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2024-05-29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精选11篇)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经纬线和经纬网的学习和掌握,是进行区域定位的基础和依据,也是整个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基础。但经线、经度、纬线、纬度等名词多为空间概念,而七年级的学生因年龄较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其空间想象能力亦不够,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较为困难。因此本节的教学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对这些空间概念建立直观的感知,了解这些名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本节教学设计中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研究,设计了提出问题→分组讨论、探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点拨的教学思路,采取(1)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2)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3)教师精讲、点拨,总结规律等措施,以达到教学目标和落实新程的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它们。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

能力目标

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

掌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

2东西半球的判定。

教学方法

讨论法、归纳法等相结合。

教学媒体

地球仪、地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

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

2说出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思考、回答

巩固上节所学内容,并引入新。

导入新

由于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来非常麻烦。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提问:同学们注意观察地球仪,在上面能看到什么?

观察地球仪、思考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

认识地球仪

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阅读文、讨论。

地球仪的作用。

2在地球仪上找出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3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点拨:地轴只是一个假想的轴,和地球仪上的线和点一样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观察地球仪,小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

经线和纬线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并填写表格:

①什么是纬线?纬线是什么形状的?

②各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③找出最长的一条纬线,这条纬线把地球分为哪两半球?

④经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三个方面与纬线有什么不同?

⑤经度是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的?

⑥经度的标度范围是多少度?

⑦对比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地球仪上经度的变化规律有什么特点?

⑧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这样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⑨在地球仪上找出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经线

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特殊经纬线

度数的变化规律

半球的划分

小组交流、讨论,对比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并填写表格。

①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②通过交流、讨论等方式的学习,使学生能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

巩固

要求学生在地球仪找出赤道、160°E和20°组成的经线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使学生知道他们是重要的经纬线。

观察地球仪,找出三条经纬线,说出它们的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经纬网定位

说出几个地理事物的名称,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

2教师指出: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同学说出自己判断的依据。

使学生明确经纬网的作用---定位。

巩固与拓展

出示右图,要求学生填表并寻求判断的规律。

A

B

D

E

经度

纬度

南北半球

东西半球

学生讨论、研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寻找简单、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②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点拨

以方格状经纬网图为例说明经纬度的判定方法

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判定经线和纬线

根据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得知: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出哪是经线、哪是纬线以及经度和纬度。

介绍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说明判定方法:

2解释:在判定东西半球时,先看经度的度数,如果小于2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东半球上;如果大于160,不管是东经还是西经,都在西半球上;不在这一范围的,东经的就在东半球,西经的就在西半球。

学生把自己总结的规律和判定方法与教师讲的作比较,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规律的方法达到分解难点,突破重点的目的。

②使学生掌握判断经纬度和半球的方法。

巩固

指导学生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等。

绘图

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

小组合作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

(二)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篇2

根据1850年鲁道夫·克劳修斯创造“熵原理”推断:“在变化的系统中, 熵将随着时间而增大”;能量从密度较高的地方向密度较低的地方流动;因此, 光电和热是能量与熵的两种最基本的物理形态表现。因此, 人类关于能源科学研究的三次突破已经表明:熵的本质就是能。

二、光电、热、熵与能四位本质归于一体的理论逻辑架构

根据质能方程e=mc2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理推断得出:力在时间和空间产生的累积效果可以叠加;最终动态三维视角下的光电、热、熵、能四者在本质上可以归于一体———四位一体。目前, 在热力学中, “光热与能”已经在计量单位上统一, 对于能与熵———太阳熵 (能) 和生物熵 (能) 的统一。我们可以进行下面的理论逻辑推演:

第一步, 动量定理:力在时间上的积累。F×Δt=mv2-mv1=m×Δv……………… (1)

第二步, 动能定理:力在空间上的积累。F×ΔS=1/2mv2-1/2mv1=ΔE……………… (2)

第三步, (2) / (1) , 并令ΔS/ΔT=ΔV整理得:ΔS/ΔT=ΔE/MΔV;M× (ΔV) 2=ΔE………… (3)

第四步, 将M× (ΔV) 2定义为扩展熵;并令DE=M× (ΔV) 2………………… (4)

第五步, (3) , (4) 合并整理有:DE=ΔE=M× (ΔV) 2………………………… (5)

第六步, 当0<ΔV≤c时, DE为生物熵 (HSE) ;当c<ΔV≤∞时, DE为太阳熵 (TSE) 。

从宇宙发展观来看, 地球熵 (能源) 是一个开放、总量随时空递延而增加的复杂系统。在数学计量上, 地球熵 (能源总量) ∑DE可以表达为:∑DE=∫ (TSE+HSE-E0) dt;E0为人类生活、生产消耗的能量, (TSE+HSE) 远远大于E0。

三、太阳熵、生物熵与地球能源系统运行机理

根据现有的天体物理理论和本文构想的地球能源系统的运行机理, 有“两个熵源———太阳熵 (TSE) 和生物熵 (HSE) ”, 它们24小时不停地作用于地球:一是在人类居住的地球所处的太阳系中“太阳熵” (TSE:天体太阳熵的简称) 。太阳的能量密度远远大于地球的能量密度, 太阳不停地发出光和热, 能量从密度较高的地方向密度较低的地方流动;在经历若干光年的距离后照射到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二是地球表层的无数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一切的生理活动, 特别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 如行走、交通工具行驶、矿山开采、建筑施工等都是都会产生作用于地球的“生物力”以及万物对地球的引力, 这就是“生物熵” (HSE:生物熵的简称) 。这两者都向地心聚集。依据动量定理 (F×Δt=mv2-mv1=m×Δv) , 这种往返过程产生的巨大的非均衡的作用于地球表面的“力束力矩”, 在地球自转与公转状态下最终便可以形成地球的动能———回归“熵”的表现形态。在时间累积效果发生后, 两种熵便会形成强大的“光能和热能”使得地心深处形成一个数以万计高温高压的区域。太阳熵可以从今天被广泛应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得到实证, 生物熵其实早在远古时期人类“钻木取火”和一个世纪前“摩擦生电”的实验中就已经被证明。由于地球表面和地表以下的不同区域地质结构的不同, 根据热功当量定理可以推断, 这会使得来自恒星天体太阳的“光热”射向地表→聚集地心→按反射规律、折射规律→再次向地表辐射。这种往返运动的过程就会产生巨大非均衡的作用于地表的“力束”;并且形成推动地球运转的“巨大动力源”。

地球生物熵 (HSE) 是伴随着人类与自然界的一切活动过程而存在的, 它最终向地球内核多个区域不均匀, 不对称聚集。不均匀、不对称由两方面原因导致, 一方面是地表各区域动植物、微生物的个体数量不同, 各区域人口密度及生产活动的频度不同;另一方面是地表各区域的地质构造成分不同。在地核内形成的生物熵聚集区离地表的深度不同、聚集区域形成的容量不同, 生物熵和太阳熵在地球内核中的高温、高压及正向催化剂环境中, 在时间的累积下, 如方程 (5) 便会向能的形态转化———向光热转化。于是, 在时间再度累积过程中, 地核内部的熵 (生物熵、太阳熵) 聚集区便可以形成数以万计的高温、高压环境, 就会使在这些区域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这类能源资源形成的时间大大缩短。在热能 (生物熵、太阳熵) 聚集区超过一定压力, 并且离地表较浅区域内的矿物质、岩层等熔点较低时, 便会形成火山喷发区。

太阳熵与生物熵在地球能源系统中不停地转换:一方面, 来自太阳熵的光热照射到陆地, 形成推动地球运动的“部分动力”;另一方面, 在地球运行中, 来自太阳的光热射向海洋, 聚集地心和按反射、折射规律再次向地球表面运动的往返过程, 便会使不同经纬度的海洋表层和海洋底层的熵密度不同;不同经纬度的地球表层形状的不同, 导致“熵”被耗散吸收的量不同;最终便会在地表和海洋的局部上空形成“风力”, 并在海洋中形成洋流、潮汐;同时在海洋底部局部区域形成海洋天然气的固态物———海冰。美国宇航局对“土卫六星”表层液态甲烷成分的最新发现, 应该是有关海洋天然气形成机理的最有力的证据。来自恒星天体太阳的太阳熵 (光热) 是生长在地表和海洋中的各类植物产生光合作用的能源, 它在植物体内形成可以存贮能量 (熵) 的“高能线粒体———ATP”。在大多数情况下, 因为在地幔区域的外围有大量高熔点的矿物质, 足够降低地幔区域向地表辐射的这种热能。因此, 我们不是每时每刻都能看到火山喷发。但这一过程总是伴随另一类矿物质———高硬度、高熔点的矿物质形成机理。这正如粉状的碳粉, 在高温高压及正向催化剂环境条件下, 可以形成石墨→金刚石的原理一样;自然界海洋中的各种贝壳类生物的坚硬外壳的形成, 就是该机理的另一种形式。我们可通过燃气灶上的高压锅顶端向外释放高温气体或炼钢中的电弧炉向外喷出高温液态钢水来形象类比上面的描述过程 (见图1、2) 。

摘要:本文应用熵的原理, 试图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角度论述地球产生光热聚集效应——发电的机理;论述了光电、热、熵与能四者本质归于一体的理论逻辑架构和熵与地球能源系统运行机理。

关键词:三维视角熵,四位一体,熵与能源系统运行机理

参考文献

[1] .邵帅, 齐中英.西部地区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 2008, 4

[2] .邹艳芬, 魏晓平.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顺序[J].资源科学, 2005, 27 (4)

找到“第二地球” 篇3

这一次,欧洲人领先了。4月底,他们抢在美国天文学家之前宣布,人类首次发现了一颗体积和表面温度与地球相似的太阳系外行星。这颗被不少媒体称之为“第二地球”的星球,虽然个头不大,但却给欧洲天文学界赚足了脸面,因为“它上面很可能有液态水存在”。

不过,不留情面的天文学家也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现在就说那里适宜人类居住,还为时过早——同它与地球20.5光年的距离相比,这颗行星充当“人类未来家园”的现实可行性似乎更为渺茫。

但毕竟,这是一个重要的“第一次”。瑞士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家米歇尔•迈耶说:“这是朝寻找宇宙生命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毫无疑问是一项重大发现,但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疑问。”

温度适宜的类地行星

这颗行星正围绕一颗比太阳小、温度比太阳低的红矮星Gliese581运行,因此被命名为Gliese581C。它是至今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最轻的一颗,其质量与地球最为接近,仅为地球的5倍。在宇宙大大小小的星体中,可以说,与地球属于同一重量级。天文学家推测,如果Gliese581C与地球一样,也是岩石结构,那么它的直径应该是地球的1.5倍,如果是个冰球,直径会更大一些。

天文学家认为,Gliese581C应该拥有大气环境,不过大气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它的大气太厚,那么其表面温度会高得令人咋舌。但发现这颗行星的欧洲天文学家还是乐观地预测,其表面温度估计在零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与地球表面温度相当。

如果Gliese581C的表面温度真与地球相似,那将是一个可以载入天文学史册的重大发现。

在此前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中,它们的表面温度要么高得离谱,要么低得离谱,与地球上的相差甚远。美国宇航局天体生物学家克里斯•麦凯说:“这一点可能非常重要。虽然适宜的温度并不能代表生命的存在,但却意味着它可能是一颗潜在的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英国媒体甚至报道说,这颗行星可能与地球一样,有山峦、丘陵和海洋。

Gliese581C是由一个11位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的,他们来自瑞士、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发现者之一、里斯本天文台的泽维尔•庞菲尔斯说,在此之前,这个研究小组已经观测了大约100颗不同的恒星,最终才找到了红矮星Gliese581旁边的这颗小行星。

红矮星也是恒星的一种,一般能量低、体积小,释放出的光也比太阳这类恒星要弱,但寿命比较长。Gliese581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100颗恒星之一,但它的质量不足太阳的1/3。

事实上,这个研究小组已经发现了Gliese581星系的3颗行星。第一颗行星在2005年被发现,其质量与海王星相似,绕Gliese581公转一周的时间是5.4天。此外,在发现这颗类地行星的同时,还发现了一颗质量是地球8倍的行星,它绕Gliese581公转一周的时间是84天,而Gliese581C公转一周需要13天。

新行星是由安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研究小组已经把这一研究成果提交给了《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杂志,但论文还尚未刊登出来。

红矮星带来突破

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大约220颗行星,其中只有7颗结构与地球类似。在这7颗类地行星中,除了Gliese581C,有2颗非常寒冷,剩下4颗由于距离其恒星太近而几乎没有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有消息说,天文学家已把Gliese581C列为寻找外星生命计划的主要研究对象,它很可能将成为欧洲航天局达尔文计划锁定的目标。达尔文计划将于2010年左右启动,目的是在太阳系外寻找生命。

目前,人类寻找地外生命的主要途径就是搜寻与地球相似的行星。然而,这一工作却困难重重。因为行星本身不发光,只反射恒星的光芒,体积又比较小,再加上几十、几百光年的距离,实在是考验天文学家的“视力”。

但最让天文学家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恒星那耀眼的光芒——它们让行星变得黯然失色。打个比方,这就像是在其他星球上观测太阳系,要从太阳的光芒中分辨出地球,而前者的亮度是后者的100亿倍,难度可想而知。

无法直接观测到,天文学家开始考虑一些间接的办法。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运动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行星绕着恒星转”,而是两者围着它们共同的质心绕行,就像两个手拉手的人转圈跳舞一样。只不过恒星的质量比行星大得多,所以它看上去就像没动一样。

在行星的牵引下,恒星规律性的绕转会使它发出的光线发生周期性的摆动,这被天文学家称之为多普勒摆动。观察恒星光谱这种微小的摆动,就能推断附近必有一个看不见的行星在牵引它。很显然,行星质量越大、离其恒星越近,多普勒摆动的效果就越明显。因此,目前天文学家发现的太阳系外行星绝大部分是与木星相似的巨型气态行星,质量巨大,并不适宜生命的存在。

但这并不表示其他恒星周围的行星真的大多是类木行星,只是依靠多普勒摆动天文学家很难发现类地行星,因为它们太小,而且离恒星不可能太近。观察凌星现象是目前寻找类地行星的主要途径。

当一颗行星经过其恒星表面时,虽然行星本身不能被直接看到,但它引起的凌星现象会使恒星的光芒减弱,结束后光度又会恢复正常。此前,天文学家曾对很多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进行过观察,希望看到凌星现象,但都无功而返。原因还是因为这些恒星发出的光芒太耀眼了。

几年前,天文学家还没有注意到光芒较暗的红矮星,认为这类恒星不可能有类地行星。领导发现Gliese581C的瑞士日内瓦大学天文学家斯蒂芬妮•尤德里说,眼下欧洲天文台的望远镜将90%的时间都用于寻找类似于太阳这样的恒星。Gliese581C的发现肯定会让他们调整手中望远镜的方向——太阳系附近的恒星中约80%是红矮星。

有水的证据尚不充分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任何踏上Gliese581C行星的人都会很快变重,它的地心引力是地球的1.6倍。站在这颗行星上抬头看,其所围绕的红矮星将以比我们的月球大20倍的样子悬挂在空中,并且不会像我们的太阳一样“东升西落”,因为这颗行星的自转与公转同步——Gliese581C行星每13天就绕其恒星公转一圈。如此一来,它的一侧总是处于被日光照射的状态,另一侧却黑暗无光。

这只是一种推测,是否准确尚不得而知。

就目前来说,派飞行员去这颗星球是不可想象的:地球上目前最快的飞行器要飞到这颗星球也需要几十万年时间。天文学家现实的做法就是通过观测仪器来尽可能多地了解这颗星球,以回答“生命在宇宙间是否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尤德里推测,除了温度与地球类似外,Gliese581C表面很可能还流淌着液态水。不过,他承认这一推理仅仅是依据行星形成理论而非直接证据做出的。

研究小组成员之一、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天文学家泽维尔•德尔弗希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众所周知,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鉴于其温度和相对位置,这颗行星最有可能是未来搜寻地外生命的重要目标。在茫茫宇宙的宝库图中,我们会用‘X’把这颗行星标示出来。”

一些天文学家认为,目前就下Gliese581C存在液态水的结论还为时尚早。美国宇航局退休天文学家、美国天文学会发言人史蒂夫•马兰说:“在确定它有水或没水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你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在向那里派出宇航员后,他们将会找到返回地球所需要的足够的水。”

“Gliese581C的表面温度适合液体水存在,与那里有没有水是两回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说:“新行星离地球有20光年的距离。那么远的地方我们根据地面观测,就断定它含有多少液体水是不现实的。人类的技术还没有达到那种程度。”

《地球和地球仪》地理教案 篇4

(学生回答)

游戏引课: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是“找朋友”。这和我们小时候的“找朋友”游戏不同,我们要在不知道名字的情况下,找到自己想找的朋友。

教师提问:现在我们开学还没多久,老师对各位同学还不是很熟,那么老师在不知道姓名的情况下怎样找到想要找的朋友呢?

学生回答:相貌特征、性格爱好、座位等。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座位号很准确的找到某位同学。

活动:教师说出座位号(排列号),请这位同学起立示意。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加深难度,我们把全班分为东西各四组,南北各三组,这样能否找得到想找的朋友呢?(分东西、南北组数根据各班实际情况定)

学生回答:可以。

活动:1.教师说出东西组号和南北组号,如“东二组、北三组”,请符合要求的同学起立示意。(学生熟练后,加快速度)

2.教师说出第一位同学的组号,由这位同学说出另一个同学的组号,依次传下去。

3.指出一名同学,其他同学说出该同学的位置。

教师引导:联系地球的经线与纬线,想想我们刚才分的组号和经纬线及经纬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联系刚才我们找朋友的过程,请你们在地球仪上找到以下几个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20xx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请找出碎片的具体位置;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在哪里?(课本第八页)

教师评价。

学生活动:请完成课本第8页活动1.2.3。

教师提问:请你们说说对全球定位的理解。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与反思 篇5

二、经线和纬线(列表)

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经纬网——定位

教学反思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讲解为主的缺点。通过采取小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探究中质疑,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得到极大的提高。

但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问题的提出应明确、有针对性,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是学生乐于思考和能够解决的问题。

②学生的参与应采用思考、讨论等简单方式。这样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比较同步地进入学习,快速进入状态,开展合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③学生的探究、合作,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学生的讨论要有主题、有方向、有目标。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篇6

一、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知识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展示挂图:教材图J(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地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学生小组互相讨论找,达到互帮互学的目的。)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

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球交界 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第10页“复习题”3。

板书设计:

三、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篇7

一、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

作为有机含硫化合物 (成岩演化过程中地质合成) 典型代表, DBTS是倍受关注的化合物之一。1997年Milner等人DBTS具有非常对称的分子结构, 可以看作是两个苯环与噻吩稠合的产物, 属于平面性芳香杂环类化合物, 具有芳香化合物的通性。根据其分子结构及碳位编号, Budzinski等 (1991) 提出其热稳定性顺序为:C-4>C-2>C-3>C-1.

介于对称性分子结构, DBTS具有很高热稳定性和抗微生物降解性能。在原油和烃源岩中较受关注的DBTS主要有DBT、MDBT、DMDBT。

二、地球化学意义

1. 在成熟度方面的应用

通过对DBTS在成熟度方面的研究, 发现其随热演化程度 (成熟至高-过成熟) 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 现已广泛应用与油岩成熟度判定。

(1) 利用MDBT参数判定成熟度

因甲基取代位不同, 存在4个同分异构体, 热稳定性顺序依次为:4-MDBT>2-MDBT>3-MDBT>1-MDBTM。在质量色谱图中 (m/z198) , 出峰顺序与其稳定性顺序一致, 其中2-+3-MDBT同时出峰, 。

包建平等 (1996) 通过对海相地层烃源岩的研究, 发现随埋藏深度增加4-MDBT和2-+3-MDBT的相对丰度增加, 而1-MDBT相对丰度反而下降, 参数比值4-MDBT/1-MDBT和2+3-MDBT/1-MDBT与镜质体反射率R0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能反映有机质的演化程度。

魏志彬等[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和雅布赖盆地不同有机质类型和不同沉积环境10多个样品进行分析, 提出用新参数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 (MDBI) 来指示成熟度, 并建立其与RO之间的关系, RO=1.33MDBI+0.48 (0.67%≤RO≤1.22%) , 研究表明MDBI主要受热力作用控制, 受有机质类型和沉积环境的影响较小。

(2) 利用DMDBTS参数来判定成熟度

DMDBTS同分异构体有多种, 被广泛关注且用来指示成熟度的主要是比值参数2, 4-DMDBT/1, 4-DMDBT (K2, 4) 和4, 6-DMDBT/1, 4-DMDBT (K4, 6) 。Chakhmakhchev (1997) 、李景贵等 (2000) 均发现它们与成熟度之间呈规律性变化。

罗健等[2]人分析巴彦浩特盆地石炭系17个岩样, 发现比值参数K2, 4和K4, 6均与Ro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随后, 霍秋立等 (2008) , 分析海拉尔断陷盆地及松辽坳陷盆地16个岩样, 发现比值K2, 4和K4, 6也与Ro呈现线性关系, 其随埋深增大而增大。两者分析研究均表明DMDBTS比值参数仅受热力作用影响, 与源岩沉积环境和有机质类型关系不大。肖飞等 (2012) 对各线性回归方程截距分析, 表明比值参数K2, 4和K4, 6适用的Ro下限值可能介于0.30%~0.60%之间, 同时提出2, 4-DMDBT、4, 6-DMDBT形成于此期间。比值K2, 4和K4, 6是否在不同沉积盆地均与成熟度之间有规律性变化, 尚需进一步确认。

李景贵等 (2000) 指出在下古生界和中上元古界高-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发现有大量DBTS存在, 但是尚未建立比值K2, 4和K4, 6与Ro之间的关系式。

2. 在沉积环境的应用

有机含硫化合物主要来源于成岩阶段无机硫的并入 (地质体中富活性基团有机物与硫/硫化物的化学作用) , 其分布特征与沉积环境存在极大关系。Hughes (1995) , Radke (2000) , Bechtel (2007) 等均通过对DBTS分布特征的研究来揭示其沉积环境特征。通常, DBTS的相对含量在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中普遍较高, 滨海相沉积中则要低得多。

包建平等 (1996) 通过对下扬子盆地海相盐岩的分析, 从化学反应角度阐明海相沉积中碳酸盐岩较泥质岩富含硫芳烃;同时也指出富硫干酪根易形成于盐度偏高的湖相沉积中。李景贵等 (2000) 对塔北、塔中碳酸盐岩DBTS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利用其进行油源对比。吴治君等 (1995) 通过利用二苯并噻吩去甲基指数 (DDI) 和二苯并噻吩甲基重排指数 (DMI) 在海相碳酸盐岩和泥页岩中分布的规律, 指出其在低-高熟中均能区分以上两种油来源。并利用这两个指数对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岩进行判识, 结果符合实际地质概况。

3. 在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方面的应用

基于DBT与咔唑类相似分子结构以及类似氢键形成机理, 王铁冠等[3]提出利用DBTS示踪油藏充注途径。分别对来自同一原油族群和相同烃源岩/灶的两个不同油藏 (西江24-3油田砂岩油藏和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 进行数据对比, 得出参数K2, 4和K4, 6可以有效指示石油运移与油藏充注方向。

李美俊等 (2008) 利用二苯并噻吩硫原子氢键形成机理和运移分层效应, 用DBTs总量和比值K2, 4和K4, 6来示踪福山凹陷花场凝析油藏运移和充注。

结论

现今对于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成熟度、沉积环境、油岩对比、油气运移等方面的应用已经有较多的报道, 其中在成熟度方面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较深入。实际应用中, 应结合其他参数, 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摘要:经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 综述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应用方面的实例, 提出DBTS参数在成熟度、沉积环境、示踪油气运移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二苯并噻吩,成熟度,沉积环境,油气运移

参考文献

[1]魏志彬, 张大江, 张传禄, 等.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 (MD-BI) 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标尺的探讨[J].地球化学, 2001, 30 (3) :242-247.

[2]罗健, 程克明, 付立新, 等.烷基二苯并噻吩—烃源岩热演化新指标[J].石油学报, 2001, 22 (3) :27-31.

用一个苹果来撬动地球(二) 篇8

一只被上帝咬过的苹果

苹果真正的飞跃来自APPLE ||的研发成功,而这又要归功于苹果的灵魂人物——天才电脑技师沃兹尼艾克。1976年的那年夏天,沃兹尼艾克突然灵感爆发,既充当编程人员又充当电气工程师空前绝后地创造出了完全由一个人设计的商品化电脑,所有的一切都有他独立完成。有人说沃兹尼艾克是世界上唯一的能让苹果公司腾飞的人,而乔布斯恰恰发现了他。这一切巧合的仿佛是命中注定。

APPLE ||的诞生被赋予了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的殊荣,它的横空出世就好像预示着上帝将会对这两个意气奋发的年轻人格外垂青。APPLE ||第一次将BSSIC固化在ROM上:第一次有塑料外壳第一次自带电源装置而无须风扇第一次装有英特尔动态RAM:第一次主板上带有48k容量:第一次可以玩色彩游戏第一次内置扬声器接口;第一次装上游戏控制键;第一次具有高分辨率图形功能;第一次实现CPU和主板共享RAM等等。太多的第—使这款电脑成为了苹果公司腾飞的基石,仿佛是给这个年轻的公司装上了腾飞的翅膀。而这一切的一切都要归功于它的“父亲”——沃兹尼艾克。

当乔布斯看到这一切后,他明白想要让这个公司真正地腾飞必须拓展业务占领市场。乔布斯当机立断采取了几项有力的措施首先,他先在知名商业杂志上登了一篇科技文章,从而大大提升了公司的知名度紧接着,与其他计算机销售商签署了销售合同,甚至说服了一名律师帮助他们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制定一项延期付款计划。但是这一切还是远远不够的,苹果公司需要的是一个市场方面的专家。于是乔布斯与沃兹尼艾克马不停蹄地分头去找各自在雅泰利和惠普公司的老板。当两人满腔热血地说出了他们的计划以及微电脑的发展前景,并告诉他们这个项目将会有千万美元的市场时,换来的却只有嘲笑与讥讽。老板们不是嫌他们学历太低就是资历尚浅,断然拒绝了投资请求。当然在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为因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导致与丰厚的利润擦肩而过而懊悔不已。在市场竞争愈来愈严峻的今天,这两家公司每天都在为如何赶上电脑界的先驱——苹果公司而焦头烂额。

如果说苹果公司是一只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那也绝不过分,正当两个年轻人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而迷茫无助时,一个他们最需要的人才竟然驾着名车慕名而来,他就是马古拉。马古拉是一个青年才俊,年仅38岁的他便取得了南加州大学的电气工程学位,在美国休斯公司担任技术职务,后又辗转成为仙童半导体的营销总监以及英特尔公司的营销副总裁。他无疑是市场方面的专家,重要的是他刚刚离开英特尔公司是自由人。当他了解了苹果公司的现状后,足足花了两周时间指导乔布斯和沃兹尼艾克研拟了一份详细的计划书。看过这份创意计划书后他发现这个年轻的公司潜力无限,于是当机立断不仅自己投资了9万美元,并且帮助苹果获得了美利坚银行20万美元的信用贷款,更调动了人脉资源联系了所有的创业投资家——甚至吸引到了一些重要的金融投资商的关注,为苹果筹到了300万美元的资金,一举解决了苹果公司缺资金、少市场管理^才的两大难题。

就这样苹果公司一次又一次得到了上帝的眷顾,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会将成功最大化。

世界进入了“苹果”时代

1977年是苹果公司最辉煌的一年,因为在这—年中苹果公司不仅一跃成为电脑界的新贵,更让世界进入了“苹果”时代。1977年3月,这个充满希望的公司正式注册。就像乔布斯预计的那样,在商品展销会上,APPLE II一经推出便大放异彩。这种全程序化的个人电脑既适合家庭使用又适用于专业程序员,成为了展销会上的大赢家。

为了使苹果公司能够迅速走上正轨,他们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了明确的定位。马古拉被任命为执行主席,乔布斯担任副董事长,沃兹尼艾克担任副总经理。一切都准备就绪,只等待时机的到来。

事实上,机会并没有让他们等待太久。1977年4月,对苹果公司而言是最难忘的关键性转折点。乔布斯和沃兹尼艾克带着APPLE ||来到了美国西岸,那里云集着众多计算机厂商在,美国史上第一届计算机博览会将会在这里举行。乔布斯不惜重金四处奔走为苹果赢得了最大最好的销售摊位。这次的博览会几乎成为了苹果的个人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再是一台笨重丑陋、复杂难懂的计算机,而是一台造型时尚、小型轻巧、简约别致、美观大方的电脑。它操作简单,只有12磅重,仅由10颗螺丝钉组装而成。一时间,人们被震动了,他们实在无法相信这样一台小小的机器能够展现五彩斑斓的颜色以及多变却操作简单的程序。在苹果的展台前,几千名用户一涌而至争相观看门庭若市,订单如雪花一般纷至沓来。苹果就这样在短短的时间内一鸣惊人,迅速腾飞,占领了市场。

到了1978年,苹果公司居然不可思议地盈利1500万美元,而这种难以想象的发展速度竟然不断持续着。苹果公司仅历时3年就超越了许多公司几代人的经营成果。1980年,美国的各种权威杂志报纸部倾尽所有最美好的词汇来赞益这个改变世界的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这个电脑奇才,这个伟大而富有冒险精神的精英震动了世界,也让世界记住了他。美国为他疯狂,世界为他疯狂。

成功在最高峰戛然而止

就在人们对苹果创造奇迹习以为常时,就在苹果获得了巨大的盈利之后,就在所有人都期待苹果再次带领世界再创巅峰之时,不知是否是成功来得太过容易,还是乔布期太年轻过早的辉煌使地迷失了自我,苹果遭受到了创立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原因是乔布斯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高老头”——他吝啬得不让曾经为苹果公司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得到哪怕是1美元的股份他紧紧地控制着财政支出。使得员工怨声载道,人心涣散。

沃兹尼艾克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他知道长此以往一定会民心尽失,于是挺身而出去找乔布斯商量,希望他能改变公司的股份分配比例。然而乔布斯不仅不检讨反而不留给他一点颜面。愤怒的沃兹尼艾克只能无奈地走出办公室,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将手中持有的苹果的三分之一的股份全部转让给了那些功臣。沃兹尼艾克将苹果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他爱苹果超过爱自己,这一无私的举动感动了所有员工,也是沃兹尼艾克的奉献及时稳定住了军心,让苹果占时渡过了难关。但是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一伟大的举动不仅没有让乔布斯产生愧疚反而引起了乔布斯的强烈不满。就这样,两个曾经风雨同舟、同甘共苦、不离不弃的好兄弟之间产生了隔阂。

神话可以被奇迹般地创造,也可以被悲怆地癫覆。APPLE |||并没有如想象般的那样成功,并没有如宣传的那样超过APPLF ||| 100倍相反地,苹果的技术团队却将新品推出计划再三拖延,原本计划在年底就要推出的产品却推迟至了第二年的5月。于是,乔布斯只能面临两个选择第一,将新款电脑研发至完美发售:第二,削减技术指标,尽快推出。乔布斯再三思量选择了后者。这一决定引来了市场的强烈不满,技术上的缺陷、与宣传时的承诺大相径庭使得等待已久的顾客大为不满。

这一切使苹果公司无论在信誉上、技术上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压力。然而上帝终究是庇护乔布斯的,在公司陷入绝境之际,两位杰出的科学家——比尔·阿特金森与杰夫·拉斯金来到了苹果公司,为他们带来了最高端的技术。乔布斯敏锐地意识到这才是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于是他果断终止了当时已经没有市场发展前景的LISA计划,转而大刀阔斧地决定实施新的项目计划,那就是后来著名的MAClNTOSH电脑。人们不得不承认,虽然乔布斯吝啬独裁的作风让人难以忍受,但是他的果断、对市场的洞察力、领袖的气质和才华是无与伦比的。这个决定给了苹果绝地反击的机会,也让所有原本失落的团队重新振奋。乔布斯领袖的气质、坚强的意志、果决的行事风格给苹果重新带来了希望。

《地球的清洁工》第二课时教案 篇9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很多漂亮的图片,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图片)

美不美啊,这么美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这么美的景色靠谁来维持阿?

可是你知道吗?地球的环境不仅靠我们人类,许多动物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动物环境保护局就专门招收这样的“地球的清洁工”(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文,深入感悟。

(一)1、瞧!他们正招工呢?我们先来看看他的招聘广告吧!(课件出示)

读一读

谁来给大家读读?指名读

谁来说说他们的招工条件是什么?指名回答

2、听到这个消息,小动物们都是怎么做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谁来读读?“争先恐后”的来报名是个什么样子?

3、现在呀同学们再仔细的读读课文,看看都有谁来到招聘现场了?

4、学生再读课文

1、谁来说说都有谁来报名了?指名说

2、看一看,是不是他们?(出示5个小动物的图片)同学们真棒!把他们都找出来了!

3、他们被录用了吗?我们一起到招聘现场去看看吧!

(二)创设情境,指导朗读,深入领悟

1、(举大猩猩图片)看,他是谁?他在招聘现场干什么?

今天我就来当这个主考官,你们就来当前来报名的小动物们!谁的本领大,而且把自己的本领说得好,读的也好,我就录用你!同学们有信心吗?大家在准备准备,把你想说的、想读的再练一练。

2、学生练读

3、招聘会正式开始,请大家踊跃报名,先介绍自己是谁,在充分的展示你的本领哦!

生a:我是海鸥(教师出示海鸥图)

师:那你说说你的本领吧

生a:我的本领可大了!我们海鸥能导航,还能预报天气……

多个海鸥说自己的本领。

师:你们海鸥的本领可真大呀,如果你们要是能把这几句话读好,我就录取你们!(出示海鸥说的话)

“小海鸥们”朗读海鸥说的话。

学生朗读

指导范读

学生练读

指名朗读

师:海鸥们你们真棒,都被录取了!(贴海鸥图)

生b:我是屎壳郎

师:(出示的屎壳郎第一句话)那你说说你的本领吧!

生b说屎壳郎的本领。

是:有没有人反对阿

生c:我是乌鸦,我反对,他那么小,行不行啊?(出示乌鸦的话)

师:那你们读读,谁读的好,我就录用谁!你们俩配合一下

同学们都练练

你们的本领真大,都被录取了!(贴图)

大猩猩:大家都被录取了,心里一定很高兴吧,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工作,我们地球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次招聘会到此结束。

三、扩展,引导课下阅读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篇10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3、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教学重点:

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弄明白两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之处。

教学难点:

理解集体大逃亡、家常便饭等词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文题目

2、回忆:人们为什么把火星和地球称为太阳系的“孪生兄弟”(指名读,朗读第一自然段)

3、由此推测:火星也和地球一样有水和生命存在。

二、精讲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讲解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证明火星上曾经有水的存在。(出示课件)

2、默读第三—五自然段,思考:火星水来源的两种猜测是什么。(指名回答)

A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火星和地球最初的情况。

B当时,太阳系内有大大小小的碎片四处游荡,彼此碰撞时经常发生的事情,这跟火星上的水来源有什么影响呢?引入第四自然段。

C学习第五自然段

3、学习第三段(6-8自然段)

过渡:火星与地球,同样是行星,环境相似,水的来源相似,为什么地球上的水不但能留下来,而且孕育出了生命;而火星上的水原本可能比地球

还多,为什么没能留住呢?

A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了解设问句的过渡和它的作用

B小组朗读第七自然段,其它同学边听边把火星不能留住生命的原因划出来。

C划出具体描述火星的水蒸发成气体离开火星表面的过程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形象化的写法。

4、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生命得以生生不息;火星的表面留不住水,那么肯定就不存在生命了。你认为呢?科学家又是怎么认为的呢?请看课文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

(可见,在没有充分的科学根据可以证明之前,任何结论都不能武断。科学的探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究态度必须是严谨、一丝不苟的,来不得一丝马虎。)

三、课文小结

火星上生命的存在与否,这是个怎样的谜?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请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去探究吧。科学的大门正为你们敞开着。

四、课外作业:

1、抄写文中的好词好句

2、课外收集:宇宙知识知多少

五、板书设计: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相似处: 四个同样……

地球和地球仪二教案 篇11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基本知识,学会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学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会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寻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据说明地球是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其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通过图释、简述、对比等方式认识经纬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分布规律、特征等相关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形状认识过程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使其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难点: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地球仪上经纬度的判读,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意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归纳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跨学科知识、上网查资料等途径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

【新课导入】

在晴朗的白天,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月球像明亮的圆盘,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时至今日,在自然界能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讲授新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阅读教材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学习“天圆地方”。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便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成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就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即“天圆地方”。

(2)学习“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了大地不是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中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即“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3)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模拟“海边看船”,把自己的体验记录下来。请去过海边的同学交流亲身体验。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无变化。

*观察图1.4,根据月食照片推测地球的形状。

*如果只根据上面两个实证,能不能得出地球是球形的结论?是否还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

(4)结合阅读材料学习麦哲伦环球航行。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

(5)最科学的证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20世纪50年代,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承转:人们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了地球的大小。

阅读图1.2“地球的大小”,用哪些资料数据可以描述地球的大小。

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和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从图2.1可以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 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

分组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各抒已见,教师评价总结,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有充分了解,并且从中接受到相关科学观教育,达到本节课预期的教学目标。

承转: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们在这个家园中生活,需要了解它的面貌。例如,地球是什么形状?地球上海洋和陆地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它们分别在地球上的什么位置?地球太大了,人们无法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小组讨论:地球仪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总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归纳表述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知识的要点。

参照图1.6“制作简易地球仪”,按课文P4活动1给出的操作步骤制作地球仪。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

纬线和经线

阅读图1.7“简易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习地轴、南极和北极点、纬线和经线。

仔细观察地球仪,可以看到地球仪上有很多点和线。

地轴:地球自转轴。

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1。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比较不同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不同的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3)经线指示什么方向?纬线指示什么方向?

观察地球仪,阅读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思考下列问题,填写表2。

(1)经度和纬度是如何划分的?经度以哪条经线为起点?纬度以哪条纬线为起点?

(2)找出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看看经度和纬度在地球仪上是怎样排列的?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看看这几条纬线所经之处,有没有自己听说过的地名。

在地球上找出赤道、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结合图1.12“南北半球的划分”和图1.13“东西半球的划分”,说明它们是重要的纬线和经线。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在地球仪上找出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大洲,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承转: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作用,就是为了确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范围等地理特征。

利用经纬网定位

阅读图1.14“经纬网”,学习经纬网的概念。

经纬网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组成的网。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在茫茫大海上航行的轮船、在辽阔天空中翱翔的飞机,都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方便导航。因此,经纬网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阅读下列资料,根据经纬度度数,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

(1)2001年3月23日,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台第一批碎片安全坠入44.4°S、150°W的南太平洋海域。

(2)今天20时,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E,中心气压95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有人说:用经纬网确定地面某一点的位置,就像在影剧院里找座位一样,你认为这种比喻恰当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类比经纬网,加深学生对经纬网的理解。

小明收到美国小朋友杰克寄来的一封信。杰克在信中开了一个小玩笑,邀请小明暑假期间到经度116°、纬度40°的地方参加地理夏令营活动。信中所写的地点在哪里?请你帮助小明在地球仪上找一找这个地方,看看是否有什么差错。

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在地球仪上,按表3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按表中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课堂小结】

在地球仪或地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度数找出它们的位置,也可以利用地球仪或地图确定某一地点的经纬度。但在描述经纬度位置时,必须注明经度是东经或西经,纬度是南纬或北纬。

上一篇:神经内科会议幻灯下一篇:对公路施工技术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