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2024-06-13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共8篇)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写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西湖秀丽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字词:“掠、堤、垂、初、素”的读音;“华”在本文“华灯”中念第二声是装饰精美的意思,“浮、素、掩、初”的写法;“犹如”的意思。

2、重点句子/比较难懂的句子

(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3、段: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2、学习生字词。

3、学习第一自然段。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一起去看西湖的山、湖。

3、出示课题:西湖

二、凭借想象,指导初读

1、播放课文配乐录音。

2、学生自渎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音。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丽景色?

三、检查自渎

1、出示词语

杭州 远眺 连绵起伏 犹如 典雅 轻柔 掩映 一般 心旷神怡

素有 明净 镶嵌 轻拂 山峦 硕大 掠过 绸带 阮公墩 仿佛

(1)自己先读一读。

(2)谁愿意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3)谁来说说容易读错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州、硕是翘舌音,净是后鼻音,峦、掠是边音)

(4)齐读

我的十分钟

你觉得哪些词最难写?容易写错?

在这些词中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谁能帮助他?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掩映:彼此遮掩,互相映衬。

悠扬:形容声音时高时低而和谐。

(5)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你能读好这篇优美的文章吗? 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2、读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在书上画出来,指名回答)

板书:山峦 湖水 湖堤 小岛 华灯

教师描述引读: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因此人们常说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3、“素来”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来说一句话吗?

4、指导朗读(这一小节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5、教师小结: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老师不明白,今天就请小朋友们回家仔细的读一读课文,也可以找一些资料,明天上课的时候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四、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顾复习,巩固生字。

一、检查复习

1、复习检查生字词。

2、为什么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你们都读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谁来为大家读一读。

3、指名朗读,读中作答(回答时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景色来朗读)

4、启发想象: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山峦,湖水,湖堤,小岛,华灯)

5、是啊,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那些句子写出了山美?(自己在文章中找一找)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指名回答(出示第二小节第一句话)

2、西湖的山美在哪里呢?从文中找出形容山美的词语。

指名回答(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3、你能看出山的颜色吗?找出描写颜色的词:青、绿、浓、淡

4、是啊,西湖的山不仅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还色彩秀美,真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啊!谁愿意为我们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山?

指名读(多个,注意读出山的美妙意境)齐读

5、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大家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群山连绵起伏的景象读出来了,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指名读

6、西湖的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像一面硕大的银镜,一闪一闪的湖面)

硕大是什么意思?作者把湖面比做什么?这面镜子是静止不动的吗?

我的十分钟

7、自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西湖湖面的景色,仿佛自己就站在西湖边上,用自己话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8、真美呀!谁来读一读书上的句子(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9、作者站在湖边眺望,远山近水皆有情。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了吗?请用朗读告诉老师。齐读

过渡:西湖不仅是山美水美,还有更美的景色呢,大家想不想去看一看?

三、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呢?

自己去读一读,找一找。指名回答(朗读相关的句子)

2、“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哪儿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

3、出示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

湖心的三个小岛,仿佛仙境一般

读了哪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仙境?四人一小组互相读一读,要让你的小伙伴感觉到真的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选出最好的,在班上读一读。

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做两条翠绿飘带,迎风飘逸;蓝天、绿岛、白云在水波中晃动,时时发出变化莫测的光泽,反映出飘渺神奇的湖光,仿佛传说中的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指名读最后一句话(最后一句反问句加重语气)

4、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西湖仙境,看谁能带我们进入仙境)

过渡:迷人的月下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四、学习第四小节

1、学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出示第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2、作者把月下的西湖比做什么?又把华灯倒映在湖中比做什么?

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3、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琴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五、总结全文,朗读品味

1、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反复地读一读,品一品。

生朗读练习。

2、教师总结:从大家的朗读声中,从大家的神情,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

板书设计: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篇2

一、苏教版教材与之前使用的人教版教材相比少了语法基础知识。

如句子的主要成分的介绍, 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还有就是词性的划分,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等, 缺少了这部分语文基础的系统学习, 在教学中就会有很多问题出现。

如语文考试基础知识中的修改病句, 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困难。病句修改都涉及这些语法知识, 如语序不当的问题就有:1.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2.把状语放在定语位置上。如搭配不当, 问题就包括: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4.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以上所提到的病句类型都涉及到了句子的成分, 如果没有学习过句子的成分, 给学生分析病句原因, 如何修改病句, 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 下一次考试还是错。如有一种类型的病句:“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 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这种类型的病句是因为多了一个“使”字, 句子没有了主语, 去掉“使”字就可以了。可是因为学生缺少这方面的语法知识, 只能是告诉他们去掉“使”字, 讲一题会一题, 下次考试碰到同样的类型, 又不会了。

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 涉及的语法知识更多, 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 (上) 中的《小石潭记》, 课文前面的教学重点提示是:一、常见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虚词。二、抓住特点, 描写景物。但是其中很多内容学生很难理解, 如:“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 名词作状语, 表动作行为的方向, 向西。“心乐之”中的“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下见小潭”中的“下”, 名词作状语, 表动作行为的处所, 向下。“全石以为底”中是介词“以”的宾语“全石”放到了前面, 表示强调。“卷石底以出”中“卷”放在前面, 也是表示强调指出。这些内容, 没有一项不涉及到语法基础知识, 没有这些语法基础知识, 学生怎么学都不明白, 都搞不懂是为什么。在《小石潭记》中还有许多内容都是这样的, 一篇课文就有这么多, 三年来这七十多篇文言文涉及的会有多少啊!

二、教材的内容还是有些死板。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北师大附中的副校长程翔在一次公开课前问学生:“喜欢学语文的举手?”结果举手的没几个人。后来, 他在讲学中曾说过:学生要是因病或因事误了几节语文课, 他毫不担心, 可要是误了几节数学课或英语课, 他非要找时间补回来。

语文教学不重要吗?恐怕没有人会认同, 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却日益下降, 学生对语文课已经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离开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效果自然就无法得到保障。从这个角度出发,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 会很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011年暑假, 我正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华东五市游”。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涉及的几个地方都在其中, 我带上相机, 在南京中山陵, 苏州狮子林、寒山寺, 南京夫子庙秦淮河, 杭州西湖等几个景点, 根据课文教学的需要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回来后上课, 正好八年级上册有说明文《苏州园林》, 我拿上相机, 用数据线连接教室的电视机, 结合课文展示照片, 逐个形象地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 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产生了有机会也去看看的念头。这一课的教学取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枯燥无味的说明文也变得有滋有味了。在上杜牧的《泊秦淮》时, 我边上课边展示南京夫子庙秦淮河的照片, 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 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格外感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所以语文的教材还是要多贴近生活, 贴近现实, 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要灵活多变, 千万不要语文教学走上“公式化”的道路, 用死板的方式教育学生, 用标准化的程式给学生进行灌输式教育, 变成一种新时代的“八股文”,

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篇3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苏教版12册语文教案 篇4

一、教材分析:

《夹竹桃》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咏物抒情”中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 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 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第二段(第2自然段)描写作者家中的两盆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第3—5自然段)写夹竹桃的可爱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本文结构严谨,一开始作者便直抒胸意,虽然不是名贵,不是最美,但却是最植得留恋、回忆的花。接着作者从花色写两种花融洽开在一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作者一连列举了春、夏、秋三季的花,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第四、五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写了它的韧性可贵,月光下夜影参差,花影迷离令人遐想。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与开头形成首尾呼应的气势。

二、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释疑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蛮高,但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想象力会不知不觉地受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有感情朗读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喜爱的原因。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后检查学生学习生字和理解生词情况。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

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乍起:刚刚开始。韧性:柔软而结实。(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引导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并想象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和作者在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下的幻想。最后让学生仿造课文对比反衬的写法,写一写我们身边具有夹竹桃一样韧性的人或物。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

(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六、教学后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石灰吟》是古代诗歌中的名作,是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写的事物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墨梅》作者王冕,写他家的洗砚台的池塘边有一课梅花,那朵朵盛开的梅花,就象是用淡淡的墨迹点染成的,不要人们来夸他的颜色美丽,只想留下清香的气味散在天地间。表达了作对墨梅的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赞美——借物抒情,以物喻人。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诗都是凭借事物的突出特点,抒发自己的理想和志向,诗意较浅显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易懂,因此,在学习之后,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可对诗人曲折的人生或生平事迹作简单的介绍。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四、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五、课时安排:2时间:

第一课时 石灰吟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谦、锤、凿、焚”4个生字,知道“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2、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吟”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2.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1)“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身碎骨”

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2)“若等闲”、“浑不怕”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若等闲”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的“万水千山若等闲”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3)“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清白”一词,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1)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2)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3)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五、教学后记: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第二课时 墨梅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砚、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结合图画、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地意思,感受诗人鄙薄流俗地情怀和他不向世俗献媚地高尚情操。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梅是傲骨的象征,更是高洁操守的象征,“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历代有志之士,讴歌梅礼赞梅,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王冕的《墨梅图题诗》正是咏梅,赞梅的上乘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体味那绝美的诗篇。

二、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回忆《王冕学画》的内容;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三、讲解诗意。1.教师范读。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1)指名试读。(2)理解字义。

(3)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4)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5)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1)指名试读。(2)理解字义。

6.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7.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8、朗读全诗。

四、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梅花的诗句,绘画作品

五、回顾反思:

“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

六、教学后记:

习作6

一、教学目标:

1.找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间作一些调查,及时记录调查的结果。2.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3.重点写好统计过程与结果,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调查报告的写法不拘一格,可以配上描画的各种统计图表。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如果我们能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方法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啊!

你做过这样的调查统计吗?

二、示范调查

1.老师想知道,我们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的同学有多少?还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正想作调查的同学请举手。

2.统计小结

三、小组交流,回忆调查过程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开展的调查过程。

要求:要说清楚调查的原因及目的,调查的实施步骤。

四、各自整理汇报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自己调查的目的、实施的步骤一一列出来,可以用文字的形式,也可以画出图表,形式不拘。

2.学生按要求各自进行整理。

3.通过这次调查,你得出了什么结论?把你的调查结果也写下来。4.指名汇报,交流调查结果。5.相互补充,发表建议

五、集体交流,发表建议

请同学们根据统计的数据及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建议。

六、指导习作

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按照调查的目的、调查的经过、调查的结果、调查的结论这四大板块逐一写作,也可以直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一气呵成,再配上合适的图标,这样会更生动。

第二课时

一、学生写作,教师巡视。

二、指名范读,适时评点。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三、自主修改,誊写作文。

练习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拟人化描写”的诗歌,并能仿写句子,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2.诵读与欣赏《马诗》,体会诗歌本身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有韵味地诵读;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与人交流、与人对话;学写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自读诗歌,引导发现诗中所写的四季的特点。

(2)思考、讨论:诗中写出了四季各自怎样的特点?写得是否生动而又有生机?为什么能写得充满生机?

(3)学生交流

(4)小结:抓住了四季各自最典型的特点来写;由于把四季写得和我们人一样富有感情,写活了,所以充满生机。

(5)说说四季还有哪些特征。(6)师生小结。2.教学第二部分

(1)让学生充分读例句,分析写法。

(2)根据上一部分学生说出的各季节的特征,学生仿写夏、秋、冬的句子。(3)学生交流、评议。(4)鼓励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导入:要想写好文章,积累一些成语是必要的。同样,写好关于四季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的文章和句子也需要积累有关四季的成语。

(2)学生回忆关于四季的成语。(3)鼓励学生说出并汇总这些成语。(4)对上述成语进行分类。

(5)小结:注重积累,灵活运用,交叉积累。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1.审题。2.指导

(1)学生自由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2)教师范读。

(3)同桌讨论:怎样才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4)指名交流。

(5)归纳: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戴上华贵的马龙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飞快的奔驰呢?这是诗人对热切期望为国建功,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感慨。

3.练习。

(1)带着对诗意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2)同桌练习背诵。(3)教师个别抽读、抽背。4.反馈

诵读、齐背、指名背。

三、布置作业: 1.抄写《马诗》。

2.仿写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1)让学生读这两段文字。(2)引导读贴:

重点观察整体的布局,细心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特别是“凋落、装点、幽香、旺盛”等词在整体布局中的写法。

(3)通过观察,让学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哪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成一样大小。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注意观察整体,一气呵成。(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辅导。(3)教师及时小结,学生仿写。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儿。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1.审题

(1)启发谈话:

对话,是今天人们彼此沟通、相互学习、交流感情不可缺少的形式,也是同学们参与社会、了解生活的桥梁。(板书课题)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2.指导。

(1)学生交流准备的对话主题、内容。

(2)要求学生对话时适时提出问题,注意沟通技巧,会用礼貌用语,明确自己的对话身份。

3.练习。(1)分组练习

(2)推荐一组上台练习对话。4.反馈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教师适时点评、鼓励。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1.审题

出示范字,明确本次学写“司、氧”。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这两个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2)示范、讲解书写方法。(3)学生初练,巡视指导。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司、氧”的写法。(注意每个笔画的写法和力度,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2)指出不足,及时纠正。

二、教学后记: 莫泊桑拜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个外国作家早年学习写作的故事,主要写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能够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福楼拜给予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对所酷爱的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和福楼拜热心提携后辈、关心文学青年的名师风范。

二、学情分析:

作文是最令学生头痛之事,引出名师高徒这段经历,尤其展现莫泊桑在名师福楼拜指导后取得的辉煌成绩,可以激起学生学文的兴趣,让学生急切想去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聆听福楼拜老师的作文“秘诀”。

三、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根据福楼拜教给莫泊桑的写作方法,灵活运用,习作。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拜师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3.思考分段,感知大意。第一段(1)莫泊桑拜师的原因。第二段(2~9)莫泊桑拜师的经过。第三段(10)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三、学习第一段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酷爱、孜孜不倦)3.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焦急万分)

4.简介福楼拜。

5.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6.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2。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讲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莫泊桑三次去福楼拜家中求教的情况)

3.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默读课文后回答。

1)朗读第一句:“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2)朗读第二句:“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幻灯片,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3)朗读第三句话:“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指导朗读。

4.小结: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一是师生二人一个善教一个勤学的特点,二是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方面去努力。)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莫泊桑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请学生上台各抒已见,师适当表扬鼓励。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4。2.朗读课文。附板书:

莫泊桑拜师 莫泊桑 福楼拜

焦急万分虚心求教 功夫还不到家,要肯吃苦勤练习一无所获再次求教 怎么没有什么好写呢?

全神贯注坚持观察 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特点

↓ ↓

勤学 善教

六、教学后记: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理想的风筝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二、学情分析: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让学生学习的就是刘老师那乐观向上不屈服于命运的精神,《理想的风筝》有两个含义。1:刘老师在每个学生的心理拨下理想的种子,放飞理想的风筝。2:每年春天,刘老师都放风筝,那风筝里有刘老师的理想,他把理想放飞。

三、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找同学读这件事。.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 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走进刘老师的内心

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质疑:

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

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理 想 的 风 筝 刘老师 强烈的爱 追求(生活生命 事业)

八、教学后记:孔子游春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讲述了孔子带弟子到泗水河畔游赏,巧借河水教育弟子的故事。课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泗水河畔的美景;同时将孔子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作为重点进行描述,以水为话题,说物明理,内涵丰富而厚重,激发学生了解深层人生哲理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考虑到我们的学生平时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情感时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3.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四、教学重难点:

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五、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其中两个成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名言吗?

2.孔子是什么人?你们还知道他的哪些名言? 3.揭示课题: 孔子游春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

①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指名说课文中的成语有哪些。出示成语: 桃红柳绿 意味深长 司空见惯 情不自禁 温文尔雅 深思熟虑 从容不迫 手舞足蹈(3)指导书写生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②引导评价,适当范写。(突出字的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及笔顺)③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

四、默读课文: 1.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上写了几部分内容?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泗水春景孔子论水 师生论志向)

五、选择你所喜欢的那一部分,读给同桌听。

六、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及本课中的成语。

七、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部分?

二、精读课文: 1.反复轻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深的句子。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3.全班交流:

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自由朗读。

(2)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段话美在哪儿?写出了什么?(3)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是她()的()()是她()的()()是她()的()(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5)齐读这一段话。(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泗水春景这么美丽,所以孔子带弟子到河边游玩。齐读第一自然段。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1)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

(2)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孔子让学生看水的目的是什么?(3)对于大自然中的水你还有其它感受吗?(4)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5)齐读这一段话。(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流水中看出如此深奥的道理,你对这位大教育家有何评价?

(8)分角色朗读3---9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2.将第2、8自然段末尾的省略号换成与上文有密切联系的具体句子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第8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话所蕴含的道理。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背诵课文第1、2、8自然段。

二、继续精读课文:

出示:子路是个急性子,老师的话音未落就开了腔:”我愿意把车马、衣服拿出来跟朋友一块儿享用,就是用坏了,穿破了我也不会在意。朋友之间就应该有福同享嘛。”

温文尔雅的颜回经过深思熟虑,从容不迫地说;“我希望成为——个不为自己表功的人。”

(1)自由读。

比较子路和颜回的性格有什么不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2)分角色朗读这两段话。

(3)讨论:子路和颜回的性格你欣赏谁,不欣赏谁?(4)孔子对子路和颜回的志向持什么态度?

(5)出示挂图:请同学们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图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6)分角色朗读课文10---17自然段

(7)孔子让学生在游玩中谈志向,你对这位大教育家又有何评价?

三、小结:

1.泗水春景、孔子论水、师生论志向这三部分内容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四、指导造句:

本课中有不少成语给文章增添了魅力现在请同学们任选其中的两个造句。(桃红柳绿意味深长司空见惯情不自禁温文尔雅深思熟虑从容不迫手舞足蹈)1.同桌交流、讨论。2.指导造句,评议。3.把句子写下来。

五、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收集有关孔子的故事。

板书:

23、孔子游春

有德行

有情义

看水、议水

有志向

真君子

善施教化

弟子言志

有福同享

不好表功

六、教学后记:明天,我们毕业

一、教材分析: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课文通过描写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母校和同学、老师的眷恋之情,主要讲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第二段(第二至五自然段):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敬爱的老师。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二、学情分析:

可以说,这时候学习这篇课文是每个学生内心或多或少有些感受,让他们说说自己对学校的留恋,也会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要求:

1.读课文,背诵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天真烂漫”“凝聚”造句。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不久你们就要小学毕业了,你们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2.作者在小学毕业时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明天,我们毕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顺每句话。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纠正错误(2)了解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眷恋憧憬朝夕相处博大精深

3.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什么。1.学生思考 2.集体讨论。

第一段(1)写想到即将告别校园、老师和同学,心中涌起深深的眷恋之情 第二段(2——5)写我们不会忘记母校,更不会忘记进敬爱的老师。第三段(6)写等我们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望我们的老师

4.分段朗读课文。

三、指导书写生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观察年它们左右的占位情况,比较异同 2.找出上下结构的字,比较各部分的占位情况 3.学生板演,评议

4.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2.抄写词语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想到明天就要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心中就涌起了深深的眷恋之情。

(1)“眷恋”是什么意思?眷恋什么? 美丽的校园

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2)还会眷恋什么呢? 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3)为什么呢?

为什么深深眷恋美丽的校园?

为什么深深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 为什么深深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

二、学生分小组讨论,相互启发,教师巡视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回答

(2)欣赏画面,体会校园的美丽。

引读:我还清楚地记得,6年前,我们依偎着爸爸妈妈,怀着对学校的憧憬、对老师的敬仰走进校园。„„

(3)校园这样美丽,可明天就要毕业了,你想对母校说什么? 带着对母校的热爱、眷恋之情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1)听录音,欣赏录象(2)出示句子

6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1)“五彩斑斓”是什么意思?课文描写了怎样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从清晨跨进校门、早操、上课、中午的写字、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体味校园生活的五彩斑斓)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校园生活这样多姿多彩,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母校的热爱和赞美吗?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1)指名交流(2)出示句子:

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

(1)联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老师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3)你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也离不开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你有切身的体会吗?

过渡: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欣赏音乐),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炽热的心跳。

(1)交流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地朗读

总结:明天,我们就要毕业。我们眷恋美丽可爱的校园,(因为)它是那样诱人;

我们眷恋五彩斑斓的学习生活,(因为)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眷恋朝夕相处的老师,(因为)在我们的心目中,你是天使,你是大树,你是海洋。让我们同唱一支歌,说声“谢谢,母校”“谢谢,老师”“谢谢,亲爱的同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一些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第4、5自然段

2.作者眷恋母校、眷恋老师,想以怎样的行动来报效母校和老师呢/

二、讲读第三段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1.漫步美丽的校园,作者看着6年前亲手栽下的小树,产生了一个心愿,是心愿呢?

2.出示

等到这些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等到我们也成为祖国的栋梁,大家再来母校相聚,再来看看我们的老师,道一声“老师,我们没有辜负您的希望!”

(1)“栋梁”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体会同学们立志成材、回报老师的心愿及对母校、对老师的深深眷恋。

三、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明天,我们毕业

6年的学习生活

学到了

懂得了

更感受到了

敬爱的老师

是天使

是大树

是海洋

眷恋

四、教学后记:

习作7

一、教学要求:

1.读懂习作要求,了解书信的格式。

2.借助习作要求的提示,使学生懂得可以通过书信来表达真情实感。3.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通过具体情景,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4.按照习作要求,给老师写一封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借鉴学过的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2.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六年的小学生活,不知不觉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个集体中,亲密无间,老师诲人不倦的身影,都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头,在记忆中显得如此珍贵。即将离别之际,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亲爱的老师写一封信吧。

二、讨论回忆

1.你打算给哪一位老师写信?

2.在信中,你有哪些话要对老师说?(回忆和老师的交往,老师令你最难忘的事,告诉老师的小秘密,对老师的建议,我的理想等。)

三、明确要求

1.复习书信格式:称呼、问候、正文、祝福、署名、日期。2.提出习作要求: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情。(2)要写真实事情,抒发真情实感。(3)写完后认真修改。

四、创设情境

1.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着,我„„(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2.下课后,老师欢快地和同学们游戏,或埋头批改作业,我„„(谈谈自己当时的所思所感)

3.放学后,老师与我促膝谈心,我„„(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这样的情境有很多很多,请学生自己回忆和老师交往中的一两件事,全班再交流,相互启发,选择素材。

五、组织交流

1.写出自己和老师交往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抒发自己最真实的感情。2.同学间交流,听一听同学的建议,并相互补充,提出修改意见。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六、完成习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评议、修改、誊写

二、教学后记:

练习7

一、教学要求:

1.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知道其出处。在生活中注意收集名人名言。

2.诵读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

5、写好毛笔字。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积累成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文化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经常使用的一些语言出处在哪,同学们一定会很关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些常使用的语言的出处是哪里。

(2)学生读第一部分。(重点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教师提问:这句话是谁说的?什么意思?出自哪里?(4)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5)师生共同给出答案。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读题,并明确这几句话都是孔子的名言。(2)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理解它们的意思。(3)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4)指名学生回答。(说出大致意思即可)(5)师生共同评议。(6)教师小结。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回忆:老师说过哪句话对自己最有启发?(2)指名学生回答。(3)师生评议。

(4)拓展。(要求学生在积累名言时注意对意思的理解,并争取知道其出处;多积累,多运用)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1.诵读词语。

(1)出示词语,请同学自由认读。

(2)全班交流,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3)同座的同学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和出处。

(4)同学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让学生知道这些成语都是孔子说的,大都出自《论语》)

(5)通过读讲成语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6)学生练习背诵。2.积累反馈。(1)指名读。(2)集体练读。(3)集体齐背。(4)指名背。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三、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的名言,理解其意思,知道其出处。在生活中注意收集名人名言。

2.练习口语交际,学会用临别赠言表达美好的祝愿。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1.指导。

(1)指名读题,进一不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孔子游春》。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中的位置。

(4)让学生说出哪些相邻的字繁简相差教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5)教师重点指导“普照、泗水、翩翩”等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加以纠正,并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1.课前准备

(1)让学生事先摘抄一些赠言、名句。

(2)把课桌排成”u“字形,便于学生互相观察,确定赠言对象。(3)在黑板上写上”临别赠言“并加以美化。(4)播放歌曲《送别》,营造氛围。2.谈话导人。

同学们,临别赠言是毕业活动中的一项最有意义的活动。留下你真挚的话语,送上我衷心的祝福,这是一份友谊,一份智慧,一份精神财富。这份财富的聚集,将使你一生愉快、充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小学语文最后一道练习题:临别赠言。

3.审题。(1)指名读题。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训练内容及要求。

①何为”赠言“?赠言即分别时说的或写的相互勉励的话,可以是自己的内心表白,也可以是自己所喜欢的一句名言。

②毕业赠言的对象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同学,要根据赠言对象确定赠言内容,先写下来,再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③本次活动每个人都要参与,看谁讲得最好。

4、教师”下水"示范。

5、学生准备。

6、练习。(1)自由说。(2)指名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2.写好毛笔字。

占文小学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六年语文下册备课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赶 题

二、注意结构:

“赶”、“题”为左下半包围结构的字,被包围部分“干”、“页”,要稍稍往右一些,以求重心的平衡。“干”、“页”本身要写得紧凑一些。

三、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

四、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五、教师巡回指导。

六、师生交流、评价。

七、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案 篇5

1、听写词语(学生上黑板)。

2、检查背诵第2节(指名提问)。

二、导入新课

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永远不再醒来。

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学生就这样倒在了_的枪弹之下!鲁迅先生在黑暗中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毅然写了这篇悼念文章,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牢记血债!

三、速读课文第二大部分,探讨分析

1、这一部分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

明确:先回忆与刘和珍的最初相识,再细述其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

2、速读课文,找出刘和珍的事迹,并分析总结刘和珍的品质。

学生读课文明确:

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

⑵生活虽艰难,毅然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

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⑹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

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

⑻中弹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文章对刘和珍的描写不多,但可以看出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本性善良,为人祥和;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嫉恶如仇,勇于反抗;她热心,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四、合作讨论

1、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写人的文章。鲁迅先生没有详写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详写惨案的本身,人物形象却可亲、可敬,关键是作者写出了人物的个性。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请讨论作者运用的手法。

⑴选取有意义的小事来表现人物性格。

⑵善于抓细节来抒发感慨。如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运用人物的肖像描写。

⑷运用反衬手法。如用刘和珍的善良可爱反衬_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下劣。

⑸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综合运用,思想深刻,感情强烈。

2、以第二部分为例,说明文中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如何综合运用?

这部分包括三个段落,记叙、抒情、议论,交错融贯又各有所重,感情起伏回荡、激昂而又深沉。第三段以刘和珍与我的师生关系的议论为发端,转入记叙。先生的感情也从第一大部分的愤激,转为舒缓。但是到第四段又由记叙进入议论、抒情,在记叙中连用“然而”、“但”等转折语,层层递进,感情再次迸发。在第五段开头用“但是”一转,由上段议论转到记叙刘和珍等遇难经过,结尾再用“但是……”一句揭穿刽子手们的狰狞面目。对中外杀人者的义愤已经到了无法遏制的地步。

五、写作素材积累

1、积累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2、课内经典:

⑴警示句: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对偶句: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⑵创新句: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3、相关经典:

⑴鲁迅的经典散文──《战士和苍蝇》:

叔本华说过这样的话: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正因为近则愈小,而且愈看见缺点和创伤,所以他就和我们一样,不是神道,不是妖怪,不是异兽。他仍然是人,不过如此。但也惟其如此,所以他是伟大的人。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你们这些虫豸们!

⑵鲁迅诗一首: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六、布置作业

⒈片断练习:选用下面一个题目,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突出人物的个性:

⑴某老师走上讲台;⑵父亲严厉的目光看着我。

⒉背诵第4节。

苏教版语文《西湖》教案 篇6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⒉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⒊朗读课文内容,懂得着任何事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

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照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看图揭示课题

⒈出示蒲公英图片。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谁能说说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有关知识。

⒉教学生字:蒲绒降伞

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⒈出示自读要求。⑴自由轻读练读课文两至三遍。

⑵画出生字词,练读生字字音。

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⒉检查自学情况。

⑴读出下面生字词。

⑵指导朗读长句子。

⑶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二、细读第1自然段。

⒈指名读课文。

⒉讨论:小降落伞指什么?它们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要去干什么?

⒊指导朗读。指图1,小朋友看,你们看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妈的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去,它们的心情多么激动

多么愉快。我们读第一自然段时,要用什么语气?

作业

⒈描红。⒉练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8蒲公英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掌握收集的方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事物的外表现象所迷惑。

点 理解课文,感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检查

⒈抽读词语卡片。

⒉按要求填空。

二、细读课文。

⒈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⑶理解词语。金光闪闪银花朵朵黑黝黝

⑷指导朗读。要求用亲切的语气读。

⒉细读第3自然段。

⑴自由读课文。思考:小降落伞听了太阳公公地话,有什么不同说法?

⑵读后讨论上述思考题。

⑶理解重点句。

⒊细读第4自然段。

⑴她们的结果怎么样?一起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⑵读第4自然段。说说几种小降落伞不同结果。理解竞相开放装点。

⑶再读课文第4自然段,说说他们的结果为什么不同。

⑷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⒈齐读全文。

⒉复述课文。

⒊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作业。

⒈读下面几个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一阵阵 黑黝黝 金灿灿

⒉用“嘱咐”造句。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个多音字。

⒉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讲述这个故事。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导入课题: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

题目是:三袋麦子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课文。

⒉教师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学习。

⒊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生字卡片

⑵指名读生字卡片,注意练好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及一字多音。

⑶理解词语:烙饼 发霉 麦囤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按快要过年了一年以后把课文分成两部分,说一说每部

讲什么?学生自学后讨论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三个小动物都意外的得到了一袋小麦子他们各自作了处理。

第二部分:(5~9自然段)讲土地爷爷向三个小主人公询问他们各自处理麦子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内容。

⒈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小猪、小牛、小猴意外地得到了一袋麦子后诗怎样做的?他们地做法不同在哪里?画出有关词语,想一想:这些词

语说明了什么?讨论

⒉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读好关键词语。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课文。要求学生看板书练说

⒋有感情的朗读这部分课文,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第2、3、4自然

段分组竞赛读。

五、课堂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的习惯。

⒉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9三袋麦子 总课时 2 第2课时

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让学生理解每个人人物的性格

点 明确文中说明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复习回顾

⒈听写生字词,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⒉练习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⒈理解课文内容。听这部分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完成练习。

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同座位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得地方。

指名分角色读,其他同学听后纠正。

教师范读难点:小猪回答土地爷爷的话。

⒊指导口述这部分内容:

⑴看板书:自己练读。

⑵指名口述:其他学生纠正口述中的毛病。

⑶学生练习口述,同座位分角色口述。

⑷指名学生口述。

三、总结全文:

⒈指名学生口述全文。

⒉讨论:小猪、小牛、小猴在处理得到的三袋麦子上,谁的做法好?⒊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见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从中明白

了什么叫憨厚,什么叫节约,什么叫聪明能干。

四、作业:

⒈课堂作业:完成书后第三题。

⒉课后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教学反思

亭湖区黄尖小学三年级语文备课表

课题 10哪吒闹海 总课时 2 第1课时

标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理解关键词语,弄清课文的重要内容。

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一、揭示课题

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是一位神仙为民着想战胜邪恶故事。

要学习的课文是《哪吒闹海》

⒉板书课题

⒊解释题意,拼读哪吒

二、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查字典,理解词语。

⒉检查自学效果。

重点词语:兴风作浪:刮起大风,掀起大浪。

胡作非为:装做坏事

三、读课文。

思考:按哪吒闹海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哪吒闹海的原因。

第二部分:(2~4)写哪吒闹海的经过。

第三部分:(5)写哪吒闹海的结果。

四、写字指导

五、作业

⒈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⒉完成描红练习。

教学反思

对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探究 篇7

一、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特点

(一) 教材编写目标逐渐成熟。

本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以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 在初中基础上, 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掌握一定的自学语文的方法, 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注重优秀文化的积累和熏陶, 拓宽文化视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激发创新精神, 发展个性, 形成健康人格。

本套教材与以往的中职语文教材相比, 把学生的素质提高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重点关注到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很好地实践了素质教育的思想, 具有时代感和远见卓识。

(二) 教材编写体例比较完善。

教材按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写作训练 (包括应用文写作) 和口语交际训练5个序列编排, 各序列相对独立, 分编入册。每个序列不仅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目标, 而且提供自学语文的方法。如在现代文阅读中, 就提出了8种阅读方法, 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采用了系列分编、使用合册的编排方式, 有分有合, 既有利于师生把握每一系列的知识, 又有利于从各个系列的横向联系上选择教学的结合点, 使语文教学更富有实效。

(三) 教材编写内容丰富多样。

全套教材共选录课文160篇, 古今中外兼顾, 既有名家名篇, 又有新人新作, 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教材内容涉及历史、哲学、科技、经济等各个方面, 力求反映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与当代科技文化的最新发展, 关注社会的视野比较开阔。

具体分析, 教材的选文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的统一, 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从选文典范性看, 本套教材精选不同时代、不同国别的名家名篇, 继承发扬了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也注意吸收人类社会的进步文化。外国文学作品有19篇, 有助于学生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元化, 培养他们全球性文化视野和吸纳人类有益文化的态度与意识。本套教材选文典范性最突出的一点是特别加大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 文言文篇目有48篇, 加上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古典小说和古诗, 可以说各朝各代的代表文学形式无所不包, 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套中职语文教材, 基本上是一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精选集, 编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灌输与渗透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从内容更新的角度看, 本套教材选用了一批内容和主题富有时代气息, 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如易中天的《择书如择偶》、余秋雨的《废墟》、史铁生的《故乡的胡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 等等。还有一些介绍最新的科学理论和科技发展状况的文章,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 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能拓宽学生视野。

与此同时, 该套教材还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的实际, 关注并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如写作训练中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 对中职学生将来的工作有着切实的帮助,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四) 教材呈现方式人性化。

本教材装帧精美, 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语言表达简明流畅, 用语亲切生动;最大的特色就是体现语文的文学性, 文章中穿插多彩的图画和经典的文学名言、片断, 使得语文教材不再是一本白纸黑字的书, 而是带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二、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 职教特色不突出。

本教材在范文选择与编排体例上较多地借鉴普高模式, 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文并不多。而体现职教特点的应用文与口语交际等内容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应用文与口语交际内容不仅分量少, 而且地位轻, 被安排在六个教学单元之外, 和其他附录内容一样附在教材最后, 明显处于依附地位。

(二) 教学目标过高, “低起点”问题未解决。

中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教材内容超出学生的接收能力, 多数教师反映教材偏难、内容过多, 对于学习起点较低的中职生而言, 学习的难度较大。生源质量下降与教学内容难度偏高的矛盾在文言文单元的教学中反映尤其突出, 教师们普遍感到, 教材的文言文选文确实优秀, 但对于目前的中职生而言, 完成教学任务也确实存在困难。

(三) 教材内容编排有待改进。

本套教材中部分内容的编排仍保留了传统学科体系的设计思路, 如文言文, 从课文编排顺序来看, 大致按年代先后排列, 深奥难懂的文章排列在前, 浅近易学的文章排列在后, 这种安排显然不适合中职学生。当然, 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比重过大, 也是编排上考虑不周的一个方面, 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过重的负担。此外, 教材中有些选文与初中重复, 如《邓稼先》、《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生序》等, 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三、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及编写构想

近年来, 随着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教材改革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中职语文教材改革要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 通过具有操作性的步骤, 加强教学改革的导向力度。同时, 教材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培养出各自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 这是中职语文教材编写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造成中职语文教材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基于本文主要是针对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的研究, 因此, 本人主要从教材的改革的角度, 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 教材编写的原则和理念。

1. 应体现实用性、针对性。

首先, 教材的选文要在中职学生的“实用”的原则上下功夫, 从学生的不同年龄、文化知识水平、理解接受能力和实际需求出发, 选取更实际、有用、适当的作品, 同时还要针对培养学生今后的职业能力、突出职业特色的角度考虑。其次, 教材中的练习设计也要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的需要、毕业后就业的需要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要加强针对性, 不可忽视这一部分。再次, 要注重加强学生的语文专业能力, 教材要注重编写好针对中职学生的口才和写作这个实用性很强的部分。

2. 基础性和语文素养两手抓。

中职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基础性, 即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双基”训练应成为教材关注的中心, 在“双基”方面不能任意低于或超出教学大纲, 要把握好难易程度, 控制好教材的量。语文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而且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所以, 好的教材应该使基础训练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完美地结合起来。

3. 语文学习生活化。

中职语文教材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贴近学生的生活, 注入生活内容, 创设生活情境, 倡导生活化学习, 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 感悟人生。只有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材才能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和发现的原动力,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实现自我建构。另外, 语文教材还要尽量挖掘社会题材, 它应该是学生未来工作、生活的社会的缩影, 对于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对于个人前程、友谊、爱情等选题都不应回避。

4. 理论支持, 科学编排。

中职语文教材十分有必要加强理论建设, 尤其是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引入。在各种教育心理学理论中, 建构主义理论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理论, 对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全新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 作为教学过程要素的教材, 它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老师传授的内容,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老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和手段, 而是用来创设情境, 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索的工具。这就为我们的语文教材编制提供了新的思路”。[1]这个新思路便是探索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新的教材模式。因此, 中职语文教材在教材编写时, 科学编排不容忽视, 不管是设定教材目标, 还是组织教材内容、呈现教材的组织结构, 都要便于学生的“学”, 促进学生的“学”, 让学生会“学”。

(二) 编写中职语文教材的构想。

1. 在教材编排序列方面。

中职语文教材的编排序列可以尝试以语文能力训练为序列, 这种编排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以语文能力训练为主线来编排教材, 可以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为线索, 把阅读、写作、听说训练融会到一起, 每单元的训练都前后相继, 循序递进。这种教材编排的好处是“借助前面单元学到的能力作为手段, 以此来学习后面单元的内容。在运用前面所学的能力出现困难时, 可返回原单元再学习, 直至能运用这种能力为止”。[2]

2. 在教材单元组织方面。

可以尝试以“主题”组织单元, 按某种标准把主题或话题中的各种元素组织起来, 构成教材文本组织的基本单位———单元。“每个单元一般包括持续若干周的学习内容, 而且是围绕一些问题或学生的主要目标加以组织的”。[3]这种组织单元的方式打破了过去的学科中心主义视野, 主题内容丰富多彩, 涉及生活、社会、自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3. 在选文方面。

选文还是要力求做到典范性和时代性、实用性的统一, 根据中职语文课程的特点, 选文要注重富于人文内涵、文质兼美;反映现实生活, 体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 顺应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强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 要把握好选文的数量, 控制好文学课文和实用课文的比例、传统课文和时文的比例, 同时选取难易适度、长短恰当的课文。

4. 在教材体例方面。

教材进行分册合编时, 可以尝试使用“模块组合”的结构体例, 即将全部内容分为基础模块、职业模块、提高模块三个层面供不同的学校和学生灵活选用。基础模块是所有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这是底线要求, 也是必修课程;职业模块可以按工科类和服务类分编各一册, 根据不同的职业进行选修,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本领打基础;提高模块也是选修课程, 是为文化基础好、准备对口升学的学生提供的必需的补充内容。

总之, 中职语文教材的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教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讨论, 以期更加完善、不断推动我国的中职语文教材建设。

参考文献

[1]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82.

[2]何文胜.中国语文[Z].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2 (前言)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浅析 篇8

一、应用与审美功能兼备的人文话题

苏教版语文必修课本以人文话题统领专题。每册书都包括四个专题,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2]学生通过每一个专题的学习,能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有更加深入的领会和思考。同时,这些专题名称本身也富有人文意蕴,能够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如必修一的四个专题分别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和“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的最大特色在于富含人文意蕴,课本所创设的这种丰富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学生徜徉于语文学习的天地,让他们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让他们感受思想的魅力。

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双重任务。[3]在安排专题时,教科书编者也很好地兼顾了应用与审美的功能。其中既有像“直面人生”、“心连广宇”这样具备思想性和人文性的专题,也有如“科学之光”、“走进语言现场”、“语言,存在的家园”这样注重说明性和应用性的专题,体现出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方面注重人文性和注重实践性两种不同的倾向。

二、专题构建的多元对话平台

课本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构建多重对话平台。[4]与一般的文选型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同,如有的文选型教材是以单元来组织内容,像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是“一本书,一串珠,一条线”的编排体系,注重的是“单元合成,整体训练”。[5]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则以专题为导引,专题之下,又分为导语、学习板块和写作三个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写作”这一板块,又分成了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并且每一册都有一种写作观的指导。确立正确的写作观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每册的写作观分别如下:“你的生活很重要”,“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写作,也是对话”,“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这些宝贵的写作经验为学生的写作指明了方向,并向他们提出了“辞意并重”的写作要求。

对话,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理念,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在课堂上,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阅读课文,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与课文中人物的对话(如有些课文为小说、戏剧的文学样式)。必修教材以专题来组织学习资源,专题下面又分为2至3个板块,板块之间打通了时空的阻碍,形成了古今中外畅通无阻的对话。如《必修五》中的第二个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下面列了2个板块,分别是“如泣如诉”和“执子之手”。其中,《陈情表》、《项脊轩志》和《长亭送别》属于我国古代文学领域不同时期的作品,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则是英国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作品,这四篇选文,都表达了歌颂人类亲情、爱情的主题。编写者希望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不断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在此专题中,写作指导部分是“写出你的真情实感”,这与前面选文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正好相同,即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读写结合的结构安排,既培养了“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又训练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均有所收获。

同时,学生与教科书编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这主要体现在每一专题前有编者精心设计的导语,每一册课本之前还有一段“致同学”的话,每一专题和板块的名称,也闪烁着编写者的智慧,如“送怀千载”、“登高能赋”,充满着人文气韵,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话的一种形式。更明显地,在有些专题中,编者特意设置了“对话栏”,并在“对话栏”中对作品作了评点,如在《想北平》这篇课文中,编者在一开始时写到:“北京是老舍的故乡,是他文学创作中主要的描写对象。对于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上文引用的编者的评点是一种写作观的引领,这段话提出了“故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样一个可供学生思考的命题。再如在这篇课文的后半部分,编者做了这样的点评:“每座城市都有每座城市的特点,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与记忆也常常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只是当写作者要把印象与记忆化为准确的文字时,往往存在选择与概括的难度。比较则是一种凸现特色的常用方法。《想北平》给我们提供了范例。”这里则是一种写作方法的引导,这段话告诉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可以凸显某一事物的特色。“对话栏”中不仅有编者的点评,同时学生也能在“对话栏”中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包括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从而与作品和编者展开对话,这样的对话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成。

三、以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在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时,着重考虑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在内容安排上,教科书编写者设计了“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体现出新的学习和教学理念,这与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和教师主导作用是有区别的。这三种学习方式都以“探究”为核心,“文本研习”重在“研”字上,“研”是“钻研”、“研究”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和研究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同时,教科书中也设计了一些相关的问题,供师生共同探讨,这些问题能够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角度,使他们从不同的侧面逐步深入文本,更好地培养他们“阅读与鉴赏”的能力。如有的问题要求学生品味句子的丰富内涵;有的问题则着眼于文章的布局,要求学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线索来安排材料的等等。“活动体验”强调了活动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情境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体验”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深远的影响,体验性的感受、触动心灵的场景能够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对于学生的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所强调的活动的重要意义。一般说来,每个专题侧重一种学习方式的引导,有的专题则兼具两种学习方式,如《必修二》中的“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就兼具了“文本研习”与“活动体验”两种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设置,意在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在无疑处有疑”的精神。

四、具备开放性和弹性的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的课文或板块名称之前有“*”号,表示该课文或板块为选教或自读内容。对于那些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样地,对于那些有着更高理想追求的教师,也可以在选教或自读内容之外,选用其它文本进行教学,区分精讲与略讲,他主学习与自主学习。[6]这样的内容安排,可以因教师的知识面和对学生要求的不同,为我所用,显示出教科书具有开放的弹性机制,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部分师生的负担。当然,对于教材的使用,具体到日常的教学,每个老师可能会有所不同。近年来,新课标强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给教科书的编制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丰富充实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科书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资源,具有重要的地位。[7]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首先,作为一套综合性很强的合编型语文教材,教材选取了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并且按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原则来编写。编者在选文的安排上也进行了探索,突破了传统的单元组编方式,以专题安排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和板块式的学习,这种创新方式本身就生成了一种新的课程资源。其次,实用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都囊括其内,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有机地渗透于文章和专题的学习之中。第三,在“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积累与运用”这些部分中,编者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提供了许多引发学生比较思维的材料,这些问题与材料,能够指引学生在思考中寻找更加丰富的语文资源,如上网检索资源等。最后,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插图,特别是一些说明文,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如《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课文中,共有四幅插图,像“荔枝果实各部分名称”这幅图,非常清晰地呈现出了荔枝的各部分结构,包括果梗、果蒂、果皮、种子等等,如果单从这些包含着专业术语的文字来理解荔枝各部分的结构,显然很难,而插图则为学生理解文字提供了便利。同时,每册课本之前都有相应的彩色插图,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和趣味。

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套实验教材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编写者希望通过创新教学内容的呈方式,加强整合,立体构建,给学生提供一个包含着“灵魂”、“情境”和“生长”的生态系统、生命系统,以此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一个核心的课程目标。[8]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语言文字的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性,不同于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语言文字的学习注重积累,这套必修课本在编写中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要符合母语教育的要求。因此,在学完某些专题之后,课本中安排了“积累与应用”的环节。如《必修二》,学生在学完“历史的回声”这一专题之后,“积累与运用”环节就要求学生背诵这一专题中的选文《阿房宫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语言的积累,而应用则是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告诉学生要学以致用。

教材中的助读系统在扫除学生疑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对一些陌生词语的注释,还是插图、图表的呈现,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构了一道桥梁,消除了因时空差异而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2014年实验版教科书在已有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修订,每个专题变得更加严谨,新修订的课本也更加便于教学,这减轻了师生负担,是一种进步。当然,每一套教科书都有它有待改进的方面,关于教科书编制与使用的工作还值得更多的人去辛勤探索,不断使教材的编写更加合乎科学的规律。

注释: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

[2][4][8]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61-267.

[5][6]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8-364.

[7]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五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49.

上一篇: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下一篇:婚礼开场环节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