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2024-07-11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精选10篇)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1

一、要充分认识人民调解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民调解工作历史悠久,具有方便、快捷、高效,廉价等特点。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在实际工作中化解了许多疑难纠纷,在维护社会稳定,创建一方平安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充分发挥了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农村人民调解工作,建立覆盖农村基层社会的民调工作网络体系,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止矛盾激化。同时,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帮教和重点防控协调工作,防止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二、人民调解员要充分认识调解文书所起的法律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案件的若干规定》,对人民调解委员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有给付义务的协议,明确规定具有合同性质,对协议的效力从法律上进行了认定,对人民调解工作在《人民调解工作条例》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指导。人民调解员在实际工作就要做到知法懂法,规范调解文书,加强案卷管理,以便于矛盾双方当事人完全履行调解协议。鹤峰县五里乡和燕子乡加强人民调解员素质教育,今年已分别就有关调解文书制作等业务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两期培训,从而使人民调解工作逐步进入了正规化、法制化轨道,进一步促进了人民调解工作的健康发展。

三、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调解能力。人民调解员要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实际,掌握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和国家的基本法律。尤其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关于家庭联产承包、减轻农民负担等政策。要在农村充当义务法治宣传员,大力宣传宪法、宣传农业生产、农村税收、农民负担、村民自治、家庭婚姻、计划生育等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随时做好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疏导民事纠纷,消除不安定因素。认真做好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工作,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农民反映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时不能解决的,要给群众一个明白的答复。鹤峰县五里乡人民政府在两期培训班中,将培训对象扩大到全体民调委员、行政干部和乡直单位负责人,针对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出现的久调不结,和被人民法院撤销,或当事人对调解协议提出异议的情况,在培训班上进行个案处理,由司法干警和乡有关领导进行具体地业务辅导,共同研究调解方案,制定调解措施,确保调解成功。司法干警还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重点讲述了涉及土地,山林纠纷的调处方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2

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高智能的服务活动, 是代表建设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督管理的专业化服务活动。所以, 对监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监理人员的素质是指具体从事监理工作的监理人员, 不仅要有一定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 能够组织、协调工程建设有关各方共同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所以, 监理人员应该具备以下四方面的素质:一是有较高的专业学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二是有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三是有良好的品德, 包括热爱本职工作;具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具有廉洁奉公、为人正直、办事公道的高尚情操;能够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 冷静分析问题的能力;四是有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监理人员的成本, 主要指工薪报酬、劳保福利、社会保险、工地费用、培训教育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2监理人员素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监理人员的成本与监理人员的素质之间, 应该是监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监理人员的成本。从总体上讲, 监理人员的素质与监理人员的成本, 作为一种劳动的要素, 即劳动力要素, 是生产力发展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同时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受益者。具体来讲, 监理人员的成本与监理人员的素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却根据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而有所不同。我国在九十年代初引进监理行业时, 监理人员的低成本与监理人员的数量少素质低具有决定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重视, 随着监理制度的建立和法规、行业规范的实施, 监理成为建设项目不可缺少的行业。随着规范执业考试和取证上岗的建立, 随着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生产的发展依赖自然资源、能源和监理人员的技能转化为以开发利用知识资源为重要特征的时代, 监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工作能力和智力成为决定因素, 即监理人员的素质更为重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提出了“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重要论断。显而易见,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 也是生产力进步过程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发生根本转变的体现。这充分说明监理人员素质在监理行业发展中的作用, 也进一步证明了高素质的监理人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 并由此而产生的社会效益和劳动价值, 弥补了监理单位高成本的缺憾。在监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担忧监理人员成本的增加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 是监理人员素质提高的具体表现, 也是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客观要求。因此, 监理单位在如何加强管理, 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调动其劳动积极性等方面下功夫是当务之急。特别是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就显得更为紧迫。

3目前监理行业中监理人员的现状

就目前监理企业现有的监理人员来看, 监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监理行业是依靠技术和管理进行服务的特殊行业。监理市场的竞争依靠的是技术和管理实力, 而技术和管理实力主要依靠的就是人才。监理人员就是指监理人才。监理人员作为监理行业“高智能”和“高水平”管理的载体, 就成为决定监理单位成本高低的关键性因素。而素质较低的监理人员又是导致监理低效益、经济资源浪费和监理水平提高不上去的主要原因。

3.1 很多监理人员素质不能满足监理工作的需求

按照监理人员应该有的四个方面的素质要求来看, 现阶段能满足监理工作要求的人员比例不是很高。因此提高监理企业监理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造成目前监理从业人员这种现状呢?直接原因就是我国现在建筑行业的五大主体—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中, 监理人员的待遇大大低于勘察和设计, 从铁路行业来看, 监理人员的待遇仅是设计、勘察人员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有很多监理人员的待遇比施工管理人员低的很多。待遇如此之低, 可工作风险却很大, 一旦出现施工质量、安全事故, 监理要面临着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甚至刑事责任。上海地铁塌方事故等等事件, 监理都受到一定惩罚。高风险、低收入的不合理现状成为监理人员流失的直接原因。

再看目前建设工程监理的主要业务是在施工阶段, 起不到给建设单位作咨询的作用, 因我国很多行业舍去了设计阶段的监理。所以, 很多监理企业仅仅是建设单位的质量检查人员。从目前的监理《四控两管一协调》工作来看, 很多仅仅是两控甚至一控, 就是质量控制。所以, 监理人员也没有办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就形成了监理收费低→监理人员待遇低→监理人员素质不高→监理业务单一并集中→加剧竞争→收费更低→……这样一个不良循环的怪圈。在此影响下, 就导致监理人员知识创新水平低, 自主创新能力差, 监理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 就导致成本高素质低。

3.2 临时聘用监理人员的比例过大

目前监理企业除固定长期合同工之外, 主要聘用三部分人员, 一是内退及退休人员;二是其他行业下岗人员;三是虽然聘用但是未办理人事档案代理关系的人员。所以, 监理人员每年的流动率甚至达到40%。这些人员一般接受不到系统的培训, 又是流动性很大监理人员群, 再加上各个监理单位水平不一, 这些监理人员很难融入到一个监理单位的监理团队之中, 造成其素质得不到提高, 从而造成成本高。一个素质高的监理人员一般要一个人做其他人2至3人的工作, 所以说, 监理人员的素质对成本的影响很大。

3.3 监理人员中间力量严重不足, 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

从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考试和取得注册资格证书来看就知道, 取得注册资格的监理人员严重不足。其中一部分在政府部门工作或建设单位工作, 很难去做监理工作。还有一部分在设计院或院校, 这些人也很难从事监理工作。我们都知道, 现在现场的监理人员中, 实际上很多是约每二个工程才有一个全国注册监理工程师, 相对来说行业的监理工程师要多一些。而这些人群之中, 从事监理工作的35岁至60岁的人员比例过低, 有些监理单位不到30%, 而这部分人员从年龄结构上来看, 尚属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技术成熟、协调力强的群体。但是, 很多监理企业60岁至70岁的人员较多, 比例较大, 一般都是退休后发挥余热。这部分人员的体力不用我们探讨, 应该说是不适应了, 巡视也很难到位, 精力也够不上监理人员的要求了。还有就是这些人收入较稳定, 知识也老化了, 思想也有些僵硬了, 也不肯努力学习了, 所以, 素质也跟不上去了。还有就是有一批才出校门的大专院校毕业生 (因为名牌大学、本科生以上学历的很少问津监理单位) , 但是他们主要是从事监理员, 目前还很难但当重任。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了考试及各种培训的力度, 但是就目前的监理人员综合素质来看, 受教育的程度较低, 同发达国家相比, 差距很大。综合技术与科技水平较低, 基础也较差, 所以, 相对素质较低, 这就增加了监理成本。

当前,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经济的全球化, 企业的产能升级也在加快, 高素质高技能人员紧缺, 特别是素质高的注册监理人员, 社会上是供不应求。这些人是监理企业的宝贝, 是降低成本创造效益的排头兵, 是在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知识型产业的支柱。我们不缺工程师, 缺乏的是监理工程师, 缺乏的是素质高的监理人员。所以, 我们必须早日打造我们自己的强有力的监理人员队伍, 进一步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

4提高监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 新知识、新事物、新变化层出不穷,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知识经济使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全面推动监理行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根本上讲取决于监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员的培养。所以, 必须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途径。

4.1 创新机制, 为培养高素质监理人员创造条件

国以才立, 政以才治, 业以才兴。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理队伍, 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 以方法创新为途径, 推动健全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保障机制和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形成人才成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格局。例如也可以增加工薪来激励监理人员。

4.2 加大投入, 保证监理人员培训教育经费到位

监理单位在监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中, 必须认真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是监理部的监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和载体, 有重点、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培训。使监理人员解放思想, 更新知识, 增强效益, 提高素质。

4.3 更新理念, 确立监理工程师也是人才的观念

人们往往对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职称以上的叫做人才, 并给予了很大的关注。相对于监理人员来说, 缺乏应有的重视。更因为监理人员是复合型的人才, 所以要求素质较高。更要建立健全使用监理人员的制度, 坚持扩大监理单位自己在编队伍的监理人员, 减少不固定人员的数量。

4.4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建立激励机制

大力倡导监理人员敬业爱岗、勤奋好学, 提高其自觉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对于素质高做出贡献的监理人员以特殊奖励。在职称评定、提干、晋级等方面优先考虑, 增强其自豪感, 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

4.5 加强教育, 提高监理人员的职业操守

要以一些发达国家监理企业为榜样, 组织对监理人员进行企业精神培训, 让监理人员观念和监理企业要求相吻合, 形成与监理企业精神一致的共同价值观。使监理人员对企业、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 提高监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发挥监理人员的聪明才智, 使监理人员的素质在企业发展中不断提高。

5结束语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意义;问题;策略

一、农村群众文化素质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新时期的主要任务,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助一臂之力,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群众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比例以及重视程度,才会真正的促进农村群众文化进步,也才能把群众文化摆在正确的位置。能够使政府机构的組织人员以及广大的农民群众认识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二、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各级政府构建农村群众文化的意识低下。在过去的农村发展中,发展的重心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中,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严峻。在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方面,浙江省的成功给了我们一个可借鉴的例子,在其他农村地区够否将群众文化扎根与政府的大力支持息息相关,只有政府意识到建设群众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建立真正群众文化。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资源投入不足。现今我国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较单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过于形式化。一般在重大节日时举行,这些活动大多内容空洞,没有内涵。这其中的原因包括,第一,活动经费的限制与文化工作者素质有限的原因。第二,农村文化工作者待遇不高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在人才资源与文化设施同样落后的状况下,以严重限制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3、构建农村群众文化忽视了发扬传统民间文化。在文化、科技、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年轻的一代,他们对新兴文化与科技有着很高的兴趣,然后我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却日益衰弱、甚至遗忘了祖国的传统光辉。若不及时补救民间文化,那将是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一大损失。

三、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对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新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建设时。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及正确的指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当前新时期的环境下,只有介入政府的力量,才能对目前落后的农村群众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改变。最终强化农村群众文化的建设。

目前来说,可以对农村群众文化落后状况进行有效改变的一个基本途径是公共财政的介入。在目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处理文化投人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可以选择“民办公助”的方式进行外理。为了进一步话应农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可以对民间文化市场主体进行进一步的扶持,形成国家主导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服务相结合的综合型服务体系。

2、健全农村群众文化素质建设的保障体系。随着新农村群众文化素质的进一步建设。为了可以进一步整体提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水平。需要对基层文化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同时,需要进行资源整合以及体制整合。一直以来,政府通常将农村基层认定为乡镇所在地,然而乡镇所在地并不是农村群众文化的最基层,在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的“基层”这一问题的认识上,政府存在着一定的错误。所以说,应该将以往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重心进行必要的调整,对于以为以乡镇为主的文化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在行政村范围内。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广大农民群的文化活动。比外,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建设综合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将村落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设纳入村舍整体规划之中,并建立相应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3、建设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为首要纲领,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亡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实际构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政府作为主要的组织者,社会进行积极的参与,进一步构建农村群众文化设施支持体系。

4、加強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对于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而言,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对其相关政策进行进一步合理的制定,特别重视基层文化队伍的培养,对于群众文化人才的相应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进行实际文化下作者队伍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基层文化队伍的工作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改善,有效处理好基层文化站的人员编制问题。在积极培养农村文化人才的同时,通过人才的引进。提供一些激励措施。将有一定文艺专长的优秀人才积极吸引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工作,给具备一定文艺特长的优秀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可以在很大度上加强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

5、加强法制建设,确保农村文化建设有法可依。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纳入到法治化的轨道上来,才能确保文化建没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在农村新文化的建立中,我们应当把中央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制化、规范化,为农村文化的发展、交流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在农村教育中,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自觉的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身的文化权益。

四、结论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近8亿农民,农村群众文化是他们主要接触的文化之一,由此可见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我国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增强政府领导力对推进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多个角度构建农村群众文化,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培养出一批构建农村文化的专业型人才,团结一心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4

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盾化社会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是我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和传统,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为我国宪法确认的法律制度,它是在依法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以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当事人进行说服沟通,规劝疏导,促使纠纷各方互谅互让,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群众自治活动。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维护基层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推进人民调解机制的创新步伐,积极探索矛盾纠纷问题化解的新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大局观念,确保思想认识到位。人民调解工作搞的好,民事纠纷调解得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农村稳定了,政府少麻烦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这项工作事关全局、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

二、强化业务培训,不断提高队伍素质。针对人民调解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整合资源,合理分工,树立人民调解员教育培训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在对队伍现状作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准确地掌握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文化知识程度和工作能力强弱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队伍的教育培训规划,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三、加强法制宣传工作,预防民间纠纷发生。一是通过调解工作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二是针对矛盾纠纷发生、发展规律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三是配合普法进行宣传教育。普法教育是全民性的法制宣传教育,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结合当地矛盾纠纷发生特点,经常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公德的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提高全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发生。

浅谈人民调解员的素质结构 篇5

本文拟从思想、知识、能力、心理四个方面浅析人民调解员的素质结构。

一、思想素质

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民调解工作的客体使各类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矛盾处理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团结。人民调解员只有从政治的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准确地为矛盾定性,选择合适的矛盾解决方式有效地化解纠纷,真正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社会减震器”的作用。同时,人民调解员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身体力行社会主义道德,以德修身,以德服众,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自主、自省、自警、自励,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

二、知识素质

随着依法调解、科学调解成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新趋势,人民调解员应及时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一是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以往的调解工作重视对当事人的道德教育,力求以德解纷。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将“以德调解”和“依法调解”相结合,法德并举,优化调解效果。人民调解员应当认真学习民法、经济法、合同法、婚姻法等与自身工作关系紧密的法律知识,了解依法调解对调解工作的方式、程序、效力等方面的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二是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调解工作的对象是人,人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背后有大量的心理因素在起作用,调解的过程是事实澄清、矛盾化解的过程,也是当事人的认识、情绪、态度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发生转变的过程。如果不了解当事人的心理、一味地就事论事,往往难以发现导致矛盾的内在症结,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反,如果能根据当事人的认识心理,以理服人;根据当事人的情绪情态,以情感人;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心理,以行导人,由内而外,往往能快速、彻底地解决问题。因此,科学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良好的心理观察技巧、正确的心理干扰方法都是新时期人民调解员在科学调节过程中的必备素养。

三、能力素质

人民调解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民调解工作沿袭中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具有很强的“非官方”色彩,这样的矛盾纠纷解决方式之所以有强大的影响力,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民间化”的特色。因此,在调解工作中不可能沿用过多的书面形式表达当事人的意思,人民调解员更多地是通过口头交流的方式在当事人之间了解情况、传递信息、劝解斡旋,这就对人民调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外,人民调解员还要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人民调解员没有裁判权,作为第三者,通过排解疏导,说服教育,依法解决纠纷。因此,调解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依据事实和法律,为双方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分析纠纷的症结所在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所在,提出可供讨论的解决方案,促成矛盾的解决。

四、心理素质

每一种职业对从业者的心理素质都会提出一些具有职业特性的要求。人民调解员作为专职的矛盾纠纷调解者,面临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纠纷,面对形形色色不同个性的当事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对调解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是在态度方面,要求有耐心和热心。提

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6

改革支农方式 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莱州市财政局

盛京斌

杜镇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作为基层财政部门,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探索财政支农新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投入,努力推进地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找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入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稳妥地推进。

一是增加财政投入,调动社会各方面“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基层财政可用财力相对不足,单纯的“蜻蜓点水”式投入,远远不能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只有坚持既要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农投入,着力提高财政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及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又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和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政与市场和农民的投入责任,才能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政策示范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充分考虑农村的经济实力、基础条件及农民的生活习俗,围绕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做文章,如农村环境的亮化美化、垃圾集中处理、厕所卫生清洁、小病不出村、有娱乐活动场所等,不片面追求“洋气”,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

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看,科学合理地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就是既要全面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要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以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根据农民的收入水平、承受能力和具体要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在短期内就能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不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包办”新农村建设,而是应把主要财力和职能放在“领路”、“铺路”上,发挥好示范引导作用,为群众办一些实事,让农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农村的变化,尝到新农村建设的甜头。莱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重点推进整修街道、植树造林、清理卫生和推广新能源“四件事”,二年内确保以实现以下几个目标:60%以上的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四旁”、“四荒”植树1.5万亩,90%以上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具备条件的村庄全面推广太阳能、液化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

三是提高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各种统计数据看,目前大部分基层财政都是“吃饭财政”,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严格管理、提高效益 与增加投入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规范性和安全性,才能切实为农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同时,还要严厉打击各种“借机揩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行为,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特别是防止现在花费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建设,没过几年就要拆除的事情发生。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建设新农村,不是弱化城市发展,而应统筹规划,以城带乡,良性互动。我们认为,我国要向城镇转移大量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中城市是不现实的,根据农民进城的难易程度及资源利用效率,县级市、中心镇是农民居住、就业的最佳转移地。近几年来,莱州市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思路,不断加强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十五”期间,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4平方公里增加到2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0.5万人增加到21万人。我们今后的初步规划是建成32公里的新外环路,竣工30万平方米商品楼,完工云峰水厂、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等配套设施,实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拉开承载50万城区人口的中等滨海园林旅游城市发展框架,增强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探索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新机制

资金投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证,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公共财政职责所在,进一步完善农业投入政策、逐步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充分展现党中央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决心和必胜信心,而且有利于通过财政增加投入的明显信号和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社 会各种力量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

一是不断增加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在做大经济财政蛋糕的基础上,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今后,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将新农村建设作为财政预算安排的重中之重,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运用经济杠杆等间接手段来管理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好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贴息、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等激励手段,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通过做大做强当地工业,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目标。实践证明,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服务业和反哺农业的基础。莱州市加大财政政策、资金扶持,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工业经济既快又好发展:构筑“两带五区”经济发展格局,抓住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机遇,规划建设一条50公里长的交通干线产业带和一条108公里长的沿海产业带,沿两条产业带膨胀壮大三山岛临港产业、开发区现代制造业、中心城区服务业、南部建材产业、土山盐化工业五大特色产业聚集区。“两带五区”面积87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目前,“两带五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达到80%;壮大支柱产业,重点膨胀机电、建材、黄金、盐及盐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四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0%;培植骨干企业,根据纳税额、销售收入、从业人员、注册资本等指标,每年从7000多户企业中筛选50户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2家;发展品牌经济,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引进、消化、吸收、转化能力,莱州市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科技密集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打响“中国石都”、“中国草艺品之都”两大产业品牌,鼓励引导企业走品牌效益之路。目前,已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3个、山东省名牌产品9个,名牌带动效应已初步显现。

三、支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生活宽裕是生产发展的具体体现。发展农村经济,壮大农村实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没有生产发展,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较大改变就没有资金来源,“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就没有物质基础。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对于全国而言,县级就是农村。要实现新农村建设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05年,莱州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3.6亿元,境内财政总收入1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546元;在全国百强县中的位次由2001年的86位前移到2004年的第67位。今后,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优先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在做大农村经济财政“蛋糕”上下功夫。

一是进一步完善和不折不扣地执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财政政策。粮食安全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继续稳定和强化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各项政策,严格执行已出台的“三补贴”政策。针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推行政府支持、“民办公助”新思路,把农田水利建设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在直接受益的范围内,继续引导农民投工投劳。

二是按照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抓住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这个关键,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经济效益。目前,莱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0多家,年加工能力80万吨,订单作物面积达到33万亩,3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优质订单粮食、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县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发展种苗、畜牧、水产三大产业。及时调整优化畜牧生产布局,三年内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基地100多个,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万吨;大力发展沿海养殖业,全市优质、高效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5万亩,工厂化养鱼大棚发展到1000多个,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36万亩。

三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 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必须积极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推动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积极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通过财政贴息、投资参股等方式,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支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今后,莱州市将以上市公司登海种业为龙头,打造“中国(莱州)种谷”,打响“中国种苗第一市”品牌,三年内实现全市注册资本500万元以上的种苗企业达到20余家,在全国累计推广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

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促进农民增收。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也是财政支农工作的永恒主题。从莱州市情况看,受农村税费改革和各项惠农政策影响,当地农民年收入达到**元,五年内平均增长**%。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下一步,要继续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要把做强特色产业,做大块状经济、做优品牌产品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扩大农民就业的重要形式,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做好财政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全面取消农业税后的各种变相收费行为,切实防止乱涨价、乱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切实让农民负担减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改善农村公共服务

尽快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各级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

一是积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近几年,虽然政府用于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但用在农村的投入还很不够,农村脏、乱、差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所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战略性的转变,不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创造整洁、舒适、文明的生活环境。在当前财政资金供给矛盾较为突出的情况下,莱州市将积极筹措财政支农资金3.2亿元(其中农村教育2.2亿元,社会保障2500万元,卫生事业1300万元,经济发展2600万元,人居条件改善1400万元,惠农政策1200万元,村级转移支付1000万元,新农村建设奖励300万元),进一步完善路网、水网、电网、林网、通讯网、科教网、卫生医疗网、社会保障网建设等“八大网络”,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是积极支持农村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事业。当前农村上学难、看病难、社会保障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事业也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但这并不是一时一事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使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得到保障;建立 更加规范和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实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大力支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三是提高基层财政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支持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要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同时,要研究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化解乡村政府债务。

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加强资金监管,不仅是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也是衡量农业财政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确保支持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基础。

一是积极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整合支农资金,有利于逐步规范政府农业资金投向、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资金合力和整体效益。多莱州当地情况看,目前整合支农资金已经具备了比较有利的条件,特别是有明确的政策要求和各地的试点经验,各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统一和深化。我们将积极做好各项推动和协调工作,以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支农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实施带动支农资金的集中使用。

二是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机制。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 理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老套路、老办法,只有从改革创新中找出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政策资金的效能作用。作为县级市财政部门,我们将通过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中介评审制等,并建立项目库制度来完备基础管理;通过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实现资金分配的科学化;通过强化资金运行监管,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县级报帐等管理措施,来确保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探讨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和奖优罚劣制度,对在支农专项资金使用做得较好的单位和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重点扶持。

三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今后,我们将把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检查作为财政监督的重点,在加强日常监督检查的同时,采取抽查、专项检查、与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检查等各种方式,并自觉接受审计等社会各方面的监督,严厉查处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确保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更多地、更直接地送给农民。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7

一、村庄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一)规划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建房越来越多,由于没有统一规划,建筑物杂乱无章,立面参差不齐,高矮不协调,普遍存在房屋朝向杂乱、建筑间距不足、通风不良等较差的居住条件。

(二)道路布局和结构不合理

村内道路网和结构不够合理,路绕屋走,随坡就势修建,道路狭窄曲折,主次不分,不成系统,行车困难。

(三)排水设施缺乏

村庄无排水管道,生活污水顺势而流,水沟不畅,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四)环卫设施落后

村庄没有集中的垃圾收集站,村内垃圾不能及时清理,缺乏化粪池,造成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

(五)土地浪费严重

村庄建设普遍存在用地功能紊乱,建了新宅又保留旧宅,形成空心村,浪费土地资源。

二、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整体统筹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了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之前,应依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现有村庄加以整合,扩大聚集规模,编制村庄布点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坚持科学民主规划,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满足农民需要,维护农民利益,由农民民主选点,实行规划公示,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坚持合理布局、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科学地进行功能分区,对村庄进行合理布局。

3.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村庄建设必须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严格按用地规模和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合理地布局新农村。

4.坚持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村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既兼顾当前又考虑远期进行村庄合理布点,使村庄建设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

5.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繁荣经济,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6.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村庄实际条件,按生态家园式、农家庄园式、小集镇式进行分类指导,合理安排。

7.坚持突出地域和民俗特色的原则。注重保护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文物古迹、历史遗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突出地方特色。

三、科学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指导新农村建设

村庄建设规划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预测村庄发展,明确发展类型和规模,贯彻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以发展宜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注重资源环境保护,节约用地,对住宅、公共建筑、文化体育设施、供水、排水、供电、道路、绿化、环境卫生以及生产配套设施作出具体安排。

(一)住宅建筑规劁

村庄建设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为村民创造一个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安静和优美的环境。住宅的规划布置是村庄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住宅及其用地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在体现村庄总体现象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居住建筑的规划布置与建筑朝向、日照间距的要求关系密切,而村庄的面貌往往取决于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及住宅的营造、色彩等。村庄住宅一般以低层为主,根据不同气候和地形条件选取不同类型的住宅,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及组合必须考虑功能分区和住宅的关系等环境要素,同时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时代特色,以创造丰富多彩的、个性鲜明的新时期村庄特色。规模较大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多位于村庄的地理中心,村民离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比较均匀,布局不需要方向性,常围绕广场、绿地布置;规模较小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常布置在村庄的边缘,通往村庄外的道路上。公共服务设施的多少和规模大小决定于村庄的等级和规模。

(三)村庄道路规划

村庄道路既是村庄中行人和车辆交通往来的道路,也是布置村庄公用管理,街道绿化,安排沿街建筑、消防、卫生设施的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临路建筑的日照、通风和建筑艺术造型的处理,同时对村庄的布局、发展方向均能起到重要作用。村庄道路规划就是根据村庄的规模确定道路的等级和功能,编制道路系统网,布置道路线型走向,确定各级道路宽度及断面结构等。路网布置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有利于雨水自流;道路线型、断面等应与村庄的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布置有机结合;路面的宽度取决于其功能等级和工程管线的敷设需要。

(四)给排水规划

村庄给水的主要任务是:经济合理、安全可靠地供应人们生活和生产中所需的水以及用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用水,并满足人们对水量、水质和水压的要求。给水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选择水源、计算村庄的用水量、合理布置管网。通过村庄给水工程向村民提供高质量的饮水,可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减少疾病,缩小城乡差别。

组织排除生产污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是村庄排水规划的主要任务。排水规划的内容有:雨污水排放量的计算、排水体制的选择、排水系统的形式及管沟布置、污水处理设施等,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来收集、输送、处理和利用各种废水,保障广大村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保护环境免受污染。村庄可尝试运用生态沟的污水处理技术方式处理生活污水,之后可用于灌溉农田,实现污水资源化,人畜粪便也可采用沼气池和氧化池等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五)村庄绿化规划和旅游资源规劁

绿化能改善气候,保护环境,降低太阳辐射温度,调节气温和空气湿度,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维护生态平衡,美化村庄。村庄绿化规划就是具体布置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共建筑绿化、饲养区绿化和防护林绿化等。

村庄规划应挖掘历史古迹、人文景观、民族风情、村庄风貌等旅游资源,规划生态家园式新村庄,建设有地方特色和以农业观光为目标的景点设施。

(六)竖向规劁

竖向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地形,合理选择道路设计标高,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约工程投资。规划应注重保护环境的原生态,不占用或不破坏水塘、果园、草木植被。

四、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新的历史背景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编制好新农村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用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沈兵明,吴新宇.现代都市农药庄规划研究探讨.城市规划,2007,(6).

[2]宋雁,曾宪川.生态文明示范村规划探索与实践.城市规划,2007,(2).

[3]鲁晓军,孙明芳.基于苏南乡村新发展的城乡体系调查.城市规划,2007,(7).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8

中图分类号:D915.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40-01

摘要:

人民调解员的职责是维稳——维护社会稳定。人民调解员是活跃在我国基层的一支重要的维稳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人民调解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素质,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说形象一点,人民调解员应该是一个集“八大员”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一是精通法律的“专员”。二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党’员”。三是文化写作功底深厚的“文员”。四是一个称职的“心灵抚慰员”。五是调解说理透切的“演讲员”。六是调解能力充分发挥的“指挥员”。七是精准预防纠纷的“预测员”。八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广播员”。

关键词:新时期;人民调解员;素质

人民调解员的职责说简单一点就是“维稳”——维护社会稳定。幸福家园的创建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人民调解员是活跃在我国基层的一支重要的维稳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主力军。在广大农村和城市的边边角角,到处可以看到人民调解员在灵活运用“汤群芳人民调解工作十三法”进行化纠纷促和谐工作。有些人民调解员素质高一些,他们的调解工作通常会“立竿见影”,有些素质低一些,他们的调解工作通常表现为“慢工出细活”的“境界”。那么,人民调解员究竟需要具备哪些素質方能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呢?笔者认为:人民调解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素质,而且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质,还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说形象一点,人民调解员应该是一个集“八大员”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一是精通法律的“专员”。调解的原则首先是要坚持“合法”的原则,为此,要求人民调解员成为精通法律的“专员”。具体来说,人民调解员至少要精通以下几部法律:《婚姻法》、《民法通则》、《合同法》、《人民调解法》等。其中,《婚姻法》因其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而显得尤其重要。

某地发生的一起两兄弟共用一妻案而导致“家破人受伤”的惨剧,就是由于人民调解员不懂《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惹的祸。原来,哥哥经常暴打嫂嫂,嫂嫂的皮肤早已被“改造”得面目皆非,但是哥哥打人的“爱好”还是“涛声依旧”。嫂嫂想离婚,去问当地的人民调解员,这个人民调解员不懂《婚姻法》,胡乱说这种情况离不脱婚。这个女的本已绝望,但看见丈夫的弟弟长得英俊潇洒,很有点“武松”的魅力,便以“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理念”,与丈夫的弟弟好上加“好”了。哥哥知道后,犹如“汶川大地震”爆发。好在这个女的一见风吹草动,立刻一路狂奔,跑回娘家。男的“气愤”极了,于是,拿起镰刀,跑到妻子的娘家,对妻子说:“我这张旧船票(镰刀),能否登上你的‘破船’?”,妻子一看见镰刀,立刻想起了“秋收起义”,气冲冲地回敬道:“如果有来生,我仍然要与你‘奉陪到底’!”。男的急红了眼,把妻子、岳父、岳母“一锅端”,全部整成轻伤或轻微伤,最终,男的判了几年有期徒刑。其实,本来那天是“三.八”妇女节,男的完全可以化危为机,把结婚证拿到手上,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说不一定两个人又“涛声依旧”了。其实,像这个男的把女的打得“入木三分”,女的陷入“伤心太平洋”中,本来就属“家庭暴力”、“虐待”行为,按照《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这种情况本身就属于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经调解无效的,法院要判决准予离婚的。

二是政治思想素质过硬的“‘党’员”。调解不像法院判案,不管当事人愿不愿意,都可以依法判决,调解必须在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原则下,通过对各方当事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劝说,才能最终达成调解协议。如果人民调解员思想不正,收受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的贿赂,势必损害对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会降低人民调解员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因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像中共党员一样,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

三是文化写作功底深厚的“文员”。有一个人民调解员调解了一起民间纠纷:甲(男的)跟乙的妻子丙自愿发生了两性关系,被乙发现,引发了一场纠纷。在人民调解员的主持下,达成了调解协议,赔了一些钱。但不久,甲找到这位人民调解员,要求乙退还赔偿款,还说人民调解员是“帮凶”。人民调解员把甲当初写的调解申请书拿出来一看,就傻眼了!甲是这样写的:“我和乙、丙两口子发生了关系”,甲“理直气壮”地说:“我和乙、丙发生朋友关系,为什么要我赔钱?”人民调解员因为自己的文化功底不高导致当事人钻了空子,赶紧做工作让乙把钱退了,结果乙又四处告状说人民调解员徇私枉法,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恶性循环。所以说,人民调解员必须掌握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方能正确表情达意。

四是一个称职的“心灵抚慰员”。纠纷发生时,各方当事人大多有一颗“躁动的心”,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抚慰,纠纷难免可能激化。为此,要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调解使他们回到了“幸福的驿站”,这就要求人民调解员当好“心灵抚慰员”。

强调人民调解员应是“心灵抚慰员”,是说人民调解员说话要讲究艺术,应该恰如其分地把话说到当事人的心坎上,讲话要像一股股清泉,滋润当事人的心。

五是调解说理透切的“演讲员”。调解是一个说服双方当事人的过程,人民调解员除了精深的法律功底外,还必须具备“口若悬河”的口才,才能说服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达到息事宁人的社会效果。

怎样做好调解工作?先来从字面上来分析。“调”字,左边一个“言”,框框里一个“吉”字,意思是说,“调解”就要说吉祥话,说吉祥话也要讲究艺术。

之所以需要人民调解员必须具备“口若悬河”的口才,还在于现在的人“太有才”了,比如说郭某房屋拆迁安置一案。郭某有一个10多平方米的老门面,开发商给他安置了相同位置的,只少了零点几个平方米的新门面,新门面只是不很规则,一头大一点,一头小一点。当时相同位置的新门面大约6、7000元一平方米。假如这个门面是你的,你以什么理由来最大限度地维权?请听郭某的精彩“说唱”:“你看,哪里是安置了一个门面?分明是安置了一口棺材。我这么大的岁数了,一见它就流泪(——谁见了棺材不流泪?),公司不仅要赔我一个门面的钱,还要赔偿精神损失费。胡锦涛总书记说要以人为本,你说门面值钱还是我值钱?现在提倡科学发展,我再活60年不成问题吧?”(郭某已60岁了)。于是,郭某提出来100多万元的赔偿请求。起诉到法院后,他的代理人是某司法局的一个法律工作者彭某,开庭时彭某至始至终都是脸上“红霞飞”,很多时候是“癞蛤蟆喝胶水——张不开嘴”,法院最终判了10多万元。他该满足了吧?不。法院判决后,郭某仍不服气,他仍然坚持“棺材论”,始终不愿“盖棺定论”,逢人就说:“一看见门面,我就想起赵本山的一句话——三尺宽的地方才是永久居住的住所(棺材),一想起这句话,我就泪流满面。”请问,假如你是该镇的人民调解员的话,你怎样做好郭某的思想工作?我是这样做的思想工作:“公司给你安置的门面从客观上来说表达了吉祥之意,你看,门面进口处小一点,里面大一点,这正是个好兆头,客人初来时觉得没啥特别的,但一进门后感觉豁然开朗,心情大好,心情一好,想不买东西都不行了。你看,你这门面就是‘关财’——把财运关住”。郭某大喜,我的话音刚落不久,郭某就以高价将门面租出去了。郭某从此再也不缠访了,他觉得生活其实很精彩!

六是调解能力充分发挥的“指挥员”。

要想调解成功,首先就要明白双方想的是什么?(用歌手满文军的一句话就是要——“懂你”),做到有的放矢。

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个人给一个美女介绍了一个对象,这个男的实在很帅,用赵本山的话来说就叫:“帅呆了”。经过一番介绍后,介绍人对美女说:“你对这个帅哥肯定很满意吧?”,美女说:“no”,介绍人听不懂“no”是什么意思,以为“no”就是“搂”,于是,介绍人很“风趣”地对美女说:“你‘搂’,我没有意见”。美女晕倒,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个同性恋者,对‘帅哥’没有兴趣”。

连人家想什么都不清楚,怎么给人家介绍对象呢?同样,连当事人想什么都不清楚,怎么做得好调解工作呢?

其次,还要弄清各方当事人有哪些社会关系,特别是要弄清楚各方当事人最爱听谁的话,利用“一物降一物”的技巧来降低调解的难度。这就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调动方方面面力量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做一个指挥若定的“指挥员”。

七是精准预防纠纷的“预测员”。一件纠纷调解成功了,还需要后续跟进,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回访,防止“星星之火”呈燎燃之势。在跟踪的过程中注意吸取经验教训,使得调解技能“更上一层楼”。人民调解员不仅要追求高调解成功率,更要花精力研究本镇、本村、本组民间纠纷的特点,发生规律,做到提前预防,把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人民调解员要做一名能精准预报纠纷的“预测员”。

论传媒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篇9

3月5日,中国政府向全国人大提交的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中,优先的.问题之一,便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基础建设投资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一项历史任务.就传媒在执行这项任务中如何发挥作用而言,需要传媒业界、新闻传播学界、政府三方面的合力.

作 者:陈力丹 陈俊妮 Chen Lidan Chen Junni  作者单位:陈力丹,Chen Lidan(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陈俊妮,Chen Junni(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刊 名:当代传播  PKU CSSCI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 “”(3) 分类号:G206 关键词: 

浅谈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 篇10

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教育部为全力实施好发展中西部农村教育的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确保2007年完成西部“两基”攻坚任务,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建设遍布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改造中西部地区薄弱初中,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要在两年内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要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让所有农村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要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必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组织实施好“一网两工程”,以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中心,组织各方面资源,形成覆盖全国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工程”,大范围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要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每个县都要重点办好一所职业教育中心。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加快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有效统筹城乡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送知识、送技术、送人才下乡,满足农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推进“农科教”结合,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创新农民培训机制,把农村学校建设成为推广农业先进技术、提供经济信息服务、普及卫生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以及开展农村党员教育和农民培训的重要基地。要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和鼓励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院校主动拓展为农服务的渠道和方法,积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要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努力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提供科技服务,以科技进步引领新农村建设。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才能将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教育是现代农业的基础,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石,改变农村面貌,建设好农民家园,必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全体农民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多样化发展。

申论范文:宏观环境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

宏观环境指的是对所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的环境方面的各种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需要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

政治法律环境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实际与潜在影响的政治力量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以限制和要求的法律法规等因素。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法律环境对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要。企业在进行经营战略选择时,要注意拟投资企业所在国家和地区法律体系的完备性、法律仲裁的公正性和法制的稳定性等。对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来说,在遵守不同东道国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遵守世界范围内共同的行为准则。当然,企业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会遇到一些执法机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现象,这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随着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增加,为了给投资者提供充分的法制保护,坚定其投资信心,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不断健全法制,完善投资规范,形成一个宜于国际资本流动的良好的法律环境。

经济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经济体制与其运行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及措施等因素。企业要密切关注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因为,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对某一行业及其企业的影响,既可以是鼓励和保护性的,也可以是限制和排斥性的。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实施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就是由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目录组成。对鼓励类产业投资项目,国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以消除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对于限制类项目,国家督促改造和禁止新建;而对于淘汰类项目,国家禁止投资,可以采取高税收、行业管制等政策,如金融机构可停止各种形式的授信支持、有关部门可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等。

技术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因素。对各行业内的企业来说,要密切关注所在行业的技术发展动态和竞争者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的动向,及时了解是否有当前技术的替代技术出现,并发现可能给企业带来竞争利益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我国是一个设备大国,资产规模庞大,每年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逾千亿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也造成巨大压力。研究和开发再制造技术,并将再制造业发展成为一个规范的现代化产业,从不能再利用的电子垃圾中,低成本、低污染、高效率地回收金属、塑料、玻璃等原料投入再生产,能够使企业在节能、节材、降耗、减少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上发挥巨大作用,大力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另外,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企业所处地区在社会与文化方面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它包括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风俗习惯等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和持久的。

总之,宏观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必须密切关注,认真分析,目的在于明确企业自身面临的机遇和危机,以便利用机遇,避免或消除危机,以把握宏观环境的变化趋势,以适应环境并做出最佳选择。

申论范文: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具体措施有如下几点:

一、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首先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其次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第三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第四要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二、在农村建设现代流通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2006年要完善全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网络,实现省际互通。

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种粮收益,不断提高生产能力,适度利用国际市场,积极保持供求平衡。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坚持和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保持合理的粮价水平,加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我国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并可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五、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制定相应的财税鼓励政策,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鼓励生产和使用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大力度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申论范文:民生问题解决的意义及总体思路

(一)民生问题的意义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民生问题是立国之本,特别是改革发展走到今天,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政权能不能巩固。民生问题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上,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直接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是群众利益最直接的载体。它既体现着人民群众具体的、实际的、直接的利益,综合起来又关系着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的、整体的利益。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群众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从而认同和拥护党和政府。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执政理念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一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温家宝总理也明确宣布,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中,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更好地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总体思路

我国的民生问题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但实质上是政治层面问题。如果不从政治层面思考和解决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是解决不好或者解决不了的。第一,民生问题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和行为问题;第二,表现为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民众确实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民生问题却开始凸显,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非常值得深思;第三,民生问题与一个国家和政府在一定时期的制度安排有关。第四,民生问题凸显,还与权力资本对于社会利益的侵蚀引发整个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以及基本制度的缺失和公众对公共政策缺乏正常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1.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于通过改革建立起制度化、法制化的保障。

增加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投入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建立这样的制度而不是临时的政策,是非常重要的。造成目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短缺直接相关。比如,我们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已有的制度覆盖范围很小,主要在城市。随着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他们要面对城市的物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高收费,这就使这些弱势群体在客观上对国家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制度有了很高的依赖,而恰恰在这个时候,我们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解决民生问题靠发“礼包”的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也不足以保证民生核心地位的落实。因此,解决民生问题,迫切的是建立面向民生的制度和法律。

2.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

温家宝总理提出两大改革,即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和让人民幸福快乐的根本途径。要解决好就业、分配、社保这三个直接涉及民生的问题,必须深化改革与加大投入并举。比如,养老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差别太大。相同资历、相同级别的人,从企业退下来的比从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养老金10年前差30%多,现在是一到两倍,激发了许多本不应当产生的社会矛盾。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一步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医疗保险待遇不平衡问题,比如,一些住单间、套间的患者的医药费可以全部报销,而住多人间的倒有不少是自费的。不完善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后可能雪中送炭的事情较少,相当部分却是锦上添花。近年来政府财力大大增加,加大投入有了一定的实力,但改革的任务却并未因财力增长而减轻。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如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打破垄断行业对市场的行政性分割、铲除分配领域中的钱权交易等腐败行为、约束社会保障待遇方面的特权、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等,都是相当艰巨的任务。不解决好这些改革问题,政府送多少“礼包”也只是扬汤止沸。

3.改善民生要从国情出发,逐步进行。

民生是全体人民的民生,但不同群体的民生问题不一样,要更加重视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相当大比重的困难群体。这些年我国财富创造的速度很快,但总体来说,还不是在一个非常雄厚的经济基础上来谈民生。与此同时,民生又涉及到非常多的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解决民生问题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4.共享改革成果。

共享改革发展的物质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精神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的需要;共享改革发展的政治成果,以适应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需要。现阶段面临的任务是逐步由单向的、低层次的“共享”走向多元、高层次的“共享”。当然,这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建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机制:公民在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化机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按贡献共享的机制;社会成员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逐步实现大体均等化原则。把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突破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是在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平均化,而是在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方面有平等的制度,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重视和改善民生,就要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着重点是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为此,改变初次收入分配体制性扭曲,应成为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重点。政府再分配政策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和矫正固然重要,但转型经济中初次分配的起点和过程公平尤为紧迫和重要。离开起点和过程公平,仅仅把关注的重点放在结果公平上,不仅难以根本缓解和抑制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而且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必须用发展机会平等保障收入分配公正,使改革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而不是被权势阶层贪占。目前,我国存在严重的就业机会以及过程的不平等:一是传统城市经济部门之间存在巨大的工资差异;二是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以及农民工就业的行业壁垒;三是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据初步估算,一个劳动力在农业部门特别是种植业领域的年劳动时间,是城市经济部门劳动时间的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想使两个领域的劳动力收入实现均等,是绝不可能的。如果真想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根本的办法是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这就要减少农民的数量,让大量农民尽快转移到城市经济部门。由就业状态的差距而产生的公民之间净福利的差距是巨大的。例如,行政垄断行业职工工资福利过高,而一般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又过低,工资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左右跌到了现在的12-13%。这一比例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为50-60%,在一般发展中国家也达到40%左右。

政府的积极措施应是全面提升公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尽可能使所有公民能够首先从劳动市场上获得比较接近的劳动报酬。因此,要深化就业和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目前,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引起人们不满或加剧社会分配失衡的根源,在于人们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这类不平等主要是体制性因素所导致,它既不反映效率原则,又不受公平原则支配,是分配关系扭曲的重要表现。比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

5.建立能真正解决民众利益的诉求和表达机制。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给民众充分表达的权力,尤其要重视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声音。没有一个利益均衡表达机制,民生问题解决不了。民生问题与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能力、机制、博弈等直接相关。公共政策制定的时候,如果弱势群体缺乏正常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受损后又找不到正常的表达形式,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民生问题之所以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民意表达不充分有直接的联系。有专家强调,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如果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

6.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是关键,政府要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基本职责。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加大反腐败的力度,遏制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解决腐败问题,关键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解决权力过分集中,审批过多、公共权力滥用、与民争利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反映在解决民生问题。政府行政要为民谋利,排除部门争利,利益集团争利。

上一篇:导读单怎么做下一篇:推荐书目《中国在梁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