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2024-07-16

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共3篇)

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篇1

一、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

1.遵照学校提出的学科特色建设的总体构想,结合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充分发挥地理组教师的各自优势,团结合作,不断学习,加强教学科研,投身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教学,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地理教师队伍,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高三地理高考、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努力彰显地理学科的特色,挖掘地理组教师的潜力,体现我校地理学科的优势,努力打造地理学科教学的品牌。

二、地理学科特色建设的实施方案

1.进行理论学习,个人总结反思,组内研讨,将本学科本组学科特色建设上升到理论高度。

2.在教学中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教师在教学中要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意识。与地理时事、多媒体技术整合,用鲜活的时事内容、直观的地理情景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地理练习系统的变革,改变单一的、枯燥的练习,形成灵活的系列化、多元化的练习,体现基础性、能力性及智力性。教师应重视利用地理图像,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维能力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3.加强教研组活动提高本组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组,全组教师要认认真真树立科研意识,选择科研课题,加强科学研究,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并结合教育教学具体实践,认真反思个人教育教学的得与失,每学期末撰写一到两篇论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进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组教师个体、集体相结合,进行“学生地理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整理。

4.编制预习案、导学案,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设计和制作切实可行的预习案、导学案(以上2部分课前1天发给每个学生),练习检测(附在预习案、导学案后),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课件,使课堂教学资源达到最佳优化组合,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对导学案的设计,要求教师要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系统出发,对课标要求、教材和教参资料以及自己所教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识水平等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合理处理教材,尽量做到导学案的设计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达到启发和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5.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

集体备课力求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往好的教学经验能够不断得到推广,同时研究地理教与学的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意见统一后各人再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教学创新,形成各自的教学风格。同时备课组也要应有一定的制度,并加以落实、强化。

6.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实现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组每位老师要总结以往教学过程中的成功案例、教育教学资源(课件、试卷、导学案)努力实现资料的积累、整理归类,并通过不断总结升华,备案成库,实现地理教研组的可持续发展。

7.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打造学科优势

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篇2

1. 中学图书馆服务水平长期低迷另有原因

近几年,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 中小学图书馆尤其是中学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很多学校加快了图书馆建设的步伐, 如增添图书管理人员, 大批量地购置新书, 配备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 建造融图书馆、实验室为一体的科技综合楼或者独立气派的图书馆大楼, 整个的发展状况呈上升趋势, 令人欢欣鼓舞。但有一点与之不太相称, 让人担忧的是, 目前中学图书馆整体的服务水平依然不高, 绝大部分还依旧是简单地借借还还, 存在着利用效率低、服务质量上不去的问题, 远远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 更没有达到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化的中学图书馆服务效益却不佳, 原因何在?作为一名中学图书馆馆员, 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认为这固然与学校领导者们的教育理念滞后, 中学图书馆员的文化素质、服务意识、科研意识不强有关,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机制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 对广大的中学图书馆馆员来说, 还没有一个好的认可机制、激励机制承认他们的服务成效, 激励他们的服务热情, 而这很可能就是影响和制约中学图书馆整体服务水平的根本原因。

目前, 大家普遍认为图书馆尤其是中小学图书馆的图书馆馆员都是些老弱病残的无用之人, 真正的有用之才是不会待在图书馆的, 这确实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基本上是这种情况, 但近十年来, 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尤其是一些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 中小学图书馆员队伍正逐步走向年轻化、知识化、合理化, 可由于上述观念的影响, 社会对中小学图书馆员的偏见依然存在, 甚至连图书馆馆员自身说起来也有些底气不足, 社会的认可对广大的图书馆馆员来说非常迫切。不过,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 社会上已经有愈来愈多的关切的目光投向这个领域, 广大的图书馆馆员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姿态, 抓住各种机遇, 迎接各项挑战, 把图书情报服务工作做得更精细些、更出色些。

2. 我对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理解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魏辅轶老师在“学科馆员的神话”一文中针对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提出了一些参考性的解决方案, 我觉得在中学图书馆也可以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当然, 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不能跟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相提并论, 相对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专、深、精”而言, 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所要做的就简单多了, 但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 而且更容易推行, 更容易出成效。

所谓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 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定义, 我理解为具有一定专业学科背景的中学图书馆馆员, 与相应学科的教师进行合作, 了解师生们特定的学科信息需求, 充分开发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为相应学科的教育教学服务, 为教科研服务, 直接参与相应学科的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活动。中学图书馆不同于高校图书馆, 高校图书馆的一般馆员必须是图书情报学专业的本科生,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图情服务需要。而中学图书馆馆员, 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的培训, 具有了一定的图书情报的专业知识, 通过考核合格后就可以持证上岗。中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 中学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思考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吸引青少年学生, 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观, 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在这一点上, 中学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与学科馆员的工作性质一致。

3. 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的基础和益处

首先, 与高校图书馆相比, 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有一个独有的优势。一般来说, 中学图书馆里真正来自大学图书情报专业的管理人员少之又少, 可谓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是中学里具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老师兼职或转行做图书馆馆员, 这本来是中学图书馆的一大弊病, 但如果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 我想这一弊病也许恰恰就能转化为一大优势。因为这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老师大多具有专科以上学历, 文化层次并不低, 有些素质还很高, 而且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比较了解, 只是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从事图书管理工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图书管理专业培训, 很快就能胜任。但由于脱离了自己的本专业, 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不知自己该定位于何处, 现在如果让这一批人重新拾起自己的老本行, 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图情服务工作相结合, 相信他们在学科馆员这个位置上就一定会干得很出色。

其次, 在中学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 一方面可以继续提高中学图书馆的地位, 引起社会各界的更广泛关注, 尤其是促进学校领导者教育理念的更新。现在学校领导者热衷于申报省级、国家级、星级学校, 对图书馆人员、设施的配备也基本满足条件, 但也就仅此而已。像朱永新、高万祥那样倡导书香校园, 思考中学图书馆发展方向的领导者实在是太少了, 另一方面从内部来讲对广大的中学图书馆员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由于学校领导的不够重视, 又没有好的激励机制, 因此整体就显得很松散, 服务水平肯定上不去。如果在中学推广试行“学科馆员”制度, 情况就会随之大有改观, 因为学科馆员的工作职责是负责与各学科老师紧密联系, 掌握相关学科的教研动态, 紧跟学科带头人, 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新观点、新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 以二次、三次文献的形式揭示给读者, 直接参与、推进各学科的教育教学科研活动, 再与各学科教科研实绩挂钩, 那么谁不争当这样的学科馆员呢?也许刚开始这会是个比较艰难的挑战, 但我相信这将推动中学图书馆服务水平走出低谷, 上到一个高层次, 也可以大大激发广大图书馆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再者, 在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 也是为了与高校图书馆接轨。中学是大学的前奏, 是铺垫, 是基础。如果中学生们在人生的最关键期就已领略了图书馆作为精神王国的魅力, 得到了从阅读到研究等一系列的专业指导, 初步掌握了如何利用图书馆这一大课堂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他们进入大学, 在利用图书馆方面就会得心应手、顺风顺水, 如此也减缓了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压力。

4. 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步构想和实践探索

在中学图书馆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不可一蹴而就, 而应当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即由综合走向专一, 由粗犷走向细致, 可以先设置1-2位, 有条件的也可细化到各学科, 这要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我认为比较理想又切实可行的一种简单模式就是设立一文一理两位学科馆员, 一位由具有一定文科专业知识, 人文素养较高的老师担当, 另一位由具有一定理科专业知识, 科学素养较高的老师担当。因为现在提倡素质教育, 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科学素质非常重要, 两者缺一不可, 具备了一定的科学人文素质的中学生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发现、创造新的更有用的知识。如果单设一位学科馆员, 那么各学科兼顾可以说很难做到, 而且不利于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培养。如果条件许可, 则最好设立每一学科的学科馆员, 这样学科馆员的图情服务工作会更细致、更具体、更深入, 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中学恐怕寥寥无几。我认为在中学图书馆设立一文一理两位学科馆员应当操作方便,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那么这些学科馆员从何而来呢?方式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产生大致相同, 只不过恰恰相反的是以“外部适应模式”为主。所谓“外部适应模式”就是图书馆从各个不同专业招募一些愿意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 然后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学课程的培训, 再推向服务窗口, 成为学科馆员。前面我已提到中学图书馆员大多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校老师担任或兼任, 只需对他们进行图书馆学课程的培训即可, 所以应当属于外部适应模式。高校图书馆主要以“内部适应模式”为主, 就是图书馆从自己的图书馆馆员中挑选有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 通过一定时间的特定专业课程培训, 然后推向前台的服务部门, 成为学科馆员。中学图书馆这种情况比较少, 因为中学图书馆里真正从大学图情专业毕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很少, “内部适应模式”根本无法进行。

另外可以尝试“学科馆员”派驻模式, 就是各中学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 从各学科选派合适的人选进驻图书馆专门从事图情服务工作。

2004年底开始到2008年我馆进行了《中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课题研究, 经过4年多的摸索、实践、反思, 再实践, 到目前为止, 我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已初具成效, 图书情报服务链接基本形成, 我馆的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主要通过这样六个步骤和要求完成: (1) 确立学科馆员跟踪模式和承担项目; (2) 确定学习日制度; (3) 建立通畅的信息互动渠道; (4) 优质动态的图书资源建设; (5) 组织新颖多样的图情服务活动; (6) 撰写图情服务心得感悟。

虽然课题研究已结束, 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成效已逐渐显现, 与制度运行之前相比, 我馆的服务状况大有改观, 服务意识明显提高, 学校的教科研与我馆的合作逐渐加强, 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通过以上分析和实践, 我认为在中学图书馆推行学科馆员制度应该是可行的, 这也应该是今后中学图书馆发展的方向, 有条件的中学比如苏南一些基础教育发达地区, 这里的中学图书馆整体的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完全可以率先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5. 问题与建议

(1) 各学科馆员的跟踪联系很容易因松懈而断链, 造成信息不畅或滞后, 必须注意。

(2) 我馆的四位专职学科馆员因是专职又是文科出身, 所以在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图情服务的工作较为主动全面, 从主动联系到资料配送, 积极参与研讨所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 撰写心得论文等;理科学科馆员因为是兼职, 所以在利用馆藏资料进行图情服务方面较为被动, 有所欠缺, 图书馆在人员配置方面要注意文理兼顾, 这点很重要。

(3) 学科馆员还要注意自身素养和理论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积极关注新思想新动态, 不仅要与时俱进, 甚至还要有超前意识, 这样在图书情报服务方面才能占据主动地位。

(4) 学科馆员不能仅仅起到桥梁作用, 还要主动利用馆藏资源进行学习研究, 积极参与本学科教科研活动, 并对现有馆藏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二次文献服务于教育教学, 学科馆员的参与意识和研究能力有待增强。

参考文献

[1]魏辅轶.学科馆员的神话.图书馆杂志, 2004, (7) .

中学地理教研组学科特色建设构想与实施方案 篇3

学中的绩效》开题报告与实施

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下,会看到地理老师挂地图,摆各种模型利用简单的粉笔构绘出各种简化地理模式。有了多媒体了,又开始看到很多老师又开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各种地理情景和原理,出现多媒体大容量的满堂灌。显然二者都存在利弊,针对这两种现象,我们提出如何更好的将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地理教学的最优绩效。为此,地理教研组成员,在学校领导支持下,开始展开对该课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设计,具体如下:

一、实验课题的基本指导思想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运用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把调查、学习、研究、实践、总结等有机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的计划性、整体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强调课题研究的核心突破,注重成果教学整合的实用性。

二、实验课题的目标

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观念,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筛选、应用的能力,已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我们要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养成自主创新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地理知识服务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及未来的工作。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地理信息时空一体化提供了展现舞台,为地理事物和图像信息的立体化、形象化呈现,提供了技术平台。显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动力,还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预示结果,引导教育遵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教育技术的提高,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质量。因此,课科组成员结合我校教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研究,课题将达到几方面成效:

第一、鼓励青年教师,加强多种可视化软件的学习,比如Flash、PhotoshopCS2、3DS MAX力求以现行中学地理知识为背景,创设出静态、动态的各种地理情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第二、各种地理情景的创设立求做到深入浅出,突出重点,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三、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第四、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第五、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第六、运用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验过程

(一)、构建体系、实施方案、随时调控

1、宣传发动所有地理教师都参与课题组,并积极与电教中心相互协作配合。

2、制定严格的课题管理与研究制度。为调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将课题研究纳入教师的考核中。

3、我校的硬件设施经过多年的累积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每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建设了校园网络中心。本课题组可以随时优先使用以上各种资源。

4、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5、运用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建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们组织全体地理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挖掘教学潜力,要求能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设计出基于信息技术、适合学生的新课型。经过学习、讨论、观摩等,我们在课上创设情境、提供资源,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反馈信息。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6、课题组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注意日常研究中的记录、收集和材料整理,撰写论文。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去兄弟学校学习取经;购买了一些先进学校的课堂教学实录VCD和课改资料,组织学习,启发思维,激发灵感。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对课题组成员较好地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实验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与“实践研究法”相结合。

“实验研究法”:课题组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随机抽样办法,提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重点实验对象。进行重点实验时,对共变量实行有效控制,实验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研究法”:在自然状态下,围绕实验目标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积累相关资料,作为实验结果分析的辅助材料,以提高实验效率。

三、研究的初步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我们在该课题的研究上迈出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学习模式

1、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较高业务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学科教师队伍。

2、学生信息能力、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二)开发、建设了地理教学资源库。

(三)实验效果

1、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实验结果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功能去认识、识记、理解;可以促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态度,提高学习生活质量。(参见表1)

表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年级调查人数感兴趣不感兴趣无所谓

2010级高一25178.49%13.15%8.37%

2011级高一25474.41%15.75%9.84%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创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结构,学生动手操作,勤于实践,自主、创新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了教学质量

实施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引起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认知策略和思维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效果显著优于传统教学方法(表2)。(表中四个班是高一年级进行分组实验。对比班在传统教室上课,实验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它课堂效果检测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2:地理《洋流的分布规律》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课堂效果检测比较班级均分标准差r值显著性水平

高一(4)(5)对比班81.7011.602.370p<0.0

1高一(6)(7)实验班89.108.58

(四)理论认识

1、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提升教学活动的创新品质创造了条件。

(1)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

(2)现代信息技术为现代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3)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创造了情境化学习环境。

(2)新型教学模式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

(3)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养了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新型学习能力。

(4)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学的存在方式和具体形态。

(五)教师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学校教师们均能随时将实验体会、感想和收获,撰写成教育论文,在课题实验进行期间,课题组教师撰写的论文参加了校、区、市现代信息技术论文征集,且多次担任校、区及全市公开教学观摩课任务。

四、课题成效

1、形成一批研究的物化成果。(1)内容较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库(2)多媒体课件、素材(3)教师论文(4)典型教学设计案例

2、汇总实验材料,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论文、成果资料;

3、课题组结题报告、验收;资料归档、成果申报。

上一篇:右玉精神-一座永远不朽的丰碑下一篇:作文寒假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