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2024-07-15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精选8篇)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篇1

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30000年山顶洞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距今约7000~5000年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

距今约5000~4000年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时期

夏(约前2070~约前1600年)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约前1600~前1046年)

约公元前1600年,汤朝灭夏,商朝建立

西周(前1046~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771年戎族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前770~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前475~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前221~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篇2

由此我想到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曾说过的一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要想取得一节比较成功的历史课,固然需要教育教学的理论指导,但细节的把握必不可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细节决定成败。下面就我在讲课时所涉及到的一些案例来谈一下我对细节所起作用的理解。

案例一:

每个单元或者每节课的题目,这个细节往往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高度概括。把握好这个细节,对于我们理解好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起到导向标的作用。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这节课的标题,我是这样给学生解释的。隋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国力曾经比较繁盛,但是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只有38年的时间,所以用了“一时”这个词。那既然这么繁盛的隋朝为什么却只存在了这么短的时间呢?这样,既引起了学生探寻的好奇心,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特征。

案例二:

在日常教学中肯定要补充许多历史材料,补充的这些细节性很强的材料精挑细选,使其达到我们预期的作用。比如,在《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一课中,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我给学生出示了两则材料。

材料一:

从这四幅邮票的细节可以看出,郑和的远航曾经到达过亚非等很多国家,而且氛围非常友好,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

材料二:郑和使团多年出使,尽管搜求珍禽异兽无数,“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訾”,破费钱财以数十万计。

———《明史·郑和传》

从这则材料的细节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很明显,郑和的远航给明朝还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造成了国家财政非常困难。这样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明成祖派郑和远航,固然加强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但是却不计成本,给国家带来了不能承受之重,以致梁启超先生痛呼: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案例三:

在讲到八年级上册《北伐战争》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和性质,我给学生展示了一首革命歌曲。这首北伐时期的《国民革命歌》的曲调最初来自法国,但今天所有人更熟悉的是相同曲调的《两只老虎》这首儿歌。这样学生通过这首歌,首先提升了学习兴趣,其次很受启发,能更好地理解北伐的目的就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而性质也是显而易见:反帝反封建。

案例四:

讲述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一课时,教材对于三国各自经济的发展状况只是提供了简单的几句话的描述。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复述课文的话,一是比较枯燥,再者体现不出论从史出的史学态度,不易于学生理解。为此我给学生提供了胡小伟所著的《陈酿三国》一书中的几段材料。

材料一:曹操最早实行军屯、民屯,表现出极大决心……他们广泛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用具,使农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

材料二:四川的丝织业当时为全国之冠,号为“蜀锦”,诸葛亮认识到“决敌之资,唯有锦耳”,是与魏、吴以至通过滇、缅到达海外贸易的拳头商品,所以也大力发展相关的手工业。

材料三:东南沿海有地利,东吴的商业贸易在三国里最为活跃,东吴的生意还做到外国,一直远到欧洲的大秦……正是东吴的远航船队,首次打通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很清楚地认识到三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

当然,为了能更好、更恰当地运用历史细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我们要广泛地积累史料,最好是能与现实紧密相连的材料,这样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能有更高的兴趣投身课堂。其次,一定要对史料进行严格的考证,历史素材浩如烟海,我们所见到的不一定就符合历史事实,所以需要教师对其所选的细节进行认真的考证。课堂运用的细节应出自可靠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或摘自权威性著作。最后,细节的运用一定要有明确思想的主导,要围绕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精选史料。尽管细节史实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适当补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这并不意味着细节的使用越多越好,我们要懂得“舍与得”的关系。选取最具代表性、最生动的细节服务于教学,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而又不失本真。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篇3

关键词:历史年表;知识体系;历史脉络

历史年表是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它是以年代、月份、日,甚至时刻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借以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从而达到某种研究或教学目的的一种参考资料。其突出的特点是,时与事对照、言简意赅。[1]在旧课程中,历史年表时常变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工具;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发和应用历史年表,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研究课题。特别是近年来的考试试卷中已有这方面的试题,且初中历史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探讨历史年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就成为我们研究的方向。

历史年表是帮助学生形成时间概念和记忆历史知识的一种直观教具,是古代编年体史书的一种简化。编年体史书最大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能够使“中国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备载其事,形于目前。理尽一言,语无重出”[2],从而呈现同一时间内发生史事的横向关系。借鉴历史年表的思路进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改革实践,深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学习方法,从而打造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历史课堂。

一、依据年表 确立历史坐标

中学历史课本实际上是根据系统的整体性、结构性与层次性原则编写的。它依据历史章节体的原则呈现了完整的历史纪事本末体的叙事方式,这正适应了中学阶段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规律。但这一方法难免割裂同一时间内各个方面史事的联系,不利于学生横向的考察一个时代。这一点难免的。历史年表则打乱了课本的章节顺序,以时间先后顺序叙述,让学生把握同一时期的历史大事件,确立学习的历史坐标。结合时代的阶段性调整,明确重大的历史事件,从而完成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比如中国史“近代化的探索”一章,掌握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大致时间坐标,即可完整构建近代中国人救国救民的求索历程;又如世界史“步入近代”一节,掌握了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的诞生、法国大革命和“蒸汽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的时间线索,也能凸显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主题,从而对世界历史事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熟记大事年表,掌握时间线索。大事年表本身就是一条按时间顺序再现历史知识点的重要线索。我们可以就这一线索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的强化记忆:记忆重大的或者具有转折性的历史事件和时间,然后以此为中心往前往后拓展各个击破。[3]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大事年表中将1840~1919全部历史罗列其中,记忆几个重要的时间段,即1840年鸦片战争、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等;这些重要的事件和时间让人印象深刻,然后根据这一历史坐标,不断向外扩散,形成完整的近百年的历史知识网络。

“大事年表”的重要作用正是把历史时间和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强化历史时间观念,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脉络,形成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4]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具有不同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而大事年表正展示了历史演变的基本线索,贯通来龙去脉,起到了明确的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二、绘制年表 构建知识网络

绘制年表,不是简单地制作时间和事件的框架式表格,而是基于年表的方法,绘制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从而构建相应的历史知识网络。这一历史学习方法,正不断的被应用到考试当中,因此在新课改理念下,利用课堂教学深化年表的运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大事年表”式材料题是以大事年表作为材料命制的试题,是近年历史试卷出现的新题型。此类试题营造新情景,拓展命题资源,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5]随着课程改革的展开,尤其是注重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研究,成为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改变过于机械单一、只将之作为整理历史发展过程、甚至识记工具的局面,是我们不断探求的课题。

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大事年表式的教学方法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种方法:框架式和单一式。任何知识网络都包括知识的点、线、面三部分。点即构成历史事件的“关结点”,线是历史事件之间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线索,面则是反映某个历史时期或整个阶段的内容。对中学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加工、重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既有利于突出历史主干知识,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整体化;又可提高分析、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如中国近代史前期“大事年表”(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知识点,组成了“中国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线,而禁烟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等知识点,则构成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另一条主线,上述两条线索结合则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基本知识面。而把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某位重要人物不同时期的活动按时间顺序呈现于学生面前,则更便于理解掌握。如讲述中国近代史有关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时,可概括为:1894 年成立兴中会;1905 年建立中国同盟会;1911 年领导辛亥革命;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又如学习世界史资产阶级革命时,把英、法、美等国的革命事件按时间顺序完整的编制大事年表,无疑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因此,“大事年表”可以帮助我们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贯通来龙去脉、提挈内容和要点、揭示变化规律的纵横功能,让学科能力和历史脉搏一起跳动。

三、分析年表 把握历史脉搏

通过对历史年表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不仅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深刻地把握历史的脉搏。

历史阶段特征,是指特定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所赋予历史的深刻烙印,它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民族运动)、对外关系(国际关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共性内容,是阶段历史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向的集中反映。[6]如通过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在江南出现,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等大事的分析,能够揭示明清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又如对19世纪40-60年代历史:国际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美国南北战争、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等历史事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垄断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和加强的时代特征,从而理解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7]揭示阶段特征,加强横向联系,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8]因此通过大事年表的年代断代,分析、概括、总结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无疑是初中历史教学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掌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不仅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学习的题中之义。

中学历史课本在每册教科书最后都附有“大事年表”,这些“大事年表”以年代为经,大事为纬,把散落的重大事件按年代先后顺序排列,从而构成总体的历史知识框架。大事年表的重要价值正在于激发历史事件间的关联,从而对历史内容进行假设性、推论性思考,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归纳与整理。基于此,重视“大事年表”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培养辩证的系统思维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由厚变薄”[9],从而为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实践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注释:

[1]陈伟壁:“大事年表”式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历史教学(中学版)》.2010年第04期.

[2]刘知几:《史通》卷一《六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01.

[3]江国龙:浅谈历史学习中对历史线索的巧妙梳理.《中学教学参考》.2010年第18期.

[4]邢军胜: “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5]王玫:例析“大事年表”式材料题.《学生之友(初中版)》. 2010年08期.

[6]邢军胜:“大事年表”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中小学教育网.2007-09-10.

[7]陈旭东:如何构建历史知识网络体系.《洛阳晚报·教育周刊·教与学》.2011-5-3.

[8]樊世新:谈历史学困生的转化.文理导航.2010-10.

2013年中考历史周年大事记 篇4

一、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1683年,清朝统一台湾。330周年纪念。

2.1853年,太平军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60周年纪念。

3.1898年,戊戌变法。115周年纪念。

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俄国十月革命。95周年纪念。

5.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85周年纪念。

6.1933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80周年纪念。

7.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75周年纪念。

8.1948年9月,三大战役开始。65周年纪念。

9.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60周年纪念。

10.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纪念。

11.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

12.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55周年纪念。13.1973年,灿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纪念。

1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纪念。

15.1993年,“汪辜会谈”。20周年纪念。

16.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二、世界史部分

1.1688年,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建立。325周年纪念。

2.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230周年纪念。

3.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65周年纪念。

4.1858年,印度章西女王领导起义军抗击英国军队。155周年纪念。

5.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45周年纪念。

6.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5周年纪念。

7.1928年,苏联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85周年纪念。

8.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结束;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实行“新政”;希特勒建立法西斯专政。80周年纪念。

9.1938年9月,慕尼黑会议。75周年纪念。

10.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德黑兰会议、开罗会议。

70周年纪念。

11.1948年,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65周年纪念。

12.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20周年纪念。

中国历史大事 中国历史大事记 篇5

一、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70-2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万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0.5-0.7万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0.4-0.5万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传予启,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三、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发明地动仪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国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避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30年 吴派卫温等率军队到台湾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 东晋灭吴

316年 匈奴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 东晋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统一南北方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起义开始,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爆发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灭亡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 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 王安石开始变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结束

1405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73年 三藩叛乱开始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839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1842年 鸦片战争

1842年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9世纪四五十年代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1851年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年 《爱珲条约》《天津条约》的签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1860年 《北京条约》的签订

19世纪60到90年代 洋务运动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883年-1885年 中法战争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5年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

19世纪90年代 帝国主义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1898年 戊戌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高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1911年 黄花岗起义、保路运动、武昌起义

四、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运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战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五、现代史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6年 四五运动,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 改革开放

1992年 邓小平讲话,加快改革开放

1997年 香港回归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篇6

世界近代史(16世纪初——19世纪末)

在这一历史阶段中,世界各地区前资本主义文明的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被日益发展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血腥的殖民扩张所打破,人类逐渐步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阶段,进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和租地农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1607年:伽利略提出自由落体定律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建立

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765年: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美国建立(7月4日成为国庆日)

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美国独立战争结束 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

1787年: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年:法国大革命开始

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1830年:空想社会主义出现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欧洲三大工人运动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1859年:进化论诞生

1870年:普法战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年:巴黎公社成立、德国统一完成、德意志帝国(1781年)宪法颁布

1875年:法国1785年宪法颁布,共和制确立

1895年:电影诞生

世界现代史(20世纪初至今)

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三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了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实施

1922年:苏联成立

1925年:苏联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1928年:苏联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29: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始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

1937年: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电子计算机出现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关贸总协定建立

1949年:北约组织建立

1950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发展

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1955年:华约组织建立,两极格局形成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改革

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20世纪60年代:勃列日涅夫改革、福利国家发展

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

1967年:欧共体正式成立、东盟成立

1969年:网络技术发明

1970年:日本、欧洲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

1975年:苏联经济停滞

1985年: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9年:东欧剧变、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3年:欧盟建立

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出现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开端、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1856——1860年:第二系鸦片战争

1860年代——1890年代:洋务运动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

1898年:戊戌变法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清末新政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

1911年:辛亥革命

1912年:北洋军阀统治开始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发展的黄金时期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

1924——1927:国民大革命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开始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中国、中共七大召开,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1949年:渡江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台湾问题产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1953年: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一五计划开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颁布、人民代表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形成、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百方针“出

1958年:社会主义总路线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2年:调整恢复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岛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出现曲折

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中美建交

1980年:深圳四个经济特区建立

1988年:海南省成为经济特区

1990年:邓小平南巡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浅析历史中考与复习 篇7

1. 明确中考考试范围与考点。

明确考试范围和考点, 是初三历史中考复习开始阶段必须进行的工作。初中历史中考内容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多方面内容。明确大范围后, 引导学生按照历史知识的六要素 (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等) 找出具体的知识点, 然后指导学生针对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 思考怎样复习并找出一种最佳的复习方法。这样就使每个学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高复习效率和质量。

2. 制订好计划, 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我们在开始全面复习之前必须制订好详细的复习计划, 把每一堂复习课的内容都安排好, 还要把复习计划告知所有的学生, 让学生也心中有数。这样, 每一堂复习课都很充实, 做到有的放矢, 忙而不乱, 不至于对历史复习产生畏难情绪。这是全面掌握历史知识、决胜中考的前提。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 制订出阶段复习和整体复习计划, 做到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主攻目标, 按时进行复习, 集中精力, 各个击破。这样, 通过定时定量, 学生就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完成大容量的繁重的复习任务。

二、要明确复习对象, 精心编选复习题

1. 明确复习对象。

明确复习对象, 主要是因材施教, 对学优生多鼓励, 对中等生、后进生多帮助。初三总复习阶段, 后进生因基础差, 学习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差, 面对如此繁重而困难的复习任务, 更是畏难不动, 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复习任务, 更不用说保证复习质量了。为此, 教师应随时掌握这一小部分后进生的情况, 对他们多一点爱心和耐心, 多一份督促。要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整理知识、落实考点, 在平时的课堂提问、试卷批阅和阅后的改错中, 加大对他们的检查力度, 让他们无懒可偷。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地给予表扬, 让他们有成就感, 以提高其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精心编选复习题。

第一要让学生明确考题结构;第二要在复习的每一个阶段都精心准备一套诊断性试题, 使学生清楚中考试卷的题型构成与大致的分数分布。如近年历史中考的试卷都由单选题、综合题两大题型构成。分数分布为单选题48%、综合题52%。一般说来, 在整个历史总复习中, 教师至少要准备六套试题: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各两套, 综合题两套。另外, 教师还应做到每试必阅, 每阅必详, 每详必促其改之, 从而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信息反馈, 督促学生及时解决复习中出现的问题, 纠正偏差。

三、要巩固知识和训练能力并重

初三历史总复习不能搞成学生的死记硬背, 让学生一背到底, 也不能一个劲地在课堂上给学生归纳知识点, 满堂灌, 搞包办代替, 而应做到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同时进行, 让学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把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考说明》, 特别是“考试目标”部分。了解测试水平的几个层次, 以及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涵义, 并根据测试水平的不同层次来把握知识。如让学生整理知识, 把历史基础知识分为具体的和理论的两大类。具体的历史知识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再认、再现, 一般通过选择题来测试。理论性的历史知识包括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历史人物的评价, 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等等, 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运用, 一般通过列举、材料分析、问答题等题型来测试。这样, 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就能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其次, 总结学科的记忆原则和方法, 让学生在复习中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对于讲述过程的动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以时间为轴记忆、以地点为轴记忆、以发展层次为轴记忆、以事物情节为轴记忆等;对于静态性质的历史知识, 一般采用的记忆方法有数字编码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对照记忆法等。有时同一个知识点可用几种方法记忆, 看哪一种方法效果更佳。历史知识记忆的原则一般有以下几条:先粗后细、先大后小、层层深入步步展开;弄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注意知识的前后连贯、同类知识联想扩散, 等等。

再次, 在复习过程中注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把握概括归纳、分类比较、综合分析等能力, 最大限度地灵活运用到复习中。例如在复习世界近代史时, 我要求学生把早期的几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对比, 制作一个综合简表。先要求学生自己列出表中的比较项目 (如时间、背景、领导阶级、简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 , 再让学生根据简表思考, 找出这几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 (如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相同结果、领导阶级、代表人物、重要战役、重要文件等) 。这样, 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能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一举两得。而且学生通过自己梳理知识, 能把知识点化零为整、化繁为简、化粗为精, 真正做到知识过关。

最后, 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在复习中, 针对中考题型及一些具体题型, 训练学生的解题思路, 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如材料分析题的正确解题步骤应是: (1) 浏览问题, 阅读材料, 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 (2) 认真阅读、理解材料, 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 ; (3) 结合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联系教材; (4) 紧扣题意, 认真作答。作答时, 应注意有三种不同的回答形式:纯粹用所引材料或归纳材料观点、引用教材的观点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引材料回答, 同时书写要“一齐四化”, “一齐”即书写左对齐, “四化”即要点化、层次化、提示化、序号化。

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复习后, 一般来讲师生双方都能较好地完成复习任务, 对即将到来的中考胸有成竹, 充满信心。

摘要:现在的历史中考兼有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两种功能, 对初中历史教师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作者就如何搞好初三历史复习, 结合教学实践提几点建议。

中考历史大事年表 篇8

一、试题特点

1.知识点的选择涵盖面广。

知识点分布较为均匀,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基本上平均涵盖。

选择题:中国近代史有第1~7题及第12题,8分;中国现代史有第8~11题,4分;世界近代史有第13~16题,4分;世界现代史有第17~20题,4分。非选择题:中外古代史有第21题,5分;中国近代史有第22题,7分;中国现代史有第23题,7分;世界近现代史有第24~25题,11分。如此布局,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与检测等的考查范围。

2.强化课标,立足基础。

本试卷所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上每个都能在课标中找到依据。如课标要求“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意义和影响”,选择题第3题就通过描述辛亥革命的一段材料,要求学生判断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其他选择题第9题所示改革开放时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股票”,第11题考查的“863计划”,第13题《权利法案》的意义等均属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还有,中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国的近代化探索,科技革命及德国史、美国史,对这些重点考点的考查都依据课标,命题稳定成熟,符合新课改理念,对我省今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检测和导向作用。

3.注重能力立意。

本套试题侧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旨在让学生学会概括、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第1题、第8题、第21题、第23题、第24题,都考查了学生对图片的认知,需要学生明确图片表达的信息,回归教材知识,作出合理判断。关于对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如第4题,要求学生判断年代尺上的时间,联想发生的相关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并据此判断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国民大革命是反帝反封的重要阶段,全面抗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等。对照题中选项可以得出,年代尺反映的是民主革命的主题。如第8题,图片反映出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三件大事,它们起到的作用就是巩固新生政权。解答这样的试题,需要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有个整体上的把握,通过进一步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第24题,要求写一篇短文,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依据要求组织所学知识,虽难度不大,但考查能力的倾向十分明显。

4.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且着眼细节。

2013年中考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考查主干知识,但往往在细节处设问,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如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外交、中国人民的抗争、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罗斯福新政、拿破仑对外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东问题等这些知识点的考查都属意料中事,但其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中国近代化探索几年来成了考查热点,但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有哪些?美国史学生掌握得非常熟练,但《独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间有何联系?

本套试卷非选择题每道题均为一个小专题。如第21题是“中外文明的发展与交流”,第22题是“戊戌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影响”,第23题是“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成就”,第24题是“科技革命与科技人物”,第25题是“美国的崛起与发展”。这些专题知识从整体上看体现了以下这些理念:思想解放运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科技进步推动本国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国崛起的历程与启示。这也延续了河南中考的一贯特点。

5.依托周年,考查历史。

试题考查的许多事件属于整5周年或整10周年大事。如2013年是达·伽马开辟新航路515周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325周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230周年、马克思诞辰185周年、美国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50周年、卡尔·本茨研制成功汽车110周年、苏联工业化开始85周年、罗斯福新政80周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以色列建国65周年、冷战开始65周年、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75周年、戊戌变法115周年、三大战役开始65周年、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开始35周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55周年等。

二、备考建议

(一)开卷考试闭卷备考,把握基础知识是关键

1.利用目录复习,建立知识的横向联系。

2.进行专题复习,建立知识的纵向联系。

例:新中国农业政策的四次调整。

(1)1950年到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发展开辟了道路。

(2)1956年基本完成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结果: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3)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颊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1978年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了土地公有制,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多角度训练,巩固掌握重点知识。

(二)如何回归课本endprint

误区:回归课本就是让学生背书。

回归课本的目的是把课本中的核心知识牢固掌握,理清易混点,突破易错点。围绕这一目的,方法有很多。

1.线索不清楚的,自己动手构建知识框架。

2.概念不清晰的,可以把关键词空出来填空、默写重要知识点等。

3.经常出错的地方,自己要将其整理到一起,通过请教老师、和同学讨论逐个突破。

4.事半功倍的做法,还是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试题演练。如针对《近代化的探索》这一单元,2013年各地中考历史试卷出了44道题,如果再加上2012年、2011年中考的相关试题,其中的必考点已全部囊括,把它们有针对性地挑选出来做,留心问题所在,重点复习,这样的效果比单纯背书要好得多。

(三)能力训练在平时

1.平时做练习题尤其是做选择题时,不仅要能做对,还要知道为什么选某一选项,并且弄清楚其他选项为何不对。

2.注重知识小结。可先建立知识框架,然后自己写出关键知识点。

3.平时作业、训练,要有意识地多做主观题,要认真做,按照考试要求做。

(四)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贴近现实生活

“学以致用”是历史教学活的灵魂,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将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与社会热点内容紧密结合是中考历史一贯的指导思想,近年来的河南中考历史试题始终坚持了这一原则。粗略算来,2014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之一。

◆切入角度:

(1)中国法制化道路: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2)世界法制化道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内容比较和作用归纳。

2.近现代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切入角度:

(1)可从晚清弱国地位是怎样形成的,新中国成立后弱国地位是如何发生根本性变化,国际地位又是怎样逐步提高的这条线索切入。

(2)也可结合建国以来的外交成就,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政策的演变。

3.20世纪中国的三次巨变(伟大革命)。

◆切入角度:

(1)三大巨变的代表性事件(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注意与改变社会性质的三大事件区分)。

(2)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南京、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人手,认识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变迁表现和原因。

(3)从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角度切入,分析变迁的原因(如深圳城市和衣食住行变化的原因等)。

4.大国发展(政治民主化过程、经济工业化过程、国际交往密切化过程)。

◆英国史切入角度:

(1)近代英国崛起的原因和影响。

(2)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日本史切入角度: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分析、归纳。

◆美国史切入角度:

(1)美国崛起的过程、应对危机的做法、国际地位的变化等。

(2)中美关系从对抗到和解再到合作的演变进程,分析其变化原因、带来的影响等。

(3)从中美共同应对挑战的角度切入,理解中美合作的历史作用,如共同应对法西斯的侵略、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等。

5.“三农”问题。

◆切入角度:

(1)历代农业科技发展,认识到科技兴农的重要性。

(2)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政策的演变和作用。

6.人类交流、合作求生存、求发展。

◆切入角度:

(1)16世纪,新航路开辟,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0世纪,全球化加速,人类日益成为利益和命运攸关的共同体。

(2)二战中的反法西斯合作。

7.科技发展、科教兴国。

◆切入角度:

(1)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推动。

(2)二战后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

(3)科教文化因素在日本两次崛起中的作用

(五)解题技巧平时练

1.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在此一定要做到“三看”、“三思”。

对题干要做到“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是肯定还是否定角度,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答题内涵和外延。

对被选项要做到“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史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例1 清末一位小商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卖菜的不能随便出入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例2 下列史实对解决民生问题起到积极作用的是 ( )

①萨拉热窝事件②罗斯福新政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④我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这两道题的答案分别是D和B。

2.材料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第一步,审题。审清题意是正确作答的前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①审关键词——明确要求答什么。

②审限定词——确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定、答案来源的限定。如“依据材料回答问题”,其答案来源范围自然要依据材料所给信息。

③审分值——量体裁衣,根据分值判断需要答几点(中考一般每点1分)。

材料题审题要先看问题,再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阅读材料,特别是找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观点、事件、引文出处等),这样的阅读顺序目标性强,能够提高做题效率。

(2)第二步,打腹稿。根据问题按图索骥,准确对接,化整为零,重新建构,在心中列出答案提纲。

上一篇:员工违纪违规管理办法下一篇:2015年度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