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有感800字

2024-06-20

读《百年孤独》有感800字(共11篇)

读《百年孤独》有感800字 篇1

《百年孤独》想表述的主题,没有读明白。只记住了一个大概的情节——历经百年的家族七代人,最后都在羊皮卷的预言中走向湮灭。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也在的交流、沟通,有的甚至需要不伦之恋这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孤独(我是这样理解的,但最终都未摆脱掉孤独的命运)。文中,七代人不断重复以祖先的名字命名,凡是叫奥雷里亚诺的男性都是性格坚韧、沉稳的,而叫阿尔卡蒂奥的男性都是狂躁、放纵的,似乎是命运不断的在重复轮回。

本文的基调始终都是颓废的凄凉之意。初读时,一直以为他会像《一句顶一万句》那样,给我启示。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但它没有,像是在讲一个没有任何情节起伏的故事。把每个人的命运都那样无情的罗列在纸上。

一段奥雷里亚诺第二回到家乡的描写:

他带着自己的衣箱回到家里,心中确信不仅是乌尔苏拉,马孔多所有的居民都在等待雨停后死去。一路上,他看见他们坐在厅堂里,眼神迷茫,抱手胸前,感受着浑然一体、未经分割的时光在流逝。既然除了看雨在无事可做,那么将时光分为年月、将日子分为钟点都终归是徒劳的。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不知是在纸上做到了感同身受还是为这样的人悲哀。

“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这句话是文中叙述的,似乎不断的在提醒读者,孤独才是生活的本态,而生活中其他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你千万不要对这些东西持有幻象,那样你在识别生活的本态后会更孤独的。

作为读者,如果没有一种丰富的人生阅历,这部作品不能让我们感到开心启发或者任何正向的东西,相反的却是绝望,极度的绝望和从骨子里往外冒的苦涩。

读《百年孤独》有感800字 篇2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辛勤地写作,追逐着写作的梦想,熬过了可怕的孤寂,最终获得了成功。

这两个老人,一个是圣地亚哥,一个是欧内斯特·海明威。

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饱经风霜,却坚韧倔强。他一个人在那又破又旧的小船上,对手是有着锋利牙齿的鲨鱼,那一张张血盆大口足以使他送命。我无法想象,什么样的人,才有这般勇气,去面对如此惊人的危险。夜里行船一定很孤独,生鱼的味道一定不好,被绳子割破的手一定非常痛,但是,他忍受了这一切。

那海明威呢?在写作路上,他又吃了多少苦? 要有多少次的失败, 多少次在跌倒之后重新爬起,才能凝聚成《老人与海》这样一部著作啊! 在写作之前呢? 他走进拳击场,被对手打得满脸鲜血,第二天,他裹着纱布又来了。他走向战场,子弹深深嵌入了他的身体, 但他仍坚强地活了下来。这样的人,怎能不被称为硬汉呢?

或许,圣地亚哥即是另一个海明威。在困难面前不肯认输的海明威化身成了书中的人物, 顽强地航行于海浪之间。而两者的顽强都来自于同样的对生活的热爱和不懈的追求。《老人与海》的开头写到了老人的眼睛, 像海一样蓝的眼睛。透过那一层蓝色的、泛着亮光的虹膜,我仿佛看到了波涛阵阵的海面,嗅到了海水的咸味儿,感受到了老人对大海的热爱。

在海上航行,面临未知的危险,老人会有孤独感,但他仍是爱着海的。换句话说,海是他梦想与希望的所在, 给予他战胜困难的勇气。就像海明威的写作梦。当稿件一次次被退回, 海明威的痛是我们无法理解与真正懂得的。一个人默默地写着一个又一个字,那份孤独,是刻骨铭心的。

不仅仅是写作,无论做任何事情,走向成功的道路都是孤寂的。学习时, 可行的学习方法往往是在不断失败、没有人指点却不断尝试时发现的; 工作中, 越是不顺利、没有人理睬自己时,才会想尽办法去求得创新发展。

让我们静下心来体会孤独吧, 在孤独中创新,我们才能获得勇气与智慧,才能推动时代的不断前进。

这,就是成功与梦想。

这,就是海明威与写作。

读百年追梦全面小康有感800字 篇3

今天,我看到一本《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的书,心里一乐~呵呵:不光我有梦,原来国家也有梦!!

我们小孩子做小梦,哪国家做的又是什么大梦呢?它与我们小学生又有什么关系吗?我带着几分急切与渴望的心情打开了第一页,立刻见到了余心言先生所写的序。

余先生在开言就非常开心地说:“今天的中小学生是幸福的。大家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好时代。"接着先生在第三句就非常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原来,这就是我们国家为之奋斗的伟大的中国梦啊!

我庆幸自己是00后的孩子,我们正好处于实现这伟大中国梦并见证这一伟大时刻到来的黄金时段,难怪先生说:“……我们将终身难忘。……也将使我们终身受用。”

梦想最华丽、最旖旎,不去努力实践不去努力奋斗去追梦,那梦想还只是梦想,与我们小时候白日梦一样,仅是南柯一梦。而这本《百年追梦全面小康》开序告诉我们:我们今天的辉煌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海市蜃楼,那是无数先人为救亡图存,为民族的独立,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是我们的父兄为国家富强,艰苦奋斗,不断探索赢来的。我们要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百年奋斗目标,就需要我们当代少年了解这个奋斗目标的主要理念、主要内涵、实现的道路。因为这个中国梦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今天的青少年认真做好接力准备!

我们蹒跚学步时的白日梦,那是有趣、可笑的幻境,浪漫的泡影,随着时光飞逝磨灭殆尽。而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等着我们亲身经历,亲手实现,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读百年孤独个人心得800字 篇4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看过很多书评,认为这本书晦涩难懂,简直无法阅读。我想可能是因为除了这本书里反复出现的名字,更源于作者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和跳跃的时间线,让情节离奇到无法理解,导致这本书不像普通小说那么轻松易懂。但就像《人间词话》里讲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如果将书里的人物、情节与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特别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结合起来,或许能理解一点那百年的孤独。

这里简单说说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即美国以南美洲,因为这里居民的语言(西班牙语占统治地位、巴西为葡萄牙语、海地为法语)均隶属于拉丁语族,因此又被称为拉丁美洲。百度上短短几句话概括了拉丁美洲的由来,却无法概述拉丁美洲被血泪浸染的过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哥伦布于15世纪发现了新大陆,自诩带着上帝的旨意,却大面积地屠杀当地的印第安人,加之病毒的传播,使得古老的印加文明全面毁灭。因为缺乏劳动力,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作为奴隶为自己日夜不停地创造财富,也带来人种大融合。自此拉丁美洲的人民自出生就被欧洲白人们歧视。在被殖民近3后,哥伦比亚于18宣告独立并继续与西班牙斗争近百年,终于赶走了西班牙的奴役,但随之又陷入英美的经济打压和掌控,致使哥伦比亚及其他拉美国家一直处于政治混乱、经济落后的局面,直到现在仍然无法摆脱被剥削、压榨的命运。了解这些以后,再对应《百年孤独》这本书,我们就发现魔幻不过是马尔克斯的障眼法,现实主义才是让这本书经典和不朽的原因。

读简爱有感800字 篇5

夏洛蒂勃朗----《简爱》的作者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简爱自幼父母双亡,寄宿在舅妈的家里,从小就受尽非人的折磨,被舅妈打骂,被舅妈的儿子欺负,但却没有还手之力,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造就了她的坚韧和不屈。她有着骨子里的傲气,即使面对着魔鬼般的舅妈也敢放下狠话,与她作对,这让我十分佩服。一个弱女孩,手无缚鸡之力,但在面对被欺凌的场景下,会勇敢地扞卫自己的尊严,为自己辩驳,为自己申诉,喊出自己的心声,实在不容易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简?爱这位离经叛道的女性,虽然并不美丽,但富有挑战和抗争的个性,使她充满了魅力。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她决不自甘堕落。她认为,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她为争取平等地位,为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而抗争、奋斗。从很小的时候起,她便敢于向欺压她的人反抗,哪怕因此而招致严惩,也不畏惧。她那不屈不挠,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使那些欺侮她的人胆战心惊。读这篇小说,真的是令我受益匪浅。简爱只是一个贫穷的小女孩的身世,她身材矮小,长相不出众,但是却有着自己的尊严。她坚强、不屈,因为人格而毅然放弃了真情,这是理智的选择;她善良、纯真,不因残疾的爱人选择放弃他,而是毅然决定与他一起生活,这是憾人肺腑的真情。她理智、她不屈、她善良、她坚强、她同时扞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真爱,有着自己的人格和本性,她是一个平凡而不平凡的女性。从她的身上,我读懂了人生。

读简爱有感800字

文/马立广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出众,但也许就是这样一种灵魂深处的自卑,反映在她的性格上就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她描写的简爱也是一个不美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生存在一个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性格,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一种光明的,圣洁的,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虽然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简爱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自己的尊严和真爱。

在当今社会,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人的心灵。

读简爱有感800字

今晚我读了《简爱》这部世界文学名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英国文坛一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写的一个叫简爱的女子的传记,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缩影。书中简爱从盖兹海德到慈善学校,又到桑菲尔德庄园,经历了许多苦难和曲折,最终获得了自己所追求的自由,平等和爱。这部小说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后来她却被送进了慈善学校——劳沃德学校。那里的饮食条件很差,住宿条件更差。每天的食物不但少,而且是烧糊的。她们穿的衣服和袜子质量都是很差的,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一个叫布洛克尔赫斯特的牧师,这个狠毒的校长给学生们制定的校规苛刻无比,比如说:不能留卷发,也不能梳辫子。很薄的袜子破了也不能换,一定要自己缝补,然后接着穿。因为他认为这些规定是基督徒的义务和美德,身穿破衣是每个人呢应有的朴素,受苦可以来培养坚韧的意志。这些规定使任何走近这所学校的人都感到愤怒无比。劳沃德学校好比是一个监狱,把那些女孩都关在痛苦之中,又好像是一个火炉,激发了简爱反抗的怒火。她为朋友海伦彭斯的遭遇而打抱不平,并告诉她该爱的人就要去爱,该恨的人就要去恨,不能因为他的权利大或小而束缚自己的感情。在一个春天,可怕的瘟疫在劳沃德蔓延开来,斑疹伤寒被吹到了拥挤的教室和宿舍,还没到五月,学校就成了医院。简爱的朋友死了。劳沃德的卫生条件暴露了之后,不得不被关闭。一些有钱人出资又重新建造了一所学校,简爱的生活有了转机。后来简爱又经历了欢乐、痛苦和种种波折,努力寻找着她心中的那份爱,最后,她找到了。

小说设计了一个美好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成了一个残废,但我们看到,正是这样一个条件,使简爱不再在尊严与爱之间矛盾,而同时获得满足--她在和罗切斯特结婚的时候是有尊严的,同时也是有爱的。

读《活着》有感800字 篇6

——读《活着》有感

文/463王璐

我时常觉得,读到一本书便是与这本书有着注定的缘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书,都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它或是羞怯躲闪,或是大方利落,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拨开一层层的浮华,褪去那虚荣的外表,便只剩下一个人最纯净,最真诚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的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凤霞与自己年老的母亲相依为命。福贵开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来跟他过日子,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机灵活泼,但最后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难逃命运的魔爪。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当我合上这本蓝皮书时,我的泪终于忍不住的落下。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贵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缩影。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显迟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转折,希望福贵最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作者却是如此的吝啬与残酷,只留下了一片沧桑。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让人难忘。它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诉说着一个悲凉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担这一切的生者,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失去了一个能够一同承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幸福的苦难者 ——读《活着》有感

最早接触《活着》这部作品是跟着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编的电视剧。那时的我,年龄尚小,却被这部剧吸引了,并且为它哭过很多次。后来看了一遍小说,与电视剧有些出入,但传达的主要内涵并无变化。

近来,在健健那里又看到了《活着》这本书,便借来又重温了一遍。小说主人公富贵年轻时是地主儿子,用今天的话来讲算是一个“富二代”.因赌博输掉了全部的家当,沦为一个贫穷的农民,在历经自己的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孙子相继离世的悲痛后,富贵顽强地活了下来,感悟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最令我为之感动的是富贵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时候,富贵整天在县里吃喝嫖赌,对怀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脚踢。家道中落以后,家珍并未离开富贵,而是不顾父亲的反对抱着刚满半个月儿子回到了富贵贫穷的茅屋里。富贵好几次说家珍是个好女人,娶到他是他这辈子的福气。他遗憾没有让她过过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为日子虽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贵的心却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临终前,她对富贵说:“若有下辈子,我还嫁给你。”他们是不幸的,看似一无所有,实则拥有一切,幸福也许跟钱没有关系,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么凭借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谛。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么样都是幸福的。

富贵从富家公子沦落到中下贫民,又接二连三送走了自己身边的亲人,先是儿子因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多而身亡,接着女儿难产死亡、妻子也终于熬不过身体因病而逝去,最后女婿与刚满五岁的小孙子也跟着去了。这个过程便是富贵的一生,其中反映出当下时代农民的苦难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没有缺席。所以余华先生在叙述这个故事时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既由富贵在暮年之时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轻人讲叙他的一生。余华说:如果采用第三人称则有可能使这样一种人生只有苦难而没有幸福了。在夕阳斜照的田埂上叙说他的苦难人生,如果你觉得只有苦难,那么你去看看他平和的叙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后在他赶着牛儿离去的时候,感受到他平静的幸福。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就在这里彰显。

读《秘密》有感800字 篇7

原创: 天铁一中

当一个人要失去什么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秘密》

近年来,我迷上了推理小说,作为一个推理新粉,东野圭吾的书,自然非读不可了,我以前只看过改编自他小说的电影,却从未读过他的原著。最近,这本《秘密》终于可以让我过瘾一番啦。

《秘密》讲述了一个名叫平介的中年人的烦恼。39岁的平介,本来是这世上万千平凡的人之一罢了。他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喜欢看相扑,不会做饭,而后一次事故打破了它平淡的生活。客车坠入了雪中,妻子死了。女儿因为妻子的拼死保护,毫发无损。但是妻子的灵魂却寄托在了年仅12岁的女儿身体中。平介的人生立刻陷入这个困惑中。我失去的到底是女儿还是妻子。

小说中有笑有哭,又忧中带喜。平凡的细节也自然少不了,推理的身影。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能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无奈却躲不掉,甩不去,只能硬着头皮去应对这令人纠结的现实。其实主人公还是很勇敢的,至少他选择了面对现实。而且,主人公是一个较理智体贴的人。在所有遇难者的家属指责怪罪这场车祸的罪人司机梶川和他的遗孀梶川太太时,只有平介选择去调查事情的起因,并对梶川太太给予援手。最后我们才知道,疲劳驾驶的司机梶川这么拼命工作,只是为了他前妻和前妻的儿子文也。一个养了七八年才发现不是自己亲身儿子的儿子。尽管如此,尽管因为这件事与前妻离婚,他依然承担起一个父亲的责任,一个离婚条件中不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此强烈的责任心,让我们不得不原谅他。

结局是很令人纠心的。附在女儿身上的妻子——直子,为了让丈夫对待自己不再纠结,自导自演了一场戏,告诉平介他们最亲爱的女儿,藻奈美的灵魂回来了,直子也要在平介温暖的怀抱中,永远地离开了。直至最后,女儿要嫁给文也时,他无意听有人说起女儿的结婚钻戒是直子与平介的结婚钻戒盖成的,平介痛苦地跑到婚礼上。因为他明白了,女儿真的灵魂根本没有回来,因为妻子的结婚钻戒是他们二人的秘密。

“如果打破了一个规矩,就会接着打破第二、第三个持续下去,那就完蛋了。”这句话是全书最让我受益匪浅的话了。我常立flag,可每一回总坚持不到底。如果我可以像侄直子所说的来警戒自己就好了,没有什么是坚持打动不了的。学习就是如此,希望我能把接下来立的规矩、目标会一个一个完成。

《秘密》让我受益无穷,很多哲理都在这本书中不知不觉懂了一些,平介失去的很多,明白的更多。

读简爱有感800字 篇8

初来时,她仍有些初涉世事的青涩与在罗沃德所遗存下的紧张小心,很幸运,她所来到的贵族家庭并不像盖茨黑德那样虚荣而充满歧视偏见,这无疑是一块工业革命中的净土,在这里,她有了一位顽皮却听话的学生阿黛勒,有了一位慈祥可敬的长辈费尔法克斯太太,当然也结识了在她生命中影响最大的罗切斯特先生。

罗切斯特是这所房子的主人,而由于知名乡绅的身份,终日奔波在受访和回访其他圈内人士的事物中,偶尔才能来到桑菲尔德一次,他经历了太多世事炎凉,这让他心中闭塞地上了一道锁,锁住他的快乐与幸福,这让我想起了《秘密花园》中克雷文先生,他同样是在人情世故中丧失赤子之心的可悲者,是工业革命被包装出的虚假盛世里的受害者。

从第一次见面到之后,罗切斯特注意到了这位女士与常人的异处,她与他一样,性格直率(虽此时简仍会时而因陌生带着罗沃德中留下的礼数限制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举措)且不被人理解,他从几次与简的谈话中感受到简是个与常人不同的人,是个有自己的想法的追求独立自由的女性,不会为他人颜面或阿谀奉承而掩盖真实,她富有智慧,饱读诗书,面对罗切斯特古怪的脾气与话语总能满面镇定地给出恰如其分而真实肯定的措辞。于是罗切斯特发现了这位可静心去理解他话语的倾听者,喜爱找简一同散步交谈,罗切斯特是个好的陈述者,简爱又是个好的倾听者和分析者,这像是种合作关系,互相让彼此愉悦,罗切斯特在这位家庭教师身上找到了心中沉重的锁的钥匙,找到了痛苦经历的倾诉出口。

读《活着》有感800字 篇9

老人给他唯一的亲人取名为福贵。这头老黄牛是老人无意中高价买来的,他本想买一头强壮的牛用来耕地,阴差阳错地买了这样一头和他一样老的老黄牛。他受不了它在被宰杀前流下的泪水,他受不了它在面对死亡时向他求助的无助的神情。于是,便有了这一人一牛相伴晚年。

主人公福贵是上个世纪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因为沉溺赌博,输光了家财,气死了他的父亲。他带着患病的母亲和怀着孕的妻子,还有年幼的女儿搬出徐家大院,成为一名佃农。可却因祸得福,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革命不断,在福贵脱离地主身份后没多久便掀起了打地主的狂潮,使接管徐家的新一任地主田二背了黑锅。但命运似乎并没有停止对福贵的磨练,这个时候的福贵已经浪子回头,只想好好地照顾家庭,安分地生活。可是在那样一个战乱的年代,想要置身事,安分度日的愿望似乎是奢望的。富贵很快便被国民党军队抓走充军,在充军的路途中,每天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福贵怀着对家庭的责任心,吃着从死人身上拨下来的粮食,穿着死人身上脱下的衣服,坚持活了下来。在国民党军队逐渐衰落撤退的路上,福贵逃了出来,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这时候的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母亲已经去世,妻子拖着重病,大女儿因为高烧已经不会说话了。命运对待福贵竟是如此不留情面。然而福贵并没有因此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扛起家庭重担,照顾妻子和儿女。日子慢慢变的平淡而稳定,好景不长,富贵年仅十岁的儿子在给县长的夫人输血时被抽光了身上的血,悲惨地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福贵的打击巨大,在那样一个时代,福贵失去了独子,徐家没了后代。在沉沦和愤怒过后,福贵瞒着重病的妻子,独自将儿子埋葬了。这是多么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让人在遭受这么多命运的挑衅时依然坚持活着。

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在那样一种近乎绝望的家庭,福贵扛着所有的悲痛和绝望照顾着他的妻子,他唯一的聋哑女儿。生活对他的打击仍然没有终止,他的妻子家珍病重也离开了他。在面对一个接着一个亲人的离去,福贵依然坚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再紧接着她的女儿出嫁,怀孕生子,由于难产大出血,也离开了他。不久女婿在工地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死。这时候的福贵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面对太多次的亲人离去,他依然坚持活着。他带着唯一的外孙生活,日子贫苦,却互相还拥有亲人。终于,福贵最后一个亲人,他的外孙因为吃豆子被撑死。听起来可笑,现实却是那么残忍。命运给这个老人留下的只有他自己,孤独地活着。

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人生经历,让他在面对那只老黄牛无助的求助眼神时被感动,花光了所有家当买下它,给它取名福贵,与它相依为命,走完人生中最后一段路。命运给他的一直是绝望,他却一直在寻找希望。黑夜给了他黑色眼睛,他却用它寻找光明。在这位老人心中,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读完《活着》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也不经让我联想当代人在面对命运的挑衅时的态度。人生很苦,生活也着实不易。但是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去承担,一切都击不败你,打败你的只有你自己。前几天,浙江大学博士生自杀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在最美的年华选择离开人世。他留下长篇遗言,“……我适应不了这社会。”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逃避了责任,逃避了希望,选择了一条最简单的路。从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福贵的人生态度截然不同,一名受过多年高等教育的优秀博士生却没有一个坚定强大的内心。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他缺乏福贵那种“活着”的坚定,也缺乏一种与命运,与现实对抗的不屈意志。近几年频发高中生,大学生因各种压力选择轻生的事件,每当看到类似报道都让人痛心,一个个花一般的年纪,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还没来得及绽放,就失去了活着的机会。都说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日晒,我们在为自己辩解时也应该引发思考,为何当我们这代人的生活条件变好了,心里承受能力却远不如上个世纪那些与贫穷,与战乱斗争的先辈们。

《活着》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坚持对生活充满希望。只有活着,只有坚持,才有希望。从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也不一定有希望,但至少他还活着,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那种坚韧不拔,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值得当代每个人去学习,去思考。人生很长,路途很远,风雨很大,但希望一直在,请记住,永远不要放弃,坚持不一定有希望,但是不坚持一定没有希望。这种坚持不仅体现在生活中,还体现在我们日常学习中,现在的人能够坚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我的少之又少,古人有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开始的有很多,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又有多少呢?

读《边城》有感800字 篇10

作者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细细地淌着,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但就是这样的文风,却能够深深地探入人物的内心深处,衬托出一座纯净的边城。

在这座古城居住的苗族茶峒,自古有通过媒人上门求亲的方式,是所谓的“走车路”。也有男子站在溪边、山崖上唱苗歌给女子听,一人独唱或二人对唱,在唱歌了解认识对方,直到分手或结亲,这就是所谓的“走马路”。这后一种方式,表现了湘西民众在婚姻问题上的宽容和自由,也反映了这块地方人们善歌的才能。

《边城》不仅仅是一部描写民俗风物的小说,它更是一部堪称绝美的爱情悲剧。翠翠,一个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仙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对傩送的爱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或者说这种爱似乎一直是以梦幻的形式出现的。

在梦里,她听到一种悦耳的歌声,柔软而又缠绵,于是她像跟了这声音到处飞,飞到溪边悬崖半山腰……她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甜美的爱情。可现实却似乎远离了她。于是,她只能痴痴地坐在溪边,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可以看到苗族少女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因为她的淳朴,她无法拒绝天保,也无法向傩送表白,但傩送驾船远走后,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心上人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惋惜和悠长的牵挂期盼,但不管未来会怎样,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未来还是要自己去争取,翠翠等到的不是无言的悲哀,也不是追悔莫及的泪水,而是应属于她的那份幸福。

读《目送》有感800字 篇11

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未必都是真的,或者说,我们看到的往往都太表面了。《目送》讲述的多是龙应台与她母亲的点滴,她自己为人母后更是能够体会到母亲当时的心情,即使母亲老年痴呆很严重,但她依旧是母亲。一页页的字里行间不乏龙应台为人母的辛苦,却更加折射出母爱的深沉,不得不说,她是个情感细腻的心灵摄像师。

今年暑假,本是不打算回家乡的,而改变这个主意的,是外婆打给母亲的那充满思念的电话。

“真不回来吗?”

“今年忙呀,可能没法回去了。”

“哦……”电话那头沉默了许久,“八十五了……”

妈妈听着,还没等外婆再说什么,眨了眨眼就说:“好好好,下星期就回去。”

年纪大了之后,外婆反而像孩子一样,喜欢撒娇,生怕别人忽略了她。她害怕冷清,硬是要我们在她那里住下。若是母亲回去晚了,你定会看到坐在椅子上,小鸡啄米似的打着瞌睡的外婆。

若是劝她早点上楼睡,她定会十分激动,像个赌气的孩子,执着地说:“我没睡!我不困!”

然后就开始数落母亲:“你到别人家聊天聊了一晚上,天都要亮了!”而母亲总是啼笑皆非地说:“妈,我都四十多了,怎么还像管小孩一样管我?”

我们离开的那天,大地被太阳烤得火辣辣的,冒着丝丝烟气。街上空无一人,只见多了屋檐下耷拉着舌头的小狗和到处乱飞的蜻蜓。

外婆光着脚就追出来了。母亲对外婆说:“妈,快回去吧,不必追了。”

“屋里热…”外婆顿了顿,又说,“记得打电话给我,一路顺风。”

车缓缓地开动了,外婆只是站在那里。她的几根头发贴在布满皱纹的额头上,像是嵌在上面了,显得有些好笑,但平日里注意形象的她好像并没有发觉,只是一个劲地和我们挥手。车子开出了很远很远,我猛一回头,依稀可见一个小圆点还在那里。

母亲的爱是隐忍的,却也是满溢的。

读《目送》时我总会想起我的母亲。每逢星期天,我读书的时候,她总是喜欢呆在我的旁边,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哪怕坐在旁边发呆也好。每每我上车时,总能见到或伫立在洒满碎碎阳光的树荫下的她,或在风的催促下显得有些孤单的她。

她总说:“你不在家的日子,最是了无生趣的。”我偶尔会笑她有些孩子气。以前她却不这样,总是对我说:“你在家里,我就最麻烦了。”我总觉得她是不乐意我在家的。

但那天看着她送我上车,朝我挥手时,我忽就觉得她老了,毫无征兆地老了。这可能是很可笑的想法,却挥之不去,更让我的心头涌起一些不知名的情绪。我坐在座位上,不敢再回头多看一眼,似乎是怕看到那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怕我无以回报,那一潭深情,怕是一辈子也还不清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也是本书我最爱的句段之一。不知看着我的背影的母亲,是否会想起多年前那个或站在树荫下,或被风催促着的她那隐忍的身影。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母亲的爱何其多情,却又多么隐忍!我该用怎样的相思,才能挽住这渐行渐远的背影啊?

上一篇:农业局吃空饷自查下一篇:看国旗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