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式平衡》教学反思

2024-06-19

《燕式平衡》教学反思(共10篇)

《燕式平衡》教学反思 篇1

1、作为教师除了做好动作师范,还要机警灵活,提高语言素养,讲解准确到位,本节课中我给予学生的评价较少,没能够及时纠正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的环节衔接间应寻找恰当的过渡语,使教学过程更流畅。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它是整个课堂效果呈现的中心,所以,我应该充分的调动学生练习的热情,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

3、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开始设计的一个小组游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练习单脚跳跃,头顶花球体验控制身体平衡、身体前倾、仰头的动作。可是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学生依次进行,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花球不稳定,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练习效果!可改换练习方式,或增加教具。

4、在教学设计中,偏重于平衡的练习较多,应该增加柔韧素质的练习,增加主教材练习的时间,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提出不同的要求。最后,使学生的练习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

《燕式平衡》教学反思 篇2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会计”这门课是非常陌生的, 同时由于职专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社会阅历缺乏, 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 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以实例教学为突破口, 用通俗易懂的实例灵活地穿插其中, 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 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似曾相识”, 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 推导出会计的平衡公式, 总结、归纳出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 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 将经济业务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及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使他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资产和权益是相等的, 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 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上下来, 笔者感触颇多, 收获颇多, 具体可概括如下:

一、课堂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 可以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思维, 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用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案例展开讨论, 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并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讲到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时, 教师可以校园旁学生经常光顾的一个小饰品店为例子, 从小店设立、经营到小店扩大规模整个过程中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讲起,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 认真进行分析, 从而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实践证明, 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通过案例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长此以往, 教师将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应巧妙回应学生生成性问题,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预设的课堂, 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 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 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课前没有涉及到的问题, 教师要善待“意外”, 巧妙回应学生这些奇思妙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在分析完企业的经济业务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时, 有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思考过, 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来看是成立的, 但是其含义却不一定相同。当时除了考虑到课前准备不足和时间因素之外,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刚刚接触会计知识, 正好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也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对会计课的兴趣, 于是我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拓展知识进行思考探讨, 让同学与同学之间或者同学与家长进行讨论。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解决了课前准备的不充分。

三、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会计凭证、账表等实物展示, 运用实务案例, 让学生多做练习, 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时, 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否只有这四种类型?有些业务会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通过课前设计的表格和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的经济业务分组讨论分析进行验证, 最后学生自己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样, 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深信不疑, 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 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应当让学生进行解释、讨论, 而教师则应围绕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引导, 避免偏离教学内容。从教学设计开始, 到课上通过预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再到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因疑而问, 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破疑解惑。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下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 形成了多思促多疑, 多疑促多问, 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 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实践, 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摘要: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3

2012年.9月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有趣的平衡》教学反思 篇4

其编写意图主要有:1.借助生活中简易的的实验装置,按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杠杆平衡的规律及其中所蕴含的比例关系,积累活动经验,学习探究方法;2.能运用杠杆平衡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想象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结合教材的编写特点,经历和孩子们的教学过程,心中有不少的感触,具体谈谈以下几点:

1、本节课我注重了课前交流。课前交流是课堂教学的热身活动,融洽的交流是课堂成功的基础,也是课堂的良好开端。我在课前先与学生谈心,又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推心置腹地平等对话深深吸引住了学生,博得了学生的亲近和喜欢,快速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上课。

2、巧设生活情景。在课堂上,我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课一开始,让学生观察“汽车跷跷板”的游戏情境,跷跷板是学生在平常生活中都经历过的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体会,但是“汽车跷跷板”更是新奇,彻底点燃了学生研究“有趣的平衡”的强烈欲望,调动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了学生学习的生长点。紧接着,趁热打铁,欣赏平衡木运动员的平衡美,组织了一个现场小游戏,就这样师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3、亲历形成过程。本节课不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了生动有趣的场景,还组织开展了观察、猜测、测量、探索等一系列活动,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发生的过程。这节课是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在实验操作中学生清楚的看到“从平衡到不平衡”,那怎样才能恢复它的平衡呢?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学具,我让学生们带着目的去思考去操作,引导孩子们在课堂中边操作边思考:杠杆两边有塑料钩、有刻度、还有棋子,棋子是有质量的,那么要想让它平衡,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秘密呢?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不断地增加棋子、调整刻度,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左边和右边在什么情况下就平衡了呢?两个积相等的情况下那说明了什么呢?我用一系列的追问,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完全置身于知识的建构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所在。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 篇5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力平衡的教学反思 篇6

具体方法是:

(1)请同学们站立;

(2)对自己所受力进行分析,并说出来;

(3)感受脚受到的支持力,分析对地面的压力,感受这一对相互作用力,并共同分析出,相互作用力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在对方的两个力(即对方是受力物体);

(4)感受人受到重力和支持力,并共同分析出,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受力物体是同一个,这个结论很关键;

(5)比对二个物理概念,进行距离练习,巩固提高;

课文《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篇7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本着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不紧是一堂课所学内容,更重要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实验敢于改造创新,书中实验与改造实验的对比找出改造后的实验的优越性,使学生更易懂,我觉得这是成功的一个亮点。学以致用,迅速结合前一单元弹簧测力计挂一物体为什么读数就是此物重,用本节课知识让学生来解答,前后知识整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题,环环相扣加深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这也是我觉得成功的第二个亮点。但不足之处也很多,试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班上学生尽管分成了学习小组,但要想采用“兵教兵”,仅靠别组同学说一遍就达到会解题的目的显然不够。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总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部分内容。

但是由于与学生磨练不够,学生展现自己的表现不够自然,活力不够开放,这些也是今后还要多加锻炼和强化的。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篇8

一、教学设计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适当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不同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教学反思 篇9

重庆市两江中学校 胡金龙

一、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入手,观察并体验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必修2和选修4中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让学生对问题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规律;会分析浓度的改变对正、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导致平衡移动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分组实验探索、诱导、分析、讨论、质疑、归纳总结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从现象到本质,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形成概念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使学生的认识过程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一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思考,领略实验学习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个人及学科价值。

(2)、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学习中体会主动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重庆市渝北区优质课大赛获奖课例之一,在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上都达到了,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内容适当,课堂教学探究性的问题和环节比较多,在提出问题→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得出规律→实际应用→反思提高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时,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实验:氯化铁与硫氰化钾溶液的反应。除了书中提及的改变不同反应物的浓度之外,还特意从学生的思维和质疑出发,用氯化钾固体(无关生成物)加入到原平衡体系中,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改变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原因。

在自我反思和与听课教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课堂中的一些问题与不足。

1、教师教态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面部表情比较单一,讲授知识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音调变化不明显,没有抑扬顿挫之感,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不够高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对于知识目标虽然掌握但略显被动。

2、活动组织方面:

在几个实验探究环节中,部分小组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错误操作比如滴管伸入试管内,药品取样过多等。发现问题时我只作了个别提醒,课后想来若是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操作时针对全班一句简单的提醒,应该可以让更少的同学犯错误,节约更多时间并提升实验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小组合作意识体现不够的问题,动手做实验的只是少部分人,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作为活动组织者的我没有及时提醒,值得改进。

在展示学生所画的速率—时间图像中,我选取的学生作品虽然画图正确,但显得潦草,展示效果不太好,我应该针对这位学生的作品做出辩证的评价,让同学们明白规范的重要性。

3、内容目标设置方面:

《燕式平衡》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练习在高低不一的平衡木上做各种动作,发展幼儿的平衡能力。

2.具有初步的大胆进行身体活动的能力。

3.喜欢参与游戏,体验。

4.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活动准备

1.材料及环境创设。

2.观赏我国体操运动员进行体操比赛的录像。

3.录音机1架,艺术体操音乐若干段。

4.高度、宽度、坡度要求不一样的平衡木三条,与平衡活动相配套的各种活动器具,如伞、帽子、沙包、球、娃娃、积木等若干。

活动过程

在场地上出示高度(10-30厘米)宽度(15-20厘米)坡度不一(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平衡木,请幼儿扮体操运动员,听音乐,自由选择动作走过平衡木。中间提醒 幼儿可不断变化手臂动作,如叉腰,上举,侧平举、抱头、曲臂等,教师一旁观察,哪些幼儿已完全自如地进行活动了,哪些幼儿虽能独立活动但动作还很笨拙,哪些幼儿还不能独立地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教师在每次活动时,除了灵活的随机指导外,还必须要有重点指导内容和计划。如第一次是重点指导那些没有勇气登高的幼儿;第二次是指导那些大胆选择在窄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儿;第三次是指导那些不敢在有坡度的平衡木上走的幼儿;第四次是指导那些在平衡木上不断变化创新动作的幼儿等,除了器具选择的重点指导外,还要有落实到那些幼儿身上的具体指导方法的考虑。

随着活动的开展。视幼儿的能力发展,要逐渐增加活动的难度,可从徒手走到拿小器具在平衡木上走,并鼓励幼儿根据器具等特点创造各种动作;头顶沙袋走、抱球走、撑伞走等,还可以编成游戏让幼儿玩。如“送娃娃过小河”(抱娃娃走过平衡木)、“运西瓜”(幼儿依序站在平衡木上传吹塑球)等。再过渡到在间隔物体上走,如走木梯,走树桩,在平衡木上放一块泡沫塑料积木跨过去等。

教学反思:

老师设计的环节很科学,先是热身,然后是平衡上由易到难的练习,再是将平衡组合进行走、跨的练习。活动中,教师设置了有趣的情境、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活动内容,使枯燥的练习变得趣味盎然,幼儿练习起来乐此不疲。

上一篇:班级名称及口号下一篇:公积金支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