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水传说故事

2024-07-08

民间风水传说故事(通用9篇)

民间风水传说故事 篇1

鲁地理推算,若将他父亲葬在这块地上,下代必定显贵。但这块地风水虽好,却是杨家的地盘,人家是不会卖给他的,偷埋也不成。

当时,杨家的两个儿子也正想找一块风水宝地葬父。在明葬偷埋都不成的情况下,鲁地理干脆做了人情,把那块风水宝地告诉了杨家公子。经鲁地理一番指点,两公子发现此处果然风水甚好,而且山地是自家的,便把父亲安葬在此处。出于感激,他们还给鲁地理30两银子作为酬金。

自己看好的风水宝地却得不到,鲁地理不甘心。怎么办?鲁地理先是租下了杨家花园附近的一处房子,然后用杨家给的酬金讨了一个十分漂亮的媳妇。结婚两个月后,鲁地理对媳妇说,他要出门去看风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但已拜托杨家两公子照顾她。如果杨家两公子对她有什么想法,让她依从他们。但有一点,千万不能与杨家的奴仆私通。鲁地理临走时又前去向杨家两公子打了招呼。

杨家公子常到花园走动,面对一个独守空房的美丽少妇,自然会想入非非。鲁地理才走两天,大公子便来撩逗新妇。因为有丈夫的交代,那女 人便顺水推舟,与两个公子先后好上了。

半年后,鲁地理从外面回来,问起自己走后的情况,媳妇如实说了与两公子的事。但鲁地理却发现媳妇并没有怀孕。再问细节,鲁地理才知道问题出在哪了,他告诉媳妇,要约定好日子,一人一个月。

鲁地理很快又借故出去了。依丈夫所嘱,媳妇给两个情人做了规定:单月大公子,双月小公子。很快四年过去了,女人生了两个男孩儿。鲁地理回来后,见计划成功,便开心地带着老婆孩子回老家了。

民间风水传说故事 篇2

中国动画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依赖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与独特的民间艺术资源, 动画创作者从中国民间传说故事、戏曲、舞蹈、皮影戏、剪纸等艺术中吸取营养, 创造出了许多令世界动画业为之惊叹的动画作品, 获得了“中国学派”的美誉, 确立了中国动画在世界动画界的地位。

动画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 以动态的影像方式, 吸引着人们的视听感观, 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动画所折射出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称赞。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动画所扮演的文化传播的角色日趋重要。动画在带给人们欢乐的同时, 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财富, 成为文化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概述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更是民族的精神支柱。民间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的根源, 民间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化最根本的表述形式之一。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其独特的传承方式与人文内涵滋养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传说故事蕴含着人们对自然界的朴素理解与敬畏。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世代在贵州居住的少数民族主要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羌族、满族等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因而贵州又有“文化千岛”的美誉。今天,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 有许多依然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性、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节日庆祝活动等。

贵州苗族历史悠久, 人口众多且支系繁多, 堪称世界之最。苗族主要聚居在贵阳、黔东南、黔西南自治州等地区。苗族文化深厚、民族风情浓郁, 其中, 最能体现苗族民间文化的当属民间传说故事。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属于民间文学, 由苗族人民创造, 多以口头形式流传至今, 内容生动、题材广泛, 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苗族民间传说故事所涉及的内容同苗族人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节庆礼仪等息息相关。就题材来说, 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主要包括神话传说、生活故事、动物故事、民间寓言、爱情故事、哲理故事等等。例如, 苗王的传说, 雷公山顶水井的传说, 苗族姊妹节的传说, 龙舟节的传说, 爬山节的传说, 神药“贺阿忙”、诺施与龙女、梭云的故事以及苗族女装整齐划一的神话故事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 情节富于幻想, 寓褒贬于其中, 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然而, 由于各种原因, 诸如社会、人文、环境等因素, 导致许多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面临着变异乃至消亡的困境, 运用何种方式将这些优秀的民间故事传播出去, 并将其传承、延续下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动画艺术对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播优势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下, 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 影响着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定位。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各国都在通过不同的舞台、媒介来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动画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新艺术表现形式, 集诗歌、舞蹈、音乐、技术于一身, 具有高度的多元性、兼容性和假定性, 在表现手法上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缚, 在表现内容上可以超越时间与空间, 是一门综合性的表现艺术。所以在文化传播中, 动画是最佳的载体之一。动画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直观、逼真的视觉效果, 它所传达出的信息更为形象、生动。就我国而言, 动画艺术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鲜活力, 许多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都是通过动画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用动画来传播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能够为苗族文化的传播注入新鲜的血液。动画不仅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而且能够提高人们的艺术审美能力。动画无疑是一个传承民族文化的平台, 是一座沟通过去与未来、文化与文明、发展与超越的桥梁。

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多样、包罗万象, 涵盖天地、人神、自然、爱情等等。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承载着本民族的文化,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苗族民间传说故事具备一切文学、艺术、社会的优秀因素, 自然是动画创作的首选题材。这些民间传说故事能够为动画创作者提供丰富的创作源泉。苗族民间传说故事与动画有着十分相似的文化传播功能, 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也相通, 因此将动画的艺术形式与苗族民间传说故事结合起来, 可谓是珠联璧合。苗族民间故事内容和题材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 具有积极作用, 它寓教于乐、触动心灵, 部分民间传说故事可以直接作为动画创作的剧本, 例如童话故事可以直接为儿童影片所用。

三、动画艺术对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的传播价值

文化上的借鉴与传承, 并非是空洞的概念。“我们注重对本土文化的继承,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化的动画产业, 借鉴传统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在继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从本土文化中寻找动画语言并非是照搬照抄, 如果仅把一些传统文化样式、民间美术的题材和表现形式直接搬到动画片上, 或许永远找不到与时代的对接点, 也就无法找到动画的本土文化基因。”[1]今天,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碰撞日益明显, 在这样的情势下, 我们有必要审时度势地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文化的传承, 否则民族传统文化将会凝固, 甚至被同化。

纵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 民间传说故事在动画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早期的动画作品中蕴含着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比如我国早期根据敦煌莫高窟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而成的动画影片——《九色鹿》, 通过影片, 莫高窟艺术被更多的世人所了解、重视。可以想象到, 动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在传播文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是巨大的。用动画艺术去传播贵州苗族民间传说故事, 同样能够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动画不仅用影像的方式传播文化, 而且能够衍生出一系列动画产业链。动画产业则涉及玩具、旅游、服装、时尚、日用品等诸多产业。动画产业作为一种软性产业力量, 其产品不仅为动画制作、播出、出版机构本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而且还广泛跨入其他媒体和非媒体领域, 为这些部门带来创收[2]。诸如, 美国动画产业的出口仅次于计算机产业, 产值达2000多亿美元。日本动漫市场的总收益高达4万亿日元, 其年出口美国动画产品的总产值超过钢铁[3]。又如在我国热映的动画影片《熊出没》, 其后期相关动画衍生品, 如“熊出没”的玩具、衣服、气球等在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贵州苗族文化也可以采用动画的艺术形式来推动文化发展, 进而实现相关产业链的开发。动画艺术与民间传说故事二者相互借鉴、互惠互利。经典的动画往往能够反射出优秀的民族文化, 而优秀的民族文化又推动着动画的发展。

四、结语

今天, 在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下, 世界各国文化资源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 有的民族传统文化甚至濒临灭绝的困境。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与环境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存亡。今天的苗族民间文化, 可以说是忧虑和机遇并存。忧虑的是由于受到众多艺术理念及艺术思潮的冲击, 许多民间传说故事资源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可喜的是一些优秀的民间传说故事通过动画艺术形式, 焕发出了昔日的青春, 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力的贵州少数民族民间传说故事, 要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利用动画这个当今世界最优越的传媒载体来推动其文化的发展, 从而达到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

注释

1[1]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172页

2[2]先锋教育 (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 , 苏州动漫人才培训基地编著.动画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页

民间风水传说故事 篇3

民间的口头叙事从来没有定本,它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环节都有滋生新奇情节的可能,总体上表现为无限的丰富多样和生命树般的枝繁叶乱。要是你有兴趣和我一起来分析一下梁祝故事的演化和生长,你就会相信,民间文学本来就是多元发生、无序生长的,它与所谓“历史”、“故乡”之类的概念八杆子打不到一块。

一、故事起源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于东晋。但此说是从钱南扬《祝英台故事集》一书中搬出来的。钱氏本人反倒并不肯定此说,只是姑且做个假设。学界拿着鸡毛当令箭,你说我说大家说,慢慢地似乎成了定论。

“东晋说”的主要依据是,清代翟灏在《通俗编》中引了一则唐人张读《宣室志》的记载,说梁祝死后,东晋丞相谢安曾为祝英台请封。翟灏显然是在造假,因为他不了解《宣室志》只记唐人的“现当代”故事,根本不可能记载“东晋丞相”的故事,所以卖了偌大个破绽。这条材料显然是靠不住的。

据说另一个有力证据是明末徐树丕的《识小录》,该书说《金楼子》和《会稽异闻》都载录了梁祝故事。《金楼子》是梁元帝所作,成书较早,可以支持“东晋说”,但此书在明代初年就已湮没,而徐树丕卒于清代康熙年间,徐氏怎么可能看得到《金楼子》?而从《永乐大典》等各种现存的《金楼子》存目来看,并没有关于梁祝故事的记载。至于《会稽异闻》,连书名都不见信录,更不用说书本身了。

南宋张津《四明图经·鄞县》说唐代的《十道四蕃志》中记载了梁祝故事,但《十道四蕃志》早已不存,更不可考。也许有人还可以找出别的证据来,但是,目前所有指认为宋代以前的证据,无一足信。我们确切知道的,最早记载梁祝故事的,就是张津本人。

同是宋代的《舆地纪胜》《四明志》等相关著述也有片言记载,但所提供的信息没有超出张津的《四明图经》。可见有宋一代,梁祝故事尚在十分简陋的阶段。到了元代,袁桶延祐《四明志》还是持张津的说法,在后面加了一句“然此事恍惚,以旧志有姑存。”可见到了元代,此事仍然“恍惚”,说明故事在元代还并不很盛行。

二、梁祝合葬

早期的梁祝传说非常简单,在南宋张津的《四明图经·鄞县》中只是说,“义妇冢”是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两人小时曾经同学三年,而梁山伯不知祝英台是女子,可见这是两个非常朴质的年轻人。

这说明在南宋的时候,故事的结尾还仅止于记载祝英台有“义妇”之名,以及梁祝二人“同冢”——这是梁祝传说最原始的结尾,没有多少传奇色彩。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梁祝传说早在东晋就已经成熟了,但这些学者所依据的材料都有问题,本文不予讨论。

那么,祝英台为什么会得到义妇的封号?她与梁山伯是什么关系?他们为何同冢?张津以及其他早期的载录者均未作具体说明。也许当时民间已有相关传说,也许成熟的情节尚未产生,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张津简单的记载留下了许多尚待回答的问题。

在民间故事的流传过程中,只要故事中存在问题,就一定会有人试图用相应的情节来回答这些问题。

到了明清以后,见于文字记载的梁祝传说骤然增多,故事情节也丰富起来。这里我们只讨论故事结尾处的一个问题,即这一对青年男女为什么会同葬在一起?

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故事讲述人在解释梁祝“同冢”的原因时,会有不同的说法。根据现有资料,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合葬说:山东济宁的说法是,梁山伯葬后,祝英台哭死在梁山伯墓前,“世人感念祝英台的情义,经多方商议,决定把她和山伯合葬。”浙江宁波的说法是,“人们为了纪念梁祝保境安民的功德,就把他俩的墓迁拢,合葬在一起。”而河南汝南一带则称祝英台即将殉情时,“嘱家人葬于梁山伯墓东边……隔路相望。”

阴配说:浙江鄞县、慈溪等地的说法是,梁山伯为官清廉、一心为民,最后死于任上,当地百姓苦其生前尚未婚配,就为他觅得一才貌相当的早逝女子祝英台,将他们阴配同冢。另有一种说法是,后人在为梁山伯掘地造墓的时候,从墓地挖出署名祝英台的墓碑,于是顺水推舟将他们阴配为夫妻。

投墓说:此说流传最广,一般是说祝英台哭坟的时候,梁山伯的坟墓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墓中,所以他们同葬在一起。

现在,我们抛开合葬说与阴配说,就从祝英台投墓开始讨论。投墓之后,可能产生两类问题。

一是逻辑问题。如果现有的故事情节还存在不能自圆其说的环节,需要进一步解释和说明,我们就认为这个故事有逻辑问题。比如在祝英台投墓之后,还会有许多疑问:祝英台的投墓行为是否合乎伦理规范?为什么一个私定终身的女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还能被旌表为义妇?

二是情感问题。如果故事不能在感情上满足民众的心理需求,我们就说这个故事有情感问题。“投墓”是一出爱情悲剧,美的事物遭到毁灭,老百姓自然不甘心,于是就有了情感问题。

无论逻辑或情感的问题,都会形成与受众心理期待之间的落差,需要增补新的情节来消解这种落差。而不同的故事讲述人会选择增补不同的情节。

于是,形形色色的人,各有各的口味,就会增补形形色色的新情节。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看做一棵生命树,把每一个新情节当做一根新生长的树枝,就会发现,生命树的每一个关节点上,都会生出新的树枝,而树枝的生长方向,也是杂乱无章的,几乎朝向了所有可能的方向。

三、祝英台投墓

祝英台投墓之后,还会产生许多问题,这里我们只选择一个问题来讨论:作为祝英台未婚夫的马某,在未婚妻跳进别人的墓地之后,会有什么反应?

我们统计了一百零二个梁祝传说,发现马某可以有这样六种反应:

1.不作为;

2.挖开梁山伯的坟墓(掘墓);

3.追入阴曹地府,继续展开夺妻斗争;

4.变成了苍蝇之类的小昆虫;

5.吓成了红脸;

6.殉情自杀。

以上六种情节基本上穷尽了可以想象的马某的所有可能的反应。每一种反应,都要增补相应的情节。我们选择第二种反应,即“掘墓”来讨论。

我们知道,掘墓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掘开坟墓发现了什么?或者,掘墓的后果是什么?在我们所讨论的故事中,掘墓之后,又增补了这样一些情节:

1.蛇护墓穴,吓退掘墓者。比如,掘墓发现“两条大蛇”或“数不清的大蟒蛇”,马某被吓退或者吓死。

2.马某找到尸骨,进行报复。“他掘开坟墓,找到许多尸骨,便四下抛散,不料那些尸骨重新聚拢在一起。”

3.梁祝发生尸解。如“只见两块青石板,其他一无所有”、“不见尸体,只见两个白色的鹅卵石”、“墓掘开了,里面只有两块粘在一起的石头”。

4.梁祝化为双飞物,在另一世界得到永生。比如说梁祝化成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双双腾空驾雾飞去”,或者说,“两只鸳鸯鸟从里面飞出”、“只见得一双白蝴蝶飞出”等。

限于篇幅,我们只选择关于“尸解”的故事来讨论。采用这种讲法的故事有4则:

其中一则故事认为,主人公的灵魂已经飞升了,石头只是坟墓中的遗留物。故事把尸解与化蝶的情节拧在一起,并且说明“这时才知道那一双白蝴蝶,就是它俩的化身。”梁祝化成蝴蝶跑了,两块青石板就变成了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无须进一步交待,故事就此结束。

另有三个故事认为石头本身就是梁祝的化身,那么,对于作为梁祝化身的石头的命运,故事就必须有所交待。

首先,马某一定会想办法分开这两块石头。而石头(代表梁祝)被“分开”又产生了新的事件,一定要增补一个有关“结合”的情节才能消解。因此,有两则故事说,那两块石头最后变成了两棵树(或竹子),根连根,桠对桠(或缠在一起)。流传于福建漳平的一则故事则说:两块石头分别变成了杉和竹,人们把杉做成木板、把竹做成篾,用篾来箍板制桶,这样,它们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是可以不断生长的,只要有问题,就一定会催生新的情节来解决这些问题,不同的故事讲述人所选择的解决方案则千差万别。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故事的无序生长,我们还可以通过列表来说明。

我们选择一个样本较少的类别:祝英台投墓之后,有一类故事说,马某跟着跳进了坟墓,或通过自杀追至阴曹地府,向阎罗王告状,跟梁山伯“打阴司”。这类样本只有6篇,但已经表现出了明显不同的情节走向:

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一则故事的最后,梁祝总是“白头偕老”、“荣华富贵”、“回归天界”,得以“大团圆”;而马某或者是“化身另物(多为丑陋事物)”、或者是“还魂另娶”(多强调娶丑女)。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反面人物得到恶报,所有问题得到解决。

四、情节的“最优化”与“模式化”

那么,在各种各样的说法中,是否存在一些占主导地位的说法呢?

我们知道,每一个讲述者的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创造性的发挥,都生产了一个独立的文本(异文)。但是,并不是每一种异文都具有传播的价值。与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一样,在故事的传播过程中,适合于大众传播的情节被选择性地保留了,不适合大众传播的情节则被淘汰或被改造了。自然选择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生物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适用于许多社会、文化领域,包括故事学。

一方面,我们强调情节的生长是随机的、无序的,另一方面,在对梁祝传说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异文的结局都出现了“大团圆”倾向。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就可以看出,无论最终梁祝是化生、还魂、尸解、转世,还是魂归天国,总是以“团圆”这一理念作为旨归。

假定我们讨论的起点是“英台投墓”,而终点必须指向“团圆”,那么,问题就突然变得有趣起来。我们可以把问题抽象为:由一个共同的起点,经由不同的路径,要到达一个共同的终点,在这些路径中,谁会是最优选择?

这显然是一个“最优化问题”。根据最优化原理,我们可以把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求解当作一次连续的逆推过程。在我们的讨论中,即由“团圆”这一终点,一步步向前逆推到“英台投墓”这一起点。

第一步,以梁祝的存在状态而论,他们“团圆”的途径只可能有三种。

1.灵魂团圆

2.肉身团圆

3.化身团圆

我们找不出第四种状态。我们的目的,就是要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对其进行讨论。

第二步,在上述三种状态中,还可以各自配套出最优的情节。

1.灵魂团圆在民众的想象世界中,只能存在于两种空间:或者在天国,或者在阴间。

阴间常与地狱产生联想,就民众的感情意愿来说,让梁祝留在阴间显然是难以接受的,不能成为最优选择。所以,几乎所有讲灵魂团圆的故事,都把团圆地点选在天界。

2.肉身团圆从逻辑上说只有两种可能:或者死后还魂于肉身,或者本来就是“假死”。

关于假死,只有浙江宁波的一则故事,讲述祝英台的三阿哥为梁祝二人策划假装投墓,继而掩护他们私奔。策划假死需要众人进行许多前期准备工作,还需要打雷闪电等天气状况相配合,而且从逻辑上说,既然决定私奔,早就可以走人,无须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所以,假死说不会成为最优选择。从文本统计来看,肉身团圆明显以还魂说为主。

3.在化身团圆中,关于梁祝化为什么,各地讲法非常多,计有蝴蝶、彩虹、鸳鸯、并蒂莲、蝙蝠、两条蛇、两块石头、两棵树、竹子和树、映山红、蚕、蛾等等。从形象上来说,化身为蝴蝶、彩虹、鸳鸯、并蒂莲显然比化身为其他东西等更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因而出现的概率理应大些。但是,鸳鸯和并蒂莲并不是各地的常见物,许多人从来就没见过这些东西,不够直观形象,因而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被置换为人们更熟悉的事物。从统计数据来看,蝴蝶说与彩虹说的出现频率是最高的。其中化蝶说出现在《搜神记》的韩凭妻子化蝶故事之后,极富传奇色彩,广得文人传播,因而成了诸多化身物中的最优选择。

综上分析,关于梁祝团圆的三种状态可以进一步具体为:

1.主人公魂归天界

2.主人公还魂

3.主人公化蝶

第三步,在上述三种优化策略的基础上,还可以再进一步分析。

1.梁祝魂归天界之后,所有问题均得到解决,两人幸福美满,无须增补新的情节。也有说他们魂归天界后,又下凡创业的,但这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

2.还魂说在叙事策略上与魂归天界说基本相同,故事欲短,可以就此打住,以一句“后来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而结束;故事欲长,也可以从此开始一个全新的叙事,比如接上一段梁山伯赶考夺魁,祝英台寻夫得团圆之类的情节。因为还魂之后,原有的矛盾都已经消解,生活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只能重新展开叙事,这与魂归天界再下凡一样,不能成为最优选择。

3.在化蝶说中,我们很难想象,两只蝴蝶间的爱情故事将如何得以展开,故事至此就该结束了。

故事情节若要进一步生长,就一定要有问题(矛盾)存在。因此,我们只能从矛盾的对立面,也就是马某身上着手,因为马某可以在祝英台投墓之后有所作为。

又因为马某作为恶人不可能升天,所以,马某与梁祝的冲突只能在地面(人间),以及地府(阴间)两个场所展开。

如果要在阴间滋生新的情节,就必须预先设置问题和冲突,这样的设置似乎只有一种方案:让马某也追入阴间,继续展开夺妻斗争。

斗争形式可以是强行争夺,也可以通过打阴司来解决。又因为主人公必须圆满地升天或还魂,能满足主人公这一要求的只有阎罗,所以,矛盾最终一定要由阎罗王出面解决。也就是说,打阴司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马某在地面上的行为,只能是掘墓。掘墓制造了新的问题,但从结果来看,反面角色的任何行为,在民间叙事中都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综上分析,梁祝传说的最优结尾方式可以进一步具体到如下四种:

1.主人公直接魂归天界,结束。

2.主人公直接化为蝴蝶,结束。

3.梁山伯在阴间与马某展开夺妻斗争,并在阎罗王跟前打赢官司,胜利后与祝英台魂归天界。

4.主人公直接化为蝴蝶,马某掘墓失败。

推算进行到这里,其实很大程度上已经与本文第二部分对接了。从现有的一百零二个故事文本来看,正是这四种结尾方式最为流行。以上四种情节都有可能成为候选的最优选择。具体哪一种会成为占据首要地位的流行情节,还有赖于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比如地理、历史、文化、体裁、偶然事件等等。正如自然界的物竞天择也受到地理、气候等外在因子的巨大影响一样。

从故事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混乱和无序。原始的故事情节总是会有很多没能回答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会增补不同的新情节,这种增补可能出于逻辑的要求,也可能出于情感的目的,它们可以朝向所有的可能方向。

不同方向的、互不相融的新情节之间产生了生存竞争,更受欢迎的情节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更容易成为流行的叙事。有趣的是,如果我们直接考察每一个故事的最终结局,就会发现它们都指向了同一个目标——“大团圆”。

另外,通过对梁祝传说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异文间如何干差万别,但几乎所有异文都有一些共同的“节点”。这些节点是保证该故事被认定为“梁祝传说”的基本要素,如“曾经同学”、“死后同冢”、“大团圆”等。

我们知道,从一个固定的起点,指向一个固定的终点,无论中间的路径有多少,总会有一些最优、最合理的捷径,而且,这些捷径几乎可说是固定的、先验的。于是,在相邻两个节点之间,也一定存在最优的情节,这些情节也是相对固定、近乎先验的。

如果节点是固定的,相邻节点间的最优情节也是相对固定的,那么,整个故事的情节结构也必然是相对固定的、近乎先验的。这就是民间故事“最本质的属性”——“趋于模式化”。

民间风水传说故事有点邪乎 篇4

下得海因所携祖骸没有东西包好,临行前见田中有青菜,就用菜叶包好,携之下潭,果见潭底一巨石,东西方向,俨然石牛,张口吐唇,下得海便把刘仙师及自己的一包骸骨放进牛口。由于牛喜欢吃青草蔬菜,这时候突然见到菜叶,随即抢吃,于是下得海的先人骨骸即被石牛吞入肚内,石牛的嘴巴即刻合拢。

下得海无法把刘仙师的先人骨骸投入牛口,遂上岸告诉刘仙师,刘仙师知道此情,但无可奈何,就让他将骸分成二包,分别挂于石牛角上。下得海再入潭底,将骸骨分挂牛角上,上岸后告诉刘仙师。刘仙师祝贺道:“左角为臣相,右角为臣相,牛口出和尚。”下得海听至牛口出和尚一语,当下愤慨不已,刘仙师见此情景,迫不得已即改呼曰:“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刘家相,改朝换国不换相。”下得海听到“朱家天子”才息怒,作揖谢恩而回。

民间风水故事 篇5

原来,何不准的妹妹早年丧夫,她的儿子宁大鼻涕痴迷赌博,每天和损友王一手泡在赌场,根本不管母亲的死活。

这年冬天,何不准的妹妹终因急病去世,宁大鼻涕怕舅舅找他算账,于是和王一手一起用烂被子将母亲的尸体裹了,丢进村口的一口枯井中,并捡来瓦砾,添井堆坟,囫囵殓葬。随后,宁大鼻涕就离开了宁家铺子,和王一手到洛阳讨生活去了。

何不准找到那口枯井,看了看井口上的瓦砾坟包,以及井旁九处龙蛇形状的土梁子,不由得大惊失色,道:“这可是九功穴啊!”

九功穴在风水中是上好的吉穴,葬在这种墓中,墓主的后人都能飞黄腾达,何不准不想破坏这里的风水,所以妹妹的“井中之墓”就不能动了。

把亡人埋在井里,这是对死者的大不敬,县里的百姓都认为,何不准不想给妹妹迁坟另葬,根本就是他吝啬、舍不得花钱,所谓的九功穴只是他找的借口。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找何不准看风水了。何不准只得转行到宁津县当了师爷。

转眼十多年过去了,这天一早,何不准刚到县衙,便听说乌县令找自己。他来到乌县令的书房中,发现书房中有一个客人。乌县令说那人叫王一手,在洛阳王府上当差。何不准听到王一手这个名字,心里不免一颤,想起了外甥宁大鼻涕。

乌县令说,王一手这次来宁津县,是为了替洛阳王找火蟋。他告诉何不准,不管用什么办法,一定要找到十只活火蟋。说完,他将一个小瓷罐和一张一百两的银票塞到了何不准的手中。何不准打开罐子一看,发现里面装着的是一只晒干的火蟋,体形有普通蟋蟀两倍大小,体色赤红。

何不准不敢违抗命令,只得答应下来。他想了想,决定找斗蟋蟀的行家鬼三帮忙。

鬼三是个小混混,前不久因为卖假蟋蟀,被关入了牢房。何不准来到牢房后,找到鬼三,让他帮自己找火蟋,并允诺事成之后,可以将他提前释放。鬼三立刻答应了,并说在城外的瓷器营就能找到火蟋。

当天夜里,何不准让捕快们手拿铁铲,押着鬼三直奔城外的瓷器营。宁津县在两百年前曾经是瓷器的主产地,可是优质的瓷泥开采殆尽后,瓷器营就逐渐败落了。

一行人来到了瓷器营,鬼三一口气连挖了十多座古窑,却只找到了四只火蟋。

古窑因为常年生火,即使荒废,也是极阳之地,只有这种阳气聚集之地,才会孕育出火蟋来。何不准对鬼三低声道:“再找六只火蟋,你就算自救成功了!”

鬼三哭丧着脸说:“何先生,你就是杀了我,我也是完不成任务了!”

鬼三被押回了县衙,何不准取出两锭银子放在了他的面前,让他无论如何得完成任务。鬼三说:“何先生,我还真有一个办法能再给您变出六只火蟋来!”

鬼三说:“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造假。”

何不准说:“造假就造假,不过一定要做得天衣无缝才成!”

鬼三说,在宁津县的县城外有一座阴风山,山里有一座深谷,谷中就有一种大蟋蟀——白蟋。白蟋是一种喜欢在潮湿阴冷环境下生长的蟋蟀,因为久不见光,身体呈现白色,而且体形和火蟋很相似,只要给它喂食七天红药,白蟋就会变成赤红色,相信定能蒙混过关……

鬼三确实是造假的行家,二十多只白蟋被抓回来后,他用红药喂食了七天,果真使得白蟋变成了红色。鬼三告诉何不准,这个方法有个问题,那就是这种红药有毒,这些“假火蟋”活不过十天

何不准挑六只假火蟋和那四只真火蟋混在一起,直接蒙县衙里的王一手去了。王一手见事情办成,十分高兴,他收起火蟋后,立刻邀请何不准到洛阳走一趟,说洛阳王定会给他丰厚的奖赏。

何不准心里有鬼,哪敢去洛阳,他刚想拒绝,王一手就从腰里摸出了洛阳王给他的银腰牌,道:“何先生,洛阳王的面子,你不能不给吧!”

何不准只得硬着头皮同意去洛阳。上路之前,何不准告诉王一手,他只负责抓火蟋,至于如何养火蟋,他真的不在行,也就是说,火蟋在路上要是死了,与他无关。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在前往洛阳的路上,王一手竟然将火蟋饿了三日,然后找来一口锅将火蟋全用盐水给煮死了。

何不准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没见过制作药引子吗?”王一手说道,“不该知道的,你最好少问!”

五天之后,何不准跟随王一手来到了洛阳,他被安排在王府的客房,虽然好吃好喝地招待,但何不准的一颗心总是悬在嗓子眼,根本就不落地。

就在当天夜里,何不准的房门被王一手用脚踢开了,王一手脸色煞白,握着切药刀,指着何不准的鼻子大叫道:“你用假火蟋害我,我要杀了你!”

原来,王一手让何不准抓火蟋是用来当药引子的。洛阳王派他不惜千里寻药引子,救的这个人便是宁大鼻涕。

宁大鼻涕如今已当上了洛阳王府造匠们的总管。今年是京城大内总管太监潘公公的五十大寿,各地大小官员都在挖空心思地想去京城送礼,以讨得他的欢心。

洛阳王正发愁这次送啥寿礼的时候,宁大鼻涕献上了一张图纸,洛阳王看罢这张“舞魅人”的图纸,兴奋极了。

宁大鼻涕要造的舞魅人是木制的美人,木美人的肚子里面是由弹簧、齿轮构成的机关,只要拧紧了机括,舞魅人就可以长袖翩翩,衣袂飘飘地舞上半炷香的时间。

宁大鼻涕为了讨好洛阳王,废寝忘食地干了三个月,却因辛劳过度,寒湿病发作,一下子病倒了。

王一手在洛阳王的王府中当大夫,得知宁大鼻涕病倒,他用尽了办法也没能让他康复起来。

王一手遍查医书古籍,终于找到了一个以火蟋为药引,治疗寒湿病的奇方。洛阳王为了让宁大鼻涕尽快康复,就赐给了王一手一块腰牌,让他到宁津县寻找火蟋。

谁承想,这十只火蟋中竟有六只是假货。本来强力去寒湿的中药在假药引的作用下,竟加重了宁大鼻涕的病情,经此一事,宁大鼻涕彻底瘫痪,几乎成了废人。

王一手让何不准来洛阳王府,就是防着有什么变故,没想到真的出了事。

宁大鼻涕制作的舞魅人只是一个半成品,上完机括后,只能舞动一小会儿时间。

宁大鼻涕病倒,舞魅人无人会做,洛阳王没有办法,只得先将“坏事”的何不准关进了王府的囚室,再把这个半成品的舞魅人,送到了京城潘公公的府中。

潘公公看到舞魅人,高兴极了,当天夜里,他请来几位亲信,开了一个赏美宴。那个木制的舞魅人上完机括后,婆娑起舞,竟比真美人的舞姿还要好看。

潘公公酒至半酣,他端着一个瓷杯上前,想和舞魅人举杯共舞。谁知,舞魅人突然失控,木臂一挥,将他手中的酒杯击碎。

碎瓷片利箭一样刺瞎了潘公公的双眼。潘公公一声惨叫,倒在了血泊里……

双目失明的潘公公成了没有牙的老虎,他的政敌立刻联合在一起,对他上本弹劾,皇帝派人一查,竞在其府内的地下室中,发现了大量的兵器和甲胄。

想要杀皇造反的潘公公被凌迟处死,洛阳王献舞魅人除贼有功,被皇帝封为了铁帽子王。而其他去给潘公公府贺寿的官员,降级、罚俸、免职,全都吃了挂落。

洛阳王一高兴,不但将何不准无罪释放,还赏赐给他一千两银子。

随后,何不准便雇了辆车,拉着瘫痪的宁大鼻涕回家了。何不准四处求医问药,花光了所有赏金,终于买到了火蟋当药引,治好了宁大鼻涕的寒湿病。

这天,何不准领着宁大鼻涕来到了他母亲的坟前,说:“以前宁津县的人都说我看风水不准,我还不信,这一次我真的相信了……其实看风水,就是相人性啊!其实哪有什么九功穴,说是九功一篑穴还差不多!宁大鼻涕不想承担作为人子的责任,将老娘的尸首囫囵丢进枯井,草率地丢上瓦砾。这岂能算殓葬,说是糊弄还差不多,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

宁大鼻涕听完,如遭雷击,其实制作舞魅人的时候,他要摆正心态,不求速成,绝对不至于透支体力,累得寒湿病发作,让他差点成为一个废人!

潮汕民间风水故事 篇6

一天。陈财主陪着风水先生到黄岐山西麓游玩山水,流连忘归,直至日暮,他们两人才拖着疲乏的脚,走到离城十多里的山东围村。陈财主虽是城里人,对近城的乡村都没熟人。他心中很焦急,而风水先生倒是从容不迫,他对陈财主说:“你不用担忧,我自能找到去处可以歇息。”他们进入村里,到了一个小院落,见院落中有一口水井。风水先生便取出罗庚,稍为比划着,最后摇了摇头。主人见了忙问:“先生为何摇头,莫非……”风水先生拱手道:“君子问凶不问吉,恕我直言。你们这座厝宅的门原来开得不好,致家中兄弟不睦,人丁不旺,最后怕有绝代之灾。”主人听后大惊说:“先生,这兄弟不睦确是实事,人丁稀少也属不虚。绝代之灾何以预见?请先生指明。”风水先生指着屋角笼中鸡群说:“你们这里的鸡,清晨啼叫,一定没有尾音。”主人寻思一阵,连声叫道:“是呀!是呀!”风水先生紧接着说:“这就是的绝代的兆头。”陈财主在旁,听到这里更是佩服之至。主人急忙请他们俩进屋歇息,杀鸡沽酒,盛情款待。并求消灾纳福之法。风水先生掐指一算:“子丑寅卯……”念了—大堆人家似懂非懂的话,最后对主人说:“这也不难,过几天六月初一,你们将院子的门左右各放宽一寸。屋边的鸡寮明早移刻对面的墙角,顶边放高一尺。这样自然吉福双全,兄弟和睦了。主人听后,万分感激,忙着给先生劝酒挟肉。

晚间,主人腾出了一间空府让他们两人睡觉。床上,陈财主问风水先生:“先生为何这般高明,别人家中的事你都能知道?”风水先生由于晚上喝酒过多,乘着酒兴,醉醺醺地说:“这有何难!你看他们兄弟四人同用一口井,井边却放着四只吊桶,就明摆着他们四人不和,用物互不住来。院子中晾的小孩衣服几乎一式都是女的,这不是人丁稀少是什么?另者,他们墙边的鸡寮,高度不上尺半高,清晨,鸡要啼叫怎能伸长脖子?所以鸡啼叫就没有尾声。至于解救之法,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

日本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像 篇7

一、重视自然元素

在依山傍水的岛国环境中,最原始的自然元素就是河海、土地、树木。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们从出生到成功始终和 “土”和“水”有着紧密联系。例如,妇孺皆知的“桃太郎” 的故事主人公桃太郎就是生在桃子里从河上漂到去洗衣服的老奶奶跟前的。“一寸法师”中由水神赐给日夜祈祷的老夫妇的拇指大小的一寸法师。另外还有由泥垢塑成的“力太郎”的故事。

《竹取物语》中每天上山伐竹的老人在竹子中发现了美丽娇俏的小姑娘就是后来倾国倾城的辉夜姬。

以上列举的故事中,除了人和自然的参与外,包括其他日本的童话甚至历史人物传说,其中都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意象,就是让这些主人公与例如老爷爷老奶奶相遇的重要因素—神明的力量,也就是英雄诞生或发迹时刻神的作用。所谓神明,自远古传承下来至今,人们自然明了他们的存在只限于意识领域。人类文明的初期,祖先们在探索身边环境求得生存的同时,一边是对地域的开发和改造利用,另一边则是对尚不明确的自然现象的迷惑和畏惧。比如风暴雷雨,山洪海啸等。这一点从‘雷’「かみなり」(有「神鳴り」即神发怒的意思)的读音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所谓神灵其根源存在于自然之中。借助自然的力量生出或者创造出这些英雄人物这本身也是孕育的一种,是原始阶段母系氏族延存下来的信仰,更是自然崇拜中被赋予的灵感和智慧。

无论是从老夫妇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给孩子取名为 “桃太郎”,还是老爷爷老婆婆日夜向神明祈祷得到一寸法师来讲,都反映了民众在受到自然恩惠的同时也对自然充满了感恩和敬畏。

二、强调集体、推崇以小搏大

同样是英雄故事,西方的英雄多是脱离集体的规则和束缚率性而为的人物,最终成败与否决定他们狭义行为的英雄定义。与之相反,日本历史人物也好童话传说中的虚拟人物也罢,成功的前提脱离不了团体的帮助,在由重视集体主义的国民创造的传说故事中也从不忽略让主人公成功的集体力量。

另外,地域狭小、擅长在细微中发现创造的日本国民在世界上某些方面给人留下“微小”“精细”的印象。从外界历史上人们对于日本的称呼评价以及内部日本人本身和其文化的因素来看,比起强大的力量打败弱小他们更喜欢看似柔弱的群体战胜强大的精神和这类故事。

简而言之就是更加欣赏以小搏大。

在《桃太郎》的故事中,刚刚成长为少年对的桃太郎前往鬼岛为民除害,首先在年龄上就显示出了“小”的一面以及和厉害可恶祸害百姓鬼岛上的妖怪这一“大”的一面,他跋山涉水,途中把老婆婆为自己准备的糯米团子给了有需要的小白狗和小猴子以及雉鸡,并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此时集体的力量已经具备。在与妖怪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以桃太郎为主,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都发挥了作用,在他们共同努力下让妖怪降服最终造福了村民。

同样这些因素和构成在《一寸法师》《竹取物语》《力太郎》《百合若大臣》等作品中均有体现。

纵观这些传说,童话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也好,历史传说中源义经、织田信长、等这些史实人物也好,他们中有些人最终结局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成功。其中有像织田信长这样欲在全国称霸却最终失败的凛然悲怆的英雄,也有在战国时代完成天下统一的丰臣秀吉这类不断进取扩张完成霸业的英雄。无论哪种,这些人物在日本国民心中和史学界文学界的地位都是不可估量的,甚至部分作家和学者在内心更加欣赏和偏袒源义经和织田信长这类。

综上总结日本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像,大致可以粗略分为以下三大类型,也是传说创作各大类型的侧重点。首先是协作型,即「共同型」,《桃太郎》中桃太郎的成功就是典型代表。 其次是“神灵参与”型,在民俗学的专门研究词汇中称其为 「まれびと型」。在『古事記』中多出现此种神话传说。对于「ま れびと」( 意为定期来访的他界精灵) 和这类作品,日本国文大师折口信夫有过深入研究。接着是“倾向弱者”型,日语中形容故事喜欢传说把这类现象称为「判官びいき」,也就是对弱者表示同情,欣赏以弱胜强。最后是“恶党型”(「悪党型」),从字面变可看出这类英雄像的特点为恶却不失大义。《豪盗德次郎》《万二郎万三郎物语》是这一风格的明显表达。在众多作品中,这些英雄像并不单单具备其本身侧重的特征,也混合着其他或共同协作或赞扬智慧的弱者或神灵出现的意象。

社会的缩影,不管其中神话传说还是民俗故事再或是历史人物传说都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要:日本流传至今的童话传说历史悠久,是其最初的地理环境和民众生存状态的寓意写照和升华。这些传说大部分来源于民间,其中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多是集体中的英雄式人物故事。这类故事多以一位看似不甚起眼却经过磨难在众人帮助下披荆斩棘大获成功的大团体中的人物为主。总结此种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均有着重视集体以及深系自然的两大特征。

雍正和民间传说 篇8

雍正是一位刚毅果决善于运用政治权谋的君主。他在兄弟党争之间跻登帝位,亲身体会到朋党的利害,他一上台便向朋党开刀,大权独揽,决不容许臣下结党营私,这是他的驭下方略。他四十五岁才临朝,有足够时间研究帝制机器的运行原理,深知民为邦本,皇帝高高在上通过官吏士绅吮吸民脂民膏,但得有限度,让生民喘过气来,否则会动摇国本。他本人是决不愿意减少分毫收益的,唯一办法是抑制中间层的剥削,不让他们吸得肠肥脑满,这是他的政纲。他打击官僚士绅,雷励风行,清查贪污,追缴亏空,即使自尽,不稍宽贷;实施火耗归公,割断了地方官滥征滥派中饱的触须;取缔陋规,大官不敢伸手向下属索取孝敬;命令士民一体当差,废除儒户、宦户,除豁贱民,制定主佃关系法令,抑制地主豪强刻剥平民;改土归流,革掉了土司的残酷压榨。他宵旰勤政,经常办公到深夜,乐此不疲,考虑问题,方面宽广,什么都动脑筋,谁也不可能想到他竟是推广国语(官话)的先驱者。他鉴于闽粤籍官员临民,言语不通,上下隔阂,必多弊政,勒令这两省的生童举监要在八年内学会官话,否则不得参加科举。这些措施,虽从巩固统治出发,毕竟减轻了老百姓负担,促进了生产。他处处讨好平民,却把内外官吏地方士绅得罪遍了。这些人虽力不足以造反,却是制造舆论的阶层。他们捏造小道新闻,出口怨气,这便是雍正传说的风源。如果民间传说以发源于基层百姓为原则,那么这些基本上只算官绅传说。至于吕四娘云云,那是随反清运动出现的,目前已失去现实意义。

本书尽量利用史料说明问题,引述书目近二百种,一代史迹,灿然具备。通过这些翔实的史料,作者总结雍正一生,论定在历史上,他是可以比配唐宗宋祖的好皇帝。替一位历史人物还其本来面目,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风水宝地民间故事 篇9

当时,有一自称神算子的堪舆名师,听到消息后,便登门毛遂自荐。果然,他给吴大官人找到一块风水甚佳的阴宅,名曰“牛眠地”。在他的指引下,吴大官人便把先人的遗骸葬于该处。岂料葬后不久,吴大官人的妻子及弟弟先后死亡。吴大官人大惊,心想:可能因误葬墓地而有此祸。究竟是否是坟茔引起的祸患,始终未能证实,故此不知如何处置,心急如焚。他又不惜钱财聘来很多堪舆师,无奈皆是平庸之辈,未能说出其所以然来。

吴大官人正在彷徨不知所措之际,忽然听到街坊父老传言,有一云游四方的老僧,精于风水之道。这老僧在数月前来到本地,在荒芜的废庵住宿。这所废庵,距离吴家新建的墓穴不远。老僧夜宿其间,并不烧火煮饭,也未燃灯照明。街坊眼见老僧一连数月,均是如此,觉得蹊跷,有人便好奇地询问老僧,为何不烧火、点灯?老僧回答说,这主要是因为他刻意磨练自己,来补赎以前的罪过。他说自幼学习堪舆学,精通风水之道,年轻时,时常替人选吉穴,改变他人命运,使人因而得以转祸为福。但他深知泄露天机太多,必遭天谴,所以便从此弃绝风水,剃发出家修行,不沾人间烟火,亦不烧火点灯。

这事传扬开来,人人称奇。吴大官人闻知老僧精通风水之道,大喜,立即前往废庵拜访。交谈片刻,觉得老僧对堪舆学确有精湛研究,便直截了当地说明来意,请老僧前往替他看看墓地,是否有差错,以致家中接连发生凶祸。老僧坚持不肯,因为当年剃度时,他曾在佛前许愿,发誓今生不再为人看坟墓茔地。后来他经不起吴大官人的苦苦哀求,便答应传召他的入室弟子碧空前来,代他效劳。据老僧说,碧空尽得他的衣钵真传,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吴大官人闻言大喜,不断催促老僧传唤弟子碧空前来。

老僧摇头苦笑说,碧空云游四方,常常数年不知踪迹,现今不知身在何方。故此我只得闭关入定,用法术飞往各地寻找,若是有缘,或可遇见,否则便无能为力了!

于是老僧准备闭关三天,吩咐吴大官人在这期间,绝对不允许外人干扰,以免影响法术,失灵。吴大官人当然唯唯听命。

在老僧闭关期间,禅房内生息全无,似乎空无一人。到了第三日,突然听到禅房内传出轻微咳嗽声,心知老僧已返,于是打开房门,见老僧在房中打坐一如平时。吴大官人见此情景,钦佩老僧精通异术,为之折服不已。

据老僧说,他已在南海的白杨岛,觅得其徒碧空,碧空答应前来效劳,但可惜他刚巧有要事在身,必须三日后才能到来。

三日后,吴大官人依期前往废庵拜访老僧,一入门,即发觉另有一僧人在禅房中闭目打坐。该僧身长如玉,发眉均已半白,飘然有神仙之姿。吴大官人心想,此人必是碧空,赶忙上前揖拜。交谈之中,吴大官人觉得碧空谈吐不凡,精通术数,心想遇到得道真人,大感快慰。

吴大官人万分诚恳地邀请碧空前往穴地勘察,碧空不语,首先以目注视吴大官人,上下打量一番后,再问他的生辰八字,细心推算一番,然后才点头称可,陪同他前往,相看墓地。

碧空在墓穴周围勘察一番后,不禁连声叹息说:“平庸之辈的堪舆师误人非浅啊!”吴大官人在旁神魂不安,连忙追问到底为何?

碧空指着墓穴地说:“庸碌的堪舆师技艺不精,竟然替你选了这块火穴安葬。这火穴在外表,看不出任何异状,但地层下面却是烈火炎炎。葬后数年,棺木骸骨便会被烧得灰飞烟灭,到那时,你的整个家庭男女老少便会死得一干二净。”吴大官人被吓得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

照碧空推算,下葬到今已有一段日子,棺木的头部恐遭地下烈火烧焦了!自此以后,便会牵及整副棺木,到时便难以施救了。

吴大官人听后,全身冰冷,仿如凉水浇头,双腿发软,倒身跪在地上,向碧空乞求免祸的方法。碧空说这事甚难办,但看过吴大官人的相格及推算过他的生辰八字,知道他不应是断绝子嗣的人。况且他一片诚心,便姑且为其免灾消难,为他迁葬先人骸骨,以化解这灭门之祸。但可惜自己有要事在身,要为寺院化缘募捐,不得稍有羁留,必须前往京师化缘募捐完成后,方能返回为吴大官人效劳。

吴大官人得知碧空的所谓要事,原来只是化缘募捐,不禁如释重负,慨然答应奉一千五百两白银,捐给寺院。如此一来,碧空便不用长途跋涉去京城化缘募捐,更可留在当地,立即为他寻觅坟墓吉穴,及时迁葬。

事情商议决定后,碧空再次到墓地周围,细心勘察一番,然后用肯定的语气说,这块坟茔地,风水甚佳,只可惜庸碌的堪舆师不懂点穴奥妙,差之毫厘便谬之千里,以致误葬在绝子绝孙的火穴中。

碧空认真推算后,低声跟吴大官人说:“在这穴以南五十步,有一株特别茂盛的连枝草,可命人从草中心往下挖掘,若发现其下有一棵灵芝,即证明此为‘野鹤冲云’之地,葬后必然大富大贵。”吴大官人闻言大喜,忙问何时适宜迁葬。碧空认为三日后的壬日或癸日,迁葬最为适宜。

三日后,吴大官人与碧空带领仆从,前往穴地。墓穴打开后,赫然发觉棺木的头部果然已变得黑如焦炭。众人哑然,面面相觑,啧啧称奇。

然后,众人又在墓穴以南五十步找到连枝草,向下小心挖掘。果然,在离地面约五寸左右,发现了一棵灵芝。吴大官人目睹一切,知道已获吉穴,欣喜万分,频向碧空拜谢。

迁葬完毕后,老僧及碧空师徒二人便匆匆整理行装离去,再次云游四方。吴大官人把一千五百两白银银票包封好,交与碧空作为修寺经费。

二僧离去后第二天,有人入庵投宿,无意中发觉禅房中有一堆新的泥土,室内的屋地像是遭人挖掘过。心里起疑,于是往下挖掘,挖着挖着,下面便露出了宽阔的洞穴。洞穴旁边有一小孔洞,孔洞内藏着管道,不知通往何处?那人心知有异,连忙召集街坊众人前来观看。

吴大官人闻讯赶来。大家仔细观察一番后,发现禅房地下洞穴中的管道竟然直通他家先人坟墓棺椁底下,管道孔洞正对棺椁头部。吴大官人如梦方醒,原来是两个僧人设下的骗局,诈骗他的钱财!

上一篇:律师《聘用合同》下一篇:唐骏直面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