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影响

2024-09-13

金融危机的影响(共8篇)

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1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什么是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定义

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主要表现为金融领域所有的或者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如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

货币危机

国际货币危机,即一国货币汇率短时间内出现异常剧烈的波动,并导致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球性的货币支付危机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债务危机

国际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债券债务关系中,债务国因经济困难或其他原因,不能按照债务契约规定按时偿还债权国的债务本金和利息。从而导致国际金融业(主要是银行业)陷入金融危机,并严重地影响国际金融和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一种经济现象。

银行危机

国际银行危机,是指由于国际银行也出现信用危机,从而导致地区性或全球性银行也出现经营困难甚至发生银行破产的一种经济现象。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

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金融领域所有的或大部分的金融指标的急剧恶化,以至于影响相关国家或地区乃至全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主要表现有:

1、股市暴跌。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主要标志之一。

2、资本外逃。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又一主要标志之一。

3、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并伴随银行挤兑、银根奇缺和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等现象的出现。

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

5、出现偿债困难。

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原理

很多人感觉到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都在问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很多经济学家通过各种理论、模型,以专业的角度向大家长篇大论地讲解,可是很多人听过之后还是弄不明白金融危机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通过《两兄弟种粮》的故事通俗地讲解一下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理。

很久以前,地球上有一块不为人知的荒岛,后来探险家们前往世界各地探险,无意中惊奇地发现这块荒岛地域辽阔,地质肥沃,环境也还不错,这一消息传开后,人们不远万里竞相前往这块被誉为宝地的荒岛圈地、抢地。有一家哥弟俩人也结伴前往,好不容易圈占了一处肥沃的土地,与此同时,其他一起赶来到邻居、同行人也抢到了划归自己名下的一块地,就这样,这块荒岛很快就被人们瓜分完毕了。

两兄弟看到眼前这么大块地,激动无比。哥哥说:“弟弟,我们把地划分为两半,一半由我种植土豆,一半由你种植小麦,怎么样?”。弟弟听后说,“分成两半地可以,但是我喜欢吃土豆,不喜欢吃小麦氨。哥哥说,“没关系,等我们各自种植丰收后,我把我收获的一半土豆给你,你把你收获的一半小麦给我,这样我们俩吃的还能够丰富一些,生活不是很好吗?”弟弟一听,觉得哥哥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采纳了哥哥的建议。这一年,哥哥用新圈占土地的一半种上了土豆,弟弟用另一半土地种上了小麦。第一年风调雨顺,两兄弟在各地的田间辛勤劳作,土豆和小麦都丰收了,哥弟俩人按事先的约定交换了粮食,每人都有土豆和小麦,生活过得很美好。

可是第二年岛上的气候发生变化,不再风调雨顺了。哥哥种植的土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没有了收成,但是弟弟种植的小麦基本未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依旧有很好的收成。这时候,哥哥为自己的生计而犯愁了,但是想到弟弟种植的小麦还是有收成的,自己也不能在这块岛上挨饿,于是和弟弟商量,说自己先写一张借条,借弟弟的小麦先把生活问题解决了,等自己种植的土豆丰收了再多还一些土豆给弟弟。弟弟想到,都是自己的亲兄弟,不应该让哥哥饿着啊,而且哥哥一向说话算数的,所以就把自己收获的小麦分了一半给哥哥,自己手里拿了一张哥哥坚持要给他的借条,并存放到了床头的箱子底下。

春去秋来,转眼就到了第三年,哥哥本来是要把土豆种出来还给弟弟的,但是第三年天公还是不作美,气候条件更恶劣导致土豆颗粒无收。没有办法,哥哥只好厚着脸皮再次向弟弟借小麦,自己仍然写了一张借条给弟弟。

当哥哥从弟弟那里拉回小麦,走进屋子时脑子里瞬间想到:原来这一年我不忙关系也不大啊,我没有吃的时候弟弟是会借小麦给我吃的。就这样,从第四年开始,哥哥就不再用心种土豆了,心里盘算着大不了到时候打一张借条。尽管第四年气候很好,但是哥哥仍然没有用心去打理自己的田地。不过这时候哥哥也在琢磨:要是弟弟不再借给我土豆怎么办?哥哥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准备后路。想到周围几年前一起到岛上来的人,哥哥就在岛上周游看了一圈,看到周围的邻居种着大豆、梨子、苹果等等,都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哥哥灵机一动,对一个种苹果的邻居说:“你看我家有小麦,我弟弟种植的小麦产量更是丰盛,你能不能借些苹果给我,我给你一张借条,以后用小麦交换?”种苹果的邻居不知道两兄弟是独立经营,只知道他们家的小麦产量的确很多,想到小麦还是耐以生存的主要粮食,所以就借出了苹果,自己留下了一张哥哥写的借条。哥哥见到此笔交易做成,迅即如法炮制,结果是周围的邻居各自都收到了借条,哥哥想到即将到手的满屋子食粮,心想自己不用种粮也能够过上富足、自由的生活,心里乐开了花。

哥哥由此没有了种庄稼的心思,心里面打起了各种算盘。他盘算着要是弟弟不给小麦怎么办?这可是要用来和周围人进行交换的。这位哥哥的脑袋瓜的确异常敏捷,心里一合计,干脆就不再想种地的事情了,索性在本应用来种土豆的土地一角搭建了一个炼铁的炉窑,制造了大刀,并将第一把制作完成的大刀挂在自家门口。

很快第五年就到了,弟弟要来向哥哥兑现借条,取回自己多年想要的土豆了,到了哥哥家的门口,看到此处门庭若市、人来人往,走过哥哥家挂着大刀的门,继续往屋子里走,看到房屋内壁都挂着寒光闪闪的大刀,越往里走心里越是感到害怕,到了屋子大厅一看,厅里虽然小麦不多,但是其他的谷物粮食倒不少,弟弟本来是想要回土豆的,但是看到杀气逼人的大刀和其他粮食,心里想,“哥哥虽然没有土豆,但是还是有其他粮食,应该还得起”。由此作罢,弟弟也就不再向哥哥提及自己的土豆,还收到了哥哥给自己的又一张借条。以后的日子,弟弟手上的借条越来越多,哥哥的日子越来越舒服。

空闲下来的哥哥后来想,这样做还是不行,索性就在种土豆的地上盖起了房子,开了一家酒吧,提供了一个邻里、路人可以饮酒、喝咖啡的休闲、娱乐场所,于是,越来越多的邻居到了哥哥开设的酒吧里喝啤酒、喝咖啡、拉家常。

一天,前来饮酒的一位邻居喝得起兴,有些醉了,就对同桌的伙伴说:“喝酒真是享受啊,我手里的借条这么多年了,怎么就没有为我带来享受生活的机会呢?”同桌的伙伴一听,就问,“你也有借条?你的借条哪来的啊?”这位喝醉酒的邻居开口就说,“就是这位开酒吧的、这家老大借我东西之后留下的呀。”这一下关于借条的信息曝光了,大家把自己的借条拿出来一看,全是哥哥欠的。这还得了!

故事发展到这一步,问题就出来了,当大家都想要把手上原本认为有价值的“借条”变成自己应当享有的“果实”的时候,事情就闹大了。

放大到国际经济运营中,国际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1)经济过热导致生产过剩;

(2)贸易收支巨额逆差;

(3)外资的过度流入;

(4)缺乏弹性的汇率制度和不当的汇率水平;

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2

金融危机犹如洪水般扫过了全球, 给各个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随着金融危机过去之后, 各个国家应该如何在近段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是各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相比之下日本在后金融危机下转型与发展较快, 因此分析其经济问题及转型具有借鉴作用。

二、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问题

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必然要分析后金融危机下存在的种种问题, 只有针对这些问题作相应改进与完善的措施, 才能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总体来看, 后金融危机下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投资于设备上的经济在短期内较难恢复。

日本内阁府进行了调查, 发现半年之后投资设备增长订金金额连续4个季度下滑幅度大。这就意味着后金融危机下设备的投资依然会持续下跌。内阁统计显示, 2009年的下降幅度最大达到了-15.9%。而投资设备的资金占据着日本GDP的15%, 其投资大幅降低必然严重影响到内需扩大。

2、失业率继续恶化;

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 但是失业人数还在快速增加, 就是正式员工也是岌岌可危。从日本的失业率看出, 在2008年1月统计仅仅为3.8%, 但是到了2009年5月就达到了5.2%。到了2010年5月, 失业人口的总数达到了427万人, 而且还继续出现上升趋势, 失业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问题。

3、极难增长个人消费;

对于日本而言个人消费占据了GDP的56%, 严重影响着自律性的经济复苏。;疲软的消费成为了导致经济陷入萧条因素之一。但是到了20世纪的90年代, 个人消费基本上停滞或者处于负增长状态。再经过金融风暴影响下, 更是降低了个人消费, 更为疲软。

4、财政状况逐渐恶化;

到了2010年, 日本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债务的余额高达972万亿日元, 和GDP的比例达到了185%。当金融危机来临, 日本扩大了国债的发型导致财政陷入深渊。

三、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从上面来看, 虽然金融风暴已经过去了, 但是因为金融风暴的影响造成各种遗留因素, 必然还会继续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经济金融改革可行之处来推行有效的方法来加快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1、加强企业的主导力量

通过金融风暴之后, 大批的失业人士流落在街头, 必须要做好这个方面的转型, 失业人数过多必然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受到严重影响, 2009年7月日本相关部门统计失业人数达到295万。因此必须要抓住后金融危机下的机遇, 依靠现实促进各种企业快速发展。因为企业一旦发展起来必然需要大量的人才, 不但降低了社会失业率, 还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是也不能够盲目加强企业发展, 必须要鼓励企业依靠自己, 通过自主创新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 这样不但能够为日本的经济转型带来持续性, 还能够为其走向国际的高端地位提供可靠支撑。

2、对金融市场实施稳定

2008年10月, 日本相关部门采取了紧急决策, 政府也发出了稳定金融市场的对策。其对策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稳定股市;稳定地方金融及完善生命的保险制度等。具体措施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放宽了上市公司对本公司股票购回的限制, 这样就能够有效支撑股市及防止股市降低之作用。

(2) 严格限制卖空行为;这种限制有效的防止了大量卖空出现导致股市混乱。

(3) 暂时冻结政府及央行持有的公司股票与金融机构;在金融风暴来临之时, 相关政府及央行注入了公共资金方式拥有股票, 在后金融危机下一旦冻结这些股票就能够稳定股市。

(4) 停止对时价会计制度的实施;日本会计制度在改革中采用了新制度, 那就是时价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下要将股票账面损失处理为企业的亏损, 一旦停止实施才能够给企业一些缓冲。

3、确保国民生活来刺激需求

为了确保国民的生活, 刺激需求;日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1) 定额减税;2010年19月, 日本的执政党实施了定额减税2万亿日元以上, 这种减税主要是以购物券的方式来支付, 不设收入的限制。

(2) 对收入降低的贫困家庭实施补助;该标准设置为年收入低于100万日元。

(3) 同年10月20号, 日本相关部门又出台了经济政策、延长住房贷款及决定扩充等减税政策。

(4) 延长证券优待税制来鼓励投资;为了鼓励投资将出售股票的分红利润及股票转让利润降从20%降低到10%。

四、结束语

总之, 中国绝对不能够忽视后金融危机下带来的各种影响, 必须要分析其他国家的影响因素, 结合本国自身实况探析影响经济转型与发展的因素,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这是后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短短几年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了各个国家的经济, 经过各个国家共同调控, 金融逐渐开始复苏。但是, 后金融危机下怎么样才能够对经济进行转型与发展, 成为了各个国家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后金融危机下日本相关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进而为其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转型和发展,日本经济,后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2]黄烨菁.开放条件下的技术进步——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J].世界经济研究, 2008, (6)

[3]奥古斯托·洛佩兹-克拉罗斯, 迈克尔·E·波特, 克劳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竞争力报告:为充满希望的繁荣而制定的各种基础性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债务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篇3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063-02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在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依靠借贷来投资的资本家,或者是借债消费的消费者,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使资本主义无限的生产与有限的购买力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纵观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与信贷制度是密不可分的。依靠借贷来投资的资本家,或者是借债消费的消费者,在生产过剩的危机中发现无法还债,而银行此时也一定“落雨收伞”,提早追讨欠款,于是便发生了金融上的连锁反应。

1 历史分析

80年代以来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经济危机日益繁密,而且日益嚴重。在发达国家,80年代美国用于拯救存贷银行的钱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3%。挪威是4%,瑞典6%,芬兰8%,西班牙1 7%。在1980—1996年,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经历过信用制度的灾难。在发展中国家,灾难程度自然比发达国家深远得多。自1980年以来,有50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系统损失了一半以上资金,有十多个国家使用了10%以上的GDP来拯救银行危机,数额达到7500亿美元。有些国家甚至要使用GDP的25%来解决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当然不是什么新东西,从1825年以来已经经历过20次,70年代以来至少三次。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往往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信贷制度把闲散资本集中起来并借给人们,这样资本家的投资便不受白有资本的限制,消费者也不受现有购买力的限制。这样信贷便促进了整个经济的扩张。可是,另一方面,信用同时也掩盖了与消费的矛盾,使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严重。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生产过剩(或者设备过剩)是无可避免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盲目竞争,每个企业家都拚命扩充生产争夺市场,结果是有些资本家无法售出商品,于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市场萎缩。当消费力已容不下大大扩充的生产力的时候,信用制度还在制造虚假的需求(这是泡沫经济的主要来源)当清算的时刻来临,信用制度就使危机爆发得更猛烈。

90年代的新情况是金融市场日益同实际生产与贸易脱钩,投机性及流动性之大。每天国际外汇交易量,1987年是六千亿美元,1997年为1.4万亿美元,其中只有14%同实际贸易与投资有关。外汇交易额,1982年是世界贸易的17倍,1989年是28倍,1992年是33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交易都是投机,每日的外汇及利率的衍生工具交易量,1995年已经达到22980亿美元,而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每日交易量达五万美元,仅有2%与生产贸易有关,其余是资金的自身循环,绝大多数是投机。

2 债务危机分析

金融投机没有银行信贷的支持是不可想象的。再加上其他私人债务及公债,就表现为80年代以来,世界债务的惊人发展。同时,债务危机亦多次爆发,终于发展为1989年以来亚洲、俄罗斯及拉美的债务危机。亚洲奇迹在相当程度上是由高投资率而来的。许多亚洲国家投资率高于30%,而泰国,马来西亚更高于40%,但高投资率是由高额外债所支持的。

因为危机早已不限于亚洲。究竟世界外债有多少?整个第三世界外债1980的5670亿美元增至1992年的14190亿美元,在12年间总债务上升了两倍半,同期利息及本金支出共计16620亿,是1980年债务的三倍,在这12年间,第三世界所付出的理应还清欠债,但到头来却债台更高筑。关键原因是西方及日本银行家所设计的还债机制:他们要第三世界借新债还旧债,而同时第三世界的出口换汇能力由于原料价跌而大为削弱。

如果再看看发达国家的公债,就能更清楚发达国家的金融资本怎样发财。这些国家的政府无一不向金融市场大量举债用于支出。欧盟的公债在1993年达到四万亿美元,美国公债占GDP比例,1974是23%,1997年是47%,意大利一国每年的利息支出高达国家预算的20%。美国偿付利息占联邦财政之比,1950-1980处平均为7%,1982-1990年却达到13.4%。公债如是,私债亦如是。我们在此举美国为例,美国家庭债务与其税后收入相比,1952年不到40%,到了1992年高达90%。在1997年末,美国家庭花了一万亿来还债,亦即他们的税后收入的17%。而1960年的数字只是不到14%。反映整个食利阶级所得分配直线上升。美国非金融企业借钱并不主要为了实际投资。亨伍德指出,借钱主要为了筹资从事股票回购及兼并。结果是工业企业偿付利息占利润之比,1950-1973年为3.8%,1990-1996年为24%。至于金融机构,在1997年借了五万多亿美元。其中很多也只是像量子基金或LTCM之类作为投机之用而已。香港没有外债,也没有多少公债,但私人债务却高达GDP的161%(1996年),比新加坡的96%高出很多,其中物业贷款占了近一半,而其中的投机取巧成份亦很高。结果就是香港泡沫经济的破灭。然而,在全球范畴,这么高的债务,而投机成份又这么重,危机早晚爆发实在是不难想象的。信用的杠杆作用,在资本主义繁荣期可以很大,在衰退期尤其如此。在1997年之前几年,各国由于互相激烈竞争,亚洲各国已经出现出口下降,设备闲置率上升的情况。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篇4

赵萌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与各个企业的人事部进行接触,对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的了解。这些企业整体运行良好,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对于人才招聘以及员工薪酬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通过调查显示:

一: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大相径庭”

招聘工作的难易程度、招聘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无论是“供大于求”还是“供不应求”,二种供需不平衡对企业的招聘工作都存在一定影响。“供不应求”,企业招聘难度加大,直接影响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招聘成本的上升、招聘质量下降、招聘效果不佳等等。而随着金融危机的“驾到”,是否就“供大于求”了呢?

调查数据显示,48.5%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充足,仅16.9%的企业认为人才市场供应短缺,同时已有26.3%的企业已经暂停了招聘,从表明上来看,显示了目前人才市场现存的“供大于求”现象。

数量上的“供大于求”从一定程度上是解决了招聘难度、招聘成本、招聘质量、招聘效果等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也“暗藏玄机”,特别是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局势下。

1.大幅降低人员流动率。由于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就业危机导致更多个人选择“卧槽”,大幅降低了人员流动率,企业无法的新鲜的血液,对于企业而言拥有人才的概率也相对降低。

2.高级人才仍紧缺。人才市场供应相对充足,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才都能随手可得,有些高级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仍是“奇货可居”。一方面,目前的市场薪酬可能达不到高级人才的希望,另一方面,“裁员风潮”又让不少高级人才心存疑虑,不愿意跳槽。

3.带给HR招聘技巧的新挑战。当今形势下似乎是“百人争一位”,HR几乎不用担心招不到人,但是在百人中选择“对的人”又是一门新的挑战,对于招聘、面试技巧方面更需要下功夫。

从企业实际需求情况来看,调查数据显示,各个行业企业需求都低于“平衡点”(表示企业正常流失正常招聘平衡状态)。

企业需求和个人意愿大相径庭,人才市场的供应量相对充足,而企业需求量相对缺乏。二: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

全球金融危机以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转化为美国的金融危机,并迅速向世界扩散。随着金融危机的继续发展,虚拟经济已经开始影响到实体经济,IT行业、房地产行业、汽车行业、贸易|进出口行业,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等均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纷纷进行人员削减,“暂停招聘”“裁员”的声音络绎不绝。

从个人端来看,近5成的个人所在部门人员减少,企业人员规模大幅下降。调查数据显示,48.6%的个人所在的部门相比2008年人员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见图五),其中减少20%以上的比例最高达16.5%。再来看人员规模同比增长情况,同比增长比例总合为15.7%。从企业端来看,逾半数企业执行人员削减。其中自然流失不再招聘的企业为22.5%,裁员的企业为19.7%,09年有裁员计划的企业为10.7%(见图六)。更引人注意的是,19.7%企业已采取裁员方式进行人员削减,相当于5个企业中有1个企业已经裁员。三:82.6%的企业不增加新入职人员薪酬

薪酬一直以来都是倍受关注的话题,目前企业需求下降了,5成企业又采取了人员削减,那么新入职人员的薪酬又将何去何从呢?

调查数据显示,82.6%的企业不增加新入职人员薪酬,其中55.1%的企业选择持平,27.5%企业降低新入职人员薪酬,那也就是表示近1/3的企业将降低新入职者薪酬,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减薪”。

这主要受到双方面的压力。对企业而言,金融危机下更注重控制成本,那招聘的人均成本也是其中的一项指标;而对个人而言,市场供应充足,企业需求下滑,找工作是件难事,自然对于薪酬的要求也会放下“高姿态”,有42.3%的个人认为如果再就业“薪酬和原来差不多就行”,7.8%的人认为“能找到工作无所谓薪酬”。

从表面上看,企业确实是省下了成本,但更深层次的来看,这样无疑减少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企业想得到真正的人才反而更难了。

四: 低成本措施——危机下的良策

虽然外部经济环境的急转直下,使得许多企业在招聘管理上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但企业将会如何走好下一步棋才是最为关键的。所谓“重不在发生,而在解决”。对于招聘流程和人员配置上,企业又会有哪些对策呢?

调查数据显示,为了实现更谨慎的招聘,70.2%的企业选择“试用期评估”(图九)。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也许试用期评估可能由于大量的工作容易被忽视,很多企业会做,但是却不“精”。访谈中我们得知,不少企业的HR为了更好的招聘效果,将试用期评估“做好做精”,这无疑是一种控制成本的方式。

从人员配置方面来看,为了控制成本,企业更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和“合并工作岗位”的方式。数据显示,47.6%企业采取“优化组织结构”,31%的企业采取“合并工作岗位”。

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篇5

☆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 与传统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次贷危机中风险的承担者是全球化的,所造成的损失是不确定的。次贷的证券化分布以及证券化过程中的流动性问题,使得经济金融发展中最担心的不确定性通过次贷危机集中体现出来。也正是由于上述不确定性造成了次贷损失的难以计量和对市场的巨大冲击。

☆ 既然如此,那么次贷危机会对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有哪些有用的启示呢?

由于我国仍然存在一定的资本管制,次贷危机通过金融渠道对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健康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对中国经济的短期直接影响总体上不会太大。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美国、全球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中的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一)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1、国内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产品。由于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

2、国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

随着国内外金融市场联动性的不断增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必将对我国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消极的传导作用。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以2008年年初为例,部分国际知名大型金融机构不断暴露的次贷巨亏引发了一轮全球性的股灾。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持续动荡

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市场的资金流向,加之香港市场与内地市场的互动关系日益密切,香港市场的持续动荡很可能对内地市场形成实质性的压力。在直接融资比例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很可能会引起国内资产价格的调整,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间接影响:不可低估

1、出口增长可能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从经济总量上看,出口在GDP中的比重不断升高,2006年超过1/3,2007年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仍增长了25.7%。从就业上看,外贸领域企业的就业人数超过8000万人,其中,加工贸易领域就业近4000万人。2001年以来,在所有的对外出口中,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直保持在21%以上,出口增长速度也很快。

由于外贸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美国又是中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之一,因而美国经济放缓和全球信贷紧缩,将使我国整体外部环境趋紧。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消费者信心快速下滑。尽管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和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美国需求变化对出口的影响,但事实上,中国出口增速从未与美国经济增长脱节。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7年第四季度的数据也显示,中国的出口增速较前三个季度下降了6个百分点,低于全年的平均水平。因此,次贷危机可能会对我国未来的出口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对出口的影响一方面会直接作用于我国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会通过减少出口导向型企业的投资需求而最终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

2、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

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一方面,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信贷萎缩、企业获利下降等现象,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全球的房地产、股票等价格震荡加剧,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市场粮食、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所以,我国不但要面对美国降息的压力,而且要应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这些都使货币政策面临两难的抉择。

3、国际收支不平衡可能加剧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一方面,在发达国家经济放缓、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净流入规模加大。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可能采取放松银根、财政补贴等

多种方式来防止经济衰退,而这些政策可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加剧全球的流动性问题,国际资本可能加速流向我国寻找避风港。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保守势力的抬头、我国企业自身竞争力不足等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资本流出产生影响,导致资本净流入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加剧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的金融优势,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可能向发展中国家转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境外市场的动荡可能会影响到跨境资金流动的规模和速度,加大资金调节的难度,而且一旦出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能会加大我国国际收支波动的风险。

4、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加大

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可能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弱势美元的汇率政策,来应对次贷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都可能加剧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一方面,在美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同时,中国趋紧的货币政策会加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近几年,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偏多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国际游资投机人民币的压力,我国央行倾向于把人民币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保持一定的距离。自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采取了减息等货币政策措施。1月22日、1月30日和3月18日,美联储分别宣布,降低联邦基金利率75个、50个和75个基点,减息幅度非常大。目前,中美利差已经形成了倒挂。如果中美货币政策继续反向而行,扩大的利差将增大热钱流入的动力,人民币将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央行的对冲也将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弱势美元政策在不断向全球输出流动性的同时,会直接影响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贬值。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0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3.31%,对欧元汇率累计贬值6.12%,对日元汇率累计升值14.04%。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大部分非美元货币贬值的结构性差异一直伴随着汇改,并在最近几个月的国际金融震荡中更趋明显。在这种情况下,非美元货币地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要求可能会加大,不对称的汇率结构体系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新的压力。

5、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从企业“走出去”的角度看,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可以分为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有利的是,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金融机构绕过市场准入门槛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金融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在努力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金融支持。不利的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

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

目前,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还有待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尤其是要重视观察前期宏观调控政策的累积效应,结合外围和内部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灵活反应,熨平经济波动,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三)几点启示:

他山之石可攻玉

1、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

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可以肯定,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遭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2、既要加强创新又要完善监管

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首先,要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其次,要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

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第三,要尽快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3、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

客观地说,在次贷危机中,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既定政策,对隔离境外金融风险作出了较大贡献。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在自身经济和金融结构存在诸多缺陷的情况下,适度的外汇管理是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一道重要“防火墙”。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开放不断深入,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可以有效地防止相对脆弱的金融体系完全暴露在国际经济环境中,降低各种外部不确定性。因此,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相对长期的、渐进的、水到渠成的过程,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能力相适应,与对外开放的要求相适应。目前,我们要审慎放开资本账户,切实加强外汇监管,密切关注次贷危机的后续影响。当然,在经济金融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有条件、分步骤、分阶段地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也是必然的,而且巨大的外汇储备和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已经为相关的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范文模版) 篇6

(一)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

(二)对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影响

美国此次金融危机充分地暴露出信息技术革命给金融监管所带来的挑战。在不负责任的美元扩张政策的推动下,完善的金融体系并不能保证使美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安枕无忧,也无法消除金融体系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本性。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的推进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要防止本国金融自由化的过快发展,防止出现本国金融业的发展与本国实体经济运行的脱离。对正在经受虚拟经济不发达而实体经济发达之苦的发展中国家(当然也包括中国)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符号经济不是一切,生产率提高、资本形成、经济增长才最根本;符号经济更像是耀眼的浪花,实体经济才是掀起浪花的海底的潜流。

(三)对国际货币体系运作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彩涂行业的影响 篇7

一、金融危机引起原材料市场大起大落

彩涂板的主要原材料是镀锌钢板, 金融危机对钢板市场的影响直接波及到彩涂板市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美国的次贷危机迅速扩散到世界各地, 我国一直以来金融系统对外开放程度不大, 受到的影响小一些。但是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多年两位数增长的三架马车却受到了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出口企业,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了变化, 购买力降低, 使出口企业受到了非常大的打击。钢材市场的贸易量大幅下降, 库存增加。从去年开始, 国内钢铁业已十分明显地进入了高成本阶段, 处于高售价和高成本的风险积累阶段。特别是去年上半年, 铁矿石和焦炭等上游原料价格快速、巨幅上涨, 行业成本连创新高。钢铁企业借助成本支撑和需求的相对稳定, 向下游行业全面转移了成本压力, 维持着盈利空间。当时钢价持续地大幅上涨, 不少钢品价格创出历史新高。其中的风险集聚有目共睹, 市场不断发出“高处不胜寒”的预警。到7月中旬, 钢价猛然掉头向下, 越跌越深。进入9月份以后, 跌幅显著增大, 主要品种材的月内跌幅均达千元/吨之巨, 市场调整力度属近年所罕见。一方面钢价持续大幅下跌, 使得市场交易观望心态浓重, 成交量持续萎缩, 钢厂、贸易商库存压力加大。另一方面, 由于钢价持续下跌, 在前期高价原料的基础上钢厂亏损严重, 尤其是对于那些有长期协议的钢厂。钢材价格的大幅下跌也影响到上游原料行业, 导致铁矿石、焦炭等原料现货价格的下跌, 这反过来又降低了成本投入对钢价的支撑力度。为了保住价格和稳定市场, 国内钢铁企业纷纷减产或停产。

尽管近期国内钢铁企业纷纷限产, 以此来稳定钢材市场价格, 但钢价依旧一路回落。去年7月以来, 大部分钢材品种价格已累计回落2000元/吨~3000元/吨, 跌幅高达30%~40%。有些品种跌幅更大。“原因在于供求关系出现逆转、供给增加而需求急剧下降,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顾问吴溪淳称, “市场恐慌心理严重, 买涨不买跌, 放大了需求萎缩。”

二、目前彩涂产品市场现状

1. 目前彩涂产品市场需求不断下降

中国的钢铁产能世界第一, 主要靠国内固定资产建设投入、出口和国内消费需求来支撑。由于世界经济下滑, 国内固定资产投入年初压缩, 那么还有一个大户就是房地产的用钢材量的萎缩, 都导致了明显的供求关系变化。近期针对国内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争吵愈演愈烈。我们且不管结果如何, 房产需求的下降是实实在在的, 进而使得国内房地产和其他土建工程的新开工项目锐减, 其对建筑用涂镀板材的需求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彩涂板的表观消费量日渐萎缩, 非常客观的表明下游需求的疲软。

有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未来国内钢材价格的不稳定将严重影响其后续的彩涂市场, 也将和钢铁行业一样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环境。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明显的好转。美国的金融危机将波及全球, 持续数年, 国内经济环境虽说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也将面临较大的压力。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市场的金融环境压力, 此前期望的“金九银十”想象已经破灭。

虽然国家最近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 从定投资计划到审批下来再到投入生产, 是要有个过程, 等见到成效, 传导到彩涂行业还要一段时间, 所以在相当一段时间里, 形势非常严峻。

2. 应对策略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建设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积极的开展来料加工, 以前由于来料加工利薄, 来料的基板质量难以保证, 所以一直以来不提倡进行来料加工, 但现在, 基板市场的大起大落, 使我们不得不改变战术, 与用户一起来承担基板价格涨跌带来的风险。

(2) 根据销售的订单进行订货, 以当时的基板采购单价进行采购, 同时以当时的基板采购单价进行报价, 再生产, 少消化库存;

(3) 进行选择性销售, 有些彩涂品种不出库, 随着市场转暖, 等价格有所回稳后再出库。

(4) 利用淡季进行设备维修保养, 人员轮流休年假, 待市场回稳后再进行生产。

三、今年彩涂行业预测

面对危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 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通过“扩大内需”以减弱国际市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40000亿元的投资将带动起数亿的地方投资, 包括对铁路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廉租房建设, 即使是最悲观的预期, 很多国内外知名的金融机构也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低于8%。

今年全国各地区镀锌彩涂行情全盘表现出止跌迹象, 许多市场涂镀价格一度出现上百元的涨幅, 下游也纷纷表现出愿意在低价备货的意愿, 成交量喜人。华北地区价格止跌并小幅反弹。厚度为0.5mm彩涂板方面, 北京市场岳洋彩涂报5100元/吨, 天津市场新宇彩涂报5050元/吨, 分别上涨50元/吨~100元/吨。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大幅下跌之后, 中国的钢材市场已经是相当疲惫。虽然需求短时间内仍然没有起色, 毕竟每年的深冬季节都是需求淡季, 但由于目前的钢材价格已经如此之低, 使得市场心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前的恐慌心态已经不是主流, 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抄底行为。

由于对2009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看好, 对期间钢材价格将会延续近年来的规律而出现一轮上涨过程, 业内多数人士仍然抱着肯定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 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需求加入到市场中来。

金融危机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 篇8

【关键词】 消费;金融危机;经济增长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现状

众所周知,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经济到实体经济,本部分主要介绍中国在危机中都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1.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和完善,中国的出口经济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数据上看,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也相对较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2.对劳动就业的影响。此次危机的影响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在失业方面,去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有许多家企业破产倒闭,大多数是出口型的制造加工业。这样造成大量人员失业下岗,农民工返乡,财政税源受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物价波动起伏较大,但总体平稳,消费支出受恐慌情绪影响会减少,汽车、房地产等奢侈品需求减少,出现行业低迷,出现大面积裁员。

3.对投资的影响。去年年底央行出台了降低两率的货币政策,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刺激企业投资,因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投资的增加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而数据显示,我国企业利润率低下,很多企业减少投资额。因为我们知道,决定厂商是否投资的因素包含了收益、成本以及预期,在金融危机下,需求降低,企业产量降低,同期投资下降;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前要对未来时期的经济状况、政治环境和投资前景作预测,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固然出台了一些通过降低利率、降低投资成本的政策,但这种低利率对投资的刺激不大。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金融危机下,中国居民如何消费呢?通过一些调查,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消费恐慌”,而是对手里的钱怎么花得更有价值变得“计较”起来,也就是消费心理的变化使得消费行为更谨慎,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首先,大多数居民缩减开支。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虽然不像国外那么严重,但由于对未来经济形势预期的存在,使得消费者还是心存顾虑。造成开支减少的原因也是因人而异,一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的收入减少比较明显,所以造成消费降低,而有一些消费者则是因为心理因素,比如考虑到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或者考虑到物价水平的变化问题等等。

其次,对消费品的投入比例发生变化。2007年炒股热和炒房热之后,人们对这两种投资方式的热情逐渐下降。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消费者更是捂紧了自己的口袋。现在居民购物一般都会选择实用、便宜及生活必需品,而对于以后的消费主流,则主要集中在衣着、医疗、教育消费等方面。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在吃好、穿好,身体好的基础上,教育、住房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同时为改变居住环境,住房消费成为居民近几年来乃至以后消费的主要投入。而旅游、家电、家用汽车消费在居民看来还属于比较奢侈的消费。

三、分析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

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很多,综合起来也无外乎两大类:一类是与消费有关的经济因素;一类是与消费有关的文化因素。

首先,影响居民消费的经济因素分析。居民经济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消费者手中持有的货币资金如果相对自己在不同时间有所增加,相对同一时间的不同消费主体有所增加,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以此通过影响总需求的方式影响总供给。那么,在商品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比如物价水平下降,在相对收入不变的时候则又可以刺激消费。结合此次金融危机,部分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出现了小幅下降,另外人们由于存在着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稳定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居民的消费。

其次,影响居民消费的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包括了诸如文化环境,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状况等多种,但我觉得在很大程度上,结合此次金融危机,人们的心理因素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居民消费现状以及如火如荼的金融危机的演绎,难免使得消费者改变自己原有的消费计划,而由于存在着对未来工作、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等,保持一种维持基本生活的基础性消费。

四、宏观金融经济政策对居民消费影响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在2008年年初,大量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有由偏快转为过热的风险,所以08年初的宏观调控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我国开始实施了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实践证明宏观调控颇有成效。

在年中,随着大洋彼岸次贷危机不断加深以及中国人民面临的严重的自然灾害,对出口、金融领域的影响逐步显现,这时下半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重点在于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通过调整出口退税率,调增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等方式促进企业发展。

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升级为世界金融危机,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的风险不断加大,国内房地产、钢铁、汽车等重要支柱产业产销大幅度下滑。为保证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其中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的有:第一,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村消费,扩大内需而采取的政策。国家发改委宣布,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其中包括全力组织开展主要农产品收购,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生产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第二,为稳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再次,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财政部宣布,将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最后,为稳定房地产市场,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另外,两大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纷纷转向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为消费在保证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五、继续保证消费平稳增长的对策建议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GDP缩减指数变动率为7.2%,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从价格形势看,由于当前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总体仍处于低位,加之外需减弱可能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在总需求萎缩的大背景下,目前推动价格上行动力较弱,下行压力则相对较强,通货紧缩风险较大。不过由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利好效应,使得如果财政金融政策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出现潜在通胀压力,所以我认为从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因素这个角度分析,应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强:

首先,从收入角度分析。主要是考虑收入的分配问题,关键是从总体上优化国民收入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分配,通过减税让利、放松市场管制等措施,进一步激发经济体的活力。在具体实施方面,由于此次危机对中高收入消费者基本影响不大,人们还是可以维持自身消费的基本层面。所以,在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方面,首先考虑针对农村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和城镇低收入户的消费鼓励措施,如增加补贴提高收入、扩大消费信贷等,对消费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在此基础之上改善社会保障状况以及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上一篇:老年体育工作开展情况汇报下一篇:工程项目汇报ppt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