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演讲稿

2024-08-31

名人传演讲稿(共11篇)

名人传演讲稿 篇1

《名人传》是法国的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所著,书中通过讲述三位划时代的巨人的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三位名人丰富坎坷的一生,对于整个人类世界来说他们用他们的作品以及精神影响了一代一代人,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用他们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华丽的人生诗篇,对于我来说,他们的经历将会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我的人生轨迹。

书中的三位名人分别是音乐家贝多芬、雕塑家米开朗琪罗、小说家列夫.托尔斯,他们分别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音乐家贝多芬的乐曲至今被人们演奏,广泛的传播于世界各地涤荡了一代代人的心灵,他用自己的音乐拯救自己亦拯救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灵魂;雕塑家米开朗琪罗,用他善于捕捉的眼睛,以及饱含激情的双手塑造了一个个经典的形象,他用他的双手为世人传递着他的思想和精神;读后感・小说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有着朴素信念的文学家,他用他手中的笔来书写人类的苦,抒发自己内心对于受苦受难的世人的同情,他的爱带有普惠的意味,亦是他毕生的心愿。对于千百万热爱文学,心中怀有文学理想的人们来说他已经做到了普惠,他留下的作品在不断地传播着他内心无尽的爱意。

读完本书后我的感受是,每个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痛苦与磨炼都是我们人生中必经的风雨,那些在我们前行路上不断袭来的是一点一点让我们变强大的东西,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就像贝多芬无论何时都坚持做他的音乐,米开朗琪罗夜以继日的为他雕塑付出,列夫托尔斯泰无论何时都坚持着对于世人无尽的热爱一样,我们每个人没有办法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变强大,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方式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坚持自己所热爱的,并持续不断地为自己的热爱付出,这样才会无限的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名人传演讲稿 篇2

神秘的来客

大年三十夜, 亲人团聚时。按照中国传统观念, 每当过年时节, 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各自回到自己家中, 团圆年吃团圆饭, 共庆佳节, 即便是平日里忙于赚钱的商家店铺也一定要歇业。特别是在大年三十的深夜里, 偌大的京城中要想找一家饭馆吃饭, 恐怕比登天都难呢。

乾隆十七年 (1752年) 除夕, 夜半时分, 有位大人物一时兴起, 领了两位侍从, 乔装改扮, 瞒了家人, 悄悄来到京城大街。他本想看看除夕的热闹景象, 与民同乐一番, 没想到大街上竟没有一个行人, 所有的店铺也都关门了。他有点失望, 但又不甘心。正在兴味索然的时候, 突然风送来一阵饭香, 四下一看, 有一间小酒楼居然还开着门, 里面传来嘈杂的声音, 不时能听见店小二富有韵味的吆喝声, 甚是热闹。这位爷登时一喜, 不由得走了过去。

只见店门前一个酒葫芦 (幌子) 在昏黄的灯光中摇曳, 上写“李记”二字。入得门内, 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紧接着便是店小二热情的接待声:“三位爷, 里边请。”这位爷环顾四周, 店内竟有不少客人, 南腔北调, 一看便知是没来得及赶回家过年的出门人。见那位大人物来了兴趣, 随从赶紧吩咐小二:“给我们找一个好点的座儿。”小二答应一声, 殷勤地领路把客人让到了楼上雅座。

酒店掌柜正在招呼客人, 见新来的三位气度不凡, 不必说那位主人, 只两位随从举手投足间就显得与众不同。令他微感奇怪的是, 两位仆人年龄不小, 却都没有胡子。掌柜赶紧热情地迎了上去, 请三位入座, 让小二奉上一壶热茶, 送上一碟瓜子, 这才问道:“您来点什么菜?”

掌柜的姓李, 是这家酒店的创始人。他本是山西的一个穷青年, 初到京城时住在亲戚家, 接着在肉市的醉葫芦酒店做学徒, 一干就是三年。在此期间, 他不仅学会如何招待客人, 如何炒一手好菜, 而且琢磨出酒店的经营之道, 结交下很好的人缘。学徒期满, 他决定自己开店。依靠亲戚朋友的帮助, 乾隆三年, 他在前门外大街路东、鲜鱼口南, 搭起席棚, 开了个小店。由于善于经营, 又有人缘, 小店生意兴隆, 到乾隆七年 (1742年) , 李掌柜已攒了不少钱。

要想赚更多的钱, 就必须扩大经营, 李掌柜在原有的地面上建造新店, 因酒店南北都有店铺, 无法横向发展, 所以只好纵向升高, 盖了个一间门面的小楼。里面收拾得干净利落, 生意更加兴隆。

然而, 前门外酒店云集, 许多都是远近闻名的名店, 像致美斋饭馆、醉葫芦酒店、小有余饭馆等等, 都是北京城叫得上号的。无论从名声还是财力诸方面, 李掌柜都无法与之相比。因此, 李掌柜的酒店仍经常受到排挤,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李掌柜开始动起脑筋, 除挖空心思找名厨, 提高饭菜质量外, 他还想到:“要想生意好, 就必须有绝招, 有别的店没有的特色。我虽然没你们有钱, 但我可以多卖力。大年三十晚上, 你们不都要歇业吗?我偏偏继续营业, 多招徕客人, 一点一滴, 建立好的信誉。”这样想着, 就这样做了。因此, 才有那位不寻常的大人物的光临。

大人物饶有兴趣地问:“你们有什么拿手的菜?”

李掌柜急忙回答:“咱们这儿有多种小菜, 像玫瑰枣、煮小花生, 都有独特风味。特别是马连肉和晾肉, 京城独一家, 您到别的地方绝对吃不到。”

“好, 那你就把这些菜都上了。”

李掌柜答应一声, 便去告诉厨子。他总觉得这三位不是寻常人物, 可能是王公大臣, 说不定还是皇亲国戚呢, 因此吩咐小二, 上最好的菜, 最好的酒, 一定要服务周到。

三位吃得甭提有多香了。酒足饭饱, 大人物来了兴致, 叫过掌柜问:

“你这马连肉和晾肉不是京城的口味, 好像是山西、陕西那一边的, 别有一种味道。”

“这位爷, 您可真是行家。不瞒您说, 为了这两道菜, 我三次回山西老家, 好歹将名厨张师傅请来, 您吃的可是地地道道的山西菜。您要是爱吃, 以后吩咐一声, 我让伙计给您送去。”

大人物挺高兴, 便问:“你们这个店叫什么名字?”

“也没有正式的字号, 我姓李, 所以大伙就叫这儿‘李记’。其实, 我也想起一个叫得响的字号, 可是又没学问, 只好这么将就着。”

大人物听了此话, 向四周环顾了一下, 说道:“这个时候, 京都营业的恐怕就你们这一家了, 我看, 就叫‘都一处’吧。”

边说边站起身来, 向外走去。

此后这三位客人再没有来, 过了一个月, 李掌柜也渐渐忘记了此事。没想到有一天, 店外突然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 紧接着, 店小二急急忙忙地跑来, 说:

“皇宫里送来牌匾了。”

“什么?”

李掌柜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回事, 就听外面有人叫他的名字, 赶紧走了出去。一抬眼, 便看见店门前站了一群太监, 四周还有无数看热闹的人。太监们将一块虎头牌匾送给李掌柜, 牌匾中央赫然写着“都一处”三个大字——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原来, 大年三十的那位客人竟是万岁爷。这真是喜从天降, 李掌柜赶紧叩头谢恩, 然后叫上小二, 将牌匾端端正正挂在店中。不仅如此, 李掌柜还将皇帝当时坐过的一把罗圈椅盖上黄绸子, 名曰“宝座”, 下垫黄土, 不准任何人再坐, 像供神一样供奉起来。他还把门内到“宝座”之间的一条走道保护起来, 终年不加扫除, 说是保留万岁爷的足迹, 久而久之, 这条走道上堆了厚厚的尘土, 被称之为“土龙”, 这也是店内一道独特的风景呢。

万岁爷赐名的故事迅速传遍京城, 人们纷纷慕名而来, 酒店的生意一下子红火起来。

个性名角金少山

随着岁月的变迁, “都一处”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晚清年间, 除经营马连肉、晾肉等小菜外, 还增加了“佛手露”、“烧麦”、“炸三角”等应时小卖。它所卖的酒也是远近闻名的, 文人李静山在《增补都门杂咏》中写道:“京都一处共传呼, 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味瓮头春酒味, 自堪压倒醉葫芦。”而“烧麦”、“炸三角”更是饭店的招牌, 被时人称为“双绝”, 冠绝京城。

“都一处”的“炸三角”与别处不同, 从选料到做法都非常讲究。精选原料后, 用瘦肉末拌之以高汤, 凝成冻后切成小块作馅, 这便是“卤馅”, 然后将“卤馅”包于面皮, 入油煎熟, 卤馅受热变软, 食用时用嘴一咬, 一股浓汁冲出, 各种美味随之涌现, 既鲜嫩, 又松软, 还能品尝到一股汤香, 真是百吃不厌。

“烧麦”的做法也特别讲究。面皮都是选用上乘的精白面粉, 以特制的轴棍擀成直径三寸的莲花折皮, 包馅后捏成石榴状, 蒸熟后玲珑剔透, 宛如美丽的玉石榴。内馅有三鲜的, 水打猪肉馅的, 还有蟹肉馅的, 无不精工细料, 独有风味, 赢得许多顾客的喜欢。一代名净金少山便是一位非常捧场的顾客。

提起金少山, 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在戏曲界无人不晓, 被尊为“十全大净”。因其在台上表演时, 声似虎吼, 气如雷霆, 极具霸气, 所以又被人们称之为“金霸王”。金少山不仅在台上有霸气, 在生活中也富有传奇色彩。一方面, 此人经历丰富, 曾四处流浪, 曾养虎学戏, 曾智斗黑帮老大, 传奇故事不一而足;另一方面, 他在鼎盛时期故意摆谱, 架子大得令人咋舌。每每在演出中故意迟迟不到, 令戏台经理一次次相请。由于观众喜欢, 经理虽然不愿意, 但也没有办法。据说有一次演出, 该金少山上场了, 他却仍然在家中逗虎取乐, 急得戏院后台的管事, 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没有办法, 只好临时垫戏。但正戏已不能再拖了, 戏院经理只好几次三番到府上催促, 而金少山越发摆谱, 纹丝不动躺在床上, 毫不在乎。无奈, 经理只好派出大队人马, 再到金府去请这位少不了的“霸王”金爷。来人还必须小心翼翼, 生怕激恼这位“大爷”的名角脾气。如此一来, 金少山的名声反而更响。好也罢, 坏也罢, 总之, “金霸王”的脾气, 京城无人不晓。

巧的是, 这位金爷专喜欢吃炸三角, 尤其喜欢吃“都一处”的炸三角, 经常亲自惠顾, 无形中为“都一处”做了广告宣传。有一天, 华乐戏院白天散戏, 金少山卸装后请翁偶虹到“都一处”小酌。店小二一看是金少山, 赶紧殷勤接待。金少山吃得挺香, 但吃完后却不付饭钱, 吩咐小二记帐赊欠。尽管饭店里不让顾客赊账, 但金少山是熟客又是名人, 小二便很爽快地答应了。金少山觉得特有面子, 十分满意。临出门前他突然将小二叫到面前, 随手掏出一张大票当做小费给了他。小二一看, 傻了, 金少山给的小费竟然高出餐费的两倍。

名角金少山的独特个性早成为京城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个有趣的小故事不胫而走, “都一处”也因此被赋予更多的人文色彩, 名气更加响亮, 来光顾的人就更多了。

一代文豪郭沫若

1964年, “都一处”为扩大经营规模, 将店址从鲜鱼口南边的那一间小楼搬出, 转移到鲜鱼口北边的宽敞明亮的大店堂。那块虎头牌匾自然也被带了过来, 规规矩矩地置于店堂之中。时代变了, “都一处”经营的种类也有了发展, 除传统特色菜点, 又增加了主食及各种炒菜。店堂内一次可同时接待二百人, 营业额明显增加, 生意做得很红火。在新的时代里, “都一处”注重招牌, 重视名人效应的经营思想并没有变化。

到饭店就餐的除平常老百姓外, 还有许多社会名流。郭沫若就是一位。郭老喜欢吃“都一处”的烧卖, 经常携夫人于立群到店中品尝。经理栾寿山因此动起了脑筋, 每当郭老前来, 栾寿山总是亲自招呼, 服务得特别周到。郭老平易近人, 一来二去, 彼此渐渐熟悉起来。有一天, 谈话当中, 郭老问栾寿山:

“听说你们店的招牌来头不小, 是皇帝给写的。是不是?”

栾寿山一听, 觉得机会来了, 赶紧说:

“是呀, 那是乾隆皇帝写的。不过,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 还提那些干吗?”

“哎, 怎么能这么说, 乾隆的书法还是很有功力的。”

“那是。不过, 那块招牌是传下来的, 一直都是放在店堂里面。可是店门口呢, 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牌匾。”

说到这儿, 栾寿山的目光就不一样了, 热切地盯着郭沫若:

“要是, 要是哪位名人能给我们再写一个匾额, 那……”

栾寿山有点不好意思说下去。郭老马上看出他的意思, 爽朗地笑了起来, 说:

“好。我给你们写, 可是, 我可比不了皇帝呀。”

《名人传》读后 篇3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列夫·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分别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和勇于承受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收获更多。

《名人传》中,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再现了20世纪文学崇高的人道主义传统,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声名鹊起的鼎盛时期到贫苦交加的人生谷底,从童年时卑微凄惨到老年时对快乐的不懈追求……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贝多芬一直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但他内心的脆弱和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明白的。对创作歌曲的热情,对寻觅欢乐的执著,对制造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铸就欢乐。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他的一生是神圣而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能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于是他在斗争和舍弃中,以毕生精力创造出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个熠熠闪光的伟大灵魂,在19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抚慰人们的心灵,他用他强有力的笔写出一部部厚重的作品。这些作品描写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使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体会到,他是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他们伟大的灵魂犹如崇山峻岭,沉默而深邃。《名人传》犹如一首英雄交响曲。它让我懂得:每个人都要面对苦难的磨折,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他们伟大的人格;与其靠投机取巧取得昙花一现的成绩,不如坚持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 篇4

贝多芬在童年时候就表现出了特殊的音乐才能。11岁发表了第一部音乐作品,17岁时曾为天才的作曲家莫扎特演奏。但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他19岁时,父亲下岗,为了维持家庭生计,贝多芬被迫去宫廷当古琴手。20岁时他便离开家乡波恩到维也纳定居,尽管后来因耳疾而渐渐失去了听力,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以更顽强的毅力坚持创作,后来成为一位闻名遐迩的音乐家。

贝多芬是不幸的,命运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贫穷、残疾、孤独。不过,他没有向命运曲服,最后成为一名强者。

作为我们小学生来说,要发扬贝多芬精神,要认真学习,不要向

任何困难妥协;要扎实地做好每件小事,不要对事情浅尝则止;我们要学会体贴父母,不要做家里任性的小皇帝。

读《名人传DD贝多芬传》有感 篇5

贝多芬出生在德国一个平民家庭,父亲管教严厉,由于他自己的天赋和后天的勤奋,贝多芬从8岁起就登台演出;11岁时,他加入了戏院乐队;13岁时,他被任命为宫廷剧场首席小提琴师。成年以后,贝多芬名气已经传遍全国。然而,厄运突然从天降临,他的双耳失聪了。但坚强的贝多芬扛住了,最终战胜了一切厄运。

贝多芬一生是痛苦的,但他又是幸福的。他所写的交响曲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而他的名字,也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反观于我,生活的这么幸福,不用出去赚钱就有吃有喝。他小时候不愿练琴,可是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教,不得不弹,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但他坚持了下来并最终站到了世界音乐的巅峰;而我是自愿学琴的,没有人逼我。我在想,如果我不坚持弹琴的话,最终将一无所获。我在心里默默的说,我要学习贝多芬那种不怕吃苦的精神。

读名人传有感 篇6

篇一: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是罗曼·罗兰的一部着作。这本书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传组成。其主人公分别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音乐家。他没有感受过家庭温情,爱情也屡屡化作泡影,而他的侄子又浪荡无能。这一切都是如此地无情,而后的耳聋使他近乎绝望。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是多大的打击,这简直可以将一个音乐家摧毁。面对痛苦,贝多芬想到了自杀,然而,在死亡的边缘,贝多芬发出了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他经过这一思想转变,成为了命运的强者。他还用顽强的意志奏出了生命中的优美旋律。

米开朗琪罗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雕塑家。他所雕刻的塑像都是近乎完美的。但他在生活中是一个怯弱的人,他总是选择屈服,然而他会斗争,他同自己的弱点斗争,即使失败,他也不会放弃。这事米开朗琪罗成为了一个棱角分明的人。

托尔斯泰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他有过两次精神裂变,最终保持了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这使他成为了“俄国的一面镜子”,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们都是英雄,因为他们都在抗争,他们能直面苦难,以顽强的生命意志投身艺术,以艺术之花驱散苦难,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亦要如此,坚强面对困难,不被命运所屈服。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心。只要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意义,不为活着而活着。

篇二:读名人传有感

那天,寒雨纷飞,天昏地暗,于是我拿来了《名人传》消遣时间。不料,>故事内容把我深深地吸引住,无法自拔,更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文章。

《名人传》乃出自于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的笔下,是一部激发人上进的文学名着,它叙述了三位伟人的一生:德国作家贝多芬、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书中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和常人一样有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挣扎,但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中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

这部名着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贝多芬的故事。这位音乐大师是在那鲜为人知的困境中磨练出来的。他的一生饱经磨难,身心遭受悲惨命运的摧残,然而正是磨难造就了他的伟大。他的童年可谓悲惨。当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天份后,便常用暴力逼他学音乐,把他关在屋子里练小提琴,从不顾及贝多芬的感受。在贝多芬16岁时,他的母亲不幸去世了,他的父亲也因此成了一个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全都压到贝多芬的身上,使他的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但他却更努力,很快他便成了家喻户晓的人了。当他沉浸在音乐和成就带来的欢乐时,他却耳聋了。这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面对接踵而至的困难和痛苦,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和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地抗争,使他的音乐更上一层楼,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更是写下了不朽的《欢乐颂》„„

这就是贝多芬的一生,他的一生可说是一部史诗般壮烈的悲剧。艰苦童年,爱情失败,疾病缠身,贫困交加。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的悲惨人生到老年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快乐,他却给世界创造了快乐!我感到他的人生是崇高的。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自己作一个深刻的反省。我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磨难也经常阻碍我前进的道路。但与贝多芬相比,我那小小的>挫折好比大海里的一粒沙子那样渺小。有好几次,我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为此,我总是躲在家里大哭一场,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甚至自暴自弃。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幼稚。为什么我不能勇敢地站起来,直面挫折?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感谢上苍给予自己一次“小小苦楚等于激励”的机会,好让我拥有更大的勇气向前迈进。

现在,我每次听贝多芬的《英雄》、《命运交响曲》等名曲时,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动容。随着旋律的起伏而震撼、感动。贝多芬大师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人类社会。他让人们铭记于心的是久传于世的乐章。

在《名人传》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崇高的精神。今后我会直面人生,去谱写与凡人非同的命运。

篇三:读名人传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人传》,这本书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讲述了三个世界名人,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曲折的一生。

一提到贝多芬,人们只会记起他的那些伟大的作品,却很少有人会知道他的一生有多么痛苦。贝多芬出生在一个不是很富有的德国家庭,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因酗酒而无法工作。家庭的重担压到了贝多芬头上。他虽然努力工作,可惜不久却听力减退,可怕的是,一些违背医德的庸医给他胡乱看病,胡乱开药,导致后来完全失聪。欧洲的战火也使贝多芬的生活更加痛苦,死亡在自己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自己的婚姻也是不幸的,他倾注了巨大精力苦心培养的侄子又自杀了,自己还背上了侄子的赌债。晚年贝多芬被各种各样的痛苦所折磨,最后结束了一生。

贝多芬的一生竟然遭遇到了如此不公的命运,让我震惊。身为一个音乐家却听不见一点声音了,命运如此弄人,但贝多芬却还是成功 了。有多少人有良好的条件与能力却在生活和事业上一事无成,有多少人有了一些小小的问题就想放弃就想后退,可是贝多芬呢?他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去证明自己可以战胜命运,他用自己的双手牢牢扼住了命运的咽喉,用自己的苦难 迎来欢乐,这是多么值得我们钦佩啊!可以说贝多芬的一生是一个奇迹,但是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个别案例,因为类似的还有海伦-凯乐,霍金等人。与他们相比,我们这些身无残疾的人有什么理由去退缩呢?

名人传演讲稿 篇7

一、我国初中文学名著教学现状

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积淀,文学名著是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必要环节,更是对学生文学素质和人格魅力进行提升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和一定的困难。

1.名著教学处境尴尬。一直来,学生的时间几乎都给繁重的各科作业和形形色色的课外辅导瓜分,老师和家长没能给学生足够的合理的阅读时间,“名著教学”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更令人担忧的是:作为名著阅读的主体,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这些“老古董”,而是只识电视电脑,只热衷于流行的、能够让他们轻松一笑的漫画书、言情小说、时尚杂志。这是当前初中语文文学名著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不仅使得文学名著教学无法有效展开,阅读量的提升无从谈起,而且极大地影响到了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

2. 名著教学 急功近利 。为了成绩,名著教学“脱离文本”的现象非常普遍。中考大纲和题型像一根指挥棒影响着教学工作,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原本丰富多彩的作品分解成作者、写作背景、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整理归纳后以讲义形式印发给学生,希望帮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收获。中考这根指挥棒也催生了学生“伪阅读”现象:为应付考试,只选读部分精彩片段 ;为完成阅 读任务 , 只进行短 、平、快的速读;为了解大概内容而选择只看影视资料……显而易见,这些把文本搁置起来的名著教学如同“鸡肋”,食之无味且没什么营养。从表面上看,这些做法既可节省时间,又可提高成绩。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眼光看,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更不利于对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种“伪有效阅读”无疑严重违背了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名著的初衷。

二、现代名著阅读教学的途径初探

根据教育部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全国各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必须向学生开展名著的教育教学活动,但是,由于我国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使得许多师生将对于名著的阅读和教学当做一种“负担”,甚至认为对名著进行教学耽误了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时间,不仅存在教师占用名著教学时间的情况,家长也存在着不支持甚至是阻止的心理,这不仅极不利于我国名著教学的进展,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

因此,对于当前现实的教学情况和条件,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总结并且归纳了下列几点名著教学方面的心得,以达成名著教学的有效性:

1. 教学生读 之有心。 《大学》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学生只有安心阅读,静心思考,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名著阅读,学生是真正的主角。要想让学生喜欢这些“老古董”,关键就在于引导学生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去深度阅读文本。比如,读《名人传》,教师就可以利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引导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就像聆听一位老者在讲述一个个战斗英雄故事那样,让自己的心灵也撞击到苦痛,然后去联想,去想象,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深入到贝多芬等英雄的内心,才能感同身受,才能体会到伟人们面对苦难时所爆发出来的智慧和战斗力。

2.教学生读之有法。读名著不同于浏览浅显易懂的通俗读物,要读出成效来,就要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名著导读”教学中 ,作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在其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切莫越俎代庖,代替学生阅读,而应该引导学生切切实实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赏识文本。阅读专家们在七年级上册“关于阅读名著”中介绍的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非常好:“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三、做点读书笔记。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以加深理解,拓展视野。”

的确,如果学生能边读边思考,能自觉摘抄重要词句,能对文本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敢发表自己的看法,能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从某一方面谈出自己获得的有益启示,那么这类读者定当成为阅读中的高手和极品。其实能用上其中的一两招也算是不错的读者了。一位学生在读《名人传》时,曾摘抄了这么一句:“不幸的人啊!切莫过于怨叹,人类中最优秀的和你们同在,汲取他们的勇气做我们的养料吧,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吧。他们会安慰我们。”然后在其后面写道:“如今,我的成绩退了,数学似乎还有些跟不上,这算什么困难呀,跟贝多芬双耳失聪比起来,根本不算个事,加油!想想办法,再努力一把,我一定能赶上的。”“多能读书的孩子呀,你看,都有读书心得了。”这是我给那学生的评语。此后我发现该孩子越来越爱读名著,而且完成任务总比别人快,心得也越来越多了。

此外,教师还需利用好教材增设的“名著导读”,它是名著阅读的指南针和指路灯。

人教版教材中,“名著导读”主要包括四大板块:名著简介,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同样以读《名人传》为例,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名著简介”知道名著的主要内容,名著的主要人物,写作目的,写作特点以及艺术特色,从而让学生对《名人传》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知道阅读的方向。其次,利用“阅读建议”向学生介绍阅读名著的方法。由于《名人传》涉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比较复杂,阅读专家建议学生在阅读时,要着重理解这些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必要时可读一些与此有关的书籍 (如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接着,以“精彩片段”及其“点评”为抓手,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名著。精彩片段中提到:双耳失聪对音乐家贝多芬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为此他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受了种种磨难。贝多芬的伟大不仅在于它是最杰出的音乐家,而是因为他的音乐是为苦难的人们而写。他隐忍自己的痛苦,却用他以痛苦换来的欢乐来安慰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三个精彩片段足以激发学生对贝多芬的崇拜或尊敬,教师可借势引导学生阅读整部名著。最后,利用“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思考所给出的问题,进一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从而获得刻画人物能力的提高。

3.教学生读之有度。读名著光知道作品的原名、作者、主人公名字、故事的主要情节、写作特点以及艺术特色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教学专家也说,名著阅读,不仅仅要学生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理解和感悟,甚至产生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师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回归文本,做有深度的阅读,帮助他们更好地去感悟名著,吸取名著的精华。《名人传》中所描写的三位“巨人”,读者除了要知道他们事业的方向、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在的国家外,还应知道三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受到了种种磨难后,如何用惊人的毅力坚持,如何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了各自领域里的“巨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不断地从英雄那里受到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地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对待人生,那么,英雄的高尚德行就会内化成我们的情操,我们自己也终究能成为新的英雄。

4.教学生读之有馈。阅读名著,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既需要教师导航,也需要教师督促。阅读的任务如同其他作业一样,有布置就得有检查,只有督促跟进,学生才会重视,阅读才能真正出成效。阅读反馈可以形式不一,但必须有效。常见的阅读反馈之法有:

1每日读书汇报 ,检查读书笔记。在期初教师可跟学生一起制定一个具体可行的阅读计划,其中包括看什么书,规定每一天的最低读书量(一般要求阅读量不得少于10页,或者阅读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多多益善),写读书笔记 (或摘抄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或作批注,或写阅读感言)。每天的读书时间可因人而异,大力提倡利用“碎片时间”阅读。督促工作主要交给科代表和小组长,老师尽量每天表示关注,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建议教师对读书积极分子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以此激励大家关注他人的阅读进度,从而形成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阅读局面。

2以新颖的题型为导向,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作品。比如,给出故事名让学生写简介。这一题型要求写出故事简介,这就需要学生去搜索记忆,整理信息,并加以概括,这既考查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程度,也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这样的考题能很好的对“伪阅读”进行纠偏。

3抒心得。读了一本书或一个章节以后,指导学生把自己体会最深刻、觉得最有意义的部分写成心得。例如:读《名人传》,可用“挥之不去的…… (情节)”、“令我震撼的…… (人物)”为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中故事或人物的感触和看法。当一篇篇读书心得得到老师的赞赏,当自己的体会引起同学的共鸣时,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从而达到以写促读的效果。

三、结束语

《〈名人传〉序》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罗曼·罗兰及《名人传》。

2.领悟罗氏的英雄观。

能力目标

1.揣摩和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学会根据语境领会句子深刻含义的方法。

2.领略《〈名人传〉序》的写法。

德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名人观,呼吸真正的英雄们的气息。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和体会罗氏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领悟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自读与点拨相结合。

2.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切入课文

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名人效应”实在是威力无比的。请大家说一说心目中的名人是些什么人。

明确:同学们所提的这些名人中,有经邦济世的政治家,有治学严谨的科学家,有演技出色的娱乐明星,有笔耕不辍的文学大家,还有平凡但绝不平庸的普通一员……这些,都是大家心目中有一席之地的名人。

那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名人又是哪些人呢?老师愿意和你们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大屏幕上的投影:

1.作者心目中的“名人”(即文中所称的“英雄”),是些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明确:

作者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拥有:为了善而受苦的伟大的心灵。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并且,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都是:一种长期的受难。

2.合作讨论,研探问题:

文中的英雄,都是因承受苦难而精神伟大的人。哪些宗教也提倡承受苦难?它们和作者所提倡的承受苦难的精神是否相同?

明确:

罗氏认为,不甘平庸的人必须承受苦难,苦难是人生的催化剂。苦难能使英雄的品格更高,为在黑暗中受苦的他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佛说,人来到世上是来受难的;基督说,人来到世上是来赎罪的。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认为通过受苦,人可以进入天国、极乐世界。但它们主张受苦受难都是为了自己。

二者相比,区别何啻天壤!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人生在世,不过百十年光景,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罗曼·罗兰心目中的名人特别难,做罗曼·罗兰的“首席”名人难上加难!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作者提笔,写下《名人传》呢?

问题之一:

《名人传》记叙了三位名人,“他们之中最伟大的一个”是指谁?哪一个词语可以说明?

罗氏为什么“把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

明确:

简介贝多芬。

晚年耳聋的伟大音乐家,一个被命运无情捉弄的人,但是却忘却自身苦难、长期给他人带来欢乐、勇气和振奋的人。

问题之二:

作者为什么要创作《名人传》?

明确:

空气沉重——社会环境腐败

人生艰苦——物质、精神生活缺失

问题之三(合作讨论):

作者写作才华盖世,但为什么甘心给其他“伟大”的“名人”作嫁衣写传记,而不为自己立传,去做一个“伟大”的“名人”?

明确:

境界高远,品格伟大

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简介罗曼·罗兰: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在写作《名人传》的同时,发表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与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1915年,罗曼·罗兰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四、写法总结

总结《〈名人传〉序》所体现的“序”的特点:

1.介绍《名人传》的创作目的;

2.阐述关于“名人”(即英雄)的认识标准;

3.推崇心目中的首席“名人”贝多芬。

五、课文总结

刚才,我们学习了《名人传》中三部著作创作的目的,罗氏介绍了他自己心目中的“名人”的标准,并尤为赞赏贝多芬。全文思路清晰,观点鲜明,激情迸发,是序言中的佳作。

六、作业

完成课文后面的思考与练习题。

名人传 篇9

《名人传》的作者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罗曼·罗兰。书中写了文学艺术领域三位令人仰视的天才:德国作曲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基罗、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名人传》中最令我感慨的人物是贝多芬。贝多芬的遗传基因中蕴藏着音乐天分,但悲惨的童年也因此开始了:他那当乐团歌手的自以为是的父亲没有经过科学的规划,没有让贝多芬接受良好的教育,天天逼着贝多芬练琴,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每当贝多芬弹错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的声音。在他十六岁时候,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身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在极度悲痛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的呐喊。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贝多芬扼住了吗?我认为可能没有,他生于1771年,死于1827年,短短的五十七年中,是父亲、是宫廷的王公贵族、是世俗、是贫困、是疾病……扼住他的喉咙,不然,他的一生怎么会如此悲惨?但也可能他扼住了,他牺牲了一个凡夫俗子所有的快乐与幸福,饱尝了人世间所有的苦难与挫折,终于换来了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的流传百世。

有时我会想:如果让贝多芬选择来世,他还愿选择这种超凡脱俗吗?如果让你来选择,你愿选择历经磨难后的流芳百世吗?贝多芬已经安息,我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回答,我的回答是:我选择做一个凡人,但我敬仰贝多芬式的大师,他们的精神会始终伴随我成长,他们的勇气将在我困顿时给予我鼓励。

八(3)班

名人传读书笔记 篇10

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

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

:托尔斯泰。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

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

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

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

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

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

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

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

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

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才是真言。《名人传》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

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

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阅读笔记

在我未读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以为贝多芬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没想到他是这么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原来,名人也并不像我想象之中的那样美好,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世人传颂的名人吧!他们要战胜这么

艰险的困难究竟要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啊!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使我很佩服。

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他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快乐,好似他

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名言:‘用痛苦换来的快乐。’

《朝花夕拾》阅读笔记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则在鲁迅写的“朝花夕拾”里就是写他的童年和青年的回忆。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受到政府的压迫、“学者”们的排挤,又历经战乱后写下的回忆。作者在这样纷扰中寻出一点空闲来,委实不易,目前

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到了只剩下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算是无聊了,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首次读鲁迅的《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看下去•••鲁迅的文笔亲切朴实、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

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童

年已经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

《名人传》序教案 篇11

教学设想:《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著者倾注他全部激情,成功地让读者在传记中跟三位大师接触,分担他们的痛苦、失败;也分享他们的诚挚、成功。本文是一篇表明写作目的和宗旨的序言,又是一篇语言精简,激情洋溢,思想深邃的抒情散文。鉴于此,教学目的侧重于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和情感,让学生得到情感上的启迪。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引导、点拨,以“英雄”为契入口,有重点地帮助学生解决有关问题,养成读书先读序言的良好习惯。同时,通过朗读、点评个别语段,初步体会本文抒情浓郁的语言特点。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序言,把握《名人传》的主旨和格调,理解作者在其中表现的信念、情感。

2、初步体会课文诗意的,激情充沛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迄今为止世界上演奏次数最多的交响乐是哪部作品?(明确为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谈感受。

师总结:从音乐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大师在生活是逆流中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文学作品,深入地走进他们的心灵。今天,带领我们遨游伟人精神世界的是同样杰出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

二、介绍作家及作品(插入课件)

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因约翰克利斯多夫获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名人传分别为《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5)、《托尔斯泰传》(1911)。本序为合传总序。

三、赏析课文

1、通过阅读全文,根据课文内容,给传主令拟一个称呼:英雄。

2、学生谈心目中的英雄。

3、学生朗读课文四、五两段,思考:罗笔下的英雄跟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有什么区别?

4、讨论、分析

① 罗认为怎样的人才是英雄?找出原句。

“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提问:心灵可以用那些词语替换?罗认为怎样的心灵才能成就伟大?

明确:品质、人格、精神等。仁慈、善良、富有同情心、坚毅的人才能成就伟大。与功利、世俗无关。所以,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如苏格拉底、阿里士多德;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如恺撒、屋大维等。而是那些以伟大的人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道德英雄。

② 罗认为功业的成败重要吗?找出原句。

“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提问:“成为”和“显得”怎样理解?两者的最终结果一样吗?

明确:成为强调过程,显得只强调结果,并且仅仅是从表面上像英雄。罗再次强调了心目中的英雄是非功利的、非世俗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更注重的是英雄们悲壮、美丽的奋斗过程。

③ 除了品质外,罗认为成就英雄必备的因素是什么?找出原句。

“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提问:这些灾患是传主的必然命运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以托尔斯泰为例。毅力使他们战胜灾患,而磨难使英雄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更能影响大众,给大众带来精神上的鼓舞。

④ 播放三位传主的图片,让学生看他们的眼睛,挖掘出眼神中蕴涵的深意。

这些英雄的眼神或是犀利坚毅,或是忧郁深邃,我们毋须探询他们作品或倾听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患难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5、根据以上内容,请你推测《名人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明确:主要写这些不甘于平庸的人在不幸、磨难中奋起抗争的经历。

6、罗为什么要写这部英雄传记呢?明确:重新鼓起对生命对人类的信仰。作者为什么强调“重新”?请以学生朗读一、二两节。从两方面进行概括。

明确:

(一)时代呼唤英雄

(二)人类需要英雄的救助

四、由此我们知道本文作为序言,主要是介绍写作的目的和宗旨。但罗既没作理性的分析,也没有平实的记叙,你体会得到文章语言的整体风格吗?举例说明(找出一两个你认为最能引起情感共鸣的句子或者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总结语言特点:

(一)诗意的语言

(二)充沛的激情

五、在这个追求物欲,崇拜金钱的时代,我们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电影《英雄》、《天地英雄》的问世,非典的有效控制,神州五号的升空,让我们对“英雄”有了更多的理解。仿照罗,也用一句话给你心目中的英雄下个定义。

六、总结:英雄就是那些能推动社会向正方向前进的人类优秀分子。大约在一百六十年前,哲人托马斯卡莱尔曾充满激情地写下这样一段话:“为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能接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这光源灿烂夺目,照亮了黑暗的世界,他不是一枝被点燃的蜡烛,不是上天恩赐我们的天然阳光,沐浴在这光辉中,所有的灵魂都会感到畅快。”

七、布置作业:

《名人传》序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和领悟罗曼·罗兰的英雄观。

2、联系实际,领略本文深远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和领略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的意图。

2、透彻理解文中意味隽永的语句。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让每个同学说说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的名字。于是,将出现许多伟人的名字:秦始皇、拿破仑、孔子、马克思、李白、曹雪芹、莎士比亚、牛顿、爱因斯坦。(注意区分伟人与明星)把这些名人分为四类:治国安邦的政治家,改造世界的思想家,塑造灵魂的文学家,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然后提醒同学们,至少还有一类名人非常值得大家崇拜,那就是追求完美的艺术家,像音乐家贝多芬、雕刻家与画家米开朗琪罗。

今天就来学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序》。

1、作者详细介绍: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2.《〈名人传〉序》开头题记引用了贝多芬的一句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法 贝多芬 米开朗琪罗 托尔斯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诺贝尔

2.暗示文章的主题。不甘平庸的人都要担当患难,凡担当患难必须善良高尚。正文阅读引导:

一、引言:在《〈名人传〉序》开头有一句贝多芬的名言:“我愿证明,凡是行为高尚与善良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由此推知,《名人传》是一本什么书?

《名人传》应是一部诸多“不幸的遭难者”依靠良善心灵与高尚品格,战胜灾难过程的一本书

二、《〈名人传〉序》主要阐述了什么哲理?

明确:人生常遇患难,伟人产生于患难,形成于超人的奋斗;良善的心境、高尚的品格与顽强的毅力是进行超人奋斗的前提。

三、第一部分(1-3)写作《名人传》的时代要求——-应时代与斗争的需求,写《名人传》献给受难者。

1、作者认为,现实的欧洲是一个平庸的时代,“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作者这样评价欧洲,并不是指欧洲当时的工业水平、生活质量、科学、艺术成就等方面,而是特指作者界定的精神亡的“自由”。作者认为欧洲已经沉陷于“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的氛围中,功利主义的盛行已经“窒息”了欧洲的生命。人人追求功利,造就了一个平庸、沉重的时代,这是像作者这样崇尚精神、鄙视物欲的艺术家所不能容忍的,他已经感到“周围的空气多沉重”,无法呼吸。

再看看和自己一样“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生活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斗争的对象是无形的:孤独、静寂、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耗尽了他们的精力,使他们再没有力量反抗平庸的生活、时代。更可悲的是,孤独的他们还“彼此隔离”着,因为世俗生活的拖累,使他们不可能过多地交往,“连对患难中的弟兄们一援手的安慰都没有,他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他们只能依靠自己”。谁来援助他们,谁来安慰他们,谁来带领他们走出沉闷,摆脱平庸,得到光明和幸福?

时世需要英雄!

四、第二部分(4、5)呼唤英雄与英雄的定义,着重阐述英雄的伟大在于品格,人们从中汲取勇气。

即使平庸的时代,也有横空而出的英雄:毕加大佐和蒲尔民族说明英雄是不死的,是平庸所毁灭不了的。所以,作者期望:“让我们来摧毁时间的阻隔,使英雄的种族再生。”

西方人认为上古时代是英雄的时代,上古的民族是英雄的种族。但是作者并不是抄袭这种通常的信念。他心目中的英雄,并不是古希腊智慧绝伦的思想圣哲,也不是古罗马开拓疆土的元老帝王。“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当时的欧洲,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辈出,但是作者把他们排除在英雄

之外,因为他们的成就或业绩,无不与功利有关或只带来功利上的效应。“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还有什么优越的标记”,英雄是能以“伟大的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苦难的人。

五、第三部分(6、7)英雄的作用,主要阐述“学习最伟大者贝多芬,鼓起生命的信仰”。这样的英雄,是与平庸的时代对立的。平庸时代的特点,就是以功利为追求,而丧失精神上的自由。真正的英雄,以仁慈的心怀,伟大的品格,映照出自私自利的卑下世风,使人们看到生命的伟大、丰满、幸福。

英雄往往生活在“长期的受难”中,“或是悲惨的命运,把他们的灵魂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中磨折,在贫穷与疾病的铁砧上锻炼”。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的品格更高尚,使他们的精神更高贵,使他们的使命更崇高。人类的力量、勇气,都集中在他们身上,“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慈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赋予世人精神的安慰和激励。

作者把英雄的“首席”赋予贝多芬,正因为他对时代的深刻批判和对英雄独特的见解。重点难点理解引导:

1、罗曼·罗兰所说的英雄与人们一般认识的英雄不同。

他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 前者以智慧征服,后者靠武力统治,都是功利的、世俗的,不是作者心目中的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他们以仁慈、品格作为精神表率,解救民众的苦难。在此,罗曼·罗兰认为只有以心灵使自己伟大的人,才是英雄。

人们通常以成功论英雄,罗曼·罗兰认为英雄与成功不相干,英雄主要“在于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

2、第二段告诉我们,英雄是不甘平庸凡俗的人,他们的斗争总是艰难而又悲惨的。具体怎么艰难?怎么悲惨?

A他们的斗争无日无止,看不到头;B孤独寂寞,没有伙伴;C贫穷,缺少财力物力;D“沉重与愚蠢的劳作”;E没有希望,没有一点安慰。

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超人的努力与奋斗,是“成为伟大”,而取得成就则是“显得伟大”。罗曼·罗兰的名人观与英雄观是,只有在患难中拥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品格,才能成为伟大的人。

3、理解“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时间会把他们一起摧毁。”

这句话还是紧扣作者给英雄所下的定义。伟大的人格最重要,是英雄必需的品质;而没有伟大品格的人,只是些空虚的偶像,受无知的人顶礼膜拜,满足他们功利的愿望。

4、理解“他们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患而成为伟大。”

上一篇:党校股干班学习计划下一篇: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