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2024-06-04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共10篇)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1

作者:张颜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模糊,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的相关知识渗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在识字教学的现状上;小学生的特点;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模糊,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1汉字构造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1)汉字表意性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2)汉字结构单位

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构造规律来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2

一、利用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需掌握3500 个左右的汉字, 其中2500 字为一类字, 不仅要会认还要会写。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侧重追进度, 为学生讲解笔顺、字词等基本内容, 而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意蕴。“死记硬背”, 使汉字学习成了非常枯燥难挨的事情。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些汉字, 一些教师甚至会让学生写上几十遍, 这种毫无科学依据的、机械式的重复让学生很反感, 进而感到厌烦。为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巧设情境, 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激发其探究兴趣。

在“认一认2”的识字教学中, 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 渗透了汉字文化。在讲课中, 我制作了简单的Flash动画, 让“禾苗”在大地中慢慢生长, 然后在秋天时弯腰成熟, 等待农民伯伯收割。这样, 一个“禾”字就出现了。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 发出感慨:“原来中国的汉字可以变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啊。”随后, 我在讲解“米”这个字时, 请学生自编故事, 帮助大家识记并认识该字。有位学生指着黑板说:“禾苗成熟了, 禾苗的叶子落下去, 种子成熟了, 就变成了我们吃的粒粒香米……”随着他的讲解, “米”的形态逐渐显现。学生都拍手叫好。识字教学有了这样的情境设计, 学生不仅记牢了字形且记住了字的含义, 调动感官和想象力参与到识字教学中,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形象化的情境,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为具体, 枯燥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学生对学习汉字乐此不疲且记忆深刻。汉字文化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

二、观察字形, 探究汉字原始含义

汉字是有序图形文字, 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形声字都可以透过字形猜出其本来含义。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巧妙嫁接, 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含义, 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如, “休”就是一个人靠在大树上休息, “教”这个字就可以看成一个老者拿着戒尺 (反文) 在教小孩子。这样学生就透过字形看到了古人在造字时的生活场景、心理活动等, 积极投入到汉字学习中。

在“福”字教学中, 我展示了福字的甲骨文, 即一个人手捧酒杯浇在祭台之上, 这是古人在向上天祈福。学生恍然大悟。接着, 我又用现代人的理解诠释了福字的字形, 帮助学生记忆:它的左面是祈祷, 右面“一”代表房梁, 喻指房子, “口”字代表人口兴盛, “田”指的是耕地, 连起来就是祈祷有房住, 有田耕种, 人丁兴旺, 合家团圆。我请学生到黑板上展示并默写, 正确率达到百分之百, 效果显著。在“礼”字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这个古字“禮”的下面是一个高脚碗, 上面是祭祀神灵的祭品, 含义为向神灵祈福。综合这两个字, 我让学生发现“示”部的含义, 并写出曾经学过的带有“示”部的汉字。在这样的提醒下, 学生对于这个部首的汉字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从而对汉字背后的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在观察字形中, 学生兴致高昂, 讨论的氛围浓厚。在探究式的识字教学中, 他们学会了举一反三。

三、结合诵读, 体会汉字音韵之美

字要在具体语境中才能体现其含义, 要在声声朗诵中才能体会其声韵。因此, 识字要与阅读、朗诵等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感, 以此在对仗、造句、仿句等题型中大展身手。

在汉字教学中, 我特别重视学生的诵读, 《暮江吟》十分押韵, 朗朗上口, 通过朗诵可以体会诗中描写的开阔意境, 生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的诵读氛围, 在“露”字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一起说出“露”在自然界中的形成条件, 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 水汽就会形成露, 颜色透亮, 可以在花木上看到。我告诉大家:从“白露”这个节气开始, 会出现露;在很多古诗文中, “露”喻指品行高洁;“露”是一个形声字, 上面“雨”为本字的含义, 下面“路”为本字的声音。而后, 我们一起诵读了古诗《长歌行》, 书声琅琅, 回味无穷。学生在诵读古典诗歌中, 可以体会诗歌的内涵, 感受汉字的音乐美、节奏美。对于知识的拓展, 我既考虑到汉字的含义, 也考虑到文章的内容, 让识字教学和诵读完美结合, 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我和学生一起创作了关于汉字识记的集体诵读诗歌《我爱你, 汉字》:“日, 是灿烂和光明;月, 是诗意和玲珑;山, 是高耸和巍峨……”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得到提升, 视野开阔, 学习汉字的热情更高了。

四、拓宽渠道, 领略汉字文化魅力

汉字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 汉字文化的渗透方式也是多变的。我常常利用故事熏陶学生, 利用动作加深学生印象, 利用课外活动增加学生的汉字文化常识积累, 利用书法欣赏课提升学生对汉字美的感知能力。多渠道渗透, 让识字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引起学生的广泛关注。

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古典诗文、成语故事等都是我在识字教学中常用的媒介。例如, 在《乌鸦喝水》一课的识字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区别“乌”和“鸟”, 我给学生讲了乌鸦与太阳比美的神话故事:当太阳灼热的光芒照在乌鸦的身上时, 它的羽毛烧焦了, 变得漆黑一片, 连眼睛也看不到了。乌鸦就是一只找不到眼睛的鸟, 学生印象深刻了。在学习“喝”这个字时, 我为学生出了一个字谜:感到口渴来一口。学生们很快猜出了答案——喝, 并识记了字形, 即“口”加上“曷”。此外, 在高年级, 也可以适时开展成语接龙比赛或成语故事演讲比赛, 增加学生的成语积累量。而深受学生欢迎的汉字听写大会, 更是每个学期都要进行的集体活动, 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汉字学习的热情。每周一次的书法课, 使学生既增进了书写技能, 也受到美育的熏陶。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汉字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经过千年的积累与演变,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基于这一原因,在汉字教学中应该引入文化的学习,这样不仅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在识字教学中渗入文化,还可以便于学生对汉字进行识记。最初的汉字,即甲骨文就是以象形文字体现出来的,在逐渐演变的过程中,汉字逐渐向简便化的方向發展,但是这种形式的文字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学习,因为识字教学缺少趣味性,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情况下,有必要引入汉字文化教学,以强化汉字的学习。

一、引入汉字文化的必要性

在汉字学习中,汉字的主要构成都是以形声字为主,而古汉字在当前汉字中所占据的比例不足20%,传承文化就要从最基本的汉字入手,汉字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因此只有注重汉字文化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历史文化的演变中领悟汉字的独特魅力,基于这一原理,在汉字学习中适当的渗入汉字文化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目前的识字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编儿歌或是猜字谜,这些方法对于汉字的学习是具有一定成效的,但是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又难免偏离了汉字学习的本质,失去了汉字自身所具有的内涵,因此,加强汉字文化的渗入,对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偏旁入手,举一反三

首先是归纳的方法,将具有共同形旁的字集合在一起,以“巾”为例,带有这一偏旁的汉字很多,帽、帆、帕等,这些汉字都与布匹具有相关性,以此类推,向学生进行示范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且积极的发言,掌握其他相同部首汉字的含义,基于这一原理进行汉字的学习,学生都会得到较快的进步,并且还能培养他们自主归纳的学习能力,同样可以将这种能力应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也会增强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信心。

其次,汉字教学中还可以采用猜一猜的方式,教师将带有共同偏旁的汉字集中在一起,由学生进行猜测,看这些汉字与什么相关,同时再写一个学生不认识的字,让学生们猜测这一汉字的意思,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学生就会恍然大悟,能够将共同偏旁的汉字联系在一起,这种推理的方法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不认识的汉字进行学习,在思考与猜测的过程中完成学习的任务。

三、汉字文化书写的教学

(一)注重汉字识字方法的教学指导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加强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关注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问题,教师应该依据每位同学不同的学习特点制定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案,以下就是几种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制定的汉字书写方案:第一,笔画部件法。主要是指依据字形教学的方法,一般先找简单的字进行训练,由教师教会学生认清书写字体的笔画顺序,然后再有学生自行在田字格上根据教师教授的字体进行模仿。一开始先写一些简单的,如一、八、石等单一的字体。第二,规律法。汉子其实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像一些具有象形意义的字体就可以先由教师进行讲解,最好结合现实中的实例与汉字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汉字的书写。例如,在写“兔”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着小兔子的模样,也可以提出问题,如“兔”字最后那一点像不像兔子的尾巴等,以此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第三,儿童字谜法。教师运用字谜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写能力,从而建立良好的教学课堂。例如,擦去汗水,打一字就是干。

(二)加强汉字写字书写教学指导

小学时期的汉字书写指导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上,而教师就是教授汉字书写方式的主要人员。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精益求精、层层递进、目标适中。这样才能够建立有效的汉字书写课堂。同时教师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导学生汉字书写的过程中要运用有趣的童话故事引导他们进入到汉字的世界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儿童歌曲教师通过自身的基础知识将汉字书写的方式和规律简化成容易记、喜欢听的儿童童谣,这样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采取观赏法。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有关的汉字书写过程,并且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展示,让学生们通过自身知识对其进行判断,也可以让学生自行在纸上书写,从而加深对文字的理解。第三,创造美的环境。在进行汉字书写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心情就会烦躁,从而影响整体的课堂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放一些舒缓的音乐,降低学生的压力。而且依据实践的经验,有效的音乐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好的学习空间,以此提升学生汉字书写的效率。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上,要求教师正确的对待学生汉字文化,要在实践中找到学生的缺点,并依据汉字文化的特点,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同时也要依靠科学的理论和经验的结合,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汉字文化的观念,从而为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小学生的汉字文化认识能力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具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养成认真写字的好习惯,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学习兴趣,以此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韩丹.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加强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上),2015,08:98-99.

[2]邵育明. 试探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学指导[J]. 新课程学习(上),2012,09:152-153.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4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的对象是汉字,而我们的汉字是 一种历史的文字,谱写着中华民族在蹉跌进程中丰富的心智成长史。汉字是一幅画,汉字是一首诗,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

有一首诗写得好:它拥有舒展自由的肢体,一边舞动着奥妙,一边跳跃着生机。它拥有天簌般悠扬的声音,一会流淌着画意,一会激越着诗情。它拥有秀外慧中的气质,一面展现风情,一面内敛着智慧。它的名字叫汉字。它的母亲是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然而,我们长期的识字教学,割裂于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孤立地在当今语境下识字,忽视了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以至于进行纯工具地识字教学。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其字音之间的联系,导致识字困难。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归根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

一、汉字文化语境分析

(一)汉字文化语境的类型与识字教学的过程

汉字的文化语境指凝结在汉字上的人类文化信息。从它的时间上分,主要有古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和场景文化语境。

汉字的古代文化语境可以追溯到汉字起源、演变、运用的成果等;汉字的现代文化语境主要指白话文运动后,汉字在现代汉语发展时期的运用和演变情况;汉字的场景文化语境指与学生语文学习相关的时间、空间、文化、心理等背景。

三种语境存在内在的联系,表明汉字是动态发展的生命体,而使之产生活力的。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的过程:

学生从汉字场景语境出发,识记汉字;再联系汉字现代语境和古代语境解读凝集在汉字身上的文化信息,最后回到现场语境,运用汉字进行阅读和习作,从而拓展新的语境。

(二)汉字文化语境的特性决定识字教学的特性

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斑斓的色彩、盎然的情趣和悦人的声音的多媒体图像。它是充满诗性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意象性决定的。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是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越地域和超时空的特点。2 汉字“立象以尽意”是汉字文化语境的主要特征。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成为事物具体形态和状态的高度概括。例如:“射”我们不看字源图,就不知道这个本义;如果我们联系字源图,就发现这里的“寸”其实是一只手在拉着箭,“身”是“弓”的形状,就不是“身”和“寸”本身的意义失去了,只代表一种“射”时的形态和状态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射”的本义,又为“射”的组词和言语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同时,又了解了“后羿射日”的本义,接触祖国的神话文化。

汉字的意象构字取决于汉民族的意象思维,这又使汉字的创制天生地含有天才的灵性。意象和意象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栖居。

汉字意象的特性,决定汉字教学的特性:

1.人文性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贯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下同)教材选取的4个神话故事中的词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后羿代表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是正义的象征,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是汉民族精神支柱之一;精卫代表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自然进行艰苦单绝斗争的精神偶像:坚毅、百折不挠;“嫦娥”的传说版本很多,但她的“貌美”和追求幸福生活却为她核心价值,这也是汉民族追求“美”的意愿;“女娲”造福人类,一直成为汉民族供奉的女神,在她身体体现母性文化一切优点:美丽、善良;为子女不惜牺牲一切。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其实是古往今来一切善良母亲形象写照。

为什么汉字具有这么厚重的人文性,这是因为“汉字的精神是从人的身体体现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来的。”

2、审美性

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实汉字也具有字形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1)在写字和字形分形中,要让学生遵循“和谐、平衡、匀称”的美学原则。例如,写“宇宙”时,要注意空间的分布,“于”的竖钩要略长而直,钧要有锋芒等。

(2)在朗读要像吟唱旋律优美的歌一样,把“韵头、韵腹、韵尾”充分体现出来;诵读词语时,注意押韵、平拓、节奏;起伏跌岩,使音韵美与字词的意义美对应起来,以音带意,以美营造意境。如: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从词的结构上分析,都是“主+谓+宾”式结构,谓语中的动词就让人感动流动的美,气势磅礴的美,跨越时空的美。因此朗读时要保证时值和音高;宾语中的名词,则反映宇宙对象的广阔,也要读出气势,但相对动词要弱些。我们根据每个词包含精神及神话人物的特性,进行“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处理,把“后羿”与“日”壮美、“嫦娥”与“月亮”优美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美的韵律与节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神话人物生命追求价值美。

(3)汉字的意蕴美是无穷尽,它是人的一种感悟。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有句歌词说得好;方方正正字写,堂堂正正做人。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随着时间长河流转至今,途中又发生无尽的磨砺和演变,又引伸出许多意义,在今天语境下,赋予了现代文化观念。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一个方块字,是一种玄思冥想的哲理情理。望“月”使人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人终究能飞上月球的豪迈。

总之,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厚泽的精神资源。

(三)汉字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汉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涉及到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等各个领域。

我们大体可以分成:

1.物质文化。从汉字的造形和凝聚的意义中,反映当时自然界物质状态、性质或者人类物质生产、使用或演变文化信息。根据汉字的取象和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的关系,主要有:水文化、植物文化、动物文化、宇宙文化、工具文化、人体文化、住所文化、服饰文化等。

2.制度文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主要有礼仪文化、法制规章文化、忌讳文化等。如“卫”的古字,就体现“守卫”之间关系。3.精神文化。它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现象的意象在文字上的反映。精神文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心理文化、语言文化、姓氏文化、文学、科学文化、谶纬文化、宗教文化、神话文化等。例如“嫦娥”,本无其人,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宇宙对话过程中意象的一个神话人物。从造字上分析,人们富有嫦娥“美貌、善良”等特征,也由此来形容美好的女子,甚至成了中华文化寄情物——月亮的别称。“嫦娥”一词本身就凝聚汉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篇5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只有识字的基础打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点,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强弱。小学生只有具有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写作,拓宽知识面,提高学习的能力。因此,识字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在我的学习生涯中接触过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历历在目,但是把这些相关的识字教学方法综合起来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新课程改革已经例行多年,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但是从识字教学现状看,低年级识字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很多学生能够用创编儿歌的方法识记汉字,表面看来识字效率在逐步提高,实际上缺少科学的依据,这种识字方法只是对汉字的字形有了初步认识,缺乏对汉字的音和义的识记。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本身也蕴涵着无尽的文化学宝藏。识字教学既承担着帮助学生掌握文字工具的功能,也追求着传承祖国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文化意识,积淀文化知识的目的。

要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学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识字教学走向科学化,还要不断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它要不断打破经验性教学的陈规,使识字教学的每一个程序都有科学的依据。在整个识字教学过程中都要遵循汉字构形与运用的规律,遵循儿童学习汉字的心理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自觉运用汉字学的基础理论来指导汉字的识字教学,这一科学观念目前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识字教学的改革中日益显示出了它的巨大作用。

一、教师要具备汉字学理论知识——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

识字教学是在小学低年级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汉字数量多,形体繁,要让儿童在短期内掌握足够使用的汉字,并非易事,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识字教学及其研究是低水平或低层次的。汉字的构形是有规律的,适当地利用汉字的构形规律进行识字教学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目前,文字学界对汉字的构形规律有很多深入的研究,社会上广泛应用的还是传统文字学的“六书”理论。“六书”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正所谓汉字字字有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不难看出也是按照六书的理论编写的。教材运用直观的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让学生见形知义,牢记于心,把他们从繁重的机械抄写、识记中解放出来,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识字效率。

语文难,难在识字;识字难,难在不识字理。小学语文老师不同于汉字学专家,能了解一些汉字学知识,懂得一些汉字字理,确实对识字教学大有益处。如果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汉字学知识,了解汉字的构字规律,在识字教学中就会有新的突破。

二、帮助学生理解字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新课改背景下,低年级语文学期总课时量少了,课文数量却多了,课文篇幅也长了,识字量更是增加了不少。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或挤出时间进行“阅读感悟”,生字教学像是走过场,独体字数数笔画,合体字说说结构,或干脆让学生课前自学、课后机械抄写,久而久之导致识字效益下降,学生造句、作文错别字连篇。语文老师怨声载道,却不知因为自己忽视识字教学导致而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抽出四分之一的时间进行字理教学,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语文课会变得生动。

汉字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字,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它是音、形、义的有机结合。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明„„不用一一细细解释,大家也都能理解字的意义了。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每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源远流长的故事。每一个汉字都用它那生动的结构,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动听而有趣的故事。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识字教学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文化传授的过程。而这种识字教学方法在语文识字课堂教学中,也体现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的过程中。将字理教授给学生,既能丰富教学的内容,增加信息量,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字理,培养识字能力,提高识字效率

在近几年的识字教学实践中,培养孩子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相结合的识字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还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秋天,第一课是《秋天到》课文中有一句“秋收忙”,“收”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一个生字,对于学过的反文旁的生字学生总数出现错误,我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课上我特别强调了“反文旁”是由“攴 ”(pō)字变化而来。从“攴”字的构字部件来看,可看到手形“又”,上面的竖横表示手里拿的某种劳动工具,“攴”字的意思是手拿工具做事、劳动。因此“反文旁”与做事、行为等有关,如“做”、“改”、“牧”和今天学的“收”。接着,我又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温习了和“手”有关的几个部件,如“扌”、“又”;在学习《火红的枫叶》一课时对寻找的寻字做了补充和手有关的还有“寸”。我想通过这样的讨论、讲解,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一定会加深对带有“反文旁”“提手旁”字的理解,体会到汉字的奇妙之处。

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指导学生字理识字,把一个个让人看起来只是简单笔画的堆积组合,让人记得头昏脑胀的方块字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提高了识字效率。

四、掌握字理,追溯本源,弥补认知缺憾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规律,初步了解了基本字的构字规律。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对某一类字的理解产生了质疑。还是二年级《秋天地》一课中提到“天转凉,风变爽”在理解这句意思的时候学生提出了有关两点水旁和三点水旁的字有什么关系?其实在平时的识字教学中学生对两点水的字和三点水的字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如:三点水旁的字和水有关系,江、河、湖、海、潮、湿等;两点水旁的字大多数都和温度联系在一起,冷、凉、冰、冻等;还有一些两点水旁的字冲、准、减、决,和温度没有关系怎么回事?针对学生提出的这一识字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到“冫”读音bīnɡ,古时候表示冰,因此冷、凉、冰、冻等都和冰冻有关系;冲、净、减、决都和水有关,原本是氵旁,后改为冫。如决本写作決,氵为形,夬guài为声兼表意,表示与分开的意义有关。决的本义表示打开口子,疏导水流。

一年级下册主题单元雨主体课文《美丽的彩虹》教学中,“虹”字的识记方法,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我给孩子们解释了“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此时,学生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相信学生再也不会把“彩虹”的“虹”的虫字旁写成绞丝旁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诸如学生不了解“王字旁”原本表示与玉有关,也叫“斜玉旁”;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太多的“不了解”给我们的识字教学留下了许多缺憾,我们很有必要在识字教学中更多的把这些知识告诉给学生,使我们的识字教学不再有缺憾。识字教学中掌握字理追溯本源,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很好的做到有效识字教学,弥补了识字教学中的缺憾。

也许正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才造成了汉字“难学、难记、难认”的老大难问题,所以字理识字教学法是提高小学识字教学质量的良策。但是还有一些老师并没有感受到这一点,只是把识字教学只是当作一件苦差事来做,学生只能把识字当作一件乏味的事情来完成,全然享受不到其中的乐趣,更谈不上感受汉字的魅力、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万事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依据规律而行则兴,违逆规律而为则衰。要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就必须“进一步研究小学识字教学的规律,包括学生的汉字学习的认知规律和汉字本身的规律”。因此,无论是从那个角度来看,字理教学都具有重大意义。

回顾小学语文课堂的识字教学,主要可以归纳为“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这两种。而这两种教学思想的区别就在于对完成识字和发展语言两项任务的侧重点不同。集中识字强调汉字规律,主张在识字过程中发展儿童的语言;分散识字强调语言规律,主张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识字。总观全局,以上诸种识字教学方法各有优势,但也有自己的不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基本上能够掌握见到木字旁的字就会想到和植物有关;见到走之旁字头的字就会想到与走、跑有关系„„这就是我们的汉字。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6

今天我通过认真学习《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我感受颇深,小学生的识字教学看起来很容易,其实并不然 小学生的识字教学是阅读的基础,是小学的教学重点 我认为要想让孩子掌握更多的识字量,在教学中一定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孩子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接受识字教学,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

第一,小学生活泼好动,我根据孩子喜欢做游戏的特点,在教学中穿插各种小游戏 如在教孩子学习了一些生字以后,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我经常采用开火车,摘果子,找朋友,猜谜语等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孩子处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喜欢学习,增加孩子识字的记忆。

第二,小学生基本是形象记忆为主,我们的汉字很多都是象形字,如课本中的日、月、目、木、禾、羊,鸟等字都是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来的,这些字都和实物有相似之处,所以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后再识记,就轻松多了 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抽象思维能力要强得多,所以识字教学与具体的事物和形象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识记 如:学习“禾”这个字,首先要想到木,但是比木还要多一撇,这一撇就想到稻穗的头是弯弯的,这样一想这个字就会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展。

第三,利用丰富多彩的插图来进行识字教学,特别我们低年级的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能帮助孩子们识记。如在学习沙发,茶几,电视,电话,台灯、书架、挂钟、报纸都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接触的实物,每个家庭都有,学生很感兴趣,通过汉字与实物的对照,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些汉字,这些图片对学生记忆识字起到桥梁的作用,使每个汉字都赋予了生命,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了学生的记忆。

第四,做动作学汉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一些动作的词语,可以用肢体来进行表演的 如在学习动作的词语很多,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踢足球等,这些词语都和动作有关,在学习过程中我让学生先做一做动作,第一组的词语都是用手的,所以都有提手旁;第二组的词语都是用脚的,所以都有足字旁 通过动作表演,学生不但记清了字形而且弄清了字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兴致极高,学生学起来也省力 第五,利用日常生活来识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汉字,如商标,日用品,广告,路牌,超市购物等等,无处不在 如:我让学生搜集衣服上的商标和包装盒,找一找上面的字自己是否认识,孩子的兴趣很浓,从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汉字 而且孩子们之间还进行了交流,我让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学习汉字,平时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识字量。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 字理 识字教学 汉字文化

一、为什么要研究识字教学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是重要的教学任务。可我们的师生被困在生字的堡垒下,为汉字所累,反复抄写、默写、听写、改错,日复一日。教师们总抱怨:光生字都弄不清,昨天刚听写过,今天又错了。为了让师生脱离烦恼,我们决定改进识字教学。

首先,从研究课堂识字教学现状入手。通过调查发现课堂识字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重形音、轻字义

重视字形识记,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生字字形。独体字死记笔画、笔顺。如:学“大”字,“一横一撇一捺”,就是“大”,大是个什么形象,为什么用这个形象表示“大”的意思,不知道;对于合体字仅仅分析结构,“哀”字,是衣字中间有个“口”,到底字形和字义、字音和字义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师生都知之甚少。

(二)重记忆、轻理解

许多教师的识字教学,只是让学生给字换偏旁、加一加、减一减,在汉字外围打转转,依然是机械记忆,汉字本身的魅力没有被挖掘出来。

(三)重想象,轻科学

想象如何记忆字形时,学生往往天马行空,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如“察”字,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察”字上边的宝盖头就像警察叔叔的帽子。想象“处”字怎么记,学生:“又”跑到胡萝“卜”地里了。这种想象与字理不沾边,不科学。

(四)师生对形声字理解太浅、只在表层

形声字是现代汉字构成的主体,占到现在汉字的84%。对于形声字,多数教师只知道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木”字旁字与树木有关;三点水字和水有关;口字旁字和口有关等。

(五)重字形、漏文化

为了探索,我们把小学一二年级课文里的独体字全部找了出来,还把1-12册语文课本里的汉字按照形旁归了类,又按声旁归了类。 我们设计了一组集中识字的材料,将同一文化下同一个偏旁部首的字归在一起,进行大量集中识字实验。但是,在进行集中识字过程中,发现学生没有字理知识,集中识字、大量识字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完不成预期识字数量的目标。这是一个关键性的发现,改变了我们的实验方向和着力点。学生没有字理知识,是因为教师普遍缺乏字理知识,这是汉字字理知识的传承出现的断代,缺什么补什么,我们开始进行学习和培训。

二、字理知识学习与教师专业培训

(一)领导带头引领大家阅读专业书籍

为了有效进行字理研究,学校领导把关多次购进相关书籍,并与大家一起研读、交流。如《古文字趣谈》《从字到人》《汉字学十讲》《咬文嚼字》《信仰字中寻》《图说汉字五千年》《汉字寻根》《汉字密码》《字里乾坤》等等,每次有关汉字的书籍到来后,老师们都争先恐后借阅,唯恐抢不到手。

(二)在网上寻找学习资源和资料利用网络,推荐网站。

《特级老师家园》《字理网》《字理小屋》都是老师们经常光顾的网站,我们又找到《汉字宫》和《部首与字义》,《汉字宫》是汉字教学艺术片,成了语文老师的必修教材。

(三)外出向专家学习

通过请专家为学校的字理实验进行把脉、指导,我们明晰了识字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开始采取字理教学为本,多元识字的策略。进行字理教学的同时,填补识字教学领域文化传承这个空白。我们要让教师与学生通过字理知识和汉字文化的浸润,成为有智慧的人,而且是有大智慧的人。

三、课堂实践与收获

教师们在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了以一年级、二年级为主的“字理乾坤”共同体。大家快乐而幸福地寻找汉字资源、汉字字理、汉字文化,乐此不疲。我们实验的效果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教师的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有的老师在团队的协作、支持、帮助下,在教研活动中做二年级课《心愿》。用《汉字宫》视频讲“槐”字,“槐”字为什么用“鬼”做声旁;她们自创“强”字的笔画与手握弓箭的兵马俑跪俑图片对应;“辛”字,展示其甲骨文的字形及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其本义及引申义。学生学起来极有兴致,听课的老师感慨地说:这也是给老师上了一节课,这些知识,他们以前也不知道。对汉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她们经常从市图书馆借来汉字故事书阅读、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素质。有的老师参加市评优课,讲《孩子们的花》。通过讲解“艳”“枯”两个字字理,学生既记住了字义和字形,又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还有的老师把“折”与“拆”的字理进行对比,折:斧头砍断木或草,“拆”字多的一点,就是拆房、拆桌椅时,散落的土块或木屑。“座与坐”用“汉字宫”视频演示,使得学生不用机械抄写,就能轻易而牢固记住这几个汉字字形。也有的老师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查到目标字后,先看一看本意是什么,有几个引申义。

(二)学生的变化显而易见

有些老师说:“我们的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时候,不再像以前一样天马行空地想了,基本靠拢字理了,能更科学地识字了。”也有部分老师说:“学生们由于部首知识学得好,遇到新字,能用旧知同化新知,学生逐步形成系统、科学的学习汉字的能力。”二年级学生能问出:为什么“给”字是“纟”旁的高级问题。一年级学生还能自己悟出“甩”字就是“东西没用了,就把它“甩”出去的妙记高招。很多小学的师生已经因字理识字和渗透汉字文化,显示出了独有的智慧。

四、总结

由此可见,实施字理教学渗透汉字文化已经是以后学校教育的必然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值得我们以后好好探究。

参考文献:

[1]邵怀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J].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0(01)

[2]陈黎明. 汉语基本字汇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8

摘 要:基于汉字造字法开展小学识字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结合小学识字教学实践,从研究汉字造字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汉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基于汉字造字法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汉字;造字法;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是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汉字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到早期的甲骨文,汉字逐渐形成,之后又经历了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历史演变,直至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文字。因此,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其演变故事。根据学术界研究,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形声法、转注法、假借法六种类型。汉字造字法反映了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根据造字法进行汉字教学,解析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构造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一、汉字造字法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识字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要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笔画、笔顺来认识字形结构,通过组词、造句来学习汉字意义。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感受不到汉字的内在特点和意义。由于一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足,汉字变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符号,而学生也将识字看做是一种负担。基于汉字造字法的识字教学通过对于汉字的解析,对汉字进行释形索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发现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规律化,彻底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识字学习。

二、基于汉字造字法的小学识字教学策略

(一)结合构字规律再现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h字有很多是象形字,教师可以根据构字规律,将汉字的原始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生动的图形中观察汉字的最初形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汉字前先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设计成生动的课件,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将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观察课件中汉字的具体形象,了解汉字构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汉字与其物象之间的联系,使汉字的具体形象清晰地作用于学生头脑之中,进而让学生通过感性形象认知上升到抽象思维认知。这样识字教学过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而是充满活力、乐趣丛生。

(二)运用造字法解析汉字,使学生正确把握汉字在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将汉字形象化、具体化之后,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形有了清晰的认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还要借助汉字造字法对汉字进行解析、溯源,指导学生发现汉字发音、外形、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学习“吃”“喝”“唱”等一系列与口这一偏旁有关的汉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口这一含义来进行解析,根据其外形知道口是指与嘴相关的动作,通过联想可以推断相关汉字的大致含义,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其他部首结构,正确地推断其读音、意义,从而使汉字音、形、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准确记忆。

(三)开展汉字比较探究活动,体会不同的造字特征。汉字包含很多同音字、相近字,学习这种汉字往往比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造字法,指导学生开展汉字的比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汉字的构成规律来体会其特征,从字理方面来区分不同汉字的细微差别,深刻掌握不同汉字的内在含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象形字或指事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对字义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字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字义。通过结合造字法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从根本上区分相似字,从而提高了汉字学习效率。

(四)渗透汉字造字法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识字过程中去。运用造字法开展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征,还要使学生掌握造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造字知识进行自主识字。例如,根据对于“木”字的学习,结合汉字各个部首之间的关系和造字法知识,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和理解“树”“林”“森”等相关字,指导学生通过木字的含义来推断其他字的意义。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造字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形和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能主动发现汉字造字中的规律,从而使汉字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汉字造字法反映了汉字在音、形、义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规律,使汉字学习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汉字教学不再是机械单调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首先熟知汉字造字法的基本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中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通过造字规律更加简便地学习汉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9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对文章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提高朗读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对文章的感知能力,提升语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阅读教学的部分,了解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要性;应用策略

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阅读能力则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首先,阅读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体会,还能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其次,阅读教学是识字教学、听力教学以及写作教学的基础,学生语文各项能力的发展都需要以阅读能力做为铺垫,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最后,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对文学和汉字的感知能力,强化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文章作者产生心灵沟通,强化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催生全新教学理念提出,阅读使学生和文章作者心与心的交流,通过阅读能够让读者与作者穿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展开对话和情感共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就可以理解成为老师、文本和学生三者间展开交流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读者,学生自身本来就具备一定的认知潜力及积极主动性。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性的展开阅读,体会文本情感主旨。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课文都表达了各种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文字来描写景色、事件等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将心灵情感通过文字的方式即成为了文章,比如,《生命生命》《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鞋匠的儿子》等文章都表达积极的道德观念,而《草原》《桂林山水》以及《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生动的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不同题材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撩起学生内心的性感之弦,使学生真切的体会文章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思想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阅读各种文章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获取积极的情感,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和德育教育,确保学生人格素养朝着积极健康方向顺利发展和成长。

2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语感主要途径

对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来讲,想要使学生写作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思考能力等多??方面获得有效的培养和提高,首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是极为重要的。语感就是指一个人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体会和理解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而在实践教学中发现阅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确保给予学生充足的预读课文的时间,教师应依据学生语文学习具体情况、年级段以及教学内内容的不同而灵活为学生制定适当的阅读时间。并且,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中阅读课文时应采用正确方法展开文章的阅读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具体有默读、朗读、速读、精度以及合作朗读一篇课文等多种形式,要求全班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当中来,避免阅读流于形式。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再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看法,再然后大家互相探讨和交流,增加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阅读帮助学生累积丰富写作素材,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要真正的提高阅读能力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只有让学生多读熟读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和效果,而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后能够在获得丰富的语言词汇量,位于文作文写作提供优质丰富的素材,所以说通过阅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语文作文写作能力。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向学生讲解了多种作文写作方法、写作结构以及写作套路等,学生的作文内容、质量和写作水平等方面依然没有获得有效提升。然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重视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主思考和理解不同文章题材、结构、内容和文章含义,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使学生真正的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阅读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方法和能力,这相对以往教师单纯的向学生灌输写作方法效果更佳显著和有效,这也更加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要求的让学生自主探究,满足学生个体化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标准和要求。教师则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向学生多多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并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独自去体会文章继而从中获得收益。

4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学科的学习归根结底来讲就是一个不断累计的过程,除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知识以外,通过课外环境以及课外阅读等途径能够有效提升和拓展学生知识面。教师在不断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无需教师的监督就能自主展开阅读,这不仅对学生语文学科学习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对学生其他学科学习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更是开拓学生知识面和视野以及获得多方面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是及其必要的。让学生展开阅读不但能够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外面的世界,拓展知识面逐渐扬尘更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管理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篇10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美术教学中,美术语言在美术作品制作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其表现手法是一种“意识流”。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引导儿童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美术语言,并进行合理运用。具体操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美术语言的认识与理解

一切美术作品的制作都必须通过对美术语言的运用才能得以完成。我们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需要美术语言,否则不管我们是要创作好一件美术作品还是要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欣赏都将无从谈起。针对儿童面对优秀作品时只会赞叹,而说不出具体原由,创作时始终只能停留在涂鸦状态的现象,我们不妨想想,他们掌握和理解了多少相关的美术语言呢?在美术创作中,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它都有其一定的表现技法和形式。这些技法和表现形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也就是相应的美术语言。那么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在美术学习中认识和理解一些美术语言。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各种美术作品引导儿童欣赏,认识什么是美术语言,有哪些美术语言。美术的语言一般由形状、线条、色彩、纹理等因素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巧妙组合,创造出各种各样、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丰富复杂的客观物象与思想情感。从广义上讲它又可分成构成因素的美术语言和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两大类。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水平采取相应的侧重教学。

1、美术语言的构成因素。

教学中出示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让学生找一找作品中有哪些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这些是作品中呈现其基本形象的美术语言,让学生理解这些美术语言,并鼓励学生在作业中发挥自己的个性,大胆运用这些构成因素进行表现,允许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同一种构成因素的语言,不同的学生或表现材料、工具不一样最终表现出来的效果也会是不同的。由于使用的工具不同、颜色不同、粗细不同、深浅不同,各种线条也就表现出不同的韵味与视觉效果。在众多的作品欣赏中,很多作品都对同一物品进行表现,所采用的表现语言也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观察、分析,对比它们所表现出来的韵味与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如在在欣赏课中学生对不同的形象效果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理解了画面中形象语言的作用。在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学习中也为学生的作业和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美术语言的构成原理。

构成因素在形成一件完整的作品时也必将反映出一定的美术构成原理。如: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在欣赏优秀作品时,引导学生找一找作品中用到的构成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又体现了哪些构成原理。如让学生观察欣赏美术作品时,请学生说说这些作品中用到了哪些材料和技法。学生在观察中做到细致认真,很快能说出作品中所用的材料和技法。再要求学生选取不同的作品,说说这作品所涉及到的构成原理的美术语言有什么不同,它们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又有什么不同。

在美术活动中多引导学生对作品作分析比较,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逐渐关注对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更多的美术语言,评论时也能初步运用适当的美术用语进行评价。当然,对于美术语言的掌握不同阶段的学生要有不同要求。如低年级学生注重认识和理解一些简单、基本的美术语言,如,点、线、形状、对称等;高年级可认识理解明暗、肌理、节奏、和谐、平衡等,并能试着把这些用于欣赏评价和创作中。

二、美术语言的培养。

美术语言的表现手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只要敢于尝试就会有更多适合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新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师,主要任务就是要教给学生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各式各样的绘画语言的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对美术表现语言进行运用,让学生以更充分、更准确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

1、美术语言的多向训练。

比如绘画中在线条的运用上,我们启发学生用线的扩展与重复、重叠与交错、粗细与轻重、深浅与疏密的不同感觉表现不同的事物。在作业中也可自行创造线的表现形式。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发现线条语言中的一些基本因素。比如让学生观察室内,可以发现许多不同的线条与线条组合:粗犷的大结构线条、精致的局部线条、优美柔和的起伏线条等等。在各种各样的线条中,有的疏散、有的密集。还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线条是如何结合、交叉在一起的。在学生独自观察与感受的基础上,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用线条去进行表现,就可以表现出有不同特点的视觉画面,可以避免学生刻意模仿的痕迹,培养出学生的独特个性;

在通过多种材料和多种技法的运用学习以后,启发学生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利用材料的不同质地、纹理表现出不同的肌理,不同形式感的艺术效果。在儿童美术创作中,还可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手法来制作。如:涂、吹、压、印、洒、揉、擦、刻、刮、粘、刷、染„„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也非常活跃,在多种方法的运用中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创新能力,在制作中似乎每个人都要做到表现手法和形式与众不同。综合制作课中,让学生收集各种树叶等材料,在作业中有的学生用树叶剪贴,有的用树叶、纸团等印制,有的结合牙刷喷印„„在制作中学生表现得很投入,积极运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组合表现。从学生的作品中能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童趣和天真。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对曾经描绘过的对象进行再创造。如可以让学生改变视角重新表现,可以运用放大、简化、变形、变色等手段,对已经描绘过的对象或画面进行处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效果。

2、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语言。(1)多实践。

多实践,在写生中让学生认识与了解被描绘对象的形状、比例、结构、色彩、特征、质感„„指导学生去观察、感觉、触摸、测量、体验、比较,从而把握对象的特征,为更好地表现对象打下基础。在学生感受对象时,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由此每个儿童依据自己的独特感受选择相应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也必将与别人的表现形式有差别,从而体现出独特的个性。(2)一景多画。

又如画静物或画风景,尝试用不同的美术语言去表现,并对不同的语言表现结果进行对比,感受与认识不同效果的不同特点。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为创造性的表现奠定基础。如在风景写生时,选好一处风景后,带领学生先画一幅速写风景,再对这一风景画一幅色彩风景。在作画中让学生明白速写画主要以线、点、面来塑造形象,强调对线、点、面的疏密、粗细等方面的组织和运用;色彩画主要是靠色彩来塑造形象,是强调对色彩的明暗、冷暖等方面的运用来表现的。

三、美术语言的运用。

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术作品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美术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组织欣赏活动加强儿童在美术作品欣赏中努力用恰当的美术语言对作品进行解说和评价。

1、课堂作业欣赏

作业完成后可以以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向同学展示,要求学生运用适当的美术语言对作业进行解说和评价,说说画面中表现出什么样的情感。教师通过指导和启发,使其学会观察、分析画面中物体的形状、比例、色彩及组合关系等,扩大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与表现欲,树立起学生的信心。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高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在欣赏中也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1)、示范性的评价

我们是受过一定专业培训的教育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评价过程中带有成熟的、理性的、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在分析作品的能力上具有合理性。对作品的评价中教师应适时作一些示范性评价,这样在无形中引导学生掌握评价作品的方法。当然教师也应在适时对学生的评价给予补充与修正,使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表现力,并在潜意识中引导学生在评价时注意评价语言的规范化。另外,教师适当对学生的评价给予鼓励和表扬,将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学生自评、他评。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跃跃欲试,都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在自评过程中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创作动机及画面中的优缺点。学生的他评,即让其他同学来评价,是对自评的补充,同时也是对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另一种看法。学生自评与他评是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进行评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在这过程中,教师能更深一层地了解学生的想法、观点,把握不同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接受能力,从而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更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门的欣赏课

在对于有一定欣赏能力的班级,教师注意收集大量的美术作品,进行适当的分类,可以按同类题材、相同技法或同一画种等分类。在课堂中开展专门的欣赏课,让学生了解各种不同的画种和不同的表现方法,从中体会美术表现语言的丰富性,学会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要求学生试着从美术语言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我们在欣赏课中有时让学生口头作欣赏讨论,有时根据具体情况要求学生写成书面的形式,然后大家交流。学生在欣赏课中都能积极投入到欣赏学习之中来,表现也非常活跃,从中也尝到很多乐趣。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能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运用欣赏性美术术语进行交流,对美术作品作评价和分析。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使学生之间更好地达到情感的交流,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

上一篇:国庆节时送同学的祝福语下一篇:2011年上半年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