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2024-06-24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精选12篇)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1

教师:罗昌福

总体来说,这册教材的课文变动大。原有的课文,把独立阅读课文算在里面,仅有5篇,新入选的文章,把原来人教版的算在里面,达到了12篇。训练要求高。在体会词句的感情色彩和表达效用、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表达顺序、掌握叙事性作品文体特点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训练要求,希望老师们在教学中注意把握。

第一单元4篇文章,围绕“爱国”这一鲜明的主题。其中2篇是诗歌,一是现代诗歌,一是古诗。还有2篇是中外名人爱国的故事。

“爱国”理应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学生的指南针。学习这些课文,能够点燃他们的爱国激情,在喜与悲的精神碰撞中,产生一种为国奋发向上的责任感。

《我们爱你啊,中国》以诗歌特有的语言形式,反复吟咏,赞美祖国幅员的辽阔、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成就的伟大、精神和品格的崇高,表达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建设祖国的坚强决心。教学中要整体把握,以读代讲。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与诗歌内容一致的教学情境。要处理好媒体展示和语言训练、情感熏陶的关系,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在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4的相关训练要求,有机地把读和写结合起来,使课堂教学实在、有效。

《郑成功》记叙了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文章属于叙事性作品,条理很清晰。我认为教学可以围绕“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这一人物的定位来展开,在具体的事件和场景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此的认识。还要在教学中关注正面的细节描写和侧面的巧妙衬托,通过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使郑成功这一人物形象鲜明丰满起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描述了四个场景:“被迫离开”、“师友送别”、“忘我创作”“临终请求”。这些场景被肖邦的爱国之情这条主线巧妙地串联起来,自然地展开了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集中地反映了肖邦身处异乡、心系祖国的强烈心声。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人物的语言,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注意这里的“涕”和“泪”的意思一样,写诗人喜极而泣。诗的第二联中“喜欲狂”是全诗的关键,它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妻子”的读音和意思要正确地让学生体会,至于方法和手段,因人而宜,也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解决。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人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悲”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而“悲”?如何不“悲”?再和课后练习4的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抓住了重点,水到渠成,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诗人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情。

第二单元3篇文章,一篇是历史小话剧的剧本,其它两篇是小说。三篇课文分别歌颂了爱国、爱岗、爱社会的伟大精神,展现了课文主人公们为祖国、为他人献出真爱,向人间撒播真情的崇高精神境界。

单元主题可概括为“人间真情”,也可以为“心中有爱”。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活化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

《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是一个多幕剧的话剧剧本。题目本身是一个成语,这个剧本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意思和来源。在这两幕剧中表现的人物品质各有侧重,在剧情的发展上,实际上存在着前因后果的关系。教学中要把握好文体特征,大胆地通过对话训练,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同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剧本语言的特点,结合课后练习4,积极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师还可以相机把“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给学生讲一讲,使课文“厚”起来。

《船长》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先生的短篇小说。按照“遇险—自救—殉职”的思路展开故事情节,“客轮被撞,情势危急”是故事的起因,即开端;“镇定自若,指挥自救”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这一部分着力描写的是船长哈尔威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人们乘救生艇脱险自救,塑造了高尚“忘我”的船长形象;“坚守岗位,以身殉职”是故事的结局,展现了船长忠于职守、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教学在遵循写作思路的前提下,应该重点突出,通过人物的对话和作者的两处议论来深入体会船长忠于职守的精神。至于大家一直以来讨论结尾部分的“生命教育”问题,我想具体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场景中来考虑,不然就失去了意义。

《爱之链》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极其细腻地描写了下岗工人乔依无偿帮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妇人修车;这位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一位孕妇的悉心照顾,受到了感染,暗中资助了那位孕妇。而那位孕妇正是乔依的妻子。小说构思巧妙,前后呼应,字里行间透露出爱是可以传递的,人人都应该给别人帮助的社会新风尚。教学可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具体把握两个场景中对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动作和语言尤其要关注。与前面两篇文章稍有不同的是,这篇小说更重要的在于说理,希望老师们在把握教学中心时要注意。第三单元4篇课文,都是新入选的文章。有人说是围绕“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有人说是围绕“生命与奋斗”的主题。我看这4篇课文,都可以说是奋斗励志的美文。下面我再对每篇课文的教学作一个简单的提示。一要抓住中心,二要抓住线索,三要落实训练。

再以《生命的林子》这篇文章的教学来具体谈一谈。第四单元3篇课文,来自民间,讲的是民风民俗。第一篇课文是反映民间剪纸艺术的,第二篇课文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第三篇课文是描述民间舞蹈艺术的。

《姥姥的剪纸》课文描述“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她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她善于教育,疼爱孙儿。表达了“我”对姥姥高超技艺的赞叹和敬佩,以及对她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角度走入文本,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感受姥姥剪纸的神奇,体会祖孙俩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故事生动感人,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无比憎恨。教学要做到“长文短教”,重点是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形象的体会。这两点在课后练习中都有具体要求,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

《安塞腰鼓》课文按“静→闹→静”的顺序描述了安塞腰鼓表演前后的不同场景。重点在体会安塞腰鼓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震撼人心的力量以及逐步升华的艺术魅力。教学时要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的句式,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特有的音律之美。有条件的话,应该让学生欣赏这样动人心魄的场景,品悟结合,读出黄土高原人的粗犷、豪迈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第五单元3篇课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聚焦不同的景物。柳树的神奇主要是通过作者的想象和对比来体现;草原的美丽主要是通过作者生动的描绘,形象的比喻来展现;麋鹿的特点则通过相关的介绍来说明。

《青海高原一株柳》为陈忠实所写。课文第一节交代这是一株“平常”的柳树,第二节又交代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既给学生造成了阅读的心理冲突,又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柳树“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两节,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青海高原的苍凉。直到第五节才具体地描述了这株柳树的“巍然”“强大”。而六、七两节通过“猜测和想象”,追忆了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艰苦卓绝的生长过程,不但与三、四两节照应了起来,而且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第八节通过对生长在优越的环境中而又“名贯古今”家乡柳树的介绍,进一步反衬出这株柳树的“神奇”。最后一节以议论结束,高度赞扬了这株柳树顽强的“毅力和韧劲”,托物誉人,手法昭然。课文采用了顺叙、插叙、描写、议论、抒情、联想等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把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树鲜活地伫立于读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顽强和伟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先找出描写这株柳树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强大。接着再读书思考其他内容与这株柳树的关系──渲染环境艰苦,凸显了这株柳树生长艰难;对比强烈,说明这株柳树与家乡柳树生长环境反差巨大。最后通览全文,想想这样写的作用──凸显了这株柳树的“神奇”;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的赞扬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誉人。

《草原》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景美、人美、文美。这样的作品应该做到诵读,特别是第一自然段。教学的设计主要在“读”字上下功夫,读有兴趣,读有层次,读有指导,让学生每一遍都读出新意来,教学就成功了。要通过多种手段来创设课文特有的情境,但切忌喧宾夺主,落脚点还应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上。

《麋鹿》一文在朴素的说明中注入了浓浓的情趣。开头用白描手法引出介绍的对象,激发阅读的兴趣,接下来依次讲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3中的有关要求,让学生来做讲解员,要注意作为讲解词与课文内容的有关整合,如外形特点与生活习性,以及传奇经历之间的内在关系等。要放中有扶,作一些指导。以上三篇文章的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外,重点要指导学生弄清楚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也就是说,在教学时要体现第三学段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表达顺序有所关注。第六单元4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现当代的“中外名人”风采。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理解重点句了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写的一封回信。在信中,他首先向孩子们表示感谢,然后交待写这封信的缘由,接着和孩子们探讨了怎样做人,告诉孩子们,他是个普通人,他要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最后勉励孩子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教学这篇文章,一是要让学生在熟悉书信格式的基础上,把握主要内容;二是要抓住信中的重点语句,理解和感悟并重,朗读和议论并举,体会巴金爷爷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要合理拓展,结合课外相关资料,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巴金爷爷,从而领会文字背后的内容。

《钱学森》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主要写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近二十年的坎坷归国之路,赞扬了他高尚的爱国情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详略得当,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教学中要抓住中心,留意时间和相关事件,结合课后练习3展开教学过程。

《詹天佑》一文围绕“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一中心,写了他不怕困难,不怕嘲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当地险恶的自然环境,还要引导学生去揣摩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更要启发学生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与詹天佑的言行联系起来思考。如此聚焦詹天佑,就能使学生在反复阅读、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詹天佑的心灵,从而使詹天佑的形象能够立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詹天佑的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不屈的气节、爱国的精神和创造的才智。

《鞋匠的儿子》主要讲了曾两度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林肯,面对参议员的嘲讽,凭着智慧与宽容,捍卫了尊严,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爱戴。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加上去的,表现了林肯反分裂、爱祖国的品质。教学时要结合课后练习

3,抓住参议员们对林肯态度的变化(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这条线索来组织教学,着重引导学生品味林肯总统所说的话,通过具体的词句来体会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七单元4篇课文,3篇精讲课文,1篇是略读课文。用“读书有方”来概括单元的主题是比较妥帖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单元所涉及的读书方法跳出了就读书讲读书的狭窄圈子,而是把读书和实践结合起来,读书和思考结合,读书和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古诗两首》都是写诗人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属于喻理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前两句讲古人读书做学问的不易;后两句讲学习光靠读书是不够的,要获得真知,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

《观书有感》作者巧用比喻,先用池塘里的水清澈明净,映得天光云影徘徊,比喻读书可以使人心智广纳,明于事理;再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这么清,比喻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才会不断地进步。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勤学好问”,先讲为什么要问,再通过哥白尼的具体事例来证实这一小观点,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又讲“有了问题要请教别人”和“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相结合”两个小观点,这里面有个递进关系,教育学生要善于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全文,发出从小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号召。《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文章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浅显。教学中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以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2

《郑成功》是苏教版六年级的一篇课文, 讲述了民族英雄郑成功与荷兰侵略者进行战斗, 并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宝岛台湾和建设台湾的事。文本赞颂了郑成功的爱国情结与充满民族精神的品格。全文没有一处写到人物的外貌, 所以人物形象的初始化印象并不能感知。但作为写人的文章, 我们又确实需要凸显人物形象, 这形象从何处来, 形象的根源最终回归到人物作为社会人的本质上来, 社会人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 这也最终成为人物形象的根源。教学此类文章, 应该首先关注事情的发展状况, 在事件的发展之中来关注人物形象, 品味人物品格。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物形象及人物品格的确立依赖于事件本身, 依赖于作者在文本中的褒贬措辞, 依赖于作者在文本中提供给读者的品味空间。

基于《郑成功》的教材解读:

一、抓拓展, 体验形象

《郑成功》这篇课文中, 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 在学生头脑中只有“民族英雄”四个字, 并无其形。因此, 如何让“英雄”二字放大, 并将其形象、品质等立体展现出来, 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 让“英雄”的概念及标准真正深入学生头脑中是我们必须做的, 但现在学生只能感知不能表述。何谓民族英雄?其实就是为民族或国家作出贡献的英雄, 这仅仅是逻辑的推断, 而真正反映出来, 必须立足于文本所透露的事件, 在这里事件就是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但不幸被荷兰侵略者所侵占, 民不聊生。郑成功作为一名中国人, 看到这种情况又气愤、又激动, 立誓要收复台湾。于是, 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开始了:“修造船只, 聚集粮草, 操练海军。”在“严明的纪律下, 整肃的军容下”充满“必胜的信心”, 阅读之中, 想象之中, “爱国、严明、有信心”的郑成功出现了, 这是在开始阶段建立起来的人物的初始形象。但文本在这个地方没有详细叙述, 所以要真正感悟这初始形象必须抓住关键处有效拓展, 比如, 当郑成功看到自己训练的海军时, 会说些什么?这样, 模拟他的话语, 其形象也就在模拟中不知不觉生成了。

二、抓字眼, 感悟形象

“信心是胜利的前奏, 真正的战斗在海上。”文本第五小节主要写作战的过程, 也是展现人物的最佳段落。可细细一读, 第五自然段并没有直接写到郑成功, 而是写到了郑军官兵, 写到他们的奋不顾身及作战的机智。其实, 这就是作者描写的巧妙, 通过官兵的英勇作战, 衬托出郑成功的英勇、机智及指挥有方。另外, 通过荷兰侵略者失败时的狼狈与郑军胜利时的欢呼形成鲜明对比, 从而更能展现郑军的精神面貌, 为郑成功真正“民族英雄”形象的树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本次战斗中, 敌人“企图负隅顽抗”, 写出了敌人即使拥有铁甲舰和大炮等先进武器, 但面对郑家军的“训练有素”, 仍显得“畏惧不堪”, 敌人面对舰船被“炸”时的“惊恐”与郑家军乘胜时的追击, 有力地再现了郑成功所率领的部队的强大。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 反过来“强兵之上有强将”, 也正衬托出了郑成功的人物形象:英勇无畏、机智及其浓厚的爱国情感。

三、抓细节, 生成形象

收复台湾的过程通过战场的描述到此可以说是结束, 其“英雄”造型渐已露出,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罢笔。如果说正面战场给予郑成功的“勇猛无敌”的“英雄”的话, 那后来台湾同胞的迎接无形又从另一侧面———“爱民, 亲民”展现其人物形象。如果是一员“暴将”, 人民是否会欢迎他, 经历了殖民侵略的台湾最怕就是军队, 而此时对郑家军的迎接礼节却如亲人般, 不正是对“爱民如子, 惜民

雄”的承认吗?文本从正面写到酋长的迎接, 郑成功“赠给他们绸布和烟草”表示谢意, 以及那迎接的群众自发放鞭炮, 载歌载舞, 无不诉说着台湾同胞内心的欢喜, 无不体现英雄人物形象的延伸与拓展, 不仅收复了台湾, 又收复了人心。一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正是郑成功的“民心工程”, 真正架起了大明王朝与台湾的沟通桥梁, 从而使台湾同胞与明朝人民融为一体, 这样的“英雄”不是“民族英雄”又是什么呢?

收复是体现郑成功人物形象的主体部分, 建设台湾是后续, 但这个后续又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将郑成功完整的形象展现, 不仅是战场的英雄, 爱国的英雄, 也是增进民族团结的英雄, 略写主要是为了体现文本在结构上的“详略主次”。

综观全文, 全文依着一条主线“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 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 并依次展开事件场景, 在事件的叙述中道出“民族英雄”的本质, 这样的“民族英雄”才是学生心目中的“英雄”。

关于苏教版第十一册《郑成功》教学过程的设计:

1. 引进“英雄”主线

(1) 板书“英雄”, 请学生述说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形象。

(2) 谈论何为“民族英雄”就是在为本民族或国家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 并出示人物“郑成功”。

(3) 请学生谈谈对郑成功的了解。 (初步建立第一印象)

(4) 本文主要讲了郑成功的什么事?

引导说出基本内容: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宝岛台湾, 再建设台湾的事。

(5) 问:荷兰殖民者在台湾都做了什么?面对这种情况, 郑成功都说

“郑成功指着东南方问卫兵……”指名朗读并找出不同点。“郑成功一听是台湾, 便慷慨激昂地说”与“郑成功一听是台湾, 便说”相比添加了修饰词, 感受加修饰词的好处。

(6) 郑成功是怎样说的, 怎样做的?找出文章中最能概括的一句话: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 建设台湾……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 让学生学会概括文本内容,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生活体验的迁移, 让“英雄”概念初步植入学生心中, 但由于认知经验的不完善, 需要通过一定的场景来让学生进入议论场面, 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及对台湾同胞的同情心。在这种情况下, 郑成功的“民族情感”在学生心中被点燃, “慷慨激昂”语调及内涵自然领悟。)

2. 展开“收复”场面, 呈现“英雄”本质

(1) 为了收复台湾, 郑成功将怨恨与愤怒放在心中, 他先做了什么?引出第四小节, 学生自由读完后, 说出自己的收获。

(2) 准备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想象一下, 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当郑成功在修造船只遇到困难时, 心里会想些什么?

最后胜利, 总是倾向于有准备的人, 离渡海远征不远了, 你作为一名士兵, 你会想。 (出示“渡海远征这一天终于来到了”, 感悟“终于”一词, 体会收复之心急迫;操练时准备时间之长。)

(3) 过渡:瞧, 这就是郑成功的军队, 出示“绵延十几里, 风帆蔽空, 战旗招展……”模拟采访, 采访郑成功:看到你训练的这支军队, 你有什么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演示, 让学生回归生活的大门, 让历史的车轮再现, 感悟必胜的信心, 让“严明, 信心足”的郑成功形象得以展现。)

然段。

(5) 概括:此时, 在你的脑海里, 郑成功给你怎样的印象? (英勇机智)

(6) 战争结束, 郑成功来到台湾, 看看, 台湾同胞表现又怎样?

出示:荷兰侵略者: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 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郑军官兵到台湾的场面 (第六小节) 。

同是军队,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 (突出郑成功治军严明、爱民如子的形象)

(设计意图:抓住字词的感悟, 从辨析的角度看出郑军官兵的英勇, 有效地引读文本, 这样, 让学生在自我体会中确立郑成功真正的“民族英雄”形象, 在朗读中升华成自己的内心情感!)

3. 略谈建设台湾, 体会结构之美

(1) 过渡:郑成功收复台湾后, 从此就坐镇台湾, 他为台湾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

(2) 谈论“把台湾从侵略者手中夺回”的目的是什么。

(3) 郑成功仅仅收复台湾行不行? (不行, 长年的战争使台湾人民的生活艰苦, 光收复不建设, 这种现象不能根本解除。)

(4) 为什么不详写建设台湾呢?

总结:一篇文章要真正展现人物的形象, 面面俱到是不行的, 只有抓住典型, 才能真正展现人物魅力, 这叫详略得当。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3

[关键词]苏教版 语文教材 母爱 选择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71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为价值取向,旨在熏陶学生的思想情感,建立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为实现该目的,在文章选择上就有所侧重。

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了教材对于母爱文章的选择。苏教版教材中有两篇文章涉及母爱,一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二是《少年王冕》,均是教育孩子在面对缺点和困难时应该如何应对。虽然这两篇文章能够带给人较大的心灵感受,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和学生的生活脱节,太过于完美,不符合现实,同时具有比较强烈的成人主观观念。笔者认为,真正切合人类心灵的应当是生活中点滴平凡的爱。因此,笔者对苏教版教材中“母爱”题材的文章进行了优劣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母爱”文章的解读

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权利选择父母,父母的相貌、背景等均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可能有些孩子会面临外界的嘲笑。此时,如果母亲能够成为孩子的精神导师,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成长方向,于他们而言将会大有裨益。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中,小骆驼因为自己的身体构造特殊,受到了小红马的嘲笑。它不开心,也对自己失去了自信。它向母亲倾诉,母亲运用自己的智慧,向小骆驼予以解释。虽然小骆驼的脚掌很厚,但是面临恶劣的环境时,不会掉进沙子,十分有用处;虽然眼皮上和别人不一样,长了两层睫毛,但是能够挡沙子,防止沙子伤害眼睛;虽然背上有两个大肉疙瘩,但是它能够储存养料,保证身体健硕。当母亲让小骆驼认识了自己的优点时,小骆驼开始客观地看待自己,开始变得自信,可见母爱之伟大。《少年王冕》一文中,王冕家境贫困,为了家庭生计,王冕为邻居放牛,母亲对王冕一再教导,王冕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母亲的话语虽然朴实,却渗透着人生大道理。著名的“甲壳虫”乐队主唱约翰·列侬的母亲曾告诉他:“如果你不能改变自己,你就改变世界,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母亲的教导,均给孩子以成长的智慧,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举足轻重。而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同样也能得到精神的熏陶,获得人格的升华,成长为具有独立自主个性的个体。

二、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母爱”的思考与意见

笔者阅读《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时,发现该书的一些观点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爱类文章的选择批评得十分精准。该书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表达的母爱都过于伟大崇高,充满神奇色彩。如文中小骆驼的母亲为了让小骆驼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亲自带领他走了一段沙漠,使小骆驼开始建立自信。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母亲会特意带领孩子去经历成功、经历失败,更多的母亲是在孩子受到挫折时,耐心的安慰。这类文章,虽然主旨鲜明,具有教育意义,但是表达的仍然是成人的观念与立场,从成人的角度对现实世界予以升华改造。可是在儿童的眼中,现实世界是原来的样子,对母爱的体会应溶于现实生活中。正如该书的作者提出,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应当引入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的眼光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想感受引导儿童的成长。和平凡生活融为一体的文章,相信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体会到母爱的真谛。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应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是,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母爱的描绘过于脱离现实。如何贴近生活相信是文章选择的重要标准。比如有篇较为经典的母爱文章《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描绘的是一位女孩经历了很多职业失败,但是最终成功的故事。每次失败时,母亲的安慰都能让她充满信心,最终她获得了成功。她问母亲,为何对她充满信心,母亲的回答虽然朴实,但昭示了大道理:总有一粒种子适合这片土地。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每个人均会有自己的一片土地,在这里开花结果,遇到困难时,要告诉自己不要轻言放弃,要勇于前进,要坚信一定能获得成功,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该故事虽然平凡,但正是因为来源于生活,更能让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升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母爱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平平常常亦是感动。

教材编者在进行教材编排、文章选择时,对名人较为偏爱。但名人的文章是否真的适合学生?是否有更好的文章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是人性化标准与生活化标准。在教材选择过程中,应当对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母爱予以关注,让学生在平凡中领会母爱的感动,感恩母亲,成为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进而爱邻里、爱父母、爱家庭,更爱祖国,拥有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易错字 篇4

1、我们爱你啊,中国碧波 帕米尔 闪烁 银装素裹 南疆 洋溢 盎然 浓妆淡抹 飘渺 波澜壮阔 醇美 丝绸 陶瓷 傣家 屋脊 巍峨 戈壁滩 骆驼 吐鲁番 谱写 浇灌 硕果 博大 气魄 开拓

2、郑成功残酷 强盗 慷慨激昂 横行霸道 风帆蔽空 负隅顽抗 瞄准 奴役 驻守 酋长 镰刀 融洽 徭役 瞭望 惊恐万状 载歌载舞 喜出望外 蔬菜 犁耙 舰队 碎片 战旗招展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欧洲 瓜分 欺凌 深渊 弥漫雾霭 咏唱 溢满眼眶 盛满 郑重 疾驰 悲痛欲绝 催人奋进 旋律 忧虑 勉励 幽暗 疲劳 流逝 忧愤 弥留之际 路德维卡 与世长辞 巴黎 蜡烛

4、古诗两首蓟北 涕泪 衣裳 纵酒 巴峡 巫峡 襄阳 洛阳 王师 家祭 乃翁 妻子 漫卷 元知

5、负荆请罪赵国 廉颇 韩勃 上卿 惧怕 唇枪舌剑 昏庸 侮辱 深明大义 宽容大度 针锋相对

6、最后的姿势废墟 坍塌 震撼 诠释 生死攸关 谭千秋 洗漱 吱吱 凹下去 摇晃塌陷 誓死 灵魂

7、船长诺曼底 薄雾 玛丽号 哭泣 大副 秩序 舰桥履行 凝视 调遣 巍然屹立 肇祸 嘈杂 半裸 救生艇 仿佛 权利 镇定 翘起 笼罩 绳索 奥克勒大副 哈威尔 徐徐

8、爱之链凄凉 瘪了 脚腕 蹭破 粗糙 乔依 颠簸 矮小 车胎 袜子 愣住 餐馆 亲吻 喃喃 潸然泪下 绝望 天经地义

9、小草和大树夏洛蒂 骚塞 训诫 陡峭 寥寥无几 枉费心机 罕见 堪称 逆境 撇下 狭隘 权衡 毅力 铅笔 钢铁 孜孜不倦 嗷嗷待哺 要强好胜 节衣缩食 脱颖而出 惴惴不安 大名鼎鼎 荆棘 夏洛蒂《简 爱》 艾米莉《呼啸山庄》安恩《艾格尼斯 格雷》 文坛 陈腐

10、轮椅上的霍金撰写 逐页 顶礼膜拜 打扰 巨匠 折服 悲悯 景仰 唐突 静默 恬静 由衷 震颤 键盘 神秘莫测 叩击 思维 跻身 龇牙咧嘴 卢伽雷氏症 萎缩 禁锢 瘫痪 史蒂芬 霍金

1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抽屉 缅儿 帐篷 驯养 鹦鹉 胶带 粘补 触礁 一艘 小锯 筐子 惬意 木筏 栖身

12、姥姥的剪纸小屯 喂猪 刁难 择菜 捂住 岂知 庄稼 驮着 啃食 清清爽爽 生肖 敦厚 薅草 耍赖 啧啧赞叹 挑剔 数九隆冬 喜鹊登枝 屋檐 善缘 纳鞋底 游泳 疏密 熟能生巧 剪刀

13、牛郎织女嫂子 牛棚 衰老 趁着 挣扎 汹涌 玉簪 心急如焚严厉惩罚 暴跳如雷 彩锦 霎时

14、安塞腰鼓高粱 骤雨 酸枣 搏击 战栗 陌生 锤击 戛然而止 梦幻 磅礴 蓦然 震撼 淋漓 亢奋

15、青海高原的一株柳深邃 凝滞 萌发 一茬 畏怯 锻铸 抑制 虐杀 吟诵 艰苦卓绝 韧劲 嶙峋 赭红 苍茫 覆盖 灞河 抱怨 绿阴

16、草原渲染 迂回 玻璃 襟飘带舞 彩虹 羞涩 摔跤 碧草舞蹈 鄂温克 勾勒 绿毯 骏马 疾驰

17、麋鹿姜子牙 跋涉 觅食 销声匿迹 公爵 别墅 哺乳沼泽 繁殖 颠沛流离 漂泊 棕灰色 繁衍

18、给家乡孩子的信郭娟 原谅 羡慕 争先恐后 旅行 维持 同胞 奉献

19、钱学森冯 卡门 前额 赴美 富裕 诚恳 贡献 袒露 壁舱 劈波斩浪 魂牵梦绕 中国导弹之父

20、詹天佑经纬仪 竣工 藐视 詹天佑 轻蔑 嘲笑 勘测 攀山越岭 泥浆 岔道 铜像 陡坡 隧道 要挟 阻挠 高山深涧 悬崖峭壁 毅然 铲平讥笑 居庸关 赞叹不已21、22鞋匠的儿子尴尬 羞辱 毫不犹豫 卑微 子聿 遗力 绝知 躬行 鉴 渠 源头

23、学与问不懈 沈括 相辅相成 翱翔 殿堂 缠着 五彩缤纷 日新月异 瞬息万变 能者为师24古诗两首、25大自然的文字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小熊星座 耸立 预兆 茂密 贝壳 砧状云 佳肴 九霄云外 上瘾 诱惑 陶冶 回肠荡气

苏教版六年级 语文上册习作2 篇5

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作业让我们对自己的家长说一句话:我爱你。我今天就来完成这项作业!

回到家后,我打算在妈妈毫无防备下,大声说我爱你,完成了我特殊的作业。这对我可是天大的困难呀!

我在家中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小声嘟囔着:“妈妈,我爱你!”不行,眼神不够深情,重来,经过反反复复的练习,终于达到了自己定的要求,现在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心里还是有一丝胆怯。下午,妈妈正在看电视。我倒了一杯水,端到妈妈面前说:“妈妈,请喝水。“嗯,谢谢,我的宝贝儿子。””“呃,妈妈……”“什么”看着妈妈微笑的脸,刚想说出口的话不觉又咽下去了。“没什么。“哦。””走出房门,我后悔万分,心想:怎么把这么好的机会给放弃了呢?真是的!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我吞吞吐吐的对妈妈说:妈妈,吓了妈妈一跳,话还没说出口,只觉得心痒痒的的,“那个,怎么说呢,算了没事了’’吃完饭,我回到房间懊悔万分,责骂着自己。晚上,我到妈妈房间,慢吞吞地说;妈妈,我攥紧了拳头,用蚊子般的声音说:“妈妈!我爱你!”妈妈先是一愣,然后用疑惑的眼神看着我说:“什么?我没听清楚,你再说一遍。”有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次就显得不那么紧张了。“妈妈!我爱你!”“小东西,怎么想起说这个了呀?”妈妈惊讶的问,“没什么,难道我不爱你吗?”“你这个小东西” 好了时候也不早了,快睡觉吧!晚安。”“嗯,晚安,妈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妈妈辛辛苦苦养育我了十二年,这些年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辛酸,我又怎能体会?我会把父母对我的爱永远记在心中,放在心的最深处!!我们长大了,父母老了,不要等我们也老了,父母不在了,才去思念。可以陪的时候,就多陪陪,别让生命留太多遗憾。大声地对父母说爱,像小时候那样。父母,是我们永远的温暖港湾!!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

《对爸爸妈妈说我爱你》

朋友们,从小到大,你们沐浴过多少父母的爱?数不清。父母那么爱你们,那你们爱父母吗?爱,从心底里爱。但是你们向父母表达过你爱他们吗?不知道你是否表达过,反正我没有。所以,今天我就要向妈妈表达我对她的爱。

从今天早上开始,我就想向妈妈表达,但一直到下午,我都没有表达出来,因为话到嘴边就是说不出口。

唉!算了吧!我想,干脆不表达了吧?正想着,突然,我转念一想:不行!妈妈每天为我忙来忙去,早上早早起来给我做早餐,晚上半夜三更起来给我盖被子……如果我连自己爱妈妈都不表达给妈妈,那不是太对不起妈妈了吗? 于是,我鼓起巨大的勇气,终于把妈妈叫进了房间。就在这时,我感到我的双脚不听使唤了,双手也在不停的发抖。心情无比激动,“碰、碰、碰”的心跳连我自己都听得清清楚楚。我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可我做不到。为了不让妈妈失望,我以超越自己极限的勇气,终于颤抖地说出了:“妈妈,我爱你!”顿时,我的心平静了下来,我好似经过了一场战争。

妈妈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愣,然后皱起了眉头,疑惑地从嘴里挤出了一句话:“浩浩,你是不是又犯什么错误啊?”我一听,便说:“没有,妈妈!我是因为你曾经为我做过很多事,所以我才爱你的。”妈妈听了,欣慰地说:“谢谢!”这时,妈妈过去为我忙碌的身影浮现在我的眼前,一股无名的暖流涌上心头。我鼻子一酸,泪水在眼睛里打转。我强忍住不哭出声,然后扭过头去,走出了房门。

在门外,我百感交集:我爱妈妈只需要一句话就行了吗?我应不应该用行动来向妈妈表示我爱她呢?答案是:是!我应该用行动来向妈妈表示我爱她。我应该听她的话,不让她操心,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就是对妈妈最好的表示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卷 篇6

要求:①蓝黑墨水钢笔书写。②卷面整洁。③字迹工整。④行款正确。

第二题:字词(19分)

(一)读拼音,写词语。(3分)

dé ɡā o wànɡ zhònɡ jìnɡ mì nínɡ zhònɡ

( ) ( ) ( )

jiā o zhào bù ā n bào qiàn táo zuì

( ) ( ) ( )

(二)读句子,看声母,填上合适的词语。(7分)

他______(y r)辞去了城里舒适的工作,到偏远的山村去当了一名小学教师。山村的条件十分_____(j k),但他从未后悔过。他常常___ _(m l)自己,要坚定不移地朝着认定的人生_____(m b)奋进,要使山村的孩子学好文化知识,走出大山。每当______(l l)的国歌奏响,他就_____(ch d)忘掉了疲劳,忘掉了困难,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一天快乐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在山村孩子们的眼中,他是世界上最有学问、最可爱、最有_____(m l)的老师。

(三)给带点的字、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序号)(5分)

1. 讲究:①讲求、重视;②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③精美。

祭器很讲究( ) 讲究卫生( ) 这里的技术是大有讲究的( )

2. 故:①事故;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④朋友,友情;⑤死亡。

变故( ) 病故( ) 沾亲带故( ) 故乡( )

3. 之:①往;②的;③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钟子期必得之( ) 赤子之心(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四)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里。(4分)

1.词语搭配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津津乐道地讲 自言自语地说 目不转睛地张望

B. 观察得仔细 回答得流利 讲解得透彻

C. 发现问题 发生火箭 发动群众 发表意见

2.下面句中不是比喻句的是( )

A.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可亲。

B.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C. 前面长头发阿姨好像是你的妈妈。

第三题:句子(19分)

(一)下面每组中两句话的意思相同的打“√”,不同的打“×”。(5分)

1. 妈妈早上叫我早点起床。 妈妈叫我早上早点起床。( )

2. 我差一点儿摔倒。 我差一点儿没摔倒。 ( )

3. 这难道是个奇迹? 这是个奇迹。 ( )

4.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谁也不能否认美丽的小兴安岭不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 )

5. 回国时,美国小朋友把红领巾给我系上了。 回国时,红领巾被美国小朋友给我系上了。 ( )

(二)仿写。(2分)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仿照句式,学习作者的写法,你也来跟山里的“朋友”打打招呼。)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 默写《天净沙?秋》: , ,

。青山绿水, 。(2分)

2.子期死,伯牙谓 ,乃 ,终身 。(3分)

3.鲁迅原名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作品集有《 》、《 》等。《少年闰土》节选自他的小说《 》。写出一句鲁迅的名言: 。(0.5×4+1=3分)

4. 詹天佑是我国 的爱国工程师。课文从 、、

三个方面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他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不同的山势创造性地设计了 、

两种施工方法。作为一名中华少年,我想对詹天佑说: 。(0.5×6+1=4分)

第四题:阅读(30分)

(一)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选段,做题。(12分)

有一天黄昏时候,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爸爸妈妈拉着我的手,到伯父家去。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

……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

伯父和爸爸回来的时候,我就问他们。伯父的回答我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他的话很深奥,不容易懂。我抬起头来,要求他给我详细地解说。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1.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空。(6分)

①在救助黄包车夫以后,伯父脸上“变得那么严肃”,其原因是:( )(2分)

A.伯父不愿意回答“我”的问题,对“我”的纠缠不满。

B.伯父在思考着很多重要而严肃的问题:穷人为什么这样穷,天下像车夫这样穷的人该有多少,他们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

C.伯父可能在想,只有推翻黑暗的旧社会,千千万万的穷苦人才能有好日子过。

D.伯父忧国忧民,同情穷苦人,痛恨不平等的旧社会,他无法控制这种情感。

②文中“车子扔在一边”用“扔”而不用“放”,是因为:( )。(2分)

A.车夫没有文化,行为粗俗。

B.扎了脚伤重,来不及好好放在一边。

C.他的车不值钱,说明旧社会车夫很穷。

D.车子结实。

③选段结尾处 “伯父叹气”的最合理的理解应该是:( )(2分)

A.可怜车夫受伤这么重。

B.悲哀作者的不懂事。

C.希望社会能关注穷人。

D.叹息自己心有余力不足,无法救助所有的穷人。

2. 回答问题。(6分)

①画横线的句子中用了两个“清清楚楚”,说明了什么?(2分)

②读画波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推想一下,此刻伯父想到了什么?(2分)

③读了这个文段,你觉得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二)阅读《食物“消化时间表”》完成下面的题。(9分)

食物 消化所用的时间 例1 例2

水果 30分钟—1小时 西瓜、苹果、桔子 香蕉时间最长

蔬菜 15分钟—2小时 瓜类蔬菜(冬瓜)所需

时间最短 芋头时间最长

谷物 1小时30分—3小时 流质或半流质的谷物食

品时间最短 发酵食品消化

率最高,达98%

蛋白质 1小时30分—4小时 牛奶、豆浆比较容易消化 牛肉等完全消

化需要4小时

脂肪类 2—4小时 植物油比动物油更容易消化 脂肪与谷物或

蛋白质类食物

共同摄入会延长

后者的消化时间

1.小红下午2点要参加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午吃什么比较合适?( )(3分)

A.猪肉、面包、牛肉。 B.香蕉、牛肉、鸡蛋。

C.芋头、猪肉、豆浆。 D.苹果、牛奶、面包。

2.小明在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从消化时间看,吃什么比较合适?( )(3分)

A.芋子烧牛肉。 B.牛奶配面包。 C.牛肉煮线面。D.猪油煎鸡蛋。

3.小华偏食,爱吃肥肉、香蕉,请给他提些建议。(3分)

(三)阅读《交通事故,14时到18时最易发生》完成下面的题。(9分)

交通事故,14时到18时最易发生

翻看的日历,有一些日子注定要被标成黑色。在这些日子里,因为一场场惨烈的道路交通事故,让许多家庭支离破碎。

据记者统计,20,全国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特大交通事故有25起,共造成410人死亡,平均一起事故死亡16人。超载是引发事故的首要原因,达到56%;14时到18时最容易发生事故,接近一半的事故发生在这个时间段。

另据统计,在到这里,我国已经有近90万人死于各类道路交通事故。

1.根据短文提示,完成下表。(3分)

时间 特大交通事故(起) 死亡人数平均每起死亡人数

410 56%

2.推想一下“14时到18时最容易发生事故”的原因(建议分点叙述)。(3分)

3.司机叔叔明知超载危险,为什么还要超载?(3分)

第五题:习作(30分)

题目:真没想到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7

一、化范文为课堂教学情境, 奠定习作的情感基础

人们将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融入剪纸, 情感激励他们创作出剪纸艺术。学生要认真观察剪纸, 想象故事, 完成习作。学生已具备欣赏力、感悟力和构思力, 能体会情感, 构思故事。学生看图仅凭想象, 情感空洞, 写作言之无物, 教师用感人的故事引入情境, 开启其想象之窗。艺术创造源自感动:感动自己方能感动他人, 才会有动人的作品, 我创设如下情境:

1.感悟美文《希望》, 领会真情。

2.投影出示作品, 配《梦驼铃》伴奏, 教师朗诵赏析。

希望

在沙漠上有户人家, 爸爸、妈妈和孩子沙文, 孩子很孝顺, 一家人生活得很开心。

有一天, 爸爸外出狩猎, 遇到了大风沙, 再没回来。妈妈积劳成疾, 临终前她对沙文说:“你在沙漠无法生存, 让骆驼带你离开, 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去生活, 你要勇敢地活下去。”沙文带着父母给的财产———骆驼, 离开了他生活了十三年的家。

路上黄沙飞舞, 寸步难行, 他想放弃时, 总想起母亲临终前的眼神, 他坚持走了一天、三天, 无数天, 眼前还是无边的沙漠, 沙文灰心、失望, 又遇大风沙, 沙文紧贴驼背上, 他绝望地想:“让我去陪伴我父母吧!”他闭了眼, 不知何时醒了, 骆驼使劲叼他, 它让沙文有了信心, 风沙都能躲过, 还有何克服不了。他用尽力气爬上了驼背, 紧紧抱住驼峰, 任骆驼背他走。

突然, 沙文眼前一亮, 空旷的山谷, 鸟语花香, 姹紫嫣红, 树木葱郁, 还有波光粼粼的小池塘, 沙文惊呆于这从未见过的美, 忘了疼痛和干渴, 心情像山谷般晴朗, 骆驼带他继续前行, 鸟儿向太阳飞去, 蝴蝶飞舞, 柳枝轻轻飘扬, 花儿散发着香味, 沙文唱起了歌, 他觉得世界如美丽的姑娘, 她头戴牡丹花和茉莉花花冠, 套着水晶项链, 戴着花朵手镯, 身穿用小草、树叶、野花织成的纱裙。

沙文爱上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3.同学们, 故事感人吗?读完后, 你有何感受呢?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4.引导学生品读, 感悟情感:勇敢的人终将获得幸福。

5.说说你脑海里浮现了哪些感人的画面。学生讨论。

6.小结:出示剪纸图一:剪纸作者一定受到感触、感动, 才有了动人的作品。看那少年, 昂着头, 牵着他心爱的骆驼, 多幸福。也许创作者是一个沙漠中的老农, 他不识字, 不会读书, 但有一颗感动的心, 将心寄予灵巧的手, 才创作出如此动人的剪纸, 是美的心灵创作出光辉灿烂的剪纸艺术。

二、文图对比, 指导学生如何从图案想开去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写想象、幻想中的事物, 让学生由剪纸图想象写有情趣的故事, 且能围绕主题展开, 深入感受范文, 将图文比较, 使想象思路有章可循, 有的放矢。

1.将图文对比, 说说哪些内容剪纸图上有, 哪些没有。两者间又有什么内在联系?

2.阅读对比后讨论, 教师再加以归纳。

图一:小男孩身着绣花袍子、头戴帽子、脚穿靴子, 一手牵骆驼, 一手抓住橄榄枝。他很专注, 大步向前, 骆驼也昂首挺胸, 阔步向前, 小鸟、野花、松针围绕。他刚走出沙漠, 来到新世界, 很喜庆。图与范文最后两节内容基本相符!男孩为什么会手牵骆驼, 为什么又要走出沙漠, 他走出沙漠时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作者有依据的想象和联想, 他由骆驼想到了沙漠, 再想到了艰难, 确定勇敢的人终究获得幸福的主题。

3.讨论分析后学生打开思路, 指明方向;引导其看清几幅图图意后展开联想、想象。

如:图二:她为什么要舞蹈、顶碗呢?她是代表家乡参加一次比赛吗?是生活艰难外出表演杂技谋生吗……

图三:他们要到哪儿去?他们是兄妹吗?亲人呢?包里带了什么?老牛的眼睛像在说什么?

图四:小姑娘为何急急忙忙收拾东西?要远行, 还是有客人来?家里其他人呢?

总结:细致观察了四幅剪纸作品, 并结合图意展开了想象, 一定有了故事的思路。在写文章、编故事时, 围绕确立的主题去写, 融进感情, 使表达更流畅, 更生动感人。教给学生想象、联想的方法, 在师生交流中降低习作的难度, 克服畏难情绪。

三、再读范文, 帮助学生修改润色

范文还能以范例指导学生修改润色文章。学生完成后, 引导其欣赏点评范文, 给习作修改润色。

1.学生欣赏后讨论, 教师总结提升认识。

《希望》的优点: (1) 围绕剪纸图展开想象, 重点突出。 (2) 沙文的想象具体而合理。 (3) 描写细致生动, 语言清新自然。 (4) 骆驼通人性的情节很感人。结尾揭示:勇敢的人终于获得新生的幸福感!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8

【关键词】教学设计;《小鹰学飞》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目标预设】

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认识两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和方法:学会自读课文,圈画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重点、难点】

1.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2.学会自读,做到不跟读,不指读。

【教学过程】

一、引导看图,课题导入

1.师:蓝蓝的天空是鸟儿的天堂,有谁知道在蓝天中哪种鸟儿飞的又快又高,捕猎时又特别凶猛?(生:老鹰)

过渡:对!老鹰是天空中最优秀的猎手,它能够在几千米以上的高空中飞行,他的飞行本领是它制胜的法宝,可是大家想不想知道小鹰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最终成为鸟中霸王的呢?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鹰学飞》(指向课题),来看一看这只小鹰是怎样学飞的。请大家齐读一遍课题。(生:小鹰学飞。)

3.板书课题。(1)正音:“鹰”是后鼻音;(2)记忆字形:“鹰”是一种鸟,所以下面是个“鸟”字。

二、初读课文

1.先请大家自己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1)读第一遍,给文章标号自然段。(2)读第二遍,在生字下做记号,碰到难读的重点拼读。(3)读第三遍,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过渡: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你的读书效果咯,咱们的这一个环节叫“字词王国游一游”,先来看看老师的这些字词你是否会读了呢?谁来做第一排字词景点的小游客?(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①出示词语(小鹰跟着摇摇头,不算拼命指了指 急促总算鼓起劲头顶盘旋好吧)。②指名看拼音读词语。过渡:下面就让我们变身成为一只只小鹰,看哪只小鹰能顺利的飞到句子世界里去,去看看句子世界的风景好不好?(2)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①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②出示: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3)检查课文标段情况。①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师生共同评议、正音。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的谁和谁?讲的是它们之间的什么事?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脉络

1.是啊,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鹰和老鹰妈妈的故事,小鹰跟着鹰妈妈学习飞行,这个学习飞行的过程到底怎么样呢,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它飞了几次,分别飞到了哪里?请小朋友再拿起书本,快速的读课文,找到答案,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指名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大树上、大山上、天空中)

2.同步理解课文。

(1)请同学们张开双臂,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我们现在就跟小鹰一样在空中学飞行,请扇动你的翅膀。①快看(课件演示)飞呀,飞呀,飞离地面,越飞越高,高高的大树已经在我们脚下了,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呢?(开心、得意、想大喊起来)指导朗读“我已经会飞啦。” 你能用“已经”说句话吗?②小朋友们,如果你是小鹰飞到了大树上,你会看到些什么呢?出示句式:飞到大树上,我看到了。③你们这群小鹰这么高兴,快看看我这只老鹰在干什么?(老师摇头)从我的动作可以看出,老鹰对小鹰说的话持什么态度?(否定,不满意)那你来做老鹰,试着读读它的话。④出示一二自然段。齐读。

过渡:可爱的小鹰们,听了老鹰的话,我们该怎么做呢?(继续往上飞)那让我们张开双臂继续往上飞吧!

(2)播放课件,飞到了大山的上空。①现在小鹰已经飞到了大山的上空,这时小鹰又说了什么呢?②学生齐读:“我真的会飞啦。”③提问:小鹰这次说话与上次有什么不同?(出示比一比)(真的,已经)说明小鹰对自己很有信心。谁来把它朗读一下。④不要高兴得太早,看看我这只老鹰又在干什么?(出示句子)老鹰又摇摇头说(齐读老鹰说的话)⑤分角色朗读:我们请男同学来做可爱的小鹰,女同学做老鹰,老师做旁白一起把这两段话有感情地读一读。⑥如果你是小鹰,听到老鹰仍是说你不会飞,你会对老鹰说什么呢?

过渡:小鹰学飞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两次学飞,老鹰都不满意,那小鹰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把5—6两个自然段读一读。

(3)播放课件:飞到了天空上。①出示第5自然段,指名读。②小鹰这次怎么飞的呢?(鼓起劲,拼命是什么样子?谁来做做?)③小鹰飞得真拼命呀,这段话中还有哪个词告诉我们小鹰飞得很拼命呢?联系实际说说:你什么时候急促地喘着气?④现场体验:拿出跳绳请学生上台跳,全班观察他的状态,理解“急促地喘着气”让这个学生带着感受再读一读。问:他现在说话连不连贯?(不连贯,断断续续)课文中用了哪个标点来表示 ?(省略号……)所以,在这里“……”表示语气的停顿。⑤导读:小鹰飞得多卖力呀,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鹰向天空飞去。全体起立,张开翅膀,鼓起劲,拼命向上飞。(齐读第5段)⑥老鹰被小鹰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感动了,他不再摇头,不再否定,而是向头顶指了指说(齐读句子)小鹰看到了什么?(白云上有几只鹰在盘旋)理解:盘旋

四、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知道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了( )、( )、( )。

小鹰学飞可真不容易啊!下节课我们将细细体会小鹰学飞的全过程,相信你会有更多收获!

五、学习生字,理解字义

下面,让我们走进生字乐园,去学习几个生字吧。

1.出示生字:盘、旋、摇、顶。指名读。2.进行口头扩词。3.指名学生分析生字字形,记住两个新偏旁:盘:上下结构,认识新偏旁:舟。旋、摇、顶: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旋:新偏旁:方。4.师范写,生书空笔顺。5.学生描红,临写。6.师生共同评议。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9

【教学目标】

1.懂得象声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把生活中听到的声音用象声词写下来。

3.能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教学重点】

学会在习作时使用象声词,使习作更为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教学难点】

如何恰当,准确使用象声词。【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相结合。

2.评价策略多元化:教师收集整理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象声词,用密切联系实际生活的内容,新颖有趣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动眼看场景,动耳辨声音,动脑想情节,动口说故事,动手写习作。在习作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听说,主动评议,主动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学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留心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鼓励模仿发音或记录下来。2.各种配音课件。【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识象声词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声音,我们大家来听一听,猜一猜,看看谁的耳朵最灵敏!

羊——咩咩咩 猫——喵喵喵 公鸡——喔喔喔 火车——咣当咣当 闪电——咔嚓咔嚓 风——呼呼

2.师述:用来表示这些声音的词语就是象声词。(板书:象声词)

3.老师带来一首有趣的童谣,跟着老师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师范读)猿猴啼,老虎啸,叽叽喳喳(zhā)麻雀叫。狮子吼,灰狼嗥(háo),咩咩咩咩(miē)羊在笑。小狗汪,老猫喵(miāo),喔喔喔喔鸡报晓。

小鸭嘎(gá),青蛙呱(guá),小牛哞哞(mōu)在唤妈。乌鸦哇(wā),喜鹊喳(zhā),蜜蜂嗡嗡在采花。雷轰隆,风沙沙,滴答滴答雨在下。

北风呼呼,落雪簌簌(sù),马鸣嘶嘶(sī)满山路。当当锣声,咚咚响鼓,噼里啪啦放爆竹。

4.你看,这首童谣运用了很多的象声词,这些象声词有什么作用呢?(生动、形象)

二、联系生活,积累体验,学用象声词

1.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83页,默读,迅速地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请一生读)投影出示写作要求: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师问:请找出习作要求中的关键词。(这位同学很会审题)

2.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下方的图,是怎样的场景,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吗?在这个场景中你会听到哪些声音?(这位同学概括的很好/谁能比他概括的更完整)3.选定第一幅图,相机指导学生明白3个要求:想象合理、叙述有序、用词准确。(1)想象合理:你还能从这幅图里联想到哪些声音? 师提示:雨过天晴,你还会听到哪些声音?

学生回答:雨声、雷电声、天晴后小动物们的声音„„ 师说:这就是合理的想象(板书:想象合理)

(2)叙述有序:你能把这些声音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顺序(时间顺序)排列说出来吗?(先„„然后„„最后„„)交流后,师出示排列好顺序的象声词(板书:叙述有序)

(你们不但用耳朵听,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真是个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3)用词准确:下雨的声音有很多种,你能说出哪些? 学生回答:啪啪、潇潇、沙沙、滴答滴答、淅淅沥沥、哗哗„„ 师提示:①不同时节的雨,声音一样吗?(春雨、夏雨、秋雨)②落在不同的物体上声音一样吗?(窗台上、雨伞上、树叶上)③下雨过程中有雨声的变化吗?(沙沙——哗哗——滴答滴答)

师出示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象声词(纵向为有序的象声词,横向为多种雨声)师点出:细雨绵绵不能用“哗哗”,使用象声词还要准确。(板书:用词准确)4.老师也带来了一个描写雷阵雨场景的片段,请你在作业纸上填写准确的象声词。

雷阵雨(片段)

忽然,天暗了下去了,“咔嚓咔嚓”几道闪电划破了天空,雷声“轰隆隆” 地传来,风“呼呼”地刮着,树叶沙沙作响。紧接着,黄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了。只听得一阵阵“哗哗”的雨声,雨顺着树叶滑下来“滴答滴答”地落在行人的伞上。不一会儿,太阳公公又露出了灿烂的笑脸。小鸟在碧绿的枝头“叽叽喳喳”地唱起了歌。

5.师点出:象声词一般都要加上引号。

6.小结:这个片段我们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进行有序地叙述,加上准确的象声词后,文章便有声有色了。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

1.生活中有哪些场景的声音令你印象极其深刻?请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2.刚才同学们都说得非常棒,老师也为你们带来了生活中的两个场景。师展示2个场景(春节、马路)的图。

师提示:春节到,鞭炮声、人们的欢笑声此起彼伏,你的耳畔萦绕着怎样的故事? 下班高峰期,各式车辆的喇叭声、一首马路交响曲,你听懂了吗?

3.接下来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准确的象声词,用通顺的语言有序地描写一个场景。可以是书上的四幅图例,也可以写老师提示的情境,还可以写生活中你熟悉的场景,题目自拟。(开始动笔,尽量不用橡皮,用修改符进行修改。)4.学生起草写作,师巡视

第二课时

环节

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5.写法指导、动笔习作

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四、评价习作,反馈问题

1.评价习作(教师评价内容:语句是否通顺,想象是否合理,叙述是否有序,用词是否准确。)

2.选一篇较好的赏析,学生对照黑板上的3个要求点评,如有优美的词句可以圈出来,展示给大家看。(你很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地捕捉一个个有意义的声音)3.选一篇有问题的习作,让学生对照3个要求指出问题,当堂给出修改建议,即二次反馈。

4.总结:通过今天的写作,我们认识了象声词,学习运用象声词写好一个场景,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聆听,我们的习作就会更有情趣。板书设计: 生动 想象合理

学会运用象声词 叙述有序

形象 用词准确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很快就对象声词充满了兴趣;通过正确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模仿和习作训练,较好地完成了习作的任务。

不足之处: 学生由于对各类象声词积累的并不多,教学中我借助了媒体来让学生分类听动物叫声、自然界声音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再根据声音说出各类象声词,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习作中可能用到的象声词作了准备。随后,我有播放含有象声词的片断,学生非常感兴趣,说话热情高,可见直观教学永远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但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使用象声词叙述情景的时候,句式很单调,一般都是用“……发出了……的声音”,使文章的语言显得别扭,不流畅。同时,由于学生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习使用象声词上,反倒忽视了叙述内容的具体,描写内容的细致。我让他们学习了一断使用象声词的优秀片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使用象声词的经验,他们就能从例文中更好地体会到:要在叙述具体、描写生动的前提下使用象声词才能锦上添花,象声词在句中的位置也可以灵活安排。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试2 篇10

《生命的林子》课文片断

有人劝玄奘说:“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集纳了天下许多名僧,你若想在僧侣中出人头地,不如到一些偏僻的小寺中阅经读卷。这样,你的才华便会很快显露出来。”(1)“水深”在文中指,“龙多” 在文中指。

(2)由“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你联想到文中

、(3)这个人劝玄奘的话可用一句谚语归纳:

。(4)这段话出自课文《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告诉我们:是,就像。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篇11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三个方面阐释对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方法。

一.围绕中考考点整合教材

九年级面临中考, 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中考成绩,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九年级语文教材的整合要围绕中考的考点。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谈谈如何结合考点整合教材。

1.围绕考点, 专题学习

环境是小说三要素之一, 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为此, 我曾经整合了苏教版九 (下) 第二单元《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和《多收了三五斗》四篇课文, 上了一堂研究环境描写作用的专题课, 系统总结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我首先让学生用一节课的时间朗读4篇小说, 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通过讨论, 总结出环境描写的几种作用: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心情, 奠定情感的基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深化小说的主题;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然后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篇小说, 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 并说出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专题学习, 既紧扣中考考点, 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和合作能力, 同时还节省了大量课时。

2.围绕考点, 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致力于“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所以近年来文言文阅读出现了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并且渐成时尚。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 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 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因此, 我们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要对课文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所谓拓展延伸, 就是要抓住课内外文段之间的联系点和可比点进行比较阅读。比如在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时, 我不失时机地借助他的《丰乐亭记》来对比赏析, 让学生读后说说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从文体、主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比较, 而这些也恰恰是中考的重要考点。

二.长文短教

顾名思义, 长文就是篇幅较长的文章。而短教, 不是少教, 更不是不教, 而是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时间, 对教材删繁就简, 去粗取精。如果一篇长文按照传统的讲授法来分析, 费时费力, 学生兴致也不一定高, 所以不论是从教材处理还是从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看, 长文短教都是必须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长文短教, 我觉得其关键是如何“选点”。下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如何“选点”, 来达到长文短教的效果。

1.根据文本特点, 选取训练点

课本里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筛选的, 都有它的可取之处。有的文章要重语言的积累与品读, 有的文章要重写法的学习等。教师就要抓住这些特点集中训练, 提高教学效益。例如九上《林中小溪》一文, 把溪水冲破层层障碍夺路而出的情景写活了, 语言优美生动, 所以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 就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作为重点。首先让学生放声读, 读得正确、流畅, 读出文章的味道来。然后让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进行赏析。这样通过品味语言, 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的生命力量, 理解作者的人生信念。

2.利用文题, 巧析课文

人们通常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 它能起到概述内容、统领全文、突出重点、贯穿全文、暗示写法、流露作者情感等作用, 抓住文题就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住文章主旨。因此, 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 一定要抓住文题, 巧析课文。

心理学告诉我们, 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 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 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文题, 设置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 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入: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 你高兴吗? (学生回答高兴) 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 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 丰收了却高兴不起来, 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 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 化解心中的疑问。

3.从文章的关键词句切入。

所谓关键语句, 就是对显示文章结构或揭示文章主旨起到重要作用的句子, 常见的有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定位解意就是根据关键句在文段或全文中的位置来判断它的作用, 从而理解其含义。比如《学问和智慧》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议论文单元中篇幅较长的文章, 文章中有好多提示性的语言。在上这一课的时候, 我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关键语句, 进而通过这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可分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学问与智慧的关系两部分。在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关系后, 我出示问题“既然学问离不开智慧, 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答“我们不但需要学问, 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水到渠成地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三.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

作文占据着中考的半壁江山, 作文分数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命运。然而, 学生作文的现状却不很令人乐观。根据教学实践, 我以为九年级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 写什么, 并从中学习提高写作的方法, 做到读写结合, 把每篇课文当作学习写作的范本, 即融作文教学于阅读教学,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努力:

1.学习课文中充满个性的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是作文的重点。学生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时, 往往会有一个程式化, 比如脸蛋长什么样, 头发怎么样, 个子怎么样等。这虽然是外貌描写, 但是却没有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表现不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性格品质。但看看我们九年级小说单元, 里面刻画了好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我在上《故乡》一课的时候, 我通过小专题的形式来学习作者对闰土和杨二嫂的描写。首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二人的语句, 归纳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这些语句, 说说这些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特点。在分析杨二嫂这一形象时, 抓住杨二嫂的一个动作细节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来体会人物个性, 一个动词“塞”写尽了杨二嫂爱贪小便宜的个性。品读后, 教师问:作者把人物写得那么生动形象, 你想不想试试呢?引导学生来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一个人, 除了要写出他或她的肖像, 还要写出人物个性来。

2.学习课文中的环境描写。

我常常把写作比作做菜, 如果作文只是叙述一件事, 而不知道去描写景物, 就好像菜里没有放佐料一样, 总让人觉得缺点味道。好的景物描写能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心情, 突出中心。

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 我抓住了两处环境描写, 一是在登上轮船前往哲尔赛旅行途中的景物描写“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我引导学生从修辞的角度来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物的, 从而理解菲利普一家此时愉悦、充满希望的心情。另一处是菲利普一家在船上躲开了于勒后的景物描写“在我们面前, 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富贵梦破灭后沮丧的心情, 和刚上船时的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理解景物描写所起的重要作用:能更好地充实文章内容, 使文章情景交融, 更好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文章中恰当运用景物描写了。

3.学习课文如何安排文章结构。

学生写作文时往往不知道对文章进行整体布局, 甚至有的学生把作文写成了“流水账”。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抓住课文的结构来教学生, 使学生掌握课文结构的感性知识, 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实际当中去。比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文时, 我就抓住了这篇文章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展开。先总说云和天气的关系, 然后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最后总结全文, 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这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式的文章, 利用这篇课文, 教给学生写说明文谋篇布局的一种方法。说明文如此, 其他文章也有谋篇布局的技巧与方法。教师平时要善于总结课文的结构方式, 这对学生写作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 篇1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1

第一单元

《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情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3.赞美祖国的成语:山清水秀、江山如画、人杰地灵、锦绣河山

4.描绘山水的成语:连绵起伏、青山碧岭、水平如镜、水天一色。

5.描写祖国河山的名句:

长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的作用。

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依靠;隅,角落。

2.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刀光剑影、枪林弹雨、势如破竹、旗开得胜、荷枪实弹、冲锋陷阵、溃不成军、丢盔弃甲、人仰马翻。

3.ABAC式成语:

载歌载舞、十全十美、百发百中、绘声绘色、任劳任怨、人山人海、自言自语。

4.不同方式的看:

眺望、环视、仰望、俯视、瞻仰、浏览。

5.中国历史上的名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迹:

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郑和:七下西洋,扬威异域;戚继光:抗击沿海倭寇;林则徐:虎门销烟。

6.爱国诗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宋·陆游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

冼星海、聂耳、乔羽、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

4.表现爱国情怀的成语:

赤胆忠心、忧国忧民、碧血丹心、精忠报国、以身许国。

5.表现忘我工作、学习的成语:

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争分夺秒。

6.爱国名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思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一句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杜甫被誉为“诗圣”,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全诗体现了一个“喜”字,从“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却看妻子愁何在”等词句可以体会到诗人因听到大唐军队收复失地而欣喜。

2.《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3.表现爱国情怀的古诗名句: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练习1

1.《爱我中华》这首诗是著名词作家乔羽为第4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所写的会歌,这支歌真切地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爱我中华”的思想感情及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伟大祖国的豪情。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56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2

第二单元

《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历史小话剧,课文是根据历史故事将相和第三部分而改编的。剧本共分为两幕,第一幕侧重写的人物是蔺相如,第二部分侧重写的人物是廉颇。

剧本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受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罚的故事,揭示了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不计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爽直磊落的可贵精神。“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背着荆条去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2.与之相关的成语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3.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光明磊落、知错就改。

4.表示知错就改的成语:

迷途知返、改邪归正、痛改前非、翻然悔悟、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洗心革面。

5.出自《史记》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鸡鸣狗盗:孟尝君

四面楚歌:项羽 围魏救赵:孙膑 完璧归赵:蔺相如

《最后的姿势》

1.学了课文,我们认识了恪尽职守、大爱无疆的谭千秋老师。

2.“英雄不死,精神千秋”含义:谭老师虽然去世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将千秋永存。

3.对“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理解:这个姿势挽救了4个学生的生命,体现了在危难之际他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以学生的安危为重,恪尽职守、大爱无疆的高尚品质,这一姿势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表达了人们对他深深的敬意。

4.最后的姿势,也是爱的姿势、责任的姿势、英雄的姿势、师德的姿势、千秋不朽的姿势。

5.5·12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中的不朽人物:袁文婷、向倩、张米亚、林浩等。

6.课题中的“姿势”是地震灾难来袭千钧一发之时,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四个学生的姿势。“最后”意味着这个姿势将永远地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文章以“最后的姿势”为题,饱含着对谭老师这种舍己救人的壮举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船长》

1.《船长》是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船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2.课文作者是维克多·雨果,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的世界》。

3.描写人物优秀品质的成语: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诚实守信、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宽容大度。

4.表示时间短的词语:霎时、转眼间、刹那间、一瞬间、顷刻间、眨眼间。

5.表示情况危急的成语:千钧一发、燃眉之急、十万火急、兵临城下、危在旦夕、岌岌可危、一触即发。

6.形容秩序乱的词语:一窝蜂、一锅粥、一团糟、一拥而上、不可开交。

7.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呆若木鸡、神采飞扬、神态自若、全神贯注、欣喜若狂、张口结舌、眉飞色舞、坐立不安。

8.赞美英雄献身精神的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爱之链》

1.《爱之链》这篇课文是一首爱的赞歌,作者是美国作家杰尼·巴尼特罗依·李。课文叙写了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不计报酬,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丈夫乔依的故事,生动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的链条,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2.课文为何用“爱之链”作题目:课文中写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着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爱之链。

3.表示热心助人的成语:乐善好施、慷慨解囊、助人为乐、雪中送炭。

4.关于真诚关爱和无私帮助的名言:

爱是美德的种子。

人家帮忙,永世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给”,永远比“拿”愉快。

5.呼吁“关爱他人”的公益用语: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送出一份爱心,收获明媚阳光。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练习2

1.《我不期望回报》作者汪国真,他的诗集和小说集,多次获得全国图书“金钥匙”奖。诗中表达的深刻哲理:尽量多地不求索取地为社会,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努力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充实、美丽。

2.学了课文《爱之链》,使我们想起了汪国真写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中的一句话:人,不一定能使人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也使我们想到了一句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3.采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较高层次的互动活动。

采访的注意点:

(1)要有一定的目的性,要明确需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要明确解决什么问题。(2)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

(3)提问要有礼貌,语言要得体。

(4)记录重要的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知识3

第三单元

《小草和大树》

1.赞美与困难作斗争的词语: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百折不饶、坚忍不拔。

2.表现人勤奋刻苦的成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争分夺秒、韦编三绝。

3.关于如何对待“苦难”与逆境的名言警句: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狄更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

逆境造就人才,而顺境埋没人才。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轮椅上的霍金》

1.《轮椅上的霍金》课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人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地探索宇宙的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故事,赞扬了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抒发了由衷的敬仰之情。

2.霍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被称为“宇宙之王”,科学著作《时间简史》。

3.形容有毅力的成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水滴石穿、坚持不懈。

4.形容身体瘦弱的成语:骨瘦如柴、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气息奄奄。

5.像霍金一样身残志坚的人:贝多芬(音乐大师)、爱迪生(聋人发明家)、张海迪(青年作家)、海伦·凯勒(学者)。

6.霍金的名言:

活着就有希望。

一个人如果身体有了残疾,决不能让心灵也有残疾。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你只要全力以赴。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1.《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讲述了《鲁滨逊漂流记》是“我”家一本三代相传的书,在阅读中,“我”懂得了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成为一个英雄。

故事告诉我们《鲁滨逊漂流记》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是一本告诉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的书。

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概括起来,他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三方面:荒凉与孤独、食物缺乏、住宿困难。

2.课文作者杨红樱,儿童文学作家,作品有校园系列小说《女生日记》《男生日记》《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与坏小子》。

3.《鲁宾逊漂流记》告诉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

4.赞扬鲁滨逊的成语:自力更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

5.富含人生哲理的语段:

(1)书籍是开启未知大门的钥匙;书籍是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书籍是通向成功彼岸的桥梁;书籍是穿越激流险滩的航船;书籍是指引前进方向的灯塔;书籍带我走向阳光大道。

(2)江河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交汇成浩瀚的大海;雄鹰有至死不渝的意志,才能翱翔于辽阔的蓝天;松脂有千年不悔的意志,才能造化成珍贵的琥珀;腊梅有坚贞不屈的毅力,才能怒放在严寒的冬季;蜡烛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才能照亮人类的世界;种子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水滴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才能穿破坚硬的石块。

练习3

1.前人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我们的草稿写好后修改的好方法是放开声音去读你的草稿。正如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不准?别扭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看。

2.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我国小学生的生命财产、合法权益随时都国家法律的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就是专门为保护我们少年儿童而制定的法律。

3.《从岩缝里长出来的小草》启示我们:成才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更离不

上一篇:校园小卖部下一篇: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