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650字

2024-07-15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650字(共10篇)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1

克拉克老师先从制定班规入手,给大家一个行为框架,要求大家在这个框架内活动。如果有逾越这个框架的行为,立马去纠正。

在就餐的过程中,有人插队,克拉克老师开始利用班规,惩戒违规的学生。

克拉克老师在面对乱糟糟的班级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克制与耐心。这也是一个老师成功的重要因素。

克拉克老师试图扭转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家庭塑造了孩子的性格。孩子在学校的行为习惯,是他在家庭里所做所为的翻版。

克拉克老师通过走访,得到了孩子家庭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改变这些孩子的可能。

想要扭转他们在学校里的行为,虽然老师可以居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他们能否在老师的影响下好转,仍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这个偶然因素,就是老师如何与学生相处。克拉克老师的做法,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和这群混世魔王相处的过程中,克拉克也有身心疲惫、想放弃的一刻。他向女友述说的自己的苦恼,女友鼓励他,使他重拾信心。他回到课堂,用自虐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终于打开了局面。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篇2

电影中的主人公克拉克先生本是一位教育业绩连续四年获得第一的事业有成的教师,可他却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毅然在庆功会上辞去了工作,来到纽约,开始了他的新生活。但这次,他面对的学生却和以往不同,这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学生们,他们在教室里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公然向新老师挑衅,将老师独自粉刷一新的教室弄得一团糟,课上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面对这样的学生试想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无可奈何,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而克拉克老师却怀着一颗热忱的心与独特的教学方法,用独特的眼睛,看到了一群天真孩子美好的未来,用宽容的心开启了孩子们对未来封闭的心,使他们不再懦弱,不再气馁,不再“沉沦”,而是敢于在别人否定的眼光与评语中开始做梦,敢于冒险,去追逐自己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是克拉克老师让我相信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全部能量、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事业。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做好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

细细观看该影片,反复思索着克拉克老师是如何来改变这些孩子的。

1、首先他用耐心与坚韧将自己制定的班规一条一条地渗透给学生,特别精彩的是克拉克老师用特殊的办法联合食堂工作人员让这些顽皮的孩子乖乖的实行了第4条班规:吃饭时要排队,不能插队。

2、他用他的爱心与智慧,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学生:为了吸引学生安静认真地听自己讲课,他承诺,只要学生安静地听,每过15秒钟,他就喝下一瓶酸奶。为了看老师出丑(呕吐),也为了好奇,学生真的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当有人说话时,大家群起“嘘”之。一节课下来按照30分钟计算,老师喝掉了4*30=120瓶酸奶。难受吗?当然难受,但是,老师让学生看见了自己要他们学习知识的毅力和决心。为了让学生记住美国的总统和历史事件,老师自编了说唱,配上音乐,边跳边唱。当学生从惊奇、雀跃、参与中平静下来之后,他们必定感受到了老师新颖的教学方法带来的神奇变化,更感受到了老师为了让他们学习好,所付出的努力。这个老师在他们心目中也是有魅力的老师。

3、为了融入学生,他向学生学跳绳,学生跟他学知识,这在普通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可想象,但是我觉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教师就应该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平等相处。

最后,在克拉克先生的教育下,这群孩子的成绩获得了全校的第一名,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自己的特长奖,刚开始最叛逆的女学生两门学科都是全市第一。

回过头来看克拉克老师,他是一个凡人,所以他也会对着孩子生气‘但是他又不是一个凡人,他心里有大爱有圣心,他当老师,源于对学生的爱;他遇到问题、处理问题,基于对学生的爱;他坚信,学生都是好的;他坚持自己制定的班规,坚定自己的目标。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是一个用心良苦的人,他是一个刻苦钻研的人,他是一个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热爱生活的人。他是我敬佩的人。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 篇3

进入了音乐厅,映入眼帘的竟然不是动画片,而是一部外国片,我的热情一下子就跌落下来。

渐渐地,我被故事情节吸引了,眼睛一动不动的注视着克拉克老师和那群孩子。哦!忘告诉你们了,克拉克老师的全名是罗恩·克拉克,出生在北卡罗来纳州。

故事情节是这样的:克拉克大学毕业后周游列国,23岁开始在家乡的一所乡村学校教书,5年后来到纽约市哈莱姆区,千辛万苦地教书,最终取得巨大的教育成功。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为了能让那群孩子学习知识,就买了一大堆奶,只要同学们能认真听讲,就每过十五秒,一口气喝下一杯奶,直到他吐了为止。那帮调皮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要出丑,就连口答应。

暖春电影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4

七岁的孤儿小花,唯一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了,小花不堪忍受寄住人家的殴打跑了出来,在村头上被“爷爷”收养,从此她又有了亲人,有了要守护的人。最终她用爱温暖了自私自利并排挤她的婶娘,并有了一个属于她的家,还成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

当小花听到婶娘说吃一百只蚂蚱能生小弟弟时,竟没日没夜地上后山,以至将那里的蚂蚱捉光,就是为了让婶娘幸福。此时,我哭了,哭小花的傻与善良,这不正是电影名称《暖春》的含义吗?小花身上的精神温暖了婶娘,温暖了所有人,温暖了整个春天,这就叫做以德报怨吧。

当奶奶为小花亲手做的纸风车被婶娘无情地踩在地上时,那时,小花的心也和那纸风车一样被踩碎了吧!我又哭了,哭小花的命运多舛,被婶娘的百般刁难给气哭!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的爷爷,对小花这个捡回的孩子百般疼爱。为了让小花穿上新鞋,掏出了用旧布包得一层又一层辛苦挣的血汗钱;为了让小花念上书,他去砍柳条编筐赚钱,好吃的都留给小花,让小花有了要守护的人。最让我震惊的是,宝柱——养了几十年的儿子,竟也是捡回来的孩子。为了拉扯他,爷爷竟一生未娶。我不敢相信,当宝柱问娘长什么样子时,他是以怎样的心态、怎样的口气说出关于娘的讯息。从爷爷身上,我明白了:只要付出,就一定有回报;只要播下一粒种子,必能收获许多果实。

唉,流过无数次的泪,想想现在我们的生活,我感到悲哀。如今,我们的生活环境可以算是优越,甚至是天壤之别。当初看这部电影时,还有许多学生调皮捣蛋,不停地笑,那笑真是刺耳!小花只有七岁,但她有一颗善良包容的心,有着宽广的胸怀,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利用这优越的条件发愤图强吗?

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这眼泪明明就是激动、释怀、感动的泪,小花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所有人的爱,并考上了大学,守护她爱的人、爱的大山,这不就是感恩的最好诠释吗?

电影小时代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5

有人喜欢看美男,郭敬明的电影里,几乎全是美男,且品种丰富,型男、花样美男一网打尽,他们每个人的眼神中都带着电,又透着不羁,并且都会“买一送一”地脱掉上衣,露出健硕的胸肌和腹肌,

有人喜欢奢侈品,做公主梦,郭敬明把电影色调调得很亮,构造出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到处都是名牌、豪车、帅哥,并且还在上海最中心地段建造了水晶房子。

有人喜欢看言情小说,郭敬明将近年来最流行的“总裁体”植入到电影中,让冷酷、帅气的混血老板,爱上小兔子一样的女助理;让丑女爱上型男;让豪门恋遭遇更豪门的第三者插足,将言情小说最大画面化。甚至,连那些不可言说的“基情”郭敬明都涉猎到了,有人说郭敬明的这部电影不真诚,在我看来,他唯一的不真诚是因为他个人爱好的原因,没有让杨幂、郭采洁、郭碧婷有大尺度的戏份,忽略了正常男观众的感受。

说郭敬明的的《小时代》是一件极其合格的商品,是因为观众需要什么,他就会在合法的前提下满足什么。

整部电影构筑了一个可以供观众YY的童话世界,让观众充满带入感地花痴、惊喜、感动流泪。这个世界本身就是虚拟的、幻想出来的,在这里面去寻找逻辑性和真实性,本身就不科学。观众之所以不适应,是因为在此之前,内地拍出的偶像片、偶像剧,都是带着《一起去看流星雨》的气质,透着一股浓浓的“洗剪吹”味道。从这个层面上讲,郭敬明开启了内地偶像片的新时代。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6

曾有人质疑:老片已经过时,还有必要回温吗?

当然有。

因为一部好电影必然反映着人性的光辉与睿智的哲思,而这两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所以,经典老片不仅永不过时,而且常看常新——《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意大利老片。

《海上钢琴师》由著名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上映即获好评无数,其精妙的编剧、古典的摄影、唯美的配乐曾分别荣获意大利金球奖、欧洲电影奖、美国金球奖。

20__年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穿越时光与国界于我国首映,上映三天票房持续位居单日票房前三甲,甚至超越了好莱坞大片《霹雳娇娃》,足见影迷对经典的喜爱。尽管如此,电影浓厚的文艺气质与深奥的仍令很多观众难以理解。

下面就分析下《海上钢琴师》到底讲得是什么:

|1900背后的隐喻之一:意大利移民潮

首先要提一个大家习惯性的误区:

由于《海上钢琴师》有着浓烈的艺术色彩,以至于影迷们喜欢单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海上钢琴师》,却忽略了历史背景,这其实是不妥的,任何脱离现实的电影作品都很难成为经典,而将幻想与现实不露痕迹的结合,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表面看《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海上,与世无争的故事,但却暗含深刻的时代印记与家国情怀。

比如,影片一开头便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艘客轮缓缓驶向纽约,当风尘仆仆的乘客们看到远处的自由女神像后纷纷欢呼;

再比如,男主降生在世纪之交,取名为1900——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奇怪拗口的名字?很显然,这是蓄意为之。

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就会知道上述两件事共同指向一个历史事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移民潮”,这就要简单谈谈意大利的历史。

对于意大利人来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意大利有着璀璨的文明,尤其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经济曾在欧洲各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到了十五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斗争激化,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使意大利受了比较严重的内伤,之后,掀起“意大利复兴运动”,直到1870年,才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长年战乱使得意大利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以至于大批居民受不了国内落后的经济环境而背井离乡,纷纷移民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其中移民数量最多的当属美国,截至1920__年,仅美国纽约就有多达二十万的意大利人。

在异国打拼并非易事,这其中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血泪。影片开篇便提及这段历史,明确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为理解影片提供了线索。

|1900背后的隐喻之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可如果单纯地将影片理解为纪念“意大利移民潮”就又错了,影片的格局远比想象中宏大,上述事件只是一个引子,影片的矛头指向的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动荡的资本主义世界。

电影开篇反复出现“自由女神像”,但“她”却隐没在远方的雾气中,若即若离,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这是一个单纯的镜头,还是想借此表达什么?

若想找到答案,让我们再看看当时的历史:

1920__年前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大一统。

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尤以美国为最,当时的纽约街头巷尾充斥商业气息,马车渐渐被汽车所取代,一片繁荣景象。

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街头的繁荣景象

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导致对资源的争抢,殖民战争、经济危机接踵而至,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中。

这就不难理解“自由女神像”的隐喻,暗示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繁荣,也预示那些前往美国的移民者们惨遭梦碎的悲惨命运。

美国二十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求职者

除了巧妙的隐喻外,影片还通过对话以及精心设计的桥段展现船外世界的动荡局面,比如:

“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向男主发起挑战,影片刻意丑化他的形象,让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铜臭味儿;

有个唱片公司的商人慕名来船上录制男主的钢琴曲,扬言将唱片卖到世界各地,让男主拥有梦寐以求的财富。

这两个人一副奸商嘴脸,实则影射时人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再有,就是通过对话,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正处在战乱中。所以,真心佩服导演的独具匠心,将故事设置在一船之上,但世界却已尽收眼底。

通过男主的种.种反常表现,能看出导演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第一个反常表现:面对“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的挑战,男主完全不将打败他当作一回事儿,而是放松地欣赏对方的音乐;

第二个反常表现:男主对唾手可得的财富丝毫不感兴趣,宁可违约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乘客,也不愿同商人合作。

还有一个最反常的表现是:

男主从出生开始就没离开那艘船,内心深处对城市充满排斥。

有一次,男主为追求爱情终于打算离开客船,可他停留在舷梯上,思考良久,最终却又返回了船舱——这是电影最经典、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一段:明明离开船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却选择留下?

是因为懦弱吗?

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男主在影片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

“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吗?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这段独白究竟在表达什么?

我认为不能单纯从表象来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明显不真实的故事,充满荒诞的色彩,这点只要是普通人都看得出来:

首先,不可能有人会永远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尤其在船舶报废之后,如果钢琴师不下船,吃什么、喝什么?

可电影没去表现这些东西——是剧本逻辑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导演就是希望用这么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来影射现实,所以,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视角来判断男主的行为动机——“海上钢琴师”实则隐喻着那个漂泊动荡的年代,寄托着导演的哀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排斥,对古朴、自由、文艺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然而,时代的轮渡绝不会为谁而停止,所以,废旧的客船最终被引爆,钢琴家和他的理想世界也最终化为尘埃,沉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自由相对论

虽然,影片离我们比较遥远,且鞭笞的是资本主义文明,但对我们而言也有着可以借鉴的启迪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追逐物质的热情高涨,但同时忙碌的工作也使人们失去了太多的乐趣,甚至顾不得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抱怨:生活压力大,各种不自由,却不知道“快乐”与“自由”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影片中,钢琴师虽蜗居在小小的客船上,但他陶醉在热爱的音乐中,心灵无比快乐而自由,可陆地上那些为欲望绑架的芸芸众生反而没有这份惬意。

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650字 篇7

单单靠那些好笑的动物,《疯狂动物城》肯定能在票房上大有斩获。但我更好奇的是,电影的内涵会给引发怎样的辩论,以及这部电影会否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经典。在我看来,这部电影至少存在三重递进的内涵,值得在观影中留意。

1. 动物托邦

坦白来说,《疯狂动物城》的译名不算所有好莱坞电影中最差的。毕竟,还有《黄金三镖客》、《刺激1995》、《美食总动员》等译名界的奇葩垫底。但“疯狂动物园”抹杀了英文名“Zootopia”中重要的隐含信息。在英文名中,“zoo”是动物园的意思,“topia”是希腊文中“地方”的词根。这个希腊词根经常出现在一个英文词中:utopia,即“乌托邦”。因此,电影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动物托邦”。

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乌托邦”源于十六世纪英国学者托马斯·摩尔的同名著作。在那本书中,摩尔虚构了一个拥有完美社会体制的小岛,不但废除私有制,而且实现了人人平等。在理想制度的保护下,小岛上的居民充分享受自由。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与罪恶也不存在于这个小岛。正当英国民众对政坛红人摩尔充满希望时,他却被好友亨利八世处决。

摩尔去世后,他的理想社会理念留存了下来。一批社会实践者决定建立自己的乌托邦。英国商人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建立了一个实验性公社。然而,这个废除了私有制的公社在两年后失败。如果考察公社的经济基础,它的失败并不奇怪。两年的时间里,公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产出,主要依靠欧文自己的财产。这笔财富是欧文在英国的棉纺工厂赚来的。可以说,这个公社的经济基础正是乌托邦理念所反对的东西:工厂中的雇佣制、棉花地里的奴隶制、国际贸易中的殖民主义。公社的失败在一开始就不可避免。

20世纪,“乌托邦”理想作为对资本的反击,再次复活。苏联在国家层面上进行了一次更为宏大的社会实验,用计划经济全面取代市场经济。但也是在苏联的巅峰年代,反乌托邦理念抬头。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动物农场》中,同样用动物来寓言政治。领导革命的猪们掌握了权力。于是,原本朝着平等目标进发的动物农场衍生出新的等级。正如《动物农场》的预言,苏联的行政渐渐官僚化,经济也一步步僵化。苏联最终解体。

《疯狂动物园》中的“动物托邦”也是一个理想化的城市。所有动物不分种族的生活在一起,每个动物都能成为它想成为的样子。但随着剧情的进行,观众会发现“动物托邦”只是概念上的理想,远非现实。“动物托邦”究竟是鼓励性的“乌托邦”,还是讽刺性的“反乌托邦”,这是从电影名字开始就已经在探索的第一重内涵。

2. 成人爱童话

《疯狂的动物园》并没有停留在“乌托邦”这样的抽象概念上。电影从一开始,就刻意影射现实。在最典型的一个桥段中,兔子急着到交通局查车牌号,交通局的办事人员却都是些行动迟缓的树懒。小朋友们看到银幕上的憨厚树懒开心得哈哈大笑,但成人观众脸上全是苦笑:生活中拖沓的行政流程,大概比树懒还要差劲。电影中的物种冲突,也对应美国当下的种族冲突。动物城中处处有物种偏见:兔子不适合做警察,狐狸都是骗子,食草动物软弱,食肉动物残暴…… 同样,美国也存在严重的种族偏见,总统候选人的川普就毫不掩饰自己的种族主义态度。可以说,《疯狂的动物园》是一则关于现实的寓言。

寓言号称“成人的童话”,往往用比喻来描述社会和人性。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表面上是一个神怪故事,但内在同样是一个寓言。猴王独立而能干,敢于大闹天宫,推翻天庭秩序,经常被后世看做造反精神的一个体现。猪八戒不但懒惰怯懦,且贪于女色,象征人性的弱点。寓言的间接比喻就像是留给读者的一个小谜题,任由读者自行发挥。就讽刺现实的目的来说,寓言更能网罗听众,其笑眯眯的讽刺效果反而好于直接抨击。

但作为一则寓言,《疯狂动物城》最想反对的,是寓言中常见的脸谱化解读,比如狮子代表统治者、狐狸意味着狡猾。随着剧情的发展,动物的真实性格总是背离对应的传统脸谱。本应胆小的兔子却勇敢热血,本应狡猾的狐狸却善良真诚。体形渺小的动物成了黑帮老大,体形硕大的动物却是小马仔。片中的大反派更是出人意表。用寓言来解读现实,用反脸谱来反对种族主义,是电影的第二重深意。

3. 文化改变世界

在电影的最后,重归和平的动物城举行了一场演唱会。超级巨星羚羊在台上唱了一首“尝试一切”(Try Everything)。这首歌正符合画外音在说明的电影主题:每种动物都有缺陷,但这不应是物种间的鸿沟。想要跨越物种差异,唯一的办法是努力尝试,不放弃交流。伴随着音乐,不同动物在舞台下携手起舞。迪斯尼电影标志性的欢乐嘉年华气氛终于在这场一夜狂欢中回归。导演选择了文化性的歌手来作为消弭裂痕的最终手段,看似牵强,实则已有先例。

1960年代,由于种族冲突、女权运动和__等问题,美国社会陷入分裂。正当大众对前途感到迷茫时,披头士乐队的主唱约翰·列侬更是以和平主义代言人的身份,直接介入美国的主流文化。他的《给和平一个机会》被看做是反战的圣歌。超过十万的学生聚集在华盛顿,高声齐唱:

All we are saying is give peace a chance

(我们说给和平一个机会)

这次反战运动让尼克松政府压力巨大,最终促成了美国从越南战场的撤军。列侬的歌无疑是民间运动的产物,但它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反战运动,成为软文化改变硬世界的一个案例。列侬的文化力量是借着现代的传媒手段获得的。《疯狂动物城》中的羚羊,是动画世界的列侬,代表了动物们跨越物种偏见的希望。

《热血教师》观后感550字 篇8

看完《热血教师》这部影片,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了这几个词语:爱心——责任。

爱心与责任是教育的基石,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对学生应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尊重个体差异,不讽刺不挖苦,平等对待学生。教师天生就应该是一个博爱家。这方面克拉克先生给我们作出了表率。

当克拉克来到第一所面试的学校时,发现走廊里有一男孩站在垃圾桶里,他并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习以为常或是视而不见,而是主动上前打招呼,还与孩子握手,这让我见识到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当克拉克了解到孩子为何惩罚后(老师说:你学不会,就和垃圾桶呆在一起吧。),开始了自我介绍,并谎称自己健忘,说完一大段话,问孩子“我叫什么名字”,孩子答出后,克拉克马上鼓励到“现在你就学到了一个新知识”,让这个孩子对这样的老师充满了期待。有了期待才可能有成功的动力。平等对待学生、不歧视学生、鼓励学生——克拉克在教育实践中用到了及至。

《热血教师》观后感500字 篇9

看了这部电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爱学生的一切、爱一切的学生!懂得尊重学生的思想,并不断开导学生,使我能够和他们有更进一步的沟通。

电影《热血教师》是根据美国“最佳教师”获得者罗恩克拉克的故事改编的,影片以真实感人的例子讲述了克拉克老师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朴实自然流畅的纪实手法描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剧中的克拉克老师信心十足、风趣幽默、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他善于捕捉教育时机,善于用敏锐的目光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人说,每一个孩子的本质都是纯洁的、善良的.,以前我半信半疑,但看完电影,我信了,因为那个伟大的老师让我不得不相信这个真理。老实说,那个班的孩子比中国学生难教多了,至少我目前没听说有这样的班级;然而老师却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拯救了他们。一个好老师是不会害怕现实的考验的,他也许会遇到许多挫折,但他从不抱怨,他有的是对自己工作方法的反思。边看边和他做着人生的选择题,我想我们与克拉克最大的不同:不是我们缺乏爱心与耐心,而是我太缺乏坚持,在现实面前,我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低头,我太容易放弃既定的目标。有人说,克拉克把教育当成事业来做,而我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他更像是完成一个使命,似乎没有完成这个使命,他就无法向自己,向上帝交差一样。我们把一些话挂在嘴边,却没有融入我们的生命中,让一直无法专注于我们的教育使命。“去追逐人生中最渴望的东西,敢于做梦,敢于冒险。” 记住这句话,当我自己想放弃的时候,当我做选择时,时时想着它。

《热血教师》观后感作文 篇10

这个星期五的下午学校让我们看了一个电影,名字叫《热血教师》这是一部教育老师的电影,也是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是很辛苦的。

这个电影讲的是:一个带着金丝边眼镜,领带衬衫,褐色头发的优秀老师。从美国前往纽约大都市一所中学开始了他新生活。他年轻充满热情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有许多特别的规定比如:1.我们是一家人 2.我们要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3.出教室的门要一个一个排队的走出去 ……还有自创的教学方法教育每个调皮的小捣蛋们,为家境困难想要念书的女孩莎美卡・沃勒斯打通了通往课堂的道路,让有着艺术天赋的男孩得到发挥艺术潜能的道路。但后来他得了肺炎,可是第二天他还是坚持带病来个孩子们来上课,于是从全市成绩最差的班级一下子变成全市成绩最好的班级了。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做不到的事,哪怕是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只要坚持就能解决掉难题。

上一篇: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承诺书下一篇:在开展创建“五型”机关活动动员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