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

2024-06-25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共9篇)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1

一、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意义

建构试教学当中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乐趣,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能力吸收,但是现在我国的课堂有效教学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对于像数学这样的工具类学科,教师无法正确的认识到阿赫进行有效性教学,所以一时间各个院校各个教师之间开始开发有效性教学的方式。这些方式综合来看无非是两类:第一类是针对“快乐教学”的,许多学校与教师一致认为,快乐教学能够提升孩子的学习乐趣,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积累,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因此快乐教学并不适合数学,反而让人有一种为了“快乐教学”而教学的违和感;第二类是导案教学,也就是针对教学过程当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教案再设计,从最初的教学目标到最后的教学巩固,都进行分门别类的设计,保障设计的复合孩子的发展,从而帮助孩子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学习知识。但是这样的设计无一例外不能满足所有孩子的学习发展,忽略掉了一批无法跟上教学设计原则的孩子,因此这一方式也不完全。所以我们还是要确实的回到有效性上看待问题,从问题的根本入手,对此进行重新的判定与审视,帮助有效性教学的发挥,这才是高中有效性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能够了解到高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片面化”、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严谨的“学科”研究过程,任何片面化的教学方式注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对“学科”的掌握。因此我们应当统筹的看待这一问题,要增强“快乐教学”的把握程度,使快乐教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要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让教师设计的到岸教学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学习发展,要针对掌握快的学生、掌握适中的学生、掌握慢的学生分别进行设计调整,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始终跟上教师的较大速度,从而显现出这些教学方式的真正有效性。有效性的第二个问题是过于片面化的思考,现在许多专家与教师喜欢将有效性教学放到一个大的教育环境背景下看待,认为有效性教学首先是要符合教学环境的,符合时代发展的,这本身没有错,但是如过为了强加给有效性学习一些理论上的框架,就显得本末倒置了。什么是有效性学习?就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发展以及现有的师资环境和师资力量进行有效的教学,任何能够帮助孩子促进孩子成长的教学内容我们都可以看做是有效性教学。这就不再区分你用什么样的形式让孩子获得知识,要知道任何能够帮助到孩子的教学模式都是好模式,关键是看教师和孩子所处的环境适合什么样的模式教学,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将有效性教学与数学结合起来,从数学的本身出发针对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找出有关的问题漏洞,站靠查遗补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持续吸收。

三、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对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的探讨,是国内数学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教学过程有效的探讨,肖凌惹认为,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具体策略有:面向全体、问题驱动、展示过程、变式探究。基于数学活动有效的思考,邓友祥认为,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四条:一是给学生提供可“再创造”的数学活动机会;二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活动教学;三是加大数学活动探索性成分的教学;四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基于数学课标理念的落实,汪江松认为,有效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有效的情境,落实两个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当好“三者”(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完成?n程目标。谢全苗认为,符合教学实际的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有六条:变式教学策略;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嵌于传统教学之中的策略;示错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及时评价与激励策略;运用“过河式”模型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由惑到悟”的策略。基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李克民认为,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加强教学准备,提高教学准备的有效;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适时全面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张志勇认为,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卜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重视教学预设,关注课堂生成;二是加强感性体验,促进理性建构;三是注重学习反馈,提高智力参与。基于数学基本课型的教学,徐卫东和土克亮认为,新课改背景下高三数学复习的有效性要把握如下七条策略:常翻课标和教材、优化课堂模式、合理统筹安排、审题分析、探索思路、反思拓展、概括提炼。

四、结语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2

数学学习是师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 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强调学生发展中的体验与交往, 使他们成为发展与变化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 偏重于记忆、浅层理解和应用, 造成学生知识学习和知识运用脱节, 导致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水平较低.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体验是学生自主建构的前提, 是能力生成的基础和决定性条件.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 而不是用耳朵去“听科学”.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每名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在体验中思维, 在体验中发现, 在体验中创造, 在体验中发展.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重视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相联系,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体验教学的认识

体验是指向每一个个体, 让每一个个体都经历学习过程, 引起个体心灵的震撼、内省、反思, 激发对学习材料的独特领悟, 将个体独特的心理内容、体验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展现.它是一种将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积累相联结的学习方式.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 也是活动的结果.作为一种活动过程, 指学生亲身经历某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与情感;作为一种活动的结果, 指学生从其亲历中获得的认识结果和情感体验.

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 亲身经历, 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 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1. 综合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基础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的“全人”教育.因此, 作为实施“全人”教育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立体的、综合的.

2. 主体性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都具有多元智力并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来参与学习, 这必然导致个体差异.体验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提倡自主选择.课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 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看是否有新的发现”)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你可以独立思考, 也可以小组合作, 还可以上网或向书本请教”) , 自主选择学习伙伴 (请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自由组合) , 自主选择学习策略 (“在材料盒里放着各种材料, 你可以自己选择, 也可以不用这些材料”) .事实上,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丰富多彩甚至是富有创造性的.

3. 开放性

体验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的教学活动.教师没有过多的提示和指导, 这为学生的探究活动腾出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学生在“提出问题———体验探究———交流思辨———形成结论———发现新问题———继续探究”的循环学习活动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创新表现也是丰富多彩和富有个性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教育观念———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的发展为中心, 努力挖掘和发展每名学生的潜在智能, 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特长在原有水平上动态而持续的发展;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现实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评价内容的多元性.课堂教学中, 教师敢于“跳出教育看教育”, 相信“人人有才, 个个是才”, 充分挖掘和发展不同类型学生的智力强项, 使不同的学习个体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4. 生成性

体验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学习对象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 它不会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轨迹行进.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事物、新情境或新需求, 因此生成性是体验教学的又一显著特征.

学习目标的生成性———体验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一方面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并自动为探究的深入确定目标定向, 另一方面学生在组内或组际间的交流与思辨中引起新的认知冲突并寻找新的探究目标, 使学习目标在探究活动中动态生成.

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学习内容, 使枯燥的知识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 成为学习者“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内容.

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体验教学的宗旨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时空,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体验探索———交流思辨———建构意义———生活应用”的体验活动中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健全人格的动态生成———现代社会需要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 而这健康心理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学生时代所受的教育评价.在对体验的学习方式进行评价时, 教师不仅注重对探究结果的评价, 更注重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引导不同个体沿着自己的智力强项去发展,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动态生成.

四、体验数学教学的内容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究竟让学生体验什么?是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让学生通过体验获得?我们说不是的, 非本质的无须体验.有些内容是约定俗成的, 绝不能靠学生的体验来发现, 也发现不了.那么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验什么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 应力求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 让学生经历一番曲折的道路, 有尝试、假设、操作、探究和分析一系列活动,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学生探索、发现的关键时刻,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 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

2. 体验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关系

数学是一个整体, 其知识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联系, 同时又存在着差异, 也有的是逐步发展的.

3. 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

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 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统计思想等.这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在教学中只要稍作挖掘, 适度地加以渗透, 让学生体验到这些思想方法.

4. 体验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 所以应加强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 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5. 体验数学学习的情感与态度

在数学的学习中, 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态度应协同形成.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 树立坚定的自信心, 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特别是学生之间的评价和自我评价, 促进他们感到“我能行”, 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五、体验教学的实施

1. 在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的需要

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 需要有激励、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 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 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 在教学中, 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 把学生需学习的知识, 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或学习实际, 创设体验情境, 启动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活学生相应的认知结构, 引导学生主动体验.

2. 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学生的数学体验同样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应探索与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 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 尝试着用数学方法来解决, 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 使学生认识数学的价值和体验数学的作用.

3. 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让学生体验就是要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自己设计出学习计划, 学习热情高, 对知识的掌握更扎实.尊重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钻研精神.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如何抓住学习的重点、难点, 就为适应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在评价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如果对学生能及时恰当地给予评价, 无疑会给学生学习数学带来乐趣.体验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作业、平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数学的水平、情感、态度、自信心等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积极评价, 轻视在活动结束之后进行过多的说教与评价, 不断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体验活动;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 轻视教师的评价;重视对创造性的、合作性的、宽容的、勇敢的、坚强的等等个性品质进行积极评价, 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走“体验”之路, 是一条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这不仅仅是在接受知识, 更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在构造自己对认识客体的理解.因此, “体验学习”不仅是用“脑”去学习, 更是用“心”去学习, 用心灵去体会, 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理解.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精心设置各种数学活动, 提供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 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 在求知中体验, 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金成梁.数学教学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高中数学教学探究 篇3

有的说:“我们现在的数学学习是使得其中5%的人取得所谓的成功——上大学,而95%的人成为失败者。数学已成为枯燥乏味的代名词,数学不过是那些数学演算纸上的智力游戏……”“现行中小学数学课程处于一种现代数学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数学课程仍然停留在20世纪初期的数学观念上,就是把数学等同于计算、推理、证明的状况。”

在200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指出:“制约我们获诺贝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精神的缺乏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重心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达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我们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这个距离不是那么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概括的。但如果我们不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不改变传统文化对我们的负面影响,……我想,这个差距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以缩短的。”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反思数学教育的价值,不得不再一次思考如何才能让数学返朴归真。

二、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又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

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却逐渐将它演变成为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我们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追求的,却仅仅是解题方法的总结和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学生在逻辑思维枷锁的约束下,机械的套用僵硬的公式,肢解着逻辑的各个链结,对问题的整合意识极其淡薄,缺乏自我对数学的理解方式,在解决新的问题面前一筹莫展,逐渐丧失了自主、自我的思考能力。长此以往,数学教育教给学生的便是用绝对的热情与精力关注繁杂的公式,陷入试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教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从那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数学教育不但没有起到明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数学主要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但不能因为数学学得不好,就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于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式。学生缺乏的只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让抽象的符号体系向生活实践复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三、关于什么叫有用,什么叫无用,很好地把握,不容易。比如可用来买菜、算账就是有用吗?或者更高级一点,可以用来计算利息?看懂股市行情就是有用吗?再高级一点,能够用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就是有用吗?都是,但又都不完全是。我认为,任何数学知识都是有用的:而且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动态的,即它要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样,把数学区分为“好数学”与“坏数学”是没有意义的。

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非常独特的任务,学生的逻辑推理技能、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数学教育。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始终是最重要的,这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基础就是逻辑推理能力。没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作为基础,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将成为空中楼阁,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只能是尝试错误式的,其质量和效率都是无法保证的。没有系统的逻辑推理训练,数学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建立起来,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意义等也无法体验和领悟。

因此,数学的有用或无用,不能仅仅看它是否能够在现实中得到直接应用,还应当看到它在提高学生素质上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是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学会的,但是智力的开发是有时机的,在相应的发展阶段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学生的智力就会失去发展机会。

四、教科书的内容要和“有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个“有用”不仅包括对培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有用、还包括对形式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用、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和做事做人有用。

新理念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可以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探索新知识。但凡熟悉的事物总让人感到亲切,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引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

但我们的教科书传统上却多是板着面孔,看上去离孩子的生活较远。其实数学的严谨性未必一定要通过板着面孔体现。孩子用的教科书一定要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

所以,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选材,题材广泛,活泼亲切多样,其次,还要重实际。课本里可以多安排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数学题材,包括: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运用了很多数学知识,你能列举一些吗?等等。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尤其在新课改进程进一步加快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高中数学有别于初中数学,一些诸如微积分、概率及参数方程等高等数学知识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已有体现,这些本应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中数学教学模式,对于改善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高中生对于数学学科的情感现状不容乐观,众多的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好感,在学习中学习动力不足,效果不理想。除了数学学科本身的难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等都是影响学生数学情感的因素。从当前高中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众多学生迫于升学要求,不得不学习相应的数学知识。这种压迫式的学习模式使得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数学课堂教学参与度低,师生互动不足。

二、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分析

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原则主要有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三者相互联系的渗透性原则,体现学生个体情况的层次性原则,面向数学教学任务的目标性原则,构建数学思维方法体系的系统性原则,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原则。在这些原则的指引下,构建相应的高中数学教学培养模式,能够有效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比如,在讲解x+y=3,求x+3y的最大值这一题目时,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上述原则构建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如“一题多解”式的目标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设置x,y分别为cosβ,sinβ,然后对题目中所求的x+3y进行替换,将其转化为cosβ+3sinβ,然后再对其进行具体的求值。此外,还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求解,用直线与圆的截距及其位置关系解答此题目。通过这种目标明确的教学讲解,学生能够很容易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探析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许多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涌现出来,新授课教学模式、讲授模式、习题课教学模式、发现模式、自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分层教学模式、参与型教学模式、概念教学模式、类比教学模式、启发教学模式,以及掌握模式等都是比较新颖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本文将对开放式教学模式及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探析。

(一)构建开放式数学教学培养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答案不唯一类型数学内容而言,通常情况下,这种类型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且由于这种教学模式自身特性,其比较灵活,在高中数学教学应用中,多采用渐进方式解答相应的数学题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集合的知识时,假设A={a},B={a,b,c,d},求A∪B和A∩B。在讲解此问题时,可以对问题的设问方式进行重置,将其改变为如下开放性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集合知识的掌握。如果A∪B={a,b,c,d},分别求A、B,并写出其可能存在的所有形式。如果A∩B={a,b},分别求A、B,并写出其可能存在的所有形式。通过设置这种答案不唯一的问题,构建开放式数学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二)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模式可以通过设置分层式的备课方案、分层式的课堂教学、分层式的作业模式、分层的辅导方式及分层的测试模式来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能够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分层数学教学模式,需要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均列入教学目标,以促进不同水平、不同等级的学生掌握其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点。

四、结语

高中数学教学培养模式众多,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点。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灵活选择适宜的数学教学模式,以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促进我国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建敏.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之翻转课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探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探究 篇5

学习高中数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在课业繁重的高中时代,低效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探析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值得深思的主题。

二、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教师备课与学生预习并进

教师备好每节课,学生进行预习,这两项的结合是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也是一个关键点。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课前的准备决定着课堂上能够取得的效果,教师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要进行预习,标出有疑问或是不懂的地方,才能有针对性地去听课,并且跟上老师的思路,不至于一头雾水;或者老师也可以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堂上师生将配合得更好。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教学才会轻松、顺利、有效地进行。

2.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课堂不只是老师表演的地方,也是学生表现的地方。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讲得精彩,学生又能真正地参与其中,充满活跃的气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分组交流讨论,师生合作探究等等,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作为一个倾听者再给出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提高感性认识。

3.教学手段多样化

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教学研究论文 篇6

一、探究型复习教学概述

所谓的探究型复习教学,其实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并对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在加深印象的同时,使学生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其中,探究型复习教学的主要形式有变式题复习教学和题组复习教学以及应用探究复习教学与开发题复习教学.

二、高中数学探究型复习教学形式与实践分析

1.变式题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主要是基于例题形式而开展的.教师可以对例题进行相应的变形,进而形成不同形式,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来探索数学知识的本质,最终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并认真观察,使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来对数学知识进行再次创造,进而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开发题复习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学知识来自主编制数学复习题.在选择数学题目时,教师要确保所选数学题目具有开放性,促使学生参与复习教学活动.此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相应的推理与科学论证,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数学思维.

3.题组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需要教师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与系统性的数学题目,并且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通过解题过程来对与题目相关的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剖析,进而使学生解题的思路更加开拓,能够通过同一数学问题来找出不同解题的方法.

4.应用探究复习教学.这种复习教学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探究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转变教学方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知识体系.在探究型复习教学中,应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数学问题进行强化与巩固,并总结出相应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复习教学更加有效.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运用探究型复习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导数”教学问题探究 篇7

1. 偏见之一:忽略函数极限的内容直接讲导数定义

极限这个词汇来源于数学微积分, 极限是微积分中的基础概念, 它指的是变量在一定的变化过程中, 从总的来说逐渐稳定的这样一种变化趋势以及所趋向的值 (极限值) 。高中教材中所体现的极限思想即有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两种, 虽然说极限这个数学概念实在大学中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 但是在研究导函数概念的由来就必须要初步的掌握极限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导函数公式中

就存在无限趋近的概念, 变量无限趋近于0, 这种数值逼近也是极限思想的一种体现。而在学习导数定义时, 是将我们的平均速度近似看做瞬时速度, 也是一种极限思想, 因此在导数新课的讲解中, 不能忽视不讲极限, 跳过极限而给学生讲导数, 而是应该让学生了解到极限的存在, 以及讲解简化极限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自身感悟极限的思想和过程, 为大学深入学习微积分打下基础。高考中也存在极限的考法:

比如下例:

例1 (2011年四川卷理科5题)

存在是函数f (x) 在点x=x0连续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分析:理论基础: (高等数学)

函数在某点连续, 满足条件:

(1) 函数在此点有定义;

(2) 函数在此点的左右极限相等;

(3) 函数在此点的极限值和函数值相等。

所以说极限存在的前提是要满足以下三点, 上述问题表述的易得到答案 (B) 。

2. 偏见之二:过分重视教材实例, 忽视指导观察函数本质

在新课改之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教导导函数一般就是直接给学生陈诉概念, 让学生记忆概念内容, 并没有阐述导函数概念的由来, 新课改后, 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其实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数学模型, 为了更加贴切生活, 教材中确实呈现了多种与导函数由来的生活实例与背景, 在导函数开篇, 就以一道关于气球膨胀求瞬时速率的问题, 接着所有的例子基本都是与生活挂钩的, 比如说求浓度, 温度, 变量的速率, 直观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 可是这样真的能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导函数的本质么?

其实例子是可以举, 但是不能强把所有的只要有求变量速率的东西都往导函数靠拢, 要抓导函数的本质, 其实实例中所呈现出来本质上也是一种函数, 可能这些函数是我们的基本初等函数, 有些则是抽象函数, 但解决的方法往往是抓住变量与变量之间的改变而得到的结果, 譬如教师举了太多实例的东西, 如果这时候, 我们举出一道求“函数y=x2从到的平均变化率”, 难道学生还要把它转化为实际问题来做这道题?解决这道题关键是抓住自变量的改变和自变量改变引起的函数值的改变, 从而得到结果, 所以教师在讲解过程中, 不能太重实例,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不管是实例还是非实例, 都是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发现函数模型, 函数模型抓到了, 解决起来就容易的多。

例2:一杯80℃的热红茶置于20℃的房间里, 它的温度会逐渐下降, 温度T (单位:℃) 与时间t (单位:min) 间的关系, 由函数T=f (x) 表示。

(1) f’ (t) 的含义是什么?f’ (t) 的符号是什么?为什么?

(2) F’ (3) =-4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如果f (3) =60 (℃) , 你能画出函数在点t=3时图象的大致形状吗?

解析:

(1) f’ (t) 的含义表示“瞬时温度”, 红茶温度在下降, f’ (t) 的符号是负号, f’ (t) <0.

(2) F’ (3) =-4表明在3℃附近时, 红茶的温度约以4℃) /min的速度下降。

T=f (t) 在点 (3, 60) 处的切线斜率K=-4.

T=f (t) 在t=3时的图象的大致形状如图所示。

3. 偏见之三:“止”于教材学导数

由于近几年高考题中参照了教科书中的习题例题来出题, 所以我们更要重视教材这一观念本身没错, 但是“止”于教材学导数, 就大大违背了这一观念, 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只把教材上的内容处理好就可以了, 高考题考察的是导函数概念的本质, 如果我们把本质东西弄懂了, 那么即使不是一样的数据的题型, 我们依然会可以轻松的解决问题。

例3. (2013年高考广东文科卷第21题)

设f (x) =x3-kx2+x (k∈R)

(1) 当k=1时,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2) 当k<0时, 求函数f (x) 在[k, -k]上的最小值m和最大值M。

教材原型 (人教A版高中数学教材选修2-2第26页练习1 (4) )

判断函数f (x) =x3-x2-x的单调性, 并求出单调区间。

演变过程高考题是上述教材原型题的改编题, 将二次项系数-1改为参变量-k, 一次项系数-1改为+1.高考真题2的第 (Ⅰ) 问, 实质上就是教材习题中的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第 (Ⅱ) 问是在第 (Ⅰ) 问的基础上增加对参数的讨论, 求三次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含参数讨论求最值问题.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在高考复习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点、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技巧.我们若能对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进行认真的深究, 在高三复习中合理地再利用, 挖掘其内在的潜能, 探求到更一般的结论, 做到知识点、思想方法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如此不仅能提高解决似曾相识的问题的速度和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高考复习的质量。

4. 教学建议

针对以上出现的三个教材中常见的偏见, 我将制定以下教学方案:

事实上, 讲好第2和第3课时是讲好导函数这节内容的观念, 要求教师重点把握这两节的处理对教师本身对教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这对今后教学, 备考的启示与建议:

(1) 在研究函数单调性的方法上, 我们学过两种解决函数单调性方法, 一是定义法, 另一种是求函数导函数求解, 但是运用求导数法一般比用单调性定义等常规方法简单易行, 我们需要在面对不一样的题型面前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求解, 常见的基本初等函数直接用定义法即可解决, 针对复合函数, 最好利用导函数解决更加简单易行, 要注意的是不管用那种方法求解, 都要注意函数定义域的取值范围这个是许多学生出错的地方。

(2) 建议新教材毕竟把平面向量提前, 不等式一章也可适当前置, 为系统学习函数理论做好必要的铺垫。高三总复习时, 可适当调整顺序, 如把导函数归为函数一类进行复习。有效的掌握函数的性质, 最值单调性等

(3) 对于极限这种新知识点, 大致讲讲即可, 切勿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 导数作为新的知识出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 导数的研究, 进一步的为解决了求函数的零点, 复合函数单调性, 以及不等式的证明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简洁的方法。但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却存在三种典型的“偏见”, 而如果教学中回避这些“偏见”, 会导致我们不能正确定位高考考点, 使学生对导数概念模糊不清, 教师如何高效的处理好这些“隐患”把导数这一教学板块教学好, 是值得的我们商确和反思的。

关键词:导数,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现代化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7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等编著.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选修2-2, 2-1)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波利亚著:《怎样解题》, 科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情境;启发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19-01

0

很多老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已经安排好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但是当老师真的在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他们会发现自己的教学进度根本不能做到自己原本计划的那样,一节课的课时有限,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再一个层次,想要把教学内容完全讲懂,真的很费时间,老师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很有限的,就算这样,学生也不能够完全地掌握老师讲过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比较低下,这就需要实施高中数学的有效。那么,到底该怎样进行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

老师在教学之前,一定要认真地研究教材,教材是老师的教学指南,老师要认真地研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还要弄清楚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教学目标,给老师的讲课指明一个方向。老师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他们的学习特点,合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安排,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要太多,这样老师一节课就一直在讲,老师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传授了太多的知识,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很好地吸收,太多的教学内容还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也不能够太少,这样没有很好地利用课堂。

比如说,老师在讲几何证明的时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一般男生对这一块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快,男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比女生好,他们在看到一个几何证明题的时候,可以很快地想到解题的思路,但是女生可能就会学的比较慢,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教学内容安排的太多,就会让女生觉得力不从心,老师要结合女生在几何学习上的特点,安排适量的教学内容。

二、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数学不是一门很好学的学科,高中数学学的知识相对来说复杂一些,而且数学本来就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觉得数学是非常枯燥无味的,为了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让学生可以自己主动地参与到高中数学课堂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教学情境来学习数学知识,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比如说,老师在讲“空间几何体”这一章节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想一想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学生可以想象一下棱柱,通过自己脑海中展现的棱柱,来分析哪个是棱柱的底面,哪个是棱柱的顶点,哪个是棱柱的侧面,哪个是棱柱的侧棱,然后通过对棱柱的一些基本信息的分析,弄清楚棱柱的定义和分类,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棱柱就是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围成的几何体。”

三、启发式教学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起着一个引导的作用,老师不能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直接告诉学生,老师要通过引导、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会记忆地更加的牢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也可以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老师可以在旁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比如说,老師在教学生画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画一下长方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通过学生画的长方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来启发学生总结一下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

四、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不能是老师一直在讲台上讲课,要多跟学生互动,给学生更多地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可以更多地表现自己,老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地倾听,弄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待学生的一些疑问,老师也要耐心地回答,我们看到很多的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就是老师一直在黑板上板书,学生在下面照着黑板抄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不对的,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比如说,老师在讲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方法的时候,会教给学生很多的方法,像观察法、配方法、判别式法、函数的单调性法、不等式法,老师教给了学生这些方法之后,学生只是弄明白了这些理论知识,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做这些题目来弄清楚什么样的题型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弄明白这些知识。

结束语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在进行高中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安排、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应烈.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与分析[J].品牌月刊,2015(1).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论文 篇9

【摘 要】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当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知,有助于数学建模的研究。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找准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要把握好使用信息技术“量”和“度”,以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培养学生的体验与探索、合作与交流、实践与创新技能,最终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数学;信息;整合;高效。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个热点,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带来教学观念、课程理念、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的变革,使数学教学融入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与教学艺术,使数学教学真正实现改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好时机,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一、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新时期的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师必须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出发点的。在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 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借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将过去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用语言无法描述清楚的数学问题直观生动的展示出来,还将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更巧妙新颖的呈现出来,学生一看就清楚明白,一想就豁然开朗,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强烈欲望。例如:对于立体几何中圆柱、圆锥、球体的定义教学,计算机可以把立体图象画得栩栩如生,学生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从而解决平面立体图象与真实立体图象在视觉上的差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又例如:三角函数与其图像的关系,直线与圆锥曲线位置关系,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与二次函数图像之间关系等等,通过多媒体的动画演示,使学生深深体会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的“数形结合”的动态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优势互补,不断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认认知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探究能力。

二、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教师备课质量的提升。

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这些学习除参加各级教研活动和各种培训外,最适合教师的也是最方便快捷的就是网络学习。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通过网络对数学知识再学习,还可以网上学习继续教育课程和进行远程教育培训学习等,网络信息确实为师生搭建了新的学习资源的平台,网络信息让课堂延伸。新课程中,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网络,网络课程资源是对课本的重要补充,新课程中,许多研究性学习课题、探究课题都需要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大大的减少工作量,方便了教师的备课,促进教师的备课质量的提升。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的‘三视图’”内容中写出了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建议:在Internet网上搜索“三视图”获得更多有关三视图的内容,查看有关三视图的动画效果等。通过大量的网络浏览,学生体会到分形图可以体现许多传统美学标准,以及更多超越性提升性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获取、分析、加工更多信息的能力,真正让课堂“活”起来,得到更好的效果。

三、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数学实验几乎不能在课堂上进行,数学中的许多内容,如概率、统计、几何、函数等的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先通过实验然后总结规律,信息技术为计算机模拟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而新课程认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数学学习过程应当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如 在《统计》的教学中,有一例是《性别与喜欢数学课程》,我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先让他们收集数据,课堂上指导学生将数据输入电脑,用电子表格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制成各种统计图表,分析结论,全过程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统计知识,又了解了现代社会,还培养了交流、合作能力。这种教学形式是基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活动课教学形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

四、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新知。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内容是以模块和专题的形式呈现的,某章某节内容不是弧立的,它有一个知识结构体系,利用信息技术可方便地使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某个单元某一节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沟通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解析几何中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都有一个刻划曲线形状的数值“离心率”。传统的数学教学环境中教师只是强调什么曲线其离心率在什么范围之内,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很难理解这个数值e与圆锥曲线之间的必然联系。利用数学软件《几何画板》根据圆锥曲线统一定义作出图形,将一线段的长度作为e 值,用鼠标拖动线段一端点调整e的取值,即可看到相应的曲线变化,把圆锥曲线的变化规律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就能理解地清楚明白,豁然开朗。信息技术在数学教育中存在深藏的潜力,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获取技能和经验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五、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助于数学建模的研究。

数学是具有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一门科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注重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建模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数学建模要调研、试探、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实验、操作、模拟数学模型,最后将探索的结果运用于实践。利用计算机软件能高效地处理大量数据,模拟出合理的数学模型.。例如《解析几何》中椭圆性质的应用涉及到人造卫星的问题,用计算机以动画方式演示人造卫星的运行过程与地球间的位置关系,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数学建模,是广大师生共同研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综合技能。

目前, 信息技术逐步走入高中数学课堂,对课堂教学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一些教师电脑技术不高,对课件操作不熟练,仍停留在简单打字和制表的层面上,在利用教学软件和网络进行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很多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示范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还有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高考的压力迫使学校和教师更倾向于口授式教学,而无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数学自主学习和实验的机会。所以应该加强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以发挥其其作用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信息技术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关键是效果,在课堂上找准使用信息技术的最佳时机,用得恰到好处,把握好信息技术使用的“黄金量”和“黄金度”,让信息技术确确实实地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起到促进作用,防止滥用、误用,以便更有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柏永红,何昊

上一篇:企管部工作分工如下下一篇:岗位练兵总结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