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6月月考

2024-07-23

高二历史6月月考(共6篇)

高二历史6月月考 篇1

历 史 试 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对乱世,孔子周游列国,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但其政治理想最终破灭于现实面前。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表述最准确的是()A.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当时各国忙于争霸,无暇接待孔子C.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还没有到来D.孔子及其弟子都是没有实权的文人 2.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3.“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B.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4.斯塔夫里阿诺斯评价朱熹的思想时说:“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虽然这一理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但其代价却是形成了压制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意思是()

A.理学阻止了中国独特文明的延续B.理学缺乏创新性的新观念C.理学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D.理学成为僵化社会的理论基础

5.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黄宗羲《学校》)这个观点表明黄宗羲()A.主张君主立宪制B.批判封建专制制度C.设计三权分立D.代表资产阶级的要求

6.当波斯人占领古希腊城邦福西亚时,福西亚人,选择的不是带上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乘船航行到西方,在那里建立了一座新城,他们认为带去的是他们的城邦。这说明()A.古希腊人具有法律至上观念B.古希腊实行城邦民主制度C.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D.古希腊人誓死捍卫城邦领土 7.“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总体特征并不是所有意大利人的特征,而主要是富裕的上层阶级所独有的。他们只占全部人口的一小部分。”这种评价()A.否定了文艺复兴的重大作用B.较客观地指出了文艺复兴的局限C.忽略了文艺复兴的阶级属性D.片面地夸大了文艺复兴的消极影响 8.孟德斯鸠说:“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一致的是()A.“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B.“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D.“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

9.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

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关于二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包含着对传统儒学的扬弃B.欧洲启蒙思想为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C.二者都提出了对未来社会政治制度的建构D.二者都体现出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11.陈独秀说:“1911年10月10日的中国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的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他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12.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来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②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③使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更加深入人心④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A.①②④B.③④C.①③D.②③④ 1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

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你认为雨果的观点是()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

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 C.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

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14.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之上,帝善其能,自是

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的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15.苏轼认为:“(在唐代)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书至颜鲁公,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事

毕矣。”对材料中相关历史人物成就的叙述.正确的是()A.杜甫是唐朝全盛时期的著名诗人,被称为“诗仙”B.颜真卿的楷书雄健、宽博,树立唐代楷书典范

C.韩退之(愈)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D.吴道子集风俗画创作的大成16.我国古代的书法理论讲究“意在笔先”能体现这一理论的是()A.“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B.“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C.“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D.“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17.1645年左右,英国一批科学家开始每周在伦敦聚会讨论科学研究等问题。„„1662年。查理二

世颁发特许状,批准成立英国皇家学会。旨在利用和完善自然知识,促进自然知识的增长。上述历史现象得以出现的历史条件有()A.工业革命的展开B.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C.生物进化论的确立D.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 18.“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表明自然科学在当时()A.已经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B.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C.促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D.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

19.二战期间,某位著名画家在一个艺术馆的出口处给每个出入的德国军人分发一幅自己画作的复制

品。一位德国头目指着这幅画问他:“这是您的杰作吗?”画家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这位画家的回答让我们认识到绘画具有()

A.艺术性B.思想性C.阶级性D.社会性

20.在某一流派的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艺术家表现了人们(包括艺术家们自己)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感觉到他们对现实生活消极、悲观和失望的情绪,感觉到他们思想中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

A.现代主义B.印象主义C.现实主义D.浪漫主义

二、非选择题(共50分)21.(20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卢梭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说‚天下之乱治,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材料三人生来平等,这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卢梭《社会契约论》(1)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继承了传统儒家思想,哪些又体现了突破创新。(4分)

(2)材料二的语录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思想?根据材料概括它表达的思想内容。(4分)

(3)卢梭是一场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什么?概括材料三中卢梭的主要思想,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多方面概括这两场运动的相同点。(至少三点)(6分)

(4)试从社会转型角度来阐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和欧洲启蒙运动分别产生的影响。(6分)

22.(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民主义就是针对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的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23.(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一块比寻常更为光滑的卵石或一个比寻常更为美丽的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全然没有发现。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就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牛顿

材料二(牛顿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宇宙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人们坚持理性的原则。就可以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人们在认识自然规律的进程中不需要上帝,只需要理性。自然科学上的发现,使当时的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坚信,人类社会也有支配其发展进步的永恒法则;人们只要像自然科学那样运用理性王义的方法,同样可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规律。

材料三牛顿,请原谅我,你发现了你那个时代唯一的路,只有具备最深邃思想和创造力的人才能找到的路。你创建的那些概念,甚至直到今天还在引导着物理学中的思考,虽然我们如今知道,它们将被其他一些从直接经验中脱离开来的观念替代。——爱因斯坦(1946年)

材料四有人说17世纪的牛顿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来了,19世纪的达尔文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来了。——吴国盛《科学的历程》(1)材料一中“光滑的卵石”“美丽的贝壳”指的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牛顿的发现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请求牛顿原谅他的原因。(4分)

(4)材料四的认识正确吗?结合所学知识,谈淡你的看法。(4分)

高二年级5月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C[根据所学,孔子的儒学思想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因而始终没有能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采用。西汉武帝时国家统一,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等需要,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确立起来。]

2.C[材料信息反映了法家思想。“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大意就是说世道不同了,事物改变了,处世行事的方式方法也要相应变化。这是韩非的主张。]

3.D[材料关键信息:“君子之为学„„以救世也”,也就是君子之为学在于明道救世解决现实问题而非研究诗文、钻研文字,与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一致。]

4.D[由“从根本上有助于独特而历史久远的中国文明的延续”推论A项错误。理学是北宋儒家学说的新发展。理学家也提出一些创新性的新观念,推论B、C两项错误。“理学(新儒学)„„为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提供了其所以存在的一个学术性理由。”推论D项正确。]

5.B[材料表明黄宗羲反对以天子的意志为标准,反映了他反对君主专制的观点。A、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黄宗羲不属于资产阶级。]

6.C[福西亚人放弃整座城市,而是带上所有的人民。这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体现了古希腊人具有人文主义精神。]

7.B [料体现了文艺复兴只影响了富裕的上层阶级,而占全部人口大部分的民众并没有受其影响,强调了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因此B项符合题意。]

8.C [“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是倡导民主法治,反对专制独裁,是从决策方式的角度谈的;“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专制;“自然法是正当的理性准则”,谈的是自然法,不是揭示自由与法律的关系;“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与孟德斯鸠的话相一致。因此,本题应选C。]

9.C[本题考查对中国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理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并没有摆脱儒学范畴,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但并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构想。欧洲的启蒙思想批判专制,并提出了三权分立、社会契约等思想,对未来社会提出了构想,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的准备工作。10.B [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保留皇位,以此挽救民族危亡;顽固派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维护清朝统治;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1.A[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从材料看,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仅仅是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但对旧思想、旧教育没有任何冲击。该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激进派对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无法实现的不满,故A项符合题意。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排除B项。c项与题意相左。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12.B[“真理标准问题”早在1978年就提出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排除 ①②。故符合题意的是③④。]

13.D[中国的发明在西方能发展成为有用的东西,在中国 却无声无息,说明中国缺乏变科技为生产力的条件。]

14.C[材料描述了“蔡候纸”的发明情况,不能说明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也不能体现出它是东汉元兴元年后唯一的书写用纸,实际上当时很多文字还写在绢帛或竹木筒上,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使用棉布造纸,排除D项;综合材料内容可知,C项符合题意。]

15.B[诗仙”是李白,排除A项;周敦颐是宋明理学的开创者,排除C项;吴道子是唐朝画家,擅长人物画,风俗画开始盛行于宋代,排除D项。]

16.A[“意在笔先”指写字画画,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故A项符合这一理论。]

17.B[本题解题要抓住时间信息和主题来分析,采用排除法。工业革命的展开是在18世纪,生物进化论的确立是在19世纪,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是在17世纪中后期,A、C、D三项排除。]

18.D[牛顿(1725年~1807年)生活的年代,正是启蒙运动蓬勃发展的年代。牛顿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使得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正确答案是D项。]

19.B[艺术家通过绘画讽刺侵略的行径,发挥了绘画思想性的功能。]

20.A[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美术流派的特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据材料中的“表现了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美术流派特征属于现代主义。] 21.(1)继承:以民为本(民主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创新”: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权);法治。

(2)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内容: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现世幸福。

(3)核心:理性。主要思想: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宣扬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都促进了思想解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都弘扬了人文主义;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4)影响:前者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后者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规划了蓝图。

解析第(1)问,从材料可看出黄宗羲继承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黄宗羲思想中的反君主专制思想超越了传统儒家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围绕“人”这一主题回答,应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第三小问,根据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卢梭所处的时代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三“人生来平等”“权利绝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等回答;第三小问,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可从二者发生的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回答。第(4)问,对二者的评价要从期待的积极影响和不足两方面回答。

22.(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衬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本题围绕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选取材料,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据所学知识回答三民主义内容和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要依据材料二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来作答。第(3)问据所学可知十届三中全会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后一问言之成理即可。

23.(1)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2)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成为整个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使资产阶级思想家认识到人类社会也有规律可循,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科学基础。

(3)爱因斯坦在尊重和继承牛顿科学发展的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二历史6月月考 篇2

一、认真学习2011年小高考纲要, 仔细找出新增和删除的考点

拿到《2011年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以下简称《说明》) 后, 我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与2010年相比, 其变化较大,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新增加了一部分考点, 二是删除了一些考点, 三是有些考点的表述发生了变化, 四是对一些考点的要求由了解提升到理解。其中新增加的考点约30处;删除了约20处;由了解变为理解和表述变化的约20处。从整体上看, 三册书中必修一、必修二的变化较大, 必修三的变化较小。再加上必修1、必修2、必修3的考试内容比例约为4:3:3, 所以复习中侧重点要略偏于必修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近年来已不怎么出现的“判断题”说明中, 要求考生加强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 同时也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总之, 历史学科在测试能力要求上明显提升。

二、针对考纲变化研读历史教材, 认真编写切实可行的导学案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无疑编写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有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现在我们已经改变了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导学案设计质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让学生通过设计的导学案增长知识、形成能力。因此, 编写导学案的第一要求就是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以高度的责任感编写导学案。

关于导学案包括哪几部分, 如何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我仅谈谈下面几个值得我们共同反思的问题。

1. 我们编写的导学案是为应付学校检查还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2. 如果我们是为更有利于教学与复习, 那是否用心地去编写导学案?

3. 如果我们是真正用心地去编写了, 那是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如果我们达到了编写的预期效果, 那是否应继续坚持了下来?

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导学案这种教学方式, 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只有认真负责, 持之以恒, 才能让这种方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到减负增效轻负高效,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与复习的效率

减负的目的是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 减轻学生过重的文化知识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减负增效”与“轻负高效”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减负轻负,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高效, 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科学地施教。

基于此, 教师应研究如何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轻松愉快,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变学会为会学。

因为现行高考制度仍然是一考定终身, 所以我们在减负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做到“课内不松, 课外不争”。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

1. 把功夫用在课外, 充分备好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教师水平、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已定的情况下, 备课是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能否认真备课和善于备课, 也是能否迅速提高教学水平的主要环节。教师在备课中要做到两个“吃透”。首先是吃透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通读教材, 研究和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思想内容、知识基础和基础训练的要点, 从而确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以便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 完成教学目标做必要的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写出高效并实用的导学案。另外, 明确教学目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来备课、上课。如果每节课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材的处理、课堂的结构等都会失去依据, 其结果只能是教学内容不是面面俱到、详略不分, 就是喧宾夺主, 杂乱无章, 从而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是“吃透”学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础上,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差异情况等, 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 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 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 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化限度发挥, 甚至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2. 把本事显在课内, 上成优质课。

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有量。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 又根据课堂实际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 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 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 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珍惜时间不是教师急不可待地把课堂内容讲完, 而是要多给学生时间思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 调整教学方法, 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 解决关键问题, 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 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教师起主导作用, 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心中有数, 哪里该启发引导, 哪里该讲解, 哪里该重点强调, 把握好“讲”的尺度, 千万不能什么都讲, 什么都问, 漫天撒网, 由教师一人唱“独台戏”。否则, 挤掉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 教师便劳而无功。叶圣陶先生说:“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 能够‘研究’出来了, 就无须教师的‘讲述’了。教师所‘讲述’的, 只是学生想‘领悟’而‘领悟’不到, 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正作用。”长期以来, 课堂教学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讲得太多了, 学生活动太少。教师少讲, 学生多读、多思、多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要求。

在上课前我们不妨制订一个时间表, 标明每一个教学环节大约所需时间, 努力控制好节奏, 做到课堂尽量无废话, 多给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表现, 让学生主动探索, 提高效率。时间是有限的, 但我们必须坚持在每次提问之后都要“等一等”, 即使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 进行思考, 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 他们也许就能茅塞顿开, 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 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 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积极主动去学, 比任何教学方法都好。

四、温故知新, 强化课后复习

新课改推行后, 高考只有语、数、外计入总分, 大部分学生更加重视这三科的学习, 而忽略了其它几科。尤其是参加小高考的科目, 平时更是得不到重视。很多学生认为课后复习这几科就是浪费时间, 只要快考试时好好学学就行了。鉴于这种客观现实, 我们没办法要求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去复习历史, 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要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 调整好心态并给学生讲清楚小高考的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以有利于课后复习。

复习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夯实基础。

小高考试卷容易题占70%, 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只占30%, 此外, 《说明》也明确提出, 历史 (必修科目) 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和省教育厅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同时还从江苏高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对测试内容和要求作了一定的调整, 在新课程标准的框架下, 缩小了测试范围。因此, 师生的复习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 不必盲目扩大复习范围, 因为学业水平测试毕竟不是高考, 注重的是基础性知识。这就更加要求我们在复习时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 绝不可避重就轻, 一味地深挖难题, 而忽视应该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所以我们要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地复习一遍, 尽可能全面不遗漏。

2. 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局部到全局地把握全部。

3. 灵活地运用知识。

学历史, 要“死”去“活”来。历史课是一门机械死记量比较大的学科。但是在考试中却要把记住的材料灵活运用, 这就不仅仅要记得牢、记得死, 更要理解, 理解得活, 即谓“死”去“活”来。

4. 捡“渣子”。

即查漏补缺, 在复习过程中, 一方面强化记忆, 一方面查找有没有遗漏的知识点, 以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知识, 提高能力。

5. 翻饼烙饼。

复习犹如“烙饼”, 需要翻几个个儿才能熟透, 否则就会夹生。记忆需要强化, 不反复强化便难以记牢。因此复习总要两三遍才能完成。

6. 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兴趣。

这一点我要重点强调一下, 因为从这几年的小高考历史试卷我们可以看出, 材料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比如在30道选择题中, 2007年材料题仅占20%, 2009年占到80%, 2010年材料题更是重头戏, 除了有文字性的史料外, 还有大量的图表和图片甚至有古印文。面对这种趋势, 我们要跟上小高考试卷变化的步伐, 注重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兴趣。首先要培养学生做材料题的信心。要告诉学生, 材料题并不可怕, 不需要把材料逐字逐句地翻译下来, 只需看懂材料, 并找到材料与课本内容的结合点, 从而把题目做出来。要熟练做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其次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所谓熟能生巧, 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 自然在考试时驾轻就熟。再次要告诉学生, 做材料题时看到不熟悉的材料, 一定不要慌张, 而要耐心地看完题目, 也许在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时, 再往下看一点就会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如果你不能耐心地看完题目, 则可能不仅这一题失分, 而且会影响下面的题目。最后面对材料题要做到容易题不丢分, 难题不得零分, 不轻言放弃, 顽强拼搏到最后一分和最后一分钟。

高二理科历史“小高考”备考策略 篇3

一、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充满信心全力冲A

“小高考”毕竟也是高考,同行们调侃高二理科历史地位比高三还要重要,因为冲到A就可实现高考加分。而在江苏高考多一分总分全省排名就上几千名。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冲A的氛围,指导学生有冲A意识、目标和信心,激励学生要有“我就是为A而生”的勇气与豪迈感。学生的学习潜能无限,但要靠我们教师用爱心、耐心、智慧去唤醒、激发、点燃他们的无限潜能,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二、抓纲抱本夯实基础,做到记忆准确、理解到位

信心源自实力,只有知识基础扎实到位才有可能实现心中目标。“小高考”历史试卷说白了就是活材料、死知识。对基础知识要做到“死去活来”。在“小高考”冲刺阶段,3本书、25个单元,平均每天按考点要复习一个单元,还要对前一个单元进行滚动式复习,与遗忘作斗争。这么多知识如何读?每一单元可以按照“总—分—总”的原则来进行。第一个“总”即从整体上驾驭知识单元,形成知识网络,从宏观上把握教材;“分”即对任何一个知识点,按照“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认知规律边读边思,从微观上落实具体知识点。读书时特别要注意阶段特征、时空概念、关键词句,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并把不熟的知识点标注在考点上,下次复习再拿出来读,千万不能熟的依然熟,不熟的永远都不熟。最后的“总”即再次将本单元知识进行提炼、升华,并形成对本单元的规律性认识。冲刺阶段的20多天里,我们每节课都要检查基础知识落实的效果,并把它称为“地毯式”扫雷。这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三、科学训练,尤其注重材料解析题的训练,提升解题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历史“小高考”中还有10%左右的分数在书外,要求学生本人进行思考,它侧重检查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新的史学观点及方法等,例如文明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以及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方法等。除了课堂上教师要对以上史学观点、方法进行渗透外,还要通过典型题目训练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冲刺阶段,学生不能只做选择题、判断题,后面3道大题一定要做,而且要认真做,因为这3道平均每道只能扣1分,分析、归纳、结合材料提炼、上升认识等能力均在此体现。如果不做,这些能力就得不到训练。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学生往往失分较多,平时训练时往往存在畏难情绪,其实调动非智力因素,克服心理障碍,认真审题,掌握解题技巧,这样的题目还是可以迎刃而解。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有三种答题要求:一是依据材料,二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三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种是纯材料考查,要求学生紧扣材料,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答题的关键句、词,特别注意标点符号,一般几个句号就有几层意思,尤其是省略号后面一定有答案。材料的出处也要引起重视,时间、作者、作品名称有时对解题有提示作用。最后还要结合分值答题,历史学科的分值一般较小,几分尽量就要答出几点,并按序列化规范答题。这种考查要求切忌不顾材料,生搬硬套课本知识。例如,2013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第37题有关孔子及评价题,共4小题,第二、第三小题的第一问,第四小题均要求从材料中提炼答案。按照不仅依据材料还要结合所学知识的方法,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除结合课本所学知识,还需照应材料所揭示内容作答。二是材料只是提供新情境,起抛出问题的作用,这种解法类似第三种答题要求。上文中提到的第37题的第一小题则属于第一种情况。最后一种,材料只是“引子”,所答要求从所学知识中提取。上题中第一小题的第二问,第二小题的第二、第三问,第三小题的第二问皆属于此种情况。这种题型一定要有信心,有历史的领悟能力,即学历史的小智慧,再难的题目也能从书中找得到答案的影子。讲评试卷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说、写,解题方法、技巧及如何规范答题均在讲评课中渗透。总之,方法的引领在备考阶段非常重要。

当然,“小高考”试卷为体现时代性,从来也不回避热点问题,备考阶段还要关注重大热点问题,如周年、民族复兴、转变政府职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经济全球化等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高二历史6月月考 篇4

一、选择题(每题仅一项正确,每题3分,共20题,计60分)

1.《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班固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说沉渣泛起

C.东汉末年以后儒、释、道三家合流的出现 想混乱局面

2.《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A. 《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

仇式的君臣关系

C.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限制君权的要求

3.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君权神授思想

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历史上的作用

4.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

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

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 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D. 《孟子》中具有某些

B. 朱元璋避免了草芥与寇

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

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5.《朱子语类》中说:“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在此,朱熹()A.重申君臣父子等级观念

B.强调理学的社会功 1

C.关注社会秩序的稳定 理

6.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 用

C.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 锢

7.黄宗羲提出:“盏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思想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黄宗羲的“人民为主”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符的是

9.“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使你能够更好地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我创造了你,使你成为非上天的、非人间的、非永恒的,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这段话较为突出地反映了()

A.基督神学的内在理念 B.人文主义的哲学主张 C.启蒙思想的理性精神 D.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

10.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下列属于这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主张是()

A.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

C.强调“理念是万物的本原”

D.真理髙于一切

11.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D.强调道德纲常即天

B.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

D.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的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材料中的“变革”是指()A.冲破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主义社会

C.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及文学作品 了理论武器

12.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教阶制度与宗教仪式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B.否定信仰上帝 D.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D.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B.使人类由封建社会进入资本13.西方历史上的思想家为丰富人文精神的宝库,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以下观点哪一项是孟德斯鸠提出的?()

A.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

B.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教,即令没有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C.社会秩序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神圣权利,这项权利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D.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 14.当代史学家西斯. 马丁在其《思想的进步史》中说,“与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在许多方面都有明显的超越。”“超越”的主要表现不包括()A.以理性主义为核心

C.揭露批判天主教会

B.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D.提出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的主张

15.明代小说家许仲琳(约1567~1620年)所著的《封神演义》,是一部以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为背景创作的古典神话小说。小说中屡屡出现使用火药武器的描写,如在第九十二回中这样描述:“只听得两边炮响……军士用火箭、火弓、火炮等物,山下抛放……一会儿地塌山崩,霎时间雷轰电掣”。该描写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器的国家

的历史

C.神魔小说远远超出当时人的想象力

火器

16.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发现世界”进而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

B.火器的使用已经有三千多年

D.明代以前军事上已广泛使用

史”的是()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17.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该作品是()A.《诗经》

D.《老子》

B.《离骚》

C.《庄子》

18.中国古代文学表达的主流形式经过了以下变迁: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下列对不同时期文学主流形式变迁特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形式由落后到先进 C.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B.多元兼容、雅俗共赏 D.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变化

19.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 04年),宋徽宗办画院,招画师采用唐人诗句命题考试。其中有一题“蝴蝶梦中家万里‟‟,夺魁者王道亨画苏武牧羊假寐,以见万里意(见右图)。此画的风格应为()A.宫廷画

B.文人画

C.民俗画

D.人物画

20.“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表明()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二、材料解析题

21.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D.京剧是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22.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控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核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是基于其特定理论基础之上的系统化思考,这一理论基础即是以思想、政治上的“大一统”为社会控制的理想目标,教而后善的人性论、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为社会控制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韩进军 刘永艳《论董仲舒社会控制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材料二 朱熹认为,只有在思想意识及封建纲常伦理上家族、宗族、国家、社会同构,才能保证国家对

乡村的统治形式及有效秩序……使儒家维护封建纲常的价值形态获得更多更广泛的认同。

——李禹阶《朱熹的家族礼仪论与乡村控制思想》

材料三 在一个排斥农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社会里,绅士社会掌握着知识和文化霸权,教化、伦理、法规、祭祀、宗族等一切社会责任与权力为一体,成为乡土社会的实际权威……在全国范围内构造了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网络。国家所必须的思想意识——包括国家的法令政策,就是通过这个网络突破了千差

万别的地域性习俗与文化,渗透到那些看似封闭的乡村角落的。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社会控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目标。(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为实现材料二中的构想提出的主张。比较材料一、二,说明董仲舒和朱

熹在社会控制方面的侧重点。(4分)

(3)概括材料三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传统社会控制思想的认识。(4分)

23.一种新的思想,开始于对传统权威的质疑。简单说,光明孕育于黑暗之中,并驱散黑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然现代学者对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钦佩不已,但许多与他们同时代的希腊人却带着怀疑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似乎忽视神去探索世界的人。

——【美】丹尼斯·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文艺复兴:第一是经济和社会环境的转变;第二种在此转变基础上的艺术和文化运动。而且阿尔卑斯山南北的文艺复兴也大不相同。在南方(意大利),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在北部(欧洲德语国家),人们更为关注宗教改革而不太强调各个人的优点。

——【美】菲利普·J·阿德勒《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启蒙思想家们尽管在不同的领域提出了不少的观念,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向人们提出一种态度和思想方法,重新质疑和检验所有已被接受的观念和价值;他们不是闭门造车自我欣赏的文化精英,而是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家。

——赵立行《欧洲文明史》

请回答:

(1)以古希腊智者学派为例,说明“这些早期希腊的思想家”为什么遭到同时代的希腊人的怀疑?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希腊的思想家的观念产生的社会政治根源。(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经济转变的内涵。为什么说阿尔卑斯山南方的知识分子的精神是“世俗的,而且是反教权主义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态度和思想方法”^他们“主动面向大众和社会”的宣传造成了怎样的影响?(5分)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于神,我们既然无法真切地感受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子,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普罗塔哥拉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如果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会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普罗塔哥拉的主要观点。(2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5分)(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启蒙运动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特征?(3分)25.著名汉学家埃狄纳·巴拉兹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然而之后中国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的走进近代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

平民趣味为依归。

——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

材料二 宋代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从普遍的教育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乔纳森·斯彭斯《新闻周刊》

材料三 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对于伟大的中华帝国的沉重打击,这个帝国在当时是全世界最富有和最先进的国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于它的辉煌顶峰,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却在其历史中经受着彻底的破坏。

——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举例说明宋代文学艺术领域的平民趣味。(2)据材料二并结合具体史实,指出宋代领导地位形成的因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历史发展“并没有顺利地走进近代社会”的原因。

答案

―、选择题(每题3分,,计60分)

1-5 ADABD 6-10 CDDBB 11-15 ADCCD 16-20 DBABD

二、材料解析题(每题12分>计60分)

21.(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

(4)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22.(1)核心内容:天人感应,独尊儒术。(2分)

目标:实现“大一统”。(2分)

(2)主张:三纲五常即天理;存天理,灭人欲。(2分)

侧重点:前者侧重国家意识层面;后者侧重乡村宗族伦理。(2分)

(3)观点:绅士成为乡土社会的权威,成为国家意识传播到乡村的媒介。(2分)

认识:传统社会控制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根本宗旨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

统治。(任意两点,2分)

23.(1)原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2分)根源: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到顶峰(1分)

(2)内涵: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2分)原因:以人文主义为指导,肯定人性,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现世生活和幸福。(2分)

(3)态度和思想方法:以理性主义为指导,判断和理解事物。(2分)影响:传播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冲击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动员。(3分)

24.(1)怀疑神;肯定人。(2分)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2分)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1分)

(3)反对专制制度,提倡三权分立(或分权),宣扬理性主义;提出“天赋人权”。(2分)(4)萌芽阶段:强调人的价值。发展阶段:主张发展个性。成熟阶段:构建理想社会。(3分)

25.(1)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散曲等;《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4分)

(2)宋代科技发达,胶泥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等;教育普及,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程朱理学等新的哲学流派。(4分)

高二语文10月月考参考答案 篇5

1、B(A 缱绻(quǎn)狡黠(xiá)C债券(quàn)D桎梏(gù)敛声屏气(bǐng)).....

2、D(A犄角之势(掎)B陷井(阱)鬼秘(诡)涡角虚名(蜗)C苍海(沧)纹......身(文)良晨美景(辰)D愁怅(惆)悬梁刺骨(股))...

3、C(“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说事情是单方面闹不起来的,而“孤掌难鸣”是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事困难。)

4、D(A、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不用破折号,应去掉B、一句话之中不能用两层冒号(两层或多层引用除外),前一处冒号应改为逗号。C、引文末是问号或叹号,即使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一般也要保留,标点使用合乎规范。)

5、D④③⑤②①(①②③写雨中的西湖景象,①写雨中断桥景象,它迷濛忧伤,是“情致”的具体体现②写雨中西湖景象,用比喻和通感手法写雨中西湖的哀伤和喜悦,也是“情致”的具体体现;③总写雨中西湖情景,用“情致”表现坐船所见所感,“船”“苏堤”说明作者游踪,所写为近景;④总写西湖晴好天气的景象,“湖波如镜”可见是远望,“如镜”“倒映”说明天气晴好,“袅袅倩影”即是长堤的杨柳;⑤引用苏轼诗句写西湖景象,“晴”“好”与④呼应,“雨”“奇”与①②③呼应,尤其与③中“别有一番情致”呼应。可见,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围绕“情致”行文,写游览西湖的所见所感,天气先晴后雨,先总写晴好和雨中的西湖景象,再引用苏轼诗句过渡,然后分写雨中西湖情致和雨中西湖断桥,因而可分为两大层,三小层,④为一层,③⑤为一层,②①为一层,故而排列应为④③⑤②①)

6、D 原文中说作者把许多概念名词引入散文中,并没有说是新概念、新名词。

7、D 应是“新生代散文”作家大都受过高等教育。

8、B A项“一个因时空转移而产生相对诠释的名词”是台湾作家林燿德和黄凡对“新世代”的界定。拟将“新生代散文”界定为20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创作主体体现出来的新的言说状态的散文。C项“新生代”也延续了这一传统,错。原文中说“真实”对“新生代散文”来说,完全是主体人格和精神的真实,虚构成为“新生代散文”中一种本体论式的存在。D项,原文是“不同于平铺直叙式的浅浮的诗意”,并没有和以往的散文的诗意作对比。9.B(礼节相同)10.B(私人:心腹)11.D 12.B(文段没谈到“一向”)

13翻译:押解的官兵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打得周新体无完肤。(关键词各一分:锦衣:押解的官兵;私人:心腹;掠:打得。句意两分。)

14、(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15、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杨柳岸晓风残月 李清照 雁字回时 波心荡,冷月无声 昆山玉碎凤凰叫

日出江花红胜火

谁道人生无再少

(2)三十而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赂秦而力亏

花自飘零水自流

16、参考答案(从内容,结构,情感三方面分析):

(1)作者不仅写到了老母亲(1分),还特意描述老屋院落在晚秋时节的萧条,疲态尽显(1分)(内容上:2分);

(2)承接上文对老家老屋进行描写,(1分)为下文写老屋也进入它存续过程的“晚秋”和老母亲达观面对“季节和人生”的晚秋之寒作铺垫(1分)(结构上:2分)

(3)表达了作者对老屋进入存续过程的“晚秋”的失落和遗憾,而对它养育之恩的感激,喜爱等复杂之情,(1分),以及对老母亲坦然(心态平和的)面对人生晚秋的敬佩(喜爱,敬仰)(1分)。(情感上:2分)

17(1)老屋虽然修建的历史已经较久,但是却是不同寻常的老屋(1分),它就像大丰收的季节晚秋一样(1分),给我们祖祖辈辈留下了许多珍贵美好的东西。(采分点:要准确解释关键词“硕果累累的晚秋”和“平常”的含义,2分,)

(2)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因为人生的的遭遇和经历,会影响着他们对周围的世界的认识(或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会因为“际遇”而收到束缚),而没文化的老母亲,却能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社会,心态平和,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敬佩。(采分点:准确理解关键词“桎梏”1分,注意作者体现的情感态度1分)18,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1分),表现了老母亲的细致,坦然的性格(1分)。从老母亲晾晒“送老衣”那平缓细腻的动作中,看出经历过沧桑已至暮年的老人从容,坦然面对人生的晚年(1分)。四季轮回,新陈代谢本是自然规律,老人以平实的心态看待这一切,突出了母亲顺天而行,大道自然,热爱生活,用平常心诠释着伟大的真谛(2分),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和敬佩(1分)

19、:⑴作者对故乡老家老屋的怀念,喜爱和遗憾,失落之情(1分),久居城里的喧嚣,安静而历史悠久的老家老屋更令“我”喜爱而怀念,(1分)但是因为时间的洗刷是使老屋变得陈旧,我有几分失落(1分,简要分析总2分); ⑵也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和从容面对人生晚年的敬佩之情(1分),老母亲安祥地晒着她那套彩线绣成的送老的衣服,如此的从容,如此的安静,没有一丝对死的恐惧,也没有半点对生的渴望。完全是顺其自然。在如此“疲态尽显的晚秋夕阳”下,老迈的母亲便显得格外的淡定(1分)。慈爱的母亲演绎的不仅是自己的人生,还告诉我们“晚秋带来寒意,更没必要大惊小叹”。这种平静超常的心情,在浮躁的社会真的很少,以达观的心态看待人生、看待社会,令人敬佩!(简要分析总2分)20、(1)在“推出新产品”后加“———”,或者在“具有造型美观”前加“这种浴缸”。

(2)将“适应”改为“适宜作”。(3)在“卫生洁具”前加“的”。并去掉顿号。

21、山峰,放远了观望才觉得秀美。友情,放远了回忆才觉得珍贵(每句3分,意思对即可。第2句所表达的事物应为人文的,不合此要求扣1分。)(6分)

22、【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考生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考生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考都是可以的。

第二,今年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思维,立意的多向丰富性留有很大空间,考生可以在写作中多角度思考,自由发挥;同时这则材料也有利于选拔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性表达的优秀考生。

第三,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水平,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我相信考生能够写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译文:周新是南海人。起初名叫志新。成祖经常单独叫一个“新”字,于是把它作为名,也就用志新作为字。洪武年间以诸生的身份选入太学。任大理寺评事,因善于判案受到人们的称赞。明成祖即位,改任监察御史。敢于发表意见,多次弹劾官员,显贵的高官和亲戚都震惊畏惧,把他看做“冷面寒铁”。京城里面,以至于用他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小孩子便四处逃走躲藏。周新到福建巡按,上奏请求都、卫、所各级武官,不得欺凌府、州、县各级文官,文武官员相见,礼节相同。带兵的人因此有所收敛„„

回到朝廷,就被提升为云南按察使。还没去,又改到浙江。被冤枉的百姓被拘禁久了,听说周新到,高兴的说:“我得救了!”周新到来,果真为他们昭雪。锦衣卫指挥纪纲让一个千户去办事,抓捕罪犯,这千户索贿受贿,作威作福,周新要依法惩治他。千户就逃走。不久,周新送公文到京城,在涿州遇到这千户。就把他逮捕捆绑起来,投进州里的监狱,却被他逃脱,跑去告诉纪纲,纪纲就上奏诬陷周新罪名。皇帝很生气,下令逮捕周新。押解的官兵都是纪纲的心腹,在途中打得周新体无完肤。到了朝廷,周新跪在台阶下高声说:“陛下下令让按察司办事,跟都按察一样,我执行陛下的命令,捉拿狡诈邪恶的人,怎么却治我的罪?”皇帝更加生气,命令把他杀了。临行刑时,周新大声高呼:“活着要做直臣,死了应当做直鬼!”最终还是把他杀了。又一天,皇帝后悔,问侍臣说:“周新是哪里人?”回答说:“南海。”皇帝感慨说:“岭外竟然有这样的人!杀他是冤枉了。”

高二历史6月月考 篇6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Ⅰ卷和Ⅱ卷,Ⅰ卷为试题(选择题和客观题),学生自已保存,Ⅱ卷一般为答题卷,考试结束只交Ⅱ卷。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 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家质检总局12月24日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规定 ②7月底开始的泰国洪灾还在持续

③各校展开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

④12月21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三明市获得 “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2.蒙古族黑车白帐,逐水草而居;献哈达是藏族最庄重的待客礼仪;回族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苗族服饰反映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壮族刚劲豪放的舞蹈体现了其民族性格。这表现出文化()

①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②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③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④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七七事变”78周年之际,四川省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以真实的物品见证历史,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这表明()①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④文化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变形金刚4:绝迹重生》在中国首周末票房达到了6.11亿的高成绩。《变形金刚4》是全球首部采用4K IMAX 3D高清摄影机拍摄的电影,其高清摄影占全片60%的画面。好莱坞非常重视全球第二大票仓的中国,取景地点融入了中国元素,包括重庆武隆、香港,李冰冰等中国演员也参与演出。这说明()1 ①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 ②文化对经济有重大促进作用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④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5.最近江西乐平等地因天价彩礼上央视新闻。“天价彩礼”,这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急需社会更多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婚姻法》虽然规定了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等内容,但婚前给付彩礼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上述现象说明()①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②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③我们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使其顺应社会发展 ④社会发展侵蚀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15年暑期,《捉妖记》以20.5亿元的票房刷新纪录。该剧构建了一个人与妖共存的奇幻世界,将水墨山水中国风元素和妖的形象创新结合,并采用最新的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道文化大餐。这表明()A.科学技术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B.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人们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享用文化 D.文化创新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7.2015年4月23日,我们将迎来第20届“世界阅读日”,公众对读书话题的关注热情逐渐升温。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倡导全民阅读的内容,“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全民阅读”的文化依据是()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作用,与政治相互影响 ②全民阅读是一项百年树人的基础工程

③文化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全民阅读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和社会的道德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在一个“读首诗再睡觉”的微信公众号上,常有几万人一起读诗。优美的图片、悦耳的声音,再配以雅俗共赏的解析文字,让人们重温诗的美好,让参与者的心灵得到滋润。这表明()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②文化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影响人的文化素养 ③大众文化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④大众传媒具有文化沟通和共享功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10.“公期”是海南的传统民俗节目。以前每逢“公期”,人们都要拜祭“公祖”,举行“过火山”“上刀梯”“贯铁杖”等仪式。今天,人们移风易俗,利用这一民俗节日“赛红歌”“赛书法”“赛技能”,建设和谐文化,倡导文明新风。这表明民俗节日()①体现了民族心理和情感,富有民族文化韵味 ②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③集中展示了本区域文化,是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④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使南京大屠杀从南京记忆、中国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南京大屠杀档案》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①有助于发挥这些文献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共创未来、捍卫人类尊严的积极作用 ②有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加强文化扩张

③使这份国家文件列入到国际文件库,能更好地发挥它的历史价值 ④有助于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仇恨,集中表达中华民族情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2.著名文学大师钱钟书博学多识、学贯中西。他说道:“中国诗里有西洋的品质,西洋诗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我们这儿是零碎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的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启示我们()①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坚持文化一律平等原则 ②世界各国应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③实现世界文化繁荣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④中西方文化都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第31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当地时间2016年8月5日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拉开帷幕。开幕式上巴西人用自己独具特色的传统南美风情、随性自如的表演形式和与时俱进的环保理念,给今后大型赛事的开幕式树起了“巴西样板”,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材料说明()①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④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③

14.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于2016年6月16日开幕,历时7年设计并建设的全球首个“加勒比海盗”主题园区成为其最大亮点。这一根据华特•迪士尼旗下真人电影系列《加勒比海盗》创意形成的园区,将提供多项全球前所未有的互动娱乐及高科技体验。材料表明()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②主题乐园等活动是文化交流的途经

③商业贸易能克服时空局限而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④大众传媒在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5.安徽省教育厅近日公布了《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作为新高考方案的重要配套方案,《实施办法》不仅明确了2021年我省高考将打破文理科的“壁垒”,实行“3 + 3”的新模式,而且对家长和学校关心的诸多问题也予以了回应。政府重视推动教育改革,原因在于()①教育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重要角色 ③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④教育是兴国之魂,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6.一套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了帷幕,本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重温经典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专家指出,古诗文进课堂,传递给学生的不应该只是被星化的“知识点”,还应该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认同。该观点强调()①古诗文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可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②古诗文教学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③古诗文教学应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④古诗文应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17.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中国文物修复过程和技术,展现文物的原始状态和收藏状态。院长单霁翔指出:“文物修复切忌‘创造性修复’,科班出身的新晋学徒们要摒弃艺术教育所赋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恪守‘修旧如旧’的准则。”这说明文物修复要()①继承传统文化财富,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②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③批判继承历史文化,展现文化的源远流长 ④提高文物保护能力,保存民族的历史文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8.为响应总书记“应将我国古代古典诗词和散文嵌文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倡导,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在授课中融入时代要求的传统文化教育。这表明()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应正确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④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9.三千年前的诗,成功地融入现在的歌词中。如《青花瓷》中的“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涛声依旧》中的“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荷塘月色》中的“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等你宛在水中央”。这种风格的创作说明()A.古今整合都能使古典艺术焕发现代价值 B.中外整合能使现代艺术具有古典韵味 C.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作品创新 D.传统文化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主要源头 20.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这说明()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G20)第十一次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此次峰会上无处不闪耀着丝绸元素。因为丝绸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为峰会准备的纪念礼丝巾中,充分融合着龙凤、蝴蝶、青花瓷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充分体现了中国风韵,表达方式采用国际视野,成为传递中国文化的最佳载体。由此可见()①文化创新应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③ B.①④

②丝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D.②④

C.②③

22.《陋室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名作,生活中,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陋室”。“陋室”何陋之有?论景,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宁静雅致;论情,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君子之交。诗人刘禹锡将书房取名“陋室”所体现的情怀,给当今艺术创作者的启示是()①应弘扬和培育以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②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料,丰富创作源泉

③坚守信念,艺术创作应扎根生活、相互借鉴 ④要有安贫乐道的精神,执着艺术创作的追求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23.2017年3月,中英两国共同举办的“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讲述了世界历史发展变迁的故事,让观众在领略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更加真切地感知文明间的互补、互动和相互交流。从中可以看出()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②发展本民族文化必须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③文化的交流与借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交流中要欢迎和鼓励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4.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调,“并不是说不能借鉴西方,我也不是反对标新立异,恰恰这是文化艺术最需要的。我本人就是留学生,也经常出国和国外的建筑师接触。这其中当然得学习国外的东西,但不能照抄照搬。”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化发展应当()①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因循守旧 ②继承传统,古为今用,反对民族虚无 ③批判继承,洋为中用,反对全盘西化 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对文化复古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材料 《朗读者》第一期压轴出场的是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他在国内外出版译著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六十本,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获得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为该奖项自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老先生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永无止境。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外名著为什么可以互译共存。(9分)

26. 2016—2020年是我国的“十三五”期间,是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阅读材料,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某市为推进“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对文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全市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为市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多管齐下,推动本市文化跨越式发展。材料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首度写入五年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培养生态文化。X省在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总结出了弘扬和培养生态文化的具体方法——为了推动全省生态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由省委宣传部牵头,在全省组织了“生态文明谁之责”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凝聚了广泛社会共识。深度挖掘本省特色文化,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资源环境省情宣传,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新风尚;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市推进文化发展部署的依据。(12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X省培养生态文化举措的合理性。(9分)27.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年的瑰宝,其底蕴十分丰富。由于历史、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医学未能充分吸收近现代科技成果,发展比较缓慢。中医以整体、动态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认识生命与疾病的复杂现象,但用传统概念表达的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难以被现代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复方中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等现代研究一直没有完全突破。而西方国家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已经开始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的启示。(12分)

28.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10分)8

2016年高二9月政治答案

一. 选择题

1—5 CDBAC 6—10 CCDAA 11—15 ACBAB

16—20 ABACB 21—24 ACBB 二.主观题 25.(共9分)

【参考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中外名著通过不同文字载体传播各自不同文化,通过互译能领略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特色。(3分)(2)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外名著互译共存说明了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3分)

(3)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外名著互译共存,都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繁荣和发展。(3分)26.(1)(共12分)

【答案】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该市推进文化发展部署可为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有利于激发全体市民的创造活力,促进经济、政治建设。(3分)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生产力的转化,加快人才培养,是因为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3分)

③加快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市民的创造活力,是因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3分)

④发展文化产业,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是因为优秀文化能丰富市民的精神世界,增强其精神力量,促进其全面发展。(3分)(2)(共9分)

【答案】①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大讨论,形成生态文化共识,构建文化价值体系体现该省重视思想对生态文化建设的影响。

②构建科学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是因为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 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因为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得满分)

27.(共12分)【答案】①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系统继承中医药的宝贵知识和经验是中医药发展创新的基础,要对中医药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和现代诠释。②推陈出新:推进中医药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体系。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使中医药理论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医独特的价值逐渐被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④依靠新兴科技,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28.(共10分)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1分)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3分)

上一篇:描写秋天秋游的作文下一篇:我能行的九年级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