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2024-06-09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精选6篇)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篇1

阅读下面古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游湖的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有人认为“桂花〞一词,有点题之妙,你同意吗?作简要说明。

2、将末句的“落〞字改作“在〞字,你认为哪一个更有表现力?为什么?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找出能表达季节特点的词语。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诗中写景从

写到,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2、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本诗系作者从被贬地岭南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所作。

1、赏析首句中“断〞字的表达效果。

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1、这首诗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夜雪的?

2、从诗歌描写的情景中,你可以感知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诗中第二句中“ 遍绕〞“日渐〞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2、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是什么?这首诗寄托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江郎山和韵①

宋·辛弃疾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②。

正直相扶无倚傍,支撑天地与人看。

【注释】①和韵:唱和别人诗词,仍采用原诗的韵。

②干:求取,这里指接触的意思。

1、这首诗写出了江郎山山势、的特点。

2、诗人借描绘江郎山表达了怎样的人生理想?

答案:

1、答: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多〕;写出桃花娇艳欲滴的美丽。2、答: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1、答:桂花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又可指传说中的月亮上的桂树,这就暗写了诗人在望月,从而表现了更丰富的美的联想,因而“桂花〞有点题之妙。

2、答:“落〞字更有表现力,它能给人以动的形象,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

1、答:柳条、藤蔓、黄莺。

2、答:以“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的“频啼〞,化无情为有情,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物的的挽留、眷恋衬托出人与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1、答:淡白、深青

2、答:惆怅。作者由花开花谢,春光易逝,想到人生短暂,年华似水,发出“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惆怅〞一词包含作者对生命短促的感慨和无奈的思想感情。

1、答:院内

院外

2、答:拟人,把山水写成富有生命情感的亲切形象:水绕农田,仿佛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青山排闼,仿佛是争相前来为主人庭院增添色彩。

1、答: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诗人的思家之切。

2、答:诗人因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的复杂心情。

1、答:触觉、视觉、听觉

2、答:孤寂凄冷

1、答:表现作者痴迷、流连忘返的情景。

2、答: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此花开尽更无花〕,寄托作者对高洁隐逸人格的追求和孤傲个性的自我欣赏。

1、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2、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1、答:高直、陡险

2、答:要做一个刚正不阿的人,人生要建功立业。

新埭中学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篇2

关键词:初中生;古诗文;阅读;意义;方法

一、古诗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中华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结晶,初中新课标给了中华古诗文十分重要的位置。中华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提高的“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学好古诗文,对于培养中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塑造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养成勤奋上进、堪当大任的民族精神,必不可少。要不断提高古诗文的阅读理解能力,逐级上升,循序渐进。初中是承前启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阶段。

古诗文的学习,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不行的,平时欠缺,到了考前临时抱佛脚于事无补。日积月累,拾级而上,才能兴趣盎然地逐步登上中华古诗文阅读鉴赏的殿堂。

二、古诗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

古诗文课外拓展阅读,就是给初中生铺就的逐步登上中华古诗文阅读鉴赏殿堂的坚实的台阶,它要具备几个功能。

1.实用性

它可以作为课内外补充教材或作业使用。要学好古诗文,仅凭教材中规定的古诗文篇目,远远不够。古诗文,选择内容要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连,或同一作者的作品,或同一题材,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利于拓展,便于比较,易于理解。

2.选材多样

教师选文的标准有以下标准。一个是注重中华文化的全面熏陶。诸如读书、做学问、修身、齐家、为官、治国、人际关系、思乡、爱国、审美、哲理、科技,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注重中华传统美德的感染,诸如诚信、坦荡、善良、乐观、勤奋、以天下为己任。

另一个是注重风格或语言。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自信,一种坦荡达观的人生态度。选取风趣幽默而又内容丰富深刻的文段,从浅层次上说,是为了使同学们学有兴趣,从深层次上说,是为了“塑造”健全的人格。

3.明确的目标

推荐或使用的课文,既要使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要让学生有所得,有所悟,是语文教师进行古诗文课外拓展追求的总目标,它不是只供消遣的轶文趣事之类的读物。因此,它有如下的目标:一是着眼巩固相关的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初中学生的积累远远不够,而且农村学生阅读面就狭窄,古诗文基础知识积累是重中之重;二是着力提高古诗文鉴赏、评价水平,这是新课标大力倡导而农村初中生最欠缺的;三是在练习中巩固和获取经验

4.鲜明的特色

第一是教材和文本的使用上。整体感知是学习的第一步。必要的注释和指导阅读是重要环节,让同学们在初读并获得大体印象后,进一步在整体上把握全文“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以免违背阅读理解的规律,零敲碎打,没有整体印象而用滥文本,白费苦心。有了第一阶段的阅读,再辅助参考译文和必要的基础练习,加以巩固强化。

第二是新颖的练习。教师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要关注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古诗文阅读中、高考题的未来几年的命题趋势,重点是鉴赏评价和个性化阅读理解题型的设计。要努力在上述两类题型的设计上,借鉴先进地区中考题的长处并努力出新,着力研究、创设即将出现的题型,以便同学们在未来的考试中抢占先机。

第三是适度的分量。负担过重,仍是目前农村初中生心神俱疲的问题。既有不具备阅读基础的问题,也有时间被农活占据的问题,还有离校后就无人辅导的问题。每学期选择一定的量,每周一篇,既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又有益于日积月累。

第四是有效的衔接。课外阅读要有助于同学们古诗文阅读兴趣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知识的巩固、鉴赏和评价水平的提高,又注重应试能力的不断提升:一是所有练习题的内容乃至语言表述都与全国先进地区的中考试题基本同步;二是七、八、九三个年级,每册都适量编入一些近年水准较高的中考古诗文试题,九年级的分量更重——实质上可起到考前强训的作用。

三、古诗文课外阅读的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可以综合采用多种方法。

1.故事梗概法,由老师先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述故事的大概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渴望了解名著的欲望。这种方法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更为有效,他们的知识储备和阅历还不能解决浅显的古詩文阅读。

2.观看视频法,利用现在普及的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观看一些名著的影视作品,从而激发学生详细了解名著的欲望。

3.资料交流法,可让学生在看名著之前,交给有条件的同学搜集资料的任务,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名著的资料,然后在班级交流的搜集的材料,从而主动地对名著有所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四、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教师要为每一节阅读课做好充分准备,以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2.准备好必备的阅读工具。如笔记本、工具书等。

3.做好学习小组的安排。阅读能力好、中、差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有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

4.阅读后及时交流阅读的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成就。如写读后感,开展演讲比赛等。

5.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方法贯穿阅读课的全过程。开展阅读课一方面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从而为其终身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阅读方法的教学一定要贯穿阅读课的全部,可尝试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不动笔不读书。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批注,对一些优美的词、句、段可以进行摘抄,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2)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对于名著,应教给学生阅读技巧,在一些精彩的部分可适当作些停留,仔细研读,作深一层次的思考。这样既能够提高阅读速度,又能够吸取文学作品中的精髓。(3)将课内阅读分析的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中。学习是为了使用,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可以将课内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运用到课外的作品中,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课外背诵古诗词赏析 篇3

赵师秀(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文:

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诗人(赵师秀)无聊地轻敲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

赏析:

黄梅时节的夜晚,细雨蒙蒙的下着,乡村的池塘传来阵阵蛙鸣。诗人约一位朋友来做客,可等到半夜也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伴着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语近情遥,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寂寞的心情。诗用对句写景,富有时令与地方特色。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稍有些失落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全诗生活气息较浓,又摆脱了雕琢之习,语言清丽可诵。

1.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含蓄而有韵味地描写诗人怎样的情景? 2.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情? 3.主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4.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

5.“闲敲棋子”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请结合全诗作简要的赏析。

6.请你自选角度,对“闲敲棋子落灯花”一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 雨夜等候客人

2. 落寞、失望、焦躁、怅惘

3. 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4. 不能。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5.末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下棋,可是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百无聊赖之际,有意无意地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将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貌似闲暇,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烦闷。

6.示例一:一个“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一个“敲”字,把主人约客久等不至的心境(急、气、失落、无奈等)刻画得极为生动,使本句成为揭示内心世界的佳句。

示例二: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他在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对友人“有约不来”,只能自己独自打发时光时内心的落寞、失望、焦躁、怅惘,可谓写一细节而尽传精神。示例三:【创新研读】 闲即“闲适”,作者通过细节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闲逸、散淡和恬然自适的心境。

二:(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对最后一句赏析

(3)“黄梅时节家家雨”了表明季节是 季,这是 地区特有的景象;“草池塘处处蛙”表面写热闹,实则 出环境的寂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妙在用乍一看非常自然的闲逸恬静写出了诗人、的内心。

参考答案

1)诗中开头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最后一句赏析:最后一句“闲敲棋子落灯花”。“闲敲”之“闲”,应当仿佛偶凭小几,百无聊赖,适见案头笔墨,于是顺手拿过,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笔涂去,一如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之意趣。诗人也便应是这样坐于灯前,遥等客人不至,百无聊赖,适见局中棋子,于是顺手拈起,随随便便,漫不经心,信手敲去,何来焦灼之感?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焦躁。(3)夏,江南,烘托(衬托),惆怅、失落或怅惘、焦躁。

三: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1分)

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3分)参考答案

1.(1分)营造了单调、寂寞的氛围。(意对即可)2.(3分)①“敲”写出了客人迟迟不来的焦急,“落”写出了客人不来的失落与无耐。(2分,意对即可)②“敲”与“落”衔接紧密,将等待客人到来的心境刻画得极为生动。(1分,意对即可)

四【经典试题】

1、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人来访时的感受。

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未至,却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

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2、诗中主人公当时是什么心情 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出来的? 3.用自己的话将第一、二句话所表现的场景描绘出来。2分

4.“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试说说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C(提示:前两句是诗人听到的“景”,诗人盼望朋友到来,侧耳细听,没能听到朋友的脚步,只听到雨声和蛙声;这两句也暗中点明朋友“不来”的原因。明乎此,最后一句的“闲敲棋子”的“闲”就不能理解为“悠闲”“闲适”,而是闲得无聊。)

2、诗人当时侯客不至,心情烦躁不安。通过一个细节描写“闲敲棋子”表现出来。

3.参考示例: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直入诗人心间。4.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

《约客》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头两句,对偶,反衬。写出了江南梅雨季节的夏夜之景:雨声不断,蛙声一片。读来使人如身临其境,仿佛细雨就在身边飘,蛙声就在身边叫。这看似表现得很“热闹”的环境,实际上诗人要反衬出它的“寂静”。

约客描写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前两句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作者的心态是完全放松的,因为他一直等到了“夜半”,从第四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朋友的到来有所期待,但即使没来,也同样是快乐的,因为在古代中国,灯花爆落是喜讯的前兆。“闲敲棋子”也不一定是无谓地动作,而是有可能自己在打谱(当然,这仅是本人根据全诗的意境作出的猜想),总而言之,全诗表达了一种安适、闲雅的心情。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题】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三十,属相和歌辞中的平调曲。《乐府解题》说这首古辞“言芳华不久,当努力为乐,无至老大乃伤悲也。”把“努力”理解为“努力为乐”,显然是一种曲解。汉代的五言古诗,许多是慨叹年命短促、鼓吹及时行乐的。这首诗从整体构思看,主要意思是说时节变换得很快,光阴一去不返,因而劝人要珍惜青年时代,发奋努力,使自己有所作为。其情感基调是积极向上的。

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高中课外古诗文默写强化练习 篇4

(一)①,不成器。人不学,(《礼记》)②千里之堤。(《韩非子》)③,疏而不漏(《老子》)④人非圣贤。(《汤赋》)⑤月晕而风。(《宋·苏询》)⑥运用之妙。(《宋史》)⑦十年树木。(《管子》)⑧蓬生麻中。(《曷冠子·天则》)⑨当局者迷。(《新唐书》)⑩言之无文。(孔子)11.持之有故。(《荀子》)49.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志》)50.良药苦口利于病。(《孔子家语》)51.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老子》)

课外名句默写强化练习

(二)①,不耻下问。(《论语》)

②出淤泥而不染。(宋·周敦颐《爱莲说》)③随风潜入夜。(唐·杜甫《春夜喜雨》)④月上柳梢头。(宋·朱淑真《生查子》)⑤天阶夜色凉如水。(唐·杜牧《七夕》)⑥不以物喜。(宋·范仲淹《岳阳楼记》)12.,寸有所长。(《楚辞》)13.兼听则明。(《汉·王符》)14.皮之不存。(《左传》)15.避其锐气。(《孙子》)16.,死于安乐。(《孟子》)17.有则改之。(《宋·朱熹》)18.(《战国策》)19.失之东隅。(《后汉书》)20.(《后汉书》)21.,更进一步。(《宋·释道原》)22.宁为玉碎。(《北齐书》)23.(《后汉书》)24.知人者智。(老子)25.周公吐哺。(曹操)26.,鲜克有终。(《诗经》)27.为者常成。(《晏子春秋》)28.高山仰止。(《诗经》)29.从善如登。(《国语》)30.山不厌高。(曹操)31.木秀于林。(《运命论》)32.精骛八极。(《文赋》)33.投之以桃。(《诗经》)34,逸于作文。(元·程端礼)35.读书百遍。(《三国志》)36.不愧于天。(《诗经》)37.静以修身。(《诚子书》)38.(《老子》)39.山积而高。(刘禹锡)40.读万卷书。(《画旨》)41.仰之弥高。(《论语》)42.路遥知马力。(《元曲选》)43.只要功夫深。(古语)44.少壮不努力。(《长歌行》)45.人无远虑。(古语)

46.老骥伏枥。烈士暮年。(曹操)47.水至清则无鱼,(《大戴礼记》)

48.—年之计在于春.。(《南阳萧绎》)

⑦冯唐易老。(唐·王勃(滕王阁序))

⑧读书足以怡情。(培根《谈读书》)⑨日啖荔枝三百颗。

(宋·苏轼《惠州一绝》)

⑩鉴于往事。(宋神宗评《资治通鉴》)⑾(《晋书》)

⑿太公钓鱼,(《武王伐封平话》)

⒀俭,德之共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⒁余音绕梁,(《列子·汤问》)⒂,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⒃其文约,其辞微,其行廉。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课外名句默写强化练习

(三)①路漫漫其修远今。(屈原《离骚》)

②尺有所短,(《楚辞·卜居》)③满招损。(《尚书》)

④辅车相依,(《左传·僖公五年》)⑤,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⑥知人者智,(《老子》)

⑦工欲善其事。(《论语·卫灵公》)⑧,勿施于人。(《论语·颜渊》)⑨(《论语·卫灵公》)⑩,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⑾(《孟子·尽心上》)⑿(《孟子·告子下》)⒀蓬生麻中。(《荀子·劝学》)⒁流水不腐,(《吕氏春秋·尽数》)⒂一张一弛。(《礼记·杂记下》)⒃桃李不言,(《史记·李将军列传》)⒄不鸣则已,(《史记·滑稽列传》)

⒅水至清则无鱼。(《汉书·东方朔传》)⒆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三国志》)

⒇,不为瓦全。(《北齐书》)

课外名句默写强化练习

(四)1.清水出芙蓉,(李白《论诗》)

3.谁言寸草心,(孟郊《游子吟》)4.,不止不行。(韩愈《原道》)

(《宋史》)(《管子》)(《新唐书》)⑩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杜甫《蜀相》)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曷冠子·天则》)

5.试玉要烧三日满。(白居易《放言》)11.(《荀子》)6.身无彩凤双飞翼。(李商隐《无题》)1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7.由俭入奢易。(司马光《训俭示康》)13.兼听则明,倔信则暗。(《汉·王符》)8.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14.(《左传》)9.山高月小。(苏轼《后赤壁赋》)10.(叶绍翁《游园不值》)

12.将在谋而不在勇,(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3.牢骚太盛防肠断,(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4.一万年太久。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5.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16.(《孟子》)1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宋·朱熹》)19.(《后汉书》)20.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21.(《宋·释道原》)22.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23.(《后汉书》)24.(老子)

11.,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18.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15.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自嘲》)25.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16.心事浩渺连广宇,(鲁迅《无题》)26.(《诗经》)17.九曲黄河万里沙。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19.众鸟高飞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20.,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2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29.(《国语》)31.(《运命论》)32.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文赋》)33.(《诗经》)(元·程端礼)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36.(《诗经》)37.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诚子书》)38.(《老子》)39.(刘禹锡)4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画旨》)41.(《论语》)4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曲选》)43.(古语)44.(《长歌行》)4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语)

46.(曹操)4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48.—年之计在于春.(《南阳萧绎》)49.(《三国志》)5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5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强化练习

(二)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28.(《诗经》)。(王安石《元日》)30.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曹操)

答案

强化练习

(一)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韩非子》)③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汤赋》)(《宋·苏询》)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6.(李商隐《无题》)

(宋·周敦颐《爱莲说》)7.(司马光《训俭示康》)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宋·朱淑真《生查子》)9.(苏轼《后赤壁赋》)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七夕》)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范仲淹《岳阳楼记》)⑦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唐·王勃(滕王阁序))

(宋·苏轼《惠州一绝》)

(宋神宗评《资治通鉴》)⑾管中窥豹,时见一斑。(《晋书》)

(叶绍翁《游园不值》)

11.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争报恩》)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

13.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4.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⑧读书足以怡情,文彩藻饰太盛则矫。(培根《谈读书》)12.将在谋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

⑿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武王伐封平话》)⒀俭,(《左传·庄公二十四年》)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列子·汤问》)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强化练习

(三)①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楚辞·卜居》)(《尚书》)

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战国策·赵策》)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论语·卫灵公》)(《论语·颜渊》)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庄子·养生主》)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孟子·尽心上》)(《孟子·告子下》)(《荀子·劝学》)⒁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礼记·杂记下》)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史记·滑稽列传》)

(《汉书·东方朔传》)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北齐书》)

强化练习

(四)1.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论诗》)

2.(杜甫《蜀相》)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4.(韩愈《原道》)

5.(白居易《放言》)

(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5.(鲁迅《自嘲》)

16.心事浩渺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无题》)17.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1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19.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20.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 篇5

◆ 作者借 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 ”,劝勉。(惜时劝学)。◆ 写法有何特点?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东皋薄暮望,” 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 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 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颈联写的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本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2、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情景交融,请分析。

用心

爱心

专心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对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 “涵虚”句中“太清”指天,“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B “欲济”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C “端居”句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D 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2、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B 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C 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D 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5、后两联一语双关,请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1)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 ;②乡关:。

(2)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送 友 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写送别之景,其中“横”与“绕”写得极妙,试分析。

2、颔联写送别之事。其中“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3、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4、尾句“班马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自古“秋”“愁”难离,马致远有。王绩有。

2、“晴空一鹤排云上”,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首联中“惬”意为 ;颔联中“迷”指。

用心

爱心

专心 “ ”。“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

2、颔联中“改”与“迷”妙在哪里?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诗中与“鸟鸣山更幽”意境相类似诗句是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 宋 苏轼

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片写景,描绘清新明丽的春景,流露出词人 心情。下片议论,表达出词人 的精神和 的人生态度,2、同为《浣溪沙》,晏殊却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抒发了词人对 的感伤。(感时伤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用心

爱心

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浅谈 篇6

传统的教法是: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沉默是金”。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有时经老师的讲解后,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神韵。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只得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本人对初中古典诗词赏析的教法进行了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遵循原创规律是前提

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是一种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字样式。除有特定的音韵、节奏、格律外,好的诗词结构还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首创性。其形象来源于诗、词人对社会积累的提高和社会原型的抽象。这是一个将生活的丰富内涵与作品浓缩的外延相统一的过程。它既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也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它要求表现的语言简洁。凝练、含蓄、深邃。因此,从表现层面看,它朴素、简单,却又内蕴机巧,奥妙无穷。因此,教师遵从原创规律,形象古典诗词教学,亦可成功。

二、引导学生情感介入是基础

由于诗人、词人的特殊经历等原因,有时某种景物会使他们产生特殊的感受,从而出现在其作品中。有时某种情绪也会萦绕于诗人心中。文人的气质与际遇,又使许多的诗人、词人在创作中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教师只要巧妙构思,积极启发,促使学生创造性的联想,学生的情感介入才逼真。

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离情别意,人的真挚情感,自古以来不会有何差别,教师只要善于以旧连新,学生就能较易地进入诗词的特有境界,并引起共鸣。

三、激励学生自主研习是核心

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的“教”只是一种“导”,以“不教”为目的,通过“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钻研,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水平。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解完成表层理解。他们也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完成深层理解。教师提供赏析范例———名家的同学的。他们自行解剖、把握、模仿,一个研究———分析———模仿———总结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主研习的过程。此过程极为重要。

上一篇: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下一篇:寝室格言书法大赛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