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餐习惯培养小班

2024-07-25

进餐习惯培养小班(通用9篇)

进餐习惯培养小班 篇1

案例来源:

入园第一天,午餐时间到了,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天上了饭菜,当他们看到香喷喷的饭菜时,有一半小朋友会自己学着拿小勺吃,但也有很多望着不肯动手,还不时地哭着喊爸爸妈妈。炎炎、洋洋、还有亭亭的奶奶在报名的时候就一再的关照我们老师说:孩子别的都会,就是不会自己吃饭。老师和阿姨们只能连哄带骗地喂他们吃。新学期家长会上,家长问得最多的就是:“我家的孩子吃饭怎么样?”“今天吃什么?”“小宝把今天的菜全吃完了没有?”„„

案例记录:

观察重点:小班幼儿进餐行为的观察 观察对象:小班新生,重点对象炎炎小朋友 观察一:

开学已经近两周的时间,孩子们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中午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炎炎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一只手托住下巴,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在老师的提醒下,他开始将餐盘有菜的一边转向自己,用勺子舀起一根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过了一会儿,他开始捡菜汤里的西红柿,把西红柿的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剥好的一块西红柿放入嘴中,再用勺子舀起一点汤放入嘴中。接着就开始用手拿起他最喜欢吃的火腿,用牙齿顺着火腿的边咬了一圈,围着火腿的边吃起来。吃完了火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在老师的又一次提醒下,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宁硕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炎炎小朋友的盘子里,炎炎又扔回去,宁硕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时窃笑着。这时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散步了,可是炎炎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阿姨只好又喂给他吃。

行为分析:

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炎炎小朋友今年已经三岁了,却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爷爷奶奶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孩子的奶奶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于是我们与炎炎家长谈话,达成共识,共同培养施允延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记录二:

今天,由于全镇停电,我们幼儿园吃的是面条。炎炎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就是不吃面条。我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回家可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吃的了,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的。”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我们炎炎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喂了几口他说:“宝宝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个笑脸娃娃,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伸长小脑袋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行为分析:

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炎炎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不会吃,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祖辈喂养有一定关系。但是在今天老师的喂饭过程中,他是比较有目的性的在吃饭,并且主动要求自己吃饭,这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当老师表扬他时候,他非常高兴,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结合炎炎的进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掌握炎炎小朋友在家的吃饭情况。并邀请家长在幼儿进餐时在外面观察,让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消除家长担心孩子会挨饿的顾虑。

记录三:

今天,我们吃的是红烧排骨和豆腐三鲜汤。炎炎小朋友分到饭开始吃起来,他先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米饭放入嘴中,盯着盘子不停的咀嚼着。接着拿起一块排骨咬了起来,他的牙齿不太好,咬了一下肉没有咬下来,他又使劲咬了一口,肉被咬了下来,他用手把肉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就这样很快吃完了两块排骨,开始吃米饭和豆腐。他把豆腐一块一块捡出来,我说:“炎炎你瞧豆腐和米饭都是白色的,我们来让他们变成好朋友,让他们一起跑到炎炎的肚子里去好吗?”说完就将豆腐和米饭拌到了一起,就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他把饭全吃完了,刚要去放碗碟,他又折回自己的位上把残留在餐盘上的几个米粒吃完,然后,他把碗碟放下,来到我的跟前很高兴地说:“老师我把饭全吃完了!”我及时给他鼓励:“你真棒!将来一定能长的又高又大,来老师抱抱。”说完我抱起他,他在我怀里笑了。

行为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饮食习惯不好的孩子,身体较弱。炎炎小朋友已经基本养成了自己吃饭的好习惯,并且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勺子,进餐比较专注,不再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在与家长的交流中,炎炎小朋友回家后不再加餐,并且有自己吃饭的欲望。只是奶奶有时还会担心孩子吃冷的,有时在家里还会趁妈妈不在的时候,偶尔喂孩子吃饭。

案例反思: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才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家园共育,促进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果想要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没有家长的配合是不行的,结合我园的课题《家园共育,促进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的研究,我们首先从家长观念的更新入手,要求家长努力做到:

一、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特别是爷爷奶奶,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二、父母要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能过于心急。

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四、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

为了让家长做到以上几点我们充分利用家园联系单、电话、班级论坛、邮箱等做到真正地互动和协调。

二、循序渐进,为幼儿创设良好进餐的氛围

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我们依据生活活动的特点和小班的年龄特点,强调在做中培养,注重在真实的情景中练习,关注幼儿的情感反应和情感体验,积极创设相应的环境,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动手能力。

(1)榜样带动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我们将吃饭慢的幼儿安排在吃饭比较快地幼儿一桌面,并在分饭前故意闻了闻说:“哇,好香”,并作出很陶醉,很想吃的样子,并告诉他们老师最爱吃青菜了,不知道那些小朋友跟老师一样爱吃,并及时表杨,为他们树立榜样,幼儿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争先恐后地大口大口吃起来。

(2)餐前暗示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或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餐前暗示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从小就是大人喂,而且饭量很少,因此要他一下子改过来是不太可能的,也是不太现实的。我班的扬扬和点点小朋友刚开始来幼儿园的那段时间,每次吃到红豆粥两个人是一口都不吃,于是我也是对他们采取逐渐加量的办法,刚开始少盛一点点并在粥里加一点糖,渐渐的孩子也就习惯了吃红豆粥了而亭亭小朋友更是这一方法的典型,刚开始来园,亭亭的饭量几乎是我们的一口,有时还会吐,我们也是采取了这个办法,现在亭亭在我们的鼓励下已经能很快的吃完自己的一份饭,在前段时间的春游中,孩子独立的吃完了自己的一份菜饭,孩子的奶奶别提有多开心。

(4)激励夸奖法。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进餐慢的孩子哪怕取得了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个笑脸娃娃一颗星,、一个小贴画等,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不良的进餐习惯。

存在的问题:

进餐习惯培养小班 篇2

幼儿期是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期, 平衡的营养、合理的膳食是保证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良好的进餐习惯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对幼儿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过观察, 我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家长喂饭, 在家养成挑食、偏食、边吃边玩等很多不良的进餐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出现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家长对此非常担心, 经常有家长问我:“我家孩子吃饭怎么样? 吃了多少? 爱不爱吃? ”老师要学会观察孩子进餐的表现, 采取不同方法纠正孩子偏食、挑食、不爱吃饭等不良进餐习惯,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一、根据《纲要》的教育目标, 营造相适应的教育环境。

例如:在院内创设植物园, 在班级创设植物角。

1.通过种植园地让幼儿种植几种蔬菜和粮食作物。

2.在班级植物角摆设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 , 把幼儿绘画的各种水果、蔬菜的画放在其中, 让幼儿了解粮食、蔬菜、水果的各种功能, 劳动知道食物来之不易, 懂得爱惜。

二、认真学习《指南》, 并把《指南》要求渗透于幼儿一日生 活的各环节。

首先,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体系, 细化每一个环节, 长期坚持严格要求, 组织灵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 日日常抓不懈, 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餐前安静活动。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在良好愉悦的情绪下进餐是餐前安静活动的主要目的。如欣赏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 通过故事使幼儿安静下来, 并且引出问题:怎样才能不当漏嘴巴? 请幼儿讨论,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懂得吃饭时不专心, 东张西望, 注意力不集中就会造成桌面、地面、手、脸、身上都不干净。教育幼儿吃饭要专心。讲故事《小黄莺吃饭》, 使幼儿知道不吃饭人就没有力气, 了解食物对人们的作用。餐前请幼儿猜今天要吃什么食物? 这些食物有什么营养? 对身体起到什么作用? 使孩子们对食物有期盼。让幼儿以愉悦、期待的心理进餐。

2.抓住有利时机, 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

例如:早餐幼儿吃饼干、面包等时掰着吃, 揪着吃, 结果掉了一地干粮渣。根据这一情况, 让幼儿观察进餐后的地面有什么, 观察小饼干是什么小动物, 要一口吃掉它, 看看地面是否干净?通过电教手段让幼儿观看正确的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怎样吃早餐更好, 更干净, 更节约粮食, 更卫生, 更有利于健康。

3.利用游戏培养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也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通过这种活动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达到较佳效果。

例如:通过游戏《妈妈和娃娃》, 请幼儿自由结组, 两个幼儿, 一个妈妈, 一个宝宝, 让妈妈教娃娃怎样使用餐具? 怎样进餐? 可互换角色。妈妈是幼儿最喜爱的人, 也是最爱扮演的角色。让他们自己当妈妈, 教“孩子”怎样进餐, 并严格要求“孩子”, 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游戏中鼓励幼儿, 使幼儿在宽松的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表现自己, 发展自己, 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自觉的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4.营造宽松愉快的用餐环境。

营造干净整洁的进餐环境, 进餐时为幼儿播放轻音乐, 使幼儿在优美轻松的音乐中愉快、安定地进餐。对进餐好的幼 儿, 教师以赞许的目光给予肯定, 用亲切的摸头方式给予表扬, 激励幼儿积极进餐。对幼儿进餐过程中的过失要宽容, 帮助幼儿调节情绪, 纠正不良习惯。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 确定家园一致的教育目标。

家园配合是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必经之路, 做好家长工作, 形成家园合力, 是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要多和家长沟通, 把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理念, 以及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意义、目标、计划, 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告知给家长, 请家长积极参与, 共同培养孩子。我们还给家长们发放“好孩子记录卡”, 家长和孩子一起记录, 周一带到幼儿园, 教师组织评比、奖励,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有了家长的配合, 养成教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实验、观察督促、记录等系统的教育手段, 使幼儿 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1.确立教育目标。

(1) 粮食来之不易, 应爱护珍惜粮食。

(2) 食物都是有营养的, 不要挑食。

(3) 只有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 才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 保护环境。

2.及时了解幼儿, 正确看待幼儿的个体差异。

如:有的幼儿为什么挑食? 是身体不适还是药物所致? 是故意不吃还是其他因素? 等等。要及时了解幼儿身心健康状况, 对症下药, 同时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督促幼儿正确进餐。并及时记录下孩子们的进步和不足, 及时以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努力使每个孩子都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为以后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进餐习惯 篇3

一、幼儿不良进餐习惯的形成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省保靖县幼儿园)

小班礼仪教案:进餐(模版) 篇4

林惠丹

活动目的:

1、在游戏情景中愉快地练习进餐的正确姿势,养成文明进餐的良好习惯。

2、继续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好!”“谢谢”、“再见”“请”等。活动准备:

炒米1斤,碗勺各30个,鸡婆婆和鸡头饰各1,围裙各1个,餐巾30条,小兔、小狗、小猪头饰各10个,桌子3张,椅子10张,小房1座。

活动过程:

1、老师富有情趣地说:“今天我和小朋友玩个游戏叫“到鸡婆婆家做客”,我扮演鸡婆婆,╳╳老师扮演鸡宝宝,你们呐,扮演小动物。鸡婆婆请小动物到我家做客,你们高兴不高兴?好!看我扮演鸡婆婆了,先戴上头饰,再系上围裙,像鸡婆婆吗?请小朋友也来扮演小动物,请1组2组小朋友扮演小猪,3组4组小朋友扮演小兔,5组6组小朋友扮演小狗,来吧,自己戴头饰(戴好坐在座位上)。

2、鸡婆婆慈爱地抚摸着鸡宝宝说:“我家鸡宝宝可能干呢?她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吃饭,不要妈妈、老师喂,吃得可好呐!你们看鸡宝宝是怎样吃饭的呢?看,她先坐在椅子上,两脚放在桌子下面,身子靠着桌子,坐得很好,一手扶碗,一手拿勺,一口接一口地吃,不用手抓饭菜”并伴随提问:两只小脚放在哪里?身子靠哪里,有没有用手抓饭菜?吃好了提问:“鸡宝宝用什么擦嘴巴的?”,“谁替她擦嘴巴的?”“看看碗底怎么样?”“鸡宝宝把碗和勺放在哪里了呢?”老师,鸡宝宝吃得真干净,你们到我家来做客,我请你们吃又香又甜的炒米,你们要像鸡宝宝一样认真吃饭噢!”

3、鸡婆婆分别请小动物来做客(分3批)

小动物做客时“鸡婆婆”和“小动物”要注意礼貌,鸡婆婆态度亲切地检查幼儿进餐的姿势,对规则遵守好的,吃得干净的要予以表扬。(强化规则教育)

4、鸡婆婆作结束讲话:“今天鸡婆婆和鸡宝宝心里真高兴,小动物来做客又懂礼貌,又会吃饭吃得真干净,你们在家,在幼儿园是不是也是这样自己吃饭的?你们都是好宝宝,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做客,下次请你们吃水饺好吗?(好!)好,小动物再见!”(鸡婆婆再见)

进餐习惯培养小班 篇5

观察方式:个案观察 观察对象:马兆启小朋友(中一班)

观察周期:根据马兆启小朋友进餐习惯逐渐养成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的对幼儿进行观察,大概一个星期左右。

第一阶段:

时间:9月12日

行为记录:

今天,老师把饭分好了,小朋友开始吃饭。马兆启小朋友,歪歪扭扭的坐在板凳上,一只手拿着勺子把儿的最顶端,不停的左右来回晃勺子。过了一会儿,他开始将餐盘有菜的一边转向自己,用勺子舀起一根 菜放到嘴里,接着用另一只手抓起几粒米饭放入嘴中。他尝试着用勺子挖米饭,可是怎么也挖不起来,他用另一只手拿起米饭放在勺子里,然后放入嘴中。然后,他开始用勺子不停的插米饭,发出“当当”的声音。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捡菜汤里的西红柿,把西红柿的皮剥下来放在桌子上,然后用手将剥好的一块西红柿放入嘴中,再用勺子舀起一点汤,把汤勺举高,仰起头放入嘴中。他拿起一块火腿,用牙齿顺着火腿的边咬了一圈,然后,把火腿放在盘子上,就将勺子把儿叉到火腿上,拿着勺子围着火腿的边吃起来。吃完了火腿,他把勺子放进嘴里,用牙齿咬住勺子,再用手敲着勺子把儿玩。玩了一会儿,他开始把勺子把儿放在盘子边上,把勺子当成跷跷板一样玩。过了一会儿,他用手拿起米饭放进嘴里。一粒米饭漏在手指上,他接着用嘴咬住手指上的米粒。接着,他就把米粒一粒一粒放在手指上,在用嘴去吃米饭粒。过了会儿它开始东张西望,和旁边的小朋友窃窃私语起来,不时的露出微笑,接着他将他的米饭放到旁边小朋友的盘子里。而旁边的小朋友刘凯伟不高兴了,将米饭用手抓住扔到马兆启小朋友的盘子里,马兆启又扔回去,刘凯伟扔回来,两个人闹起来,不是窃笑着。这是大部分小朋友已经吃完了,要去饭后散步了,可是马兆启小朋友的饭还剩下很多。

分析记录:

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孩子在一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萌动,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独立愿望,他们渴望做一些事情,在学会走路的同时,他们开始想学着吃饭,而且要自己拿着汤匙吃,不愿得到大人的帮助。一般说来,发育正常的孩子都可以在两岁左右学会吃饭,这是他们应该具备的生存能力。从上面的观察看来,马兆启小朋友今年已经四岁了,已经具备吃饭的能力,马兆启没有良好的进餐习惯和用勺子的技能。根据这一情况我了解了他的父母。从中我了解到:由于动作协调性较差,刚开始学着吃饭时,常搞得汤汁四溅,饭粒满身。这时父母过于急躁,缺乏耐心,还担心孩子自己吃不饱,便以“喂”的形式取而代之。马兆启的妈妈现在还在喂孩子吃饭,并且他吃饭的时候很调皮,吃一会儿玩一会儿,大人追在屁股后面喂。家长还反映每次从幼儿园回家后像俄疯了一样拿起什么吃什么。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不良的进餐习惯。

采取措施:

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培养马兆启小朋友的进餐习惯。

第一,教师和父母要告诉孩子,吃饭就是吃饭,要规规矩矩地坐在饭桌前,定时定量,不要让孩子养成一边吃饭一边玩的习惯。家长不要回家后立刻给幼儿加餐,这样几次过后,孩子就建立了一种新认识:不好好吃饭就意味着挨饿,自然就会按时在幼儿园吃饭了。这个方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父母首先要硬下心来,不能总担心孩子饿,给他零食吃,那就适得其反了。

第二,教师和父母正确认识孩子吃饭的问题,不必过于心急,教给幼儿正确是用勺子的方法。

第三,就餐气氛要轻松愉悦,吃饭前教师和父母可以和幼儿谈论哪些食物好吃,哪些有营养,唤起孩子对吃饭的兴趣。

第四,教师和父母平时也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好好吃饭,长得更快,变得更聪明”之类的观点。教师也设计一些关于进餐好习惯的游戏和课程。如果孩子成功地自己吃了饭,饭后父母可以陪他玩一会儿作为奖赏,让他产生关于吃饭的快乐的记忆,以后对吃饭就不会排斥了。

第二阶段:

时间: 209月14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面条。马兆启小朋友也不着急着吃,先东张西望了一会儿,用勺子舀起一勺面条汤,放在嘴边吹一吹放入嘴中。他喝了无数口汤可是就是不吃面条。我这是走过去,对他轻轻地说:“我们要使劲吃饭,回家可没有以前那么多好吃的了,吃的多身体好,长的高的。”听完后,他说:“妈妈说了我好好吃饭会长很高很高的。”我说:“对!我们马兆启小朋友可棒了,现在都自己吃饭了!”听完,他开始用勺子挑起一根面条放入嘴中。这时,我拿起碗挖了一大口面条放入他嘴中,他大口大口的吃起来,不再东张西望,一直盯着我的勺子什么时候往他嘴里放。喂了几口他说:“我要自己吃。”我便表扬了他,他很高兴,不一会儿一碗面条就吃完了。拿着碗来到我面前大声说:“老师,我都吃完了。”我表扬了他,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并且要求他以后争取在家里也这样。他点点头,非常高兴,不时拿着小红花给别的小朋友看,一副很自豪的表情。

行为分析:

从今天观察的情况看来,马兆启小朋友在家里长久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的`习惯,他并不是很挑食,只是懒得自己吃饭。他吃饭时对他人存在着依赖性,这与他长期由父母喂养要一定关系。但是在今天老师的喂饭过程中,他是比较有目的性的在吃饭,并且主动要求自己吃饭,这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当老师表扬他时候,他非常高兴,说明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采取措施:

继续采取第一阶段的措施方法,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掌握马兆启小朋友在家的吃饭情况。奖励对他很有帮助,今后要多多对他进行鼓励。

第三阶段:

时间:年9月16日

观察实录:

今天,我们吃的是排骨米饭和豆腐。马兆启小朋友分到饭开始吃起来,他 先拿起勺子挖了一口米饭放入嘴中,盯着盘子不停的咀嚼着。接着拿起一块排骨咬了起来,他的牙齿不太好,咬了一下肉没有咬下来,他又使劲咬了一口,肉被咬了下来,他用手把肉放到嘴里咀嚼起来。就这样吃完了两块排骨,他将骨头放在嘴里漱了漱放在盘子的一边,开始吃米饭和豆腐。他把豆腐一块一块捡到米饭上,然后把米饭和豆腐同时放在勺子上,再放入嘴中。就这样他把饭全吃完了,刚要去放餐盘,他又折回 自己的位上把残留在餐盘上的几个米粒吃完,然后,他把餐盘放下,来到我的跟前很高兴地说:“老师我把饭全吃完了!”我及时给他鼓励:“你真棒!将来一定能长的又高又大,来老师抱抱。”说完我抱起他,他在我怀里笑了。

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篇6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这种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最初,孩子是一张白纸,孩子会按照家长或成人的要求去吃、睡、玩,去处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游戏及其它活动,久而久之,这种安排发展成一些较少变化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但它一经形成,改变起来就非常困难。幼儿期儿童可塑性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培养好习惯比较容易,即使有了不良习惯,纠正也比较容易。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使他们有好的生活节奏,这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作用。

一、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内容: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幼儿在科学引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符合幼儿身心发育特点的良好的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今天我们准备了几个小品,希望大家通过看小品、进行讨论,改善自己的对孩子生活习惯培养中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餐:

良好的进餐习惯包括:

(1)、正确地使用餐具,独立进餐。(2)、进餐时不大声讲话,不东张西望,专心进餐。(3)、养成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饭的好习惯。

幼儿园里经常有家长向老师“诉苦”——“我的孩子在家吃饭要喂;”“我的孩子在家从不吃青菜”;“我的孩子在家吃一顿饭要一个多小时”„„总之,提起孩子在家的吃饭问题,多数家长百般无奈、倍感头痛。可是,令家长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孩子入园才一个多月,在幼儿园吃饭却很少有问题。同样是吃饭,为什么孩子在家和在园的表现会有天壤之别? 原因1:饭菜不一样

幼儿园的饭菜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制作,注重形象的外观和漂亮的颜色,激发孩子们的食欲;饭菜制作中多以小、碎、烂为主,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大多喜欢小巧的食品,特别是小一点的孩子,他们畏惧大块的食品,因为怕吃不完。而家里的饭菜通常没有把小孩的因素考虑进去,孩子和大人吃一样的饭菜,大人们或许还不知道:这样的饭菜对小孩子来说,“干饭太干了,青菜太长了,肉太硬了。”因此他们吃几口就不想吃了。

建议:家长不妨看一些儿童食谱书,为孩子准备适合的饭菜,相信孩子一定会吃得喷喷香。食物中不要加入太多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葱、姜、蒜、辣椒等;食物不要切得太大块,以免孩子一看到就有吃不下的感觉;食物的分量不要太多,而且要在孩子真正饿的时候再给他吃; 原因2:要求不一样

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进餐的时候,孩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专心吃,不允许离开座位、东张西望、和同伴交谈,更不存在边吃边玩、边看电视的现象,因为专心,所以能品尝出饭菜的美味,吃得快。

建议:孩子到三岁左右,家长就该引导他乖乖地坐着吃饭,不可边吃边玩。在吃饭前,应将孩子的玩具全部收起来,进餐时尽可能排除引发孩子玩的因素。并尽可能将看电视与吃饭的时间错开,这也需要父母能以身作则。孩子吃饭的地方应该相对固定。营造愉快的有利于孩子专心进餐的氛围。吃饭时不准做其他事情,即使到了他最喜欢的卡通片时间,宁可让他看完再吃饭,也不要边吃边看,影响食欲。不要讨论孩子的饭量,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谈论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原因3:在幼儿园不吃零食

在幼儿园,孩子偶尔一餐吃得少,老师也不会在中途给孩子添加食物。在两餐之间,老师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尤其是户外体育运动,孩子有了足够的运动量,就有饥饿感,下次进餐时一定会吃得很香。建议:

要限制幼儿吃饭的时间,告诉他们吃饭时间一结束,就把饭菜撤走,坚持让孩子知道:这顿饭不好好吃,要等到下一顿才能吃。限制零食。进餐前一小时不吃零食,即使一块饼干也不能吃,以免抑制正餐食欲。每天必须给孩子一定的运动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消化。采取少盛再添的方法。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不要借助冷饮、巧克力、可乐来引诱孩子吃饭,这样只会使情况更糟糕。家长备忘录:

以故事或其他小朋友为模仿的对象,激励孩子好好吃饭,长得健康聪明。

以渐进的方式鼓励孩子:先给孩子少许的饭菜,只要一吃完,即给予鼓励。

让孩子参与布置吃饭的环境。例如摆碗筷、凳子等,也能使孩子建立对食物的兴趣 穿衣服:

给孩子适当穿衣原是很普通很简单的事情,但由于过分紧张使很多家长乱了方寸,尤其在患病发热时总要给孩子穿上厚厚的衣服,往往是很暖和的天气,却穿2-4件毛衣,1-2件厚外套,寒冷天气就穿更多。现在刚到秋天,发现班级里的孩子穿很多的衣服。这本凝聚长辈爱心的一件件衣服不但没起到意料中的作用,反而会加重病情,另发热的患儿不能好好散热,体温更高。多衣多病,这是儿科医生随意所说一句话,却是临床工作中的总结。给孩子穿太多衣服,一动就满身大汗,这样更容易感冒

到底穿多少衣服合适呢?其实小朋友新陈代谢快,产热多,应该比我们穿得少,只要小孩手脚暖和就可以了,要是你实在不放心,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就足够了。让孩子学着自己穿脱衣物,因为这总有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如何培养小班孩子良好的习惯 篇7

一、重视表扬, “忠言不逆耳”

批评的本质是惩罚, 是对人的一种否定。要想改善人的行为, 鼓励总是比惩罚效果更明显。千万不要滥用惩罚, 因为惩罚是消极的, 尤其是过度的惩罚, 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还会扭曲被批评者的行为。忠言为什么就一定要让人听了难受呢?医药科学发展至今, 许多“良药”或包糖衣, 或经蜜炙, 早已不苦口。语言科学发展至今, 讲究批评的方式方法与语言艺术, 也可做到“忠言不逆耳”, 老少皆喜听。

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视角中, 表扬是一种正强化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强化”, 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的形成都与强化和强化物有关。表扬是一种对人类个体行为进行正强化的刺激, 是奖励的替代物。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揭示出, 不管是动物还是人, 一种反应或行为如果受到奖励, 那么这种反应或行为在其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样道理, 幼儿的某种行为如果受到表扬, 那么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二、强化训练, “习惯之为常”

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习惯, 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不断强化, 是形成良好习惯最基本的方法。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 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 因此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严格要求, 反复训练, 是形成良好习惯的最基本的方法。我国古代的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 重视言行一致的作风。荀况有言:“不闻不若闻之, 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学智育行之而已。”古代人把他们的道德要求编成《三字经》《朱柏庐治家格言》等, 让人们牢记并按照要求反复训练, 效果非常明显。

幼儿年龄小, 有些技能不仅需要培养, 更需要训练。如在培养幼儿洗手的习惯时, 我们教给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缝里搓搓, 一-二-三, 小手甩甩干。最后去找自己的毛巾擦干手, 挂挂好。”“前紧后松”“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在习惯培养中都是不可取的。一定要有耐性, 持之以恒。

三、立足游戏, “寓教于乐”

例如, 有的幼儿来到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后, 出现吸吮手指的习惯, 在帮助幼儿克服吸吮手指的习惯时, 我们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幼儿吸吮手指造成的不良后果, 教育幼儿保护手指, 做一个爱清洁的好孩子, 而不是以生硬的命令或批评的方式纠正幼儿的习惯, 以免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针对个别吸吮欲望特别强烈的幼儿, 我们就用怀抱、抚摸、玩具等方法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慢慢地矫正孩子的坏习惯。

提起游戏, 人们总是自然地联想起自己的娱乐活动, 把游戏与生产、劳动、学习相区别。但是, 婴幼儿生活中的游戏并非如此简单。著名的美国教育家杜威 (John Dewey) 认为, 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在幼儿阶段, “生活即游戏, 游戏即生活。”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 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心理的发展, 主要是在游戏活动中完成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运用模仿和想象, 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现实生活是角色游戏的源泉, 幼儿通过扮演角色, 在假想的动作、情景和物体中反映他们眼中的世界。我们可以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游戏设计, 达到对幼儿养成教育的目的。

四、树立榜样, “不令而行”

Bandura 1967年创立示范法 (Modeling) 。他认为, 儿童的许多行为并非通过直接实践或受到强化形成的, 而是通过观察、学习产生共鸣, 从而增加良好行为的获得或减少、削弱不良行为。因此, 模仿与强化一样, 是学习的一种基本形式。榜样示范的特点在于:通过榜样的言行和思想活动及展示其成长过程, 把高深的理论内涵具体化、人格化, 使儿童从这些富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可信性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从而增强老师工作的吸引力和有效性。

在幼儿园里, 最频繁的莫过于同伴们的交往了。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将生活卫生习惯较差的幼儿融入到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幼儿之中, 利用同伴们的相互影响, 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例如, 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在班内选出了做的最好的小朋友当值日生, 每天检查幼儿的生活卫生情况, 对做的好的幼儿给予奖励, 如亲亲小脸蛋、或是戴小红花、发红五星等, 让更多的有进步的小朋友当值日生, 这样在全班幼儿中创设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共同促进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五、借助家庭, “群策屈群力”

全面配合, 这一点至关重要。儿童教育, 家庭、学校、社会应该三位一体, 互相配合。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宏观上来说, 它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 尤其是全班教师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带班老师还是保育老师, 我们看见垃圾都能及时捡起, 玩具的摆放位置都一致要求, 从不马虎或者擅自更改。

新《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 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不仅对幼儿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限制并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及人际关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是长期的教师, 是终生的教师!家庭是一个人出生以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 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长, 其身心成长关键在家庭, 对孩子影响最深的人往往也在家庭。

因此, 针对家庭中对幼儿溺爱过度的特点, 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开家长会、与家长个别交谈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这些不良行为的弊端, 提出生活卫生习惯培养的正确方法及老师对幼儿的要求。

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培养策略 篇8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从小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受用,坏习惯的养成,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可见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于是我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我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对幼儿进行进餐习惯的培养。

一、因人而异,制定培养计划

1.利用家访、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进食量情况和进食习惯。

幼儿的进食量情况有以下几种形成原因:

(1)病理因素:幼儿体弱多病引起食欲不振。

(2)放任自流:喜欢吃的拼命吃不喜欢吃的一口也不吃。

(3)饮食不当:零食过多,不能按时、定量、定点进餐。

幼儿的进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包办代替:大多采取哄骗、追跑喂饭、威吓打骂的放式。

(2)教养不当:只要他自己把饭吃完,其他都不闻不问。

(3)过分的溺爱娇惯:孩子不喜欢吃的食物不会再出现在家里的餐桌上。

2.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逐渐加量的方法。有些幼儿的胃口本来就小,给他盛的饭太多会给他很大的压力,他会表现为:吃饭拖拖拉拉、剩饭、把饭倒到别人碗里等。对这类幼儿我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

(2)合理安排座位的方法。刚开始我把进餐习惯好的幼儿坐一组,习惯不好的坐一组,为的是便于老师管理,但效果不是很好。后来我把习惯不好的夹在习惯好的幼儿中间,利用榜样作用来感染他们。

(3)表扬激励法。及时表扬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积极地作用。对幼儿的进步,我都给予及时表扬,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如发给幼儿一颗五角星、摸摸他的头、抱一下他等,促使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二、学习进餐礼儀,营造良好环境

1.通过讲故事、讲解示范,让幼儿了解一些进餐礼仪,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挑食、胆小的幼儿,吃饭时特别容易紧张,因此,老师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向小动物学习等形式消除幼儿的紧张情绪,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如《大公鸡和漏嘴巴》,让幼儿懂得吃饭时饭粒尽量不掉在桌子、地面上,愿意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

2.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就餐。小班的幼儿刚进园还没有熟悉集体生活,本身就存在离别焦虑和紧张,就需要小班老师更宽容跟耐心的正确对待幼儿的进餐。如在进餐前、进餐中不大声训斥幼儿,以免影响幼儿的进餐情绪,使他们感到压抑或受到伤害。

3.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教幼儿洗手。我在盥洗室的镜子贴了一看就懂的洗手步骤图,幼儿在洗手时可以一边看图一边洗手,从而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4.礼物墙。我在墙面上设计了一个礼物墙,在墙的最上端设置了一个大礼物盒,下面设置了四条的通往礼物的路,分别是:自己吃、吃饭时不掉米粒、吃饭时不离开桌子、饭菜都吃干净。如果小朋友做到相应的要求就可以向前进一格,如果没有做到就要退一格,看谁先到达礼物盒,有了奖励,他们会按照墙上的提示约束自己的行为,进而达到培养的目标。但周期不能过长。

三、利用游戏,锻炼技能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在进餐时并不是有意把米粒撒得满地都是,而是由于他们的精细动作发展的局限,针对这些情况,我利用区域和艺术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动作。

1.喂瓶娃娃吃饭:在区角里准备一些用饮料瓶做成的娃娃,用酸奶盒做碗、一次性勺子和一些豆子。让幼儿进行喂娃娃吃饭游戏,在开始游戏时,要求幼儿用勺子把豆子送到娃娃口中,不能直接用手喂。渐渐地幼儿学会了简单的技能,通过这个游戏锻炼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也有所增强。

2.利用艺术活动,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的发展。在巧手坊里放置一些橡皮泥、各种颜色的彩纸,剪刀、彩笔等。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捏一捏、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等方式锻炼自己的精细动作。

四、家园合作,共同培养。

我常常在教育过程中发现,每当经过一些小长假后,幼儿的进餐习惯又开始有反复,这是由于缺少家庭教育的支撑。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是需要家园共同协作,共同培养,家长与幼儿园的配合十分重要。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进餐习惯,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来巩固。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密切配合,步调一致,才能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因此我通过家访、QQ群、家长学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科学喂养和平衡膳食的知识,使家长掌握本班的教养习惯和进度,在这同时,我们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比如在孩子周末放假休息的时候,家长仍需要按照在幼儿园的进餐习惯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否则我们辛辛苦苦培养的孩子良好进餐习惯就会被打破,我们之前所做的所有努力也就前功尽弃了,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我和家长们的共同努力,孩子们逐渐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进餐习惯。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篇9

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叶城幼儿园 王燕萍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早期获得的经验,将在一生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注意力的不稳定性以及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针对幼儿目前的需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小班学期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结合自己工作以来的幼教经历,联系自己教学实际,针对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初浅谈谈自己体会和见解。

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是指什么,包括哪些方面?

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其中包括生活行为习惯,卫生行为习惯,礼貌行为习惯,爱学习、爱劳动的好习惯,礼貌交往、文明举止等等。

二、在一日活动中,小班幼儿呈现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始终呈现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按其呈现的形式归纳为:生活活动行为,运动活动行为,学习活动行为和游戏活动行为。

生活活动暂不作交流。运动活动:

1、不独占、争抢活动器械,学习轮流使用器械和与同伴一起玩。

2、行动时能听从指挥,集合时能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分散活动时能认真活动,不在场地内任意追逐。

3、爱护体育器具,轻拿轻放,玩后会放回原处。

学习活动: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1、能正确的搬椅子,不推挤,椅子轻轻放。

2、能保持正确的坐姿(以感觉自然舒服为宜)。

3、安静的倾听,说话先举手,发言时站姿自然大方。

4、活动时不乱动桌上放置的学具。游戏活动:

1、能与小朋友一起友好地玩,不大声喊叫。

2、知道玩具是大家的,不争抢和独占玩具,学习轮流着玩,会互相谦让。游戏中能运用“请”“谢谢”“不用谢”“请你给我玩好吗?”等礼貌用语,与同伴商量着玩。

3、爱护玩具,不把玩具放在嘴里,轻拿轻放玩具,能自觉拣起地上的玩具,不擅自将喜欢的玩具带回家。

4、游戏时,愿意听信号做相应的事情。

5、自由活动中会和同伴友好地玩,不推人、打人,不在场地上乱跑。

6、自由活动时能注意保持衣服的整洁,不故意在地上爬滚,不玩脏物。

7、不摘花草树叶,爱惜公物,不随地涂痰,乱扔纸屑、脏物,注意环境整洁。

三、从实际案例中分析与思考

实录一: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孩子们总喜欢停留在上面的小亭子里面不肯下来,于是出现了推挤的现象。

实录二:在一次户外游戏活动中,旗旗站在那大声的哭了起来,我连忙跑过去,问怎么了,旗旗边哭边指着祯祯手说:“这个红色的圈是我的,她抢我的圈。”

实录三:乐乐是个控制能力和约束力比较弱的孩子,在一次户外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把器具整理好,然后排队。当我带着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活动室时,发现乐乐还在原地玩皮球,当看到我们集合了时,乐乐把球一扔就跑了。

实录四:在一次谈话活动中,孩子们都安静的坐着,突然,华华连着坐着的椅子噗咚一下翻倒在地。孩子们都惊讶的看这华华。

实录五:集体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们都坐到前面来,乐乐飞快的揣起小椅子连拉带拖的往前走,在这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几个小朋友的椅子。

实录六:游戏活动时,君君在追逐并大声尖叫着,其他小朋友捂起了耳朵。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实录七:游戏活动中,浩浩着急的跑到老师跟前指着利利大声的说:“老师,她拿东西藏口袋里了!”

这些实录都是来自我们的一日活动中,反复的存在着每个环节,教师要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点滴行为,及时的进行分析思考与处理,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这些实录,我们应该来分析处理呢?

(一)、寓理于生动活泼的谈话中。幼儿年龄小,对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针对实录一,我会通过一个小小的谈话活动,通过挂图、事例的讲解,使幼儿了解不同做法的后果,让幼儿明白大家一起运动时不能拥挤,通过比较式的谈话让幼儿感受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愿意与同伴分享游戏空间。

(二)、寓教于深动的角色扮演。通过扮演角色来再现活动场景,让孩子自己来判别对错,在角色中,通过教师或同伴正确的示范来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幼儿树立初步的判断意识和简单的处理方法。如实录二。

(三)、寓教育于反复的操作中。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积淀与形成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操作,对控制能力相对弱的幼儿来说,重复操作尤其重要。正如实录三,乐乐没有把器具放回原处的习惯,我就会有意识的在一次次的运动游戏中反复让乐乐进行器具整理,从而形成不用提醒的前提下,乐乐会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如果同时辅之以鼓励教育,充分发挥同伴的鼓励肯定作用,那么乐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更有动力与信心了。

(四)、寓巩固于教师的身传言教中。实录四,当看到孩子连同椅子一起摔倒时,老师很多会因为自己教学的正常进展而轻描淡写的忽略了孩子这一行为,而以为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但是,值得关注的应该是这个现象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许是别的小朋友恶作剧,或许是这个孩子没有好好的坐造成的。而孩子的行为习惯的纠正与培养是不能忽略的。像这样的行为一般都是些顽皮的孩子造成的,单靠老师的说教是不足以要求孩子的,更要靠教师平时规范行为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和鼓励,同伴的榜样,以及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才能逐渐养成的。同样,实录五中,教师的以身作则和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赞许,可以使正确的幼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儿肯定自己,使其他的幼儿看有形象,学有榜样,这不但有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幼儿好习惯的巩固与提高。

(五)、寓教于儿歌与故事,音乐等多形式的活动中。

实录六中,孩子在随意性较大的区域游戏中大声的尖叫,那是小班幼儿固有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很多时候教师会用“请轻声的说话”来引导孩子小声一点,但仅在这么一句提示的语言上对孩子的触动并不大,而且维持的效果也不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可以利用儿歌《小猫走路静悄悄》,故事《不打搅别人有礼貌》,让孩子从喜爱的活动中感受其中的乐趣,借助音乐活动中对节拍的控制来提高孩子自我的控制力与约束力。从而帮助幼儿养成轻轻说话,轻轻走路的习惯。

(六)、寓教于家园共育。

实录七中,针对孩子将材料藏于口袋中的现象,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出发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拿?可能是孩子喜欢这样的材料,可能孩子不是喜欢材料而是一个习惯性藏东西。对于这样一个不定性的可能,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意图,从而与孩子进行商量:“如果喜欢的话,老师把它会送给你,但你要先让老师知道你喜欢它好吗?”在与孩子沟通好之后,不能忽视的是家长工作,当孩子离开幼儿,在家里时也不排除会有藏东西的现象存在。与家长取得一致的教育,确保孩子得到家园双方教育保持同步,才能提高教育的有效性,真正提高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总结: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中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环境的创设:利用故事、儿歌等孩子喜欢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

小班幼儿年龄小,喜欢模仿,所以我们老师可利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幼儿。《玩具送回家》则可以让孩子们知道要把物品归放好,除了儿歌、故事,我们还可以通过图片教育幼儿,如:在楼道张贴正确行走的图片,提醒幼儿安全行走。户外排队,随机性较强,老师可以与孩子边念儿歌:“小手小手拉一拉,眼睛眼睛看一看,小脚小脚站站齐,火车火车要开了”等,小朋友就会很自然的跟着做了。又如在区角活动中,各个游戏中又蕴含着不同的行为习惯培养,如:游戏开始时搬小椅子,老师可提醒轻拿轻放,还可以以拟人化的口吻“抱抱小椅子,把你轻轻放”等。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专题讲座

(二)、关注一日活动细节。

抓住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把行为习惯教育始终渗透在一日活动中。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一日活动包括了孩子在园的所有的活动,教师细微敏锐的关注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

(三)、艺术的沟通。

不管孩子还是家长,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具有思维的复杂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自己的想法,如何去站在他们的角度上进行艺术的沟通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的积累的。用我最为通俗的话来说,首先是要去尝试理解,其次是为他们找可得益之处,再次是建议如何得意,最后是肯定他们的配合。我们很难向作家一样拥有华丽的辞藻和艺术的语言,但求我们老师有真诚的心。

五、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可持续行为习惯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的,而是存在于生活的每个点滴中,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关注和引导的。我们老师(特别是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捕捉孩子的活动,要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去创设环境,要有智慧型的分析与思考去反思活动,抓住一切时机,尊重孩子的个性,让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在帮助孩子塑造个性与习惯的同时,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考虑,让他们成为国家、民族的有用之材,成为对社会、家庭负有责任的人,这样才无愧于教育的真谛。

上一篇:商业空间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下一篇:童年那些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