求,当然高校大学生也不例外。从高校大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对于成功册渴望较高。对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这个要认识到这一点,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体制,借助有效的物质激励法和精神激励法,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服务管理模式,推动学生发展

事实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借助对学生的管理、教育,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服务,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这一过程。从本质意义上来讲,管理工作者与高校大学生处于沟通互动的关系,需要建立以服务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形式。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需要同步进行,其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要建立服务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感等方面的服务,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对话,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管理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充分认识到“以人文本”的重要性,将推动学生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牢牢把握住人本管理的指导思想,保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不断加强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制定出有效的激励体制,建立服务管理模式,以此来推动学生更好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新时期下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卜志国,李文芹,崔兴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学管理新模式[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02)

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高效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问题;应用策略

一、前言

实际上,我国的高校系统十分复杂,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各个部分都需要财务的支持,因此如何對于学校建设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很多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资金的利用不当,使得高校建设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想要利用最少的资金来获取最大的效益是高校进行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管理会计应势而生,管理会计可以对于高效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并且可以达到预期的校园建设效果。

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高校的财务计划不合理

面对国家的资金扶持,很多高校不能够依据学校的现实状况进行财务计划的制定,对于学校的整体财务状况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当高校改革建设资金到位以后,学校的各个部门开始依据自己的运行状况进行资金的申请,面对各个部门的资金诉求,财务部门不能够做出科学的判断,进而造成不同部门的资金分配不均,很多资金被浪费在无用的建设项目当中,不利于学校的建设与规划。

财务管理计划的不合理,会造成很多资金被浪费,并且资金的利用效率低下,不能够将高校建设资金用在需要的项目当中,最终造成高校教育建设进程缓慢,并且发展速度参差不齐。

2.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任何单位和部门,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部门、单位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很多高校在发展的工程中,并不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系统的完善,高校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财务管理方面应该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对于各个部门的财务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成熟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管理会计在高效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高校数据的搜集整理

与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不同,管理会计主要是对于学校内部的财务进行合理的预算和财务的决策,并且在资金的使用、项目的投资方面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在进行资金的规划和使用的过程中更加重视财务的使用规划、决策以及效果评估。

由于管理会计需要对于高校的财务资金进行现实的使用规划,因此要对于学校的基本状况信息进行了解和检查,这样制定出来的财务计划书才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因此,在进行财务管理之前,应该重视对于高校基本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形成一个系统的数据库,这样便于管理会计更加高效的工作。通常来说,高校基本数据的搜集与整理都是有专业的会计人员进行工作的,数据的主要内容包括科研经费状况、后勤部门运行情况、学校的教务状况等。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形成一个完善的信息化系统,这样有利于保障数据信息的真实性,便于具体财务计划的制定与执行。

2.制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工作评价指标

在管理会计进行高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一个恰当的管理会计工作评价指标系统,这样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对于财务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并且为接下来的财务计划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由于管理会计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职业,因此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提升,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工作方面的失误,因此需要学校建设一个相对完善的工作评价指标系统,这样从反方向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与进步。

在对于管理会计进行工作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财务管理计划的可行性标准,应该考虑到管理会计制定的财务管理方案是否真的符合高校的实际状况、是否能够产生预期的学校建设效果、是否符合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要求等等。同时,在财务计划执行的过程中,仍然要对于各项工作进行系统的监督,在必要时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支持。最后,在高效建设项目完成以后,要对于学校建设进行评估,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准。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聘用

高校在进行管理会计人员的选择过程中,应该任用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财务管理工作经验,这样可以保证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际上,管理会计要求人员具备更高的综合财务知识,并且对于财务知识的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这样才可以在制定与执行财务计划的工程中,保障整体高校财务工作的运行。同时,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高校还要重视管理会计后备人才力量的培养,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人才储备,这样有利于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任何单位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管理,资金是维持一个部门或者单位正常运行的基本因素,如果可以恰当的利用资金,在高校的建设当中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而加速高校的教育改革进程,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杜俊萍.论管理会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4,26:113-117.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9

在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积极的建设性的行为增加,消极的破坏性的行为减少乃至消除。研究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旨在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在校大学生的积极行为,改造和转变学生的消极行为,达到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最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面对 90后的在校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化,消极行为的多样化,深入研究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势必对高校学生管理和学生的自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概述

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是研究为达到预期目的,通过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转变和消除人的消极行为,达到变消极为积极的激励理论。根据实现人的行为改造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理论: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 B.F 斯金纳于1938年在《有机体的行为》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外部环境刺激作出的反应,只要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就可以达到改造行为的目的。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在 1958 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提出。该理论认为,人的内在意识指导和推动着人的行为,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认识,可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目的。挫折理论。挫折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外部环境刺激与内部的思想认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改变外部环境刺激和改变内部思想认识相结合,才能达到改变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目的。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针对我国高校后勤餐饮服务管理工作不到位的现状,各大高校应该转变过去落后的管理理念,将精益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相结合,逐步完善管理制度,首先,高校餐饮行业可以借鉴我国上海世博会“中心厨房”的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学生的需求,开办多种多样的小吃窗口,如:西部、南方风味、西餐、小炒、西点、快餐、大众菜肴等,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进行食品制作,确保食品在质量上和口味上都能使师生满意。其次,学校还要与时俱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结合精益化管理手段,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管理政策,对高校食堂饭菜进行严格的监察,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师生的反馈意见和要求。最后,国家还要建立相关这能部门对高校食堂进行有效的安全卫生监督,相关部门可以不定期的去高校食堂进行抽样检测、明察暗访,做到有效的监管,从根本上消除高校餐饮行业的食品安全隐患,维护广大师生的自身利益。

3.2提高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素质,培养新型服务人才

高校后勤餐饮服务人员是整个学校餐饮服务工作的保障,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餐饮事业发展的快慢。可见,高校餐饮服务人员在高校餐饮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更新转变服务人员的思想理念和工作态度,提高餐饮服务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加强对其工作技能的训练,让餐饮工作人员正确理解食品安全质量标准,注意食品安全卫生,加强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餐饮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协作能力,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餐饮服务人员。其次,各大高校还要对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弹性安排,在高峰时段和非高峰时段进行合理的人员安排、进行人员流动,从而减少师生在高峰期就餐排队等待的时间,确保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服务,避免出现“忙闲不均”的情况。最后,学校同时还可以及时对餐饮服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进行必要的增减、调整,避免人员闲置而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提高餐饮服务质量和广大师生的满意程度,将精细化管理与后勤餐饮服务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餐饮事业的快速发展。

4结论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 精细化 高校学籍管理 教学应用

一、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含义

精细化管理又称精细管理、精益管理、零缺陷管理,指管理活动的精确化、标准化、程序化和细致化。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系统规划,是通过细化规则,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的各个单元精确、高效、协调和持续运行。现代工业化中的精细化管理最早是由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弗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在其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的。20世纪50年代,日本企业将精细化管理运作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现代精细化管理理论,并迅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在我国,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油田、本世纪的海尔等一批企业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优秀典范。

精细化管理具体表现在通过对每个单位、部门和岗位的职能、职责的精确定位,把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对应的责任进行具体化、明确化,再对目标市场、工作内容、工作对策、考核指标和保障制度等进行细化。通过运用定量化、标准化等手段,把管理工作简单化、流程化、数据化、信息化,同时在此基础上实行刚性的制度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做好实效反馈,强化责任落实,从而形成优良的执行文化。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特征可以用“精、准、细、严“四个字概括,精指做精,精益求精,追求最好,不仅要把产品做精做好,更要把服务及管理等工作做到极致,挑战完美极限;准指准确的信息与决策,准确的数据与计量,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指对象细化、内容细化、管理细化,特别是执行步骤要求细化;严指严格控制、严格落实,严格执行制定的标准、规范和制度等。

二、高校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制定的有关实施细则,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的动态数据的管理。学籍管理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首先新生学籍注册;其次是对在校生学年注册和异动处理,学籍异动主要包括休学、复学、退学、留级、转专业、转学等;最后是对学生毕业资格审核,完成学历注册。也就是说学籍管理工作贯穿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在校过程。学籍信息的有误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的有效性。学籍管理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管理质量,从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成千上万条学籍数据中,只要有一条数据出现问题,就可能对某位学生后续工作、学习造成巨大的问题。

因为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背景越来越复杂,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样化,学籍管理难度和复杂度不断加大,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由于部分师生对学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出现学生修改基本自然信息后未及时提交学籍信息修改,如更改姓名等现象,导致学籍信息不准确。

2.由于部分师生不了解学籍异动的相关流程,出现学生未办理学籍异动手续就已离校的现象,从而出现实际在校生数与在籍人数出现误差,导致学籍数据不准确。

3.由于各部门系统的独立性,出现个别部门因未及时维护相关异动信息,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学籍信息不一致。

三、学籍管理需要精细化管理

鉴于学籍管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在学籍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实现精细化管理一般需要通过细节化、数据化、流程化、规范化、严格化等方法步骤。

1.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前提,指将一项工作或任务,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细分为若干组成部分;或者按工作时间顺序,将工作、任务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和工作单元。有利于建立和改进工作流程,有利于对工作时间的控制和各环节执行时限的确定,同时包括对各岗位和部门之间、各个工作单元的具体责任进行细化及相互衔接管理的细化。如何科学、合理地实现细节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学籍管理工作并不只涉及学籍管理部门,而是涉及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其相应的工作任务。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学院系部对学生的所有材料进行初审;医务室对医院证明等材料进行审核(因身体原因申请学籍异动的);教务处对所有材料进行复审;院办负责学籍发文及相关材料存档。而异动后的学生需要离校,还需涉及宿管办、学生处、图书馆、财务处、卡中心等部门。

2.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基础,是细节化工作的深入。把管理内容数据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衡量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最好标准是让数据说话。恩格斯指出:“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数学引入后才能成为科学。”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数据的搜集、分析、研究,确定如何进行具体的精确操作。它把管理上的执行细节、工作内容、效率反馈尽可能地数据定量化,使管理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学籍管理涉及最多的是学生数据,而学生数据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学籍管理中数据化是非常必要的。以我院学籍管理为例,在每学期其中,均会对每个院系部手中掌握的学生数据和异动学生数据进行收集,并与教务处掌握的学生数据进行进一步比对、核实,避免出现上述学籍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同时,我院实行数字化校园,实现各部门系统数据的对接,这样只要学籍管理部门对异动学生进行操作,相关部门中的学生数据会进行相应的修改,从而避免各部门数据不一致现象出现。

3.流程化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方式,是在把工作或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工作单元的基础上,对各个工作步骤或环节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使各个工作岗位、工作步骤和工作内容更好地衔接配合、协同动作,从而提高管理的整体效能。我院在学籍管理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及相关规定和学院学籍规定对不同类型的学籍操作制定详尽的流程,并对所有师生公布,以便师生了解学习。以退学为例,其基本流程如下:学生本人申请并按要求填写《学籍异动申请表》→学生所在院系部审核→教务处审核→分管院领导审批→院务会讨论→学院发文→院系部通知学生办理离校手续,教务处在教务管理系统和学信网上进行学籍异动处理。

4.规范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指根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需要,合理地制定并固化相关工作规程、基本制度及各类工作任务或事务管理的作业流程,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要求在管理工作中严格按照这些工作规程、制度和流程实施,实现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和协调高效。鉴于学籍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的复杂性,规范化是必不可少的,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否则可能会对学生后续的学习工作带来不小的问题。例如未按照相关规定,对不符合转专业条件的学生进行转专业操作,则学信网上省教育厅无法审核通过,从而导致学生电子学历与纸质毕业证书不一致,社会上将不承认其毕业证书的有效性。

5.严格化是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保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于严格抓好管理工作的落实。实际上,我们从来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不缺少各类细致的管理制度,缺少的是不折不扣的执行者。再伟大的目标和构想,再完美的操作方案,如果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执行,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我院对学籍管理非常重视,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例如学籍异动必须经过指定的部门进行审核处理,教务系统和学信网上的异动操作必须对照学籍发文进行等。由于在学籍管理中规定未请假离校连续两周未参加学校规定的教学活动的,应予退学,各院系部每月均需如实向教务处提交《(自动离校)连续两周及以上未到校学生上报表》,由此教务处就能只能有针对性的追踪相关学生异动办理情况。

我院在学籍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准确地办结学籍异动,高质量地完成学籍、学年和学历注册。当然,学籍管理需要不断地“精、准、细、严”,从而使得管理更有效,准确度更高。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程琳红.精细化管理在高效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质量管理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2

1 管理科学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概念及关系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期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是人类的基本社会行为,渗透在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科学则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科学,将管理科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融合,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教学是所有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则是保证这一中心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高校教学管理是院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按照教学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领导和组织有关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只有计划决策合理、组织实施得当、指挥运筹有效、监督调节适时、控制反馈准确,才能圆满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从现代管理科学来看,教学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部分,它也应该遵循管理科学的一般理论。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运用和渗透这些理论,努力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是所有高校追求的目标,是广大从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高等教学管理理论工作者关注的研究课题。

2 管理科学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模式

管理的运作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所构成,通常包含以下环节:确定组织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合理组织力量,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分清主次,统筹安排全面工作;及时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不断协调各部门之间和工作之间的关系,使之配合默契;客观、公正地进行考核评价;认真总结经验,提高管理水平。这些环节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的削弱都会直接影响整体管理的效能。高校教学管理也同样如此,是一个多因素、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只有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以教学管理基本原则为指导,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建立一个稳定、和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动态的有效管理。

2.1 推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

目标是组织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的目的。目标管理则是通过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上下结合反复协商的方式,根据总方针目标确定一定时期的工作与目标,并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组织管理和控制工作。高校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一切活动都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去努力,强化目标观念,坚持全局观念,反对本位主义,防止为了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而影响整体目标的实现。推行教学工作目标管理,就是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将教学工作任务转化为教学工作目标并且尽可能量化,然后将目标交给执行者,充分尊重其意见,实行自我管理,努力实现目标,最后依据目标实现的程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教学工作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整体性、激励性、可行性、应变性和针对性等原则。目标管理可以采取目标管理图的方式,对总目标,子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和完成目标的时间、指标、责任人进行明确的标识。目标管理强调工作的目的性、管理的自我性、个人的创造性,采用目标管理有利于调动师生员工的聪明才智和潜力,有利于实现有效性教学管理过程。

2.2 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管理

作为一项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是事先对未来应采取的行动所作的规划和安排,具体包括对将来趋势的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建立目标,然后制订各种方案、政策以及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计划管理则包括计划的制订和执行两个方面。实施教学工作计划管理,有利于教学工作有秩序、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有效地协调各方面的活动,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上的被动和忙乱。凡是工作程序比较稳定,受干扰不大的教学活动,譬如教学组织与实施、年度教学工作安排、教材编审与出版、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教育经费分配与使用等,都可以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拟制计划,实施计划管理。制订计划要科学合理,要遵循目的性、整体性、群从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超前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等原则;执行计划要认真,要有监督和检查,确保计划能够实现。

2.3 建立教学管理决策系统

决策是为实现某一目标,从若干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并采取行动的分析判断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由决策者、决策方法、决策体制和决策环境等要素构成。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人员所面对的共同任务和工作重点。教学管理决策是参与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在一定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选择目标和行动方案的活动。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结构是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教学管理决策系统指挥着教学管理系统的运行。教学管理所依靠的主要是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传递、交流、加工和制造,所以教学信息的管理又成为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的基础。决策面向尚未发生的事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具有较强的洞察力,决策行为必须富有前瞻性,既要深谋远虑,又能高瞻远瞩。决策追求一次成功率,失败的损失将无法挽回,这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学习决策科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并正确应用科学决策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总结经验,改善决策质量。

2.4 加强教学管理控制系统

控制是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完成的进度,发现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计划目标的实现。必要的时候,控制还能随时确立新的计划和目标,使之更符合组织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管理中的控制可分为前馈控制、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同步控制也称实时控制,是当活动正在进行的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可以在发生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问题;反馈控制也称事后控制,控制的作用发生在行动之后,其注意力集中在历史结果上,目的是在一个过程结束之后再进行改进,以预防将来发生偏差。为了使整个教学管理大系统合理地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作保障,教学管理控制系统也应该包含相应的教学过程监控系统和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来实施同步控制和反馈控制。教学过程监控系统是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而形成的,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分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作这些制度,能够有效地控制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主要包括教学巡视员制度、学生教学联络员制度、教学情况问卷调查制度等。正确的决策依赖于可靠的信息,而可靠的信息必须经过畅通的信息网络才能获取。教学状况信息反馈系统要求及时得到利于决策执行的准确而有力的信息,以便使决策部门在充足的信息下,有效调整和控制教学的顺利进行。信息反馈系统的科学化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信息的收集、教学信息的浓缩、教学信息的筛选、教学信息的提取反馈等方面。高校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形成科学的信息网络系统,有利于教学管理决策部门依据从教学实践中汇集出的有关人才培养目标、层次、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过程中反映的教风、学风等各类信息,决定教学管理的重点和方法。

2.5 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体系

管理的实质是按规则办事。协调人的行为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让人们按规则和程序办事。高校教学管理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由于实施管理活动的人员众多,先后有所不同,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则和程序,就会造成矛盾冲突、力量抵销和精力分散。规则和程序可以克服主观随意性,使管理活动有序化,可以减少组织的人情色彩,使管理更趋科学和公正。根据高校教学管理的情况,至少应建立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一是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学校、学院、系反映教学管理体制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包括教学大纲及有关授课、实验、生产实习、考试、毕业设计、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的课程管理制度、规定等文件;三是包括有关师资、学生、教材等教学管理要素的制度与规定。只有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教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3 管理科学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关键

3.1 要坚持严格管理

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是有序化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而严格教学管理必须做到以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章制度作为管理的基本依据,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坚持原则,不循私情;同时还要坚持管理的经常性和连贯性,不能时紧时松。

3.2 要实行岗位责任制

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对所管的一切工作完全负责。责任作为管理的一条基本法则,是确保管理有效性的基本手段。如果一个组织的人们都不想承担责任,不敢承担责任,不能尽到责任,出了事故找不到责任人,那么,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是不可能的。教学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活动,教学管理系统如果职责不明确,便会造成管理混乱、扯皮推诿,也会造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因此,教学管理要实行岗位责任制,赋予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相应的职、权、责,做到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级管一级,不越级指挥,使每位管理人员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行其权、尽其责、取其酬、获其荣、惩其恶、罚其误。实行岗位责任制,有助于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提高管理绩效。

3.3 要建立激励机制

高校的教学活动是一种智力型的高层次活动,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具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教学管理不能一律追求严厉,应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有效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教学管理中,应运用行为科学的理论,认真调查了解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需求,并创造条件,尽力满足其合理需求,注重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搞好教学、努力学习成为师生最高层次的需求;应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过程的管理由外在的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的自我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4 要加强考核与奖惩制度

科学的教学考核、教学评估与奖惩制度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应强化常规的教学检查与监督,如实行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等必要的手段;其次,要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型的教学工作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各层次和类型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以客观地评价工作状况,肯定工作成绩,发现存在问题,指明改进方向;最后,通过客观公正的教学考核与评估结果,运用各种精神和物质手段,对优秀者加以奖励,对工作质量达不到要求甚至造成教学事故者进行必要的惩罚,这种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奖惩手段会在教学管理领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3.5 要努力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随着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其优势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可实现学籍管理,档案管理,教学信息管理,编排课表,存储教案、课件、试题等教学数据,统计和分析成绩,处理图书资料分类检索等工作的智能化管理;二是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过程中有关动态状况的分析与评估,正确处理教学成果、质量等问题,减少和防止各类教学事故的发生;三是支持教学决策,高校应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职能优势,研究开发教学领域中的决策应用软件,尽可能运用计算机提供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教学决策的科学化;四是利用网络可完成各种资料的处理、传递与共享,从相关网站上搜集教学信息等。因此,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设备,实现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4 管理科学运用于高校教学管理的效果

4.1 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不会自然形成,而是通过一系列教学管理工作建立起来的。比如,科学地制订教学规章制度,使各项教学工作都有章可循;加强对教学工作的过程监控,避免管理工作的混乱;落实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按照一定的时间、步骤、程序运行;对于教学工作中的随机事件,运用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及时进行处理。总之,搞好教学管理,就可以使教学工作秩序井然、有条不紊,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教学秩序。

4.2 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

教学管理队伍的素质水平是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教学管理科学化将提高各层次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在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加强科学化意识,主动依靠和利用现有的科学方法、现代化科学手段,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教学管理工作者还应不断地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学习社会和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认识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掌握现代化管理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并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4.3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反映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就是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不只体现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且还具有生产力的性质。把教学管理搞好了,就能充分发挥现有教学条件的作用,反之,教学管理水平低,有了好的条件,但不能发挥其整体功能,教学质量上不去,好的条件也可能向其反面转化。教学工作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搞好教学管理,从整体上建立教学全过程有效运行的机制,正确组织控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检查、质量考核等工作,认真抓好每一个具体环节,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4 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

提高办学效益就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好的效果,就是提高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利用率,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提高办学效益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实现的,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高校最主要的人力———教师的作用,也直接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因此,搞好教学管理对于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潜力,提高办学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第九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2]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3]熊新山等.教学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7,(3).

[4]霍云霞.对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问题的思考[J].攀登,2005,(4).

上一篇:霞浦县畲族文化研究会章程下一篇:2018下半年四川教师招聘面试中学音乐学科说课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