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第二课时的教案

2024-05-07

三峡第二课时的教案(精选8篇)

三峡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1

理化初级中学:胡芳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通过合作探究、上台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笔下三峡的独特风光,激发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及保护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难点: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媒体: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陪我们去三峡旅游,你们高不高兴呀?好,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一节课我们大家一起疏通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我们的导游郦道元及其他的作品《水经注》,也了解了三峡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目标)。下面,我们就随着郦道元去感受一下三峡的美丽风光。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感悟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3.通过合作探究、上台训练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情感。

(三)感知课文

1、用图片感受三峡的美

同学们看一下三峡的景美不美啊,学生回答(美)。说三峡的景美,其实郦道元的文字更美,请同学们听读课文。(要求:感受朗读的节奏美)请集体朗读,读准课文的节奏。

2.译课文,品味三峡的美

文章不厌千回读,但为什么三味书屋里的孩子,读的人声鼎沸,还是觉得索然无味、味同嚼蜡呢?因为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看来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除了读我们还要理解其中的意思。

(1)那既然这样我们就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翻译课文,(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小组讨论中发现有争议的地方用圈批注出来。)

(2)学生结合语段上台来翻译课文,下面的同学举手起来指出翻译中的不足和重点字词和重要的句式。

(五)合作探讨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学生讨论回答)

2、请以我喜欢《三峡》的------------为句式,写一句话。(体会三峡山水的特点,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

六、当堂练习

1、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个同学编得最好。(50字以内,)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

七、自由提问

就文中不懂的地方,学生自由提问,小组讨论解决。

八、结评:

1、学生谈收获、启发

2、教师结评:

三峡的山险峻壮丽,三峡的水清澈迅疾,三峡的山水都很美,然而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三峡仅仅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祖国有这么多美丽的山有这么多美丽的水,我们爱三峡,更爱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十、板书设计:

三峡

郦道元

三峡第二课时的教案 篇2

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对话的载体是文本, 对话的主体是教师、学生、作者、课文中的人物, 对话又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因此, 潜心读文, 品味语言, 是高效对话的基础;触动情感, 激活思维是对话的关键。本教学设计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 教学流程简约、清爽, 细节处理丰满而厚重。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2) 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 理解“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 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 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诵读词语, 回顾课文内容。

以“词串”形式复习词语, 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2) 读第一段, 回顾“巧”和“善”

(设计意图:扣着课文写法入情入境地引读, 帮助学生回顾姥姥的“巧”和“善”, 无形中感受作者真切、自然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式。)

二、学习4—6节, 感受体味“熟”

(1) 姥姥究竟有多神呢?迅速浏览课文第二段, 把你认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画出来, 读一读。

(2) 交流体会、品读关键词句, 感受“神”。

(3) 你们一定想看看姥姥的剪纸吧。 (投影欣赏, 引导学生用优美词句描述剪纸图案)

(4) 为什么那么神?“熟能生巧, 总剪, 手都有准头了!”姥姥说得很轻松, 练得可不容易。出示:数九隆冬剪, 三伏盛夏剪, 日光下剪, 月光下剪, 灯光下剪, 甚至摸黑剪。 (生读) 读着这个句子, 你想到了什么成语或谚语?

师生结:为什么能那么熟?———离不开一个“练”字, 勤学苦练, 剪刀不离手。

(5) 在我们的生活中, 你或你身边的人练过些什么?写作文、练字、弹琴、跳舞、打毛衣、包饺子?请你仿照这个句式, 写写自己或他人的学习经历: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_____练, 甚至_____, 熟能生巧, 总练, _____。

(6) 欣赏完这些剪纸, 你一定能把这些句子读得更好。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找出能表现姥姥剪纸“神”的语句进行品读, 体会“巧”缘于“熟”, “熟”在于“练”;描述剪纸图案能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神”, 同时读写结合, 描述图案和造段练习给了学生语言实践的空间和时间, 而且实现了“工具”和“人文”合一。)

三、学习7—12节, 感受体味“缠”

(1) 剪纸把我和姥姥紧紧连在一起, 于是我和姥姥之间就发生了很多关于剪纸的故事, “密云多雨的盛夏, 姥姥怕我溜到……” (出示句子) 什么叫“拴”?姥姥用什么拴住了我?以至于到后来, 不是姥姥拴我, 而是变成———我缠着姥姥剪纸了。

(2) 由“拴”到“缠”, 姥姥剪的牛和兔把我迷住。速读课文, 把描写剪纸图样的句子画下来, 把祖孙俩的对话也画下来。

(3) 朗读、背诵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段情节性很强, 尤其是由“拴”到“缠”的变化, 不仅体现了姥姥的纯熟技艺,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对“牛兔图”的品味, 分角色来读祖孙俩的对话, 在剪纸故事中体会亲情。)

四、学习第13节, 感受体味“梦”

(1) 读姥姥寄来的剪纸图样。美好的童年结束了。我上学了, 小学、中学、大学……我还能收到姥姥的剪纸。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的——— (示句, 学生朗读)

(2) 谈读后感受。读着这段话, 你感受到什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名, 你会取个什么名?这一切都融入了剪纸中, 请你来读 (指名) ,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 (齐读) 。

(3) 展开想象。和姥姥一次次的团聚, 分离, 站在村口, 姥姥会想些什么?面对姥姥, 我会说些什么?长大了, 我离开了家乡, 但是我永远都忘不了的是什么?

(4) 体会作者的“思念”。所以, 作者写道: (出示:事实上……有声有色, 生读) “声”指声音, “色”指什么?请你在文中找找表示“声”和“色”的词语。

(5) 感情朗读。这些声音和情境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让我魂牵梦绕,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有声有色的“心境”与“梦境”。作者的情感流淌在笔端, 流淌在这段文字中, 请你读——— (指名读) ,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谁说剪纸中包含的不是这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一块来感受——— (生跟读) , 充满情意的文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你会背了吗? (生试背)

(设计意图:课文最后两句话较难理解和背诵, 让学生从“牛兔图”想象祖孙分别时的对话, 联系前文, 体会作者心境与梦境里的“声”与“色”, 把书读“厚”了, 才能体会流淌在文字间的深情。)

五、升华延伸

(1) 读小诗:如果说, “神”的是姥姥的剪纸, 剪纸的故事中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有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 题目叫《想》, 我们来读一读:

(媒体出示小诗:听那悦耳至极的剪纸声/想起月光下姥姥/还是那月光下的话语/还是那慈祥的面容/还是那恬静的微笑/真想/再一次回到姥姥的身边/怀念姥姥亲切的话语/怀念姥姥勤劳的身影/怀念姥姥剪纸的刷刷声/好想/一切都回到从前/好想/再回到姥姥的身边)

(2) 布置练笔:在收到姥姥寄来老牛望着远去的小兔子的剪纸后, 作者心境肯定颇不宁静, 眼前肯定会浮现出和姥姥在一起的时候多姿多彩的生活画卷。假如你是作者, 该怎么给姥姥回信呢?试着写写。

六、板书设计

12.姥姥的剪纸

练———熟———巧———神

《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篇3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第二课时的教学教案 篇4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___课,谁来响亮地读读课题!

(表扬)真不错,全班齐读课题!

(表扬)同学们响亮的读书声和自信的目光真让老师倍受鼓舞,相信这节课大家会表现得更加出色!

首先要请现在坐姿最棒的同学来读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记叙文)

都描写了哪些景物?/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这个景物的?(写景)

你读懂了什么?

(表扬)他们朗读肯定下了不少功夫,特别是___(手势)声音清脆、字正腔圆,把掌声送给他们!

那么谁来回答这一问题呢?(提问2人)表扬:你体会得真好!谁来补充,同意他的回答的同学请举手势!

看来大家上节课掌握得不错!下面我们就来进一步理解课文!

二、精读感悟。

(一、重点字词)

过度:————————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_?__自然段,说说你认识到一个怎样的______?

(第<1>人)你的`回答非常有意思,不过,如果能换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更棒了! (第<2>人)你真会读书!

(第3人举手)你有不同的理解,请你说。

老师仿佛看到了你们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你们认真的思考样子是最可爱的,把掌声送给你们自己!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_?__自然段,画出描写__?_特点的词语或句子,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都市同时写上你的阅读感受。(提问3人)

(第<1>人)请你,大胆举手,首先就是个进步!(表扬)老师还要表扬你读书认真! (第<2>人)你也很了不起!

——(朗读指导)试试看,能不能把它读好!

(表扬)已经有感觉了,谁能读得更好?指名读(味道全出来了!),集体读。

(第<3>人)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掌声送给他!

全班齐读这一段(部分)。

(鼓励)看着同学们的进步,老师打心底里感到高兴!

3、(指名)

《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

2知道森林的宝贵作用,懂得不爱护森林人类带来的危害;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从文的语句中体会“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2体会森林的重要性,产生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心愿。

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心愿呢?

2上节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它们的心愿你知道是什么吗?(指名说,相机板书: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3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指名说,师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指导朗读。)

4你们把小云雀的话记得这么清楚,小云雀知道了一定会高兴的。如果你们能把它说的话读好,那小云雀会更高兴的,谁有信心读好?

(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这是我的心愿。)

这不仅仅是小云雀的心愿,也是云雀妈妈的心愿。(齐读)

过渡: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那么在云雀妈妈的眼里,森林究竟是什么样儿?

二、精读文,夸赞森林。

请大家自由朗读文9-12自然段。用“——”划出相关句子;

2学生边读边思考,师巡问指导;

3反馈、交流。(板书:大水库、空调器);

(1)体会森林是个大水库;

a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能说森林是“大水库”呢?

b用一句话告诉我?(指答,理解蓄水)文中哪些句子具体介绍了森林是怎样的蓄水的?(指读)

云雀妈妈说话可有条理了,咱们一起来品读一下吧。(出示:大树蓄水图,了解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明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的。以后的作文中,我们也应该学会有顺序地描写事物。)

d对照图片,你会像云雀妈妈这样有条理地讲清楚是怎样蓄水的吗?最好能用上“因为……所以……(指名复述)”

e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你能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比较不同)

小结:森林是个大水库,它能蓄水保土。(板书:蓄水保土)所以人们常说“山上多种树,等于修个水库”。难怪小云雀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齐读)

过渡:我们再去云雀的家里作作客吧!谁能用一个词来说说小云雀家给人的感觉。(凉快)为什么这么凉快呢?

(2)森林也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

a空调器有什么作用?(调节温度)哦,原来森林还可以像空调器一样调节温度。(相机板书:调节温度)

b谁来说说它是怎样调节温度的?(指读)

你喜欢这个大自然的空调器吗?(读出喜欢的感觉,男女生互读)

小结:多么舒适的环境呀!难怪小云雀会说:森林…太重要了!

(3)补充森林的其它作用

a除了刚才我们学的,森林还有哪些作用?学生交流前搜集到的资料。(师出示)

b你可以用“可以…也可以…”的名式,来夸夸我们的森林宝库吗?

(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它可以——也可以——。)

小结:森林的作用可真多呀!难怪小云雀会说:“森…了!”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美丽的森林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吗?我们随着小云雀一起去看看吧。

三、品读感悟,以学促情。

小声地读文第2-4自然段。

(出示阅读要求:用“。。”找出它们去了哪,用“——”划出它们见到了什么?用“~~~~”找出原因。)

2反馈。

a说说你眼中的沙漠。(飞沙走石、不毛之地、黄沙漫天)

b出示句子:一阵…睁不开眼。

用一个词来告诉我们造成今天这个现状的原因。“乱砍滥伐”理解词语。

d出示图片,直观感受。师用“因为…所以…”说出原因。(板书:防风固沙)用心疼的语气齐读这段话。

小结:面对这荒凉的沙漠,我们也想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过渡:我们已不忍心再看,快飞过去吧,咦,我们那冬暖夏凉的绿色家园呢?

3默读文第~8自然段,用刚才的学习方式,找一找它们来到哪儿?看到了什么?原因呢?然后小组交流。

(1)交流反馈;

(2)出示:洪水的情景;

(3)面对凶猛的洪水,人类显得那么无助,那么的渺小。此时,你仿佛听到了——,看到了——,河堤——,村庄——,人们失去了自己美好的家园,这是多么可怕的空难。生齐读第自然段;

(4)小云雀看到这个景象,不由地挨近了妈妈,它恐惧地问:引读第6自然段;

()指读云雀妈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原因。

四、情感迁移,发出呼吁

面对眼前可怕的现实,小云雀深深感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2面对贫瘠的沙漠,面对肆意的洪水,你想说些什么?(自由说,发出呼唤)

3那么,同学们,让我们和小云雀一起去植树。“一人种棵树,千人植片林。”让我们用森林来防风固沙,使沙漠变成绿洲;让我们用森林来蓄水保土,使江河之水静静流淌;让我们用森林来调节气温,使我们的家园永远和谐、美丽。

4这不仅是云雀的心愿,也是我们的心愿,更是全人类的心愿。让我们再一次将这美丽的、绿色的心愿深情地说出来吧。

(出示: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机动):让我们一起背诵《走,让我们去植树》。

6布置作业。

写一则有关绿化方面的广告语,用自己的实践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板书设计:

云雀的心愿

大水库

沙漠变绿洲

防风固沙

蓄水保土

空调器

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案 篇6

唐甲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在了解艄公的高超技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艄公高尚的人格品质。

3、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在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教学重点:

1、感悟黄河的险和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惊心动魄。

2、理解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体会艄公的勇敢与机智。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使学生领会到: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学生齐读课题《黄河的主人》,上节课我们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字词先来复习一下字词 :出示:万马奔腾

羊皮筏子

浊浪排空

提心吊胆

谈笑风生

波浪滔滔

鼓浪前进

专心致志

胆战心惊

惊涛骇浪

2、这些词语中哪些是描写作者的心情的呢?(胆战心惊 提心吊胆)是什么让作者胆战心惊呢?又是什么让作者提心吊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继续感受黄河的气势,领悟黄河的主人的精神。

二、层层朗读感受黄河。

1、你知道黄河的主人是谁吗?(生:艄公。师板书:艄公)

2、课文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黄河的主人是艄公?

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1)生齐读句子。

(2)同学们,透过“惊涛骇浪”这个词语,你可以看到怎样的黄河?

(3)是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课文第一自然段就给我们描写了这样的黄河。

3、出示: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1)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2)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3)看,这就是滚滚的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播放录象)此时你心里又有怎样的感觉呢?(害怕、胆战心惊、吃惊、颤抖)

(4)同学们齐读,读出我们的感受,(你们读出了黄河的气势读出了惊涛骇浪。)看到这样的情景,谁都会胆战心惊而艄公他却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三、抓住“如履平地”,由远及近看清羊皮筏子。

1、“如履平地”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学过成语:郑人买履这里的“履”是什么意思?(生:鞋子。)

“如履平地”的意思就是穿着鞋子在平地上走。黄河之上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羊皮筏子?(生:2—5自然段。)

2、艄公脚下的羊皮筏子是怎样的?读读课文第2---5自然段,边读边把你有感想的地方画出来,也可以写写你的感受。

3、谁来读读你看到的羊皮筏子是什么样的?

出示: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1)“那么小,那么轻”——一个小而轻的羊皮筏子。它究竟小到什么程度,轻到什么程度?同学们再细细品读第二自然段(2)学生自由读。交流:

“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真小真轻,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远远望去,看都看不清是什么,真是小,真是轻。

(3)同学们,这样的羊皮筏子给你怎样的感受呢?(担心害怕,怕它沉没)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谁还想读?(真是危险啊!)

4、让我们再定睛瞧一瞧,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羊皮筏子?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1)看到这么小,这么轻的羊皮筏子上还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害怕、惊讶、激动、兴奋、紧张……

(2)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啊,那上面还有人哩!”有不同的读法吗? 指导读好“啊”的两种读音。(第四声:兴奋、激动。第二声:惊讶,难以置信。)齐读这句话。老师听出了你们激动惊讶的心情。

(3)师引读:“不只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数着皮筏上的人,你的心里怎么样?(越来越紧张、害怕„惊讶、激动。)

(4)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还真是危险啊!看着这样的羊皮筏子,我们感受颇多,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我们一起读第三段。

4、羊皮筏子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再看仔细点,羊皮筏子上仅仅坐着人吗?

生读:“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吧,上面却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们的身边还摆着两只装得满满的麻袋。”

5、你又读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羊皮筏子呢?

(1)是呀“满满的”——不仅装着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还装着两只满满的麻袋,这是一只满满的羊皮筏子。

(2)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装满了人和麻袋,在黄河上漂流,多危险啊!齐读:出示: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

6、瞧!羊皮筏子,俗称“排子”,是一种古老的水运工具,客货两用。以羊皮为囊,吹气浮于水面,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体积,没有护拦,没有扶手,一个羊皮筏子只有二十斤,同学们你们都可以背起一两个来。如果让你坐在这羊皮筏子上在黄河上漂流,你敢吗?

生:不敢怕筏子会翻

7、我们连坐都不敢做,而筏子上的乘客表现怎么样呢?自己读读第六自然段。找出描写乘客的句子。

生读: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乘客们竟然在-----谈笑风生,神情是那么-----从容

四、抓住“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全面认识艄公。

1、看第七段,师引读:听坐过羊皮筏子的人说,第一次尝试,重要的就是——小心和大胆…… 原来,坐羊皮筏子,不仅要——小心和大胆,而且要有——足够的勇气。而这五位乘客不仅敢坐,竟然还敢谈笑风生,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他们胆大,(因为他们相信艄公。)

2、艄公为何会让乘客如此信任?同学们,赶紧读读课文6—8自然段,划出具体描写艄公的句子。用心读读,想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3、交流:

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 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 A、方案一:学生找到“沉着”。

具体表现在哪里?(专心致志、小心、大胆)B、方案二:(勇敢、机智、胆大、细心……)

C、方案三:学生找到“大胆”,仅靠大胆行吗?(还要小心、专心致志)。这就是“沉着”。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是呀,坐羊皮筏子的人需要小心和胆大,那只是偶尔的一两次,而艄公的小心和胆大则是日复一日,时时刻刻的,他们要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危险,化险为夷,这需要的是多大的勇气与智慧呀!又需要怎样的胆略和气概呢?这就是黄河的主人。

4、读: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5、文中还有一处具体描写了艄公,谁找到了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对着险恶的风浪,身系着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

从这里,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艄公?(技术高超、镇静、机敏……)能具体说说吗?是呀,他站在羊皮筏子上,凭的只是-----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他战胜惊涛骇浪凭的仅仅是----一根不粗不细的竹篙,却能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此时你一定会惊叹----生:太了不起了,多么高超的技术呀!(带着你的理解读好这句话)齐读。把艄公的形象留在心里。

6、学到这儿,你们能告诉我,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7、师引:是的,他——勇敢、机智、镇静、机敏,战胜了——成为——

再出示:“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

此时,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相信现在你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齐读。

8、同学们,黄河的主人是——,艄公是——

五、小结

1、A、艄公来了,面对滚滚的黄河,艄公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面对这位艄公,你想对他说什么?

B、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他用慈母的胸怀孕育了中华儿女的生命,也以她时尔暴烈的脾气锻炼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艄公就是这千万个中华儿女的一个缩影,他们风里来浪里去,经历了多少磨难,才能在惊涛骇浪之上如履平地,成为了黄河的主人。老师想,此时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艄公说,拿出本,以屏幕上的话为开头,写下你们相对艄公说的话吧!羊皮筏子的艄公呀,我敬仰你…

2、同学们写得真好,勇敢、镇静、机敏,把艄公的精神装在心中,带到生活中,面对人生中的大风大浪。磨砺自己,成为生活的主人吧!

板书:

23、黄河的主人 ——— 艄公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抓住放风筝等事例, 感受刘老师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时的快乐、幸福及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对学生的感染、教育与影响。

3.学习体会课文注意细节刻画、托物寄情、以景衬人等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放飞风筝中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品味, 体会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内涵和意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走近刘老师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词串。

课件出示:摇摆舒展吹奏

叫喊蹦跳追赶

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1) 指名分行读, 要求读正确。边读边思考:发现了什么? (第一行词描写春景, 第二行词描写刘老师, 第三行词描写风筝。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2) 指名再读, 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把这些词语概括成一句话。 (刘老师在充满生机的春天里放风筝。)

(3) 齐读词语。

3.过渡:放风筝是作者回忆刘老师三件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为什么是最深的一件事呢?这风筝明明是天上的风筝, 怎么说成是理想的风筝呢?这堂课我们就要回到作者的童年, 跟他一块去感受、品味刘老师。再次读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精心选择课文中既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的三行词串, 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读中复习巩固, 积累语言, 另一方面通过朗读想象, 整合中心画面, 勾勒出刘老师放风筝的整体形象, 继而通过设问形成主要话题, 激起阅读期待, 并直切课文重点段落的教学, 可谓一举多得。这是长文短教的有效方法。

二、细读品味, 走进刘老师

(一) 体悟刘老师的外貌

1. 复习过渡, 激活学生积累。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我们以前也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怎么写出人物的特点呢? (板书:闻其言观其貌品其行识其人)

点拨:认识刘老师就要充分关注文中描写他言行的语句。那么喜欢放风筝的刘老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目光把镜头对准刘老师的外貌。

2. 速读课文, 找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3. 交流品悟, 体会人物特点。

(1) 指名读句。课件出示:

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 而左腿, 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 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2) 师激情引导: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内心总是被深深震撼。自由轻声读读, 想想:这段外貌描写什么地方同样打动了你, 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引导扣住“慈祥”、“忠厚”、“油亮”等词交流体会刘老师的特点。

(4) 小结:刘老师跟我们平常见到的老师不同, 他是一位身有残疾的老师, 但他身残志坚, 从刘老师的外貌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自信乐观。 (板书)

4. 指导朗读。

点拨:把自己的感受放到文句中, 注意边读边想象画面。

(指名读, 齐读)

设计意图:从复习写人文章的一般特点入手, 正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 利用学生感受深的地方引导对话交流, 在初步感悟人物特点激起情感的同时, 关注文本表达特色, 并为下面体悟刘老师放风筝的形象作必要铺垫。

(二) 体悟刘老师“放风筝”

1.过渡:这样一位头发花白、失去一条腿的老人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呢?

2.默读课文, 找出刘老师放风筝的句段 (6~9节) 。抓住关键词语圈画批注, 特别是写动作的词语。思考: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3. 互动交流。

课件出示句1: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 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 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 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1) 抓住“总是”、“喊”、“拉动”等词, 联系下文“甜蜜”一词, 体会刘老师放风筝时动作的娴熟、心情的欢乐, 他丝毫没有因为自己失去了一条腿影响自己的情绪, 没有悲观绝望。

(2) 看, 那风筝怎么样?引读词语: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师:风筝姿态优美, 灵活自如, 自由自在, 寥寥三个词语, 就把风筝写活了。

(3) 假如你就是此刻的刘老师, 你会想什么呢?

想象练习:

我仰望白云, 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想:________________。

(4) 指导朗读。

(5) 引读:看到这儿, “我”有什么感受?引读句子:我常常站在他旁边, 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 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 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课件出示句2:

有一次, 他故意撒脱手, 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蹦跳着去追赶线端, 喊着:“你们不要管, 我自己来!”终于, 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 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1) 这一段又有什么地方打动你?

抓住动词作随机点拨, 进一步感受刘老师身上表现出的快乐、高兴、幸福、充满活力和富有朝气, 体悟他笑对人生的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抓住“笑”进行引导:这是第几次笑?还有什么地方写到笑?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 图文对照, 激情引读。

看, 尽管刘老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已是满头白发, 年过半百, 又失去了一条腿, 行动那样不便, 但他依然在地上蹦跳着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看, 尽管刘老师一头白发, 身有残疾, 不便于奔跑, 也不便于追赶, 但他依然在奔跑, 在追赶, ——引读:他笑着, 叫着, 拄着拐杖……

(3) 小结。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从这一段“放风筝”的叙写中, 你对刘老师又有什么新的认识?你觉得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板书:热爱生活生命顽强)

(4) 引读“我”的感受, 体会表达方法。

点拨:这里具体描写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场景, 写得非常生动细腻, 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值得好好体会。同时, 还写了“我”观看时的感受, 这种方法叫夹叙夹议, 这样可使读者读来更觉亲切和真实。

齐读“放风筝”一段。

设计意图:教者根据课文特点对教学内容作了合理取舍, 大胆重组, 把“放风筝”一节作为研读重点, 引导学生围绕描写刘老师“放风筝”的两个重点句段, 通过“哪些地方深深打动了你”这一提问, 凸显主题意识, 紧扣关键词语展开互动对话, 进行个性交流, 在多形式的层层朗读中想象画面, 深入品味形象, 体悟情感, 努力拨动学生的心弦, 激起情感共鸣, 并相机揭示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及其效果, 以求言意兼而得之。

三、总结拓展, 升华刘老师

1.小结板书, 联系拓展:刘老师还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联系上下文, 从文中其他事例中去品读。

点拨:阅读要瞻前顾后。

2.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谈腿疾”、“写板书”两个事例进一步感悟刘老师, 丰满人物形象。)

板书:风趣幽默、热爱工作……

3.质疑:课文写刘老师, 为什么不重点写他的课堂教学, 而写了他放风筝呢?

点拨:作者精心选择材料, 匠心独具。刘老师的生活态度决定着他的工作态度。

4.配乐范读最后2节。思考交流:你从这两段体会到了什么?

感受两个“永远”, 体会作者对刘老师充满了思念、感激、敬佩、赞美之情, 体会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

齐读句子 (满怀深情) :他将永远……永远……

5.知识拓展, 简介苏叔阳。 (图示)

这就是作者苏叔阳——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在他脸上, 写满了动人的笑意。看他笑得多么健康!多么洒脱!然而, 老师从资料中得知, 他年轻时饱受生活的磨难, 到了晚年, 曾多次身患癌症, 饱受病魔的摧残, 但他依然笑对生活, 顽强、乐观地与命运抗争, 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抗癌路上14年, 共写作了300多万字, 出书7本。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6.回归课题, 揭示内涵。

(1) 课文读到这里,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刘老师放上去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放飞了什么?

(2) 体会课题的内涵。 (风筝代表着刘老师一颗热爱生活、执著追求的心;刘老师的风筝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植根于我们的内心, 让我们深受影响。)

(3) 小结, 齐读课题。作者借风筝抒发自己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之情, 这种写法叫——托物寄情。 (板书)

设计意图:从“放风筝”一事辐射全课, 以点带面, 整合鲜活的人物形象, 回归整体。拓展介绍作者概况, 深化对课题内涵的认识, 且进一步体会本课刻画人物的独特方法。

四、课堂练笔, 铭记刘老师

1.过渡:春天又到了, 你看刘老师又在放风筝啦!

2.指名读课文1、2节。探究:这儿描写了春天的景色, 有没有什么深意, 你从中品出了什么?

小结: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 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 (板书:以景衬人)

3.练笔:蓝天上, 老师亲手制作的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 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 你会写什么?请你来写一写!

4.出示课始词串, 再次朗读。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和课始设计遥相呼应, 使全课结构浑然一体。针对年段特点, 通过环境描写的初步体悟让学生对写人类文章的表达特质有新的认识, 和更高段的学习相衔接。自主练笔实践则把读与写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生感悟课文和迁移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

五、作业布置

1.积累文中优美词语。

2.找出文中用了省略号的句子, 读一读, 再说说省略号的不同用法。

3.有兴趣的学生课后寻找苏叔阳的文章阅读。如:春天的梦。

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篇8

教材分析:《理想的风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s版第十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文中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选编这篇课文首先在于鼓励学生培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其次是学习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

设计理念:1.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情感中体验,在探究中阅读,在体验中反思。2. 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3. 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通过典型事例,感悟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教育事业、执著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3.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借景抒情、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复习导入

1.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的内容,知道了作者通过抓典型事例来表现工作中的刘老师乐观向上,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别是哪几个典型事例呢?

2. (指名学生汇报)笑谈掉腿、激情上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师相机板书:刘老师→典型事例)

3. 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第⑧至⑩自然段,找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品味细节,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1. 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非常认真、细致,他们边读边动笔,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了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接下来,谁愿意把自己找到的句子与大家分享一下。

2. 指名汇报,相机出示句子。

(1)句子①: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从“决不肯”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C、师:是啊,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2)句子②: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还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A、你从句子中感受到什么?

B、在这个句子中,哪些词语深深地触动了你?(笑、叫、拄)

C、这是刘老师哪些方面的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动作描写,体会刘老师坚强乐观、像个小孩子一样,等等。)

D、除了这些词语之外,还有哪些句子同样触动了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体会刘老师顽强执著的精神)

3. 指导朗读以上句子。

4. 小结:同学们的朗读以及作者的细致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刘老师对生活乐观积极、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

5. 假如你就是站在这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身边的一名学生,亲眼目睹了他放飞风筝的情景,你想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指名回答)(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纯朴而强烈的爱与追求,应该像他那样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热爱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生命的意义。)

6. 师小结: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是那样乐观。他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一直有一只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种照应文题的写作方法。(板书:照应文题)

三、领悟写法,学以致用

1. 虽然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过刘老师放风筝,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就仿佛亲眼看到了这个情景,那是因为作者善于抓住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描写,(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接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一个片段。

2. 出示学生劳动的画面,学生动笔。

3. 师巡视。指名展示自己的描写片段,生评价、师评。

四、体会文章结构,升华文章中心

1. 刚才读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情景,我们知道了细致刻画人物的方法,而在文章的开头,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出示①②③自然段)

A、配乐齐读。这段话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由这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嫩绿的柳枝、举起金黄小喇叭的连翘花、一只只与白云玩耍的风筝,体会春天的美丽景色。)

B、你还想到了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万紫千红、鸟语花香、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C、多美的春天啊!谁来把它美美地读一读。

D、作者为什么要在文章开头写春天的美景?(借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来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的精神。)

2、对,作者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想到了刘老师在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这么美的句子,我们试着把它背诵积累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一位热爱生活、挑战困难、与命运抗争的刘老师,还学习了细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以及触景生情、见物思人的表达方法。

六、布置作业

1. 课外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

上一篇:雾里窥窗作文700字初一下一篇:榆阳区城建监察大队2011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