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行为总结

2024-09-05

日常行为总结(通用8篇)

日常行为总结 篇1

一、自尊自爱,注重仪表

1、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

2、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3、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

4、举止文明,不说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不涉足未成年人不宜的活动和场所。

5、爱惜名誉,拾金不昧,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6、注意安全,防火灾、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等。

二、诚实守信,礼貌待人

1、平等待人,与人为善。尊重他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风俗习惯。谦恭礼让,尊老爱幼,帮助残疾人。

2、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回答师长问话要起立,给老师提意见态度要诚恳。

3、同学之间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理解宽容、真诚相待、正常交往,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不戏弄他人,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

4、使用礼貌用语,讲话注意场合,态度友善,要讲普通话。接受或递送物品时要起立并用双手。

5、未经允许不进入他人房间、不动用他人物品、不看他人信件和日记。

6、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妨碍他人要道歉。

7、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答应他人的事要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借他人钱要及时归还。不说谎,不骗人,不弄虚作假,知错就改。

8、上、下课时起立向老师致敬,下课时,请老师先行。

三、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1、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2、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见解。

3、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按照完成作业,考试不作弊。

4、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其他活动,遵守活动的要求和规定。

5、认真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优美。不在教室和校园内追逐打闹喧哗,维护学校良好秩序。

6、爱护校舍和公物,不在黑板、墙壁、课桌、布告栏等处乱涂改刻画。借用公物要按时归还,损坏东西要赔偿。

7、遵守宿舍和食堂的制度,爱惜粮食,节约水电,服从管理。

8、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不自卑,不嫉妒,不偏激,不背后说人坏话,保持心理健康。

四、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1、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

2、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

3、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

4、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

5、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

6、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

7、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

8、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五、严于律己,遵守公德

1、遵守国家法律,不做法律禁止的事。

2、遵守交通法规,不闯红灯,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跨越隔离栏。

3、遵守公共秩序,乘公共交通工具主动购票,给老、幼、病、残、孕及师长让座,不争抢座位。

4、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动物和生态环境。

5、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不参加各种名目的非法组织,不参加非法活动。

6、公共场所不喧哗,瞻仰烈士陵园等相关场所保持肃穆。

7、观看演出和比赛,不起哄滋扰,做文明观众。

8、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要进行劝阻,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告。

9、不准擅自下河洗澡、汛期淌水、乘坐无证渡船;

10、不准玩水、玩电、玩烟花爆竹、化学药品等危险品;

11、不准在电线上晾晒衣物或在有潜在危险的施工场所附近玩耍;

12、不准骑飞车、骑英雄车;

13、不准乘坐超载车、船,尾追车辆或上高速公路;

14、不准饮用不卫生的食品、饮料或陌生人提供的食物;

15、不准攀爬门窗、篮球架、围墙、护栏等设施;

16、不准在寝室内点蜡烛、蚊香等,不准进入异性宿舍;

17、不准购买并携带凶器进校园;

18、不准在课间(余)舞棍弄棒、打架相骂;

19、不准在楼道内推搡、拥挤;

20、不准在放学后逗留、玩耍、不及时回家;

21、不准擅自组织野炊及各种形式的春游或秋游;

22、不准纠集校外人员来校园滋事、扰乱秩序;

23、不准破坏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场所卫生;

24、不准酗酒、赌博、抽烟、吸食毒品;

25、不准成立或参与非法组织、封建迷信、伪气功活动;

日常行为总结 篇2

一、提出具体要求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目的是要求学生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不能提得太高、太笼统、太抽象,但必须提出具体要求。要求愈明确具体,学生易学易行,就愈易于达到行为训练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上课铃响后不能马上静下来,为了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可以编一些儿歌:“上课铃声响,小朋友们要坐好,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运用课堂口令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如学生上课时坐得歪歪斜斜的,教师说声“一二三”,学生马上齐答“要坐端”。这样一提醒既端正了坐姿,又集中了注意力。学生东张西望时,教师说“小眼睛”,学生马上回答“看黑板”。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行动指导。如读写姿势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面一尺,胸口离桌子边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走路学会靠右行;课堂上专心听讲,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在集中场合,要求学生做到三个字:“静”“齐”“快”;做操,要求学生的动作整齐规范,显示出学生强烈的整体意识和蓬勃的朝气;运用检查、比赛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梳头,这些自己能做的事让学生学会自己做。通过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来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顺应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常监督,多表扬

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始阶段,对道德判断完成从外部接受转向现成规则,这一阶段称为强制性阶段。教师要通过经常性的督促检查, 使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养成自觉的习惯。表扬是对学生好的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它能促进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行为越来越好。教师对学生已养成或开始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常加以表扬,会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是正确的,因而学生就会高高兴兴地继续保留这种习惯,时间一长,学生自然而然地拥有了一种好习惯。

三、内容系列化

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要遵循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注重学生年龄差异,制订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教师可制定不同的教育要求: 低年级养成期教育,着重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如学习、生活、劳动的习惯和基础文明方面的基础训练;中年级注意转折期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集体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的训练, 并在基础文明的要求上提高一步;高年级注意少年理想启蒙教育,一方面巩固低中年级的行为要求,另一方面根据高年级的生活和理想实际,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方面的锻炼。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就能使行为训练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四、形式多样化

行为训练需要严格, 也需要重复进行, 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 训练形式 单一 ,总是老一 套 ,学生就会 感到枯燥 乏味,容易厌倦。为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行为训练和指导,形式应该多样化,并采取灵活的方法,把行为训练和班队 活动、社会活 动结合起 来 ,通过游戏 、劳动、文化 娱乐活动 、各种服务 性活动和公 益性活动 等 ,激发、加深 学生的兴 趣和生活 体验进行行为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教师要天天提,课课提。在晨会中,对学生做具体要求,在少先队活动中开展有关辅导活动或举行有关的主题队,在课余针对实际进行个别教育和指导。

五、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 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学校需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总之,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只要教育者有爱心、耐心和恒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就一定能掌握这其中的教育艺术。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 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 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摘要: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行为就有可能成为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研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确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结合学校实际案例分析,使养成教育真正变成学生的内在需要,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

日常行为理论研究 篇3

关键词:日常行为;理性选择;防卫空间;情境预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2—0092—03

一、日常行为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随着“风险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我们觉得这个社会越来越不安全,随时都有被害的风险。事实是否如此呢?早在1978年,欣德朗(Hindelang)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研究认为,被害风险的差异与不同的生活方式有关,这种日常的活动既包括职业活动(上班、上学、家务等),也包括娱乐活动。他们认为年幼者、男性、未婚者、穷人、黑人具有更高的被害风险,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离家活动倾向,尤其在晚上的时候,出门参加公共活动的倾向较强,与有可能成为罪犯的人接触的倾向较强。因此,这些人的财产和人身受到犯罪侵害的风险增大。

科恩(Cohen)和费尔森(Felson)进一步指出,现代社会的某些变化为带有动机的犯罪人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犯罪机会。这些变化包括人口的流动、家庭的解组、妇女劳动参与率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不以家庭为中心以及家庭中容易挪动的家用电器的增多等。与此同时,社会的管理相对滞后,社会的控制力不足。犯罪的发生需要满足三个要素:有预谋的犯罪分子、有合适的标的、缺乏有效的监控。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不会导致犯罪的发生。所以由于可被侵害的犯罪目标的增加和有能力的保卫者的缺少,犯罪率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

二、与日常行为理论相关的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的发展,源于贝卡利亚提出的人类选择。该理论假定所有的犯罪都是带有目的的,犯罪人具有获利的故意。但是这种选择会受到有限的时间、认知能力和信息的限制。理性选择理论强调,分析犯罪人的选择,必须就个别犯罪类型加以讨论,而且把犯罪过程切割为不同阶段加以分析,而不是只分析笼统的犯罪事件。犯罪事件和犯罪性格共同决定了犯罪的发生。有些人本来具有高度犯罪危险性,但可能因为缺乏犯罪机会而终生不会犯法;有些人一向奉公守法,是犯罪的低危人群,但遇到引诱或机会,也可能犯罪。因此,决定犯罪的并不总是理性的或深思熟虑的。犯罪人是根据被害目标的情况进行选择的。例如,盗窃犯会进入连着三间没人的中间那间房子,因为这间房子没有邻居的监视,犯罪风险大大降低。

(二) 社会控制论

一个人进入到一个环境中,他所受到的诱惑和约束是不一样的。面对同一个环境,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巨大的诱惑和很少的约束,对有的人来说就是很少的诱惑,对有的人来说就是既有诱惑又有很大的约束。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就会犯罪。该理论的出发点是:犯罪行为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意志以外的强制产生的。那如何使一个人不犯罪,根据费尔森的观点就是不要迈出最初的那步。例如:(1)一个年轻人和他的朋友们喝了很多酒;(2)他喝高了,仍继续喝;(3)他抽了一些大麻,更加兴奋了;(4)他们中的一些人实施了入室盗窃。

假如这个年轻人最初没有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酒,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的入室盗窃。因此,如果要远离犯罪,那么从开始就不要进入那个犯罪环境。

而不迈出最初那步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天生的,是从父母和老师那学来的。我们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学会了如何抵制诱惑,如何避免斗殴、毒品和盗窃等。但是一旦自我控制遭到削弱,人们就会屈从犯罪的诱惑,从而卷入并不断实施违法犯罪。

(三)社会解组论

社会解组理论最早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的同心圆学说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的学说,后来由美国社会学家默顿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该理论认为,社会是依赖人们彼此交流和影响来达到社会控制的,一旦缺乏交流和影响,就会出现社会规范内在化机制的失效,由此导致社会的解组,引起犯罪的发生。贫穷、家庭破碎、频繁的居民迁徙是犯罪高发区域的特性,这种特性导致了陌生、邻里之间缺少联系。由此导致了邻里中犯罪和暴力行为的激增,而较高的犯罪率和暴力行为的发生率促进了社区的瓦解,因为该社区中守法的居民尽可能搬出去了。

三、日常行为理论的适用范围

(一)国外的研究情况

1.盗窃罪。班尼特通过研究发现,日常行为理论不能解释杀人罪犯罪率的变化,因为杀人罪既不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不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而盗窃罪犯罪率的变化与日常行为理论具有关联,并只与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不依赖于当时的经济增长率。他还发现当社会达到高度发展水平的“临界点”后,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会带来更多的盗窃,可能是因为合适的社会机制抵消了犯罪数量的增长。

2.暴力犯罪。所有的暴力犯罪都是有目標的。概括来说包含三种:一是满足自身的要求;二是恢复他所理解的正义;三是保护自己的形象或身份。例如,在一个抢劫案中,罪犯抢钱是为了满足自身对金钱的要求;一旦你可能认出他了,他杀人灭口则是他对自身身份和形象的保护;而如果他劫富济贫,则是在实现他所认为的正义。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曹立群和Maume研究抢劫(1993年),Maume研究强奸(1989)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检验并支持了日常行为理论。

3.青少年犯罪。职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很多的工作都需要高学历或者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因此,精力充沛的青少年所获得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由于更多的妇女参加工作使得青少年失去了监管。这不但增加了青少年参与犯罪的风险,而且也增加了青少年被害的风险。失去监管的青少年,又找不到工作,所以他们在街头无所事事,从事着一些犯罪活动。从理论上说,学校可以代替家庭行使控制犯罪和保护青少年的职能。但是事实上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为这相当于把所有问题都集中起来了,在一个地方同时爆发。

4.白领犯罪。“白领犯罪”是由萨瑟兰(Sutherland)最初提出来的。根据萨瑟兰的观点,白领犯罪是富有的人们在商业上和工业活动中利用其职位进行的谋取私利的违法行为。由于受到侵害的一方更关心的是恢复他们的损失,所以犯罪人只是受到民事的追究,并没有受到刑事的惩罚。但他们所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巨大的。白领犯罪造成的金额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对社会关系的损害却较小。白领犯罪破坏了信任原则,引起了大规模的社会解组。其他犯罪对社会制度或社会组织的影响相对而言要小得多。白领犯罪通常表现为四种类型:一是通过非法交易金钱、物品或者其他资源来损害他人利益;二是滥用权力,误导他人;三是运用自身特殊的身份操纵他人;四是使他人的健康和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因此,要遏制这类犯罪,就必须用刑罚手段严惩这些不正当的商业行为。

另外,诈骗犯罪、酒驾问题和重复被害问题也可以用日常行为理论解释原因。

(二)国内的研究情况

通过查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网等,搜到一篇文章——《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自行车盗窃被害的应用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数据》。这篇文章是天津市城市犯罪防控研究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该研究应用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当代中国自行车盗窃受害的风险和防御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集中于对家庭以及社区层面对目标吸引力、防御力以及暴露于潜在盗窃空间的可能性几方面情况的评估。总体来说,实证检验的结果与理论假定是一致的。住房类型、成年家庭成员数量、社区贫困程度以及社区违法犯罪情况都与当代中国城市自行车被盗风险存在着显著的关系。具体结论包括:(1)相对于居住在公寓中的居民而言,居住在连排房子中的居民经历自行车被盗的可能性较小。(2)家庭中的成年成员越多,自行车被盗的风险越低。(3)社区贫困层面对于自行车在家被盗的风险具有显著的正效应。(4)与潜在犯罪者的接近程度与自行车被盗风险相关。

实证检验也出现了一个与理论假定不一致的情况,即家庭收入与自行车被盗呈负相关关系。对于这个问题从逻辑上可以给出的解释是,收入高的家庭可选择的保护自行车的方式也更多一些。可以选择的保护方式更多,增强了其防御力。

四、基于日常行为理论的犯罪预防

根据日常行为理论的观点,犯罪行为是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下的事件。有动机、有能力的犯罪人可以是任何一个普通人,为了任何理由从事犯罪活动。因此,要预防犯罪的发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遏制犯罪发生的条件。在大多数时候,有能力的监护人也不总是警察和保安人员,最可能防止犯罪的常常是邻居、亲友、旁观者,或是被当做犯罪目标的物主。而通过改变人们的居住环境,就可以提高人们的监护能力。

(一)防卫空间论

J·雅各布(Jane Jacobs)是第一位提出通过环境设计可以影响安全感的学者。她在其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认为,最安全的地方是居民可以自然监视的区域。例如,通过窗户居民可以看得到发生活动的大街是安全的。那些由于街道太宽而导致居民看不到街对面闲逛者的街道是不安全的。她认为,从减少犯罪角度来说,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应该明显地区分开来,公共空间应安排在交通集中的地方。人越多,观望的强度越大,控制犯罪的能力也就越强。

纽曼(Newman)扩展了雅各布的想法,并建设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可防卫空间理论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要素:监视、领域、环境印象和周围环境。

1.监视。纽曼主张合理安置窗户的位置与大小,以一种自然的、连续不断的方式使居民查看居住环境或监视陌生者的活動,使潜在的犯罪分子能感受作案的风险。

2.领域。纽曼把住房分为独户型、走道型和高层住宅。各自有着不同的由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转换关系。其中,独户型住宅从屋前草坪到后院几乎不存在公共领域,居民对自己住宅的控制能力最强。因而给潜在的犯罪分子以极明显的心理暗示和心理压力。高层住宅楼里楼外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面积的公共或半公共领域,居民的控制力最弱,也最易形成犯罪目标。纽曼主张将过大的社区划分为几个迷你社区。社区内设有一定数量的封闭街道,减少外来车辆的来往并促使居民互相了解。此外,纽曼强调运用象征性的或实际性的景观障碍强化领域标识,产生易被感知的“领土感化力”,激起居民的物主所有权感。

3.环境印象。环境衰败与犯罪有着紧密联系,破败的环境吸引更多的犯罪。同时,人们对环境的认同感也下降,更不愿去维护社区环境。因此,要维护好社区环境,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

4.周围环境。指强调居住区应建在城市中安全的地带,远离酒吧、娱乐场所等犯罪高发地区。

某一区域如果具备了这四个要素,就意味着在这一区域内实施犯罪行为不易成功,并且要冒很大的风险,而区域内的合法居住者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被害。“防卫空间”的概念提出之后,一系列相关的程序和技术的实施与应用也在西方国家受到重视,并在预防犯罪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包括:在英国,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符合“防卫空间”的标准;通过改善街头照明,震慑犯罪,增强人们对本地区的观察能力和监视能力;组织社区居民参加各种联谊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加参与社区防范的积极性;增设监控设施和人员,及时发现犯罪、制止犯罪;安装安全门、锁、窗,制造犯罪障碍等。

(二)情境预防理论

情境犯罪预防最初来源于环境预防犯罪观,通过减少犯罪机会来预防犯罪。克拉克将目前为止所使用并且有效的十二种情境犯罪预防措施归为三组,即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具体来说包括:

1.增大犯罪代价的措施。(1)目标加固。如对小汽车增设防盗警报装置,银行增设防盗玻璃等;(2)出入限制。如围以栅栏的庭院,出入某个工厂企业或机构进行身份登记等;(3)转移犯罪人。如采取措施迫使犯罪人离开潜在的犯罪目标,把酒吧限定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等;(4)限制促进犯罪的手段。如枪支管制,信用卡照片等。

2.增加犯罪风险的措施。(1)出入口检查。如机场行李检查,自动验票大门等;(2)正式监视。如安全警卫,高速公路上的摄像头等;(3)雇员的监视。如超市员工,闭路电视系统等;(4)自然监视。如街道照明,邻里守望计划等。

3.减少犯罪收益的措施。(1)目标消除。如将钱等贵重物品存入银行;(2)财物标志。如财产标记,办理汽车执照等;(3)消除诱因。如提醒不要佩戴贵重金银首饰,不要穿着暴露等;(4)制定规则。如个人所得税申报。

日常行为理论最大的特色是指出了“缺少某些条件,犯罪才会发生”,不同于其他理论重视分析“有了某些条件,犯罪才会发生”。因此,情境预防的目的在于弥补缺失的条件,避免犯罪的发生。

五、总结

由于当代社会生活的组织结构产生越来越多的无人际直接接触的犯罪行为,所以很多学者觉得日常行为理论已经失去了影响力。但是犯罪的发生总是有一定条件的,不是随意的,并且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所以,相信日常行为理论仍将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犯罪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明琪.城市犯罪预防与“防卫空间”理念[J].公安大学学报,2001,(3).

[2]张乐宁.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和日常行为理论对自行车盗窃被害的应用研究——基于天津的调查数据[J].罗瑞芳,译.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1,(3).

[3]沃尔德,伯纳德,斯奈普斯.理论犯罪学[M].方鹏,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12.

[4]曹立群,周愫娴.犯罪学理论与实证[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7:5.

[5]休斯.解读犯罪预防——社会控制、风险与后现代[M].刘晓梅,刘志松,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3.

[6]萨瑟兰,克雷西,卢肯比尔.犯罪学原理:第11版[M].吴宗宪,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9.

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专题总结 篇4

塘边小学 施冬梅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这个角度来看也是如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的意识到初中阶段是人的成长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初一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作为担负“万丈高楼平地起”的铺路人,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一系列的良好习惯?我认为,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突破口,有助于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起始年级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起始年级学生学习行为又同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对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工作实践中,我把学生的习惯分为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我根据起始年级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在培养学生这两种习惯时,注意符合他们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注意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对具体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带动生活习惯的养成,促进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

1.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很欣赏的一句话: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只有学习成功,生命才会成功。所以要注重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首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在训练学生上课发言举手时,告诉学生为什么上课发言要先举手,再进行示范练习,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并且阐明举左手的宜处,即不影响上课记笔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课前准备也是经过多次示范,才达到很标准的程度。注意了良好习惯形成后的巩固。这是一项重要环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对技能的形成会产生遗忘,因此反复抓,抓反复,成为老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在这一阶段,多以强化,表扬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得到了及时提醒,督促和大量系统的训练,使之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

2.生活习惯的培养 我在抓班级建设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习惯,如培养学生认真做值日,时间观念,团结合作观念,理财观念,平时对师长、朋友的态度,甚至包括他们的坐姿或书写习惯等等。就认真做值日来说,把对待值日的态度与一个人做事的责任感联系起来,曾就值日问题召开过主题班会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培养时间观念说,首先是老师无论做什么事,都准时,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跟着做,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身教重于言教吧。久而久之,学生的时间观念也就变强了。也正因为如此,“赢得时间的人就会赢得一切”成了班级所有学生珍惜时间的动力。又如,坐姿及书写习惯,这是起始年级学生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习惯。因为他们对学生自制能力及稳定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对师长的礼仪上更是花了不少的心思,我认为,作为一名学生,首先应该爱自己的长辈,爱自己的班级体。否则爱祖国,为人类做贡献就是一句空话。班主任善于抓“生活习惯”的培养,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为班风班貌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促进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应逐步内化,使之成为稳定的学习品质,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只要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度重视,从小行为入手,从低年级开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一定能养成。因此,新生入学,我都把抓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作为班风班貌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定型性的行为,就会变为人的一种自然需要,变成一种自动化的动作和行为.我深感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班貌的班集体,一定具有凝聚力,吸引力,一定会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习惯养成的环境氛围。我就是通过抓学习习惯与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使我班的班风班貌得了整体发展,每位学生都能把班集体的荣誉与自己的行为紧密结合,都想为集体争光。因此,学生不但成绩和学习习惯好,而且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各种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班级体有较强的凝聚力。由此可知,作为一个班集体,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生活习惯的培养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日常行为总结 篇5

许燕燕

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养成教育在整个小学德育工作中处于“基础”的地位,具有明显的特点,可以这么说,中小学德育是从抓养成教育开始的,从培养一系列的具体行为习惯着手的。小学奠基工程如何,对于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

一、重视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极其重要的教育因素,具有导向、激励、传递文化信息、审美、娱乐及教育人等功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的熏陶、感染作用。

如何优化环境,增强育人功能:

1.化班级环境

良好的班集体犹如一个大熔炉,能把生铁炼成钢。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每个教室的布置,有队角、好人好事栏、行为规范栏、图书栏等等。充分利用教室的四周,教育学生,随时随刻让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

2.严格班纪班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严格的班纪班规,是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的保证。“一日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五项评比” „„有规范的检查奖罚制度,有力地染了教育气氛,充实了学生的内心世界。

3.人际关系

校园人际是学校的领导、老师、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的。大家互相理解、团结协助、平等相处,能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近几年来,我校教师转变了“育人”观,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师生关系十分融洽。

二、运用多种手段,唤醒学生的养成意识。

儿童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唤起学生的习惯养意识,使

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自觉地纳入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等要求上来,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心理习惯等。

1.理教育。

知、情、意、行是道德教育界的四个重要层次,而“知”是最基本的。任何一种道德现象,只有当学生对它产生了正确的认识后,才有可能内化为情感和思想,外化为行为和习惯。因此,当对学生提出一种行为习惯的要求时教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今,小学生身边的零用钱较多,有此学生不知道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这些钱,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如有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可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书或学习用品。通过对比,学生就能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不乱吃零食的意义,从而很乐意地、主动地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良好地习惯。

2.层教育。

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儿童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

3.式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会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的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精神。

4.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小学生模仿性能强,为学生树立榜样,是行为规范训练的有效形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经常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什么“毛泽东尊敬老师”、“雷锋‘听’电影” „„树立学身边的典型,从身边的人学起,树立榜样的作用,在学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和印象。教师本人的行为素养对学生行为养成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崇高的、最伟大的人。教师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同时从学生中树立榜样,在学生中评选出“文明标兵”、“礼仪之星”等等,从身边的人和事,从集体当中受到教育,产生了“我也能行”的感受,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三、丰富活动内容形式,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来潜移默化的渗透、熏陶,以达到强化、巩固的效果。

1.科渗透

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强调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做到“在全部教学活到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我也是按《纲要》中提出的去做的。

一是重视每天的“晨间教育”。晨间教育是在每天早操结束后的三、五分钟内进行的。我对前天的班级情况小结,进行表扬批评;或是讲个故事、或是让同学们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是重视每周一次的班队活动。班队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深受学生的喜爱。

2.教于乐

(1)讲故事,明道理

许多传统美德故事代代相传,众口皆碑,学生也爱听。采用各种故事时学生进持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不失为一种好形式。我利用图书室中的各类日常行为规范、传统美德之类的书籍,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比赛。同时对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也可以通过讲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启迪。

(2)设情境,辨是非

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思动态,总结教育行失,我十分重视信息反馈工作,创设各种情境,对学生进行测试、教育,帮助学生明辨是非。

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化,使每位学生明确,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实际上是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定出方圆让学生养成规矩。

日常行为总结 篇6

蒋秋萍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人做人,并从做人的基础上成长为各种人才。“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

我班针对学生实际、学校实际,在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和研究。现就结合我们的探索和实践,就如何有效地开展小学生行为规范的教育,谈一些粗浅之见,不当之处,望斧正。

一、建制立规,使《规范》具体化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虽然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为此,我们首先根据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贯彻落实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具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使学生以各项制度要求来指导自己言行,促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我们采用讨论、主题班会等方式向学生逐条予以讲解,不仅使学生明确《规范》中蕴含的道理,而且明确每项《制度》中规定的具体要求,从而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二、创设健康氛围,激发学生内在需要

根据心理学研究结果和教育实践经验,创设一种愉快活泼、和谐协作、积极向上的教育气氛,以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的人际关系,是有效实施内化的基础和前提。在这积极向健康向上的气氛中学生会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从而规范自已行为,自觉按《规范》的要求去做。

三、检查督促,引导学生自觉锻炼

好的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主要是因为人的道德形成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停滞的过程。由于外界的影响或是意志薄弱,在“转化”“形成”过程中,时时会出现“旧病复发”、“失范的情况”,这就需要强化检查督促,引导学生自觉锻炼方可化铁成钢,逐步增强自我控制的力量,形成好的习惯,从而使其一种品德最终成为自已性格的一部分。我们在探索实践中,主要通过:量化评估、自查自纠法、值勤检查督促改正法等来引导学生走上自觉锻炼之路。

四、齐抓共管,发挥教育合力作用

一个人的成长是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分不开的。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德育队伍显然是不够的。学校不是世外桃园,不可能不受社会的影响,校外德育无人抓,德育工作就成了一句空话。“学校的40分钟的教育抵不上家长一句话,抵不上社会一分钟”说的正是此理。动用社会力量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是对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补充和完善,树立大德育观念,发挥大环境作用,学校就主动出击,与家庭、社会开展共育活动,以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和实效性。

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各方教育力量的育人作用。学校的教育力量既包括学校本身的硬、软环境,还包括德育队伍。

另一方面,重视发挥德育基地作用,充分挖掘丰裕的社会德育资源,建立德育基地,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与法制教育等内容的法律知识讲座等。每次活动都做到精心安排,寓教于乐,并有效地将学《规范》、守《规范》贯穿其中,使我们的德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

第三,充分发挥家长、家庭的教育作用,我们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方式组织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沟通家校教育信息。既要求家长用自身的良好行为熏陶学生,又要求与学校积极配合,做好学生在家时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和训练的督促工作,及时纠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在待人处事、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存在的不良行为,当好家庭老师。这样也有效地弥补学校教育在假期中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空白”地带。

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作为一项德育工作中的系统工程的构建,我们的德育工作一直处于较好的状态,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素质的深度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真正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

日常行为总结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7-2009年到我院儿童发育行为门诊就诊的儿童215例, 其中男168例, 女47例;年龄3~12岁。排除韦氏智测结果低于75分的儿童。

1.2 方法

对儿童主要抚养人进行调查, 自制调查表, 由家长填写, 共调查215例儿童, 回收215份, 回收率为100.0%。

2 结 果

经调查, 儿童日常不良行为问题有任性娇气81例 (37.7%) , 依赖性重76例 (35.3%) , 逆反性行为65例 (30.2%) , 爱哭闹、乱发脾气54例 (25.1%) , 进食问题47例 (21.9%) 。

3 讨 论

3.1 原因分析

3.1.1 任性娇气:

任性娇气是现在独生子女最常见性格问题, 社会家庭生活中经济和物质条件的改善, 现代的儿童成为家庭三代人的焦点, 爷爷奶奶的宠爱, 父母的疼爱, 使孩子成了家庭的小皇帝, 为所欲为, 无耐性, 经常发脾气, 而家长经常任由地尽于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态度[2]。所以孩子的任性娇气习惯的养成和家长的平时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3.1.2 依赖性:

现在的生活条件特别优越, 孩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 生活上有什么要求家长经常不分原则就给予满足, 这样孩子总是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 但一离开家里到社会集体去生活的时候, 就表现出依赖性强、独立能力特别差, 往往遇到问题就不知所措, 承受能力特别差。

3.1.3 逆反性行为:

儿童表现出行为放纵, 不听家长的指挥, 让他干的事他不干, 不要他做的事偏偏去做, 专门比较好动, 经常搞些小动作, 有时爱夸张自己的行为, 专门搞破坏, 攻击性强, 并以此洋洋得意, 常以自己的反常举止引起大人的注意[3,3]。

3.1.4 爱哭闹、乱发脾气:

表现为情绪波动大, 经常不论场合无理取闹, 占有欲强, 脾气古怪, 有一点不顺心就大哭大闹, 常以哭闹和发脾气引起父母心烦而满足他的不合理要求。

3.1.5 进食问题:

现在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家庭对孩子的营养供应非常丰富, 而好多儿童在良好的条件中养成好多不良进食习惯, 如挑食、偏食、厌食和暴食等, 对正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儿童来说, 对身体健康和发育影响较大。

3.2 教育孩子常用的三个原则

3.2.1 奖励良性行为:

父母要经常注意在各种场合奖励孩子好的行为, 孩子良好的行为得到大人的肯定时, 这样的行为就会经常出现, 也叫做良性行为得到了“正性化”。同样, 当被奖励的行为不再被奖励时则该行为会消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灵活掌握好奖励的办法, 正确合理的选择奖励形式, 奖励的方式有社会奖励、活动奖励和物质奖励, 其中社会奖励对于加强儿童的行为特别有效, 包括微笑、拥抱、拍肩、亲吻、口头表扬、目光接触等。注意要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就给予奖励才有效。有时孩子在未行动前就想得到某些物质奖励时, 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发生良好行为时给予奖励, 且给予物质奖励和活动奖励同时要给予社会奖励。

3.2.2 不要无意中奖励不良行为:

当你无意中奖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时, 那种行为会被强化, 并且以后此类行为会经常出现。这可能是父母在教养中最容易犯的错误。例如孩子的任性就明显是因为父母无意中奖励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所致的后果, 平时哭闹, 让家长心烦意乱, 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 父母没办法最终让步答应孩子并不非常合理的要求, 这样久而久之, 日常生活中孩子就养成了任性爱哭闹发脾气的性格。所以家长要注意平时的处事方式。

3.2.3 惩罚某些不良行为:

父母有时需要用些温和的惩罚来减小和消除孩子的某种不良的不可接受的或危险的行为。在教养中, 正确地应用温和的惩罚对帮助孩子是非常有效的。避免打骂和严厉态度、暴力或放任和溺爱两种极端的方式, 这样只能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3.3 建立良好的沟通促进有效地教养

3.3.1 父母的目标必须一致:

父母的角色非常重要, 在孩子面前要维护家长权威的形象。父母之间要保持良好的沟通, 并对孩子的问题要达到共同认识, 孩子何种行为是可取的, 何种行为需要改正和消除的。父母对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问题达到共识后, 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有效, 如果父母双方对待孩子的问题意见不一致, 孩子就会不知所措而困惑, 并由此产生不良行为[4]。

3.3.2 父母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当今的社会生活节律快, 人们的工作时间忙碌, 家长在家的时间少, 和孩子共处有限, 这对教育孩子不利。父母应当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孩子, 经常利用一些空闲时间组织家庭户外活动, 在家里和孩子分享作游戏和看电视的乐趣等。尽可能多些和孩子交流和沟通, 以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理解, 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爱好, 认知孩子的能力极限, 教给孩子适应环境和承受挫折的技能。同时让孩子明白哪些是父母喜欢的, 而哪些是父母不接受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爱, 同时需要纪律的约束。只要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才会更好管教孩子。

3.3.3 给孩子下达有效地指令:

孩子对自己父母的指令不予理睬, 这经常是因为父母未能给出清楚明确的指令, 父母下达有效命令的原则有:靠近孩子、面部表情严肃、叫孩子有名字、保持目光接触、用坚定的语气、下达直接简单而明确的指令。

3.4 增进孩子良好行为的方式

3.4.1 鼓励良好的行为替代不良行为:

平时经常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口头表扬以及充满爱意地抚摸孩子的头或肩, 都会加强孩子良好的行为, 奖励良好的替代行为叫做替代行为强化, 如孩子经常在吃饭前要零食吃, 而父母不满足其要求就发脾气, 但下一回你拒绝了他, 他表现不哭, 就给予表扬, 以后就再不会因为这样的问题而发脾气了。

3.4.2 应用故意忽视:

所说的故意忽视是指将注意力从孩子的不良行为上移开。当孩子发脾气时, 你转移对孩子的所有的注意, 拒绝与他目光接触, 假装专注其于他的东西或离开房间, 直到孩子的不良行为终止时才给予大量的注意。

3.4.3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

诱导孩子形成父母所期望的良好行为, 首先父母要树立良好的榜样, 因为父母平时的行为举止都无形中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儿童发育尚未成熟, 易于接受新的事物同时缺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就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会他简单易理解的分别真伪善恶的行为, 学习良好的行为, 做一个懂礼貌、热心、诚实精明的好孩子。

总之, 父母在处理孩子日常行为问题时要科学化, 选择合理有效地办法来管教孩子是非常重要的。要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付出更多的精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让社会上无数的家长为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树立起良好的行为作风, 为我们的孩子创造更绚丽辉煌的明天而打好基础[5]。

参考文献

[1]Clark L.SOS!救助父母[M].姚梅林, 姚枫林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Greene Ross W.如何引导暴躁的孩子[M].张静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2.

[3]马莉萍, 孙艳萍.余姚市450名4-7岁儿童心理行为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2, 10 (5) :343-344.

[3]丁文英.305名学龄儿童心理行为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0 (10) :1259.

[4]曲江明.浅谈托幼机构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管理模式[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5, 20 (11) :1308-1309.

日常行为总结 篇8

医师缺陷积分制指导思想

以科学管理为主、人文关怀为辅,采取黄牌警告、红牌罚下,在不触及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医师不良行为发生并立即得到整改。

制定计分规则

包括医疗质量及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医疗文书书写质量与管理、合理用药三大款49条。按积分规则计分,每位医师设定年度内积分上限为20分,年度内,医师缺陷积分不满20分,积分自动清零,在下一年度重新积分;年度内积20分、接受医院处理后重新积分。

处罚办法

完善的规则必需有相配套的罚则来保障落实。我院分别采取通报批评、取消评优评先资格、科内待岗、下岗、留院查看、除名等警告方式。制度执行过程中显示,临床医师高度关注个人计分原因及积分情况,已潜意识形成一种无形化的约束力量指导日常医疗行为。

日常工作实施办法

构建完整的医师不良行为监控网络是执行制度的基础。通过医院质量及安全专项考核、电子信息监测系统、人工排查、红黄条警示等,形成全方面监控体系,保证医院每位医师的医疗行为都在监控之列。

开展日常多种形式的考核检查,同时指导临床医师对医院一系列质量与安全制度理解及落实。①成立了“6321”专项活动方案,即6个医疗核心制度记录本,3个病历首次记录、2个不及时、1个合理用药,每周开展两次专项活动检查,检查结果计医师缺陷积分,同时根据活动方案,评出前后各三个科室予以奖惩。②利用网络平台,每天监控电子病历书写情况,检查结果通过网络反馈给科主任及责任医师限期整改。每月评出最差的三名医师全院通报批评并计医师缺陷积分。通过此项工作,目前电子病历书写及时性已得到根本保证。③抽调总住院医师每周开展检查。制定檢查重点,针对重点科室、重点人群专项检查,利用PDCS循环工具,达到持续改进效果,逐人逐项消灭医师不良行为。④成立医院周五考核小组,由主管院领导任组长,质量控制人员参与对全院各临床、医技科室开展全方位、综合质量大考核。考核内容覆盖整个医师缺陷积分内容。此项活动坚持时间长、周期久、为各科室所重视,通过周五考核,主动发现问题、各科室反馈问题。细节问题现场整改、重大问题通报批评、系统性问题上报医院综合质量管理办公室讨论制定整改措施。

持续改进

上一篇:阳城法院举办陪审员培训班下一篇:会议组织形式与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