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2024-05-16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精选9篇)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1

一、选择题

1.从以下中国古籍出现的人名中,你认为能体现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什么观念?()

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崔祖思(《南史》),郑严祖、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严世藩(《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A.等级观念

C.法治观念B.宗法观念D.辈份观念

B.西周中期王室衰微 D.战国时期群雄并立2.《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西周初期分封制C.春秋时期分封制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制建立了近两千年,不能改变。古往今来上上下下的人都安于这种制度,这是势所必然,若不是由于合理,哪能够如此呢?”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臵郡县“势所必然”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臵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胡芦画不难,胡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胡芦,要把胡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没有任何地位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臵,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6.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氛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7.右图中情景反映的应是哪一次战争带来的影响()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资政新篇》

C、定都天京D、创立拜上帝会

9.20世纪前期,下面这首歌曾做为国歌并广为传播:“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五色旗。”它很可能出现于()

A.1901年B.1912年C.1927年D.1932年

10.“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

1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指的是哪一次会议()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八七会议

12.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D.决定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3.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是()

旧邦新造,飘扬

A.卢沟桥事变B.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C.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D.中央社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蒋介石签发给朱德的委任状

14.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革命精神。你认为下列革命精神按出现的先后顺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五四精神”②延安精神 ③井冈山精神 ④长征精神

A、①③④②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③②

15.《全球通史》的作者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

A.小农经济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计划经济的确立

B.秦统一六国、清帝下台、新中国成立

C.封建制度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16.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的讲话:“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D.社会主义制度

17.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材料中的“里程碑”表现在()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18.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政府组成人员全部来自少数民族D.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

19.文化大革命中成立的(),实际上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A.人民公社

C.革命委员会B.红卫兵组织D.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20.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总章程的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D.1992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22.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重大事件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迈出重要一步

④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3.亚非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里的“同”包括()

①相同的遭受殖民侵略的经历②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要求③相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④加强合作、保卫和平的共同的愿望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24.对下列两幅图片表述错误的是:()

(尼克松访华时送给毛泽东的瓷塑—“和平之鸟”)

A.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重大成就的代表

B.“和平之鸟”和《楚辞集注》是中美、中日建交的信物

C.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

D.该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5.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这个组织的建立

①是这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之一②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创始的以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③是我国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的一次成功的实践④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

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非选择题

“君主专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二皇帝之下,由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组成中央政府。三公分掌国家政务,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1)据上述材料简述秦朝的中央官制

材料三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摘自《明史·职官志》

(2)材料三中的“帝”指谁?其为何“罢丞相不设”?

(3)材料二到材料三官职设臵的变化体现了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在汉代到元代中央官制的设臵上有何体现?举两例说明。

2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康熙皇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摘自《东华录》(清)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即实行责任内阁制;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人民版教材·必修Ⅰ

请回答:(1)比较三段材料,所体现的政治体制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的政治体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2)分析材料二和材料三两部宪法性质有何不同?分别指出其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地位。

28、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白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1)材料中的“秦王”指谁?(1分)材料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

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2)请分别写出秦朝、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而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

(3)“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不平等条约的规定?(2分)举出当时台湾军民在反割台斗争中的两支主要力量。

材料三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反分裂国家法》

(4)材料四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结束海峡两岸分离状况,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该方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材料四鉴百年来的屈辱积耻、血泪斑斑交织的中国近代史,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国惨痛,以及缅怀祖先以往这光荣,怎不令人亟思奋发!窃感要使中国强大和光荣,实为我国当前最主要之急务,也是大家久郁心中一致之呼声及共同之渴望,并感到只要我们团结统一,共同对外,发奋图强,富强康乐光荣之新中国指日可待,因此,中国需要统一。

——台湾《中国时报》

(5)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答案

一、选择题:1—5BACDA 6—10BCBBD 11—15ACDAD 16—20ADDCC 20—25CDBBD

二、非选择题

26、(1)皇位世袭、皇帝独尊、三公分权

(2)指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

(3)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举例要体现中央官制的变化,如内外朝制、三省六部制等。

27、(1)材料一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材料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材料三是无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影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一大进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28、(1)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2)秦朝:郡县制度。元朝:行省制度。

(3)《马关条约》。义军和黑旗军。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3

关键词: 人教版 高中历史 必修1 区别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2004年第一版出版后,相继改版两次,在2007年推出第三版。针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进行比较,第3版历史教科书相比之前变化较大,存在很多优点,主要包括图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两个方面,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外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所谓外在结构,主要指教科书的排版、知识框架和体系等方面。这里存在的优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教科书选用的图片更贴近史实。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有关历史真实事件的图片,同学们很容易看到图片反映出来的历史现实,对历史的学习更有兴趣,所以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具有鲜明的图文并茂的特点。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的漫画《法国明信片上列强在瓜分中国》。图中一群侵略者手持钢刀宰杀一条中国巨龙,剁头的剁头,斩脚的斩脚,情形十分残忍和恶劣,这幅漫画十分形象具体地再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十分具有讽刺意味地批判了当时外国列强的这种可耻行为,同时展现了中华民族危机空前的历史情境,再多的语言文字描述也难以达到如此效果。

2.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排列。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更注重历史年限的编排。例如:《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必修l第l、2版中,而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和国共十年对峙等内容在第三单元《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这样的编写顺序容易导致学生混淆学习的知识时间。所以必修l第3版进行了相对应的改革,将第l、2版原第二、三单元合并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在单元内把上述内容全部按时间顺序重新编排,这样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记忆。

3.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

高中历史第三版教科书增加了《本课要旨》和《模块链接》两个栏目,如以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的《本科要旨》为例: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2)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3)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又如第3版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讲述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的三项内容,《模块链接》做了如下提示:“本课相关内容可参见必修2第11课;必修3第l9、20、2l课。”这样的《模块链接》有利于高中生学习和巩固复习,清楚地把握历史来源的来龙去脉。

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很多亮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内在结构存在一部分亮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习内容更简明扼要,减轻学生学习压力。

例如: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第3版的相关叙述则不到150字,相对之前第一版、第二版有较大改进,宪法中的一些具体规定经过改编排列在《资料回放》中,整体感觉比之前更简洁明了。第3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等历史知识内容也进行了行营的简化,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减轻学生学习历史的压力和负担。

2.将不合理的语言编写进行删除。

高中历史第一、二版教科书中仍然存在一部分不太合理的语言编写,在第三版编写过程中进行了删除。如必修1第1、2版《夏商周政治制度》一课是这样表述的:“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所取代。”如果这样表述,就是禹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启。在第3版改为:“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经过第三版这样改编,标书比之前更准确无误。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1第3版与第1、第2版之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我们必须不断对教材进行探究,以最完美的一面呈献在课堂上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松柏.浅析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第3版的亮点——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3版与第1、2版对比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07,10:23-25.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2、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这些措施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补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两个矛盾集中点,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刚刚出现,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太明显,秦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隋唐时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已经很明显,所以分散丞相权力。专制主义越发展,二者矛盾越尖锐,至明朝时已无法调和,故废除丞相。

3、我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

①神化皇权 ②皇权控制中央 ③削弱地方势力 ④注重思想文化控制

4、下列关于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的评述,正确的是:(1)是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的一种表现(2)通过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

5、隋朝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宰相权重难制

6、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设置了直属皇帝的具有传达性质的中央机构——军机处

7、明朝是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体制

8、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表明:皇权日益强化

9、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的是:明宣宗

10、明朝废行省、设三司的作用有: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③分散了地方的权力

11、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 ②中央集权制度 ③官僚制度 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12、我国宰相制度废除于:明太祖

1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产生到终结,期间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对此问题的评说中,正确的是:(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2)秦始皇实行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3)明清时期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和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14、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正确的是:(1)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2)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3)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曾起过作用的下列认识中,错误的是

(1)秦汉时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总体上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全国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崩溃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3)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从根本上说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6、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职: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17、中国古代社会直接实行君主制度的统治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的矛盾有:①中央与地方 ②君权与相权

19、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 20、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1、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中最主要的是:维护国家统一

22、“内阁制度”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于:明成祖时

23、关于军机处的表述:①设于雍正帝时

②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③它的设立显示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渐趋衰落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1、雅典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2、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是:城邦

3、对古希腊众多奴隶制小国出现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地理环境

4、古代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

5、为希腊城邦雅典从君主制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的是:贵族制

6、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7、下列关于雅典民主制的说法,正确的是:(1)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2)促成雅典政治、经济、文化臻于极盛(3)是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

8、在古希腊诸城邦中,斯巴达:实行贵族制的城邦

9、被马克思称作的“希腊内部极盛时期”的是:伯里克利时代

10、公元前8世纪雅典城邦兴起于:氏族制度瓦解过程中

11、希腊城邦政体的主要类型有:(1)民主制(2)贵族制(3)君主制

12、公民大会管理的事务有:①内政 ②外交 ③军事防务 ④官员选举

13、古希腊城邦政体出现的先后次序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14、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的表述正确的是:(1)出现于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2)是奴隶制小国(3)突出特征是小国寡民

15、“全希腊的学校”是:雅典

16、下列关于希腊城邦衰落的原因是:城邦之间长期混战促使其衰落

17、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日常事务的是:五百人会议

18、雅典国家最终形成的标志是:克利斯提尼改革

19、在雅典奴隶民主政治中出现了很多新设机构或官职。向各等级男性公民开放的职务包括:(1)公民大会代表

(2)执政官

(3)陪审法庭法官

20、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

21、下列民主运作的方式,起源于雅典的是:①差额选举制 ②任期制 ③议会制 ④比例代表制

22、雅典民主政治机构主要由哪些部门组成:①公民大会 ②陪审法庭 ③五百人会议 ④十将军委员会

23、雅典民主制度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小国寡民体制

24、维系古希腊文明发展的生命线是:海洋

25、希腊城邦的政体类型多样,包括:(1)民主制(2)贵族制(3)君主制

26、雅典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

27、下列关于古代希腊城邦的评价,正确的是(1)民主政治有了高度发展(2)其实质是奴隶主的民主(3)有利于希腊文化的发展

28、下列叙述,与克利斯提尼有关的是:(1)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血缘部落(2)设立五百人会议(3)成立十将军委员会

29、雅典实行的是:民主制

30、雅典被称为是“全希腊的学校”,最重要的依据是雅典:民主政治健全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5

【课前学生自主求知篇】

【课标导学】了解孔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难点预览】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教法和学法探索】“问题探究法和学案导学法相结合”

【课上师生互动生成篇】

一、孔子的学说

(一)、孔子其人:孔子小档案

年代:

出生地:

地位:

编著:

(二)、背景: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表现: ①经济上:和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日益瓦解。

②政治上:衰微,诸侯争霸,制、制遭到破坏,“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就是当时社会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三)、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

(1)核心:“”和“”。主要内容是“”和“”。①“仁”,即“仁者爱人”:

内容:

a.要求统治者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和任意刑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b.理解和______他人,以此调整___________,稳定。(人与人之间)实现途径:

必须遵循“________”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礼”,即“克已复礼”:

实质:

孔子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___________制度。(即周礼)

实现途径:________

正名,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了的____________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_____”。

评价:

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______的一面。实质上是力图维护制度。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是“礼”的体现。

(2)提倡

含义:要求统治者,用教化百姓;也不排除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

2、哲学思想:对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放在优先的位置。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上,主张“”。

②教育方法上,主张“”。

③学习态度上,主张

④学习方法上,主张把与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四)、影响(孔子思想及孔子):

(1)在当时:。

(2)对后世:之后经过形成完整的_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_。

(3)对世界:孔子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具有重要影响。

(4)孔子被尊崇为____,受到后人景仰。

二、老聃与《道德经》

(一)、老聃简介:时期国人,重要的思想家,家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通过《》一书流传下来。此书又称《》,总计约5000字,是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

(二)、老子的学说:

1、哲学思想:

(1)道:

①“_ _”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__,_”的思想,剔除了“”的绝对权威。

(2)辩证法:任何事物都有_____的两面,可以转化。

2、政治思想:倡导政治上,以。

此外,主张小国寡民、愚民政策,有消极影响。

(三)、影响: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___的哲学家.(2)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课后双基巩固篇】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1)“仁”(2)“礼”(3)“为政以德”(4)“有教无类”

A.(1)(2)(3)(4)B.(1)(3)(4)C.(2)(3)(4)D.(1)(2)

2、下列对孔子思想中“仁”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从根本上代表了人民的要求

B.是孔子政治思想的精华

C.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少暴政以利于其统治

D.强调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B.忠恕之道C.克己复礼D.中庸之道

4、以下哪些观点不属于老子的主张()

A.“无为而治”B.“忠恕”之道C.“守静”D.“天法道,道法自然”

5、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A.“无为而治” 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思想”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6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最先出现的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是()A.习惯法 B.成文法

C.万民法 D.《民法大全》 2.《十二铜表法》的诞生是()A.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B.长期对外扩张的结果

C.罗马共和国建立的结果 D.法学家积极立法的结果 3.罗马帝国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就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所以统治起来困难至极。”下列哪一法律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一困难?()A.习惯法 B.公民法 C.万民法 D.自然法

4.早期罗马法的主要特点是()A.具有很大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B.内容繁琐复杂

C.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结构严谨精密 5.下列未受到罗马法影响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 B.英国《权利法案》 C.美国1787年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6.罗马法中具有超越时间、地区与民族的永恒价值的法律观念是()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B.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C.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 D.所有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

7.罗马法的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但也有一些内容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下列罗马法的原则属于这一类型的是()A.与其判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B.任何人不能因为思想而受惩罚

C.父亲的罪名或所受的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 D.平民与贵族不得通婚

8.下列关于右图《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是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该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 B.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C.按照《十二铜表法》贵族仍旧可以随意解释习惯法 D.该法对于平民最大的好处就是规定按律量刑

9.(2010年广东广州调研文综)《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该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 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 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 10.罗马法体系从起源到完备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从根本目的上说是为了()A.维护平民的利益 B.适应帝国的发展 C.巩固贵族的统治 D.维护境内自由民的利益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一、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二、对剥夺一人的生命、自由和国籍的判决,是专属百人团大会的权力。

三、经长官委任的承审员或仲裁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收受贿赂的,处死刑。

四、执行死刑时由刑事事务官监场。对一切刑事判决不服的,有权上诉。

五、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或把市民献给敌人的,处死刑。

六、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

——摘自《十二铜表法·第九表 公法》

请回答:

(1)上述法令颁布的背景是什么?

(2)该法令第九表第一条的规定对哪一阶层直接影响最大?为什么?能不能说该法令损害了这一阶层的利益?为什么?

(3)有人认为该法令第九表第二、四、六条的规定保障了奴隶的生存权,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4)上述法令的颁布产生了什么影响?

12.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根据你对罗马法演变过程的了解,你认为法律的完善与社会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联系你对罗马法的作用的学习,你认为国家在制定法律时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三 罗马人的法律 1.A 2.A 3.C 解析:针对罗马帝国人口多难于管理的问题,罗马统治者发展了罗马法,使它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这就是万民法。

4.B 5.A 解析:雅典民主政治的成熟发展早于罗马法的发展。6.A 7.D 8.C 9.B 10.C 解析: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11.(1)背景:①早期罗马法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②当时多由贵族担任法官,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贵族特权;③平民为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地与贵族进行斗争;④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2)阶层:奴隶主贵族。原因:因为该规定限制了贵族阶层随意发布和解释法律维护特权的做法。不能。原因:因为该法令的制定者是奴隶主贵族和根本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3)不对。原因:因为该法令保护除奴隶以外的罗马公民。

(4)影响: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12.(1)内容:从形式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民法和万民法。此外,自然法观念的提出标志着罗马法的高度成熟。

(2)关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法律的不断完善,法律的不断完善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的问题与思考 篇7

1. 化学必修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人在过去一年高一化学教学中通过问卷、测试、访谈等多种方法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初步总结了导致学生在化学必修1上学习困难的原因。从教师角度来说, 元素化合物知识简单易懂, 所以在教学时没有过多地考虑教学方式方法, 没有进行及时的学法指引。这样的矛盾最后造成了学生在元素化合物学习上的困难。事实上, 就像给小学生讲1+1=2, 越简单的知识越需要教师精心组织教学。面对这样的状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 必须积极努力改变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现状。

2. 化学必修1教学改进策略

2.1 通过实验探究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

实验探究, 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模式, 也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根据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 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促进学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

例如, 在氯气性质教学时, 安排学生完成如下探究过程:

探究1:氯水成分的检验。学生通过讨论对氯水的成分进行了预测, 初步得出氯水中可能有CI2, CI-, H+等基本微粒, 根据预测设计并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 结合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了一些结果: (1) 根据氯水的颜色判断氯水中存在Cl2分子; (2) 加硝酸酸化的Ag N0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存在CI-; (3) 加镁粉产生大量气泡, 该气体经检验会产生爆鸣声, 说明氯水中有H+; (4) 用待测液滴到石蕊试纸上, 发现试纸“如愿”变红了, 紧接着, 异常现象发生了, 刚刚变红的试纸居然褪色了, 这一现象大大出乎学生意料。面对这一异常现象, 同学们进行了激烈讨论:一种可能是Cl2分子使石蕊褪色, 另一种可能是氯水中存在着一种新生成的能使石蕊褪色的微粒。那么真实情况如何?于是, 继续进行探究2。

探究2:谁使石蕊褪色了?在这个探究中, 教师给学生提供两瓶干燥纯净的氯气, 石蕊试纸两片, 学生很快想到了一个快速简便的方法, 把一片试纸直接放进瓶中, 另一片试纸润湿后放入另一瓶氯气中。很快, 第二个褪色了, 而第一个没有任何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导致石蕊褪色的不是氯气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准备, 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形成都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来进行, 通过实验设计, 使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感受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形成, 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2 结合生活实际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迁移

在化学教学中贯穿STS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化学新教材的编写也力图体现化学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的关系。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或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不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把化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化学的意义, 最终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

例如, Fe2+与Fe2+的性质和转化是元素化合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但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用品设计这样的实验:取一个苹果, 把苹果现榨成苹果汁, 并放置一段时间, 不久后学生发现现榨的苹果汁由绿色变黄了, 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平时吃苹果时也会有亲身体验到, 然后告诉学生原来是苹果汁里的Fe2+被氧气氧化成了Fe3+所以引起了颜色变化, 这个过程就是Fe2+到Fe3+的转化。紧接着又告诉学生, 老师还能把颜色变回来, 然后取出一粒最常见的维生素C片剂投入到已经变黄的苹果汁中, 颜色顿时又变绿了!原来维生素C是一种典型的还原剂, 所以Fe3+被维生素C又还原成了Fe2+。

原来化学就在生活中!以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材料为起点, 设置真实的、针对性的、启发性的情境, 通过有效调动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确保化学知识有效迁移的顺利完成。

2.3 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巩固

2.3.1 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记忆

类比是一种比较, 这种比较在本无相似之处的事物间创造出相似之处以进行比较。元素化合物知识虽然繁、杂、乱, 但知识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找出不同知识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归纳, 可以加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例如根据物质的作用可以把很多物质联系起来, 常见的漂白剂有:氯水、Ca (Cl O) 2、Na2O2、H2O2、O3、SO2和活性炭等。常做氧化剂的物质有:非金属单质 (如O2、Cl2、S等) 、金属阳离子 (如Fe3+、Cu2+等) 、酸 (如浓H2SO4、HNO3等) 、盐 (如KMn O4、Na C1O、Ca (Cl O) 2等) 、过氧化物 (如H2O2、Na2O2等) 、O3等。

2.3.2 以氧化还原反应为媒介简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既是学习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载体, 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又离不开基本概念及理论的指导。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一直贯穿中学化学的始终, 非金属元素一般都具有多种价态, 多种不同价态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抓住化合价变化这条主线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此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如:S→SO2→SO3→H2SO4或S→SO2→H2SO3→H2SO4, 上述两条主线很好的解释了工业上煤的燃烧最终导致硫酸型酸雨的形成, 另外, 工业制硫酸和上述化合价变化惊人的相似:Fe S (S) →SO2→SO3→H2SO4。再如:N2→NO→NO2→HNO3, 这条氮元素化合价依次升高的主线解释了雷雨发庄稼, 而工业制硝酸依然延续类似的思路:NH3→NO→NO2→HNO3。通过这样的整理, 大大简化了学生的记忆, 减轻了学习负担,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 让化学必修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教好地认识和解决, 并为今后化学教学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摘要:针对新课程改革以来必修1教学的现状, 在问卷、测试和访谈的基础上对高一必修1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初步得出导致学生必修1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改进策略, 即通过实验探究、联系生活实践、学法指导三个方面优化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指瑕 篇8

一、总星系是不是天体系统

在必修1教材第3页图1.2中,关于“总星系”有如下描述:它是目前人类所知道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我们都知道,天体系统是指运动着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构成的相对独立和层次不同的系统。很显然,总星系的范围受限于人类的观测水平,它并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所以笔者认为,总星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天体系统,而应该是某个未知的天体系统的一部分。

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必修1教材第12页的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中说: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众所周知,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约为3.0×108m/s,而每小时300万千米其实是太阳风暴爆发时喷射出的带电粒子流的速度,所以说,“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万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这句话的表述是不合适的,容易引起误解。

三、“时”与“小时”的争议

“时”与“小时”这两个单位有没有区别?笔者以为区别是有的。一般而言,“时”指的是时刻的单位,比如“现在是上午8时”,而“小时”是指时间长度的单位,如“会议持续了2小时”。对此,我们在生活中都能很好地区分,但在很多教材中却非如此。如必修1教材第13页中“如果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如果以太阳为参考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是24小时,叫做太阳日。”还有第19页图1.23中的白昼长短亦是以“时”为单位。教材为什么会如此表述呢?其实,教材中将“时”与“小时”混为一谈并非编者失误所致,因为从1993年起,我国量与单位标准中就明确规定,时刻和时间长度必须都用“时”作为单位。但有时候,我们按此表述很容易引起误解,如“飞机7时能到达北京”,这句话是指飞机会在7点钟到达北京,还是飞机需要7个小时能到达北京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以避免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认识。

四、海滩的形成

必修1教材第71页图4.5中,关于沙滩的形成有如下解释: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对此,笔者质疑如下: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是否一直在减慢呢?我们可以将海岸视作一个粗糙的坡面,波浪在向岸运动的过程中,受坡面和摩擦力的影响,速度是在逐渐减慢的,直至静止后,再向海回流,回流过程之初,波浪肯定是在做加速运动的,然后才在摩擦力和海水顶托作用下速度逐渐减慢。因此,教材中所说的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速度逐渐减慢是不合适的,而且沙滩的形成也并非如此简单。实际上,沙滩是波浪及其派生的沿岸水流综合作用的产物。外海波浪传入近岸浅水区,受到海底的摩擦作用,波锋变陡,波谷变缓,水质点运动轨迹呈现往复流动,而且向岸进流速度通常大于离岸回流速度,导致底部泥沙向岸搬运,并被上冲水流帶至海滨线上堆积,从而形成沙滩。

五、火山锥的形态

必修1教材第75页中关于火山锥的形态描述如下: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这种说法当然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可以从本页中图4.15“日本的富士山”中得到验证。但本页的图4.14“火山示意”中所显示的火山锥形态却非如此。图中的火山锥坡面是一个典型的凸形坡,即上部坡度较缓,下部坡度较陡,这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直观印象。

上述“教材”即教科书(课本)显然是取其狭义。作为师生共用的核心教学材料和课程载体,教科书理应具备本源性、学术性、权威性等众多属性,而其对知识表述的准确性乃是最为基本的要求。故此,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予以指出,当是教师的务实之态。

高中必修1历史总结 篇9

一、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从知识层面上看,本课的知识目标主要有“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征”。从能力目标上看,本课的能力要求是“了解”和“认识”,前者属于识记层次,后者属于理解层次。另外,认识还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夏、商、周的更替;夏朝的政治制度;商朝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

2、能力培养:

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通过对分封制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事物现象的深入了解,达到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宗法制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根据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例,来回归历史,掌握历史事件或历史概念的内容。学会融会贯通。

3、思想认识: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的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源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的内容,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通过这些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采用什么样的政治体制,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其作为统治者的地位。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无论哪个制度,其实都是统治者压迫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三、过程与方法

采取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授课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四、重点难点:

1、重点

(1)分封制(2)宗法制

2、难点

本课是高一历史的第一节课,容量是以前所学课文的三倍以上,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讲述三节课以上的内容,又需要学生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以及西周的礼乐制度的联系

探究两个主要问题:

⑴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是什么?

⑵宗法制对我国社会有什么深远影响?

明确三个主要概念:

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教学过程: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掌握朝代更迭的顺序,时代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帮助。

导入新课前,列出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参照课文的课前提示,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所在。

“早期政治制度”中“早期”的含义指的是“先秦时期”实际指的是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有了国家才有政治,中国国家是如何出现的,由此导入新课:“王”的出现和“帝”的传说。明确这段时期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是:生产力的进步带动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阶级、权利等相关信息特征的出现,为国家的出现,也为由“家天下”到“公天下”的出现埋下伏笔,而这也是《礼记》中的由“大同时代”向“小康”时代的过渡时期。

简要介绍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及夏商周的朝代变迁的历程

重点讲解下两个问题:

1、分封制: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

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周王室的权力,一是要“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遗族叛乱,三是要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

(2)主要内容:

①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对象是王室子弟、功臣、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

②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3)特点:

周王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天下共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必须服从于周王的命令。

(4)作用:

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通过分封使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因此得到了加强。

提问学生:分封存在的隐患,为后面的“礼崩乐坏”提供一定的背景。

2、宗法制(1)核心内容:

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2)特点:

大宗永远是小宗的领袖,因此,诸侯(小宗)永远要服从天子(大宗),而卿大夫(小宗)永远要服从诸侯(大宗)。

宗法制度是从父权制社会演化而来的,它试图用父子血缘亲情来维系王权的威严和稳定。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3)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宗法制度一方面用血缘关系确定人们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又用血缘关系限制人们的社会关系。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用各种材料使学生理解宗法制,以及宗法制度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的影响

介绍礼乐秩序,使学生明白

礼、乐的结合不仅能维护奴隶主贵族内部的等级秩序,更能有效地统治人民。所以,“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西周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和加强社会等级秩序,小结:围绕课前提示进行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

1、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

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2、《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3、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最北和最东面的是

A.鲁、卫

B.齐、楚

C.卫、晋

D.燕、齐

4、楚王问鼎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A、关注青铜鼎的铸造 B、希望借助周王室争霸

C、想替代周王号令天下 D、有与周王平分天下的野心 情境创设:

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

问题: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

阅读理解

1、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请回答:

(1)材料中所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的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关系?(3)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2

用心

爱心

专心(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一: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

材料二: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在德不在鼎。”这即是历史上有名的“问鼎中原”之典。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楚王问鼎”的成语故事说明了什么? 课后作业:

1西周的统治与前两代相比有何异同点?

2、什么是分封制?

3、什么是宗法制?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这些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早期国家出现的背景、过程,并概括其特征。初步掌握从历史传说中汲取相关历史知识的能力。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概括从文明初期到西周时代的历史演进过程.[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了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知识,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本课重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三)本课难点:西周礼乐秩序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关系的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教学内容:

一、早期国家的出现:

概况、背景

二、夏商政治文化:

三、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目的:“封邦建国,广建诸侯,以藩卫宗周”

内容:对象、义务

发展历程:开始 推广 衰落

影响

2、宗法制:含义、特点、与分封制的关系、衰弱、影响

3、礼乐秩序:含义、目的、特点、实质、发展历程

四、春秋战国的政治制度;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五)小结:

1、几种重要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夏商政治制度 西周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

2、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六)随堂检测:

一、练一练:

1、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B)

①巩固部落联盟的需要②私有制发展的结果③阶级对立的产物④统一国家的需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B)

A、夏民后裔 B、商代遗民 C、周朝百姓 D、少数民族

3、在西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内享有的权利不包括:(B)A、设置官员 B、自称天子 C、建立武装 D、征派赋役

4、《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

用心

爱心

专心 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D)

A、财产 B、地域 C、信仰 D、血缘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C)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二、考一考:

1、阅读下列材料: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仪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请思考:上文反映出夏朝建立后,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後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历史》 请思考: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依据这两段材料,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参考:

1、变化:“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保护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已经诞生。

原因:私有制发展和阶级对立的必然结果

2、(1)分封制。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

用心

爱心

专心(3)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政治性质的制度。

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用心

上一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方案下一篇:闽南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