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2024-08-16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精选20篇)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篇1

八四班 毕秋爽

我班在班主任的示范引领、熏陶感染之下,掀起了人人讲奉献的浪潮。尤其是召开“我奉献,我快乐”主题班会之后,后黑板板报上留下了很多奉献者的身影。作为八四班班长,我更得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时刻为班主任、为班级着想,时刻树立典范的形象。

每天第八节课后我都到办公室叫班主任,虽然我不去叫班主任,班主任也会进班去叮嘱一些事项,但这已成了我和班主任之间的默契,这已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我生怕哪天老师忘了叮嘱我们,办了出大乱子。这足以反映出我心中有集体,我心中有班主任。

我时刻关注班级的各种动态:及时分析每天班级常规检查,找原因,想对策;班里粉笔快没了,及时到后勤部支取,说真的,班主任都不知道我班粉笔啥事时没有,啥时取得,从哪取得;班级活动,我积极出谋划策,上次主题班会,我和另外几名班干部提前谋划好会场的布置;跑操时,体育委有事生病不再时,我主动带队喊口号等等。

正因为我的默默付出,默默奉献,赢得了老师和学生一致的认可。以下这段是我们班主任博客上的一段文字:

令我印象最深的也最感动的一次是上学期一次月考前的一个早上。早上上班刚一进教学楼一楼大门,就看见班长在那急吼吼的等着我,一看见我迎上我来。当时我就有点懵了,啥事这么急呢,难不成是家里有急事或是病了着急回家,要不就是班里出啥大事了?原来月考前一天八年级另四个班正好都赶上是班主任的晚自习,就考前的考务工作考场的布置都已安排妥当,只有我们班没有安排呢,就把她急成这样。当时我是高兴、激动,同时又暗自庆幸,庆幸能有这么负责任的班干部来协助我。有了这样一个肯奉献、勇承担的班干部团队,他们在同学们的威信不言而喻,且他们的奉献行为、主人翁的意识对其他同学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的作用。

治班经验:有此感悟到,一个成功的班集体,除了要有一名具有奉献意识的有责任心的班主任外,还必须有一支肯奉献的班干部队伍。培养好一批班干部,班主任就不会孤军作战。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我很吃惊,没想到我的这样一个小的举动给班主任带来这么多的感触,这也更加激发了我为班级奉献的热情。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篇2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兴趣教学,习惯与培养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认识和自我认识的基本途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 可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 也是至关重要的。纵观小学教育的现实,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阅读兴致,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更加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 更不用说去体会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了!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先导, 只有找到并正确运用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 小学生才会将老师的“要我阅读”转化为“我要阅读”。小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就会努力寻求各种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 得到阅读满足和欢快的体验, 产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最终把阅读作为自己的自觉性行为,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阅读环境, 其实就是一种气氛。环境的创造在培养阅读兴致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个良好的氛围会给学生们带来阅读的激情, 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而作为教师的我们, 则要在学生常规的校园生活中, 有意识地去创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让学生在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受到熏陶、感染。

在我们班教室的后边, 有一个充满童趣的书橱, 书橱里摆着多套学生们爱读的课外书籍, 这些课外阅读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小故事大道理》《幸福小镇系列绘本》等。走进教室, 学生就会感受到浓浓的阅读氛围, 学生课余可以随时到图书角处翻阅自己喜欢的书, 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在教室两侧墙壁则布置了专为读书开辟的栏目, 如“本周推荐书目”“我喜欢的图书人物”等内容。这些内容会每周更换一次, 不断地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参考,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种散发着浓郁书香的环境之中, 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书香的浸透, 浩瀚的书海自然就会成为他们流连忘返的文字乐园。

二、向学生推荐合适的读本

教师必须向学生推荐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书, 使读物的难度跟学生的认知相吻合, 这样学生看书才会有兴致。选择接近学生生活, 贴近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书籍, 是培养小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的前提。

除了经典的读本外, 当代也有不少儿童文学家的著作是学生喜爱的。如汤素兰的“笨狼”系列、杨红樱《流浪猫和流浪狗》、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书等。这些书籍因为贴近现代学校生活、学生心理和教学内容, 学生只要拿起一读就会爱不释手。每学期我都会先对各读本进行阅读或对读本大致了解后, 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开具一定数目的推荐书目, 建议学生以及家长自行到书店购买, 然后放在班级书橱里互相借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 又节约了金钱, 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爱护书本、珍惜书本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选择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本, 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以儿童文学为主, 因为儿童文学家在写时有自己明确的读者对象, 在内容上适合儿童的阅读, 激发孩子的爱好。小学低年级阅读应以图画书为主角, 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因此可以根据重要的节日的一些活动推荐学生去选材。如国庆节到来之际给学生选择一些介绍祖国悠久历史、优秀文化、科学遗产、壮丽山河等方面的绘本, 让学生通过阅读对祖国有进一步的了解, 增强爱国情感。指导学生写读书分享卡, 把书本中你觉得精彩的部分或者书名用画画的方法分享给同学看。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通过剪剪贴贴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阅读时, 学生要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 贴在阅读分享卡上, 同时指导学生们贴时要保持分享卡的整洁。这样一来学生的读、剪、贴、画的能力都得到锻炼, 未来的时间里不时欣赏, 也是一种享受。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与好书交朋友, 与智慧牵手, 每个学期我会在班级开展不同的读书活动。例如:学期初在班内举行“阅读诗歌比赛”, 在比赛中可以训练孩子的胆量, 学期中举行“阅读分享会”, 我会请家长进课堂给孩子们讲绘本小故事, 到学期末举行“阅读角色扮演会”让孩子扮演书中的角色。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并学会如何去与读本交朋友, 与书籍成为良师益友。

五、提倡亲子阅读

建议亲子共读推荐两种方法:大声为孩子读书和默读。这两种方法不可分割, 最好能结合采用。大声为孩子读书, 就是为孩子念书, 读出声音来。建议在家庭中每天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 比如在上学前、晚饭后或临睡前, 为孩子有感情地读一本书, 每天至少10 分钟。选择图书, 主要选择图画书或其他可以大声读的书, 最好是孩子喜爱的书。默读, 就是在家里每天选一个规定的时间, 规定为默读时间, 家里的全体成员挑选自己喜爱的书、报纸、杂志, 安静地阅读, 每天至少5 分钟。在这个过程中, 不提问、不讨论, 不监督孩子的行为, 也不要求做任何读书记录或写读后感。如有可能, 这种活动最好一直坚持下去。

总的来说, 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 注重正面引导, 注重阅读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给学生更多的内容阅读, 给学生良好的阅读方法, 让他们自己去阅读, 自己去思考, 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都有待我们小学语文老师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篇3

阅读是一个人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也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身为师长,要努力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点亮学生的阅读之灯。

1.读书,从自己做起

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午休时间,我捧起一本《窗边的小豆豆》,而后,班上同学也让爸爸妈妈给自己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中饭过后,学生捧起新书,一页一页地阅读。我真切地感到:语文教师,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也要喜欢阅读儿童文学。捧起儿童文学,内心中不仅升腾起愉悦、感动、思考,还获得了一颗童心。而老师捧起儿童文学,这本身就是一本书,供学生去阅读,去欣赏。这本“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种向往之情就会在学生心底涌动,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班上又有许多学生也捧起了儿童文学,和你一起去分享,去体验。

教师自己捧起喜爱的儿童文学去阅读,给学生推荐的必定都是自己喜爱的,如果说,这本书,自己都不会喜欢,学生怎么会喜欢阅读呢?

2.读书,从听书开始

我们总是在千方百计地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读书给学生听,正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开始。老师和全班同学围坐在一起,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一个一个地托着下巴,静静地倾听,你可知道,学生在聆听中享受快乐,激荡思维,拓展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受情节的起伏跌宕。老师讲故事给学生听,就如同和学生说话聊天一般,不仅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而且还会激起学生独自读书的热情,一次次听书的历程,注定了学生会与美丽的书籍交上朋友。

3.读书,从环境谈起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班级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启迪的作用。许多次,我走进教室,看见几个男孩、女孩捧着《窗边的小豆豆》如饥似渴地阅读。当全班同学都关注到他们的时候,清晨走进教室,开始阅读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了。

在教室的一角,设立图书角,每人从家里带两本自己喜爱的图书,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室里最感人的场面,就是同学们有秩序地到图书角借书,回到座位上,入静入迷地默默阅读,在书海之中徜徉,每一个人看到这样的场面,都会为之一振。

教师营造读书的氛围,如同花香一般,熏陶带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4.读书,从意境出发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然的心绪以及宁谧的氛围,都可以将我们带入那种既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泡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

研习课上,全班同学站好队伍,我们来到了学校的扫云廊,东侧是操场,孩子们在快乐地上体育课。扫云廊的两侧栽满了花草,这里的空气清新、凉爽,还夹杂着一些淡淡的水气,将花草的清香和泥土的芳香扑送到人的鼻孔里,一瞬间你就只觉得神清气爽,耳边不时会传来两声悦耳的鸟叫。师生每人捧起一本书,体验到的不仅是文字的空灵,还有生活的情趣。试问,此情此景,有谁不愿意在此细细品味纸页间散发的油墨香呢?

曾经和一个男同学聊天,我知道了他把自己喜欢的书安放在枕下。月华似水,捻亮床边一盏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这样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意境中去,而自己竟还浑然不觉。给孩子创造一个幽静、文雅的环境,拉起孩子的小手,让他置身其中,与书为伴,一次又一次这样的历程,渐渐地,这将成为孩子生活

中的一种习惯,甚至成为孩子的生活方式。

5.读书,从封面读起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就是要引领学生“读整本的书”。“读整本的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与他的语文教学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我手捧一本本精美的儿童文学,和同学们一读封面,二读内折,三读目录,四读故事,五读插图,六读后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也了解了书本体例,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深化阅读感悟。

和学生一起分享整本的书,学生领悟了方法,产生了理想,激发了阅读欲望,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新颖的形式,丰富的情节一定会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教师再适时给学生推荐第二本、第三本,他们便会情不自禁地静心阅读,一本本书在学生心中留下记忆,留下了知识,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思想,而学生的读书习惯也在悄然无声地

养成。

6.读书,从分享中来

要想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组织学生开展班级书会尤为重要。因为每一次召开班级书会,是心灵的碰撞,也是智慧的交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与讨论的能力,让知识产生智慧思考,引导学生踏上一条清晰的人生道路。班级书会,借助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分享热情,分享思考,分享困惑,分享关联性。在读书与分享中,学生与书籍为伴,读书便成为了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分享《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时,我们分享了:1.在巴学园里,你看到了哪些新奇的、有趣的、特别的?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情。2.翻开《窗边的小豆豆》,分享你最喜欢的歌谣。3.诵读、创作俳句。巴学园不在了,但心中的巴学园在一点一点地建起。我们可以用笔去描绘一个更加美丽的、温馨的,属于自己的巴学园。分享同学们自己书写的故事。

班级书会,同学们表现了极大的热情,更加激发了同学们读书的欲望,在读书中分享,在分享中享受阅读。分享,已经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内驱力;阅读,已经成为了学生内化后的习惯。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希望我们的学生热爱读书,高效读书,快乐读书,在读书中积淀,在读书中成长,不断创新自我。

(作者单位:天津市南开区中营小学)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篇4

我想大家都很清楚地知道,第三人是被接纳的,也就是说,他拿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看似无意的行动,但传递文明素养,已经发展了一种文明的习惯。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我们也发展了很多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请求;轻松锁门,随时关灯,门不是唯一一个,所以要实现安全,节能不仅仅是一个空口号。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努力使他们成为一种习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表演。

但 是的,你发现我们有一些不文明的行为,或者有人不能在音乐的指导下做口号,制服;你知道我们仍然是进入餐厅的人,仍然几乎没有移动如果你看到,在我们周围,垃圾分类仍然有同学不能告诉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这是不可回收的垃圾...也许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做了文明,但这些无意中的小东西,或者让我们看到我们和文明之间的距离。

事实上,文明靠近我们,靠近触角:弯腰拿起地上的垃圾;站起来老人;伸手打开盲人的障碍;其他人叫保持安静;听;即使你给某人一个温暖的微笑,也会让别人的心中的快乐停止。这另一种行为是文明的表现。

在这个社会,也许我们的声音还不成熟,也许我们的呼喊仍然微不足道,但我们可以基于今天,现在掌握。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5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用原文语句回答。(3分)

2、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3分)

3、读文归纳填空:“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三是;四是。(2分)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6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二(4)班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五(3)班的杨巧依,今天我很高兴能来到你们班级展示我的读书生活,这次活动最吸引我的,是能和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书生活,因为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飞翔在书的蓝天中的小鸟,自由而快乐。我想把读书的幸福感、充实感带给大家。瞧,这就是爱看书的我!(ppt)从小到大,我已看了许多书,家有藏书几百本。《论语》、《红楼梦》等中国古典名著;《城南旧事》、《夏洛的网》、《哈佛家训》等中外名著JK罗琳作品《哈利波特》等当代孩子们最爱看的畅销书;都是我的最爱。除此之外,我还订阅了不少报刊、杂志,如《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意林》、《我们爱科学》等。我的小书柜已摆不下啦!瞧!我的书籍遍布我们家,餐桌上,卫生间,就连妈妈的床头柜也被我占领。爸爸怕我继续占领“高地”,今年送了我一台电子阅读DVD。神气吧!我在看百家讲坛呢!书,使我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朋友,漂亮聪明的夏林果,调皮捣蛋的马小跳,贪吃爱睡的唐飞等等;书,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十万个为什么》让我知道了许多使我脑中的一个个问号变成了句号;书,丰富了我的情感体验,《为我唱首歌吧》,书中七个身患白血病的孩子用一曲动人心弦的爱歌,为一个即将失去听力的小女孩组成一支合唱队,并且在她生日那天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那七个生命的绝唱,令我潸然泪下,耳边仿佛回荡着生命之歌,心中涌动着一股爱的暖流:(PPT)爱——这份世间最美丽的礼物,使我们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世间也就有了更多的真善美。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

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我是个爱书的小女孩,我非常喜欢读书,我的童年正是因为有了书香相伴变得更充实!读书,真好!还等什么?从现在开始,捧起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让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

让倾听成为一种习惯 篇7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视, 各学段都有明确的要求:

第一学段 (1~2年级) 认真听, 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 (3~4年级) 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 领会要点, 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对方请教, 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 并能简要转述。

第三学段 (5~6年级) 耐心专注地倾听, 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 理解对方的说话观点和意图。

从这些要求中, 我们不难看出, “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细心, 能领会要点。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 并就听中发现的问题与人商讨。对照《语文课程标准》,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 情况不容乐观。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或看到这样的情况:

现象一: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 学生纷纷举手, 叫了某个学生回答, 可是由于紧张的缘故, 他在站起来之后, 突然一下子噎住了, 正当他在思索时, 班上有那么几个孩子, 边举手, 边喊着说出了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只作了短暂的停顿, 稍加思考, 其余孩子便没有耐心听下去, 着急地代替他回答。

现象二:在说话训练时, 在几个同学发言之后, 我们常爱找平时不太举手的同学发言, 而我们常常听到的是他们会重复别的同学说的一句话。立刻有孩子便说:“刚刚说过了!”他们会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听到。”

现象三:课堂上, 老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或准备组织大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未等老师说完要求, 孩子们已迫不及待地行动了起来, 老师的后半句话早已淹没在了孩子们的声浪中。所以在公开课上,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 现在我们常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听明白了吗?开始!”老师必须得到学生非常肯定的回答“听明白了!”才说“开始”, 这在省乃至国家级的公开课上也屡见不鲜。

这是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没有足够重视对孩子“听”的习惯的训练的结果。而长此以往, 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不到培养, 他们既然不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当然就更不可能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思考、判断和整理了, 语文综合素养相应大打折扣。那么, 究竟该如何使学生学会倾听, 从而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 培养语文能力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调动情绪, 鼓励主动倾听

学生的学习固然受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各种教学条件的影响, 然而学生自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因而, 要使学生做到主动倾听, 就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因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 课堂上很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去倾听, 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调动学生的情绪, 指导他们学会耐心倾听。

1. 适时提醒

在学习过程中, 对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往往容易冲动, 常常还没有听清楚或想清楚就开始争辩。这个时候就要教会学生不断自我提醒:“我应该听清别人的意见, 否则就没有发言权。”“我必须明确自己的观点, 否则就没有说服力。”“我再思考一下, 说不定能有不同的发现。”以此促进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 学会深入思考。

教师在倾听学生发言过程中, 应适时用点头、微笑等方式表明自己一直在注意听, 这也是一种提醒的方式。即使学生说错了, 也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 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表示自己听清楚的话。如“是吗?”“我明白了”“哦!原来如此”“很有道理”等等。还可以用“接着说”“还可以怎么说”“以后呢?”等语言启发激励学生往深处去思考。

2. 引导换位

对学生发言卡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 性急的学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打断其发言, 毫无顾及地说出答案或指出错误。这样不仅破坏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且更加会伤害发言同学的自尊心, 以致于以后都不敢举手发言。此时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 学会宽容。“假若发言的是我, 愿意别人打断我的思路吗?”“他有勇气站起来发言, 就说明他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 我应该相信他。”通过这样的换位思考, 他们就能从一次次的体验中明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发言, 是对他人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的信任, 因为你能耐心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别人也能耐心地倾听你的意见。

3. 树立榜样

课堂上, 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以倾向性的语言暗示, 引导学生, “瞧, ××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大家看, ××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 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 多棒呀!”……这样, 既表扬了认真听的学生, 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营造氛围, 促使积极倾听

新教材、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不再提倡那种呆板的“腰挺直、手背后、眼看老师、认真听”的教学形式。那样听课学生不仅会感到疲劳, 学习情绪也会受到压抑, 学习时无精打采, 注意力也就很难集中。所以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课堂氛围, 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真正宽松自由的表达环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平等、民主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学会倾听、乐意倾听, 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精彩, 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于永正老师上的一堂《学习转告》的口语交际课片段:

(上课铃响, 于老师还没来。一位陌生的年轻女老师走进教室, 小朋友都瞪大了惊奇的眼睛)

女:小朋友, 于老师是在这个教室上课吗?

生:是的, 他还没有来。

女:怎么, 还没来?××小朋友, 我是鼓楼区文教局的, 找于老师有点事。局长要他带着教学计划参加座谈会, 时间是今天下午两点, 地点是文教局一楼会议室, 请于老师按时到会, 不要迟到, 等于老师来了, 请小朋友转告他, 好吗?

生: (高兴地) 好!

女:谢谢小朋友。我再把这个通知说一遍。 (略。说完, 走出教室) 。 (一会儿, 于老师再走进教室, 小朋友纷纷举手)

课伊始, 老师就精心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 调动了学生内需, 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 积极倾听, 跃跃欲言, 不吐不快, 于是课堂才真正成为大家都能积极倾听、自由表达的群言堂。

三、走进文本, 引领用心倾听

从语文素养的角度培养来看, 学生倾听的对象不仅限于是人, 还应善于倾听文本所表达的信息, 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的。因此, 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引导他们学会“倾听”文本。然而, 课堂学习中许多学生只是“走近文本”而未能“走进文本”。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几种手段引导学生倾听文本丰富的内涵与折射的生动信息。

1. 借助范读

课文实际上是现实生活的文本化表现。无论哪一类课文, 它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断或方面。特别是记事类课文, 大都能通过阅读、想象、思考再现生活原貌。在教学中借助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 适时创设情景再现生活情景, 引领学生倾听文本, 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从而走进文本。

2. 凭借音响

多媒体、音响是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 适时地借助, 对于激发学生认真倾听, 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文本, 感悟人物形象能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

3. 依托语言

在语文课堂里, 能够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完美结合的, 首推教师规范优美的教学语言。教师恰当的、传神的引语, 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听觉神经, 并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 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抓住时机, 培养善于倾听

有了专注、用心的良好倾听品质, 还要善于倾听, 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听者在采取专心倾听的态度后, 还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能动理解, 对他人意见不盲目听从, 做到有选择地接受, 不仅可以提高倾听效率, 而且可以练习说话。在教学中, 往往有即时生成的资源, 有些教师不善于把握这些资源, 缺乏倾听意识, 错失了许多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机会。特别是当学生发生错误时, 有的老师会乱了手脚, 有的老师会一带而过或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有的老师会及时作出判断和引导, 使纠错过程成为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过程。

五、鼓励评价, 推动乐于倾听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篇8

关键词:激发兴趣;自主学习;转换角色

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一直着眼于提高成绩这一目标上。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照本宣科、大讲道理,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运用。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脱节,许多学生对于学到的知识不知道有何用,也不知道如何用,因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学习兴趣也受到抑制。

课改让我们看到富有活动化、生活化、趣味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特征的《思想品德》教材以及课标要求的改变。这令我们庆幸,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我们各显神通,转变教育观念,探寻适合新时代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一、巧妙引课,别开生面

讲课犹如音乐创作,音乐需要“引子”,戏曲需要“序幕”,那么上课也需要“引子”即导入,导入要开宗明义、设置悬念、引人入境,要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早关注“法律”,我在上课伊始设置了“时政演讲”“我关注”“要闻点评”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枯燥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加一抹亮色,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闻的敏感度,使学生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且,学生的“报道”中不乏上佳的素材,只要充分挖掘学生提供的那些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背景材料,就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如,在教学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國巨变”一节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先为学生讲述了歌曲《春天的故事》。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国带来的深刻变化。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转换角色,教学相长

新课改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转变师生角色要求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大,表现欲望强烈与否更是不同,对此,专门对我校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对相同的问题能够提出多种不同解决办法的学生有83人,占79%;(2)表示愿意参加班集体等活动的学生有98人,占93%;(3)表示愿意在活动中一显身手,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的学生有101人,占96%。由此可见,教师要从演员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把学生过去只当观众的角色转变为教学舞台上的表演者的方法是正确的。

三、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

恰当的比喻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的内涵,形象的比喻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这样描述:如果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比作一艘航船,那么,两个基本点就好比动力系统和导航系统。只有这两个系统正常工作,航船才能朝着正确的航向全速前进。这样就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更易于学生理解。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漫画导入新课等都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以情趣横溢、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时政热点,培养自主认知社会的能力

时事是思想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首先,思品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平时通过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刊等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养成关心时事的习惯。其次,学生对时事要结合所学知识作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和分析,有不能理解的问题,上课时可以向老师提问,师生共同解决,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评价,激励与评价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学习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查学生的自学成果,对于还没有自学成果的学生也不要简单地让其马上坐下,而要用激励性的语言如“你可以从某某方面继续考虑,请坐”“请你再……你会想起来的”“我相信下次你会做好的”等语言给学生以心理的慰藉。

总之,思想品德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教学内容变得直接、形象且生动。课堂活动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努力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并使之逐步学会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篇9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认真成为一种习惯》。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的确,不论是做人做事做学问,认真都是我们应具有的品质。

我们要做学问,只有认真才能出成果。何为认真?认真就是实事求是,人这就是一丝不苟。任何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理论上的重大创造、技术上的重大发明、工作上的巨大成就都是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中取得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齐白石 先生为了画好虾,在案头自己养了青虾,认真观察,勤于动笔,创造了精妙绝伦活灵活现的“白石虾”。而相反,粗心马虎得过且过则是做学问的大忌。化学家利比息在研究从海藻中提取碘的实验时,把母液中沉着的未知液体想当然地认作是氯化碘,因而与一种新的元素——溴——擦肩而过。认真观察用心思考又常带来更多的启示。牛顿的万有定力定律从一个掉落的苹果开始,瓦特的蒸汽机由一个被蒸汽顶起的壶盖开始,雅各布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意想不到效率的“碎花瓶”理论是从一个打碎的花瓶开始的。可见,认真是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乃至有所成就的前提和基础。

不光是做学问,做什么事都需要认真。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没有顽强的细心的劳动,即使是有才华的人也会变成绣花枕头时的无用的玩物。这也就是说我们要认真做事。认真做事,就是遇事都要把事情完全弄清楚,不要一知半解就过。同时要坚持真实,坚持到底。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很多过失都是由于不过认真造成的,而目标的达到则往往是认真的结果;而有时对于同样的工作,认真和不认真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认真不光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也应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一种人应具有的品质。认真的人,不是凡事较真得人,不是一个爱钻牛角尖或是认死理的人,而是一个认真对待人生的人。认真的有一个认真的对待人生的态度,认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真地学习。这样的人会自省、会反思,会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认真的人也会认真的对待别人,真诚地与人交往,珍惜亲情的可贵,尊重别人的情谊。在生活的洪流中,我们也应有时静下心来想想,目标在何方,路在哪里,又要怎么走,想想看我们的态度是不是够认真?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篇10

苍鹰感恩长空,因为长空让它飞翔;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让它滋润;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高耸……,那么我们感恩什么呢?感恩父母,因为是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是我们成长中的启明星;感恩伤害和帮助我们的人,因为是他们的伤害才可以让我们自省,因为他们的帮助可以让我们走得更稳更坚实,所以让感恩的行为伴随我们左右,让感恩成为我们做人的一种习惯吧!

我们应该感恩父母。我记得央视曾播过一篇感人的广告:一个大眼睛的小男孩,吃力的端着一盆水,天真的对妈妈说:妈妈,洗脚!就是这样的一部广告,时至今日,仍在热播。演员虽不是明星,但是它的感情动人心腑,不知感染了多少孩子人。或许,父母不能给我们奢华的生活,但是他们给予了一个人一生中不可替代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感恩父母,哪怕是做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能让他们感到欣慰,这就够了。

我们应该感恩老师。老师给我前进的动力,给我飞翔的翅膀;感恩老师,给我指明人生的方向;感恩老师,给我放眼世界的慧眼……老师就像是一支红烛,一点一点的融化我们心灵的冰川,走近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远离寂寞。我们的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一支支粉笔是他们耕耘的犁头;三尺讲台是他们奉献的战场。他们的幸福,是桃李满天下,是学生唤他的一声“老师”。感恩老师,用优异的成绩,用可骄的成功,用你一点一滴的进步来告诉老师,“老师,我能行”。

让节水成为一种习惯 篇11

相信你们一定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画面上,一个水龙头正艰难地往外滴着水。最后,再没有水滴下来,画面上出现了一双眼睛,眼睛中流出了一滴泪水。之后出现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

水是生命之源。假如地球上没有水,那么地球母亲就不会孕育出我们人类的子孙万代。因为最早的原始生命首先是在海洋中孕育形成,逐渐扩展到陆地上的。所以说,水是生命的摇篮。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水。因为我们每天要喝水,粮食的生长离不开水,工业生产离不开水。水还是大自然的“空调器”。炎热的夏天,人们感到酷暑难耐之时,来一场雨该有多痛快呀!走在海边,习习海风,让人神清气爽;寒冷的冬季,海水把储存的热量源源不断送给周围的陆地……这些都是水的作用。

长时间以来,人们都认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近50年来,人们才开始认识到地球水资源的贫乏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就我国而言,尽管水资源总储量达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中国却养活着世界1/4的人口,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水量的1/4。同时,我国有1/3的工业废水和4/5的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使水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更使我国本来就不丰沛的水资源更为短缺。随着工业的发展,水污染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很多工业废水都排到了江河湖海中,原本清澈见底的河流被废水污染得臭不可闻,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此外,浪费水的现象也十分严重,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有的同学洗手时常把水龙头开得很大,泼水嬉戏,甚至忘记关水龙头。据统计,一个一天不停滴水的水龙头一年会浪费整整36吨水,学校一年要为所有滴水龙头多支付三千多块钱的水费。一人哪怕只浪费一滴水,13亿中国人一天就会浪费一千多吨水。再加上我国降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很不均匀,洪涝与干旱交替出现,使得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危机,专家指出,如果没有立竿见影的节水措施,25年后,人们将面对河水断流、土地龟裂的景象。因此,如何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正常生活的紧迫问题。构建“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了我们义无返顾的选择,它是解决缺水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为此,世界联合国把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国都要大力宣传“爱惜水资源,保护生命之水”。其实,不光在这一天,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应该把节水当作一种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时注意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在生活中与浪费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行为做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这不仅是为了我们,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正常生活和持续发展。

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不让我们的眼泪成为最后一滴水!

(作者单位:山东济宁邹城市大束镇凰翥小学)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2

一、激发情感,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读书感兴趣, 才能兴致勃勃地去学习, 去探索, 才能取得最佳效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 都十分贴近生活, 适合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引导学生用心地发掘它。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大胆质疑, 大胆想象, 对学生提出的疑问不要死套, 可灵活掌握, 着重做到“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选好书、讲故事等形式, 引导学生对周边的人或事进行观察, 联系生活实际, 感受不同人、不同事之间的联系, 以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加强阅读材料的感染力, 唤起再造想象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授之以渔,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由于学生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等因素差异,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件事物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 而应尊重他们的自我感受, 通过有目的的阅读、动笔式的阅读、广泛的阅读、创新的阅读、精读、略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习惯。

我常给学生提出两个阅读课文的要求:一是读熟, 二是读好。读熟课文最起码的要求即能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不添字、不漏字、注意停顿、抑扬顿挫、节奏把握、读出情感。怎样才能读好呢?我的理解是引导学生反复地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之前, 教师应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当学生读熟后, 大凡其意蕴以能自悟, 无须教师苦口婆心地讲解。通过学生扎扎实实地读, 原原本本地读, 平心静气地读, 前后联系逐层深入地读, 引导学生在文中走个来回, 完成对语言的玩味, 赏析和内化, 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持之以恒, 形成习惯

小学生的意志, 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时期, 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 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要做到严格要求, 持之以恒。以正面诱导为主, 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给学生提出的某项阅读要求, 就要抓住不放, 不能时紧时松。通过耐心、细心地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 不断激发学生的热情, 潜移默化地引导, 最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之, 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重视阅读效果, 注重正面引导,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 给学生阅读的内容,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让他们去阅读, 去思考, 去感悟, 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 篇13

作为连续三季的金牌收费员,再次感谢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关心和鼓励,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激励。这将是我今后工作的鞭策和动力。

一个人工作上优秀不优秀,并不取决于你的工作有多

重要、贡献有多大;而在于你是否能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工作出色地完成。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金牌活动开展以来,文明服务得到了广大司乘人员的认可。这归功于领导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优秀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习惯。

一、让我们习惯微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篇14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有了儿子后,我的这种兴趣总觉得被有关孩子的琐事耽误,有时还嫌他烦,但没想过带着儿子一起阅读,一直沉浸在一个人的书的世界里。

有一天儿子带回一张通知,很认真地向我传达了学校的要求:亲子阅读。对于亲子阅读,我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我心想:老妈我每天都在看书,儿子也没学会爱看书,陪她读书就能爱书吗?但不管怎么说,我还是试验一下吧,再说也要完成学校交的任务啊。对于儿子,不管是我给她讲,还是和她一起读,我都尽量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让她体会读书的快乐。

我和孩子亲子阅读的时间不算多,坚持得也不好,但确实是种好方法,最起码孩子喜欢,我也能欣喜地看到儿子的变化。不管多累,我则尽量挤出时间陪孩子共读一会儿。儿子特别陶醉于和我一起读书的时刻,在热被窝里,泡脚盆旁,在小院里,都是亲子共读的好地方。

和儿子一起阅读,鼓励孩子,耐心的陪着孩子共同阅读,感受着一种幸福,感受着一种温暖,感受着一种快乐。他那么认真地听你讲,甚至求着陪她读一会,手把手地解释里面词语的意思,表现出孩子对大人的崇拜,对故事的痴迷,对知识的渴望。付出的是对孩子的爱,是一点点的时间,而收 1

获的却是亲情,是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是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份沉甸甸的爱,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启蒙礼物。

亲子阅读的收获:

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识字能力得到了飞速提高,更重要的是孩子养成了爱读书,爱提问,渴望了解新知识的良好习惯。沐浴书香,健全人格。

孩子喜欢书,爱看书,爱翻书;

增进了父母与孩子的亲情,共同感受着幸福;

用书中的小人物、小动物,故事中的小事件去教育、影响孩子的生活,使其初步认识是非善恶。

一切为了孩子!

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我深深的体会到亲子阅读带给我们家庭的快乐,感受到书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与孩子共同遨游,共同成长,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享受书籍给人类带来的智慧与快乐!

让修改作文成为一种习惯 篇15

学生在完成初稿后便悠哉乐哉, 好似大功告成。其作文质量便可想而知了, 针对学生不喜欢修改作文这一现象, 笔者认为激发兴趣及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并使之形成习惯呢?笔者认为应把握以下四点。

一、榜样示范, 激趣导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针对学生“厌改”这一情况, 教师应利用闲暇时间多讲些文学大家练笔的小故事。例如, 告诉学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代, 白天写诗夜晚读书, 顾不得睡觉和休息, 以至于口舌生疮, 手肘也磨起了茧子, 一首诗写完进行反复修改, 有时几乎改得原诗一字不留。正是这样, 他的诗作才广为流传, 赢得世人称赞。又如:宋代文学家王安石作《泊船瓜洲》一诗时, 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 光是“绿”字就经过反复推敲, 修改了十多遍, 最终才确定为“绿”字……以这种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让学生对修改作文产生兴趣, 鼓励学生不断修改, 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二、授之以法, 循序渐进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作文后, 教师应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修改, 炼字炼句, 使习作生动具体。笔者有以下建议: (1) 要求小作者多读几遍底稿, 对自己能发现的错误及时予以修改; (2) 与同组伙伴互换作文, 互相评改提出修改意见;; (3) 小作者根据同学间的意见正式修改习作, 并将修改好的习作抄写在作文本上并让家长予以指导;; (4) 小作者将最后的作文抄在正式作文本上交给教师批阅。

这种做法, 不仅提高了作文本身的质量, 而且对整个作文教学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来培养学生养成认真细心, 积极进取的学习习惯;二来增加了家长了解孩子学习的机会;三是弥补了教师面对批改时间不足的缺陷, 这样做很好地把学生、家长、教师的智慧凝聚在一起, 从而拓宽了作文修改的渠道。。

这样循序渐进下去, 到了五六年级便可将优、中、差三类作文进行搭配发放, 优秀生作文发给中差生, 而中差生作文则发给优秀生, , 进行相互间地修改, 使他们在修改过程中取长补短, 这对每个孩子来讲也都是一种促进。

三、展开评论, 激活思维

小评论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青睐, 这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现象。教师应每周抽出一节空堂课, 向全班学生展示一至两篇短文, 要求学生做出评论。如:语句是否通顺, 意思是否明白, 用词是否准确……学生可在小练习本上动笔修改, 提出自己的见解, 在此期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也能够提高其思维能力。。由于形式灵活, 可使学生在不断思考与讨论中明白, 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 作文就是展现真实的自我。因而不会再为写不出华丽的词藻而大伤脑筋, 也不会为语言优美与否、结构紧凑与否而担心害怕了。作文修改并不难, 只要肯在字、词、句的运用上多花费些时间, 多进行一些思维推敲就能打破这种困境。

四、品评日记, 寓改于乐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原动力。坚持写日记而不去修改, 无异于给学生不断增加一些包袱, 使学生日记中的闪光点得不到挖掘、得不到欣赏,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提供早自习或下午自习时间, 让学生将自己的得意之作读给大家听, 再抽出好的日记作为参赛作品, 张贴在学习园地中。在大家充分阅读所有习作后, 展开评比, 由学生自己评其优劣, 教师再加以点评, 当场打分并在建立的积分小档案中记录下来。学期终评时选出“小作家”与“小小评论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这种做法, 使得近两年来学生写日记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快地提高, 很多同学的习作在各类竞赛中也都获了奖, 从而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篇16

我们要努力在生活体验中养成优秀的习惯。优秀的习惯使我们向气质、风度、胸襟、学识俱佳的高素质人才靠近。因此,我们要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仅要具备丰富而有用的知识,更要养成优秀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

优秀其实就是你做得比别人好一点点。比别人多一点点爱心与责任,比别人多一点点耐心与细致,比别人多一点点付出与奉献。有时候,就是一点点的差距,就有泾渭分明、截然不同的结果。

优秀其实就是一种坚持。很多成功是需要积淀,需要经过量变而质变的。坚持读书,你的内涵和气质就与别人大不同;坚持写作,你就会笔力大进,落笔成文;坚持钻研,你的工作必然创意迭出,成绩斐然。

优秀其实就是创造性思考。保持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保持自身思维的独立性与前瞻性,让其闪烁思想的光芒。

优秀还是一种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你充满热情、积极主动地去工作去学习去生活,想不优秀都难。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实际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做人的方法。“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即是在寻找一种成功的方法。

你的好习惯越多,你就越优秀,你离成功就越近。

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篇17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单调,每天做完作业除了看电视、就是玩,根本不愿意花时间去读书。阅读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还没有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到其乐无穷,他们的精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在阅读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就至关重要,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明确阅读的重要性,端正学生阅读的态度。以往都是我们老师强调读书有多么重要,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不能真正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他们把作业一做完,就是去玩,根本不愿静下心来读一会儿书。因此,我想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就“读书活动”展开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你认为读书都有哪些好处?”“你都读过哪些书?”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端正学生正确的阅读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二、帮助小学生制定个人阅读计划。

小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好动而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如果不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他们的阅读就不能得到逐步积累的效果,且有可能误入歧途。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可以减少小学生的盲目性,更可以强化教师的指导性。在每学期开学,教师都要组织全班学生共同制定班级的阅读计划,确定本学期的阅读任务。然后再帮助学生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帮助学生科学的安排阅读时间,和家长联系做出一个阅读时间的规定与安排。例如,每一天的固定时间,进行阅读,这件事可在家里和学校同时进行。开始时可以从家长监督,家里每天晚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至少规划15分钟来读书,并要求做到准时阅读;在学校则每天拿出十分钟来读书,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轮流读报,或自由阅读,慢慢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哪一天不读书看报,就寝食难安。在周末教师要尽量减少作业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留下充足的时间,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坚持学习,学而不厌。

三、推荐好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道德高尚的人谈话。”对于小学生来说,选择合适的书籍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品位过低,有的选择单一,所以我们老师有责任为学生推荐好书,引导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四、教师应该上好每一节阅读课。

首先,应该教给小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这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必要前提。名人名文之类可精读,童话故事之类可略读,报纸资料之类可浏览。另外根据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主要

应教会他们以下几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1)朗读与默读。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朗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和正确读书的良好习惯。默读是无声的阅读,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独立思考。

(2)背诵和复述。背诵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能促进记忆的发展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多读,熟读课外阅读中优美的文句,精彩片段,名言警句,诗句等。复述有助于小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促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

(3)略读和精读。略读在于让学生更多地涉历一些阅读材料,在知识的“广”上作积累。精读在于让学生首先深入思考理解积累更多的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略读和精读的训练可以帮助小学生逐步掌握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的良方。

其次,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起“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强调这点,就是强调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且定期检查、评比读书笔记。

第三、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

1、要读懂故事;

2、能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想法,想办法独立解决书中出现的问题,能有所异议;

3、能摘抄好词佳句。优等生的任务是完成以上3点。对中等生要求做到1、2两条。稍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第1条就够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应当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还应当通过广泛的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第四、开展多种活动汇报读书成果,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通过经常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营造读书的氛围,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班里设立读书评比表,让学生把自己读过的书目写在小红旗上,读完一本就在表中贴上一面红旗,评比班级的读书大王。定期开展语文阅读交流会,如:“好书推荐”“名人名言” “美文赏析” “知识广角”等,让学生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以版报的形式向大家作汇报。还可以开展读书竞赛、百科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故事会等。

最后、指导小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工具书是无言的老师,是案头顾问,是引导读书的门径。教师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书,也就等于让学生找到了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的法宝,就等于插上了知识的翅膀,就能够在书山学海中自由翱翔了。

五、家校配合,让学生有书读。

家长是学生的贴身老师。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有趣的故事,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浏览、阅读,家庭内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家长要做孩子读书的榜样。学校要办好图书馆,班级要设立图书箱,学生之间可“好书交换看”,班与班之间交换,让学生随处有书看,养成读书的习惯。

此外,班内要定期检查、总结学生的读书情况,表彰读书的积极分子,以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

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篇18

古人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但只要坚持,便会让千千万万人受益。并非做一番轰轰动动的大事,一个举动,一个微笑,一句话甚至一条短信都会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力量。

2014年感动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名叫炎黄的老人出现在了荧幕上,映入了每位观众的眼中。他只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他用行动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张支票,上面写着一千元,一百元,被送往山区,被送往贫困小学,每次的钱数虽不多,但有谁能够坚持三十年!老人原是农村的老板,但当时也走向高峰时,他选择了放弃,只是因为想要帮助贫苦孩子,他把自己的财物都捐给了山区,不要任何回报,这难道不是善行吗?一份善良,一张支票,老人竟坚持了30年之久,他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并坚持了下去。

学生事迹材料:让奉献成为一种习惯 篇19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重视材料的准备

材料的准备是保障科学实验的关键。可现实情况是:教师课前布置需要准备的材料, 相当一部分学生记不住, 没把准备材料的事放在心上, 家长也不支持。在实践中, 我利用多媒体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对材料准备的重视。

1. 及时评价

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给利用多媒体准备材料的同学加实验分, 或者采用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励机制, 比如奖励给学生小星星, 并贴在科学书本的封面上, 又如让他当上小组长, 帮助教师分发材料, 督促本组成员开展实验, 进行探究;再如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让这些学生多做一次实验, 以促进其更大的学习热情;还可以将多余的实验材料像小苏打等分给那些认真完成材料准备的学生, 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下次材料准备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没有利用多媒体准备材料的学生, 教师既要去倾听这些学生的“辩解”, 好言相劝, 又要给予学生一些必要的“惩罚”:可以扣除他们的小星星;可以让他们课前帮助教师准备实验器材, 课后整理器材。《科学课程标准》里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 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 最终实现课程宗旨, 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些“奖惩”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督促学生更好地利用多媒体去准备科学材料, 以保证科学教学正常开展。

2. 利用多媒体进行家校沟通

由于学科得不到重视, 很多家长认为学生的材料准备是一种不务正业, 不仅不给予帮助, 还经常冷嘲热讽。所以, 让家长重视科学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及时利用多媒体做好与家长的沟通。

记得有一次, 在让学生回家准备科学材料的时候, 我发现五一班杜玥一点也不积极, 与以往的风格很不一样。由于好奇, 我打电话向她的家长了解情况, 她妈妈告诉我, 在前不久, 在利用多媒体讲《我像谁》一节课时, 我让每个同学回家搜集全家福的照片, 杜玥在来到学校之后, 才发现自己头天晚上准备好的全家福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丢了。那可是她们全家惟一的一张全家福。听家长一说, 我才想起, 当时上课的时候, 杜玥曾经告诉过我这件事, 可当时我并没有放在心上, 只轻轻地一说:“怎么不小心点?”没想到, 我的漠然对杜玥的打击很大, 所以, 在我再次让他们回家准备资料时, 她失去了以往的积极性。为了再次调动起杜玥对科学课的热爱, 当天中午, 我拿着相机来到杜玥家, 除了向杜玥的家长表示歉意, 我还郑重地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杜玥笑了, 不再为丢失的全家福遗憾。回校后, 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专题片《全家福》, 向师生讲述这个故事。

二、利用多媒体与孩子一起阅读

以前一直以为指导学生读书是语文老师的事, 慢慢地发现科学老师的阅读更会影响学生课前资料的查阅。很多课堂埋怨学生资料查阅得不充分, 事实上, 都是因为我们的科学课堂缺乏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语文老师可以教育学生阅读经典, 科学老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育学生阅读与科学课有关的科普方面的书籍。教师博览群书势必使他对学生说“不知道”的次数减少, 在学生对教师佩服的同时, 他们也会对知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因而也自然想像老师那样学会阅读, 甚至爱上阅读。只有学会阅读, 才能学会资料的搜集。

记得利用多媒体教《地表的变化》一课时, 何姗姗曾举例:“中国地图以前像个枫叶, 而现在却像雄鸡, 由此可以得知地表是在变化着。”李志龙说:“这是因为中国的领土被分割了, 而不是因为地表的变化。”刘洋辰说:“不是因为分割, 就是因为地表的变化。”还有一个学生说:“很早之前, 世界上曾有一个时期是‘冰河世纪’。”有的不明白什么是“冰河世纪”, 于是就问:“‘冰河世纪’是什么意思?”没想到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地球很早之前曾是汪洋, 没有陆地。”哦, 原来那叫冰河世纪。很显然, 孩子们这些丰富的知识来自于他们的课前阅读, 这种阅读, 就是在教师的感染与鼓励下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生动学习造就的。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 篇20

关键词:写作;灵感;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64-01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感觉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框架体系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作文现在所缺的不是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和自主写作的习惯。大多数教师注重详批细改而忽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有效引领,所以感情虚假、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现在的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情感实际,即便有些东西让他们接受了,那也是一种“虚假的情感”。 平日里,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情感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是衡量一个文化价值的重要手段,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的语言活动,是人们用来进行社会交际和交流思想的手段之一。在外面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的让人感动的小事,学生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缺乏一种记录和消化的习惯。基于以上原因,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努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一、在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

一篇好的作文,应该是一个学生通过对自然客观认识、对生活真 实感悟之后内心情感的流露。如果一个学生缺乏对身边小事,对生活细节的体验和感悟,这一切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要 决写作的问题,单凭一两节作文课讲讲技巧、结构、选材、写法、语言等是远远不够的。基于这种观念,春天我带学生到河边,看春草吐绿,回来让学生记下生命的勃勃生机。秋天我们帮农民割稻子,品味成熟的喜悦和为之付出的艰辛与汗水。学生们有了生活就有了体 验,有了体验就有了非说不可的话,非抒不可的感,也就有了非写不可的文。

二、老师把心灵点亮

在这个信息滔滔,飞速发展的社会,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在作文时让心灵的摄像机对那些鲜花、嫩草、绿水、青山,以及真善美阳光的一面,少把焦点集中在假丑恶阴暗的一面。要让学生感觉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会比今天好。魏书生老师说:“作文教学的活水就是雕塑学生的心灵。”我常用的做法是每个学生的书包里都放一本伟人传记,每天都让他们和伟人为伴,每天都去研读伟人成功之路,并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每个学生的课桌上都放一个座右铭,每天都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前进。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日久天长,潜移默化使中学生的心灯点亮,精神世界得到引领,积极、健康、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永恒的作文主以确立,既教了作文,又教了做人。

三、积累成就美文

学生有时候写不出东西是因为他占有的素材少、语言贫乏,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多读多写多说。我把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和学生的伟人传记一起列了一个清单,制定了一个六年读书计划,列表上墙。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自己在表上打对勾,这样每个学生读了哪些书,还有哪些书没读完就一目 然。除此之外,我们班级还自己订阅了〈〈学习报〉〉、〈〈作文报〉〉、《红领巾》等杂志,这样就为学生定做了既有经典又有现代气息的阅读大餐,在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不断提高。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记日记,无话则少三五十字,有话则多三五百宇,但是要坚持经常记下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体验,摘抄优美的语言段落。久而久之,曰记就成了写作的智囊、语言的背包,作文的时候就可以探囊 取物。再有,我教的学生每天按照学号在黑板上写一则名言或成语,同时要举一则相关的事例通过课前演讲的方式加以诠释,要求其他同学做好记录和积累。

四、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成就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与生活紧密相连,写作是生活的一种需要,是一件乐事,作文必须回归生活。作文教学是一方美丽的天空,等待我们去遨翔、探索。只要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何愁不会“春色满园”呢?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没有写作的话,生活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写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和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也是一个社会处在某个节点的风貌体现。写作不再是技巧的多少,而是重在对生活的沉淀体验。对生活理性认识的提升、对人性的洞悉、对社会的剖析都依赖于写作,我们能够通过写作理性、客观、全面认识社会。所以林清玄说:“你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是你要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想当作家,对事情要有见解和观点、好奇心和观察力。你要创造你的观点。如果大家的观点都一样,那大家派个代表来写文章就好了。”在语言转化成文字的过程中,内心会生出敬畏,思想会得到梳理,良心会得到拷问,价值会得到考量。所以我们也就容易在说话时也养成对自己良心负责的习惯,我们的语言就会更富有逻辑性,语言的价值就会更大。所以作家梁晓声说,知识不仅是知道,更是见识、观点。作为大学生,在知道的同时,更要勇于通过笔来传播自己的观点,对事物的形成独立的思考,提高理性思维能力。我们今后看很多问题也可以从自己独立的思考来看,不要用社会流行的标准。

五、结语

上一篇:荣辱观主题教育方案下一篇:兴趣小组活动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