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2024-07-13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共11篇)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1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2

一、历史课与政治课的相互补充

历史和政治同属社会科学, 它们的研究对象都是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人们对这些社会现象的看法, 只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历史更注重客观的史料和论从史出, 而政治则是把这些史料通过整合、加工, 抽象为一种理论。

历史与政治的关系反映在基础教育体系中也是如此。虽然历史与政治是两门不同的课程, 但实际上, 历史不可能没有政治的影子, 政治也贯穿于历史的每个角落, 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中, 很好地体现了政治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哲学原理。15世纪以后, 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起来, 对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但当时西欧的黄金却严重匮乏。自从《马可·波罗行记》在欧洲流传以来, 欧洲人一直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因此,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寻金热”的流行, 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因。奥斯曼帝国造成的商业危机和当时具备的客观条件, 则是新航路开辟的外因。总之, 新航路的开辟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在新航路开辟前, 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认为从欧洲向西航行也能到达东方, 但这一认识需要实践证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证实了地圆学说。因此,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即任何事物都有两点, 而不是一点, 因此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就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 对矛盾作全面的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 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 即坚持两分法、两点论。新航路的开辟,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弱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西欧逐渐兴旺发达起来, 这是矛盾的一面;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殖民者对亚洲、非洲和美洲的政治控制、经济掠夺, 造成了殖民地人民的极端贫困和落后, 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 这是矛盾的另一面。由此可见, 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我们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 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二、历史课与地理课的密切关系

历史有很强的时空观。掌握历史有两个方面:一是纵的方面, 即要记住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先后次序, 这样才能掌握历史的进程;一是横的方面, 即要知道在同一时间之内在不同空间都有哪些事件, 这样才能看到历史的全局。

谈到历史的不同空间, 就与地理产生了不可割裂的联系。历史课中的地点问题比时间问题复杂。人类活动在地球上, 人类的活动是和他们所在地方的地理条件分不开的。地理条件是多种多样的, 又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清楚有关的地理条件, 就谈不上对历史事件的真正理解。地理条件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却是重要因素。所谓地理条件, 包括位置、地形、气候、物产、交通、居民点等, 这些在地理课上都可以学到;但就历史课来说, 还须注意历史地理条件, 即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地理条件。

在探索新航路方面, 具有雄厚航海实力的意大利城市应当唱起主角, 为什么却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封建国家捷足先登, 走在海上探险的最前列?在学生初步回答的基础上, 我再归纳要点如下: (1) 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 地理位置有利。随着欧洲范围内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 特别是意大利与尼德兰之间, 商业交往日趋频繁,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地位和航海地位得到了加强, 意大利热那亚的许多水手纷纷迁居西班牙和葡萄牙, 从而使之掌握更先进的航海技术。 (2) 这两国都建立了中央集权, 已准备好向扩张殖民地和缔造殖民帝国这一步骤前进。特别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国王———恩里, 在推进葡萄牙航海事业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被称为近代地理发现的鼻祖。 (3) 两国均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使穆斯林和其他异教徒皈依天主教。从8世纪初起, 这两国就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下, 经历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在长期的民族斗争中产生了强烈的民族情绪和宗教情绪, 因此, 当他们向海外扩张时也把传播天主教作为自己的精神动力。综上所述, 将地理条件和人类历史文明的变化联系起来学习, 是非常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历史现象的。但通过一系列的地理历史的讲述, 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认识:地理条件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但不是决定因素。

三、文科综合整合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课与政治、地理课虽然联系密切, 不可分割, 但是历史课毕竟不是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重点讲历史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了解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要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这其中会包括人类政治文明的进程, 会涵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造就了不同历史、不同文明的地理条件, 但这不是“历史课”的目的。历史作为一门课程, 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基本史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历史教学一定要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 即使是为了丰富和深化教学而联系政治、地理学科的相关内容或方法, 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内容, 而且这种联系要以历史为基础, 不可喧宾夺主。

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部编版 篇3

1、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

(2)创立: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伊斯兰教。

(3)传播: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阿拉伯帝国

(1)版图: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阿拉伯文化

(1)发展原因: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支付与译著同重量的黄金稿酬。

(2)表现: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改造了古代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完整的代数学由阿拉伯人创造;“西医”有很多阿拉伯人的贡献;编著了《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九年级历史下知识点总结部编版 篇4

一、新经济政策(19)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 → 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5

《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字词:

胚子(pēi)戳(chuō)坎肩(kǎn)

恐吓(hè)畜生(chù)前腿劈开(pǐ)

一、思考以下几个问题: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局)

文章6—27段,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的。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文章的细节描写有警官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

军大衣:本文通过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

手指头:一开始它是赫留金用来要挟狗主人的资本,要求赔偿的本钱;但当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时,手指头又成了冒犯名种狗的罪证。这两处的细节描写,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主人公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本性跃然纸上。

二、归纳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如:

“我绝不轻易放过……”

“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

“混蛋”

“猪崽子”

2、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如:

“这是他老人家的……”

“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娇贵”

“伶俐”

3.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理解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4.“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又揭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三、要点分析

1、本文以“变色龙”为题,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变色龙”原是一种晰蜴,它皮肤的颜色会随着四周物体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变色为保护色。小说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用“变色龙”作小说的题目,含蓄形象地揭露了这个人物见风使舵、媚上欺下、趋炎附势的丑恶面目。

2、“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比喻和双关。“无精打采”,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作“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双关语,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具有讽刺意味。这里运用了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了冷清、凄凉、压抑的社会氛围,这正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的真实写照。

3、本文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刻画这个形象最突出的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的主人公具有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狡猾善变、反复无常的性格特点。最突出的描写方法是对话描写,通过个性化的语言,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

4、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本文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揭示了沙皇统治的黑暗。

5、奥楚蔑洛夫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这样多变说明了什么?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6

《海燕》同步练习

《海燕》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飞窜(cuàn)胆怯(qiè)震怒(zhèn)

B.号叫(hào)蜿蜒(yán)蠢笨(chǔn)

C.翡翠(fěi)飞沫(mò)呻吟(yín)

D.苍茫(máng)火焰(yàn)寂寞(mò)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苍茫高傲海鸥飞窜

B.蠢笨翡翠困乏熄灭

C.呻吟胆怯悬崖飞翔

D.尘雾振怒箭光蜿蜒

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属于贬义词的是()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海鸥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C.一团浓烟在空中飞散着,由黑色渐渐变成灰白。

D.他的笑声不时在我耳边飞旋。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

B.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C.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D.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5.下列选项中不是本诗所象征的主题意义的一项是()

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

B.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C.显示出在大风大浪的斗争激流中要勇敢、顽强、坚定、敢于冲破一切障碍。

D.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然取得胜利的前景。

6.熟读课文《海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首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不属于文学作品。

B.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

C.高尔基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D.本文是以1905年前俄国革命急剧发展的形势为背景写成的。

7.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________

②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________

③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________

④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________

8.文学常识填空。

(1)散文诗除具有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外,一般不表现分行和________的要求。

(2)散文诗《海燕》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著名长篇小说有《________》,自传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成功地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手法。

二、综合题(共1题;共11分)

9.学习了本课后,语文老师进行了一次关于鸟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下面的任务。(1)选用一句切合语境的唐诗填空。

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________”。(2)请用简洁的语言评点下面的一则广告。

虽为毫末技艺,都是顶上功夫。(理发店广告楹联)

(3)请你拟一则宣传保护鸟类的公益广告。(不超过20个字)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55分)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是的,遮不住的!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上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文中的海鸥、海鸭、企鹅有什么表现?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为什么在写海燕高傲地飞翔之前还写大海、狂风、乌云?

(3)“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品味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说说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②“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5)“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句话使用反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6)“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鹰之歌

高尔基

蛇,高高地爬到山里去,躺在潮湿的山谷里,盘成一圈,望着海。

太阳照在高高的天上,山把热气吹上天,山下海浪在拍打岩石……

突然,在蛇盘着的那个山谷里,从天空中坠下一只苍鹰。它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

鹰短短地叫了一声,就坠在地下,带着无可奈何的愤怒,撞在那坚硬的岩石上……

蛇大吃一惊,连忙逃开了,但马上看出,这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了……

它爬到受伤的鸟眼前,对着鸟的眼睛发出咝咝的声音:“你要死了吗?”

“对,我要死了!”鹰深深地叹了口气,回答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我懂得什么是幸福!……我也英勇地战斗过!……我看见过天空!……你绝不会那么近地看到天空!唉,你这可怜虫!”

“那有什么了不起!天吗?空空洞洞的,我怎么能在天上爬呢?我在这里很好,又温暖,又滋润!“蛇对那自由的鸟这样地回答,可是它却在心里暗笑鹰的这些梦话。而且,它这样想着:“飞也好,爬也好,结果还不是一样,大家都要埋入黄土,都要化为灰尘……”

但是那勇敢的鹰忽然抖擞精神,微微挺起身来,向山谷里看了一眼。

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

鹰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起来:“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该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1)文章第三,四段描写鹰受伤的情形及表现有什么作用?

(2)鹰说:“我美好地生活过了!”鹰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表达了鹰怎样的情感?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句景物描写对刻画“那勇敢的鹰”的形象有什么作用?(4)鹰是在什么情况下喊出“啊,要是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那该多么好啊!战斗是多么幸福啊!……”的?展现了鹰怎样的形象?

(5)读完全文,你认为“鹰”和“蛇”分别象征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运用

1.【解析】【分析】ACD读音正确。B读音有误,“号”这里应读作“háo”。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掌握常用汉字的读音,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规则,注意多音字、形近字、音近字、形声字等。

2.【解析】【分析】ABC书写正确,D书写有误,“振”应为“震”。故选D。

【点评】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牢记常用字的写法,特别注意区别形声字、形近字、易错字等。

3.【解析】【分析】本题是对词语褒贬色彩的考查。D项是贬义,其它三项都是褒义词。这里语境是判定的依据。

故答案为:D。

【点评】词语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感情色彩主观性很强,要结合语境用心体会,没有一个词固定的就是褒义,也没有一个词就是固定的贬义,都要结合语境来具体分析。

4.【解析】【分析】“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胜利的信心”三个短语并列使用,中间应该用顿号(、),故B错误。ACD使用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标点符号及其用法。

5.【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象征手法。高尔基运用象征手法,塑造出了“海燕”这一饱含力与美、深刻反映了时代特征的艺术形象,从而吹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进军的号角,唤醒民众,鼓励他们勇敢地投入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去。A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分析文章的社会背景,不属于象征手法的范围。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象征手法。答题时应注意,《海燕》最突出的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等,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它们象征了形形色色怯于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海燕象征勇敢、执著、不畏强暴和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写“风”“雷”“云”“电”也是为了反衬“海燕”矫健、勇猛的战斗雄姿和乐观无畏的革命豪情。

6.【解析】【分析】本题是对文学常识的考查。识记类题目,重在平时的积累。A项中“不属于文学作品”有误。其它几个答案是没有错误的。

故答案为:A。

7.【解析】【分析】结合语境分析,①这句话把海燕比作黑色的闪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高傲地飞翔”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②“它深信”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遮不住的”反复使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③“抓住”这个动词把海燕拟人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④这句话运用了“勇敢”“欢乐”,这两个词是形容人的品质和心情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8.【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散文诗特点的识记。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这些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而且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高尔基,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主要着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故答案为:(1)①集中性;②形象性;③精练性;④押韵;

(2)①高尔基;②苏联;③母亲;④童年;⑤在人间;⑥我的大学;⑦象征;⑧对比。

【点评】(1)本题考查对散文诗特点的识记。答题时应注意,散文诗特点,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2)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答题时应注意,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

二、综合题

9.【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常见的积累方法有理解积累,归类积累,联想积累,回环积累,抄读积累。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鸟类大量消失灭绝,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会处处充满鸟语花香,正好对应《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

(2)本题考查欣赏对联的妙处。这是流传甚广的关于理发行业一副妙联:“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技艺对功夫而不是小技对功夫,将精湛手艺和满腔的自豪很好结合,前句收敛寓意手艺精细并带自谦含义,后句开放表技术精湛,充满自豪,用字遣词极具特点。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比如:保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爱鸟护鸟是人类的美德。同在地球上,共享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鸟是害虫的天敌鸟是人类的朋友。关注候鸟保护环境。

故答案为:(1)处处闻啼鸟;

(2)语义双关,“毫末”、“顶上”巧扣“理发”;也道出该店理发师技艺高超(顶上,最好)。

(3)保护鸟类,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给鸟儿一片树林,还自然无限生机。我们应与鸟儿心灵相沟通,生命相维系。

【点评】(1)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答题时应注意,古诗文默写题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2)本题考查欣赏对联的妙处。答题时应注意,对联是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两个句子,相同位置的词语的词性和词语结构必须相同,下句在意思上要与上句有一定的联系。

(3)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答题时应注意,宣传标语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写出具有鼓舞、宣扬作用的话

语。在拟写宣传语的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1.内容具体,指向明确。紧扣活动内容,抓住活动主题,具体、明确地表达活动的目的和意义。2.语言简洁,朴实平易。要尽可能做到语言高度浓缩,篇幅短小精悍,用词简易通俗,大众化。3.巧用修辞,妙达情意。

三、现代文阅读

10.【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对比写法。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作答。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的,还有其他的海鸟,暴风雨的到来使它们惊慌失措,对暴风雨充满恐惧的“海鸥”,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的“海鸭”和畏缩起身子藏在崖岸下的“企鹅”,它们象征了当时现实环境中形形色色明哲保身、怯于革命的不革命者。文章抓住它们的声音、行动、情态,状写它们惊恐万状的丑态,反衬出海燕非凡的勇气和威猛的形象。

(2)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开头先简洁地写出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然后重笔从形、音、色三方面正面描写海燕。环境描写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乌云听出了欢乐”,“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排比句式渲染了海燕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气概。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①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摔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狂风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暴风雨来临的时候狂风势力的猖獗。②“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抓住”“熄灭”把大海当人来写,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两个“暴风雨”运用词语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6)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祈使句的形式鼓舞人心,这是革命者掷地有声的战斗宣言,表达了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也是革命者从胸臆中迸发出来的对人民群众的革命召唤,号召人民行动起来,去迎接一场伟大的“暴风雨”般的革命。这两句话是对时代精神的传神写照和高度概括。

故答案为:(1)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这样写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

(2)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

(3)拟人。以“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①“抱”“摔”“恶狠狠”分别赋予事物以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突出了狂风势力的猖獗。②“抓住”“熄灭”以拟人手法突出了大海巨大的声势和强大的力量。

(5)运用反复,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暴风雨已近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6)表达了作者急切要求惩治腐恶的义愤,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挣脱桎梏、赢得解放的豪情,肯定革命或迟或早总会发生并将取得胜利的信念。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对比写法。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环境描写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答题时应注意,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4)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特别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注意观察该词的特点,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属于哪种刻画方法,如何表现了陈述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文中人物或作者的什么情感态度。

(5)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6)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阅读中可以采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等方法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入情入境,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1.【解析】【分析】(1)从“胸口受了伤,羽毛上染着血迹”等可以看出鹰伤得很重,是在天上受的伤,联系下文分析,鹰虽然伤势严重,但却一点也不后悔,反而还非常自豪,因为它曾经顽强不屈地与敌人搏斗过,它甚至在临死之前还使出全身的精力喊叫,鹰的死非常壮烈,让人动容。因此文章第三,四段描写鹰受伤的情形及表现的作用是:写出了鹰受伤之严重,突出了鹰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最后一节鹰发出壮烈的悲歌做铺垫。

(2)该首散文诗通过鹰和蛇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对比强烈的鲜明形象:一只会爬行的蛇和永远高飞的鹰。从对比中作者突出了鹰之高大,蛇之渺小;鹰之高尚,蛇之低俗;鹰之英姿,蛇之丑陋,鹰之奋不顾身;蛇之贪生怕死。作者对这两形象的态度也非常鲜明。在理解鹰的形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鹰追求的是一种为了自由和光明与反动派英勇战斗的生活,流露

出鹰无比自豪的战斗豪情和对苟安者的蔑视。

(3)“阴暗的山谷气闷不堪,散发出腐臭的气味”,这是蛇的生活环境,虽然它不尽如人意,但蛇却安分守己的呆在这里,因为它惧怕战斗,惧怕死亡,而鹰哪怕是受伤甚至死亡都不愿呆在这样污浊的环境里,因为它所追求的是广阔、自由的生活环境。因此鹰的追求和蛇的追求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通过对蛇生活的阴暗、腐臭的山谷的环境描写来反衬鹰对重返广阔自由的美好天空去战斗的渴望之情。

(4)联系前文内容(鸟的生命只能维持两三分钟)分析,鹰是在生命垂危、临死之前振作精神喊出来的。鹰这一生,美好地生

活过,懂得什么是幸福……也英勇地战斗过……看见过天空,它为了追求美好,追求幸福,追求自由,身负重伤,但它无怨无悔,甚至在临死前还使出全身的精力叫喊,希望能够再飞到天上去一次,并表示战斗是多么幸福啊这样的感

慨。综上所述,最后的喊叫展现了一个热爱自由、向往光明、渴望战斗的英雄形象。

(5)结合文章内容及写作背景分析,“鹰”象征敢于追求光明和自由的革命勇士,“蛇”象征满脑袋市侩哲学的庸俗小市民。

【点评】(1)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这两段内容,然后再结合全文内容及主旨分析这两段的作用。(2)前一问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句概括出来。后一问则要通过鹰的动作、语言描写进行体会,把握。

(3)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其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第一问要结合上文概括作答,第二问则要通过分析鹰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进而概括鹰的形象。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篇7

一、

作者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这首诗作于1941年12月,这正是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最深重的时候。但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正积聚着愤怒的力量,将会有一场大风暴席卷中华大地,给中华民族带来新生。

诗歌题目中的“风雨”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 “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指“人生”的坎坷与遭遇。

一场暴风雨把大地变得天昏地暗,这里的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风”“雨”指当时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诗人平日熟悉的景象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也因此产生了年轻舵手的“忧怀”,写下了《风雨吟》这首短诗。

这首诗用翻天覆地之势的暴风骤雨象征了“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以及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表现了年轻人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责任感,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忧虑。

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现了当时严峻的生存形势及国人的抗战热情,表达了诗人征服天下的勇气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展现了诗人愿以天下为己任,征服每一个险涛恶浪的广阔胸怀。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两句诗中,“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冲过来的动态,体现了自然之力。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甚至有些让人畏惧的意境。此外,“奔”形容速度快,用在句中突出风雨气势之磅礴、猛烈。

诗歌中的“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风雨”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把“郊原”比喻成“海”,把“房舍”比喻成“舟”,不仅写出了无边无际、没有尽头、汹涌澎湃的茫茫大地中“房舍”的渺小,更写出了“房舍”在风雨中的飘摇不定,象征着中国局势的动荡不安,表现了一幅气势磅礴,意境雄浑的壮阔图景。一望无际的平原如汹涌澎湃的大海,正酝酿着更激烈的风暴,一个个分散的基层单位――房舍,被汹涌波浪所激,如一叶叶扁舟,摇晃不定,前景难测,凶险无比。大与小的强烈反差,给人造成极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面对苦难的祖国,“我”我虽缺乏经验和阅历,但“我”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作有为的青年,表现了我对祖国强烈责任感、使命感。

因没有经验,“我”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表现了“我”对中国社会前途、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

二、

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前四行节奏不错。然而,这种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现在看,已经类似古董。欧洲艺术100年前进入现代主义后,中国“朦胧诗”以后,诗人们已经很少这样写了。

但是它可能仍然能激励某些人,比如黄子建先生(当然还有将此诗选入教材者等)曾满怀热情地评道:“全诗只有6行36个字,然而,其风,呼啸奔腾、摧枯拉朽;其雨,滂沱而下,变陆地为大海于一霎,有一种强大的冲击力,令人不寒而栗。”不寒而栗的感觉,我没有产生。但中间两行“郊原如海/房舍如舟”的视野与气势都不小。

从动、静关系上看,第一段两行是动,是两个“卷”;第二段是静,是两个“如”。两个比喻的画面感很强。前四行是客体,后两行转向主体。

正是这个主体“我”在结尾的出现,十分突兀,它不仅破坏了诗人在前面苦心营造的风雨如磐的大氛围,也破坏了全诗的语感与节奏。因此后两行,尤其是倒数第二行,是败笔。如果后面两行改成“年轻的舵手的忧怀/匍匐在大地的海上”,会更好些?

另附别种说法:

读这首诗,要读出一幅画面,从对画面的呈现中体味情。当然最先一步还是要关注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海”“舟”“舵手”“忧怀”等等,然后让学生想象出画面并作描绘,这幅画面首先是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其中“卷”字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力,而“海”与“舟”之间的对比(空间、力量等方面),又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及精神冲击。这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也许会是惊恐,也许会是毫无惧意,也许会是赞叹自然神力……此一步后,就要结合“舵手”一词了,舵手之于舟的意义,自不待言,于是“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一句,便充分体现了“我”面对风雨的勇气和责任感。这份勇气与责任感会与学生先前的感受形成一种比照,则学生对“风雨”的情感体验自会添上一层刚性。同时,“忧怀”两字也须让学生体会。它揭示出,“我”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雨,更是社会的、人生的风雨。

当然会有论者认为“我有年轻舵手的忧怀/在大地的海上”破坏了风雨如磐的氛围,在艺术上是败笔。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这里想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这两句,则本诗至多是一首出色表现了自然景观的诗,可作“题画诗”来看,别无意义;而有了这两句特别是前一句,则使本诗霎时有了强烈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有力地传递给我们年轻的“舵手”们。

三、

《风雨吟》一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六句,却以丰富的意象,构成了一种诗的境界,并借此表达出了诗人的情怀。

开头两句 “风中大地卷来,雨中大地卷来”,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这里,“风”“雨”都是颇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但它们首先一定是指自然界中的“风”与“雨”,因为诗句中描绘的恰是自然界的狂风骤雨给诗人的真切体验:在狂风和笼罩天地的滂沱大雨中,“大地”也好像变成了一片波涛起伏的海面。“卷”这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它动荡的、不安定的,而且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而且,由于动词“卷”的生动使用,“大地”实际上已经被描绘成了大海,所以“大地”也是个生动的且更有主体地位的意象,它与“风”“雨”一起构成了一种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声势。

四.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

★ 部编版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四年级部编版下册语文知识点

★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部编版小学语文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知识点

★ 部编九年级下册教学反思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8

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是一只船”是在观察渔民以“船”为家的生活现象之后进行深入思考才得出的。在人生的长河里漂流,家承载着亲人战胜前方变幻莫测的命运。

第二部分“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在第一个比喻的基础上将人生比作乘船远航,既是远航,就需要休息、停靠港湾、补充给养、恢复体力、放松精神、放飞自由。

第三部分“家是永远的岸”是在第二比喻的基础上提出的,既是远航,就要有目标,学要有彼岸和归宿。家就是航行的目标和停靠的彼岸。

石缝间的生命

潸(shān):流泪的样子。如:潸潸。

撷(xié):摘下,取下。如:采撷。

吮(shǔn):吮吸,嘬。如:吮乳。

扼(è):1.用力掐住。如:扼杀。2.把守,控制。如:扼守。本文取此义。

瘠(jí):1.瘦。如:枯瘠。2.不肥沃。如:瘠田。本文取此义。

蔓:1.(m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多用于合成词。如:蔓草。2.(wàn)细长不能直立的茎。如:豆蔓儿。本文取此义。义同“蔓”(màn),用于口语。

废墟的召唤

废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并号召人们在改造历尽每一个“我”的责任。主题的表达并非直接说明,而是借对废墟的描写、回忆、联想逐渐明朗的。

更浩瀚的海洋

卡里?纪伯伦(KahlilGibran)1883年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931年逝世。纪伯伦是黎巴嫩阿拉伯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代表作品有《我的心灵告诫我》,《先知》,《论友谊》。

初三语文复习资料归纳

一、基础知识

1.复习和运用语音知识,能认读字的读音,能根据拼写规则,判断注音的正误。

2.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3.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指出一般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

4.理解、掌握基本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同义词和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辨析褒义词、贬义词。

5.了解词的分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了解短语结构: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补充短语(动补短语、形补短语)、主谓短语。了解单句六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了解复句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了解常用的关联词语。

6.了解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疑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了解运用语言要做到简明、连贯、得体。

7.文体知识要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中心和材料,记叙的详略(详写、略写)。说明文的一般知识: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事理的本质),说明的条理(总分、并列、层进的结构层次和时间、空间、逻辑的说明顺序),说明的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等)。了解议论文的一般知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据(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

8.文学知识要了解小说的常识:小说的一般特点,小说的分类(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侧面描写)。了解散文的常识: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散文揭示中心的独特方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了解散文的线索(人、事物、感情、景物、时间、地点等)。了解诗歌的常识:诗歌的分类,诗歌的基本特点。了解戏剧的常识:戏剧的分类(话剧、歌剧、舞剧;独幕剧、多幕剧;历史剧、现代剧;悲剧、喜剧、正剧)。了解基本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九年级学习方法及技巧

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学会听课,对初中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课堂学习是学习的最主要环节,四十五分钟课堂学习效益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

也许有的家长和学生会想,每个人都有一双耳朵,听课谁不会呀。其实不然,听课也有不少学问呢。

首先,要集中注意听。心理学研究表明:注意能够帮助我们从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中,选择对当前活动最有意义的信息;同时,使心理活动维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还能使心理活动根据当前活动的需要作适当的分配和调整。所以,注意对于学习尤为重要。集中注意、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心猿意马往往一无所获。

其次,要带着问题、开动脑子听。有些同学听课不善于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看似目不转睛,但一堂课下来心中却不留痕迹。俗话说:疑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带着问题听课,就能使听课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带着问题听课,还能促使自己积极动脑,紧跟老师的教学节奏,及时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

再次,要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做好笔记。教与学应是双向交流、互相促进的。学生在课堂中,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积极举手发言就是一种参与,它既能较好的促使自己专心听课、动脑思维,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合理安排时间,有计划地进行学习

时间是个常量,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是艰苦的劳动,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1)几个需要家长引导孩子处理好的关系

玩与学的关系,主与次的关系,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

这里,家长必须帮助指导孩子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先是处理好玩和学的关系。学习是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主要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应该花在学习上。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把孩子的闲暇时间安排得严严实实,不让孩子有娱乐和活动的时间;有些家长却对孩子的课余活动放任自流,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全面发展。要指导学生学会劳逸结合,学习时专心致志、静得下心来;活动时生龙活虎、放得开来。学习和玩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其次是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初中阶段学习知识的密度大大增加、学习知识的广度也大大增加,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处理好各种知识内容之间的主次关系。

再次是处理好发展兴趣和打好基础的关系。兴趣是学习动力产生的直接原因,孩子对哪一门功课感兴趣,这门学科也就往往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初中学生思想和心理还不够成熟,兴趣也往往不够稳定,有些孩子对兴趣的理解也比较片面。表现在学习方面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会儿喜欢这,一会儿喜欢那,见异思迁,结果什么也没学好;光凭兴趣学习,自己认为不感兴趣的就敬而远之,结果就成了“跛脚”。其实,初中的学习是整个人生学习的基础,首先要学好每一门功课,初中学习过了关,高中阶段就可能比较顺利;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是“副课”的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实际上都是将来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培养兴趣必须以打好基础为前提。

(2)遵循记忆规律安排学习

遗忘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这规律给我们指导孩子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及时复习。初中生学习存在一种普遍的倾向,就是随学随丢,做完教师布置的作业了事。到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从头开始复习。要改变这种前学后忘,到后面问题成堆的现象,关键要做到“及时”,特别是对于那些字母符号、公式、外语单词等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一定要做到趁热打铁,及时复习。这好比在堤坝塌方之前,及时加固,要比垮了再修,付出更小的努力。

部编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9

一、混合计算

混合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

二、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想好先解决什么问题,再解决什么问题。

2、可以画图帮助分析。

3、可以分布计算,也可以列综合算式。

距离单位

长度单位:长度单位是指丈量空间距离上的基本单元,是人类为了规范长度而制定的基本单位。

其国际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毫米(mm)、厘米(cm)、分米(dm)、千米(km)等等。长度单位在各个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

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

(1厘米=10毫米=0.1分米=0.01米=0.00001千米)

二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结合数一数、摆一摆的具体活动,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写法、读法,并能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2、乘法的初步认识

(1)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

(2)知道用乘法算式表示“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比较简便,为进一步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3)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

3、5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经历5的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和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能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体验运用乘法口诀的优越性。

(3)能用5的乘法运算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2、3、4)的乘法口诀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2、3、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能够发现每一组乘法口诀的排列规律,培养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逐步的发展数感。

(3)掌握2、3、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经学过的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学习的方法

一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

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就是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的方法等的基本方法。

1、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上课前对即将要上的数学内容进行阅读,了解其梗概,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预习是独立学习的尝试,对学习内容是否正确理解,能否把握其重点、关键,洞察到隐含的思想方法等,都能及时在听课中得到检验、加强或矫正,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因此,预习时就要找出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知识,并进行回忆或重新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不好,甚至不理解时,就要及时采取措施补上,克服因没有掌握好或遗忘带来的学习障碍,为顺利学习新内容创造条件。

预习的方法,除了回忆或温习学习新内容所需的旧知识(或预备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基本内容,也就是知道要讲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采取什么方法,重点关键在哪里,等等。预习时,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思考、边书写的方式,把内容的要点、层次、联系划出来或打上记号,写下自己的看法或弄不懂的地方与问题,最后确定听课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或打算,以提高听课的效率。在时间的安排上,预习一般放在复习和作业之后进行,即做完功课后,把下次课要学的内容看一遍,其要求则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多思考一些问题,钻研得深入一些,甚至可做做练习题或习题;时间不允许,可以少一些问题,留给听课去解决的问题就多一些,不必强求一律。

2、听课的方法

听课是学习数学的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启发、帮助下学习,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困难,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数学知识,否则事倍功半,难以提高效率。所以听课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听课的方法,除在预习中明确任务,做到有针对性地解决符合自己的问题外,还要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思维活动紧紧跟上教师的讲课,开动脑筋,思考教师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从中学习数学思维的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一般化、特殊化等,就是如何运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隐含着的思想方法。

听课时,一方面理解教师讲的内容,思考或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独立思考,鉴别哪些知识已经听懂,哪些还有疑问或有新的问题,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课内一时不可能解决,就应把疑问或问题记下,留待自己去解决或请教老师,并继续专心听老师讲课,切勿因一处没有听懂,思维就停留在这里,而影响后面的听课。一般,听课时要把老师讲课的要点、补充的内容与方法记下,以备复习之用。

3、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炼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复习应与听课紧密衔接、边阅读教材边回忆听课内容或查看课堂笔记,及时解决存在的知识缺陷与疑问。对学习的内容务求弄懂,切实理解掌握。如果有的问题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还得不到解决,则可与同学商讨或请老师解决。

复习还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其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括,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数学认知结构。

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篇10

生活常识题解析

1、妈妈今年30岁,爸爸比妈妈大3岁,想想再过5年后,爸爸比妈妈大几岁?

专家解析:考察常识。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年龄是同增同长的,不管过了多少年,爸爸依旧比妈妈大3岁。

2、小朋友排队,从左向右数小红排第7,从右向左数小红排第8,这一排队伍一共多少人?

专家解析:考察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圆圈代替小朋友,依次画出来,这样就可以一目了然了。孩子以后就会明白,两边相加就可以知道这排的总人数了。

3、东东和亮亮共有10辆玩具车,如果东东给亮亮2辆,他们就一样多了。东东原来有多少辆?亮亮原来有多少辆?

专家解析:暗差。原来各有几个不知道,但是知道的是分后的结果:两个人一样多,给出实物,引导孩子摆出结果。“为什么会一样多”因为东东给了亮亮2个,这个是东东的,那么将这2个还回去。通过动操作帮助孩子理解。

4、有两杯果汁,宝宝先喝半杯,妈妈又倒满;宝宝又喝半杯,妈妈又倒满,最后宝宝都喝完了,请问宝宝共喝了几杯?

专家解析:考察计算能力。家长可以让孩子亲身体验这个计数过程,孩子在喝的过程中就能知道以后该怎么计算类似问题了。

5、小鸡和小鸭一起在路上走,小鸭掉到坑里了,小鸡应该怎么把小鸭救上来?

专家解析:考察常识问题。家长在平时要多给孩子讲安全常识问题。小朋友遇到危险,先去找大人寻求帮助,不要自己盲目施救。

6、有一个皮球掉到小河里去了,你能想出办法把它拿上来吗?

专家解析:考察思考能力。家长可以辅导孩子自己在遇到棘手问题的时候多想办法,多开动脑筋。用多种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7、电话铃响了,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会怎么做?

专家解析:考察常识问题。家长可以对孩子多做些安全教育,比如孩子自己在家,有陌生人敲门怎么办?有人来电话怎么办?给孩子多些提醒也是对孩子很好的自我保护。

一年级数学《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点

方法一:

“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因为8+7=15,所以15-8=7,15-7=8。

“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这个计算方法看似简单,但要求学生思维力,首先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20以内的加法才能快速的应用“做减想加”或“想加做减”。

方法二:

“破十法”12-5=10-5+2=7

“破十法”这个计算方法如果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方法,它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方法。这方法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学生才能掌握,首先告诉学生3不够5减时先不减,要找十位借1变成一个10-5得数5再和剩下的2合在一起成了7。

方法三:

“平十法”14-5=14-4-1=9

“平十法”也叫“连续减法”它的特点就在于先把减数拆成补减数的个位和别一个数如:把5拆成4和1,再把14-3=10,最后把10-1=9,这方法的难点在于把减数拆成另外两个数,一定要拆对。

方法四:

“多减加补”13-9=13-10+1=4

“多减加补”这个方法的特点在于:把减数先凑成10,再用补减数减再加上和9凑成10的那个数1,如:9+1=10,再把13-10+1=4。

方法五:

“将被减数个位上补足成够减的数”13-5=15-5-2=8

“将被减数个位上补足成够减的数”这个方法是将被减数的个位补到能被减数减,再接着减去补上的数。如:13-5化成15-5-2=8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

一、多看即多观察。

“解答应用题有助于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教材在编排应用题时不急于求成,而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最开始出现的是用图画表示的应用题。这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应用题(图画),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如教学时,可向学生提问:图上画了什么?苹果分为几堆?左边和右边各有几个?此外图上还画了什么?数错,不看问题是一年级学生解应用题中常犯的毛病。如果重视学生的观察训练,效果会好得多。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知应用题由三个部分组成,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多读

多读即反复读题,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特别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即使都认识,一年级孩子自制能力较差,注意力极容易无意识地分散,让学生看获取信息效果远不如读(文字)。对于理解这两类应用题,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

三、多说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篇11

《采薇(节选)》出自《诗经·小雅》,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诗经·小雅》是《诗经》二雅之一,它的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全诗六章,每章八句。《采薇(节选)》是一首戎卒返乡诗。诗歌表现了将征之人的思家忍苦之情,并将这种感情放在对景物的描写及对军旅生活的述说中表现。

全诗六节(每八句为一节),模仿一个戍卒的口吻,以采薇起兴,前五节着重写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强烈的思乡情绪以及久久未能回家的原因,从中透露出士兵既有御敌胜利的喜悦,也深感征战之苦,流露出期望和平的心绪;第六节以痛定思痛的抒情结束全诗,感人至深。

此诗运用了重叠的句式与比兴的手法,集中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末章头四句,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诗经》是汉族文学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理解: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昔】从前,指出征时。

【往】指当初去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思】句末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雨雪】雨雪:指下雪。“雨”,这里读yù。

【霏霏】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载】则,又。

【莫】没有人。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主题:

《采薇(节选)》写一位远征战士在回乡途中的所思所想等,表达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怀。

赏析:

作者抓住“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这两种分别代表春天和冬天的自然景物,描述了军旅生活的漫长。“杨柳依依”写出了杨柳枝条随风摇曳的样子,“雨雪霏霏”写出了雪花飞舞的情景。

问题归纳:

1、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

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离开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只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达思乡之情。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依依挽留的手啊。

2、最能表达诗中人心情的诗句是什么?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概括下一篇:《新媒体信息编辑》读后感心得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