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的人生哲学

2024-08-17

老庄的人生哲学(共7篇)

老庄的人生哲学 篇1

12中本6班 胡怡静 2012014626 读老庄,就是读人生,就是读人生哲学。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不过是一个 偏于人生智慧(老子),一个偏于人生态度(庄子),老庄的思想就像永不枯竭的清泉,只要我们把桶放进去,一定可以满载而归。

儒家给我们热情,引我们奋发有为;道家却给了我们境界,教我超然。这种淡泊与超逸使人胸襟宏大。庄子提倡“无为”,他揭示: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都有用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顺着他自然的天性来运用它。《圣经》里的魔鬼撒旦是个大坏蛋,但它也有用处,因为他可以测试出一个人可信任的程度和爱的真伪。所以,尽管他作恶很多,上帝依然让他存在着。

用“无为”定位人的品性,就是质朴。质朴是人的一种禀赋,是一种由内及外的美好品性。衣着修饰的质朴,往往别有一种美韵。但是,衣饰之类的朴素,并非是判定一个人禀赋质朴的可靠标志。违反人的爱美的天性,拂逆自己的性情,只是出于某种意念和精明的打算,而蓄意地艰苦朴素,这种人的内心其实并不质朴。灰姑娘穿上华丽的公主裙装,并没有消泯她内心的质朴;她的质朴和丽服相辉映,前者使后者更彰显清纯的高雅。

服饰新奇不如天生丽质;才华横溢,不如品德出众;常保富贵不如常保真心。只要保持仁爱的天性,即使没能建功立业,写不出千古文章,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人。所以我们要保持一颗真心,做我们应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追求“无为之境”。

庄子追求“逍遥”,“逍遥”二字,犹如庄子人生哲学的题解,古往今来,凡是痴迷于庄子思想的人,无不醉心于“逍遥游”。然而,逍遥游只是一种境界,境由心造,要想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就得摆脱名缰利索,超越现实的局限,有一个淡泊的心态。对于我们这个追求中庸、适度的民族来说,“逍遥游”具有无法言说的精神魅力,那种悠游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让生活在压力与责任中的人们,不断有想过和大鹏鸟一样展翅高飞的渴望。

人这一生,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复杂与简单,只是对人生理解的角度不同而已。我们从一出生,都要经历婴、幼、少、青、壮、老六个阶段,学走路、学说话、拼命读书、认真工作、谨慎为人处世,再恋爱、结婚、生子、奉养老人,真是忙得不亦乐乎,所承担的人生角色也是复杂交错,怎一个“忙”字了得!跳出三界看人生,人生其实也简单,就是“生、死、上、下”四个字而已。生即生存、生活、生长;死即结束,终止。在生命存续的状态下,人的一生就活动在上、下两字之间。人间好像攀登高山,非上即下,上不去了就得下。可这一个“下”字,又谁能从容?不如学习庄子,让自己的心先站在红尘之外关照红尘,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超越自己!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哪怕如夸父逐日般注定不能成功,也可欣慰地说:我努力过了,我就是强者。

道家的另一位代表人老人,他的思想也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特别是他的处世之道。作为生活的指导的人生哲学,不仅要为人们进行自我的道德与性情修养提供原则和方法的指导,而且还要为个体的存在做出社会定位,回答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应对社会,即如何处世的问题。修身与处世遵循的是同样的原则,因而,内在的修身之道向外展现,便是处世之道。

老子主张柔退不争。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具体来讲,柔退不争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实行:一日“守柔”。“守柔”即守柔居弱。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骆......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武......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深知什么雄强,却安于雌柔,甘为天下的溪涧;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味,以此为天下的楷式;深知什么事荣耀,却安于卑辱,甘为天下的川谷。老子的本意是说,柔弱要优于刚强。柔弱之优于刚强,除包含柔弱最终要胜过刚强的策略性意义外,还包括与刚强不如柔弱的价值意义,这后一层容易被忽略。很显然,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除,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现在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起纷争,最后就酿成大事,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如果大家明白这些道理,估计就没那么的惨剧发生。

老子还主张虚怀若谷,《史记.太史公自序》说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庄子.天下》篇也说老子“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已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亦述老子谓孔子之言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足见老子对“虚”的崇尚。

老子喜欢用“谷”来形容“虚”,主张待人处世应虚怀若谷。他说古之善为道者......旷兮其若谷。

“谷”有如下特征:一为空豁涵容事物章河上公注曰:“旷者广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老子认为,大道有“虚”“藏”的特性,能够包容万物,以大道为楷模的“善为道者”待人处世,也应如空旷的山谷一样,胸怀广阔豁达,能够涵容一切。二为深邃敛藏。老子指出,“善为道者”是微妙玄通的、深不可识的,圣人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自珍自重而不自示高贵,从不有意显耀自己。三为处下不争。老子鉴于政风社情抢先贪夺,争雄竞强,故而主张处下不争,知雄守雄,知荣守辱,甘为天下的豁谷。其实处下不争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或处世原则,具有价值观方面得意义。再进一步说,这种德性好就好在她符合自然的价值和无为的原则,好就好在它得之于大道并体现了大道。老子的处世之道无论放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有用,它教会了我们做人对事应该心胸豁达,要韬光养晦,好好深造自己,虚心待人,这样才能成就更出色的自己。

老庄的人生哲学 篇2

老庄最早建立了以“道”为核心和自然无为的哲学体系, 老庄在哲学问题的阐释中又触及到了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创造等多方面问题。他们以“道”为哲学基础, 以“道法自然”为依据, 围绕自然、社会、人类活动三大方面阐述了他们的美学思想。

老庄哲学对中国艺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包括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探索、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中国美学的审美取向。

关于美的本质、美的根源中国美术史上有很多说法, 现在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中国老庄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老庄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 其实老庄哲学对于道的核心范畴就是对于美学的基本范畴。在老子看来, 道既不是绝对的虚无, 也不是绝对与精神物质相分离的的个体。而是“无状之状, 无物主象”, 是有与无的统一。“无”乃道之主体, “有”乃道之所用。老子说:“故常无, 用以观其妙, 常有, 故以观其缴。”有与无, 有线和无限, 是对到性质的规定。这个规定其实就是没至于美的规定。谢林说过, 美就是要在有限之中看出无限。把一切作用于视听感觉上的美, 作用在并凌驾于视听感觉之上。美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性质, 是独立的、个性的、实在的、有限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内容, 它高度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是对历史的总结和沿承。老庄哲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道和禅都是在对世界本体的追问中发现了空与无。意象真正生成美学, 是形和质的一种结合, 其中并不牵涉精神。意境这个进一步开人胸襟的范畴, 其中的“境”也在中国固有学术传统中找不到根据。

庄子的哲学理论有浓郁的美学思想。他的“天一合一”、“物我浑化”等观点影响了中国艺术的“意境”理论。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构建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但是我们往往在一个事物上表达的美感都不一样。老子哲学所追求的就是超出感官, 超脱于自然, 凌驾于心灵至上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一种趋于无限的美。老子哲学对语言有效性的怀疑和对超脱感官的悟道方式的推崇, 格外有力的中国文化中逻辑语言符号以外的艺术语言发展。逻辑语言无法表达的生命体验, 在艺术语言里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因此, 我们说老庄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之, 在老庄哲学里, “道“是一切万物的基础, 是宇宙的本体。“德”是在道德基础上悟出来的, 是它的个性化体现, 万物取之于道, 得之于道。“形”是万物的存在形态。可见, “道”、“德”、“形”共同组成了宇宙万物的整体, 是宇宙万物由高到低的一种体现。而庄子论美, 就是采用这种理论, 它依照宇宙万物的本原将美分为下面三个层面:形美、德美、道美。

“形”是万物存在的一种形态, 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庄子认为“万物以形相生”, 万物在世界中是依据“形”而存在的, 同样, 也是依照“形”而进行物种的繁衍。老子哲学的发扬光大者对老子思想进行了继承, 他认为用逻辑思想和抽象概念不能把握得道, 却能用行到思维和艺术思想去达到和传达他。“象罔”就是一种美学思想。用知性、感官、语言无法达到的可以用“象罔”来达到。

因此, 形、色、声、象就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和经验把握万物的基本要素, 这些要素构成的物象能够使人得到某种感官的愉悦, 这就是形美。庄子虽承认这种美的存在, 但认为这是一种低级的美。

人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禅宗专从心灵的角度谈“境”, 这使它更近于艺术, 并必然会因此成为艺术创造和美学建构的重要理论命题。

庄子跟老子一样, 认为道是无形无状、永恒的实存。遵美也是与这样无形无状, 无所不在的。“道”是相融合的审美境界, 是一种绝对超越形式和表象的审美境界。庄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品高的、绝对的美。

真、善、美是一直以来就是美学研究的重点, 在这一方面, 宗白华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宗白华认为“空灵”、“充实”是中国艺术精神的两元。空灵来自老庄的道论, 宗白华说“画家所写的自然生命, 集中在一片无边的虚白上。空中荡漾着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道, 老子名之为夷、希、微。在这一片虚白上幻现的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 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中国画讲究虚实结合, 空白处要有妙意。总之, 宗白华的境界不仅是生命论意义上的, 而且还是从审美角度生成的。或者说, 这种境界论同时也是审美主义的, 生命与审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庄的人生哲学 篇3

老子;庄子;生命哲学

【作者简介】陈宏宏(1978—)女,湖北郧县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及布依族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先秦道家以老庄为代表,从“道”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生命的存在。在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上,无论是阐述生命的本质还是生命的价值甚至生命的超越,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高超的智慧。挖掘老庄思想的精髓,能让我们大学生以独特的眼光正确地审视自己、审视人生。

1.生命产生的根源——道

“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老子提出了“道”作为最高实体范畴,用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同时它还是统领和支配天地万物的总规律和总法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同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道”虽然无形无像,却具有实在性,是比天地更为古老的原始存在,是化生万物的第一性的精神本体。可见,道家用“道”这个抽象的东西来解释万物,包括生命的本源。

2.关于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

2.1生命的价值——重人贵生

在老庄看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生命精神的执著,不断地超越。因此,要重视人,珍惜个人生命,懂得享受生活。尤其谈到死生的问题,老庄都以一种很坦然的态度去面对,死生不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无所畏惧。“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十三章)意思是说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最大的祸患是看重肉身性命。

庄子也提出了“齐生死,顺自然”理论。“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庄子·知北游》)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与死皆属自然本来的同一完整过程,死是生之回归,生命是前生命和后生命为一完整的宇宙过程,所以不需要怕死。这里要人们以理性的思辩,认识“道”的永恒存在,当心与“道”相一致时就参透了人的生死大关,无所畏惧,从而能过上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2.2生命的本质——质朴纯真

在老子看来,人是从自然那里而来,纯真质朴,天真烂漫,没有人为的造作,如婴儿一般,也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了。庄子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即人的本性就是生命的本来样子,素朴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知识技巧,更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智慧心机,更没有现代人那么多的束缚和忌讳,这种自由是天纵的自由,就如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样。不失掉生命的本来样子,就是人类应当走的正确的道路。老庄对生命中质朴纯真的本性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主张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也让我们对于生命中心机智巧的状态同自然状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

2.3生命修养——宁静超脱

人生修养,是人类自己改造自己,以提高人类自身素质、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一种有意识的道德活动。老庄强调人的宁静和超脱之境。道是世界万物的法则,是人生的惟一指导。因此,人生修养应该“惟道是从”。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老子强调退而自保、完心尽性来消除社会的种种恶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四十八章)。

为了与自然为一,庄子又提出了“心斋”、“坐忘”等休养手段。“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也。唯道集需。需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能使心虚,无存一物,就是“忘”却一切,从而达到与道德融为一体:“堕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庄子·大宗师》)道家的这套修养理论很讲究内在素质的培养,指导人们如何去掉在世俗中沾染上的习气和一切小聪明,如何生活得飘逸洒脱、逍遥自在,如何与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理论对于完善人格是必要的。

2.4生命中完美的人格形态——圣人

老子将生命中的完美人格称之为“圣人”或者“真人”。圣人完全要符合道的本质特性,真实无伪,虚静无为,自然而然。所谓的圣人也就是最平凡、最朴素的人。庄子追求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何谓“真人”?在庄子看来,所谓“真人”是天生自然的人,不在徒劳无益的人为造作中伤害自己的天性,专心做心灵虚静的修养工夫,以达到“天人合一”之境。“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人、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与“道”同体,因而都具有超越、逍遥、放达、解脱的秉性,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无穷、无限的境界。老庄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都是完美、自由的境界,每一个生活在俗世、现实中的人,除了去追求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外,应该有人最本真的一面,也应该使人的内心保持着那份纯净。

3.老庄生命之说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革使得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也容易使一部分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陷入迷惘、苦苦挣扎的困境之中。近来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残害动物、校园暴力等事件屡见不鲜。2004年马加爵杀人事件,2010年药家鑫杀人事件等等,这些个案虽不足以反映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普遍态度,但也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紧迫,大学生生命观的脆弱性。在青年大学生处于求知识、具有较强的行为能力、即将踏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理性而成熟地对待生命,会酿成种种悲剧。老庄生命哲学对生命的理解、认识,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3.1珍惜生命

生命具有存在的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就没有了一切。首先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看来,金钱、名利、权势、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庄子认为世俗之人用宝贵的生命和自由来换取功名利禄,这如同“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是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终为身外物所役使而不得解脱。这种“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的人称为“倒置之民”。

按照儒家的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在父母的悉心照顾下成长,沥尽了父母的心血。我们要带着感恩之心,珍惜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属于社会。爱惜自己的生命,也要懂得爱惜别人的生命。

3.2珍爱生命

生命是强韧的,它能创造出无数的奇迹,同时又是脆弱的,天灾人祸、意外事故、疾病暴发,又可以把人带向死亡。佛家说:人生如苦海,要经历种种的磨难,才会获得成功。人们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磨难很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没有认清生命和生活的区别,往往把生活的挫折、痛苦的感受视为生命的全部,一旦生活不如意,就妄自用结束生命的形式来解决,而这样的做法是极为不理智的。老庄则以一种比较理性、冷静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处事原则上,提倡守柔、处下,在生活中我们不必那么极端,在人世繁华中学会退一步海阔天空,让自己保留一个纯洁、宁静的空间。守柔、不争的人生态度,却也让自己活得自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老子》八章)就是说,上德之人好像水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其功,立身处世如同水一样居卑却安于谦下,心如水一样清明,处世如同水滋润万物一样无私心。

另外,老子特别告诫人们应当“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四十六章)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只有常常保持“知足”的心境,不走极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守护着生命的本真,守护着“道”,才能实现生命的超越。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可能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3.3注重生命中对美的追求

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审美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是人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凡是热爱生活的人,总会表现出对美的渴望和追求。什么是美?先秦道家以顺自然为德,也以顺自然、合自然为美。他们认为人为的礼乐是违反自然的,因而也谈不上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行妨。”(《老子》十二章)过多对私欲的追求会蒙蔽人的五官,污染人的心灵,损害人生。因此,他反对支配人、牺牲个体生命自由的美。相反,肯定和追求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素朴自然之美,个体生命自由的美。

庄子进一步否定了世俗中通行的美丑标准,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毛嫱丽姬与东施无盐的美丑并无两样,并且美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的个体的自由,是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能够“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最后达到“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即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与人和者,谓之人乐”(《庄子·天道》)老庄对美的理解极为深刻,给人以回味启迪,欣赏美、追求内在美、精神美,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在美的意境中生活,人与人之间充满爱与欢乐,心存感激过好每一天,每一天也都过得鲜活生动,善于享受生命,注重精神上的修养,保持精神上的那份自由使得我们更能豁达地对待人世间的纷扰,远离失落、恐惧、焦虑与抑郁。

当然,老庄生命哲学也有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老庄哲学中所体现出的生命智慧。以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以及重生养生的修养理论,指导着人们的言语行为,这样的指导是极为高明的。参透他们生命哲学的精髓,以一种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理念对大学生进行心理上的调节,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从而使他们能以理性、健康的心理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挫折困难,快乐地活着。

参考文献

[1]郑万耕.中国哲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

[2]魏英敏主编.王泽应副主编.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2

老庄的人生哲学 篇4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与方法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阶段我校教学质量处于低谷,作为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认清这个严峻的形势,要同心同德,想方设法尽快将我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去。

影响我校教学质量的几个因素:

教师的思想层面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制度执行上,如何将教学常规管理切实地与教师年终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教师配备方面,如何以我校教师现有情况实现教师配备的最优化。

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我校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一、提高认识,激发教师工作热情。

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要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结合起来,要和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平时注重加强业务理论的培训与学习,端正教师的教学态度。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要选派优秀教师、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参加。学期末的教学质量要和教师的评优评先挂钩,教学质量处于下游取消评选资格,晋升高一级职称的,任课教师教学质量须处于同轨年级中上游,否则学校不予申报。

二、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实施有效教学。

1、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1)把功夫下在课前准备上,要求每位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每周进行讨论式集体备课,要把每单元的知识重点滤出,做到讲课时心中有数,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一份单元检测试卷,以防止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分管相应年级的校级领导要深入到备课组中,督促检查备课情况,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把力量放在课内。教师每堂课尽可能做到精讲多练。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困生的提高和优等生的发展。

(3)把提优补困工作加在课后,学校要建立优等生、学困生档案,每学期根据期末教学质量调研结果对各班的优等生、学困生进行统计分析,对提优补差工作做得好的任课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奖励。

2、课堂教学效果测试经常化,不能流于形式,教导处分管人员每月根据各年级进度督促任课教师做好单元过关监测工作,重点对三率达标情况进行分析,找出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基本知识点掌握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3、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学校定期对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全面掌握教学情况。学校每学期对教师教

学检查指导每月1次。检查教师备课和作业批改情况时,应涉及所有年级和作业种类,检查要有记载(写清时间、地点、人员等)、有分析、有小结,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提出指导意见。

4、每月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学质量检测,并做好检测后的质量分析工作,确定下一个月三率的提高目标,对进步快提高幅度大的任课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大力予以表扬,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在当月的绩效考核中按教学成绩进行相应的加分或扣分。对优等生和进步快的学生在学生大会上予以表扬,并给予一定奖励。

5、举行多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导处要和德育处,少先队等部门合作,组织一些作文竞赛,心算比赛,朗读比赛,铅笔字、钢笔字比赛,英语口语交际等活动,少先队广播站及时播发学生优秀作文,学校宣传栏对学生优秀作品公布展示。

三、完善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1、严格规定作息时间,任何年级不得任意提前下课或放学,有效利用好每一节课。实行査课制度,如发现私自调课,不按教学常规上课,课堂环节脱节、不完整,分管领导要及时找其谈话,并按相关规定处理。非突击性和学校重要事务不得占用教学时间,晨读,中辅导教师必须到位进行个别辅导,要切实把提优补差工作落到实处。

2、学校领导要率先垂范,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干部要

首先做到,工作没到位要在行政会议、教师会上提出严厉批评,领导干部要深入课堂、深入学生、深入到教研组,未兼主课任务的校长每学期至少听课40节,兼主课的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每学期至少听课20节。

3、每月公示教学质量绩效考核得分,促进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坚持每周学习规章制度、业务理论文章,每周每位教师必须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业务学习笔记,学期末集中检查,评选优秀学习笔记,予以奖励。

2、定期观看名师课堂实录,教学从模仿开始,学习名师教学经验与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3、建立健全教师外出学习制度,教师外出学习要保证人员、时间、资金的到位,外出学习的教师要以汇报课或主题讲座的形式汇报学习情况,进行反思讨论,提高和推广学习效果。

4、教龄未满6年的教师要和本校的骨干教师签订师徒结对协议,明确师徒职责,定期互听互助,是新教师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本校骨干教师要和市区支教教师挂钩,拜师学艺,更好地提升自己。

五、加强教学研究,打造精品课堂。

1、请支教老师上好示范课,校内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每人一节教研展示课,外出听课学习教师汇报课,通过各种

形式的教研活动课,组织教师相互交流,进行研讨,取长补短,总结反思,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平台。

2、以实小发展共同体为依托,通过“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本着互相学习,同伴互助,共同进步的原则,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找出本校与名校、兄弟学校的差距,不断改进,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天长地久:老庄看问题的时间尺度 篇5

三四年前,在飞机上读到一则新闻, 说美国将启动有史以来最大的大坝拆除项目,将华盛顿州内两座百年水利发电水坝—艾尔华大坝和葛莱恩斯峡谷大坝拆掉!我一看有点诧异:我们这里都在轰轰烈烈地兴建水坝,美国人为什么反而要炸坝呢?

原来,这两座水坝挡住了三文鱼的洄游路线,使三文鱼数量快速减少,此外,水库中的水是静止的,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水温升高,氧气减少,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坝上游三文鱼的栖息。因为三文鱼数量的减少,也影响了当地以鱼为食的黑熊和老鹰等其他动物,令整个生态链断裂。与水坝带来的利益相比,美国人还是觉得生态被破坏的损失大,另外,考虑到老旧水坝的经济效益在降低。而维护成本的费用在提高,经过20年的讨论和决策,当地政府还是做出了拆坝以复原生态的决定。

这则新闻让我不胜唏嘘,我感觉在人类活动与大自然运行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时间差”,前者经常不顾及后者更为长远的因果链而自行其是,然而最后还是要服从大自然的尺度和法则—大自然一定比我们看得更远。而恰好是在这一点上,引发我们对老庄思想更为深切的关注和共鸣。

上篇曾经说到,感悟老庄,第一个感觉是美,美轮美奂!第二个感觉呢?就是时间上的无限延展性,用一个词来表达, 就是“天长地久”。感悟老庄,我们的生命尺度和时间感觉,我们看问题的眼光,似乎是换了一个特大号的坐标,顿时变得极其悠远、深邃。

过去, 人们都说黑格尔的哲学里充满了“历史感”。其实,如果说历史感,老庄要幽长而深远得多,他们都是“神游于物之初”的圣人。

说起来,单单就凭这两点感觉(“美轮美奂”与“天长地久”),我们就应该好好感谢老庄,是老庄让我们知道宇宙间还存在如此美妙的隐秘秩序,并且由于顺遂、 融入这个美妙的隐秘秩序(道)而无限地延伸了我们的生命。

读老庄,有些人感慨:老庄那么玄妙的思想、那么高远的意境、那么博大的气魄, 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呀!我们如何才能窥其一斑呢?有些人困惑: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1,这不是太无情了吗?有些人则不解: 圣人为什么要倡导“无欲无知”呀?怎么理解“无为”呀?怎么理解“不言之教”呀? 为什么要“不争”呀?我们无知、无为、不言、不争,那还怎么体现我们生命的主观能动性呀?那人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呀?

我以为,诸多的感慨、困惑与不解, 与时间尺度的差异有关,所以,要深切地理解老庄,需要从贴近、体会老庄的时间尺度入手,否则,我们很难进入老庄的境界。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尺度,或者说一般生命的时间尺度,与圣人的时间尺度, 是迥然有异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问题与圣人看问题,便有了巨大的差别。

在大自然的时间梯度上,万物各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蜉蝣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昆虫了,它从变为成虫时(出生之时)起, 一般过不了几个小时就死了。无脊椎动物里,草履虫和变形虫的寿命也是以小时来计算的,最多不超过一昼夜。脊椎动物中, 寿命最短的据说是一种弹涂鱼,寿命不到一年。庄子在《逍遥游》里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1]小年(短命)与大年(长寿)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小知(小聪明) 与大知(大智慧)的差别。为什么“井蛙不可以语于海”?为什么“夏虫不可以语于冰”?都是因为时间尺度的差异。

俗话讲“圣人争千秋,凡人争一时”。 圣凡之别,很大程度上是生存与思考的时间尺度的差异。凡人是以他的物理时间尺度来存活的,他的自然寿命不过百岁,所以他就很容易产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感慨,很容易以百年的时间尺度思考问题、安排人生;我们人生的种种恐惧、 贪婪、焦虑、抑郁,我们惯有的躁动、短视行为……盖源于此。假设我们能够活一千年、一万年,我们还是现在这样的活法吗?圣人就不一样,他们不只活在自然性命里,更活在用意识的开悟创造出来的第二条生命—“慧命”里。在圣人看来,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他们是以天地的时间尺度、以万年尺度来思考问题、安排人生的,他们的从容、悠然、 淡泊可以由此得到理解。

庄子在《齐物论》里,把古之圣人对时间的无限超越分成了三个境界:“古之人, 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3]第一,是“无物”状态, 生命活在尚未有物质生成的那个时间点上, 先于天地而生,这是“至矣尽矣”的最高境界;第二,是“有物而未分”状态,生命活在有物初成、天地未分、混沌一片的时间点上,与万物一体,这也是非常高的境界;第三,是“有分而无是非”状态,生命活在物质出现不同的形态,但万物和谐共处,根本没有是非善恶概念的那个时间点上,这当然也是极其难得的境界。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圣人在时间观上达到这个“万年尺度”的呢?也就是说, 他们究竟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以达到这个境界的呢?

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庄子所说:“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建之以常无有。”[4]这是理解老庄之所以能够以万年尺度看待社会与人生问题的关键。“常无有”是什么?常无有就是以无有为常道,为宇宙终极、永恒、 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道。这是理解老庄的总纲。

老子讲,道的精妙在无有叠加:“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无有,是宇宙间最基本、最基础、 最普遍的矛盾关系,它“先天地生”,创造万物,充斥于天地之间,即“无有入无间”2。这就是说,森然万物,大到须弥高山,小到芥子沙粒,都包含着无有这个矛盾统一体,都包含着那个来自“天地之始”而 “生养万物”的永恒能量所赋予的构造信息。

无有入无间,这个“无间”,包括一切物质形式和现象,既包括一切空间,也包括一切时间。时间中一样也有“无有”。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一朝风月涵摄万古长空,电光石火包容亘古永恒”。这意味着,一切现存的物质现象都是源于永恒、 包含永恒的,都隐含着永恒构造的信息和密码。这当然包括我们人类。可以说,每一个物种都有不凡的来历,每一个人都是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

圣人如何能够以天地的时间尺度、以万年尺度来思考问题、安排人生?答案就在这里:我们其实都在“天地的时间尺度”里, 都在“万年尺度”里。圣人知道,无论你是否意识到,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你都与那个开天辟地的宇宙能量息息相关,你的生命里原本就有永恒的力量存在;你的性命断断不是“百年之身”,而是不折不扣的“万年之躯”!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你能否意识到这一点。这当然需要智慧和领悟。当人们完全回到内在,回到“物之初”的状态,内外部自然就合一了。这时候,“我”已经消弭, 天在起作用,有一种超越人的更加伟大的力量通过人显示出来,这即是天人合一,更准确一点说,是“以天合天”。

当我们理解了圣人这样一种以天合天的万年尺度的时间观,我们或许多少能对老庄玄妙的思想、高远的意境、博大的气魄有所领悟;我们或许多少能明白一点老子为什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道运行,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和社会规范为转移;我们或许多少能感受到圣人倡导无知、无为、不言、不争的初衷。

当我们理解了圣人这样一种以天合天的万年尺度的时间观,以百年的时间尺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确定性的价值定向,可能就不再那么坚不可摧,可能就会有所松动;我们就可以不再执着,不再孜孜以求于固有的狭隘的价值,而放开自己的视野和胸襟,与天地共舞,获得更广阔的生活意义与生命内涵,活得更洒脱一些、放旷一些。那才是人应该有的状态。庄子说, “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5]。即是说,人们过分的厚此薄彼、价值定向,并不显示道的自然运行,而只是表明道的亏损,其根源,在于人的偏爱与执着。说到底,我们所孜孜以求的价值,在圣人看来,都是微不足道的,没有必要那么较真。你的学问、你的功业、你的资产再大,以大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也如同“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偃鼠饮河,不过满腹”[6]。庄子还举了“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7]三个例子,说“若是而可谓成乎! 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8]。这是说,像他们三人那样也算有所成就吗?如果算,那我也算有成就了; 如果不算,那大家都不算。其实,庄子的意思是:大家的那点成就都属雕虫小技而已,都算不了什么,不值一提。

当我们理解了圣人这样一种以天合天的万年尺度的时间观,我们对与大自然的关系、对许多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的看法, 就会自然发生改变。例如,我们经常说要 “保护自然”,这话乍一听,很美很高大上,俨然我们是大自然的保卫者和掌控者。但这是真的吗?

不错,我们是在破坏自然,而且破坏得很严重,但是,说到保护,我们保护得了自然吗?换句话说,大自然需要我们保护吗? 大自然自有自己的运行方式和修复方式,而且一定是最合理、最绝妙的方式。只不过, 大自然的自我运行和修复,是一个宏观尺度的事情,以千年、万年为时间周期。说白了,人类破坏大自然,对于大自然本身而言,并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你不用太担心它;所有的不良后果,其实都是针对人类自己的!人类再大的破坏力,对于大自然来说,都是无所谓的,它有足够的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周期内(顶多也就是几万年吧)自我修复。大自然的自我修复,有利于养育这个星球上其他更多的居民。说到底,真正需要保护的不是大自然,而是人类自己!究竟是保护谁?这还是要说清楚!大自然“大美而不言”,它当然不会提这个问题,但是, 我们自己是不是要清楚?否则,那不是自欺欺人吗?

夏虫不可言冰,因为夏虫从来没有到过有冰的季节。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也是不可“言冰”的,因为地球上曾经发生的关于“冰”的故事,我们闻所未闻。说人类来保护大自然,跟夏虫说“我们一定要保护人类”一样,总不免感觉有点太萌了!大自然的运行方式和修复方式,远在我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之外。以人类的方式“保护”自然,一定是按照人类的目的、利益、能力来实施的“保护”活动, 大自然会感觉可能和舒服吗?类似的问题是:如果以夏虫的方式“保护”人类,我们会感觉可能和舒服吗?

老庄的“道”观念辨析 篇6

关键词:老子;庄子;道

一、老子的“道”观念

“道”是老庄道学思想的重要概念,老庄之“道”义属天之道,即自然之道,追寻的是天地万物发展變化的根本及规律。胡适认为老子的最大功劳在于把“道”单独列出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张舜徽则认为“道”的本意主要指南面之术,不能孤立的讨论本原意义。他认为本原意义是宋人热衷讨论的,我们不应该受其思想的俘虏。而关于对老子“道”的理解各个时期都有人讨论。这两种见解各有胜殊,这也证明了老子“道”义的丰富。

秦汉时期,《黄老帛书》把“道”理解为社稷国家百姓的长远利益,以及成功遂事、安邦定国的根据,并且用它来制约君主的行为[ ]。《淮南子》则认为“道”没有时空限制,是万物变化的根据和原因;但它并不独立存在,它是自然界内在的源泉和规律。唐宋时期对于“道”义的把握主要是道教人士的观点,其中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援佛入道,吴筠则是融儒入道。成玄英把“道”理解为绝对的、不生不灭的精神实体,它产生天地万物和元气,就现象看,它是非有,就本体看,它是非无。但又不能滞于非有非无和有无,即“重玄之道”。王玄览则认为“道”也是心性,认为人心是万事万物之源。进而由“心生万法”代替了“道生万物”。明清时期道教教义则无突出发展。

结合目前出土文献的发掘,“道”的含义又有了新的扩展。老子出土文献与通行本不同的地方在于通行本中作“有物混成”在简本中作“有状混成”,即“道”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种物。这更加符合“道法自然”的本意,即道效法他本来的样子。传世本中著名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常被认为是老子的代表思想。只是简本以及帛书本都没有出现“而无不为”四个字。帛书中讲到“无为”的地方有十一处,没有一处讲“无不为”。只讲“无为而无以为”;在传世本中多处变成了“无为而无不为”。 只有无为才能保持自然。 此外,简本还用“朴”来形容道的自然:“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在这里,“朴”仍然是表述道的自然状态。按照简本,道的特征同时还包括“寂寥”“独立”“不改”。

在宇宙生成论上,道能化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连接了体用和有无。简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通行本作“天下万物”)等等。在如何把握“道”的问题上,老子提出了“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即体验和把握道要靠否定的方法——减法或除法,而不能依靠获得知识的方法来照搬到获得“道”的方面[ ]。在人生修养上,简本和帛书中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帛书本、通行本中作“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句,简本中作“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慈”,这首先表明道家的价值观并不和儒家相对,即钱穆据此所认为的老子思想后儒家出的观点。只是有可能是后来儒道相对时才变成道家的一些观点来针对儒家。

二、庄子的“道”观念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重要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观念。他的“道”含义丰富,有言说、道理、行为规则、方法、境界等含义。并且他区分出了天道和人道:“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在宥》)他指出了作为本体的宇宙根源的“道”:“道者,万物之所由也。”(《渔父》)老子的语言简奥抽象,而庄子的语言诡谲多变、飘逸灵动,甚至比老子更要受到读者的欢迎。

相比老子在秦汉之际受到热捧,庄子的影响主要是在玄学盛行的魏晋时期。这个时期,庄子的影响甚至比老子还要大,最具代表性的是郭象的《庄子注》。郭象认为“至道者,至无也”(《庄子·知北游注》)“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自生耳”(《庄子·齐物论注》)“道无能也,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自得耳,道不能使之得也”(《庄子·大宗师注》)。即道就是无,无不能生有,道不能生万物,万物自生[ ]。陈清春先生认为道即万物之自然,道的本体含义在物的现象中显示出来。到了唐宋时期,对庄子的重要解读以道教人士为主,代表性有成玄英就郭象本做的《庄子疏》,他提出“道能生万物,故非道不生;德能鉴理原,故非德不明”(《庄子·天地疏》),并对老庄进行互证,提出了前文的重玄之“道”。

徐复观认为,从名词的使用上,庄子常常使用“天”来取代原有的“道”字的含义。他认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将老子客观的道,内在化为人生的境界。刘笑敢先生提出,庄子的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自然观中的道,指世界的本原,这是道的实体意义;一个是道的认识论意义,是指最高的认识,这个是认识论中的道。郭沂综合两种观点,把徐复观先生的观点提炼为道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同时他认为,作为最高认识对象的道和作为最高人生境界的道是老子所没有的,这是庄子从老子那里推演出来,属于他的独创。

高正提出老子是将道看做客观的自然发生过程,而庄子则是认为万物的发生过程必须有人的认识的参与,甚至人的认识起作用。他指出,老子中的道,是指永恒循环运动着的实体,又名“大”,包括运动和本体两重含义,是“物之所由也”,即生产万物的途径的含义,是本原。而庄子的道,则是指宇宙运动过程,它不是本体,故也不称为“大”。庄子内篇中有“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大宗师》)。郭齐勇先生认为庄子的“道”一方面指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内在于每一个物中;人们可以通过“心斋”“坐忘”等功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牟钟鉴等主编:《道教通论 兼论道家学说》[M]. 济南:齐鲁书社,1991.11.第286页

[2]郭齐勇:《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J].新华文摘,2009,(第4期).老庄之道论及其异同。

贾平凹高老庄 篇7

【内容梗概】

讲述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回到高老庄与往昔故人之间所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体现了封闭守旧的环境所导致的人的退化和改革开放对人的改良。高老庄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村庄,据说那里的人是最为纯正的汉人,可是却偏偏矮小而粗俗,甚至一代不如一代,这些与高子路的妻子对村庄的退想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高老庄是高子路的故乡,为了给父亲做三周年的祭奠,高子路同妻子西夏从省城回到了故乡。原本接受高等教育成为大学教授的他回到村子后,再次接触到旧的文化、旧的环境和旧的人群立刻使他回到了从前,开始变得保守、自私。此时的高老庄俨然成了一面魔镜,照出了高子路骨子里所固有的习惯,各种冲突和矛盾接踵而至。

【创作背景】

在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之交,中国内陆陷入改革困境与转型困境,深蓄已久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转入显性层面与频发劲发时期,人和社会将前往何方,改革前途何在,农村前景何在,民族前途又何在,作家对这一特殊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这一种世纪末情绪下,现时代之人的精神困境和生存困境、人种困境、文化困境、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问题、社会分化和溃败问题进行了整体观照,并体现出相当的深度与前瞻性。社会上网络上新闻媒体上热议的诸多焦点问题,或可一窥端倪,如崇拜下的政绩工程、基层政权的贪腐问题、权利与市场的奇异结合、现代企业与资源消耗的冲突、现代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贫富差异过大及其衍生物仇富行为、弱小的社会力量与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之间的博弈与较量、传统社会道德基础被摧毁而新道德信仰未引进下的道德冷漠与堕落。

【作品赏析】

《高老庄》中画家西夏和大学教授高子路是一对恩爱夫妻,西夏随子路回子路的故乡高老庄给父亲过三周年祭日。在高老庄生活的日子里,温文尔雅、感情细腻的大学教授高子路逐渐暴露出背负官方和民间双重传统文化重负的知识分子的弱点:心胸狭窄,做事粘糊,缺乏勇气和魄力,遇事趋利避害,不敢挺身而出,主持正义。而高老庄农民蔡老黑却逐渐让西夏领略到了“农民英雄”的魅力。他敢做敢为、敢爱敢恨、敢出乖露丑、敢承受失败,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给予他的粗犷、活力、勇气和胸怀最终赢得了西夏,使西夏宁可为了他滞留在高老庄,而让子路一人孤独伤心地返回省城。这些人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几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及其各自的命运走向。西夏最初选择子路的原因虽然作品交待不多,但从菊娃(子路前妻)对子路离而不舍、苏红对子路有所倾心可以看出,她们共同倾心的是子路才学丰富、感情细敏、心地善良,这是民间和官方双重传统文化积极一面影响的结果,所以说,西夏最初选择的是子路身上的传统文化中积极的一面。最后她宁可为了蔡老黑与子路闹崩,也不是她想抛弃因袭传统文化而致虚弱的子路,实在是她更想帮助代表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虽有多种弱点但却充满活力和勇气的蔡老黑。从子路这一面说,他选择离开西夏和高老庄,而且对着爹的坟哭着说:“我也许再也不回来了”,这说明,一方面,因袭了双重传统文化重负的他无法面对优秀民间传统文化那逼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他对自己身上已经烙印上的一切无能为力。如果说子路的前途让人感到担忧的话,那么西夏和蔡老黑的前途却让人不由得欢欣鼓舞。作品通过西夏最后为了帮助蔡老黑而不惜失去工作的态度表达了这样的文化含义:蔡老黑身上的来自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勇气、力量加上西夏身上精英文化的开阔的视野,以及他们所共同具有的正直、善良的品质,一定能使两种文化共同飞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那或许会成为一股改造中国现实,创造中国未来的了不起的力量。

在高老庄人眼中,命运的力量无所不在。高子路离异了菊娃,再娶了西夏,子路娘认定“这都是命”。菊娃也对高子路说:“咱俩走到这一步都是命,我现在信了命了。”蔡老黑这样的硬汉子在一旦经历一连串不如意的事之后,也感叹“实在是天要灭我哩么”。这说明在人的背后,一种个人力量无法控制的东西在主宰着人生。在大自然、社会面前,个人的力量往往显得微乎其微。在人与天即自然、社会的关系中,人既可以胜“天”,“天”亦可以胜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而在人类还不能完全征服自然之前,人类势必受到“大自然的力”的左右。石头的画和迷胡叔的丑丑花鼓也是作品中体现浓厚的社会、人生哲理意味的意象。石头的.画“罗列人生种种,如吃饭,挖地,游水,打猎,械斗,结婚,生育等等,最后走进坟墓。埋人坟墓之后的`死人,又爬山,赶驴。人都是侏儒。”形象地再现了人的生命过程以及人的缺陷,寓哲理于平淡之中。迷胡叔唱的“人无三代富,清官不到头”,短短的十个字,却包含了无限的哲理意味,体现出浓重的历史感和苍凉感。俗话说:“三穷三富不得到老”。这是就单个人的一生而言的。说明人生命运无常,贫贱穷达难以自料,人的一生总要几经沉浮。放宽到一个家族而言,富贵荣华也不是不散的诞席。强盛的家族最终要走向衰败。强盛时,势不可待,衰败时,势不可挡,一个家族的命运也必然在几经衰荣的历史循环中受到前定。历史总是无情地与人类闹别扭,给人类留下的往往是悲哀。至于“清官不到头”溉蕴含有人生哲理,又包孕着社会哲理。清官首先要好人做,然而无论如何,清官却做不到头,结果不是被撤换,就是被杀头。历史上的清官往往没有好下场,他们的命运可悲可叹。从社会看,清官尽管为普通老百姓所拥戴,然而他们却不能为黑暗势力所容忍,他们的力量极其有限,在与邪恶的抗争中屡屡失败,成为悲壮的牺牲品。社会生活部是那样的复杂,正义的一方往往斗不过邪恶的一方,理性的力量往往被丑恶的黑暗现实所践踏,古往今来,人类的历史多是在这样的一种非理智、非正义的状态下运转而来,使人类自身困惑不已。迷胡叔在许多高老庄人看来是疯子,实际上他却是最清醒的一个人,他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有一种极其深邃的洞见。因此他的丑丑花鼓竟象远古歌谣那样沉重、苍凉、令人泣下石难怪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首苍凉的歌谣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使整部小说都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它既是人生的悲凉,也是社会的悲凉。高老庄这一意象显示的第三层涵义,在于它从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展示了人类命运的他律性,特别是呈现了由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带来的人类命运的悲剧性,充满了哲理的睿智。这同时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意识,体现了人的自觉意识的进步,是主体意识高扬的结果。[4]

上一篇:学校节假日值班制度下一篇:感情受伤的50个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