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2024-07-19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通用8篇)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1

和谐互助让课堂充满灵动

即墨二十八中建校42年来,始终坚持“学习雷锋”,现已是即墨市的城市精神之一;4年来,首创“和谐互助”,现已是青岛乃至山东课堂改革典范。现有74个教学班,5019名师生,其中教职工402人,全国、省级优秀教师10人,青岛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教学能手40多人,即墨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150多人。多媒体教学网、闭路电视网、电子监控网、自动报警网、音频广播网、内部通讯网和校园网“七网并备”,实现了教育教学网络化和现代化。学校占地198亩,校舍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绿化面积3.3万平方米,形成了“四区六楼十八苑”的校园立体文化格局。四区是迎宾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六楼是致学楼、勤学楼、乐学楼、笃学楼、博学楼、怡学楼;十八苑是把全校绿化区分成十八个区域,每个苑区根据区域内主要植物物种来命名,有牡丹苑、梅花苑、月季苑、紫槿苑、迎春苑、女贞苑、石榴苑、海棠苑、玉兰苑、红枫苑、海桐苑、方竹苑、银杏苑、楸柿苑、枫桦苑、榆竹苑、桃李苑、金银苑,各种专用教室和实验室齐全,装备均达山东省规一类标准。学校先后荣获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单位等青岛市级荣誉160多项,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名校等省级荣誉50多项,全国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30多项。学校缔造出教育教学质量连续20年创全市最优,全市考入北大和清华学生中,有4/5以上的学生初中阶段就读于我校的教育神话。2005年,全国素质教育座谈会在青岛召开,我校被选为向周济部长直接汇报的唯一一所县级市城区初中学校。2009年5月国务院参事到青岛市调研时,我校又作为唯一一所农村初中汇报学校工作。我校学生节目先后5次走进中央电视台,6个节目获全国一等奖,曾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访问演出。学校小交警代表山东省进北京接受曹钢川上将的亲切接见。学生的科技作品,其中有许多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上获奖频频。市运会实现了“十三连冠”。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省委宣传部长苗枫林、省长宋法棠及现任山东省副省长王军民等20多位省部级领导先后来我校视察,对我校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也报道过我校教学工作。今天,我向各位介绍我校高效课堂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收获。从六个方面:

一、“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影响

(一)参观学习浪潮

“和谐互助”在我校取得成功引起了教育同行的广泛关注。2008年10月,青岛市教育局在我校召开了青岛市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青岛市7区5市教体局局长、教研员,全体初中校长,及江苏、浙江、北京等省内外教育局领导、专家等600多人参加了会议。这次大会与会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实效之高是青岛市近十年来第一次,也是青岛市新课程改革实施七年来第一次。青岛市教育局王金生副局长在大会上总结评价:“即墨28中课堂教学改革对全体与会者是个震撼!对青岛的教育改革方向是个引领,希望全市初中学校学习28中这一青岛地区龙头学校的高效课堂的创新理念”。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教授贺斌这样评价:“即墨28中这一新型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给课堂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城区学校树立了学习的典型榜样。” 山东省教育厅又于2009年5月召开“山东省教学示范校表彰会即墨28中现场会”,省内17地市的教研员、各县市的分管局长和校长5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全面推介了该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中心主任曹志祥、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王景华、青岛市教育局副局长王金生等对这种教学策略给予了高度评价。山东省教育厅领导曾这样评价:“山东有两个课改典型,西有茌平杜朗口,希望全省初中学校像28中一样实施好素质教育,创出自己的特色”。随后学校又在中央教科所和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新课程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沈阳召开的“全国高效课堂经验交流会”、南昌召开的“全国有效课堂经验交流会”等国家级会议上作为期半天的经验介绍,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正是因为“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简洁高效,易懂易学,所以引发了省内外学校纷纷来参观学习的持久浪潮,先后有来自江苏、浙江、广东、内蒙、河南、北京、上海、海南、重庆等十几个省市的兄弟学校逾万人到学校参观学习。

(二)领导专家评价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任刘兼曾这样评价:“28中是一座金矿,只要你有心,就有金子可挖”。教育部教育部基础教育中心主任曹志祥:20中挖掘出的“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不仅是一个个案典型,而且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是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探索。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即墨28中能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在课堂改革上做到教师有效施教,学生高效学习,在山东省实施素质教育的路上做出了榜样。

北京教育学院顿继安教授带北京校长考察团考察后说:“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简洁高效、易懂易学、可操作和可推广性是我们见到的任何教学策略所无法相比的。” 青岛高中创新学校的老师参观后感慨:28中“和谐互助”对我们震撼太大了,这样的教学策略我们拿过来就可以用,难怪28中毕业的学生到了我们学校发展势头这么好。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教育局高局长说:“28中42年的学雷锋历史,让人服气;把雷锋精神内涵延伸到“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更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体会到了德育与教学的和谐乐章,你们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非常细致,成就了你们的辉煌。” 江苏6地市来的校长们评价:步入28中,看了28中的学校管理和各种展厅,不由得从心里引发一种很大的震撼。但更大的震撼是第二次,是在课堂上。深刻体验到28中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课堂魅力,真是简洁高效的妙招!内蒙古科左旗30位校长们参观后感慨:我们带着怀疑“和谐互助”是否高效的疑惑而来,但看到这种策略容易操作,真盼望把28中的新理念、新策略传播到科左旗。

浙江来的校长们评价:贵校先进的理念、务实的创劲、高效的课堂、精细的管理、浓厚的文化,我们40位校长只能用“惊叹”来形容我们内心的感受,我们走了那么多学校,到了28中才真正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受益匪浅!

《中国教育报》评价:步入28中,“大校大教育,大师大智慧”的气势令人震撼,四区六楼十八苑的独特校园文化格局令人惊叹,深入到“和谐互助”课堂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中国教师报》评价:28中对“和谐教育”品牌进行了有效探索和实践,用心经营“和谐德育”,用情实践“和谐互助”,创造了课堂的神奇!

《现代教育报》评价:一学就会的简洁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创造了28中教育神话!期待全国初中都以28中为例,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三)师生素质的提升

1、学生素质得到提高

①学生的学习、表达、思维、合作、交流能力等得到提高: “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帮学生、学生检查学生、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引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启动思维,结果只能是:质疑创新能力强了,动手实践能力棒了,会主动亮出自己表达了,练就了自信,真正阳光了,等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互助的意义不仅是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享共赢,更重要的是个性的张扬互补和人格上的相互影响及共同发展。我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的确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支持,因此在青岛市对学校满意率电话抽查中,对我校教育教学满意率100%,教体局民主行风测评满意率连续五年99.97%以上,2007年,我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家长学校”。②学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007年、2008年、2009年统计中考数据:

初中阶段在我校上学后在哈弗、剑桥、斯坦福、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上过学的学生多达29人

2、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在我们即墨市、青岛市有一个“二十八中现象”:在外校教不好的教师,不出成绩的教师,到了二十八中半年就能教出优异成绩。

二、“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原因

(一)教育形势促成“和谐互助”

1、面临的教育现状:

(1)一座大山:学生、家长超负担(2)二座大山:教师员工超负荷(3)三座大山:学校超负重

2、山东省规范办学 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厅长在全省工作会议上讲:《教育应该回归》,教育早应该回家了,谈到教育的四个回归:

①回归到育人②回归到制度③回归到主体④回归到科学 实施“和谐互助”教学策略以来,在规范办学上连续多年实践着“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 ①从不加班加点:

②从不缺一门课程、一节课时: ③从不给学生购买教辅资料:

2004年,学提出创建“和谐教育”品牌,打造山东省名校乃至全国名校的目标,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如何让课堂高效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时间长起来,让老师教的时间少起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诞生了“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和谐”是指在竞争和合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互助”指师友在相互帮助中提升自身素质;“和谐互助”就是“和而共谐,助而互进”。具体说:学生同桌两人为一个单元学习组,学习优秀的做“师傅”,学习较弱的当“学友”,课堂上通过学生帮学生、学生教学生,亦师亦友,最终实现师友互助双赢。我校“和谐互助”教学策略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实现了从旧“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走向“新双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奠基)的过渡。2007年,青岛市教育局局专门在我校召开了创新教学理念现场会,全市青规以上中小学校长,各区市教育局长参加了会议,推广了我校的“和谐互助”高效课堂教学管理经验。

(二)雷锋精神孕育“和谐互助”

(三)科研研究提炼“和谐互助” ②合作学习:1993-1997 ③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1993-1996 ④分层次目标教学,分小组合作学习:1998-2004 ⑤和谐互助教学策略:2004-现在

三、“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过程

(一)典型探索

一个典型引发一场革命。当学校唱响向“高效课堂”要质量的教学主旋律时,在“和谐互助”教学理念体系引导下,全校掀起了探索“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浪潮。

(二)校本教研

2004年当时红霞老师的成绩刚刚异军突起时,便有数学组教师自发前往听课,其他教师纷纷效仿。2005年我们抓住有效时机,组织骨干教师全面深入数学课堂总结提升,想对这个本土化的课堂全校进行推广,但是受到很大的阻力。学校组织干部们经过多次课堂听课、开会研究讨论、和实验老师们座谈,16个干部上课亲自实验,经过半年多时间,认识到这一教学策略有以下优势:(1)学生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堂课以学生自学互助为主,完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一半师傅一半学友占据课堂的整个江山,师友同桌和谐互助30分钟,真正实现了生命的狂欢;教师只占15分钟的授课时间,点拨、总结、提升,真正实现了价值的浓缩。(2)学生有效学习时间延长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把课内与课外、老师集体讲解和学生一对一讲解结合在一起,实现点对面与点对点的结合,能极大的增加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将老师的针对课堂上的部分学生,用两个眼球关注约70 个人,演变变成了30多师傅的眼球关注另外30多学友,老师的视野大大扩大了。并且师友在课外联系也很密切,甚至两个家庭都成为朋友,延长了学生有效学习时间。(3)学生师友教学相长

师友结对,共荣共进,互助共赢,课堂上能最大可能的减少学习的旁观者,使课堂没有死角。

(4)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问学生、学生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启动思维,使学生会自学了,会主动思维了。(5)更好的诱发了教师的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策略也能更好的诱发教师的创新能力,尤其在多个互助环节,教师的应变能力、引导点拨、总结提升能力等都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6)具有较强的原创性和可推广性

“和谐互助”教学策略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教师在短时间内便可掌握,因此这种模式非常容易推广运用。青岛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有升等教授在蹲点调研2周后得出结论:“这种师友互助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对青岛的教育改革方向是个启发,符合课程改革的理论要求,非常值得推广!”。(7)实现了德育和教学有机的完美结合

这一教学策略将“雷锋精神”内化到课堂,真正实现了智育和德育并举的“高效课堂”。

(三)专家引领

(四)总结推广

我校在推广上采取“三步走”策略,2004年在数学组试点实验,2005年在七年级级部所有学科展开研究,2006年全校推广了这一高效课堂教学策略。2006、2007年、2008年、2009年寒暑假,先后6次分学科进一步研究修订“和谐互助”教学策略。

四、“和谐互助”创建高效课堂的展示

(一)模式流程

五步十环节:我校9门学科均建立起“和谐互助”教学模式,都是五步十环节,五步固定十环节活用;都分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实验课,英语的新授课又分为“对话课”和“阅读课”。模式是一种最低要求,高水平的老师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2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

2.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3.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奇特景象,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并能想象画面, 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生情, 在读中赏文。[教学过程]

一、引———盘活经验, 理解诗题

1. 揭示课题。

生: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 从“晓”字可以看出。

生:送别的地点是在净慈寺外。

生:送别的人是杨万里的朋友林子方。

2. 师: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杨万里的一位朋友。以往学过的送别诗表现的主题是什么?

生: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3. 师:这首诗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理念:温故知新, 为体验这首诗独特的送别情感做好铺垫。

二、读———疏通词句, 整体感知

1. 俗话说, 诗画一家。请同学们听着配乐诗朗诵, 闭上眼睛, 在脑海里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景象。

2. 这么美的诗, 想读吗? (自由读诗, 读正确、流利。)

3. 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给别人听, 看谁读得最好。 (找伙伴、找老师共读, 男女生对读, 小组分配读等。)

4. 再读诗。通过查找资料, 借助注释, 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对诗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 并画出难理解的词句。重点理解“四时”“无穷碧”“别样”等词句。

5. 根据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读出诗句的节奏韵律。

设计理念:“大凡读书, 须是熟读, 熟读了则自然精读, 精读后, 理见自得”。读书要求层层递进, 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 要求逐步提高。

三、述———感受画面, 生动描述

1. 同学们,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你, 就是大诗人杨万里, 刚走出净慈寺, 清风拂面而来, 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 去想。老师范读三、四句。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蓝天碧叶映日荷花。

3. 同学们, 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师:满池的叶, 满眼的绿, 远远伸向远方, 与蓝天相接。

4. 引导学生说说荷花在六月阳光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5. 师:看啊, 那绿色的莲叶, 极目一望, 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 娇艳妩媚, 辉映朝阳。你能通过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吗?

设计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着力为学生的个性解读提供机会,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启发学生用大胆的想象去填补诗歌意象的空白, 用语言去再现优美的画面。

四、品———体味语言, 感悟诗情

1.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 细细揣摩, 可能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与惊喜。

2. 学生读诗, 教师相机引导。不动笔墨不读书。

3. 生交流。

生:“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然, 但读者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领略到了西湖美景。

生: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与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 既写出莲叶的无边, 又渲染了天地的壮阔。

生:映日又与荷花相衬, 使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4.师:在诗人的笔下, 在同学们的脑海里, 夏意浓浓的西湖像一位热情的姑娘对我们嫣然微笑。诗题写送别友人, 可诗中没有叙写友谊, 没有抒发离愁, 而是描写了西湖的如画美景。现在同学们再吟诵这首诗, 想象送别的画面, 然后谈谈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感情。 (生自由朗读, 品味)

5. 生交流。

生:高兴的心情。友人前程似锦, 诗人送别自然高兴。

生:明朗的心境。朋友的离去, 不等于友谊的失去, 所以诗人眼中是美景, 诗中是美景。

生:诗人以美景送别, 想让美好的回忆成为永久的珍藏。

6. 师小结:我们同学从这首送别诗中不仅读出了荷花的别样红, 也读出了诗人的别样情。

7. 古人以诗明志, 以诗寄情。让我们在诵读中体会诗人那一份别样的情感吧。 (学生背诵, 诵读)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品味语言、欣赏语言, 享受经典语言的内涵和魅力, 促进语言积累, 得到美的熏陶。反复诵读, 细细揣摩, 大胆猜想, 各抒己见。

五、拓———拓展欣赏, 丰富积累

1. 媒体出示杨万里另一首描写荷花的诗《小池》, 让学生结合生字注音自读。

2. 让学生结合投影插图和注释, 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3. 比较学习。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互相交流。

4. 引导归纳。冰清玉洁的荷花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对于美的事物, 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钟情于她。

设计理念:教师用活教材:既凭借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适度的拓展阅读, 使教学内容丰满充实。通过比较, 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六、练———布置作业, 课外延伸

以荷花为吟咏对象的古诗还有很多, 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有关诗作读一读, 品一品, 并挑选你最喜欢的一首诗, 抄下来, 并附上阅读赏析, 准备在班上交流。

生成,让课堂充满激情与灵动 篇3

关键词:生成预设互动拓展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这是由新课程的语文教学目标所决定的,也是由语文课堂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生成是一种以师生生命为载体的动态性资源,是一种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依据的教学新情景。

一、生成——与预设相得益彰

学生是鲜活的个体,课堂是动态的过程,在师生与文本对话、思维碰撞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不可预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状况、学生学习路上可能生成的个性化体验等进行充分的、富有前瞻性的估测,预设不同的学习路径和不同的应对方案。

《丑菊》是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从文题乍一看似一篇状物的文章,细读后会发现,作者是通过自己种“丑菊”的过程,从怀着看看享有此恶名的花究竟怎样的目的而种下“丑菊”,观察它打苞、开花及夜晚、白天那独特的花形,来说明“丑菊’是美丽的、可爱的。从而告诉我们做人外在的名称并不重要,内在的美才是不可缺少的。在引导学生精读体悟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丑菊?板书:这是一株的丑菊。请默读课文,找出作者眼中的丑菊是什么样的?同学在括号内填上有关词语。(学生可能填:美丽、娇小、让人欣赏、让人生气)学生每填一个词后,即让学生讲出填这个词的原因,然后通过感情朗读相关的句子来强化印象。这部分教学的设计,一方面突显了多元解读,老师紧扣文本,以“怎样的丑菊”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透过文本语言,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中的菊花逐渐有了丰富的、立体的认识。这样,学生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会显得自由、自如、自在。

由此可见,教师的预设应该是柔性的、开放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预设任务不是减少了,而是加重了:教师不仅要研读教材,准确、深入、独到地把握、剪裁和处理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特点预设学习思路、过程,而且对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种种可能生成的情况和自己如何应对生成进行有效调控的策略作精心预设。只有充分预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生成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地引导、点拨,及时有效地组织教学,于不经意间见匠心,让智慧的灵光在课堂闪现。

二、生成——互动中熠熠生辉

叶澜教授在讲述“新基础教育课堂评价”的标准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好课的其中一个标准是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正如笔者在教学《父爱安全网》一文所遇到的课堂意外。这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父亲梁冬华在洪魔入侵家园、危及生命的情况下,不顾一切救护年仅一岁的女儿,歌颂了深沉的父爱。

研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找找“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很多人都选了这段话。当读到“他又除下身上惟一的内裤”一句时,有不少人埋着头在偷偷地笑。如此感人的行为,他们居然笑得出来?学生显然没有进入文本,没有领会文本的意图。当即,我领悟到,这一笑,我不可漠视。我静下心来,没有追究笑的原因,而是让不笑的人说说为什么不笑,这一问,不仅把学生拉回到了文本,又直切文章主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交流:有的说这位父亲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没有顾及自己的脸面;有的说这位父亲在最后一刻想到的是孩子,这种伟大的父爱值得歌颂;有的说我不仅不会笑他,反而为他的行为肃然起敬。多好的一位父亲啊,在危难关头,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年仅一岁的女儿,难道你不该为他竖起大拇指吗?此时,我让学生再读这一段,无私的父爱在学生的交流、朗读中渐渐走入孩子们的心灵。

在课堂教学流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讨论和学生的发言,捕捉学生思维的方向,聚焦话题。面对“生成”,教师要能及时捕捉、准确辨别、有效调控.变生成资源为教学资源,使课堂闪烁智慧,富有灵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课堂上,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自己则成为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因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调控更精彩!

三、生成——拓展后再现精彩

教学已不再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师生的思想在与文本不断对话中发生碰撞,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在交往、互动、对话过程中不断生成新信息、新问题,学习需求和内容也不断产生。教师抓住生成并与课堂预设有机融合,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在课堂上获得全方位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这种在预设的基础上关注生成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互动生成的理念指导课堂,挑战文本,超越文本。

时代召唤“生成性”语文课堂,“为生成而教,为生成而学,为生成而为。”“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一个策略,一个最强音,它指引着课堂教学发展的方向,带来课堂教学的灵动和精彩。它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曲线,思维的张驰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善于捕捉,善于随机应变,善于创造性地发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定会生成五彩缤纷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 教育科学出版社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4

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真正焕发其生命活力

 

郑壮波

数学来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为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如今,在课改浪潮的带动下,我们惊喜地发现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学生的“纹丝不动”演绎成“自由活动”;守旧的“师说生听”更新为“自主探究”。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

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我们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却是放任与浮躁,表面上看,我们的课堂轻松活跃,实质是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性的同时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看法:

1发现问题,培养数学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学生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认真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是我们当代教师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选择观察的素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切实存在,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数学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到这个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提出如下问题:

①什么是表面积?

②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③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④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有什么用?……

这些问题都是他们通过有效思考提出来的,可见,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渴望将这些知识弄明白,因而也就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当学会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实物,如:长方体的小鱼缸,引导学生发现有些长方体的表面不是由6个面组成的,那么该怎样求它的表面积呢?……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联系生活实际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增强了数学意识和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2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愉悦氛围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年级下册元角分的教学时,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小小玩具店的场景,在台上摆了许多种玩具,并标了相应的价签,借助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我顺势问:“如果你去了这家玩具店,允许你买两种玩具,那么你想买那两样呢?”这时,孩子们顿时精神百倍,争先恐后选玩具,我接着说:“可是你们知道自己挑选的两样玩具的价钱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来计算,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们要做一个“小小售货员”的游戏。

谁要是能准确地算出价格,老师就把你喜欢的玩具奖励给你!”小朋友们一听,跃跃欲试起来,因为他们都想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学起本课的新知,他们就非常的积极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购物时自己计算价钱。以学生熟悉的周围环境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新知,也体现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求知过程自主,发展学生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还要把学习的权利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方式、形式;甚至自己设计课堂活动方案、安排学习程序,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思考、讨论等多种活动参与对知识的探究、获取,努力实现求知过程“自主化”,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我在课堂上没有暗示学生操作的方式、途径,仅提供出实验目标:“你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从而将实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尝试、实验、交流,多角度的探究出问题的解决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也充满了灵动性,并使学生明确了只要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都能剪拼成长方形,收到殊途同归之功效,在表面热闹的课堂外表下,掌握了新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了无限生机。

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论文 篇5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本文通过《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案例阐述了如何让化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

关键词:智慧 乐趣 化学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一种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构建化学活动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学生变得富有智慧。在传统课堂中,知识的“灌”、作业的“多”、气氛的“闷”、评价的“缺”使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厌恶课堂。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丧失了,少的是积极、愉悦、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厌烦、挫折的感受。而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奉献给学生一个主动探究的课堂、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一个赏识信任的课堂、一个充满智慧和乐趣的课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教学中,我们师生都感受到了化学课堂的快乐与魅力。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只有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意义和价值。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授课中,我首先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了本课课题:很久以前,有一群人在满是贝壳的沙滩上烧火煮饭,在收拾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在锅的底部有一层亮晶晶的物质。接着提问学生:猜想亮晶晶的物质是什么?当部分同学猜到了是玻璃后,进一步设问:贝壳、沙子怎么就变成了玻璃?这其中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这便引出了玻璃的制备原理,让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创设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需要

“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也明确指出:“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方式。”虽然生活中有较多硅及其化合物,但对于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学生还是比较陌生和抽象,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告诉学生物质的性质,学生可能只是死记,而没有真正的感受,没有真正的理解。正如有人说的:听到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为此我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所要掌握的知识。如学习硅酸钠的性质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探究二氧化硅的实验方案并上台演示。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一个是硅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另一个是硅酸钠的阻燃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硅及其化合物是生产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含硅材料的环节,学生纷纷说出有电脑芯片、水泥材料、水晶饰品、玻璃器皿、陶瓷餐具、太阳能电池、硅胶干燥剂、光导纤维……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体会到了它们在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意识到了学好化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巧设提问,创设一个互动生成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课堂教学应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如在学习二氧化硅制备硅酸时,我提问学生:你会通过什么途径去制备?思考后,有学生马上就说用二氧化硅与水反应。这时我并没有立即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进一步设问:你是怎么想到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的?学生说联想到二氧化碳会与水反应。此时我及时给他鼓励,鼓励他能用类比方法进行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接着进一步提问:二氧化硅主要存在哪些物质中?学生想到沙子中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继续提问:你还认为二氧化硅会与水反应吗?学生说不会,否则河边就不会存在沙子了。此时教师点出在用类比方法进行性质推导时还要考虑递变性和特殊性。此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它制备途径,经讨论学生想到: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可与碱反应,生成硅酸盐,然后硅酸盐与酸反应生成硅酸。这其中一些环节是预先没有考虑到的,所以教学不能完全根据教师预设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不断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成式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境。

五、设计富有探究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6

关注课堂上动态的生成资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钢城一小

熊莉红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题记

我们的课堂教学却过多地关注了预设,课堂教学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流程,这种教学方式背后隐含的假设就是,把学生看成知识接受的容器,把学校看成车间,把教学看成是一种工厂式的生产。但事实上,学生是有生命的,教师也是有生命的,教学应该具有灵动性,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和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这就是今天要和大家探讨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问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一个节点,都有可能说出一些书本上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这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课堂中生成的知识资源可以被反复利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引发和有效利用动态生成资源,不仅需要有课程资源的意识,更需要有积极的课堂观察、善于倾听和判断的专业素养以及不断地积累和反思总结。

一、老师设计弹性教案,潜意识里强调了要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

强调动态生成资源,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教学预设。这就是说,第一,教学必须有预设,教学预设是对教学的预先设计和规划。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要注重目标意识,对“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等问题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教学预设无法预先规定教学的全部过程,无法预料到课堂中将要发生的全部事件。因此,预设需要是开放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也就是说,预设是一个框架,是一个目标,它有一定的弹性。

教师做弹性教学设计时,需要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另外开辟一栏,即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教师就不会手足无措。

赵老师在教学公开课《欢乐的泼水节》最后一节时,许多学生都陶醉在泼水节所营造的欢乐气氛中,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傣族人民过泼水节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资源吗?”

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课堂的气氛和教学节奏显然被这“不和谐”的音符打乱了。就在全班同学和台下听课老师为之瞠目的时候,上课老师却立即对这位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再读课文,思考: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白了这清洁的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他们相信,虽然傣族人民生活在水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但爱水的民族,肯定懂得水的珍贵。

在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的问题,以此展开对话,让学生讨论泼水节“水”的含义,让学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对学生进行了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可见,在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行动中。

二、老师在课堂上要有积极地对学生细心地观察、认真地倾听和准确地判断的专业素养

强调老师的专业素养,只是对目前老师中的许多不良因素的存在有一丝的担心。老师们面对当今物质横欲,也不乏渴望精彩纷呈的生活,当所需求与现实不能够保持适当的平衡的时候,他们的内心的天平就会失去平衡。到了时间进教室,下课铃声响了,响应上面的指示不拖堂,再如进课堂一样,抱着备课本或者拧起教材走出教室,完成了一节课的使命。看到这样的场景,不能够不令人痛心扼腕。

当然,也有的教师虽然没有别人穿得光鲜,戴的闪亮,却依然保持一颗积极的热情的心向可爱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不得不由衷地为这样一些老师们喝彩,点赞!

刘莺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在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段场景—— „„

师: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给诗人张继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生1:诗人考场失意,羁旅他乡,听到钟声,心情更加忧伤。

生2:诗人在羁旅中无法入眠,听到钟声,思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师:据记载,诗人在写就《枫桥夜泊》后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更加发愤苦读,后中榜受官,成就了一番功名,有人曾说,是寒山寺的钟声给了他启发。

嘻嘻嘻„„(一阵轻微的嬉笑声传到了老师的耳中,刘莺老师扫视教室,发现是前排右上角的两个孩子在嬉笑。刘老师和蔼可亲地询问:“请问你们在笑什么呢?”)

其中一个学生:他说钟声怎么会给人启发呢?全是胡编乱造,如果真有这样的功效,假如是他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那也一定会成绩好了。

(其余的学生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这个同学也为自己赢得了同学的笑声而得意。想到这个同学平时也总是这样在课堂上做一些古怪行径哗众取宠,刘老师暂且忍住了心中的怒火。)

师:我想听听你自己的见解。

调皮生:这个话也不是我说的,我的哥哥曾经也学过这一首诗,他以前对我也这么说过,我就这么一说。

(在此,我们不能不说刘老师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注与关心值得点赞。)师:看来,老师今天不仅要教会你,还要请你教会你的哥哥,请你认真听一听。

师:作为寺庙,历来重禅道。佛家中讲‚闻钟声,心神净,智慧长,菩提生。‛寒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恰好如醍醐灌顶,可能使深谙禅道的诗人猛然警醒,从而悟出了人生真谛,一下子振作起来。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师:如果你还不明白,休息的时间,我还可以继续给你讲解。„„

课堂的预设性生成资源,来源于“师生、生生”的交互对话和对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中。教师以其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深入地钻研文本为前提,参与课堂对话,在平等的关系中及时引导,有效利用了这一生成资源。相信这个孩子,在刘老师的指导下一定明白了为什么寒山寺的钟声给了诗人启发。根据孩子天真的个性,他也一定会在下一次碰见哥哥的时候,给哥哥讲述自己明白的知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实用而有效的,甚至高效的。

三、老师在课后要经常反复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地积累、反思与总结。

老师的工作中每一天都有备教改习研,但是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也不乏课中一支笔,课后一支烟的悠闲生活场景,他们往往在没有课的时间里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着孩子,讨论世界,羡慕浮华,厌倦现实„„能够独思静处的老师寥寥几人。我不是说拒绝老师自己间的交流,而是有太多的时候我们无法改变我们所抱怨的一切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去做一些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呢?

古语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教学过后我们要及时地静思,好的教学环节,我们要作为宝贵的经验进行积累、沉淀与分享,不足的地方,我们要思考、酝酿,该如何做才可以做到更好。及时地反思不仅是对自己刚刚进行的教学过程的一个回放,同时也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个提升。

记得我在上《二泉映月》一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环节我预设的是“感受阿炳的苦难”。可是文中仅仅只有“卖艺为生”、“双目失明”这样的连个词语,六年级的学生,从课文中找到这样的句子很是容易。在引导他们品味朗读完这一个句子以后,我端出了我的第二个预设内容:借助PPT显示那个年代的时代特点。

问:你们想想,在那样的一个年代,阿炳的苦难生活还会有哪一些呢? 生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在街头拉琴卖艺。生2: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依然在街头卖艺。生3:阿炳生病了,发着高烧,可是他为了生计,依然在街头卖艺。生4:看到贪官欺压老百姓,阿炳用手中的二胡向世人倾诉他们的罪行,被贪官的走狗毒打。„„

同学们还在说着,我好像是在听,我也好像是在感动,他们越说声音越高昂,他们越说,对阿炳的同情之情越来越强烈。

说实在的,平时,他们一个个调皮捣蛋,是不是来一点恶作剧,没有想到,在他们的内心之处的正义之音竟然如此强烈,没有想到,他们的思绪竟然如此活跃,或许我们老师们真的应该放手让孩子们多表现表现自己了。

接下来,我要带领他们学习《美丽的晋祠》。开课的时候,我就邀请他们用一句话来说说:晋祠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齐说:在山,在水,在树„„

师:你们每一个人从这三个方面中只选取一个内容来学习课文,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来体会晋祠的美丽。

学生很是诧异。

接下来,我也无须一一的赘述他们在自己学习后的交流与反馈。我只是从孩子们的身上体会到孩子们自身的可塑性是很大的,只是有时候,我们老师好像没有将他们看成是一个活的生灵在教育,而是将他们看成了一只接受训导的小动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指出:“教师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顾及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可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的特征。”

让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 篇7

一、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把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映入学生眼帘,并播放《春天在哪里》的歌曲,让学生欣赏。我说:“在这春暖花开的大好季节,让我们一起去一个美丽的村子游玩。看———”接着用多媒体出示月亮湾美丽的画面。学生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我乘机追问:你们认为这儿怎么样?学生个个抢着说:这儿真好,山清水秀,桃红苗绿,我们喜欢;这儿景色优美,如果我们在这儿居住该多好啊!我又问,美在哪儿呢?学生因为有图可依,所以有话可说。此图此景,给学生无限美感,喜欢之情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老师说,这是我们眼中的月亮湾,而月亮湾的村民又是怎样夸赞月亮湾的呢?这时播放课文配乐录音。通过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在聆听动听的音乐、观赏优美的画面时,不仅了解欣赏了月亮湾美丽、迷人的景色,而且得到了美的熏陶。

二、品读文字时,运用多媒体,入情入境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它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激起听者类似的想象和联想,让人心驰神往、无限遐想。在教学中,我就为月亮湾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配上了一段轻柔舒缓的音乐,在音乐中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语言。学生沉浸在音乐创设的美好氛围中,边读边悟,心灵在品读中静静舒展,人性在字里行间中悠悠徜徉。有的说:“我最喜欢写桃花的句子。那河岸边的桃花开了,它们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争奇斗艳,远远望去,就像灿烂的朝霞。”有的说:“棵棵桃树上开满了花,一丛丛,一簇簇,仿佛是花的海洋,花的世界。”有的说:“我喜欢清清的河水,喜欢河水中青山、绿树的倒影。”……针对学生喜欢的每一句,我都一一指导学生细细地品,美美地读,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在琅琅的读书声中,伴随着轻柔的音乐、河水的清澈绵长、桥的苍老古朴、田野的一派生机、花的红若朝霞、采茶姑娘的欢声笑语……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村幽居图仿佛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更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情与智和谐共生。沉浸于动人的音乐中,神往在秀丽的山水间,学生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使课堂闪现出动人的灵性。

三、语言训练时,运用多媒体,扎实高效

在《月亮湾》一课中,适当运用多媒体就能巧妙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语言训练的效率,使语文教学更加多姿多彩,语言训练会更加扎实。

1. 体会遣词用句的精妙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对于好文章,我们应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为了让学生体会“清清的”和“绿油油”两词的妙处,教学中,我分别用课件出示了“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过了桥,是一片农田。过了桥,是一片绿油油的农田。”让学生对比朗读、体会比较“清清的”“绿油油”这两个词的表达作用,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

利用课文中语言的空白处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是训练口语表达的途径之一。如,在品读有关句子时,分别用多媒体出示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引导学生想象说一说小鱼和它的朋友怎样快乐地生活;出示句式:“到了夏天,桃树上……”,想象桃树上硕果累累的情景;出示句式:“到了秋天,农田里稻子……,田野里还有……”想象农田里稻子和其他庄稼丰收的景象;播放采茶舞曲,想象:从采茶的歌曲中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四、积累语言时,运用多媒体,活记乐背

积累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基础。课文语言优美,为激发学生背书的兴趣,我用多媒体出示月亮湾的各个地方,引导学生背书,并教给学生当导游的开头语和结束语,学生掌握了技巧,我就用多媒体出示月亮湾的图片,并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让学生依据多媒体显示的图片进行介绍,学生劲头十足,兴趣盎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尝到了背书的乐趣,在轻松愉悦中有效地积累了课文语言,使他们体会到了学习语文的自豪与快乐。

五、新课结束时,运用多媒体,迁移情感

学完新课后,为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我打开多媒体,播放韩红演唱的《家乡》这一歌曲,同时出示家乡景点的图片,看着图片学生不由地惊叹:平时不在意的地方,现在的确是非常美丽的。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我顺势要求他们,课后选择家乡的一处美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写一段优美的文字,夸一夸自己的家乡。这样,学生聆听着韩红的深情演唱,眼看着大屏幕上有关家乡的美图,心中充满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

想像创造,让音乐课堂鲜活灵动 篇8

一、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是课堂活跃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儿童的想象力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让学生自己去想像,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进入学习状态。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自己想像的动作表现出来。要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儿童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少儿的音乐学习与他们想像的游戏、舞蹈有机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复杂的音乐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训练,转化成生动有趣的游戏、舞蹈,使之形象化、具体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视、触等各种感觉活动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舞蹈等结合起来,从而把他们从座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既动口、动手、动脚,也要动脑,蹦蹦跳跳地进入音乐世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音乐知识、技能,提高思维能力,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如在教乐理知识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时,一般教学只讲“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这些概念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既抽象又枯燥。我从学生内心感觉出发,制造了一个让学生自身感受、想像的音乐环境,从而将“拍子”的抽象概念进行化解:首先让学生们分辨出声音的长短(火车汽笛声、钟摆声等),然后再说明哪一种声音代表哪个音符的时值。另外,由于儿童喜欢幻想,我在教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候,还让学生把它们分别想像成乌龟和小兔,用乌龟爬行来体会四分音符的节奏,用小兔蹦跳来体会八分音符的节奏。让音乐教学沉浸在童话世界里,同时也发挥了孩子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也活起来了。又如在学习《齐步走》时,我让学生听音乐律动进入教室,启发学生想像:我们是大森林里的动物和植物,高高兴兴地来参加联欢会……每个人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小植物,并模仿它们的样子,学生们跟着音乐互相避免碰撞,无拘无束地跳着、飞着、跑着、爬着,有的是大象、有的是犀牛、有的是眼镜蛇……最后大家都进入教室来到自己的位置上,当音乐一停,各人摆一个造型,让老师猜“动物、植物在干什么”。有一个小女孩趴在地上还不时地伸伸舌头,她得意地说:“我在模仿家里的小狗看电视!”《齐步走》的律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韵律感,又展示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是课堂鲜活灵动的必要途径

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这是最重要的”。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教师心里想的首先应该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孩子比音乐更重要。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去实践,并按照他们自己的想像、利用他们自己的各种可能性去安排:可以先给他们一个任务,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去做他愿意做的事。教学的活动,也就成为了孩子们的活动。在教学《大鹿》一课中,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先让学生根据这首歌编一个小故事,再给学生分小组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学习环境换了,教学方式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整堂课学生都全员参与,学习热情高涨,每个人充分展现了自我的特点。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给了学生一个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乐趣。

除了歌曲中的情节能让学生创造表演以外,让学生有这种表现欲望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欣赏。欣赏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音乐是听觉艺术,特别是音乐欣赏,学生常常会听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如在欣赏《小象》时,学生自然会把自己想像成正在游戏的小象,情不自禁地就动起来了。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中开放了学生的多个感知通道,就能让学生做到真正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从而使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只有大胆突破陈旧的思想束缚,大胆改革创新,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鲜活灵动。

上一篇:少一份抱怨多一份和谐下一篇:关于环保监测费用减免的申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