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

2024-06-20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共6篇)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 篇1

为了使荆轲能接近秦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样秦王急于想获得的东西:一是从秦国叛逃到燕国的将领樊於期的头颅,二是燕国督亢地区(今河北涿县东)的地图,表示燕国愿将这块地方献给秦国。这两样东西分别放在匣子里。行刺秦王的匕首,就放在卷着的地图的最里面。此外,还为荆轲配了一名助手,此人叫秦武阳。

临行时,太子丹和荆轲的好友高渐离身穿丧服,将荆轲送到易水边。高渐离为他们弹奏了《易水寒》。秦王得知燕国派人来献两样他最需要的东西,非常高兴。在都城咸阳宫内隆重接见。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匣子走在前面,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跟在后面秦武阳在上台阶时,紧张得双手颤抖,脸色变白。

荆轲赶紧作了解释,并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武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但是,荆轲并未刺中秦王。秦王急忙拔剑自卫,却又一时拔不出来。于是两人绕着柱子转。

春秋战国历史小故事儿童爱看的 篇2

一、教学过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春秋战国的纷争》这一课, 原先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基本是按照教参上的设计进行教学, 结果由于本课教学内容多, 导致在教学中我说得多而学生听得累, 因课堂任务重, 教学任务还不能按时完成, 教学效果不好。今年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我发觉此文的明显特点是成语故事较多, 虽然本课的内容属于古代史, 学生对这段历史可能不太了解, 但本课中出现的许多成语, 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学习过, 且比较感兴趣。我就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展示呢?因此上这一课之前, 我从图书馆借来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等书, 有意引导和组织学生阅读这些历史读物。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春秋战国的历史。

课前我先让同学推荐班级中历史知识丰富和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来说“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 接着提出问题:“周幽王废除的太子后来怎样了?”好奇心促使学生们关注太子宜臼的境遇, 在我的叙述中不知不觉进入新课第一个小要点, 即“平王东迁”这一史实。然后我告诉学生们伴随着“平王东迁”, 我国的历史正式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而我国成语大部分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 于是请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我的话一出口, 许多学生就兴奋不已, 纷纷举手, 积极抢答。我采取了分大组竞赛的方式, 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让他们展示成语故事。出乎意料, 有的学生不仅说出成语, 还说出了成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 许多学生发出了啧啧的赞叹声。有些学生对成语故事比较陌生, 还要求讲的学生声音再大些、细致些。我深深感觉到学生对这一活动的浓厚兴趣, 于是留足了时间给他们展示。结果几分钟下来本课中所涉及到成语故事, 如“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和“纸上谈兵”“负荆请罪”“春秋无义战”等成语学生几乎都一一列举到了。

当学生们展示完他们所知道的成语后, 我又挑选了其中一些关系到本课重点历史事件发展的成语, 采用教师讲解或学生讲解的形式介绍相关的成语故事, 然后请学生分析这些成语故事的背后说明了什么?如为了讲清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 我先请学生们在春秋战争形势图上找出齐国的地理位置, 然后总结“老马识途”和“管鲍之交”这两个成语说明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的杰出才能, 而“一箭之仇”“尊王攘夷”说明齐桓公对有才能的人才的重视和重用, 这是齐桓公得以称霸的一个重要原因。讲晋文公之所以能够成为霸主, 是因为他长期流亡民间, 明白人间疾苦, 更主要是他积极改革, 并善于利用“退避三舍”, 以此在“城濮之战”取得道义上的胜利和战略上的胜利。这样一来, 学生们会对齐桓公和晋文公及他们为什么能称霸有较深的认识。而对战争后果的分析, 我则对孔子的“春秋无义战”进行了辩证的分析, 让学生从他们所熟悉的南京大屠杀等战争影片中想象春秋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同时, 告知学生大鱼吃小鱼的结果就是产生了较强大的诸侯国。诸侯过于强大后, 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 也无需利用周天子这个所谓的保护伞来“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因此, 兼并取代了争霸, 战争成了家常便饭, 战国七雄的出现不足为怪。同时也为最后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学生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我用了一串成语对本课内容进行了总结:“烽火戏诸侯”使得周王朝衰落;“一箭之仇”“老马识途”“管鲍之交”“尊王攘夷”“葵丘会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城濮之战”“退避三舍”使晋文公成为霸主……这样一来学生既对本课涉及到的成语有了一个整体的概括, 又对本课的内容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 在记住这些成语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记忆。

二、课后反思

这堂课上完后学生和听课的教师均反映效果较好, 它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既然我们历史课本中几乎每课都有一些成语故事、典故或历史小故事, 那我们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为什么不发挥这些资源的作用, 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须知以故事形式进行的讲解, 很容易使学生融入到情节起伏中, 不由自主地会想起相关的时间、人物、事件及结果等历史知识。学生以这种方式记忆知识点要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印象要深得多。同时, 这种学习知识的方式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课堂上为把自己“最闪亮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学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自觉地去获取知识, 并通过演讲和解答不断提高自己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把“苦学”变成“乐学”, 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篇3

吕尚隐居在东海之滨,潜心学习,知多识广,足智多谋,深谙兵法。他曾经侍奉过纣王,可商纣王暴虐无道,吕尚看不惯他的为人行事,便辞官而去。

据说当年西伯昌被商纣王关在羑里的时候,吕尚与西伯昌的部下散宜生、闳夭等人一起,找来美女和珍宝,献给商纣王,商纣王才把西伯昌给放了。西伯昌回到自己的封地,富国强兵,终于成就一番事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

这是一种说法。

从这个说法上来看,吕尚与周文王的交往应该很深。

但另一种说法更有意思

吕尚已经七十多岁了,还没有遇到一个值得自己辅佐的明君。当他得知周国的西伯昌勤政爱民,胸有大志后,不远几千里,从东海之滨来到渭水的边上,盖了一间茅屋,每天在渭水北面的兹泉垂钓。

这一天,西伯昌要出去打猎,出城之前,他先占了一卦,以便知道这次打猎能获得一些什么。谁知,卦辞上竟写道:“您的收获不是龙,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一个能辅佐您成就霸业的贤能之人。”

西伯昌大喜,赶紧带人直入深山。

果然,在渭水边上,他看见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那老翁神闲气定,正襟危坐,手里举着长长的鱼竿,不为外物所动。

这也许就是卦辞上所说的贤能之人吧?

西伯昌慢慢走过去,不由大吃一惊:白发老翁钓鱼的鱼钩竟然是直的!

他禁不住好奇,问道:“老先生,别人钓鱼,鱼钩都是弯的,为什么您的鱼钩是直的呢?”

白发老翁笑了,说:“我哪里是在钓鱼,我是在钓天下的明君呀!”

西伯昌也在石头上坐下,和白发老翁攀谈起来。他们言语相投,竟有相见恨晚之感。

西伯昌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说过,将来会有一个了不起的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现在看来,这个人就是您呀!”

西伯昌马上请吕尚和他一起回去,让他担当自己的军师。

因为吕尚是西伯昌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人们又尊称他为太公望。

太公望果然不负西伯昌所托,他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周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了。

很快,西伯昌和平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成功地讨伐了崇、密项、犬夷等国。在一个叫丰的地方筑起了城墙,建立了都城,几年下来,天下的诸侯已经有三分之二愿意归附周国,听候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的调遣。

周文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位,吕尚又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

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把太公望封在齐国的营丘,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淄博市东北。太公望到了那里之后,打败了夷族莱国,稳定了齐国的局势,在他的治理下,齐国一点点强大起来。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4

虞卿,名信,卿是他的官职,舜帝后代,卿姓的得姓始祖,赵国中牟(今河南鹤壁)人,战国时期名士。 [1] 虞卿善于战略谋划,在长平之战前主张联合楚魏迫秦求和;邯郸解围后,力斥赵郝、楼缓的媚秦政策,坚持主张以赵为主联合齐魏抵抗秦国。后因拯救魏相魏齐的缘故,抛弃高官厚禄离开赵国,终困于魏都大梁,于是发愤著书。著有《虞氏征传》、《虞氏春秋》15篇。

穆姜——鲁宣公夫人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篇5

郑袖——《芈月传》中楚怀王的宠妃郑袖,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宠妃。郑袖姿色艳美、性格聪慧,但善妒狡黠、阴险恶毒、极有心计,深得楚怀王的宠爱。一日,魏惠王送给楚怀王一名魏国美女,楚怀王很宠爱魏女,郑袖因此而失宠,这立即引起郑袖的嫉妒,于是她便想出一个毒计,来陷害魏女。郑袖告诉魏女,楚怀王不喜欢她的鼻子,于是魏女见到楚怀王都要掩着鼻子,楚怀王见状向郑袖询问缘故。郑袖说魏女是讨厌楚怀王身上的气味。楚怀王大怒,命人割掉魏女的鼻子,郑袖于是得到楚怀王的专宠。后楚怀王欲张仪求美女,郑袖恐惧,于是以重金贿赂张仪。张仪以“遍行天下,未尝见如此美者”以对,而作罢。郑袖还干涉朝政,收受贿赂,放走张仪,让楚国终至“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战国时期人物的小故事 篇6

诸位以为如何?“

一个文官说:“对!我们应该去解救他们。”

一个武将说:“他们打他们的,关我们什么事?”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叫陈轸,他说:“大王想统一天下吗?”

秦王说:“当然想统一天下,您有妙计吗?”

陈轸说:“妙计谈不上有,不过我不妨讲个卞庄子刺虎的故事,也许对您有所启发。”

秦王颇感兴趣,说:“很好,你讲吧。”

陈轸于是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鲁国(现在山东一带)有个武艺高强的人叫卞庄子。一天,他到一个地方住宿,听说当地有两只老虎,经常出来伤害家禽,甚至咬伤、咬死人。卞庄子决定为民除害,带了一把寒光闪闪的青铜剑,就要出去刺虎。

旅店里有个小伙计也要同去。

两人走到一个山谷里,忽然看见一大一小两只老虎正在争着吃一头牛。

卞庄子拔剑就要冲上去。小伙计说:“壮大哥,不要性急,你看它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牛,吃到后来,它们一定会争夺,一争夺就必定会互相厮咬起来,小的一定会被咬死,大的一定会被咬伤。这时,你再冲上去,对付一只受伤的老虎,不就比同时对付两只健壮的老虎省力得多吗?”

卞庄子连连点头,两人就在树丛里隐蔽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争斗起来,又是剪,又是扑,又是抓,又是咬,斗得旁边的石头乱滚,尘土飞扬。 渐渐地,小老虎支持不住了,咽喉处被大老虎咬破,血流干后,便死去了。大老虎也遍体鳞伤,倒在地上动弹不得。这时候,卞庄子猛扑过去,一剑就刺中老虎的要害部位,那老虎长啸一声就断气了。

陈轸讲完故事后又说:“如今,韩国和魏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他们之间必定互有损伤。您如果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就只有让他们继续打下去,到他们伤亡惨重的时候,再用重兵去征讨他们,这样就能一举两得,就像卞庄子刺虎那样。大王觉得如何?”

上一篇:社会调查员发言稿下一篇:校级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