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2024-08-14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精选8篇)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1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农业科技水平和农民收入增长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学者都对此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在本文中,笔者从多方面对农业科技进步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借助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农民收入

一、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科技改变了传统的农业,新的农业经营方与生产方式出现,农产品结构更加科学,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的生产力显著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一)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

在农业科技的影响下,农民的智能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运用了更多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术,从而获得更高的产出,增加了收入。农科科技能够有效地改造生产工具,使得农民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产出。在以往,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手工工具,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生产率不高[1]。农业科技的进步带来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设备与机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与规模化水平。在农业科技的作用下,农业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都发生了变化,农业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农业生产力就提高的越快。农业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业的机械化水平提高。对于现代农业而言,农业的机械化是必然发展趋向,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得劳动生产率、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机械数量正不断增多,具体包括农用排灌柴油机、小型拖拉机与大中型拖拉机等。在这些机械设备的作用下,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集约了经理,增加了经济收益[2]。这也使得农民拥有更多的精力从事非农以外的生产活动,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二是农业科技进步使得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高。在农业领域中,农民是最关键的生产主体。在农业科技普及的过程中,农民获得了一定的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发生改变,思考也更加理性,能够积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而开展农业生产。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得到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新型农民,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懂技术,有知识,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二)农业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而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以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基础的。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还是要依赖科技的进步。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要素的流量及流向都发生改变,使得整个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结构的优化使得农业具有更强的带动能力,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向农村地区转移,提高农民的收入。在现代农业领域中,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都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改变了整个农业产业体系,该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在科技的带动下,我国农业生产正向着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全国各地涌现了大批优秀的龙头企业,加快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三)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产量的影响

土地资源是农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程度正不断加深。在农业科技的作用下,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得以提升,农产品的产品得到增加。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培育了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5000多个,促使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由每公顷1322kg提高到每公顷4871kg。农业产量的增加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科技使得农业生产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融合了更多的知识、信息与技术,各生产要素的配置比例更为科学,资源利用率也更高,获得更多的产量。农业管理生产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农民的各项农业生产活动更加理性,其能够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开展生产活动,有效地减少了盲目跟风而导致的增产不增收现象。农业科技的进步还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受到了绝大冲击,大量国外物美价廉的农产品进入我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非常差[3]。针对此,我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调整农产品的品类,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并引入深加工技术,提高其附加价值。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我国很多农产品已经走向国际市场,打破了绿色壁垒,赢得了国外消费者的肯定,这一过程中,农民也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二、借助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路径

(一)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

农业科技带有区域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农业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充足的资金。在加大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应承担起主要责任,逐步构建起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路径。一是政府应承担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农业科技投入所占的比重应增大。我国应以立法的形式来确保农业科技工作能够拥有稳定的公共财政支持,并确定财政拨款的比重。各级政府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应逐年增加,增长速度应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除此之外,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支出,针对部分物化强度高与附加值高的科研项目应格外关注,加大投入。针对科研的需要,我国还应该加大科研社设备方面的投入,改善科研条件。针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应设置必要的专项资金。二是在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方面,我国要改变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积极拓宽投资路径,构建起多元化的投资渠道,优化投资结构。农业科技研发对于资金的需要非常大,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政府部门应借助政策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界向农业科技研发领域投资,从而为农业科技研发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企业与农民都能够成为农业科技投资的主体,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以构建起“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社会各界人士可以捐资构建起农业科研基金会,鼓励科研机构创办科研企业。除了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外,我国还应该加强这部分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利用率,重视科研成果,并做好科研成果的应用,使得农业科技顺利转变为农业生产力,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农业科技供应方与农业科技应用方应加强交流,农业科研机构应围绕着农民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优先进行该方面的科研活动,使得有限的资金被充分利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4]。

(二)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与法规

政策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驱动作用。当前我国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针对农村地区的建设先后出台了大量的惠农支农政策,并完善了农业科技方面的相关法律,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然而这之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持续完善农业科技方面的`政策与法规。政府部门应对农业科技的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引导,针对农业科技而进行宏观规划,使得农业科技的具体工作更具方向感。我国应逐步构建起农业科技管理与保护机制,针对农业科技科研活动的需要而创建有利的政策环境与法律环境。在农业领域,我国应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围绕着市场需求而开展各项农业经营活动,借助科技的力量而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发展。针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与投产,我国应给予必要的法律保障。

(三)构建起科学的农业科技科研体系

针对我国农业科研情况,我国应加快构建起两级农业科技体系,分别为国家级与地方级。中央财政投入主要流向国家级的农业科研体系,主要的科研领域为高技术与重点学科领域。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流向地方级的农业科研体系中,所进行的研究多为区域性、应用性的内容,主要目的是服务农业生产,具体如:一是农业生态区下的农业科研机构,主要的研究任务是从生态类型入手开展当前现实亟需的研究;二是依照生物学规律与自然灾害规律等开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良种开发与信息监测分析研究等。国际级科研机构与地方级科研机构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分享研究方面的情况,针对重点、难点科研项目可以合作,联合攻关。我国农业科研机构还应该与国际性的科研机构保持良好的关系,尽可能地提高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国际地位。在合作的过程中,各方的权责应划分明确,改变职能交叉的状况,减少资源浪费,构建起高效的农业科研体系。在农业科技研发的过程中,科研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各级科研机构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才的力量。当前我国高端农业科研人才非常少,针对此,我国应加强该方面人才的培养,设置科学的学科结构。除此之外,我国还可以从海外引进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方面的人才,构建起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相关部门一方面要设置具有激励性的薪资待遇,另一方面需要对科研人员做好考核工作,确保科研人员能够持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农业科技进步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对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应加强农业科技方面的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构建起多元化的科研资金来源渠道,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除此之外,我国还应该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与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亚琼,刘序,雷百战,等.广东省农业科技投入与农民收入的计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5):993-995,1001.

[2]吕月珍,邵永新,钱野,等.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对新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以杭州为例[J].浙江农业学报,2017(5):850-856.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2

1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我国农业经济已经快步走进了崭新的历史阶段,也就是对农业经济结构开始进入全面调整阶段。当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已经由传统的产业结构转换到追求产品的需求多样化和产品的质量要求。所以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是发展农业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可靠保证。其主要办法是:一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多采用优势品种,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二是延长农村产品的产业链条。现在的农产品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并没有挖掘产业的精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较低,没有真正实现农业产业链,这也是实现提高产品价值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举措。三是改革农业产业的组织结构,提高农业组织规模的合作化,建议多开展农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争取实现农业的企业化、合作化、规模化经营,是切实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组织保障。四是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地域布局,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发展当地特色农业种养殖,实现自身品牌的创建,抓住中国地理标识认证的有利品牌优势,合理配置资源,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保证。

2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表现

农业经济的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十分巨大,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经济的增长程度直接关系着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投入支出

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当地政府的税收收入,经济相对发达的农业地区地方本级收入就会较多,会有更大的能力扶持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有更大的力度投资基础设施扩建,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当地的生产环境,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

2.2 农村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反映出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

当地经济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本地政府对农村教育、医疗和体育等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程度,这些公益建设和社会教育建设直接影响着当地农村人口的素质教育水平和经济建设程度,农业人口的素质也决定着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问题。

2.3 地方的经济增加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机会

当地经济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本地区的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直接影响着投资者对本地区的印象,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来开发建设。对于本地农民来说,招商引资政策可以给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可以不仅仅依靠土地收入,在工厂打工挣得更多的工资。

3 农民收入增加的影响条件

3.1 农民的经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农民的投资会换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有投资才会有回报,下大力度对农业经济的投资才会换来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现在地方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通过上级政府的专项拨款和在当地银行的贷款这两种办法。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银行机构开始尝试进行改革,增加对三农方面的贷款力度,但是由于农业贷款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风险更高一些,因为农业受气候影响更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业银行就相对的减少一些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贷款,这对农业项目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制约了现代农业经济的平稳发展。

3.2 农产品输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农产品贸易经济也在快速发展,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总量,不但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而且还能激发我国农业经济的增加动力,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能够更好地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3.3 农村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现代农业的推广普及需要先进的科技作为强大的支撑,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生产力,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相关的科技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不是很发达,还有一段路要走,这需要很多人为此做出大量的工作。

3.4 相关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各级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农业经济的制度对农业的持续增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政府颁布的减免税收的制度和相关的农业经济法律法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据农业经济的自身特点来完善相关的农业经济制度,这样才会保证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4 提高农民收入的可靠措施

4.1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惠农政策的执行

继续增加对粮农的直补力度,加大对现代农机购买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的支持。全面开展粮食最低收购价的保护政策的落实。同时加大对国家级贫困县和对产粮大县的支持和扶持。要加大对农村的综合改革力度。推进乡镇的合并和机构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教学制度,建立健全一套高效廉洁的乡村管理机构。

4.2 加快农业科技信息化覆盖

加强农村地区的科学技术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设,大力扶持农业创新项目,提高科技成果孵化力度,鼓励发展农业科技的成果转换。农业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取决于科技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外界农业信息的掌握程度,强化面对市场经济的处置能力。尤其是许多老少边穷地区,各种市场信息都十分缺乏,常常导致原本十分抢手的农特产品却无人问津,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合理配置。因此,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4.3 普及农业知识,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要想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就必须要加快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市场经济的把握能力。对农民的基础知识培训是目前培训体系中的较弱一环,要加大对农村教育体系的建设力度,使每一个农民孩子都能普及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工应该掌握的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争取普及农民的安全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水平。

4.4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的预算投入,用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的产量和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加大对农村房屋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建设新农村的改造投入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实现农村与城市共同进步发展。同时要提高农村自身的组织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民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化合作社协会等农村合作经济协调组织与市场中介组织,这些组织能够协调农民和市场,根据自身的农业生产和科技项目推广,快速发展当地农民及其合作形式的开展。

5 结语

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特殊意义和作用,要想实现我国的各项发展目标,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基础。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农村的各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切都以维护农民权益出发,合理制定各项惠农措施,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强农业经济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晓波.中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J].经济学(季刊),2002,(04):12-14.

[2]陈文俊.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1.

[3]贾立,王红明.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0,(10):175-176.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3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倒U型假设

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学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理论中,最有名的就是Kuznets的“倒U型假设”理论。早在1955年,Kuznets根据收入分配的回归和人均GNP,在经济发展早期,发现收入差距会扩大,在经济发展后期,收入差距将会缩小,也就是收入不平等将随人均GNP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Kuznets的“倒U型假设”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居民的长期收入不平等会扩大,随后会转入一个稳定状态,达到工业文明时期这种不平等趋势会缩小。Barro(1990)认为政府采用适度的再分配的方法来缩小收入差距,这样就会促进经济增长,而过度的再分配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Galor和Zeira(1993)利用假设的方法,就是在信贷市场不完善假设下,论证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方法就是恰当地设计再分配政策。基于Barro的分析框架,Alesina和Rodrik(1994)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是过度的收入差距,这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论证的。

在现代经济学研究的角度中,经济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正是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导致了经济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所以经济主体的适应性导致了经济系统的进化性。Tesfatsion(2001)认为复杂适应系统的经济学体现是基于主体计算经济学,不但可以有效地分析宏观经济动态对不同微观个体行为的分配效应,也可以有效地分析微观个体行为对宏观经济动态的增长效应。Bruun(2001)认为有效地分析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联性的方法是应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这是因为这类模型不仅可以处理不平等而且可以产生不平等。Epstein和Axtell(1996)为了研究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采用了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发现经济的增长会逐渐扩大收入差距。Brunn和Luna(2000)采用基于主体的经济模拟方法研究了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因果关系,发现收入不平等是由于短期内经济增长导致了。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宏观视角研究

林毅夫(1998)认为,某个国家、地区其所采用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政策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变化。库兹涅茨倒U假设在发展中国家是可以避免的,它不是一种规律。赵人伟、李实和A.L.卡恩(1999)根据中国各省数据对实际收入关系和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检验实证分析,发现这些数据并不支持“倒U型假设”,并得出影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三个因素:经济增长、经济体制变迁以及政府政策。喻平(2003)研究分析了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的关系,得出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因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明显强于城镇居民收入的结论。胡兵(2005)仅研究了经济增长与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会因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而抵消。

汪同三,蔡跃洲(2006)研究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导致投资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增大,经济增长速度提高。司志宾(2007),李楠等(2008)认为在确保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前提下,适当的拉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会对经济增长有促进的作用。陈安平(2009)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协整关系进行OLS估计的结论支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判断,而这与研究预期是不符的。他转而使用估计效果更好的动态最小二乘法DOLS后的结果支持了“收入差距扩大不利经济增长”的判断。储德银(2011),吕炜认为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性。王铁军,官爱兰(2012)通过对1978-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且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韩建雨(2013)运用面板协整模型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考察发现:从总体上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對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影响,但自2001年起,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开始有碍于经济增长,并且这种负向影响呈逐年上升态势。

(二)分省视角研究

李金昌等(2005)对浙江省的实证研究分析表明浙江省的收入分配差异与经济增长(基尼系数)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稳定关系,且为正相关。张效莉等(2006)研究了新疆经济增长与当地城乡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认为初始阶段时经济增长受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强于城镇居民,后期则是经济增长受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更大。王伟化等(2009)对内蒙古的相关数据进行了格兰杰检验实证,发现收入差距扩大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而宋丽婷(2010)对河北省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人均GDP变化方向相同;长期来看,协整关系式能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乐小兵(2011)选取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环比经济增长率3项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理论不适于解释广西出现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冯利英,石海燕(2012)通过内蒙古1978-20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内蒙古经济增长是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引起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卢冠中,易文德(2013)基于重庆全市和“一圈两翼”的空间划分,探究了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影响重庆市经济增长的原因之一,且两者呈正相关。

三、文献评述

上述文献中,Kuznets的“倒U型假设”理论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最著名也是影响力最大的理论,对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个假设,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证。早期,国外学者主要研究政府的再分配对收入差距、经济增长的影响。近年来,基于主体的经济模型逐渐开始流行,众多国外学者通过对无数个微观个体状态的积累自然得出宏观经济总量的研究来论证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的学者则主要研究Kuznets的“倒U型假设”理论是否符合我国国情,他们多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切入点,研究全国、地区、省市的相关数据,论证方法各异,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J].经济研究.2005(12)

[2] 胡兵,胡宝娣,赖景生.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对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J].财经研究.2005(08)

[3] 李楠,胡建兰.改革开放30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及经济影响[J].求索.2008(12)

[4] 吕炜,储德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2)

[5] 乐小兵.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4

一、农民收入增降原因分析

近20年来,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我县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状态,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派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不快,“不离土、不离乡”的纯农户甚至出现负增长,农民概括自己的经济状况是“有吃、有穿、少钱花”。

农民收入的低速增长,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使得一度缩小的城乡差距再度拉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下降,迫使农民压缩生产性投入,扩大再生产能力削弱,即使略有积余,也是存入银行以防急用,这势必导致农民从农业中获取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农民收入增速减缓,农民消费紧缩,农村市场难以启动,一般只是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而城市居民对日常消费品的需求基本饱和,致使城市居民与农民消费产生层次性,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水平逐步拉大。其三,农民收入增长提速慢,对能否拉动城乡经济具有关联性,农村市场难以解冻复苏,同时也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环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使一度“紧缩”了的工农剪刀差、城乡差别、区域差距、贫富悬殊又拉大了,势必影响农村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进程。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及根本措施

透过农民收入低速增长的表象,可以看出其外在原因主要是由于农产品“物丰价贱”,内在原因还是经济规律和宏观经济环境在共同作用。因此,既要看到它对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更要从调整、改革、发展的角度正面去研究它、解决它。近年来,通过深入乡村认真总结农民增收较快的特色村组和增收致富百户典型,分析研究农民增收致富项目和千家万户增收门路,从中理出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为:

一是加快劳务输出增收。加快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进程和鼓励发展民营经济,以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离土进镇到各类工商企业就业,增加非农收入。同时要组织农民走出去,从事建筑装璜、服装制作、美发美容、社区家政、餐饮休闲服务等职业,努力增加现金收入。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净菜上市、精深加工、精美包装,打有机农业、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形象牌,生产消费者购买、食用方便,普遍青睐的食品进城入市,出口创汇,实现增值增效。同时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运输业,兴办农产品市场和保鲜贮藏业,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并充分利用时间、空间差,实现销售环节增值。

三是种养优特品种增收。按照“安全、营养、保健”的市场需求,努力调优种养业品种结构,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优质品种的种植比重;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订单要求,扩种专用型品种;瞄准市民餐桌,生产适销对路的地方土特品种,扩大优质品种的覆盖面,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

四是推进规模经营增收。因地、因户制宜,引导有稳定非农产业收入的农户,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多种形式,依法规范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特色项目和种养大户集中,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和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增效。

五是依靠科技创新增收。通过实施农业三项更新工程,普及科学种养技术,实施良种、良法,推广湖荡水体轮养轮休、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多元素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种草养殖畜禽等生态型种养模式和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适应市场竞争要求,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六是开展专业化服务增收。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资购买农机具、小农水设施等,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收、灌排植保等生产服务;组织发展专业化育秧育苗、炕孵育雏、种畜扩繁、苗木供应等种苗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增加收入。

总而言之,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还要在农内与农外同时着力,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分层整体推进,只有这样,农民增收才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在措施上突出四个重点:

2、要把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作为农民增收的基本渠道。前几年,我县在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总的来看,某种程度上仍然还是被动适应性调整,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因此,需要进一步遵循市场规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科学技术,讲求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结构转换升级。以发展优质农业、生态农业和外向农业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优化农业的粮经结构,着力提高经济作物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内部结构,着力提高水产、畜禽养殖的比重;优化农业的品种结构,着力提高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比重;优化农业的经济结构,着力提高外向农业的比重。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着力在布局、品种、特色上下功夫,把提高效益、增加收入作为总目标。从长远看,农村经济结构格局基本上决定了农民收入的格局。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要突出四个重点: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水产、畜禽养殖业和林苗园艺业;三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蔬菜生产;四是产品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我县目前的布局是“东有藕茨、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无论是区域条件还是发展空间,都是今后调整的优势。另外,我县的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水面资源丰富,“三水”(水产、水禽、水生蔬菜)具有一定的规模基础,如何使其做大做强,这也将是我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点。当前及今后应着力加快农产品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农业的品质和效益,加快品种、技术、模式的更新,培育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和建设商品生产规模基地,进一步把布局调活、品质调优、特色调强。在把握这些优势的同时,还要清醒地洞察今后结构调整的趋势,如发展食草畜禽、花木园艺、特色水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等,这些都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3、要把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依托。产业化经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发展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能否在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中实现增效增收。近几年,我县加大了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培植了一批以优质粮油、荷藕、瓜类、蔬菜、棉经、特水、畜禽为主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如宝泰米业、兴泰农牧、银宝集团、荷仙集团、金夏集团、恒兴麦芽有限公司等骨干加工龙头企业,组建了一批流通合作经济组织,涌现出一大批农民经纪人队伍和种养大户,在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比较明显的矛盾和问题是产加销环节衔接得还不紧,一方面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还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企业加工经营层次还不高,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矛盾一时还难以解决。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应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车间农业”、“园区(基地)农业”,增强农业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产销脱节问题,动员和组织农民进入农副产品流通领域,尤其要扶持发展运销大户,发展农产品流通经营和专业服务组织,扩大销售规模。围绕本地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加快农副产品产地批销市场建设,带动农户的生产销售。要培强培大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项目更新,重点扶持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挖掘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向精深方向发展,塑造农产品品质、品牌的新形象,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要鼓励各类能人兴办加工、保鲜、贮运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使农民得到实惠。

4、要把贯彻落实好农村政策、控减农民负担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民增收的现实途经。要强化农村政策落实,控减农民负担,做好减负增收文章。一是完善农村税费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按照“三调减一取消一增加”的要求,即调减农业税计税价格、调减筹资筹劳标准、调减抗旱排涝预提标准、取消公平负担和二三产业交积累、增提大病统筹资金,落实农村税费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税费征缴行为,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禁向农民转嫁和随意增加负担,确保农民负担稳中有降。二是加强土地管理。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任何人都没有权利随意侵犯和剥夺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建立对失地农民合理补偿的机制。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制度,加快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长久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积极探索土地入股、租赁等办法,使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得到长久的收益。三是稳妥化解村级债务。实行“专户管理、支付到村、封闭运行”的管理机制,加强村级三项资金管理,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强化村级资金支出管理,严禁新债发生。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压缩村级财务开支,多途径化解村级债务。四是切实做好扶贫工作。继续组织县级机关部门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贫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几点建议

1、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牵涉到相关政策是否相配套,如土地政策、户籍政策等。在土地资源严重约束的情况下,首先应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有序、合理的流动是农业经济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应加快探索和推广转包、租用、股份合作等各种方式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形式,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土地依法有偿流转,促进耕地向种养能手和产业化基地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另外,要扩大劳务输出,农民原有的户籍壁垒应该打破,消除身份上的歧视,以扩展小城镇就业为出发点,彻底改变小城镇户籍制度,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制度,营造利于农民进城入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宽松环境,通过减少农民最终实现致富农民。总之,地方性的政策在国家大政策范围内都应放开、放活,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增加农民收入要有一个正常的投入机制。当前,由于农产品价格形势和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使金融部门产生慎投惜贷思想,面向加工企业上项目、搞技改的资金投入逐步萎缩,企业滚动发展缺乏所需的配套流动资金,仅靠乡镇内部调剂和企业自筹难以满足,加之农民手头积累资金不多,不得不压缩生产性投入,因此,资金的“瓶颈”已经影响了农民增收的后劲。另外,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制约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系列正常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县乡财政和乡村集体要安排一定的资金,对骨干项目、重点工程予以倾斜。金融部门要转变观念,直接参与市场经济的研究、分析,与企业共同筹划发展对策,探索建立新的投入机制,对信誉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应大胆投入,也可以联户担保等办法加大农业投入。县乡农业部门要积极组织项目申报,争取项目资金。要下大力气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兴镇强县的重中之重,使项目资金、县外资金与本地的经济发展有效嫁接。要引导和鼓励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建立子公司投资农业,利用资本市场再筹资加大农业投入,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改造力度,加快设施农业步伐,提高农业长远效益。目前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已全面推行,群众种田的积极性较高,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我投入,采取互帮合作的形式,增加投资规模。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5

1农业科技中存在的问题

1.1技术推广不到位

在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我国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跟不上新的形势发展的需求。在很多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没有专门的农技推广人员,即使有的地方有农技推广员,由于从事工作时间较短在技术方面还缺乏经验,不能很好地指导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也不能带领农民进行科技致富。其次,由于推广、服务等机构之间的协调不够灵敏,导致农技推广技术不到位,农民不能真正受益。再次,资金投人不到位,影响了农技推广的效率。由于一些新技术、新品种的研发和实验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但是由于资金投人不到位,新品种的应用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速度,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形同虚设。最后,缺乏综合素质较髙的农技推广人员。在一些基层的农技研究所中,高素质的人员偏少,且这些人员由于编制问题往往分布不均,造成了高技术人才分配不合理的局面,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

1.2农民综合素质偏低影响科技成果转化

如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篇6

2007年7月,国家统计局报告:根据对全国31 个省(区、市)6.8 万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4 个百分点。这其中:

(1)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746 元,同比增长19.3%。其中,农民务工收入人均658元,增长20.3%。在务工收入中,本地务工收入人均361 元,增长18.5%;外出务工收入人均297 元,增长22.6%。

(2)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人均884元,同比增长17.3%。其中,出售农业产品的收入人均497 元,增长16.5%;出售林产品的收入人均25 元,增长10.3%;出售牧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31 元,增长21%;出售渔业产品的收入人均31 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3)农民家庭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收入人均304 元,同比增长10.6%。其中,工业收入人均64 元,增长12.3%;建筑业收入人均36 元,增长16.8%;第三产业收入人均204元,增长9.1%。

(4)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人均为57 元,增长22.4%;转移性收入人均为103 元,增长21.9%。

根据上述资料,讨论:

1.根据消费函数理论,试分析农民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2.根据相对收入理论,相对于城市居民收入而言,农民进城务工收入的增加会改变社会整体消费倾向吗?

收入差距过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篇7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但收入差距出现了明显扩大的趋势,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总体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基尼系数。按照国际通行标准, 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均等分配的区间, 0.3-0.4属于合理区间, 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 超过0.5说明出现了两极分化。从我国的基尼系数来看,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 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21-0.24, 城市居民的基尼系数大致为0.16-0.18, 说明当时我国的居民收入分配基本上呈现平均主义状况。据统计, 2004年, 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达到0.448, 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0.4的黄灯区, 接近了0.45的红色警戒线。而且从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曲线来看, 仍呈继续扩大的趋势。衡量居民收入总体差距的另一个指标是实际收入。一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 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 走上了富裕道路, 并有上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另一方面, 到2002年底, 仍然有2 8 2 0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脱贫, 城市依靠各种救济维持生活的也有2000多万人。

2. 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按国际劳工组织的资料, 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1.6, 只有三个国家超过了2, 中国是其中之一。从全国范围看,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占总收入差距的7 5%, 个别省份甚至可以达到8 5%以上。2 0 0 0-2 0 0 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6280.0元、6860.0元, 7779.2元;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为2253.4元、2366.4元、2476.9元。城镇居民收入分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79倍、2.90倍、3.10倍。

3. 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 中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慢。同时, 区域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4.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 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1978年, 工资最高行业的工资是最低行业的1.38倍;2002年, 我国分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最高为最低的6倍多。高收入行业大多具有垄断性, 这种垄断不是在自由竞争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企业规摸、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形成的, 而是通过行政手段形成的。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十分复杂, 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机制的作用

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是收入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首先, 改革开放以前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 抑制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导致了共同贫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进行了包括分配体制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 逐步打破传统体制以及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 以激发社会经济活力, 这必然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其次, 十四大正式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但从我国改革的轨迹来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一直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 市场经济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价值规律为基本规律的市场经济具有使收入差距扩大的内在倾向, 如果政府对收入分配未能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甚至会产生两极分化。第三, 与市场化改革相适应,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使收入差距更趋扩大。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基本原因

我国的二元经济特征比较明显。第一, 以手工、半手工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于以现代工业为主的城市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了收入的高低, 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必然导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劳动力能够自由流动的情况下, 低收入的农村劳动力必然流向城市, 分享城市的高收入。但长期以来, 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政策, 这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 国家政策保护了城市劳动力的就业, 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更为充分;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处于放任状态, 未被充分利用。实际就业状况与收入状况呈现直接的相关关系。第三, 户籍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享受公共服务等问题, 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 使收入差距处于相对刚性状态。第四, 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享受更多的福利待遇。

3. 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对城镇贫困居民和农村贫困居民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目前, 老人、下岗职工和重病人家庭是我国城镇贫困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较为完善, 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两个确保”措施、“三条保障线”政策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 使城镇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不完善, 在城镇并没有出现“贫困陷阱”;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的管理存在一定的漏洞, 许多下岗职工表面处于失业状态, 享受社会保障待遇, 实际上, 已采取多种灵活方式实现了就业, “失业陷阱”也不存在。所以, 我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带来的较多的是正面效应, 负面效应较少。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城镇居民的贫困程度, 缓解了城镇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但是, 在农村, 由于正式社会保障制度的缺或, 农村居民的贫困问题缺少缓解的渠道。抛开地域性, 实质上, 城乡贫富差距表现为居民个体之间的贫富差距。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性, 不但没有缓解城乡贫富差距, 反而加剧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供求缺口较大。从供给来看, 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结构极不平衡, 2002年, 我国农村人口占60.9%, 而农村社会保障支出仅占全社会总量的1 1%, 农村社会保障支出远远低于城市。从需求来看, 农村社会保障需求较大。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 2004年底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800万, 贫困发生率为2.9%;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入人口为5 8 0 0万, 占农村人口的比重为6.2%。也就是说, 近1 0%的农村人口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 急需一定的社会渠道解决贫困问题。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本应缓解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贫困差距, 却由于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城镇居民的贫困问题得到一定改善, 而对农村居民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使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4. 其他原因

对收入分配的调控特别是对高收入者的调控尚不完善、不到位, 也是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如个人所得税政策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历史和自然等原因也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目前存在的地区收入差距, 大多在历史上就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自然地理上看, 我国国土面积广大, 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相差悬殊, 这是造成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少数人因不合理甚至非法收入而暴富。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少数人钻体制、政策和法律的空子, 甚至违法乱纪, 聚敛了不义之财, 扩大了收入差距。

三、正确认识当前收入差距

当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是在居民总体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 也就是说, 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产生的差距, 是相对差距而非绝对差距。适当差距的存在,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差距过大, 又会影响劳动者的积极性, 降低效率。

从总体上看, 我国的收入差距处于从合理区间向过大区间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调查和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量的标准, 又有质的界定。从量上来说, 一般指基尼系数超过了0.5;从质上来说, 是指全社会形成了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明显对立的两极, 社会矛盾激化, 影响了社会稳定。

我国的社会发展指标如文化、科技、教育、环境等的差距, 无论从区域看还是从城乡看, 都小于人均收入差距, 而且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大大高于经济发展水平, 处于世界中等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根据库茨涅兹倒U曲线理论所揭示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规律, 一个国家在从前工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中, 收入差距先呈扩大的趋势, 然后才进入缩小的区间。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 收入差距会扩大;当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定量时, 收入差距就会逐步缩小。倒U曲线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 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 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

四、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1)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储蓄率的提高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关于收入和消费的关系, 西方经济学认为, 存在着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 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得多。既然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 则可知储蓄随收入增加且增加的比率递增。由此可知,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储蓄率的提高。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 储蓄的更快增长将促使经济增长。

(2)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

收入差距扩大所形成的金融资产分布格局, 使直接投资比重提高, 有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据统计, 高收入户投资构成中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股票, 这与前一时期居民投资主要偏好储蓄等低风险的间接投资形成了反差。这一方面说明了高收入层的风险投资意识更加成熟, 另一方面, 也说明了高收入层的投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具备了一定的抗风险实力。高收入层直接投资的意识和规模的提高, 将有助于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

(3) 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一国经济中三次产业份额比重结构, 技术构成结构、部门关联与平衡机制等的差异将显示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的高低。不同产业之间显著的收入差距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条件, 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动要求那些承担主要增长任务的生产部门具有更高收入的吸引作用, 诱发和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顺利进行。

2. 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1) 收入差距过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低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 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 储蓄倾向较高。而边际消费倾向愈高, 投资和支出乘数愈大, 增加单位投资对产出的贡献就愈大。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将导致居民消费倾向和总体水平的下降。收入的绝对水平愈高, 收入消费之间的缺口越大。当收入差距拉大, 总体的消费倾向就会降低。显然, 在收入既定的条件下, 中低收入层占的比重越大, 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 国家扩大投资、启动经济的举措就要大打折扣。

(2) 收入差距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它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 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就高, 反之亦然。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带来家庭教育投资差距的扩大, 形成教育投资水平与收入水平间的循环效应, 给未来低收入群体的构成埋下了伏笔。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家庭教育投资的差距一旦形成并继续扩大, 势必形成收入水平低——教育投资水平低——就业竞争力低——收入水平低的恶性循环效应, 制约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影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3)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福利总水平的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 由于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的原因, 低收入者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于高收入者货币的边际效用。如果把相同部分的收入从高收入者手中转移到低收入者手中, 从全社会来讲, 损失的总效用小于增加的总效用, 则最后全社会的总效用是增加的。反过来, 在全社会收入一定的条件下, 收入差距过大, 就会降低社会总效用, 即对总福利产生不利影响。

(4) 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政治的不利影响

一个国家, 尤其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保持社会稳定、保持多民族的团结以增加国家的凝聚力至关重要。贫富不均会引起犯罪增加, 使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 并由此加大国家安全保护支出;低收入阶层过大, 还会挫伤大多数人的劳动积极性, 影响广大群众对子女教育投资, 从而, 使目前乃至未来的劳动生产率降低。

五、调整收入差距,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1. 建立有效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一国在一定发展阶段中收入分配体制和政策是否合适, 不能简单地从分配差距大小得出, 而应该考虑到它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 我国要考虑总量经济稳定、均衡增长的需要, 必须建立有效而公平的分配调控机制。一是, 必须硬化企事业单位的预算约束, 规范和稳定国家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使国家更多运用财政、税收杠杆调控企业可支配收入变动, 从源头上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超常增长。国家对企业的可支配收入调控必须建立在统一、规范的没有歧视的基础上, 以便优胜劣汰。二是必须扩大调控范围, 逐步使各种隐性收入 (福利、租金、各种回扣收入及第二职业收入等) 都纳入统一的收入调控系统中, 尤其要制定对各种非法收入的严厉惩罚制度。三是根据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要求, 逐步建立较为规范的市场机制的收入自动调节机制, 使各种收入的增减变动同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挂钩。

2.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以促进结构调整

收入分配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利用收入分配杠杆时, 我们一定要以结构优化为目标,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 在公平的基础上, 适当拉开收入差距。一是, 应严格限制原有的社会福利范围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坚决改革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逐步把城市系统人人享有的一份福利转变成对低收入人口的直接援助。同时, 拓展城市居民收入支出的渠道, 开辟个人投资市场, 促使居民收入支出结构的多样化和层次化。二是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国有经济系统改革和建立统一规范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的基础上, 反对无原则的“城市偏向”, 把城乡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设置于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上, 从而使收入分配差距与生产力水平相匹配。通过收入分配结构变动, 促使居民消费结构、储蓄结构的变动, 促使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均衡。

3. 逐步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 提高总消费水平

从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 我国消费率明显偏低。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和我国工资水平的长期偏低是有关系的, 1990年以来, 我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GDP每年以11.2%的速度增加, 而同期工资每年增加6.5%, 非工资收入每年增长1 0%左右, 居民消费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平均增长率为8.1%。在收入水平偏低的情况下, 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必然导致消费萎缩。因此, 我国逐步提高工资水平将有助于提高未来预期收入, 增加消费。并且从以上数字也可以看出我国提高工资水平是有一定空间的, 不仅不会带来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而且还可以通过提高消费水平来推动经济增长。对此应首先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 逐步减少政府直接投资的比例, 相应增加工资支出的比例, 这样一来, 经济中就会出现一个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稳定的社会阶层, 他们是由政府公务员、教师、科技人员、企业家、自由职业者等组成, 这个阶层就会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收入分配差距日渐加大。这一现象对经济的增长将产生重要的影响。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适当的收入分配差距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促进社会投资结构的改善、优化经济结构, 从而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过大的收入差距则会降低全社会总平均消费倾向, 还会减少投资乘数效应, 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不利于社会政治稳定;收入差距过大还会导致扩大需求的政策收效甚微, 不利于扩大内需, 不利于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提高, 从而会抑制经济的发展。

通过调整收入差距, 建立有效公平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 矫正收入分配偏差以促进结构调整, 逐步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普通劳动者的福利, 使总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 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鲁志闲: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有多大[J].北京统计, 2001 (1.0)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3]人民日报:2003年12月25日

[4]马敏娜: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 2001 (1.)

[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课题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J].2002 (5)

[6]夏若江:从收入分配看我国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 2000 (4)

[7]徐宗玲陈涓: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变动分析[J].汕头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0 (1.)

农业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论文 篇8

关键词:收入 多样性 影响因素 政策

一、影响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积极因素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民增收的稳定因素

土地制度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使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大幅提高。目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向农业生产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使农民能够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的利润,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务收入不断增加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及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的放松,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增长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来源的最重要部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为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积极有效的惠农政策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保障

“十一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大幅增加,初步建立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稳步增长机制。从1982年到2010年陆续颁布了11个关于农村政策的“1号文件”涉及到数十条惠农政策。建立完善了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指导,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这些惠农政策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重要保障。

二、影响农民可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2

(一) 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低下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教学设施落后,受高等教育机会较小,导致整个农民群体成为一个文化弱势群体,缺乏创新能力。这一方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使农业收入提高后劲乏力,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后劲不足。

(二)农村经济组织创新步伐缓慢

从国外经验和理论来看,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和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居民始终缺乏高效的组织形态,“小规模、分散化的家庭经营方式导致农户与市场、生产与技术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制约我国农业走上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之路。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束缚

城乡隔离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从多方面制约了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农民增收困难。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诸多体制性障碍、政策性障碍还未完全消除,户籍制度的不合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使大量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得不到合理平等的社会身份,这些都成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阻碍。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配套实施不完善。据统计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实际灌溉面积远低于设计灌溉面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导致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制约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从而抑制了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

三、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对策

(一)改善农民增收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基础设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备要素,也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保障。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重要瓶颈,因此要加大力气切实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扭转“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二)积极推进耕地规模经营通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經营权流转,是发展现代农业、促农增收的重要手段和措施。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产业主导、典型带动,创新模式、分类推进,规范管理、健全机制,抓点带面、辐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三)整合区域资源优势

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于消耗各种自然、社会资源和利用环境。从人均资源占有量来看,我国属于资源短缺国家,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着逐渐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缓解约束的途径在于提高资源的利益效率。关键是要坚持区域资源禀赋优势。

(四)提高农民素质技能

只有加强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普及现代农业生产管理知识,才能顺应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极探索出一条“培训一学习一交流一实践一应用推广,行之有效的模式,推进农民培训步伐,切实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总之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处在一个关键时期,保障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不仅要有政策保障,更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缓解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要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结合区域资源优势,注重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陈建梅.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

[2]郑素芳,张岳恒.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广东农业科学,2010(10)

[3]熊璋琳,牛瑛.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0)

上一篇:关于安全承诺书下一篇:我快乐因为无瑕的阳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