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2024-09-05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精选5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1

《万以内数的认识》属于数与代数板块的内容,是有关数概念的教学,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数学知识。这一单元包括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估计和整百整千数的加减五个信息窗。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两个信息窗理解意义、数数、读数、写数、组成、数位五个内容。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这一信息窗学会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估计这一信息窗理解估一部分推想全体这种估计方法。整百整千数的加减这一信息窗分为整百整千数加减和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两个内容。

二、说地位与作用

小学阶段,对整数的认识,分为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大数的认识四个阶段,本单元是第三个阶段。《万以内数的认识》经过学生前面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学段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建立了初步的数感,理解了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的十进制关系,掌握了简单的读写技能,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总之,对数的认识,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性认识。这一单元就是学生认数范围的一次扩展。它不仅是学习万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以后认识万以上数的基础,对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结合具体情景认识计数单位百、千、万,并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读、写万以内的数,能够用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大小,认识近似数、估计,正确口算。

2、能力目标:运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

3、情感目标: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帮助下,能尝试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1、计数单位千、万的认识。

2、数位的意义和顺序3、万以内数的读写。

4、数的组成教学难点:

1、数数过程中,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2、体会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如何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

三、说教学策略

1、千以内数的认识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首先结合学生的做操情景,来估计一下有多少人,然后再去数一数,算一算引入“千”这一计算单位,然后引导学生来这样“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的数”,“百个百个的数”,“千个千个的数”的数学活动,知道10个一是一百,10个百是一千,10个千是一万,体会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通过现实情境估计二年级学生人数、全校学生人数和“多少本书有一千张纸”“多少本书有一万张纸”的活动来进一步感受大数千、万。

在理解数位的意义时,由于生活中很难找合适的实物来代替,所以根据学生已有的对计数单位和数位的知识,充分借助计数器理解百位、千位、万位等数位的意义。

在数数时,对学生来说,拐弯处的数数,是一个难点,如:989数下一个时,学生直接数1000,这时我先让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认识到下一个应该是990。并再通过举类似的例子(如:489数下一个,679数下一个等)进一步体会相邻计数单位的十进制的关系。同时板书时,我把989和990后两位画出来,让学生体会到989下一个是990,就是和89下一个是90是一样。

在读数和写数时,读写中间或末尾有0的的数是一个难点,如读2003时,出现两千零三和两千零零三两种读法,这是通过学生交流,学生知道读两个零重复了,读两千零三就可以。在写一千零八时,有写成108的,通过学生交流,并借助计数器来拨拨,认识到“1”在千位上,“8”在个位上,理解0占位的必要性。

在数的组成这里,与读数和写数来结合的,同时结合借助计数器和数位顺序表来体会数位上数的意义。

练习题中涉及到的数的规律,实际是对数数和数位意义知识的延伸,对学生来说存在难度,在这里借助学生对100以内的数5个5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这些已有的知识经验,先让学生说说方法,然后再解决问题。

2、比较数的大小、求近似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多样化,只要能比较出来就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总结出下面几种方法:

方法一:根据数位来比较,数位不同时,数位多的数大(例如:1008和987,1008是四位数,987是三位数,所以1008大于987),数位相同时从高高位比起。(例如:968和980,都是三位数,但是980的十位是8,968的十位是6,8大于6,所以980大于968)

方法二:借助一个标准来比较。(例如:1008和987。1008大于1000,987小于1000,所以1008大于987)

方法三:渗透近似数来比较(不易要求过高,重点培养学生数感)(例如895和806,通过学生想895和806离得哪个整百数近,得到895的近似数是900,806的近似数是800,900大于800,所以895大于806。

3、估计估算。

先让学生独立的估计,再组织交流估计的方法,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对结果同样不要求精确、统一。在估算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一定的策略进行估计,避免毫无根据的估计。通过情境图,估计有多少人在做操?先输出20个人来,然后圈一圈,再看看总人数中有几个这么多,这样就可以估计出总人数。

同时增加一些身边的素材,估计一下一张书页的字数、二年级学生的人数、全校的人数了,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4、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先复习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增加迁移效果。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口算方法。同时特别关注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的方法,为学习整千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作铺垫。在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120看成12个十时,可以借助计数器或者小棒很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本单元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也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一、学情分析: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

1、认识常见的称,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本节课的重点是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

难点是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三、教具、学具:

这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建立一定的质量观念。围绕这个目标,本节课的设计就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操作,我准备的教具有:盘秤4台、天平一架、曲别针、黄豆若干;500克食盐2袋、1千克洗衣粉4袋。

学具有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2分硬币若干枚。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五、教学过程:

设置了课前小调查,让学生找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克和千克”,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在收集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了解2种质量单位的不同用法和字母表示法。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二是自主探究,感悟新知;三是巩固深化,拓展应用;四是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

(1)出示2包大小不一的物品。这是小红陪妈妈逛超市时买的两样食品,:猜一猜,哪袋轻,哪袋重?(学生凭直觉任意猜测)

(2)此时教师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检验?学生发现:用秤检验是一种好办法。

(3)介绍生活中的秤。

(4)用盘秤检验。

2、表示物品的轻重,用什么做单位?导出课题:克(g)和千克(kg)。

[设计意图]通过“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建立轻和重的初步感知,然后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

第一步:认识克。

1.掂一掂,感受1克。

教师拿出1枚2分的硬币,请同学们也拿出1枚,放在手里掂一掂,感受一下它的轻重,并告诉学生这枚硬币的质量约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2)说一说,自己身边大约重1克的物品(纽扣,螺丝钉,花生米等)。

2.估一估,称一称,建立几克的表象。

(1)估一支铅笔、一本练习本、一本数学书大约有多重并用天平验证。

(2)学生估计自己的橡皮擦等大约有多重?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大量的操作中初步建立起1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建立几克的表象。

第二步:认识千克。

1.掂一掂,在学生建立了对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引入认识“千克”的教学,让小组的每一位学生都轮流提一提,掂一掂1千克洗衣粉有多重。

2.数一数,说一说1千克苹果大约有()个;1千克果冻大约有()个;()瓶矿泉水约重1千克。

3.估一估,学生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并用盘秤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接着再估一估书包有多重,以此化抽象为具体,强化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1.算一算,一包盐重500克,2包呢?(1000克)

2.称一称,比一比:两包盐重,还是1千克洗衣粉重?

3.看一看,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1千克=1000克)

4.议一议,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合适?什么情况下用克合适?

把1克硬币与1千克洗衣粉同时放在两只手上,体验“克”与“千克”的质量区别,感悟称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称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比较中感觉,在感觉中进一步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在生活中实践,这个层次以练习为主,通过精心设计,力求达到“有的”、“有序”、“多样”、“有度”。为此,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教材第89页第4题)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

2、深化练习:

改错题:慢羊羊收到了懒羊羊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村长,您好!我参加夏令营已经9天了,最近我的身体更加健壮了,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两个小伙伴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慢羊羊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并记录所购物品的重量)。这样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全课总结,生成创新

在练习结束后,教师让学生总结,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接着又提出新的疑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解决提出希望,既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又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六、板书设计:克和千克

一枚2分硬币:1克两袋食盐:1000克

一袋洗衣粉:1千克1千克=1000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的《克和千克》。本课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克和千克)和单位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更重要的是感受和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班级学生的实际,并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说,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从过程与方法上来说,经历观察、实践、估计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学会用质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在与同伴合作中解决质量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

3、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来说,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达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所以,我在任务定位时,将教学重点确立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教学难点是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算物体质量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指出:“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克和千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在本节课前,我先让学生课前调查,让学生积累一些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学生通过走进商店、超市、农贸市场去调查,发现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学生很自然地认识了各式各样的秤,以及如何看秤。各种学习资源的整合,为本堂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本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通过学生的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建立克和千克的观念。体验到数学就在学生身边,让学生通过克和千克的学习,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课堂设计的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一套,盘秤一个,天平一台,水果两个(一大一小),重1千克的商品4种。学生每人准备一个2分硬币、三袋分别约为1克、10克、100克重的大米和两袋500克的食盐。

由于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所以把它写在黑板的中间。我这样板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重点难点更加突出。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2

【预设目标】

根据二年级年段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 以及本文特点, 我将本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整合成如下3条:

1.认识“玲”等8个生字, 会写“玲”等9个字, 积累“楼梯、脑筋”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爸爸说的话, 懂得“只要肯动脑筋, 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抄写爸爸说的话。

【重点难点】

因为词句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所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字写字、积累词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爸爸说的话。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经能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较容易的字词, 通过自主阅读把本文读准读通, 初步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但要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并随文理解爸爸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同时理解“端详”这个词、书写“糟”这个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端详”这个词, 书写“糟”这个字。

【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教学, 我以“以读为本,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积累”为理念, 凭借“自读自悟”这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将本课教学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环节】

环节一:揭题, 聚焦“玲玲的画”, 质疑导入

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 有思考必定有疑问。

本课课前, 我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画, 欣赏自己的画, 评价自己的画。课始, 直接揭题, 引导学生读准“玲”这个后鼻音, 认识“玲玲” (后一个“玲”读轻声) , 然后聚焦“玲玲的画”进行质疑, 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玲玲的画画了什么?”有的会问“玲玲的画有没有展示出来, 有没有获奖?”

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使他们从一开始的不会问不敢问到会问而且敢于问, 并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自然导入本文阅读。

环节二:初读, 感知“玲玲的画”, 整合识字

在学生充分自读, 把文本读通读准的基础上, 请学生围绕“玲玲的画”说一两句话。学生可能会说到第一自然段去“玲玲画的是‘我家的一角’”, 也可能说到最后一段“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段落或句子, 进行整合识字。

如:当学生说到第一自然段时, 出示第一自然段, 并张贴儿童画《我家的一角》:“瞧, 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谁想到前边来欣赏这幅画?”让一位学生到黑板前“端详”,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看就是———端详”;“这个小朋友满脸的微笑, 觉得这幅画确实很不错, 觉得———很满意呢”!理解“满意”。在这一段中还结合时机指导读准“奖”这个后鼻音, 记一记“幅”这个字的字形, 最后读好这小节, 读出“满意”味。

环节三:精读, 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读中体验

我把这个环节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紧扣“叭”、“哇”, 感受“着急”

“这幅画在参赛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引导学生读2~8自然段。

1.引导自读自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所以, 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

2.引发动作演示, 启发角色体验。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读着读着, 我发现你们的表情凝重了, 你皱着眉头,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不难发现“这幅画在参赛前被不小心掉到画上的水彩笔弄脏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水彩笔是怎么掉到画上, 玲玲又有什么反应呢?”在学生发现“叭”和“哇”这两个拟声词后, 启发他们用动作演示,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水彩笔“叭”的一声把画弄脏, 从而使学生在动作演示中认识生字, 理解新词, 使字词教学变得有情有趣, 并在切身体验中走进玲玲的内心世界, 感受她的心情变化。

3.指导读出感受。“那就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这时候, 学生已初步走进文本, 走进玲玲的内心, 也自然能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示范读、指名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把朗读训练练扎实。

第二步:紧扣“满意”, 感受“欣喜”

“玲玲是用什么办法来弥补的呢?”引导学生再读2~8自然段。

1.再读再悟。不断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个来回, 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深感悟、加深体验。通过再读读得“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老师用简笔画添加小花狗, 使这幅画更加丰满有味。

2.角色体验。“看着现在这幅画, 你们的脸上又笑眯眯的, 为什么呀?”通过说话体验到玲玲又“满意”地“笑了”。

3.朗读训练。随着朗读层次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情感也更加深入, 朗读变成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步:演读对话, 感受心情变化, 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让我们再现这个情景吧!”

1.师生合作, 示范对话。

2.同桌合作, 演读对话。

3.抽桌展示, 再现情景。

环节四:写话, 感悟爸爸的话, 发展素养

1.引读。教师引读爸爸的话, 学生接读最后一段“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 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写话。“这时候, 玲玲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请你替他写下来。”

3.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爸爸, 您的办法真好。您指导我在弄脏的地方画点什么, 我画了只小花狗竟然得了一等奖。”也有的会说:“爸爸, 您说得没错, 只要肯动脑筋, 不好的事也是能变成好事的。就像我把画弄脏, 却改得更好一样。谢谢您!”……

读写结合, 不仅促使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发展语文综合素养。课文的重点在读写中得以突显, 课文的难点在读写中得以突破。

环节五:积累, 积淀语言文字, 指导书写

1.积累句子:通过多形式读爸爸说的话, 指导抄写句子。

2.积累生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形式展示记字方法, 分享成功识字的快乐。

3.指导书写:在认读、记形、组词说句的基础上引导仔细观察, 通过重点、难点字的示范,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端正地进行书写, 组织展示、欣赏、评价、建议。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3

——和硕县

四为思维拓展题,小组在合作时交流、探索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对鸡、鸭、鹅之间的重量关系分析不准确,我认为需进一步加强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与千克》说课稿 篇4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重量观念,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建立明确的重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重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重量单位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学生调查,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3、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克和千克.教学难点: 知道1千克=1000克 三 难点分析:

重量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重量单位克和千克,使学生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重量,千克用于计量比较重的重量。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重量的轻重,形成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重量概念,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生活经验,在课堂设计中通过猜、掂、比、等活动方式,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强调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跷跷板吗?如果我们班马丽和马江伟两位同学一起玩跷跷板游戏,会出现什么情况?请学生上台演示玩跷跷板游戏(学生答:马丽这边会跷起来,马江伟那边会落下去,因为马丽比马江伟轻)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品也喜欢玩跷跷板。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同学们说说哪个轻?哪个重?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我们生活中的物品有的轻,有的重。这就要用到重量单位,你们见过哪些重量单位呢?(学生说:吨,斤,两,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板书:克和千克)那刚才谁猜对了?通过刚才猜一猜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发现?(物品体积大的不一定比体积小的重,有些物品看起来体积很大,其实它并不比看起来体积小的物品重,比如一袋爆米花的

重量大约是50克。一块铁的重量跟它是一样重,你们说是多少?你们想知道一千克有多重吗?拿出你们带的食盐,看一看一包食盐的质量是多少?(500克)两包呢?(1千克)拿起两包食盐托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克有多重。

(二)、新授课 1认识克

出示(课件)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拿出盘秤,这是什么称?(盘秤)在哪里见过?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生:能。)试一试吧。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生(思考):天平。

师:对,生活中常用天平来称较轻物品的重量,使用的单位是“克”。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

(2)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2、认识”千克”

出示准备好的两包物品,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里拿的这两包物品哪一个轻?哪一个重? 师:有的同学说体积大的这包重,有的同学说两包一样重,那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称一称。要知道物品质量,我们可以用秤来称,(课件)这些秤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的?

拿出盘秤,这是什么秤?(盘秤)我们用这个盘秤称一下这两包物品的重量到底是多少?这包物品的重量在秤上是几?(刻度1)那么这包物品的重量就表示一千克。(板书:1千克)再看一看这包物品的重量是多少?称一称,(还是一千克)这两包物品的重量是怎么样?(一样重)那刚才谁猜对了?通过刚才猜一猜这个小游戏你有什么发现?(物品体积大的不一定比体积小的重,有些物品看起来体积很大,其实它并不比看起来体积小的物品重,比如一袋爆米花的

重量大约是50克。一块铁的重量跟它是一样重,你们说是多少?你们想知道一千克有多重吗?拿出你们带的食盐,看一看一包食盐的重量是多少?(500克)两包呢?(1千克)拿起两包食盐托在手上掂量一下,感受一下一千克有多重。3.“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师:“千克”与“克”是两个不同的重量单位,大家想一想,1克和1千克哪个轻?哪个重?猜一下多少个1克会是1千克呢?

生:1000个克是1千克。

师:对,1千克=1000克,(三).课堂练习

一个苹果重450()一粒黄豆重12()672克=()千克 一包食盐重500()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教材人教版的内容。而省编义务教材中内容编排体系让是学生在学习二(上)年级学习“千克”的基础上,本学期再来学习“克的认识”。但人教版实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在二(下)年级将二个内容集中学习。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省编教材二(下)“克的认识”为基本内容,并借鉴和吸收人教版新教材的设计思想和内容。教学中首要的难度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性的关注则较少,有的也相对较为间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非常具有挑战性。一是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较少,二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三是“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力求体现以下二个方面:

1、在比较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重量的关注;

2、通过操作、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因此,教学设计中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为: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并沟通克与千克的联系,知道1000克=1千克,并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执教后,对本节课进行了反思.(一)、反思之一 ——审视这节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地经历、体验、探索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新教材中把“千克”与“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充分地利用学生对“克”、“千克”基本上是一张白纸的情况下,将这两个重量单位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认识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学生只要对其中的某一个重量单位掌握了,那么另个一个概念也就自然掌握了。因此,整个教学环节,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将克与千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克与千克作为一个整体在重量体系中加以构建,这样就可能使概念教学较为丰富与深入。

(二)、反思之二——让学生充分地进行想像、推理、猜测、判断等心智的运动,挑战自己的思维。如上课伊始的情境中,让学生举例说一说很重很重的物品,很轻很轻的物品,而这些物品到底重多少,你能说一说吗,不仅引发学生进一步对轻重的关注,更调动已有的有关重量单位的知识经验,尽管学生没有说出吨等知识,但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当学生建立“1克”概念以后,要建立“1千克”的概念,十几克到几十克再几百克这个重量的序列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加以建立。从教学实施中看,教师出示了一组表示有重量序列的物品,让学生猜测,进行有依据的合理性的猜测。学生在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让学生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一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不符合实际标准答案,但相差并不是很大,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了想知道这一物品实际重量的强烈需要,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同时为建构“1千克”这一概念埋下伏笔。

(三)、反思之三——本节课,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量的关注,所创设的情境比较开放,因此对组织实施的教师的要求较高,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艺术与调控要求高。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竟然会将问题的解决带着个人的感情色彩,选择成绩优秀的同学,还有的学生只关注到同学的个子的高与低,这些都是我本来没有想到的。课堂上,终于有学生在教师的“千呼万唤”的引导下,将问题的焦点锁定在物体的轻重上。

上一篇:这个人让我敬佩作文600字下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