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

2024-05-10

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共12篇)

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 篇1

课文讲述了12岁的周恩来来到沈阳读书,听到了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他在租界里看到了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有理没处说,这时他才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他立下了远大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读书目标。

读完这篇课文,我深有感触,以前,我读书的目标是渺小的,总认为读书只要成绩好就可以了,学习不就是为了长大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以后过上好日子,养活父母,报答他们吗?现在,我来到了城里读书,周围的有些同学,吃好,穿好,玩好,上课却不认真听讲,不是分神,就是玩小动作,作业不做,课文不读,生活中只有吃、喝、玩、游戏,学习没有什么目标。读了这篇课文,从中我感悟到:只有创造一个全新的中国,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一个富裕文明的中国,才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安闲,让全世界的人对中国刮目相看!

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的文明出自己的一点力。

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 篇2

师:课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那时”是什么时候?

生:周恩来少年时。

师:“那时”是距现在一百多年前的1911年。当时中国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中国成了被外国列强侵略、争夺和瓜分的对象,人民的生活痛苦不堪。所以,当时中国人看外国的东西都不一样,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租界内楼房不叫楼房,叫洋房、枪叫洋枪、炮叫洋炮、碗叫洋碗、香烟叫洋烟、铁铲叫洋铲、火柴叫洋火、雨伞叫洋伞,甚至和我们长得不一样的外国人都叫洋人。多么得高大上,怎么就没有本民族的?没有中国的?没有中国制造呢?

(师板书: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

师:所以,周恩来那时就明白了读书的目标,他读书的目标是什么呢?

生:让中国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

生:振兴中华。

(师板书:振兴中华)

师:我们再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吧。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振兴中华”的读书目标呢?

生: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板书:中华不振)

【评析】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理解“那时”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明白当时的中国“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带领学生进入到具体、直接的文字背景之中,不仅让学生把刚认识的“帝国主义”一词带入文中,进一步理解和体会———中华不振,更让学生明白了周恩来读书的目标———振兴中华。此设计巧妙、灵动,初次发挥了阅读激情的作用,紧扣文章主题中心,抓住文章主线,为下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情感体验做好辅垫。

二、创境激情,痛恨“中华不振”

1.巧妙引领诵读,体会“中华不振”

师: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听老师朗读,并用笔勾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并尝试提出问题。

(生汇报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

师:大家试着“戳着那个洋人的脊梁问”。

生:你这个耀武扬威的洋人,你明明看见那个人就在你的前方,你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走过了再开过去,你难道有什么急事吗?你也不能轧死他(她)呀!

师:请用此时的心情再读这段话。

生: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评析】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激发学生充分想象,主动、自然地走进文本,让一个离我们近百年的、刚形成的、模糊的历史画面在学生脑海中逐渐形象、生动、具体、清晰,师生犹如亲眼所见、身临其境。教师顺势引读,伴随着伤感、悲愤、无奈的音乐,学生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地激发,愤怒之情油然而生,课堂的第一次高潮在此出现。

2.反复追问,突出“中华不振”

师: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看到的却是———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师: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生:没有。

师:这是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

【评析】学生逐渐进入文章描述的故事情景之中,在学生产生了“愤怒”之情后,教师的几次追问,让学生“愤怒之情”一次一次升温,为课文的第二次高潮做好了铺垫。

3.多感官参与,体验“中华不振”

师:在场的人,除了衣衫褴褛的妇人、得意洋洋的洋人和不敢伸张正义的无能的巡警外,还有谁?

生:还有围观的中国人。

生: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师:此时,你握紧拳头,你想干什么?

生:揍洋人和中国巡警。

师:用文中的一个词就是想要干什么?

生:惩处。

师:举起你的手,我们一起书空“惩”字。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痛恨放在心里。

师:该不该惩处?

生:该。

师:但,敢不敢惩处?

生:不敢。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中华不振”!

师:所以我们只能干什么?

生: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评析】把“惩”字的书写分解引入,是本课的第二大亮点,学生带着一次又一次升温的“愤怒”之情和教师一起写“惩”字,此举动把学生的愤怒激发到了极点,此为本课的第二次高潮。从语言到情绪,从情绪到动作,学生内心深处迸发着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愤恨。

4.拓展延伸,感悟“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难道只有一件、两件吗?

(师出示图片)

图一:在上海的一处租界,公园门口摆着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图二: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来伺候这些洋人们。

师: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屈辱,为什么?

生:中华不振、国家贫穷、民族衰弱。

【评析】教师板书“国家贫穷、民族衰弱、人民痛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主线在学生诵读中逐渐清晰、明了。板书的有效设计和巧妙运用,让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加深刻,让情感更加深厚,让课堂更加深沉,板书是本课的一大亮点。

三、回归主题,立志“振兴中华”

师:周恩来亲眼目睹了租界发生的一切后,内心再也不能平静,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正是因为如此,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响亮地回答———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评析】教师深悟课文主题,引领诵读恰到好处,顺势而起,让学生真切感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

四、指导诵读,升华“振兴情感”

师:让我们一起来追随周恩来读书的志向吧!

生: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师:同学们,不解决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读书就是盲目的,就是漫无目的的。那你又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呢?现在,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中国梦的含义是什么呢?

(师板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生:为国家富强而读书、为民族振兴而读书、为人民幸福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我相信在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因为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

(播放视频《中国的复兴不可阻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篇3

有人回答:“为家父。”

有人回答:“为明理。”

有人回答:“为光耀门楣。”

魏校长问周恩来:“你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他的南方口音,魏校长一时没听清楚,周恩来又慢慢地说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称赞:“有志者应当这样。”

周恩来的这一回答,是灵机一动随便想出来的吗?不是。

周恩来生于1898年。那时正是清朝末年,中国已经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这位少年的心。

他12岁离开南方的家乡,来到东北的伯父身旁。一出沈阳火车站,来接他的伯父就告诉他,沈阳哪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到那里去玩,有事也要绕着走,免得惹了麻烦没处说理。

周恩来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便问:“这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

伯父回答说:“中华不振啊!”

“中华不振”,12岁的周恩来不能完全弄懂这四个字的含义。但是他听说过,列强把中国当作一块肥肉,都来抢着吃。

到沈阳后,他曾去看过东郊魏家楼一带日俄战争的遗迹。一位同学的祖父悲愤地向他讲述了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两个帝国主义国家打仗,战场竟是中国的土地,倒在血泊里的竟是中国人民。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

在沈阳,周恩来看见外国人的汽车在轧死中国人后,扬长而去。中国的警察不但不敢扣留凶手,反而训斥死者的家属妨碍交通。受到群众质问后,警察说:“这是治外法权,有什么办法!”

一桩桩的事实,使周恩来越来越感觉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所以,那位同学的祖父出了个上联“勿做列强之奴仆”,要他对下联时,他说出了“誓当中国之主人”。

人各有志。千百年来,对于为什么而读书有过多种不同的回答。“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许多人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读书不过是他们的敲门砖。门敲开了,书就丢到一边了;门敲不开,书对他们也不再有什么用处了。渺小的目的,当然不可能产生持久而伟大的动力。周恩来反对只为个人找出路而读书。1913年,他考上了天津南开学校。有一次,大家讨论为什么上中学。有的同学说,南开很有名,在这里毕了业,就能有个好前途。周恩来却说:“我们生活在20世纪列强竞争的时代,国家贫弱不振,外国侵略者一天天紧逼,眼看中国就要灭亡,青年人怎么能只想个人的前途呢?只有国家独立富强了,个人才能有前途。”

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啊!他的心里装着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只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产生伟大的志向,成就伟大的事业。

解读原创秀

为什么读书?答案有很多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在20世纪初做出的响亮回答。国家的贫弱不振强烈地刺激着少年周恩来的心;桩桩受辱的事实,深刻地烙在少年周恩来的灵魂深处。因此,少年周恩来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何等宽广的心胸!何等伟大的志向!

链接原创秀

本文的作者是余心言。

余心言,原名徐惟诚,安徽芜湖人,著有《写给小红的信》《说修养》《人生探索》等。他是一位热衷于为孩子写书、编书的老人,被广大少年朋友亲切地称为“知心爷爷”。

超级模仿秀

周恩来从小志存高远,12岁就发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大后,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像周恩来那样,小时候就立下远大志向的名人还有很多,课后查找一些资料,看看你能了解多少。

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 篇4

本文讲述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到奉天读书,听到了伯父说中华不振,后来,到被洋人占领的地方玩看到了一个妇女的亲人被外国人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替妇女做主去惩办凶手,反而训斥她,这时他才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于是就有为中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高回答。

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比的的抱负,博得了魏校长的称赞:“好哇,有志者当效此生!”由此看出他热爱祖国的赤诚之心多么的强烈呀!

正是周恩来总理的抱负让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变得更加的繁荣,我们正在一步步的迈向富强,使中国在国际的地位上不段提高,中国也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欺负,这些不正是周总理和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酒热血换来的吗?没有他们的不怕牺牲,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5

授课老师:大坪小学肖意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解读标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中国

崛起:兴起

之:的意思是为了中国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在12岁时立下的远大志向。

2、介绍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huai)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1919年回国,9月入南开大学,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年到1958年曾兼任外交部长。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主席,第二、三、四届主席。

二、边听录音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借地受到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三、讲解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1—6)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感到疑惑不解。

板书:中华不振——疑惑不解

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

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学习第二部分:(7—8)租界查看——深刻体会 中华不振 问题讨论: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租借地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儿。衣衫褴褛的妇女与得意洋洋的洋人;

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2、补充资料: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

小组朗读第二部分。学习第三部分:(9—16)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自己的宏志——为中华 崛起而读书。

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问题讨论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 周恩来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而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周恩来读书:振兴中华——心系祖国

同学读书:升官 发财——满足自己

问题讨论3、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周恩来亲眼看到中国人在租界地受到的不公平待遇:

中国人受到外国人的欺凌,受到中国巡警局的压迫,敢怒而不敢言,使他感受到“中华不振”)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第四部分:(17)读书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个别学生朗读。

问题讨论4: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你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课外延伸)

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6

学习内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回头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看有关周总理小时候的录像资料,特别是讲他在修身课上回答校长的情景。

(四)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2)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并在书上作上记号,待会在全班交流。

(3)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生字中“嚷、惩、铿、锵”是后鼻韵,“范、巡”是前鼻韵。“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

3.反馈交流,词语方面重点检查“焦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铿锵有力、诸生“等词语的意思。

4.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5.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六)课堂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风和日丽、疑惑不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

2.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4.了解伟人的成长过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流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四人小组演习当时情景。给学生提供当时的情景: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

3.学生想一想当时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沉思什么呢?写一写当时他沉思什么?

4.全班交流写的内容。

5.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四)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学习设计

1.学习内容: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②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幅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④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⑤理解文章记叙事情的思路,学习简单的记叙、描写、议论的方法。

2.评价设计:

①从叶圣陶先生修改文章的事件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地认真修改自己习惯。

②感受和理解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真诚宽厚的人格魅力。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联系旧课,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①回忆课文《爬山虎的脚》。简介课文作者及主要内容。

②板书课题,齐读,简介作者。

③说明本文与叶圣陶先生的关系及写作背景。

2.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己读课文。

①读后谈收获。

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③理清课文写作思路,指导划分段落。

3.默读课文,要求:

① 划出生字新新。

② 在不明白的地方旁边做上标记。

4.学习生字新词。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拼读。

②学生说出记忆生字的方法。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④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几种常用方法。

⑤集体朗读生字新词。

⑥学习小组交流:读课文后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6.各学习小组汇报,教师概括共性的问题。

7.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1.简单复习第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研读感悟课文。

①简介文章写作特点:记叙为主,夹叙夹议。

②轻声读课文,划出写作者议论、感受的语句,标上记号。

③汇报归纳出五处写作者感受的地方。

④小组研读课文中写作者感受的语句,理解这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其中意思的?

3.学生围绕感受产生的原因、感受的意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汇报。

4.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出示多媒体课件,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和对话,进行朗读和说话的训练。

5.朗读课文有关描写爬山虎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理解课文题目的含义。

6.人物评价:

①本文给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

②说话练习:叶圣陶先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结合课文说出所填词语的原因)

7.语文活动:

肖复兴同学作文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后来文章又由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假如你是少年广播电台的记者,你去采访肖复兴同学,会问他一些什么问题呢?(可以从获奖前后经过及原因等方面来设计提问。)

①学生自主设计问题,然后分学习小组交流。

②小组模拟采访活动。

③让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模拟采访活动。

8.学习总结。

9.作业布置:

①仿照课文肖复兴说的“不下苦功夫,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这句话定一句励志的话,署名为:未来**家。

②以肖复兴同学的名义给叶圣陶先生写一封信,感谢他帮助自己修改作文并邀请自己到他家作客。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叶圣陶)

修改文章

一丝不苟(改、断、删、增)作品

请我做客

平易近人人品

给我印象

堪称楷模

《乌塔》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乌塔》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乌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

2.了解柯岩其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

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

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

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

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

《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学习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2.了解科学技创造的奇迹及威力。

3.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及变化。

4.能联生活实际,畅谈自己的感受及未来。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发散思维

1.当你按动摇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学你打开冰箱取冷饮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和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是否感到科学技术的神奇威力。

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方便?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点拨指导

1.理解词语:

“呼风唤雨”“世纪”,是谁来呼风唤雨?

2.分组讨论:

区别“发现”与“发明”,举例说明,哪些是“发现”哪些“发明”。

3.自主学习生字:

你用什么方法读准“赖、耕、潜、舶、哲”。

写字的时候,注意“赖、耕、幻、核”的笔画。

4.检查自学情况:

抽生认读,开火车组词。

5.熟读课文,勾出不懂的词句。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全文围绕哪一段来写的,勾出中心段(第一段)齐读。

2.抽生读第2自然段,找出关健词,师板书:

人类 靠 现代科学技术 呼风唤雨

3.自读第3段,回忆历史,“千里眼”“顺风耳”指什么?说明什么?师板书:

过去 用 千里眼顺风耳 寄托愿望

4.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说明科学技术发展之迅速、之神奇、之美好)。

5.默读第4段,勾画出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生归纳、师板书:

登上月球 潜入深海 洞察天体 探索奥秘

电视电话 因特网飞机火车 远洋船

6.齐读第5段,师总结板书:

回顾历程 科学创造神话 美化生活

展望未来 科技创造奇迹 改善生活

二、联系实际 讨论感受

设问:1.想想自己家里都有哪些科技产品?

2.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舒适和方便?

3.人们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有哪些改善?

三、畅谈收获 总结提高

总结:1.齐读全文,感受“呼风唤雨的世纪”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3.20世纪已经过去,二十一世纪属于我们,同学们,你们将怎样畅想未来?

四、布置作业:(选做)

1.练笔:未来的 2.绘画:科幻画

3.办小报:科技之光

《电脑住宅》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电脑住宅》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电脑住宅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感受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发挥想象力,设计一栋你心目中的电脑住宅。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电脑住宅所具有的其他功能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伙伴。我们通过电脑学习、工作,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这节课,我们要去参观一栋由电脑控制、指挥的住宅,它与我们普通的住宅有什么不同呢?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再读课文,思考:电脑住宅与普通住宅有什么不同?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电脑住宅有哪些奇妙的功能?边读边想,用笔在相应的段落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2.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1)根据室外的气象资料进行调节,为主人提供舒适的家居环境。

(2)大门具有保安功能,防止不明人物进入住宅。

(3)通过电脑,可以调运屋内自己需要的物品。

(4)厨房有一套教人做菜的电脑装置。

(5)主人休息时,电脑给人们提供舒适、安全的环境。

(6)浴室里,可通过电脑“预约”洗澡的时间。

4.高科技化的电脑住宅给我们提供了方便,在同学们所了解的其它的电脑住宅,还具有其它不同的功能吗?(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5.是啊,正因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才有了这一栋栋神奇的电脑住宅,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人人都能住进这具有奇妙功能的电脑住宅。

(四)课外拓展

如果由你来设计一栋电脑住宅,你打算怎样设计?想一想,写下来,在全班交流时一起来评一评,谁设计的是我们心目中的最佳住宅。

《飞向蓝天的恐龙》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

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书上恐龙图(恐龙能行走,并配叫声)。辽西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图、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段落(“其中,„„崭新的生活天地”),小黑板。

2.学生准备:各类恐龙的模型、图本、信息。字、词典。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2.质疑1.预习时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2.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抽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出示课件,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④过渡:这个问题放在第二节课去深入的研究。下面,我们先学习生字新词,扫除阅读障碍。

三、学生字新词

1.出示小黑板生字新词。

2.提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的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不仅„„而且 结合文中句子理解(后面意思比前面进一层)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四、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句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讨,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五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繁衍:逐渐增多

鸟翼:鸟类的飞行器官,由前肢演化而成,上有羽毛。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五、自读自悟第一、二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自读自悟,教师巡视引导。

3.小组讨论(要求:小组成员一起逐句讨论,有不同理解,说出理由)。

4.抽说,有不同意见可站起说出你的理解。

六、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恐龙怎么会飞的疑问,同时也找到第四自然段是这个疑问的答案。下面,我们来认真阅读第四自然段。

二、阅读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一)读P151第2题: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你对题目的要求怎么理解?(想象,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要认真阅读弄清有几句话,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用自己的话有条理说。

(二)弄清共几句

①先读书,用序号标出。

②抽说,出错教师点拨。(这自然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三)阅读、理解

1.默读想象,教师巡视引导。(给一定读书时间)

2.教师读,全体学生想象表演。(出示本段文字理解)

3.先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教师巡视引导。

4.小组讨论(要求:逐句讨论,每句意思。每人都说,不同的可根据课文内容讲出理由。达成共识。)教师巡视引导。

5.抽说,有不同意见,师生再谈、再说。(板收)

两亿三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样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殖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两足奔跑,有些四足行走;有些身体庞大,有些小巧;有些凶猛,有些温顺。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脑颅膨大,身体轻盈,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拍打,体表长出了羽毛,没有鳞片或甲。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上跳跃,降落,有了滑翔能力,后来能飞行了。地面上的有羽毛的孔龙奔跑,也学会了飞翔。所以一支恐龙就演化成鸟类,飞向蓝天了。

6.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a、引读;

b、齐读。

三、感悟

学了本文后,你有些什么感受?

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讨论、抽说)

科学技术发展。多学科学文化,去钻研事物„„。

四、理解文中表达准确的句子(P1513)

1.自读理解,并小声说说;

2.小组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

3.抽说(恐龙种类多,演化成多鸟类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一支”用得准确。演化需要非常长的时期,所以用“温长的演化”很准确。)

4.同学们以后在用词说话,写作时,学习准确确地运用词语。

5.找找本文还有这样的句子,读读、想想、说说。

五、拓展

交流搜集到的各种恐龙的图片,模型和信息。

六、回家搜集动植物或古猿演化成人的过程,下节课交流 第三课时

一、交流搜集的信息

二、学写田字格字

1.自己观察田字格的字:1)、写时注意什么地方;2)、间架结构怎么安排

2.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3.抽说、补充

4.扩词

5.书写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学习设计

学习内容:《飞船上的特殊乘客》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课程分解依据:让学生读中合作探究,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积 累、读中运用。

评价设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综合拓展。学习过程

学习时间

1课时

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小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心得 篇7

相同的目标

于东和张黎两位教师执教的课例同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的立志故事,收录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这一主题单元下。两位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相同呢?

于东老师的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在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衣衫褴褛、中华不振”等词语的过程中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理解词语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中华不振带给少年周恩来的心灵触动,学习在阅读中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

3.合作朗读人物的对话部分,在体会周恩来博大胸怀的过程中,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张黎老师的教学目标:

1.认识“崛、帝、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指导书写“嚷”。通过查字典、补充资料、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耀武扬威、铿锵有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理解“中华不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中都有“体会‘中华不振,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和少年周恩来一样成长。可见,两位教师对于文本阅读教学价值的挖掘是非常到位的。此外,两位教师都有生字的识记、新词的理解以及课文的朗读等环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定位

虽然两位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同,但我们发现,两位老师在达成目标时所采用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原因在于对目标的定位不同。

于东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学习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的方法;抓住关键信息进行预测的方法;学习通过角色转换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落脚点在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张黎老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语文的本体知识上,即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

不同的思路

目标定位的不同,使我们看到了两节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张黎老师运用“扫清生字障碍——初步把握内容——品析‘中华不振”的三步教学策略,于东老师采用了“质疑——释疑”的导读策略,没有进行大块、集中地识字环节,同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能有的教师会产生疑惑:生字新词都读不准,不理解,句子都读不通,怎么能理解得深入、体会得深刻呢?

想想我们常态的阅读,遇到一个不认识的词语,是停下来查字典,知道它的读音、词义后再阅读;还是先跳过去,凭借着上下文的联系来推想它的意思呢?其实,汉语言学习有这样一个规律,即模糊意会。一篇好的文章必然是一个“自足”的空间,必然会在字里行间通过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解释、补充和勾连,构建起对主旨的诠释。除非这个词对我们阅读形成了障碍,如果不理解,就不明白文章写了什么,这时我们才会关注到这个词,才想到去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而这种现象,却是很少出现的,况且我们有多少时候会随身携带着一本字典呢?必是在阅读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激发了想要理解、积累这个表达准确的新词的欲望,才产生了查阅工具书了解它到底读什么的动力。至于句子读不通顺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让这些生僻、难读的句子和学生反复见面。语言实践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读好了。此时,理解文章内容处在显意识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语言学习处在潜意识里。

这样的设计更接近于我们的常态阅读,拿到一篇文章,首先吸引我们的是那些不认识的生字新词,还是那些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呢?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喜悦、愤怒、伤心、兴奋等审美体验。待享受到审美体验后,才激发了探究文章写作妙处的欲望。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得意忘言,以意烛言”。

不同的策略

在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时,两位教师选用了不同的导读策略。张黎老师采用演绎的方式进行导读,即抓住具体的细节来感受“中华不振”,通过对“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地”的理解来体会“中华不振”,这也是大家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

可以说,这些词语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易理解。通常的做法是教师通过补充资料、播放影音资料等直观的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

张黎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知道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吗?不用借助资料,这篇文章就能够帮助你理解。租界到底是个什么地方?看看描写租界地的语句,想象租界地的情景,里面有什么样的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看出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是很强的。这样的学习活动比简单的给予更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感性的理解带给学生更大的触动。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会思考,乐于思考。

于东老师采用了“质疑——释疑”的导读策略。在1~7自然段的教学中,学生的疑问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正是这样的蓄势,才有了后续的情感迸发,同情、气愤、委屈……这些最真实的感受从学生的心底涌出,学生循着文脉走入到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中。

这种教学策略的成功选择,在于教师发现了这篇文章的内部诱导机制,即文章吸引着读者往哪个方向思考,该如何思考。只有走进文本,想人物所想,忧人物所忧,才能有切身的体验,这就是这类文体的阅读规律。其实,南朝文学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就曾提到过这样的阅读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样的教学不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口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自我发现、自我理解、自我修正。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考验的是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学生的表达又都指向了对文本的理解,考验的是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

教师从学生的表达中,找准了教学的起点。学生要么忽略关键的语句,理解得不够深刻;要么忽略了前后文的联系,思考出现了方向上的偏差;要么忽略了读文想象,情感体验得不够深刻……当这些影响学生语言发展的因素都找到之后,再进行点拨提升,才真正实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状态。

异融为同

相同也好,不同也罢,其实,我们就是要通过比较探寻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理解是难点,语言学习是重点。语言要想发展得迅速,就要有意识地进行语言积累。

我们完全可以将两位教师的教学进行整合。在第一课时,运用于东老师所采用的“质疑——释疑”的导读策略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产生探究作者写作妙处的欲望,这也是第二课时语言学习的教学内容:先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入张黎老师词语教学的环节,通过盘点的方式进行语言学习。通过考查,了解学生无意识学习语言的效果,进而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和点拨,最后进行写字指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8

Miss Fu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付老师,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总理我们都很熟悉,周恩来总理是全国人民敬爱的好总理,他小时候非常喜爱阅读,小时候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梦想。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当时就很痛心,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中国人自己却不能去!

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

听了周恩来的故事,同学们有何感想?“少年智国家智,少年强国家强”。有的同学说:“读书可以让中华崛起,而现在我们国家繁荣昌盛,却为何又要读书?”

同学们,你们可否知道?美国的第77艘航空母舰已经在近日下水,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在哪?仅凭几艘驱逐舰怎么对付窥视东海油田的日本人?中国制造的优质电子产品在哪?看看你听的随身听,看看你戴的运动表。都刻着索尼,松下,三星吧。你认为这些名牌标识象征着财富吗?错,它代表着我们中国人的无能!很多中国人讽刺日本是一个劣等的民族,称其为“小日本”。1994年第十二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看看我们操场吧,同这样一个“劣等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又会怎样?

为什么日本会是一个令人敬畏的民族?因为日本人热爱阅读,热爱学习。日本的国民教育水准是全世界最高的(美国仅仅在精英大学的教育上比日本强)。日本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这个现象就是,在乘坐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大多数日本人都不会大声喧哗,而是选择闭目养神或者是看书。日本前首相小泉,前不久说过一句很自豪的话:连日本的流浪汉都热爱阅读。

也许你会想,我们小学生没有承担责任的机会。其实不然,我可以明确的高诉大家:责任无处不在,小学生是打好基础的关键时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在大家可以低头看看周围四处纷飞的垃圾,可以听听卫生间里哗哗流水的阀门,可以想想小书吧看完书后随手乱扔的书籍。我们俯身捡起一片纸,关上一个阀门,把书放回原处,就是责任,就是爱国!不要轻视这样的小事。我们每个同学应该从小就有危机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努力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9

读书就像作画,有的人画出了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绿荫,秋天的收获,冬天的希望。而有的人却画出了春天的寂寞,夏天的焦躁,秋天的凄凉,冬天的悲哀。画的色彩如何,全取决于作画人本身对读书的态度。

在周恩来年少时,他的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在古,李悝开法家之先,商鞅成法家之果。李悝之魏国富强,商鞅之秦国崛起,从而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扩张征服,可见,他们是在呕心沥血为中国之崛起而付出啊。

“法以治国,侠以补世”,“兼爱,非攻”的墨子,开启中国侠义文化之源头,身体苦行只为天下庶民,五千年上下无出其右,由此可知,墨老先生是为中国之崛起在奔走啊。品读他们的作品,可感中华崛起之底蕴深厚,诸子百家之意蕴深远,他们注重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兴衰,早在千年前就为后人的崛起留下了难以估计的精神财富,留待我们细细品味,吸收,理解。

在今,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体现了他对民间语言的精心研磨和对湘北习俗的细致展示;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单位》《官场》《官人》,体现了如今的官本位制度;李锐《厚土》浓郁的乡土气息。

更不用提巴金、冰心、茅盾、老舍、叶圣陶、沈从文等著名作家的各种名作了。

品读他们的作品,感受如今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与爱护。他们就像吹拂森林的清风,用无声的关怀滋养我们的精神花园,让我们从精神上站起来,成为震惊世界的巨人,让中华民族崛起!

西学东渐,品读西方文学,增广自己的知识面。荷马的《奥德修纪》;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但丁的《神曲》……一部部名著是西方一步步走向富强的脚印。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民族富强的根源,取其之所长,补吾辈之所短。

书籍没有界限,无论是古是今,是东方文学亦或是西方文学,都是我们品读的选择,如莎士比亚所言“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如今我要补上一句“书籍是民族崛起的基石” 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为神龙的苏醒而奋斗!

高二(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10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出生在封建王朝末期,曾经留学日本,精通英、法、德、俄、日五种外语。在周恩来总理78个年头的坎坷人生中,看过多少人民在水火之中的惨剧,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且不忘祖国遭受过的屈辱,为了中华的崛起而发奋图强,他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读书,就算到了晚年,他还坚持每天工作数小时,时刻不忘人民的利益和安危。

虽然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安居乐业,更要为祖国,为自己读书,发扬老一辈精神,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现在,是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需要人才的时候,有了人才和技术就不会落后,就不会被挨打,就不会被瞧不起,这样国家才能富强起来,人民才会过上好日子。连革命先烈都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读书,在新时代幸福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篇11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学会用“不但„„反而„„”说一句话。

3、懂得从小立大志,在远大的理想,日后才能为祖国、社会做更大的贡献。【教学过程】

一、读远大的志向,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志向。齐读。(指导朗读。)

2、回忆:少年周恩来为什么立下这样的志向?

3、总结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在课文当中,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这个词语的意思?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些地方,读一读。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二)生汇报耳闻中华不振

1、是什么原因驱使着他去租借看个究竟?生回答指读对话提问你从伯父的话中听出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 是啊少年周恩来也感到疑惑不解,请你读一读相关的句子,从那看出他疑惑不解?

(三)生汇报中引导学生认识租界

1这一连串的疑惑找到答案了么?他是怎么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哪一段写到了租界? 2指读7自然段

(示范读第一句)你知道了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的地方。3出示租界内图片及句子指名读提问:与别处大不相同,别处是哪里?(租借外),出示租借外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写一写这里怎么与租界内大不相同了?提示:一条条,街道两旁。

学生写,读租界内后读租借外感受中华不振 提问你有何感受?生气

(四)师:是的,这就是租界,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师配乐读)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课件出示。)

⑴ 你找到的是哪一句话,请你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

巡警

⑵ 那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本来要怎么做?应该怎么做?

(指名说、说后指名读。)

巡警 ⑶ 这句话作者用了一个关联词道出了一个是非颠倒的事实。谁知道是哪个关联词。(指名说。“不但„„反而„„”)指导朗读。

妇女 ⑷ 可是,她一心所盼望的成了这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事实。你能用上“不但„„反而„„”来表达吗?

⑸ 我听出了你的忿忿不平!难怪他的伯父对周恩来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学生读。)小结:今天,周恩来明白了伯父的话──那就是中华不振!师:中国巡警的行为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更刺痛了亲眼目睹这一幕的周恩来的心!还有谁的行为刺痛了你的心?

妇女衣着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lán)褛(lǚ)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课件出示。)⑴ 指导朗读这句话。

⑵ 听得出来,同学们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从“得意扬扬”中,你读懂了什么?

洋人师:这个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洋人太令人气愤了!指导朗读。并用“不但„„反而„„”这个关联词说一说。

师:读着读着,这句话中刺痛你的心的仅仅是洋人吗?生:衣衫褴(lán)褛(lǚ)(──贫穷)哭诉。

妇女师:她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此时此刻,她会哭诉些什么呢?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指名说)指导朗读。

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周恩来才明白伯父所讲的原因,那就是“中华不振”!围观的中国人师: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刺痛了你的心,你也想读读的?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紧握着拳头”你读懂了吗?同学们,如果你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当时你也在场,你会怎么做?

师:可他们这么做了吗?(生齐:没有。)引读:在外国租界里„„

能说说你此时的感受吗?出示句子对比读听出什么?(指导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说出反问句的意思干收发文具的作用。)

师:是啊,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师: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屈辱的历史。4(资料)配乐 师:由于当时中国政府的腐败、国家的落后,帝国主义的炮火无情的轰炸在我华夏大地上,政府被迫同意侵略者在中国的大地上圈地建房形成国中之国,这就是租界内豪华的建筑,而中国人却无权靠近它,这样的租借遍布我国的大江南北。帝国主义的侵略者在我中国的大地上横行,可怜我的炎黄同胞,受尽欺凌,流离失所,背井离乡残造杀戮。此时此刻你有何感受? 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配乐

生:„„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 生:中华不振。

② 整合前面,进一步感受中华不振:

正是因为

,所以他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立志

师:看着这一幕一幕,作为中国人,你的心能平静吗?而亲身经历这样一幕的周恩来更是心潮澎湃。读──从租界回来后„„

他到底在想什么呢?请你联系修身课上的回答说一说。

2、反馈:

从租界回来后,他的一切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读一读去租界前周恩来疑惑不解的句子,周恩来想了很多很多,他想„„他想„„他想„„

3、少年周恩来是这样想的,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读: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因而在一次修身课上,他这样清晰而坚定地说── 他这样铿锵有力地说──

师;这是怎样的志向?为什么?读其他学生的志向

4、为了实现这远大的志向,为了振兴中华,为了拯救百姓,他留学欧洲,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他在环浦军校培养人才,他屹立在抗日的最前线,他和老一辈革命家缔造了新中国,他大力发展经济,即使身患癌症也要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少年时立下的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从此,周恩来更加发愤读书。并时刻不忘读书救国。(板书上添加箭头)请同学们默读124页的阅读链接。把你认为特别重要的句子划一划。

交流。读得懂吗?

讲解:这首诗的意思是我东渡日本求学,将深入研究各种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我刻苦钻研为的是学成之后为祖国和人民做一番大事业。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周恩来救国救民的壮志雄心!

四、拓展学习,学会立志

师: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文] 篇12

教学目标:

1、会读8个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新词,联系背景来领会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学习生字、新词,并理解词义。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现在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2、让我们来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小时候是为什么目标而读书的。(交流搜集到的周恩来的资料)

3、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理解题意:中华——中国,之——的,崛起——振兴,兴起

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5、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要强调“之”的轻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求: A、把预习时画住的字词读准确。

B、都统每一个句子,注意画出四字词语。(学生自由读文,并画生词,教师教师巡视)

2、汇报字词的学习

(1)教师出示会认的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自读并指名领读。

崛起

帝国主义

模范 驱使 巡警 吵嚷

惩处

铿锵(2)教师出示会写的字词,认读,并指导书写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闯入

妇女 a 学生领读词语

b指导书写:范——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巡——前三笔是撇点,不是半圆,写是注意距离不要远

嚷——右半部要紧凑些,且右半部中间是三横两竖。(3)教师出示四字词语,学生认读领读,并继续指导书写 帝国主义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a指导:振——半包围里面不要加撇。

b这些词语当中,你知道哪个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个的意思你不知道?(学生理解词语,说的时候要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过渡: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字词啊,哪让我们回到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几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学生读文并指导汇报:

第一件事:伯父去接他,并从伯父口里得知了中华不振。第二件事:周恩来在租界里亲身体验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三件事: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同学们真会思考,你们能在找找这几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地点吗?

3、你可以按地点的变化给课文分段吗?

四、总结: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请看大屏幕,这些词你还认识吗?

伯父

模范

巡警

吵嚷

惩处 抱负

胸怀

喝彩

闯入

妇女

帝国主义

疑惑不解

风和日丽

灯红酒绿

热闹非凡 耀武扬威

左顾右盼

衣衫褴褛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2)回忆一下,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2、是什么原因使年仅12岁的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的?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讨吧。

二、品读课文,感悟周恩来的立志过程。

1、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时的周恩来就很关心国家大事。(1)课文中,与“中华崛起”相反的词是哪个?

(中华不振)

(2)周恩来最早是从哪里知道的中华不振?

(从伯父的口中)

(3)那么这个时候的周恩来,是不是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呢?

让我们读读第一部分,这时候的周恩来给你什么印象?(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的事,爱祖国。。。。)(4)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个这样的孩子?(5)那你能读读这些句子吗?

(注意指导读出疑问的语气:与伯父的对话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周的思考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此时的周恩来还不能深切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那让我们跟着周恩来一起去体会。

(1)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中华不振”来?用直线画住。(教师巡视学生,并给与指导)

师:找到句子的同学读读,看有没有更深的体会,更多的发现?(2)交流汇报,说句子,谈感受,指导朗读 过渡:我们按顺序来,先从7段开始:

A、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a、、你能谈谈你的体会吗?

b、、哪个字最能体会到“中华不振”?(“闯”)

自己的地方还用闯吗? c、、读好这句,“闯”字重读。

B、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a、、、抓住“大不相同”理解:这一带是怎样的?那么别处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词来概括。(冷冷清清

萧条。。。)b、、、那你能把这种不同读出来吗? 自己试读——指名读

教师小结:这里灯红酒绿,而在这之外的其他地方却冷清,萧条。这一对比,你更觉得——(学生齐答:中华不振了)过渡:第8段中,同学们又找到哪些句子?

A、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a、、、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b、、、你从哪个词上体会到的?(得意扬扬)c、、、洋人得意扬扬和妇人的什么对比?(哭诉)

d、、、妇人为什么哭诉? e、、、被压死亲人的妇女在那哭诉着,可能说什么? f、、、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过渡:按道理来讲,这件事应该怎么处理?那么中国巡警是怎么处理的?)

C、谁知中国的巡警不但不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a、、、此时,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最想说什么? b、、、带着感情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现场还有围观的人,那么他们能做些什么呢?)D、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a、、、你能想象围观的人的表情及动作吗? b、、、围观的人会怎么劝说?

c、、、此时,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沉痛、悲伤、、、、、、)

d、、、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华不振)(3)补充资料,激发情感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时期还有哪些这种侵略,欺压,中华不振的事情吗?

A、学生补充资料

B、教师播放资料,学生深切感受“中华不振”的情景。师:看完这些资料,你想说什么?

3、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师过渡: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周恩来回来后经常坐在那里沉思,那么他在想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打开书,读读课文第三部分。

(1)学生读,(2)此时的周经常沉思,那么他可能在想什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他是怎么说出这句话的?(坚定、清晰)(4)谁能坚定清晰地读读这句话?

(5)那么周恩来说这句话是一时兴起吗?(不是)

你从哪里看出来不是?

(6)体会周恩来由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过程。

他开始的不明白中华不振,到亲眼目睹,到亲身体会,到沉思,最后才立志。

(7)你能把周总理的志气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是啊,周恩来的志气可谓远大。所以,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1)这里的此指什么?(振兴中华)(2)有了知识可以干什么?

(3)那么,如今的中国已经“振兴”,已经“崛起”,这和老一辈无数立过此志,为此志奋斗奉献过的人的努力离不开。同学们认真想想,如今我们为什么读书?(为中华之更强大读书)

(4)老师送大家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过进步。

2、同学们,如今我们国富民安,再也不用受帝国主义欺凌,可是,最近日本宣布我国的钓鱼岛是他们国家的,并单方面宣布对钓鱼岛领土及海域的主权,对这件事,你们有什么看法或想法?你觉得我们该让步吗?

上一篇:阅读近义词下一篇:初中语文教研活动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