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2024-05-2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共9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1

开课机构: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

主讲教师:冯夏根

职称:副教授

专业:中国近现代史

教育背景:

1、湖南师范大学硕士

2、北京大学博士

联系方式:

电话:***

电子邮件:fengxgpku @126.com;fengxg@scnu.edu.cn;793360788@qq.com QQ:793360788

冯夏根的个人空间登录方式

1,网页登录:http://user.qzone.qq.com/793360788/infocenter

2,理论部网站链接登录:http://portal.scnu.edu.cn/wps/portal/sizh

点击进入:冯夏根老师的个人空间

课程排期:2010——2011学第二学期

课程时间:

1,星期二上午、星期三下午,面授时间

2,空中课堂:时间不限,网络互动

地点:石牌校区一教南楼301、20

5课程简介:

1,课程开设对象:华南师范大学一年级本科班多个专业,学生总数400余人 2,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授课

3,公共必修课,2学分,32课时。

课程目的:

1、促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进程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2、增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

考试形式:

1,期末卷面考试

2,课程参与度(问题的深度与频率,课堂讨论的参与)

3,学期论文

学习要求

1,出勤。要求每课出勤,缺课需有正当理由并向授课教师请假。

2,自学。每次上课之前,最好自学相关课程,阅读必要的文献。

3,自我探究。以团队方式课后自主探究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4,互动。登录任课教师的个人空间,提出问题,参与问题讨论,分享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回答结果;

成绩评定:100分制

课堂表现及学期论文:50%

期末考试:50%

课程时间分布

第一周(2月22、23日)

专题一:回忆与反思——中国历史纵横谈(导论)

第二周(3月1、2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一)第三周(3月8、9日)

专题二: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

(二)课堂辩论: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第四周(3月15、16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第五周(3月22、23日)

专题三 睡狮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二)专题研讨:戊戌变法何以失败?

第六周(3月29、30日)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一)第七周(4月5日)清明节,放假

专题四: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功绩

(二)专题研讨:辛亥革命是否搞糟了?

第八周(4月12、13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一)第九周(4月19、20日)

专题五: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专题研讨:五四前后先进的中国人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第十周(4月26、27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一)第十一周(5月3日)

专题六: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第十二周(5月10、11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第十三周(5月17、18日)

专题七 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第十四周(5月24、25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一)第十五周(5月31、6月1日)

专题八:两种前途的选择———人民共和国的锻造

(二)第十六周:(6月7、8日)

部分学习小组研究型学习成果汇报会及课程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2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 是党中央的决定, 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1]。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大学生思维跳跃性大, 自我意识强, 获取知识的渠道日益多样, 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效果较差。因此, 必须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其中实践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过去, 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片面追求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偏重于说教式的课堂理论教学。这样做的结果使得老师只能按照固定的教案去进行教学, 既远离历史, 又脱离现实, 很容易给学生留下教学疑点, 导致学生对政治理论课学习兴趣不浓, 因此, 仅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教师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同时, 要积极拓展教学空间, 开展实践教学, 这可以使学生贴近真实的历史, 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

下面围绕实践教学, 阐述几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的实践教学方法。

参观实践教学法

根据《纲要》的特殊性,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条件, 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历史价值观念教育。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一般可以由《纲要》教学主管部门和学校宣传部共同组织安排, 每班限定若干名额, 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学生对出外参观革命历史兴趣浓厚, 踊跃参加, 导致学生人数太多, 一般而言可以采用轮换参观的方式。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在充分考虑学生求知需要的基础上, 对课本知识进行了补充与延伸, 可以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所在的武汉就有很多可以开展实践教学的地方。在参观之前, 要安排好相关工作, 要求参观学生提前收集景点的历史资料, 参观时, 可由带队教师或导游进行讲解评说, 参观结束后, 要求学生上交参观后感受心得。

在实际教学中, 讲授辛亥革命时, 可以让学生去参观辛亥革命纪念馆、起义门等,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是武汉首义文化的历史名片, 起义门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讲授二七惨案时, 可以让学生去参观二七纪念馆, 二七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汉口, 是为纪念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及“二七惨案”, 在林祥谦、施洋等39位烈士牺牲的江岸地区修建的;讲授八七会议时, 可以去参观八七会址, 八七会议会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转折, 已成为研究宣传八七会议的中心;另外, 武昌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等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讲习所复原开放的展室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总队部、大教室、学员寝室、讲习所辅助陈列等, 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光辉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通过上述历史景点参观, 同学们心灵上受到震撼, 不仅对这些流芳百世的革命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 在精神上受到洗礼, 明确认识到作为一名新时期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能够明显提高对《纲要》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实践教学法

在实践教学中, 可以借助多媒体, 放映时代感强、有较强针对性和教育价值高的纪录片和专题片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对历史进行充分展示。

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 可以使用的多媒体资源很多, 比如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 可以联系到新拍电影《南京!南京!》, 让同学们课后去观看电影, 通过影视资料了解历史, 感悟历史。

可以从像《世纪中国》、《百年中国》一类的纪录片中截取需要的片段, 不宜太长, 可以放给学生看。

考虑到上课时间有限, 鼓励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寻找各种多媒体历史资料, 班级资源共享, 自觉和共同学习。

辅助实践教学法

教学和多媒体实践教学完成后, 可以进行辅助实践教学, 即在前者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开展写学习心得、组织讨论或辩论会、张贴学习海报等, 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 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从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并且扩大《纲要》教学的影响。

通过历史景点参观学习, 同学们写了很多心得体会。他们了解到真正的学习是离不开实践的, 只有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中国革命道路的漫长与艰辛。革命先辈们的坚韧执着和不怕牺牲的精神鞭策着他们, 让学生对我们党更加坚定了信念。同学们纷纷表示要继承英雄们的爱国遗志, 以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面貌告慰先辈们流血流汗的革命历史, 努力读书、增强本领,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八七会议,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主要从当时历史背景 (国际国内形势、党内形势) 出发, 使学生认识到八七会议的历史积极意义, 同时也要认识到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 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 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 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对于日本侵华, 尤其是南京大屠杀, 可以组织学生张贴海报, 这样不仅使本班学生深刻认识日本侵华, 而且能够形成学校范围内的影响, 增强《纲要》教学的历史意义, 深刻教育学生不忘历史, 奋发向上。

总体来看, “教学方法的全部内涵, 就是能够应付自如地把教材与学生创造性地结合起来, 就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结合的产物。离开内容讲方法, 方法是低效的;离开学生讲方法, 方法是盲目的。”[2]每种实践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 但也有其缺陷, 关键是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纲要》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大胆的进行教学改革, 灵活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7, (6)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3

第一,本课程应当勾划这样一个体系,就是一条线索为主,四条线索为辅。这条主线索就是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我想这就是我们开设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110年的中国近现代史,它的主要线索就是这个。四条辅线索是:其一,近现代以来也就是110年的中国社会状况,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国情,包括广大的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也包括近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情况,尤其是要认识只有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的历史规律和逻辑结论。其二,近现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关系,以及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是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三,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从17世纪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已经陆续走上近代道路,逐渐形成了近代化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被纳入到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原有的自然经济秩序逐渐被打破以至最后被商品经济所取代。了解中国近现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使大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其四,中国是怎样实现从中世纪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向近现代转型的。当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在近现代社会一直没有得以实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实现,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为什么不能引导中国社会走向文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开始了实现政治文明的历程。教育大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

第二,大学的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不同于历史专业本科学生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课程。这两门课程实际上侧重于从史学学科本身或者从学术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而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同于中学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这两者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内容不能完全重复,否则对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在深度上有所区别,大学应当比中学的更深一些。二是体例应当有所区别。我的建议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否采取专题的体例。因为对于这段历史,大学生是基本熟悉的。他们在中学时期已经把握了这段历史的全貌,甚至对基本问题也是熟悉的,尤其是文科学生更是如此。那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不是可以分为十个专题,按照这样的体例编写教材。可以在教材的前面有一个类似概要的部分,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介绍,作为第一个专题,统领整个教材的内容。第二个专题是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发动的历次战争的过程,所有战争串联起来,也可以使大学生对中国社会一步一步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有直观的、纵向的了解。第三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状况,从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到洋务运动,再到甲午战争的初步发展时期,到辛女革命前后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红色根据地的经济和后来国统区的经济等,使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过程。第四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情况,包括社会的文明进步,社会风俗的演变等等。第五个专题是近现代思想文化,从龚自珍、魏源、严复、康有为到孙中山、毛泽东,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近现代科学教育和各种文化形态的产生和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的最终胜利,还包括对近现代史上的伟人和其他著名人物的重点介绍,可以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六个专题是近现代人民革命战争,包括农民战争和农民运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运动等等。第七个专题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乡村建设等等。他们是向西方学习救国救民真理的先驱,但是他们学习的西方方案还是不能救中国,这究竟是为什么?第八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包括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外交制度等等。第九个专题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陕甘宁边区,西安事变等,这方面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内容。第十个专题是中国近现代与世界近代化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关系,也就是要介绍和研究近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实现面向世界的近代化、现代化。最后全书可以有一个近现代史大事记,编年体系,使学生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有具体的了解,这个可以作为附录。

这样的编写体例有点类似纪事本末体的体例,可以避免与中学教材和历史学科本科教材的重复。

第三,本课程课堂教学设计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政治理论课里最为成熟的一门。因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在学术界来说已经有了100多年的研究,可供参考的专著和教科书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教材主要突出了学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色彩不够。那么如何按照政治理论课的要求来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还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我的认识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化、立体化、多层次、相对接、重互动的教授思路。主要是六个方面:一是课堂上的基本内容教学;也就是教学大纲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二是多媒体教学,配合文字教材,编写电子教案和音像等多媒体教材,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形象化;三是社会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各地的历史资源和革命老区资源,安排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四是讨论、演讲、写小论文,要求学生自我安排这个环节的工作;五是专家专题讲座,聘请十名本学科的专家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某些专门问题开办讲座,在全省高校的范围内巡回讲座,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六是网上教学,教材和讲义、参考资料等可以挂在网上等等。我们应当尽可能地采用以上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框架,这是需要在设计教材的时候就一并考虑周全的事宜。这是六个结合或者六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材,应当有较高的理论指导,我的认识是要注意三个结合、两个突出。三个结合:一是思想政治理论与当代社会实践以及大学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相结合;三是历史发展与逻辑规律的结合。两个突出;一是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从正面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加以正确引导,强化大学生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个历史结论的信念;二是突出国情教育和社会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使命,刻苦学习,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专门人才。

以上是我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初步认识,个人意见很不成熟,主要是想提供一块引玉之砖,以使我们的讨论更加深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 篇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中国革命史”作为两门课已经开设多年,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作为一门课,本课程毕竟是新课,特别是该课程与“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之处,如何避免重复,使学生完整地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成果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将其作为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统一整体来把握,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

我们努力的方向是:

第一,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力度。组织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学院已加大对教师科研的支持力度,搞好与教学相关的科研活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社会考察,加深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和国情的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和培训活动,使教师思想觉悟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第二,继续加强网上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我们已经在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基地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了本课程的教学网站,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参考文献、网络课件、授课录像、教学拓展资源等材料上网开放,我们将及时更新完善有关内容,并利用网上论坛,回答学生关心的问题,解疑释惑。

第三,继续深入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今年下半年举行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研讨会,着重探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模式。

第四,进一步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的有机结合和“三进”工作,真正使党的创新理论落到实处。

第五,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学习效果需要检验,本课程将建立一套开卷与闭卷、平时作业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的综合考核系统,不断改进考试方式。采用平时作业、写小论文和经典著作读后感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机地运用多种方法,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第六,力争在2年内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成为全国一流课程,成为国家精品课。

第七,按时完成课程资源上网。2008年,已经建成本课程网站,建成了较全面的本课程教学资源库,本课程骨干教师部分授课录像已经上网;2010--2012年,全程教学录像将上网,建设成一个资源丰富、功能完备、在全国同行中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网站。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10---2012年,中青年教师示范授课录像,每年上网1/3;三年内完成全程授课录像上网计划。

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上 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

综 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2011年1月-2011年12月:

中 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

综 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2012年1月-2012年12月:

下 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06)

综 述 辉煌的历史进程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篇5

总 学 时: 36 理论: 实验; 见习:

学 分:2.0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

前 言

课程定位与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2005年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以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规定的大学生公共政治必修课程。

课程特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以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主题,以中国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

课程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内容主要涉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1949)、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2012)这三部分内容。

课程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从而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

使用的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教学时数与学分:总学时:36;周学时:2;学分:2.0。

教学目的:

第一,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懂得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第二,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的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不同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第三,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联系社会主义改造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第四,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要求: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本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教学重点: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1.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建地半封建性质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

2.封建经济和专制统治的保持

3.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及其障碍

4.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工人阶级、资产阶级的形成等)

5.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

四、基本历史线索

1.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2.1840—191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政治控制和文化奴役;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近代以来资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以及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重点:①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②了解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及其失败的原因。

难点: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第一节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第二节 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

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了解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史实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太平天国农民斗争、地主阶级“自救”活动的兴衰以

及维新运动的进行与夭折。

教学重点:①了解洋务运动的起因、洋务派的思想、洋务运动的影响;②了解维新变法的主张及其失败原因、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①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认识洋务派、维新派、顽固派和革命派的思想主张与政治行动的意义,了解中国社会是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的。②各种反动势力是如何阻挠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但民主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篡夺;

2.了解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多次反袁斗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以及辛亥革命的失败。

教学重点:①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失败原因;②袁世凯及北洋军阀专制统治的反动统治。

教学难点:①对辛亥革命的评价;②民主共和制度难以落籍的原因。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包括对清末“新政”的评析)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 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第二节 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一、封建帝制的覆灭

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三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中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

本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

3.三种建国方案与两个中国命运的较量;

4.1919-1949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近代以来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以及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资产阶级民主党派的三种建国方案。

重点:二十世纪前半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对中国各政治派别在政治趋向上的影响;

难点: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

一、时代特征与世界大势

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

1.从北洋政府到国民党政府

2.外国垄断资本和本国封建经济

3.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

4.人民的悲惨境遇 三、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

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

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

四、基本历史线索

1.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1919—1949年的中国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2.了解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先进分子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历史呼唤新型革命政党的诞生以及中国革命的新面貌。

教学重点:①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各种社会思潮与三次思想论争,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中国革命的影响。②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③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的兴起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①五四运动的必然性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作用与意义。②认识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及中国革命运动的深刻关系。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的潮流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三、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意义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如何建立专制统治;

2.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所进行的武装革命和土地革命的历史意义;

3.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

进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的武装革命、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长征。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教学难点:①宁汉合流后国民党政权及其性质。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及其性质和意义。③长征精神及历史意义。

第一节 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

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二节 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

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全过程,及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如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与作用了解日军惨无人道的野蛮罪行;

2.认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的巨大牺牲与奋斗;

3.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深远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的全面抗战、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重点:①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及其主要作战情况;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③中国人民遭受深重伤害与英勇的斗争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①正面战场的作战及其作用;②第二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作用。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加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标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的过程及其伟大胜利的历史意义;

2.了解国民党反动派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走向失败的经过与原因;

3.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最终破产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教学重点:①内战爆发的原因,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战略大决战;②广大人民与民主党派的民主运动和反内战运动;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倒行逆施,政治经济的大崩溃,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④新中国的诞生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①重庆谈判和1946年政协会议的重要意义;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崩溃及其原因。

第一节 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二、国民党发动的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

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中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 第四节 创建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

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4课时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49—2012)

本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综述的学习:

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实践;

3.了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的举措;

4.了解1949-2012年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二〕教学内容

本综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概要掌握二十世纪中叶时代特征与世界冷战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以及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重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难点:是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2.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阶段

2.接续奋斗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

2.历史和人民的郑重选择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了解民主革命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了解和认识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性质;

3.认识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三大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社会主义制度:

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以及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教学重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①巩固新生政权与恢复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②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特点及其历史经验。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掌握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

2.认识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

3.总结十年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遭受过严重的挫折以及在探索中取得的丰硕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学重点:①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努力及其成就;②中共在这十年中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失误。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的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环境的改善

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1.要认识思想上政治上拨乱反正和经济上调整整顿的必要性;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认识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共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认识邓小平与二十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4.掌握中共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发端、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巨大成就以及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教学难点:①如何正确看待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失误;②“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第一节 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第二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

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确定

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第五节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

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 束 语

一、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曲折发展及其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具有自我净化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三、当前,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当代大学生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方法与形式

采用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外实践项目

实践教学一 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民族文化纪念地。

2、目的:让学生感受我国各民族对建设祖国的重要性。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实践教学二 参观革命公园

1、内容:带领学生代表参观革命公园。

2、目的: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在中华复兴过程中的英勇顽强和爱国主义精神。

3、要求:学生在参观完之后写出心得体会。

备注:实践教学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参观地与次数

学习参考书目

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上海人民出版社

2、《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美】贡德弗兰克,中央编译出版社

3、《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美】王国斌,江苏人民出版社

4、《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冯尔康,商务印书馆

5、《叫魂》,【美】孔飞力,北京三联

6、《18世纪中国的官僚制度与荒政》,【法】魏丕信,江苏人民出版社

7、《中国历史研究法》,梁启超,东方出版社

8、《清史史料学》,冯尔康,沈阳出版社

9、《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梁治平,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0、《清代法制导论》,【英】斯普林科尔,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周育民,上海人民出版社

12、《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虞和平,上海人民出版社

13、《百年嬗蜕:中国近代的士与社会》,杨国强,上海三联

14、《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北京三联

15、《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王庆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6、《大门口的陌生人》,【美】魏斐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7、《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美】孔飞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8、《曾国藩集团与晚清政局》,朱安东,华文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第八章 篇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笔记

学号:Y311120-37

姓名:李光华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主要内容。(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历史意义。教学难点:

(1)关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长期以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特别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七年间,中国处于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这样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的阶段”,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连接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里,既有资本主义因素,也有社会主义因素,而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居有领导地位,是起决定性因素,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胜利;其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但其趋势是不断减弱,并逐步走向消亡。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1948年9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人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毛泽东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刘少奇则强调,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是新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要清醒地看到这种矛盾”。

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的最初三年中,在着重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第二,开始将私人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第三,引导个休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上述情况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就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始了。

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工业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理想。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1. 路线提出的必要性

把中国有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使中国摆脱自鸦片战争以来长期落后挨打的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2年9月24日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这个从那时起即“逐步过渡”的思想,是根据于毛泽东同中央的一些同志当时这样的设想,即:10年之后,私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将只占不到10%的比重,可以不费力地收归国有;在农业方面,10至15年可以将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基本实现集体化。

4.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农业生产,使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即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这一思路正如毛泽东所说的:“我们现在不但正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7

一、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现在中国高校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体现出的是一种全员参与学习的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国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可以让学生在铭记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 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意识。

(一) 课程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根据我国国情和高校学情制定出来的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 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学生为社会作出贡献。现在的美好生活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史是分不开的, 这就需要大家铭记中国的历史, 近现代史更显得尤为重要, 它记载着中国人民与敌人抗争的历史。再加上现在社会中存在一些不良风气, 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近现代史方面的知识, 强大内心, 达到知识与素质的均衡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列宁曾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3]足以看出历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二) 课程教学的现实性分析

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成为各大高校的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中, 思想政治专业和非思想政治专业的老师对其的重视度存在差别。情形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必须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 才能达到学习目的, 教师对其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很多非政治专业的学生来说, “中国近代史纲要”只需要考试及格便可, 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 教师对其的要求相对较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在此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控制整个课堂, 让所有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 他们对待非思想政治专业的学生一般得过且过, 只要完成教学任务, 并没有做到让学生爱上这门课。

高校“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教学, 这样学习很大程度上是靠学生的自觉性, 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刚入学的大学生就像刚飞出笼子的鸟, 自觉学习的能力有一定的退化, 这就造成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

二、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与方法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和现代的发展历程, 主要是对事件和人物的把握[4]。

(一) 教学过程分析

高校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逐个突破, 而历史人物的教学则是重难点, 需要教师对其有着全面的把握;其次是理清教学中历史发展的脉络,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再次是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主要靠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只是传授者, 学习效果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接受能力;最后, 是课后教师的反思, 一个是对自己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反思, 另一个是对课堂的反思, 主要包括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听课效果、学生作业的反思, 在作业及论文中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新颖观点。

(二) 教学方法分析

在中国这样的大的教育背景环境下,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采取的是大课堂、讲授式的方法, 主要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学生而言, 他们的思想意识已经基本成熟, 有自主思考的能力。但由于高校教学条件的限制, 一般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方式, 几百个学生一起上课, 不利于教师与学生课堂的沟通。

虽然现在倡导的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紧密相连,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通过课件和视频的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特别是视频片段的展示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史纲要”教学效果的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但其还是忽视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 学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知识, 而很少对知识进行再加工。

三、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这与某些相关的政策、高校的教师分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关系。

(一) 学生对课程思想宗旨的理解不到位

中国的近现代史, 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 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 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伟大艰苦的斗争, 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 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 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5]。高校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对于一些高校而言, 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主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进的一种支持。只是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关注学生的学期成绩, 学期考核主要采取的是书面考核的方法, 是对知识的简单迁移, 而不是从思想上教育感化学生, 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思想内涵。

(二)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性

我们现在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6]。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式的方法, 一般课堂上很少做到全员参与, 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但在中国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占主流的社会中,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是比较弱的。虽然教师在培训中学到很多理论上的教学方法, 比如:案例法、讨论法、演讲法、互换角色法等, 但很少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四、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反思

高校在开展“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 虽然目标本着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和历史观,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由于高校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学中吸取经验教训, 对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反思。

(一) 课程思想宗旨的深入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并不是为了进行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主要是思想意识的灌输。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的奋斗史、血泪史、发展史, 我们开展此门课程主要是让高校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历史观。但在一些实际教学中, 主要是简单的知识传递, 将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在实行过程中往往照本宣科, 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思想实质。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简单地进行知识的传递,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播。在开学的第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 而是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扭转, 使其对我国历史有正确的导向认识。教师可以提前播放视频, 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对中国的历史事件产生一定的认识, 如播放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 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并体会到广大人民的伟大。也可以提前让学生准备相关的演讲材料, 进行演讲比赛, 激发学生兴趣。这些都是进行思想渗透的重要途径。

(二) 教学方法的新颖与实用化

由于中国国情和高校学情的因素, 我国高校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采用传统讲授法教学的比较多, 这也是大班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的情趣出发, 合理应用现在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所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师生关系发生转变, 教师只是引导者, 更多的是发挥学生的作用。可以实施“翻转课堂”, 将教师与学生的位置互换, 学生进行讲解, 教师进行听课和评课;通过“演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演讲比赛,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通过“视频”对历史时间进行再现,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 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 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 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案例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提前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讨论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可以说出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的独到见解, 可以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高校教学中应该采用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更好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伟大。

(三) 辩证、公正看待历史人物

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人物, 对待历史人物, 我们不能有片面的想法, 应该运用辩证方法, 要理清其功与过。历史人物是贯穿整个历史长河中的, 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轨迹, 但是我们不能歪曲历史, 应公正看待, 将其功与过分开, 认真对待, 不能对历史人物进行神化, 对待人物分析我们应该辩证地看, 从实际出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对事件和人物的分析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总之, 我们应该关注高校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 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其热爱祖国历史的优良品质, 并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本文主要通过对现代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过程和现状进行详尽分析, 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生的学情发现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的问题, 对教学过程、方法、人物分析等进行辩证看待, 这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导, 发挥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运用现代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 尽力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 为国家的发展壮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静.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3:205-207.

[2]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7, 05:61-66.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S1:204-205.

[4]李希影.试论设问—探求—反思—创新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03:168-171.

[5]王海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几点反思[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193-19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8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 问题探析

【基金项目】湖南省201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性教学探索”(课题编号62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47-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大学本科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起于2006年,十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混淆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门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历史课的要求是着重讲清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也就是侧重于“是什么”。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如何选择改革开放的,进而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念,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比如说当我们讲授“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形成”的内容时,一些教师就对诸如“西安事变”的经过讲得非常详细,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倡导国共合作、国民党为什么愿意合作,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等内容讲得很简单。这样一来,就不能体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一般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公共课,而是塑造大学生思想灵魂的课程。

二、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将教材体系直接等同于教学体系,不作创造性地转换,将教材变成教条;另一种是严重脱离教材,在课堂上任意发挥,视教材为参考书。这两种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效果是不会很好的。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必须要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在教社科[2008]5号文件中所指出的“思想政治理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把教材体系恰当地转化为教学体系。我认为,首先教师本人要深入领会教材内容及其实质,然后编写教案、教学设计(在这里,以专题研究式或问题探讨式设计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最后制作多媒体课件。例如,当我们讲到第四章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我国近代的主要矛盾和主要历史任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民主革命纲领的实践和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合作的基本情况(合作的方式、政治基础、革命实践)→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的作用→国共两党合作的破裂。

三、教学形式上存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缺乏探究性教学。

高等院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目的性十分明确,即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使之懂得我们的今天来之不易,从而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然而, 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不欢迎,老师没兴趣”的现象十分普遍。课堂上“昏睡者有之,读小说者有之,背单词者有之,玩手机者有之”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原因除了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枯燥方面的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讲授的形式过于单一,通常是你说我听的灌输式教学,缺乏探究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自主性,学习方法呆板,主体地位未能得到体现。为了增加《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在发挥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个性,运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进行教学,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

四、近现代地方史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由于全国统编教材需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纲要》教材中所选内容并没有囊括近现代地方史所有资源,其内容具有概括性和不全面性。但有不少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书上有什么就讲什么,有多少就讲多少,跳不教材的框框,这样就使《纲要》课和大学生原来在高中学过的历史课并无多大区别,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出现。其实各地的近现代地方史资源都相当丰富,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当地近现代史资源能够起到多方面的效果,一是可以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二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对《纲要》课学习的兴趣;三是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四是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学生心中树立更好的形象,赢得学生尊重。因此,《纲要》课教师平时要注意积累当地近现代史相关史料,在课堂上适时灵活加以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当我讲到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时候,提前要学生利用双休日参观遗留下来的一些碉堡、战豪等工施,历史博物馆对常德抗战的情况进行了解,上课时就要学生对了解的情况进行讲述,使近代地方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五、教学中出现历史感与时代感的脱节。

《纲要》课程是以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新中国,人民获得解放,赶跑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为红线,通过讲授使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懂得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在这里,相当部分的教师只罗列历史材料、历史史实,没有理解“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真正内涵,把《纲要》课完完全全地讲成了历史课,使《纲要》课教学中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脱节。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纲要》课知识旧、道理空、距离远,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气氛不足,当然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实事上,由于历史时间的连续性,使得近现代史任何节点的内容都影响着今天的现状与未来的走向,一般来说,当今重大事件都能在近现代史中找到根源。因此,通过把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和生动感人的时代素材结合起来进行讲述、讨论、评判,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发展源于历史的积淀;自觉地以史为鉴,深刻全面地认识当今世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提升他们的思想水平与政治觉悟,科学地认识、理解和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前途,增强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讲到选择改革开放,摆脱贫穷落后,实现小康生活的内容时,通过把过去的贫穷、落后与现在的富裕、先进进行对比,把《纲要》课的历史感与时代感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叶云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广东科技学院2015-08-10发布: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5/view-6886851.htm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计划 篇9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共青团中央等四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的精神和《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实践教学大纲》的规定,为了规范社会实践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效,制定本指导书。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通过实施社会实践教学,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社会锻炼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和强国富民探索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与要求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社会实践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法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学生的文明修养和完善个性品质。

(二)社会实践的要求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认真贯彻以育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

多样的活动为主要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1、社会实践指导老师,由文学与传播学院团总支书记吴鹏飞老师担任;

2、汉语0901班班委会全力配合吴老师认真组织开展此次实践活动。

四、活动安排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班级总动员(4.28——5.3)

在开展实践课之前,应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深入动员,使每一个学生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内容、形式、方法、步骤和考核方法,以确保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第二阶段:实践的设计和实施(5.4——5.21)

根据吴老师所提供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班委会把此阶段分为两个部分进行:

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传记性质的书,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要注意两个联系:一是联系目前大学生本人的思想实际;二是联系国际国内现实。字数1600字以上。

2、根据《纲要》下编“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内容进行社会实践调查。

(1)班级为确保学生保质保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我班学生按地域划分为14个小组分工协作(后附续页);

(2)各小组要以班级制定的实践计划为主体,根据实践活动内容,自选题目,自划区域,制定出小组内部的调查方案开展此次活动;

小组制定方案时,应重点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活动整体方案要力求具体细致,活动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活动内容、活动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最好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

第二,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要从交通、物力、财力、时间、安全等多个方面对活动方案进行审视。

第三,制定方案时要关注小组成员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优势、特长分配任务。

(3)实践调查形式:实践基地调查、假期回乡社会实践等形式;(4)在调查结束后,每个学生应提供1份不少于3000字的书面材料,该材料包括学生的社会考察、社会调查报告,参观访问心得体会(书面形式)、社会服务效果(总结报告、社会评价等)四个部分。

第三阶段:班级总结整理(5.22)

在整个活动实施结束后,各小组、每位学生应于5月22日上午12点之前向班长周彤处上交如下材料,以便于班级总结整理,及时报送给指导教师吴老师处,核实各位的实践成果。

1、各小组:小组社会调查的活动方案,包括整个活动开展中的调查问卷、调查记录、影像资料等等。

2、个人:一份不少于1600字的中共党政军领导人人物传记心得体会;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调查材料。

附页:汉语0901班“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课社会调查分组名单

第一组:张梦娜37,何婷22,仲瑛05,赵佳49 第二组:孙文杰19,袁茵28,褚旭40,常溪源13 第三组:李静54,崔文晓03,申一怡57,白锦怡12 第四组:魏云38,李娜30,袁敏09,张敏雪08,薛丹27 第五组:罗杨56,张娇娇04,曹琼46,高媛48 第六组:王瑜25,李疆丽21,田娟52,惠小敏24 第七组:马珊珊53,惠娟51,张筱42,高秦霞10 第八组:路奔26,谢佳芮50,张画画20,刘倩39 第九组:王双01,张育楠11,刘慧慧36,陈静14 第十组:王欣17,秦莲萍45,高焕云55,吕敏35 第十一组:张研16,高瑞君23,李婷婷18,李婷15 第十二组:刘蕊29,伍双44,田珊06,付皓34 第十三组:赵乐乐07,崔景第43,陈超31,周彤41 第十四组:程翔32,段凯47,陈锦涛33,卢兴波02

汉语0901班班委会 2012年5月4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社会实践

活动计划

上一篇: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测量实习报告下一篇:党建经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