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2024-06-23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精选8篇)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1

1、西欧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人”和“世界”被发现分别是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内在精神动力,新航路开辟证明人的力量伟大。

2、评价新航路开辟:一方面让世界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揭开了西欧殖民掠夺的序幕,加剧了被掠夺地区的贫穷和落后。(是强盗?是英雄?)

3、资产阶级的法律文献容易混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奠定君主立宪制的理论基础《独立宣言》——反抗殖民统治,谋求独立。是第一个人权宣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表述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美国诞生了。《人权宣言》——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倡导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成为很多国家制定民法典的参考蓝本(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4、评价华盛顿:

①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②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为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③1789年华盛顿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

5、评价拿破仑:正面: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①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②颁布《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③对外战争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④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反面:后期的对外战争,奴役被侵略国家人民,遭到他们的反抗。6、工业革命产生的三股进步潮流:

①民族解放运动潮流; ②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③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

7、革命与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比较平缓的。如:1861改革、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等。

革命是自下而上的,用暴力方式推翻现有政权。如: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十月革命等。

8、《共产党宣言》与《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独立宣言》等文件的区别:前者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文件,后者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文件。

9、彼得一世改革:俄国近代化开端,巩固了农奴制

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社会转折点。

10、明治维新内容    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最能体现刚性质);社会生活:文明开化,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最有眼光、最有远见的措施)。

11、火车——蒸汽机车——煤炭;    汽车、飞机——内燃机——石油。

12、1921年新经济政策特点: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或者把市场、商品、货币关系以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13、1933年罗斯福政策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罗斯福新政:防止盲目竞争,缩减工业、农业生产规模。

14、冷战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结束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华约成立。

15、1967年,成立欧共体; 1993年,欧盟成立。(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995年WTO(世界贸易组织):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全球化重要表现

16、国际格局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两极格局;当今:一超多强,趋势:多极化。

17、1920年、1930年,甘地两次领导了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8、激化矛盾的军事组织:三国同盟(同盟国集团)和三国协约(协约国集团)——导致了一战的爆发北约和华约组织——导致两极格局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组织:欧盟(EU)、世界贸易组织(WTO)维护世界和平的组织:联合国(UN)(根据雅尔塔会议,1945年成立)启示:国与国之间交往,应该加强合作,和谐发展,互利共赢。19、科学理论的作用:科学理论推动技术进步

20、科学理论与思想解放的关系:①思想解放推动科技进步   ②科技促进思想解放

21、俄国的演变:

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后至1922年底是苏维埃俄国;1922年底至1991年是苏联;1991年后,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22、《凡尔赛和约》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瓜分。

2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没有波及苏联,在此期间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因为经济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的国家是德、日,意大利是由于一战后经济衰退走上法西斯道路。

24、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改革,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25、近代史与近代化近代史是历史分期,体现的是社会性质;近代化主要目的是社会转型,即从封建社会(中世纪)转变为近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

26、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人文主义,启蒙运动的思想:理性主义

27、一战:帝国主义战争                二战: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28、如何应对全球化:①顺应全球化潮流②加强科技创新,增强综合国力③制定防范风险的政策

29、如何应对多极化:①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对话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④加强国际合作,发展友好交流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2

一、恰当分类, 理清历史发展思路

学习中国古代史, 要了解奴隶社会的全过程, 我们可以依时间为线索。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线索:形成期 (夏) ———发展期 (商) ———鼎盛期 (西周) ———瓦解期 (春秋) , 其余为非基本线索。学习我国的隋唐史, 首先, 把握宏观阶段特征。政治上, 国家统一,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上,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从民族关系来看, 各民族联系加强,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从对外关系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从科技领域看, 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全面辉煌。然后, 全面把握具体内容。 (1) 政治方面: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 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 隋朝开创并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分为唐前期和唐后期。前期政治清明, 阶级矛盾相对缓和, 后期政治腐败, 酿成安史之乱, 盛唐从此而衰。 (2) 经济方面:隋朝继续实行均田制并开始实行租庸调制, 经济曾一度繁荣, 为唐的经济繁荣打下基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对后来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安史之乱影响, 两税法也没有能使经济复苏。 (3) 民族关系方面:隋朝的统一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唐朝的统治者实行更加开明的民族政策, 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族人民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 对外关系方面:唐朝时, 我国经济和文化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交通相对发达, 政策开放, 同亚、欧国家的交往频繁, 不仅推动了唐朝社会、文化的繁荣, 更增加了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情感。

二、运用时间轴线, 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时间轴线, 是指一条用以揭示时间顺序的类似于数学上数轴的轴线。因为时间具有唯一性, 它总是沿着单向前进, 一去不复返, 所以时间可以运用数轴来表示。教学上, 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线, 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线索。例如, 我们要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总线索, 可在时间轴线上, 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六个重要年代, 并分析这六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必然性, 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两半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同样, 要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线索, 可以在时间轴线上抓住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476年、1640年、1917年、20世纪90年代初, 这六个重要年代及重大历史事件, 就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

三、引导学生整理所学历史知识

整理历史是把学过的历史知识按一定的历史规律进行筛选、重组或再编码。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 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条理思维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 (1) 引导学生整理中做好课堂笔记。俗话说“三天不写手生”, 整理笔记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以突出每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又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巩固知识。然而, 要提高课堂笔记的利用率, 就有必要对学生课堂上所做的笔记进行指导。由于受时间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学生做笔记主要就是照抄教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 而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笔记就很少了。另外, 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做, 时间上也不允许。此外, 学习过的内容, 自己有新的认识再去整理, 就越能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以要求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理解整理笔记以加强记忆。 (2) 指导学生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大事年表是按时间先后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实用型记事表。它以年代为“经”, 以重大历史大事为“纬”, 突出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实质上是对重要历史事件按一定序列重组或再编码的过程。因而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四、结束语

总之,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把握历史知识, 掌握历史规律的方法有很多种, 以上方法只是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之谈, 广大一线教师都应注重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使之养成勤于动脑、惯于动手、善于总结、乐于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摘要: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论述人类在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和文化建设中反映出来的共同发展成果。因此, 学习高中历史, 既有重要的教育、教化、借鉴和史学价值, 又需要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 教学中, 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类能力对学习和记忆大有益处。

关键词:历史教学,线索整理,规律归纳,习惯养成

参考文献

[1]王晓黎.培养初三学生历史知识的整合能力[J].黑河教育, 2015 (07) .

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方法 篇3

目前,在历史教学中,不少老师还存在重传授轻方法的问题,学生跟着老师走,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老师上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历史老师的当务之急是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

历史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过程,而且需要不断地积累、比较、整合等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这样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加工”过程,是对历史知识的整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整理历史知识体系,是学生在知识层次的重要学习方法。

学生在整理知识体系时,首先,必须先对教材仔细阅读,才能找出知识点。一旦把知识点正确地整理出来,知识点就会在学生的头脑里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这样就能把握教材的脉络。下面就来和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历史知识整理的方法问题:

第一,根据时间顺序进行记忆。这是最常用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例如:1921年中共成立,1923年中共三大,1924年国民党一大,1925年广州国民政府成立1926年北伐开始,1927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27年7月国共合作破裂,最后宁汉合流。这样按照时间顺序就把这一段的历史知识有效地掌握了。

第二,根据事件内容进行整理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呈现出来。例如:抗日战争,从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1932年又制造了一二八事变,接着是1932年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然后1935年又制造了一连串的华北事变,再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正式爆发然后就是中共和国民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展开了一系列的抗日活动,到1938年10月进入到相持阶段,1940年的百团大战还有1942年的國外战场的开辟,直到1945年8月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完整呈现了全过程。

第三,对比记忆。这种方法能够使知识横向联系紧密。比如: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问题,汉朝时施行“推恩令”;到了唐朝地方上设置了“节度使”非但没加强中央集权反而削弱了中央的实力;到了宋朝军政财权全部收归中央使得权力空前加强;到了元朝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权力加强。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唐朝的措施不得力,所以印象非常深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第四,等距离时间记忆法。根据几个历史年代间的相等差距的记忆方法,好处是只要记住了其中的一个年代就可推算出其余的几个年代。如:相距两年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依此类推还有相距五年、相距十年等。

第五,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政府、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这样就会在快乐中记忆,效果良好。

历史知识就像我们学习的汉字,只有把它们串联起来才能形成鲜活的文章,才能表达一定的意境,否则怎么能激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呢!所以我们要掌握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让它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学习历史,不仅要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更要从历史中获得教益,学会历史的智慧。对前人的失败和成功,我们不仅要客观、全面地看待,更要让其在今天现实生活中发挥参谋和借鉴作用,让历史和现实统一。

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发挥历史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让学生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来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热点,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这些热点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摆脱所谓的“历史无用论”的困惑,感受历史的智慧。以上是我的一点浅薄见解,希望对学生的学习能有所帮助。不成熟的地方还希望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意见,共同进步。

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4

第一单元

负数

1.负数: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5.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正方向的数大于负方向的数。第二单元

圆柱和圆锥

1、圆柱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柱的底面是完全相的两个圆。(2)侧面的特征: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3)高的特征:圆柱有无数条高。7.圆柱的体积:

2、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当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长方形;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图是正方形;当不沿高展开时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

4、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5、圆往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2×底面积。即s表=s侧+2s底。

6、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V=Sh

7、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两边旋转形成的面所围成的旋转体叫做圆锥。该直角边叫圆锥的轴。

8、圆锥的高: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9、圆锥的特征:

(1)底面的特征:圆锥的底面一个圆。(2)侧面的特征: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3)高的特征:圆锥有一条高。

10、圆锥的母线:圆锥的侧面展开形成的扇形的半径、底面圆周上点到顶点的距离。圆锥有无数条母线。

11、圆锥的侧面:将圆锥的侧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这个扇形的弧长等于圆锥底面的周长,而扇形的半径等于圆锥的母线的长。

12、圆锥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展开图弧长)×母线÷2;

13、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锥的体积。一个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3。

根据圆柱体积公式V=Sh(V=rrπh),得出圆锥体积公式:V=1/3Sh

14、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1)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2)体积和高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之间,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三倍。(3)体积和底面积相等的圆锥与圆柱(等低等高)之间,圆锥的高是圆柱的三倍。

15、生活中的圆锥: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锥有:沙堆、漏斗、帽子。圆锥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三单元

比例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上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意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出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7、解比例: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以前学过的方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y/x=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数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2、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3、应用比例尺画图(1)写出图的名称、(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6)标出比例尺

14、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相似图形)

15、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第四单元

统计

1、统计表:把统计数据填写在一定格式的表格内,用来反映情况、说明问题,这样的表格就叫做统计表。

2、统计种类:

单式统计表:只含有一个项目的统计表。

复式统计表: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统计项目的统计表。

百分数统计表:不仅表明各统计项目的具体数量,而且表明比较量相当于标准量的百分比的统计表。

3、统计图:用点线面积等来表示相关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叫做统计图。

4、条形统计图优点: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注意: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并在制图日期下面注明图例。

5、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注意:折线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不同的年份、月份等时间时,不同时间之间的距离要根据年份或月份的间隔来确定。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并注明数量。

6、扇形统计图

(1)用整个圆的面积表示总数,用扇形面积表示各部分所占总数的百分数。

(2)优点:很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3)制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

a)先算出各部分数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

b)再算出表示各部分数量的扇形的圆心角度数。c)取适当的半径画一个圆,并按照上面算出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圆里画出各个扇形。

d)在每个扇形中标明所表示的各部分数量名称和所占的百分数,并用不同颜色或条纹把各个扇形区别开。第五单元

抽屉原理

1、抽屉原理

(一):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东西不少于两件。

2、抽屉原理

(二): 把多于mn(m乘以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不少于m+1的物体。

3、抽屉原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判断什么抽屉,什么是物体?

4、物体数÷抽屉数=商……余数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5

1、小数乘整数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2、小数乘小数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1.5×1.8就是求1.5的1.8倍是多少。计算方法: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从小数从右开始数,去掉第一个不是0后面的0,小数大小不变。

3、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

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和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一样,但是要和小数加减法区分开,小数加减法中,要把小数点对齐,而小数乘法竖式计算中要把位数对齐

3、规律(1):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4、求近似数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常用的有四舍五入法:看“要精确的位数下一位”如果大于等于5就入1到前一位,如果小于等于4就舍去。

其他还有:进一法,去尾法;

注:计算钱数时,保留两位小数,表示计算到分。保留一位小数,表示计算到角。

5、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或(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

一.填空题

1、求4个0.7是多少,加法算式是(),乘法算式是(),用()计算比较简单。2、4.032 0.8的积是()位小数,的积是()位小数。

3、把3.964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小数就()倍。

4、一个数是三位小数,将它四舍五入到百分位是3.32,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

三、判断题 1、7.6乘一个小数,积一定小于7.6。

()

2、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整数乘法简便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4、0.7 0.7的积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位小数约是0.5。

()

5、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扩大到原来的10倍,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

三、计算题。

1、用竖式计算。0.1X2= 1.9 X3.5= 2.3 X1.29=

0.401 X 0.3= 0.45 X 0.96=

2、下列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3.7 X 1.4 0.05

X 0.81+10.4

1.4 X 25+3.45

1.5 X 102

四.解决问题

1、一个长方形小院,长18.8米,宽7.6米。这个小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整数)

2、一只梅花鹿高1.46米,一只长颈鹿的高度是梅花鹿的3.5倍。⑴长颈鹿有多高?

⑵梅花鹿比长颈鹿矮多少米?

3、面包车的速度是大货车的1.2倍, 大货车的速度是45千米/时, 小轿车的速度是面包车的1.5倍 ⑴面包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⑵小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初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整理 篇6

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③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①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②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①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②联系: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馆和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①规律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③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④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6、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本质(什么是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c.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②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③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①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②联系: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③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6、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挥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与特点: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②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②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4、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5、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①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②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④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①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②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③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④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③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①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问题的根本方法。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③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失误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②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d.方法论: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一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④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⑤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②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原理:

①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方法论:①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②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原因:①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④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什么是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人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初中语文全部字词及注音归纳整理 篇7

xuàn

qínghàn 痴想 一瞬间 隐秘 耸立 凝视 chÿchuî啜泣堕落 duî头晕目眩 小心翼翼 骚扰 小憩(休息)qìzhuï茁壮 庸碌 辜负 zhàn绽擎(举起)天撼(摇动)地 肃然起敬 忍俊不禁jÿn 穗 冉冉 点缀suìrǎnzhuì丰硕 玲珑剔透 嬉戏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雏形 不可磨灭 慷慨 静谧(安静)心旷神怡(愉快)闲适(清闲安逸)shuîxÿchúmìyíbǐng禀告 举(全)世无双 chãng澄清厄运(不幸的命运)险象迭(屡次)生 多愁善感 异国他乡 撤销 固执鞭策 报酬 奢望 蹂躏 获益匪(不)浅猝然(突然)长逝 酝酿 嘹亮精神抖擞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响晴 贮藏 diãyìfþicùzhùxiüngqiàn镶嵌 唱和hâ zhàn

hái湛蓝 清澈 栖息 肥硕(大)châqÿshuîliáo寥阔 干涸 梦寐(睡梦)hãmâi骸骨 葱茏幽雅 弥漫征兆 峰峦 喑哑碧瓦飞甍 luányÿnmãngsǒng耸起

弱肉强食(弱者被强者吃掉)喙 观测 海域 畅谈 高垣(墙)窗扉.历历在目 睥睨(门扇)市肆(店铺)花蕾 .huìyuánpìnìlþiqiáocuì憔悴 诀别 荡漾 xiánwù嫌恶 惊惶 宽恕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作为标志的大事)shù苦心孤诣 yì攥 寒颤 霎时 chànshàchüi拆散 水波粼粼 祷告 dǎotǎng倘若mù沐浴 滑稽 陛下 jÿxuàn炫耀 骇人听闻 随声附和 luán孪生 嬉戏潺潺 称chân职 恍然大悟 跛(瘸腿)诱惑 bǒníng凝成 嶙峋

七年级下册:

bï确凿 脑髓 蝉蜕 叟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水开)záosuǐtuìsǒu菜畦 敛(收拢)叮嘱 骊歌(告别的歌)花圃 木屐(鞋)丑陋讪笑 博学 嫉妒 来势汹汹 瞬息 荒草萋萋 山巅 zhǔlíjÿjídùpãng澎湃 狂澜

屏障 哺育 郝 懊悔 祈祷 崎岖 亦复如是 炽(热烈)痛 斑斓bǔhǎoqídǎochì

qìlán谰语(无根据的话)怪诞 亘古(远古)默契 污秽

彷徨 仰慕 可歌可泣 dàngânhuìchïu筹划pángqìxiǎn鲜(少)为人知 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 深邃lùrúsuì

shuüi

衰微 赫然 迭起 兀兀(穷苦的样子)穷年

hâdiãjiǒng

迥(差得远)然不同

鞠躬尽瘁 弥(更加)高 锲(刻)而不舍 气冲斗牛 义愤填膺

cuìqiâchïuchú

躇 磐石

yÿngcuün

撺掇duo 凫水 惮(害怕)归省xǐnɡ 踱 楫(桨)

fúdànduï

亢奋(极度兴奋)晦暗(昏暗)郑重其事 急躁 羁绊(缠住不能脱身)

huìzàojÿ

rǒngzájiá

冗杂(繁杂)蓦然(突然猛然)叹为观止(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声音突然中止)

zhàn

蘸 烧灼 惬意 参差不齐 遒劲

zhuïqiâcýncÿqiú

chýn

嗔(生气)颦蹙(皱眉头,忧愁的样子)畸形 叱咤风云 眸子

píncùjÿzhàmïu

尽态极妍 粲然(笑容灿烂的样子)

cànchuüng

痍 浑身解数 息息相通

xiâ

zhuàishì

拽(拉)毛骨悚然

sǒngyàng

怏怏不乐

xián

娴熟毋宁(不如)羸弱

wúlãi

吞噬(吞食)语无伦次 忧心忡忡告罄(指财物用完)

chōngqìngzhuï

斫(砍)

shüngý

姗姗(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来迟 坚持不懈虞(忧虑)泅(游泳)

xiâyúqiú

搁浅(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比喻事情遭到阻碍,不能进行)抵御燥热

zàobiün

砭骨 崔巍 阴霾 孜孜不倦 疆域 梦寐以求沮丧

cuÿmáizÿmâijǔ

相得益彰 迫不及待

zhüng

八年级上册:

shuüng

suíjìngyù

靖 聿 阻遏 寒噤 仄歪(倾斜)

âjìnzâsǒng

cuün

蹿 悠闲 疤 霹雳

张皇(惶)失措 箧(箱子)荒谬 肃穆 孤

(寡妇)

qiâmiù

悚(害怕)

chuüng

jiã

诘问(盘问、追问、责问)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翳

jíyì

chüishì

差使 簌簌 典质(典当抵押)浦口 蹒

sùpǔpánshünzhù

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拭(擦)颓唐(衰颓败落)触目伤怀(心)箸(筷子)不能自已(停止).

tuíyǐ

情郁于中(感情积郁在心里)大去(与世长辞,死的委婉说法)交卸

dàng

凼(水坑)

güngàyǔâ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烦躁 微不足(值得)道(说)大庭广众 骷髅 ..

zào

伛(弯腰曲背)滞笨 愧怍(惭愧)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荒僻 伎

zhìzuîdìjìliǎng

噩耗(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焦灼 颠沛 吊唁 长途跋涉 穷愁潦倒

zhuïpâiyàn

qìng

磬 文绉绉zhōu 匀称 惟妙惟肖(相似)巧妙绝伦 推崇 驻足.

chân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但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嶙峋 镂(刻)空煞风景(破坏人的兴致)金銮殿

lîu

xuün

轩榭 丘壑 因地制宜 重峦叠嶂 鳌头 蟠龙

hâpán

cüng

伧俗(粗俗鄙陋)得体(得当,恰如其分)琉璃 屏风 帷幕 纳凉

孕育 销声匿迹 载(满)途 萌发 .

chánchú

蜍 繁衍 胚胎 脊椎 两栖

pýijǐzhuÿqÿ

zhþ

褶皱 潮汐 遗骸 追溯 天衣无缝 藩篱 归咎(归罪)五彩斑斓

háisùfünjiù

束手无策 无动于衷 面颊 喷嚏 过滤 充耳不闻 黄发垂髫 俨然 诣 淤泥 温馨 案牍 清涟

jiáyì

zhuïxiâdüng

濯 亵玩 髯

ránzhuàn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guün寡孤独 眦 锐不可当

八年级下册:

yǎohàn

烂漫 油光可鉴(照)绯红 芦荟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fýi

诘责(质问并责备)匿名 适值(正好遇到)标致 小而言之(从小的方面说)杳(远)无消息 不逊 深恶痛绝 庶 奥秘 翻来覆去 禁锢(束缚、限制)

shù

颔首低眉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诚惶诚恐zângzhìxÿchìgîu

锃亮 滞留 犀利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暗(黯)然失色广袤无垠(广阔无边)酒肆 繁衍 觅食 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 冥思遐想

màosìmìcù

qÿàijì

期期艾艾 不可名状迁徙 霁(雨后或雪后转晴)

lián

奁(盒子)

shuî

朔方(北方)博识 消释 凛冽

juàn

眷念(想念)睥睨 稽首 污秽 虐

pìnìjÿ

nûâ待

qiâ

踌躇

鞭挞 祈祷 罪孽 迸bâng射

tàqídǎoniâyáng

旸(日出)谷

hãng

姮娥 胆怯 蜿蜒

zhíniù

执拗 憔悴 镶嵌馈

kuìzângzhǐ

赠 真谛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山沟或大水坑)

xūhâ

cuǐcàn

璀璨 盛气凌人 咫尺 狼藉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jíchùyáo

萧瑟 和煦 干涸 裸露 吞噬 沧海桑田 戈壁滩 啮(咬)媲美 挑衅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xùhãluǒshìgýniâpì

xìnshîu

狩猎 顾忌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diüo

凋零 窥探

kuÿjiün

缄默 众目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shþn

哂笑(讥笑)怵

chù

铆钉 牟取(谋取)胸有成竹(源自郑板桥画竹的典故)不容置疑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慷慨大方 黑咕隆咚 即物起兴(咏他物开头,引发抒情)蹲踞 酬和 熹微 淳朴 譬喻 悠游自在 门楣 囊萤映雪 肃然起敬 城隍庙

xìngmãi

hâxÿpì

yîu

囿(局限、拘泥)招徕 随机应变 家醅(自家酿的酒)

妖娆

láiyìngpýi

九年级上册:

qiǎngbǎo

chán

单于 成吉思汗

hán

一代天骄 风骚 田圃

褓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断,截取;章,篇章)

pián

骈进 强聒不舍

guōchàn

忏悔 陨落 灵柩 睿智 弥留之际 扶掖

yǔnjiùruìkuî

媚上欺下 恪(谨慎而恭敬)尽职守 凭吊 廓然无累 重蹈覆辙 忐忑繁衍 一抔黄土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阴晦 嗤笑 恣睢(放纵、放任)驱除 拮据

kâtǎntââ

yǎnpïuâhuái

踝 鄙夷(看不起)愕然

zìsuÿjiãjūzhàn

栈桥 煞白 发窘 抽噎

shàjiǒngyý

根深蒂固 孜孜(勤勉)不倦 汲取(吸取)不言而喻(明白)持之以恒.轻而易举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袖手旁观伦理狡黠 藻饰 诘难 吹毛求疵 味同嚼蜡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诓骗

zÿjí

xiázǎojiãcÿ

xuán

玄虚 豁然贯通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

面面相觑 聒噪(打扰)

qùguōxǐng

省得(知道、懂得)讫(完毕)佯(假装)

qìyáng

zân

谮(诬陷、中伤)

háng

行事(行业)

süngzǐ

桑梓(家乡)起承转合 亵渎

xiâdú

guün

鳏 不以词害意(要以意为先,不要因过分注重辞采形式而损害了内容)心无旁骛

九年级下册:

jiâzuōqín

lïu

蝼蚁 干瘪 淤滩 驳船 簇新 胚芽

biþbïcùpýiqián

虔信 擀

gǎn

慰藉 晨曦 瞰望

kànzü

chàn

羼 蘸 阔绰 颓唐 格局(布置的格式)

chuîtuí

嘬 檎 腌ü臜 一气呵成 妙手回春(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隐匿 荣膺 断壁残垣(残存和坍塌了的墙壁,形容残败的景象)望眼欲穿 如坐针毡

yÿngyuán

zhünmáng

芒刺在背(像有芒或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内心惶恐、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影影绰绰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窒息 剜

chüocÿ

chán

巉岩 骄奢 荫庇 引颈受戮 周道如砥 沉湎(深深迷恋不能自拔)

shýbìjǐnglùdǐmiǎn

瘠薄 袅袅烟云 攫取 臆测 馈赠

huî

蔫 抠 眼睑 不可思议

怡悦

chán

孱弱 浩瀚无垠

zhünshâ

瞻望 恻隐 豁免 中流砥柱 饶恕 山麓

dǐzhù

有例可援(引用)万恶不赦 遍稽(查考)群籍 折衷是非 睡眼惺忪 .

jÿzhōng

niâ

蹑手蹑脚

liányÿ

涟漪 鳞次栉比 顶礼膜拜 嬷嬷 通宵达旦

zhìmïmozhýngrïng

补充字词:

pōu

xǐngyì

zàn

暂时 魁梧

wúchãng

罚伫立 教诲 忍俊不禁

zhùhuìjÿntuî

解剖 不省人事 不可救药 曝露 暴露 狼狈不堪(能忍受)开拓 .

pùlùlù

cün

参天 游弋 眼花缭乱 一尘不染 永葆青春 名列前茅 瞬息 寒颤

bǎozhuï

茁壮

shùnzhànchàn

颤抖 哺育 遒

bǔqiújìng

劲 强劲

jìngjìng

劲敌 厚古薄今

琴弦 顾名思义 眼睑 恐吓 问候

xiánjiǎnhâhîuxiǎng

受 停泊 硕果累累

bïlãi

荫yìn庇 树荫 震撼 捍卫 凶悍 强悍 悄qiǎo然无声名符(副)其实 即使再接再厉 春华秋实

yÿnjí

huájÿng

粳米 提拔 点拨

砖 强

zhþn

缜密 目不暇接

cïng

从容 竣工

jùnzuàn

钻石

zuüntànzhuünzhuün

供给 癖好 倔

力所能及 丢三落四

sünlàsìkýngqiüng

脉脉

mîgōngjǐpǐjuãjiàng

chànshàn

忏悔 岿然不动熟谙 禅让

kuÿünxiǎn

鲜为人知 崛起 泰然处之 直言不讳

chǔ

chán

禅师 提防 蜕变 沧海一粟 驾驭

dÿtuìyùbǐng

屏息 绮丽 殷红

qǐyün

气馁 铜臭

nþi

xiù

chuàng

星宿 邂逅 采撷

xiùxiâhîuqiào

shün

潸然泪下 相濡

以沫 沁人心脾 甘霖

chán

高考历史――易错知识点归纳解析 篇8

易错点1 不能深入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易错分析 1.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2.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直至消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3.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三大趋势

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易错点2 不能正确认识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差异

易错分析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

第一,传承方式不同。分封制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不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即实行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但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尽一定的义务。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没有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与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稳定、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各诸侯国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逐渐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郡县制的出现及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据带来的隐患,使皇帝能够直接控制地方,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组成部分。

易错点3 不能区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合大月氏进攻匈奴。其实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各不相同。第一次是为了联合大月氏反抗匈奴,第二次是为了加强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易错点4 不能全面认识三省六部制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三省六部的职权区分不清,对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局限于一点——提高行政效率,下面从多角度梳理一下:

(1)三省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2)六部 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

——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历史作用: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②三省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易错点5 弄不清各时期管理西域(新疆)的机构

易错分析 历代封建王朝对新疆的管理

(1)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唐朝设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和北庭都护府(武则天时)管辖新疆地区。

(3)清朝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叛乱和天山南路的回部(维吾尔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

(4)清朝于1762年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易错点6 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理解错误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认识不清,下面梳理一下:

(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2)具体原因:清政府统治腐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直接原因:英国用武力保护其肮脏的鸦片贸易。

易错点7 对近代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近代列强在中国攫取的侵略特权及废除 1.近代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中国特权

(1)《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南京条约》附件,英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的特权;

(3)《望厦条约》,美国取得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特权,美国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医院,建立教堂”等特权;

(4)《黄埔条约》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

(5)《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

(6)日本通过“二十一条”攫取了大量特权;

(7)《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

2.列强攫取的中国特权的废除

(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的要求;

(2)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英等国签订协议,废除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

(3)1949年9月通过的《共同纲领》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彻底清除了帝国主义百余年来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所获得的特权。对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辨别不清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二者区分不清,二者出现的相同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一致:封建自然经济虽然在逐渐解体,但仍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2)阶级基础相同: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地主阶级,但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有了一定的发展。

(3)在政局方面,都发生在遭到列强侵略之后,清政府“摇摇欲坠”。

二者的主要不同点体现在:百日维新的主观目的是加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清末“新政”则提出建立君主立宪。

易错点9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建设活动记忆混淆

易错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十大民主政治建设活动

(1)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主革命的前进奠定了基础。

(4)1931年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

(5)抗战时期中共按“三三制”原则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政权是当时中国最为民主的政权。

(6)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7)《双十协定》规定避免内战,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8)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的政协协议。

(9)《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为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

(10)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易错点10 不能准确理解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易错分析 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形势特点和主要政治势力的主张

特点:

(1)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矛盾逐渐突出;

(2)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反对内战,希望和平建国;

(3)中国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4)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主张:

(1)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主张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的独裁统治。

(2)中国共产党主张推翻国民党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国家。

(3)民主党派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易错点11 混淆亚洲革命风暴与“亚洲的觉醒”

易错分析 对二者的比较:

(1)背景:亚洲革命风暴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严重侵犯了亚洲国家的领土和主权;“亚洲的觉醒”出现的背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和各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了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是反殖反封;“亚洲的觉醒”的性质是反帝反封。

(3)领导阶级:亚洲革命风暴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领袖或封建王公;“亚洲的觉醒”的领导阶级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

(4)斗争形式:亚洲革命风暴是旧式的农民战争,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亚洲的觉醒”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宗教旗帜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旗帜所代替。

(5)结果:亚洲革命风暴大部分被镇压下去;“亚洲的觉醒”虽大部分归于失败,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易错点12 对中美关系的阶段特征掌握不牢固

易错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形成原因

(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对抗状态

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在此期间,美国侵略朝鲜、侵略越南等,把斗争矛头指向社会主义中国。

(2)第二阶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结束对抗,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主要原因 ①从美国方面来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地位动摇;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不能自拔。因此,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②从中国方面来看:当时,中苏关系不断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美国在亚洲的战略收缩和保守倾向非常明显;中美关系的改善对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应对苏联的威胁非常有利,同时,对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也有重要作用。

(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主要原因:美国的“和平演变”策略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密切。

易错点13 对“一国两制”认识不到位

易错分析 1.“一国两制”构想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对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

2.“一国两制”构想的历史意义

(1)大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式。

(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有利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易错点1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理解不准确

易错分析 君主立宪制

(1)议会、内阁和首相

英国议会包括上院和下院,下院掌握实权。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监督内阁。

(2)内阁的权力: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等。

(3)首相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级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

(4)英王的地位和权力:作为国家元首,英王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作为英联邦首脑,英王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英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易错点15 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原则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遵循的三大原则(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3)联邦制原则——一个最高行政长官(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

易错点16 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掌握不准确

易错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1)社会经济前提: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爆发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4)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众之中,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易错点17 区分不清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的本质

易错分析 学生易错认为两种体制都体现了民主,其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置目的: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

(2)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

(3)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

(4)实质:三省六部制式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易错点18 对二战后欧洲联合认识不全面

易错分析 学生易将欧洲联合的根本原因当作美苏的威胁,另外,不能全面掌握联合的影响。

(1)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②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丧失。③外部因素:美苏的威胁。④直接原因:1950年,“舒曼计划”的提出。

(2)欧洲走向联合的影响

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③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易错点19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认识不准确

易错分析 学生易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认识不全面,下面梳理一下: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西欧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了两极格局。

(4)通过建国后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崛起。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逐渐衰退。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的崛起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易错点20:江南农业发展的原因

易错分析:此知识点出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①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地区的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又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自然因素。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宜发展农业。

③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两宋时期,中原人民反对北方少数民族掠夺的斗争阻止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使南方免遭战祸。同时,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易错点21: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

易错原因:忽视教材中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史实的描述。

(1)主要特点①封建经济发展到顶峰: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进步;商业繁荣。

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明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清代,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部门增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成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技术、工具先进等);②生产关系的调整(更名田、一条鞭法、地丁银等);③有利的社会环境(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④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易错点2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易错分析:缺乏对“海禁”、蜜罐锁国政策相应了解。

(1)含义

①海禁政策:指明清时期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的措施——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②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商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

(2)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具体原因: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②清初实行海禁政策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3)清朝的闭关政策,是清朝政府针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侵扰和日益严重的鸦片走私等活动所采取的防范措施,因而具有民族自卫的性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错点2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易错分析:缺乏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的条件的深刻认识。下面梳理一下:(1)有利条件

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被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②发达的手工业。明中期以来,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

③发达的商业。农产品、手工业品被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的货币投入流通领域,到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⑤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著的问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2)不利条件

①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封闭性,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无法脱离土地。

②商人发财后往往买田置地,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乏资本积累,手工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③封建制度的束缚,重重关卡,征收重税,抑制工商业的发展。④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

⑤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易错点24: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

易错分析:缺乏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变化规律的有效掌握。下面总结一下:(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多少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

(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5)税种由繁多到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6)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易错点25:重农抑商政策

易错点:缺乏对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全面了解。下面梳理一下:

(1)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于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数统治者所推行的一项基本政策,其目的是保护封建地主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评价:①在封建社会初期,由于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所以重农抑商对促进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②明清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③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政策中的“重农”是正确的,它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易错点26: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易错分析:不能通过城市的发展认识到中国古代商业的进步。

(1)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的含义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商业的发展。

(2)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农民又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重农”。

(3)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抑商”。

(4)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但到了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的情况下,统治者仍推行这一政策则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5)辩证地看,“重农”是正确的,但把商业和农业长期放在对立面,人为地抑制商业发展则违背了基本经济规律。

易错点27: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

易错分析:缺乏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外贸易的正确理解。

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且自18世纪末起英国等国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但是正常的中外贸易一直是存在的。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日本、朝鲜、菲律宾等亚洲国家,中国和这些国家的贸易基本上是以朝贡形式进行的,数量少,规模小;另一类是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美国、荷兰、西班牙、丹麦及俄国等,其中与俄国的贸易主要在陆路上进行,市场交易额不大,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最主要的是中英贸易。清政府对对外贸易的限制主要表现在:地区——只许广州一地;范围——只许十三行进行;对输出商品的种类及数量的限制;对外商在华活动的限制。

(2)在18世纪正常的中英贸易中,英国输入中国的主要是呢绒、棉布、金属制品;中国输往英国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和原料——茶叶、生丝、药材,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但鸦片战争前几十年英国对中国鸦片走私激增,导致中国大量白银外流,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易错点28: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认识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

明清时期,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迹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加速了。

表现:(1)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分离;(2)农产品的商品化。

原因:(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2)外国资本主义向中国倾销商品和在中国掠夺原料;(3)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影响:(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农经济始终占优势,自然经济缓慢解体,但并未完全解体;(2)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

易错点29: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

易错点:没有认识到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两个阶段。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开始,以《马关条约》为界,分为以商品输出为主和以资本输出为主两个阶段。

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想在中国掠夺原料、倾销商品。两者的不同点表现在:①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一些国家的商人还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②资本输出主要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如中国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包括贷款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具体表现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使中国沦为它们的商品倾销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同时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经济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

易错点30: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

易错分析:缺乏对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表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早期著名企业主要有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

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2)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表现: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

特点:19世纪末,中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在近代工矿企业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尤其突出。

(3)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此外,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4)民族资本主义的逐渐萎缩

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企业;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到1941年底,官僚资本已占全国资本总额的一半;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美国货在上海占80%,这对中华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特点:民族资本主义逐渐萎缩。(5)民族资本主义重获新生

表现:建国初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完成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特点: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易错点31: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农村)政策

易错分析: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订的不同的土地政策。

土地革命时期:制定土地革命路线,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开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开垦荒地。这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根据地的经济需要,成为“工农武装割据”取得胜利的最可靠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农民的地租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通过大生产运动,开垦荒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极大地调动了解放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保证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通过土地改革我国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坚持把农业放在首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易错点3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易错分析:不能有效认识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调整和改造。

(1)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在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目的主要是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最终达到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内容主要是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但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所有制。

(2)1953年开始的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主要目的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改造时实行了赎买政策。通过赎买政策,新中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二者的联系:前者为后者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必然结果。

易错点33: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 易错点:对建国以来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的代表性事件混淆。

(1)1950年土地改革,使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农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3)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点34: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土地政策

易错点:对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中各国处理土地问题的政策认识不清。英国

方式:圈地运动。

影响:①形成大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原料等。

法国(雅各宾派执政时期)

方式: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购地款十年内付清。

影响:①当时:赢得了农民的支持,挽救了革命;②长远: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美国

方式:颁布《宅地法》。

影响:①当时——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扭转了战争形势;②长远——形成大土地所有制,促进西部领土的开发及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俄国

方式:农奴高价赎买份地

影响:①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资金;②小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保留,阻碍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日本

方式:废除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

影响:正式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统一征收地税,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的发展。

易错点35: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的评价易陷入一点论,只看到破坏性作用,看不到建设性作用。

(1)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羊吃人”的运动;但从生产力的标准来看,英国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这有利于农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且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资金、市场和原料等。(2)评价美国的“西进运动”。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灾难,是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史”;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它促进了美国西部领土的开发,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西部扩展,带动了整个美国经济的发展。

(3)评价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从道德标准来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从生产力标准来看,殖民扩张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易错点3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易错点: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认识不清。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其中经济体系指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此可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指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市场的总和。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易错点37:世界工业化进程

易错分析:对世界工业化进程缺乏全面有效地了解。

(1)中国在明朝和清朝时期,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之首,高于整个欧洲的总和。(2)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3)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逐步取代英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后起之秀德国也超过英法,居世界第二。

(4)在西方殖民列强侵略和清政府、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中国越来越落后于世界。(5)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升,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首次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跻身世界第三。

易错点38: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与当今的经济危机

易错点:不能全面比较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与当前金融危机。

(1)相同点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②都开始于华尔街股市下跌。

③由一国波及到多国,都引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世界的原因都在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都具有较大的破坏力。(2)不同点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着力于各自寻求各自的出路;当前世界各国寻求全球合作来应对危机。这主要是因为:当今国际贸易日趋制度化、规范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程度增强。

易错点39: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

易错分析:对二战后德日经济崛起的原因认识不清。

(1)二战后两国都实行了一定的社会改革,为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

(2)两国在战后都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政府得以集中有限的财力和物力进行经济建设。(3)两国政府都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以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4)两国政府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重视人才培养。(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

(6)两国经济发展都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易错点40:经济全球化

易错分析:对经济全球化的片面理解。

(1)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

(2)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其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上一篇:医患沟通障碍下一篇:双休日游西湖周记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