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2024-05-17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通用5篇)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1

安徽省灵璧中学

张占先

一 教学目标与要求: <一>知识方面:

1.掌握“光荣革命”的基本史实

2.掌握<<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基本史实 3.掌握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特点,作用 <二>能力方面:

1.提高学生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探究体验练习,培养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 3.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她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4.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

二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三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四 教学构想与方法(多媒体教学)

1.历史溯源----图片再现“光荣革命”的过程,体会 “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2.历史新貌----相关材料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权利法案>>内容核心作用.同时学以致用

3.历史荣光----情境设置,学生演示,再现难点议会民主制下各机构权利关系.4.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音乐图片导入---听着悠扬的爱尔兰风笛,欣赏着美丽的英伦风光,今天我们要跨越时空, 一起去追溯大西洋彼岸英国的那段光荣历史,去了解英国创新的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图片导入:展示英国女王图片

师:英国是什么政体的国家?与之相类似政体的还有哪些国家? 生:君主立宪制国家,与之相类似的还有日本(导入日本天皇图片)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师:是的,英国是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日本也是具代表性的君主立宪国 家.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英国确 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 主方式,但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 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 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特点?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导入教材课题----第七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m in england 图片导入本课知识四大板块:历史溯源历史新貌历史荣光延伸拓展 图片导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英国首相布朗 师:他们究竟是谁在统治英国? 生:(各有所答.)师:我们先将他们放一放,不急作出答案.讲授新课之历史溯源-----光荣革命

师:提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必须先了解英国传统的议会制度(导入早期英国议会图片)

13世纪时英国就有了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英国 国王认为议会妨碍其专制统治,常使议会处于休会状态.1640年为镇压苏格兰起义,国王不得不召开休会多年的议会,要求征收新税以筹军费.议会拒绝并要求 进一步限制王权,双方矛盾激化终于引发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从而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制度.让我们一起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导入相关历史图片历史资料战争示意图-------图片解说历史)背

景:(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3)政治状况---斯图亚特王朝的君主专制(直接原因)(4)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召开,要求限制国王权利

过:(播放视频《大国崛起》片段----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结

束:“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师:这就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 “丈人逃亡,女婿登基”的“光荣革命”.“光荣革命”之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利的法案.其中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影响最为深远.它也标志着一种新的制度-------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讲授新课之历史新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师:为了更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权利法案》的内容:其一是限制王权,其二是保证议会权利.历史最重要的是论从史出.(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生:《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导入历史材料---《权利法案》的内容,出示问题:<<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师:从上面内容中,大家觉得《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利? 生: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师:从上面两则《权利法案》的内容分析中,大家认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生:否定君主专制,限定王权,以确保议会权力.结果是以立法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证了议会的权力至上.师: 请大家再来看一段英文.谁来翻译一下?(导入历史材料--------)

law was to be made in parliament(议会);once made ,it could not be suspended(终止)by the crown(国王).——bill of rights

1689年《权利法案》

生:议会制定法律,法律一旦制定,就是国王也不能终止..师:very good!很好,这段英文正体现了<<权利法案>>的核心精神,核心理念-------法律高于王权!议会拥有立法权,制定法 律,国王无权终止或废除法律,法律限制王权.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从社会转型角度,<<权利法案>>的颁布意味着什么呢? 生:根本否定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师:知识要运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以致用.(导入知识运用的材料-----)

1.有人说:“英国革命前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是议会的国王。”请问这句话说明了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变化? 生:革命前---议会为国王服务,国王权力大于议会

革命后---议会限制国王,议会权力大于国王

2.英国有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体现《权利法案》什么核心理念? 生: 法律高于王权

3.(出示不同时代两位女王的图片-----)

----------都铎王朝的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ⅰ(1533~1603)和 温莎王朝伊丽莎白二世 elizabeth ii(1926~)同样是女王,两位伊丽莎白女士在权力大小上有多大的差别? 生: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处于封建时代的都铎王朝,王权至上.生: 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温莎王朝,王权已受法律制约,无实权, 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只是国家元首,统一的象征

师:很好.说明大家对<<权利法案>>这部分知识已有所理解.那么法案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到底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

生:保留君主,但以法律限制君主权力.君主统而不治.(导入英国议会大厦图片---—教师概括君主立宪制的概念.)

师:君主立宪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一种.(导入资料,教师解说<<权利法案>>的作用)作用:(1)政

体------确立资君主立宪制(制度创新)(2)根本意义-----否定

君权

神授

法治

代替

人治(社会转型)(3)权利中心-----议会

权利

至上(核心特征)师:<<权利法案>>的颁布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用.首先,它确立了资产阶级一种新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前所未有,因而体现了一种制度的创新.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还不够壮大,因此英资产阶级革命由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盟领导,革命的过程也历经曲折,光荣革命实 质上是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妥协的产物.此后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政权.<<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了资产阶级 革命成果,确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它有效协调了英国社会各阶层利益,使英国政治上处于长期稳定之 中,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因而这一制度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其次,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权利法案>>的颁布以法的形式根本否定了君权神授君主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充分体现了主权在民,法治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原则-----民主..再次,<<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议会不但掌握制定法律的权力,还可以监督 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议会权力至上,而国王统而不治.这意味着英国权力重心的转移.议会权力至上,是君主立宪制一大核心特征.师: 《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的权力中心发生了转移,议会取代国王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权利法案》颁布时,国王还 有很大的权力,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国王权力逐步缩小,议会的权力继续扩大,同学们能否在书中找出证据,加以证明。

生:1832年,英国进行了第一次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大大增加,即工商业资产阶进一步控制议会权利。

师:请大家一起归纳:改革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内容主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1.改革原因:

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壮大,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改革议会的呼声高涨.2.改革内容: 3.改革结果:

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师: 君主立宪的另一重要特征即责任内阁制.关于建立的过程,同学们不妨先看书p38页。

师:通过看书,你理解的责任内阁制的概念是什么?

生: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议会负责 师:内阁跟国王的关系如何的?

生: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掌握实权;国王形式上任命内阁,内阁不对国王负责(出示英国议会两党政治的图片)

师: 提到议会责任内阁,就必须了解英国历史上的政党政治.它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两个不同派别—辉格党和托利党, 是资产阶级政党雏形.内阁形成后,两党在英国长期轮流执政.经过演变,现在工党和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中的两大主要政党

师:作为君主立宪制下的英国有三个重要机构:议会、内阁和国王,他们的首领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请同学们推荐 三位同学分别担当此任,5分钟后上讲台为大家阐述演示。其他学生分别是议长、首相、英王的后援团。担当议长、首相、英王的同学应该告诉大家是如何当选的, 有哪权利? 课堂情境再现一(议长踱着方步上台)

大家好,我是英国议会下院议长马丁.我们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

上议院议员由世袭贵族产生,权力有限.主要权力是: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修改权,充分发表意见权等.下议院议员由选民普选产生,每位参选的议员必须以某一政党党员的身份参加。若来 自同一政党的议员人数超过下院总议员的半数,该政党领袖自动成为新一界政府首脑。但政府必须对我们议会负责.否则,我们会利用我们能掌握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让首相日子难过的!(英国女王走上台,温和而不失尊贵)

(得意的)大家好,我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我之所以成为女王,是因为我父亲是国王.他逝世后我继承了王位。

(无奈的)尽管我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有为青年,但生不逢时啊,我只是一位“统而不治”、“临

朝不理政”的虚位君主.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我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我面前,我也不得不签字啊!哎!为之奈何?? 首相入选,内阁组成都是要经我批准的,但这只是走走过场,走走形式,非批准不可.哎!为之奈何?? 我必须游离于党派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我身为女王却不可为所欲为,要受到法律的种种约束.哎!为之奈何??(骄傲的)我的权力不大,但我尊贵的皇家血统赋予我崇高的地位,对外交往中我是国

家元首,代表英国,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是维系英国联邦的纽带.(英国首相自信坚定地走上台)大家好,我是英国首相布朗.我之所以当选成为首相,是因为我领导的政党在议会下院竞选中成为多数党。

我当前的首要工作是提出内阁成员(也就是各部大臣)的名单,选送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窃笑:我点名我说了算,国王一般是不会拒绝或驳回的!)

新内阁组成之后,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集体负责,对首相我负责., 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保持一致,与首相我共进退.新内阁的权力主要有: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

我身兼数职:政府首脑,议会党团领袖和多数党领袖职务.主要权力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各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的主持权利,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在某种情况下,我还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下议院!师:现在世界有一重大事件发生: 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伊拉克战争爆发!英国政府有何打算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演示!

课堂情境再现二

英首相布莱尔(温和):诸位大臣,美国已经出兵伊拉克,为了我们英联邦利益,我决定追随美国,出兵伊拉克.诸位大臣,你们认为意下如何?? 内阁大臣abc(齐声):首相大人,我们非常赞成,我们与您共进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惊讶):战争??哦,my god!这样不好吧? 英首相布莱尔(强硬):反对无效,我掌行政权,不对国王负责.我做主!

向伊拉克出兵!英国下院议长马丁(理智):我们议会中大多数极力反对出兵,我们将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要求内阁下台!

英首相布莱尔(愤怒/强硬):太过份了,竟敢要求我的内阁下台,我宣布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师:这几位同学的演示太精彩了!谢谢他们!现在我们对英国政府重要机构的领袖职权已有所了解,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共同归纳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吧!

(导入权力机构关系示意图)

下院 议会

议会 上院 首相

内阁(政府)国王 人民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2

知识目标:了解1787年宪法出现的背景;熟悉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两党制等美国国家制度;理解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美国国家制度的创建过程, 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和艰辛。

【教材分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是“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第一部分“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叙述的是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第二部分“1787年宪法的颁布”介绍了联邦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第三部分“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讲述美国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

难点:分权与制衡原则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但是对外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程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学习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材料:《独立宣言》 (节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 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

师:美国《独立宣言》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件。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哪里, 职责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本课的灵魂“政府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自由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串联。)

二、学习探究

板书: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师: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是邦联政府。结合教材第40页第二段, 邦联政府具有什么特征, 能有效地保护国民的权利吗?

1.邦联制度下的美国 (板书)

师:美国人有追求自由的传统, 也有遭受殖民暴政的历史, 所以不想建立一个权力太大的政府, 害怕这样的政府会危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中央政府的权力太小, 又难以担当起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状况, 美国人对“政府”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0页“资料回放”部分。

(设计意图:补充建立邦联制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人对自由的珍视, 实现前后知识点的平稳过渡。)

师:1787年夏天, 为了应对邦联政府面临的困难, 12个州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 准备修正《邦联条例》。后来, 越来越多的代表认为, 应该抛弃原来的邦联体制, 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会议转而开始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板书)

师:制宪会议整整开了116天, 终于制定出一部崭新的宪法。一场会议为什么开了这么长时间?

展示材料:制宪会议上产生了中央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大州和小州、北方州和南方州之间的权利之争。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 (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2]。

师:材料中反映有哪些矛盾呢?结合教材, 任选一个角色 (地方主义者、中央主义者、大州代表、小州代表、南方代表、北方代表) , 从自身利益出发你会在宪法制定上提什么建议?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扮成某一派别代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5分钟后分别阐述自己的主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矛盾的复杂, 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述后总结:每一方代表都站在己方立场上发言, 如果互不相让, 那就不会得到结果, 最终对任何一方都不利。所以有的时候, 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通过研读1787年宪法了解美国制宪的先驱们是怎样解决以上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宪法原文, 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保障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务, 促进公共福利, 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享受到自由的幸福, 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3]

师:在国家结构上, 美国有什么改变?

进一步展示材料: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 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4]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二段, 对比以前的邦联, 联邦体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种体制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比较得出联邦制的优越性。)

师:实行联邦制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大, 会不会形成专制, 会不会影响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3]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示意图 (图1)

师:依据材料及图1, 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三段, 了解美国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模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模式?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归根结底是担心政府权力太大, 不仅不能服务于民众, 反而会侵犯民众的权利, 成为民众权利的对立物。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第三款: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合众国的参议员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 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3]

师:在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体现了什么思想?

生:国会实行两院制, 议员选举方式不同, 兼顾大小州利益。分权与制衡。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 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3]

师: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这是南方蓄奴州和北方工商业州之间的主要矛盾。最终以黑奴按3/5的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

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在解决以上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什么原则?

师: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联邦宪法的思想精髓。

师:大家通过本课教材的引言可以看出, 华盛顿不赞成君主制, 他是要在美国进行共和制度的实验的。我们看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联邦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 规定所有公职向公民开放,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至此, 以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政府形式在美国得以确立。[5]

师:材料表明联邦宪法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权力来源上体现了什么?

生:将代议制与共和制结合起来, 实行代议共和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师: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服务员, 要接受人民的任免和监督。这正是1787年联邦宪法体现的又一原则。

(设计意图:用言简意赅的材料说明概念, 避免陷入冗长的概念表述。)

师:结合教材47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这部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等制度与原则, 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当然, 这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 起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具体权利, 还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还保留了奴隶制。

(设计意图: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对1787年宪法做总结性评价, 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师:1789年, 根据宪法规定, 进行了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美国联邦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华盛顿在两届总统任满后, 1796年他发表了《告别词》, 谢绝再次参选, 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材料: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 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已经提醒你们, 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 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 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6]

师:华盛顿再次强调政府的责任和存在的理由。同时非常忧心地指出政党地出现将给国家带来祸害。政党制度真的这样可怕吗?

(设计意图:对教材上下两部分起到承接作用。)

三、美国的两党制

材料:没有党派之间的合法竞争, 权力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 从而成为绝对的权力。而“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正如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政治中的垄断则会损害人们的利益。[7]

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讲讲你对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师:美国两党在阶级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轮流执政不会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与腐败的产生, 有利于保障国民的权利。美国的两党制度再一次体现了美国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有效地管理社会又不至于损害国民权利的政府, 美国的政治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历史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

四、拓展延伸

材料:网友代拟的布什总统演说[8]: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 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 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 而是, 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 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 把他们关起来, 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 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 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

师:这是中国网友代拟的一段话, 但是却很能说明人类探索政治文明的艰辛历程。一起朗读上面的话, 然后结合本课内容, 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题写一篇听课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简单地摄入知识升华为情感体验, 并且将历史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相联系。)

【备课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近代资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 如何制定管理国家的制度。由于阶级本质相同, 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设计有相同的地方, 也因为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各异, 这些国家的具体制度又具有多元性。对于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 应该定位为“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这个探索过程经历了“邦联政府”“联邦政府”两个阶段。邦联政府权力太小, 不能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 人们转而进行联邦政府的设计。它是通过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的。联邦政府权力增大, 但会不会形成对国民的侵权?于是在1787年宪法中渗透进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在以后的两党制度中, 同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精神。这是美国制度的精髓和显著特征。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纲目设计, 考虑到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安排的。

参考文献

[1]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洁, 臧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千帆, 美国联邦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曹大为, 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5]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华盛顿.告别演说[A].严伟良.震撼世界的演讲[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谢韬.美国大选中的政党与政治[N].经济观察报, 2012-9-12.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3

1.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为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A.推行马歇尔计划 B.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和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

C.北约与华约的对持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

A.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严重削弱

C.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形成一个世界体系

D.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4.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以下图片,据此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研究的课题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关 ②冷战后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 ③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分不开的 ④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③

5.“民主,有多少罪恶假汝名以行之。”下列现象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美国在中东地区推行民主价值观

B.北约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轰炸南联盟

C.多国派军舰赴索马里海域参与打击海盗

D.杜鲁门提出抵抗“极权主义”,援助“自由国家”

6.在把1973年定为“欧洲年”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说:“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非改变不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尼克松这段话反映出

A.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加紧对其控制

B.西欧与苏联改善关系,动摇了北约组织

C.欧共体发展壮大,迫使美国调整对外政策

D.苏联东欧剧变,美国感觉有机可乘

7.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8.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域发表演讲,指出:“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美国政府将这一外交思想付诸实施的行动包括

①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②结束1961年开始的越南战争 ③签订《北大西洋公约》④发表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10.有人说:“单边世界容易产生霸权,两极世界容易形成对峙,只有三极或者多极世界才是稳定的格局。”下列表述能支撑以上观点的有

①18世纪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②二战以后逐步形成美苏两分天下的格局

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表明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④苏联解体后形成多个力量中心使世界相对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 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

12.当今世界格局中存在几个主要力量中心,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对这种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超”指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B.“多强”主要指欧洲联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C.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

D.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13.日本《选择》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声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了世界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对中国需求、中国资金的依存使日、美、欧的_论调失声。……对中国来说,通过政府投资来强求加快经济增长,是出于经济目的之上的政治目的的需要。”对这一观点解读最为准确的是

A.确认了中国在当前经济危机中的领导地位 B.日美欧等国在当前经济危机面前束手无策

C.文章延续了二战后的“冷战”思维 D.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了对中国的敌视

14.有人曾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说明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A.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正在发展之中,而且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15.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

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 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 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周恩来说这段话是在

A.与尼克松会面时 B.与田中角荣会面时

C.出席万隆会议时 D.出席联合国大会时

17.对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①尊重各国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选择; ②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主权一律平等;

③各国共同建立“大家庭” 式的关系; ④不用战争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议。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8.1971年,周恩来在接见来访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时说:“你们这次来,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这反映出当时中美关系解冻的特点是

A.以民促官 B.国际推动 C.官方交流 D.以官带民

19.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A.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的封锁政策彻底失败

C.促使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20.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构建和平友好的国际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下列各项中具有这样影响

政策有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④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这离不开正确的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列外交活动与外交方针政策不成对应关系的是

A.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一边倒”方针

B.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结盟”政策

D.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政策

22.1998年初,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国同意对伊拉克进行武器核查,但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动用武力解决核查危机的议案时,投了反对票。这表明中国在新时期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活动 ②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③参与符合联合国宪章的维和行动 ④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

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信息的是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威胁 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24.某同学为研究新中国的外交成就,确定了主题并收集了相关材料。下列材料与主题对应正确的是

A.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整理万隆会议有关材料

B.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美联合公报》文字稿

C.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收集1993年江泽民出席西雅图会议有关材料

D.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收集《中日联合声明》有关材料

25.2001年中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东道主,为APEC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2003年,中国宣布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中国政府大力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中国积极参加亚太地区事务的根本目的是

A.积极为本国经济建设创设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B.促进亚太地区各地区不同程度国家的合作与共赢

C.建立亚太地区各国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D.与美日等国抗衡,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

二、材料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

26.(20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风云变化多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俾使我们和其它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一九四七年三月十二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 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

材料三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在二战后指哪一国家?(2分)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为什么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8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迭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8分)

26. 1)国家——苏联。(2分) 政策——“冷战”政策。(2分)

(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西欧和日本等国的崛起,美国地位动摇;第三世界的崛起。(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经济利益;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8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7.(15分)二战以来,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极到多极化的演变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09年11月19日电,欧盟领导人特别峰会一致选举范龙佩、凯瑟琳•阿什顿为首位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他们被形象地称为“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欧盟是当今世界最成功的一体化组织,人们有理由相信,不远的将来,欧盟各成员国将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实体。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 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会得到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6月在哈佛大学的演讲

材料三

近年来,中欧之间交往频繁。2009年5月,温家宝出席中欧第十一次会晤,双方就进一步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许多重要共识。双方签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欧洲和世界有何重要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马歇尔计划是一项纯粹的经济援助计划吗?为什么?

(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欧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5分)

27.(1) 积极影响:①促进了各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有利于欧洲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同美国挣夺世界市场。②使欧洲的地位提高,要求摆脱美国控制;③欧洲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④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观点:不是。(1分)原因:马歇尔声称“我们的任务是……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的存在”,表明该计划实际上是以较隐蔽的经济手段,以“复兴欧洲”之名,行控制西欧之实,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3分)

(3)地位: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中欧贸易数额最大,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2分)

主要原因:①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快速发展;②走向联合的欧洲经济实力不断增强;③中国与欧盟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言之成理即可,3分)

28.(15分)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走向,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影响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二 在中美建交之际,美国却又单方面制定了《与台湾关系法》,不顾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肆意提高向台湾军售的质量和数量,提升与台湾当局关系的等级,致使中美关系数度倒退。

⑴“杜勒斯拒绝同周握手”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2分)“我们的手”为什么能握在一起?(5分)

⑵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⑶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分)

28.⑴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2分)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美苏争霸苏攻美守;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苏关系恶化。(答出3点即可得5分)

⑵对中美影响:打破了西方国家长期孤立中国的局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4分)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4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含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要求:⑴国家①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主团结共同繁荣)

②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

③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制度

④贯彻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⑤加大国家扶持力度

⑵公民①我们应该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

②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

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

⑴含义: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

⑵注意:①民族平等不意味着民族平等已经实现②民族平等不意味着各民族发展成果相同

2、民族团结

⑴含义:在民族平等基础上,我国形成了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⑵意义:①有利于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③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各民族共同繁荣

⑴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⑵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⑶怎样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①本地区各民族支持②国家扶持③全体人民共同努力

4、相互关系(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⑴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⑵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依法行使自治权。

3、原因: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意义:①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

四、宗教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七课 篇5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的古代经典著作《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中,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致小读者》中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认真读它们,都能受到它们的熏陶。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B.只有大力创造优秀的文化作品,才能弘扬民族精神 C.我国的优秀文化作品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D.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可见,中华民族精神是()A.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B.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C.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D.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

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以下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有()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2011年3月2日,我国已从利比亚撤出3.5万多名中国公民。一声声“欢迎回家”,让多少同胞眼泛泪花。“回家的感觉真好!”——真诚感谢祖国,是许多归来儿女的心声,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团结统一 B.爱国主义 C.爱好和平D.勤劳勇敢 5.“定于

一、尚同一、一天下”,这体现了中华民族()A.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 B.以礼仪之邦享誉中外

C.开拓创新、自强不息 D.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意识和精神

6.“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于右任在《望故乡》这首诗中对祖国大陆的魂牵梦绕体现了()A.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B.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 C.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D.各民族文化共同形成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7.“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诗人余光中的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共鸣。这种共鸣()①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是维系两岸同胞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表明了爱国主义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④体现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电影《唐山大地震》震撼人心,主人公方达在灾难中失去了父亲、姐姐和一条手臂,但倔强坚强的他最终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让母亲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以下最能体现方达身上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的是()①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③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2012年3月15日,我国海军开始了第十一批护航编队与第十批编队的首次联合护航行动,也是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进行的第431批护航行动。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10.“为仁由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也”。这两句话共同体现了()A.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D.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

11.歌为心声。从“一条大河波浪宽”,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从“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到“我爱你,中国”,这些歌曲在人民群众中久唱不衰,重要原因在于它们()①以现代的艺术形式表达了积淀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②以生动的艺术形象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③以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表现了深沉饱满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以特殊的音乐形式展现了为世人普遍认同的爱国主义内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科研之路告诉我们,一个科研工作者,只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自己的智慧,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化。这体现了()①爱国主义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④知识分子身上才能体现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3.2012年5月9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郑重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下列对“广东精神”认识正确的是()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 ③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④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深圳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孕育在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深圳人民新时期开创新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这表明()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C.中华民族精神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

D.深圳精神作为一种硬实力,成为深圳人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1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A.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16.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们之所以“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是因为民族精神()①能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②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③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 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7.当前,我们必须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使各族人民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①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②就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8.2011年10月12日晚,2011体操世锦赛进行了男子团体项目的决赛,中国男队在预赛落后5分多的情况下,实现大逆转,从东道主日本队手里抢走金牌,实现了男团五连冠,为祖国赢得荣誉。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体育精神()①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 ②为我国提供了投身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④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我要去延安》是有感于延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巨大贡献而创作的一首歌,采用了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和现代音乐语言,平实清新,希望唤起今天的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延安精神的回望和感受。当今时代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因为它是()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②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 ④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特征和价值追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激荡中,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保持长久不衰的活力。这说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必须()A.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发挥党的指导思想的“主心骨”作用 C.保持传统文化不失去民族精神的本色

D.借鉴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博采众长

21.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有利于()①抵制外来文化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2.(2012年广东汕头模拟)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黑格尔说:“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当下主宰中国人视野的时代精神是()A.中华民族精神 B.社会主义文化 C.改革创新 D.优秀传统文化

23.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者精神,是学习雷锋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动创造。广大青年志愿者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这场生动的道德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青年英模。这表明()①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②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 ③青年志愿者是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践行者 ④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鲜明展现。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包括()①时代精神能够丰富民族精神的内容 ②民族精神能够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 ③时代精神能够为民族精神提供物质基础 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5.“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神舟’七号发射这三大历史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改革开放再一次汲取巨大精神动力,迈向新的境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勇说,“这是灾难和盛典留给中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你用《文化生活》中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谈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26.2012年4月25日下午,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省委隆重举行,向今年获得全国和省劳动模范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证书和奖章。今年广东省共表彰劳动模范266名,先进集体100个。另有32名同志被授予“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大会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奖状、奖章和证书。省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以赤诚之心、辛劳之力、创造之功,为企业、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伟大劳模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

(1)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

(2)结合材料,请简述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的重要性。

27.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公布了新时期广东精神,即“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厚于德”是新时期广东精神的首要内容,是广东精神的灵魂。“厚德”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于德”,即具有像大地一样宽厚的美德,容载万物,仁爱奉献。“厚于德”是我们传统文化之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美德的一种概括,也代表了广东人的道德情怀和价值追求。

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广东精神”。

28.材料一: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二: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013年高考总复习政治必修三配套练习第六课

1.D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①错误。②说法过于绝对。④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A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C项说法错误。B项中的“决定因素”和D项中的“物质力量”说法均错误。故选A。

3.B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描写物的诗句,与民族精神无关,故排除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爱国主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自强不息,①③符合题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表现,故也排除③。故选B。

4.B 本题考查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理解。爱国主义是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故选B。

5.D 材料反映了注重团结、呼唤统一的民族精神。A、B、C三项均与材料无关。

6.C 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选C。材料没有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区域性特征,A项不选。B、D两项说法明显与题意不符。故选C。

7.D 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不选①。两岸同胞对余光中的诗产生共鸣,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8.D 主人公方达带领母亲走出心灵的废墟,走出痛失亲人的阴霾,完成艰难痛苦的心理重建,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②④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故选D。①体现的是爱国主义,③体现的是勤劳勇敢,均与材料无关。

9.B 维护世界和平体现的是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故选B。A、C、D三项虽然说法正确,但都与材料不相符,故排除。

10.A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从引述中可知,自强是支持中国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故A项符合题意。

11.B 歌曲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古已有之,故①的说法错误。④中的“世人普遍认同”说法太绝对,应排除④。故选B。

12.A 本题考查爱国主义这一核心。袁隆平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主义情怀,①②③符合题意。④说法绝对化,排除。

13.B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①错误。②③④都正确且符合题意。

14.C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经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A项错误。B项中的“同步”说法也错误。深圳精神是一种软实力,D项也错误。

15.A B、D两项不是对二者关系的表述,C项观点错误,A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16.B 本题要求回答的是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因,强调民族精神的意义,故选①③。②④并非原因,故排除。

17.D ①②③④均正确反映题中的要求,故选D。18.A 在体操世锦赛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①②符合题意。③④与题意无关。

19.D ①错误,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③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内在要求。②④正确。

20.D 题干强调的是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可见只有D项符合题意。

21.B 劳模精神是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表彰劳模实际上更注重表彰劳动模范的精神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故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弘扬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故①的说法错误;表彰劳模有利于引导人们热爱劳动,但不可能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故④的说法错误。

22.C 本题考查时代精神的核心。当前我国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故选C。23.D 志愿者精神和雷锋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及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的力量。②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并不涉及“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应排除①。故选D。

24.B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①②④正确,故选B。③中的“物质基础”的说法错误。

25.[解析]本题的角度是有关“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结合材料不难看出题目是强调民族精神的意义。结合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③我们必须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劳模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审第(1)问时注意“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这些关键词。第(2)问实际上是要求回答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结合劳模精神,运用书本理论阐述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即可。

[答案](1)一代又一代先进模范人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体现的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广东省弘扬劳模精神,体现了广东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追求。③劳模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广东省弘扬劳模精神,将有利于引导广东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建设“幸福广东”的伟大实践中去。

27.[解析]设问限制了答题角度“民族精神”,故可以从民族精神的作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角度来谈。注意不能照搬教材理论,要点明“广东精神”与民族精神的内在联系。

[答案]①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广东精神”对广东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具有巨大的灵魂支柱作用与不竭的动力源泉作用。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候,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广东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广东的地域体现,这种精神犹如一面旗帜,推动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③大力弘扬“广东精神”,有利于提高广东人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凝聚群众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广东精神”将不断激励广东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不断夺取新胜利,从而增强广东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2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解答第(1)问,材料

一、材料二都是围绕重视民族精神展开的活动,可从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角度作答。第(2)和第(3)问分别是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途径,难度不大。

[答案](1)材料

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①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下一篇:教育部社科司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更新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