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市场调研报告

2024-06-25

昆山市场调研报告(精选8篇)

昆山市场调研报告 篇1

昆山市玉山镇振华实验小学

我校工作一直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认真贯彻《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加强班集体的建设,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培养良好的教风、班风和学风。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抓手,重点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积极培养“文质彬彬”的小学生。

我校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组织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德育处具体负责学校各项德育工作的开展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职责落实。全体班主任与任课教师齐抓共管。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活动。抓班主任队伍建设,每月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学校各项德育工作。建立班主任工作职责,严格考核制度。

狠抓学生的常规管理,制定小学生一日常规检查细则,规范班级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从路队纪律、环境卫生、两操、礼仪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每天考核公布上墙,每半月考核评比,颁发流动红旗。以评选文明礼仪之星、优秀班集体来鼓励典型。并制定优秀学生考评方案。同时我校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学校醒目位置布置了校风、学风、教风,布置了昆山文化连廊和励志故事走廊,各班级布置了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使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都有育人功能。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开足开齐德育课程。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德育内容。组织学生学习《规范》和《守则》,开展礼仪规范测试和文明小故事演讲比赛。重视学困生、品行问题学生的教育,学校成立“德育导师制”,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导师,并进行导师聘任仪式。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有苏州市合格心理咨询室。每年开设团体心理辅导课和心理辅导讲座,建立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组织学生开展心理手抄报比赛。

德育活动有特色。我校充分发挥团队活动室、心理辅导室、广播、电视台、宣传橱窗等思想教育阵地,还抓住重要纪念日、节庆活动契机,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系列活动,分别开展了法在我身边、感恩从心开始、文明礼仪伴我行、祖国在我心、祖国发展我成长等主题活动,体现自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每年都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读书节,这些活动已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积极开展共建活动,两年来,学校积极与泾河村、娄江社区开展生态文明、绿色家园共建活动,在与泾河村开展的法制教育系列活动中,学生们参观法制一条街、聆听法制专题讲座,撰写法制小故事、进行法制演讲比赛、编写法制手册,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活动意义深刻。昆山日报和昆山电视台也对本次共建活动进行了报道。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 1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建立健全家校联系制度,成立家长委员会,并定期邀请家委会成员来校参与学校的管理、重大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开办两年多来,成功举办了三届家长学校,通过开班典礼、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家教论文评选、交流、优秀学员评选、颁发结业证书等形式,积极向家长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出好家长学校函授材料,做出好家校沟通工作。每学期组织进行各年级家长开放日活动,使家长深入了解学校、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电话联系、校内交流和上门家访等形式,进一步做好家校联系工作。重视德育研究,我校德育课题《汲取昆山文化,主动影响多元生源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被列为苏州市十二五重点德育课题,目前围绕课题进行了第一阶段的研究,初步汇编了《昆山文化》德育课程内容,并在学校各连廊上布置了昆山文化宣传栏。

德育工作有成效。我校开办两年多来,学校无安全事故发生,全体教职工爱岗敬业,关心学生。全校学生遵守《规范》和《守则》,精神面貌好。无违法现象。社区、家长对教师师德、班主任工作都给予了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两年来,我校教师在德育工作方面也取得了成绩:1名教师被评为昆山市优秀德育工作者,3名班主任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2名班主任在市级班主任基本功竞赛中获二、三等奖,多篇论文、案例在市级及以上获奖;我校的《倡导绿色生活,环保有你有我》获“‘阳光少年’世博文明行”优秀少先队工作项目奖。学校被评为昆山市家校联系先进学校。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德育活动和竞赛,张燕琳同学被授予昆山市“小孝星”称号,2名学生被评为苏州市小学生“三会”活动先进个人;2名学生获市级三好学生称号;4名学生被授予昆山市“四好阳光少年”称号;1名学生被评为昆山市文明礼仪之星;3名学生评为昆山市优秀小读报员;五1中队获得市级书香班级称号,学校获得市红十字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多名学生在市级举办的各类征文、绘画、知识竞赛中获奖。

昆山市场调研报告 篇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昆山市7所高中28所初中的学生。

(2) 研究方法。自2010年9月以来, 在昆山市的7所高中, 28所 (23所公办) 初中组织测定了118次体育课 (包括实习课) 。除十一次课是有准备的, 其余都是无准备的或者稍有准备的课。测定对象包括在昆山读书的12岁到17岁的男女学生。对他们进行观察、访谈等, 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查阅相关资料,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测定, 其基本情况见表1、表2。

注:“平均心率”为次/分, “练习密度”为%。

从表1可以看出, 高中男生在运动负荷的三项指标上都较其他为高。每分钟心率达125次以上、强度指数达1.4以上的也只有高中男生在两项教材 (球类、跑) 上达到。初中生的练习密度稍高于高中女生, 在各具体统计数中也有此类情况。从各项教材的统计数上看, 平均心率、强度指数均为最高的是球类 (主要为篮球) , 练习密度也较高, 在所统计的教材中居第三。在中学所有教材中, 练习密度最高的要数传统武术。其次是“跑”的教材负荷高, 这是由教材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表1还反映出体操项目教材的运动量、练习密度较低。由于项目的特殊性, 受场地器材的制约较大, 而且在课中一般难以集体进行练习, 因而其运动量、练习密度就低一些。

从表2中可以看到, 影响课的练习密度和强度的不仅取决于教材, 上课的结构安排影响更大。安排单一技术教材内容的课练习密度较大但强度不高, 而三项指标都较高的是技术教材加上课课练教材, 它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术技能, 身体能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显然有利于增强体质。这种内容结构的课值得推荐。

从上述不同教材、不同内容结构的课的统计数字中, 看到运动负荷有的低, 有的也比较高。然而, 从整体上看, 我市中学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偏低。这可以进一步从表3中得到比较。

三、讨论

要适当加大我们昆山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那么大到什么程度合理科学呢?有什么根据?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 适宜的运动负荷。指的是对学生身体影响最好的运动负荷。根据资料记载, 运动负荷达到使身体处于最大氧摄取量和最大心输出量的程度, 对身体的影响效果最好。据资料记载, 每分钟70次~150次的心率不致影响每分钟心输出量。这些数据是否可以作为我市学生体育课中的最好数据, 是不是理想的、适宜的运动负荷?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运动负荷有大、中、小之分, 但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以中等为主。而反映中等强度脉搏是多少?据运动医学记载, 是介于每分钟130次~160次之间。这个数字, 与前述运动负荷达到最大氧摄取量和最大心输出量程度的每分钟脉搏数也是有吻合的部分的。

从表3可知, 六县市平均为29.4%, 这个数字对于平时的体育课并不低了, 甚至可以说是不易达到的。用这个数字与浙江、上海的两节体育课的练习密度作比较, 也是高的 (见表4) 。从其练习密度看, 低于我市大多数有准备的课, 而高于平时课。

注:浙江、上海两省数据引自陈天祥的《中学体育课运动量练习密度浅议》

鉴于以上所述, 练习密度达到30%, 对于我们平时体育课来说, 已经是较高的要求了 (武术课另论) 。再加上前述的关于课的平均心率数, 就构成了我们认识的关于体育课适宜的运动负荷。

(2) 运动量的评定。运动量以课的平均心率和强度指数这两个指标去评定时, 两者的等级标准应当基本上相对应。这里先用平均心率来推算强度指数。以苏州地区为例, 江苏省青少儿体质调研组的调研材料表明, 中学生 (12岁~17岁) 安静时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8.34次, 如果课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130~160次就是中等负荷的话 (见运动医学) 则强度指数为1.62~1.99, 属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了, 两者的等级就不对应了。如果以中等强度的指数 (1.5~1.8) 为标准推算, 则平均心率应当为每分钟120.5~144.6次。

另外, 江苏省青少儿体质调研组的调研材料表明, 苏州地区初中学生 (12岁~15岁) 安静时心率平均为每分钟80.96次, 高中男生 (16岁~17岁) 的为每分钟78.10次。假如这两个级别的课的平均心率为每分钟120次, 则不同结果如表5。

五、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体能,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 综合以上几方面考虑, 我们对当前学生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见表6)

强度密度指标不固定在某一个数值, 而是“从某个较低的指标数至某个较高的指标数”这样一个伸缩的幅度。这也是根据实际情况, 为便于在不同情况下选用不同的具体指标数而设立的。这也利于在实际操作中做到留有余地, 避免笼统地对照设定的数值而产生误差。

参考文献

[1]曲宗湖, 罗映清.上好中小学体育课的几个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79 (4) .

平顶山市档案法制建设调研报告 篇3

1 基本情况

平顶山市档案工作自1957年建市以来,在历任领导重视与支持下,经过几代档案工作者辛勤努力,已基本建成以市、县两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以机关、科研事业单位、企业档案室为基础的档案事业管理体系。全市现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其中市级馆1个,县级馆10个),馆舍总面积15680平方米,馆藏档案近43万卷(册、件),年均向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档案资料1.6万卷(册、件)、0.7万多人次;专业档案馆4个(城建档案馆、平高集团档案馆、市公安局档案馆、市房地产档案馆);机关、企事业立档单位1327个,配备专兼职档案工作人员2847名。

市县两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均组建了法规机构,配备了档案法制工作人员,负责对档案法制工作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目前,全市已有43名档案行政执法人员经过培训考核,取得了市政府颁发的《河南省行政执法监督证》和《河南省行政执法证》,全市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完善档案法规体系和规范制度,保障档案事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根据档案法律法规,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平顶山市档案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平顶山市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和《平顶山市档案事业绩效考评办法》,为我市档案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为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市档案局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每年都与市政府签订“依法行政责任目标”,先后制定实施了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行政执法标准、行政处罚裁量权、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项配套制度,完善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机制,规范了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坚持开展档案普法宣传,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市、县两级档案局每年都结合《档案法》颁布实施纪念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及6月9日“国际档案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档案法制宣传。一是现场宣传。组织有关单位制作档案法律法规宣传展板,开展集中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悬挂横幅,设立咨询台,讲解档案知识,解答市民咨询。近3年,市档案局开展大型现场宣传活动4次,发放宣传材料5000多份。二是新闻媒体宣传。在纪念《档案法》颁布宣传月活动中,分管档案工作的市领导在《平顶山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市电视台播出电视专题访谈节目,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档案工作。汝州市档案局拍摄制作两集档案专题片《默默兰台情》,在汝州电视台播出。通过大量视频资料及图片,以纪实的手法、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汝州市档案工作取得的成绩及档案工作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精神,也将养在深闺的档案资源推向公共视野,吸引社会关注,让人们熟悉档案,走进档案,利用档案,充分发挥档案价值。三是信息网络宣传。利用平顶山档案信息网、档案QQ群、短信等信息网络渠道,开展档案法制宣传。市档案局积极创新宣传方式,建立“档案QQ群”,打造便捷的信息宣传交流平台。借助短信发送,向全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负责同志及档案工作人员群发短信,呼吁关注档案工作,支持档案工作。四是召开座谈会。组织有关单位召开档案法制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经验,研讨进一步贯彻实施《档案法》的意见。五是开展竞赛活动。在纪念《档案法》颁布20周年活动中,举办全市档案系统演讲比赛;为深入普及档案法制知识,举办了“平顶山高速杯”档案法制知识有奖竞赛活动,收到竞赛答题卡5430份,先后有300家单位5000多人参与竞赛活动。六是举办专题宣传。以“档案在你身边”为主题,举办了“国际档案日”宣传展览,展览作品39幅,重点宣传《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组织参加“档案在你身边”征文活动,收到作品22篇。报送作品贴近档案工作和实际生活,内容丰富,真实生动。通过宣传活动,全市社会档案法制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加大档案行政执法力度。市县两级档案局每年都坚持开展档案行政执法检查或专项检查,执法检查面年均达到40%以上。在执法形式上,一是与人大、政协、政府法制办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二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独立执法;三是县区交流异地执法。在执法内容上,过去较多地采用对档案工作全面检查,依法查处违法事件和违法行为,维护档案完整与安全;近两年,我们尝试开展有针对性的检查。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抓住制约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做到依法行政,亮证执法,严格按照“亮证告知、听取汇报、实地查看、集中评议、反馈意见”的程序进行,循序渐进,有始有终。对于限期整改的单位,到期按照标准进行认真复查,使检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两年来,市档案局先后对60个单位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下达《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25份,处理涉档事件10起,切实为全市档案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强化档案法制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一是开展经常性的法制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档案法律法规及行政处罚知识。二是举办全市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班。组织各县(市、区)档案局分管档案法制工作的局长、法制机构负责人及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专题培训。采取集中授课、模拟执法演练与业务座谈研讨相结合方式,使每个学员在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还在专家指导下实地进行档案行政执法实际操作,针对性强,培训效果显著。三是举办档案法制讲座。市档案局先后举办了党政领导干部档案法制讲座和全市档案行政处罚知识讲座,对档案干部进行档案法律法规及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知识培训。四是开设特色大讲堂。对全局干部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特色大讲堂已举办5期,有效提升了全局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法制意识。2010年以来,市档案局共举办各类档案法制学习培训16期,学习培训人数累计达600余人次。各县(市、区)档案局每年也都进行形式多样的业务培训,有效提升了档案干部队伍的执法水平。

认真开展档案法制规范化工作,促进档案行政管理规范化。近年来,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委编办等有关要求,梳理了档案行政执法依据,上报档案执收执罚工作情况,对行政审批项目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完成档案部门制发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工作。据统计,市档案局具有具体行政执法职权共13项,其中行政确认2项,行政许可1项,非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5项,其他具体行政执法职权4项。近期,又对2008年9月以来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共清理规范性文件8份,清理意见为保留。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档案行政管理规范化。

档案法制建设的有效推进,为全市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全市档案部门不断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利用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创新服务举措,提升服务能力,实现了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和整体工作的新提升。档案工作环境不断优化。市委调整成立了全市档案工作小组,市委、市政府两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意见》,各县(市、区)也先后成立了档案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领导和部门的领导对档案工作更加重视和支持,市、县两级档案事业费明显增长。档案资源建设取得新成效。档案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加大,接收进馆档案近4万卷,馆藏结构日趋合理。档案基础业务建设和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先后创建国家二级档案馆5个,国家三级档案馆1个。档案规范化管理认证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档案管理最佳系统”已达23个。档案部门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档案利用服务扎实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突破。市档案局建成了重要档案数据库和局域网,初步实现了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利用、查阅,各县(市、区)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快速推进,全市已创建3个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

3 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档案法制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制观念较为淡薄。档案普法宣传工作尚未完全到位,社会对档案法律法规还缺少足够了解和认识,少数单位领导对《档案法》、《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和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单位档案员更换频繁,高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有的单位至今依然存在档案基础设施简陋,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没有完全集中统一管理等问题。

二是档案业务指导工作没有体现行政监督职能。《档案法》所确定的“各级档案行政管理主体”不能得到保障,削弱了档案行政管理监督和指导职能。地方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多为事业主体,业务指导人员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中,往往侧重于按照业务标准规范进行指导服务,而忽视行政监督职能。从一定程度上说,服务和监督是一对矛盾。业务指导既是服务,更是监督。在工作实践中,应充分发挥行政监督职能。

三是档案行政执法处罚对象多为法人,造成处罚措施难以落实。在档案执法检查中,处罚对象大部分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很少一部分为个人。而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处罚措施,往往难以实施。这种客观情况的存在,造成了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处罚“落空”。

四是《档案法》中缺乏档案执法强制措施,执法活动中难以固定证据。《档案法》、《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中,均缺乏档案执法强制措施,执法活动顺利进行缺乏保障。一是在档案执法实践中,执法对象一旦拒不配合,执法活动将难以进行;二是面对档案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固定证据存在巨大难度。

五是《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缺乏联动机制。《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出台为档案行政执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在具体的执法实践中,对《规定》的运用不够成熟,与监察、人社部门联动机制没有建立。

六是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局馆合一”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若被划为事业单位,将丧失执法主体资格。

4 解决对策

(一)建议对《档案法》和《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为了依法解决档案行政执法难的问题,依法保障档案事业科学发展,应对《档案法》和《河南省档案管理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工作应注重增强行政执法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对《档案法》第24条和《条例》第32条设定的惩戒性条目,均应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权。

(二)业务指导工作要突显行政监督职能。业务指导人员在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中,要发挥档案行政监督职能,寓行政监督于业务指导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行政监督前移,实际上也强化了档案管理部门行政监督职能。

(三)建议全省每年进行统一执法活动,试行地区间交流执法。

(四)进一步加大档案普法宣传力度。坚持普法宣传与依法治档相结合,发挥档案普法宣传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为档案管理和严肃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一步加强档案法制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对档案干部队伍进行档案行政执法监督相关知识及执法实践操作培训,提升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密山市米业公司调研报告 篇4

调研时间:2014年9月2日—9月5日 调研路线:密山市

为贯彻落实新“国九条”关于期货市场切实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精神,并响应郑商所结合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趋势,开展的“走进产业,贴近行业,服务企业”主题活动(简称“三业”活动),不断提升服务效果。我公司一行两人赴密山市各中小稻米加工企业做实地调研。此次调研的企业有密山玉珠米业有限公司、东北大粮油集团、东粮粮油集团、鑫鑫米业有限公司、鸡西北方米业有限公司、盛兴水稻专业合作社、密山天龙米业有限公司、荣丰米业有限公司等十一家米业公司。

本次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参观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更好的了解米业公司的实际运营情况及他们对粳稻期货上市以来的认识和需求,形成了真实有效的第一手资料,现将调研到的一些情况总结如下:

一、密山市基本情况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面临兴凯湖,背靠完达山,是一个与俄罗斯相邻的边境陆路口岸城市。密山市地处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区,地势开阔,土质肥沃,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147天左右,适合种植优质粮食作物,是全国一百个产粮大县、黑龙江省十大产粮县(市)之一,全国商品粮基地,主要品种为水稻、玉米、大豆。

二、密山市稻米加工行业概况

稻米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品工业基础性行业之一。稻米加工是指对稻谷进行工业化处理,制成半成品粮、成品粮、米制品和其他产品的过程,主要包括:大米生产,大米食品生产,碎米、米胚、米糠、稻壳等稻谷加工副产物精深加工。行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一)产能产量稳定增长,产品结构基本合理。

2013年,密山大米加工企业处理稻谷能力共计1606.5万吨,比上年增加产能60万吨,同比增长9.4%。实际处理稻谷1021.7万吨,产能利用率为63.59%。加工的大米以圆粒米为主,产量分别为1020.2万吨,分别占大米产量的63.5%。

(二)民营加工企业占主导地位。

密山市稻米加工产业呈现以民营加工为主的发展格局,民营企业大米年加工量占整个市场份额比重达到60%以上。其中知名的代表企业有东粮粮油集团、东北大粮油集团等大型大米加工企业。

(三)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趋势明显,生产集中度提高。2012年,密山市入统大米加工企业236个,截止到2014年9月份,已经剩下117家,降幅达到50.4%;但大米加工企业的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均大幅增加,产品增加量为401.2万吨,增幅为9.2%;工业总产值增加量为80亿元,增幅为20.3%。2013统计的日处理稻谷400吨以上的大米生产企业数量有20个,比2012年增加了5 个,增长25.0%,粮油加工企业规模化经营效果明显。

三、行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一是家族经营特征明显,法人治理结构滞后;二是面临员工素质不高和人才短缺的问题;三是仓储设施简陋,仓储能力不足。

(二)、产品结构方面。一是行业集中度较差,竞争力普遍较弱;二是行业产业链短,资源利用率不高;三是品牌杂乱,名牌产品较少;四是粮食加工业科技投入少,研发力量分散薄弱,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

(三)、外部环境方面。一是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二是稻谷原料供应紧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三是铁路运力不足,增加物流成本;四是银行融资额度不能满足企业经营需要。

四、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整合提升、加速组建稻米加工产业集团。

今后几年里,稻米加工行业将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资本运营方式,实现“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培育和组建一批资本结构多元化、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服务宏现调控的粮油工业龙头企业或集团企业。近几年,益海嘉里、中粮等大型粮食企业开始在水稻主产区进行加工企业建设布局。东粮等一些大型民营企业也开始积极建设大型大米加工企业,抢占稻谷加工市场。

(二)、积极发展稻米深加工产业。

现阶段,我国稻米加工有效利用率只达60~65%,副产品深加工 利用极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据世界发达国家稻米深加全利用经验表明,稻谷精深加工后可增值5-10倍,因此,稻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三)、完善粮食加工业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立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建设,推进加工企业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ISO20002、ISO14000和GMP(良好操作规程)等质量管理认证。

五、多数米业公司对期货市场缺乏正确认识

自去年11月份,粳稻期货上市以来,成交不十分活跃,属于典型的“僵尸”品种。作为粳稻期货最主要的参与者米业公司如何看待期货市场的呢?我们和中储粮哈尔滨分公司的杨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杨经理谈了几点米业公司对期货市场的认识

(一)、米企惧怕期货市场的高风险

由于前期期货市场发展不规范造成的影响,大部分米企对期货处于“排斥”状态,认为期货市场具有赌博性质,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倾家荡产。因而,他们对于参与期货市场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

(二)、米企普遍缺乏期货意识

由于黑龙江处于东北内陆地区,环境相对比较封闭,信息互换交流渠道有限,人们普遍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导致投资理财方式较为保守,尤其是对期货这一投资工具,普遍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即使作为米企的管理者也不例外。

3、米企缺乏专业的期货人才和资金实力 在目前“稻强米弱”的市场格局下,很多米企利润微薄,勉强维持生存,甚至有些企业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另外好多米企工作人员文化素质不高,懂期货的人才寥寥无几,因而有些米企即使有期货意识,但限于资金实力和专业人才的制约,也很难参与期货市场,正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4、米企不愿意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

期货市场作为专业的投资市场,对于米企的管理者们都十分陌生。而黑龙江米企绝大部分以民营为主,他们白手起家,历经风风雨雨、各种酸甜苦辣,方才创下今天的一点家业。因此他们不敢、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全部家当去冒险参与期货交易。

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两点建议

(一)、建议郑商所适时修改粳稻期货合约规则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现货企业认为粳稻交割标准中关于黄粒米的指标要求偏低、粳稻交割单位大、合约不活跃等情况,建议交易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适时修改合约规则。比如提高黄粒米指标、降低交割单位1000吨为35—60吨之间、合约交易单位由20吨改为10吨,增加合约投机属性,提高活跃性,以满足现货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需要。

(二)、建议郑商所加大粳稻期货市场的培育力度

粳稻期货上市以后,盘面交投低迷,这与粳稻期货市场发育不成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总部坐落在粳稻主产区黑龙江的期货公司,对于宣传粳稻期货、活跃粳稻期货市场责无旁贷,但举一家之力 毕竟有限,因此我们建议郑商所紧密联系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会员公司、现货企业以及新闻媒体等各方,以“三业”活动为契机,坚持面向行业,面向企业,面向农户,以期货服务“三农”,以点面基地建设等活动平台为载体和抓手,持续深入、扎实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市场培育和投资者教育活动,推动粳稻期货功能作用有效发挥。

以上便是此次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并对存在这些问题,提出我们的建议,以供郑商所相关部门参考。虽然,目前粳稻期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们相信粳稻期货的上市,会给行业企业尤其是生产加工流通企业搭建了一个预测市场的平台,粳稻期货可以帮助粳稻产业客户实现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促进产业实现一体化、专业化的现代化运营,还将改善粮食种植结构,未来还可能对专业合作社和粮食银行起到助推作用。我们也相信,随着期货宣传力度的加强,企业会逐渐认识到期货的好处。届时粳稻期货会越来越活跃,实现它风险管理及价格发现的功能。

大通期货经纪有限公司市场研发部

昆山考察报告 篇5

日期:2009-05-04

——广州增城市赴昆山学习考察团

应江苏省昆山市邀请,增城市委书记朱泽君赴昆山市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并率党政代表团于4月11日至14日学习考察昆山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昆山市委书记张国华、市长管爱国等领导陪同考察和座谈。考察团先后深入昆山市民文化广场、城市森林公园、清华科技园、花桥国际商务城、千灯镇大唐生态园、锦溪古镇、水乡周庄和炎武社区等,全面考察了昆山市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建设、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和社区及新农村建设情况。

一、昆山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昆山市是全国百强县(市)之首,近年来,该市坚持“综合管理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1500.3亿元,增长20.2% ;财政总收入272.6亿元,增长3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7亿元,增长33.7%。走进昆山,满眼黄灿灿的油菜花,到处绿树成荫,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和艺术化的享受;宽敞的道路十分注重绿化美化,沿路一片片田园风光,给人处处是公园的感觉。考察期间,我们深切感受到昆山市发展人本化、规划国际化、建设艺术化、管理精细化和城乡一体化。

(一)规划国际化,城乡建设大手笔

昆山市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增加城市亮点、优化城市管理”,聘请新加坡资深专家为城市规划总顾问,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工业园区,还是社区和现代农业基地的规划,设计单位都是国内外一流的。建设注重总体连片开发,先有概念规划,然后分步推进,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农村新型社区、自然村落五个层面统筹展开城乡建设。如昆山城市生态森林公园占地面积3150亩,投入15亿元,本着“以人为本,先创环境,后建城市”的原则,通过拆迁改造,在城市中为市民营造娱乐休闲的天然氧吧。花桥国际商务城是美国麦肯锡公司进行总体设计,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在全部拆掉旧镇区的基础上,高起点建设一座国际大都市卫星商务城,依托上海的区位优势,江苏的政策优势,昆山的成本优势,重点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目标是建设具有1000万平方米商务面积、1000亿元产能、30万的商务人口,已引进现代服务业项目80多个,总投资300多亿元。千灯镇大唐生态园是昆山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占地面积5000余亩,依托农民土地流转入股、实现规模化经营,采用股份制、公司化运行。生态园里古色古香的苏南建筑、小桥流水,游人如织,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融合发展。

(二)招商引资制度化,产业升级抓得好

昆山的发展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四次大跨越,他们以园区经济为依托,强化招商引资,形成开放型经济与民营经济竞相发展、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叠加发展,产业升级、企业生根、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发展四大发展格局。昆山招商引资制度化,每年上半年“走出去”,下半年“请进来”,书记、市长每个月轮流组织招商团,到港澳台和欧美及东南亚进行投资推介。该市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亲商安商富商环境,建立招商信息员网络,前来投资的客商因昆山良好的投资环境,也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义务宣传员和招商信息员。昆山的市长介绍,每天手机上都有很多招商信息,其中很大部分是在昆山投资的客商提供的。花桥国际商务城每月要引进5至6个优质项目才算完成任务。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54家落户昆山,累计吸引外资250多亿美元。

昆山坚持制造业立市、服务业强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转变;一手抓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服务外包;全力打造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十个服务业集聚区、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和十条主导产业链。昆山清华科技园就是昆山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的载体之一,这家是清华大学在县级市唯一的科技园,占地51公顷,依托清华大学的技术研发优势,致力于为创业企业孵化、高新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育以及科技成果转化 1

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已入园20余家高科技企业,产值15亿多元。昆山十分注重通过人才的培育和科技的投入来支撑产业转型,2008年设立1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全市人才总量达24.6万人,其中大专以上15万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科技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3.41%。优秀的人才团队,高质量好、高档次的产业为昆山带来了高速发展,2008年工业总产值达5000.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高达95.6%,高新技术占35.7%,近三年工业产值每年以1000亿元的速度增长。

(三)城乡一体化,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昆山确立城乡统筹和片区发展的新理念,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建设,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等八个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生活要素向农村辐射,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早在2003年,昆山就开始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在城镇规划区,农村“只出不进”,农民不再有宅基地,而是逐步搬进新型农民社区。全市规划了73个大型农民社区,社区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一应俱全,生活休闲设施完备,治安管理井然有序,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完全被新的城镇生活方式所取代。千灯镇炎武社区占地6平方公里,安置拆迁居民

2.5万人,占千灯镇农村人口的62.5%。社区建有6条商业街和73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学习、生活、娱乐各项功能齐全,农民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同时,把富民优先作为发展的第一导向,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努力提高中等收入户比重;不以统计数字代替直观感受,努力提高市民对全面小康的公认度。大力实施“三有工程”,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五道保障”,农村低保、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四)干部队伍素质高,镇级主体作用发挥得好

考察期间,昆山干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无论是市领导、镇和部门的负责人,还是普通干部,对全市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都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在干部队伍中大力弘扬“敢于突破、敢于争取、敢于负责”的“三敢”精神,凝心聚力谋发展,推进工作力度大,落实工作行动快、效率高、成效好。镇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个镇都有很好的发展理念、创新的思路和务实的举措。如千灯镇的王银兴书记介绍讲,他们主要是做好“三老”文章,为了老百姓、服务好老外、利用好老祖宗,旨在让群众真正得实惠,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旅游业。他在该镇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斗志,将财政收入只有500多万的小镇发展到现在的12亿元。周庄发展旅游不断与时俱进,十分注重融入文化元素,千方百计把客引来,把客留下,投资1000多万编排大型实景剧《四季周庄》,既宣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又留住了观光的游客,实现了多赢。去年该镇游客达3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15亿元。

(五)机制体制健全,推进工作落实的制度基础好

昆山为什么发展的速度快,落实的力度大,制约瓶颈和障碍少,重要原因之一是机制体制健全,有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他们将城市开发、产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放在一起通盘考虑,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一揽子系统地解决问题。城市开发需要土地,农民交出土地需要利益保障。昆山推行农民集中居住,制定符合当地实际、农民接受的征地补偿、拆迁标准和宅基地置换政策。如拆迁,农民可选择现房或货币安置,1间自建住房可以换3套公寓房,农民1套自住、1套租赁、1套出售,兼顾了当前和长远利益。通过大拆大建,减少大量的宅基地,储备了100多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为经济发展腾出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全面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可谓一举两得。以人为本的系列举措让广大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要求拆迁安置逐步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因而工作中阻力少,推进的速度快、成效好。在昆山市级领导联系镇的制度中,市领导的责、权相当明确,市里大的事情一起研究决定后,推进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不管涉及到什么部门,由哪个领导分管,统一由市挂镇的领导决定,减少牵扯和周折,工作效率高。

二、以昆山为标杆,推动增城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通过这次赴昆山学习考察,我们进一步看清了增城的差距和不足,也看到发展的广阔前景,既感受到了压力,更增添了动力。增城与昆山有许多相似之处:一是区位优势好。昆山依托大上海,背靠苏州

市;增城地处珠江东岸发达的产业带上,居珠三角心脏位置,依托大广州,紧邻东莞市,毗邻深圳和港澳。二是交通便捷。昆山有沪宁等高速公路和铁路,周边有三个机场;增城有广深等高速公路、铁路,广惠高速公路,一小时可达周边五大机场,周边有多个港口。三是发展理念相同。昆山在经济强市的过程中,注重软实力的提高、注重规划的全覆盖、注重经济转型、注重自主创新、注重招商引资,探索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和成功做法;增城以规划建设三大主体功能区为抓手,以实施公园化战略为载体,以富民惠民工程为重点,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探索“以人为本、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的科学发展模式。因此,我市要认真落实好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和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及省、广州市领导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指示批示精神,借鉴昆山经验,结合增城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广州市委、市政府系列战略部署,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三促进一保持”,保健康增长,促科学发展,真正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借力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按主体功能区定位,大力推动“两城两区”建设

学习昆山片区开发的经验,超前策划,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推进区域连片开发。一是推进“两城”(新塘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增城市区国际旅游度假城)。南部新塘镇紧邻广州开发区和东莞等工业发达地区,是传统的商贸重镇,进一步发挥优势、转化劣势、借助强势,借鉴花桥国际商务城的经验,高起点策划广州东部国际商务城。以新新公路为主轴,依托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增城工业园区,整合凤凰城、翡翠绿洲、装备交易中心周边地区,规划25平方公里,与周边地区错位发展,集中发展区域总部经济、服务外包、金融、物流,打造国际化的现代服务业广州东部中心。增城市区青山环抱,增江绿水绕城,环境十分优美,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完善,依托北部1000平方公里乡村生态大公园,借鉴深圳“东部华侨城”和苏州金鸡湖的理念,大做增江“一河两岸”山水休闲文章,高起点规划30平方公里,融入文化与旅游元素,建设集旅游度假、星级酒店、文化创意和高端地产于一体的国际旅游度假城,吸引广州、东莞等珠三角高端消费群体到增城置业安居和度假休闲。二是创建“两区”(增城工业园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北部生态旅游示范区)。昆山有2个国家级的园区和3个省级工业园,发展的载体强大。增城南部借鉴昆山发展园区经济的经验,做大做强广东增城工业园区,创造条件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筑巢引凤”和“腾笼换鸟”并举,大力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发展高端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三促进一保持”装上马力更加强劲的“发动机”和经济“引擎”。北部镇街约1000平方公里,牢固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建设南国生态旅游示范区。以白水寨为龙头,以湖心岛、鹤之州、小楼人家等景区景点为重点,抓好“一江”(增江画廊)、“两道”(增派、增正旅游大道和80公里自行车健身道)、“三游”(南部工业游、中部文化游、北部生态游)。保护、利用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田园风光,借助珠三角休闲度假大市场,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星级景区和农家旅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会议休闲和健康运动产业,重点培育高中档旅游消费,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二)全方位招商引资,大力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招商引资是近年来增城走出困境,步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法宝。今天站在新的起点上,更要借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拿出昆山招商引资的力度和劲头,形成制度化的招商举措。一是策划大项目。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高起点策划、高水平规划、全方位推介、高标准推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每年组织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推介会,大力宣传增城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策划推进的大项目。二是建立招商信息源。完善招商信息资源库和信息网,认真解决好宣传不够、广交朋友不够、掌握招商信息不足的问题。全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先让利再得利,用真心和诚信感动客商,用热情和服务留住投资者。三是改进招商方式。采取网上招商、中介招商、以商引商,依托广州开发区招商等多种方式,重大项目市、镇(街)党政主要领导主动出击、亲自抓、亲自跑,千方百计利用已有的良好环境,尽快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用地规模小、创新能力强、劳动力素质高、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力骨干项目。根据功能区定位和各镇街实际,进一步明确招商重点和任务,每季度进行通报,扎实招商引资,力争多上新项目,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三)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

一是统筹推进城乡发展。按照三大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借鉴昆山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八个方面一体化建设的经验,扎实做好我市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农村管理、土地流转、集中居住、社区建设和社会保障等有效做法,统筹城乡大规划、发展城乡大经济、构建城乡大交通、全面改善城乡大环境。二是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好产业与劳动力“双转移”、“三旧”改造、“退二进三”和宽松的货币政策等机遇,学习昆山土地整理经验,大力推进城中村连片改造、农村宅基地置换和盘活闲置土地,加大片区拆迁安置力度,为可持续发展腾出更大空间。三是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农村不同地区的情况,划定禁止建私房、限制建私房和保留村庄等几类地区,真正解决好在“哪里建”和“怎么建”的问题。禁止私人建房地区为城镇发展控制区,推行农民集中居住;限制建房地区维持现状,只拆不建,逐步过渡到集中居住;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和地处偏远的保留村庄进行整体规划,修旧如旧,创建广州最美乡村,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示范村。

(四)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全面提高行政效能

一是进一步打好科学发展的制度基础。加快研究和制定比较系统的具有实效性的政策措施。特别是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投入和自主创新、投融资和土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为科学发展营造好的政策制度环境。二是加快完善推进工作的实操性办法。根据增城的实际,修订征地拆迁补偿办法、青苗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真正让民得利、让利于民。完善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改进招投标办法,从制度上保证项目快上马、早见效。三是重心下移,发挥镇街的主体作用。积极推进乡镇综合改革,学习昆山市的做法,市级对镇街的管理主要做好三控:控科学规划、控人员进出、控建设用地,其它的权力尽量下放,同时强化对村级的管理,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

(五)狠抓干部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干部队伍执行力

昆山经济工作报告 篇6

昆山改革开放以来走过的历程以及现状

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现象”和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昆山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与演变,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充当着领头兵,是名的“苏南模式”代表城镇。起初“昆山模式”是对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的高度概括。昆山以乡镇集体企业起步并由此而迅速推进所体现的“苏南模式”, 作为工业化的一种区域范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昆山模式在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大发展、进入90年代后,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原有的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已难以再有作为。90年代中后期,乡镇企业在经过对内进行产权改革,对外实行开放后,抓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机遇,走上了国际化发展道路。这一嬗变,使昆山有了全新的内涵,以“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为基调,突破了原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城乡经济结合的旧模式,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在世纪转折时期重新显现出生机。尤其在利用外资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也成为江苏乃至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典范。昆山走出了一条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对外开放发展之路,其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其模式在为江苏省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昆山市场调研报告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每年人口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

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分析,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佛山市2005—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进行描述分析(其中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09年4月起纳入统计,其余年份均未统计)。

2 结 果

2.1 疫情概述

2.1.1 传染病发病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法定报告传染病共29种259 85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615.51/10万。其中甲类1种(霍乱)5例。乙类20种136 038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2.35%;年发病率最低为276.41/10万(2011年),最高为381.00/10万(2005年),年均发病率322.23/10万。丙类8种123 812例,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7.65%;年发病率最低为101.71/10万(2006年),最高为609.87/10万(2010年),年均发病率293.27/10万。见表1。

2.1.2 传染病死亡概况

2005—2011年佛山市报告甲乙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死亡病例共11种164例,年报告死亡率在0.23/10万~0.54/10万之间,年均死亡率0.39/10万;年报告病死率在0.04%~0.10%之间,年均病死率0.06%。甲类传染病无死亡病例。乙类报告死亡病例10种149例,其中艾滋病报告6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46.31%;肺结核38例,占25.50%;狂犬病18例,占12.08%,狂犬病患者的病死率为100%。丙类报告1种15例,均为手足口病病例。自2008年手足口病和2009年甲型H1N1流感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后,每年均出现死亡病例。见表2。

2.2 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型肝炎(乙肝),发病率分别为152.49/10万、95.29/10万、63.57/10万、62.50/10万和53.53/10万。手足口病自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每年均居发病率首位,而肺结核每年均居前2位。各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疾病顺位,见表3。

注: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单位为1/1000。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时间分布

每月均有病例报告,2005—2007年和2009年无明显的发病高峰;2008年受到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管理的影响,在5月出现发病高峰;2010年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是5和9月;2011年发病高峰是7月。2005—2011年发病低峰均是2月。

2.3.2 地区分布

各区均有病例和死亡报告。2005—2011年年均总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南海区1 780.29/10万(102 130例)、顺德区1 198.26/10万(69 471例)、禅城区858.73/10万(48 964例)、三水区397.19/10万(23 355例)、高明区262.37/10万(15 558例)。2005—2011年年均总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顺德区0.81/10万(47例)、三水区0.70/10万(41例)、南海区0.66/10万(38例)、禅城区0.40/10万(23例)、高明区0.25/10万(15例)。

2.3.3 性别分布

2005—2011年佛山报告的法定报告传染病259 855例中,男性173 013例,女性86 842例,男女比例为1.99 ∶1。

2.3.4 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总病例数有2个年龄段发病高峰,分别是0~4岁和20~45岁。 0~4岁组共报告83 399例,占总病例数的32.09%;其中丙类传染病报告77 718例,占0~4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93.19%,以手足口病和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20~45岁共报告95 044例,占总病例数的36.58%;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84 931例,占20~45岁组病例报告总数的89.36%,以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为主。

2.3.5 职业分布

20种职业均有病例报告,2005—2011年甲乙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7 253例,占总病例数的29.73%)、工人(40 370例,占总病例数的15.54%)、幼托儿童(25 536例,占总病例数的9.83%)。2005—2011年甲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工人(36 75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27.01%)、农民(15 370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30%)、其他(14 965例,占甲乙类病例数的11.00%);2005—2011年丙类发病居前3位的依次为散居儿童(71 746例,占丙类病例数的57.95%)、幼托儿童(24 573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9.85%)、学生(13 207例,占丙类病例数的10.67%)。

2.4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

根据各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将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手足口病和其他途径来进行分析。

2.4.1 肠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35 979例,占总病例数13.85%;发病率在63.73/10万~100.19/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85.22/10万。2009年发病率最少,总体呈上升趋势,见表4。发病主要以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为主,报告26 836例,占肠道传染病的74.59%,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

2.4.2 呼吸道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呼吸道传染病8种70 043例,占总病例数26.95%;发病率在132.35/10万~196.2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65.91/10万。2005年报告发病率逐步下降,2008年达到最低水平,随后上升,2011年发病率最多,总体呈“V”字型,见表4。发病主要以肺结核为主,报告40 231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57.44%;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其次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20 983例,占呼吸道传染病的29.96%;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

2.4.3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9种472例,占总病例数的0.18%,发病率在0.75/10万~1.5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一直在较低水平波动,见表4。发病主要以出血热为主,报告22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47.03%;年平均发病率为0.53/10万,其次为登革热,报告72例,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15.25%;年平均发病率为0.17/10万。

2.4.4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 2005—2011年报告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5种81 339例,占总病例数31.30%;发病率在162.23~233.98/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92.67/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2005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梅毒为主,报告26 385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其次为乙肝,报告22 60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7.79%;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随后是淋病,报告21 411例,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26.32%;年平均发病率为50.72/10万。

2.4.5 手足口病 2005—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64 376例,占总病例数的24.77%;发病率在89.49%~408.56/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52.49/10万。2005—2007年无报告。2008年纳入法定报告后,每年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首位,而且成逐年上升趋势,2011年发病率是2008年的4.57倍,见表4。

2.4.5 其他途径 2005—2011年报告其他途径5种7 646例,占总病例数2.94%;发病率在1.16/10万~85.92/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18.11/10万。2006年发病率最低,2010年发病率最高,见表4。发病主要以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主,报告7 433例,占其他途径的97.21%;年平均发病率为17.61/10万。

2.5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

2.5.1 肺结核

2005—2011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40 23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5.29/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48%,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9.57%,占呼吸道传染病57.44%;死亡共38例,死亡率为0.09/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23.17%。2005—2011年肺结核的每年发病率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的前2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5。

2.5.2 病毒性肝炎

2005—2011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9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2.62/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0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75%,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48.07%;死亡共5例,死亡率为0.01/10万,占死亡总病例的3.45%。2005年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最高(146.65/10万),2011年最低(64.13/10万),见表5。其中,乙肝总发病数占病毒性肝炎报告例数的57.80%,位于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的第5位;2005年乙肝发病率最高,为117.22/10万,位于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的第1位;2011年乙肝发病率最低,为26.91/10万。

2.5.3 麻疹

2005—2011年共报告麻疹病例3 9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9.31/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51%,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89%,占呼吸道传染病4.20%;死亡1例,死亡率为0.002/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21.58/10万;2011年发病率最低,仅为0.13/10万,见表5。

2.5.4 流行性腮腺炎

2005—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0 98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9.7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8.07%,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6.95%,占呼吸道传染病29.96%;无死亡病例。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率最低,为21.32/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11年达到最高峰,为90.22/10万,为2007年发病率的4.23倍。2010和2011年分别居当年报告发病率的第5和第3位,见表5。

2.5.5 梅毒

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26 38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2.50/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15%,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9.40%;死亡共4例,死亡率为0.01/10万。2005年梅毒的发病率最低,为46.70/10万;随后明显上升,2007年达到最高峰,为70.91/10万;稍稍下降后,2010年又开始上升,成“N”字型,见表5。

2.5.6 其他感染性腹泻病

2005—2011年共报告其他感染性腹泻病26 83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3.57/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10.33%,占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1.67%,占肠道传染病74.59%;无死亡病例。除2007年出现过2起暴发疫情外,其余年份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一直处于散发状态,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2009年发病率最低,为44.20/10万;2010年最高,为81.04/10万,见表5。

3 讨 论

2004年,佛山市正式启动传染病网络直报,传染病报告已由过去疾病控制机构逐级上报改为由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漏报率。2005—2011年佛山市年报告发病率在420.63/10万~949.6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 615.51/10万;高于2011年全国发病率471.33/10万[1]和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365.62/10万水平[2],低于2011年广东省发病率655.92/10万水平[3];除2006年比2005年报告的病例数少外,其余年份病例数逐年上升,基本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2010年更高,达78.02%的增长;其重要原因一是近几年国家增加了对新发或再发传染病的监测力度,如2008年将手足口病和2009年将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纳入法定报告;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佛山市目前所有乡镇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已实施网络直报,网络直报系统现已基本建立并运作正常,有效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和迟报率[4]。

2005—2011年佛山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率前5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肺结核、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和乙肝。在各类传染病构成中以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为主。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中,以梅毒、乙肝和淋病为主,各自占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32.44%、27.79%和26.32%。梅毒和淋病作为性传播疾病,淋病发病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梅毒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主要原因是随着艾滋病全球基金项目的开展,加大了梅毒等性传播疾病的筛查力度;同时,流动人口的增多,部分人群性观念的改变,使感染性疾病传播的危险性也增大。要采取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道德规范教育工作以及大力推广使用安全套和行为干预等综合措施,避免不安全性行为[5]。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除了婴儿免疫接种外,还必须加强乙肝免疫空白人群,特别是中青年人群乙肝疫苗接种。

呼吸道传染病中,以肺结核和流行性腮腺炎为主,肺结核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原因是受近年来全球性的肺结核发病率回升因素的影响[6],再加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加大了肺结核的预防控制压力。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上升趋势较明显,2011年发病率骤然上升,达到90.22/10万,已接近肺结核发病水平,远高于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全人群年均发病率19.9/10万[7]。自2008年9月1日起,麻腮风疫苗和麻腮疫苗实行免费接种,但较大年龄组儿童,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疫苗接种率较低,尚难以在人群中形成免疫屏障。近2年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事件不断增加,发病人数也直线上升,因此,有效控制腮腺炎的发病,减少其并发症,应通过规范疫苗接种、加强监测等方面,依据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控制腮腺炎的策略[8]。

肠道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与我市每年气温炎热时间较长有关,因此要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卫生宣传教育,搞好环境卫生,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品,提高公众的防病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饮用水卫生,实行饮用水消毒;抓好饮食卫生,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特别要加强对饮食行业、农贸集市、集体食堂等的食品卫生管理。

自2008年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后,佛山市手足口病发病率直线上升,病例以散发为主,每年均有暴发疫情发生,90.94%的病例均集中在年龄段为5岁及以下的儿童,这与全国发病情况相一致[9]。麻疹发病率自2009年后明显下降,这与佛山市于2009年4月对8月龄至14岁儿童和2010年9月对4岁以下儿童开展麻疹疫苗强化活动有关,建立了人群有效免疫屏障,使全人群麻疹发病率均明显下降[10]。麻疹和手足口病病例均主要发生在散居及托幼儿童,因此要加大对家长关于疾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提高对传染病的认识,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聚集性疫情的发生;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物品和玩具进行消毒;预防麻疹应在做好日常免疫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及时为漏种儿童予以补种,消除免疫空白[1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1月及2011年度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EB/OL].[2012-02-10]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2/54106.htm.

[2]申剑波.2004—2011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8):664-666.

[3]广东省卫生厅.2011年广东省法定传染病疫情通报[EB/OL].ht-tp://www.gdwst.gov.cn/a/yiqingxx/201202159566.html.

[4]李艳容,吴能简,黄祖星.佛山市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现况及影响因素[J].华南预防医学,2012,38(3):72-73.

[5]叶顺章,邵长庚.性病诊疗与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22.

[6]殷大奎.在”世界防痨病日”的讲话[J].中国防痨杂志,2000,22(2):58.

[7]彭志强,吴承刚,疏俊,等.2005—2009年广东省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5):31-33.

[8]马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6):533-5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托幼机构和小学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通知[EB/OL].[2012-04-28]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jbyfkzj/s3578/201204/54574.htm.

跑步与骑行新市场调研报告 篇8

数字100将当下运动市场中的两个热门运动形成报告进行分享,来了解中国的跑步和骑行这两个新兴市场的一些趋势,为这个领域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为其他领域的企业提供一些启发。

调查范围:全国

城市级别:一线城市为30%,二线城市为31%,三四线城市为39%

样本量:1233

男女比例:1∶1

年龄结构:24岁及以下为12%,25~35岁为42%,36~45岁为32%,45岁以上为14%

“新跑族”正在崛起

目前,“新跑族”市场呈爆发式增长,围绕跑步的产业正处在市场大势。数据表明,目前将跑步作为自己的运动和休闲方式的人占比为41%,是除了散步之外,最主要的运动锻炼方式,其中近一年内参与到跑步运动的人占到33%,参与时间在三年以内的占近60%,可见跑步大军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刚刚加入,这个市场正处在一个高速的发展阶段,更多的新生力量加入,为市场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见图1)

如果你还认为跑步就是要去健身房挥汗如雨,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如今的跑者更多的会选择户外的环境,比如社区、公园、公路、郊外(见图2),他们认为,跑步就是要去“野”,他们需要的只是一双好的跑鞋和其他周边的跑步装备,从这点可以看到,跑步的装备和户外服饰将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虽然跑步装备市场空间很大,但目前跑步市场仍不成熟,78%的消费者并不会选择专业的跑步装备,总体上还比较随意(见图3)。使用专业跑步装备的消费者也主要集中在跑鞋、袜子、水壶等基础产品的需求,对于像专业内衣、眼镜、紧身裤、外套等装备的拥有则较低(见图4),但目前的现状也恰恰说明了市场机会的存在,随着跑者的不断“升级”和“进化”,装备的专业化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国内品牌仍需努力

从消费者对跑步装备品牌的接受度看,国外品牌更佳,但只要价格合理或品牌够硬,国内品牌也是消费者愿意接受的。

而骑行市场对专业装备依赖度高,国内品牌具有优势。在各种运动方式中,选择骑行的比例为27%,并且“菜鸟骑手”(骑行时间1年以内)的比例占到22%,3年以内的“初级骑手”占50%,可见骑行也是一个处在发展期的市场。41%的骑手都拥有专业的骑行装备,拥有率最高的装备是安全头盔、眼镜、防滑手套、水壶等,其装备的市场成熟度要明显的高于跑步市场。而且骑手们也相对更愿意优先接受国内的品牌,这对于国内品牌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

对于新兴的市场,企业需要快、准、狠地抓住市场的趋势,迅速发现市场中的机会,看到市场中的机遇。对于跑步和骑行两个市场来说,我们如何来解读这份调研报告,如果你是相关的企业,会受到何种启示呢?

对于跑步市场,发展速度快、潜力大,但成熟度低,对于企业来说策略无外乎两种:1.优先进入那些相对成熟的跑者的视线,在这些重度的用户中形成口碑,在未来影响那些“新跑族”;2.借助市场的发展大势,打造一个针对初学者的入门品牌,让那些“新跑族”们看到适合他们的专业装备。两种方式目标相同,但策略路径不同,前者的难度大,挑战更大,后者的方式更加务实,即抓住了市场上升的大势,又避开了专业品牌的竞争,更像是当初户外运动品牌探路者的策略,初期市场需要一定的培育和等待,当市场爆发时,品牌也将以火箭般的速度被带动发展。

上一篇:2022组织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接送学生车辆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