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

2024-09-13

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共6篇)

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 篇1

[摘要]《诗经》开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诗经》以四言为主,《楚辞》则多用杂言,句式灵活多变,《楚辞》还变《诗经》的篇幅精短、内容单纯为篇幅较长、内容逐层扩展和丰富,并将《诗经》的比、兴赋予生命意识,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比较《诗经》和《楚辞》迥异的艺术表现方法,从文艺继承的关系去审视,《楚辞》对《诗经》的艺术特征有显著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诗经》;《楚辞》;艺术表现方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44-03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光辉起点和源头,是矗立于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第一座光耀千古的里程碑。《诗经》中的许多优秀诗篇,不仅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也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它是四言诗体和比兴艺术手法的创始,对于后世影响深远。《楚辞》继《诗经》之后开创了又一影响深远的文学传统,引领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它是我国伟大诗人屈原(本文的《楚辞》均指屈原的作品),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艺被词人”,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风范和表现力。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从《诗经》到《楚辞》,有继承、有发展、有创新,又有艺术的迥异。

一、《诗经》和《楚辞》创作方法的异同

《诗经》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充分显示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特点,体现了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为我国文学奠定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成为后代诗人创作的范例。

《诗经》从不同方面状写现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民众的真情实感。或反映残酷剥削,或控诉战争徭役、骨肉离散、饥寒交迫之痛苦,无情揭露、讽刺统治者的丑恶,或表现礼教束缚下的婚姻恋爱不自由之苦闷,还有追求圆满生活愿望的诗篇等。例如《豳风?七月》生动描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褐”、“采茶薪樗”的苦难遭遇,诗篇详诉了农人的悲苦、怨恨、咒诅、愤怒、反抗等情绪,从诗中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奴隶社会的阶级关系。又如《魏风?伐檀》,愤愤不平地咏叹着人们伐木制车的沉重劳作,尖锐地质问那些奴隶主贵族“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表达了歌者反剥削、反压迫的态度和心声。再如《唐风?鸨羽》控诉了战争、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田地荒芜、家庭离散、父母无人奉养„„《卫风?氓》刻画了一个在冷酷无情的社会里被牺牲的妇女典型,揭露出古代社会夫权礼教的罪恶和妇女地位低下及命运的悲惨。《?{风?柏舟》反映的是青年男女对婚姻自主的追求,对礼教束缚的抗争„„这一篇篇优美的现实主义诗歌,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广泛而又具体地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的社会面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是一部现实性极强的诗歌总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精神,张扬着人性的光辉。

《诗经》不仅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而且在创作中创新了与其生活、思想内容相适应的表现艺术。其主要表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抒发了情怀,反映了现实。如《王风?君子于役》记述了一位山村劳动妇女怀念她久役不归的丈夫:在苍茫的暮色中,女主人倚门伫望,但见太阳落山、羊牛回圈、鸡儿归巢,家家户户该团聚了,然而却不见自己的亲人回来,一阵孤寂之感、思念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她默默地呼唤丈夫:“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深深地忧心丈夫:“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一生活画面被描述得朴素简洁、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很自然地令人想起当时徭役沉重、野有征夫、家有怨女的社会现实。

继《诗经》之后,《楚辞》开创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不仅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描写现实,而且在现实的基础上表现生活的理想。如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就是以强烈的主观激情表现生活理想和对黑暗的抗争。诗人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激情升华为善与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正直与邪恶的斗争,以强烈的主观抒怀反映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诗人面对丑恶现实忧愤徘徊,既不愿同流合污,也不消极逃避,于是采用了幻想的艺术方法、虚构的境界,在想象中乘龙驾凤、上下飞腾、求索真理、九死未悔,表现了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诗中上天入地的描写、希望与失望的回旋反复,反映了诗人的苦闷和周围环境的炎凉,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对美好理想坚定、执著的追求与期盼以及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离骚》既有浪漫主义精神,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诗人大量引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丰富新的艺术构思,表现新的抒情主题。诗人在运用大量的古代神话传说时,不受原来故事的拘束,把自己奔放不羁的想象和一些神话交织在一起,使幻想更加自由,形成生动的情节和画面。如诗的最后一段,正当诗人驾飞龙、乘瑶车在天空翱翔行进的时候,却突然看到了自己深爱的楚国,这时赶车的仆夫悲伤地落下泪来,马也踏足扭头不肯前进,把全诗推向了高潮,有力地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和情操。《离骚》中诗人对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之所以留给人难忘的印象,正是得力于诗人这种借助神话,并把神话素材加以创新的构思,即鲁迅先生所指出的“其思甚幻”。如《湘君》、《湘夫人》、《山鬼》等,借助神灵之间或人神之间爱恋、思慕以及悲欢离合情感的描写,反映了对纯洁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又如《九歌》,既保留了原来流传在楚地民间祭歌中的神话故事,在赋予这些故事新的意义,同时在艺术上进行了深化和升华。所写神灵、神物既具备了神的特质,又不荒诞无稽,这是因为诗人在不同程度上赋予他们人的特征、性格,让他们和人一样有欢乐和悲哀,有爱情的追求和失意的烦恼,而且把这些感情很细腻地表达出来,具有人间的生活气息,是把人的生活与想象中神的特征结合起来,表达的还是人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因此,《九歌》是闪耀着浪漫主义奇光异彩的经典诗篇。

《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我国文学史上两种不同的诗风和创作方法:前者是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政治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后者多用大胆的幻想和想象、夸张的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二、《诗经》和《楚辞》艺术表现方法的迥异

《诗经》的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四言形式、回还复沓和赋、比、兴是它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经》中有165首均为四言,100余首基本是全篇四言,仅有一两句杂言。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有《魏风?硕鼠》、《卫风?伯兮》等都是四言诗。《王风?君子于役》、《邶风?静女》等全篇基本是四言,仅一两句杂言。《诗经》虽以四言为主,但又不拘泥于四言,有的冲破四言定格,而杂用二、三、五、七乃至八言的句子。如《魏风?伐檀》一诗,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交替使用,参差灵活,舒卷自如,吟诵起来错落有致、节奏自然,表现了自由灵活的特色,使诗篇具有艺术的张力。

复沓的章法增加了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拓展了感情的容量,起到了充分抒情的作用,造成一种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使《诗经》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周南??]?q》,全诗三章,用重章叠句的方法,回环反复地传达劳动时的欢快情绪,通过六个不同的动词“采”、“有”、“掇”“捋”、“?K”、“?p”,生动地描绘了妇女们欢快的劳动场面,细致地刻画了劳动的过程。还有《秦风?无衣》、《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都是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强化了抒情效果,又起到了突出诗歌主题的作用,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

《楚辞》在诗歌艺术形式上有很大创新,它吸取和借鉴了楚地民歌的特点,吸收了当时蓬勃发展的新体散文的笔法,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新诗体。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诗形式,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创造了一种句法错落、灵活生动的骚体诗,而且每隔一句末尾用语助词“兮”字。《楚辞》扩展了诗歌的篇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离骚》共373句,用散文化的手法将叙事、抒情熔为一炉,把神话、现实糅为一体,既是一首抒情长诗,又有情节发展线索。诗的前一部分描写现实;后半部分是幻想虚构,表现了对美好理想坚定、执著的追求。《楚辞》以杂言为主,句式不定型,但许多诗句符合五言、七言的节奏和句式。可以说,在我国古典诗歌形式从四言演化为五言、七言的过程中,《楚辞》起到了重要的过渡作用。

赋、比、兴是《诗经》的重要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铺叙,如实地把事物描述出来。如《幽风?七月》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和历史的真实,逐月叙述农奴一年到头的劳动情景和困苦生活,再现了奴隶社会广阔的生活画卷,是用赋手法的典型。又如《小雅?采薇》写征夫回乡的心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思来,雨雪霏霏。”把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起来,构成生动感人的艺术境界,把征战将归士兵哀伤时光流逝、路途艰难的思绪表现得深沉真切,使人强烈地感受到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比的艺术手法在《诗经》中应用也很广泛。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可以以物比人、以人比物、以物比物,有明喻、暗喻、借喻、博喻,也有以整首诗作比的,目的在于把所写对象的本质形状或神态形象具体地刻画出来。如《卫风?硕人》一诗对卫庄公夫人的姿容曾作了生动描绘:“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这些比喻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外貌,这是明喻。又如《小雅?鹤鸣》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是以石来比喻贤人可以辅佐国政,是暗喻。《魏风?硕鼠》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比为丑恶的大老鼠,这是以人拟物。还有《豳风?鸱?^》《?{风?、相鼠》等均全篇用比喻,使诗篇更加生动形象。

兴是《诗经》中普遍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既是触物生情、进行联想的形象思维方法,又是烘托、渲染环境气氛的修辞手段。通常是开篇仅写自然景物,引出下面的诗文。如《周南?关雎》开头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起兴,然后转而写君子对淑女的追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将水鸟和鸣之声与男女思慕之情巧妙地联系起来。又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以春天桃花盛开象征姑娘年轻美好,又为写结婚风情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楚辞》采用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诗的形象更具象征性质。如《离骚》开头,诗人用寥寥几句说完家世,接着表白自己的品德、才干、抱负时,并不直陈其事,而是用一连串的比喻象征其事。如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象征渴望进取,用“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象征振兴楚国的理想,使诗开篇就具有浪漫主义特质。又如诗中写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时,“掣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用自然界清丽高洁的荷叶、荷花,象征自己身居污浊之世而一尘不染的高贵品质。再如以美人喻国君,以芳草喻贤才,以向女子求婚拟写对理想的追求等。《楚辞》在比、兴手法的运用上,不仅表现在对某些个别事物的比喻中,还往往集合许多事物,运用许多神话故事,使诗人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地营造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这种表现方法是《楚辞》对《诗经》比、兴手法的艺术创新与提高。

《诗经》开创了比、兴手法,《楚辞》发展了比、兴手法。《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往往是一首诗中的片断,用以起兴和比喻的事物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楚辞》的比、兴却与所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把物与我、情与景糅合交融起来,不再是简单的以某物比某物,或触物以起兴,而是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和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的意味。另外,《诗经》中的兴一般在篇首,而《楚辞》中的兴有时在篇首,有时在篇中,有时在篇尾;表现手法多是虚构、想象之辞,是对传统比、兴手法的发展与创新。

三、结语

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 篇2

他对屈原的肯定就在于“诚心”和“至意”, 这是“自然而非勉强”的“德性之美”, 他在谈到《楚辞后语》的选文标准时说, 至论其等, 则又必以无心而冥会者为贵, 其或有是, 则虽远且贱, 犹将汲而进之;一有意于求似, 则虽迫真如扬、柳, 亦不得已而取之耳[4]。

“无心而冥会者”就是一种自然流出的平易之作, 对待这种作品, 朱熹的作法是“虽远且贱, 犹将汲而进之”;相反, 对于那种“一有意于求似”的作品, 他则一概摒弃之。可见他对待楚辞作品, 赞许的是那种自然流出的真情实感之作, 对于只讲求形式、刻意模仿之作他是反对的。他对历代诗歌的评价也是推崇不刻意为之的自然平易之诗风, 他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后人学他平淡, 便相去远矣[5]。若但以诗言之, 则渊明所以为高, 正在其超然自得, 不费安排处。东坡乃欲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 虽其高才合揍得着, 似不费力, 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6]。

杜子美“暗飞萤自照”, 语只是巧。韦苏州云“寒雨暗深更, 流萤度高阁”此景色可想, 但则是自在说了, 因言:“《国史补》称韦‘为人高洁, 鲜食寡欲。所至之处, 扫地焚香, 闭合而坐。’其诗无一字做作, 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 意常爱之。”[5]3327诗须是平易不费力, 句法混成。如唐人玉川子辈句语虽险怪, 意思亦自有混成气象。因举陆务观诗“:春寒催唤客尝酒, 夜静卧听儿读书。”不费力, 好[5]3328。放翁之诗, 读之爽然, 近代唯见此人为有诗人风致。如此篇者, 初不见其著意用力处, 而语意超然, 自是不凡, 令人三叹不能不已[7]。

“平淡”、“出于自然”、“超然自得, 不费安排”、“无一字做作, 直是自在”“、平易不费力”, 皆是朱熹推崇的诗风, 他评价最高的诗人, 如陶渊明、李白、韦应物、陆游等人, 皆在于他们不费安排、顺性而为、超然自得的自然诗风, 他反对那种“著意用力”、刻意为之的矫饰诗风。朱熹提倡自然和平淡, 是对当时求奇求异, 求新求巧的流行文风诗风的纠正;与此相对, 他对古人或圣人的自然平易之道非常赞同。他说, 今人言道理, 说要平易, 不知到那平易处极难。被那旧习缠绕, 如何便摆脱得去。譬如作文一般, 那个新巧者易作, 要平淡便难。然须还他新巧, 然后造于平淡。又曰“:自高险处移下平易处, 甚难。”[8]145

比年以来, 方且穷经会友, 日反诸心而验诸行事之实, 盖有所谓不知年数之不足者。是以其学日新而无穷, 其见于言语文字之间始皆极于高远, 而卒反就于平实。此其浅深疏密之际, 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9]。在他看来, 无论在学术还是在艺术上, 平淡自然其实是很高的艺术境界。后人不明白这一点而去刻意求艰深, 反失文章“自然之趣”, 在《楚辞后语》中, 他评论《秋风三叠》时说:“然味其言, 神会天出, 如不经意, 而无一字作今人语”[10]302, 这是对“神会天出, 如不经意”的自然天成的文风的赞赏。

然而楚辞作品:《骚经》《九章》, 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 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 瓌诡而惠巧;《招魂》《大招》, 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 《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古, 辞来切今, 惊采绝焰, 难与并能矣。自《九怀》已下, 遽蹑其迹, 而屈宋逸步, 莫之能追。故其叙情怨, 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 则怆怏而难怀;论山水, 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 则披文而见时。枚、贾追风以入丽, 马、扬沿波而得奇, 其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11]。

在刘勰的观念里, 楚辞作品的艺术风格是“朗丽”、“绮靡”、“瓌诡而惠巧”“、耀艳而深华”, 而枚乘、贾谊之徒, 从楚辞作品中学习到的风格是“丽”;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从楚辞中学习到的是“奇”。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楚辞的艺术风格是“奇丽”、“绮靡”“耀艳”, 与朱熹所说“平易”有较大距离。而刘勰所体悟到的楚辞作品的奇丽耀艳的风格, 也代表了大多数读者对楚辞风格的体认。何以楚辞“惊彩绝焰”的艺术风格, 未见朱熹称赏, 而独称“楚词平易”, 此中原因为何?

我们认为朱熹所说“楚词平易”与楚辞固有的奇幻异彩、瑰丽多姿的艺术风格并不矛盾, 朱熹所说平易是指情感的真挚和自然流出, 他的平易是与“无病呻吟”的矫情之风和“一味求巧”的形式主义文风相对的。明乎此, 则屈原作品“:辞旨虽或流于跌宕怪神、怨怼激发而不可以为训, 然皆生于缱绻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虽然屈原作品在形式上奇幻无比, 感情也过于激烈, 但都是真情流露, 是为情造文, 而不是为文造情, 这正是不费安排、自然流出, 朱熹所谓平易之处。朱熹之所以删掉楚辞中原有的《七谏》、《九怀》、《九叹》、《九思》四篇, 就是认为它们只是在形式上模仿的楚辞的风格, 并不具有楚辞作品那种真情感人的力量, 朱熹认为它们“:虽为骚体, 然其词气平缓, 意不深切, 无所疾痛而强为呻吟者。”

综上, 朱熹说“楚词平易”是指楚辞作品感情是真挚的, 表达是自然流出、不费安排的, 尽管在感情和表达上都不尽合乎儒家“温柔敦厚”之旨, 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达到了“平易”这样最高的境界。明乎此, 则所谓“词气平缓”、内容干枯、文字浅白、意旨单调等风格都与朱熹所谓“平易”无关。朱熹所说“平易”, 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所谓“返璞归真”的境界, 是内在精神的真与纯, 而不是外在形式的简单。所以尽管楚辞作品形式上奇幻多彩“、惊彩绝焰”, 但在艺术风格上却达到了“平易”的艺术巅峰。

摘要:楚辞作品的艺术风格, 历代评论者往往以为:瑰奇、浪漫、激越、艰深,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却独出新意, 以为“楚词平易”, 这是朱熹诗学观在楚辞评论上的创见。

论述萧红《呼兰河传》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呼兰河传;艺术特色;结构;语言;叙事

一、《呼兰河传》的语言特色

在语言的运用上,《呼兰河传》可谓是别具一格,矛盾曾这样评价过该作品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力,他认为在阅读《呼兰河传》时读者的情感会由轻到重,最后一点点的沉重起来,然而即使这样,其中也包含着美,即使这美中包含着病态的元素,却也依旧让人感觉到轩感。总的来说,其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朴实清新。这主要是指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对风土人情的描写上,其中的怨言朴实清新,充满了儿时的天真烂漫与浓厚的乡土气息。虽然在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作者某些言辞上的犀利与尖利讽刺,但毕竟萧红仍是热爱着自己家乡的,怀念她快乐童年的那片土地,因此此处的情感也更为真挚,语言也更为朴实,无需太多的雕琢与修饰。例如,萧红对“火烧云”的大段描写:“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照的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变成金色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对后花园的描写;“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飞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等,都是朴实而又田园化的风景图,清新朴实而又自然;(2)讽刺却也不乏幽默。归根到底作者是想通过《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表达些什么的,因此萧红在作品中也大量运用了讽刺的语言来表达出内心的某些情感,并赋予作品以新的生命力与感染力。例如在描写东二道街大泥坑不被填平的原因时,萧红用了经济和不卫生这两个原因来解释,看似是一种较为幽默的方式,但深处却也揭露出了人们自欺欺人、自私狭隘的精神陋习。另外,在用开水给小团圆媳妇洗澡时,萧红用“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这些看似轻松热闹的语言实则描述了人们的麻木不仁的情感,对其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揭露。可以说,萧红对现实的不满充斥着行为的字里行间,在讽刺的语言中加入适当的幽默元素,在无形中反而提升了讽刺力度,达到情感表达的效果,因此有人评价萧红的描写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幽默的平静之下隐藏着惊涛骇浪的批判。

二、《呼兰河传》的叙事结构

在叙事结构上,《呼兰河传》也有两大艺术特色,具体为:(1)真实而深刻的回忆式结构。作为一部自传体的长篇小说,采用回忆式结构是一种必然,也更给读者一种真实亲历的感受。作品中萧红回忆了呼兰河的生活,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充满了自私与冷漠,但也仍存爱和美好,这些也许就是萧红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之一。作品结尾处,萧红这样写道:。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因此,《呼兰河传》大部分是作则对幼年记忆的一种文字宣泄。并且,这一句开头,值得注意的是,在文章的每一个开头,萧红都用“我家的园子是荒凉的”开头,这是作者开展回忆的开始,更显回忆式的文章结构;(2)流畅而自然的散文化结构。事实上,文坛对萧红《呼兰河传》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篇文章没有一个主要的中心事件,过于“零碎化”,但当人们深入其中进行研究会发现这种看似近于零碎的结构实则表达的是一种严密的情感,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化的写法,就像萧红说过的:“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这也是《呼兰河传》的一大叙事结构特色。在小说的前两章,作者主要描述了呼兰河小镇上人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性等,而在后面几章则连续写了几个看似零碎化并且互不关联的故事。并且在后几章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上作者采用的也仍然是一种散文化的结构方式,对每一个人物的描写都与以往小说用大篇幅甚至全文来塑造一个人物有很大的不同,萧红则是浅尝辄止,一笔带过,这种独特的写法不仅使得小说的散文意味凸显,而且更突显了作者的独具匠心与写作才华。

结语: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无数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作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位东北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边陲小镇呼兰河的故事,通过作者的描写将该处的风土人情和现实生活真实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与艺术魅力。《呼兰河传》独特的语言风格,叙事特征与行文结构着的力体现出了该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不可多得文学著作,值得我们认真研读与欣赏。

艺术基础知识的论述题 篇4

1动漫

2 网瘾

3 泛娱乐化

4 张艺谋和贾樟柯的口水仗

5 从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出你最喜欢的一篇文学作品(小说/散文/戏曲/戏剧皆可),并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说明其原因。

6意象是诗歌艺术的基本构造元素,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谊的客观物象,或者说是意与象融化的复合体,是物象的`心灵化,心灵的物化。分析王维《山居秋暝》的意象,

-意境-人生境界-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自留。

7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本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的“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试作一点辨析。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一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8 电影是用声音和画面叙事的艺术。在声音里面,音响的作用非常重要。在画面里,色彩的作用非常重要。请结合具体的作品,分别分析电影的音响和色彩的作用。

9 1926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了电视。电视利用屏幕图像和语言,音乐等作为信息载体,视听兼备,声画并茂,兼具报纸,广播,电影几种媒介的优势,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特点,成为最为普遍的大众媒体。结合你所看过的电视节目,试论述电视的功能,并说明电视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

一 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景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因此,艺术真实是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

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 篇5

1、十七大之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方面集工业、能源、农业和交通优势于一体的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无疑具有很高的试验价值,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将全面提高两大城市圈的整体素质。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湖北、湖南均以湖泊众多闻名,东湖、梁子湖、洪湖以及大别山地区是武汉城市圈两大生态板块,环洞庭湖地区和湘西地区是长株潭城市群两大生态板块,两地共有近900公里的长江防洪堤。长株潭城市群南北之间以及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经济发展结构差异,东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发展梯度差。比如,武汉与黄冈人均GDP相差近5倍,武汉拥有良好产业基础和科教研发实力,周边城市腹地则拥有较为宽松资源和较低开发成本。

2、努力方向:如何按主体功能区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开发、综合利用、集约使用资源,如何把中心城市发展同周边城市腹地开发与保护生态结合起来,如何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既是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及时面对、寻求突破性破解的重大问题,也是湖北、湖南两省乃至中部地区和全国其他区域需要共同探索的重大问题。湖北湖南被确定为两型社会的优先试验区,湖南湖北毗连一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方式相同点众多,互补性强大,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一系列的国家改革政策的制定更加确立了湖南湖北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3、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均根据区域发展现状、发展要求及承载能力,按主体功能区要求划分禁止开发、限制开发、远景开发、规划期内可建设和已建成五类区域进行有序开发,按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类管理。

成功案例:

1、2007年12月14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短短两年间,圈内城市积极主导,地方政府倾力推动,中央部委殷切支持,大型企业激情投身,先行先试的武汉城市圈建设,在荆楚大地呈现勃勃生机。

2、2008年8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建设总体方案。从重大项目到部省合作,从一体化探索到体制机制创新,短短两年间,武汉城市圈按照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两型”道路上迅速起步。

3、机制创新,奠定可持续发展根基:两年间,武汉城市圈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大东湖生态水网、梁子湖生态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率先在中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创新环境保护机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引领与示范作用。

4、两型社会一体化,迈开对接脚步:两年间,城市圈九城市主动融合,圈域产业优化整合风生水起,从武汉出发,4条城际铁路全面开工,一小时经济圈呼之欲出;商业企业上山下乡,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城乡现代流通一体化,科教文卫资源联动共享,武汉城市圈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建设、区域市场、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全力推进。

5、重大项目,托起城市圈建设新景:两年间,在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公司这个崭新的投融资平台上,政府部门、大型国企、民间投资共同奏响城市圈建设的新乐章,以此为依托,城际铁路、武汉新港、大东湖生态水网、花山生态新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大项目纷纷启动。在全国7个综改区中,武汉城市圈重点项目投资额度之大、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之多、投资项目进展之快可圈可点。

6、部省合作,在全新平台上聚合能量:两年间,先后有67个国家部委与湖北展开省部共建,密集签订的协议表明,国家力助武汉城市圈走“两型”道路。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综改办专职副主任 王培锦:"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全面展开,在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在五个一体化方面,城市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这个就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乃至全省经济的发展,推进“两圈一带”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民族问题:

1、含义: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指民族从形成、发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民族问题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它随着人们形成为不同的民族而发生,也将随着民族差别的消失而消失。解决民族问题,核心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问题。

2、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特征 :各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它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关系。这种关系随着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将不断巩固和加强。

3、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重要性、阶段性、复杂性、敏感性的特点。

4、民族问题的性质和内容: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社会在发展变化,民族问题也随之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在阶级社会里,不论是国际范围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不平等的问题。要解决这种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必须推翻阶级压迫制度。而在业已消灭了阶级剥削,铲除了产生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实现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则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造成的各民族在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民族平等权利时,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的一个较长时期内,仍然存在民族摩擦的主要原因。要解决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国家和先进民族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帮助落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更快地发展、繁荣、逐步缩小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同时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这些任务只有随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才能解决。所以,在民族问题存在的全部历史中,不论任何时期,它的发展变化及问题的解决,都是和社会发展的总进程及改造社会的总任务联系在一起的。

5、民族问题的产生:民族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民族差别的存在。这是产生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因。民族差别通常是指每个民族在四个基本特征方面的差异以及因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等。二是人为因素。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内部存在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延伸到民族之间,导致民族问的压迫剥削和矛盾斗争,进而形成为民族之间的对抗关系;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执政党和政府由于某些主观认识不足或其他原因导致有关民族政策、措施不当,而出现民族问题。

6、我国处理民族问的基本原则:

1、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2、坚持各民族平等和团结,是社会主义时期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乃至最终繁荣的前提保障。没有民族的平等和团结,就不会有发展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只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党的民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民族事业的发展进步,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彻底解决民族问题;

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民族间的关系性质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使发生一些矛盾、摩擦乃至纷争,也都是由在共同发展繁荣的前进道路上的某些不协调因素所致,除了极少数挑动民族纠纷、制造民族分裂、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敌对行为以外,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人民内部矛盾,应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实事求是地划清界限,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但对于危害民族团结和进步的极端行为,必须针锋相对,依法打击。

三、我国的政体和国体P222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亦即国家的性质。具体说,一个国家的国体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处于统治地位、掌握国家权力,哪些阶级是统治阶级的同盟者,哪些阶级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地位。中国宪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作了如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含义是:第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工农联盟是我国的政权基础;第二,人民民主专政是无产阶级专政在我国的一种实现形式;第三,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和对敌人专政的结合。

我国的国体:1 我国的国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2 人民民主专政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故常简称.3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越发展,民主也越发展.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4人民: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内的全体公民.政体,就是国家的权力机构。又称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采取的一定组织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享有最高权力。中国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没有国家权力。他负责执行人民代表大会上获得通过的提案。总理是国务院最高长官,负责管理领导国务院。

(我国)民主和专政:二者辩证统一,一方面而者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分别适用于人民内部和敌对势力,另一方面,二者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四、三农问题:P20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含义:“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研究三农问题目的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农业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问题。主要体现在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和中国农业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这两个方面。从现在看来,中国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迎接入世挑战。

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因此,城市化的步骤需要控制,小城镇是消解城乡二元对立、改革户籍制度的必要配套措施。

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农民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改革力度不够,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仍是“管事的人不多,吃饭的人不少”。因此,减轻农民负担首先应该考虑加大力度进行机构调整,减员增效,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

2、地位: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3、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一是切实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协调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深受农民欢迎。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

4、三农问题的危害:影响社会稳定;剩余劳动力过多、就业压力大等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P67: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

1、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民族统一战线;

2、主要的革命形式是武装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它区别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又必须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它又区别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这个革命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几个阶级联合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的锋芒不是向着一般的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而是向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而以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这个政权的构成形式。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所谓民族的,就是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有自己的民族形式,带有自己民族的特性。所谓科学的,就是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所谓大众的,即是民主的,它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六、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

3、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

4、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的指导下,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对待发展过程中的一切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力和一切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5、科学发展观的终极指向是:促进生产力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使之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而增进社会和谐,更好的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所以,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为提纲挈领的理论。

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P27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P156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九、党的“三个代表” 党的建设工程 党的先进性;P27 一是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三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十、社会主义本质论;P117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C、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P1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主要表现: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立足基本国情,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中共十七大,对基本路线做了补充:由原来的“富强、民主、文明”改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十二、改革开放理论。P161

1、改革开放的走向

2、改革开放的基本内容

3、改革开放的战略目标

4、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导

5、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

6、改革开放的利益走向与评价标准

7、改革开放的成本

8、改革开放的时间表与阶段性

9、改革开放的推动、控制与检验

10、改革开放的国家宪法机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

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两层含义是紧密相联、缺一不可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改革开放决策的理论基础。

论述楚辞的艺术特色 篇6

1科学发展观的的形成内容及指导意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职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二,循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一采用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过渡形式。三个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历史经验(在简答题部分)3怎样理解改革开放也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国内和国际背景: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整个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它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改变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不是否定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意义和作用。(在简答部分)

上一篇:桑拿开业计划下一篇:软件实习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