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2024-08-23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共10篇)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1

随着关井压田、建棚移民、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落实,各种复杂的矛盾纠纷应运而生,群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为有效预防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防止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出现,司法局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一、加强法制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法治环境。认真实施“五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生态法律进万家”活动和“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组建生态法律宣讲团,到各乡镇、村社进行巡回讲课,重点宣讲《土地法》、《水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三禁”规定等相关政策,全面推进生态法律六进活动,为维护民勤绿洲永续生存和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

二、构建大调解格局,全力构建和谐民勤。针对落实关井压田、建棚移民、结构调整等重点工作中突显出的各类矛盾纠纷,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调整、充实、巩固乡镇、村人民调解组织,建立健全上下联动、相互贯通、覆盖全县、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大力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活动,及时发现和掌握社会矛盾纠纷动态。积极介入,靠前服务,建立健全预警、排查、联调、处置机 1

制,制定调处重大疑难和群体性矛盾纠纷的应急预案,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变被动调解为主动化解,变事后调处为事先防范,变上访为下访,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筑牢维护稳定的第一道防线。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2

1 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 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着力重点和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 制定出台并全面落实草食畜牧业发展扶持办法, 形成了广大农牧民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草食畜牧业、各行各业合力支持草食畜牧业的良好氛围, 草食畜牧业已成为全省农业发展中势头强劲、潜力显现、优势凸现的产业, 成为加快农民收入增长和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1.1 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基本确立

2014年, 预计全省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19.3万头、3 369.3万只, 比上年分别增长7%、8.5%, 肉蛋奶总产量超过173万t, 增长6.4%。全省牛羊肉产量达到38.8万t, 占肉类总产的38%, 畜牧业增加值206.5亿元, 比上年增长12.2%, 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的比重已接近20%。牛羊存栏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提升, 分别居全国第11位和第5位。每年外调牛羊肉超过12万t, 已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牛羊肉生产供应基地。全省畜牧龙头企业达到436家, 创建了“康美肉牛链式开发模式”、“中天肉羊良种繁育与产业开发模式”等产业化成功经验, 打造了“平凉红牛”、“张掖肉牛”等一批知名品牌。发展“牛羊经济”已成为各级党政部门的共识, 成为广大农牧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产业。

1.2 农牧交错区发展优势全面凸显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 地处三大高原和三江流域交汇处, 地貌类型多样、气候特征复杂, 千差万别的生态条件孕育了丰富的饲草资源, 具有典型的农牧交错区特征。近年来, 在保护草场、稳定牧区生产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2 388万亩人工草地、6 182万亩农作物秸秆及糠麸资源和500万t粮食玉米资源, 发挥农牧结合和农牧互补优势, 产业布局进一步合理优化。目前, 农区及半农半牧区牛羊饲养量占全省81%、出栏占82%、牛羊肉产量占83%以上。草食畜牧业已摆脱了传统牧区资源约束, 走出了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向充分利用农区饲草料资源发展的新路子, 进入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1.3 生产方式逐步实现重大转型

随着草食畜牧业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基本确立, 在政府引导、项目支持和效益驱动下, 省内外前来我省投资兴建牛羊养殖场 (小区) 的企业家纷至沓来, 千头牛场、数千只甚至万只羊场遍布陇原。据统计, 规模养殖场 (小区) 数量达到8 500个, 适度规模养殖户发展到80多万户。投资10亿元以上的单体项目达到3个, 上亿元投资的个体工商户达30余家, 万头以上奶、肉牛和5万只以上肉羊生产园区如雨后春笋, 竞相发展, 成为近年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最大亮点。以养殖场、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为主的生产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为规模养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逐步实现重大转型。

1.4 秸秆转化利用与草产业开发齐头并进

结合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推广, 科学谋划畜牧业, 科学地配置农业资源, 坚持从完善设施设备和秸秆加工推广入手, 积极探索出了“青贮银行、青贮合作社、代贮、揉丝打捆”等秸秆加工利用模式, 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58%以上。在充分保护草原生态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草业及草产业开发。草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0多家, 草产品加工能力160多万t, 已形成自产自用型、生态功能型、商品生产型等三类饲草种植加工业。通过农牧互补, 强化草畜结合, 对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5 草地农业试点工作顺势启动

在任继周等院士的积极倡导下, 把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同实施“1236”扶贫攻坚行动、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出台了草地农业发展试点方案, 按照“粮草兼顾、生态优先、草畜协调发展”的原则, 选择陇东环县、南部临夏县、中部会宁县、河西古浪县启动了草地农业发展试点工作。目前, 省市县已整合安排资金8 200多万元, 4个试点县均已列入全省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范围, 新建3 000亩牧草种植基地和61个规模养殖场, 新增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30 000t, 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 关键措施

2.1 突出政策推动效应, 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 被列在“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重点。2014年在牛羊大县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 启动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示范县建设和草地农业建设试点工作, 全年省级财政整合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达到12亿元, 其中产业发展资金7亿元, 整合贷款贴息资金5亿元, 资金扶持力度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 草食畜牧业已从“增量型”向“提质增效型”方向迈进。

2.2 突出融资模式创新, 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在省级专项资金撬动下, 各地按照政府引导、大户牵头、银行支持、农户参与等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 全省每年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 同时探索出了利用金融资本建设畜牧产业的多种发展模式。2014年, 全力推动“双联惠农贷款”和“草食畜牧业和蔬菜产业贷款 (双业贷款) ”贴息政策的落实。至今年7月底, 据不完全统计, 全省贷款农户超过12万户, 落实草食畜牧业贷款160多亿元。一系列优惠融资政策的出台, 进一步缓解了农户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2.3 突出规模养殖发展,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坚定不移将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重点, 按照扩张规模和提高标准并重的原则, 在引导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的同时, 重点加强养殖场 (小区) 规范建设和标准化改造, 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重要抓手和有手推手。奶牛、肉牛、肉羊规模化养殖比例分别达到73%、44%和48%。累计创建部、省级示范场337个, 其中牛羊示范场211个。

2.4 突出繁育体系建设, 加大良种推广步伐

通过实施国家畜禽良种工程、畜牧“菜篮子”补贴等项目, 良种繁育体系得到进一步配套完善。尤其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以来, 对黄牛改良所需冻精、液氮实行全额补贴, 对黄牛改良冻配点和绵羊人工授精站建设分年度安排补助资金, 全省黄牛冻配改良点达到1 753个, 黄牛改良数量由5年前的70万头增加到100万头;绵羊人工授精站点575个, 每年改良绵羊550万只以上。同时加强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 开展了陇东肉牛、河西肉牛、中部肉羊等新品种 (类群) 培育工作, 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基础。

2.5 突出实用技术组装配套, 强化科技服务支撑

坚持以设施技术为基础、良种技术为核心、饲草料技术为支撑, 加大了品种改良、养殖小区与标准化生产、秸秆加工利用、污物处理等核心技术推广步伐。围绕发展规模养殖, 重点推广了“康美”肉牛生产模式、“陇原中天”肉羊生产模式、“中盛”链式生产模式及“五良”配套技术, 尤其加大了奶肉牛冻精配种, 生猪、绵羊常温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的组装配套推广。省农牧厅每年抽调专业技术干部包县蹲点, 对项目建设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全程服务工作机制, 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3 思路与目标

目前, 全省畜牧业正处在加快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2014年4月份, 省委省政府在张掖召开了全省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大会, 明确提出了发展现代畜牧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总体思路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 以促农增收为中心任务, 以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 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千家万户设施养殖为基本模式, 瞄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 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 加快实现畜牧产业转型升级, 努力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畜牧产品品牌, 把甘肃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供应大省。

总的目标是:从2014年开始, 选择3个市州开展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 选择35个县区开展现代畜牧业养殖示范县建设, 鼓励各地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路子, 带动全省现代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

围绕这一思路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3.1 着力加强饲草和良种体系建设

按照从种植业向养殖业调整的思路, 全力扶持开展草地农业建设试点, 全面推广玉米秸秆整株带穗青贮、秸秆与优质牧草混合青贮等技术。大力加强畜禽良种培育、引进和扩繁, 研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畜种, 形成与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相适应的良种繁育推广能力。

3.2 着力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

以现代畜牧业示范县建设为契机, 鼓励养殖大户、养殖场、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走集约经营的路子。按照“五化”要求, 加快建立我省畜牧养殖标准体系, 推进标准化进程, 力争把标准化规模养殖覆盖至现代畜牧业示范县所有规模养殖场户。

3.3 提升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能力

以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为依托, 率先在3个试点市州大力加强全产业链建设, 围绕饲草料生产、良种繁育、精深加工、疫病防控、流通营销重点环节, 通过对畜禽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畜禽产品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增强我省在全国畜禽产品销售上的话语权和定价能力, 打响甘肃绿色、安全、优质畜禽产品品牌。

3.4 着力强化疫情防控和质量安全

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强化养殖场区防疫服务, 严格落实动物防疫《条例》, 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控责任体系, 确保不发生重大疫情。完善畜禽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对主要畜禽产品生产、收购、储存和运输等环节严格把关, 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3.5 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

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 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协作, 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 培育多元化的草食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畜牧业重点地区建立研发推广和示范基地, 搞好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分层次突出抓好基层科技人员、示范户、村级防疫员、农牧民培训, 培养造就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

3.6 着力抓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3

关键词:工会维护和谐社会

0 引言

我国1994年颁布实施的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确定了工会的四项职能,分别是:参与职能、维护职能、建设职能和教育职能。其中,维护职能中说明:“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规定的中国工会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有义务保障职工在劳动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实现职工的合法所得,满足职工的物质需要,从而实现劳动关系乃至社会关系中的“公平正义”,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工会在充分发挥自己维护功能的同时其实也是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我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明确维护职能的范畴

工会法规定的工会的基本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般人把维权这个基本职责仅仅理解为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不是劳动权益就非工会应当受理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其中的“合法”权益之法,不仅包括劳动法律法规,还包括其他一切涉及职工权益的法律法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颁布的各种法律法规足有三千多部,凡涉及职工权益的内容,只要职工有需要,工会都应当予以维护。所以说工会维权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包括政治权益、民主权益、经济权益、劳动权益,还包括精神文化权益、人身健康权益、心理健康权益等等,准确的说,凡是职工的合法权益都应当维护。

在这众多的权益当中,政治权益的维护,往往是最被忽略的。一般认为,政治权力是党和国家的事情,政治权利则是具有官职的人才关心的,平民百姓何来政治权益?甚至有些工会干部由于社会的某种原因残留着这样的观念即“远离政治”、“莫谈国是”。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先圣孔子曰,“政者,正也。”西洋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民主先驱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治理众人之事。”由此可见,政治无处不在,政治也是回避不了的。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政治的权益。我国宪法也赋予了职工很多的政治权利,我们国家的工会法第五条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这不但是职工的政治权利,同时也是工会的任务,工会要切实做好职工政治权益的维护。

同样,其他的合法权益也要切实维护。明确自己的维护职能范畴是工会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2 立足本职履行维权职责,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开展工作

从维权的形式上看,源头参与实现维权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主要途径,这可以说是事前维护;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侵权隐患,这可以称作过程的维权;职工权益受到侵害而提起仲裁或诉讼,工会予以支持和帮助,这可谓是事后维权。工会开展合理化建议、双增双节等活动是维权,开展歌咏比赛以及各种体育活动也是维权。同时,工会还要善于借力,借助人大、政协、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对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同时要加大对弱势职工群体的帮扶救助力度;坚持标本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注重教育引导,加强技能培训,促使其增强自身能力;运用送温暖工程这一载体,加强与单位党委、单位办公室的协调和沟通,力求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实现政策帮扶;加强对职工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帮助职工树立起法制观念,促使职工懂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建立保护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权益的机制,尝试其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在单位的工会经费中列支(这部分支出在上缴工会经费中扣除)或由上级工会划拨的做法等等。

总之,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同时也是工会的权利。但是,工会的维权工作不是就维权而维权,维权的目的调适劳动关系,调动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效率,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事业的繁荣。工会组织的这种维权行动,使劳资纠纷控制在法律秩序的范围内,有助于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3 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民主基础

党中央提出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实现“民主政治”。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社会主义的民主建设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历程。如何建设民主政治、实现政治民主,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的任务,必须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农村以村为单位的“村务公开”和在城市以企事业组织为单位的“厂务公开”,这两个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动越来越被普遍认同。在和谐社会构建的伟大事业中,积极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通过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的民主权利得以有效行使,必将对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奠定下基础。通过组织职工参与企事业工作单位的管理,一方面是启蒙和教育职工的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一方面也是对职工正确行使民主权利的训练。通过这种训练使职工懂得有效行使民主权利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必须履行的程序及应当遵守的规则。具有先进性的中国工人民主意识及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也将对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通过政务公开,职工积极参与单位建设的热情将不断加强,对单位的归属感也会逐渐增厚,单位内的劳动关系趋向平稳,以一个个小单位组成的大社会也会稳定持久,和谐社会最终形成。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4

全力打造“法治东安”

今年以来,东安县司法局大力开展普法依法治理、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和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法制东安、公正东安、和谐东安、平安东安建设,为打造“法治东安”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力推普法依法治理,全面打造法制东安。

该局认真总结“五五”普法先进经验,强抓“六五”普法规划和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部署,为高效司法打下了坚实基础。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乡村行”、“《劳动合同法》专项宣传”等大型法制宣传活动6次,出动宣传员160人次,免费发放法律援助手册10000册、城乡居民普法读本8000册、《劳动合同法》宣传挂图2万张、宣传资料6000份,接受法律咨询800余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8份。为全县中小学全部配备法制副校长并授课30余场次,接受法制教育师生达到

()余人次。举办村干部法制培训班5期、农村法制宣传栏36期。为县委中心组、部分县直单位、乡镇场开展有关依法、民主、科学决策专题讲座10多场次,全县法律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狠抓规范法律服务,努力建设公正东安

该局进一步完善县、乡、村法律援助三级网络体系,并与数十家县直机关和社会团体联手建立法援帮扶工作站,加强法援内务管理,推动法援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轨道。扩宽援助范围和条件,为残障人员、生活特困人员等弱势群体开辟“绿色通道”。上半年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08件,为贫困当事人节约诉讼费20余万元,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150余万元。进一步加强行风整顿,开展全体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基层大走访,完善法律顾问制度,强化执法监管和检查力度,不断规范公证、司法鉴定服务,为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半年来,共办理公证事项206件、司法鉴定案件435例,无一例错假鉴定、错证、假证。

三、牢筑维稳第一防线,竭力构建和谐东安

该局通过狠抓县、乡、村三级调解网络体系建设和矛盾排查、诉调对接、逐级调处“三大机制”的落实,以及全面试行人民调解办案补贴、律师参与接访处访及处理突发事件和班子成员分片蹲点指导“三大制度”,尽量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努力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收到了治标与治本的综合效果。上半年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632起,成功626起,成功率达99.1%,为构建和谐东安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积极探索安帮矫正,倾力建设平安东安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5

提供人才服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各方面的人才,靠加大农村投入、“就农业抓农业”的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加速农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农村人才资源是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村人力资源丰富和农村人才紧缺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农村缺乏技术,农民需要知识,为农村输“才” 送“智”是我们人事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服务。

一、充分认识和发挥人事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会议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对于我们人事部门如何为新农村建设挖掘人才、培养人才、提供人才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刻认识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是适应新形势、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自觉地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服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充分认识人事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人事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认真思考人事部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为空间,找准基层人事工作的切入点,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开发农村人才资源纳入各级人事人才工作的范畴,努力做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努力引导广大农民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的农村发展新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量才用人”的科学人才观,积极引导农村各类人才为“三农”服务。同时,依靠自身职能部门优势,积极配合农业、科技、教育等有关部门,制定出工作计划和措施,形成合力,积极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人才技术引进、农村乡土人才的职称评定、拔尖人才的评选表彰等活动,大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生产能手、经营能手、能工巧匠等农村实用人才,积极推进农村农业产业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加强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培养,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级人才总体规划。首先在广大农村要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结合“三村”工程建设,积极探索和研究

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运行机制和办法。其次要打破身份界限,将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和致富有方的农村实用人才纳入人才开发和培养管理范围。在进一步摸清底子、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农村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展规划工作,加强对农村人才资源管理方面的综合指导服务。再次要根据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趋势,建立起农村人才监测统计制度和农村人才开发目录。

(二)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和培养管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提高农村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要把培养和造就一支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各类实用农村人才作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其次要将农村实用人才开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着力把优秀乡土人才培养为党员,把优秀乡土人才党员培养为乡(镇)的村社干部,把乡(镇)的村社干部培养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有用人才。再次要认真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推进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县(区)、乡(镇)职业技术学校、农村业余学校、农业产业技术协会等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基地、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采取本地培训、外地取经、就地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增强他们带领群众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

(三)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去,为新农村建

设添砖加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切实加强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加大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劳动保障体系,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农村创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贫”计划,全面促进农村基层教育、农业、卫生、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人才各项服务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服务

(一)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农村人才结构。积极探索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评价体系,推行技术职称和技能等级鉴定制度,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开展农村技术职称评定活动。突出农村实用人才在科技致富中的带动作用,凡在农村一线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民营经济技术人员,以他们的生产、创新、转化业绩、培训考核为主要依据,评定相应职称,并适当放宽学历、资历和其他条件要求,从鼓励创业上激活农村人才的评价机制。

(二)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人才服务机构和人才市场在市场配置农村人才资源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规范人才市场运作,不断增强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和拓展人才市场的服务领域。把人事代理工作作为服务“三农”的龙头,建立农村人才服务站,发放人事服务卡,专门为新农村建

设提供人才服务。要按照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不断扩大人事代理范围,完善人事代理办法,为其提供政策咨询、人才策划、档案托管、职称申报、人才落户等一系列全方位的人事代理服务。

(三)搭建新农村建设人才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农村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要突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政府职能的转变,改革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管理模式。把农村的种养大户、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纳入各级基层人事部门管理的范畴;实行分层次、分类、分级对农村各类人才进行统一管理,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村、乡(镇)到县(区)应建立起农村人力资源信息库、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动管理体系和农村人力资源的使用管理体系等相关管理体系。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6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

化解社会矛盾,就是要着重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人民法院的工作而言,要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和能动司法理念,通过充分发挥审判职能调处各种纠纷,发挥人民法院社会矛盾调节器、减压阀作用,能动地履行司法职能,定纷止争,努力实现案结事了。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要“审理好涉及民生的各类案件,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放在首位”。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将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司法主观能动性,注重审判、执行、调解工作,提高审判质量,破解执行难题,完善调解机制,积极有效地化解矛盾。一要抓根本,通过依法办案化解社会矛盾。严厉打击严重的暴力性犯罪、严重的多发性犯罪以及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维护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依法妥善处理涉及民生与社会和谐问题的各类民事、行政案件,着力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二要抓预防,通过建立社会矛盾评估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对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的各类案件采取措施,提高对各类敏感问题发展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复杂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预防、减少社会矛盾。三要抓清积,进一步解决涉诉信访和执行难问题。加强涉诉信访工作,始终把解决实际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放在首位,努力解决信访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进一步巩固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成果,强化执行管理,完善执行监督,健全执行联动机制,不断提高执行质量和效率。四要抓机制,深入推进诉讼调解。全面加强刑事附带民事调解、轻微刑事案件和解、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执行案件和解等工作,规范调解程序,注重调解质量,提高调解效率,努力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二、全面加强审判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创新社会管理是实现社会规范有序、安定和谐的必然要求。人民法院作为其重要主体是对法院工作职能认识的一次深化。要求法院不仅要履行解决纠纷职能,而且要调控社会秩序、实施权力制约、规制社会政策,努力探索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科学运行的机制,全面凸显审判工作的延伸功能,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审判管理是人民法院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作为贯彻落实三项重点工作的有效抓手,人民法院要深刻认识社会管理创新对审判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制度机制,拓展司法功能,在社会管理创新建设中发挥人民法院的积极作用。一要加强案件流程管理,推进规范化建设。对审判、执行案件,从立案到执行每个环节的工作标准和时限要求,做出明确、严密和细致的规定,加强审限跟踪管理,及时催办、督办案件,积极采取速裁程序、巡回审判、调解、和解等方式,有效缩短案件审理期限,提高审判效率。二要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审判工作机制。在加强制度建设上下功夫,使已有的规程、机制、措施和办法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制度、机制的实施运行中不断进行总结、完善,使其更具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三要加强特殊人群帮教和社会治安管理。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有针对性地做好未成年人帮教工作。坚持做好对被判处缓管免人员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的跟踪帮教工作,帮助他们改过自新,防止重新犯罪。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充分发挥公开审判、法制宣传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

三、严格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公正廉洁执法

公正廉洁执法,是三项重点工作的根本,也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关系到人民法院的长期发展、生死存亡。这就要求人民法院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预防体系,着力解决制约公正廉洁执法的突出问题,坚守廉洁公正司法底线,不断提升队伍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提出,“狠抓队伍建设,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公正廉洁,是人民法院面临的最紧迫工作任务。”因此,人民法院要严格司法程序,规范司法行为,自觉接受监督,在提高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对人、对案的有效管理,提高司法公信力。一要加强作风建设,着力体现审判工作的人民性。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为人民”、“服务年”等主题实践活动,坚持群众路线,增强群众观念,健全完善各项便民、利民措施,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二要加强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干警的执法能力。以创建“学习型法院”为载体,鼓励全体干警通过在职学习、岗位培训等形式,不断提高、把握、运用法律政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舆论引导能力。三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提高司法公信力。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切实履行“一岗双责”职责,严格执行最高法院“五个严禁”规定。开展警示教育专项活动,加强司法廉洁教育和违纪违法典型案件警示教育,确保政治上的廉洁性,做到从严管理,从严要求。四要推行阳光司法,完善内外部监督。利用全国法院执行信息管理系统公开执行信息,增加办案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推行廉政监督员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监督,以监督促公正,保证审判权力得到依法公正行使。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7

一、充分认识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重要意义

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充分发挥查办职务犯罪职能优势、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大系统地总结了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对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调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从源头上拓展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这些重要决策部署,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反腐倡廉工作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检察机关立足职能,充分发挥办案在治本方面的建设性作用,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探索从制度和管理上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有效途径,继而更好地保护干部远离职务犯罪,保障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发展。

2.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中的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许多恶劣的影响。检察机关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综合运用各种预防措施,积极帮助企业和相关部门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有利于减少和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推进检察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坚决惩治和积极预防,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只有两者统筹兼顾,才能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从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来看,检察机关作为反腐败的重要职能部门,既要注重“懲治于既然”,严厉打击职务犯罪行为;又要注重“防患于未然”,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帮助建章立制,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检察机关主动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有利于增强惩治职务犯罪的效果,真正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进而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基本原则

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预防形式。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部门,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大格局之中承担着指导、协调、监督等职责任务,工作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作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在党委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开展。既要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为党委治理腐败当好参谋;又要紧紧依靠党委领导,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共同推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检察职能作用。

2.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自觉地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和推进,才能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取得实效。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必须准确把握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措施,紧紧抓住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针对职务犯罪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科学确定和及时调整预防工作重点,努力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营造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3.坚持立足检察职能。执法办案是检察机关的中心工作,也是检察机关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职能优势所在。通过查办案件,检察机关对职务犯罪的症结、特点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引发犯罪的体制机制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办案讲预防,能够越讲越清楚;脱离办案谈预防,就会越讲越糊涂。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优势,从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入手,分析职务犯罪的原因及其规律,提出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促进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既要着眼于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拓展领域途径,防止可有可无、无所作为的倾向;又要坚持立足职能,摆正位置,做到到位不越位、尽职不越权、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在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格局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配合。职务犯罪预防,其范围之大、面向之广、责任之重,非检察机关一己之力所能担负,需要有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统筹推进。检察机关作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的专门机关,必须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积极与相关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建立共同开展预防工作的协作机制,推动建立起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预防网络,增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和整体效果。

三、突出检察机关参与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的工作重点

1.促进完善职务犯罪社会化预防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机制问题是事关工作开展的根本性问题。为避免“零打碎敲”、“头疼医头”,检察机关要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从有利于调动方方面面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深入健康发展的角度,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职能优势,积极为党委科学谋划、高层设计、统筹推进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建言献策。2001年,我省在全国较早成立了省级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组长由省委领导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检察院;全省市、县级领导小组也相继成立,基本上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机制。如2007年,我省马鞍山市金家庄区院主动牵头,成立了由28家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参加的金家庄地区共同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形成了区域性、行业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共防工作机制。该区预防模式入选马鞍山市反腐倡廉建设“十件大事”,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十佳预防精品活动”。

2.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研究。由于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律,实践中预防工作的刚性仍然不足。当前要尽快推动制定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法,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原则、职权、措施、责任等进行综合性、学科性的具体规定,明确检察、法院、审计、监察等预防主体的职责和地位。2002年,在省检察院的建议推动下,我省颁布实施了《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预防职务犯罪省级地方法规。针对近年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今年年初省检察院又积极向省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建言献策,建议围绕《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执行情况开展调查研究,为条例的进一步修订奠定基础。

3.切实发挥预防工作在服務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要立足检察职能,紧扣中央、地方决策要求和工作部署,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设计专项预防;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各项预防措施,着力加强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近年来,省检察院围绕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等中心工作,及时跟进、主动谋划,出台了一系列预防工作举措,有效提升了预防工作与中心工作的融合度。2011年,省检察院围绕皖江城市带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主动牵头、积极协调,与省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管委会会签了共同预防办法,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启动专项预防,有力地保障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4.加大制度预防力度。要围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结合查办相关行业、领域职务犯罪案件,认真调查分析犯罪产生的原因,查找具体制度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漏洞和问题,积极提出深化改革、健全法制、完善制度的合理化建议。2010年,我省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检察院针对合肥市招标投标中心发生的职务犯罪窝案,深入分析、调研,向该中心提出了检察建议。该中心积极落实检察建议,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合肥招标模式”已经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招标管理平台。该检察建议先后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优秀检察建议、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检察建议。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8

一、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夯实社会管理之基。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切实关注民生,保民生就是保稳定,只有切实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问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才会有深厚的基础,基本民生问题解决不了,社会管理创新就无从谈起。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尤其是加大对城乡困难群众、优抚对象等特殊社会群体的保障力度,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维护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市城乡低保通过多次扩面调标,全市城市低保达到2.86万户、6.56万人,保障标准提高到了330元/月;农村低保达到3.1万户、8.4万人,并且协同物价部门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近5年来累计发放低保金近9亿元,发放抚恤补助金1.25亿元。通过不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有效保障和改善了基本民生,发挥了民政救助在社会中的“兜底”作用,基本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夯实了社会管理的基础。

二、强化社会服务和管理,筑牢社会管理之本。胡锦涛同志指出:最佳的管理方式是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通过强化社会服务提高社会管理实效。民政部门承担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民间组织管理等职能,在社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社会的最基层组织,也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不断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兴建各类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中心(站)153个、老年人服务设施368个、残疾人服务设施311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2185个,各类服务设施总面积达5.08万平方米,社区服务覆盖率达到100%,有效地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社区服务居民功能。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市经民政部门登记(包括备案)的社会组织达2321个,内容涉及卫生、科技、劳动、体育、文化、教育、法律、中介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每年以年均12%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对我市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民政部门严格依法对社会组织进行登记管理和服务,重点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工作、组织建设、财务收支、党建工作、自律与诚信建设、重大活动开展等情况的检查。在行政许可和实施年检工作中,均是实行“零”收费制度,真正做到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

三、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开拓社会管理之源。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社会管理而言,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社会管理必须要随着社会形势的转变而转变。近年来,市民政局根据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和创新工作机制,在社区管理服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专项医疗救助工作等方面大胆探索实践。比如今年我们乘铁山“大部制”改革的东风,进一步整合社区,理顺机制,各城区按照便于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社区居民自治的原则,采取合并、撤销、新建等方式,对社区规模进行调整,将我市社区数量从205个整合为194个,增强了居民的心理认同感,实现了社区基层管理体制创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今年我们出台了《关于推行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的实施意见(试行)》,实施了在机构供养老人、接受居家养老服务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老人和为老服务护理员有身意外伤害保险,将有5000人左右享受到这一优惠政策,这一创新工作得到了湖北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得到老年人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广泛赞同;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上,从4月份起,我市开始实施城区城乡困难群众定额医疗救助卡制度,对城区低保对象以户为单位一次性发放600元的医疗救助卡,发放金额达1156.44万元;在专项医疗救助工作上。将市精神病院确立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定点医院,整合大病医疗救助、低保补贴、临时救助等资金,使城乡低保户、农村五保户精神病患者基本上得到免费医疗,既解决了其家庭的治病经济困难,又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在全省属于首创,在全国亦属前列。

我们每一项民政创新举措的出台,都要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公开征求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利益,使各项创新措施符合实际、先进可行、真正惠及人民群众。目前,我们计划建立《黄石市爱心助老服务储蓄制度》,目前已经于9月16日在铁山区进行试点。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9

 作者:admin 时间:2008-7-31 15:09:45近年来,汨罗法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公正与效率”的法院工作主题,树立科学的刑事司法理念,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以打击刑事犯罪为主线,全面开展刑事审判工作,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打造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素质高、团队精神强的刑事审判队伍,为保障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5—2007年,我院刑事审判庭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政法综治工作红旗单位。最近,许泽平同志荣获全国刑事审判先进个人称号。现将我院近两年来的刑事审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维护社会稳定,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

(一)突出打击重点,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我院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刑事审判工作的首要任务,依法履行审判职能,严厉打击各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2006年1月至2008年3月,我院受理各类刑事案件共计578件,起诉被告人872名;审结567件,被告人855名,审结率为98%。我院对有组织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犯罪,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盗窃、抢夺等本地多发性侵犯财产犯罪予以重点打击。近两年来,我院审结的案件中,有33人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66人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全面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依法保障人权。我院在惩罚犯罪的同时,坚持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坚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的裁判原则,保证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法院工作不仅要着眼于维护社会稳定,更要着力于促进社会和谐。我院切实转变执法理念,在刑事审判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力争发挥刑法功能的最佳效果。对严重刑事犯罪坚决严厉打击,依法快审快判,做到该严则严;对主观恶性较小、犯罪情节轻微、悔罪表现好的过失犯、未遂犯、未成年人犯、初犯、偶犯等本着教育挽救的目的,以宽缓为主,尽可能地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依法从轻、减轻处罚,对具备条件的依法适用缓刑、管制、单处罚金等非监禁刑罚。做到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又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减少社会对立面。近两年我院共对139名被告人判处拘役;对8名被告人判处管制,并对184名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被告人宣告缓刑。此外,我院还重视运用非刑罚处罚方式,对于23名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通过全面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既通过“严”消除了不和谐因素,又通过“宽”增加了和谐因素;也进一步增强了我院刑事审判法官的司法能力,刑事案件质量和审判效果逐步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严格依法办案,着力提高案件质量与审判效率

(一)发挥合议庭功能,加强内部研究,确保案件质量。我院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坚持主审法官负责制,充分发挥审判长在合议庭中的主导作用,理顺审判长、合议庭、主管院长

和审判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一般案件的审理和裁判均由合议庭决定。遇重大疑难案件,由主管院长组织全庭集体研究,处理仍有困难的,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为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同时缓解案多人少的压力,我院积极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审案件,保证人民陪审员在审判活动中享有独立的表决权,避免“只陪不审”现象的发生,两年共有人民陪审员20多人次参审刑事案件。对各类刑事案件,我院坚决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认真核实证据,正确适用法律,公正作出判决,维护案件的实体公正。同时,严格执行程序法的规定,充分保护各方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充分听取控辩双方的不同意见,确保程序公正。这两年,我院刑事案件质量明显提高,省高院共抽查案件5件,案件质量均为优秀,其中获满分3件。

(二)多措并举,提高审判专业化水平和诉讼效率。一是不断强化干警的审限意识,严格遵守案件审理期限的规定,在保证案件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办案效率,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庭长许泽平经常带领大家加班赶进度。近两年来所审结的567件案件中,全部在法定期限内审结。二是严格按照相关司法解释,把被告人认罪案件简化审和依法适用简易程序,作为当前提高办案水平和效率的重要措施。对于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犯罪轻微的刑事案件或符合法定条件,可以简化审理的案件,根据人民检察院的书面建议,果断地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或简化审理。审结的案件中,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和简易程序审理的有378件,占公诉案件结案总数的68%。案件庭审时间普遍由过去3至4小时缩短到1至2小时。由于程序选择适当,合理地分配了有限的司法资源,节约了诉讼成本,提高了审判效率,也使得我院刑事审判人员少、任务重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三是提高案件的当庭宣判率。我院规定凡是适用普通程序简化审和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尽量当庭宣判,刑事案件的当庭宣判率达到了55%。四是改善办公条件,增加审判力量。我院在审判大楼搬迁后,刑事审判法庭数量充足,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能够很好地满足刑事审判工作的需要。今年我院又增设了刑事审判二庭,并配备了精兵强将,全院刑事审判力量由4审2书增加到8审4书,大大地减轻了各位刑事法官的办案任务的压力。同时,我院严格执行刑事案件分类分流审理,走上了一条实现专业化审判,打造精英刑事法官的道路。

(三)加强刑事审判管理,规范司法行为。一是规范取保候审制度。对于起诉到法院前已采取了取保候审强制措施的刑事案件,合议庭审查后,对于符合条件的,重新办理取保候审手续;对于不符合条件的,立即变更强制措施。二是严格文书制作规范和文书签发制度。保证裁判文书叙事清楚、论据充分、说理透彻。裁判文书先由书记员初步核对,后交合议庭组成人员传阅、修改无误并签名,再由主审人核查校对,最后由主管副院长签发,重大案件由院长签发,提高刑事裁判文书质量。

三、增强大局观念,注重提升刑事审判的社会效果

在审判工作中,我院始终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追求法律效果的同时,注重提升刑事审判的社会效果。近两年,我院受理的交通肇事、故意伤害等涉及损害赔偿的案件较往年有所增加,2006年1月至今共审结附带民事案件89件,占公诉案件结案总数的15%。

为妥善解决附带民事案件,避免矛盾激化,酿成新的刑事案件,我院始终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审判活动全过程。一是审理时注重掌握案外情况,充分调查了解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及被告人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及经济情况等背景资料,为民事赔偿部份开展调解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讲明相关法律知识,减少他们对被告人的仇恨心理,缓解其

对立情绪,引导他们通过法定程序行使权利。三是根据被告人经济状况,向被告人家属及其代理人讲解法律,劝导被告人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取得被害人的谅解。四是充分利用审理中的各种有利时机,进行立案调解、送达调解、庭前调解、庭中调解、判前调解,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意见,积极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矛盾。

通过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我院审结的89件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民事部分调解结案70件,调解率达78%,仅有19件因被告人确无赔偿能力而以判决结案。不仅从根本上维护了被害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院民事审判和执行工作的压力。

四、依托刑事审判,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理工作。考虑到未成年人犯罪与他们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有直接关系,如果简单地科处刑罚,将他们抛向社会,可能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我院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实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使其认罪悔罪,重新做人。对未成年人犯罪量刑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从有利于未成年罪犯的教育和矫正角度出发,尽可能多适用非监禁刑。近两年,我院共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81件,判处未成年被告人104人,宣告缓刑65人。

积极开展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判后教育工作,向他们讲清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帮助他们分析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人民法院的裁判,防止他们因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而给社会重新带来不稳定的因素。适时对被判处刑罚的被告人进行回访,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使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增强生活信心。

(二)落实公开审判,加强法制宣传。在刑事审判工作中,我院坚决落实审判公开的原则,除了按照法律规定不得公开审理的案件外,其余的一律公开审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庭审旁听的需求,使刑事审判成为教育公民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形式。我院还采用在《法院工作简报》发布刑事案件审判信息、将较为典型的刑事案件编写成案例向外公布、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听庭等形式,达到宣传法院工作、提高司法权威的目的。

五、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刑事审判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刑事审判队伍拒腐防变能力。我院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刑事审判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开展集中教育活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通过参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践行两个忠诚,规范司法行为”集中教育活动和“扬新风正气、塑清廉形象、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干警思想政治觉悟有了较大的提高。二是加强制度管理和纪律约束,深入开展党风党纪和警示教育。我院在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法院颁布的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的同时,还建立了“廉政建设百分考评制”,完善了“一岗双责制”、“黄牌警告停职待岗制”和“廉政保证金制度”,与刑事审判干警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从源头上预防了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我院刑事审判干警没有一人因违法违纪而受到处分。

(二)强化业务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刑事审判队伍业务素质。我院以提高刑事案件质量

为出发点,以降低发改率为突破口,坚持以法官职业化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一是经常开展案件质量讲评,以评代训。我院成立了专门班子,对发改案件等六类案件进行重点解剖,每季度集中讲评一次,到案到人。二是坚持周一例会制度和周五集中学习制度。每个星期一的上午开例会,研究案件,安排工作。每个星期五的下午,雷打不动地组织全体刑事审判人员集中学习,或安排院领导讲审判,或延请专家讲理论,或业务骨干毛遂自荐谈心得。三是深入开展学历教育。两年来,我院刑事审判人员的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高,全部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四是强化业务培训。组织全体刑事审判人员轮流参加各种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干警的业务水平。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实行岗位目标管理。我们在加强对干警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同时,逐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和刑事审判干部廉政建设情况,纳入岗位目标管理,严格考核,记入干警的业绩档案,作为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通过刑事审判干警的共同努力,我院的刑事审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刑事审判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案件上诉率和发改率较高。三是个别案件的审判质量还不如人意。四是刑事审判方式改革还有探索得不够等。对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们将按照上级法院的要求,结合我院刑事审判工作的实际,逐步加以解决。多年来,我院的刑事审判工作,一直受到上级法院的关心和支持,也得到了兄弟法院理解和帮助。在此,表示我们最真心的感谢!今后,我们将加强向兄弟法院的同仁学习,更加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更加自觉地接受上级法院的指导,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努力开创刑事审判工作的新局面,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

来源:汨罗市人民法院

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篇10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和政府应对我国进入矛盾多发期、社会风险活跃期的现实而做出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的重大部署。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机构,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政治组织优势,在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十二届政协始终把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加强和推进社会管理上的参谋作用、帮促作用和桥梁作用,为和谐东阳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人民政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优势

1、人民政协工作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的讲话上指出,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政协组织由社会阶层结构状况设置的界别组成,具有广泛的群众代表性和群众基础。政协委员来自社会各个方面,与广大群众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联系,是党和政府联系各界别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这说明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致。

2、人民政协的政治组织优势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社会管理创新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需要民主的政治环境。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政治上的巨大包容性优势。充分发挥政协这个政治平台优势,有利于调动发挥各党派团体、社会各阶层的普遍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协调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阶层和其他社会界别之间的政治利益关系,营造成出民主和谐的政治环境,从而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撑。

3、人民政协的人才优势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丰富智力资源。政协素有“人才库”、“智囊团”之称,聚集着各行各业各阶层的优秀人才,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这些特点和优势的发挥,有利于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人才力量和智力资源的整合,把政协的人才和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力量,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切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二、近年来市政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做法

1、着力“三个围绕”,发挥参谋作用,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探索。找准服务大局与发挥政协优势的结合点,加强对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一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参政议政。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委员提案征集线索的重要内容,发动政协组成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沉下身子收集界别群众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建议,以政协提案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反馈。在东阳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收到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提案12件,占全部293件提案的4.1%,其中党派提案3件。二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调研。先后开展了发挥联系领导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协商民主优势构建和谐东阳、加强政协民主监督推进“五事干部”建设等多个课题的调研活动,向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14条,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三是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协商建言。自2007年以来,每年都要举办委员论坛,以政协委员大会发言的形式,向党委政府协商建言,并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委员论坛的重要内容。在去年举办的“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全力改善发展环境”委员论坛上,就有两位委员分别以《攻坚克难是是加快东阳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东阳经济发展需要“天地人和”》为主题进行交流发言,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2、突出政协职能优势,发挥帮促作用,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主动突出政协职能优势,积极发挥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帮促作用。一是积极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人民政协以众多的界别为基础组成,这是人民政协不同于其他政治组织的特点和优势。利用界别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渠道,根据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界别设置,最大限度地把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都囊括到政协组织。目前东阳政协共有22个界别,298名委员,比刚成立时的13个界别,92名委员增加了一倍多。对部分界别的委员构成人数也进行合理调整,增设了法律、金融、中介组织等社会阶层和新兴行业委员,提高各界别委员代表性。二是积极开展民主协商活动。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建设、重大项目作为民主协商重要内容,通过视察、调研、提案、社情民意等方式,提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促使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更符合科学发展。在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工程中,利用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进行了多次民主协商活动,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该项目启动后,政协常委会又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作出了《关于以实际行动支持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的决议,及时把党委政府的决策内容传达到社会方方面面,凝聚人心,稳定社会,促进和谐。三是积极构建立体监督新格局。通过开展专委会视察日、重点提案评议等活动,与新闻媒体联办栏目等形式,形成了专题监督、重点监督、联合监督相结合的立体监督新格局。以专委会为单位,坚持每月开展至少一次专题视察,深入了解各部门的工作执行情况,推动相关工作落实到位;组织开展重点提案办理情况民主评议活动,去年11月,对《关于做大做强木雕红木家具产业的建议》、《关于红椿巷区域科学规划、合理设计、精心建设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建议》三个重点提案的办理情况进行了民主评议,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分别与东阳日报社、市电视台联合开办了《政协视点》、《政协视线》两个栏目,以政协提案、视察、调研、社情民意为线索,以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报道重点,实现了政协民主监督与新闻舆论监督的有机结合。

3、协调化解矛盾纠纷,发挥桥梁作用,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当前许多社会矛盾冲突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利益关系整合机制的缺失,是社会关系协调工作的不到位。人民政协的组织性质决定了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可以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特殊群体的个体利益的结合点,促使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方面的利益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得到较好协调。一是认真参与矛盾纠纷的协调化解。利用联系镇乡街道的机会,自觉为各自所联系的镇乡街道排忧解难。如江北商业步行街拆迁签约是个老大难,政协联系领导自始至终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协助当地党委政府百分之百完成了拆迁协议签订工作。二是认真开展履职活动,打造亲民政协。每年都要开展专委会视察日、党派调研周、界别活动月、委员履职增效年等系列活动,组织政协各组成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2008年首次开展界别活动月,以后每年都要依托界别,集中一个月时间,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爱民、帮民、助民、为民服务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三是畅通社情信息渠道。发挥政协委员面广、线长、点多的优势,及时捕捉并如实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思想动态和意愿要求,为党委政府准确把握社会舆情、妥善解决各种矛盾提供重要渠道。同时做好党委政府重要举措、中心工作和各项决策的解释宣传,争取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四是促进政协工作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增设了农业农村专门委员会,使政协工作与基层矛盾化解工作相辅相成,促进各种基层社会矛盾的及时化解。

三、对加强人民政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的建议

1、要重视发挥人民政协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的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性质特殊、地位超脱,履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三大职能,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要重视这些优势的发挥和利用,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更多的帮助。

2、要重视群众工作,积极拓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渠道。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核心在于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人民政协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可以在构建民意表达与汇集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等方面有所作为。要充分利用政协的性质和特点,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协助党委政府拓宽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渠道,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要重视发挥政协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三大职能之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积极运用好提案、视察、工作检查、社情民意等民主监督原有形式,同时加强对网络监督、舆论监督、听证监督等民主监督新形式的探索运用,使政协民主监督能够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确保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不变形、不走样。

4、要加强对人民政协组织的动态管理。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要重视研究界别的动态变化,深入剖析社会各阶层的构成状况,根据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及时对界别设置,委员结构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二要重视政协组织向乡镇基层延伸,使政协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基层的社情民意,更准确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更有效地为百姓代言建言,从而充分发挥政协团结整合的纽带平台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

上一篇:大路坝见义勇为材料下一篇:中式婚礼的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