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2024-08-15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精选8篇)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篇1

课程改革一直就有它的成功之处,既然是改革,避免不了出现问题,而这个改革的过程,也的确让以前单一的音乐课堂变得有趣味了,变得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了,使初中音乐课堂更贴近大音乐教育而区别了专业音乐教育,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因为尺度的拿捏问题,课堂音乐性的的把握问题在喧闹的音乐课堂过多之后,又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音乐课堂是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的,离开了这个知识结构,盲目以夸大其他元素的作用,那音乐学科就会没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要表现音乐课堂的音乐性是一个非常艺术的过程,一个拿捏不当,音乐的美感就会被破坏,音乐的魅力就会被淹没,所以,使音乐课堂具有音乐性,首先是教师的一种艺术,一种方法的艺术,在实践课堂中,我越来越觉得要使课堂音乐性得到完美的体现,要创造这样一种课堂的艺术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设计策划,实在是并不容易的事情。

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聆听声音始终是音乐课堂的主要内容,感动学生的,应该是音乐本身。大音乐教育的音乐课堂,学生只是音乐的尝试者,并不是专业音乐人,教师想从音乐技法上吸引学生,学生还没有这么专业的鉴赏力,想单从音乐的兴趣上激发学生,我们的课堂音乐在流行音乐面前,完全不能使学生有更特别的兴趣。所以,要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设置情境,加强聆听的魅力。设置情境就是教师课堂艺术的具体体现。

首先,给学生一个音乐背景,这个背景要生动,时间和空间具体,情感悬念强烈。例如,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教师应该设想到,这个乐曲起伏颇大,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并且和贝多芬本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习习相关,因此,教师就应该着重介绍贝多芬的性格,生活处境,历经的坎坷,还应该结合当时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起云涌,让学生感受乐曲诞生的大时代背景。这种背景介绍和音乐是分不开的,启发学生的情感悬念,才能让学生在后面的音乐中有感我听,才能使学生在聆听时进入音乐情境。

其次,教师要设计完美的音乐聆听环境,这个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当面尽量完美地做好准备。硬件软件环境对音乐课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响设备,是演绎音乐最好的载体,换了一个稍微差一些的设备,这些经典的音乐片段在音质不佳,断断续续的效果中,都会让学生大失所望,音乐不再感人,教师的讲述也会立刻变得苍白无力,所以,教师在课堂前就应该着手准备完美的音乐资料和尽量优美的播放设备给学生。这个在最近学校配备了专业的音响到教室后,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学生对《喀秋莎》《游击队之歌》这些歌曲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但在我精心挑选了黑鸭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响设备下播放出来后,学生是从喧闹的无所谓而转为入神地聆听天籁一般的不同。人声的纯净与秀美,不需要教师的夸夸其谈,是真正从声音中传递到每个人心中。音乐之美,不是教师的讲述能强加给学生的,只能是聆听,只能是优美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自己感受。精致的教师,是会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最优美的声音效果给学生,而不是寻找客观理由,找一些凑合的声音给学生。如果在常规教学中,学生欣赏到的都不是最优美的音乐,那长期如此,学生对音乐就开始持怀疑态度,不再认同音乐的感人魅力了。对此,我对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资料颇有意见,那就是,这些磁带灌制质量并不高,优美的《祝酒歌》在我们课堂播放时候,不光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让有的学生尖声讥笑,这样的音乐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听,实在是适得其反。所以,音乐的聆听,是需要教师选取最优美的音乐资料,用好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给学生聆听的,并且,一定要成在常规,长年累月积累,给学生一种完美的音乐感受。最后,教师应该重视音乐课堂中音乐聆听所占的比重。其实,在音乐面前,教师介绍多少,说多少音乐的美,那都是教师的个人感受,这种感受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要学生认同,还不如教师提点一两句,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听,给学生感受。一堂音乐课,学生听的时间应该起码有半堂课。可以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1、先完整的听。可以闭上眼睛,教师应该提点学生尽量完整地静下心来闭目聆听。完整的音乐形象对学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听,学生其实有很多所感,这些感受有的学生并不会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也不应该追求在这个过程之后,有多少个学生说出了自己听音乐的体验。这种说出来的体验是表象上的,更深层的体验其实在心里,教师只需要注意学生是不是对这个音乐明显有了兴趣,明显沉浸到了音乐中,就成功了。

2、多次聆听。在多次聆听中,学生有了自己重视的片段,熟悉了音乐旋律,并且喜欢跟唱。这就是学生喜爱上了这个音乐的表现,也是音乐魅力吸引了学生的表现,反复的聆听,其实是我们健康音乐和流行不良音乐对抗的唯一有效办法,单靠教师讲述想纠正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课堂有时间反复地听,学生在耳熟能详,有充分机会聆听透彻健康音乐的基础上,音乐自然能让他们有所改观,音乐教师千万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就轻视音乐的魅力。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一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读”这一方法。多读,自然能感受其美,多听多唱,自然可以让学生感受音乐其美。教师要是转换一个角度,不单从自己教上去想,而是从学上去体验,就能感受到,原来,学生喜欢的是听和唱,不喜欢的恰恰是教师讲得过多。我曾经实验过,学生最不感兴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课用大部分的时间给他们听唱,其实最后,他们都不自觉地下课了还在哼唱,这让我感受到,我们音乐教师其实并没有正视过音乐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讲述的魅力了。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篇2

关键词: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作用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 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它通过音乐这门听觉艺术, 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及社会生活, 激发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力、表现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从中学会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文试从音乐教育如何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一些看法。

音乐是感情艺术, 审美教育学认为, 美育的实质是感情教育。匈牙利钢琴之王李斯特曾说过:“音乐表达感情比用其它方法优越, 通过音乐人可以传达自己心灵所体验的印象, 表达出任何内心世界来。”;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 是通过音响塑造音乐形象的, 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早晨孩子们进入教室, 就听到清静优雅的音乐, 如《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给孩子们创设了爱憎分明的音响世界, 当孩子们听到:“妈妈为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 又冷又饥跌倒在雪地上……”有的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同情心, 流下了眼泪, 充满了对妈妈的爱, 对新社会的爱, 这样的情境, 也就使孩子们产生了集体的爱心;音乐是表演艺术, 千变万化的节奏、音高十分生动地表现着各种感情, 由于音乐的生动性, 吸引着每个孩子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事业成功的希望之星。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灵巧钥匙。兴趣是人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 这对人的心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如果从小培养了兴趣, 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健康的心灵。而音乐教育最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所以音乐教育乃是人的素质教育中的最佳手段。

音乐本身离不开侓动, 而侓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单纯的教音乐、学音乐, 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 至少是孤立的, 不全面的。孩子们天性好动, 很多人都把孩子好动的特性看成是顽皮的, 这是不对的。宋庆龄很早就论述了儿童的特性说:“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生龙活虎、坚强勇敢、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冲锋陷阵的人”;“活泼好动、好奇敢问的特点来进行教育。”侓动型的教学是孩子的心理、生理所需要的。孩子的好奇心、好玩心, 用音乐的侓动训练美化他们, 让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 心灵上得到美化, 生理上得到规侓性运动, 这正是美育的目的宗旨。

在素质教育中, 音乐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素质教育最有力的手段, 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最有效的途径。美好的音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现在中、小学校所选用的音乐教材, 无论是歌曲、视唱曲还是欣赏曲, 它们或动人心弘、令人昂奋, 或热情奔放、引人向上, 或富含哲理、诲人通达, 都用具体的音乐形象, 教育学生爱国爱党、爱集体、爱生活, 指导学生分辩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一首优美的歌, 一支动听的曲, 如春风吹绿扬柳, 可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升华思想、完善人格、培养审美、增强道德, 塑造一个完美的灵魂。

音乐教育有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小学音乐教材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关于学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安排是颇具匠心的。一年级学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娃哈哈》——歌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二年级让学生听童声齐唱、合唱的国歌学唱《卖报歌》, 初步了解国歌曲作者聂耳;三年级让学生听管弦乐演奏及美国男低音歌唱家罗伯逊独唱的中国国歌, 学唱《我的祖国妈妈》、《我们美丽的祖国》等;四年级正式学唱国歌, 进一步介绍聂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 围绕着国歌这一中心主题, 教学内容层层深入, 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在逐步深化。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材。这些作品有的加深了学生对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了解, 激发了民族自豪感;有的作品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现实生活的赞美, 对美好理想的憧憬,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从而生动、深刻、有效地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音乐可以唤起学生的爱心;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在于爱, 音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去唤起人们的爱心。一首温情的《摇篮曲》, 能体现母亲对孩子的百般呵护和体贴;一首庄严雄伟、刚毅豪迈的《祖国颂》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首《爱的奉献》使多少人热泪盈眶、感人至深;《黄河大合唱》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伟大精神, 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不光是在歌颂忠贞不渝的爱情, 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祝愿。欣赏和理解好的音乐作品, 可以使小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科学实验表明, 人有左半脑和右半脑之分, 左半脑逻辑思维活跃, 右半脑形象思维活跃, 而右脑的潜能高于左脑的1 0 0万倍。而音乐教育是打开右脑思维、记忆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在演唱或聆听音乐中, 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对疏导大脑的整个生理机能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尤其是在演奏器乐中, 学生奏、视、听、弹、演等协调进行, 多向思维促进左右脑的协调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也自然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比如,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让学生欣赏《草原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优秀作品, 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 让学生尽情畅想草原之夜独特的自然美和莫斯科郊外别具异域风光的意境美, 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开拓音乐视野,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的物化, 而想象力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是形象思维能力在音乐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倾听音乐、歌唱视谱、奏乐舞蹈、作曲等都与想象力有关, 因此, 音乐教学中注重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唱歌教学中, 如果我们只注意学生的音准、节奏、音色等演唱技巧上的训练, 结果学生只会模仿教师表情, 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 没有经过学生自己联想与再创造。这时侯教师应该启发学生设置情景、发挥联想, 体会音乐美的内容、美的旋律和美的创造。乐中寓教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既要训练音高、音准, 又要训练力度、速度;既要训练节奏训练, 也要探索音色训练。在器乐、合唱、欣赏、律动教学中, 让学生们自己去探索音乐、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 达到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智力的目的。一方面, 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力。每个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需要, 而音乐恰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通过聆听音乐而表现出来的各种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简单, 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来启发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为学生选一些有风格特点的, 节奏鲜明的乐曲 (如进行曲, 舞曲等) 来进行欣赏, 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敲击拍子, 跳出优美的舞姿。如在给学生欣赏童话音乐《龟兔赛跑》时, 充分借助龟, 兔等小动物的情节, 引导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 表现不同的形象。让学生在配乐故事的音乐中随意地模仿龟, 兔等动物的动作, 这样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 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可为学生选一些抒情性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在音乐的伴奏中讲故事, 朗诵诗歌等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语言交流, 智力发展大有益处。另一方面,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想象力。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音乐, 鼓励学生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 使学生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通过欣赏音乐来引导学生进行动作, 语言, 画面的联想, 也可通过动作, 语言, 绘画, 让学生进行音乐的联想。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音乐活动显得生动活泼, 有声有色。如将一首《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曲子放给学生听, 同时给学生讲一个关于"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故事, 学生好像身临其境, 一会儿就能画出一幅美丽的小姑娘采蘑菇的画面。这些都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 对中小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关键在于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无拘无束,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像和创造力, 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挖掘, 让学生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 音乐教育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能渗透到人的灵魂深处, 获得比其它学科更高的对世界、对人的认识的启迪。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国富民强需要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作为即将走上音乐教育工作岗位的我们要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为培养高素质的祖国人才、为学校艺术教育事业谱写光辉的乐章。■

参考文献

[1]贺志朴, 姜敏著.艺术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12.

[2]蔡朝霞.试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高教论坛, 2007.7.4.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现音乐本性

音乐教育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陶冶情操为主要目标。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因此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好音乐课堂,在音乐课堂中始终贯穿以音乐为本的思想,培养学生审美创美的能力,设计与音乐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抒发感情,在精神上获得享受。

一、教师身先士卒,以情感为本,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

罗杰•诺斯说:“音乐的目的有二,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悦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激情”。音乐的真正意义在于使人幸福,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表达、无法转译的,这是音乐的情感本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音乐的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逐步提高他们有效的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进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贝多芬说过:“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火花。”那么教师就是引爆心灵的火焰,本身就是灼热强烈而富有热情的。为了使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和意志品格得到培养,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因始终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运用自己的积极情感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以激起他们相应的情感,形成师生和谐、融洽、感人的课堂教学气氛。例如:教唱国歌,如果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抗日义勇军的故事,有关国旗的故事,那就变成了历史课或政治课,而不是音乐课。只有以音乐为本,强调好附点和三连音的功能,始终让学生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中去聆听去感受,民族尊严、爱国情感才能真正获得提升。

二、以音乐为本,远离浮华,围绕音乐开展实践活动

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始终贯彻以审美为核心,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理念。音乐课是活动性、实践性最强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体验音乐、感悟音乐和创造音乐的主要途径。上述《西风的话》一课中,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在朗诵诗词、讲解诗词上,一遍遍朗诵之后的收获就是学生们对文章越来越熟悉、朗诵得越来越流畅。课堂上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非音乐的要素上了;下课后,得到的却是音乐以外的东西。与其花时间讲解诗词,到不如多分析下背景音乐《秋的喁语》的旋律走向、音乐气氛、乐句的起伏和起止上来,倒不如把时间让给学生,请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朗诵形式或艺术手法去表现作品意境。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有了教师的这些提示,在活动中充分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带给他们情感上的愉悦,在潜移默化中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在音乐课上,教师应抛弃烦琐的理性讲解、分析,设计丰富多彩的可操作性的音乐活动,让学生知道该如何去做、想去做、想象的出做出来的效果,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音乐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三、以简单为本,让学生在自然流畅的课堂中感受体验音乐

好的音乐课就像是一场音乐会,让人感觉不出教学过程设计的痕迹,非常自然流畅。教育就是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音乐教学也是如此,音乐课就是要上得简单。如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大河之舞》,就是将节奏贯穿始终,通过节奏的一次次变化变奏,讲课一次次升华。虽然是针对小学生,但是这堂看似深奥的课,却上地浅显易懂,流畅自如。听课老师也评价:“很简单却很实用的一节课”!反思这节课,课堂紧紧围绕节奏这一主线,让学生充分感受了音乐、积极参与表现,不断地创造。我想,这应当是音乐课追求的境界。

四、多种音乐教学形式的大胆尝试和运用,多方位多角度体现音乐性。

1、通过课前音乐师生问好,把学生领进一个美的环境。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课的开头不能千篇一律的用语言师生问好,要根据音乐课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歌唱氛围,用轻松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教室,师生音乐问好,发声练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优美旋律的熏陶,进入宽松的欣赏氛围和想象空间,使他们感觉轻松自然。心情愉悦,精神饱满,为上好音乐课奠定了基础。

2、通过多声部合唱培养学生在演唱中聆听和声效果,提高多声部演唱能力,感受另种意境下的音乐。

合唱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对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感觉,丰富音乐表现手段,拓宽音乐感受层面,形成集体协作精神有积极意义。在合唱教学中我首先从练习主和弦开始,先进行一个声部,其它声部依次进入。引导学生边唱边听。合唱不只是唱。还要建立和声听觉。唱一个声部听另外一个声部,使学生被丰富的多声部音色所吸引,从而引起练习的兴趣。如在合唱教学时,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唱好二部合唱,要求声音和谐、均衡、统一,指导学生运用轻巧而富有朝气的声音和起伏变化的力度演唱歌曲,表达自己的感情。切忌:将二声部机械地能合在一起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一定不能忘记处理作品,让学生在唱一首二部合唱的歌曲时,两个声部能均衡、协调的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品,增强感染力。

3、通过指导学生倾听音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美的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美的想象是知识的源泉。”所以我把开启学生音乐想象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因此对所有歌词的乐曲首先是听,在听的过程中去思索、去想象。如:在指导学生欣赏《苗岭的早晨》乐曲时,我设计了初听、分段听、再听“三步曲”,在老师的诱导下让学生边听,边看录像、插图,边联想。明朗清新的旋律把学生带到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秀丽图景之中,使他们产生了: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百鸟在山林中尽情欢唱,苗族同胞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情景,仿佛置身其境,产生“音画”效应,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激发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节良好的音乐课,教师既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呆呆地坐在那里光唱,这样学生对音乐课很难产生兴趣。也不能让学生自始至终的不停的忙动,这样课堂纪律既乱,学生又累。教师还会力不从心。参与者的强度和规模应该是:有动有静、全员参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分小组进行活动,使动觉参与和心灵参与相结合。从而达到个体动静互换,整体动静互换,使一节课张弛有度。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用声势、身体、乐器、伴奏、合奏、表演、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动中学音乐,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展想象,在动中愉悦身心。——在动中体验音乐!

总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将理性的分析自然地融进感性体验中,去除过多的修饰和花哨的教学手段,用音乐的手段去解决音乐课堂中的问题,让音乐课回归音乐本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学习音乐、在音乐中享受乐,这样才符合我们音乐学科的特点。

如何打造音乐高效课堂 篇4

董干小学:杨增明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音乐学科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逐渐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所熟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高效是未来课堂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在课堂的教课上,我们要注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的性格,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具有多样性的,传授孩子们更多的知识是最终目的,为此我们就要制作合适自己也适应孩子们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需要高效实用,使之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这节课刚刚结束,他们就迫不及待的想着下一节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的当今,随着新课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深入,音乐学科教学也迎来了一系列崭新的变化,新课标所强调的“以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学科综合”等新的教学理念逐渐为我们广大音乐教学工作者所熟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

一、认真备好每堂课、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

教师的本职是教学,说到底必须业务要过硬,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一节课。因为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我们都有上好每一节课的愿望,我们都想看到学生求知若渴的眼神,想看到他们获得新知的欣喜,听到他们“整齐的心跳”,感受到他们的“才华横溢”。这正是新课程所期待的。这就更需要我们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我觉得要备好一节音乐课,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1、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备课前,先不要看教参,静下心来,认真地听音乐,反复地听音乐。有很多时候,教材中的音乐我们也不见得都很熟悉,静下心来反复的听,你会发现每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和体会。音乐的音乐情绪、各种音乐形式要素的变化、器乐的运用„„就想让自己的学生听音乐,先把自己变成学生把每一次欣赏后的不同感受和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记录下来,然后再参考教参或者查阅资料进行补充、提炼。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体细致这个前提,教学目标定位准确清晰也很重要。

2、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所谓课标,就是教学的标准,教学的依据。标准不清楚,就不可能吃透教材的精神,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目标要求,教学就可能出现盲目性。吃透课标,才能抓住教学目标,抓准情感目标的渗透点,才能根据目标对教材进行处理,加工、设计,才能把音乐课上得有效。在每堂音乐课中,大目标是靠小目标去实现,小目标靠大目标去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必需为实现大目标而服务,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坡度,让学生的思维和音乐实践经过“爬坡”的过程,而不是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同理,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在教学环节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才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了解学生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思想、情绪、知识和能力基础、思维特点和思维水平、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等。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备好课是关键环节之首。在抓备课环节这一关时,目的要明确,要求要具体,措施要落实。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综合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练习的多样性,明确教师“教”的任务,学生“学”的方向。力争在备课环节的优化中做到教与学的结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教育心理学中明确阐述了教学的概念。所谓教学 ,它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两方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教师离开了学生配合的教 ,会做许多无用功 ,而学生离开了教师教的学 ,会变得茫然而无头绪 ,无所适从。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思维共鸣的过程,因此,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针对音乐教学的特点,我尝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发挥教师语言的作用,采用灵活的语言技巧,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为整节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采用多种形式的导入语,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整节课成败的关键、是情感的起点。在实践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讲故事、说笑话、设疑问与学生交谈等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既能产生渴求新知的愿望,又能感觉到教师的亲切自然,同时通过有趣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情趣,为教学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例如在讲民族音乐中的民歌部分是我问,大家会说方言吗?会说哪些地方那个的方言?没等我说完,就有几位同学边笑边说起了淄博方言,我故作镇静的说道:“原来大家就只会说我们自己家乡的方言啊”这时教室里有说有笑,四川的、湖南的、东北的„„这样在笑声中,学生的心情放松了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使整节课都处于一个活跃的气氛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增强教师语言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以达到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言语的技巧采用趣味性的语言,使知识变的灵活多样,易于学生接受。教师还可以通过趣味性的语言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紧绷的大脑获得休息,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解除学生对数学的厌烦感、疲劳感,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例如在民族器乐课中,讲到骨笛与乐队,开始并没有告诉学生作品的名称,我讲到:“有这样一首作品,主题音乐只有三个音,可就这三个音却给大家讲述了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曲作者还大胆的在作品中加入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声音,是你绝对想不到的,”没等我说完,就有很多学生已经等不及了,“老师快放音乐吧”“老师别卖关子了” „„就这样我可爱的学生们耐着性子,带着好奇欣赏完了平时他们最不喜欢的远古时期的器乐作品。

3、构建师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课堂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很有感触的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情谊,还可以让人如沐春风,提高教学效果,突出教师的个人魅力,增强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首先教师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确立“服务意识”,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能的人,其次要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尊重学生,信任和关心学生,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建立起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才敢大胆地思考,大胆地去创新,学会的才敢说一说,不懂的才敢问一问,有不同的意见才敢争一争、议一议,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主人的姿态。

三、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关键。《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因此教师不能轻易把音乐情境化,更不能随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相反的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他们与众不同的想法和独到的见解。那么何为创造性思维?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认为创造性思维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谈到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性思维,往往使人容易和音乐创作联系在一起。当然,音乐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莫过于音乐创作,但是在中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去培养专业的作曲家,而是应该通过音乐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培养有创造性的思维的人。那么,如何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音乐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音乐知识,所以音乐课又被认为是技术学习课,因此在音乐课中过多的强调了学习技能、技巧。音乐教育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成为音乐家,我们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思维空间。俗话说“歌声乃人之情也。”不难想象,一个毫无感情的人是无法发出悦耳之声的,人的心理状态会直接作用在发声器官上。合唱练习也是如此,要达到二个声部的和谐、统一是不容易的,学生往往为不受对方的干扰要大声演唱自己的旋律部分,造成声音不统一,声部不和谐,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他创设思维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会作品的意境,从抢声部唱到注意两个声部和谐的声音。所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思维空间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影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不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它既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表现能力;既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力。对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如今中、小学的教育现状下,如果要让学生花过多的精力来学好音乐课是不现实的,但是如何使音乐教育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如何把主要精力用在音乐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上,我认为,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提高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做到“低负高效”,发挥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性,促进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篇5

音乐课堂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些束缚,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些条件,发挥音乐学科教学在听觉、感受、联想、表现、创造等方面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初中阶段音乐注意稳定性呈现提高的趋势。在初一到初二的过渡时期,提高较为显著。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想象力。想象力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思维,音乐的想象是听觉表象同视觉表象的转换过程,我们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

象空间。如以幻想为前提,用”图画”来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受音乐,实施联想,发现音乐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编故事、创情节,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或在”律动”中,体验音乐;或在”趣味游戏”中,感受音乐节奏和旋律;或创造性地玩打击乐器,感受乐器带来的喜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管弦乐由多种乐器演奏、气势恢弘,具有立体感。

音乐想象是在音乐思维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记忆储存积累的许多声音表象,经过音乐思维产生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培养学生想象力不仅可以通过标题音乐进行想象,还可以找一些无标题音乐,如视唱、各种练习曲,使学生提高音乐技能的同时发展想象力,另在学习歌曲或欣赏音乐之前让学生朗诵歌词,体会歌词内涵,说出歌曲的情绪,或借助画面、道具想象音乐要表现的内容、情绪,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很好办法。让生活的感悟先

走进音乐,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创新思维的过程主要是打破与重新优化建构。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启发学生随着音乐展开想象时,常常提问,这首曲子表现了怎样的意境,风格怎,音色、力度、速度,一连串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审问式的方法,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因为这种紧张的学习气氛,使课堂出现”冷场”现象,而影响课堂效率。同时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受到限制,往往跟着教师的思维走,学生的天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现今的教育氛围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创造行为抱有偏见,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而现代教育理念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欢乐,才能真正学好音乐。观念转变

了,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了。教师将教育的意图变成学生自身求知的需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本身就要有强烈的创新求知欲,尽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激发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在于创设创新的氛围,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挖掘教材的内容,通过各种手段、途径,让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创造美。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动肢体、激励其创新精神、勇气和能力。教师必须确信每位学生都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的积极性。遵循规律,全面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大胆表演,培养其表现力。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在幼儿时期就已存在。幼儿时期,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大多数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青春期,羞涩、难为情

阻碍了学生的表现欲,因此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设计合理的表现内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成为培养、发展学生表现力的关键。当然,课堂教学提供给学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学生的自信不是通过这小小的舞台展示后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歌声、舒展优美的舞姿、高雅端庄的气质带动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崇尚美、追求美、表现美;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的话语感染不善表现的学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他所表现的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轻松、自然的表现自己。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表现空间,成立合唱团、话剧文学社。定期的特长展示、文艺汇演、艺术节活动都是提供学生展示能力、增强信心、提高表现力的绝好机会。培养学生表现力还需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各种演出、音乐会、电视晚会,注意观察,深刻体会艺术家演绎的不同表现形式的精华,了解音乐内涵,正确表现音乐。

创设创新氛围,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创作时机、激发学生扑捉灵感,积极进入创作空间。如学习歌曲《鼓浪屿之波》,为了快速记忆歌词,让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结果很多学生不仅运用了联想还运用了肢体语言帮助记忆,我抓住契机,干脆让学生演双簧,连说带演,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习歌曲、歌词的创作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扑捉灵感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师要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创新的快乐。如在表现作品时,学

生可用舞蹈、打击乐器伴奏,也可用诗歌、故事、绘画等表现形式,让每个学生有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篇6

如何提高高中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一种全新观念、全新方法、全新信息的音乐教育体系。在教学中注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音乐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地传授音乐知识和训练音乐技能,而在于综合音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高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479.32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1-0024-01

能力是人们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在本文中我所说的主要是音乐学习能力。什么是学习能力呢?所谓学习能力指的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高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呢?笔者总结几点如下。

一、音乐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都有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愿望,教师应启迪和引导他们在音乐天地里展现他们的才华。通过聆听音乐和歌唱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表情是学生音乐创造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现音乐。歌曲《大海啊,故乡》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歌唱艺术的实践,有三位学生进行了独唱,六名女生、八名男生进行了小组唱。女生齐唱一、二乐句,男生齐唱三、四乐句,五、六乐句男女生齐唱。这样的设计很有创意,不但使学生的演唱进行了实践与展示,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对祖**亲的深厚感情。我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把教室变为舞台,让他们在这小小的天地里展现自己的愿望。

二、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

想要准确表达一首作品的情感内涵,光有热情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准确地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和挖掘作品,对全曲展开分析,由最初的感性了解深入到理性的分析上去,由最初的感知情感发展到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能够全面和系统地了解作品所要表现的全部思想实质,从而达到一种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

歌词语言是一首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歌词语言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教师必须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下面以舒伯特的《冬之旅》为例,《冬之旅》的歌词由德文写成,德文从发音上来说比我们中文要简单得多,它的发音有明显的规律,读起来富有节奏感。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唱时对语言的把握要十分的到位。对于德语的咬字,我们在演唱和朗读的时候,那些连在一起的单词千万不能断开读,因为歌词是诗歌,因此也要注意句子不要随便断开。这样音乐句和语言句才能配合得好,更加融为一体,朗朗上口。在德语中,因为语种和诗歌的原因,歌词带有一定的诗歌韵律。尤其是在某些特别的地方可能会出现单词和整个句子的“顿”或“藕断丝连”的感觉。一般情况下,乐句和文学的分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掌握原文的程度有限,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注意尽量要求他们认真地把语言演唱得靠近原文的风格就可以了。启发学生在演唱时根据歌词的语境,仔细研究,结合合理的换气,把握歌词语言的韵律,这样才能不会破坏乐句的完整性,从而使演唱的作品更加动听,更加富有韵味。

四、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

音乐感知能力的培养,首先可通过对乐谱的分析、对比,做引导性、示范性的剖析音乐元素及内在结构,并为学生建立某个想象的空间或设定一个联想的范围。这样,便于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音响的形象特点、领悟音乐情感内涵,并有助于丰富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假设根据四种三和弦的音响色彩差异,将四种三和弦比喻为四季,以便于学生对于三和弦的感知从抽象到具象,最终到达“想象”的境界。对于高中生来说,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进行音乐学习、表演甚至创作等行为,较有利于他们更加准确地掌握并使用这四种三和弦。

笔者认为,像这样具有想象性、引导性的音响色彩分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而这一手段的应用强调了逻辑智能——音乐分析能力的作用,它是培养音乐感知能力的基础。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分析能力,才能对音乐表象进行拆分、肢解,了解乐思、乐汇的进行规律,理解音乐内在的含义,并对其形成联觉、加以想象。这样,十分有助于学生建立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总之,音乐学习能力有了发展之后,学生便会在音乐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成功体验,有了这种成功体验,将会使他们更加喜欢学习,对音乐学习充满自信心。这个时候,便会自觉地总结自己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思考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并且进一步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

高中音乐课堂中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学生高考的促进作用的

(2009-12-10 09:45:40)转载▼ 标签:

杂谈

一、课题研究背景和理论依据 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引领下,普通高中音乐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学科间的渗透大大加强,从教材中可挖掘出大量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在长期的音乐课堂的教学中发现,音乐课堂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加强与学生所学的文化课知识的联系,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使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还可以依靠音乐课中的兴趣反作用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捷克大教育家夸梅纽斯提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教学中利用多样、创新、开放并且恰当的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上音乐课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使学生的某些能力得到提高,使音乐课能成为其他学科的延伸,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之一。素质教育理论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才,在此背景下,依据兴趣教学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观,我在2008年4月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构建一开放式教学模式,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此教学模式,为提高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多元化、以及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有理论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

我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构建了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使大部分学生能在此模式的影响下,不仅艺术审美能力得到提高,而且部分文化课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语言表述能力得到提高,写作能力得到提升,能促进学生的文化高考以及播音主持的高考和音乐高考。在此研究目标的引领下,展开对本课题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研究的内容是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此模式中具体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此教学模式下学生写作能力能否得到锻炼,对提高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是否有促进作用,对播音主持高考是否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这一课题中的成长跟踪调查。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确定课题研究的方向和主要内容,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申报表,进行课题申报,立项后邀请专家进行课题开题论证。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二)实施阶段一

本阶段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同组教师讨论法、课堂教学实践法。我在课题的研究方向的引领下,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模块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根据研究的方向重新编排教材。教学模块的开放是指把音乐课堂的教学分为课堂内模块和课堂外模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研究的方向选择开放的教学方法,在集体备课时和同组教师讨论,完善所用的教学方法,初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并及时的总结,写反思。

本阶段还通过和学生的谈话,了解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确定了个案的研究对象为高一(15)班葛丹丹。通过谈话交流,葛丹丹同学对这样的音乐课的模式非常好奇,很感兴趣,在模式的实施过程中积极投入,经过一阶段的成长,课堂中的文学作品多次被推荐给文学社并被语文组吸纳为“青韵”文学社的成员,葛丹丹同学的写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逐步提高,综合知识能力得到提升,经过严格的选拔葛丹丹同学还被吸纳为校“天之音”广播站的骨干成员,负责稿件的撰写和播送等工作,看到葛丹丹同学在模式的影响下有了初步的发展,更坚定了我对本课题的研究的决心。

(三)实施阶段二

这一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是课堂教学实践法,教学方法探讨法,调查研究法。在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把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践,向本组教师乃至全校教师开设公开课的教学,展示在本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初步展示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第二单元的教学中,向全校教师开设了课题为《高中音乐课堂中情感激发的重要性》的公开课的教学,课后听课教师一致认为学生在该模式的教学中、在本课题的实施中知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得到了提升,该课题的研究是有价值的、有实际意义的。根据这节公开课,我撰写的案例《和平颂》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本阶段中继续对葛丹丹同学跟踪调查,通过交谈,葛丹丹同学认为本模式的教学给了她很大的帮助,在鉴赏音乐中学习知识变的轻松而愉悦,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再显得那么枯燥,提高了她对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学习的兴趣,成绩有所提高,撰写的文章在“好家长”杯的作文赛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好成绩,极大的增强了她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模式中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了她的表现能力,让她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出色,如诗文朗诵比赛一等奖、英语口语大赛二等奖、元旦文艺汇演组织本班同学编排节目参加演出等等,让原本内向而不敢表现自我的她成长为大方、综合知识能力强的学生。

(四)总结阶段 总结提炼本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材料,形成一套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成果,并对学生进行成长的跟踪调查研究。以总结报告的形式形成最终的研究成果,并请专家进行成果鉴定。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研究法和总结反思法。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理论成果

我在课题的研究方向的引领下,构建了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是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和教学模块的开放。1.教学内容的开放

(1)教学内容的结构:本课题主要研究的是音乐课中对学生写作能力的锻炼,音乐课对提高学生历史、地理知识的作用,音乐课对播音主持高考的促进作用,音乐课对音乐高考的促进作用,针对这一主题,在教学内容上作了大胆的改革,内容的结构为:

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单元

模式单元教材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单元

促进历史、地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单元

(2)教学内容实施的策略和方案

把适合在课堂中展开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作品归纳在第一单元,如《少女的祈祷》、《山林的呼唤》、《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1812年序曲》、《二泉映月》、《江河水》等作品,大约安排5个课时。几乎所有的歌曲的歌词都可以说是一篇很美的诗歌,教学中让学生配着歌曲的旋律朗诵,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的欲望,让学生的表演素质得到提高,这样学生对文字情感的处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也可以利用学生对文字的处理来提高对音乐作品的处理能力,而利用音乐的情感表现促进学生朗诵诗文时的情感把握,把优秀的歌曲编排在第二单元,大约5个课时。把涉及到历史、地理知识的作品归纳在第三单元,如《音乐与时代》、《音乐与民族.》这两章节的内容,并适当补充了一部分内容,大约安排7个课时,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对音乐作品的风格都有一定的影响,如高原地带的山歌,鱼米之乡的小调等都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多作品里的历史知识,都是学生了解的,利用作品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面,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得到巩固和延伸。2.教学模块的开放

教学模块的开放包括课堂内教学的开放和课堂外教学的开放。(1)课堂内教学模块的实施策略和方案

课堂内教学的开放是指在教学内容开放的前提下,根据教材的单元教学的特点,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解决本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A情景体验法:第一单元的教学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教师设定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书写自己聆听音乐的感受,设定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在上《山林的呼唤》这一课时,我选择了与音乐内涵相近的画面,配合《山林的呼唤》的音乐让学生欣赏,并用散文或诗文等体裁书写自己的所见所闻。B开放的评价机制:在课堂的评价上建立多样的评价机制,如选出优秀的作品配上《山林的呼唤》的音乐,让学生朗诵;把优美的作品推荐给学生的语文老师,通过语文老师的参与,刊登在校刊和校报等刊物上,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把优秀作品提供给美术老师,让他们的作品成为学生绘画的主题等等,学生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下,兴趣培增,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大部分学生的书写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使音乐课堂丰富多彩,而且成为语文课堂的延伸,有大量的学生的作品在各级各类的征文比赛中获奖。C活动实践法:第二单元的教学是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对学生的播音主持的高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上,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活动的开展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面,锻炼学生的能力。如在听赏《松花江上》这首作品时,我用抗战的图片做了一个短片,配上《松花江上》的纯音乐,激发学生的情感,请学生配音乐来朗诵,再让学生把朗诵和歌唱融合在一起,分组表演,评出最佳的一组。再如在听赏《图画展览》中《两个犹太人》这首作品时,让学生根据音乐所表现的内涵自我分组创编小品来表演,评选出最佳的一组。本单元的评价机制除了在课堂内的评价外,还把学生的优秀作品保留,向学校举办各项活动推荐,如向文艺汇演、诗文朗诵会等活动推荐,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表演的欲望和能力,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了提升,从而对学生的播音主持的高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D学科知识渗透法:第三单元的教学是利用音乐作品中涉及到的历史地理知识,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使学生的历史地理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如在鉴赏亚非欧的民间音乐作品时,让学生搜集总结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的相关特点,结合音乐作品的特色,来分组研究各地区音乐的特色;鉴赏具有时代特点的作品时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研究作品的特色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历史、地理等文化知识得到巩固和拓展。课堂内的教学模块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同组教师的大力支持,多次听课后,全组教师一起讨论,为教学方法的完善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2)课堂外的教学模块是指利用数字化的广播系统,构建了一个拓宽学生对音乐的接触面,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子模式教学,本模式利用广播的传送,让学生的学习之余的时间都能接触音乐。

具体结构分成五个内容

中外名曲鉴赏

学生推荐作品鉴赏

高科技数字广播系统

课堂之外的音乐教学模块 课堂教学内容补充

载 体

学生自主活动

音乐深入学校教学管理 模块的策略与方案 A.模块实施的策略

实施的策略是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指导性思想,培养学生的持久兴趣、为学生营造更多的音乐鉴赏的氛围、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重要途径。交流法:本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对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作品的听赏可以有选择的在特殊的本子--书写音乐感受记录本,上面记录下自己的体验,在课堂前五分钟进行全班交流,也可以和老师单独交流,这样既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也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体验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广播系统),引导学生从情感的体验着手,理解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从而洞悉音乐艺术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学生情感得到陶冶,提高学生的参与。

表现法:基于社会对人的要求,个人的表现欲望和能力相当重要,在模块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培养表现自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B.模块实施的方案

模块方案是保证模块有序的进行的有力手段 确定每一模块实施的时间:

《中外名曲鉴赏》的时间为星期一的中午。《学生推荐作品鉴赏》的时间为星期二的放学后。《课堂教学补充》的时间为星期三和星期四的放学后。《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为星期六的下午两节课后。《音乐深入学校教学管理》的时间是每天。

具体模块负责:本模块的五个内容有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中外名曲鉴赏》和《课堂教学补充》、以及《音乐深入学校教学管理》有老师负责,《学生推荐作品鉴赏》和《学生自主活动》有广播站站长负责,每一块内容必须在实施前一天把所有相关内容送到播音员手中,并督促和监督其完成,《学生自主活动》还需组织好,让每一块内容正常有序完美的进行。模块实施的效果反馈

每一位同学都准备一本特殊的本子——音乐沟通本,这本沟通本是用来记录自己聆听音乐的感受的,每一星期都换一期音乐作品,学生在一星期里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音乐作品,写出自己的聆听感受,在星期天收齐并于星期一早上交给老师,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和老师保持在音乐领域的话题,真正的让音乐伴随学生每天的学习生活,在聆听作品时做到有所思有所想,使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能够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最终让音乐影响学生一生。通过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来提高学生对音乐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表现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写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高考成绩的提高,在播音主持的高考中有好的成绩。

(二)实践成果

成果一:在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下,我构建了一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模式的第二模块是利用多媒体数字广播,来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提高课题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实践支持,这一模块实施后,我撰写了论文《课堂之外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在江苏省师陶杯论文赛中获二等奖。成果二:在模式的第二阶段,把模式的一些理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并向全区开设了观摩课的教学,获得全区观摩老师的一致好评,觉得这样的模式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根据本节公开课撰写的案例《高中音乐课堂情感激发的重要性》获省教育学会三等奖。

成果三:为了配合模式的实施,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的方向和教材内容的特点,我重新编排了适合模式实施的教材。

成果四:个案的研究调查,本课题的个案研究对象葛丹丹同学,在本模式的影响下知识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葛丹丹同学多次在江苏省好家长杯的作文比赛中获奖,被校广播站和校文学社吸纳为中心成员,组织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如元旦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提高了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觉得所学知识是有用的,语文、地理、历史成绩有很大的进步,葛丹丹同学已成长为一个有着较强的表现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较好的文化知识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成果五:模式实施效果的调查报告,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学生中针对本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展开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5%的同学觉得本模式的教学提高了自己对学习历史、地理和写作的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情感处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在高考中成绩较好,报名参加音乐高考的学生专业达线率为100%,以上成果表明该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进而对学生的高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七、本课题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的研究中逐步发觉,在课题的研究方向上的表述有些不妥,本课题从开题论证到结题的时间是一年,如果从高一开始进入本课题的研究,对高考的促进作用表现的不够全面,因为只能看到学生的小高考的成绩来作为衡量课题成果的依据,也就是说本课题在研究方向上使研究的过程拉长,导致研究成果反馈不够全面,如果把课题的研究方向改为《高中音乐课堂中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知识和能力的促进作用》,就更准确,研究目标实现的更全面,更有说服力。

如何构建音乐高效课堂 篇7

一、认真备课、准确的确立教学目标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着我们在教学目标的整合上要有所突破, 要从注重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音乐体验与非音乐体验并重)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再结合知识技能, 着重强调学生的“玩味”。制定教学目标, 要敢于突破目前学科课程标准同时又能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使学生情感体验成为我们的主要目标。

教学内容绝不能局限于课本、教材, 我们应当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的需求, 根据学生的需求,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 沟通艺术与学生生活、实践, 让学生感受艺术源于生活,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 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音乐专题讲座, 充实学生的音乐知识结构, 激起学生的共鸣, 使学生增加对音乐的感性与理性认识。

音乐教学的特殊性决定着在采取教学方式的时候也许我们是另类的, 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敢于突破以往课堂教学的常规方式, 可以改变课堂教学的环境, 可以真正使教师成为单纯的活动组织者, 甚至可以通过改变课堂上的角色, 通过这些方式来激起学生“玩”兴, 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在玩味中获得真正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 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 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语言的技巧, 使知识变得灵活多样, 缓和紧张的学习气氛,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何为创作性思维?如何在音乐课上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通过音乐的创作性思维活动去启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去培养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做、去听、去唱,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感受、去陶冶、去发现、去创造。“玩”也是我们每个人身心自由的需要, 是合作精神产生的源泉之一, 玩也能令人兴奋、令人鼓舞。高中音乐鉴赏应该让学生以玩味的心态、严谨的学习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态度去深入、去了解、去开拓自我创新的音乐领域。在课堂上, 我们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以及他们的性格, 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才是好课堂, 能让孩子们对所授知识感性兴趣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现代的课堂知识是多元化的, 具有多样性的传授孩子们更多知识是最终目的, 为此我们就要制作适合自己也适应学生的一套教育方法。这套方法不仅具有传统教育的优点更要高效实用, 使之能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网络时代使教育从过去“学校选择合适的教育的人”向“个体选择合适自己的教育”转变, 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必须转变, 循序渐进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 现在已经能实现跳跃式、选择性的学习。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 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 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为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 给音乐学科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优化了音乐教学模式。

音乐课堂中的音乐性如何显现 篇8

【关键词】音乐 流行 教育 影响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运用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来表达人类的情感,来反映现实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音乐与生活的交汇日益密切,我们的喜怒哀乐,吃穿住行言情咏志,都与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其普遍的适用性,但是由于其表达手法、表现技巧和形式的特殊性,使我们在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和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去深切领会和体验音乐精髓,以至于会对它的表现手法或者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偏见与误解。

多年的执教经历,发现学生课里课外对教材限定的课题没多大热情,教学中多多师生互动便只能成为一纸空谈,沉闷的课堂让自己如坐针毡。棘手的教学现状,值得我们深思。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总是叛逆,而又充满热情,虽然比较单纯,但是却又自己的偏好。教学是该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点,但我们不能一提到流行音乐就谈虎变色,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音乐有着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的作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学的“影响”。

首先,音乐的种类繁多,欣赏兴趣存在个体差异。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出现了多元化,音乐的种类出现了分裂,人们对于音乐的选择及审美也出现了变化。

有一问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在下列文艺类型中,你最喜欢哪一类?”调查结果是选择“流行音乐”的最多,占到70%。不可置疑,目前流行音乐已经成为中学生中最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它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流行音乐,导致初中学生偏爱流行音乐,这是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不可否认,有些流行歌曲确实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因怕带来影响,而把好的流行音乐也拒之门外。虽然我们提倡保护名族音乐文化,可我们需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能量,需要教师有一颗“海纳百川”的心去容纳学生的偏爱、容纳知识的变迁。

我认为教学可以通过利用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具体的音乐作品欣赏中,融入看来晦涩难懂的音乐表现手法、音乐知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品味和鉴赏能力,以逐步促使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造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播放一下经典影片《泰坦尼克号》。为什么要选择这部电影呢?首先它属于爱情题材,学生比较“感冒”,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二便是片中主题曲《我心永恒》的原因了,这才是真正的切入点。组织学生练唱《我心永恒》,由于对影片记忆犹新,学生唱时兴趣盎然,情感也会很投入。接着将席勒狄翁的演唱让他们欣赏一下已作比较。从而使课堂爆发性的形成最高潮,学生们会更好的理解了歌曲有一份悲壮的美。课后学生们也会纷纷说道,希望以后的音乐课能够沿用这周模式,能够继续引入他们感兴趣的流行音乐。

其次,如何正确对待流行音乐。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是作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学生偏爱流行音乐,流行音乐之所以能经久不衰的在校园里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校园这一特有文化氛围和流行音乐本身的时代特性。另一方面,也由于目前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和青少年学生对事物追求趋于盲目性造成的。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初中生对生活充满色彩斑斓的梦幻,他们的神经敏锐地感受着周围的一切信息,尤其是异性间的交往使他们产生许多无可名状的情感冲动,加之初中阶段枯燥沉重的学业负担都驱使他们要寻求一种情绪来缓释、宣泄和慰藉自己,已获得精神和信念的支柱。而流行音乐中那些贴近他们的生活、沟通他们心里的词曲,正迎合了世界观、人生观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的接收心理。因此,对中学校园里的流行歌曲采取回避、反对、甚至禁止的政策都是行不通的,更是错误的。

从音乐的角度来看,初中生音乐欣赏趣味、知识、能力等的获得和培养主要有两种途径,即主要从属于校园文化圈的课堂(学校)音乐教育和主要从属于社会文化圈的课外音乐熏陶。课内与课外这两种音乐“学习”方式显然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课内的音乐教学是在相应的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课外的音乐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因此,如果我们不抱偏见,不以简单化的态度来看待流行音乐的话,那么应该承认流行音乐并不就等于浅薄、庸俗。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同样可以满足青少年的情感需要,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从音乐中去感受、体现更加深沉、内在的人生和历史内容。在正规的教学课上适当引入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不仅仅会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将对学习的课外欣赏做出有效的指导,在寓教于乐中是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的知识,达到大纲规定的“学习”目的。

上一篇:地产宣传画册下一篇:物业出租管理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