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2024-05-24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通用14篇)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1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正是这样一位好老师。他是教师的典范,是我们做人的榜样,更是一名世界教育大师!他历经35年的教育生涯,一心一意地扑在教育事业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记录,总结着自己的教育实践。这,不是一个常人所能做到的,而苏霍姆林斯基却做到了。所以,他不是一个常人!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

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2

“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热爱, 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 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 诗的名字叫未来, 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 有一条破浪的船。”如果是纯理性的, 没有充沛的、不可抑制的感情, 怎么能迸发出诗的情思?朱永新老师就是在用他诗一般的情怀, 倡导我们每个一线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教育生活中, 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是主角, 把这些小主角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才算培养出了理想中的学生?让我们追寻书中的脚步, 在文字中一探究竟。

一、理想的学生是品行端正、热爱生活的学生

“成人和成才是同一道理, 不成人也就不能成才。优秀的学生应该把道德完善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力争做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其中, 爱和同情心是品行端正的两个最重要的表现。”读到这里, 不禁为自己的学生感到自豪。小凯, 会担着迟到而被老师批评的风险, 也要帮助邻班的同学捡拾掉落在地上的一叠新书;小利, 虽然学习特别优秀, 可他还是主动和学习最吃力的同学一起玩耍, 完全不在乎同学慢吞吞的动作和慢吞吞的思维;小翔, 在中午用餐时自己还没有打汤, 先把组里同学的汤都一碗碗打好, 轻轻放在同学身旁……一个没有爱和同情心的人是“不健康”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学校大门上写“爱你的妈妈”来教育学生, 激发学生固有的爱心。学生心中有爱, 就会关注生活中的一树一花、一草一木、小动物、父母、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到爱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最后到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

二、理想的学生是敢于创新、富有见解的学生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正成为教育探讨的热点问题。伴随人类迈进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 新世纪需要的人才不是‘读书机器’, 而是富有个性的创新人才。”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里, 有一种“随大流”的思想, 许多学生也形成一种人云亦云的习惯, 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不敢否定权威, 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明显缺乏。作为一线教师, 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合作学习的模式, 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孩子都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不论是精彩的、拙劣的、肤浅的、还是高深的发言, 教师都一一接纳, 把孩子们每个人的发言都当作最精彩的发言。教师的工作中心在于“倾听”“串联”。在这样的课堂中, 儿童是主角, 教科书是配角, 儿童以有探究价值的题目和课题为中心, 借助大量的资料和多彩的活动追求高品质的、创新的活动, 让思维的火花时时迸发, 让每个孩子都感受自己很重要!

三、理想的学生是兴趣广泛、拥有特长的学生

“对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和一个精神贫乏的人来说, 他们在世界上生活的意义、人生的满意度、心理发展健康程度都是大不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一个孩子如果有了非常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技之长, 那么这样的孩子根本不需要担心。俗话说“无事生非”, 很多学生学坏都是因为精神空虚、无事可做而被引入歧途的。课间、课外活动、午餐后的自由时间, 引导孩子们玩拼装积木、猜字游戏、拼图游戏、下五子棋、下象棋、做手工、创作连环画、写小说、写诗歌……只要自己擅长的, 都可以在自由时间让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提高。素质+特长的培养模式应是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学生应明确地对自己提出挑战和要求。我的特长是什么?我凭什么给社会增添个人色彩?怎样让社会听到我的声音?这些都取决于特色。只有兴趣广泛、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 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自己的脚印。

四、理想的学生是学习高效、善于合作的学生

“我们处在一个广泛合作的时代, 那种‘鸡犬之声相闻, 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靠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时代基本过去了。”在学校, 要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合作氛围。把每个学生分到组里, 让合作成为班级学习、生活的主旋律。学习优秀的孩子想办法多帮扶后进的同学;学习后进的多努力, 在团队中, 为了不推延, 为了团队的最终目标, 给自己做事情限定时间, 让自己在团队中每天进步一点点, 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简约而高效。期末或平时评奖时, 多奖励团队, 少奖励个人, 成为了我们奉行的原则。让孩子们感受到“以一颗快乐的心对待别人通常也会得到同样的快乐”。

读《教育漫话》有感 篇3

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并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于是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

第二个话题是德育。“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视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错事,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1500字 篇4

高 丽

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即使是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在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远远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接受教师表扬和赞赏中,他会自觉地把自己的优点无限放大发珲,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成为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但在现实教育活动中,许多德育教师常常扮演的角色却是“警察”,他们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批评,班会经常开成“批斗会”,批斗某一个同学的不良行为,批斗某一种倾向,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而很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身卜的闪光点,推动学生内心中那种积极向上的内在力量。那些经常受到教师批评和处分的学生,很可能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找不到自己的优点,并会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放弃本身一些固有的良好品质,一直处于一种消极的防备状态。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在《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他们还说:“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这对那些只会充当警察角色的教师不是最好的忠告吗。

---节选朱永新 《新教育之梦》之《理想的德育》片段

朱永新老师的鼎鼎大名很早前就听说过,甚至也曾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过他的理论名言,但真正认识其人,是从读《新教育之梦》开始。目录中读他教育的理想,他理想的教育,只言片语却已直抵心底,让人不读不快。今天读到他《理想的德育》篇章中的上面一段话,”德育尤其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评论是多么重要。“对比自己乃至身边的大多数人,汗颜~很多时候,我们的确在充当那个面容狰狞的”警官“角色,一天到晚挥舞着”批评“这把斧头一点点的打磨着我们的学生,虎视眈眈盯着学生,不允许他们犯一丝一毫的错误,甚至很多时候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还美其名曰”严师出高徒“.于是乎,优秀的学生颇得老师同学的赏识,赞誉之词不绝于耳。而淘气或学习吃力的学生,缺点却被有意无意中放大,如果他们没有明显进步,我们更多的时候看到的也就只剩他们的”不可爱之处“,并一直伴随他们至小学毕业。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个很有爱心的老师,对于一些所谓的后进生,最初的关注和爱心是有,但缺乏持之以恒的耐心,似乎也常找各种忙碌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但扪心自问,内心深处其实对他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我仅仅能做到的是不歧视他们,尽可能多给他们机会而已。前不久的教师节,上届的一个学生来看我,他曾经是我们班倒数一二的学生,在班里一向沉默寡言,却一直没有间断给我短信的问候。升入初中第一天就被老师任命为班长,说是因为个子高。再见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很健谈,也很自信开朗,和我聊了好多初中的见闻,临走似乎还意犹未尽。他走后,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一个内向的人能变得这么明朗健谈起来,是源自班长这个头衔对他的肯定吧,是自信。那么我呢,我有没有始终如一的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肯定与赏识呢?不,不是的,面对班里那些老坐不住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疾言厉色,这几天我尝试换种方法对待他们,有意放大他们的优点,换来的就是他们的懂事可爱啊。今天的Zjw、lsw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我知道,明天他们还是会坐不住,还是会做小动作,但我想,明天我会继续记住”对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易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但后天呢,下月呢,如果他们始终反复呢?我能坚持多久?我不知道。但起码今天我可以微笑着说:我做到了。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5

六年级方紫薇

记得在上四年级的时候,一天看故事书时,遇到一个陌生成语—“黄粱美梦”。我翻开成语词典,看到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卢生的人,在邯郸一家旅店住宿。卢生睡着以后便做了一场享尽荣华富贵的好梦。醒来的时候发现小米饭还没有煮熟,因而产生感悟。现在常用来比喻虚幻的梦想。这个成语故事我记忆非常深刻。

后来语文老师给我们发了《走复兴道路 圆中国梦》这本书,我就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想看一下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到底有个什么样的梦想。

看了《走复兴道路 圆中国梦》之后,我心里五味俱全,有说不出来的滋味。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是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炸开了我们的国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又发动了侵华战争。我国军民伤亡人数多达3500多万,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无数革命英烈同侵略者进行了殊死搏斗,开始了“中国梦”悲壮的第一乐章。

随着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梦”奏响了辉煌的第二乐章。

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六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新篇章。中国人饱受屈辱,任人摆布的历史

一去不复返。开启了强国的新梦想。

纵观中国的发展历程,近百年的沧桑岁月都有强国之梦支撑着,激励着无数志士一刻不停为之奋斗。虎门销烟,武昌起义,卢沟桥抗日,新中国成立,东方红卫星上天,两弹试射成功,港澳回归,神舟升天,嫦娥落月等无数的事件,都深深的烙印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实现了一个个复兴之梦。

而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新的“中国梦”,是泱泱大国的复兴之梦,是炎黄之孙的强国梦,是每个家庭希冀和为之奋斗的远大的或者平凡的梦。而绝不是我记忆里的“黄粱美梦”。这一个个“中国梦”,发至十三亿人民之肺腑。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只要我们大家的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昂首阔步,开拓进取就一定能够圆中国梦!

评语:文章结构完整,做到了首尾照应,表现出了小作者对中国坎坷历史的认识和对中国梦的理解,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盼。

读《新教育之梦》心得体会 篇6

教育家朱永新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

近日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读毕我深觉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止于其文学价值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代教育的现实所在。这部著作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新教育之梦》在诉说着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新教育之梦》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事例,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一些思索。

最让我震撼的是书中的第七章理想的教师,读完这一章节后,使我在心里重新定义了教师的含义,同时我也深深的觉得自己以前地认识是非常地肤浅。现在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找到了多年想要寻找的方向,而且是非常明确地知道自己以后将要以一种什么样地姿态出现在学生、家长、同事的面前。在紧张现实生活中,爱情婚姻、子女家庭、经济收入、名誉地位等种种人生琐事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当心情不好时,很容易将内心的烦躁投射到学生身上,语言不检点,使学生感到紧张、委屈、怨恨,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造成学生对社会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临这样局面,现在我知道了,我不会再怨天尤人了,那就是我们教师要不断调整、改进、提升自己教育品质的行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坚韧、刚强、心胸宽广的人。

还记得初任班主任,受“严师出高徒”的影响,为了维护自己的“师道尊言”,我常常脸似玄冰,冷面说教,渐渐的,我发现学生与我疏远了,仿佛有一道看不见的墙横在我们之间,班级工作也越来越难以开展。痛定思痛,深刻的反思后,我发觉自己的“严师”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的孩子们,我必须来一番彻底的改变。爱孩子,既要爱在心中,也要让他们看得见,感受得到。我选择了微笑为溶合剂,用微笑来传递着对孩子们的关爱,显示着对他们的信任,表达着对他们的理解。孩子因紧张答不出问题时,我用微笑表示鼓励;孩子们做错事惴惴不安时,我用微笑表示宽容;孩子们有进步时,我用微笑表示肯定与奖励;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用微笑给他们信心和力量……我以一颗爱心真诚地对待学生,学生也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成功了,孩子们第一个给我报喜;受委屈了,找我倾诉;有问题了,找我解决。在与学生和谐的交往中,我体验到了教书育人的快乐。成长的经历让我慢慢知道了怎样为人师,拜读了朱老师的著作后又让我更深一层的了解到教师的内涵。一个优秀的教师拥有浓浓的师爱还是远远不够的,在以后的日子中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个理性和感性、经验和理论完美结合的孩子们所喜爱的老师将是我努力的方向,就象朱老师书中所写的那样: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成长,坚信好梦开始的地方是“理想教育”,为梦奋斗的结果必将是“美梦成真”!

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篇7

在读到张老师自学经历这一部分, 我深深敬佩他的为人, 我和他的学生小D一样, 也认为人所有的优秀品质, 都是早就孕育好了的, 但张老师有的是君子之爱, 而不是时常表现出来的豪侠之气, 让人值得信赖。而张老师对生活、对社会都有客观的、清醒、明确的认识, 对生活中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都有所准备, 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因而能坚强, 坚强而不古板, 乐于接受自然的厚赐, 生活充实而有情趣。我觉得自己与张老师相比, 最缺乏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 清醒、现实的、客观的看法, 而把目光只倾注于自己的内心, 世界太狭小了, 太局促了, 如果自己无法突破这一点, 永远不会成熟, 而幼稚的人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成功, 也不可能与人有真正的交流。还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人只有选择了自己的路, 并且勇敢的追求, 付出努力, 特别是人品方面, 不仅限于善良, 如果只有善良, 也许意味着无知愚昧, 应该追求更有价值的品质提升, 就像张老师那样坚强、充实, 有情趣。这种努力是人生努力的最高境界。

看到张老师那么艰苦的自学, 全是在课余时间, 十分佩服, 更值得敬重的是他的敬业和温和的爱心。而他对自己的把握和控制非常好, 在时间安排上有规律、效率高、有毅力, 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都是我远远不及的。我个人在言行中, 有许多率性发挥、随意和不切实际的想法, 而自己又往往随意为自己开脱, 缺乏严格的自省和吃苦精神, 对学生很爱, 很关心, 又往往有一些宽严不匀, 情绪化, 难以上升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读到张老师在日本留学研修的故事, 我的心有深刻的共鸣。———虽然, 我并未离开自己的国土, 自己的家乡, 虽然, 我们的经历并无可比拟性, 但内心的屈辱感是一样的。——即使程度绝不一样。

即使在自己的国土上, 因为人性中有许多东西是相同的。而牵涉到国籍时, 会愈加强烈。记得刚到新家时, 我还保留着教师的思维习惯, 看到小区里有人边吃边吐瓜子皮, 感到非常惊讶, 主动打扫楼梯, 保持公共卫生, 但是我感到的是冷漠与不屑。也许是因为我是农村来的, 也许是因为我衣着太朴素而近于土气, 而单元的年轻人、老人皆投以不理解的目光, 在对话的语气中, 我也觉出了不理解和不屑。好象我主动保持公共卫生是做低等人的事, 而不是有修养的表现, 而我也深深地讨厌他们的自私和冷漠, 自以为高人一等。这种感觉与张老师在异国土地上的感觉是一样的, 不过是他感觉尤甚, 我知道人性中有许多劣根性, 成年人同样需要被教育, 当我成功地捍卫自己的尊严之后, 更深地体会到:不论金钱、地位、权势, 每个人的人格不容侮辱, 不论在什么样的境遇中, 人要有骨气。做人的尊严是值得我们拼死捍卫的。

读到张思明老师怀念尊敬的孙维刚老师, 回忆到孙老师逝世和在八宝山公墓与孙老师告别的时候, 灵堂里放的不是哀乐而是孙老师最喜欢的俄罗斯民歌。我觉得真的好浪漫。一个人死后, 带给人们的不是扑天抢地的哀伤, 不是财产和责任的纷争, 不是无以推卸的告别形式的拖累。只是挂念, 只是崇敬, 对一段逝去的日子, 对一个人一生的深情追味, 对和在场的每一个人有关的过去生活片断的回忆, 而他自己的灵魂缓缓飘逸。留下希望, 奋斗, 微笑, 幸福, 在音乐中永远地离去, 也永远享受完在人世的日子。而我将来肯定摆脱不了俗常的拖累, 自己是那么平庸, 又是那么渺小。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神圣的人, 他们的境界, 我很崇幕, 但也不可能实现。孙维刚老师是用一生崇高的行为博得人们的敬意, 灵堂里播放他生前喜欢的音乐, 事实上是他的师德在人世的丰碑。

“感受数学之美”, ——感慨颇多, 数学, 我不懂, 但感受语文之美, 我为什么做不到?为什么我的学生也感受不到?为什么我的境界、层次是那么低?写好字的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了吗?朗读好的学生感受到语文之美了吗?我呢?我能体会到、说得出语文之美吗?语文的美在哪里?即使我以前关心和略知一二, 那现在又有多长时间忽略了她?在略知一二的时候、语文教学中又能贯穿多少?在大量的习题训练中有没有美, 在快乐的体验中能不能感受到语文之美?在思维的乐趣中有没有语文之美?语文的美和快乐与语文的卷面成绩什么关系?为什么语文成绩这四个字让我们思量万千?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篇8

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美术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

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在《爱心与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这一点是李镇西老师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每位老师学习的地方。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感想 篇9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感想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充满理想、激情,充满自信、自强,不断追求卓越、创新,不断充实自我,成为深受学生拥戴的优秀教师;要从教育理想中寻找到自身差距和动力,寻找到自身的魅力、尊严和追求!

从教几十年来,目睹教育现状,我也产生了很多困惑,却无处寻觅到完美的答案。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思想,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道路。朱老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他应该是个天生不安分、会做梦的教师。”“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有要有激情。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教育不是一年一年又一年的简单叠加,而应是日新月异不断充实、不断完善、不断丰硕的灿烂园。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革,不学习、不充电就要落后,就会被时代所埋没。朱先生说:“要读《论语》,读陶行知,读杜威,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深厚的底蕴是教育教学的需要,让我们做学习的有心人,执着,有恒心,在学习海洋遨游。

读《新教育》有感 篇10

梦溪小学——茆广艳

我从上班至今已有十年多,从当初毕业时的心怀梦想与激情到如今的平平淡淡,在这过程中时常在想: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应该怎样才能永保内心的激情?最近,我有幸读了《朱永新说教育》一书,心里豁然开朗起来。以下内容是我从书中认识到的以及我今后教育的方向。

我曾经以为教育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做好自己的工作,按部就班。当学生犯错时,我会严厉的批评他们,我总是高高在上,用自己的要求来影响着他们的童年。就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失去了追求理想的激情与冲动,失去了尝试成功的勇气与感恩的情怀。”

那么,教育是什么?朱永新教授谈道:“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的使命在于塑造美好的人性。”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们的事情不能等待,因为孩子的名字叫“今天”。如果孩子的今天是失魂落魄,是萎靡不振,是痛苦难熬,是得过且过。那还有什么健康?还有什么快乐?还有什么自信?还有什么向上可言?还有什么理想?还有什么未来?

读到这里,我的心也随之凝重起来。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给了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是自信的?是快乐的?是难以忘怀的?是忧郁的?是自卑的?我不敢想象。

《朱永新说教育》一书中还讲到了“潜力论”。即人们通常所说:你想激励一个学生,就不断对他说‘你行你行你真行’,这样再差的学生也会逐渐变得越来越行。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取成功。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一个停止撞击成功的学生,就意味着对自己失去自信。”

还有一次开会听到某位老师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强制学生看书,而是采取每天让孩子听优秀书籍的音频,慢慢建立热爱阅读的兴趣。这学期伊始,我也采取了这个方式,隔天再让孩子讲讲昨天听到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让孩子爱上了书。面对现在教育现状要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热情,减少工作中的畏难、倦怠和偾事情绪,努力为自己的快乐做主。其次,学会合理安排和及时调整时间,协调家庭与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求达到一种最好的平衡状态。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要眼高手低,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求最好,只求更好”,学会快快行动(生理),慢慢来(心理),时刻提醒自己多读、多写、多听、多练、多交流。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篇11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有感 篇12

一、儿童管理

(一 ) 儿童 管理的 目 的 与 必要性

赫尔巴特非常重视儿童管理, 视其为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条件。他认为“只教不管”, 会使教育工作变成徒劳;相反的, 如果只管不教, 则会导致对“心智的压迫”。在赫尔巴特看来, 管理是预防道德上罪恶的一个重要措施, 故管理是教育上的一根缰绳, 教师必须“坚强而温和”地抓住它。他说:“如果不紧紧而灵巧地抓住管理的缰绳, 那么任何课都是无法进行的。”[1] (P23) 因为“起初儿童并没有形成一种能下决断的真正意志, 有的只是一种处处都会表现出来的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就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它扰乱成人的安排, 并把儿童未来的人格本身也置于种种危险之中”[1] (P23) 。因此“这种烈性必须克服”, 而克服儿童烈性的手段就是管理。

这一观点即使在现在也有其合理性。教育如果脱离了管理就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无序。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形式下, 儿童的管理对教学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因此, 适时适当的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

(二 ) 儿童 管理的 措 施

1.威 胁

赫尔巴特认为威胁是教育管理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一切管理首先采取的措施是威胁”[1] (P24) , 他认为第一种情况是罕见的, 但教育者要及早注意, 抓住教育机会, 防患于未然。而处于第二种情况的儿童较多, 因为“儿童在轻率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软弱与健忘使纯粹的威胁成为极不可信赖的手段”[1] (P24)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威胁是一种比较盛行的管理方法。为了维护教学秩序, 要经常采用威胁的方法约束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

2.监 督

在赫尔巴特看来, 监督是对儿童管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然而他意识到监督过严会产生不良后果。关于监督的弊端赫尔巴特作了详细论述:单纯的监督职能造成儿童“完全丧失诚意的服从的危险”。另外, 监督还会妨碍儿童控制和考验自己, 使他们不能认识那些在教育圈子中永远看不到的事物对于儿童必须采用温和与强硬结合的手段, 即严慈并济。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又不伤害儿童的心灵。总之, 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二、教育性教学

(一 ) 教学目的

通俗地说, 教育性教学就是既教书, 又育人。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现在, 我们可以把教学及其教育性理解为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科学获知, 还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品德形成及人格的完善,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等, 从而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教师层面讲,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是在教书和育人上均能给学生以深刻影响的人。

(二 ) 教学 条件与 途径

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 即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观念。教学的途径是分析与综合教学。分析教学是从学生及其经验出发进行的, 即将学生的杂乱经验分析为各种组成部分或因素;而综合教学是从材料与提示出发展开的, 即将学生的一些片断的认识概括成整体、系统。这两种教学都以学生的专心与审思为基础。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清楚”与“联合”, 通过审思达到“系统”与“方法”。

(三 ) 教学 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 即“清楚、联合、系统、方法”。“清楚”指教师讲述新教材, 将新观念分析出来深入研究;“联合”指通过师生谈话, 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方法”指通过联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

三、道德教育

(一 ) 影响 道 德 性 格 形 成的 因 素

1.行 动

赫尔巴特指出, 行动是性格的原则。他将行动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的行动, 即外部活动, 另一种是意志行动, 即内部活动“人的活动首先依赖于他的欲望范围。欲望一部分来源于动物的本能, 一部分来源于智慧的兴趣”[1] (P131) ;另一种是人的能力和机会。意志行动是道德性格的基础, 有何种意志就有何种性格。

2.思想范围

赫尔巴特指出:“假如缺少内部的可靠性, 缺少智力兴趣缺少思想积累, 那么兽欲就有了活动余地。”而一种错误的意见无论是对性格的客观部分, 还是对性格的主观部分都是极为有害的。因此, “思想范围”的形成是教育的最本质的部分, 教师应该了解思想范围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素质

赫尔巴特认为, 人的素质是各不相同的。首先, 身体健康是基础。其次, 心性的差别在于人的心灵状况是否稳定。赫尔巴特认为, 最值得教育的人能牢牢地把握已知事物, 不为事物的新奇而对它们发生兴趣。

(二 ) 训育

1.训育的作用

首先, 他认为, 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 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维持他的想法。他把这种维持定义为抵御和持续。这种维持应该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管理和由管理造成的服从, 另一个是家长和其他教育力量的配合。其次, 决定作用。训育应该引导学生作出选择, 而不是教育者代替学生作出选择。再次, 调节作用。

2.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认为, 训育应该与管理和教学相配合。但是, 训育也有一些独特方法。

第一, 陶冶。训育的最大特点是陶冶性。管理通过压制、强迫和惩罚等方法使学生服从外来的约束, 它是一种急促而强烈的力量。第二, 赞许和责备。教师应该对儿童的行为给予必要的赞许和责备。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2.

[2]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影响[J].教学与管理, 2000 (1) .

读《新教育》有感 篇13

四月份我认真品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收获很多,现将所感所悟总结如下:

新教育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人, 为了人的一切,舒展自我把人提高到“人”的高度。把人还原成人,达到人的自我实现。无限相信学生和教师的潜能。

教师要教给学生以一生有用的东西。理想课堂的“六度”(整合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延展度、练习度)这种状态的出现,让我们教学有了追求的目标。为师者不仅要让学生有一个辉煌的今天,更要有一个辉煌的明天。实现这一切就要从我们的主阵地------课堂抓起。想要拥有优质公开课的课堂活力,但更想让活力呈现于日常的课堂中;想拥有应试课堂话语同样想要的成绩,但希望是以一种人性的、人道的、科学的方式来实现。达到你这二者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理想课堂。拥有这样一个理想的课堂,“让师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新教育才有了根。”朱永新说。他认为,如果课堂不能给学生以智慧的挑战、情感的共鸣、发现的愉悦,而只是让他们成为一个容器消极地接受、被动地应付,学生一定不会享受幸福完整的幸福生活。如果不能让教师的生命在课堂里发光,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教师只会成为“到死丝方尽的春蚕”和“成灰泪始干的`蜡烛”。

新教育倡导的理想课堂的三重“理想境界”

朱永新描述的理想课堂第一重境界为:落实有效教育框架,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正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希望寻找到的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模式。

理想课堂的框架分为教学目标、预习作业、个体学生学习清单和教学板块。“预习”被朱永新称为这个框架的一大特色。预习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机会,而不应该是为教学做准备。应该尽可能的针对的所有教学目标,是学生真正的学习。

教师列出个体学生学习清单,是为了重新确立“教为学服务,让学生的学真正成为课堂的核心”的理念。教学板块则要求课堂清晰划分若干板块,注上每个板块要解决的目标及时间。让学生有计划有实效。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知识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教师要灵活的整合教材,将知识活化。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人与知识这一简单维度。应是人与知识,人与他者 ,人与自己的对话。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读新教育每月一事有感 篇14

永和初中

刘芳娟

关于“新教育”一词,我是在去年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上第一次听校长说起,之后便从文字上再也没接触过。虽然学习洋思,聆听杜郎口报告,我却始终没能从理论上了解新教育。直到暑期学习通读了《中国新教育》一书,我才算真正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对他们的一些教育理念得以了解,于是便有现学现卖的冲动。特别是“新教育每月一事”,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受和启示。

1月,让我们学会吃饭。“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我们应该知道的道理,珍惜粮食,勤俭节约更应该是我们要发扬的传统美德。然而我们的校园中却充斥着有悖于传统美德的现象:扔在角落里的整张油饼,堆在垃圾场的一盒盒牛奶,遗弃在餐桌上的整个馒头,整碟菜。面对这些行为,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失职,心底曾经升腾起的愤怒、谴责化为深深地自责。我感到我们的教育和生活是脱轨的,这到底是谁的责任?我们刚在课堂上学习膳食营养金字塔,怎样合理进食,怎样吃出健康,下课后学生便一拥而上的去买各种垃圾食品这是不是对教育的讽刺?因此,新学伊始,我觉得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吃饭,把教育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知道节俭,还应合理膳食,吃出健康,文明进餐。2月,让我们不闯红灯。其背后是“规则”的意义,规则是这个世界能够顺运行的前提,规则在自己心中。

3月,让我们一起去种树。以种一棵树、做一件好事为形式,让师生有公益的意识和情怀。过去,我们也在每年的3月带领学生种树,但都只是流于形式,之前没有关于绿化环境,关于公益的宣传,之后也没有持续地对我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跟踪观察与保护;没能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得到肯定与发扬,而暴露出的问题也没得到及时的解决。所以,我们的种树是单调的、枯燥的、苍白的。这次活动还有一个环节是“评选绿色小卫士”,其中一个条件便是“不乱丢垃圾,并自觉捡拾垃圾,看到不文明行为能及时加以劝阻。”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校情——一直困扰我们的卫生问题,经过一个课间,我们的校园便垃圾飞扬,这不是扫不扫的问题,而是不保持的原因。究其根源,便是根植我们骨髓中乱丢垃圾,看到垃圾绕道走的陋习。如果我们能坚持一个月“不乱丢垃圾,并自觉捡拾垃圾”逐渐养成这一习惯,那么干净、整洁的校园距离我们并不远也,公益精神也得以养成。4月,让我们一起踏青。春天让人有好的心情,让人萌生更多希望与信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回归自然,才能亲近自然、热爱自然,才能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5月,让我们学会扫地!对每一位深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来说,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也应该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劳动。从某中意义上来说,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

6月,让我们学唱一首歌!一个人,如果能够让艺术陪伴一生,他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你会演奏某 一种乐器,那么你作为一名教育者就会占有很多优势;如果你身上含有一点哪怕是很小的音乐天才的火花,那么你在教育上就是国王,就是主宰者,因为音乐能使师生的心灵亲近起来,能使学生心灵中最隐秘的角落都展现在教育者面前。”通过音乐,通过歌唱,架起师生之间的桥梁吗,架起学生今天与明天的桥梁,让欢乐的歌声在校园里徜徉,让美妙的歌声伴随孩子成长。7月,让我们玩球去!运动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让学生懂得运动、热爱运动,养成运动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受益的。体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它体现了人类意志力的能量。请带领孩子们尽情的去运动吧!

8月,让我们笑着和别人打招呼!一个人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人缘儿还是“嫌弃儿”。

9月,让我们每天阅读十分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无限延展人生的宽度、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是可以改变人生的体验,提升人生境界与品质。所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书的故事、阅读的意义,我相信,只要我们落实好“午读” 活动,我们的精神一定会丰富起来。10月,让我们给爸爸妈妈写封信。倡导学生用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体味父母的唠叨。人生的许多大道理其实都在这些小事之中。去年前季,县共青团组织的感恩教育演讲很成功,许多同学听完演讲后,第一次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爱,在学习、生活上许多同学一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我们每学期都能通过网络或请外面的专家来演讲一次,我想再也不会出现孩子谩骂甚至是殴打父母的行为了。

新教育实验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实践中去。新教育每月一事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通过学习,让我们的心豁然开朗,原来可以有这么多种渠道,这么多种方法来让学生乐于开展活动,而不是流于形式。

上一篇:《塑造教师》读书心得下一篇:大学生自我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