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2024-08-15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共7篇)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篇1

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企业本身而言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由25%下降到15%,优惠幅度达40%,体现了国家运用税收杠杆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鼓励, 企业将会通过少缴税款得到实实在在的资金支持;其次,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有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 使本公司产品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更具有竞争力;第三,可以鼓励企业研发再投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第四,?国家在很多优惠政策上向高新企业倾斜, 企业的高新技术证书可以为企业今后申报其它科技优惠政策项目提供有力的证明资质。

虽然意义重大, 但要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纵观《指引》,申请认定材料主要包括技术和财务两大部分,技术部分是主干,包括核心技术及自主研发能力、产品(或技术)研发规划、人员组织架构、研发场地、研发设备等,所有申报材料都要紧紧围绕技术主干来组织,体现出来“高”和“新”,而财务部分是枝叶,包括研发投入预算、日常存货收发计量、动力计量、会计核算、税务申报等,主干有了枝叶才能丰满和茁壮。

有的企业,从技术层面上讲完全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系高新技术无疑,但从财务上看,研发费用核算不规范,也没有达到《指引》的最低金额要求,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的复合增长率也不够,这样肯定无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审核。 同样,财务核算很严谨,但技术及产品存在一定的问题,不是“高新”,同样也不能通过,所以技术和财务这两个部分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 说它是长期工程,因为认定的相关财务数据溯及以往不少于三年(成立不足三年的除外), 即使认证通过,每三年还要进行复审,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说它是系统工程,因为高新技术认证会涉及到研发、品管、生产、设备动力、销售、采购、人力、财务等几乎所有部门,高新技术认证就是将这些部门有机结合在一起,以研发为主线,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系统工作。

为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验收,企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研发组织机构要做到“四独立”

(一)部门独立

企业的发展要靠技术或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持续改进, 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研发部门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所以在企业的层级管理或在组织机构图中, 研发部门要单独列示, 与其他部门平行,不能作为生产或品管的下级部门。 如果企业有小试或中试车间,这些车间应作为研发部门的下级部门来管理。

(二)人员独立

研发人员也要独立,每位研发人员要有具体的研发工作,最好不要兼任车间检验员、工艺员等类似岗位,避免相应的职工薪酬分摊问题。

(三)研发场所独立

研发场所一定要独立,最好单独办公,并在显眼位置标注“企业研发中心”等字样。 如果研发场所因条件所限位于生产车间或企业办公楼内,一定要有明显的门牌或区域标示。

(四)研发设备独立

研发设备一般要位于研发场所内, 最好在每台研发设备上都有相应的标示牌,指明设备名称、用途等,并与研发设备台账相吻合。 如果因试验或工艺原因需要放置在生产车间,更应该标识清楚为研发设备。

二、研发规划要做到“六明确”

研发部门建立后, 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要制定一个公司中长期的产品研发规划, 该规划是企业进行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纲领性文件,所有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关的软硬件设施、文字材料、人员组织、财务核算设置等均围绕该规划展开。 研发规划期一般不短于六年, 如果企业欲以过去三年的数据申报材料, 那么研发规划期最少包含过去三个会计年度、当前会计年度和未来两个会计年度。 过去三个会计年度是为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做准备, 当前和未来二个会计年度是为复审高新技术企业做准备。 研发规划要明确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研发项目名称明确

研发规划中的研发项目名称要言简意赅,一般为“A产品(技术)研究开发”、“B产品产业化中试开发”等。 研发项目一旦确定,财务部门要根据研发规划在会计科目“研发支出”下增设与研发项目名称一致的二级(或三级)会计科目,如“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A产品(技术)研究开发”,有几个项目要增加几个二级明细科目。

(二)研发目标要明确

任何一款产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产品生产研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而且研发是全方位的,小到产品外观、色度、粒度、 体积、重量、形状,大到性能改变、工艺改进等,所以研发目标一定要明确研发目的或标准,并且目标要尽量量化和直观,易于观测、检测或计量,一般而言,是否达到研发目标需要企业委托社会独立的检测机构出具检测报告,当然,如果企业的实验室是经过有关部门认定的合格实验室,也可以自己出具检测报告。

(三)研发时限要明确

研发规划中要明确项目研发所需要的时间、进度、节点等,最好用进度图区分研发项目分别标示,以明确何时开始和结束该项目。 在研发规划中对研发过程中的节点控制也非常重要, 节点控制是指截至某一时间研发项目要达到何种进度或标准, 节点控制有助于企业确定继续研发或放弃该项目研发。

(四)研发人员要明确

研发规划中要明确每一个研发项目由那些研发人员参与。 如果项目较多而研发人员较少,存在一个研发人员负责多个研发项目的情况, 那么要在研发规划中合理安排这部分研发人员的工作时间, 比如本月和下月、上半年和下半年等,尽量避免时间交叉,方便财务核算时对相关研发费用的分摊和分配。

(五)研发所用设备要明确

研发规划中要明确每一个研发项目需要那些研发设备, 该规划是对研发设备的折旧费用归属问题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六)研发费用预算要明确

企业进行研发活动必然带来研发费用的增加, 研发规划中要明确每个项目的研发费用预算额, 以利于企业对研发费用的控制及资金安排,该研发费用预算应经公司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的批准。 研发费用至少包括以下范围:

(1)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2)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3)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 、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4)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5)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6)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 、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7)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8)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三、财务核算上做到“五区分”

(一)研发设备和非研发设备折旧要区分

在财务核算上,非研发设备的折旧和研发设备折旧要明确区分,非研发设备的折旧一般计入制造费用或期间费用, 而研发设备折旧要计入研发支出。

(二)研发人员和非研发人员工资要区分

研发人员和非研发人员的工资、奖金、加班等要在工资表上单张列示,不要和非研发人员统计在一张表上,并且在工资单上列示的研发人员姓名要和研发规划中研发人员名单相一致, 从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险名单中也能一一找到所有研发人员的缴费记录。

除工资、社保之外的其他应付职工薪酬,确实无法区分的,应采取合理的办法在研发人员和非研发人员之间分摊。 实际操作中,如果分摊有难度,最好将这部分支出作为非研发费用处理。

(三)研发材料和非研发材料要区分

区分研发材料和非研发材料是企业在正常营运和财务核算中要注意的重要问题。 研发部门领用材料时,领料单上除一般领料单应具备的要素外,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领料部门应为研发部门、领料人应为研发人员、领料用途应标明用于那个研发项目、所领用的原料名称应该是研发预算中已经列示的直接耗用材料的名称。

领料单装订时,研发部门和非研发部门的领料单要单独装订,以便于将来相关部门的复核和查验。

(四)研发用动力费用和非研发动力用动力费用要区分

高新技术企业一般为工业生产型, 企业在生产和研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要用到自来水、电力、天然气、蒸汽等动力费用。 为将研发和非研发所用的动力费用准确区分,建议在水、电、气、暖等动力管道通往研发场所的合适部位加装水表、电表等计量装置。

月末动力部门报送动力分配表时, 应根据相关的计量装置将研发和非研发所用的动力耗用量统计清楚。

(五)其他研发费用和非研发费用要区分

一般情况下,研发费用除应付研发人员职工薪酬、研发设备折旧、 从事研发活动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等直接费用外,还包括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运行维护、调整、检验、维修等费用、新药研制的临床试验费、研发成果的鉴定费用、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等相关费用。

在财务核算上,财务人员应准确把握研发费用的列支范围,既要将研发费用算准、算足,避免遗漏,也要防止将非研发费用充当研发费用。

四、税务申报做到“两注意”

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涉及到税收减免, 所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资料时就需要企业主管税务机关认可后方可上报。 如果企业计划在短期内能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验收, 那么企业至少需要提前两个会计年度做好税收申报工作。

注意每年要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工作。 相关税法规定,当期发生的研发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以在所得税前按150%列支。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的核心数据就是研发费用比例问题, 每年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工作,就是提前让税务局认可研发费用总额。 税务机关在对当年研发费用的发生情况进行认定前,一般会到企业实地调查,对不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给予剔除调整, 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按主管税务机关的要求完善软硬件设施,规范研发费用的列支。

注意税务申报系统中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与企业年度审计报告的一致性。 因各种原因,企业的汇算清缴数据与年度审计报告和账面数据可能不一致,特别是涉及到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利润总额等关键数据,将来报送材料时可能会被要求出具很多说明,甚至会被认为申报材料不真实, 所以企业在日常的财务工作要对这些关键数据的一致性要特别留意,避免因小失大。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篇2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外向型;全球化;在地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9-0142-0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正经历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战略转型。在步入全球化大舞台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的碰撞比专业技术领域的摩擦更令人瞩目。不久前在美国发生的华为、中兴听证等一系列案例,引发了人们对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1 案情回顾与分析

1.1 案情回顾

当地时间2012年9月13日,华为和中兴的代表在华盛顿出席了美国国会的听证会,就所谓的“威胁美国国家安全”的调查接受质询,这是中国企业首次在美国国会参加此类听证。听证会由美国众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组织,并由该委员会主席迈克·罗杰斯主持,从上午10点开始到下午1点结束,整整持续了3个小时。

在听证会上,美国国会议员质询,为什么华为这样的私人企业有党委组织?党委组织有多少成员?这些成员是否参与公司决策?华为的代表丁少华表示,华为公司党委是根据中国公司法设立的,就连沃尔玛等外资企业一样设有党员组织。党委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提供员工关怀、敦促员工遵守职业道德等方面,绝不参与企业管理与决策。

1.2 案情分析

很显然,美国国会的这场听证会的起因是经济问题,但政治目的高于经济目的,将简单的经济问题政治化。从经济方面看,它本质上是利用政治力量实施贸易壁垒的一次体现,以国家安全为由阻止中国的战略新兴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是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非对称战争”。从政治方面看,它起到了打击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尽管美国议员的质询充斥着对中国国情的无知,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借口是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中的政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组织。这个借口用美国的传统价值观来分析,是符合美国人的基本认知的,因此美国的普通老百姓很容易受其误导。当中国的相关企业走出国门时,必然深受这种认识的危害。

对中国的外向型战略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华为、中兴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该类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地化的问题,在走向世界的同时,如何与当地的主流价值观融合或有效地共存。

2 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2.1 对现状的总结

以北京市2005年出台的“加强和改进高新技术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方案”为例,结合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外向型企业的管理情况,对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总结如下:(1)覆盖面。在党群组织评价中,片面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对象的覆盖面。(2)党群活动经费管理。基本按照“准财政”方式进行党群活动经费的收缴、拨付和使用管理,甚至要求“各区(县)财政按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拨付高新技术企业党组织的活动经费”。(3)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党群组织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精神上的凝聚力。(4)提供党群活动场所。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规划适量的党群活动场所,经费来源往往是财政拨款。(5)社团建设。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发展社团组织,这项工作往往由民政局牵头来推动,行政或政治色彩浓厚。(6)活动形式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党群活动形式,越来越重视网络等新手段运用。(7)参政议政。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8)舆论引导和支持。有效地利用各种舆论工具,推进思想政治工作。(9)工作机制。包括各级各类党群组织与行政部门之间的联系

制度、扶持政策、培训制度、信息反馈机制等。

2.2 对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强的中国特色,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道德和精神传统。但同时也难否认,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难以适应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全球化战略的需要,尤其是我国长期以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当成“受众”来进行有效的“管理”,不符合西方的传统价值观。

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不仅代表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思政工作的新方向,也与西方主流价值观相符合。在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上注重多样化,运用网络等新的手段,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一种表现。

另一方面,片面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对象的覆盖面,容易引起所在地的主流价值观的警觉,西方对我国的政治统战工作一直保持着警惕心理。我国的财政与党群组织之间的关系一直没能理顺,财政对党群组织保持着经费投入,同时也监督党群组织的经费支出,往往容易成为国外反华势力的借口。此外,我国社团的管理归口在民政局,这本身是符合全球化下的做法,但是我国的民政局等政府部门往往保持着对社团组织的过于强大的影响力,容易给西方世界造成错觉,认为中国的社团组织是行政部门的“附庸”。无论中外,参政议政是党群组织的固有功能,但是我国的中央集权和政治组织形式,容易使西方社会认为政府对党群组织具有控制力。由于中国政府或执政党对各种舆论工具拥有强大的控制能力,因此西方对中国舆论的独立性也保持着怀疑。

3 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借鉴华为、中兴案的经验和教训,有必要对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创新,以适应全球化过程中的法律和政治在地化的客观需要。由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企业科学管理的组成部分,因此总体的创新思路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奉行“去国家化”的原则,让企业的思想政治活动回归到企业管理的层面上来,爱国,也爱企。对于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是在地国的一个基本经济组织之一,受该国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不仅要爱本国,也要爱在地国。

3.1 角色定位

外向型高新技术企业(以下简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及其所在的党群组织的角色定位应当非常清晰,承担的是员工的“邻里”式的互助与关怀、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反映企业文化的功能。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夹带企业行政权力的成分,讲究员工的自主和独立。企业的党群组织不应该参与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企业的行政权力和日常管理活动是依据《公司法》而产生和执行的,任何党群组织或个人均不应该越权行使该权力或执行该管理活动。

3.2 资金管理

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需的资金应由企业财务部门拨付或依据社团组织的规定,由组织内的成员按国家法律规定缴纳、拨付和使用或者依法募集。国家财政通常不应该承担企业内的党群组织的活动经费。企业党群组织因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产生的支出,依法受成员和募集对象的监督,同时受国家相关财经法规的约束,但不应该向国家或国家财政负责。

3.3 归口管理

企业利用党群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活动,其党群组织应该归口在国家民政部门进行职能管理,包括党群组织的成立登记、解散注销等事项。国家民政部门只应保持一般性事务的管理,而不应该干涉党群组织的内部事务,甚至实施非法的指导或约束。

3.4 自我约束

企业内部的党群组织应在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指导下进行自我约束。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服务于企业管理的需要,为企业文化建设服务,提供企业员工的思想凝聚力。二是受社会道德的约束,并为增进社会公益服务。

3.5 适度参政

无论是在本国,还是在地国,企业都应关注包括政治环境在内的企业经营所依赖的各种环境。参政议政是企业关注政治环境和自身发展的一种方式。但是,企业的根本目标是盈利性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活动,因此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适度参政为宜。尤其是在在地国,企业更应该谨慎参政,以营造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云.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22).

[2] 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高新技术企业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调研[Z].北京年鉴,2006.

[3] 刘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理性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21).

作者简介:陶思海(1962-),男,安徽蒙城人,安徽省阜阳市公路管理局政工师,会计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管理;姚王信(1974-),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商学院高级会计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知识产权管理。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篇3

一是提供该科技成果来源的证明(成果形成的依据):项目、专利、购买的技术。如来源于本企业自主研发项目,就提供项目验收或成果鉴定报告,或研发立项报告(如果是近三年的项目,因为在申报书中为了证明有研发活动发生,已经提供过项目立项报告的这部分不需要再重复提供,只写清成果来源为”近三年研发项目RDX;若来源于专利,提供专利证书(及说明书);若来源于购买的技术,则提供购买技术的合同(或委托研发合同),最好能提供与之对应的发票。

二是提供成果转化结果证明材料(成果已经转化的依据):成果转化的形式及结果常见有几种形式,可以转化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较常见的是新产品,可以用该产品新产品证书、生产批文(药类的)、销售合同、订单、销售发票、检测报告、企业标准等一种或多种材料证明;若转化为新设备,则用该设备说明书、设备备案文件、发票等证明;转换为新技术,一般是要多个使用单位的推广应用证明。若只是形成样品、样机的可以提供检测报告、毒理报告、用户报告,说明书,若实在都没有就提供图片证明。

此外,为了证明该项技术成果的技术水平(证明能被称为成果),一般还会提供该项技术的说明材料、查新报告、检测报告等。

需要注意的几点:

一是转化时间。必须是近三年的,而且年平均转化4项以上(3年12项以上)。而转化的时间一般以你提供的证明材料体现的时间为主。故要注意合同、发票的时间;

供电企业维护工作的技术创新 篇4

供电企业维护工作是企业外部经济效益追求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建立所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供电企业而言, 企业内部的供电设备不仅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的主要标志, 更是企业赖以正常生产经营和与市场竞争的物质技术基础。通过维护工作的开展能够监控设备的使用寿命, 判断设备的状态, 识别故障的早期征兆, 对故障部位及其严重程度、故障发展趋势做出判断, 并根据分析诊断结果在设备性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或故障将发生之前进行检修。由于科学地提高了设备的可用率, 明确了检修目标, 这种检修体制耗费最低, 它为设备安全、稳定、长周期、全性能、优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和管理保障。总之, 设备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管理好设备、用好设备, 保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最优的技术装备, 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在最佳的物质技术级础之上, 以获得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设备综合效率最高。因此来讲, 供电企业必须要全面拓展维护工作, 保证通过设备维护、系统维护、维护制度建立形成日常管理模式, 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

2 供电企业维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不考虑设备的实际状况

在供电企业的维护过程中, 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往往不考虑到设备的实际情况, 一律执行预先规定的检修周期, 超量检修和不足检修并存, 其结果是造成大量无为的投入和财力损失。同时, 这样的维护工作不能突出重点, 针对性不强, 使得实际的维护效果不佳。这种问题必须要重视制度化的建设, 通过制度管理规范来控制维护过程和维护对象的确定。

2.2 维护技术能力不足

目前供电企业更为重视对供电设备、供电技术能力的支持, 而对于维护技术而言却缺少必要的控制, 在这样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的维护技术长期停滞不前, 处于落后的状态, 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发展, 同时也阻碍了供电效应的发挥。对于维护技术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投入更多的物力和人力, 保证供电企业能够适应新时代的技术发展要求, 实现全面化的维护技术发展。

2.3 维护部门工作问题

供电企业的日常维护工作是采取定期检修的管理模式,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往往是在出现运行障碍后才进行全面地系统维修维护管理。其实, 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必须要高度重视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 目前供电维护管理部门部门严重缺员, 导致维护人员力量不足, 导致很多日常维护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很多高科技的维护技术无法开展, 也缺乏专业人员的监督。这样的情况下, 供电企业的日常维护管理就变成了一边检修, 一边维护, 使得工作时间延长, 同时也隐患了事故的发生机率。

3 供电企业维护工作的技术创新

3.1 管理技术创新

管理技术创新是供电企业维护管理的基础, 一流供电企业标准和考核细则, 对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设备管理、优质维护、文明生产等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实践证明, 建设一流企业必须要明确维护管理的目标, 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 缩小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差距, 提高企业的规范管理水平。具体来讲, 包括这样几方面的管理措施: (1) 进行强制性维护技术培训和教育。组织倡导、工作运行、指导推进、激励制约、物质保障等机制, 为培训制度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开展培训升级达标活动是鼓励和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2) 加强安全维护的舆论和群众监督。例如:创新地开展了“我是安全员”活动, 并提出“轮值安全员”称谓。“轮值安全员”不仅要担任这一周时间内的安全活动主持工作, 还要负责当值工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监督工作中各项流程规范性, 检查工作后的两票填写正确性, 以及检查消防设施、安全工器具的齐全性等, 几乎事无巨细都要进行管理。 (3) 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制度。以“运维一体化”和“检修专业化”为主线, 全面梳理、甄别现行工作、管理、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积极构建与企业维护业务体系高度融合、有机统一, 覆盖全业务、全流程、全岗位的制度和标准化工作体系。

3.2 检修计划数据库技术

对于各种电网公司、电力企业而言, 大都已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但是在计算机自动化应用的过程中, 多数企业普遍采用计算机编辑和处理各种文件, 保留了大量的工作过程中的电子文件与数据。如:行政性的收发文、财务报表、业务数据、科技文件、工程竣工图与验收资料等。这些自动化应用主要是以计算机管理代替手工的计算和记录存档, 而没有实现技术应用的全面创新。对于供电企业的维修工作而言, 应该引入检修计划数据库技术, 这种技术的引入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的记忆中枢数据库, 由计算机根据之前的检修数据, 评估设备的安全应用情况, 并随时将设备的维护情况和维护要求存入到计算机的记忆中枢数据库里。以该供电企业当年的维护情况作为考核指标, 由计算机将其与之前的考核体系进行比较考核, 输出考核结果, 并根据考核结果来设计新一年的企业维护计划。技术创新意义在于填补了电力系统动态参数数据库的空白, 首次汇集了包括发电机组及负荷模型和参数的数据库系统。其次, 能够根据电力系统实际需要, 设计完成了开放式、具有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计算动态连接功能、与其他类型数据库共享资源功能、以及具有负荷模型集结功能等多样性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容丰富, 使用方便, 可拓展性强。而对于具体的操作和技术建设而言, 要确定设备基本属性、间隔和网络结构的对应关系;利用映射查询方法和关系查询方法, 在网络结构中查找设备及其连接关系, 为检修计划的制定提供基础, 可以将设备基本属性和结构关系分级存储, 各级数据库利用映射关系进行查询, 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3.3 二次设备维护监测技术

对一次设备进行监察, 测量, 控制, 保护, 调节的补助设备, 称为二次设备, 即不直接和电能产生联系的设备, 对这些设备的监测是为了实现对供电企业全面的维护管理, 同时二次设备的监测也关系到供电效果和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 应该被供电企业重视起来, 并更好地纳入到维护计划中来。具体的控制技术包括: (1) 变电设备的状态监测主要有在线监测、离线监测以及定期解体点检三个方面。在监测技术的执行过程中要定期解体点检, 在变电设备大修、小修、运行低谷、停运等情况下。通过变电企业的数据和监测设备在线显示各变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和状态参数, 以达到对设备的时时监控, 了解设备的变化。 (2) 建立自动化故障诊断系统。微机保护装置各模块都具有自诊断功能, 对装置的电源、CPU、I/O接口、A/D转换、存储器等插件进行巡回诊断。可以采用比较法、编码法、校验法、监视定时器法、特征字法等故障测试方法。

综上所述, 对于供电企业的维护工作而言要重视创新, 以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化管理实现全面的维护体系建设。在具体的工作之中, 可以应用检修计划数据库技术和二次设备维护监测技术, 确保维护技术的合理应用。

摘要:对于供电企业的维护工作而言要重视创新, 以制度和技术的创新化管理实现全面的维护体系建设。在具体的工作之中, 可以应用检修计划数据库技术和二次设备维护监测技术, 确保维护技术的合理应用。本文分析了供电企业维护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提出了目前维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和技术创新方法。

关键词:供电企业,维护,问题,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月君.供电企业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对策[J].企业研究, 2011, (13) :89-91.[1]刘月君.供电企业管理人员能力培训对策[J].企业研究, 2011, (13) :89-91.

[2]董佳.在供电企业建立合适的E-Learning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1) :23-24.[2]董佳.在供电企业建立合适的E-Learning体系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21) :23-24.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篇5

【关键字】边疆民族地区 核心员工 工作嵌入 测量维度

企业中具有高绩效、高产出的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依据,也是企业成长的支柱,但因核心员工自身优势和特殊性,其流动性也大,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人才短缺,核心员工一旦流失对企业的打击是无法预估的,去也如何留住和吸引核心员工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企业重视。

1.工作嵌入理论

工作嵌入(job embedded-ness)主要以Mitchell和Lee为代表,是Mitchell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阻碍员工的离职(或留职 )的影响因素。它避开了传统的离职理论(如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等),从工作外的非情感角度入手来研究阻止离职的影响因素。Mitchell的3*2矩阵维度构成了工作嵌入的核心内容(组织联结、组织牺牲、组织匹配、社区联结、社区匹配、社区牺牲)。Maertz 、Campion 、Griffeth、Hom 和 Gaertner等又对工作嵌入理论做了分析和归纳,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一是基本上都对工作嵌入的核心概念(牺牲-Sacrifice、匹配-Fit和联系-Links)进行了介绍;二是关于工作嵌入的理论来源各家说法不一,主要分为“嵌入性理论”、 “嵌入格””(embedded figures)和“场理论”(field theory)两种;三是考察工作嵌入与其他要素的关联性。但考虑到该理论是从国外引进,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管理实践也能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2.核心员工

核心员工是企业中处于关键位置,掌握关键资源的人才,主要分为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业务人才,对企业来说他们是难以替换或者说是替换成本很高的特殊职业群体。核心员工往往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备优秀的职业素质,是企业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他们倾向于灵活、自由和自主的工作环境,但因其特殊优势和外部市场的机会出现,他们的流动性也是较高的。边疆民族地球往往处于经济落后的内陆地区,本身就因为自然条件的限制对东部发达地区人才的吸引力较弱,留住本地人才的优势也较弱,因此研究边疆民族地区尤其是处于东南亚关系门户的“桥头堡”—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本土化影响因素

以往我国对工作嵌入的相关研究,其测量量表都是以Mitchell的40项目量表和Lee的34项目量表为主要依据,以工作嵌入2x3维度为分析框架,但该量表项目和维度测量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基础上得出的,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员工的思维模式、价值观以及成就需要肯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中国的人情、面子、集体主义等。现有工作嵌入理论的具体测量已经不再适合预测分析我国企业员工离职心理动态,尤其是在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和多种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背景更加特殊化和独立化,对工作嵌入测量维度的适应性需要多作讨论。

3.1环境和谐维度

云南省作为西部落后地区,教育和各种公共设施不是很完善,人才的引進和保留一直都比较困难,又因为该省是民族聚居区域,各种民族文化背景相互融合,但是因为某些特殊文化背景理念,外来人员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感知还比较脆弱,与当地员工的沟通交流上面多少会存在曲解,而核心员工自身认同感很强,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就会影响工作氛围和工作效率,嵌入度也会受到影响,离职的可能性也大。

3.2家庭依赖维度

黄丽(2009)通过实证研究指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型员工工作嵌入是由环境和谐、单位支持、生活依赖和职业发展组成的四维结构,与国外学者的六维结构有所差异,其中生活依赖主要是对家庭和亲人朋友的依赖。中国人传统概念中家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公司所在地离居住地的距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员工的入职。核心员工年龄阶段往往处于已婚有子女时期,而且在前期也积累了丰富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家庭居住环境、子女教育、关照父母的可能性以及朋友同事人际圈等是核心员工考虑离职或者转换工作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3.3个体成长维度

核心员工是组织中处于关键节点地位的在专业知识、行业经验和管理技能方面具有低替代性的知识型员工,高人力资本价值、高成就动机需要以及高工作投资等决定他们对投资回报要求也高,组织提供的各种激励因素,如个人成长与发展,薪酬福利,事业环境公平感知、业务成就等相应的要满足核心员工的心理需求才能留住人才。结合知识型员工个人特点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知识型员工主要激励因素有四个,按影响程度大小分为个体成长、工作自主权、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因此核心员工个体成长得到满足,其工作嵌入度就会越大,留下的可能性也较大。

【参考文献】

[1] Mitchell, Holtom, Lee.Why people stay: Using Job Embeddedness to Predict Voluntary Turnove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1.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般项目(2014YJY08)

企业资质证明 篇6

企业资质证明是经常要用到的,例如对于单位、企业来说,工程设计、承包、建筑、装修、施工、进出口、等事项签订协议、合同时,都要提到、用到。从事行政总监、工程监理、质量检验也都需要资质证明。有些特殊行业,国家有特别的要求的,比如食品行业,需要QS(“质量安全”QualitySafety)食品生产许可证,还有制做特种设备、音像制品的,国家都有特殊的要求,这里资质证明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个人来说,资质证明也非常重要,例如从事医师、药学咨询师、会计师、律师、心理教练、商务谈判师、国际投资咨询师等等工作,都需要专门的资质证明。

企业资质证明包括: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经营许可证,和从事行业的相关文件。

核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13条;

2、《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87号)。提交材料材料复印件按顺序编排目录,装订成册。新设立的企业申请资质,提供下列资料(需与原件核对):

1、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一式四份);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企业章程;

4、验资报告;

5、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企业技术、财务、经营负责人的任职文件、职称证书、身份证;

6、企业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身份证;

7、企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

8、企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社保证明材料;

9、企业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经劳动部门鉴证的劳动合同;

10、企业的调入或外聘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行政人事调动手续或原调出单位法人签字同意的调出证明和本单位法人签字同意的聘用证明;

11、各类上岗人员证件、身份证;

12、需要出具的其他有关证件、资料。企业申请资质升级,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应当提供下列资料:

1、企业原资质证书正、副本;

2、企业的财务决算年报表;

3、企业完成的具有代表性工程的合同及其质量验收、安全评估资料。对企业改制,或者分立、合并后组建设立的建筑业企业申请资质就位,除提供上述资料外,还应当提供如下材料:

1、新企业与原企业的产权结构及资产负债情况;

2、会计师事务所的验资证明,其中国有企业还需出具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核准文件;

3、新企业与原企业的人员、内部组织机构的分立与合并情况;

4、工程业绩的分割、合并情况等。提交材料装订按照以下要求进行:

1、附件材料装订规格:附件材料一律使用A4(210×297mm)型纸,要有封面、目录和页码。封面内容包括:“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附件材料”字样、申请日期、申请单位等。

2、附件材料装订顺序:封面、目录、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原资质证书正、副本、企业章程、验资报告,法定代表人、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经营负责人资料,财务及统计资料;代表性工程的合同及质量验收、安全评估资料;项目经理资料、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资料及其他资料。资料装订可根据以上顺序分册装订。

3、附件材料中的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的职称证书和身份证应复印在同一页纸面上、项目经理资格证书(证书上的工作单位必须与本单位相符)和身份证应复印在同一页纸面上。所有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资料的复印件应按照《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中相应顺序单独装订成册(注:每个人的有关资料应装订在一起)。

4、申请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增项资质的企业,每申请一个方面的资质,需增加填写两份《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并将其相应的附件材料分开装订。

5、报送省建设厅审批企业资质的,上述工程技术和经济管理人员材料由各市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审查并对其原件核验后保存,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可随时抽查原件。核准权限

1、建筑业企业申请就位施工总承包特级和一级、专业承包一级资质,由省建设厅审核同意后,报送建设部审批;

2、建筑业企业申请就位施工总承包二级、专业承包二级、劳务分包一级资质和不分等级资质,由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3、委托广州、深圳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市属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企业二级以下(含二级)资质;

4、委托其他各市审批市属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三级和劳务分包企业二级资质。办理程序

1、申办单位向注册所在地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2、接收申办材料的主管部门,对材料文件进行核验,确认《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各项内容与原件相符;

3、报送省建设厅审核、核准的,由省建设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其中涉及交通、水利、通信等方面资质的,由省建设厅送有关部门初审;报送各市审核、核准的,涉及交通方面资质的,由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送同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初审。涉及水利、通信等方面资质的,由各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送省水利、通信行政主管部门初审;

4、初审后,由省建设厅建筑管理处组织审核(经办人提出意见,处务会议审核,处领导签名);

5、厅领导审批;

6、在广东省建设信息网公示7天;

高新技术企业工作证明 篇7

关键词:工作流(Workflow);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

一、工作流的基本概念

工作流(Workflow)管理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生产组织和办公自动化领域,提出的目的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定义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过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的目标。由于受到当时水平的限制,最初的工作流系统主要以企业内部的文档处理为主。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促进了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公司与公司之间、公司内部部门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相互处理成为可能,这为工作流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深入与发展,以及贸易全球化的催生作用,中国传统企业要在未来空间范围更广、提供产品的时间更短、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企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传统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的突破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快,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正在进行,信息化无疑将成为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的最佳选择。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带来运作效率和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的提高,而且推动了企业管理和业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带动企业由传统向现代企业发展和转变。目前,电子商务(EC),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客户关系管理(CR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等应用软件系统都使用了工作流管理功能,使系统支持过程管理。这样可以增加系统的适用性和灵活性。本文主要讨论工作流管理与ERP、PDM软件系统集成及相关问题。

二、工作流管理与PDM

市场竞争的加剧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企业信息化成为必然,PDM作为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产品开发效率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中,PDM已经得到较为广泛地应用,实施也比较成功;在国内,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企业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许多企业也开始意识到实施PDM的必要性,部分企业已经或者正准备实施PDM。目前已进入我国的世界著名的PDM产品包括:

CV(已被美国PTC公司并购)公司的Optegra;EDS公司的IMAN;

IBM公司的PM;PTC公司的WINDCHILL等。

PDM需要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所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集成在一起。与产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属于产品的数据,如CAD/CAE/CAM的文件、物料清单(BOM)、产品配置、事务文件、产品订单、电子表格、生产成本、供应商状况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包括任何有关的加工工序、加工指南和有关批准、使用权、安全、工作标准和方法、工作流程、机构关系等所有过程处理的程序。它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PDM能使最新的数据为全部有关用户应用,包括工程设计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财会人员及销售人员都能按要求方便地存取使用有关数据。在PDM系统中,产品数据从生成到报废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状态如概念生成、设计、审批、发放、生产、试用、变更、投放市场及报废等,这些状态构成了产品数据的生命周期。在PDM系统中,工作流管理系统必须很好地描述这些业务过程,而流程的主要使用者是企业的工程设计部门、制造部门以及企业领导。

数据对象从一个生命周期状态变换到下一个生命周期状态应进行的操作以及处理规则构成工作流的活动(任务),因此:

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的首要功能是活动管理,即主要管理何人、在何时、用何种权限、对何种数据对象进行何种操作,以及对何种数据对象产生何种影响。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设计人员经常要创建新的或编辑修改旧的数据对象,这就要维护数据的版本,保证不同角色能在需要的时候所得到的数据的正确性。同时产品设计的下游设计者也需要上游数据的合适版本,诸如此类的数据访问应在工作流模型定义中给予准确的描述。

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对工程变更管理的支持。工程变更是生产过程中频繁出现的重要事件,需要有规范的过程约束和控制机制,利用工作流管理可以实现工程变更的顺利执行。

PDM系统的工作流管理也将支持设计数据的审批流程。PDM系统与工作流管理的集成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直接将工作流管理做为PDM系统的功能模块,另一种是应用第三方的嵌入式工作流引擎。目前绝大多数商用PDM产品都自行开发了工作流管理模块。由于技术及商业利益等因素,流程互操作还有很大的局限,也影响了产品的协同开发,不过WfMC和BPMI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三、工作流管理与ERP

企业资源计划(ERP)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在MRP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ERP为制造业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的管理提供了一整套优化企业资源利用,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管理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企业普遍以ERP系统作为内部流程资产集成的主要工具,并且它已经成为我国目前企业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它同时也是企业实施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已经有很多国外的ERP软件出现在中国市场上,比较著名的包括:SAP公司的R/3,SSA公司的BPCS,QAD公司的 MFG/PRO,FOURTH SHIFT公司的MSS,ORACLE公司的ORACLE Application等。但是,缺少工作流技术作支撑的ERP系统在过程集成和企业间集成方面将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ERP是一个面向功能的事务处理系统。它为业务人员提供了丰富的业务处理功能,但是每个业务处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一定与其它部门、其它人、其它事务有关。缺少工作流技术支持的ERP系统,对企业业务流程将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一些业务流程仅仅依靠业务规则的约束,由人工离线完成,对业务流程无法进行监控。ERP产生了许多报表、文件,这些材料被打印装订成册,按流程规定交给有关领导审批。这样的工作方式把企业领导置于系统之外。他们进不进入系统都无所谓,即使进入系统也只是查询企业生产经营信息,而不是用系统来行使领导职能。其后果就是:其一,领导不关心系统的运行,使系统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其二,信息化本该向无纸化方向发展,一切信息都己存放在系统之中,完全可以通过在线电脑进行查询和处理办公业务。但是由于没有业务流程的控制,业务人员必须把需要领导审批的报表、报告、文件经过打印,装订成册,呈送有关领导审批。从而使得现行ERP系统不是省纸化、无纸化,而是多纸化、有纸化。这不仅增加了系统的运行成本,而且大大降低了办公效率,降低了业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和控制。

(二)依靠业务人员离线完成的业务流程,非常不利于业务流程的改变。我国企业正在从区域经济向世界经济转变,由传统制造向敏捷制造、虚拟制造发展。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管理,实施流程再造。这就意味着企业的业务流程是需要改变的。所以ERP系统必须是功能可重构、流程可改变、高度柔性的系统。为此将工作流管理技术引入ERP系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工作流管理系统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过程管理与过程自动化以及为企业之间或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工作流为基础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可以将工作流和ERP的事务处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将具有更好的集成性,具有更长的生命周期。以业务流程为出发点,结合企业建模、构件化技术,通过实施系统化复用,面向不同类型的行业快速构建可定制的、与企业业务持续改进相适应的ERP系统,对于降低ERP系统的产品及实施的复杂度,提高ERP的适应性及成功率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四、工作流技术与ERP系统结合给企业带来的益处

(一)工作流管理技术可以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或企业间的业务交流更加容易。例如采购流程包括:采购申请、申批、定单、验收单、入库单等,他涉及到组织、角色、任务和过程的定义和管理。工作流管理系统恰如其分地将办公审批、流转、发布等流程控制与ERP系统结合在一起,让企业过程管理随时得到监控。

(二)工作流与BPR的概念,已经被几乎所有的研究者联系在一起研究和应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需要企业不断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兼并、内部重组、工作流程改变是经常发生的事情。一个基于工作流、可配置、可重构的ERP系统对于BPR十分重要。企业组织的运营都包含了许多的业务流程,而建设ERP系统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对用户的工作流程的分析、建模和实施。工作流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重组和ERP系统动态重构的关键技术,工作流技术可以支持应用程序按用户定义的流程或路线进行运行。基于工作流的ERP系统,可以通过流程的再定义,灵活地将应用系统的功能连接在一起,快速完成企业BPR和ERP系统的搭建。

(三)工作流管理技术是解决业务过程集成的重要手段。它与ERP或其它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和过程的自动化,使企业领导与业务系统真正集成,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构。所以工作流管理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地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作流管理技术是解决业务过程集成的重要手段,它与ERP或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将实现业务流程的管理、控制和过程的自动化,使企业领导与业务系统真正集成,实现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构。所以工作流管理技术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快速的发展,当前工作流管理系统在许多企业信息系统已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典型应用如:图像处理领域、文档管理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群件系统、电子商务领域、ERP系统等。

参考文献:

[1]许源.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6.

[2]张丽娟.电信运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7.

[3]郭艳萍.论企业内部控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3,(1).

[4]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S].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8.

[5]谭支鹏.基于工作流技术MIS系统的分析与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7).

[6]杨坡.石油行业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探讨[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1).

[7]张伟.IT环境下基于工作流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和实践[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8.

[8]刘大昕,李宁宁.工作流管理技术及其在MIS建模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4).

[9]张朝辉.面向企业的工作流管理技术[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3).

上一篇:导学案简单机械复习课下一篇:《辉煌中国》心得体会:《辉煌中国》民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