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2024-07-19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精选7篇)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汪立荣广东珠海

519085 【摘 要】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职业观念、知识、方法、技能”。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缺失。主要表现为就业观与社会需要的错位;核心就业能力的缺乏;职业成熟度低等方面。大学生就业力缺失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包括正确就业观的养成、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等方面。【关键词】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难及研究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日益突出,从2001年起,毕业生就业率逐年下降,初次就业率在70%左右,每年有几十万至上百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不但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经济的战略相违背,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话题。

许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高校扩招,认为正是扩招才造成了今天大学生的窘境。事实果真如此吗?我认为,要正确认识该问题,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供需情况。从需求而言,我国对大学生有着旺盛的需求:一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还很低。以2004年每万人拥有的大学生人数为例,我国只有120人,而加拿大为580人,美国为520人,韩国为571人。按毛入学率计,我国到2004年才到19%,而韩国则为71.69%,泰国为31.92%,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在1997年就已经达到61.1%,其中美国、加拿大更是高达 80.7%。这都充分说明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扩招。那么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就业鸿沟”: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而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正是出现“就业鸿沟”的最主要原因。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出了问题,由于高校设置的专业或者课程远远落后于市场的发展,大学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的培养和指导,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大学生从小到大所受的应试教育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力低下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新形势下对高等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各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本文就结合北师大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的现实情况和取得的相关经验,做了这方面的一些研究。

二、对北师大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现状的相关调查与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是一所创办于2002年的高等院校,不动产学院是该校最早设立的学院之一。作为一个培养不动产行业人才的专门学院,自设立以来,该院就按照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定位,紧密结合行业实际,确定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该院2006届、2007届、2008届毕业生分别以100%、99.41%、99.31%的就业率顺利就业,连续三年在学校各院系中名列前茅,学生的总体就业情况良好。不动产学院培养的人才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仅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单位就接收了该院14位毕业生。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能力强,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都乐于接受该院学生实习并吸收成为单位的员工。

针对此次研究,笔者在2008年6月至9月特别对该院06、07届198名毕业生进行了就业状况调查。向毕业生成功发送问卷151份,回收问卷91份。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1、毕业生从事的工作类型调查。由此可以看出,该院大部分毕业生均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这说明房地产企业比较接受该院培养的毕业生。

2、成功就业的因素调查。

由此可以看出,在促使该院毕业生成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实干精神占了很大比重。这说明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大量的实习实践活动对其成功就业有很大帮助。

3、工作满意度调查。

此结果表明大部分毕业生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从中找到了乐趣。

4、工作后的月收入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毕业生转正后的月收入大部分集中在2000—3000元,收入水平要略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

总的来看,该院毕业生专业能力比较强,大部分都在房地产行业工作,房地产企业对该院毕业生比较接受。这说明让学生提早接触社会、接触行业,积累经验有助于提高其自我认知和自我重塑,从而提高其就业力,获得企业的认可。

为了能够进一步说明并解决问题,2008年暑假,作者特别运用市场调研及采访的方法,对已接收该院毕业生并与学院有紧密联系的100多家房地产企业做了采访及问卷调查,采访问题总共14项。针对“贵公司对该院毕业生如何评价”的问题,企业普遍反映该院毕业生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勤奋,能吃苦耐劳,善于总结,就业能力强。

三、以不动产学院为例阐释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

作为一所新型学校、新建学院,毕业生能有这样高的就业率实属难得。经过分析和归纳,其原因可以归结到该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变革,一方面,通过各种实习实践促使同学练好内功,提升个人竞争力,增强可雇用性。另一方面,多与企业进行交流座谈,提炼出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通用的能力,反馈到教学计划、学科设置上来,做好教学与企业要求的衔接与统一。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了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思想能力、思想观念、心理素质、应聘能力等诸多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动产学院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和方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社会导向培养、教学实践奠基、八方协调支持、校企合作育人、实习就业挂钩。主要体现在大学四年的全过程,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方式上,重视实践性教学,提倡和鼓励探究式教学,以实践和学生动手为主要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培养模式上,尽可能整合社会资源,创造条件,组织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边学习边实习,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又促进了学习,通过课程的不断深化学习,使学习和实习良性循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就业安排上,按照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就业三兼顾的原则,毕业实习和就业直接挂钩,让学生早一点接触社会和企业,减少了同学在单位的试用时间,保证了毕业生顺利就业,也提前为企业输送了优秀人才。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就业奠定基础。我们有个共识:学生毕业时的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学院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真正受社会欢迎的毕业生是学院的生命线,尤其不动产专业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行业,所以学院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院伊始,就明确了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培养成长、成才为核心,要成才先成人的指导思想,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鼓励学生在重视课堂学习的同时,在校内积极参加各项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合作精神和创造能力;同时走出校门,利用寒暑假、“五一”、“十一”长假、双休日,到社会各行各业去实习实践,通过参加实习、调研、科研转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实习中早日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奋斗目标,并根据目标来不断充实自己,把握自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学生活动和实习实践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质和就业力,在大四面临就业时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单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该院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并希望接收毕业生就业。

2、改革教学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

该院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充分利用业界资源提高实践性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在办学实践中,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教学计划设计、师资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均按照实践要求,充分考虑房地产行业的特点,按照行业的实际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以便课程设置与实习实践相适应,到目前为止,该院已有房地产项目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等十几门专业课采用了实践性教学模式,并且聘请了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界人士来担任老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加强与业界的联系,积极拓展实习基地和就业市场。要实现组织安排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最重要的条件是要尽可能整合社会资源,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愿意接受学生去实习。为此,几年来,学院积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充分利用业界资源提高实践性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率,己经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珠海等房地产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并保持了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建立了70家教学实习基地,非挂牌基地近100个,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习和就业岗位,有一千多人次到这些实习基地企业参加了实习实践活动,有一百多毕业生在这些单位成功就业。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无缝对接”培养模式。2008年1月15日,“北师大珠海分校·雅居乐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本科特色班”正式开始实施。按照合作协议,该院和雅居乐集团将通过紧密合作,借鉴国际上著名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改革教学方式,试行3+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以校内学习为主,一年以到企业实习锻炼为主),校企密切合作,从三年级开始,双方精心设计、实施教学、实习、培训、使用计划,目标就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使用无缝对接。

学生在这种良好的培养模式下,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具备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对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积累了工作经验,就业竞争力大为增强,同时和实习单位建立了较好的关系,选择就业机会增加。通过四年的各种不同形式的实习,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基本上可以实现与社会的无缝接轨。

所以,良好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校和学院的整体发展,更利于培养就业竞争力强、真正适合社会的优秀职业人,其意义与影响深远。主要参考文献

l、刘俊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

2、范泽瑛,谢超,关于2006就业力问题及其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3、于秀丽,论持久性就业能力的培养,中国劳动,2001,10。

4、黄才华编,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年。

5、程良越,以生涯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职业导师,2007.2。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2

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的, 当时的研究者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的就业能力。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就业能力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学科进行探讨, 对就业能力也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看法, 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义。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 (ILO) 指出, 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1]。我国学者首次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 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就业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是一系列技能、个体特质的组合, 是劳动者能够获得并保持工作以及晋升职务的能力。从高等教育角度而言, 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 在毕业时具有获得工作职位的能力, 以及在获得工作后保持工作与晋升职务的能力[3]。

2. 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1999年起, 高校连续扩招后, 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基本稳定, 而参加高考的生源却开始下降,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明显不如以前, 有的高职院校已经出现完不成招生计划, 而且录取的分数线远远低于三本的录取分数线, 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 部分用人单位也在盲目提高用人的标准, 本来专科毕业生就能胜任的工作, 非要招收本科毕业生, 这给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特色办学, 加强内涵建设,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才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才能保证学校对考生的吸引力, 才能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二、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1. 办学理念趋于“同质化”。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 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教育的“同质化”意思与商品竞争同质化在本质意义上是一样的, 就是指不同的学校在竞争的过程中并不是靠特色取胜, 而是相互模仿, 并逐渐趋同的现象[4]。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 依然走本科院校办学的路子, 片面追求大而全, 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育人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处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之间的关系,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业能力不强。

2. 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 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创新。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袭精英教育时的教育模式, 培养方案陈旧, 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跟不上市场的需求, 教育教学模式没有创新, 依然还是将毕业生直接推向市场, 没有将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结合, 也没有积极探索吸引企业和学校联合办学的育人模式。

3. 实践教学薄弱, 学生动手能力不强。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本质要求, 而企业是很现实的经济实体, 他们需要的是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劳动者, 所以一般不愿意接受大学生去实习, 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缺乏应有的平台和场所, 实践教学活动得不到满足,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提高。

4. 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将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毕业生的求职指导, 学校缺乏高素质的专职就业指导老师, 毕业班的辅导员就是兼职指导老师, 他们主要忙于就业政策宣传、求职技巧辅导、就业信息发布、招聘会的组织等方面的工作。整个学校还没有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三、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 转变办学理念, 突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定位, 并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这是高职院校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的前提。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一线应用型人才, 而不是企业高层管理和技术人才, 所以高职院校应与普通本科教育进行“错位经营”, 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满足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工学结合, 加强校企合作, 努力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 创新育人模式, 提高育人质量。

高职院校应该紧紧围绕市场需求, 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毕业生, 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首先, 高职院校应以社会对职业岗位的需要为依据优化专业设置, 而且要善于发现新的社会需求, 并据此设置新的专业。其次, 要改革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为重点, 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次, 要创新育人的模式, 高职院校应该利用各种资源建立校企联盟, 积极实施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策略, 加强实训环节的教育, 让学生深入企业, 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文化,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 加强实践活动, 提高应用能力。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所以, 实践教学既是高职院校教学的特色, 也是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关键。一方面,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并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 还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 在加强指导的同时, 还要保障必要的经费和场地。另一方面, 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 借助社会力量办好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2+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前两年在校内学习, 最后一年主要在企业学习。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有在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顶岗实习, 才能切实提高应用能力, 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有利的地位。

4.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很强的工作, 所以,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建立新型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 提供高水平的就业指导。完全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该是以职业发展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指导, 所以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技能发展等相关的知识和服务融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 学校不仅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 还应建立就业咨询室,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实行分类分阶段指导。 (2) 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学校应加强与地方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中介、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单位的合作, 广泛收集就业信息, 并组织好相应的就业招聘会。学校还要加大就业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力度, 充分利用E-mail、飞信、QQ等平台与学生交流, 及时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玉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7) :21-22.

[2]吴高波.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8) :32.

[3]肖贻杰.就业能力相关概念辨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09, (12) :90-92.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 篇3

一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原因

(一)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相匹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本位思想,教育教学以我为中心,对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缺乏市场调研,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流于程式化、形式化,不注重学生培养的社会实用性,因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薄弱,就业力不足。

(二)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尚待健全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仍然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就业指导课开设的随意性较大,多数学校就业指导课仅仅针对毕业生,没有及早对低年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同时,课程内容存在“一刀切”现象,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缺乏专业化、专门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三)学生综合素质有待加强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总体来讲呈现向上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了解,当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实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如在校大学生表现出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倾向,导致毕业学生不能够认清自己的位置,这山望着那山高,频频跳槽换岗[2]。

(四)学生就业心理需要调适

由于竞争压力加大,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不能很好地正视自己,对自身的就业竞争力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情绪。二是依赖心理。面临激励的竞争环境,很多大学生不能主动出击,一味地依赖学校、父母、朋友的推荐和介绍,消极被动地等待,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和好评。三是攀比心理。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于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考虑自己与职业的匹配性,而是互相攀比,一味追求大城市职位和高薪待遇,导致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不能顺利就业。

二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学专业和自身能力能否满足社会需要。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如果能充分考虑社会、企业的实际需求,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能进行有效的人才资源配置,避免浪费。可以通过聘请企业人员到校内讲座,开辟实验实习基地,科研、工程项目合作,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式,促使高校、企业、学生进行有效联系和结合,一方面让高校深入了解企业社会需要,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培训的成本,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校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关键所在。

(二)加强就业指导

一年级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二、三年级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四年级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整与优化,着重职业的长远发展。在这一阶段适时开展择业指导与创业教育,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培训,从简历制作、面试技巧、了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对有创业理想的同学,帮助提高他们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顺利就业[3]。

(三)以学生为本

1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

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力,调动全员推动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2011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4],这为促进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明了方向,各地方、各高校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专门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学生就业。坚实的领导机制和良好的就业政策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有力保障。

2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繁琐、复杂且需很强推进力的工作,尽管学校有专门的就业部门来专职做学生就业工作,但是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基本是由毕业班辅导员在全程推进。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最了解学生状况和思想动态的一线工作者,只有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地将工作扎实有效推进,而辅导员往往工作众多,十分繁忙,除带所负责年级的学生外,还可能兼任学生组织的工作,如果能使毕业班的辅导员从这些繁琐工作中抽身出来,专职做学生就业工作,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力,推动学生就业。

3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作用

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推进高校学生就业的主导机构,其职能的执行状况,也直接关系到一所高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高校应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作用,把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管理公开化、规范化、集成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为毕业生创造必要的就业环境和条件,努力为大学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同时,就业指导中心应该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确保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毕业生,并做好必要的法律、政策宣传,加强校园就业网络服务。就业指导中心的这些职能作用的发挥,都将会给毕业生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学生就业。

4调动专业教师力量

专业教师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由于高校教师一般都是专业知识雄厚的优秀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知识分子也越来越意识到科研成果及时推广和转化的重大意义,因而很多专业教师长期与企业保持着联系,做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这成为毕业生们最可靠的就业信息来源渠道。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如果融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将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技能与企业需要的结合,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5重视学生家长的建议

在学生就业过程中,家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可以为子女们谋得不错的职位。有的学生是家里的独子,家长们不愿意让他们独自一人在外奔波,因而要求子女在家庭所在地进行择业,而多数的子女都会听从父母的安排和建议。所以在学生就业过程中,与学生父母进行联系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就业状况进行摸底排查,同时也可以动员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来。

(四)加强素质教育

1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

扎实的专业技能永远是学生就业的根本,因而在学生入学初,就应该严把学风建设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只有努力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创新能力,才是提高学生就业力的根本。

2加强学生组织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青睐。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学好专业技能,而且应该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语言表达、团队协作及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可以通过加入学生组织中进行锻炼和加强,所以,加强学生组织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因素。

3做好学生创业教育指导,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能够自主创业的人才,是未来社会参与社会分工的强者,而能够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一般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学校应该加强创业指导课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五)加强心理指导

1调整就业心态,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人云亦云,淡化或弱化自己的主见和个性,在职业选择中,不同的岗位需要对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如销售工作,性格开朗、善于表达的人做起来可能会得心应手,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就不太适合。同样让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去专门从事研发工作,少于人接触,他会觉得不能适应。无论哪种工作或职位,何种工作环境或条件,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2响应国家号召,树立基层就业观念

当前,一些高校毕业生仍有这种心理———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1]。大城市快速的生活节奏、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生活确实具有深深的吸引力,但是拥挤的人流、高额的消费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也是很大的压力。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工作的条件和待遇也明显增高,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国家出台了很多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这对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讲是难得的机会,基层工作将会成为大学生实现梦想的舞台。

3加强挫折教育,排查学生就业心理困扰

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每年在毕业生就业的高峰期,都会传出有高校毕业生不堪压力而轻生的事件发生,这给高校敲了一个警钟,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排查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和人生观,从而提升学生整体的就业力。

参考文献

[1][5]冯蕾.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就业形势严峻[N].中国新闻网,2011-02-23.

[2]樊文皓,郝刚.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的问题与提升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

[3]翟波.“全程化”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11(11).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世界舞台上中国也渐渐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在注视着中国的发展,也正是在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正稳步向前,向世界展示了大国的风范,不断创造着一个有一个的神话。在不断变幻的新形势下,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更是高瞻远瞩,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及工作能力素质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觉悟,使当代大学生更有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上升到更高的程度,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首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同时反映出一些问题,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交流趋于局部化,在院系之间,许多好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有的工作一个院的力量还不够大,影响范围不够广,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针对问题,我们要在学校的合理协调下,各院通力协作,不断加大院际交流,及时地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约有2000万。大学生作为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越来越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关注,而在新时期之下,国际国内形

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在这个时候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和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学生管理工作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少数教师不能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其次还发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的活动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学生的参与感不够强,举办的活动没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难处,导致“走过场”的情形,甚至有的学生有负面情绪,最终不能达到活动的效果。就这个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难处,做活动之前要做好调查,做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他们愿参与、想参与,真正做到在快乐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在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

那么怎样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呢?笔者认为应分为两个角度:一;从教育角度来说,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本质要求,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人去应用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因而教育必须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调动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会禁锢学生们的头脑和手脚,不会限制学生们的思想和行动,而是要开发他们的才智,调动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在更大程度上实现自我教育。因此,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内心世界。在现今社会中,大学生都注重实现自我价值,都力求自己的付出能得到社会和自身的肯定,但是不少人在强调自我价值时,往往急功近利,缺乏思考现实可行性。有不少大学生把自己的才干估计过高,以致在实践过程中屡遭失败。有的人出国留学,首先考虑的是实现自我价值,而缺乏真正为祖国现代化事业拼搏的精神.如此种种现象说明,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着重多元性发展,大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在不断地扩大,使他们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都有不同的接触与发展。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往往缺乏领悟和排除弊端的能力,对社会对生活的期望过高,甚至超出现实范围,这样就造成了他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时的不成熟了,并容易走极端,要么盲目地全盘予以肯定,要么简单地完全予以否定。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克服内心世界的不成熟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增强思想理论,不断地完善自我,显得格外重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关注政治意向。当代大学生成材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但是,对于人生理想、政治方向、政治态度,很多时候都表现出漠不关心甚至置之不理,随波逐流。这表明,在高校学生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仍是我们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之一。

二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是祖国各项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从小就接受祖国的教育和培养,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我们正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我们的大学,深知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一批政治过硬、专业过精的爱国青年是大学的责任。学校特别注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大学生,我们还有不成熟的一面,容易激动,看问题不够全面,有时会偏激,只有在我们党的教育和领导下,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学校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上煞费苦心,低年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都是必修课,同学们在课堂上接受大师们的熏陶,指导我们理性思考,高年级通过形势教育,让学生了解时政,指导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我们确立了以党建为核心的一整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党支部建立在班上,党支部建立在年级上,不断强化党支部与团支部的联系,强化党支部与班委的合作,强化党支部与马列分会的交流。党支部、团支部、班委会、马列分会共同合作,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全面化,立体化,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生当中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将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让党员更大效率的发挥作用,让他们讲责任,讲奉献,懂政治,懂科学,树立榜样的力量。平时注重马列学习研究会的学习,给马列学习研究会配备了一批懂政治、有热情的专家教授,他们善于教育,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马列理论知识,还要鼓励学生走出去,结合社会热点,多做些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做些时事政治学术大讨论,让学生不仅在书本中收获

知识,还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自己,领悟理论的正确性和广泛性,让他们更有热情去学习马列知识。

在党建方面,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和教育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党员的教育和指导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部分。严格把关预备党员发展和党员转正的事宜。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根据社会的发展,要做的与时俱进,注重网络的作用,构建一个平等、互动、交流的网络平台,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通过马列网站、贴吧、bbs、人人网等,让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针对时事政治发表见解看法,既便捷又适应大学生的特点。

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奖惩有机结合起来,每个人都是珍惜荣誉,热爱荣誉。在工作中,我们要注意抓典型、树标兵,让思想素质高、态度积极的同学得到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鼓励,在全校形成人人都要学先进、人人都要做先进的氛围。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5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0-01-07 16:01:00 ]作者:吴强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 学生公寓 途径 对策

论文摘要: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在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的现实意义,并着重探讨了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的途径及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公寓已逐渐成为学生生活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的班级概念逐渐淡化,公寓概念逐渐增强,由学生公寓组成的社区已逐渐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全新空间。陈至立同志曾经在第十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在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进程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因此,如何根据新形势下高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和新情况,有效地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积极探索高校党建进学生公寓的新途径,使学生公寓真正成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阵地,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的现实意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

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辐射点和覆盖面,形成了多层覆盖、多重管理、多元形态、动态调节、自我完善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由上至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新机制,也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和完善。营造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新氛围

在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联合开展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的公寓文化活动,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了学生活动参与面与综合素质,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积极营造了良好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不健康文化的侵袭。拓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将高校党建工作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生公寓,不仅使得学生公寓管理者能更加高效快捷地管理学生,为学生公寓管理的细致化、深入化和层次化作良好的铺垫,而且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多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隐患和矛盾,并有力地维护了学校的安全与稳定。顺应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新需要

学生公寓化使得学生在公寓内的学习和生活时间延长,势必出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白和盲点。把党组织建立在学生公寓,进一步弥补了高校后勤服务组织不能自然地引入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的不足。同时,在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的组织建设过程中,广大学生党员能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并积极引导和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公寓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

二、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学生公寓的党建工作机构,是党建工作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学校可相应地成立学生公寓党总支,隶属学校党委,党总支书记由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任,成员为各教学院系优秀政治辅导员或班主任,其主要职责为负责统一协调、指导和督促学生公寓内的党建工作;党总支下设立以楼栋为单位的学生公寓党支部,支部书记由该楼栋学生相对集中教学院系的优秀政治辅导员兼任,重在加强对学生公寓内学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并组织开展各类党组织活动;党支部下设立以楼层为单位的学生公寓党小组,组长由该楼层优秀党员担任,主要负责组织本楼层学生党员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和开展各类公寓文化活动,最终形成“学生公寓党总支一学生公寓党支部一学生公寓党小组”的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制度建设。

在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制度建设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以下工作制度:一是建立组织生活制度。如每月安排一次组织生活,每季度上一次党课,每学期开展一次民主评议等;二是建立党员接待制度。安排学生党员定期在学生公寓党员活动室接待学生的来访和咨询,重点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引导要求进步的学生向党组织靠拢,并及时为学习成绩落后、家庭条件贫困、心理存在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三是建立党员挂牌制度。实施学生党员实行挂牌制度可以让学生党员接受广大同学的监督,并鞭策他们不断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同时也方便要求进步的学生与学生党员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建立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制度、民主评议学生党员制度、党员支部生活制度等。3 规范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目标管理。

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应遵循目标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各项考核评价制度。一是制定各类工作考评细则,如:组织生活考评细则、党建工作考评细则、公寓文化活动考评细则等,在制度规范上引导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建立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目标体系,制定《学生公寓党建工作考核评估办法》,其内容可以包括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文化建设、特色工作等目标。三是实施党员发展一票否决制,即把学生党员在学生公寓内的日常表现与学生综合测评、组织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党委组织部、各院系党总支在对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要征询学生公寓党总支的意见,对于在学生公寓中表现不好的学生党员实行一票否决制。此外,还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如:“优秀党支部”、“优秀党小组”、“优秀党员”、“党员先锋岗”等评选活动,积极营造一种健康向上、争先创优的党建工作良好氛围。创新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的活动载体。

创新活动载体,是党组织在学生公寓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一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开辟网络政治理论学习专栏,通过网络平台开展对政治热点问题的探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设立大学生党员110信箱,征求学生对学校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并有效解答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疑惑。二是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可以探索在学生公寓内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绿化美化、环境保护、文明礼仪、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活动开展,不仅给学生党员为广大同学服务提供了机会,而且为党组织在全面考察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时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三是开展各类公寓文化活动。如开展寝室格言警句征集,寝室装饰设计大赛,寝室文化走廊设计,以及各类以寝室为单位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改善学生公寓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公寓的文化品位,积极创造一种文明、健康、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

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创新性,着眼实效性,总结规律性,立足长期性,大力拓展高校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新领域、新思路,努力开创高校党建工作进学生公寓工作的新局面,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6

广州市水投土地开发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条件催使着国企基层的党建工作需不断变革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层生出各种小环境,比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各种政策环境的影响。当前国企基层党建问题趋于“弱化”,“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视力度远大于抓基层党建工作的力度,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催生党组织学习走形式、宣传喊口号等“四风”问题,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如何创新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为主要目的,探讨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实施的新途径。

关键词 新形势 国企基层党建 创新途径

国企基层党建工作是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建工作做得好的国企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成为企业发展的后续力量,完成党交给国企的历史任务。国企的特殊性质使得它们不得不将党建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本文主要结合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就国企基层党建工作的实现做一些探讨,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

(一)市场经济下党对企业领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党的领导地位可能会被削弱,在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党组织的作用已没有那么重要。这样错误的观点是会极大的降低党对企业的领导作用,使得国企的政治使命完成不了。所以,在市场经济下的国有企业的发展如何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下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在新时期发展下国有企业是可以将市场经济背景和党的领导结合起来的,两者相辅相成,达到互相进步的效果,但是这样的结合是基于党建工作之上的。

(二)思想多元化条件下聚拢人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各种新思想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思想的多元化并不代表的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一些糟粕的思想也会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有人错误地认为党对企业的发展作用不大,或是认为企业的发展应该由企业家为主要领导。这样的错误认识是没有充分认识到国企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国企与私有企业的性质混为一谈。所以,怎样在这种思想多元化的时期聚拢人心,加强人们对党的信仰,是国企党建工作人员所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具体方法

(一)将基层党建和人才选择结合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企基层党建的工作中应该自觉地和人才选择结合,具体点就是在党建工作过程中应该善于发现人才,相关的工作者应该在考察过程中将更多的人才纳入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另外也应该善于培养人才,把培养人才作为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做到人人学习,构建一个学习的党组织。还有,在人才选择的时候应该将人才的素质作为我们的侧重点,要做到宁缺毋滥,不要因为追求数量而不顾质量,最后导致党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蛀米之虫”。

(二)党建工作与质量的管理相结合

应该将党建工作作为发展的内容,然后将质量的管理作为载体,把质量的管理和科学地管理方法结合,作为工作规划中的一个工具,就是在开始之前做好规划,防止在党建工程中出现错误,确定工作目标,最后制定一个科学的评分标准,在日常的党建工作中分项做好标准的制定,最后按照标准来评分和考核。

(三)将基层党建和项目结合

传统的党建工作忽略了实践工作中的不同点,所以不能根据各有的特点做出特定的规划,这样的工作缺乏个性,使得所有的党建工作让人感到枯燥,在现阶段的党建工作中可以将党建工作和企业项目相结合,最后达到党建和企业经济效益“双赢”。

(四)“互联网+党建”,开启基层党建云管理

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应以云计算、大数据等要素为核心,努力打造全国党建网络的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要围绕网络一体化开展建设工作,努力打破党建网站各自为政、各自?O计、各自运行的局面,努力实现国企基层党组织党建网站与中央、省、市、区县、街镇党建网站的互联互通、信息与资源共享。

(五)创新基层党建工作问责制度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问责制度,紧紧跟随党中央赋予基层党建组织的各项目标任务,引导党员干部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具体内容的创新,明确责任和职责,找准党建问责制度创建的目标方向,确保责任履行步入正轨。

(六)创建竞争考核机制 激发党员责任感

落实从严治党要求,重在创建严格考核机制。党建组织部门必须要把控好党建考核的这道关卡,并要求各级党组织领导恪尽职守,精耕党建考核这块“责任田”。另外,落实好党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各项分类考评,以此来根治以往党建工作内容难量化、指标难考核、责任难落实的顽固问题。

三、结语

不管如何,国企基层党建工作应该打破传统的方式,必须有一些创新,这样才能跟随时代的发展,使得国有企业在这样的发展潮流中有一些优势。另外,国企应该意识到创新的必要性,用创新来提高党建的工作效率,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最后,应该将人才作为侧重点,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与其他的一些企业项目相结合,实现创新型的基层党建工作,这个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力途径的探讨与研究 篇7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

首先, 在人民意识的教育下, 大学生站在作为国家统治阶级的立场上, 在权利与义务之间更趋向于对权利的索取, 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及庸俗风气在大学生中逐渐蔓延。公民主体权利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的主体, 对其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及对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调查显示, 大学生对自身权利的认同度较高, 但具体认识十分模糊, 且在参与意识上呈现矛盾状态。

在调查中, 对“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一问题, 有近80%的选择认同;开在选择“什么时候感觉自己是一个公民”时, 35%的学生选择“参加投票选举时”, 选择“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时”占36.4%, 选择从未有“公民”感觉的占25%;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有哪些方面”的回答上, 基本没有人能给予正确全面的答案;对“您是否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物”的选择中, 有近45%的学生选择“愿意”, 30%的学生选择“一般”, 其余学生则持无所谓的态度;对“个人在学校及班级事务中的作用”持“会起到积极作用”观点的学生占20%, 持“有所作用”的占近27%, 持“不清楚”的占31.6%, 其余的认为不会起到作用。

其次, 大学生责任意识不强, 缺乏公共精神。责任意识是个体对角色职责的自我意识及自觉程度的呈现, 即社会成员对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 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之外, 还必须对他所处的集体及社会负责, 正确处理与集体、社会、他人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显示, 近90%的学生在回答“如果国家面临困难, 能否响应政府号召自己作出牺牲时”, 选择“是”。可见, 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 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国家责任感;然而, 在“面对社会上不公正的事情能否积极制止时”, 有30%的学生选择“会”, 52%的学生选择“不予回答”;在“如何看待校园内有同学折损花木”这一问题上, 53.5%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在选择“对于在教室或自习室大声说话、乱扔纸屑”及“自己是否也经常这样”时, 56%的学生明确表示“反感”, 但也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也经常这样”;在选择“参与班级事物时, 是否处于公正的立场还是掺杂个人感情”时, 有65%的学生选择自己很多时候是“出于个人感情”。

再次, 通过问卷调查和对部分同学访谈得出:大学生有着较为牢固的规则意识, 但在具体践行上, 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认同“法律面前, 人人平等”的学生占58.3%, 但有66.4%的学生在面对“自己或家人遇到纠纷”时, 首先的选择则不是依据法律途径;有80%的学生选择“考试要诚信”, 但22.3%的学生在考试中曾经作弊, 其中作弊次数在5次以上的有4%左右;有69.1%的学生认同“宿舍应严格管理, 不应该使用大功率电器”, 但42.04%的学生曾在宿舍内违章用电, 31%的学生曾带校外人员在宿舍过夜。由此可见, 诚实守信观念与规则意识在大学生头脑中还比较深入, 但遗憾的是大部分学生在实践中却正好相反。

从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来看, 大学生的公民意识还相对薄弱, 其中有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与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 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教育, 提高其综合素质, 是极其必要的。

二、高校开展公民教育的途径及对策

1.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必须把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德育必须不断改革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 不断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应凸显公民意识教育这一基本教学目标, 把教学内容重构于社会的需求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让学生首先从做好一个公民的角度去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 进而再有机地渗透相关的深层次教育。

2.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具有公民教育功能, 它所特有的价值导向功能、人格塑造功能、人文素养提升功能等, 决定了它在满足大学生文化需求、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道德原则隐含其中,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启迪。公民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因而成为养成大学生公民意识和公民行为的一个有效途径。

3. 发挥社团在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自愿结合成立的组织, 它有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以大学生社团为首要阵地, 可以举办一些以促进大学生公民教育为目标的活动。比如可以举办关于公民教育的辩论赛;以朗诵传统文化经典为主题的大型经典诵读活动;还可以开展有关公民教育内容的知识竞赛、知识讲座等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活动。从而对当代大学生起到公民教育作用,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

4. 应该将公民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和考评挂钩。

鉴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许多学生和家长更多关注经济效益, 而忽视思想教育;更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道德水平的现实。我认为, 应该将公民教育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和考评挂钩。道德考评可以具体设立一些考评项目和指标, 比方说在实际生活中做了多少实事、是否主动帮助同学、是否及时捡起地上的碎纸片、是否及时关灯、是否主动擦黑板、是否给老弱病残者让座, 等等, 做到的加分, 没有做到的减分, 当然这需要有配套的监督措施。也可以通过一些信用档案、信用记录去考察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 把平时的道德表现记录和学业成绩挂钩, 和年终奖学金挂钩, 和能否顺利就业挂钩。这必将是一项非常好的促进大学生道德成长的措施。

5. 高校应尽快建立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高校应积极创立公民教育领导机构和各项参与机制, 如学校团委、学生处等, 这样一些组织应该在公民教育中起到领导作用, 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增强公民教育的效果。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 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社会实践。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主体意识、社会公德意识, 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共精神在社会实践中予以检验, 才能达到知行相统一;也只有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和感悟, 才能充分认识到公民意识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 让大学生走出校园, 走进社会, 了解国情, 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提高他们对公民意识的认识程度, 可以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公民的要求支配自己的行为, 使公民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具体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三下乡”活动等形式,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现实生活, 在参加社会实践中逐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公民意识状况, 本文作者作了问卷调查和分析, 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公民意识,途径,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2004, (10) .

[2]秦树理.把大学生培养为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J].郑州大学学报, 2005.

[3]欧世龙.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2) .

上一篇:第二季度采购工作总结下一篇:最后一分钟公开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