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2024-07-06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通用8篇)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1

一、

引言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未就业人数也逐年增多。据有关统计,自2001年至2007年毕业生毕业未就业人数分别为34万、37万、52万、69万、79万、114万、144万。人保部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 630 万人,比2009年的 610 万多20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调查过程当中了解到,现在大学生也正视到了这一点。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

另外,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来看,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加上 2009 年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巨大冲击,表现出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矛盾加剧,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当务之急就是要深入分析贵阳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从而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做研究和探讨。

本人王月于2010年7月10日-8月20日在贵阳市就业办公室进行实践调查,现将有关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贵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本次调查主要是基于对贵阳市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研究,对 2009届贵阳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就业与收入、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调查覆盖了贵阳市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中的67所,本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 2310 人;在贵阳就业的 2009 届大学毕业生 5577 人;生源地在贵阳市的2009 届大学毕业生 1534 人。虽然抽样覆盖了本市大部分的各类学校,但主要指标具有统计科学的总体代表性,不排除个别指标上可能有一定代表性误差。

(一)5 个热门专业失业严重

麦可思调查的贵阳2009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中,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的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均为 94%;法学最低,为 88%。

贵阳市2009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量最多的5个专业失业人数占了本科失业量的 34.8%,而这 5 个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却往往是热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英语。专业人员表示,调控这些造成较大失业量的专业招生结构,并适当调整此类专业的在校学生结构,可以较快地改善总体就业状况。

0.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8.70%8.00%6.50% 6.50%5.10%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金融学英语图 1.1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失业人数最多的前 5 位专业(二)

收入较上届下降 19 %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 93%。虽然较本市上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97%)有所下降,但仍然领先于全国,为各教育省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最高,高出全国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 5 个百分点。就业的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 30%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就业的。

同时,贵阳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为 3103 元、而 2007届为 3853 元;平均月收入下降幅度达到 19%,本科毕业生的收入较上一届明显下降。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3204 元),最低为理学类(2860 元)。

05001000***0300035004000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元)制造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建筑业商务服务(咨询、法律、保安等)文化体育教育和娱乐业零售业交通、物流、仓储和邮政服务业医疗、维修及个人服务公共行政群众团体旅游旅馆餐饮票务业电力、燃气、公共环卫服务业批发业农业、林业、渔业 图 1.2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在贵阳市就业的行业大类排名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最高的专业大类为经济学类(3204 元),最低为理学类(2860 元)。******00经济学 文学 管理学 工学 法学 理学平均月收入320431673***2860平均月收入图 1.3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各专业大类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单位:元)

(三)

制造业 成为 贵阳市 2009 届本科毕业生最大就业产业

数据表明,2009 届本科毕业生在贵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为制造业,有31%的本科毕业生就业于该行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贵阳市 2009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雇主类型,雇用了 38%的本科毕业生。

(四)

贵阳市就业的 2009 届本科毕业生对民营企业、对薪资福利满意度最低

统计分析表明,在贵阳市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程度为75%;与全国(70%)相比,贵阳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对雇主的总体满意度较高。不同规模的雇主中,在贵阳市就业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对1001-3000人以及3001人以上规模的雇主满意度相对较高。从雇主类型来看,“民营企业/个体”是贵阳市2009届大学毕业生最大的雇主,但本科生对其满意度最低,总体满意度为68%,远低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90%。除“对雇主总体满意度”这一独立指标外,麦可思还分项对“薪资福利”、“工作要求和压力”、“管理制度和文化”、“个人发展空间”4个指标进行了调查;其中,贵阳本科毕业生满意度最高的是“工作要求和压力”、满意度最低的是“薪资福利”。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究竟是什么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之难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在岗位的需求上大学生供过于求,或者是供求结构的不完整,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我们从劳动力市场原因、高校自身原因和大学生自身原因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

劳动力市场原因

从客观矛盾分析,存在着供需结构的不平衡与供需错位。首先是不同行业待遇的供需矛盾。目前大学生择业尤其看重行业待遇,追求高报酬、高地位以及职业稳定性,而对可能暂时回报不多、地位不高、风险较大但发展机会较多、成功可能性更大的行业却充满顾虑,少人问津。一般而言,他们的择业目标可按顺序排为:三资企业、政府机关、教育行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这种全体性选择与实际行业需求形成了严重的供需错位。其次是不同经济区域供需不平衡。在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中城市仍是毕业生择业首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了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第三,存在不同学科专业的供需不平衡。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看,工科、医药、外语、师范等科类的大部分专业继续保持较高的需求,而文史、经贸等部分专业的社会需求则明显不足,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表 1.1 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 单位:万人

专业

就业量

供给量

计算机技术 13.17 14.47 英语 10.39 11.43

会计学 8.04 8.48 国际经济与贸易 7.53 8.27 工商管理 6.43 7.08 法学 6.26 7.31 电子信息工程 6.19 6.71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 5.5 5.76 汉语言文字 5.01 5.66 信息管理 4.87 5.3(数据来源:《麦可思 2007 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

051015202530计算机技术英语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法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汉语言文字信息管理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供给量 就业量图 1.4 中国应届大学生最热门专业供需图

(二)

高校自身原因

众所周知,多年来,随着高校扩招,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大,高层次人才对职位的挤压和替代推动着中国教育结构层次逐步提升。我们一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存在着不够科学、不甚合理的问题,包括准入准出制度、课程与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培养的大学生还存在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不强,环境适应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不足的问题,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然而,现实的劳动力市场却是技术技能性人才极为短缺,一方面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和急需人才的农村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拥有专本科文凭的求职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长的技工人才却不多见,中高级熟练技工人才更是凤毛麟角。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这才是当前大学

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

学生自身原因

从主观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择业观念存在障碍。追求安逸享受和求稳守旧的思想成为择业的重要障碍;第二,知识技能不适应职业需求。许多大学毕业生求职碰壁的主要原因在于自己的知识技能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除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外,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多要考虑的;第三,就业期望值过高。当前,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三资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过高且数量有限,而要求到上述单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比较大。相反,乡镇企业、经济欠发达地区急需人才却遭到冷落。不愿吃苦,过分现实,只看重经济利益而忽视事业发展,钟情于大都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宁愿在人才已饱和的城市夹缝中生存,势必造成大学生择业困难。第四,职业和事业的矛盾导致不良择业观念产生,也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当前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面临职业与事业的两难选择,不少毕业生只贪图眼前利益,不求长远发展,择业以地理位置优越和经济收入水平高为坐标点,不再考虑自己所学的专业和自己的特长。

四、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就业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和地区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参加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进入重大科研项目等,各项政策措施含金量之大、覆盖面之宽前所未有。

(一)

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

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围绕基层面向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大力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所需资金从就业专项资金列支;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所需

资金按现行渠道解决,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二)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要进一步清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和限制,为他们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形成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社会环境。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企业招用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招用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按规定享受最高为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扶持。)

(三)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纳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充分发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使用和储备。各地在实施支持困难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工作中,要引导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更多地保留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可按规定在2009年内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高校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补助按规定从项目经费中列支,具体办法由科技、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参与项目研究期间,其户口、档案可存放在项目单位所在地或入学前家庭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聘用期满,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或到其他岗位就业,就业后工龄与参与项目研究期间的工作时间合并计算,社会保险缴费年限连续计算。

(四)

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有创业意愿的高校

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强化高校毕业生创业指导服务,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并保障其合法权益,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的功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要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供求洽谈会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大力开展面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高校要强化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必修课程,重点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加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设,落实人员、场地和经费。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加强招聘活动安全保障,维护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

参考文献

[1]张宏.贺秩文.刘祺 毕业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及工作对策 2005(01)

[2]陈岩松 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 [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8)

[3]潘威 当代高师学生择业现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山西科技2006(02)

[4]崔智涛.高洁 高等学校就业指导现状调查及思考 2001(11)

[5]朱坚.余杰 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 [期刊论文]-教育与现代化2005(09)

[6]汪庆春.孟东方 大学生职业评价与职业选择研究 [期刊论文]-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7]何冬梅.李丹 当代大学生择业状况调查分析及工作对策 [期刊论文]-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2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进行了以下七方面内容研究。

(一)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只有摸清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 才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部分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综述法, 对近年来出版和发表的有关就业状况、统计、分析的相关理论著作、文章进行整理、归纳, 在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基础上, 梳理并研究了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监测主体缺位;二是监测指标相对单一;三是监测机制不健全。

(二)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构建研究

课题组采用了理论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 在总结中西方既有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基础上, 参考一般劳动力就业统计测量分析的方法, 运用教育学、经济学、数理统计、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通过逻辑推理、归纳演绎,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 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需求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结果评估模型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挖掘模型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系统实现四个方面, 提出了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模型。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监测分析方法与运用研究

课题组运用理论分析法, 在充分梳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原则、功能和运行机制基础上,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提出一套方法体系, 其中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分析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分析方法。课题组具体研究了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分析方法中的五角分析法, 其主要是用毕业生就业区域市场的五个指标来描述该区域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状况, 这五个指标分别是该地区的毕业生签约率、就业期待率、就业市场开发率、就业市场需求率、用人单位回访率。五角分析法运用具有两方面作用, 一是分析区域就业市场开发潜力, 二是分析区域就业市场工作绩效。

(四) 基于非自愿就业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研究

课题组采用理论分析法从非自愿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进行了研究。从就业质量监测的困境和非自愿就业的提出、非自愿就业的界定与成因、非自愿就业的测度与比较三个方面研究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问题。课题组研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呈现自愿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非自愿就业四种状态。课题组指出非自愿就业在市场中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工资波动和供给曲线移动等因素可以导致非自愿就业的发生, 并采用二元保留工资模型对非自愿就业进行了测度研究。

(五)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研究

课题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进行了研究, 指出多元统计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意义。一是海量的就业状况数量维度数据需要通过多元统计分析, 挖掘数量间的关系, 探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变化规律;二是模糊的就业质量维度数据需要借助多元统计分析, 实现模糊数据的标准化, 最终完成就业状况的定量分析。课题组应用实证性研究,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进行了研究。

(六)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个案研究

课题组采用调查研究法, 以东北师范大学2004~2010届师范专业毕业生、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硕士毕业研究生为案例, 监测这三类群体七年来就业状况。主要从毕业生就业状况指数、就业率、区域流向、行业分布、市场需求、就业期望与相适度、求职渠道、求职成本、岗位与毕业生能力相适度等九个维度对三类群体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总结出三类群体七年来就业状况变化规律, 这些规律可以作为指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科学评判依据。

(七)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中外比较研究

课题组利用比较研究法, 主要针对英国发达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监测进行了研究。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由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高等教育统计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权威媒体共同完成, 各司其职, 互为监督和补充。把握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工作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明确其经验做法和影响因素, 为课题组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模型提供参考。

二、结论与对策

(一)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存在监测主体缺位、监测指标单一、监测机制不健全三大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监测主体缺位, 导致监测信息真实性难以保障, 监测结果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过程中, 不同主体对就业状况监测呈现多样性、个性化需求, 但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关注点还没有兼顾多样化需求, 导致监测结果不能为广泛主体共同接受和认可。二是监测指标相对单一, 重“量”而不重“质”。高校毕业生状况的监测应该从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进行。就业数量主要由就业率来体现, 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例, 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宏观把握;就业质量是指在就业过程中, 高校毕业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报酬或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但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 质量一直没有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重点监测的内容, 对就业质量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三是监测机制不健全, 具体实施不到位。目前, 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可以通过层层上报的方式全面地收集到, 并可以进行数据导入、导出和统计报表等简单应用。但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运行过程中, 仍然存在监测时间点选择不合理、监测主体不可信、监测方法不科学等问题。

课题组研究认为,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主要对策是:第一, 建立完备的监测指标体系。一是要增加反映就业质量的指标。将反映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纳入就业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真正体现一所学校、一个学科专业的办学水平、质量和发展前景, 还可以分析毕业生流向, 针对性提高办学水平与就业工作水平, 提高就业率。二是要完善就业率计算方法中关于“量”的界定。在数量统计这个层面上,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明确就业的定义, 将参加就业与不参加就业两类毕业生分开。第二, 变更就业状况监测的主体。改变目前单纯依靠学校自主统计就业状况的做法, 建立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各级劳动人事部门、人才市场、媒体、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共同组成的多层次就业状况监测主体系统, 相关主体各司其职。第三, 创新就业状况监测方式。要利用科技进步成果不断创新监测方式, 最大限度地消除监测盲点。

(二) 构建了指标体系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模型

课题组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模型主要是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集,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评估。课题组通过调查问卷、专家意见和科学研究构建出由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 (表2-1) 。

就业率指标 (A1) 是最直观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指标, 可以从宏观上对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就业分布指标 (A2) 可以很好的反映出不同监测主体在毕业生就业质量上的差异性。创业指标 (A3) 反映创办事业、自谋职业、自主就业指标, 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需求指标 (A4) 可以反映出一个区域和行业的工作岗位供给状况, 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 更多数量的需求信息, 更高质量的需求信息会显著地影响就业结果。满意度指标 (A5) 是监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过程满意程度的评价指标, 是反映就业机会的可获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 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绩效、供需双方对接过程及就业质量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课题组基于现实条件的考虑,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系统实现时主要进行了系统概述、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结果评估功能的实现, 以及基于SSAS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工具进行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挖掘实践。因此, 课题组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对策是, 必须把所有指标的监测结果按照一个模型进行加工处理, 最后得出相对直观的结论, 要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三) 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监测分析方法模型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监测分析方法是一套方法体系, 其中构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区域分析法模型。构建的区域市场类型有成熟型 (供需两旺、签约高) 、潜力型 (用人单位热、毕业生冷) 、过渡型 (毕业生热、用人单位冷) 、瓶颈型 (供需两旺、签约低) 、陌生型 (指标均低) 。对于不同区域市场类型, 其市场策略也有所区别。

一是成熟型市场。呈现这种类型的区域是该高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区域, 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与实际签约情况、就业市场的开发与需求和回访情况吻合度高。成熟型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要注意巩固, 通常而言, 该区域的用人单位与高校联系较多, 关系也较为密切, 市场策略要以“拜访式”的实地开发与“温情式”的日常联络相结合。

二是潜力型市场。其特点是该区域的用人单位需求旺盛, 用人单位来高校召开招聘会较为频繁, 但是毕业生对该区域的认识不足或高校对该地区的开发力度不够。这类地区是潜在的、未来的市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要科学的规划和开发该区域, 同时通过就业指导等手段, 介绍该区域的情况, 使毕业生对该区域有所了解, 并产生就业期望。

三是过渡型市场。其特点是毕业生对该地区期望度较高,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对该地区也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 但是用人单位的需求少, 签约率较低, 对这种类型的区域市场进行分析时有两种情况。如果该区域市场由成熟型变化而来, 说明该区域市场需求趋于饱和,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高校可能投入再多, 市场变化也不明显, 这种类型称为“衰退型”。“衰退型”区域就业市场策略应该减少市场开发投入, 同时通过就业指导调节毕业生就业期望。如果该区域市场在前一阶段的五个指标都较低, 可能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显著, 吸引力增强, 毕业生希望到该地区就业的期望度增加, 高校根据这些情况也适时投入资源进行了市场开发, 但市场反馈有滞后性, 所以这种过渡中的区域市场称为“成长型”。“成长型”的市场策略要以持续性的开发为主, 从而实现“成长型”向“成熟型”转变。

四是瓶颈型市场。其特点是毕业生对该地区的就业期望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也旺盛, 但是该区域用人单位的回访率较低, 毕业生的签约率不高。这种情况多数是由于政策瓶颈引发, 如部分直辖市的“户籍限制”政策、部分行业的“统一招考”制度等。对这样的区域进行市场开发要寻找合作空间, 如对统一招考制度的行业, 市场开发以合作建立考试点的方式为主, 变“客场”为“主场”, 为毕业生到该区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陌生型的市场。这类区域一般经济不太发达, 对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同时对毕业生的需求也有限。可以把这类区域作为后备市场, 当条件成熟时再进行开发。在实际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 情况较为复杂,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有时需要对一个区域不同时间的五角图进行对比分析, 才能科学准确的把握该区域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

(四) 非自愿就业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中发挥独特价值

课题组对于非自愿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研究, 得出如下结论。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的研究, 从不同的认识论出发, 可以有不同的演化路径, 如不计成本的、理性建构主义的和依靠自发秩序的。从不同的质量定义出发, 也可以有不同的演化方向, 如“工作生活质量”“体面劳动”“就业质量指数”“工作质量”和非自愿就业的。当前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的研究和实践中, 尚鲜有对非自愿就业的关注。但是, 我们必须承认, 非自愿就业的大规模存在符合生活经验和常识, 它存在的程度完全等价于就业质量这一问题的存在程度, 而且在所有相互竞争的研究方案中, 非自愿就业的优势在于, 它可集结、可收敛、可量化、可计算从而是可操作的。它的竞争优势还在于符合了“如无必要, 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因此, 基于非自愿就业大学生就业质量监测研究在整体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研究中具有其自身独特价值。

(五) 多元统计分析解决了指标众多、类型复杂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问题

课题组对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进行了研究, 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研究中也有其现实的意义, 课题组得出如下结论。多元统计方法能够定量分析事物间复杂关系, 它具体涉及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多元统计方法因其自身具有分析事物复杂关系的特性, 善于对多个因素同时进行分析, 不易遗漏主要信息, 便于控制干扰因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因此, 将多元统计方法应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研究, 有利于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所涉及指标众多、类型复杂、区域面广、时间差异等诸多问题。课题组通过实例研究表明, 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可以监测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多维度指标, 进而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权威、全面。

(六) 探析了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

课题组探析了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组织体系、内容体系、流程体系。从组织体系来看,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由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高等教育统计署、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权威媒体共同完成。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资金支持方, 也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结果的需求方。高等教育统计署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具体设计和统筹实施方。该机构负责确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问卷设计和具体实施方案制定。高校是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数据采集与具体操作方。它们按照高等教育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要求, 在应届生毕业半年后, 对学生进行问卷、电话、E-mail等方式的调研, 调研过程中会详细记录学生的信息, 并逐步建立起每一届毕业生的调研数据群, 以便日后调研活动的开展。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内容体系构建有两项理论假设。第一是根据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的性质将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分为8种类型, 分别是:全职有偿工作、兼职有偿工作、志愿无偿工作、边工作边学习、深造学习、暂时待业、失业、其他类型;第二是将毕业生就业领域划分为8个领域, 分别是:管理工作、IT行业、媒体与创意行业、科学研究领域、专业技术行业、数字出纳行业、文秘行业、零售行业。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流程是:监测结果首先通过“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获取基础数据并由高校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在此过程中, 由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作为调查第三方参与, 随后由高等教育统计根据各高校和毕业生指导服务协会的初步结论进行综合研究分析, 从而得到英国高等教育系统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结论, 最终通过权威媒体发布。

(七) 监测了师范毕业生、非师范毕业生、硕士毕业研究生三个群体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2004~2010届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监测, 可以得出以下五个基本结论:一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始终保持高比例就业率;二是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行业流向与东北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高度一致;三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与学校就业市场建设的努力方向高度一致;四是全国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五是师范专业毕业生整体就业质量较高。

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2004~2010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监测, 可以得出以下五条基本结论:一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保持高比例就业率, 但呈现出就业率高、签约率低的特点;二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发达城市就业;三是非师范专业难以形成统一品牌;四是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逐渐认可“阶梯式”灵活就业方式;五是非师范专业大多属于管理类和文科综合类, 对应的市场领域不鲜明, 毕业生求职和市场开发难度大。

根据就业监测获得的各项指标, 对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基本判断如下:一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七年保持97%以上;二是硕士毕业研究生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和沿海地区就业, 所占比例每年平均为89.9%;三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生主体在教育系统就业, 高等教育行业就业比例和基础教育行业比例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四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市场供需两旺;五是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研究生一直处于就业期望值向下调整期, 主要表现为“择业难”。

Research Outcome成果报告

——“俄罗斯创新型大学发展战略及其保障机制研究”成果报告

该研究运用政策文本分析法、专家咨询法、比较分析法对俄罗斯创新型大学的发展战略及保障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 俄罗斯创新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路径具有典型的“国家主义”特征;俄罗斯创新型大学发展战略取得了初步成效, 突出表现在资源保障和制度创新两方面。我国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 应注重几点:一是坚持一流大学优先发展原则, 继续加大对重点建设对象的资金投入, 确保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二是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克服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办学倾向;三是建立一流大学教育标准, 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四是与世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 提高一流大学国际化水平;五是建立协同创新联盟, 完善创新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研究”成果报告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3

北京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在2006年提出了“保障大学生就业权益,搭台、立信、维权”的目标。本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北京地区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的调查研究,旨在全面、深入了解和分析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工作的建议,进一步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调查过程和方法

2011年10月~12月、2012年2月~3月,分别对求职初期和中期的2012届毕业生开展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两次调查均在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毕业生就业双选会”上进行。对参加双选会的毕业生,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共发放问卷642份,回收有效问卷505份,有效回收率为78.7%。

1.调查样本分析

调查样本覆盖了北京地区的62所高校,其中,“211"高校120人,占23.8%;普通高校332人,占65.7%;高职高专院校53人,占10.5%。调查样本中男生165人,占32.7%;女生340人,占67.3%。调查样本涵盖了专科、本科和研究生3个学历层次,其中,专科生79人,占15.6%;本科生309人,占61.2%;研究生117人,占23.2%。

2.问卷设计说明

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遭遇求职陷阱情况和就业权益保护情况3个方面,由12个问题构成。包括所在学校、学历和性别;毕业生求职中是否遭遇提供虚假薪酬和职位的招聘;查询招聘结果是否被收取高额电话费用;是否被收取培训、上岗等费用;是否以考核能力为由被骗取智力成果;是否存在骗取财务和个人信息等情况;是否受到性别、相貌等就业歧视;以及关注劳动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权益受到侵害的相关对策。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遭遇求职陷阱情况

一是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在本次调查的4种招聘信息鉴别查询渠道中,有32名调查对象选择“直接根据公司宣传材料进行判断”,占有效总体的6.3%;有52名调查对象选择“通过打电话直接向公司询问”,占有效总体的10.3%;有42名调查对象选择“向朋友、同学、老师进行咨询以鉴别招聘信息的真伪”,占有效总体的8.3%;有379名调查对象选择“采用网络查询进行招聘信息鉴别”,占有效总体的75.0%。由此可见,绝大部分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会采用网络查询的方式进行招聘信息的鉴别。

二是遭遇虚假招聘信息情况。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20.8%的调查对象表示有过1次虚假招聘经历。

三是遭遇以敛财为目的的招聘情况。对于遭遇骗取培训费的情况,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骗取过培训费;17.2%的调查对象表示曾被骗取过1次培训费用。

四是遭遇骗取智力成果情况。22.8%的调查对象遇到过1次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被骗取智力成果的情况;69.9%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被骗取智力成果的经历。

五是遭遇就业歧视情况。47.5%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遇到过就业歧视情况;5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

六是遭遇骗取应聘者信息情况。76.8%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没有遇到过被骗取个人信息的情况;17.0%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应聘的过程中有过1次被骗取个人信息的经历。

2.就业权益保障情况

一是就业权益保障知识了解情况。对于“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规定”的问题,只有2.2%的调查对象表示非常了解,28.3%的调查对象表示比较了解,而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另外有3.2%的调查对象表示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内容。

二是维权途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当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有39.0%的调查对象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有34.7%的调查对象选择“寻求学校老师及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建议”;有14.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网上发帖、向周围人倾诉等方式进行揭发”;有12.3%的调查对象认为采取法律手段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因此只能自认倒霉。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状况调查主要结论

1.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

调查显示,当前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对“你是否遇到过虚假职位信息的欺骗”这一问题,67.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从未遇到虚假信息;对于“骗取培训费”的问题,76.0%的调查对象表示从来没有被收取过培训费。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基本能够依法招聘,诚信水平在不断提升。

2.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调查,有32.5%的调查对象表示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虚假招聘的情况;有30.1%的调查对象在求职中被骗取智力成果,有23.9%的调查对象在求职过程中被收取过培训费。由此可见,虽然北京高校毕业生求职环境总体良好,但虚假招聘广告、骗取智力成果、招聘收费等陷阱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也客观存在,此种现状不容忽视。

3.就业歧视现象值得关注

就业歧视的类型包括性别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地区歧视等。调查显示,在全体调查对象中,有52.5%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就业歧视;在男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39%;在女生调查对象中,遭遇过就业歧视的占59%。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歧视特别是对女生就业歧视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

4.毕业生劳动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仍需提高

在“是否了解我国劳动法律法规中相关就业规定”的调查中,有66.3%的调查对象表示不太了解,可见当前大学生对劳动法律法规相关内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较低,高校毕业生法律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在关于“求职过程中权益受到伤害时的对策”调查中,仅有39.0%的学生选择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可见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尚待提高。

加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维权意识和能力

各高校必须切实做好毕业生法制教育工作,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活动,使就业法律法规进校园、进课堂,帮助毕业生掌握劳动法律、法规中与就业权益保障相关的内容,熟悉自己的权利义务,培养毕业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2.完善服务体系,畅通毕业生就业维权渠道

目前,北京部分高校专门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自2008年起专门开通“北京高校大学生就业维权热线”,向北京地区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与维权指导,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借鉴这些做法,各高校及相关就业服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建立机构、开通网络电话等各种方式,开展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指导服务,使毕业生无论何时何地因何受到侵害时,都能很快找到维权途径,有效开展维权行动。

3.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建设信用信息体系

组建权威的诚信评价机构,确立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就业市场中逐步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特别是对用人单位建立信用档案,将单位的信用评价结果在相关领域实现信息共享,保证用人单位的信用信息有效传递,有效减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信息不对称,遏制“求职陷阱”的出现,维护就业市场的信用环境。

4.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监测保障机制

不规范的用人单位和虚假信息威胁着大学生的就业权益,政府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司法部门等相关的法律机构,应采取积极措施,专项检查监督毕业生就业市场。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篇4

亲爱的同学:您好!

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普通高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状况及助学贷款偿还情况,采取不记名方式,所得资料只做宏观分析用,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影响,请放心填写。您的每一个答案都将是我们宝贵的研究资料,真诚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毕业生个人基本情况(请把答案序号填在横线上)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本(专)科毕业的时间是□2007年B□2008年C□2009年D□2010年

3.您是在读期间是□党员B□非党员C□学生干部D□非学生干部

4.您现在是□专科B□本科C□在读硕士生D□硕士E□在读博士F□博士

5.您本(专)科上的是年制A□2年B□3年C□4年D□5年

6.您本(专)科所学的学科门类是

A□医学B□教育学C□法学D□理学E□文学F□历史G□经济H□管理I□工学J□农学

7.您家庭所在地是A□农村B□乡镇C□县城D□市地级城市E□省城或直辖市

8.您家有60岁以上人口人,正在上学的(包括你自己)有人,常年卧病的有人

9.您是否属于单亲家庭子女A□是B□否

10.您上大学时的学费是元/年,住宿费是是/年,生活及其它费用是是元/年

11.您在校的学业成绩是班级 A□前25%B□中上25%C□中下25%D□最后25%

12.您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是 A□本科及其以上B□专科C□中专、中师、技校或高中D□初中E□小学及以下

13.您父亲的职业是您母亲的职业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人员(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人员(如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人员D□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如经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人员(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人员H□自由职业者I□无业

14.您家庭的年收入是 A□1万元以下B□1~2万元C□2~3万元D□3万元以上

15.您在校期间已经考过 A□大学英语四级证书B□大学英语六级证书C□英语专业四级及以上证书D□计算机二级及以上证书E□HSK八级及以上证书F□雅思、托福、GRE、BEC等G□教师资格证H□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房地产评估师、精算师等)

二、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的因素

16.您本(专科)毕业时的打算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17.您本(专科)毕业后实际上选择的是A□就业B□出国C□读研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18.您毕业离校后多长时间才正式上班

A□毕业后立即上班B□1~2个月C□3~6个月D□7~12个月E□一年以上

19.您本(专科)毕业找工作期间面试次数20.您的求职费用是A□100元以下B□101~1000元C□1001~5000元D□5000元以上

21.您大学毕业前A□接受过高校提供的系统求职训练B□接受过高校提供的零星的求职

训练C□没有接受过求职训练,只是听同学朋友传授一些经验

22.您参加工作的起薪是元/月,第二年的工作收入(包括工资、津贴等所有因工作带

来的收入)是元/月,第三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第四年的工作收入是元/月。

23.您目前就业的地点是A□外省农村B□外省乡镇C□外省县城D□外省市

地级城市E□外省省城或直辖市F□本省农村G□本省乡镇H□本省县城I□

本省市地级城市J□本省省城或直辖市

24.按工作单位性质分,您目前的工作属于A□国有企业B□学校C□私营企业

D□三资企业E□国家机关F□科研单位G□城市集体企业H□乡镇企业

25.您找工作考虑(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

A□个人发展前景B□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C□经济收入和福利待遇D□符合自己

兴趣爱好E□工作单位的声誉F□工作稳定G□工作单位的规模H□工作自由

度I□工作舒适且劳动强度低J □易获得权力和社会资源K□可兼顾亲友关系

26.您目前从事的是(请填写下面选项的代号)

A□专业技术工作(如工程师、会计师、教师、医生、律师等)B□各类技术辅助工作(如

技术员、护士、秘书、出纳等)C□各类行政管理工作D□各类企业管理工作(如经

理、部门经理等)E□各类服务工作(如保安、餐饮服务、销售服务、市场营销等)

F□警察及军人G□工农业一线生产工作H□自由职业I□自主创业

27.您目前从事的工作是A□所学专业B□非所学专业但有相关性C□没有相关性

28.您获得目前这份工作的信息途径是□学校组织的人才洽谈会B□社会组织的人才洽谈会C□专门性的人才招聘信息刊物D□学校提供的企业书面招聘广告

E□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F□网络招聘信息G□职业介绍机构获得的信息

29.您觉影响您就业的因素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工作能力B□工作经历C□学历层次D□学校名气、地位E□所学专业F□

应聘技巧G□学习成绩H□就业信息和机会I□社会关系J□是否党员K□是

否学生干部L□学校往届毕业生的声誉M□性别N□是否拥有就业地户口O□

家庭背景P□学校或教师(对您)的评价Q□送礼买人情R□职业资格证书

S□个人特长

30.您大学毕业到目前换了几次工作A□0次B□1次C□2次D□3次及以上

31.您对自己目前的工作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太满意E□很

不满意

32.您读大学期间是否获得过国家助学贷款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下列问题

三、影响借款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因素

33.您读大学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

34.您与银行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前学校有关领导、老师是否给您个人或者集体讲解过助

学贷款合同条款A□是B□否

36.您借的是 A□生源地助学贷款B□校园地助学贷款

37.您上大学期间A□接受过系统的诚信教育B□偶尔接受诚信教育C□几乎没有

接受过诚信教育

38.为您贷款的银行是 A□农村信用社B□农业银行C□工商银行D国家开发

银行

39.您与贷款银行约定的第一次还款时间是A□毕业前B□毕业后2个月C□毕

业后1年D□毕业后2年E□研究生毕业后2年

40.您必须在毕业后几年偿清贷款 A□6年B□8年C□10年D□4年E□14

41.您们班有名同学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每名同学获得助学贷款的额度一般是元/年

42.您把助学贷款还给A□就读高校B□贷款银行C□代理机构D□没有偿还过

43.助学贷款利息到期前高校是否提醒过您利息到期的具体时间A□是B□否

44.助学贷款利息到期时高校是否告知过您偿还利息的具体办法A□是B□否

45.您是否拖欠过国家助学贷款利息A□是B□否

请选择A答案的同学继续回答些列问题

46.您目前已经拖欠助学贷款利息

47.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的原因是A□收入不高B□偿还太麻烦C□没有人催要

D□惩罚措施不严E□自己经济负担太重F□其它

48.您有了收入之后,支出的优先排序是(请按照重要性排序,尽量涵盖所有选项)A□基本生活开支B□偿还其他借款C□偿还助学贷款D□孝敬父母E□供

弟妹上学F□买房子G□筹备结婚H□为老人治病I□改善自己生活J□其它

49.您觉得偿还利息A□很方便B□很麻烦C□一般D□根本没有偿还渠道

E□没有去偿还过

50.您拖欠助学贷款利息后是否收到过就读高校的催款通知 A□是B□否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5

已经尝试过寻找一份工作但始终没有如愿的您,是否一如往昔般平静,你毕业的理想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你是否感受到压力,又是如何面对的。今天,我们将展开针对未就业毕业生的调查,希望借此全面了解未就业毕业生的生活、心理及思想状况,以期推进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完善未就业毕业生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各项措施。请您按照真实想法如实填写,真诚感谢您的参与!

一、基本信息

姓名: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年龄:________政治面貌:________

毕业院校: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 QQ:________

电子邮箱:_____________

请自愿留下手机:________ 您现在暂(居)住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活基本状况

1、目前您的基本情况是:

A 继续学习再考研(公务员)、B 在家待业 C个人创业 D暂时就业 其他______

2、您现在的主要经济来源是()

A自己打工

B家里资助

C 朋友资助

D 其他途径

3、你目前的月生活费是()

A 500元以下

B500至1000元

C 1000元以上 D、更多

4、你的生活费主要花费在()

A学习资料购置

B基本生活费用

C交通花费

D其他___

三、心理和思想基本状况

1、对待再就业、创业的基本心态是:

A、非常乐观,充满信心

B、比较乐观,前途是光明的 C、感到迷茫,焦虑不安 D、非常悲观,毫无信心

E、无所谓,走一步看一步

2、目前最大压力来自于()

A、家庭

B、自己

C、社会

D、其他___

3、如何缓解未就业带来的压力?()

A、吸烟喝酒 B、找朋友倾诉 C、记日记或写网络日志 D、玩游戏消磨时间 E、闷在家里自我封闭

F、到处闲逛

G、其他_ _ _

4、您曾尝试过哪些就业途径()

A、自主创业 B、打工 C、考公务员 D、考选调生 E、再考研

F、尚未尝试

5、作为一名团员,现在是否还具有团员意识?

A、身为团员,始终以共青团员要求自己

B、能够保持团员青年的先锋作用 C、经常参加团组织的活动和理论学习等

D、以上三项都基本没有

6、作为一名团员青年,现在明确自身的团组织归属?A、具有

B、基本没有,若明确自身团组织归属现在关系在哪级团组织:________________

四、自我再就业职业规划和再就业、创业帮扶需求

1、您认为,造成未就业的自身原因是:

A、大学个人学习和发展计划不周全

B、自身专业学习不扎实

C、自身综合素质不够高、D、个人就业目标太高

其他_____________

2、择业时,您将考虑的前三位的因素是:()

A、工作地点B、薪酬与福利C、个人发展机会 D、专业对口E、工作单位性质及规模 F、工作环境 G、父母的意愿H、自己的性格和兴趣I、工作的稳定性 J、大城市户口

3、目前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象,您觉得主要原因是(最多选三项)?()A、高校扩招,应届毕业生供给过多 B、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C、应届毕业生心态不现实 D、应届毕业生能力所限

E、渠道不通畅

F、单位对应届毕业生有偏见

G、其他___

4、您觉得毕业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A、专业素质 B、心理素质C、社交能力 D、道德素质E、学习能力 F、其他___

5、您个人的再就业职业规划和目标()

A、继续学习考研 B、继续找企业单位工作C、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 D、准备个人创业 E、无任何打算,就这么凑活生活

6、如果您选择再考研,对团组织有什么服务要求()A、提供诸如住宿等一定的生活帮助B、推荐考研学校等帮助 C、学习培训

D、考研信息咨询

E、心理压力疏导

7、求职择业的过程中,您最希望学校为您提供的指导服务是:()

A、就业政策、形势分析

B、求职、面试技巧培训

C、职业礼仪与形象指导 D、具体就业、创业各方面帮扶 E、提供就业信息

F、就业心理咨询 G、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H、其他___

8、您认为自己就业困难的主要因素有(最多选三项):()

A、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不强

B、专业知识成绩和知识储备不够

C、没有工作经验

D、就业信息相对缺乏

E、缺少足够的就业指导

F、无社会背景、社会关系

H、自我推荐能力弱

I、自我定位不够准确

J、性别原因

K、其他___

9、对于自主创业,您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A、没有合适的创业项目

B、自己一人身单力薄

C、没有足够的财力

D、缺乏经验

E、其他___

五、我们本次调查目的是拟建立高校为就业毕业生基层团支部,开展未就业毕业生团员再就业创业管理和服务工作,请就以下问题给予配合:(采访内容可书写在背面)

1、您认为目前未就业毕业生团员的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哪里?(从您的同学角度)

2、对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团支部有什么工作建议?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6

针对日益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近年来,德阳市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为高校毕业生打造就业绿色通道,取得了显著成效。今年,全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据了解,近年为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包括《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和《关于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的实施意见》等。除此之外,我市还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进行重点扶持,及时开展免费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岗位匹配等就业服务,加大人才选拔力度,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据市人才中心主任史峰介绍,通过沟通协调,目前,德阳市有关部门已与二重、东电、东汽三大厂等市属以上企业和市内高职院校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联盟”,加之“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建功立业的积极性大增。

德阳市就业局副局长王晓林介绍:“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剧增,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供大于求的情况而制定的,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学校联手合作、密切配合。”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7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才开始民办高等教育, 虽然起步较晚但成长速度与发展规模惊人。根据教育部近三年的统计数据, 我国民办高校在数量上增加了31 所, 在校生人数增加56.5 万余人, 毕业生人数也在以每年约10 万人的数量增长。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由于社会认可度低、学科结构不均衡、校园文化积淀浅薄、用人单位衡量倾向存在偏差、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就业准备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使得其就业竞争力偏低, 很多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不满意。现有研究对高校毕业就业问题的探讨大都集中于公办院校, 甚至更倾向于重点院校, 而忽视了民办高校毕业生群体。本文正式基于此, 以辽宁省9 所民办高校毕业生为对象, 对其2008-2013 届毕业生进行调查, 以系统分析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人口特征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已基本形成固有的教学与管理模式, 走向发展正轨, 其毕业生也表现出一定的人口特征, 如表1 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 所调查的民办高校毕业生群体均属于由80 后向90 后过度的阶段,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且90 后的独生子女比例普遍低于80 后, 2008 届毕业生的独生子女比例高达70.4%, 到2012 届这一数字降低为63.2%。民办高校毕业生中农村生源的比例明显低于城镇生源比例, 且这一数值无连续上升或下降趋势, 不同毕业年份的数值有所波动, 但波动幅度较小,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我国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现象。

2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2014 年5 月13 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4 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 》显示, 2013 年6月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整体初次就业率为67.4%, 而民办高校的初次就业率仅为44.3%。这说明民办高校的整体就业率要远低于传统公办高校。虽然各地就业主管部门统计的年底就业率及各高校对外公布的就业率均在90%以上, 甚至一些民办高校接近100%, 但公众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要远低于官方公布的数据[1]。导致就业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民办高校的就业评价压力促使就业部门千方百计提升就业率, 因此存在一些虚拟就业;二是就业率统计方法不统一, 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往往包含升学、出国、公务员、参军、人事代理等, 而大众则认为这些应属于未就业。

表2 列出了辽宁省9 所民办高校2008-2013 年毕业生在2014 年3 月至6 月调查期间的就业率和待业率, 总体来看就业率相对较低。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水平与重点高校和普通公立本科高校尚有一定差距。所调查的9 所民办高校2013 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 (73%) 远低于《2014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统计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整体就业率 (91.4%) 。随着毕业时间的推移, 就业率逐步提高, 2008 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2%, 基本完全就业, 暂不就业者的数量为零。此外, 2011 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滑, 同时本届毕业生的读研比例和暂不就业者比例较高, 主要原因是由于毕业后的1-3 年是毕业生继续考研、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的集中时段, 到调查之时, 2011 届毕业生中有继续升学梦想的基本已达成目标, 2010 届毕业生读研比例骤降为1.5%。2011 届毕业生暂不就业者比例较高是因为这些同学在继续准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等考试、等待适合的就业机会或自主创业等。

从上述所统计的就业率可以看出, 在就业或择业观念上, 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毕业生相比缺乏理性, 就业过程中眼高手低、盲目追求高薪和舒适工作环境等问题表现突出。另外,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各民办高校均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联系就业单位、搜集就业信息, 但这只能保证在数据上能够缩小与公办院校之间的差距, 在就业质量和就业渠道上还有很大拓展空间。

3 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本文在以上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重点以毕业生个人为主体, 剖析了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专业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13.4%的学生是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的院校和专业, 而29.5%的学生完全是由家长填报的。在所调查的9 所院校中, 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学生比例高达39.2%, 而工作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生仅占10.6%。另外, 在原因分析时我们发现, 大约33%的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因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服从了校内专业调剂, 甚至约8%的学生在专业志愿填报时并未填写该专业。除此之外, 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方向及其社会需求了解较少, 认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较好的三所学校的学生比例分别仅为17.4%、12.9%和6.8%, 其余均认为就业前景一般或不好, 说明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

3.2 就业心理因素

从调查结果来看, 现在学生均持有积极乐观的就业态度, 只有少数人表示对自己不自信, 对就业竞争持有悲观、消极的心态。在本次调查中, 关于就业心理因素的题项为多项选择, 从选项集中度来看分别为“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急躁心理”、“从众心理”等, 这与开芳[3]的调查结果十分相似, 究其原因可能更多地源自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民办出身”及其对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等, 导致其对自我认知不足, 因而出现自卑和不自信等心理。这说明,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积极面对上面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3.3 家庭因素

学生的家庭因素对其就业具有显著影响。从调查结果来看, 民办高校的学生有70%来自于城镇家庭, 其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普遍优于农村生源学生, 因而能够为其提供物质保障, 甚至能够为就业提供良好平台和帮助。所调查的学生中约有10%的学生的工作直接得益于其父母的社会网络资源, 尤以二三线城市居多, 往往城市规模越小, 其社会关系越复杂、越重要。

3.4 学生个体因素

在调查过程中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 有74.6%的受访学生表示, 在求职过程中个人的学业成绩和所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等并非是应聘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相反, 用人单位会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4 应对措施

4.1 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设置专业及培养计划

在传统专业上民办高校应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专业培养计划的制定上侧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 在专业培养计划上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安排, 体现专业的前瞻性和实效性。

4.2 完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建设

一方面, 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指导》两门课程, 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 通过职业匹配模拟、邀请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讲解就业政策和用人标准等等形式。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同时, 民办高校还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契机, 加强校企合作力度[4], 并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为毕业生就业开辟新的渠道。

4.3 形成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 提升就业指导工作

通过用人单位走访、毕业生访谈、电话或邮件调查等形式与毕业生及其受聘单位进行沟通, 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手资料。还可以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跟踪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联系, 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4 加强学生个人能力和就业素质的培养

民办高校需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特长等量身定制个性培养计划, 不同时期侧重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 厚积薄发, 为毕业生良好就业素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得出如下总结:第一, 应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同层次公办院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且就业质量不高;第二, 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理性, 眼高手低、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第三,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民办出身存在歧视;第四, 90 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与市场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另外, 研究发现专业、就业心理、家庭和学生个体特征均是影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最后, 分别从高校和毕业生个体两方面提出几点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玲.8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J].江苏社会科学, 2012 (3) :45-53.

[2]彭雷.民办高校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 32 (3) :142-144.

[3]开芳.民办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江苏高教, 2014 (1) :137-138.

对于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篇8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目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职高毕业生总体数量不断增加。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否顺利?在职业岗位上纵向发展情况及创业状况怎么样?需要职业学校进行哪些教学改革?等等。为掌据以上情况,我们开展了此次调查。

2.调查对象:长垣县2006--2013年毕业的部分中职生,共涉及8 个专业835名毕业生

3.调查时间:2014年8月至2014年11月。

4.调查方式: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过程中,我们共走访了36家民营企业和8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了835份调查问卷(回收827份)。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渠道

调查结果表明(图1),学校成功推荐就业的占到9.79%,参加企业招聘成功就业的占14.63%,经亲朋介绍就业的占73.52%,自己创业的占8.34%,其他(包括未就业)占5.80%。

2.就业工资待遇

调查表明(如图2),毕业生的工资收入情况受行业、工种、劳动强度、个人职业技能等多方面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827名毕业生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06%,2000--2500元的占10.16%,2500—3000元的占20.19%,3000—3500元的占43.89%,3500以上占23.70%。

3.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3),职高毕业学生受学历限制,在职业生涯纵向发展方面空间有限。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在专业技术等级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受调查的827人中,具有为初级工证书者占42.56%,中级工32.29%,高级工9.43% ,技师0.73%,高级技师为0%,无技能证书者为5.80%。另一方面,他们的职务提升空间有限,大多止步于企业中低级管理人员,进入企业中高层的确属凤毛麟角,受调查毕业生中仅有3名毕业生进入企业高管队伍中。

4.就业方向

调查表明(如图4),农村职高毕业生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寥寥无几。统计显示,民营企业就业比例占到受调查人员的78.84%,受雇于集体企业的占7.50%, 政府机关0.48%,事业单位0.85% ,国有企业1.33%,其他(含创业)占11.00%。

5.职业满意度

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在接受调查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占38.46%,基本对口的占19.23%,毕业生对目前所从事职业满意度较低,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率普遍偏高(一些企业的员工流失率在40%左右),近半数毕业生有过转岗经历。调查结果显示,愿意继续从事目前职业岗位的占40.21%,不愿意但会坚持的占21.56% ,有转岗意向的占38.23%。

6.创业情况

受调查毕业生中,有过创业经历的有86人,其中创业成功的为32人,主要集中在种植和养殖专业。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家庭承包的耕地和政府提供的小额贷款进行创业,资产总额大多在50万元以下。

三、调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1.学生就业意识差,对就业市场状况认识不足。受调查的学生普遍反映,毕业前对就业市场认识模糊,不能正确认识所面对的就业形势,步入职场后发现对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一时难以适应。

2.职前准备不够充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岗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增加了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难度。一些农村职业学校没有很好地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业前对所从事职业的能力要求、岗位规范了解不够,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等都使得毕业生初入职场时难以适应。

3.市场监管不到位

调查中发现,一些民营企业用工不规范,主要表现如:部分经过简单培训的农民工无证上岗,充当了生产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中职生的就业空间。另外,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小型企业中普遍采取生产车间分层承包的模式,企业只为产品负责,车间包工头成了实际的雇主,存在延长劳动时间、拖欠工资等不合理现象。同时,民营企业大都为家族式管理,对员工事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在薪酬和福利待遇方面具有较大随意性。

4.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不强

职高毕业生初入社会既谨小慎微,又野心勃勃,忽视了家庭环境和本地产业优势为自己创业创造的有利条件。一些毕业生凭着激情盲目闯进一个陌生的领域。例如,一名种植专业毕业的一名女生开了一家餐馆,从选址、招聘员工到经营均无成熟的计划,开业后勉强维持半年,亏损10多万元,最后关门了之。

四、建议

1.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课程改革

此次调查表明,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学校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和毕业生认为学校专业课程开设缺乏针对性、理论与实践脱节。建议深化校企合作,让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教材的确定、教学过程、专业实习计划制订等全面参与。强化实习实训,实训课程要占专业课的30%左右,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其操作能力。

2.加强职业指导,规划职业生涯

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顾客观现实,坚持寻求与自身兴趣、性格、能力相符的工作而遭受挫折的情况,应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掌握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及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发展目标进行修正,使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实现职业生涯的纵向发展。

3.跟踪服务,加强就业创业指导

上一篇:企业生产工人的辞职报告下一篇: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领导班子年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