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2024-06-10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共12篇)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潮,观看哪里的潮呢?观看钱塘江大潮。钱塘江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现在,最佳观潮地点:浙江省海宁市。最佳时间:每年的中秋节前后。每当潮来时,波涛汹涌,势如万马奔腾,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壮观极了。为此,海宁市在每年中秋节前后,都要举办规模盛大的“观潮节”。以吸引游客,发展旅游业。科学家们还探究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其二,是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叠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听了这么多,想不想去看一下?到现场去,今天是不可能的了。时间不巧不说,我们还得上课啊。但今天我们可以随宋代的周密一起,观看南宋时的钱塘江大潮。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作者简介:周密(1232—1298),字公谨,南宋作家。原籍济南,后为湖州(今浙江湖州市)人。课文选自周密的《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武林就是南宋的都城临安,即现在的杭州。风格忧伤凄楚,多抒发思国怀乡之情。

检查预习:京尹yǐn 艨艟méngchōng 乘骑jì 一舸gě

吴儿善泅qiú者 僦jiù赁lìn 倏shū 履lǚ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不认识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抽学生朗读课文,一人一段。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边看注释边读课文,疏通文意。

重点字词:

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 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方,当……时。

仅如银线:仅:几乎,将近。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际 :接近、连接。

吞天沃日:沃:用水淋洗。 艨艟:战船。人物略不相睹:人物:人和物。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穷尽。 乘骑弄旗标枪舞刀:骑:马。标枪:举枪。

一舸无迹:舸:船。 逝:去,往。 披发文身:文:动词,画花纹。

江干:江岸。溢目:满眼。穹:高。

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僦、赁:租用。 容:许,使。

2、翻译全文。

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啊。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为最盛。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激荡,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描写的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岸上的人和船上的人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地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出没,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但是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高超)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道路被数量众多的车马堵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的价格加倍的高。但是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三、理清思路。

1、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所写场景相对独立。请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概括内容。

讨论后教师归纳: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

2、每一个场景特点各不相同,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海潮图——雄伟、演习图——宏大、弄潮图——精险、观潮图——人山人海。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998年夏天,我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为了歌颂在这件事中涌现的许多无名英雄,有人满怀激情谱写了这样一首歌,请看——(播放歌曲《为了谁》)思考:你们知道这首歌是为谁写的吗?为什么要歌颂他们?

今天我们学习22课,齐读课题:大江保卫战。

2、指课题:解释“大江”,你知道大江指的是哪里?长江,我国的第一大江,她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清课文思路

1、自读课文

2、读生字词

3、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第一段

1、[录像]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此时,

2、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情况真是……[板书:万分危急]。

A、资料: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人口密集,工矿企业林立,水陆交通四通八达,是我国工农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由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面高度普遍低于高洪水位数米至10余米,完全依靠两岸3000余公里的干堤,30000余公里的支堤抵挡洪水,洪涝灾害威胁频繁严重。

B、提问:常言道:水火不留情,万一大江决堤会造成什么后果?(面临灭顶之灾,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顷刻间将淹没在滚滚而来的滔滔洪水之中,许多人将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C、如何把这种危急的情况读出来?

3、过渡: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4、从“日夜兼程”“挺进”体会到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5、教师过渡: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他们将与洪魔进行殊死博斗,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读题目:大江保卫战]

四、学习第2自然段

1、请大家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官兵抢时间的句子。圈出重点词。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你找到哪一句?[课件出示所有句子]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官兵抢险的速度快?

3、学生反馈,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手势理解“穿梭”。

4、重点指导读:大堤,保住大堤。狂风为我呐喊……

5、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此时的官兵们怎么样?尽管伤痕累累,可是他们却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指板书)铮铮铁汉的本色。

6、我们来看一看抢险后的官兵,此时,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

7、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也充满了无比的敬意:[点课件:出对联]一起读。指导:这是老百姓对人民子弟兵的爱呀,师范读。(读得再深情些)齐读。

8、小结:这副对联,是对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英雄形象真实写照。

9、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2、读第四自然段,划出令你感动的句子?做上批注。

3、全班交流。请2、3个回答。

教师相机评价:人物的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难怪令人感动。语言描写也另人物形象动人心弦。点课件)

4、从黄晓文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课文怎么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通过课前搜集的资料,你们还知道那些?

5、指导朗读。

六、回顾歌曲《为了谁》

[背景音乐《为了谁》]同学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自己顽强的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现在,你知道子弟兵到底是为了谁吗?让我们在一次深情的赞颂:(出:齐读对联)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

七、课后作业。

1、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

2、大江保卫战

万分危急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

(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

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

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

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

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

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

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

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

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

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

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

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

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更多相关教学设计推荐:

梅花魂优秀教案

鸟的天堂优秀教学设计

观潮优秀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观潮》

小学语文优质篇《观潮》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生暑假安全教育教案

《观潮》教案

小学语文优质课《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观潮》这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退去的顺序介绍了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中对潮来时场面的描写生动。形象,具体,语言优美精练,感情真实饱满,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观察角度与写作方法,因此教学本篇课文,应重视学生对课文中精美语言的积累,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应用于实践。

一、理清脉络,整体感知

为了帮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去。

二、引读探究,学习新知

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读为主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老师给予帮助指导,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文字,在读中掌握作者观察与写作的方法,达到读为学服务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情导读:

⑴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的实地录像,从多种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的情感,自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

⑵ 教师引导学生将观看潮来时情景产生的情感融入朗读三。四自然段中,让学生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试着读一读,努力把它读得精彩些,然后读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更有兴趣。

⑶ 学生自由练习后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分组比赛读,男女生对读,齐读,教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⑷ 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到读书过程中,当学生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是课文中的精华所在,不易读好,学生读后如果没有读出情感,教师就表示也很喜欢这句话,也想来读读,征求同学的意见。这样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融洽了师生感情,体现了师生互动。

2、积累词语,明确词义:

本文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精彩的语句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为了让学生能将这些好词佳句进行积累并能恰当运用,设计这样的练习题,即老师说词语的意思,学生接是什么词语。

⑴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⑵ 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

⑶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水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⑷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⑸ 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⑹ 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词义的理解,有比赛的形式进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强化训练,实践运用:

在学生明确词义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设计填空练习题: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 ),潮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到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这一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括号里的答案不是统一的,可以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运用不同的词语进行填空,既体现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

4、巧设练习,突破难点:

课文三、四自然段在介绍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照位置的变换和时间的推移顺序描写的,为了让学生掌握作者这种抓特点按顺序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设计这样的一组填空练习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填空后,引导学生观察括号里的词语,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总结出时间的推移和位置的变换顺序,然后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让学生对照这些词语说说潮来时的壮观场面,这为背诵三。四自然段起到了引导辅助作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5、揭示规律,引导迁移:

当学生读书的兴趣被激发出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读书的技巧与方法,并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方法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读读潮来前或潮退去去的内容。这也是一种学习知识,形成技能,运用技能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读写结合,延伸新知

在教学的结束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先让学生说说在这节课中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总结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一篇以日出为题的小练笔,使学生所学知识得以延伸,并能实践运用。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 篇5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然后提出,解决不懂的问题“要靠你们自己反复读,用心想”。使学生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这节课学习的主人,应该按照老师指出的方法主动去探索知识。,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一.教案内容:《观潮》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三.教学重点: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感悟发现法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4.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感悟发现法)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月光启蒙(第一课时) 篇6

1.看老师写一个字:蒙。怎么读?mēng蒙人,méng启蒙。这里读——méng。师:“蒙字什么头?在你们印象中,草字头的字大多和什么有关?”“蒙最早的意思就是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它缠绕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字有‘覆盖’的意思,注意看,蒙字平宝盖下有几横?看,它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所以是两横,以后写‘蒙’要注意。”

2.板书“启”,启什么意思?(打开),启蒙连起来是?从字面上讲就是:打开,使原先遮盖的东西得以看见。

3.板书:“月光”。师问:|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读课题——月光启蒙。”(学生读得太生硬)

4.月光是什么样的?让学生思考两秒钟,课文中有一组描写月光的短语: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谁来读?师:“多美的月色啊!看着短语,想着月色,你有怎样的感觉?不用说,放在心里,带着你的感觉,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师:“柔和多了。”

5.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孙友田,还记得他吗?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就是他写的。

二、词组教学

1.师:“课前读过课文了吗?我读过很多遍,越读越喜欢,特别是这几组短语,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分三组呈现:柔和的月色、如水的月色;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想象的翅膀、歌的王国。

3.读到第三组词时解释“混沌”(联想《盘古开天地》之前世间一片混沌现象来体会)“豁然开朗”。

4.师:“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师指课题中的“启蒙”二字)

5.齐读三组词。

三、初读课文、讲主要内容

1.将短语放到文中读,自由读课文,遇到喜欢的段落多读两遍,再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可以用上这些短语说说。

2.课文讲了什么?

四、读喜欢的段落,读好童谣、歌谣

1.你喜欢读课文的哪里?读来听听。(为什么喜欢?)

2.喜欢读童谣吗?出示三组童谣。初读,指名读。①为什么喜欢读童谣?生述说,师概括:幽默、风趣、明快、流畅。②童谣怎么读就更有趣呢?自己先练习。③刚才看见同学们有的拍手,有的跺脚,打着节奏读,看你们读得那么有趣,我也想读了,我们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吗?可作提示:第一首可以拍手,第二首可以跺脚或者手脚并用。第三首,一二组读前半句,三四组接后半句。

3.师过渡:“母亲不仅给我说童谣,还为我唱好听的歌谣呢,找一找在文中的哪里?谁来读?”出示歌谣。①指名读歌谣。②歌谣怎么读才好听呢?仔细观察第二首歌谣,句式整齐,有节奏,又押韵,每行都是7个字,读读看有什么规律,自己试试看。③指名读(女生)。师:“我听出来了,我们之前在读童谣时节奏欢快,而听她读歌谣时语气舒缓,她在读歌谣时还注意了二二三停顿,师示范读一句。”④请女生读。⑤师过渡:童年有民歌民谣伴我成长,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五、感受月下启蒙

1.作者开篇第一句话说: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他为什么这么说?默读第一小节,思考。A:预设回答一:夏夜很美,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夏夜多美啊,你读出来。B:预设回答二:因为在童年的夏夜,有母亲为我唱歌谣。母亲在怎样的月色下为我吟唱?师过渡:“景美、人美、情更美,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美妙的童年夏夜吧。”C:配乐,朗读第一段。

2.再静静地读这句话,注意加点的字,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忙:勤劳、忙碌;搂:慈爱、亲切;唱: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热爱生活。

3.多么勤劳慈祥的母亲啊,忙碌了一天,也不忘给我唱那动听的歌谣,齐读这一句话。

六、再读、唱歌谣,唱出向往美好生活的歌

1.再静静地读这两首歌谣,读读母亲有什么心愿?A:向往到云南。云南的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美丽的地方,母亲向往去那里。B:聚焦“楼”,两首歌谣里出现了5个楼字,母亲说盖了瓦屋再盖楼,盖了东楼盖西楼,还要盖南楼遮太阳,那时候家里能盖得起楼吗?

2.出示图片,师过渡: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黄河的河流经常改变河道,我的家乡就在黄河曾经流过的河道边,哪里土壤贫瘠,大多是盐碱地,长不出繁茂的庄稼。虽然人们物质生活贫苦,但人们的心灵在古道文化的熏陶下,滋润得非常美好。

3.所以说:CAI:黄河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解释两个“长”。师过渡:“尽管生活清苦,母亲仍然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把对我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生活的爱,伴着月光唱进了我的心里。”

4.你聽!唱歌谣(师唱第一首,接着点课件里传出第二首——天籁之音。)

5.好听吗?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的?谁来读?出示“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6.“芳香”一般形容什么?这里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师过渡:“在作者心里,母亲那甜甜的嗓音令人舒心,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还像花儿的芳香一样让人陶醉。所以说是‘芳香’的音韵。”

7.看,作者的这段文字还是一首小诗呢!CAI:将这段文字改成诗歌的形式出现。

8.配乐读“诗”。提示读好:小诗也会呼吸,注意停顿和换气,读出诗的感觉。一起读

七、总结

母亲不识字,但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将民歌民谣唱进了我的心里,使我长出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八、作业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观潮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学习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

三、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学习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重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难点)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北宋大诗人苏轼看了钱塘江大潮之后,是这样咏赞钱塘江秋潮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同学们想了解这一天下奇观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罩、称”等7个生字,会写“笼、罩”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 首 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

(三)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自学课后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在课文中画出由生字连成的词。3.小组轮流读课文,正音。

4.理解下列词语,并在同桌交流。

笼罩 屹立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时间:10分钟

检查“自学提示1”的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读。①读准多音字: 闷(mân)雷 薄(báo)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2.指名读课文,评价。3.检查词语的理解情况。出示自学提示2:

1.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哪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3、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时间:8分钟 检查:

1.指名代表交流上述第一题。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这次大潮的,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景象、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的景象。(结合回答,板书如下)

潮来前(2)

观潮 潮来时(3、4)(时间顺序)潮头过后(5)

2、指名回答第2、3题,评议。

四、快乐达标:

(一)课文内容我知道

1.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3.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拼音写字看谁棒。

guān cháo lǒng zhào báo wù hãng guàn()()()yī jiù huī fù chēng wãi áng shǒu dōng wàng()()()()

五、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好像──()

大概──()

依旧──()顿时──()

翻滚──()

出现──()

2、比比快来组词语。

盐()沸()昂()监()佛()仰()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时间顺序)潮头过后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学习

二、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精彩回放:

课文内容我知道:

1.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2.________省________市________镇,据说是观潮最好的地方。3.《观潮》这篇课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它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这篇课文,学完课文,看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美好。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三)出示“自学提示1”

1.自读课文第一段,说说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 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时间:5分钟 2.检查:

结合回答板书:潮来前: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 出示“自学提示2”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里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方法:先自学,再小组交流。时间:8分钟 2.检查: 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出示“自学提示3”

1.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方法:独立完成。时间:3分钟 2.检查: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

2、作者怎样将这一天下奇观,展现给我们的?

(作者按时间顺序和由远及近的顺序来介绍钱塘江潮,又抓住大潮来时的声音巨大、浪头罕见的特点来写大潮,同时通过人们的反应来衬托大潮之汹涌。)

(五)、快乐达标: 1.我会填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海宁市的______来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______,潮来之时,只见__________________,浪潮越来越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声音___________________。潮过之后,江面上________。看看堤下,____________。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________,我们为之_______,为之__________。

2.背诵课文我最棒。

各小组以比赛形式背诵课文3、4自然段。

(六)作业: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请你以小导游的身份,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江大潮。

2、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 潮来时 远近(时间顺序)教后反思:

第一课时教案 篇8

刘菲菲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pen并能用英语介绍文具。

2.能听懂所接触的指令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教学重点:有关文具的六个词汇pen,pencil,pencilcase,bag,ruler,eraser的学习,并用英语介绍文具。

三.教学难点:较准确读出各单词,尤其是eraser的发音。四.教具准备:单词卡片,文具实物。五.教学过程:

1.热身(Warm-up)

(1)Greeting:Hello,boys and girls,I am Cici,What is your name?(用歌谣的形式问名字),然后挨个打招呼,并带领孩子们唱“hello”song,(教授两遍动作,一起唱几遍)。

(2)打招呼自我介绍用Hello,I am------(操练这个句型)

(3)游戏:A Name Train(一个个接龙说自己的名字,用I am--------)2.呈现(Presentation)

(1)教师扮演魔法师变出一个书包,并让学生猜What is in it?一个个让同学摸实物,按照摸实物来教文具。

(2)教授新词pen pencil ruler eraser pencilcase bag

pen:touch and say clap and say(可以让读得好的学生当老师教读)

pencil:hop and say do exercise and say

ruler:throw and say jump and say

bag:音标拼读 大小声

pencilcase:剪刀石头布读,magic fingers(3)游戏:Show me your---------guess what am I drawing?(4)跟读,纠正发音。3.操练(Practice)

(1)闪卡(奖励第一个回答上的同学帮他画他想要的文具)

(2)小组竞赛(每组派出一名学生,老师告诉学生单词,同一组的同学猜,派出的学生能用Yes or No 来回答,用时最短者小组画文具)(3)跑卡片(抽两名学生,老师报单词 跑对的同学加分画文具)

(4)萝卜蹲(把单词卡发给学生,先从老师蹲,老师报到哪个单词,持有那个单词的学生蹲,错了受惩罚,在黑板上画老师说的文具)

(5)木头人(哪个同学动了,就得读老师指认的单词,不会的多教几遍,会的奖励)4.家庭作业

从“第一课时现象”说起 篇9

如何走出“第一课时”的怪圈,上好每一节常态课呢?

一、 要提高思想认识,端正教学态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我们都上过公开课,在上公开课之前都要花几天的时间找资料、写教案、做课件,但在上常态课时,你到底花多少时间来钻研教材、准备教具、制作课件呢?

其实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展示、上公开课、成名,而是让学生每天能轻轻松松、扎扎实实地学好知识。要达到这个目的却并不容易,这需要老师克服各种困难,每天要挤出很多的时间,认真备好课,充分准备好上课的各种教具、学具。端正教学心态,让我们的教学少些急功近利,多些实实在在。

二、教研引领,让每节课都很精彩

每学期里,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校级公开课、县级观摩课,等等。如果在每次教研活动中,把研究的主题向第二课时(或第三课时等)倾斜,那么就会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每篇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对自己的教法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建构完整的教学理念。比如我校在每周的集体备课中,着重讨论下一周的课怎么上,集思广益,让智慧相互碰撞,然后确定一位老师主备,其他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与修改,加入自己的教学个性与教学风格。这样,每节课都能上得扎实、高效。

三、加强检查,科学管理

在日常教学中,学校领导应加强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检查,特别是要加强对教师平时上课的检查。看看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了,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有效,从而引导教师重视对每节课研究,提高每节课的实效性。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进行推门听课,这有利于领导能真实的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有利于领导从整体上把握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现状,从而想办法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质量。

最近,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名青年教师小吕,常常在省、市、县的课堂教学中获奖,被评为“县优秀教师”。这时,她认为只要上好公开课就能“名利双收”, 因此,在后来的教学中,她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展示课、竞赛课上,对于任教班级中的常态课显得较为懈怠。后来,在县、校教学工作抽查中多次发现其上课的质量与其称号不相符,最终被取消了“县优秀教师”的称号。

是啊,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精彩的“第一课时”。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雪儿》第一课时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跌、媚等四个生字,会写剩、鸽等十个生字;理解传递、哀伤、艰难险阻等组成的词语。

2、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

3、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1、导入新课:鸟我们都很熟悉,我们见过受伤的鸟吗?是怎样对待它的?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教师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本部分题。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内容见导学案中的“合作学习”部分。

4、课堂展示:

展示一:展示生字词学习效果。教师口述几组词、句,学生听辨后分别写出对应的字、词。告诉学生“检、捡、拣”的区别,选四名学生上台展示后,教师指导写字、理解词义。齐读ppt上的词语。展示二:展示朗读课文。(1)分别选择朗读水平差异较大的两名学生,选择某个自然段朗读,相机指导朗读。(2)齐读四、五自然段,指导齐读。展示三: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课堂小结。

6、巩固:

(1)听写词语:施展

剩下

传递

任何

哀伤

托起

祝福

向往

(2)填合适的词语:

()的春光

()的弧线

()的眼珠

施展()

传递()

飞越()

托起()

7、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我腿受伤在家

爸爸捡回一只受伤的信鸽

洗干净

取名:雪儿

《金子》第一课时教案 篇11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由梦想引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活着都有自己的梦想。比如杨利伟叔叔从小梦想着能飞向太空,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杨利伟叔叔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你能谈谈你的梦想吗?

许多人都有过寻找到金子发财致富的梦想。“金子”我想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贵重的金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与金子有关的生动有趣而又蕴涵道理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来检查一下。

指名朗读课文,及时评价。

2、通过认真的聆听,相信同学们一定看出来了:

(1)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2)他有什么样的梦想?

(3)他一开始有没有实现梦想?(一无所获)

(4)后来他有没有实现呢?(找到真金)

3、再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哪里写了彼得一无所获?(1-2)哪里写了他找到真金?(7)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请你听第二自然段录音,边听边思考老师的几个小问题:

(1)“落空”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不甘心”?

(3)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不甘心落空?

2、彼得付出了那么多的劳动,可结果却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他的希望落空了,他十分失望。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回老师要请你看看你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自由提问:(可能会问)

(1)彼得是怎么实现梦想的?

(2)怎么理解“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

3、同学们提得很好,我们要学会提问,因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谁给大家提个醒这两个问题到哪里去找答案?

五、学习三----六自然段

1、下面我们重点探究这两个问题。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自己先读一读课文,然后独立思考一下,再把自己的想法与组内同学交流。

2、大堂交流。

3、看课文插图,插上想象的翅膀,想一想他是怎样用“全部精力”来种花的。练习说话:彼得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他()。

4、这样,经过五年以后,彼得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再齐读第七自然段。现在你懂最后两句话的意思了吗?

六、谈启发深化感悟

第一课时教学策略谈 篇12

[关键词]第一课时 语文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65

语文阅读教学中第一课时作为第二课时深入解读文本、体验文本形式、提升表达能力的基础,有着自身所承载的独特价值。没有第一课时铺垫的基础,第二课时的风景也就无法呈现。那如何才能提升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益,更好地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服务呢?

一、扫除朗读障碍,读通文本

读通、读顺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基础保障。因此在第一课时中,教师应将读通、读顺课文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例如,在教学《雾凇》这篇课文时,教师在教学伊始就为学生示范诵读了一遍课文,给予学生榜样性的节奏划分,为学生的自主诵读形成了基本的情感基调。在随后的朗读指导中,教师特别指出学生容易出错的“缀”“镀”等读音,为学生通顺朗读扫清障碍。随后,教师考虑到学生对雾凇形成过程的科学原理并不熟悉,又着重指导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科学性术语较多的语句。教师通过示范朗读、学生练读、指名朗读、集体齐读等一系列方式,力求让学生读准每个字、读好每句话,确保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初读课文是学生与文本的第一次接触,必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长此以往才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链接原始经验,理通字词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借助课文学会生字、理解字词、体悟形式,最终形成表达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性追求。而这一切的基础都必须依托于第一课时中对生字词的疏理与认知。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教师出示了三排生字词:

鲁国 宰相 鲤鱼 鲜美

盛情 腥味 呕吐 拒收

无可奈何 心满意足 恍然大悟

其中,第一行紧扣“鲁、宰、鲤”的读音,引导学生借助原有认知,明晰平舌音和翘舌音、边音和鼻音之间的区别;而第二行则紧扣“盛、吐”两个多音字,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积累的词语出发,了解其不同读音下的不同意思;而在四字词语中,教师通过“恍然大悟”拓展联系了“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等词语。

学生学习生词之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认知期待,拓展学生的认知渠道,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夯实学生的自主意识,提升学习效益。

三、把握思路脉络,疏通结构

很多教师误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但在读通、读顺课文之后,教师必须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内容出发,对文本的基本结构与脉络进行梳理,形成文本内容和框架的基本认知。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从文本的题目入手,将课题拆分为“青海高原”“一株”“柳”三个层面,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三个层面的文字段落。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学生渐渐意识到:课文围绕“青海高原”描写了辽阔广袤的高原环境;围绕“一株”展现了青海高原之上就独此一株的神奇;围绕“柳”则将笔触聚焦在对柳树的外形描写上。

这样一来,原本“形散”的一篇散文却因为课题立马形成了“神聚”的效应,更重要的是学生借助课题与文本的对应关系,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辐射,不仅概括了文本的基本大意,更厘清了作者的创作思路。

四、激发阅读期待,融通内涵

纵观阅读教学的课时划分,第一课时是第二课时的基础工程,只有在融通文本、了解课文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才能为第二课时的深入解读奠定基础。

例如,《祁黄羊》一文就借助祁黄羊分别推荐自己的仇人和亲人继任中军尉的故事,将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如何让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形成对文本的融通认知,并为体悟内涵服务呢?教师紧扣文本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总结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外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仇人?“内举”为什么会选择自己的儿子?由此看出,祁黄羊的选人标准是什么?当学生依据故事内容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之后,教师则顺势进行阅读期待的营造:作者又是以怎样的策略描写祁黄羊的这一特点的呢?下节课继续探究。

显然,教师依据文末的总结删繁就简,剥离了其他语言,直奔中心,在第一课时就预览了文本内涵的风景,为第二课时的深入体悟奠定了基础。

总而言之,第一课时是基石,教师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打通了文本,文本解读才能迈上四通八达的境界,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上一篇:销售技能系统训练下一篇:初设批复请示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