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的作文

2024-08-24

关于历史的作文(共13篇)

关于历史的作文 篇1

那是一个高深,充满乐趣,使我无法自拔的世界。

我似乎生活在历史的世界里。在那里,我认识了足智多谋的戚继光,与精忠报国的岳飞驰骋战场,领悟王守仁“知行合一”的道理,感受到了屈原投江的悲愤……

重访《论语》,我突然发现,那个白发苍苍的孔圣人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般和气,慢条斯理的形象,而是为了实现“仁”的思想,周游列国,苦口婆心,而一无所获。于是,他从小孩开始,为了让他们向善,他声嘶力竭。他为社会无善而急,为百姓无善而急.听,那“仁以为已重任,不亦重乎?”是他真切的怒吼,为了让人向善,他付出了半生的心血……

重看那个令人恶心的秦桧,我发现令岳飞退出抗金的主使并不是他,而是他的妻子。当秦桧犹豫再三时,他的妻子大吼一声“必须除掉岳飞”时,秦桧才下了决心。历史又一次告诫我们不能听信谗言。

我让在历史门口,一阵风吹来,翻开了书页,回响起一代高风亮节的圣人对众生的悲悯,对生命的敬畏。

小作者:余喆

关于历史的作文 篇2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教学的必要性

( 一) 有利于改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往往需要学生掌握较多的历史知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就要求学生更多地去阅读历史课本和相关的历史拓展教材。但是许多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大,加之历史学科主要是针对历史事件的重现和反思。所以学生不可避免有一种历史局限性和枯燥感,很难真正地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的分析与思考,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通过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评价,既全面科学又不失真实。如对秦始皇的评价,可以从其功绩和败笔两个方面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既没有颠覆历史,也可以更加客观地对人物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形成一种相对科学和严谨的思维模式。

( 二) 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历史学科的许多知识往往都可以应用到现代社会发展当中,同时也非常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从正面的人物身上,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正直和善良,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相反如果是反面人物,学生应该明确其身上的弱点和错误,更好的注意和吸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在人生的发展轨迹当中少走弯路。所以初中历史教学中任务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健全的人格和品质。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施

( 一) 历史人物教学实施的理论

1. 说明人物的社会称谓

说明人物称谓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的首要要求和基本环节。例如,郑和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发展当中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这样一个总领式的概括往往可以从整体上体现出历史人物的社会称谓,并且开门见山地讲述了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2. 对其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

历史事件的分析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依据。如秦始皇修建长城,建造阿房宫,但是焚书坑儒、暴政使得国家灭亡。对其功绩和劣迹都有客观的讲述,这也是历史人物一生当中重要的事件罗列,对于历史人物教学有着依据的作用。

3. 明确体现个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和评述

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个人的观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亦是重要的论证标志。先前的铺垫和内容主要是对历史人物进行宏观的历史介绍,但是对于其独特的认识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阐述。例如,某学生可以评价“我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明君,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也是我国历史发展当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皇帝之一”。这样的观点陈述更加有利于实现对人物的客观评述。

( 二) 实践操作

1.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历史人物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述历史人物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进而具备一种客观的评价方法和思维模式。图文并茂的教学往往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慷慨激昂的讲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历史人物的优秀品格,进而对学生的发展和历史的学习带来帮助。

2. 设计相关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安排是辅助课堂教学内容开展的,因此布置开放式的作业,对于初中生形成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和意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两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通过课堂教授的方法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练习,进而掌握方式和方法。另外还可以依据地理环境开展教学。

3. 开展相应的辩论会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必然是客观的,因此也就具有两面性,既有功也有过。所以开展辩论会是非常好的一种评述历史人物的方法。正方充分找到历史人物的功绩,而反方更好的抓住弱点,提出劣迹,形成鲜明的对抗。对于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人物的方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历史人物。

三、结束语

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和评述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历史学习内容进行把握,进而更好地符合新课程改革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更好地实现初中历史教学任务。

摘要:当前我国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客观分析和讲解还相对缺乏,大部分学校尚未客观针对历史当中出现的历史人物进行必要分析。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是初中历史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亦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的方法。文章就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分析的必要性展开论述,重点针对初中历史中历史人物的教学实践进行阐述。

关于“驻留”的历史 篇3

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驻留制度,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出现的。正值美国经济腾飞之时,政府开放了优厚的文化政策。“Yaddo”和“Woodstock Byrdcliffe Artist in Residence Program”据说是可记载的最早的现代意义的艺术家驻留计划项目。福特财团等向后者提供了很多资助。

*中国

2001年,澳大利亚人布朗·华莱士在团结湖长期租下3个公寓,又在北皋找到6个工作室,正式建立了红门画廊的艺术家驻留计划项目,与澳大利亚的非盈利艺术机构Asian Link合作,很快吸引了一批澳洲艺术家递交申请。布朗·华莱士于1991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首家现代意义上的商业画廊红门画廊,并很快成为了中国与国际艺术界连接的一个重要出口。

2004-2005年,红门画廊还曾接待过北上广这些艺术中心之外的艺术家来到北京。

目前包括

参观当地美术馆、画廊

与当地艺术家、艺术机构、策展人、媒体以及大众交流互动

驻留项目结束后,在当地举办展览

或者开放工作室、讲座等

基本方式

机构为艺术创作提供工作室

和住宿条件

驻留的作用

体验不同的社会环境、工作条件

开办工作坊,在工作中激发创作

开启艺术创作的另一种方式

与国外艺术家交流

参观国外美术馆及画廊

与艺术家、策展人建立联系

关于历史的作文初二 篇4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但始终贯穿于其中的一颗明珠,莫过于我们今天仍在尊重且追求的仁。孔子在《论语》中不断提到关于仁的理念,但在春秋乱世没有一个君王愿意重视,于是孔子选择了周游列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他在当时所得的评价。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则是他做出的选择。

他执着地追求仁,而历史也给予了孔夫子一个答案:仁是正确的。因为在今天它仍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价值标准和道德追求。在仁的面前孔子选择了以身作则。

面对着不断发展的世界,清时的乾隆选择了闭关自守,“天朝上国何需蛮夷之物”是乾隆做出的选择,而时代的发展同样给出了答案。

一八四零年,随着英国军舰的炮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优越感随之一起破碎。此后100余年,中华民族不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种屈辱就是历史对闭关锁国给出的答案。

但是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历经沧桑而不衰,久经磨难而愈强的民族,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中又有人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是谭嗣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写下的诗句。面对着内忧外患,丧权辱国,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没有选择独善其身,而是选择积极寻求变革。但是变革总有牺牲。光绪二十四年,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变法后,光绪帝曾连赴颐和园12次,召见维新派人士,筹划变法事宜。四月二十八日,光绪帝在颐和园仁寿殿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署章京上行走,并许其专折奏事。八月初四,慈禧太后自颐和园回宫。两天后,她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下令逮捕杀害维新派人士,戊戌变法失败。

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但是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在历史面前做出了选择,历史同样给出了答案。戊戌变法使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后续辛亥革命等重大的变革打下了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转型。

而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无数革命英雄的领导下,亿万人民不再受凌辱,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的开放和现代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奇迹,实现着、发展着、重振雄风的百年梦想。现在的中国正在蒸蒸日上!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5

但是,一个国家的教育是和一个国家的政治联系的。现在网络上可以看出前苏联当年国内的统治是一种红色专制,中国,现在没有当年苏联那么专制,也免不了对当年的历史有所隐瞒和修改。所以,我更愿意避开教科书里那些主观的判断性的结论性的语句。网络给了我们更多接触历史的道路。我更愿意去看上面的一些回忆录。

首先,我不把张学良当成教科书中的“大英雄”来看待。俗话说,人非圣人,孰能无过。他出身军阀家庭(而且是由土匪发展起来的军阀家庭)尽管后来接受的是精英教育,但是,耳濡目染让他身上有他父亲-张作霖的土匪气息。这在他后来的作为中有所体现。军事将领做的好不好先且不论,至少能先说出来,他不懂的玩弄政治。

之前应该说一下,看电影的时候我就觉得,张学良能带领他的东北兵,并不只是他土匪爹的缘故,他在东北军中的威望非常高,比如在郭松龄叛变中,士兵见到他知道不是他的命令后几乎放弃作战;护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后西安东北军暴起,酿成二二事件。这些,都可以看出他手下的军队,都是愿意为他而死的,如果他想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话,军队是回服从他的。

从东北易帜开始说起,历史书上说这是张学良系国仇家恨于一身,为民族大义而为。当时真的没有别的想法吗?军阀,近代中国军阀混战,为的是什么,无非是底盘和权利。当时,身后,日本在虎视眈眈;正面,蒋介石的军队—这支披着国民革命军的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军阀的军队,也在步步逼近;自己的父亲刚刚去世,自己还没有完全能控制的情况下,易帜,应该是最好的自保的方法。而对于蒋介石来说,即使张学良不能象他老爹那样把东北军指挥好,这支由生性剽悍的东北人百战而出的军队也不是好啃的,搞不好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对方却主动要求易帜,他当然高兴的了不得。所以很多条件也就答应下来。

当然,就算这个假设成立的话,也依然不能磨灭张学良的历史功绩,他选择了自己的国家,而不是投降到当时实力远超过蒋介石的日本,扰乱了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可以想象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当时顶住了多大的压力才能做到的事情。这里也能隐约看到他老爹的影子。我是军阀,但是我不卖国。什么事都敢做,就是不敢做汉奸。

关于历史人物的作文:论司马懿 篇6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人也,乃一代文官,魏人也,效于曹操,治理国事。

司马家族极为兴盛,父亲司马防,司马懿有两子,一为司马昭,二为司马师。

司马懿出生时,也是极其奇妙,据说在出生的前夜,司马防做一异夜梦:云海苍茫的天际,划过一道闪电,一条金龙浑而下之,余音绕梁,司马防站立在庭院之中,那条金龙竟向妻子刘氏的卧房中飞去……

经历其梦,次日早晨,司马防的父亲告知曰:“金龙现异梦,与汉高祖刘邦之母的情景十分相似,值得细细琢磨。”

司马防听之,嘴角浮现出一丝微笑,微微变了脸色,其子司马懿足有大才能,司马家族将一统天下!

司马懿是个奇才,生平立下赫赫战功,他的计谋千变万化。

司马懿曾两次装病,第一次在二十多岁的时,是为不去当曹操的幕僚。第二次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是为了迷惑曹爽,误使他以为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他的聪明才智甚是强大,知道每件事的利与弊。能看到事情的背后,他就好比是幕后的主角。控制着大局,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作者|钱俊之

关于感官享受的历史思考 篇7

马克思认为,“感觉的人性”是在“人化的自然界”里实现的,条件是社会异化必须被消除。只是当人之外的世界完全地变成了人的自我客体化时,人才会在他之外的世界里得到确认。只有在那个时候,人才会在由自己创造的世界里进行一种自我享受,而同时他的需求和感官充分发展起来。

真正的人性高于大自然;大自然是被精神所占有的精神的“另外一个世界”。就人类的活动而言,无论是在思想和意识中,还是在劳动和实践中,都是历史的轴心,它确定了人在大自然中的位置。

原始民族的思维绝对不是混乱的、非逻辑性的或者前逻辑的。他们只不过在活动中使用不同的手段和其他的战略,特别是使用一种“具有事物的逻辑”,在其中,感官和理性是最密切地相互联系的。这种思维的工具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在大自然中发现的差异和差别。我们的社会还在充分利用的来自工业革命之前和一部分是来自史前时代的重要发明,都归功于感官的理性的作用,它是用感官素质的术语对现实进行的考察。除此之外,它还存在于艺术中。因为艺术品把现实中很不明显的结构突出出来,它们不仅能够满足感官,也能够满足理智。就这样,无论在感觉方面,还是在认识方面,艺术在我们周围的世界里给我们引路,因为,对艺术来说,感觉和认识密切相关。

因为原始艺术和异国艺术早就被融入了现代艺术,现在已经熟悉它们的我们,已经不能很好地想象非洲艺术和其他艺术在当时所意味着的文化地震。原始艺术对他们的吸引力在于其基本活力和力量、健康朴实以及突出依靠感官和感觉的表达能力。这些素质正是被自然主义主导的十九世纪欧洲艺术所缺乏的。对这些欧洲艺术家来说,与原始和古老艺术的结识,是回到了源泉。受到这些启发之后,现代艺术更强烈地体验了现实,这归功于没有因为许多世纪的一神论、资本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影响而变得狭窄或被歪曲了的感官素质。由于通过原始艺术吸收了非洲和欧洲文化的感官感觉的内容,现代西方文化弥补了在进步祭坛上失去的丰富的和充分的感官素质。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把几个虽然以这样的方式受到了超现实主义影响、但在其作品中仍然能看到大自然基本特点的艺术家指出来。因此,他们的艺术品看上去也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们有机地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现代和古代、大自然和文化的奇妙结合。由于画家、雕塑家和其他人受到原始和古老艺术的影响,那种思想也遭到他们在行动中的反驳。对这些艺术表现方法的吸收意味着,丰富的和强有力的感官素质和感觉,使西方文化重新获得了活力。由此我们也许可以得出结论说,真正的进步实际上在于一些东西重新被我们发现和结合过来了,它们是被片面、狭窄的技术和资本主义社会压迫和遗忘了的我们作为人的存在中的一些因素和层次。这样,为了盲目的进步牺牲了的东西,还是被记住和结合起来了。

关于历史年代的界定 篇8

关键词:历史年代;界定;便于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特别是从八年级开始,“年代”一词经常出现,我认为“年代”一词在使用中有些含混,有界定不清的嫌疑,下面我就“年代”一词的使用,谈一点看法与大家商榷。

“年代”通常指的是一个大概的时间范围,“年代”的范围一般包含十个年头的时间,大多出现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之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东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就开始出现“年代”这个大概的时间,原文是“洋务派代表人物,在中央有萧亲王奕诉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他们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标榜”,掀起了洋务运动。以后“年代”一词多次出现,这里所指的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是指洋务派创办了一些主要的工矿企业,即曾国藩于1861年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在福建马尾创办了福州船政局。这就是教材中所指的19世纪60年代,以后还创办了轻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等,从这里可以看出19世纪60年代是指1861年及以后的十年,我认为不妥,因为一个世纪包含十个十年即一百年,一个世纪包含十年代、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而十年代没有这种说法,我们应叫它为世纪初。世纪初的十年包含01年到10年底这10年时间,20年到90年的这8个年代、加上世纪末十年,才是一個世纪一百年。这样学生通俗易懂,岂不更好。但是按照华东版历史教科书的这种年代的划分,所谓的二十年代就是每一个世纪的二一年至三零年,以此类推到九十年代,就是九一年以后的十年,那么岂不是就没有了世纪末这个十年的概念了;再说二一年以后至三零年这段时间为二十年代,又没有十年代的说法,即十年代就是世纪初,那么世纪初岂不是包含01年到20年这二十年的时间。所以这种年代的界定划分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

关于历史的作文 篇9

《义勇军进行曲》国歌诞生的历史: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序幕,“不作亡国奴”的吼声唤起了全国人民高昂的爱国热忱。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田汉、聂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中。1934年春,田汉决定写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在他刚完成一个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题歌的歌词时,就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手将这个故事写成了电影剧本,聂耳主动要求为田汉写就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当他读到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他仿佛听到了母亲的呻吟、民族的呼声、祖国的召唤、战士的怒吼,爱国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壮、激昂的旋律从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谱初稿。后来又在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的颠沛流离中完成了曲谱定稿。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这是聂耳短暂一生中的最后一个作品。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国的大地上传唱开来。伴随着“一二?九”运动的**,救亡运动的巨浪,抗日战争的烽火,解放战争的硝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誉海外,在全世界传播。1940年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了这首歌,接着他又灌制了一套名为《起来》的中国革命歌曲唱片,宋庆龄亲自为这套唱片撰写了序言。在当时的反法西斯战线上,《义勇军进行曲》代表了中国人民最强音的一支战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在盟军胜利凯旋的曲目中,《义勇军进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设立由55人组成的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马叙伦为召集人。截至当日,第六小组共收到应征国歌632件,歌词694首。9月25日,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丰泽园主持召开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郭沫若、茅盾、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李立

三、洪深、艾青、马寅初、梁思成、马思聪、吕骥、贺绿汀等人。在座谈会上,马叙伦等主张暂用《义勇军进行曲》代国歌,徐悲鸿、郭沫若等许多委员表示赞成。因原歌词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等历史性的词句,郭沫若、田汉等建议将歌词修改一下,郭沫若并拟就了三段。但是,张奚若、梁思成认为这首歌曲是历史性的产物,为保持其完整性,词曲

最好不作修改,并举法国的马赛曲为例。黄炎培先生也赞成不修改歌词。刚从国外回来的宗教界代表刘良模介绍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国外传播情况后,认为《义勇军进行曲》获得了国内外人民一致颂扬,在国际上有它的影响,应采用作国歌。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赞成这种“安不忘危”的思想,认为新中国要达到真正安定、安全,还需要与内外敌人及各种艰难困苦奋斗。周恩来副主席说:“用原来的歌词才能鼓动情感。修改后,唱起来就不会有那种情感。”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毛泽东主席赞同和支持歌词不改。经过讨论,除国徽一项继续由原小组设计外,其他各项议题均获一致意见。会议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和大家一起放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就国歌一致通过了4个决议案: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为北京;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今年为1949年;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关于历史的作文 篇10

辽太宗死后,其侄耶律阮即位为帝,是为辽世宗。他大刀阔斧地改革,把后晋的管制融入了辽中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他很快病逝。十三岁的辽圣宗即位,其母萧太后辅政,多次进攻中原并整顿吏治,调整赋税,在这样的治理下,辽朝翻开了最为辉煌的一页。

后来的辽兴宗,辽道宗荒淫无道,辽祚渐衰。最后的辽天祚灭于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自此,从公元907年到1125年的辽朝灭亡。但贵族耶律大石在中亚建立了西辽,直到12才灭亡。

辽篇结束,下篇西夏*

注*西夏首创者原名拓跋思恭。

山东省沂水实验小学四年级四班 赵鸿渐

一部关于地狱的历史 篇11

即便如此,在原著面世十年之后,本书的引进、翻译和出版,仍然可以称得上极大的成就,足以赢得我们发自内心的赞赏与尊敬。这本将近750页的大部头著作,提供了中国读者以往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的一些档案和数字,将古拉格的历史相对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书中,美国记者安妮·阿普尔鲍姆强调了古拉格(ГУЛаг,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体系的经济意义。囚犯们作为奴工,被迫在生存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开凿运河,铺设铁路,修建公路,砍伐森林,其中包括多项国家重点工程。到1952年,即斯大林去世的前一年,掌管古拉格的“内务部控制了苏联投资资本的百分之九,超过任何其他部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五年的五年计划要求这些投资至少要再翻一番。”但劳改营并不赢利,入不敷出成了普遍现象。斯大林活着时,没人敢向他指出这一点,结果在他去世后的第二天,内务部首脑贝利亚便下令将古拉格移交司法部,很快又中止了二十余项核心工程。

古拉格经济之所以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因为其中许多建设都是斯大林偏爱的面子工程,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囚犯来自知识分子或富农阶层,并不适合重体力劳动。甚至有些时候,工程并不以工程本身的完成为唯一目的。它被当作杀人机器来使用。“有一句宣传口号声称,‘多瑙河-黑海运河是罗马尼亚资产阶级的坟墓。考虑到死于运河建设的人数可能多达二十万,这也许确实是开凿多瑙河-黑海运河的真正目的。”到底哪一种死亡更人道呢——纳粹迅速见效的毒气室,还是古拉格经年累月的人工河?

依书中所述,从1929年到1953年,古拉格关押过1800万苏联公民,被强制劳动者的总数高达2870万人,死亡近275万人。然而,“完全成形的古拉格体系并不是从海上冒出来,而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其周围社会的普遍水准。”阿普尔鲍姆写道,“即使是在劳改营的俚语中,谈到铁丝网外面的世界时也不是说‘自由社会,而是说‘大监狱。”

2003年,《古拉格:一部历史》出版后,大获好评,并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奖。但专业的历史学者对它的批评并不少见。其中包括英国的俄苏史专家罗伯特·谢伟思。他否定了阿普尔鲍姆关于古拉格体系在列宁时期便开始有效运作的主张,外部世界对古拉格的全面了解也并非像书中所言,是始于苏联崩溃之后,相反,早在1940年代,乔治·奥威尔等人便已揭发了苏联的独裁体制。谢伟思教授指出,此书仍然难以和《古拉格群岛》相提并论,因为索尔仁尼琴亲身经历过,并且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之前,便完成了写作。

关于重建历史名胜建筑的思考 篇12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迅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一些未被列入文保单位的名胜建筑与成片的历史街区一起在这过程中被拆除,被改造。到上世纪末,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是新了,但缺失了历史的厚重,消解了城市的个性与特色。于是,城市建筑遗产的保护被提到重要地位,如何延续城市文脉也成为城市建设中值得探索的重大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重建城市中重要名胜建筑的问题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其实,早在上世纪文革后,就已有少数重建名胜建筑的案例,如南昌的滕王阁和武汉的黄鹤楼,更多的是各地为落实宗教政策而有重建寺庙道观的案例。现在讨论和提出重建名胜建筑,主要着眼点是为了延续城市文脉,彰显城市地域特色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当然,也有的城市是从发展旅游角度出发。不同的城市因着眼点不同,做法也不完全一样。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看法。

一、重建历史名胜建筑是传承城市文化的需要

一个城市历史名胜建筑的形成是一代代不断筛选和积累的过程,只有那些符合社会需要,反映时代与地域特征,承载文化意义,在技术与艺术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才能成为名胜并传承下去。我国古代文人喜欢揽胜,每每登临一地名胜,则凭栏抒怀,赋诗作记,代代不绝。大量诗文和遊记不断充实和丰富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建筑因名人诗文而扬名,名人籍建筑使诗文传之久远。城市因此而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地域文化特色。名胜建筑就是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它能承载并传承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是土木之躯,不如砖石建筑能保存久远,尤其在纷乱的年代,留存更难。我国历史名胜建筑传承的方式是建了毁,毁了又重建,使建筑的社会功能和所表达的文化意义得以不断延续传承下去。这有史书和地方志的记载为证。每次重建就是历史的选择,说明它已成为城市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了城市发展过程之中。这与西方历史胜迹的传承不一样。西方重胜迹物质层面的真实性,一旦胜迹被毁,即以残迹形态示人。如希腊的雅典卫城以完全真实的历史残迹存在。它已丧失了社会功能,不再参于城市的发展过程,文化生命也就终止了。中国则重精神,重文化意义的表达,不大在意于物质层面的原真性。通过不断重建而延续文化生命,使之生生不息。

二、重建历史名胜建筑的条件

近代以来,我国传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蜕变。在中西文化与科技交融的背景下,传统城市正向现代化迈进。城市的形态、街道与建筑的尺度以及名胜景点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城市中业已湮没与被毁的名胜建筑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都恢复。重建需要选择,应当根据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我们认为重建需要具备相当条件:

1.原景点和建筑在城市发展历史上曾起过重大作用,或对城市布局形态产生过重大影响,而又具备一定的文献资料依据,或有残迹留存者。如近年南京拟计划重建的明代报恩寺琉璃塔,曾名扬海外,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不仅有文献资料记载和图样可作重建依据,而且塔的基地有迹可寻。又如北京的永定门城楼,曾是城市中轴线的南端起点,是北京重要的城市记忆之一。2000年,王世仁先生上书建议重建,引起政府重视。城楼已于2004年重建竣工。

2.原景点和建筑在城市景观格局中曾具有标志性意义,而原址的地形与环境特征未曾有大的改变者,如武汉的黄鹤楼和杭州西湖的雷峰塔(图1)。

3.原景点和建筑的社会功能以及文化地标意义在今日城市发展中仍然存在社会需求,而且基地现状具备重建条件者。一些历史上重要的寺庙道观和名人故居属于此类。如南京的鸡鸣寺及其附近的胭脂井曾是南朝的同泰寺和辱井遗存。文革中被改作它用,主要殿堂又毁于回禄。文革后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得以恢复寺庙并逐年重建(图2)。去年年底建成的南京江宁织造府,是借织造府之地之名新建的博物馆,可称之为文化地标意义上的重建,与本文所讨论的不属同一概念。

除此之外,我们还遇到依据地域历史背景,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新文化景观的问题。如南京的阅江楼,历史上只留下三篇“阅江楼记”,由于朱元璋后来打消了建楼的念头,所以有记无楼达600多年。上世纪末,恰逢改革开放后的盛世,有识之士结合明城墙风光带的建设,建议在朱元璋当年拟建的原狮子山顶兴建阅江楼。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阅江楼于2001年秋世界第六届华商会议在南京举行之前建成开放(图3)。李瑞环同志曾风趣地说过当年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就是建楼的立项批文。楼的建成,不仅成为长江和明城墙风光带新的亮点,而且推进了下关地区城市更新的步伐。

三、如何重建历史名胜建筑

历史名胜建筑的重建设计虽不像文物建筑的复原设计那样严格,也必须谨慎从事。同样都要面对历史,只是分寸把握上有区别。我们反对粗制滥造。为了做好重建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认真研究原景点和建筑的历史沿革与基地的现状环境。根据文献资料,梳理它在不同阶段的演变过程,了解它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剖析原布局的优劣,对比基地现有地形地貌和环境状况,结合当今社会需要与城市景观格局,确定建筑的合理规模和形态布局的最佳方案。

2.选用合宜的建筑时代形制。历史名胜建筑既经历过多次重建,也就存在过多种规模与时代形制。如武汉黄鹤楼,从南朝起历唐宋元明清几代重建。根据现存宋元明三代画本,可知每次重建不仅规模有变化,建筑造型也不同,因为工匠一般都按当代形制建造。今日重建,除规模应视社会需要和基地条件而定外,建筑的时代形制从中可有多种选择。黄鹤楼重建是采用清代式样为蓝本。我们猜测可能是考虑时代相近,易于得到社会认同,而且可供作重建设计依据的资料也多,或许还考虑到清代楼的形体高耸,结构相对简单,更符合环境要求。江苏泰州望海楼重建,我们选择宋式,因为该楼初创于南宋,而基地傍倚宋代州城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便于两者呼应,形成统一风貌。

根据我们的经验与社会对重建的认同度,我们都是严格按选定的传统建筑的时代形制进行重建设计的。这样做有利于营造一种契合原名胜建筑的社会功能与时代特征的整体性文化氛围。但令人困惑的是采用现代技术与材料模仿传统式样,似乎与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规律相悖。如何理解这一现象?我们的认识是,由于我国传统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发展到清代以后,受到西方文化与技术的影响而逐渐终止,代之以新的体系。两者的结构逻辑与工艺技术存在很大差异。按新的建筑体系逻辑产生的建筑形式已无法表达重建所需要的文化氛围,也很难取得社会的认同。人们已将传统建筑式样视为一种文化符号。所以在名胜建筑重建中运用这些符号创造舞台化的真实,以服务于传承城市文化的目的,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单纯是技术规律问题了。

3.重视地域特色的表达。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之间不仅存在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历史文化的发展背景也不尽相同。传统建筑的工艺技术与形式也因受此影响而各具特色。这些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地方做法、细部形式与色彩上,不仅在各地民间建筑中广泛流行,即使在官式建筑中也会有所体现。因此,建筑时代形制选定之后,必须重视建筑地域特色的表达才能使重建后的建筑融入地区的文化环境之中。做好这项工作并不易,需要调查当地留存的传统建筑,摸清地方做法与形式特征。由于江浙一带明代以前的建筑留存不多,要表达明以前建筑的地域特色相对比较困难。

4.关于移地重建问题。名胜建筑的重建最好选在原址,因为基址本身就具有历史地标价值。移地重建就丧失了这种价值。如遇到基地条件的制约,或原址地下具有文物考古价值,也可考虑移地重建。历史上曾有移建的例子。杭州雷峰塔在重建过程中,也曾有移地重建的备选方案。在南京静海寺和天妃宫的重建过程中,由于地块开发模式的制约,我们将两者保持相对关系而向东偏移一段距离,以腾出空间作为商业服务设施用地,致使静海寺建在天妃宫原址上。从城市全局看,这算不上是移地重建。南京媒体却为此事而发起一场争论。后来,我们在静海寺西厢房保留原天妃宫碑的基址作为历史地标见证,才使争论得以平息。可见,社会舆论一般也还是倾向原址重建。

四、历史名胜建筑及其环境在重建中的再创造

历史上名胜建筑的每次重建大都不是复原,踵事增华者有之,改变规模与基址者也有之,总之是因时因地制宜。当今社会与城市变化之巨是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因此,重建既要尊重历史,又不可拘泥于历史,有必要根据社会需要和城市环境的现状作出调整或加以再创造。

1.拓展功能,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求。时代和社会发展了,应增加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与游览服务设施的功能等,以适应大众文化时代的要求。

2.基地环境的再创造。分析基地环境景观要素的嘉与俗,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特质,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空间形态,使重建的建筑巧妙地融入新环境之中,为城市景观增添色彩。历史上,绍兴柯岩的普照寺大殿是背倚大佛石峰修建的。重建时考虑到自清末寺毁后,石峰以孤峰形态兀立田野数十年,已为人们习见。为此,我们疏浚了石峰四周宕口,使之积水成池,形成以大佛石峰为中心的疏朗而辽阔的主空间,既表现了采石文化,又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术。在水池南岸面朝石峰设拜台,使游人无法触摸大佛石刻(属省级文保单位),有利于保护文物。将普照寺山门移至水池北岸的柯山脚下。寺庙轴线由南北向转而为东西,主要殿堂依柯山层层升起,形成跌宕多变的建筑群体(图4)。通过基地环境的再创造,将石峰、水池、建筑和柯山混然融为有机整体,提高了原环境的景观品质,也强化了地域特色。

3.主体建筑体量的把握。这是决定重建成败的重要因素。体量的失度将从全局上影响景观品质。传统名胜建筑由于用材的制约,加上有限的游客量,体量一般有限,在城市与山水环境中不会失度。但是今日重建的名胜建筑要满足新增加的功能和巨大游客量的需要,而周边的现代建筑尺度已比古代大许多,因此,客观上要求重建时增大空间容量。这在技术上没有问题,矛盾在于增大空间容量的同时,又要保持与环境的和谐。空间容量与规模相关,关键是把握好主体建筑的体量,特别是高度。这要从城市环境的不同角度加以推敲,最好能在基地现场模拟校核,以求尽可能完美。南京阅江楼的性质为皇帝敕建,可以具有相当体量。考虑到狮子山虽然东西延绵600多米,绝对高度却只有60多米,因此楼的形体采用东西长南北短的L形造型,并分列主副楼以分散体量,同时利用山坡地形作错层处理以降低主楼高度。建成后,南面楼高约43m,感觉尚好,北面楼高约51m,略嫌瘦高。

4.结构选型与新技术应用。名胜建筑重建可以采用新结构、新技术与新材料。一般情况下,出于防火与结构安全考虑,大中型名胜建筑重建以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宜,也可在局部如补间铺作、栏杆扶手或檐廊等辅以木结构,以改善细部观感。室内交通设计视层数需要可采用电梯。

五、泰州望海楼重建设计概况

原望海楼位于泰州城内东南隅,与城墙接壤,据当地文献记载,初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原名海阳楼。其时,海岸在今盐城、东台、海安、如皋一线,登楼可远眺沧海,故到明代即称望海楼。明嘉清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由州守鲍龙重建,徐嵩为作“重修望海楼记”。记中楼为二层楠木结构。其后又经康熙年间一次重建,更名靖海楼。嘉庆初,楼欲圮,州牧杨玺拆而重建,将楼基增高一丈二尺,更名为鸣凤楼,是泰州著名胜地。抗日战争期间楼被拆除。

基地现状为菜地与废弃厂房,东南有环城河环绕,为泰州古城环河景观最佳地段。基地内偏东临河有宋州城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西侧与新建七层高住宅区毗邻。市政府拟将建设环城河景区和重建望海楼作为建设“绿色泰州”和“人文泰州”的重要举措,以突显城市地域特色。

根据宋州城遗址,可以大致确定原望海楼基址。楼的布局有朝南、朝东南和朝东三种可能,后两种布局都会破坏宋州城遗址。经过采访和讨论,确定采用坐北朝南布局,楼前设广场临环城河。施工前对宋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确认该遗址为宋城东南转角处,城墙为南北走向,清理后覆土保护。施工中又挖出宋代水涵洞遗存。发掘现场已作为遗址加覆屋顶保护,以供游人参观。

重建的望海楼采用宋代形制,总面阔20m,总进深17.6m,按文献记载,确定高二层,建于增高的基座上,总高32m。一层南面门屋凸出,二层出平座,上覆腰檐,主屋顶为歇山出龟头屋形式,造型简洁而有变化。门屋斗栱用四铺作,一层斗栱用五铺作,腰檐用斗口跳,主屋顶斗栱为六铺作。屋面铺亚光黑灰色琉璃瓦。从气候角度看,泰州属于大江南范围,因此选用宋代江南一带常用的丹粉刷饰彩画(图5-11)。

望海楼于2007年12月竣工,成为环城河景区主要景点,社会反响良好。原人民日报主编范敬宜先生撰写了“重修望海楼记”。原文不长,特附录如下,以示由此承载的城市文化新的发展:

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其东南有楼,名曰望海,始建于宋,为一郡之大观。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先祖范文正公曾为泰州西溪盐官,而滕子京为泰州海陵从事,尝相与登楼,把酒赋诗,公有“君子不独乐”等句,其“先忧后乐”之意,亦已呼之欲出。再历二十余载,乃有《岳阳楼记》问世,发浩音于四海,振遗响于百代。故《泰志》称斯楼为“吾邑之文运命脉”,洵非虚语。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豈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今逢盛世,遂有重修望海楼之举。公历2007年秋,巍然一楼飞峙泰州凤城河之滨,上接重霄,下临无地,飞阁流丹,崇阶砌玉,其势可与黄鹤楼、滕王阁媲美,允称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之再兴,岂独泰州一邑“文运命脉”之象征哉!

予登乎望海一楼,凭栏远瞩,悄然而思:古之海天,已非今之目力所及;而望海之情,古今一也。望其澎湃奔腾之势,则感世界潮流之变,而思何以应之;望其浩瀚广袤之状,则感孕育万物之德,而思何以敬之;望其吸纳百川之广,则感有容乃大之量,而思何以效之;望其神秘莫测之深,则感宇宙无尽之藏,而思何以宝之;望其波澜不惊之静,则感一碧万顷之美,而思何以谐之;望其咆哮震怒之威,则感裂岸决堤之险,而思何以安之。嗟夫,望海之旨大矣,愿世之登临凭眺者,于浮想之余,有思重建斯楼之义。是为记(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

以上思考与做法,限于我们的实践与认识,难免有不妥或谬误,期盼阅此文者不吝指正。

摘要:作者结合社会实践,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选择地重建历史名胜建筑以传承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问题进行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历史名胜,建筑重建

参考文献

关于历史名人作文 篇13

圆明园,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宝藏,东方的骄傲,她是一个有着几代人的心血,许多人的辛劳,无数人的付出的奇迹,人类的奇迹,世界的奇迹。可这个奇迹,就在那一瞬间,被两个强盗毁掉了,多么的令人心痛,令人叹惋,令人愤怒。

但同时令人们感到欣慰的是,两个强盗的国家中,还有您,令人敬佩的您。感谢您对强盗做出了坚决的批判,感谢您对圆明园做出了绝对的赞赏,您不仅替中国人说出了心声,还替全东方人,乃至全世界人都说出了心声。

上一篇:初一随笔200字作文下一篇:搞笑的道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