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发展趋势

2024-06-19

地摊经济发展趋势(精选7篇)

地摊经济发展趋势 篇1

到了集市,找了个摊位,把东西摆好,我们班坐在那儿眼巴巴地等着我们的第一位顾客大驾光临。半晌过去了,没有招来一个顾客,连一个问价的也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路旁的小树有气无力地耷拉着脑袋,汗水湿透了我的衣裳,真有些受不了。

在我们的对面也有一个买东西的摊子,生意也十分清淡,摊主在哪儿无聊的踱来踱去,可一会儿,他离开摊位,不知从哪儿弄来个扩音器,往摊位上一站,大声喊起来:“十元三样,十元三样,任你挑选!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经他这么一吆喝,冷清的摊位立刻就变得热闹起来,忙的他乐弯了腰。其实,他那儿的十元三样,我们这只要九元就可以了,可就是没人来买,看着大批大批的顾客往他那儿奔,我着急得很。突然我想:既然他会吆喝,我就不会吗?于是,我便大声吆喝起来:“三元一样,三元一样!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话音刚落,我就觉得脸发烧,也不知刚才那段是怎么喊出口的,不过还好,有一位大嫂在我们的摊位前停了下来。“这个多少钱?”“三元。”“恩,我买两个。”“好,谢谢。”当我接过大嫂给过我的六元钱时,不知是激动还是高兴,手直打哆嗦呢。那边的顾客见我们的东西更便宜,一蜂窝拥过来,忙的我们不亦乐乎。“叔叔,阿姨。伯伯,婶婶,再见,走好,欢迎下次光临。”一大堆礼貌用语全派上了用场,说的喉咙都嘶哑了。尽管这时天气更热,太阳更猛烈了,但我们却没有一丝倦意。

时间过得真快,下午我们收拾好摊子,一盘算,我挣了二十一元,看着这些钱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小妹妹,买根雪糕吧,这么热的天,买根雪糕润润嗓子,解解渴。”一个阿姨推着冰柜和蔼的说。要是平时,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买一根,可这一次,我犹豫了,这来之不易的钱,我舍不得花。

地摊经济发展趋势 篇2

收入:一月2000到4000元

晚10点, 在观音桥一住宅小区门口, 徘徊在各个地摊的市民络绎不绝。这条长约100米的“地摊街”上, 饰品、冬装、打底裤、鞋子、袜子、玩具、手机配件、卡通绒毯、宠物衣服等小物件琳琅满目, 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摆摊的人从大学生到白领, 再到中年人都有, 他们中有些为了赚外快补贴家用, 另一些则是以此为生。

秘诀:和网购比价

在杨家坪一条背街上, 摆摊卖“卡通绒毯”的张先生今年快40岁了, 他的摊点却有很多年轻人光顾。他介绍, 有的绒毯进价30元, 而网上最低价卖60元, “我卖65元, 同样有很多人买。”买这款毯子的都是年轻人, 网上60元不包邮, 我卖65元能让大家选, 还可以摸到质地, 没有卖不出去的道理。

微笑

在顾客多的摊点, 老板的态度特别好, 笑脸迎人。不少摊主都表示, 销售技巧在地摊族中很重要。“美女, 来看一哈嘛, 今冬最流行的加厚打底裤哟, 穿起显瘦得很。”在观音桥附近一小区摆摊的刘露是个80后, 只要看见有人在她的摊位前放慢脚步, 她都会一脸笑容的揽客。“笑容可以拉近距离, 再说顾客就是我的衣食父母, 多笑笑也是应该的。”几句话的功夫, 原本只是随便看看的女顾客买了两条打底裤。

察言观色

“做生意口才要好, 也要会察言观色。”首饰摊主王朗介绍。有一次出摊他忘了带镜子, 一名女生看中了一对耳环, 在试戴后要镜子看效果, “我看出她很喜欢这对耳环, 所以继续鼓励了一下, 我说我就是你的镜子, 戴上显精致。”这么一说, 女生很快就掏钱了。

地摊货热度:

第一档:围巾、打底裤

在杨家坪餐饮街上, 卖围巾的摊点上聚集了很多顾客, 摊主周玲玲说:“选择销售的货品很重要。现在是冬天, 我就把目光锁定在围巾上。冬天需要的围巾绝对不止一条, 所以我每种风格都会进, 有时一个女生来一买就是两三条。最多的一天卖出了30多条围巾, 毛利润在500元左右。”另一位摆摊的李俐主卖打底裤, 平均月收入约4000元, 她介绍, 打底裤在近两年的冬天都在热卖, 今年卖不完明年也可以卖。

第二档:首饰、配饰

第三档:宠物衣服

城市应当容得下“地摊经济” 篇3

自上海宣布2007年5月1日起对小摊贩解禁的消息传出后,全社会又一次掀起了对个体商户城市设摊问题的争论。赞成者大都从方便市民购物、促进就业的作用出发给予了肯定;担忧者则从影响市容卫生、城管难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看法。但这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这其实是个意义深远的时代话题。

这绝对不单单是关乎城市生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如何认识个体商户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问题。为更好地解释个体商户存在的意义,本文以具有经商禀赋的浙江(温州)人和河南长垣县所创造的经济腾飞奇迹为例进行探讨。

个体商户是构成和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带动产业集群的成长第一要素

“越人善贾”,又以温州、宁波人为甚,如今浙江有160多万人的营销队伍分布在全国各地,另外至少还有100万人在海外经商办企业;而河南长垣县历史上就有提篮小卖、补锅铸铁、经营木梳篦子之类小商品的传统,如今全县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销售员。个体商户作为成品制造商的代理商或经销商活跃在市场中,其销售形式五花八门,可以是上门推销订货,也可以是小商铺、小摊位,甚至可以以街头小贩(货郎担等)等形式走街串巷,足迹遍布全国。具体到产业集群成长过程,个体商户担当起了如下引发市场与产业互动的作用:

1.某个或某些个体商户发现了某种产品市场信息,并将之带回原籍,诱发一两家成品制造企业,使之成为如潘多(Pounder R.;John C.H.)等所描述的“能长出一片森林的第一粒树种”。如中国十大创业新锐——邱淦清,原本是一个提着电扇罩和枕套满城跑的推销员,他偶尔在北京街上看到了一条连衣裙,凭着浙江商人的敏感,回湖州老家创办了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珍贝羊毛衫连续5年全国销量第一、羊绒衫销量第二的龙头企业。长垣县飘安卫材的王纪勇、驼人医械的王国胜、河南起重的李秀林等都是出身农民,从先跑市场后办工厂成为优秀企业家的。

2.成千上万个体商户将产品打入到大小城市,获得更多的订单,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居民(或农民)加入生产或销售队伍,促使更多的成品制造商就地聚集,甚至“村村冒烟”。如今温州143个建制镇中“一镇一品”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30多个,经济总量占全市60%以上。长垣人则用一把刷子、一把锤子、一把铲子、一把瓦刀打造出了中国“防腐之乡”、“起重之乡”、“厨师之乡”和“建筑之乡”。

3.产业集群迅速成长,知名度不断提高,各地商企、各类中间品供应商、中介服务机构也纷纷向产业集群地聚集,导致当地专业市场、商品贸易城(中心)纷纷兴起。长垣丁栾卫材市场拥有商户400多家,绵延近5公里浙江涌现出绍兴纺织、义乌小商品、温州皮鞋、大唐袜业、宁波服装、永康五金、台州模具等100多个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市场,实现了如迈克尔·波特所述的以“罕见的当地需求”,赢得全国乃至“全球扩张”,产业集群经历了由产生→成长→成熟的跨越。

可见,浩浩荡荡的销售大军才是造就浙江(温州)和河南长垣产业集群成长最重要的市场动因。他们构造了市场与产业互动的演进机制,担当起了发现市场、开拓市场、促进竞争和各类企业在一定地域集聚的重要作用。

个体商户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浙江、河南长垣经济发展的轨迹看,它们具有这样的共性:

1.在资源极度缺乏的条件下起步。改革开放前,浙江是国家投资少、国有资产比重低、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缓慢的省份。从1952年到1978年20年间,中央政府投资总额仅77亿元,人均410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那时浙江几乎没有居全国前列的大企业。温州的情况更差,地处偏僻沿海,周边缺少大城市辐射,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工业落后,国家很少投资(改革开放前总投资仅7亿元)。直至上世纪80年代其基础设施仍相当差,交通极其不便,是一个最终产品本地市场需求十分有限的地区。长垣县则地处黄河“豆腐腰”地段,是历史上十年九淹的黄泛区,全县资源缺乏,交通不便,区位条件极差。

2.在市场力的驱动下自发形成。改革开放使一些有经商意识和创业意识的广大农民从狭小的土地经营中走出来,他们走街串巷,从农业走向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镇,从本地走向国内大市场。

3.浙江(温州)和长垣的一些大工业企业老板,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们从办商业开始,很快转入办企业,以杰出的经商禀赋成为改革开放市场的“弄潮儿”,创造出了经济迅速发展的奇迹。如今,长垣卫材覆盖了全国80%的市场,起重机械几乎垄断了全国50吨以下的市场,全县生产总值由1992年的不到7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59.92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全省排名前移了53位次。浙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329元跃升到2006年的31950元(接近4100美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006年)达7335元,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前列。

可以说,正是在大量个体商户的拉动下,当今的浙江经济版图上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而浙江财富的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些块状区域内创造出来的。

个体商户是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八大任务之一。浙江(温州)模式和长垣道路给出了十分有价值的示范:

首先,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长垣形成了“北卫材、南起重、东防腐建筑”的经济格局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块状经济”已遍布浙江全省,如名扬海内外的苍南标牌集群坐落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气之都”位于温州市的柳市镇。

其次,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不仅是企业、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还是市场、人口和生产要素向经济中心或城镇空间集聚的过程,是以个体商户为推动力,导致市场与产业互动,促使机会成本低的广大农民沿着市场力的指向,摆脱千百年来土地束缚走向二、三产业,走向城镇,走向市场的过程。1978年浙江仅有建制镇167个,2005年增加到752个(增加了3.5倍),小城镇镇区人口超过1200多万人,占浙江总人口1/4,而个体商户是推动小城镇发育、成长的关键因素。

大城市应该容得下地摊经济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城管员为

维护市容,撵得个体商户东躲西藏。2005年7月中旬,《人民日报》登载了一张“卖瓜砸瓜”照片:某市城管队员把一对未经许可设摊的农民夫妇的西瓜砸得稀烂,满脸沧桑的农妇捧着被砸碎的西瓜,无助地望着镜头。而与此同时,我们又常常会遇到完全相悖的情况:瓜熟蒂落、白菜丰收季节,政府号召城市居民认购“爱农瓜”、“爱农菜”。

链接·政策与声音

·温总理为何关心果农?

2006年7月,温总理在洛阳市农村考察期间,询问农民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一位农村妇女直言相告:桃子成熟了不能进城卖是最大的苦恼。总理听后站了起来说:“今天这个问题,我帮你就地解决。”

温总理说,城市管理要搞,也要让小商小贩进城卖东西。

很快,洛阳市改变了原来的规定,在城区原有农贸市场的基础上,增设62个瓜果直销点,免费发放果农进城直销特别许可证,让果农进城搞直销。原来,洛阳市为了搞“城建”,对卖桃的农民设了“禁令”:没有固定摊位和证件的果农不准进城,“偷着进来的,城管逮住就罚款200元。”

·马路摊点有规划地解禁

2007年2月26日《东方早报》报道,上海市将在今年“五一”前出台《城市设摊导则》,允许多年来一直受到城管取缔的部分街头游动摊点,在办理完简约的手续后合法经营。随后,青岛、重庆、成都、乌鲁木齐、广州、海口、武汉、郑州等城市先后提出将对马路摊点施行“禁改限”。

4月18日央视晚间新闻报道:石家庄市公布了《便民摊点开设细则》,将城市道路划分为禁设区、限制区和规范区。禁设区内严禁各类占道摊点;在限制区和规范区内,以不影响环境、交通和方便居民生活为前提,设置早点摊、修理摊等占道摊点,并优先照顾特困群众解决生计问题。目前石家庄市已批准设置了近千个马路摊点。

·经济学家茅于轼:解决中国“三农”问题只有一条路,就是减少农民,帮助农民进城。一边是“猫鼠大战”,一边是政府关怀,人们不禁陷入困惑:矛盾是如何产生的?矛盾的结又如何解开?

其实小商贩不是中国独有,在世界各国,乃至发达国家的著名城市都能看到小商贩的身影,有的甚至成为城市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欧洲许多国家已经把各种摊贩融入了城镇商业的一部分,有些城市还把有明显地区和文化特点的摊贩,作为一大景点长期保护。如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市场、埃菲尔铁塔下的水果市场闻名世界。据文献记载,奥地利维也纳的纳什马克市场建于1780年,由很多个体摊贩组成,被认为是最具维也纳文化特点的地方;在美国的华盛顿、纽约等许多城市的一些重要景点和大道周围,市政当局都会规划出一些露天的摊贩点,仅白宫和国会周围,就有三四十家这样的摊贩,而纽约皇后区的小贩努尔因经营小吃摊,成为2006年纽约街边小吃大赛最高奖得主。

2006年9月,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引用国际著名设计师沙里宁的话说,“城市如同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读出市民们的文化气质和抱负”,并明确表示,小商小贩也是城市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城市对他们的态度应该更加宽容。

高考作文之地摊经济 篇4

评论员 魏英杰

地摊又回来了。日前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总理亲自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站台,国内许多地方都放宽了对地摊的限制,一些城市街头出现了久违的地摊买卖。一时间,低成本、易操作,每天都能算出自己赚多少钱的地摊,点燃了许多人的创业热情。

不过,呈井喷态势的地摊经济,很快遭遇了来自现实的尴尬。据新京报等媒体报道,近日郑州开放早市地摊,让很多当地人跃跃欲试。结果有人到郑州“第一大夜市”健康路一问,最早每月20元的摊位费,如今涨到800元,有人把摊位租下后,转租给其他人,价格高达3000元。网友直呼,这简直是“坐地起价”。

这则新闻其实被误读了。郑州健康路夜市已经存在了20个年头,所谓20元一个摊位,应该是最早期的价格。现在以这个价格,哪里能租到一个黄金地段的摊位?很快,当地金水区政府发布回应,证实了笔者的看法。根据相关回应,健康路夜市是由企业运营的,摊位费涨到3000元,实为个别商户层层转租造成的。

这事从侧面反映了人们的某种担忧。放开地摊经济是好事,但如果摊位费跟着水涨船高,难免打击人们的积极性。尤其是,在鼓励发展地摊经济的新背景下,地方的管理思维也要跟上节奏,本着“让利于民”的出发点,让商户得实惠,让百姓得便利。比如,现在该地决定把经营权收回给街道统一收费、统一管理。这样做应是可行的,只是一方面要处理好与原经营者的协议,另一方面不要让“统一收费”变成统一提高收费,否则既侵占市场主体的利益,又打击地摊商户的热情。

让利于民才是最好的扶持。管理不等于收费,更不等于乱收费。否则,这一轮地摊经济的放开,恐怕会被现实无情打脸。

让利于民不仅体现在收费,还体现如何为百姓办实事,为地摊经济开绿灯。不无凑巧,近日一则新闻反映了这一问题,据江南都市报报道,6月1日晚,江西萍乡市一餐饮管理公司负责人周海波原想在自己门店外摆夜宵摊,却被当地城管人员劝阻。当地城管局有关负责人给出的说法是,放开夜宵摊“要有文件”。

明明上面有精神了,还要等文件通知,这就是政策执行遇到了“中梗阻”。换句话说,中央层面已经明确要鼓励地摊经济,百姓也都知道眼下要搞活地摊经济,而地方政府部门却还在等文件通知。如果当初搞改革开放,一些政府部门都是这种做法,恐怕也没有后来的经济发展局面。这样的僵硬做派算不算“不作为”?

对地摊经济的看法作文素材 篇5

此次为“地摊经济”松绑,是回应群众关切的务实之举。除了“应对疫情冲击和加快恢复、稳定就业”的背景,还需从提高精细化、科学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能力角度来加以审视。

“地摊经济”的特点

“地摊经济”作为一种最原始的商品经济,古今中外普遍存在。唐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描述了唐朝夜市繁荣景象,《东京梦华录》“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记载了北宋开封马行街的繁华夜市,明朝翟宋吉诗“销金小伞揭高标,江藉青梅满担挑”描写了临安地摊夜市的盛况。从国际上看,不少国家也有自己的地摊经济,比如新加坡的“邻里中心”,贴近社区需求提供服务。美国有线新闻网(CNN)还曾评选过全世界最好吃的23个国家路边摊排行榜。

“地摊经济”发展到今天,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一是分布区域人流量大,主要分布在城市人流量相对集中的区域,如交通网络连接点,像地铁口、火车站、公交站、汽车站等;商业繁华地段,像商业街、步行街、商场等;小区密集区域;文化娱乐场所附近,如演艺中心、酒吧街等。这些区域往往车流、人流集中,也给本就拥挤的交通造成压力。二是采用互联网+模式,辐射面更广。很多地摊主已经是网上和实体店相结合的模式经营了。比如夜排档、烧烤,利用微信可以下单,然后附近好几公里内都可提供送货上门服务。三是地摊经营范围广泛,加入人群年龄覆盖面大。地摊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废品回收、水果蔬菜食品售卖、小吃烧烤夜排档、小商品售卖、各类维修、手机贴膜等。经营的人员年龄分布从20多岁到70多岁都有,主要是40多岁至60多岁。

“地摊经济”往往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度,对周围人群的需求了解得比较清楚,加之失败风险比较低,因此是人们灵活就业的首选。而对于周边的居民而言,因为“地摊经济”的成本低,可以以较低价格获得相对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属于比较实惠的消费选择。应该说,“地摊经济”做得好,绝对是双赢的。

“地摊经济”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考题

但是,“地摊经济”也有与生俱来的短板,那就是难以管理。地摊主为了躲避执法人员监管,往往与执法人员玩“游击战”“地道战”:你来我走,你走我卖;你上班我下班,你下班我再上班。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摊经济”给城市治理提出了新考题,既要发挥其增加就业的作用,同时也要改变其脏乱、无序等问题。

关于地摊管理,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在立法上通过统一的法律对地摊进行统一管理,执法上成立单独的机构负责管理摊贩的地点和时间,通过立法将摊贩分为不同的经营种类,且要求其在经营时必须将许可证放在显眼的地方等。韩国采取了三分法,设置了禁止贩卖区域、严格管理区域和鼓励引导区域,建立“地摊”自己的协会“全国摊店业主联合会”。法国采取管理与服务并行模式,管理与执法更为人性化,摊位的拆除与打扫由政府负责,针对乱摆摊的行为并不会乱收费,对于造成交通堵塞等情况更多的是想办法重新规划摆摊时间地点。泰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奉行保障摊贩利益的政策,摊贩可以自由设点但是要保障不占道以及经营场所的整洁,政府会不定期抽查,同时也会提供一些补助。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对待地摊,在多一些“柔性”“人性”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智慧和能力,有效调和各方利益。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审核地摊主的资格。对于贫困居民、创业大学生采取优先,同时设立诚信度打分,对市场诚信度好的经营者予以鼓励或优惠,对投诉多的商贩将取消其经营资格。

二是地摊经营精细化管理。划定地摊经营的时间和区域,分别为禁止贩卖区域、严格管理区域以及鼓励引导区域,引导摊主按规定进行地摊经营。限定经营范围,分为鼓励型经营、准许型经营和限制型经营,如生活服务类,修鞋、修伞、修车、小饰品等生活便民服务类鼓励摊主经营;小商品类、书报类、时令生鲜果蔬类等,不对城市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准许摊主经营;对于夜排档、烧烤等会对市容环境造成影响的,则将其纳入限制型经营,需要按规定在限定区域和限定时段进行合法经营。同时,对地摊区域进行区片化和网格化管理。鼓励网络科技公司、行业协会与政府一起参与,探索连锁经营模式,打造多个地摊品牌文化,让地摊变成规范的创业、就业平台。

关于地摊经济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前言:记得有一位学者曾说:“所谓城市,一是‘城’,二是‘市’,前者主要是居民集居的社会意义,而后者主要是一种经济的意义:在‘城市’里可以自由、方便、有效率地进行大量的交易活动。按照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使双方的利益有所增进,并因此促进社会利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城市化、繁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仅可以发生各种商店和交易市场上,也可以发生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便是所谓的“地摊经济”。地摊经济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大意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由于其非合法性存在而被视为城市里的边缘经济形式。近年来金融危机影响下,珠三角地区大量中小型工厂破产倒闭,大学毕业生、下岗职工乃至企业白领就业困难,地摊经济迅速遍布许多省市内的大街小巷,街道两旁绵延数十米的各种美食、各式服装、书籍及小饰品的地摊景象蔚为壮观。在这里我们仅以杭州下沙大学城附近的地摊经济的状况做些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提出几条较合理的意见。

地摊经济的现状:地摊经济由来已久,这学期之前,我亲眼看见了小摊贩是如何在城管的严管之下“灵活应变”,将毛主席“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战略发挥得淋漓尽致。众所周知,城管之所以这么严打地摊,是因为其脏乱差的形象,影响市容,滋生小市民斤斤计较、唯利是图的劣根性。当然,这是某些管理者的意见,至于广大市民怎么看待地摊经济,我们必须通过调查来了解。我也注意到,自从这学期开始,城管对小摊贩的管理力度减小了,而且小摊的形式也逐渐规范化,看来杭州市政府对地摊的态度也较为明确了。我去网上查了一下,发现许多经济学家都大力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支持全面解禁对地摊经济的限制,这是反映民意的意见,从我们的这个调查中亦可见一斑。发出的问卷中,90%的人表示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杭州市政府果然是较为负责、民主,领导者也是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相信这也是杭州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佳商业城市”的重要原因。我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地摊经济和它如此蓬勃发展的原因,然后找到能更好促进其发展的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过程与方法

我们采取分层抽样调查的方法,地摊组50份调查问卷和大学生100份调查问卷。因为许多地摊在晚上出现,也考虑到晚上天黑以及地摊主的文化程度不同,我们分别在5月23日、24日晚上九点对下沙多所大学附近的地摊主进行一对一问答方式进行调查。在25日晚上九点休息时间我们另外对100名大学生进行卷面调查并回收。调查结束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和研究。现有分析如下:

三.调查分析

地摊经济的优缺点及其合理性:

缺点

1.小摊脏乱差,污染环境,阻碍交通,影响市容市貌。我们的调查显示,当被问及“你觉得地摊会多大程度上影响市容”时,43%的同学认为地摊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市容。的确,地摊的流动性较强,为了增加收益,摆摊地点往往选择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给行人和车辆的行走带来不便。摊贩占道经营会影响交通,摊点的随意摆设也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市容。摆地摊过程中会给环境造成污染。例如,塑料袋的白色垃圾随地丢弃,烧烤浓烟肆意飘散在空气中,小摊贩的大声叫卖响彻整个街道影响居民休息等,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整洁和美观。23%的人觉得有影响,77%的人觉得没有影响或者装点了街道。虽然大部分认为没有影响,但是23%这个比例也很大。

2.损害正规店铺的利益。消费者在买了廉价便捷的产品之后可能会打消了在正规店铺的消费念头,使得正规店铺的商家收益减少。虽然我们未对正规店铺的商家设立问卷调查,但我们通过询问一些商家,了解到,如果小摊上的商品跟自己店面出售的商品类型差不多的话,小摊的存在的确会或多或少影响正规店铺的经营收入。

3.商品质量得不到保障,侵害消费者权益。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的人中43%的人认为地摊上的商品质量一般,更有23%的人认为质量较差。事实上,我们不难发现,在地摊上售卖的物品大多是一些较为低档的廉价商品,其中不乏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会扰乱商品市场正常的运行秩序。由于地摊的流动性,商品售卖者对商品的质量缺乏售后服务意识,使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4.小摊贩之间的矛盾和摊贩与城管之间的矛盾易导致斗争事故发生,增加管理难度。以前曾有摊贩为了争地盘而大打出手,也有摊贩因为对城管的不满而拳脚相加,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有意对地摊主和学生(非地摊主)分别调查他们对城管的管理的看法。对地摊主来说,96%的人认为城管管理严格甚至非常严格,而对大学生(非地摊主)来说,他们中65%的人认为城管应当适当管理。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管与地摊主之间的矛盾。

优点

1.方便市民就近购物,降低交易费用。调查发现,85%的人对地摊经济的存在给与了肯定的态度。而被问及“是什么吸引你购买地摊上的商品时”,选择“价廉”的有53%,选择“样多”的有9%,选择“方便”的有31%。地摊主选择在生活区的附近设置早市、夜市,在行人较多的路边等售卖生活用品等,而且很好地把握了最佳时机,这些都大大方便了消费者。他们可以在需要时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食物和各种小商品。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同质商品售价较正规商场低,消费者可以较低的费用获得较大的效用,节省双方的交易费用。

2.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地摊上的商品琳琅满目,食品、生活用品、电子产品,应有尽有,消费者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购买,特别是对低收入人群,价格实在的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很具有效用的。正如上面提到的调查数据显示的一样,许多人对廉价多样和便捷的商品还是很青睐的。至于地摊主的服务态度,75%的人选择很好或较好,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对地摊的需求与肯定。

3.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地摊流通费用低,不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不用租店铺,几乎不用纳税,只需少量流动资金就可灵活经营。22%的摊主启动成本低于200元,50%的人在200元至500元之间,12%的人在500元至800元之间,只有极少数(4%)的人的摊位启动成本高于800元。允许城市存在地摊经济,实际上就是给低收入人群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存状态的机会。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目的经营自己的地摊,有失业状态谋生(56%)的,有工作之余赚外快的(30%),有增长社会经验的(12%),甚至有打发空余时间的(2%)。另外我们也发现,摆地摊的时间普遍较短,90%的地摊主一天摆摊时间在4小时以内,但他们的收入可观,在各大学附近54%的地摊主的月收入在1000-2000之间,24%的地摊主月收入在2000-10000之间,规模最大的,出摊勤快的月收入竟可达10000以上。可见摆地摊可以解决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一部分就业困难的大学毕业生的工作,拓宽了就业渠道,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4.展现城市文化。关于杭州,柳永有词《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那时走在街上,人头攒动,街道上商品琳琅满目,正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展示的那样热闹繁华,繁荣兴旺。我们开放地摊经济也可以是城市更加繁荣。另外,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街头文化,可以让游客和市民感受地方的特殊风味。调查中人们也表示支持地摊上出现更多的商品,如小吃、衣服、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从而使得地摊经济更繁荣,使得城市文化更加自然地展现。

治理方法和合理建议:

1.解放地摊经济,允许小商小贩等自由摆摊,从事交易活动。因为按照经济学原理,在不存在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只要是自由的交易,都能够促进双方的利益增进,这是种双赢的方案,而且地摊经济无须政府的投入,市场便能根据人们的需要自发形成,促进就业,增加小摊主的收入,而政府要做的只是少些限制。

2.对地摊进行规范,提升地摊经济素质。做好减少环境污染措施,适当限时限地,防止其妨碍交通。

3.拓宽地摊经济的形式。如夜市、集市、跳蚤市场等,如北京、上海等地兴起的“创意市集”就是一群有才华的艺术家在一个固定的地方集体摆地摊,展示出售自己的作品和创意,就是地摊文化的一种升华。地摊所销售的东西也可以由商品拓展到服务,如人力三轮车,既环保又实惠,而且政府还能获得税收收入。

调查总结:

全国不少城市都将地摊经济列为取缔对象,甚至以简单粗暴的手段对待小商贩,说起来是为了美化城市,保护市民的健康和权益。然而这些说法和做法都只是管理者的偏好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对地摊还是心存好感,是支持其自由发展的,而对于城管的严格管理大多数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因为这一方面损害了群众利益,那些缺少足够资金和技术的低收入人群和渴望通过实践来获得经营的经验的学生,不得不整天为了躲避“追杀”而东奔西走,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社会就业压力和城市管理成本,影响了城管部门自身的形象。因此,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的经济恢复期,给地摊解禁不仅能够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实际上也是在给政府和城市管理减轻压力,这显然是一件有益于政府和困难群众双方共赢的事。

对于创业资金获取难、创业点子少的群众,摆地摊也是算一种创业方式,而且它有着启动资金少,管理成本低等优点,它不仅可以作为低技能人员的收入来源,也可以作为低收入者的收入补充,还可以作为希望创业致富者的实践方式。而对于政府来说,地摊经济不需要花费政府一分钱就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也可以给市民生活带来极大方便,还可以降低城市管理成本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和矛盾,何乐而不为呢?至于所谓的市容问题,只要政府稍加规范,地摊经济造成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繁荣的地摊经济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也有利于地方特色的传播。总之,地摊经济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社会成本。

为地摊经济解禁,也不等于盲目解禁,要明确要求各地城市根据自身情况和群众需要,划定专门的区域和时间供“摊主”经营,并推进规范化管理,确保地摊市场清洁卫生,不妨碍交通和居民生活;也要重新定位城管职能,由“驱赶型”向“服务型”转变,切实加强管理和引导,营造出有利于地摊经济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让经济更加繁荣,让群众更加幸福,让城市更加和谐。

地摊经济发展趋势 篇7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地摊经济是通过在街道或某些特定的人流区摆设地摊廉价销售一些人们的生活用品以获得收入的经济形式。地摊经济因其灵活性和其商品价格的低廉性为城市的许多居民带了便利性同时也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但是由于地摊经济作为城市的边缘经济和其给城市的市容和交通等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少城市管理者对地摊经济围追堆截, 严格取缔致使城管和摊贩的矛盾不断升级。近年来, 虽然城市管理者给地摊经济进行了松绑, 其矛盾有所缓解。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未完全退去的背景下和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下, 地摊经济在吸收就业和增加收入以及增加经济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分析地摊经济在城市的发展旨在阐明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地摊经济的利弊给出政策建议使地摊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地摊经济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在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丰富城市文化, 建设多元化和人性化城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地摊经济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有关地摊经济的研究, 国内有不少学者著述。

从地摊经济存在的必然性角度看, 李嘉毅 (2009) 在其学位论文中以流通经济的视角, 探讨了地摊存在的必然性, 包括外部环境对摊贩生存的支持及其本身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盈利的能力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与就业压力对地摊的需要。赵英军、黄华侨在《地摊背后的博弈》 (2000) 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认为, 地摊市场的存在是公共领域产权界定不完全的产物, 是摊贩和政府博弈后的一种纳什均衡, 它的存在符合帕累托改进的要求。

针对地摊经济的利弊, 朱斌在《助民生促和谐不能忽视地摊经济》 (2012) 一文中提到了地摊经济有四点好处: (1) 地摊经济孕育了企业家; (2) 地摊经济对解决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作用; (3) 地摊经济给城市带来了生活气息; (4) 地摊经济对城市的消费层次是一个有利的补充。庹旋在《城市地摊经济浅析》 (2010) 一文中提出, 由于摆地摊的地点的随机性和集中性, 导致了一定地点的交通阻塞;由于摆地摊的人的素质问题, 乱丢、乱扔垃圾造成环境污染。并且, 由于一些摆地摊的人素质低下, 可能会卖一些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给消费者,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而面对地摊经济的出路, 汪地彻 (2010) 从立法层面进行研究, 提出要更新立法理念, 变“禁和堵”为“疏堵结合”, 允许流动摊贩在一定范围内合法存在。黄庆华 (2011) 则在执法层面进行分析, 认为应开辟专门的区域供流动摊贩经营。

总之, 有关地摊经济的研究应是卓有成效的, 但是以往研究只是把视角仅仅放在了城市内部, 对地摊经济普遍存在的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涉及甚少, 本文试图站在地摊经济在城市发展的基础上, 研究其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的发展, 为地摊经济的发展开辟更广的出路。

1 地摊经济的概念、功能与现状

1.1 地摊经济的概念

地摊经济即为通过摆地摊销售商品和劳务以获得收入的一种个体经济形式, 它是在社会分工中随着商业的产生而逐渐产生的, 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摊经济就类型而言, 包括流动地摊和固定地摊以及夜市和在农村盛行的集市等, 其形式非常丰富。

本文所要研究的地摊经济就类型而言包涵上述所讲的形式, 但其范围限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笔者认为, 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由于正规的商铺较少, 仅靠零星的几家店铺是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的消费需求的, 因此, 在该地区, 地摊经济能够较好地填充商铺少的空白, 在大量的商城和店铺出现之前, 起到一个过渡作用。

1.2 地摊经济的功能

1.2.1 增加就业, 提高居民收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 地摊经济给那些家境贫困、资金来源少的就业者提供了自主就业的一种选择, 从缓解就业压力吸收了大量就业人口。同时, 地摊经济也为收入微薄者提供了一种增加收入的途径。

1.2.2 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消费群体不同, 其消费的需求层次也就不同。正规的商城和店铺中的商品和劳务往往价格昂贵, 适合收入较高的消费群体进行消费, 而那些低收入群体则更愿意选择在地摊上购买自身所需的生活用品。

1.2.3 方便居民的消费。

很多商城和店铺往往离居民的居住区和工作区较远, 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消费的便捷性, 而地摊经济因其灵活性在工作区和居住区的人流处均会存在, 从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1.2.4丰富了城市的经济文化形式。地摊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式不仅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补充, 而且还是丰富城市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城市的街道小巷或在旅游点出现的地摊经济一方面热闹了城市的气氛,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城市的一种文化底蕴和时代痕迹, 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文化的发展。

1.3 地摊经济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后,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地摊经济作为一种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在各地区纷纷出现, 并获得了迅速而繁荣的发展, 其对于增加人民收入和解决我国就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 很多工厂和企业濒临破产和倒闭, 致使大量的就业人口无法实现就业, 为了生活很多人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摆起了地摊使其在城市中再现繁荣。

在走访和调查中发现, 地摊经济呈现如下四个特征:第一, 地摊经济的从业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或低收入者, 还有少量的出于锻炼和创业的大学生群体;第二, 地摊经营的范围多为日常生活用品, 如:服饰、小吃、小饰品、当地文化纪念品、特产、简单的厨房用具等, 其价格较低, 品质不高;第三, 从业人员多为省内人员 (其中市内人员居多) ;第四, 在地摊经济消费的群体多为中低收入者, 其对商品的价格弹性较为敏感。

在地摊经济繁荣发展之时, 不少地方政府却为城市的整洁干净的市容而对地摊经济进行封杀, 使得政府和摊贩的市井闹剧一幕幕上演, 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者的影响更甚) 。

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确给城市的环境、交通以及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但能否就此就否认地摊经济给城市带来的正面作用而不允许其存在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以下一节, 便从理论视角分析其原因和地摊经济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

2 理论视角分析

2.1 成本—收益分析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参与经济活动的任何人都会在最小成本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换言之, 至少只有收益大于成本时, 人们才会参与该项经济活动。地摊经济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 其必然是有利可图的即收益大于成本, 否则, 参与者便会退出该市场。由于, 地摊经济经营者不需要店面, 不需要营业执照, 甚至不需要固定的设备, 因此其固定成本很小, 而几乎不承担售后服务使其主要的可变成本主要集中在进货上 (或是原材料的购置成本) 以及税收上 (由于地摊分布的特征, 这部分成本几乎为零) 。由此, 收益与成本的差产生大于零的利润 (且利润非常可观) 。既然是具有很好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 就不应该盲目地杜绝它, 而是应该针对出现的问题合理地解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正式化的商品流和服务流还未大量涌入, 而且即使进入也会因当地人民的低消费水平而退出该地区。而地摊经济形式却不会有此类顾虑 (它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在当地人民可承受的范围内) , 它不仅满足了当地人民的消费需要, 同时也增加了人们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进而为城镇化进程中正式化的商品流和服务流的入驻奠定经济基础。因此, 地摊经济不但不能消灭, 而且应该让它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大力发展。

2.2 供给—需求分析

供给是一定时期内, 生产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需求是一定时期内, 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一般而言, 需求决定供给, 供给影响需求, 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市场的均衡。对于一个市场而言, 需求是其长久存在的基础, 没有需求, 生产的环节就会断裂, 再生产就无法继续, 最终该市场便消失。地摊经济的存在是应市场需求而生, 一方面, 由于人们的家庭环境、职业性质、个人能力、行业特点等方面的不同, 导致了个人收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收入水平又决定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相对比较低, 对商品价格的需求弹性较小, 因此对于同一种商品, 他们更倾向于选择较低廉的价格。另一方面, 消费者因其便捷性和时间成本而产生市场需求。二者需求的结合便是地摊经济供给市场出现的重要原因。地摊经济的存在既满足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同时又满足了那些便捷性消费群体从而达到一个相对的局部均衡。上述分析地摊经济在城市出现的市场需求同样存在于城乡结合部和农村, 因此, 地摊经济的发展潜力更应该在这些地区得到开发。

2.3 博弈分析

张维迎谈到过一种观点:一种制度安排, 要发生效力, 必须是一种纳什均缴。否则, 这种制度安排便不能成立。政府要禁止摆摊, 显然不是一种纳什均衡。具体分析如下:

分析中, 假定摊贩摆摊的收益为R1, 受政府打击后的损失为C1;而政府打击后的收益为R2, 打击成本为C2。如表1所示的博弈支付矩阵, 参与双方 (摊贩和政府) 各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即摊贩:摆摊、不摆摊, 政府:打击、不打击。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种情形: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打击)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不打击)

此时纳什均衡解: (摆摊, 不打击)

此时政府打击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摊贩摆摊, 而摊贩摆摊则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相信政府打击。

分析中可以看出, (1) (2) (3) 种情形中, 摊贩的策略均为摆摊, 而政府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形下选择打击。事实上, 对于政府进行打击的情形, 由于它带给政府的收益相对成本来说低得多, 所以政府也只是偶然为之。一般多发生于城市卫生大检查时。在这种情况下, 摊贩的最优决策是摆摊。而在政府方面, 这时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打击地摊。这可能有三种原因:一是政府觉得它的存在无关大局, 而要办理的其他重要事情又非常多, 限于精力, 没有必要花太大力气去管它;二是政府效率太低, 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政府本身没有实现其行为最大化的目标, 或者说它的目标不符合民众利益。因此最终的最优解为 (摆摊, 不打击) 。

2.4 城市规划与管理分析

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是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水平以及文化环境等方面而对城市的各区域做出的布局, 其中人性化的需要和文化理念是城市规划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原则。然而, 我国城市管理的理念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 这体现在单纯的追求城市管理的洁净整齐, 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方式, 这种形式主义的管理方式, 没有考虑到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也没有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

事实上对城市不同功能区的规划和管理不能追求千篇一律的华美、可爱和流光溢彩。一个良好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应该以人为本, 考虑人的需求。在人们需要的部分地区适当地允许地摊经济的存在, 不仅满足了人性的需求, 同时, 地摊经济与那些现代化的经济形式交相辉映展现了城市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必然会向城镇化不断发展, 而从长远规划和管理的角度, 这些地区更要把握好地摊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以免出现现存城市中的城市管理者与摊贩之间的矛盾冲突。

2.5 社会保障体系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众多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再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晚, 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并不全, 很多人并不能享受他带来的福利, 尤其是对那些外来务工人员而言, 更是如此。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 不同群体之间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公布, 2013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7。根据基尼系数的经济含义:基尼系数越小, 收入差距越小, 收入分配公平, 反之, 则收入差距越大, 收入分配越不公平, 国际上, 通常以0.4作为其警戒线。可见, 我国居民基尼系数远超过了国际警戒水平, 收入不公平现象较为严重。第二, 就业形势严峻, 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2013年, 我国总劳动人口数超过10亿, 达到历史顶峰, 面对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数, 却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和完善的就业保障机制, 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稳定。第三, 医疗保障制度残缺。在很多城市中, 能够享受医疗保障的人数总是少数, 很多人因无法享受医疗保障而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对医院望而却步。

面对社会保障对部分社会群体保障的缺失, 地摊经济的存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些民生问题。很多低收入群体通过摆地摊不仅增加了自己收入, 还解决了自身就业问题, 进而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了保障。而在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不完善, 所以, 地摊经济的存在和推动其发展就更有现实的必要性了。

3 地摊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 也出现一些负面的问题。

3.1 城市环境遭受污染。

由于摆地摊的人的素质问题, 乱丢、乱扔垃圾, 其可能会污染环境。而且, 摆地摊比较集中地地方, 还容易造成脏、乱、差, 有损城市干净整洁的形象, 阻碍城市文明的脚步。

3.2 加大了城市交通压力。

摆地摊地点的随机性和集中性, 可能会导致一定地点的交通阻塞, 增加了城市道路运营的压力, 存在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隐患。

3.3 助长了市场竞争的不公平。

与那些正规的商铺相比, 地摊经营不需要营业执照, 缴税也很少甚至不用缴, 对其经营的范围也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 因而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壁垒非常低, 因而两者间便存在着不公平的竞争, 不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

3.4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

一些摆地摊的人素质低下, 可能会卖一些假冒伪劣质量低下的商品给消费者, 影响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正常使用, 损害了其财产安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 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商品和劳务的售后服务。

3.5 地摊经营给城市社会治安增加了难度。

地摊经营往往交易标的较小、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不固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难以进行细致的规定, 这些都增加了对地摊经营行为的管理难度。有的地摊经营者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越过政府管理敲门划定的经营地界摆摊设点;有的小商贩为了占据有力位置相互竞争甚至大打出手, 自己受伤的同时还伤及无辜的市民;有些法律意识淡薄的经营者甚至以武力对抗城管工作人员管理, 给社会治安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地摊经营地域多是开阔的空间场所, 客流量大, 人员庞杂, 多有闲散人员聚集, 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时有失窃行为发生, 这也使市民与摊主的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4 政策建议

4.1 以立法的形式将地摊经济合法化。

将其地摊经济合法化是对其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的认可, 也是对从事地摊经营人员身份的认可。给地摊经济正名避免了城市管理者和摊贩的矛盾的升级恶化, 也确保了那些低收入者的收入来源。

4.2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和市民的需要, 划定地摊经济存在的区域。

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例如:法国的“跳蚤市场”要求小摊贩们定时、定地设摊, 轮流举办, 这样可以减少摆地摊对交通造成严重的堵塞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在韩国, 地摊被称为“道路文化”, 很多韩国摊主将小卡车改造成“包装马车”, 出售各种寿司、日用品、服装等, 成为韩国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在城市的居民生活区附近可以允许地摊经济的存在, 在交通压力不大的区域也可适当划定地摊区。对于时间性很强的地区, 不仅要严格限定区域还要严格限定摆地摊的时间, 以免造成城市交通的拥堵。而在一些重要的商务区则可作为禁摊区。以此, 做到疏堵结合。

4.3 规范地摊经济的经营。

每个地摊经营者需去工商管理局申请地摊经济的资格证, 并签订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书 (此过程的手续必须简洁且成本低) 。且工商部门要不定期检查地摊经营产品, 对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经营者根据相关法律给予严厉打击。同时税收部门应根据经营的占地和经营产品 (需做严格界定) 收取少量的税费。

4.4 加强地摊区的环境治理。

城市环卫处可以向地摊经营者收取少量的环保费 (收取标准可视各区域的情况而定) , 同时环卫处要告知经营者要将产生的必要垃圾自行处理倒入附近指定区域, 以便其处理。对于产生大量的垃圾而不处理的经营者超过3次, 环卫处可对其进行处于罚款制裁, 并通知工商部门吊销其经营资格证, 半年内不得从事地摊经营活动。

4.5 在地摊区域附近设置治安点, 加强治安巡逻力度。

针对地摊区人多混杂的情况, 增设治安巡逻点, 时常对地摊区进行巡逻, 并对可疑人员进行身份检查。而且, 在地摊经营结束时间有序疏散人群和经营者。S

参考文献

[1]庹旋.城市地摊经济浅析[J].湖南农机, 2010 (3) .

[2]王征.都市里地摊何去何从[J].走向世界, 2007 (10) .

[3]许浩..大城市容得下“地摊经济”吗[J].中国经济周刊, 2007 (12) .

[4]赵颖军, 黄华侨.地摊背后的博弈[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0 (10) .

[5]李霞, 上管鸣.地摊的经济学分析[J].企业导报, 2010.

[6]宫业竹.青岛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 2011.

[7]郭小晴, 李淳一, 关明蔚, 姜碧霏.大学集聚区地摊经济的成因及其出路的思考[J].

[8]林宙.金融危机下地摊经济发展现状刍议[J].广角.

[9]引导灰色经济发展的正规化探索实践创新小组.试析地摊经济的正负效应及对策[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上一篇:我的中国梦梦征文下一篇:“星级党员”评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