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2024-07-26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共9篇)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1

很高兴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xx年年会,并发表特别致辞。首先,我要感谢施瓦布主席的盛情邀请和周到安排。本届年会意义特殊,在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之中,各国政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聚集在这里,围绕“重塑危机后的世界”这一主题,共同探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举措,探索全球综合治理之道,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会议举办者的远见卓识。各方面热切期盼从这里听到富有智慧的声音,凝聚战胜危机的力量。我们有责任向世界传递信心、勇气和希望。我预祝本届年会取得成功!

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陷入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困难的境地。各国和国际社会纷纷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对提振信心、缓解危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场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有关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长期低储蓄高消费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金融机构片面追逐利润而过度扩张;金融及评级机构缺乏自律,导致风险信息和资产定价失真;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创新不匹配,金融衍生品风险不断积聚和扩散。“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教训,正确处理储蓄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到化解危机之策。

坦率地说,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也造成较大冲击,我们正面临严峻挑战。主要是: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危机中采取了积极负责的态度。我们把扩大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一是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和实施结构性减税。中国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两年计划,规模相当于20xx年中国GDP的16%,主要投向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建设和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既有“十一五”规划内加快实施的项目,也有根据发展需要新增的项目。这个计划经过了科学论证,在资金保证上作了周密安排,其中中央政府计划投资1.18万亿元,并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参与建设。中国政府还推出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主要是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出台中小企业、房地产交易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措施,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年可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二是大频度降息和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中央银行连续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分别下调1.89和2.16个百分点,大幅度减轻企业财务负担。连续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2个百分点,中小型金融机构累计下调4个百分点,共释放流动性约8000亿元,使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大幅增加。出台一系列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扩大贷款总量,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三是大范围实施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我们抓住机遇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制定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既着眼于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困难,又致力于产业的长远发展。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先进生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我们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调整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我们不断完善和落实金融支持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四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16个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中国经济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推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大幅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们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金标准,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保障水平,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今年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资金投入增幅将大大高于财政收入增速。我们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预计三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我们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正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继续促进教育公平和优化教育结构。我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出台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千方百计减缓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总的看,这些重大政策措施,注重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综合协调、相互促进,把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振兴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把增加投资和刺激消费结合起来,把克服当前困难和促进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拉动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对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危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经过努力,在战胜两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的同时,20xx年中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粮食连续五年丰收,总产量达到5.28亿吨;城镇新增就业1113万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金融体系稳健运行,银行体系流动性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在较好水平。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有利于提振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信心,有利于减缓国际金融危机扩散蔓延趋势,有利于增加中国的进口和对外投资,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给其他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就业机会。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对维护国际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经济能不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有些人可能会有疑虑。我可以给大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们对此充满信心。我们的信心来自哪里?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由于我们正确判断形势、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我们制定并实施的既应对当前困难又着眼长远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开始见到效果,今年将发挥更大作用。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我们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它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信心来自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们建立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和体制基础。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较高、成本较低;国家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稳健,社会资金充裕;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树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发展道路;我们的人民拥有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与意志,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历史悠久的中国在逆境中焕发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没有根本改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的机遇。我们完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女士们,先生们: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战胜这场危机要靠信心、合作和责任。坚定信心是战胜危机的力量源泉。信念的力量,远比想象的更为强大。国际社会和各国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尽快恢复市场信心。在经济困难面前,各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前景有信心,国家领导人和各国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企业对投资有信心,个人对消费有信心,比什么都重要。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大家的命运已紧紧联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金融危机检验着国际社会加强合作的诚意和水平,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承担责任是战胜危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各国政府坚定、勇敢、负责地承担起责任,对于稳定金融秩序、防止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加深,十分重要。政治家要有远见卓识,既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也要对国际社会负责。当前,应当抓紧落实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以来达成的广泛共识,不仅要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渡过当前难关,而且要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健康、稳定的世界经济新秩序。为此,我提出以下意见。

一是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坚定地支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达成平衡的结果,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积极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是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加快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这场危机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和治理结构的缺陷。要加快主要国际金融组织治理结构改革,建立合理的全球金融救助机制,增强履行职责的能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积极发挥其在维护国际和地区金融稳定等方面的作用。鼓励区域货币金融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金救助机制作用。稳步推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

三是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积聚和扩散。各国金融当局应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加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递。扩大国际金融体系监管的覆盖面,特别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的监督,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完善会计准则、资本充足要求等各类监督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增强金融市场和各类金融产品透明度。

四是切实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要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量减少国际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损害,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国际金融组织应该通过放宽贷款条件等措施,及时救助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积极推进国际减贫进程,特别要加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力度,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协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建设人类共有的美好家园。面对气候变暖、环境恶化、疫病和自然灾害、能源资源和粮食安全、恐怖主义蔓延等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也难以单独应对,国际社会必须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

这里,我再次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谋求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中国愿意继续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和挑战,为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女士们,先生们!严冬终将过去,春天就要来临。让我们坚定信心,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增长!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2

一、曾经的认识误区

我国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晚于西方发达国家, 因此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也存在一定差距。

我在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期间, 到企业执行监督检查任务, 和企业领导探讨内部控制问题, 我感到, 有些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一种情况是把内部控制与规章制度建设完全等同起来。有些企业领导, 一谈起内部控制就大谈建立了哪些规章制度, 就会拿出印集成册的规章制度给你看, 给人的印象是:所谓内部控制就是建章立制, 好像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实现了内部控制。诚然, 内部控制需要以一定的规章制度为载体, 但它绝不等同于制度建设, 更不能认为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完成了内部控制。如果制度制定得不科学不合理, 制度制定得越多、执行得越有力, 管理反而越混乱、效益越差。无可否认的是,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规章制度不科学、不合理而且相互矛盾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也就是很多规章制度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作为摆设而从不落实的根本原因。内部控制不是静态的制度, 而是一个能够保证制度具有科学性并能得以有效落实的动态的过程。

另一种情况是把内部控制和日常的具体的管理混为一谈。有些企业领导谈起内部控制就分门别类事无巨细地向你介绍管理情况, 仿佛内部控制就是日常管理, 二者毫无区别。我们必须承认, 内部控制确实融于日常管理并以一定的管理手段为外在表现形式, 而且随着内部控制内涵的扩大, 其与管理的边界越来越难以明确界定。但我们仍然需要肯定的是:内部控制并不等同于日常管理。它比日常管理层次更高, 它是更高级的管理, 是管理的灵魂, 是使管理臻于科学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重要保证。

再一种情况是把内部控制完全视为一种消极预防行为,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中叶的水平。这些同志似乎还不了解, 内部控制早已走过了消极防范的阶段, 它的着眼点已不再仅仅是防范舞弊, 而是延伸到了积极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有人把企业内部控制比作人体免疫机制。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不仅仅是防病, 而是促进气血畅通, 实现阴阳平衡, 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企业内部控制, 绝不只是制度建设, 也不能等同于日常管理。它比制度建设和日常管理层面更高、更关键、更要害。它有如人体的血脉和神经, 有如看不见摸不着的经络组织, 有了这些组织, 才能构成一个活的有机的生命, 否则人体就是一具僵尸。内部控制也绝不是纯粹的消极预防措施, 而是着眼于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进取性很强的积极行为。

二、一个典型案例的启示

一家企业, 最高领导人很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投入了很大财力物力与人力, 借鉴国内国际先进经验, 建立了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机制。这一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但是, 出人意料的是, 主导内部控制建设的最高领导人却出了问题, 给企业造成了极坏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 企业最高领导人虽然出了问题, 但没有波及到其他人, 没有形成集体腐败与团伙犯罪, 这就说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成功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 内部控制没能监控住最高领导人的违规违法行为, 这本身就是内部控制的最大失败。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

内部控制存在盲点无法约束最高领导人的现象不是个别的, 也并非中国所独有, 美国安然、世通公司财务丑闻, 以及这次引发了金融海啸的次贷危机, 都反映了这一问题。由此看来, 如何置企业最高领导于内部控制之中, 是内部控制建设的一个难度很大的尖端性课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内部控制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缺乏认识。一些领导, 没有认识到内部控制发展到今天, 已经成为一种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管理理念, 成为了一种人人都在其中的自我约束机制, 而是把内部控制当作了一种监控下属的工具。正是这种现代社会意识与现代管理理念的缺失, 才造成了内部控制的盲点与失效。

三、COSO的定义

对内部控制认识的偏颇, 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上对内部控制的定义表述不统一和有欠清晰, 不能不说是一个客观因素。令人为难的是, 至今似乎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内部控制的简明而标准的定义。近期有专家撰文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舞弊丑闻的频频爆发, 内部控制这个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但在内部控制应该包含什么样的内容、内部控制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等问题上, 理论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毫无疑问, 理论的不到位是实践不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个世纪90年代, 美国COSO (一家专门研究内部控制的权威机构) 发布一份报告,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作了这样的表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 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的表述也与其他各种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一样, 听起来十分绕口, 内容也过于原则并有失空洞, 但它却给了我们两点重要提示:一是内部控制不是死的制度而是一种活的动态的积极行为过程, 二是这一行为过程涉及到决策层、执行层乃至全体员工, 没有任何层级和任何个人可以超脱于内部控制之外。这就告诉我们, 内部控制绝不是一部分人操控另一部分人的工具, 而是一种反映现代社会意识与管理理念的、必须人人参与人人遵守的民主的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

COSO的报告还提出了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 (1) 控制环境, (2) 风险评估, (3) 控制活动, (4) 信息和沟通, (5) 监督。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首要因素, 它包含着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最高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与经营理念。如果企业最高领导没有树立民主、科学的现代社会意识和现代管理理念, 不可能搞好内部控制。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还明确告诉我们,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是一项极其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 绝不是简单地建立几项制度或改善一下管理就能实现的, 需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很高的专业水平, 做不得丝毫表面文章, 容不得半点敷衍与浮夸。这对每一个企业高管, 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四、内部控制与企业监督

关于中餐国际化论坛上的讲话 篇3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会议认为,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消费、投资、进出口、产能、创新、市场、资源环境、风险化解和宏观调控九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商业经济也出现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商业经济成长为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1.企业数量大,从业人员多

目前,我国内贸流通领域就业人数超过1.4亿,约占第三产业就业总数2.96亿的48.2%。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在内贸流通领域中的批发和零售企业就有281万个,数量居我国第二、三产业各行业第一位;从业人员3315万人,居第三位。有批发和零售个体经营户1643万个,从业人员4167万人,个体户数与从业人员数均居各行业之首。

2.社会消费品总额规模大,人均进步快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不考虑价格因素,是1978年的153倍。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14.4倍。

3.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基础作用

商业作为从事劳动价值交换的产业,也是不可替代的民生产业。从1978年至2013年的36年中,三大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消费居第一的有20年,投资居第一的有13年,净出口居第一的有3年。马克思关于“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的科学论断,已经逐步成为现实。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血脉和神经,我国商品流通业已经成长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

(二)消费增速快于经济发展增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反映社会消费的重要指标,内涵与增加值不同。但其发展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关联度大,走势相同。统计表明,1979-2013年,社会消费品总额年均增长15.4%,批发和零售业平均每年增长10.5%,都快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9.8%的速度。今后,随着我国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批发和零售业的增速也会相应下降,但快于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会改变。

(三)商业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化

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供应链、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流通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取代“一、二、三、零”的批发方式及单店经营模式,成为新常态。

我国限额以上的连锁经营企业销售额在“十二五”末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将达到20%左右。零售百强企业基本上全部实行了连锁经营的组织形式,2013年实现的销售额占社零总额的11.7%。

我国2013年全国货运量达410亿吨,货物周转量16.8万亿吨公里。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197.8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商业企业信息化迅猛发展,实体经济与电子商务加快融合。

(四)商业经济结构深度调整

历史上公有经济为主的传统商业,现在已经形成内资与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商业已成为全面开放、市场化程度最高、活力最大的经济领域。

批发零售企业结构:2013年,全国共有批发和零售企业281万个,其中批发业占62%,零售业占38%。

经济成分及所有制结构:全国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内资企业占98.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0.5%,外商投资企业占0.7%。内资企业中,国企占1%,私营企业占70.1%,股份有限公司占1.1%,有限责任公司占17.4%。

从业人员结构:从业人员中,内资企业占94.1%,港、澳、台及外资企业分别占2.7%、3.2%。

商业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开放度最大的领域,法制与诚信建设任重道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任务繁重。

(五)创新引领新常态

全面开放的商业也是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领域,各种创新异常活跃。除了商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外,商业模式创新更是日新月异。

商业模式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组织形势、服务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重组的企业盈利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空间广、模式种类多,发展潜力大,竞争十分激烈。具体模式可以学习和模仿,但是,创新的精神和能力才是核心和关键。

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统一配送的商业模式是对传统商业组织形式的历史性突破,中国与世界的零售百强无一不采取这种现代化的服务方式。沃尔玛长期居于世界500强的前列乃至首强,就是其突出的代表。

依托现代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技术、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购”,使市场统一,难以形成边界,满足了购买群体“低价、便捷”的需要,阿里巴巴与亚马逊成为成功的典范。

深刻理解零售与消费的核心和本质,强调服务、体验、参与、文化,使百货等业态向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发展,实现“网上比较、实体店成交”的O2O全渠道模式,既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生活更高的追求,又使实体经济发挥优势重获信心,国美、苏宁、大商是其典型。

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双向同步发展,使供应链、网络化产生新的竞争力,香港冯氏集团、天津物产、浙江物产异军突起。

超市、专卖店、专业店、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各种业态、业种异彩纷呈,社区店、便利店、无人值守购物方式正在蓬勃发展,使消费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感受。

nlc202309041021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呈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需要及早防范。宏观层面应当警惕和防范金融风险、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及过剩产能化解方面的风险。商业领域需要加强法制、诚信、体系、规划方面的建设和标准化与统计方面的基础工作。解决这些矛盾和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这也是我国商业发展的机遇和必由之路。

二、住宿与餐饮业基本情况

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13年末,全国共有住宿和餐饮业企业20万个,从业人员692万人;住宿和餐饮个体户241万个,从业人员1069万人,个体户与从业人数均居第二、三产业各行业第三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初步核算经济数据:餐饮收入278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199亿元,同比增长6.2%。

我国餐饮业经过两年的调整,总体上已进入理性消费的正常状态,各种数据可比性强,基本上适应人均7000多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等收入消费水平,但是,我国餐饮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201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进”的重点要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深化改革开放上,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成效。“稳”和“进”要相互促进。

中餐国际化发展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基础和“根”都在国内。“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加工食品的原辅材料、加工操作的技术标准、大师的技术等级评定、菜式风格的确定等无不源于中国本土和中华文化。中餐国际化发展应与当地文化相结合,要大力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现代化经营的理念和管理技术,积极促进中餐国际化发展。中华美食,世界瑰宝,国际化发展前途远大,前景广阔。政府、社团组织、企业要形成合力,加快中餐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最后要特别强调一下食品安全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安以诚为本,诚以质为根”。食品安全是古今中外从政府到广大消费者都高度重视的大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法治安,以德治安,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中餐国际化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工程,也是很有意义的主题,这个问题和其他问题一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

充满自信地走好自己的路,这就是结论。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4

尊敬的王校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

非常荣幸,我应邀参加**财经大学举办的第三届“CFO高端论坛”,同来自财会领域和注册会计师队伍的精英们共同探讨促进CFO事业的发展,就推动理论和实务界的紧密联系建言献策。更感荣幸的是,我受论坛主办方的委托,为本届论坛作开幕致辞。我报告的主题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CFO的共同信念、责任与追求。

一、维护制度威信,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CFO的共同信念。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说过, 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于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框架。制度是一种稀缺资源, 是一种公共品, 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力。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的不确定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各级政府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长期以来都与社会各行各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关注着经济社会制度建设的方方面面;注册会计师秉持独立、客观、公正的视角,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监督、鉴证作用,被誉为现代经济中“不拿政府工资的经济警察”。企业是市场经济的细胞,CFO是现代公司企业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是掌握企业重要信息和资本资源的灵魂人物,也是人数众多的会计队伍的领军人物。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以及CFO的企业风险防范与控制,其信念和使命,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共同坚守制度不可逾越的底线,唤醒人们内心对制度威信的敬畏!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经济社会制

度的尊崇,已成为我们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CFO工作的重要联结点!

二、提高执行力度,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CFO的共同责任。审计二十字方针中的重要内容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是审计机关工作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审计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制度执行过程,最终就是国家审计工作人员、CPA、CFO的履职履责的过程,执行力的高低,执行情况的好坏,人,是决定性因素。它要求作为企业价值工程师的CFO,必须突破传统的财务视野,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本领和能力:要有独到的战略制定与执行能力、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专业的财务信息化规划与利用能力、特别是有效的内部风险防范与控制能力,切实发挥国家免疫系统外围防线功能;它要求国家注册会计师队伍,担当社会审计重任,规范社会经济行为,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增强责任意识、风险意识、法制意识,保持高水准的职业谨慎和道德自律,恪尽职守、依法办事,切实发挥国家免疫系统第二道防线功能;它要求作为国家财富看门狗的国家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牢不可破的最后防线的功能,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围绕中心,强化服务;科学推进审计项目实施,突出重点,落实责任;健全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标准,保证质量;创新改进审计方式方法,体现效率,提高水平;深化推进审计成果转化,督办帮建,推动整改;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增强素质,夯实根基,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有力掀起国家审计风暴。

三、完善国家治理,是国家审计、社会审计、CFO的共同追求。2011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第三次理事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讲话,就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并从国家治理的角度阐明了国家审计的新内涵、新任务,指出国家审计对完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作用。这一讲话精神是对国家审计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是对审计作为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理论的新的诠释。完善和创新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给人民群众提供安居乐业的社会秩序。从这个角度审视国家审计与注册会计师社会审计和企业内部CFO财务及资金风险控制,无疑有着同样的奋斗目标与追求!完善国家治理,需要国家审计围绕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依法查处惩治各类经济犯罪,维护国家正常经济秩序,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基本要求,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民生资金的审计,化解各种矛盾,强化社会管理。完善国家治理,需要注册会计师队伍和财会领域的各位同仁的参与和配合,需要**财经大学这类一流的财经院校不断地培养和输送优秀的财经人才;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CFO们的理解和支持!CFO和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增强公民意识、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和参与国家治理的意识,在工作过程中,要敢于从完善国家治理,维护公平正义的高度揭示问题,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审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从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建构防范监控制度缺陷、杜绝道德风险的严密的免疫系统网络!

托马斯.杰弗逊说,我不缅怀过去的历史,而致力于未来的梦想!在此,请允许我感谢**财经大学和**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交流平台。正是这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静下心来,更多的彼此沟通、更好地相互学习、更深地展开探讨。使我们能有机会带着新的收获,为提升今后我省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水平,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积极的贡献!

我深信,所有到场的领导与嘉宾和朋友们,都深怀着对财经审计工作的热爱!而这,将赐予我们永不枯竭的动力!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5

——在2011欧亚经济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李长春(2011年9月23日,西安)

《 人民日报 》(2011年09月24日 04 版)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大家相聚古都西安,共同参加2011欧亚经济论坛。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本届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欧亚大陆是世界经济最活跃、文化最多元的地区之一,欧亚区域合作注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并海纳百川。欧亚经济论坛由上海合作组织发起,涵盖了经贸、交通、能源、金融、海关、旅游、教育、文化等该组织成员国的主要合作范畴,向欧亚地区所有国家开放,充分体现了上海合作组织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宗旨与理念。

经过6年发展,欧亚经济论坛日臻成熟,从凝聚各方合作愿望到标志着建立伙伴关系的“西安共识”,从探讨油气、电力、工程承包、农产品加工、人员培训等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到开展宏观经济金融对话、联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论坛为构筑欧亚各国之间更为密切的互利合作关系,实现消除壁垒、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急剧动荡,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给各国政府施政、企业经营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欧亚各国更应着眼长远、深化合作、包容共济、共克时艰。本届论坛以“创新欧亚合作,共享转型机遇”为主题,旨在为各国交流经验搭建平台,在消除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调整经济结构、实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合作契机和途径,充分利用和调动本地区巨大的市场、资金、自然和人力资源潜力,促进各国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为此,中方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开创新局面,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打造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双边和多边相互补充的合作格局,推动地区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和粮食安全合作机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国在交通、能源、通信、电力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提高本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使地缘上东西贯通的欧亚地区真正成为紧密相联的利益共同体。

第二,践行新理念,深化能源资源领域合作。当前,大部分欧亚国家尚未摆脱高耗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潜力受到资源、环境的制约。因此,在巩固传统能源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欧亚各国应加强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努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实现能源供给的安全和多元化。中方愿与各国开展相关技术合作,共同推动能源使用迈上新台阶。

第三,顺应新趋势,注重高新科技领域合作。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一个创新密集、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新时期。欧亚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应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支持科技强强联合,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构建资源和成果共享共用机制,加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中方愿建设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为高新科技和新经济的发展提供孵化基地。

第四,拓展新渠道,密切人文交流及民生领域合作。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密不可分。欧亚各国应以人为本,全面拓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分享政府管理经验,提高公共治理水平,开展国家之间的政策对话与协调。中方愿在上述领域加大投入,同欧亚各国一道,使区域合作成果惠及广大人民。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作为欧亚区域合作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上海合作组织将继续发挥独特的推动作用。在今年6月举行的阿斯塔纳峰会上,成员国元首对上海合作组织未来10年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一致决定以构筑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为目标,努力实现上海合作组织的经济活动与成员国发展战略形成互动,促进成员国实体经济发展,为大型区域经济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广泛吸收周边国家参与,实现本地区的共同发展繁荣。作为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中国将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这一目标,并将优先考虑将自身的发展与欧亚各国的合作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今年初,中国政府制定了“十二五”发展规划。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使西部经济更加开放,这预示着中国西部的未来发展将进一步面向欧亚地区。陕西省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现代农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和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显著,有条件成为对外合作的生力军。我们坚信,中国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将为欧亚地区的互利合作创造新的机遇。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两千多年前,欧亚各国共同开拓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欧亚大陆从此不再隔绝,人民不再陌生。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欧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愈加紧密,在促进和平与发展事业中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我倡议明年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举行“丝绸之路”城市领导人会晤,以此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年”的重要活动和落实本届论坛成果的后续行动,各方共叙友谊,同商合作,复兴“丝绸之路”,共同开创欧亚合作的新时代。

谢谢大家。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6

开幕式上的讲话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2012年6月18日)

尊敬的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先生,尊敬的坦桑尼亚革命党副主席姆塞夸先生,尊敬的纳米比亚人组党总书记伊塔娜女士,尊敬的赞比亚爱国阵线总书记卡林巴先生,尊敬的南非总统府部长沙巴纳先生,尊敬的各位大使先生,亲爱的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我很高兴出席第二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开幕式。今天在座的既有像纳米比亚开国总统努乔马这样德高望重、亲手缔造中非传统友谊的老一代领导人,又有许多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可以说是老友新朋共聚一堂。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第二届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开创中非友谊的老一代领导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参加论坛的各位青年领导人和广大中非青年致以亲切的问候!

举办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是中非青年交往史上的一大创举,是中非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本届论坛以“中非合作与青年发展”为主题,顺应了中非合作蓬勃发展的大势,反映了广大青年参与中非合作、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各自国家繁荣富强的迫切愿望,必将对中非青年加深了解、相互学习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对中非青年事业的发展和中 1

非合作的深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中非友谊源远流长,根基深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非洲人民在反帝反殖、争取民族解放斗争过程中相互同情、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情。在万隆会议会场内外,在联合国讲坛上,都留下了中非人民休戚与共、并肩奋斗的身影。在建设各自国家的进程中,中非相互扶持、相互帮助,奏响了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华彩乐章。进入新世纪,中国和非洲国家立足现实和发展需要,创造性地建立起中非合作论坛这一集体对话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非领导人共同决定建立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非关系进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的新时期。近年来,中非双方高层交往更加频繁,政治互信不断加深,经贸合作持续拓展,人文交流方兴未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下个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将在北京举行,中非双方将共同规划新形势下的中非合作蓝图,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在中非友好关系的发展历程中,青年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恩克鲁玛、尼雷尔、卡翁达、努乔马等先驱们,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不仅领导了波澜壮阔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而且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共同开启了中非友好的大门,奠定了中非传统友谊的基础。许多非洲青年志士在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中,不约而同想到新中国,不远万里来到新中国。当时的中国在自身还很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向他

们提供政治、道义和物质上的支持。大批中国青年以不同方式参与到支持帮助非洲民族解放和国家建设的事业中,成千上万中国青年建设者曾在著名的“自由之路”——坦赞铁路工地上流下辛勤的汗水。60多名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长眠在他们热爱的土地上。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青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22岁。可以说,一批又一批中非青年用拼搏和奉献,用热血与汗水,在中非关系史上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当前,伴随着中非关系的发展,中非青年在各自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非合作各项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活跃的角色。从非洲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到现代化的通信厂房,从救死扶伤的手术台到传授知识的讲台,从展示文化魅力的舞台到维和部队的营地,到处可见中非青年并肩工作的动人场景。每年有上万名非洲青年来华学习、进修和接受短期培训,他们带来了非洲的文化,与中国青年结为知己,回国后为国效力,成为传播中非友谊的使者。中非青年交流合作已成为中非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非合作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和支持中非青年合作事业,中国几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并亲自参与中非青年交往,在中非关系史上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佳话。1959年2月,毛泽东主席会见非洲青年代表团时鼓励非洲青年,“要依靠非洲人自己解放非洲”,他还以鲜明的态度向非洲朋友表示,“整个中国人民都是支持你们的”。周恩来总理

在他著名的非洲10国访问过程中,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以谦恭有礼的态度,同当时的几内亚总统塞古〃杜尔等非洲青年领导人进行深入的交流,畅谈世界形势和双边关系,赢得了这些非洲青年领导人的广泛赞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承和弘扬老一代领导人的优良传统,继续把推进中非青年合作事业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包括邀请500名非洲青年访华、先后举办三届中非青年联欢节、与非方共同倡议召开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等,在中非青年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在新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将继续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采取积极行动,支持中非青年交流与合作,让中非合作更多惠及广大中非青年。我们将进一步扩大中非人力资源合作开发中青年的参与比例,增加非洲青年来华培训的名额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举办面向非洲青年群体的专题研讨,邀请更多非洲青年代表来华考察访问。我们将帮助非洲建设职业教育培训设施,培训非洲青年职业技术人才,继续向非洲派遣中国青年志愿者,推动在非设立更多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我们将继续与非洲国家共同办好中非青年领导人论坛及其他多边活动,为中非青年交流对话、探讨合作搭建有效平台。我相信,这些重要举措将为中非青年合作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保障。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

家集团,中非加强团结合作对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推动中非关系发展的责任和使命。广大中非青年要接过先辈的火炬,将中非友谊进一步发扬光大,推动中非友好薪火相传、永续发展。这里,我愿提出三点想法,与青年朋友们共勉。

一是弘扬传统,努力做中非友谊的有力推动者。中非友好已深深扎根在双方人民心中,成为我们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中非友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关键是我们在发展相互关系中始终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正确原则。不管世界和中非各自情况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都要共同努力,把这些原则维护好,把中非传统友谊发展好。希望中非青年深刻认识加强中非关系的战略意义,更加积极地了解中非友谊的历史,更加广泛地宣传中非友好的成果,为推动中非传统友谊深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是开拓进取,努力做中非合作的积极促进者。中国和非洲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务。加强中非务实合作,使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双方人民,符合中非双方的共同意愿。当前,中非共同利益在扩大,相互需求在增加。中非合作应当顺应形势,不断拓展领域、丰富内涵、创新方式,更好地满足中非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需求。希望中非青年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投身中非合作事业,为拓展和深化中非合作作出更大贡献。

三是胸怀天下,努力做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坚定维护者。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包括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希望中非青年登高望远、着眼全局,与各界有识之士和社会进步力量一道,共同推进南南合作,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青年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青年是中非友好的生力军,中非友好的美好前景要靠你们开创。我衷心希望中非青年携起手来,自觉肩负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把中非友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共同创造中非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7

大家好!在中央有关部门和浙江省、江苏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经过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和中华财务主持人协会的共同努力, 首届“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今天隆重开幕了。首先, 我代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向来自海峡彼岸的同胞与同仁表示热烈欢迎!向出席这次论坛的领导与嘉宾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这一论坛的各界朋友, 表示衷心的感谢!

“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 是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日益密切的情势下举办的。去年5月, 在厦门举办了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首届海峡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扩大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合作发展》的致辞。他在致辞中讲道:“在两岸各界广大民众的共同努力下, 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折, 走过了不平凡历程。今天, 两岸同胞往来之频繁、经济联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跃、共同利益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 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今年6月, 两岸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即ECFA。这一合作协议, 对两岸经济的未来发展将产生重大和深远影响, 标志着两岸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开启了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时代。为了响应和落实ECFA, 两岸各有关部门与组织, 都在采取积极行动。前不久在广州举办的第六届海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 发布了进一步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22条共同建议。上述这些重要动态告诉我们, 两岸同胞对彼此加强合作、共谋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越来越深刻, 要求越来越迫切;和平、合作与发展, 已经成为了两岸多数同胞的共识, 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特别是在刚刚经历了一场源自美国祸及全球的金融海啸冲击之后, 经过深刻反思使我们认识到, 在当前危机四伏、诡谲险恶、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 海峡两岸企业只有合作才能双赢;只有合作, 才能更加有效有力地防范风险, 抗击危机, 获得生存与发展。“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办的。“论坛”的宗旨是:为海峡两岸企业的首席财务官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通过首席财务官的相互交流, 促进两岸企业的合作与发展、提升两岸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首席财务官是现代公司治理中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们不仅是企业财务与会计的最高主管, 而且是企业全面运营与战略发展的最高决策者与管理者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 首席财务官的表现, 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我们应当看到, 海峡两岸企业具有十分广阔而深邃的合作空间。贾庆林主席在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指出:“两岸经济合作还存在巨大的潜力, 有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的新兴产业合作刚刚起步, 两岸产业结合度还有限, 科技合作的比例仍不高, 影响经济合作深化的因素依然存在。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及两岸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们需要把握机遇, 锐意进取, 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长效机制, 丰富合作内容, 拓展合作领域, 创新合作形式, 提高合作水平, 最大限度地实现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最大可能地提升两岸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抵御外部风险的整体实力。”吴伯雄荣誉主席在第六届经贸文化论坛上呼吁“各界合力促成台商的转型升级”, 并代表台商表达了如下诉求:“在工资上涨、劳工短缺, 租税负担提高, 原料物价上涨及融资不易的压力下, 希望两岸共同努力协助台商解决各种困难, 加强台商权益保障、智慧财产权的保护、协助台商参与大陆内需市场、发展自有品牌, 并请大陆银行便利对台商融资”。两位主席所提出的这些问题, 是我们两岸企业发展所共同面对的问题, 正是我们“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课题。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是一个经国家民政部批准正式注册登记成立的旨在为广大首席财务官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的国家一级社会组织。目前有16个行业分会, 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 各省市地方总会计师协会, 是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团体会员。协会的建会宗旨是:把协会建成总会计师即首席财务官之家, 建成企业与政府和社会相沟通的桥梁。协会成立20年来, 为广大企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广泛好评。今年5月, 协会下属的民营企业分会在昆明举办了“2010中小企业发展论坛”, 国家工信部部长到会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主题演讲, 详细阐述了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企业答疑解惑;国家建设银行总行及各省市分行有关领导都出席了论坛, 直接听取企业诉求, 面对面地与企业一起研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获得了银企双赢的良好结果。我在此郑重表示: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愿意与中华财务主持人协会密切合作, 竭诚为台企服务。不仅通过“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相互沟通, 而且希望能够建立起日常沟通与合作的长效机制, 以便及时地解决大陆台企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我们还应当看到, 两岸企业合作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前景十分光明。因为两岸企业界的有识之士, 在对历史的反思和以往的合作实践中已经认识到, 只有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我很赞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台湾桃园县县长朱立伦先生在首届“海峡论坛”致辞中的一段话, 他说:“21世纪要有新的观念。一年前, 台湾政党轮替, 台湾人民选择了改变, 选择了和平开放, 两岸交流已不再是单向而是双向往来。两岸人民今天绝对不希望因为误解、冲突和意识形态分割两岸, 无法相互扶持, 希望未来能够搁置争议, 合作发展。两岸有非常多的共同点, 非常大的合作空间。海峡论坛的举办, 无论是对推动两岸民间交流, 还是对两岸经济合作, 都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希望通过这次论坛, 我们共同来研商如何用新的观念、新的产业来带动海峡两岸经济的新发展。六十年的分隔, 上一代的对抗, 应该结束了。让我们这一代, 让我们的未来选择共同发展, 共创双赢。”这是海峡两岸有识之士的共识。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我们的思想观念理所当然地也要与时俱进, 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比前人更加聪明睿智。是共同的博大而精深的优秀文化传承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是共同的美好而崇高的发展愿景将我们凝聚在一起, 是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血缘亲情将我们凝聚在一起。这种凝聚力一定能够引导我们走出历史的阴影, 同心同德, 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 也是我们举办“海峡两岸首席财务官论坛”的深远意义所在。

这次论坛, 我们荣幸地请到了财政部原常务副部长迟海滨先生和国家税务局原常务副局长杨崇春先生莅临指导, 请到了国家财政部、商贸部、税务总局等部门的专家参会并做专题演讲。论坛由浙江省、江苏省总会计师协会具体承办, 他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论坛得到了浙江省财政厅、商贸厅与台联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论坛还受到众多媒体的热心关注与支持。在此, 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8

组建中财委

新中国成立前,为了更好地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做准备,党中央决定成立中财委,由陈云任主任,统一领导全国的经济工作。1949年6月4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各民主党派人士及北平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会议,宣布陈云负责筹备组建中央财经委员会,并明确中财委暂时属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中央政府成立后归中央政府领导。

筹建中财委的工作千头万绪,陈云做的第一件事是物色干部。我们党由于长期处在农村进行革命斗争,缺乏经济建设人才,就是旧中国,也没给我们留下多少这方面的人才。怎么办?陈云的办法是不拘一格,广泛招揽人才。他说,在德才兼备的前提下,搞“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中财委是在原中央财经工作部和华北财经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的,因此一开始华北的干部用得比较多,以后又陆续增加了各个大区的干部。

在紧盯党内人才的同时,陈云还特别注意选用有经济才能的党外民主人士。章乃器、千家驹、沈志远等人都是陈云组建中财委过程中注意到的懂经济的党外民主人士。陈云经常同他们交谈,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陈云知道周恩来与党外朋友交往多,熟悉党外朋友的情况。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闲置党外财经人才,他致信周恩来:“请你告诉我可以吸收哪些人来办些事,各人的政治态度如何?”马寅初就是在周恩来推荐和陈云一再敦促下担任中财委副主任的。

在筹备建立中财委过程中,陈云还接收了原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的高级专家学者十五六人。

经过紧张的筹备,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组建完成。7月12日,陈云主持召开成立会议,他先作自我介绍:“我叫陈云,个子小,瘦瘦的,身体不好,两个月感冒一次。现在让我来管财经工作。上海有个什么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我原来像是在大楼前面摆小摊的,现在让我来当这个大公司的老板。能不能完成好这个任务,要靠大家努力了。”这朴实、幽默的几句话,一下子吸引住了全体与会者。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举,千头万绪,中财委重点抓什么?怎么个抓法?陈云经过多方面调查研究,反复深入思考,首先抓了稳定物价和统一管理全国财经工作。

“银元之战”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但经济战线仍硝烟弥漫,人民币挤不进上海市场,银元投机猖獗的电报不断送到陈云案头。陈云在北平筹建中财委的同时,参与指导了上海市军管会同上海旧经济势力之间的“银元之战”。

上海解放第二天,上海市军管会就发布《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金圆券的规定》:以人民币1元收兑金圆券10万元;6月5日起,严禁金圆券在市场上流通。由于金圆券的信用已接近于零,收兑工作十分顺利,《规定》发布仅7天,就收兑金圆券35.9万亿元,约占国民党政府全部金圆券发行额的53%。

然而此时,上海旧经济势力利用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担心钞票贬值的心理,掀起了银元投机风潮。上海证券交易所是银元投机的大本营,那里每天麇集着几千人。充斥在大街小巷的银元贩子人数更多。原来l块银元值100元人民币,6月3日涨到720元,6月4日突涨到1100元,涨势仍在继续。银元成为上海市场上实际使用的本位币,人民币只起辅助作用。到6月4日,上海投入流通的人民币近20亿元,大部分却浮在市面上。人民币只能购买小额货物,根本买不到整批货物。有的商号还拒绝以人民币作商品标价,把人民币排斥在市场之外。

在认识清楚银元问题的症结所在后,陈云主持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于6月8日下发。《指示》在分析了大军渡江、南京政府完全垮台后新解放区金融问题的新情况后指出,对待银元的斗争,除政治手段外,还须陆续采取许多经济步骤:明令铁路交通事业及市政公用事业,一律收人民币;税收一律征收人民币;以地方为单位,首先是上海酌发实物公债等。

得到毛泽东赞同并接到陈云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打击银元使人民币占领阵地的指示》后,6月10日上午10点整,上海市军管会派出军警到证券交易所,把银元投机的大本营端掉了,同时在全市范围内执行中央《指示》。上海的这次行动抄没黄金3000多两、银元3万多块,处理投机商人200多名。消息传开,市场上银元价格暴跌。

由于政治手段、经济手段、宣传攻势三管齐下,上海市军管会在同旧经济势力的“银元之战”中取得了胜利,为日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米棉之战”

由于战争还未结束,加上财政赤字扩大,纸币发行量大增,投机分子兴风作浪等原因,1949年4月、7月、10月和1950年2月,在北平、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4次大规模的物价上涨风波。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投机资本掀起的一场物价大波动,影响广泛而深远。从1949年10月15日起,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先导,其他地区跟进,全国物价猛涨。到11月13日止,以7月底为基期,物价平均指数:北京、天津涨1.8倍,上海涨1.5倍,华中、西北与此相近。在10月一个月内,全国物价平均上涨44.9%。这次涨风,上海、武汉是由纱布带头;天津、北京是由粮食带头。11月12日、13日,北京、天津个别粮商叫价高出7月底指数四五倍。

这次物价上涨尽管已在预料之中,但涨风之猛、波动之大、范围之广,不能不令人深深担心。

中国人民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下尝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苦头。从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开始,到1949年5月的12年间,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增加1400多亿倍。市场物价有如脱缰野马般飞涨。这种状况在全面内战爆发后愈演愈烈。有人计算,100元法币,在1937年可买两头牛,1945年只能买两个鸡蛋,1947年已只能买一个煤球,到1949年5月只能买一粒米的千分之二点四五。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人心丧尽,是国民党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

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能不能站得住脚?这不仅表现在军事上,而且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上。当时最迫切的任务就是稳定物价,扭转国民党多年统治留下的财政经济极端混乱的状况。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一些处在观望状态的人认为共产党能够“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上海有些资本家说:“共产党是军事100分,政治80分,财经打0分。”他们要看共产党的笑话。

陈云分析物价猛涨的原因,决定采取收缩通货、抛售物资、加强市场管理的办法,并且慎重地选择采取制止物价上涨措施的时机。11月中旬,物价已涨了两倍,涨势渐趋稳定。陈云认为时机到了,已有可能通过收缩银根、调运粮棉、抛售物资来稳定物价。当时,对物价影响最大的粮食,主要从已完成土地改革的东北老解放区调来。为确保东北粮食进关,陈云派人到东北去调运粮食,还专门交代:东北必须每天发一个列车的粮食到北京;北京市在天坛打席囤存粮,必须每天增加存粮席囤,要给粮贩子看到,国家手上真有粮食,粮价不能涨,使奸商无隙可乘。

11月13日,陈云为中财委起草对全国物价猛涨所采取方针的指示。其中,包括紧缩银根的指令:人民银行总行及各主要分行自电到日起,除中财委及各大区财委认为特殊需要而批准者外,其他贷款,一律暂停;各大城市应将几种能起收缩银根作用之税收,于11月25日左右开征等。还有对各地国营贸易公司的指令:目前各地贸易公司,除必须应付门售者外,暂时不宜将主要物资大量抛售,应从各方调集主要物资于主要地点,并力争于11月25日(至迟30日)完成。还包括了提出应在此次稳住物价行动中对投机商人要给以适当教训的指令:目前抢购风盛时,我应乘机将冷货呆货抛给投机商,但不要给其主要物资;等到收缩银根、物价平稳,商人吐出主要物资时,我应乘机买进。

陈云起草这份文件后,立刻派人送到中南海西花厅,请周恩来签发。周恩来看后写道:“如主席未睡请即送阅。如睡,望先发。发后送阅。”那时,毛泽东工作后尚未入睡。陈云的文件手稿从西花厅送到丰泽园。毛泽东看毕立刻批示:“即刻发,发后再送刘、朱。”毛泽东还在“即刻发”三字旁加了着重号。

当天,文件就以电报的形式下发到各地。一场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地制止物价猛涨、打击投机商人的战斗,立刻在全国打响。

11月25日之前,各地遵照11月13日和16日陈云电示紧张地进行准备,将粮食、纱布、煤炭等主要物资调集于重要地点,设法紧缩通货、抓紧税收。11月25日,全国各主要城市统一行动,大量抛售粮食、棉布。一开始,投机商人认定物价还将上涨,不惜高利拆借巨款,继续吃进。但国营公司实力雄厚,敞开抛售后逐步降价,投机商人哄抬物价的阴谋破产。他们竞相抛售存货,但市场已经饱和,越抛物价越跌。结果,不仅所囤积的货物亏本,而且还要付出很高的利息,许多投机商因亏损过多,不得不宣布破产,许多私人钱庄因借给投机商人的款项无法收回,亦宣告倒闭。这就是解放初期著名的“米棉之战”。

从此,投机商人_蹶不振。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物价涨幅最大的涨价风潮平息下去了。上海当时的资本家说:银元斗争共产党靠的是行政手段,这一次,共产党完全是用经济的手段就把价格平下来,上海的工商界没有想到,佩服。

“粮食之战”

自1949年10月15日开始的物价涨风刚刚平静下来,各地因水旱灾害缺粮的问题又摆到了陈云面前。12月中旬,华东、华北因旱涝灾害而缺粮的报告纷纷送到他的桌上。根据华东、华北最低限度的估算,华东来年缺粮11亿斤,华北缺粮18亿斤,共29亿斤。

陈云在11月作出制止物价猛涨的决策时,考虑到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情况,已估计1950年2月(春节前后)还会刮起物价涨风。现在,各地缺粮,显然增加了这次涨风的可能。为此,政务院发出生产救灾的指示,中财委决定调粮到上海等大城市和灾区。

1949年12月12日,陈云在中财委全国城市供应会议上讲话,对全国范围内统一调度粮食的工作作了具体部署。经过筹划,中财委决定从东北调入15亿斤,华中调来11亿斤,共26亿斤,尚少的3亿斤由四川调运。

运送粮食接济华东、华北,是关系全局的大事。陈云对这件事抓得很紧。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顾大局,阻止粮食外运。对这种不良倾向,陈云明确地指出:“对当地粮食一层层防止调走,会出毛病的。”“现在,若湖南粮食不调出,江西粮食不调出,灾区就可能出乱子。”他断然主张采取严厉手段:“谁阻止粮食外运,就砍谁的头!”由于宣传与组织工作得力、法令与纪律要求严格,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依然保证了灾区的粮食救济。

看到华东、华北粮食吃紧,1950年春节前后,上海等地的投机资本以为国家粮食准备不足,故伎重演,把目标瞄准了粮食市场。再加上上海市场历来有春节粮价看涨的老规律,投机资本家预料1950年春节上海市场物价一定要大涨,事先就调集了大量资金,千方百计囤积粮食,准备在春节后开市时大赚一把。但是,春节过后,上海粮食价格不但没有上涨,反而连续下跌。这一切,都在陈云的运筹之中。在占压倒优势的国营经济面前,投机资本失去了操纵、左右物价的能力,他们不得不在亏本的情况下把囤积的大米全部抛售掉。

由于陈云决策正确、指挥有方、组织得力,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解决了这次粮食涨价风潮。至此,投机资本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大规模操纵市场,国营贸易企业在斗争中日益发展,逐步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稳定物价胜券在握。

统一财经

从1949年7月至1950年2月,陈云领导几次制止物价上涨,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全国财经工作统一调度的作用,而这个过程又为财经工作实现全面统一准备了条件。

1949年8月,陈云为稳定物价主持召开的上海财经会议曾考虑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问题,11月以后中财委在制止物价猛涨指挥各大城市统一行动,财政、银行、贸易部门协同作战的同时,相继召开财经各部门的专业会议,陆续实现了税政、粮政、盐政、路政、邮政、水政等几个方面的初步统一。统一财经的条件已逐步成熟。

统一财经的具体办法,陈云主张先由大区统一,再由中央统一。1950年1月22日、2月1日,陈云在起草给毛泽东并中共中央的《财经旬报》中,提出拟于2月召开全国财政会议,并将会议主题明确地规定为统一全国财政经济,认为“此事势在必行”。

2月13日至25日,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在北京举行。会前,陈云主持起草《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初稿,并两次进行修改。开幕式上陈云作了关于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讲话。在讨论中,陈云提出3个方案:一个是维持现状,一个是后退一步,一个是统一收支,即是“停”、“退”还是“进”。大家经过讨论,认为退不成,停也不好,同意进,即同意统一收支。就是说,财经工作要从原来的基本上分散经营,前进到基本上统一管理。会议提出,在统一财经工作方面要做到:财政收支统一集中到中央;公粮统一,除5%至15%作为地方附加外,均由中央统一掌握;税收统一,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统一集中到中央,每月结算解缴国库;统一编制,改变编制庞大、人浮于事的状况;贸易统一,各地贸易公司的资金、业务计划、商品调度统一由中央贸易部掌握,地方不能干预;银行统一,现金的调动统一于人民银行。会后,对《决定》初稿又作了两次修改。

3月3日,政务院第22次政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陈云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陈云对《决定》再次作了说明,指出这个文件的性质“主要是节约、征收,具体地说就是缩小赤字,统一管理。其目的是为了争取好转”。同一天,中共中央还专门向各级党委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必须用一切方法保障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的全部实施。此后,政务院又陆续颁布《关于统一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等一系列规定,对全国财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为了宣传和解释政务院决定的精神,陈云为《人民日报》撰写《为什么要统一财政经济工作》的社论。这篇社论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即:财经工作应该继续分散经营还是前进到统一管理;究竟统一管理哪几件事;现在实行统一管理是否太早,是否困难;这样的税收统一,地方机动性是否太少;统一管理是否会降低下级组织的积极性?等等。陈云在社论中强调指出:“如果国家收入不作统一使用,如果国家支出不按统一制度并遵守节省原则,如果现有资金不加集中使用,则后果必然是浪费财力,加剧通货膨胀。”“我们必须忍受小困难,避免大困难。”“只要严格实行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熬过几个月的困难,我们很有理由希望财政情况逐渐好转。”

全国财经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后,1950年4月,全国财政收支很快出现了接近平衡的新局面,金融物价状况开始好转。在战争还未完全结束的时候,国家财政收支已接近平衡是极为不易的。多年来饱尝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之苦的全国人民,无不为此欢欣鼓舞。

经济论坛上的领导讲话稿 篇9

夏德仁: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尊敬的戴相龙市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晚上好,时间过的真快,过去的这三天,我们觉得是令人激动和难以忘怀的三天,因为尊敬的施瓦布主席,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打造了一个成功的首届新领军者年会,我认为此次年会实现了一次跨越,从西方到东方,从达沃斯精神到大连精神。世界经济论坛凝聚了更大的商业和思想力量,也向世界展示了在新的时期,它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更加积极的力量。

Honorable Chairmen Schavob, Mayor Dai Xianglong, 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evening.Where did time go? The past three days, we think has been exciting and unforgettable.Honorable chairman Schavob, with his distinctive intelligence and leadership, successfully built the inaugural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I think this annual meeting built a bridge across west and east, the spirits of Davos and the spirits of Dalian.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gathered more in business and thoughts.It showed the modern world its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guiding the world economic current.我们看到有1700多位国内外嘉宾云集大连,共同探讨当今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问题,会议高度关注全球发展变化中的力量平衡,各位嘉宾就“新领军者”在世界格局变化中的作用、世界经济新秩序建立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面临的共同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探讨,并且取得了共识,我认为这次会议是富有成果的,而且这一成果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全球,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More seventeen thousand guests from both China and abroad gathered in Dalian to discuss current situa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so on.The meeting give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hanging balance of power in global development.Various guest spoke on new champions in the changing world, the build-up of new global economic order,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many other common concerns.After discussion there were agreement and conclusions.I think this is a fruitful meeting.All achieved here are milestones for both China and the world.本届年会使大连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成为代表全球新领军者的城市,大连通过新领军者年会这样一个平台,与大家共同分享了年会的成果,更多了解了世界经济运行的现在与未来,为大连更好的融入世界经济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大连也通过论坛充分展示了城市的魅力,我们大连成为本届年会最大的受益者。The annual meeting has made Dalian under the spotlight of the world.It becomes a representative of global new champion.Dalian, through the inaugural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 shr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meeting.It also ge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resent and future of world economic situation.Dalian benefits from this meeting for its full involvement in world economy.Dalian, through the stage of the forum, demonstrates it charming beauty.Dalian is biggest beneficiary of the meeting.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首届新领军者年会就要闭幕了,这仅仅是大连与世界经济论坛战略合作的开始。由达沃斯精神引发的大连精神激励我们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经济全球经济的合作同时,也担负起我们做为一个新领军者城市的责任,为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和谐发展,做出贡献!。Distinguished guests, ladies and genbtmen, the inaugural annual meeting of the new champions s about to comes to its end, and yet it is just a beginning for future cooperation between Dalian and wef.Derived from spirits of Davos, the spirits of Dalian encourage us to participate in more extensive and high-level coopera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spirits also load us with responsibilities as a new champion city to contribute to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依依惜别的时刻,再此感谢施瓦布教授给予大连的荣耀,感谢所有的嘉宾和朋友们对会议的支持,我真诚希望各位朋友们记住大连,关注大连,我也期待者与各位朋友们能够再次相聚在大连。

As the meeting comes to its end, before we wave goodbye, I’d like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prof.Schavob for the honor Dalian has received, my thanks also go to all guests and friends for their support in the meeting.I sincerely hope you will remember the city of Dalian, continue to pay attention to dalian.I also look forward to meeting you again in Dalian.戴相龙市长是我个人多年的老朋友,几年来在他做天津市长期间给了我们很多的关心和支持,明年的年会在天津市举办,我们将会全力支持在天津举办的会议,我们预祝明年的会议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上一篇:污水管网运营维护下一篇:喜迎双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