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

2024-09-12

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精选9篇)

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 篇1

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凝聚民族智慧和力量、创造民族辉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也是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强大动力,是我们党发展壮大取得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贤用这种精神培育和塑造人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京津地区的三所著名高校――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被迫南迁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大。它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培养出了“两弹之父”邓稼先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李政道、杨振宁以及一大批院士。西南联大中大师云集,他们的学术水平一流,而联大师生的道德和人格力量,特别是其艰苦奋斗精神也同样是一流的。

联大教授们的生活极端困难,但他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国家民族的苦难。1942年10月联大有25位名教授(都是各系的系主任),联名致函校领导和教育部,拒要教育部发给自己的特别办公经费,即额外津贴。其理由是:第一,他们认为多做一些工作,是自己的责任;第二,他们想到国家的苦难,不愿享受特殊照顾。其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何等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他们精诚团结,倾心教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果和育人伟绩。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西南联大约有1500名学生,是一所非常小的大学,环境非常艰苦,然而在8年的时间里却培养出一批非常杰出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对中国后来的革命、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的学术研究和人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要想有所作为,不仅要学习西南联大师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责任感,还要学习他们始终把人民大众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精神,发扬西南联大校训所说的“刚毅坚卓”的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与挑战,决不退缩,勇往直前。

常言道:人生在世,苦难在所难免。苦难一般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个人不可抗拒的天灾人祸,如遭遇乱世或灾荒、患重病乃至绝症、挚爱亲人的死亡等;另一个是个人生存环境的恶劣、在社会生活中遭受重大的挫折等。人生中有顺境,也有困境、逆境。困境、逆境固然有些残酷,却是人生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往往促人奋进,启迪智慧,引人彻悟。艰苦奋斗精神是逆境成才的重要法宝。

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建设,为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和文艺理论体系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前些年,朱光潜先生在台湾的一位侄女在一篇深情回忆朱先生的文章中谈到,朱光潜先生智力并不是最好的,家境也不好,但他却是一个极端勤奋的人,一个极具艰苦奋斗精神的人。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人,他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他的这番惊人成就,并不是其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他的成功全在于逆境中的奋进,在于他较早地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当前,我国广大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缺乏较好的生活条件,在学习中反而更能吃苦耐劳的事,也值得我们深思。北京广渠门中学有一个特别的“宏志班”,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守纪律,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学习成绩优异,从而引起社会瞩目,各阶层人士纷纷要求让自己的子女进人该班学会吃苦,以磨炼孩子的意志,以期将来能够成才。

当然,我们共产党人并不主张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也不否认顺境可以成才,只是需要认真地把握。但是,因为生活条件太好而不能成才,甚至有些已成为经不起风浪的“温室花朵”,就值得十分警惕了。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道出一个普遍真理:大凡有成就者,无不历经苦难而奋起。因为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每一项进步都是在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基础上取得的,都是人类在不懈地艰苦奋斗中获取的。尽管时代在变,但人类文明的成果――艰苦奋斗精神是永恒的。

近年来,独生子女接受高等教育和就业、创业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人曾经从心理学、医学的角度研究独生子女问题,把有问题的独生子女视为问题儿童、令人担忧的一代。我国目前独生子女有1亿人以上,超过法国和加拿大两个国家人口的总和。到底是不是问题儿童?研究表明,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差别大,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从问题儿童到差异缩小,直至为零,关键在吃苦精神以及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不少学生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迫切需要大学生艰苦奋斗,勇挑重担,但一些大学生缺乏深层次的心理准备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一些企业、公司等用人单位反映: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学生聪明、知识面宽、思维活跃,但他们个性强,献身精神较差,只要到那些比较艰苦的岗位就立即打起了“退堂鼓”,少数人甚至胸无大志,贪图安逸,无所追求。基层是人才成长的摇篮,艰苦岗位往往是人才紧缺的地方,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正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然而正是由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阻碍了这些大学生成就一番事业。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同样,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是难以奋发有为、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

一些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养后代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认为一个勤劳奋进的民族才能很好地把握未来,学校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英国贵族学校和中国的“贵族学校”有很大差别。英国贵族学校学费昂贵,强调品学兼优。但是学校的富家子弟却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学校常常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不仅缺少取暖设备,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在恶劣天气里穿短裤到操场、课堂上锻炼,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学校的良苦用心在于通过这一生活环境的磨炼,以增强学生在艰苦环境下生活的能力,养成坚韧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性格有助于成就伟大的事业,这就是英国人普遍所持的看法。

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 篇2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决定着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和发扬。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来看,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 富有朝气, 总体上讲是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 但是在对大学生爱国热情、协作精神等10项评价中, 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自我评价中艰苦奋斗精神评价分值是最低的,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思想淡薄的现象非常普遍。

总的来说, 艰苦奋斗精神薄弱的学生群体比较集中。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显示, 男生与女生相比较, 男生艰苦奋斗精神相对较差;城镇学生也农村的学生相比较, 城镇同学艰苦奋斗精神明显较差;党员与非党员相比较, 非党员同学的艰苦奋斗精神较差;年级越高, 艰苦奋斗的精神越淡薄。具体表现在: (1) 思想上缺乏理想、信念。缺乏吃苦奉献精神, 过分强调自身利益。 (2) 生活上铺张浪费、崇尚物欲, 超前消费、盲目攀比现象严重。缺乏节俭意识。对于浪费现象熟视无睹。 (3) 学习上:得过且过, 不求上进缺乏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 工作上拈轻怕重, 贪图安逸, 追求薪水和环境“双赢”。

二、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已超前于文化的转型和价值秩序调整, 使处于“以消费为目的、以信息为基础、以广告为驱动”的文化氛围中的大学生常常投入盲目消费的疯狂而失去理性的判断、受社会上不正之风及不良消费观的影响。在当今一些离开国情讲时髦, 离开现实经济条件盲目追求享受的畸形的“高消费”影响下, 一部分学生滋长了贪图享受思想。

(二) 、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在对学生教育的的过程中单纯的追求高分数, 忽视对学生艰苦奋斗等光荣传统的教育, 在开展艰苦奋斗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方式陈旧, 不少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情缺乏深刻的认识, 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太少, 缺乏对社会的了解, 不懂得劳动的艰辛。他们也就不能体会艰苦奋斗的含义。

(三) 、家庭因素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八十年代后, 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 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相对优越, 父母对他们的期望值也很高, 但是父母的期望主要集中在学习成绩或一些技能上, 而对于孩子心理、思想上的关心不够, 使得一些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 没有接受挫折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

三、加强艰苦奋斗精神培养的途径。

(一) 加强理论学习,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艰苦奋斗和奢侈浪费, 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对立。作为当代大学生, 高校绝非世外桃源, 大学生必须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因此, 大学生要联系自身的思想道德实际, 培养高尚的精神境界, 纠正把奢侈浪费当作时髦和荣耀的错误思想, 树立勤俭节约光荣的正确观念。

(二) 形成良好的艰苦奋斗教育环境与氛围

(1) 、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利用学生社区各楼栋宣传栏、橱窗、社区广播、学生社区校报、校刊等作专题宣传与教育渗透, 让艰苦奋斗精神在广大学生中达成共识;在日常生活教育中加强艰苦奋斗的养成教育通过社区义务劳动、下乡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军事训练、勤工助学等活动, 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认识社会, 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

(2) 、树立模范典型, 发挥表率带头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中先进典型的示范教育作用。大学生身边所涌现出来的在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方面的模范人物和事迹, 这些在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迹更容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更容易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发挥好教职工的模范带头作用。广大教职员工应以艰苦奋斗的实际行动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神圣职责。

(三) 加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将艰苦奋斗教育融入到各项活动中

校园社区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教育力量, 通过开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的等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将艰苦奋斗教育贯彻其中, 强化教育渗透意识, 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义务劳动、社会调查、勤工俭学等活动, 使学生接触社会

通过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的意志和品格的重要途径。让大学生深入和认识社会, 到工人、农民中去体验生活, 这既有助于大学生增长见识、了解社会, 也能学习劳动人民吃苦耐劳、顽强拼搏、艰苦朴素的品格和生活作风, 使大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健康向上的素质, 锻炼大学生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意志。

(五) 高校教师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

高校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讲台这个主阵地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是培育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思想基础;其次, 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 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走艰苦奋斗之路才能实现民族的振兴。同时学生辅导员也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 点滴间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品质。同时要特别关注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学生, 如大四学生对这些特殊群体提前关注,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态度。

艰苦奋斗精神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有效的工作才能在大学生中形成风气, 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教育者的我们, 应与时俱进, 继往开来, 建立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开创高校艰苦奋斗教育的新局面。

摘要:提倡和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也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 但是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出现了艰苦朴素精神淡化的现象, 通过对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指出加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对策, 。

关键词: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培育

参考文献

[1]高华.论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时代文学.2007.10

论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艰苦奋斗;大学生;途径

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05-01

一、艰苦奋斗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含义,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提倡勤俭节约、珍惜财富的意识,为达到目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是乐于奉献的行为品质。

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的必要性

1、继承我党光荣传统的必然要求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仍然要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足迹,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建国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光荣传统,并把艰苦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

2、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虽然国民生产总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然不容乐观。只有动员全体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勇往直前,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要想祖国兴旺发达,社会不断进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现实。

三、当代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薄弱的表现

1、生活上表现为自我服务能力差

现在的大学生赶上了好时代,出生的背景大都在改革开放以后,从小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长大,根本没做过什么家务活。他们普遍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长大,导致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成绩的高要求,动手能力的低标准。甚至有学生觉得自己自进入大学开始,就不用做家务了,自己的事情也不想做了,找父母或花钱让别人代劳,轻视体力劳动。

2、学习上表现为心态浮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浮躁功利的习气也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群体中。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浅尝辄止、不求深究学习规律和技巧的现象。功利心强,市场需求成了他们学习的唯一目标和宗旨,所以出现了很多学生连课都不去上,甚至一学期下来连老师的名字都不知道的奇怪的状况。有的学生一学期结束,也没去过图书馆几次,顶多考试的时候去突击一下。考前不努力,等到考试的时候就想着找老师开小灶,押题猜题。

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教育的途径

1、贯穿于日常生活教育中,培养节俭的品质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从小处入手,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首先,从最基础的单元班级和寝室入手。一般来说,大学生经常在班级和寝室活动,在这些地方涌现出来的节俭奋斗的先进个人和典型事例对整个大学生群体都具有很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尽可能发挥教师的榜样效应,充分展现天底下伟大灵魂工程师的积极意义。再次,艰苦奋斗教育必须在家庭的协助下进行,家长要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比如培养学生忆苦思甜的革命精神,让大学生懂得怎样去面对挫折,树立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巩固和提高学校艰苦奋斗教育的实际成果。

2、贯穿于实践教育中,磨砺自强不息的品格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大学生在农村、山区亲身经历的事情,使他们真切的看到我国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切身体会到农村人民的艰辛,认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责任,从而激发民族自尊心,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觉继承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真知,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和共鸣的同时,加深对艰苦奋斗的必要性和精神实质的再认识,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劳动观念和集体主义的概念,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和劳动人民之间的感情,加深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3、占领网络空间,加强勤俭奋斗精神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选择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高校应注重开辟多种渠道,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网络,搞好艰苦奋斗教育的网站建设,形成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构建一个多方互动、立体化、多元化的网络勤俭奋斗教育阵地。

参考文献

[1] 吕桂宁.加强艰苦创业意识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9).

[2] 苏成筑.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荣辱观教育[J].世纪桥,2007(1).

[3] 陶韶菁,雷育胜.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大学生创业问题探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

[4] 田建国,陈燕.高校如何教育管理改革开放中成长的新一代[J].高校教育管理,2009(1).

[5] 张丽苹.学生要增强节俭意识[J].高校理论战线, 2007(7).

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 篇4

近年来,随着地方大学生入警增多,消防部队干部队伍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给部队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活力,推动了部队建设。有的经过部队大熔炉的锻炼,逐步成长为骨干。但也有一些年轻大学生干部面对艰苦环境和紧张工作,不能正确对待得与失,苦与乐,缺少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受,纪律松懈,与新时期新阶段面临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因此,加强年轻大学生干部的艰苦奋斗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安心部队服役,是当前部队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年轻大学生干部在艰苦奋斗精神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是吃苦耐劳精神不强。多年的大学校园生活和对现实社会了解不够,让部分年轻大学生容易产生浪漫主义、空想主义,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十分憧憬。参加消防工作后,有的分到驻地条件艰苦,环境差的基层单位,与大学生活对比鲜明,与想象中的警营生活反差巨大,让他们难以接受,有一种失落感,滋生不愿吃苦心理。二是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年轻大学生干部均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但有的缺少“钉子”精神,不屑于小事琐事,不想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总想要轰轰烈烈干大事,一举成名。进入部队后,由于受到工作限制,有的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加上部队紧张规范的生活秩序,基层工作纷繁复杂,许多事情亲力亲为,经常加班加点,艰苦异常,难以适应,久而久之积极性受挫,产生不愿干、不想干的情绪。三是奉献意识较差。奉献意识来自于内心,不是靠强迫、命令去实施。奉献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达不到这种精神境界是不会自发产生奉献意识。据调查,入警的年轻大学生干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任性,自主性强,重个人价值的体现,强调张扬个性,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工作讲条件,求报酬,部分年轻大学生干部对“奉献”存在片面性的认识,甚至出工不出力。

二、培养年轻大学生干部艰苦奋斗精神的基本对策

一是在传统教育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年轻大学生干部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党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一大法宝。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其内涵又有所不同。在社会高度文明、经济高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以艰苦奋斗为荣,是时代的需要,形势要求。因此,应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在部队中大力开展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教育引导年轻大学生干部自觉树立艰苦奋斗的理念,培养以苦为乐,乐观向上的优秀品格,在部队的大舞台上践行艰苦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二是加强经常性谈心。采取“定点帮扶,领导包干,具体到人,工作到位”的措施,深入开展谈心活动,及时掌握年轻大学生干部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做好开导、引导工作,帮助年轻大学生干部从根本上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强化艰苦奋斗意识,养成克勤克俭、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锐意创新,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是先进典型“带”。一方面注意发现、培养、树立、宣传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艰苦奋斗典型,组织开展典型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身边人、身边事开展教育,使新入警的年轻大学生干部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感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在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中积极作为,奋发向上。同时,注意优化资源,强弱搭配,将艰苦奋斗精神意识较弱的年轻大学生干部与先进典型搭配组合,搞好传帮带,帮助他们树立吃苦耐劳意识。四是增强“时势造英雄,环境炼人才”的意识。年轻大学生干部入警前一般生活环境比较宽松,工作无压力,吃苦耐劳意识差。因此,要增强“时势造英雄,环境炼人才”意识,有意将年轻大学生干部安排到环境艰苦的基层单位,压担子,给任务,在艰苦中摔打,在困难中锤炼,体验生活的不易和工作的艰辛,逐步培养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

五是完善机制,发挥年轻大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好的制度能够培养出好人才。一方

面组织年轻大学生干部学习部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强化军人意识、条令意识和奉献意识,培养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岗位目标量化考核制度,坚持“三个定期”,即:定期打分,定期公布,定期总结,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福利、考勤、奖励工资等挂钩,与干部的评功评奖、成长进步挂钩,发挥年轻大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在部队的大舞台上践行艰苦奋斗精神。

个人奋斗与团队精神(一) 篇5

(一)--------个人奋斗中的1:9法则

为什么要提起个人奋斗

为什么要提起个人奋斗?因为中国人迷信“个人奋斗”。我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暂时还没有发现“个人奋斗”这个词条。也许是编词者也不愿将“个人奋斗”这样的词条编入百度百科吧,因而无法给个人奋斗下个准确的定义。但是“个人奋斗”一词又不能不说,因为这是当今国人思想共识,无论是职场、考场、还是官场、商场,无时无地不听到人们讲个人奋斗。而且“个人奋斗”也的确成为国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因此,不能不谈到“个人奋斗”。

又因为个人奋斗与中国的当今国运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依靠“个人奋斗”积累起来的强大动力实现了第二大经济体后又面临着被西方列强的政治与经济围剿,陷入了被动挨动的境地,同样也与“个人奋斗”有关。正因为这些原因,我们不能不思考国人“个人奋斗”思维方式对中国社会、民族、生活的影响。

以下便是我对于“个人奋斗”的思考。

第一、中国的“个人奋斗”培养了一大批情绪低落的失败者。有人可能有不服这个结论,认为我说的过于偏激了。那么我就以大家日常所见的事实为例进行交流吧。

如前所说,学校的升学教育,便是“个人奋斗”最典型的例子。小孩子刚从娘肚里生出来不久,望子成龙的家长们便对孩子寄于了很大希望,使他背上了“科场高中、荣光耀祖”的光荣使命,因此孩子

一睁开眼,便面临着“知识、分数、考试、排名、升学”等繁重的历史任务,使小孩子成为考试的机器。从幼儿时代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再到研究生,孩子们一路拚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个人奋斗”的滋味。更要命的问题在于“中国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十分强调学习考核与分数排名,只有前几名才有机会进行高一级学校,成为优等生,而其余的学生则被认为是差等生,而被老师、学校鄙视,被家长呵斥,个人抬不起头,成为不折不扣的失败者。

正是因为学校的升学教育安排了这么一条路,因此,从幼小时代开始,孩子们便处于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使他们感觉到,周围的同学都是竞争者,如果稍有不慎,原本属于自已的名次便会被同学夺去,在这种情况下,相互排斥、相互拆台、明争暗斗就成为家常便饭。而最后的成功者总是那么几个人,他们成为了“精英”,而其它人则成为情绪低落的失败者。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一路走来,有多少失败者被抛到社会上。这便是“个人奋斗”最典型的例子,每一个家长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种失败,自已的孩子要么成为为数不多的优胜者,要么成为遭人白眼的差等生被淘汰出局。而又有多少家长为了避免自已的孩子遭遇淘汰出局的结局而竭尽全力。但是无论怎样,这种结局,即大多数人被淘汰出局的结局是事先就注定了。因为从排名的游戏规则看,“能排前几名”的名额就那么几个,人数有限,不是你出局,就是他淘汰,非此即彼。

从升学教育来看,即可看出“个人奋斗”的规律来,每个人都从自身角度来考虑、观察问题(个人角度),开始“奋斗”,每个人都“渴

望成功”,这是“个人奋斗”的价值观,而衡量“成功”的价值标准是成为为数不多的“精英”,即学校教育中的“前几名”。而要得到“前几名”的目的,必须通过“奋斗”而且“竞争激烈”。而 “竞争”的过程又强化了“个人意识”,排斥了团队合作意识。竞争的结果是“绝大多数人”惨遭“淘汰出局”。最后是这些人希望破灭。因此说,个人奋斗的轨迹是“渴望成功-----个人努力----激烈竞争----争夺名次------大多数人惨遭出局”。

就这样,竟争激烈的升学教育,一方面打造了为数不多的知识精英,另一方面又产生了一批又一批情绪低落的失败者.升学教育首先教会了学生个人奋斗,也为思想单纯的他们注入了自私,欲望、竟争、成功、名利等精神要素.这是一种结局。而那些优胜者,因为“同伴者出局-----自身势孤力单----周围环境恶化----影响自身信心----最后失败”。从中国教育的结局来看,由于升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惨遭淘汰出局的差等生,等他们不断充斥社会,因此不愿学习、厌恶学习的风气便会在中国社会上传播开来,成为中国社会的一条灰色主流意识。而那些曾经的优胜者一路拚搏,虽然得到了他梦想的东西,但是回头一看,大家都不学习,再加上他原来的目的就不是奔知识本身而来,名、利、地位、工作等目的均以得到,因此,也最后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这样,他也会主动投入到那个不愿学习的大军中去。这样,中国教育到大学时代,就完成了历史使命,即培养一支不愿学习的大军。

从现在看来,改革开放最大的成果就是培养了个人奋斗精神,强化

了个人意识,释放了个人欲望,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树造了财富英雄的神话,使得个人奋斗理念得到了全民的认同.正如前所说,个人奋斗的法则是竞争法则,注重少数人成功,这就意味着多数人会成为失败者.我们估且把它叫做“1:9”法则吧。同样意味着多数人的个人奋斗最后终成徒劳,为那些少数成功者作嫁装.无论是职场,商场还是考场,无不遵守这个1:9法则。

最近,有人和我谈论起富士康.认为富士康的招工给人画了一个美丽而诱人的饼,吸引大多数梦想成功的青年人前往就业。可是事实上这种画中的饼总是让人得不到,于是许多人因之而去,又因此而离开,因而使富士康成为中国人员流动性最大的企业。当然,就在许多人个人奋斗梦破的同时,富士康成为中国台商的首富.不过,前往富士康的人员中也不是就没有成功者。也有为数极少的青年人富士康坚持下来,并且取得较好的待遇,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不然的话,这样的招牌到哪里去寻?去吸引着不明就里的后来者源源不断地前来应聘?

我们讲的个人奋斗当然是针对多数失败者而言的,因为1: 9法则中占大多数的人则是那“9”的部分,他们中大多数人开始时都有十分美妙的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又大多有梦粹的过程,等他们希望破灭的时候,他们就会感到无奈、无助,而又迷茫。也正如前所说,因为这些不明就里的青年打工者源源不断地前往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打工,所以才创造了富士康台商首富这样的财富神话与代工厂奇迹。

在“个人奋斗”这个词汇中,与“1:9法则”相并列的还有一

个理念,那就是“生存法则”。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当你被“1:9法则剥得一干二尽,希望破灭时,那就还有一个法则在起作用,那就是 “生存法则”。什么是生存法则,那就是说,你游走于贫与富之间,如果不奋斗,很可能会陷入贫困状态,如果你“奋斗”了,还有可能回到“富裕”阶层。为了避免陷入贫穷,你还不能自暴自弃,还得鼓起余力去奋斗。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你如果不“奋斗”,很可能会面临着“死”,如果你奋斗了,你还有“生”的希望。因此,“个人奋斗”还决定着你的生与死的问题,使你因为对贫与死产生恐惧,因而不断地“奋斗”,参加市场经济的“竞争”与“1:9法则”游戏,也同样接受着资本主义剥削。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也知道通货膨胀,也对通货为什么膨胀产生了一定认识,但是还是一如既地努力挣钱,就是因为他们受着“个人奋斗”“生存法则”的威胁,如果不努力挣钱,他们很可能很快面临着“死亡”与“贫困”的威胁。

因此说,只要你一迷信“个人奋斗”,你就很有可能有被“1:9法则”与“生存法则”套牢,从而遭遇“90%的人被惨遭淘汰出局”的命运。

这个生存法则还是我在三十年前接受的一个概念。当时,我们刚开始接触的这个概念时,是以“学会生存”面目进入我们视野中的,当时我们在想,我们以前不是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吗?为什么这里还出现一个“生存”,并且还要让人们“学会”呢?到底是“生活的品位高还是生存的品位高”呢?事过三十年后,我们才明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 篇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分析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牢记毛泽东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从自身做起,并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实现十六大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开拓进取,团结奋斗。

现在,目标已经确定,蓝图已经绘就,要实现宏伟目标,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重温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的这段话论述非常重要,特别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思想具有长远的意义。一是,在伟大的成就面前,党内一部分同志可能会骄傲起来,贪图享乐的思想可能会增长,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制止,党的事业就不能继续向前发展,甚至会停止。二是,不论我们党取得怎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不断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样才能始终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我过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中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实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可以说,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没有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局面。所以说我们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使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应该看到,近几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部分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作风在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逐渐淡忘了,甚至少数干部已经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能不能经得起权利、美色和金钱的诱惑,对每个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次重大的考验。我们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去过那种清徒式、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继续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这里,对于如何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以下三点希望。

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要深刻认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虽然我国现阶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发展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国情,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发扬艰苦奋斗。

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只有坚持艰苦奋斗,心中装着群众,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保持我们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能增强抵抗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如果

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愿意再做艰苦的工作,贪图享乐,对人民群众的疾苦充耳不闻,就必然导致脱离群众。只有坚持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开创未来。

第三,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党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中加强党性锻炼。对于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才能在思想上真正扎根,行动上自觉体现。

论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 篇7

在工作领域,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克服腐败, 保持清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永做人民公仆。在文化领域,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刻苦学习, 钻研技术, 不断提高文化素质, 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侵蚀。在社会领域, 艰苦奋斗精神主要表现为:树立远大理想, 养成良好道德, 敢于伸张正义, 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地在本职岗位上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来理解和掌握艰苦奋斗的现实内容, 才能使人们感到有血有肉, 看得见摸得着, 易于教育, 易于接受。

二、艰苦奋斗的必要性

1、艰苦奋斗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特点是, 地大物博, 底子薄, 人口多, 既是一个大国, 又是一个穷国, 生产力水平低, 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也比较落后, 内地沿海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别大,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一大截。尽管经过50年的建设, 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赶上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 需要我们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这一兴国方针。

2、艰苦奋斗是解决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和任务的迫切需要。

从宏观上讲,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还任重道远, 还存在许多困难。东西发展还不平衡, 贫富差距还在加大, 下岗职工还比较多, 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十分重。尽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社会生产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 经济不太理想, 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微观上讲,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发展, 必须以提高效益为目标, 使企业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努力开拓, 这就需要艰苦奋斗, 不断创新。

3、艰苦奋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精神文明建设, 是为了造就和培育亿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端正党风, 端正社会风气。而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 正是有利于造就和培育“四有”新人, 有利于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艰苦奋斗不仅仅表现为勤与俭, 它还更高层次地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 一种不怕困难、不畏艰苦的顽强斗争精神, 一种为人民利益而乐于奉献的精神。培育这种精神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任务。

三、构建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机制

艰苦奋斗, 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在国庆40周年的讲话中强调, 要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教育以及革命传统教育。这就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要把艰苦奋斗教育提上议事日程, 要把这一传家宝发扬光大。我认为, 要提倡和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宣传教育是必要的, 但仅此显然是不够的, 必须建立起能约束和促进人们艰苦奋斗的机制。

1、必须建立有利于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约束机制。

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是和我们党的干部的行为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 它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形成的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美德的扩展和发扬, 而且是我们党的本色。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就限定我们党的干部, 乃至全体党员都应首先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自觉地带头艰苦奋斗, 都应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而不能利用党和人民给的权力谋私, 更不能腐化堕落。如果我们党的干部在会上大讲“艰苦奋斗”, 会下大行“铺张浪费”, 贪图安逸、追求享受, 或是与违法乱纪之人沆瀣一气, 那么你讲的那一套“艰苦奋斗”的理论有多少人相信呢?其结果只能导致上行下效, 助长不正之风。这几年, 淡忘了艰苦奋斗, 很大程度上就是我们有些党的干部首先淡忘了。领导干部艰苦奋斗的行为就是对群众最好的教育。因此, 必须建立起为政清廉、勤俭节约的用人和办事的约束机制。

2、必须建立起促使大家共同艰苦奋斗的激励机制。

这几年, 由于法制不健全, 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不力, 造成分配不公, 使相当一部分违法的、钻空子的富了起来, 出现勤劳守法很难富, 违法乱纪容易富的怪现象, 使广大人民群众心理失去平衡, 艰苦奋斗意识受挫。我们知道, 人是社会的人, 脱离不开社会, 你这边艰苦奋斗, 他那边挥霍浪费;你这边勤劳而获, 他那边不劳而获。不仅极大地挫伤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助长各种消极因素, 而且导致消费基金膨胀, 投机倒把、行贿受贿、贪污盗窃等现象, 产生扰乱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的严重后果。因此, 必须建立促使大家共同艰苦奋斗的机制, 限制不劳而获, 取缔一切非法收入, 鼓励守法、艰苦奋斗致富。要真正建立起利益共同体来, 在各自的利益共同体内, 人人必须奋力拼搏、忘我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 人人按劳取酬、多劳多得。

3、必须建立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舆论监督机制。

艰苦奋斗精神与大学生 篇8

关键词:学生;意志;培养;座右铭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

意志是什么?其实意志就是“人在困难的情况下能继续坚持和努力的动力”。一个人在困难的情况下靠什么坚持?最明显的就是靠自己的自我激励。自我激励也就是自我暗示,即自己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例如:一群学生在长跑,到了极点来临的时候,大家都胸闷气短难受得很。这时每个学生都会犹豫:是坚持还是放弃?我们可以想象有以下几种情况发生:一个学生说:哎,算了吧,跑完了也不是第一名,等以后我锻炼好了再来跑吧。于是很自然停下不跑了。另一个学生对自己说:慢点跑吧,只要完成,老师就不会说我了。于是他自然放慢了脚步,这样人也就轻松了。而第三个学生说:他们每次都说我不行,这次我一定要证明给大家看看——我一定可以完成的,于是这个学生就一直坚持,最后终于顺利完成。而且他发现这完成长跑也并不是特别困难的事。因此以后的长跑锻炼他都能够跑完而且成绩也越来越好!

以上三个学生对自己说的话其实就是一种明显的心理暗示。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是选择逃避还是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自我心理暗示。这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导,使学生的心理暗示朝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

体育课的目标能否高标准的实施和完成,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学情境、教学氛围相关。学生是否能够在训练中具有较高的自信、自尊、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情绪及合作意识,都与在体育学习和活动时的情境和氛围密切相关。体育教师应特别注意创设良好的平等、和谐、温暖、富有挑战的并且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喜悦的情境,而应避免过分的竞争和学生感到特别失败的教学情境。

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说穿了就是要把一些看起来很困难或者学生没有兴趣完成的训练变成一个看上去有趣而且学生喜欢的项目。比如训练长跑是学生望而生畏的活动,我们不妨把它改变一下:首先将学生分为男女两组,各自选择在一个篮球场内。选择其中两个跑的较快的人作为追捕者,而其他人作为被追捕者。所有的人都只能在场地内的线条上移动,凡是追捕者将被追捕者围堵在一定区域内无法逃避的视为被捕。被捕者需要接受罚跑2圈的惩罚。结果,追捕者拼命追,而被追者也拼命跑,都想逃脱惩罚。这样,我们不但达到了锻炼学生体能的目的,也让学生学会了在训练中动脑:我要跑哪条线才最不容易被围住?

三、不断加强面对困难的教育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首先发挥为人师表,不怕困难的示范作用,如夏天太阳较大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首先退缩,让学生训练我们自己却找一个阴凉的地方休息。困难在生活中是无时不在的,我们应当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我们可以把些训练上的困难进行分类,并且加以分析。如学生在训练跳箱的时候总是害怕摔倒,心里恐惧不敢跳,这时我们就应该及时的引导学生:不要怕,我们下面有垫子,老师站在这里保护您呢!学生只要有了一次成功通过的体验,他就会激发出无限的兴趣,也就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

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确实是一个很难的过程,我们也遇到过许多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学生。处于很好的社会和家庭条件下的部分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社会家庭责任感,这也使得我们在一些运动量较大的课程上,教学任务很难完成的主要原因。而现在我们通过探讨和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也绝对不是可以应用于每个学生的灵丹妙药。我所希望的是,通过学生选择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去激励自己,从而战胜困难。这也许是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的方法。

时代呼唤艰苦奋斗精神 篇9

艰苦奋斗是指一种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克勤克俭,顽强拚博,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千百年来,艰苦奋斗精神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长盛不衰。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同样要提倡艰苦奋斗精神。

一、艰苦奋斗精神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和发展,需要诸多条件,但艰苦奋斗这一条是不可缺少的。在我国,远古时代就流传着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艰苦奋斗的传说,古代思想家们把艰苦奋斗看成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思想境界。纵观中国革命的历史,从建党之初到粉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从井岗山到瑞金,从瑞金到延安,从延安到北京,直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一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这种自强不息、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拚博的艰苦奋斗精神克服一切困难,逐渐走向胜利的。建国以后,我们党领导人民继续保持和发扬战争年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设,完成了抗美援朝的伟大使命,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特别是近20年来,经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有的这一切均表明,艰苦奋斗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强大武器,也是我们党的真正优势。然而,在进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不少人(包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忘记甚至丢掉了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优良传统,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据报载,我们有些部门花巨额外汇盲目引进国外生产线,重复引进设备,造成设备闲置、浪费,甚至发生把我国自行生产制造的设备从国外重新引进的怪事。在我们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用巨额外汇进口桥车、家用电器,甚至大量进口烟酒、饮料和化妆品。我们有些地方(包括一些企业),群众连工资都难以发放,但这些地方的领导却不断地购买高级轿车。凡此种种,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浪费,而且还助长了社会上享乐攀比之风,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不刹住这股风,它就会消磨人们的意志,阻碍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在深化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其意义尤为重要。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艰苦奋斗是事业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奢靡腐化是导致国家、民族衰败的精神鸦片。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农民政权的兴衰成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大顺”农民政权的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政权建立后,由于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贪图享乐,奢靡腐化,最后走上衰败。事实表明,历史上朝代的兴衰得失与艰苦奋斗和奢靡腐化呈对应关系。坚持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丢掉了这一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的事业就会走上衰败。

二、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振兴,不仅取决于有没有正确的指导路线,而且取决于有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因此,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1、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宏伟目标的需要

首先,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们的国情决定的。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仍然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呈现出不平衡、多层次的状态。目前我国还有六千多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按人均计算,我国仍然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无现存的经验可借鉴,也无现成的模式可模仿,前进的路上必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挫折。为了实现党中央确立的本世纪末达到小康,下世纪中叶赶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需要全国人民大胆探索,艰苦奋斗。正如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科技人员一样,他们在所长的带领下,长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沙漠实验站坚持工作,艰苦创业,克服了人们难以想象的一系列困难,为我国的治沙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我国目前在沙漠化治理和研究水平上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们的事迹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必定是一个全民族艰苦奋斗的过程。

其次,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由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的。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正加紧对我国实行“西化”和“分化”,为了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对我们进行封锁,这使我们实现宏伟战略目标面临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有足够的物质、技术、资源和人才条件,而这些条件的满足,除了通过国际市场得到一定的补充外,更重要的是应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靠本国力量来解决,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象资本主义那样,依靠内外剥削和掠夺。在这方面我们是有过教训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在我国原来都是空白,广大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科技人员,顶住了援助国撤走全部专家和技术资料的压力,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依靠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使我国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走在世界的前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广大科技人员的艰苦创业,那我们的核工业和航天工业仍将落后外国几十年;另一方面,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虽然各种矛盾依然尖锐复杂,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争取和平的国际大环境是可能的,这就为我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形势下,要求我们振奋起艰苦奋斗精神,励精图治,艰苦创业。

2、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效益原则和利益导向占据了统治地位,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以及西方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使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陈渣泛起,并且改头换面,往往以现代化的方式掩人耳目,消磨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所谓“过把瘾就死也值”、“爱钱没商量”就是当今一些人最流行的心态写照。据统计,1992年全国小轿车消费额为114亿元,到了1993年突破200亿元大关,轿车消费占整个社会集团购买力支出的70%左右。仅1993年1至5月,全国公款购买小轿车耗资高达1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7%,相当于建国以来我国汽车工业总投资的一倍多,可以兴建12个第一汽车制造厂。不仅如此,目前社会上公款吃喝成风,浪费惊人。广东出现过“黄金宴”,出现过36万元一席的酒宴。南方某省,县以上单位“公款吃喝”上了账本的,一年就达2亿元〔1〕。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如果让这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和蔓延,必将极大地冲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腐蚀人们的灵魂,必将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严重的腐蚀和破坏作用,必将严重阻碍我们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3、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抵制和克服腐败之风的需要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反对腐败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可见腐败现象是当今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腐败现象的发生有着极为复杂的社会根源,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淡忘。许多人(包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存在着经济发展了,不捞白不捞的思想,这种思想助长了腐败之风。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见利忘义,置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于不顾,贪污受贿,不择手段坑害国家和人民。邓小平同志曾痛切地说,淡化艰苦奋斗教育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腐败之风的发生,污染了社会风气,它与其它社会丑恶现象相结合,不仅败坏了党的声誉,而且严重阻碍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三、努力造就艰苦奋斗光荣,奢侈享乐可耻的社会环境,让艰苦奋斗精神焕发新的光彩

艰苦奋斗精神的淡漠,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需要全党、全社会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1、提倡艰苦奋斗精神,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艰苦奋斗教育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更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整个社会影响极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干部要得到群众拥护,一要自身艰苦奋斗,二要关心群众疾苦。如果领导者只是口头上讲“艰苦奋斗”,而实际上却贪图安逸,追求享受,恶果之一就是得不到群众信任,助长奢侈、腐败之风。近几年来,社会上艰苦奋斗之风日渐淡薄,同党的某些干部利用职权竞相攀比大有关系。因此,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宝,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领导干部处于权力的中心,也处于社会舆论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尤其要做艰苦奋斗的楷模。

2、提倡艰苦奋斗精神,根本在教育

提倡艰苦奋斗,不仅对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正党风、正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是培育、造就亿万“四有”新人的重要内容。因此,各行各业,都应把艰苦奋斗教育作为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加强艰苦奋斗教育主要是抓好国情教育。江泽民总书记曾说,国情教育问题,这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的历史教育,社会主义必然性教育,经济文化发展现状教育,资源和人口问题的教育,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教育等。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我们放松了对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艰苦奋斗教育,贪图享乐、铺张浪费、奢华攀比之风盛行,我们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似乎都过时了,不管用了。这是我们在教育方面的一大失误。邓小平同志也曾指出:“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教育发展不够,我们经过冷静考虑,认为这方面的失误比通货膨胀等问题更大。最重要的一条是,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2〕。因此,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仍是一项长期的紧迫的基础工作。

3、造就浓厚的艰苦奋斗精神的氛围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各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艰苦奋斗取得的。我们的报刊、广播、电视传媒等,要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反映时代主题,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反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我们的镜头不仅要对准高楼大厦、舞会宴席,更应对准辛勤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群众,对准那些奋斗在边远山区、贫困山区的劳动者。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宣传舆论还应重点宣传反映那些在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刻苦攻关、艰苦创业的人们。我们的文艺品不仅要描写洋房别墅,更应专题描写反映时代精神的人们。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造就一种积极向上、勤俭创业的艰苦奋斗氛围。

4、建立完善的社会机制,形成弘扬艰苦奋斗光荣,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可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完善我们的体制、制度,建立健全各种社会机制包括奖励和约束机制,使奢侈浪费、贪图享乐之风失去其发展蔓延的空间。近几年来,艰苦奋斗精神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我们的体制、机制的不健全有内在的联系。为此,首先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的各项制度,通过法律的、政策的手段,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其次,健全行为约束机制。主要是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对那些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的行为进行制约,使贪图享乐、奢侈浪费的人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从而制止这种歪风的滋长和蔓延;再次,在全社会树立艰苦奋斗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广大青少年,其影响是巨大的。只有这样,才能造就一种弘扬艰苦奋斗光荣,贪图享乐、奢侈浪费可耻的良好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案下一篇:化学高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