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2024-07-04

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共7篇)

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篇1

太丁——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

太丁(生卒年不详),殷墟甲骨卜辞作大丁,子姓,太丁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之子,据《史记》的记载太丁未及继位便已去世,所以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周祭。宋镇豪、韩江苏等认为成汤有太丁、外丙、仲壬三子,太丁作为嫡长子被立为太子,因此纳入殷人周祭当中,然而太丁却先汤而死,未曾即位为王。从甲骨文的记载看不出太丁即位为王的情况。

太丁(生卒年不详):也作大丁,姓子,名丁,一说名以跌,是中国商朝的首位太子,成汤的长子。《史记》记载,他先于其父而死,没来得及即王位,不过仍有人把他列为商朝君主。成汤去世后,其弟外丙即位。[1]  关于太丁的卜辞甚多,因而有考古学家认为,他曾协助商王成汤主持军事。

恶来——商纣王的大臣以勇力而闻名

据《逸周书·世俘》称“太公望命御方来。丁卯望,至告以馘俘”,“方来”一辞,孔晁注谓纣党。陈汉章在《周书后案》中以为“方来”即纣臣“恶来”。秦之祖先大业,乃帝颛顼苗裔。大业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姓嬴氏。大费(即伯益)生二子:大廉、若木。

大廉有玄孙孟戏、中衍,  传说中衍人鸟身而人言。殷帝太戊使之驾御专车并以女妻之,因而屡建奇功,乃封其为诸侯。  中衍的曾孙戎胥轩在西戎之地,与戎人一起生活,传说他与骊山女所生的儿子为中潏。  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子飞廉,飞廉生恶来,是季胜的哥哥。飞廉善走,恶来有力,父子俱效力于殷纣。周武王伐纣时杀恶来,当时飞廉在北方为纣王立坛于霍太山(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得一石棺,棺上铭文: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飞廉遂触棺而死,葬霍太山。其后非子建立秦国。

正史中记载较少,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恶来是可以跟犀兕熊虎搏斗的勇士,飞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帝辛。但是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儒家和周朝为了诋毁商朝或者为了造神,故意丑化飞廉、恶来父子的形象。比如史记杜撰的三监之乱就比较离奇,而《清华简·系年》推翻了儒家那套造神言论,飞廉、恶来都是商朝的忠臣,为商朝战斗到死。所以看待这些记载的时期应注意这一点。《清华简·系年》第三章:周武王既克殷,乃设三监于殷。武王陟,商邑兴反,杀三监而立彔子耿。成王屎(践)伐商邑,杀彔子耿,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周室既卑,平王东迁,止于成周,秦仲焉东居周地,以守周之坟墓,秦以始大。

历史人物故事(二)

小甲——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

小甲(生卒年不详),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太庚之子。小甲在位。小甲在位时,商代以亳为都,小甲死后,弟雍己继立,商朝始衰。谥号敬王。[1] 甲骨文资料解释小甲,商王名高。太庚之子。小甲是庙号。继太庚继位。殷墟卜辞列为旁系先王祭祀。

祖乙——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

祖乙,生卒年不详,亦称且乙,子姓,名滕  (一作胜 ),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后因耿发生河患,于是再次迁都于邢  (今河北省邢台市),最后一次迁到庇 (今山东省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  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商朝君主之位。祖乙元年,当时商朝的都城设在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因相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巫咸之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后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孤出谋定夺。”

巫贤坦然应说:“闻说西有耿地,位于汾阴,那里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迁到耿(今山西省河津市)。祖乙二年,由于河患,将耿都冲毁,  祖乙于是再次迁都于邢(今河北省邢台市)。  祖乙迁邢时,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耿地,祖乙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耿国国君。祖乙迁邢之后,营建都城,立宗庙、筑社稷、造营室。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王朝再度兴盛起来。后来,祖乙迁都于庇(今山东省郓城县北肖固堆一带)。庇都靠近大彭国,彭伯忠心于商朝,是商朝很好的屏障。同时,庇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祖乙十九年,祖乙去世  ,庙号中宗 ,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

历史人物故事(三)

九侯女——被妲己设计杀害的纣王妃子

九侯女入宫后,纣王放在妲己身上的一颗心,渐渐转移到她的身上。这  又激起了妲己的嫉妒之心。她先是假意呵护,九侯女让其对自己丧失了防范  之意。尔后,妲己又故计重施,向纣王密言九侯女之父有谋反的野心。后纣王为了侧探实情,问九侯女想不想当皇后,九侯女竟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不得不使纣王起了疑心。纣王逼着九侯女去酒池,逛肉林,九侯女破口大骂纣王,纣王火冒三丈,后来九侯女被折磨致死。妲己的目的达到了......

九侯女多才多艺,又是难得的美人,深得纣王的喜爱。可是她天真、单纯,不像妲己那样有心机,她不善承欢纣王。只是在和纣王一起打猎,吟诗,下棋的时光中,渐渐地爱上了英俊潇洒的纣王。没有别的意思,只是爱,到头来却落了这么个下场。可见纣王多么昏庸,连自己宠爱的妃子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害死了。更别说不算美的姜皇后,听信妲己谣言割了皇后一目,还炮烙皇后的双手,最终皇后被折磨致死。

阳甲——中国商朝的第十八位国王

阳甲,生卒年不详。阳甲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姓子名和,是中国商朝的第十八位国王,商王祖丁之子,后任国王盘庚之兄,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一说4年)病死。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定都于奄,曾西征丹山戎,在位期间,商朝再度衰落,诸侯不朝。谥号“商悼王”。

阳甲,祖丁子,南庚死后继位。在位7年,病死,葬于狄泉。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奴隶主贵族之间相互残杀。阳甲已无法控制局面。

商王朝继位的现象可以看出,商人前期的继承法多以兄终弟及为主,以父死子继为辅,即便传子,也多传弟之子,少传兄之子。由于商王的妻妾众多,故其子辈的兄弟一般也很多。因此,在兄终弟及的制度下,往往会引起兄弟之间为了争夺王位而发生冲突。直到武乙废除兄终弟及,确立父死子继后,这种局面才有所缓和,但那时离商朝灭亡只有四代了。到帝乙时形成了嫡长子继承的宗法制度,这种继承制度为周朝所承袭。自仲丁到阳甲的九个商王中,每一次王权更替,都引发了剧烈的争夺,造成九世之乱,从而使得王室势力逐渐衰弱,产生各诸侯、方国不朝叛出的政治危机。司马迁说:“自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阳甲在这样的局面下即位,可以说是矛盾重重,困难重重,内外交忧,力难从心。因此太史公说:“帝阳甲之时,殷衰。”  阳甲在位七年,死后由盘庚继位。

历史人物故事(四)

妇妥——商王武丁的王妃之一

妇妥,人名。商代卜辞所见武丁的配偶除了妇好(即母辛、妣辛)、妇嬕(妣癸)、妇妌(母戊、妣戊)之外,还有妇嫀、妇周、妇楚、妇蛭、妇杞、妇妊、妇鼠、妇庞、妇妥等60多位,称为“诸妇”。妇妥是武丁的王妃之一,已为学者们所公认。

妇妥在卜辞中的事迹不多,其事主要见于《甲骨文》21793片卜辞:“乙巳卜,贞:妇妥子,无若?辛亥子卜,贞:妇妥子曰狩,若?”这条卜辞是贞问而这位妇妥之子是否“若”的,“若”是顺从、同意的意思。从第二条对贞来看,是贞问妇妥之子说要去狩猎,同意他吗?可能是妇妥之子要去狩猎,事先向武丁请示,武丁命令占卜是否允许。有人把妇妥当成小臣妥,那是误解。从字形来看,妇妥之“妥”的写法和小臣妥之“妥”的写法并不一样,很可能是“奴”字而不是“妥”;从卜辞记录来看,妇妥和小臣妥也不是一个人。

祖庚——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

祖庚,商朝国王,姓子名跃,在位约7年,他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病死,葬于殷。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继位。

武丁是想将王位传给长子祖己的。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称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宠爱。但是由于祖己的母亲早逝,他的继母不喜欢他,在武丁面前说了他许多坏话,结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己经受这一打击之后,不久就忧愤而终。“尸祭”从夏朝开始就有了,“尸”一般由长子或长孙充当。成语“尸位素餐”就是从“尸祭”演变而来的,因为“尸”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斋而不干活。祖己就充当过“尸”受百官祭拜,他获得这样的资格实际上就相当于太子的地位了。商王室祭祀祖先时,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当祖先的“尸”,去接受百官的祭拜,这就是所谓的“尸祭”。

武丁正因为有自己年轻时被外放的经验,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己没有领会父亲的苦心。《太平御览》中说:“殷高宗有贤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后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认为祖己被武丁流放与武丁年轻时被小乙放出,性质不同。说前者是因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引起的,后者是为了培养王位继承人,因此视武丁放逐祖己为“失德”。渔火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其实,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开祖己和继母的矛盾;二是因为自己也从小被父亲小乙外放过,所以认为将祖己放到外地去体察民情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灵泛些,武丁临终时欲立祖甲为继承人,但祖甲认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该得兄长之位,就逃到民间去了。

《尚书》记载:“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意思是说,到了祖甲,认为代替兄长为王是一种不义的行为,就逃到民间当了小民。由于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后,王位就由祖庚继承。祖庚没有什么才能,武丁生前就不看好他。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后由祖甲继位。  由于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为他的生母搞阴谋才取得王位的,而且祖庚即位后也没有什么建树,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议。

祖甲避王位:祖己(孝己)、祖庚、祖甲均为武丁之子。长子祖己未及继王位便已死去,次子祖庚立为太子。但武丁两个都喜爱,祖甲是后母所生后母当然要在武丁面前提立祖甲为储君。祖甲认为这是违礼之举,若强行废立,怕重演“九世之乱”的局面,故仿效当年武丁,离开帝都,到平民中生活。武丁驾崩后,帝位由祖庚继承。祖庚即位十年左右病死,祖甲方才回帝都继承君位。

祖庚死后,他的弟弟祖甲继了王位,秉承了他遵行礼制的风范。祖甲曾经生活在平民中,了解平民的疾苦,他限制大大小小的贵族对人民的榨取和掠夺,甚至修改《汤刑》,以严刑来限制这些不孝子孙。因此招致贵族对祖甲的不满及刁难,内部矛盾日益尖锐。祖庚在这期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祖甲之后的商代,国力逐步衰微,并最后走向了灭亡。在武丁、祖庚和祖甲父子三人统治的100余年间,是商代中兴的极盛之期。这一时期,商朝的统治力和国威远播四方,而且以青铜为代表的中原文明也非常辉煌。

历史人物故事(五)

亚凭——孤竹国第九位国君

其父亚微在位时,曾经想要以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不过在其薨亡时,反而叔齐和王长子伯夷一直推让诸侯之位,造成两人离开孤竹国,而去找周文王。最后国人拥立亚微次子亚凭为国君,不久担任商纣王的亚官,亚卿的职务,亚为尊重的称呼。叔齐此后世系失考,公元前664年(周惠王)山戎出兵伐燕国,燕向齐国求援,齐桓公为救燕出兵伐山戎,“佛令支、斩孤竹”,齐桓公在伐山戎时,同时把孤竹国也灭了。至此,孤竹国在历史上就消亡了。

商容——商末主掌礼乐的大臣

商容是殷商末年商王纣的大臣,也是一位著名贤人,受到殷民的爱戴,却受到纣王的厌恶,将其废黜,《史记·殷本纪》记载:“商容贤者,百姓爱之,纣废之。”  应该是商容不满纣的昏庸暴虐,经常犯颜进谏,惹怒了纣,因而被废黜。一说是他和箕子一样被拘禁了,《鹖冠子·备知》:“商容拘而蹇叔哭”,  即谓此事。周武王克商之后,为了表示自己尊重殷商的忠臣贤人,表商容之闾以示推崇。《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  《荀子·大略》:“武王始入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哭比干之墓,天下乡(向)善矣。”

这个故事仅见于《韩诗外传》卷二:“商容尝执羽、籥,冯于马徒,欲以伐(化)纣而不能,遂去,伏于太行。及武王克殷,立为天子,欲以为三公。商容辞曰:‘吾常(尝)冯(凭)于马徒,欲以伐(化)纣而不能,愚也;不争而隐,无勇也;愚且无勇,不足以备乎三公。’遂固辞不受命。君子闻之曰:‘商容可谓内省而不诬能矣!君子哉!去素餐远矣!《诗》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商先生之谓也。”

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篇2

关键词:选材,选用,运用,困难

一、历史故事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背景

历史是一座桥梁, 架起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和今天。从社会整体看, 学史以‘通古今之变’, 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发展潮流, 推动社会进步。从个人方面看, 读史有助于培养“真善美”的思想品德和情操, 而个人的进步正是社会整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学好历史课非常重要。

然而历史教学却存在着令我们不能不深思的一种现象:历史课缺乏活力, 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 学生厌学, 甚至怕学;历史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冷落, 把历史摆在“副”科的位置等。再加上教学内容多, 短短的45分钟要把这么多复杂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 实属不易。有的老师上课只能面面俱到, 不深不透, 根本没有时间采取多种手段调动学生思考、参与讨论, 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目前, 在历史课教学中尝试历史故事的教学策略, 也比较常见。但实际效果看,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史故事选材上比较随意性;教学中运用随机性;呈现方式单一等等。在这些情况下运用历史故事, 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不了积极性, 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历史故事的选材及基本原则

1.历史故事的选材。

(1) 民间故事。民间故事主要有几种类型:神话传说、传奇故事、公案故事、生活故事等。民间故事时代久远, 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口头传播, 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情节夸张、充满幻想, 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创作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 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

(2) 史料类故事。常用的史料类故事主要来自有:文字史料与非文字史料。文字史料有:史书、 档案文书、思想或学术著作、文学作品、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以及碑刻、墓志、家谱等等。非文字史料有:图像类:如绘画、壁画等, 有助于了解当时人的生活及审美观等, 如有助于研究宋代城市生活的的清明上河图。实物类: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 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3) 风俗民情。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主要包含几大部分: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等。

(4) 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 成语典故用的比较多。成语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2.历史故事选材的基本原则:

(1) 真实性。尽管历史一去不复返, 我们根本不可能重复昨天的历史, 但我们所讲解的历史故事, 创设的历史“情境”必须尽量还历史的真实,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认识昨天。

(2) 趣味性。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可能相差20倍。在历史故事的选择上,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 充分挖掘历史故事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

(3) 实效性。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 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选择故事教学, 不能为了故事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新奇搞怪。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听故事, 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 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 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 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选择故事时还应该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以达到既完成教学任务, 也起到了课堂教学的气氛的目的。

(4) 思想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思想性要求, 可以概括为两句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比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 让学生通过罗列林则徐的有关史实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英雄。

(5) 科学性。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要求, 就是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 要教给学生真实的历史知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渲染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用一些歪曲史实的或者毫无意义的历史故事。这样, 不管课堂气氛多好, 犯了科学性错误, 这堂历史课就是不成功的。

三、历史故事的运用

1.导入新课, 抛砖引玉。在新课教学时, 学生的首次感知, 一般能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授新课前添加一些通俗易懂、或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容易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例如在讲元朝建立这一课时, 先从成吉思汗少年时艰难求生的故事讲起, 学生自然地进入到故事所营造的情景中去, 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后面的内容。在讲宋金对峙的历史时, 可讲一讲“岳母刺字”的故事, 突出岳飞立志精忠报国的思想。通过讨论岳飞抗金史实来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也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学习的愉悦性和挑战性, 从而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浓厚兴趣。可以一扫课堂的沉闷和紧张气氛。

作为历史故事导入, 一般要求故事内容与教学内容有直接联系, 但不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能起到了引入主题的作用。如果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故事导入就失去意义了, 课堂教学实际上已经开始, 而不是导入了。原来, 利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乐趣的目的也就无法达成。这种情况属于教学过程中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不是导入。

2.新课教学过程中:

(1) 利用故事过渡。历史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教学内容上下不连贯的现象。教学时, 运用历史故事, 承上启下, 能起的良好的效果。如:讲解“美国独立战争”时, 采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华盛顿的生平为线索, 串联起美国独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讲述。使得在讲授整个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容时, 环环相扣, 过渡平缓, 这样的故事比较吸引人, 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比较高, 结束后, 我让学生复述故事, 并穿插知识点的考察, 结果学生掌握知识的效果也比较不错。

(2) 利用故事牵线搭桥, 把几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概念, 进行整合, 形成整体, 让学生有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和体系。

在讲解秦巩固统一措施时, 运用“楚人卖马”的历史故事, 再现秦统一六国时, 国内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从而引出秦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然性。把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一一连接到统一的主题上来。让学生感觉到这些措施并不是毫无目的的, 而且围绕如何巩固统一而展开的。

(3) 丰富内容, 让历史课堂教学“有血有肉”。课堂教学中段, 适当的穿插进故事的讲解,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 既具体生动又能整体把握, 学习能够达到渐入佳境的效果。

在讲美国霸权时, 除了讲清美国曾经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 与中国对立了20多年, 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 才改善了中美两国关系。还适时地穿插一段尼克松访华时运用“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之计, 躲过记者跟踪的故事, 让学生感悟到书本上的历史真的贴近现实生活, 从而激发学历史的兴趣。

(4) 突破难点, 把握重点。在教学过程中, 有些知识点学生在理解与运用上存在难度, 或者该知识点本身就是这节课的难点。怎样化难为易,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历史故事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讲解诸子百家的各家主张时, 设置情境, 展示故事, 如:一个人因赋税过重, 生活困难, 偷盗了邻人钱财。结果被官府抓住了, 人们纷纷议论。在场人中, 有主张儒家、道家、法家的人, 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通过这个故事, 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处理现实问题。把知识中的难点, 转化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课的重点内容比较多, 而且涉及面也比较广, 学生把握起来有点力不从心。那怎么把握这些重点内容, 效果会比较好呢?这要考虑几个方面:学生是否感兴趣, 学生的印象能否深刻。如果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应该不成问题的。正所谓“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我想正是如此。在讲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时, 因为这个重点内容相当的多, 从表面来看, 知识点的关联度也不高。那怎么办呢?依据史实, 编写历史故事。从故事中让学生感知秦统一措施的必要性。例:一位来自遥远的楚国的商人准备到咸阳出售他的千里马, 一路行来发现各地道路宽窄不同, 路障横立, 很是辛苦。到咸阳的街头, 他选好了位置, 放下行李高声喊道“卖‘母’吆, 良种的千里“母”吆”。不一会儿, 围观了很多人, 可是没有人听懂他在吆喝什么, 无奈之下, 他只好拿出纸笔写下一个大大的 “马”字。围观的人看了之后更加不知所以然, 这时来了位曾经到过楚国的商人向人们解释说是卖马的,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过了一会, 有一个老者看中了他的马, 价钱很快谈成。老者解下身上的布袋取出一串貌似刀子的东西数好数目交给楚人。“这是什么, 你用刀子换我的千里母?”老者一脸的疑惑。……结果可想而知。

通过历史故事引出秦统一时面临的一些国情, 从而让学生明白秦始皇采取巩固统一措施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5) 课堂教学的升华,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催化剂, 教师必须通过创设一个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教学氛围, 打开教学交往的情感渠道, 把自身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因素融为一体, 从而使教材的“心”与学生的“心”, 教师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

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渠道有时往往需要教师帮助架设。在美国曾经有这么一堂历史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 发现学生垂头丧气, 便说, 如果想加分, 就给我10美元, 但是, 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都愤怒喊叫, 拼命跺脚, 把课本、书包扔向老师表示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 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来歇一歇的时候, 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 组织示威游行的情境。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下, 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但给我们留下了《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在这堂历史课上, 师生在教师设置的历史情景中演出了一场动人的历史话剧:教师高明地创设、引导, 学生自然的参与, 师生在历史情境中共同真诚地感悟历史, 探究历史……在这里, 没有“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 学生和老师, 是那样地自然、平等和纯真!在这里, 师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与课文之间的交流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答问式或是一种生吞活剥式, 而是一种心灵的撞击, 一种情感的激越。这种情感的交流对于培养学生的敢问、乐问的品质是不可或缺的。

3.课尾总结, 巧设悬念。一节课接近尾声, 仿佛是交响曲中一段乐曲的终结, 仿佛是章回小说中一章结束。每一节历史课, 都和其它节相联系。所以有时可用一段故事作结, 既可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又可巧设悬念, 吸引学生探知下文,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如在学习秦的统一这一课内容时, 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引用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既强调了秦始皇巩固统一天下的必要性, 又为后面的秦朝暴政、农民起义埋下了火种。

四、结论

历史小故事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 利用故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课堂, 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 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历史故事的运用, 从各教学环节中的运用来看, 主要起了导入中激趣、切入主题、教学中丰富内容、牵线搭桥、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激发情感、收尾中设置悬念等作用。

当然,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 还有许多方面尚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我们将继续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刘庆华.课堂组织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1.

[3]陈军.走进历史[M].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1.

[4]严育洪.教学的细节功夫[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关于夏朝和商朝历史教案 篇3

至少在五千年到六千年之前,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原始的国家,最有名的是良渚遗址,良渚遗址拥有高大的城墙以及雄伟的宫室,包括豪华的王陵――反山王陵,考古学者认为反山大墓的规模就是相比于后世的诸侯国国君陵墓都毫不逊色,但是良渚遗址终究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存留下的“文字”也不过就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士兵的武器也只能使用石器。在山西襄汾地区和陕西榆林神木地区发现了两座43前的史前古城――石卯古城和陶寺古城如果仅仅以规模判断,它们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中国的两个早期王国的都城(陶寺古城大约280万平方米,石卯古城大约425万平方米)。

这些考古发掘成果说明,中国上古时代(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的历史是十分丰富多彩的,而在民国时期被大肆攻击的中国史书中关于上古历史的记载,现在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夏王朝时期

夏王朝的历史,现在一般认为是从大禹开始,但实际上应该从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大禹还是属于上古的“禅让制”中的帝王。大禹死前把他的帝位让给益,但是大禹的儿子启却夺取了益的帝位,由此招致了同属姒姓的有扈氏的反叛,双方在甘这个地方展开大战,史称“甘之战”最终启攻杀有扈氏,巩固了帝位。关于上古时代的所谓“禅让制”,有证据表明这只是后世儒家学者美好的想像,在《竹书纪年》中就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其实这种现象也属正常,毕竟谁会甘心放弃到手的权利呢?谁又能在权力面前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呢?而在夏王朝的中前期又发生了残酷的权力争夺战,夏后太康被权臣羿架空,其子相又被逐出国都到帝丘暂避,后来羿的部下寒浞烹杀了羿,再次篡夺了帝位,又派其子浇攻灭了相的小朝廷,十几年后相的儿子少康又攻灭寒浞,之后中原大地混战了将近三十余年,直到少康的儿子杼继承帝位,夏朝才重新兴盛起来。

大禹治水。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座4000年前的宫殿遗址,同时也有大量的墓葬被发现,石器,陶器甚至于青铜器都被大量发现,有人猜测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朝末代帝王――夏桀的都城斟鄩,然而遗憾的是并未发现大规模的文字遗存,可能是由于四千年的沧海桑田,地貌地形改变太大,以至于有一部分文物(比如竹简)没有成功保存下来,当然中国的考古事业仍然在发展,或许以后会有更惊人的考古发现也说不定啊。

商朝时期

其实关于商朝我有一点很不明白,那就是殷商时代的青铜器在1928年之前也不少出土,宋代明代清代甚至有专门研究商周青铜礼器的著作,那为什么只有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被发掘之后,商朝的存在才被承认,难道说是因为民国时期的疑古风潮太盛?导致大量不知其所以然的人“跟风”疑古?看来在评论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务的时候,谨慎思考,不轻易得出结论才是好的。

商朝的统治者在之前也是臣服于夏朝天子的诸侯,后来夏朝逐渐衰微,商人于是一鼓而起,在鸣条打跑了夏桀,成为了新的天子。相比于夏王朝,商王朝可以说是夏商周三代最为稳定,最为长久的一个政权(夏朝470年,商朝600年,西周大约250年左右,混乱的东周持续约六百年,天子名存实亡)。但这种长久是建立在残酷的屠杀上的,根据考古发掘的遗址,在商朝有大量的俘虏被残杀,这种残酷的杀戮除了是为了祭祀与殉葬之外,还有就是为了震慑周围的小国,在商朝的兴盛时期――武丁时期,就有近万名奴隶被杀死。这种建立在残暴的杀戮和强大军事实力的稳定局面一旦崩塌,那商人必定会遭遇残酷的报复,仅仅在牧野之战,就有数万名商朝士兵被击毙,而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后竟然也像商朝那样大肆使用人牲祭祀祖先,只不过这次的人牲不是悲哀小国的牺牲品,而是商王帝辛和他的嫔妃们的首级还有近百名商朝王公大臣。

结语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4

一、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现实价值

1. 讲故事符合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枯燥的历史理论知识的传授一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生而言,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全程的参与历史课堂教学。通过历史故事,学生了解到详细的事件过程,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为课堂教学增添趣味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生这一时期,对于故事的记忆力是比较强的。相对于抽象的理论讲解,通过讲故事的形式给学生传授历史更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便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2. 历史故事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清晰

讲故事也是有技巧的,既需要把整个事件过程描述清楚,还要加上生动形象地描述历史上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够将历史场景重新和完整的还原在学生面前。对于历史上的一些比较难记忆的时间、地点、历史故事要可以很好地转换为故事中的细节,这样有助于学生记忆。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也变得具体化,加深学生印象,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效率。

3. 讲故事是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较为频繁的教学方法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故事。因为故事可以很清晰的还原出历史的真相,而后传承给后人。另外,故事主要是以口头的形式展现,这有利于传播,而且传播速度快。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人们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而且还可以在历史中吸取教训,进行反思和总结。初中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历史,从而在不忘历史的前提下从中吸取前辈的教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不知不觉间穿插一些历史故事,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1. 导入新课时,引用历史故事

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习惯于讲理论性强的东西,不过这样的课程很难让学生提起兴趣,积极性不高,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思考。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需要借鉴一些跟课件相关的历史故事穿插其中,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提高,这样课堂的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提高。比如在讲《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课时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讲述:“大家知道在1949年10月1日为什么开国大典上会有54门礼炮齐鸣28响吗?”学生肯定不会知道,这时其实已经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顺利的把学生带入历史教学中后,接下来就可以详细地把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讲给学生听了。利用构思巧妙导入的方法,自然地把教学内容过渡到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上,能够很自然的完成对新课的有效导入。另外,教师在导入时,讲故事时间一定不要太冗长,不能占用太多课上时间,要确保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可以看出充满趣味的故事是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的,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对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就轻而易举了。

2. 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成功的课前导入往往只能维持学生短暂的课堂注意力,如果四十分钟都需要学生一直保持高度集中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讲课过程中,适当巧妙地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改变之前死气沉沉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注意力才会集中。比如,在《鸦片战争》的讲解时,教师主要是给学生讲当年的闭关锁国,让学生知道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这个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把理论性灌输给学生,则那么学生肯定不会理解当时清朝在各方面的具体表现。所以,教师可以跟学生分享一些当时经典的小故事。1842年,中英已经开战两年之久,道光帝竟然提出一些荒唐可笑的问题:“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与俄罗斯是否接壤?”从这几个问题中,学生就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清朝到底封闭到何种程度,引导学生清楚的学到导致鸦片战争失败的各个因素,从而推动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融入历史故事至关重要,不仅有效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摘要:以前的历史教学方式是非常的传统枯燥的,适应不了目前的教学需求,所以想要增强历史课堂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

关键词:历史故事,教学应用,初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李小玲.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3(06)

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篇5

历史故事就是根据实际生活真正存在的人物和发生的事件以叙述的手法向人们展示出来,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历史故事有所改变,一些优秀的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被保留下来,当然历史故事大多会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历史故事在某些方面对传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些故事也都是发生在过去的,所以也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独特性。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

1.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

在很多教材都会有历史故事的引进,一些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也会向学生简述一些历史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或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故事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真实性较强、针对性较明显;有助于建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而且故事应该短小精悍不占据过多的课堂时间。

2.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的内容如果选择好就能在历史教学中发挥很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呈现的方式更为重要,而现在的教学设备愈发先进,呈现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口述、图片、影音等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3.如何利用历史故事。

(1)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

历史故事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积极作用,这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必要的时候呈现出一段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加深学生的思考与理解,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充足的好奇心,去探究。但是教师也应该注重讲述历史故事的时间,否则也会消耗学生精力,难以回归主题。

(2)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

历史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传统文化包含了精华和糟粕,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述历史故事之后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去质疑、去思考。鼓励学生根据教师的故事进行提问、分析材料的内容,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头脑里形成更加完整和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也就能更加深刻地掌握、消化知识。

(3)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

虽然历史故事在传播的过程中会有不同的版本,但是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和事迹都会被保留下来,故事的发展也与实际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性,所以历史故事可以成为学生了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背景,理清相互关系和真实规律,从故事中获得道理,让故事和历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4)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

历史事件的发生不可能只有一个因素在起作用,通常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会成为历史发展的催化剂,当教师列举非常经典的历史故事的时候,就应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学习得更深刻、清晰。

(5)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

高中历史的理论性和综合性更强,所以难度也会有所提升,很多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因此教师说一些历史故事,有助于降低历史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这种丰富简洁的历史故事才更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

(6)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

在历史教材中都会有一段历史故事,或许是相关专题报道,这样的历史故事有着更强的连续性,因此也就成为一些知识点相互连接的重要方式。

(7)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

历史故事具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历史故事的使用不仅仅限于课堂的开始阶段,还可以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历史故事也是总结教学内容和对下次课程进行铺垫的方法之一。

(8)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

很多时候光靠历史知识不能完全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优秀的内容,也需要在失败的历史中吸取教训,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自身道德情操。

三、结语

本文首先进行了关于历史故事的概述;其次说明了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途径,其中包含:对历史故事进行筛选、选择适当的方式呈现历史故事、如何利用历史故事、最后分别说明了利用历史故事的方法和手段,例如:利用历史故事抛砖引玉、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质疑、利用历史故事掌握真实历史、利用历史故事展示现象揭示规律、利用历史故事进行知识强化、利用历史故事连接知识点、利用历史知识总结课堂内容、利用历史知识阐述道理。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历史故事融入历史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介绍,这样有助于提高现有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己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行,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有所改进、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历史课程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就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其中很多口口相传的历史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进到课堂中也许可以提供历史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历史故事,高中历史,教学

参考文献

[1]黄军.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郑浩.“故事叙述”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关于商朝的历史人物故事 篇6

我们认为, 故事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 历史也存在故事性。大多数初中生喜欢听故事胜于听大道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也是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被大量使用的原因。初中历史课程在某种程度上无非是事实的陈述, 在表现形式上流于背景、时间、地点、事件的堆积, 难免会给学生枯燥无味的印象。本来既定事实就难以讲出新意来, 若是照本宣科, 就更加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此时, 历史故事的优越性就会显现出来, 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 不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学生可以很容易地从他听到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这样远远好于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历史教训。积极主动的启发往往比被动的吸收印象更深刻, 历史故事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一、初中历史课堂引入历史故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历史故事有利于初中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 “历史”似乎与生俱来就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学生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会凭空生出许多幻想。加之近年来穿越剧大行其道, 各类不严谨的古装剧和时代剧充斥荧屏, 偏偏电视剧又是青少年乐于和易于接受的传播形式, 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布景、台词、故事情节, 因此他们对历史的认识是非常片面甚至是错误的。

课堂上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 可以从细处更真实地反映时代的背景和风貌。虽然影视作品影像俱全, 在直观性和感染力方面优越性很大, 但在真实性和立意方面却无法与教师精心选择的历史故事相提并论。历史故事既然是故事, 就会有价值导向, 在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效果。我们常说以史为鉴, 历史故事给人的启发非常直观。历史事件本身没有态度, 但是历史故事能够把事件渲染成喜剧或悲剧, 更加感性, 更有人情味儿, 也更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

例如, 初中生乃至大多数学生都对罢工、罢课、游行这些历史事件感到热血沸腾, 但并不能真正体会内忧外困中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而通过一个罢工工人的故事则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学生得以管中窥豹, 设身处地地从一个工人的视角看待这段历史, 而不是把自己抽离出来, 站在一个不合适的高度去幻想和评说。

2.历史故事有助于初中生对历史知识点的理解和识记

人们对历史故事的喜爱从《三国演义》备受追捧和经久不衰中便可见一斑, 大众传播节目《百家讲坛》的热播、《明朝那些事儿》在中学生中的风靡, 都彰显着历史故事独特的魅力。然而一提起那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学生往往会抓耳挠腮思忖半天, 回答既不连贯也不详尽, 除了受开卷考试形式的影响在背诵方面大打折扣之外,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 不能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因果关系, 没有形成历史发展的时间轴, 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不够清晰。以至于在回答问题的时候, 回想起某一个知识点, 首先想到的不是背景和原因这些逻辑性或者说理性的东西, 而是感性地想到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情形, 这个知识点在教材的哪个地方, 配有什么插图和小字等这些外在印象。

针对初中生逻辑思维方面不成熟这个特点, 给初中生讲述历史故事可以给他们十分直观的感性认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初中生大多还处在十分任性的青春期, 强制他们全神贯注不大容易做到, 通过历史故事保持他们在某一方面的注意力就是学习能力的保证。随着故事情节的推动, 就像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 学生可以从中得出规律, 对历史的学习和感悟就慢慢明朗起来, 从而真正地去认识历史, 判断历史。

二、历史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要抓住讲故事的时机

在一节课的不同时段讲述历史故事有不同的效果。首先明确故事只是点缀, 绝不能成为课堂上的主要内容, 以故事为主在一个大故事中穿插历史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在一节课的开头讲一个故事来引入这节课的内容可以较好地缓解新的教学内容带来的冲击, 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与上一节课的衔接和转折不至于很生硬。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 年代距当下久远, 学生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十分有限, 通过古诗来导入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画面感强, 立意深远且富有情趣。

在课堂中间穿插一个历史故事则比较适用于对历史人物的讲解。历史中有个性的人物非常之多, 但在单纯的对历史事件的陈述中对人物的描述往往会过于潦草, 一笔带过。用一两个小故事对这个人物加以刻画, 寥寥数语就会让人物鲜活起来, 也会使这段历史人情味儿十足。

到了课堂结束时引用历史故事, 可以使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变得更加精彩, 用一个故事来总结这节课的内容, 效果也会比生硬的分条总结好得多。更加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暗示, 往往到了快要下课的时候, 无论哪门课程, 学生都会有种不耐烦的情绪, 若是最后一节课, 更是一片骚动, 听课的精神去了大半, 这个时候若是硬要说些教条似的一二三点, 学生很难记住, 更别提有所回味和受到启发。但是以一个故事来度过一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能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故事的百转千回辅以课堂内容, 可以将学生带入到相关历史情境中并回味无穷。

2.要处理好故事的内容和节奏

故事必定会有虚构的成分,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把握程度、拿捏分寸。在课堂上讲的故事, 真实性必须保证, 齐太史前仆后继的故事是史官高风亮节的典型, 也为我们教授和学习历史的态度树立了榜样。

例如, 明代的倭寇是日本人对中国的残暴侵略这种说法就有失考证, 倭寇之患前期的确是由日本的浪人、海盗和末路武士引起的, 但在中后期, 真正的倭寇却大多是中国人自己, 这些人被明朝政府称为假倭。正史记载抗倭名将俞大猷感叹说假倭居然占到了自己所杀倭寇的八成到九成, 实在是中国人抢杀中国人, 板上钉钉的人民内部矛盾。还有一些倭寇, 实则是荷兰和葡萄牙的海盗。

除了内容的真实性之外, 语言的组织也要恰如其分, 不可将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句放到故事中影响学生的判断, 更不能为求新鲜故意拿些网络用语“戏说历史”, 哗众取宠。在故事节奏上也要注意详略得当, 紧扣教材内容。

三、结语

初中历史的故事教学法探讨 篇7

一、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内涵和意义

故事教学法属于历史情境教学法,为了真实而客观地展示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历史人物的个性,让学生感受历史、理解历史,并发挥形象思维来掌握历史知识,丰富历史想象能力,形成历史价值观,教师可以让学生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养成好的历史思维习惯,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体验者、提问者、领悟者,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建构,学会合作交流,主动建构历史知识,获得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收集和精选、历史故事讲解、历史故事的相互交流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介绍历史故事,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历史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解历史故事,使学生被历史故事所感染,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故事性、趣味性的学习心理,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诱发学生追求知识的热望。例如,在讲解明清文化的时候,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给学生讲解《三国演义》《红楼梦》中的故事,让学生在班级交流,并展示名著的艺术氛围,带着学生听故事,交流喜欢书中哪个人物,讲解书中曹操的故事,理解明清小说的内容,理解作者创作的用意,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通过著名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将故事转化为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热望,并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培养历史学习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作品的艺术欣赏能力,理解历史内容。

2. 进行历史故事会演,感染学生,体验历史

新课程教学倡导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教学活动,通过编演历史故事来体现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并进行故事演说。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讲解历史故事,让学生了解百家主张,进行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分别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进行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课堂教学比赛,让学生穿越历史时空,产生历史体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体验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更好地感知历史。

3. 融进历史故事,感受历史,理解历史

新课程教学倡导历史故事的融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导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编演历史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演出历史故事,通过几个学生共同表演历史故事,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加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通过理解生活,编演故事,让学生演出历史故事,通过让学生表演,来体会历史的脉搏,增加历史演出的才能,让学生感悟历史,形成历史的体验能力、感受能力。

4.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阅读描摹历史故事,焕发学生学习动力

因为初中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且功课较多,因此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收集历史故事。教师可以在历史课堂上讲解历史故事,通过感人真切的历史故事讲解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收集有效的历史教学故事,训练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收获好的历史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中国抗日战争故事的时候,历史教师可以娓娓道来历史故事,并通过讲解中国抗日英雄的真实故事,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历史感受热情,让他们爱上历史,收到积极有效的效果。

5. 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现历史故事场面,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故事、感知历史

历史教师要在讲解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展现历史事件,让历史故事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更加直观,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学生充分感知历史。例如,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可以播放电影的视频剪辑,理解历史故事的经过。通过播放历史故事,来开展教学讨论,感受历史教学中人物的特点,如,他有怎样的身份和个性特征,开展了怎样的活动,他们为了改变国家的命运做出了哪些爱国的行为。通过教师的多媒体故事演示,让学生感受历史故事的过程,形成历史故事的事件,并设置问题进行研究,提高故事的吸引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活跃他们的学习思维,增长他们的历史见闻,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上一篇:重阳节感恩的作文400字下一篇:IT工程师的求职简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