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2024-08-31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精选9篇)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1

李志岐

(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

摘 要:初中教育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小学教育与高中教育相承的桥梁。学生在经历小学教育后,学习特点、学习能力、学习思路、学习方法等已经基本稳定下来,所以,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不要急于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急于将学生的特点整齐划一,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一刀切”与“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后进行分层教学。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互动,让学生中有竞争,有合作,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合作前进,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教学;物理教学;分层合作教学

初中教学中,物理学科被普遍认为是一个难点,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而初中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差异更是十分显着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主要是由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决定的,但是也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生活的社会环境、接触的时代气息、教师的教学方法、家长的教育方法等,如果教师用统一的方法与内容来教授具有差异性的学生,可能会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吃不消,学习好的学生缺乏探索的劲头,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采用分层式的合作教学。在本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经验来浅谈一下分层教学的相关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教学是一个有秩序的过程,它包括制订教学目标、编写教学方案、掌握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实施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要将全部内容进行分层,不能单一地改变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方面,在制定分层合作教学计划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全面了解学生的特点

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特点,教师要在与学生交流沟通时细致观察每位学生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划分,将全班学生分为一部分一部分进行因材施教。注意分层的时候,不要以学生的成绩和智力水平作为主要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以学生的特点为依据,这样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学生的自卑情绪,也避免出现“优等生”“中等生”“差生”这样的划分名称,尽量以甲乙丙丁来作为分层名称。

二、教学过程进行全面分层

教学过程不是单一的过程,由多个内容组成。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进行分层,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达到何种教学目标,尽量让学生达到目标时能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不足之处。在撰写教案时教师也要有分层考虑,同一内容以不同方式传授给不同的学生,也可依据学生特点传授其他内容,内容要实用,方式要灵活,将教材变活,融入时代气息,不让教案成为教材的说明书,而是成为教材与学生灵活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分层学生进行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合作,共同前进。课堂中要有问有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改变其单一性,要结合学生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进行布置,让学生真正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初中物理分层合作教学方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合作中更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水平与交际能力,有效提高物理教学效率,能够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2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操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是首要

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性学习的首要问题。在课堂上,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个层面, 一为角色关系, 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 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 都应当建立一种合作对话的双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与沟通, 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 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 体现了历史的学习原则。

二、合理分组是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 如何分组是基础。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正学有所获, 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背景、思维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 合理分组。

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应考虑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差异, 使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性。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 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这样, 组内成员的差异为互相合作提供了可能, 而组间的不同又为保障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当然, 也有一些时候, 需要根据学生的观点、喜好等情况进行分组。如, 举行历史辩论赛, 就需按正、反两种观点分组。

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 使学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责任感。一般来说我们给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 应是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 而通过合作小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课题。如果任务太简单 (如叙述一场战争的经过、讲述某项改革的内容等) , 或者任务更适合学生个人学习, 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见, 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比如, “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 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合作调查、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变化”等。

四、适时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 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 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一般说来, 我们课堂上可以把握这样几个时机,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 当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例如, 在讲《马关条约》这一问题时, 要求学生思考“1895年, 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 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时, 要随即决定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性学习。

2. 当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时

例如, 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 一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呢?”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 而是就事质疑, 具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合作探究, 进行深入讨论。

3. 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需要相互讨论时

例如, 在《孝文帝改革》这一问题的教学中, 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对不对?”并请了两位学生回答, 由于思路不开阔, 回答的都不理想。这时, 我就因势利导决定让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学习, 要求每个小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 充分讨论, 并写历史小论文, 效果十分理想。

4. 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 需共同探讨时

例如, 在组织学生探讨对秦始皇的评价时, 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 有的认为他是位暴君。对此, 教师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而应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收集资料、展开辩论。

5. 学习任务较大, 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 仿制历史文物的模型、开展历史问题的社会调查等, 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五、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时, 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样, 学生难免会厌倦, 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 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 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合作学习;合作意识

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开展合作学习,历史学科的“合作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集体交互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一种互助性学习过程。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性学习的操作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合作对话的师生关系是首要

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性学习的首要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两个层面,一为角色关系,即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处于怎样的地位;二为行为关系,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在这两个关系层面上,都应当建立一种合作对话的双主体关系。师生之间在没有专制、压力、戒备、怀疑、阻抗的情绪中进行交流与沟通,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讨论、彼此争辩、畅所欲言。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对于个体的进步和创新,体现了历史的学习原则。

二、合理分组是基础

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分组是基础。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思想、发挥自己的特长并真正学有所获,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背景、思维类型、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别,合理分组。

小组通常由2~6名学生组成。应考虑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等方面的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较多的互补性。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应基本一致,每个小组都应是全班的缩影。这样,组内成员的差异为互相合作提供了可能,而组间的不同又为保障全班各小组间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当然,也有一些时候,需要根据学生的观点、喜好等情况进行分组。如,举行历史辩论赛,就需按正、反两种观点分组。

三、明确合作学习任务

为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使学生的合作具有方向感和责任感。一般来说我们给学生设计的合作任务,应是学生个人无法完成或无法较好地完成,而通过合作小组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能够完成或更好地完成的课题。如果任务太简单(如叙述一场战争的经过、讲述某项改革的内容等),或者任务更适合学生个人学习,就完全没有合作的必要了。可见,合作学习的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究性、发散性。比如,“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请同学们合作调查、了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的新变化”等。

四、适时把握合作时机

合作学习虽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只有从教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一般说来,我们课堂上可以把握这样几个时机,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1.当学生产生了合作学习的愿望时

例如,在讲《马关条约》这一问题时,要求学生思考“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教师发现学生表现出合作探究的愿望时,要随即决定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性学习。

2.当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时

例如,在学习《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一课时,一学生提出问题:“既然明朝中期和清朝有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呢?”考虑到这个问题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就事质疑,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深入讨论。

3.当学生的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讨论时

例如,在《孝文帝改革》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对不对?”并请了两位学生回答,由于思路不开阔,回答的都不理想。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决定让学生在课后就这一问题开展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小组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并写历史小论文,效果十分理想。

4.当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需共同探讨时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对秦始皇的评价时,有的学生认为秦始皇是位杰出的皇帝,有的认为他是位暴君。对此,教师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应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收集资料、展开辩论。

5.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仿制历史文物的模型、开展历史问题的社会调查等,需要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五、采用多种合作学习方式

在进行合作性学习时,如果每次的形式都是一样,学生难免会厌倦,失去兴趣和参与热情。合作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研究并灵活选用最为有效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之一。要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每位历史教师而言,意味着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相信,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够登上光辉的巅峰。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4

内容摘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小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小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关键词:阅读教学 实施 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小语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天地广阔无垠。当今小语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创新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发展、情感陶冶等交织在一起,使学生整体提高,全面发展。面对现在的形势和要求,作为担负着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我们如何在现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创新教育呢?

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就是创立或创造新的东西,它有三层含义:一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即创造发明”;二是“发展性的创造,即对已知领域有所突破的继承性创新”;三是“有所创新意”的创新,即对已知事物有新的认识,对探索的问题有新的进展,进行的工作有新的思路,对开展的活动有新的方法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发现”或有创见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也可称为创新。必须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而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信息化社会的需要,信息化社会里,知识与资料,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途径快捷的得到。因此,陈述性知识的学习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是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传心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可以使人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学生获得生命的全部意义。

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战场,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的主渠道,作为教师,我们应从思想上更新观念,行动上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竭力去探索和实施创新教育。以下便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看法和体会。

一、要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创新教育目标。

观念是人们的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教育观念,主要是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是教师对教育教学、教书育人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本看法。创新教育目标指教学目标中含有创新的要求。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传统阅读课堂教学都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中几乎把学生当成教师的陪衬,整节课都是教师“唱独角戏”、“搞满堂灌”。偶尔也出现教师问,学生答,这种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形式,只是教会了学生学懂,并没有让学生会学。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定性的“对了”、“错了”。这种长期的、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学生的思维受到压抑与束缚,能力、兴趣、个性等方面的素质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更是无法培养。

阅读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势在必行,教师要首先从观念上明确“教”与“学”服务的目标,实现“三大”转变,首先是教学观的转变,应该把重心转向学习,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主体自身探究性、创造性、合作性的学习。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以地球为中心转移到以太阳为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第二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努力实现角色转变,由“居高临下”变成学生学习的伙伴,形成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沉闷的课堂变成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敢于大胆的质疑,大胆的想象,大胆的好奇,让他们能自主、探究式地学习。第三是评价观与全面育人观的转变。由重知识向重能力、重发展、重创新转变,向全面性、差异性转变。只有学生和教师观念的更新,才能保证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

观念转变了,目标明确了,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才能自觉地努力去实施创新教育。

二、抓质疑点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质疑点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具备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因为创造的起点往往是提出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对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篇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应经常鼓励学生对同伴和老师的发言,大胆地提出不同见解,在他们中间提倡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中,谈到曹操用“铁索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几个学生站了起来,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2)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强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大家终于达成一个“新”的共时:铁索连船有利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起了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些问号、一些空白、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自我解读、自我感悟,尊重他们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张开翅膀自由飞翔了。课堂有了生命和活力,学生才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造能力才会得以展现和提高。

三、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探索力

创新是从疑问开始的。李政道博士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课堂上要变教师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师,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尊重和保护这种权利。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提问,而且要善于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善于为学生阅读课文创设一个问题的情景,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各自的智慧去探求知识,解决疑难。

有一次,我执教新课《五彩池》。一个学生突然发问:“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问在我意料之中,因为生活中,池塘不就是游泳的地方吗?于是我借题发挥,展开学情,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指导了读书方法。我说:“池里能不能游泳,我想取决于四个条件,一是池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水质的好坏,四是池底有无障碍物。好,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于是,学生兴致勃勃地读议课文。有的说:“课文中有这样一句:五彩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小的比菜碟大不了多少,说明许多五彩池不能游,大的勉强可以,但也不会很舒服。”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深的水深不到三米,浅的用手指就能碰到它的底,说明多数的池不能游,水深的还可以。”有的说:“课文中告诉我们五彩池互相连接,水也来自同一溪流,说明水是活水,溪水是很干净的,一般可以游泳。”有的说:“课文第三节中有这样一句: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想游泳是很危险的。”在学生欣喜地发现认真读书可以自己解决疑难时,我乘机小结:“读书能提出疑问很重要,有了疑问就应该想办法自己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来求得解决,这才叫会读书。”于此可见,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并引导解疑,这是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引导得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异探索精神将得到积极发挥。

四、设计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语文特有的变式训练,训练变换语序,灵活表达语言的能力,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以此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如教学《捞铁牛》,初读时,可先让学生找出题眼“捞”,然后启发学生思考:围绕“捞”字,你觉得课文会告诉我们哪些问题。学生热烈讨论,教师引导归纳为:①谁捞?②什么时候捞?③在哪里捞?④为什么捞?⑤怎样捞?⑥捞的结果怎样?然后,让大家初读课文,再用几句话把这6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在落实了初知课文大意的要求后,再让大家变换语序,问:“还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如先说“为什么捞”,或先说“在什么时候捞”等等)。

五、利用空白效应,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空白是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的处理方式。作者留下空白,目的是为了启迪心智、引发思考,所谓言尽意不尽,回味而无穷。在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空白应十分敏感,并有效地利用教材的空白,达到既训练语言,又激发学生想像的目的。

如教学《看月食》一文。课文最后说:“不是天狗吃了月亮,而是地球挡住了月亮。”教师可让学生设想妹妹是怎么把这一自然现象告诉奶奶的,她是怎样打通奶奶思想的?--文中的奶奶认为是天狗吃了月亮。要学生准备准备,然后让学生做妹妹,教师做奶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又根据课文内容再提出若干问题,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成效。这样的方式因为学生有充分的心灵自由,所以兴趣倍增,跃跃欲试,都争着一展才华的机会。

再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教学中,当邱少云的“棉衣已经烧着,一团烈火把他整个人包围住时”,教师可设计“此时此地,邱少云想„„”这一题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进行创新补白。

不容乐观的是,现在仍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问的问题很小、很死、很僵,把什么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正正确确,把空白都填满了,填死了。这样做学生哪里还有机会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呢?更谈不上去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了。

六、开放主题之争,尊重学生的独创力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课文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的孩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不是坏事,而是好事。我们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如果我们真要“好中求优”时,也决不能由教师单方仲裁,而应当像魏书生那样,与学生“商量、商量、再商量。”

如教学《跳水》一课。我在总结课文时,让大家谈谈读了课文后的个人感受,于是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说:“我觉得风平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越是顺顺当当的时候人就越是大意,越是大意,就越容易发生意外。”有的说:“我觉得这孩子太任性了,说不定是个独生子女小太阳,他如果能考虑到环境的危险,就不会为赌气去追猴子,一直追到桅杆的横木上去。”有的说:“我觉得那些水手也太会开玩笑,怎么能这样去唆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差一点丢了孩子一条命。”还有的说:“我很佩服那位船长,他遇事不慌,镇定才使他能够急中生智,想出了救孩子的好方法,而且成功了!”„„面对这么多说法,我惊喜地说:“大家真会想,而且想得都有道理。对同一篇课文,我们有不同的想法,这很好。那么比较起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主要是指责水手,还是批评孩子,还是赞扬船长呢?”于是,大家在议论之后,认为主要还是赞扬船长。

《将相和》一文中,我抓住以下三题,让学生争议:

1.“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向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为什么?

2.“渑池之会”这一回合,秦赵两国是打成平手,还是分出了胜负?为什么?

3.廉颇“负荆请罪”,他真的有罪吗?为什么?

让学生激烈争议,说出理由,最后得出结论。正是因为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巧设问题,挑起矛盾,为学生创设争议的机会,所以,在争议中,学生有了思维的碰撞,创新的火花也在争议中生发了。

七、借助教材张力,鼓励学生的拓展力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载体,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凭借,但又决不是唯一的凭借,如果把教材当作圣经,师生都不敢越雷池半步,则很容易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教材读活,充分发挥教材的张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读书。

如教学《曹冲称象》,在总结课文时问学生: “你们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有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学生通过一番思考,有的说:“我认为应该把石头称好了再放到船里,这样就可以早一点知道大象的重量,所以我觉得曹冲的办法也不是最好。”有的说:“石头靠人抬上抬下,多累啊,我觉得可以叫曹操的兵士一个个走下船去,等水到了那个刻度,看看有多少个兵士,称一称他们的体重就知道了。”还有的说:“可以做几个一样大小的大水桶,然后把水一桶一桶地倒入船中,再算一算一共倒了几桶,这也能知道大象的重量?”

“对呀,这就叫就地取材。曹冲是个很聪明的孩子,我看咱们同学比曹冲更聪明。”老师十分欣喜说。

创新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世纪工程,课堂创新理当成为我们教师的世纪追求。愿改革的春风吹绿教育的活水,愿创造的甘露滋润教育的大地,愿创新的阳光照亮教育的天空,我相信,只要我们真正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创新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我们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2、学科《课程标准》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3、俞瑞康《小学创新教育》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2002年7月1日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2004年2月,中国人民出版社出版

5、《云南教育》2008年7月 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出版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课程理念。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一刀切”的现象,对学生提出共同的要求,采取相同的手段,致使学生疲于应付、生吞活剥,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两级分化,出现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等不理想的现象。这种忽略学生差异的教学思想与新课程理念是格格不入的。“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是根据新课程提出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的有差异的教学,力争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生吃得饱”。通过这样的教学研究,力求数学教学“以人为本”、“心中有学生”。

国外研究人员对教学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研究较早,提出了一些比较著名的观点,呼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来开展教学。国内最近几年也开始重视研究“个性教育”。教师们越来越感到“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广泛性,开展了对课堂的“差异性”的研究。但由于新课程刚刚开始,对新课程所引起的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变化还认识不足,特别是在具体学科中的操作性策略还不是很多。因此,低起点多层次”的教学研究采用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方法。具体从教学目标分层要求,教学内容分层渐进,教学形式分层组织,教学评价分层事实等方面进行实践。

一、教学目标分层要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不同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教师既要重视教学中的统一标准,突出教学要求的一致性,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突出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做到统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一方面根据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分类设计,使全体学生达到一定的要求,就是“下要保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上不封顶”的目的,在目标设计时要有弹性,提出的目标要有层次性,以保证不同学生求知需要能得到满足。俗话说“跳一跳,摘桃子”。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1、显形与隐性目标相结合

教学目标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编造,不是教学上装点门面的摆设,也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是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其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既然是一种“质量标准”,那么必须是可以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肯定,对于教学目标这个问题,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如布卢姆、加涅等的研究都是非常著名的。他们提出了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技能是显性的目标,而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目标。在教学中,如果只有显性的目标,那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组“死”的符号型结论,势必造成单纯的知识传递,造成死记硬背和封闭僵化,使教学缺乏生命力。

完善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显性和隐性相结合。既有知识技能的增长,又有智慧、情感、信念、意志、价值观等发展和生成,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内容。如:《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主题图“美丽的田园”内容十分丰富,有在空中飞与停歇在树上的小鸟,有在水中游与在岸上走的鹅,有黑羊与白羊,有红花与黄花……从主题图上看是巩固20以内的数数及20以内的加减法。这也是这课的“认知目标”,是显性目标。但从中蕴含了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通过观察、经历,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与他人交流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探究意识和协作精神,以及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态度。对于“学困生”来说,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数数,能抽象出数量,能提出解决一两个简单问题就算达标了,他们以显性目标达成为主。对于优生就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提出和解决简单的问题,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短期与长期的目标相结合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应是短期与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学好最有价值的数学(基础性、发展性、现实性的知识),又要重视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短期目标是指本课和本单元的知识、技能的要求,这种知识性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最低目标;长期目标是指过程与方法,是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热爱科学、勤苦于思考,善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长期教学目标是通过一节节课中的短期目标来实现的,而每节课的短期目标必须体现长期教学目标。如果仅仅有短期目标,那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分低能,眼光短浅的。因此,应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课堂,开放的课堂需要开放的目标,开放的目标需要开放的教师,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是双重目标同时实现的课堂。如新课程一年级数学《认识人民币》一课就是通过创设捐款、购物、乘车、存钱等活动情境让学生认识人民币的面值,知道大小面值之间的坦率,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形成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分层渐进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考虑到层次性,由浅入深、分层渐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措施。起点较低的同学教学指导要有所倾斜,设计问题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育原则;对优生设计的教学问题要灵活一些,而且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更要有一定的梯度,由基本题到变式题再到发展题,还要设计一些机动题,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来取舍。

1、分层提问

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完全根据学生实际、教材及制订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情景,由浅入深,分层递进,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凝练规律。

首先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如果问题过难,“学困生”的思维就跟不上,甚至会茫然不知所措;如果问题过易,优生会觉得没有兴趣,造成注意力分散。设计问题的原则是确保各类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回答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既定的学习任务转化成学生易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并设计出一定的问题情景。让优生在关键时刻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回答一些计算题等最基础的问题,鼓励他们学好数学的热情。如: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创设了“春光明媚的春天,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美丽的田园,看到了一幅各种动物嬉戏的情景图。”然后提出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这幅主题图上你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无论是哪类学生都能回答,只是获取信息的数量及提出问题的独创性方面有些差异。再如:在课要结束之前,向学生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在观察事物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等等。这样的提问体现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

其次是针对中下学生的提问,主要是为他们设计一些陈述性和程序性的问题,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学习陈述性、程序性的知识。同是《美丽的田园》一课,在根据同学得出的结论:有6头白羊,4头黑羊,共有几头羊?(6+4=10);

一共有羊10头,6头白羊,黑羊有几头?(10-6=4);一共有羊10头,4头黑羊,白羊有几头?(10-4=6)。接着向中下学生提问:“你能根据黄花6朵,红花13朵的信息列出三个算式吗?”这样让中下生有足够的展示机会,体验成功的快乐。当然,最后还不能忽略中上生,要设计满足他们欲望的问题。如“9”这个数,可以表示什么?可以表示它比10小;可以表示比10少1;可以表示11减2等于9等等。它还有很多表示法,你能说吗?谁的表示法最多?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8”可以表示什么?这类问题给中上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这样给每类学生都有一个弹性去完成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加了优生,特别是“学困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分层练习

练习是形成和巩固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活动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适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的练习,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1)同一练习,分层要求

把统一层次的课堂练习变为多层要求的训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自己的训练目标,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潜能,以期达到“你到达目的地,我也到达目的地”,促使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机会,都有成功的体验。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是《美丽的田园》,在练习“9”的不同表示法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9”可以说成“比10少1”、“比5大4”、“11-2=9”、“三本书与6本书叠在一起是9本书”,你有哪些说法,第一组的同学每说出3种奖一个“机灵狗”,其他组的同学每说出4种奖一个“机灵狗”,表示法越多,奖品越多。再如:根据“华华踢5个,冬冬踢7个,亮亮踢13个”提数学问题,同样采取了中下生每提2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而其他同学每4个问题获一个“机灵狗”。这样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真正体现“跳一跳,摘桃子”的教学理念。(2)不同学生,不同的练习

由于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在设计练习上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这是课堂教学分层的延续,也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实行“自由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首先,应把练习设计成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发展练习。一类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题,及难度稍大的课本和配套《作业本》的习题进行分解或给予具体提示的习题,让学困生经过努力,尽力完成,让他们在练习中逐步达到学习目标。一类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等要求设计的,面向大多数学生设计的练习,供中等生练习,让他们在练习中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再一类是根据优等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学内容设计的要求教育,难度稍大的习题,让他们在探索中发展提高。

在分层练习中,在每个学生保证一定题量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选择,同时鼓励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以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经验会看整时和半时。据课前调查,有30%的学生已会认整时和几时半,因此在设计练习时就考虑每一类学生的知识水平,设计了一系列闯关的题目,鼓励每一个学生向更高的层次攀登。(1)说一说,下列钟面的时刻,(课件出示下列钟面上的时刻:9时、12时、10时半、5时半、1时、11时半);(2)在作业纸上写出以上钟面的时刻。以上练习虽然提供的是同一个条件信息,但两题的要求却不一样,第 ② 题写出时刻比第 ① 题说一说的要求要更高些。通过反馈交流让只做第 ① 题的同学也了解到第 ② 题的写法,同样在倾听同伴的发言中了解了时刻的写法。接着同样设计了第二组题目让学生选择:① 按要求拨出下列时刻:7时半、8时、4∶30、6∶30;② 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自己喜欢的时刻,另一个同学写出该时刻(两个角色自由选择、伙伴也自由选择)

多层次、多角度的练习活动,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欲望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实现各自的自由,达到多层次学习优化的目的,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

三、教学形式分层实施

教学实践表明,即使在同一个教学班级中,由于遗传环境和所受教育等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形式上要改变传统的固定方式,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临时进行分层组织。当需要全班进行交流时,就采取“全班式”的组织形式;当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就采取“小组式”的组织形式;当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织时,就采取“自由式”的组织形式,让同一层次或同一兴趣的学生组合到一起去。

1、按能力隐性分层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按学生的知识水平进行分层。但采用的都是隐性的分组教学。大多“学困生”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刚进学校的低年级同学,他们当中有的是缺乏家庭辅导,有的是前期开发不够。如果多给他们机会,多关爱、多鼓励,他们也会变成优生,所以我采取的都是隐性分组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分类自学、分类质疑、分类指导、分类练习。把这类环节自然地融入正常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活动之中,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辅差。如:在上《认识人民币》一课,课前就对全班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有50%的同学已会认人民币,于是课前的头一天就分别要求,对已经会认的同学,要求他们晚上跟家长一起去购物;对还不认识的同学,要求他们回家让家长把各种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来认一认。这样为第二天的新课扫清了许多障碍。

2、按兴趣显性分层

按兴趣分层很容易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更有益于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特长与亮点而增长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统计》一课就采用了按兴趣分层的方法来进行。“统计”的第一课原来安排在省编教材的四年级教学,而在新教材中却安排在第一册,跨度很大,要让刚上小学的一年级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在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上表示数据及提出问题进行分析确有一定的难度。但画画是小朋友都喜欢的,所以可以让喜欢画画的同学引领大家学好这一课。课前对全班喜欢画画的同学进行了鼓励,从象形统计图入手激发他们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让全班同学都在对小动物、图形、学习用具等摆摆、数数、剪剪、贴贴、画画中完成学习任务。

按兴趣分层教学对低年级的教学还是有一定的作用,因为低年级学生存在注意力差、凭兴趣学习、不感兴趣的内容就不喜欢学的缺点。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随着课型的不同,小组成员也不断变化,使每一类学生都有引领别人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评价分层实施

新课程强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进,要因人而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上进;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己。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对结果进行评价,更要对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难以取得理想结果的,也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实施分层评价,挖掘出有价值的成分,特别是对他们的探究精神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总之,教学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实践证明:实施多层次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主动性,克服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被动性与盲目性,从真正意义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课程精神。我们从中也体会到如下好处

1、有利于调动各个层次面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2、实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基本理念。

3、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

4、形成了成功的激励机制,激发了学生内在的潜能,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6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黎志明

一、课题背景:

1、理论背景:

里水高中进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理论背景如下:

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自古有之,长期以来,这项教学原则民,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涵义解释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基础等具体情况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仅只针对学习的问题,也针对学生的能力。教学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的学习,另一方面老师又要尽力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不同程度。人的学习习惯类型大体有四类即视觉型、听觉型、运动型和综合型,所以老师应采用因材施教、热情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地得以充分体现和强化,使老师的主导性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体性。

分组教学的方法:传统的班级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是平等对待学生,实则由于“一刀切”,势必造成差生吃不了,好生吃不饱的现象,这恰恰是机会的不均等。现代教育学认为分组教学的优点在于它能照顾学生学习的水平和能力的差异,适应他们不同的情况和要求,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实施的过程施以相应的心理教育,能将分组教学给各类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不良影响如学业优秀学生的易产生优异感以致骄傲自满、学业落后学生的易有失落感以致自暴自弃等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另外,分组教学法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定要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教育规模的发展而变化的,并在实践的过程中赋予新的内容。

2、学校背景:

我校是一所镇属综合性高中,目前学生大约有2000多人,39个教学班,办校时间 不长,整体生源差。学生个体品质素养、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目前按文化成绩层次分类,有普通高考班、成人高考班、职业班之分。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也不同,给予的教育也应不同。

我校的信息技术课教材,经历了2000年南海市教育局统一的教材、2002年广东省统一的教材。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下,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就成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首选。

二、研究目标: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始倡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宋代朱熹将孔子这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经验概括为“孔子教人,因材施教”(此语出于《二程遗书·卷十九》),意思是说孔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施以不同的教育。长期以来,这项教学原则得以继承和发扬,已形成为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中国现代各类版本《教育学》论著中论述教学原则均认为因材施教是一项主要的教学原则,是公认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实行分层教学,就是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让到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1.学生分层。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为分层标准进行分层,为保证学生层次划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及入学成绩依据来划分层次。我校教学班分为:A班、B班、C班。A班是成绩较好的班;B班是中等,C班是指基础水平相对落后的班别,高一组教学班中,其中A班有5个,B班4个,C班3个;高二其中A班有5个,B班4个,C班3个。(我校在高一新生入学前,就已进行适当的分层,这为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提供了大的客观条件)2.目标分层。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分为高层目标(教学大纲中的最高要求)、中层目标(教学大纲中的所有要求)、基础目标(教学大纲中最基本要求),并分别适用于A、B、C层的学生。

A层学生在知识学习上能全面并深入理解教材,积极主动地钻研教材,在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上综合能力强,教学中全面提高各种能力的同时,特别要注重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思维培养方面,全面培养并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同时,要特别注重挖掘学生潜在的各种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求异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成绩上是学习的尖子(平时理论成绩在90分以上,操作成绩优秀),是竞赛的能手,要求该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力出成绩。B层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能全面地理解教材,积极主动地钻研教师指定范围内的课外补充资料;在能力上能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要达到各种能力的一般要求外,要注重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转化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思维品质上要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和延伸性的培养;在学习成绩方面要求至少得良好成绩,操作速度快,较熟练。

C层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能全面了解教材的同时,要求深入理解教材重点内容在能力上要达到教纲的基本要求外,要强化学生模仿能力、记忆贮存能力的培养;在思维品质上要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和求同性的培养;在学习成绩方面要求该科会考取得及格,争取良好。每次操作题都有一定结果。

3.教学分层。针对不同的学生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法。

A层:课本大部分的内容引导学生自学,重点难点教师以点拔等方式把关处理,要注重补充课本以外的内容;课堂组织教学教师要少讲多练,要多设计问题,引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要注重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挖掘出学生个性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观点,这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学范例要精选,注重精讲巧讲,注重讲规范、讲发散、讲延伸。

B层:教学内容立足课本,适当补充课外内容;教学方法注重讲练结合,少讲多练,以练的途径深化知识、强化技能;课堂教学密度大,是面广而不难这种模式的大容量;范例注重选“小、巧、灵”的题。

C层:教学内容立足于课本,从最基础教起,教学内容量要少,围绕重点;依据C层学生听课集中时间不长的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教师要讲的内容讲完,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练,在练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依据学生易遗忘的特点,重点热点的内容反复讲,反复练,达到熟练自动化,以多次重复的方式强化记忆;依据学生判断能力差的特点,作业练习注重讲评,问题分析要详细,注重通性通法。测练分层。内容包括操作练习分层、测验分层和作业分层。操作练习分层的原则是统一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要求。统一是指供学生练习的练习卷是一样的,各层次学生做题的要求不统一,操作练习卷上要有划分基础题、中等题(小综合题)、思考题(纵向难题或大综合题)的标记,要求A层学生全做,确保基础知识过关的前提下强化学科能力的培养,练出学科的特长;B层的学生必做前两类,选做思考题;C层的学生必做基础题,选做中等题。

测验分层的原则是大考统一、小测分层。章节测、单元测可分层编拟三份不同的试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便于操作的是偏拟同一份试卷,按题号顺序由基础题、中等题再到难题来排列试题,指出各层次必做到那题为止就算是满分100分,B或C层有能力做下去的,也计入总分。中段考、期末考试卷满分(100分)的题统一,要求所有的学生必做,其中设70分的基础题,让C层的学生考试时有题能做,有分可拿,争取及格;约20分的题为中等题,供B层学生突破,约10分的题是难题,供A层的学生攻坚。

作业分层。在备课组总要求的情况下根据各层次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B、C两层学生作业要求学生题题必做,教师查阅要认真落实,A层学生的作业可适当“解放”,让学生有选做的权利,让学生有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时间去探索一些教师设计或自己想研究的一些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5.评价分层。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评价分层和教师工作评价分层。

学生学习评价分层。评价的方式也应分层:C层的学生进步以表扬为主,并且评价要及时,使他们得到成功的激励,同时每时每刻都要注意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表扬的激励作用;B层的学生进步以鼓励为主;A层的学生进步以激发为主,挑战最尖层。

四、研究过程:

1.分班工作:学校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前,就已经进行的A、B、C三种类型的分班,这对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定下了研究性活动开展的客观性基础。

2.老师分工合作:不同教学班的老师同,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班情况,讯速研究出新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3.统一进度。课堂教学要求不统一,教学进度一定要统一。这样有利于集体备课,有利于各类测练的统一进行,有利于教学常规的管理和落实,同时确保了学分层流动后所学内容的吻合。

4.反馈工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中以交谈的方式收集学生的意见,备课组每月召开一次学生座谈会,以坐谈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自己对分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期末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调研,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分班的依据是否合理、分层教学是否赞同、各层次的教法是否合适自己、有何补充建议等,问卷调查的数据由级组统计整理。

5.科组研究:利用科组活动的时间每学期召开

一、两次以分层教学研究为专题的专题研讨会,交流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发挥科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参与分层教改实验第一线的教师出谋划策,解决困难。总结经验,研究并制定解决教改过程中所遇到各种困难的解决方案,明确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五.预期成果

师生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

全体学生的发展目标:高层目标(教学大纲中的最高要求,理论知识好,知识掌握全面扎实,操作能力强)、中层目标(教学大纲中的所有要求,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操作能力较强)、基础目标(教学大纲中最基本要求,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具备了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操作技能);

教师的发展目标:为参与分层教改实验教师均能理解和掌握实施分层教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分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用于日常教学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了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组织机构:

1、研究课题名称:《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

2、立项级别:南海市市级

3、课题支持人:吴健明、邓丁富

4、课题总负责:黎志明

5、课题组成员:黎志明、邓光文、刘小琴、赖海燕、何伟民、陈笑颜、杜昊宇

6、主要研究内容:如何利用分层教学法去指导信息技术课程。

七、研究进程:

(一)指导思想:整个课题研究活动过程要紧密依靠市成立的课题研究组织,依靠 我校行政领导或相关老师的指导和协作,我们的课题研究将分阶段进行。(二)、第一阶段:准备及组织发动(2001年11月~2001年12月)

活动内容有:

1、先向学校申请,确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组成员,组织好课题申报工作。

2、向市课题研究组织、镇信息技术教研室索要资料,组织组内成员上网取资料,学习相关通知。

3、对组内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有关因材施教的理论、分组教学的理论、实验方案及子方案的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培训,争取顾问的培训,组员明确活动意义,制订分工合作方式,确立奋斗目标,树立组员的信心。

(三)、第二阶段:初步研究2001年12月~2002年7月

活动主要任务:以研究课题的理论为指导,组员进行实践活动,课内设 立实践班等实验对象,组织成员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使研究活动能正常 化、规范化,并为下一步深化研究打好基础。

(四)第三阶段:中期总结,完善深化(2001年8月—2002年9月)主要任务:收集、整理第二阶段的各种研究数据和资料,形成初步成果,并反思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对研究工作进行中期总结,进一步修订、完 善课题研究方案,确定下一阶段研究的重点,以深化课题研究。(五)、第四阶段:深化研究(2002年10月——2003年7月)主要任务:按照调整后的研究重点,实施课题研究。

(六)、第五阶段:全面总结,课题鉴定(2003年9月——2003年10月)主要任务:形成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并对课题进行全面总结,最后上 交参与评定。

(七)、最后,整个研究过程要特别注意:

1、争取学校的支持,处理好组员的协作、树立好斗志、订好奋斗目标;

2、注意与外界信息的沟通,注意研究的方法;

3、注意组员素质的培训:如相应理论的学习,观念的更新等。

里水高中电脑组:黎志明

电话:5684004转8010;电子邮件:nhlizhiming@21cn.com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7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地划分学生的层次, 准确确立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1. 分层推进教学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

按什么标准分层?怎样分层?这是分层推进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实验学生的分层依据是:一是根据学生平时、期中、期末、升学考试成绩为参照标准分层, 另一方面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高低等作为参考标准分层。按水平高低, 一般分为A、B、C三个层次较为适宜, A层次的对他们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B层次的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C层次的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

2. 设计出相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

虽然各层次学生的总体知识能力差异明显, 但各层次划分的界限模糊, 加之各个学生的知识能力具有变化性, 所以各层次目标在保证全体学生合格的基础上, 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饱, 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因此, 每节课都根据学生的一个层次设计出与之相应的三类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 低层次目标, 要求学生达到识记和应用的水平, 能直接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第二, 中等层次目标, 要求学生能够达到应用和分析的水平, 能灵活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第三, 层次目标, 要求学生能达到分析和综合的水平, 能综合地应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次教学法的有效策略和措施

1. 在概念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概念讲解要起点低, 台阶小, 逐步暴露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提高学生参与程度。教师分析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有哪些, 了解学困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实际出发,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起点。要求入门易, 人人能进;小台阶, 个个能上;慢速度, 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

2. 在例题讲解中实施分层次教学。

例题讲解要低难度, 渐变式, 不断提高思维的深度。分层推进教学的基本思想决定了例题教学不能“一刀切”, 也不能像“复式班”教学那样, 先讲一个容易题, 再讲一个难题, 增加了教师教学难度, 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层次设计层次题, 各层次题要融为一体, 例题的起点要低, 渐变式, 小坡度提高思维深度, 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收益, 促使学生向更深的思维层次发展, 使之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3. 课堂提问层次化。

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 通过课堂提问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灵感, 还能通过富有吸引力的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堂课能否成功, 关键在于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否被调动起来, 因此, 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主动思考问题, 积极回答。

4. 课堂练习层次化。

“对号分层练习法”和“模糊分层练习法”。所谓对号分层练习法就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 分别设计出与不同层次相适应的题目, 一次性投影展出, 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做其相应层次的题目。

5. 课内辅导层次化。

课内辅导是分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学生板演、课堂练习等时间, 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 对优生着重在解题技巧上的点拨、引导, 对学困生着重在基础知识上的辅导,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三、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次布置作业和分层次评价

1. 等级作业的设计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讨论题等。

必做题是对学生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 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完成。选做题既有保证学生“双基”和稍高的要求, 也有部分综合性强或含有一定解题技巧、探求最佳解法的练习。要求A组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选做题, B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全做、选做或不做, 进行灵活掌握。思考讨论题常常是一些不定论题、多解题、归类讨论题、探究数学规律题等, 要求学生课下相互讨论, 共同解答。

2. 进行层次测验, 实行分类评价。

单元考试应分层检测、分层评价根据教学目标和各层次学生情况, 设计三个层次试卷, 或在同一试卷中设计必做题、选做题和拔尖题, 对各个层次学生进行分层测验, 人人有题可考, 使考试真正成为检查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这样达到了让各层次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目的, 特别是让学困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有助于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教师与学生接触的主要场所, 要保证同一时限内不同程度的学生的智能分别得以充分发挥, 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改革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次教学。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8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提高学生英语能力水平,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往往是教师站在讲台上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会对单调枯燥的英语学习感到厌倦,不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时,可以运用合作互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时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通过加强合作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探究问题时合作学习

许多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时,合作学习的任务往往过于简单和直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导致合作学习往往停留在问题表面,很难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互动学习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层次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合作互动学习模式时就需要加强问题的探究性,要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其运用就离不开具体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在设置探究性合作问题时可以建立相应的探究性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互动方式针对探究性问题进行讨论。以Unit 6 《Natural disasters》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探究性问题“你知道哪些自然灾害呢?请用英语对这些灾害的原因以及后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中的过程掌握教材中的一些相关词汇,掌握一些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句型。

三、合理分配任务,提高英语合作互动学习的效率

许多教师在运用合作互动学习教学模式时,往往只注重了合作互动教学的形式,认为合作互动学习仅仅是简单的小组合作讨论问题这一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合作互动学习教学模式的本质,往往将合作互动学习过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进行合作互动学习而进行合作互动学习。这样不仅不利于发挥合作互动学习的优势,还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因此教师在进行合作互动学习时一定要有目的地进行,要合理有计划地开展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首先教师需要合理分组,分组可以按照学生在兴趣上的异同点进行划分,以确保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有话可聊,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其次,要合理分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任务,不能让小组中部分成员无事可做,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一直依赖其他成员。最后,在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针对每一个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只有这样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合作互动学习才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在合作学习中引入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许多教师在运用合作互动学习模式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合作互动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环节,忽视了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竞争性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入竞争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以及对英语学习的潜能,还有利于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进行英语教学时要以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往往都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十分想要在同学面前展现自己,渴望获取同学们的认同,而在合作互动学习中引入小组竞争正好能够迎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心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在小组竞争中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浅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层合作教学 篇9

摘 要 初中体育教学在学生的成长阶段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本文针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展开探讨,分析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进而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初中体育课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学生的体能活动中,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初中阶段是学生较为叛逆的使其,对学校及教师而言产生了极大的挑战,体育课作为一门活跃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能够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样为国家的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帮助。

1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和积极性。在体育课堂中,通过一些体育项目,如拔河、球类运动等,能够锻炼学生意志力与耐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竞技过程中,拉近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的距离,加强人际交往能力。这一创新教学实施,通过体育运动将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授给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事情的分析与判断能力较弱,缺乏社会经验,同时也是对外界处于好奇的年龄段,由于面对升学的压力、家长的监管等因素,使得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2.1与学习相关的问题

中学生的生活重心就是学习,由于学习能力的差距或者面对考试的情绪,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由于面对繁重的课程,绝大多数初中生都产生了厌学心理,不想去主动的学习,并且在课堂上总出现萎靡不振、思维迟缓等问题。

2.2与人交往引起的问题

学生在与同学或教师的相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处不愉快的问题,进而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反抗心理,无法保持正常心进行学习。或者在学生与父母的沟通过程中,?O易出现“代沟”,即互相不理解对方。

2.3青春期引起的问题

青春期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时期,随着生理的改变,对初中生的心理呀产生了一定影响。大多数学生不愿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旦遇到挫折,总是采取消沉的态度,还有早恋的情况出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很大的干扰。

2.4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由于多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初中生的思想波动较大,看待事情较为偏激,特别容易造成情绪不稳定的情况,久而久之,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变差,遇到挫折时难以从中走出来。

3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1为学生创建阳光的体育教学环境

为了更好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综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比如对由于肥胖不爱运动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例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活动锻炼其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利用奖励教育模式,鼓励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为学生创建阳光、快乐的教学环境,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更为丰富的心理情感。

3.2为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如今大多数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学校的大集体环境,通常表现为不善于与人交往。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应加强学生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沟通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呼唤角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幽默丰富的教学方式去感染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组织拔河项目,进而加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同意识,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3.3优化教学内容,设立趣味运动

随着新课改的落实,初中体育教学也得到了逐渐的进步与优化。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运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篮球课教学中,将学生分为四个人一组,进行运球接力赛,看哪一个小组取得胜利,然后采取奖励措施,让学生都融入到游戏教学中。通过一些趣味性比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运动技巧,并且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从而培养其健康、顽强的良好品质。

3.4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为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教师应科学地组织体育竞赛活动,使得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超越,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使其不断满足学生在成长发育阶段的心理需求。另外,有竞争就有输赢,在竞技过后,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在提高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肩负着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在课堂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同时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将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首要位置上,进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上一篇:论语的读后感600字作文下一篇:春之韵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