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散文

2024-08-21

培根散文(精选8篇)

培根散文 篇1

论游历

游历在年轻人是教育底一部分;在年长的人是经验底一部分。还未学会一点某国底语言而即往某国游历者可说是去上学,而不是去游历。少年人应当随着导师或带着可靠的从者去游历,愚亦成;只要那导师或从者是一个懂得所去的国中底语言,并且曾经到过那里的就是了;因为如此他就可以告诉那同去的少年在所去的那个国家里何者当看,何人当识,并有何种的阅历训练可得也。如不然者,少年人去到外国将如鹰隼之戴着头巾,不会怎样往外面看也。在航海的时候,除了天和海以外,别无什么可看的,然而人们却常写日记;在陆地上旅行的时候,可观察者甚多,而人们却常省略写日记之举;好象偶见的事物比专心去观察的事物反倒较为值得记载似的,这是很奇怪的。所以日记是应当记的。在游历中应当观览考察的事物是:君主底朝廷,尤其是当他们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法庭,当他们开庭问案的时候;还有宗教法院;教堂及僧院,和其中遗留的纪念品;城市底墙垣与堡垒;商埠与港湾;古物与遗迹;图书馆;学院,辩论会,演讲,(如果有的话);航业与海军;大城附近的壮丽的建筑与花园,武库;兵工厂;国家仓库;交易所;堆栈;马术训练;剑术;军操,以及此类的事物;上流人士所去的戏院;珠玉衣服之珍藏;木器与珍玩;并且,最后,任何当地值得记忆的事物。关于这一切那做导师或仆人的人们是应当仔细访问的;至于那些盛典、宫剧、宴会、婚礼、出殡、杀人以及类此的景象,是无须乎令人记忆的;然而也不可把它们忽略了。如果你要一个年轻人把他底游历限于一个小的地域,并且要他在短时间内得到许多知识的话,他就一定非如此做不可。第一,如上所述,在他去的以前他一定要稍会所去的国中底语言。又如上述,他也得有一个熟习那个国家底情形的仆从或导师。他也得随身带上些描述他所要去的国家的地图或书籍;这些书籍对于他底访问观察将为一种良好的引导。他也应当记日记。他在一个城或镇中不可住的过久;他居留期间之长短应当合乎那地方底价值,但是不可过长。不但如此,当他住在一个城市中的时候,他应当把住所由城市底一端或一部分迁移到另外的一端或一部分;这样就大可以吸引许多相识了。他应当和他底本国人分开,不要常常来往,并且在那可以遇见所在国中底上流人士的地方吃饭。在他从一处迁往别处的时候,他应当设法得到介绍,可以往见所去的地方底名人,为的是这人可以在他所想见到或了解的事物上替他帮忙。如此他就可以缩短他底游历底期间而同时获得不少的益处了。至于说到在游历中应当寻求的友谊,那最有益处的就是和各国使节底书记或私人的秘书的交际,如此,一个人虽在一国中游历却可以吸收关于许多国家的知识也。这个游历的人也应当去见各界中在国外有大名的名流或巨子;为的是也许他可以看出来这些人底真正为人与他们底声名有多少相符之处。至于争斗,那是务须谨慎避免的。争斗底原因普通多是为情人、饮祝、座次以及言语的。一个人并且应当注意如何与善怒喜争之人交往;因为这些人是会把他卷入他们自己底争斗中的。一个旅行者回到本国之后,不可把曾经游历的国家完全置之脑后,而应当与他所结交的最有价值的异国朋友继续通信。再者,他底游历顶好是在他底谈话中出现而不要在他底服装和举止中出现;而在他底谈话中他也顶好是审慎答问而不要争先叙述他底?历;他并且应当让人家看他并不是以外国底习惯来替代本国底习惯,而仅仅是把他从国外学来的某种最好的事物移植入本国底风习中而已。

论王权

所欲者甚少而所畏者甚多,这种心理是一种痛苦可怜的心理;然而为帝王者其情形多是如此。他们因为尊贵已极,所以没有什么可希冀的`,这就使得他们底精神萎靡不振;同时他们又有许多关于危难暗祸的想象,这又使他们底心智不宁了。这也就是《圣经》中所谓“君心难测”的那种情形底原因之一。因为畏忌多端而没有一宗主要的欲望可以指挥并约束其余的欲望,这种心理会使得任何人底心都是难以测度也。因此有许多君王常为自己造欲望,并专心于细事;这些细事有时是一座建筑,有时是建立一个教宗,有时是擢升一人,有时是要专精一艺或一技,如尼罗之于琴,道密先之于射,可谟达斯之于剑,卡剌卡拉之于御,以及类此者皆是也。这对于那些不知道下列的原理的人好象是不可思议的,那原理就是人底心理乐于在小事上得益,而不乐于在大事上滞留。我们也常见那些在早年曾为幸运的胜利者的帝王,因为他们不能永远进取,而在幸运中不得不受限制的原故,在晚年变为迷信而且寡欢;例如亚历山大大帝,代奥克里贤;还有我们都记得的查理第五,以及其他的君王之所为是也。因为那一向惯于进取的人,在后来碰了钉子的时节,不免要自轻自贱,非复故我的。

现在且说王权底真气质;那是很不容易保持的;因为真的气质和失调的气质二者都是由矛盾冲突之物所成者也。然而搀和相反的事物为一事,交换相反的事物又为一事。阿波郎尼亚斯答外斯帕显的话是满含最好的教训的。外斯帕显问他:“招致尼罗底颠覆者是什么”?他答道:“尼罗善于调弦弄琴;可是在政治上,他把轴栓有时拧得太紧,有时放得太松了”。无疑地,忽然大施威迫,忽然过度松弛,这种不平衡不合时的政策之变换,再没有比它更能破坏威权的了。

近代的讲人君之事者,其智多在巧避与转移临近的危难,而不在坚固合理的,使人君超然危难之上的常轨,这是真的。但是这种办法简直是与幸运之神争短长了。人们也应当小心,不可忽视或容忍变乱底资料之渐积,因为没有人能防止那星星之火,也没有人能够看出这火星子将从何方来也。人君事业中的艰难是多而且大的;然而其最大的艰难却常是在他们自己心里的。因为(如泰西塔斯所说)作帝王的人而有矛盾的欲望乃是常事也:“君王们底欲望多是强烈而又自相矛盾的”。盖权势底自然弱点就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却不肯忍受那必需的手段也。

为帝王者必须应付其邻国,后妃,子女,高级僧侣或教士,贵族,第二流的贵族或绅士,商人,平民,兵士;从所有的这些方面都可以兴起危难,假如他不小心谨慎的话。

先说他们底邻国。关于这点除了一条永远可靠的定理外别无普遍的定理可说,因为情势是十分易于变化的。那一条永远可靠的定理就是为人君者应当监视不懈,毋使任何邻国(或以领土之扩张,或由商业之吸引,或用外交的手腕,以及类此的种种)强大到比以先更能为患于本国的程度。要预料并防止这种情形是政府中某项永久机关底工作。在从前三大君主——就是英王亨利第八,法王法兰西斯第一,皇帝查理第五——为欧洲领袖的时候,他们三位之中谁不能得尺寸之土,若果有一位得着了尺寸之土,其余的两位立刻就要把那种情形纠正过来,其方法或以联盟,或以战争(如果必要的话),并且无论如何决不贪一时之利而与之讲和,其互相监视之严有如此者。又奈波尔斯王飞迭南,劳伦斯·麦地奇与卢道维喀斯·斯福尔察(二人都是霸君,一个是佛罗伦斯底,一个是米兰底)之间的那个联盟(即贵恰底尼所谓意大利之保障者)其所为亦与此相同。还有经院学派中某种学者底意见,以为无已成的伤害或挑衅的原因而作战,不能算是堂堂正正之师,这种意见是要不得的。因为敌人虽尚未给我们以打击,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恐惧临近的祸患,这也算是战争底正当原因,这是没有问题的。

至于后妃,她们之中是有残酷的例子的。里维亚因为毒害丈夫而著恶名;罗克撒拉那,梭利满底王后,就是杀害那位出名的王子苏丹穆斯塔发的人,并且在别的方面也曾搅乱其家庭及嗣续;英王爱德华第二底王后在废除并杀害她底丈夫之举中是主要人物。因此,最当防范这种危险的时候,就是当那为后妃者为了要扶立自己底所生而有阴谋的时候,否则就是当她们有外遇的时候。

至于子嗣,同样地,由他们而来的危难其所致的不幸也是很多的。一般地说来,父亲对儿子生疑忌之心者总是不幸的。穆斯塔发之死(上面已经说到的)对梭利满王室是一种致命伤,因为土耳其王室自梭利满以至今日的王位继承都有不正之嫌疑,恐是外来的血统;因为塞利马斯第二被人认为是私生子也。克瑞斯帕斯(一位非常温顺的青年王子)之见杀于康士坦丁努斯大帝,也同样地是他那个王室底致命伤;因为康士坦丁努斯底两个儿子,康士坦丁努斯和康士坦斯,都死于非命;他底另外的一个儿子,康士坦洽斯,结局也不见佳;他虽然确是病死的,但是他也是在玖利安努斯起兵之后死的。马其顿王腓力普第二底王子德米垂亚斯之死报在他父亲身上,因为他是悔恨而死的。类此的例子很多,但是为父亲的因这种猜疑之心而得到益处的例子却是很少或没有;唯有在做儿子的公然举兵反叛的时候,那可算是例外,如塞利马斯第一之征巴亚塞提,和英王亨利第二之三子是也。

至于高级僧侣,在他们骄纵有势的时候,也可以由他们发生危险的,如安塞尔马斯和坎特白雷大主教汤玛斯·拜开提底时代尤是也。这两个人几乎以他们底圭杖与帝王底刀剑相争,而奇者,他们所与之抗衡者竟是坚强骄傲的君主,即威廉·鲁夫斯,亨利第一与亨利第二是也。这种危险并非来自僧侣阶级底本身,而是当他们倚仗国外的势力的时候才有的,或者在僧侣们进来及被选的时候,不受职于君主或任何个人而是由民众选出的,在这种时候,才有危险的。

至于贵族,对他们稍为疏远也不为过;可是压抑他们,也许可以使为帝王者君权更专,但是不甚安全,并且不容易把他心中所欲的事做到。在拙著《英王亨利第七本纪》中常见及此点,即亨利第七是压抑贵族的,因此他底时代乃是充满着艰难与祸乱的;因为那些贵族,虽然仍旧忠于亨利,然而却没有在他底事业上与他合作。因此他就不得不自己来办一切的事了。

至于那第二流的贵族,他们是没有什么危险性的,因为他们是一个散漫的团体。他们有时候也许放言高论,但是那是没有什么大害的;并且,他们是高级贵族底一种平衡力,使之不能增长得过于强大的;最后,他们因为是最与一般人民接近的掌权者,所以他们也是最能缓和民乱的。

至于商人,他们可算是“门静脉”;要是他们不繁荣,那末一个国家也许有好的四肢,但是其血管将是空的,其营养将甚为贫乏。加之于他们的赋税很少能于人君底收入有益的,因为他在小处得来的在大处失去了,那就是各项税率固然增加,而商业底总额则减削也。

至于平民,除非他们有伟大,多能的领袖,或者你对于宗教问题,或他们底风俗,或他们底生计加以干涉的时候,他们是没有什么危险性的。

至于军人,当他们在一起过着团体生活,并且习于赏赐的时候,他们是一个危险阶级。如此的例子我们可于土耳其之亲卫兵与罗马之护卫军见之;但是训练一部分人,并分级予以武装,由好几个将帅统领,并且不加赏赐,则是自卫的举措而不含危险也。

培根散文 篇2

关键词:弗郎西斯·培根,文学,《Of Studies》,翻译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一位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他是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及散文家。他通过持之以恒地用科学方法思考及依靠观察而非权威学说获取知识的态度成为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他的《培根散文集》是英国文学中这一流派的典范,并被誉为英语散文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他所运用的一些新鲜词汇还进入了英国文学传统。

1 王佐良先生的译文技巧

王佐良先生的该篇译文《谈读书》是中国现代散文翻译中的精妙之作,当中凝聚了无数的心血。这篇译文经历了岁月的考验,被翻译教学界、评论界一再引用,由它所引发的评论远远超过了对其本身的评论。无论是在翻译界,还是在文学界它都具有着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许多人都从中受到了启发和教益。在此,我们将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作为译文一,从他运用了哪些手段来传达原文风格以及达到了怎样的效果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首先讨论的是翻译技巧。在对Of Studies这篇散文的翻译中,王佐良先生运用的最突出的翻译技巧是使用了浅近的中文文言文来翻译。我们在对影响原文风格的内部因素的分析中已经提到了,“古风”是培根的这篇文章最突出的风格。而王佐良先生以浅近的文言语汇来对译原文中的拉丁古字和“maketh”等英文古词,以古雅译古雅,这是翻译中“动态对等”的极好体现。如译文里“…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等句当中所使用的“也”、“然”、“则”、“乃”、“盖”、“者”、“亦”等文言虚字以及“…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等句中运用的“范之”、“鄙”、“羡”等文言动词。

其次则是对常见的翻译技巧灵活自如的综合运用,如增词法,省略法,词类转换法,正说反译法等等。他还对原文的长句进行了灵活处理,充分发挥了译语的优势。使这种种的翻译技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去传递出原文简洁有力、典雅流畅的风格。因而王佐良先生的文章,读起来不像是一篇翻译过来的作品,而是与培根的原文一样,如同是用本族语所创作出来的优美的散文。从翻译效果而言,培根的散文风格古雅,文中拉丁古字等的使用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而王佐良用浅近的中文文言文来翻译,在中国文化方面完美再现了原文的独特风格,更显示出译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培根的散文喜用三句排比,而译文亦惟妙惟肖地传达了这种写作特点。如: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译文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原文:“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译文一:“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2 与其他译本的比较研究

其他译本我们选择何新先生的,他的译本全用现代汉语,而且用的是极大众化的语体。通俗,但有些过头,偏向口语风格。过于朴素,在文采上欠缺了一些。何新的译本与王佐良先生的译文相比,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于:王佐良先生的译作保留了培根原作的古雅的文风,而何新的翻译则没有体现出原文这一最突出的特点。如: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译文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译文二:“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译文一的用词“怡情”、“傅彩”、“长才”,精炼而优雅,与译文二的“俗话”形成鲜明对比。)

原文:“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 use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 is affectation;to make judge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omour of a scholar.”

译文一:“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译文二:“求知太慢会驰惰,为装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书本条条办事会变成偏执的书呆子。”(译文一中的文言虚词“则”、“乃”和文言动词“惰”、“矫”的使用体现、反映出了原作的“古风”,而在译文二所用的大白话中,原文这一最明显的特征却是丧失殆尽,无迹可寻了。)

其次,在王译当中,培根喜用三句排比的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传递,而何译的处理却是显得稍逊一筹,如:

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译文一:“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沿用原文排比句式,凝练,有气势。)

译文二:“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较啰嗦,气势减弱,且两个“作为”,一个“增长”比起原来的平行排比结构稍稍失色。)

3 结束语

对原作风格的传达在翻译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翻译出原文学作品的神韵是译者追求的理想目标。关键在于是否能在转换不同语言符号的同时,再现原文所蕴涵的各种风格价值。翻译培根的《Of Studies》这篇散文需要注意的是该用何种语体。根据该文章的古雅的风格,译文行文用字则不宜太白、太通俗。散文作为一种文体,需要有自己的风格,给读者以美感,才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值得学习和借鉴。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翻译不同时代和不同风格的文章,如何利用译文语言的资源传达、移植原作品的神韵,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培根散文 篇3

【摘要】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然而,现今有关王译、水译培根散文的研究多为描述性的译本介绍,兼及从词汇、句法、修辞角度对译文概括性的评价,而对译文风格全貌着墨不多,或有零散,粗略的论述。此外,对两译本的对比研究甚少,译文风格对比则鲜有研究,而译文风格对比研究则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直观地揭示两译文的风格,并通过译本风格结构性的阐述展示译本在风格方面的区别。

【关键词】《培根散文集》 王佐良译文 水天同译文

一、引言

《培根散文集》是第一部英语论说散文集,以其厚重的哲思和古雅的风格,备受世人推崇。在《培根散文集》译介史上,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佐良先生和水天同先生都曾不遗余力地翻译过这本散文名著,两译本风格迥异。本文试图运用翻译风格论对比研究两译本中风格的具体表现,通过对两译本中风格的形式标记(包括语音、语域、词语、句法、章法,修辞)及风格的非形式标记(包括作品的表现法,作品的思想,情感等)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能对散文翻译批评及散文翻译实践提供依据及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风格与翻译

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William Wiegend认为“风格”一词起源于希腊,意为“雕刻刀”。《辞海》中认为,风格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养、个性气质的不同,作家、艺术家们在处理题材、熔铸主题、驾驭体裁、描绘形象、运用表现手法和语言等艺术手段方面都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个人风格”。刘宓庆在其著作《新编当代翻译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翻译风格论,他认为风格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行文气质,而是可以见诸于“行”,表现为风格的符号体系。这种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被译者认识的风格标记。即是说,原作风格是一个标记体系,是可以认识的,认识风格的手段是掌握风格标记体系。译者只有对原文进行结构分析并与非形式标记模糊集合的审美活动相结合,文章的风格才能显现,从而是风格意义成为可知。刘宓庆认为,风格标记体系为分为着眼于音、形变异的“形式标记”和着眼于审美效果的“非形式标记”。

三、形式标记层面的风格对比

形式标记分析是对音系标记、词语标记、句法标记、章法标记以及修辞标记等属性标记的分析。

1.音系标记层面的对比。声音与语言紧密相关,一部作品中的音系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作品的风格。王佐良译本和水天同译文的风格区别首先体现在节奏—这一音系标记层面。以下举例说明:

(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王佐良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水天同译文:读书为学底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

在翻译原句并列重复的主谓结构时,王佐良选择了三个重复的“足以”作为音系标记,形成叠浪动势,节奏明快,再现了原文的韵律美。水天同译文中则运用了一个简单的主-谓-补的结构,相较于王佐良的译文,缺乏节奏上的美感。

2.词语标记层面的对比。四字结构是汉语中颇具特色的表达方式,能够用紧凑的结构表达丰富的内涵。

(1)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 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 nor to find talk and discourse; nor to weigh and consider.

王佐良译文:读书时不可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水天同译文:要为了辩驳而读书,也不要为了信仰与盲从;也不要为了言谈与议论,要以能权衡轻重、审查事理为目的。对比王佐良译文和水天同译文,可以看出前者运用四字结构,译文紧凑优美,后者选择并列的名词短语,稍显松散。

3.修辞层面的对比。修辞的运用可以为文章的风格增光添彩,在文学作品中尤甚。以下统计了《培根散文集》中“of Studies”一文的两个译本中并列排比结构的运用情。 译文排比句的数量总句数排比句的比率

王佐良141782.4%

水天同111861.1%

通过对比发现,王佐良译文较多的运用排比结构,译文更为紧凑有力。

四、非形式标记层面的风格对比

非形式标记分析是对非稳态结构的分析,即作品表现法、作品内在素质、情感等层面。风格虽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素质,但确实有所谓神韵、风骨、气势、情调等等“非形式因素”,我们称之为风格的非形式符号。这些符号虽然是“非形式的”,但却承载着重要的风格意义。以下我们从非形式标记层面对两译文展开对比分析。

情感层面的对比。在散文创作中,情感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在翻译这一再创作的过程中,情感的再现对翻译的风格影响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培根散文集》是第一部英语论说散文集,以其厚重的哲思和古雅的风格备受世人推崇。

…which may make the metal work the better,but it embaseth it.(Bacon 3)

王佐良译文:……用时纵然方便,其值大贬矣。

水天同译文:……也许可以使那金银用起来方便一点,但是把它们的品质却弄贱了。

在这个例句的翻译中,王佐良补充“大”这一程度副词加强了原文的情感色彩,相较之下,水天同译文在情感传递上稍显平淡。

五、结语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王佐良译文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叠浪动势”形成的明快节奏,四字格行程紧凑的句式,丰富的修辞以及综合运用平行、对称等结构的立体章法。其次,王佐良译文非形式标记层面的风格主要体现为运用词性变化,骈散句交替的表现法;格言式、警句式句型较多,情感表达浓厚,通过补充等程度副词再现了原文厚重的哲思和古雅的风格。而水天同译文形式标记层面的风格体现在相对徐缓的节奏,平易的词汇,较为松散的句型和单一的行文章法,重在传达培根散文的思想内容,用语较朴素,结构较松散,情感较平淡,在译作风格方面稍欠于王佐良译作。

参考文献:

[1]Bacon,Francis.Essays.Shanghai: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10.

[2]Buffon, Geroges Louis.Discours sur le Style.Hull:University of Hull,1978.

[3]Tytler, Alexander Fraser.Essays On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4]Wilfred, Funk.Word Origin and Their Romantic Stories.New York: Bell Publishing Co.Limited, 1978.

[5]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6]水天同.培根论说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7]王佐良.王佐良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培根论人生和培根随笔的区别 篇4

前者是他在世时发行的,就一个版本(翻译可能不同);后者是后人编的,可能是几本书的汇总也可能加进去遗作散篇。

因为培根写的论说文实在太多了,如果你要买的是随笔全集(不知道是谁编的),应该就会包括人生论里的文章。如果是随笔选编,可能有点交集吧,按编者喜好了。

李培根演讲 篇5

(2010-06-25 12:10:56)

在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16分钟的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 以下就是根叔演讲稿的全文:亲爱的2010届毕业生同学们:

你们好!

首先,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同学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这几年里,你们一定有很多珍贵的记忆!

你们真幸运,国家的盛世如此集中相伴在你们大学的记忆中。08奥运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金牌数的第一,不仅是开幕式的华丽,更是中华文化的魅力和民族向心力的显示;六十年大庆留下的记忆,不仅是领袖的挥手,不仅是自主研制的先进武器,不仅是女兵的微笑,不仅是队伍的威武整齐,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旗帜的威力;世博会留下的记忆,不仅是世博之夜水火相容的神奇,不仅是中国馆的宏伟,不仅是异国场馆的浪漫,更是中华的崛起,世界的惊异;你们一定记得某国总统的傲慢与无礼,你们也让他记忆了你们的不屑与蔑视;同学们,伴随着你们大学记忆的一定还有什锦八宝饭;还有一个G2的新词,它将永远成为世界新的记忆。

近几年,国家频发的灾难一定给你们留下深刻的记忆。汶川的颤抖,没能抖落中国人民的坚强与刚毅;玉树的摇动,没能撼动汉藏人民的齐心与合力。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悲的哭泣,更是大爱的洗礼;西南的干旱或许使你们一样感受渴与饥,留给你们记忆的,不仅是大地的喘息,更是自然需要和谐、发展需要科学的道理。

在华中大的这几年,你们会留下一生中特殊的记忆。你一定记得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你或许记得“考前突击而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考场时的悲壮”,你也会记得取得好成绩时的欣喜;你或许记得这所并无悠久历史的学校不断追求卓越的故事;你或许记得裘法祖院士所代表的同济传奇以及大师离去时同济校园中弥漫的悲痛与凝重气息;你或许记得人文素质讲堂的拥挤,也记得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一定记得骑车登上“绝望坡”的喘息与快意;你也许记得青年园中令你陶醉的发香和桂香,眼睛湖畔令你流连忘返的圣洁或妖娆;你或许“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也一定记得那初吻时的如醉如痴。可是,你是否还记得强磁场和光电国家实验室的建立?是否记得创新研究院和启明学院的耸起?是否记得为你们领航的党旗?是否记得人文讲坛上精神矍铄的先生叔子?是否记得倾听你们诉说的在线的“张妈妈”?是否记得告诉你们捡起路上树枝的刘玉老师?是否记得应立新老师为你们修改过的简历,但愿它能成为你们进入职场的最初记忆。同学们,华中大校园里,太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请相信以后你们或许会改变今天的某些记忆。瑜园的梧桐,年年飞絮成“雨”,今天或许让你觉得如淫雨霏霏,使你心情烦躁、郁闷。日后,你会觉得如果没有梧桐之“雨”,瑜园将缺少滋润,若没有梧桐的遮盖,华中大似乎缺少前辈的庇荫,更少了历史的沉积。你们一定还记得,学校的排名下降使你们生气,未来或许你会觉得“不为排名所累”更体现华中大的自信与定力。

我知道,你们还有一些特别的记忆。你们一定记住了“俯卧撑”、“躲猫猫”、“喝开水”,从热闹和愚蠢中,你们记忆了正义;你们记住了“打酱油”和“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从麻木

和好笑中,你们记忆了责任和良知;你们一定记住了姐的狂放,哥的犀利。未来有一天,或许当年的记忆会让你们问自己,曾经是姐的娱乐,还是哥的寂寞?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年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我记得你们为烈士寻亲千里,记得你们在公德长征路上的经历;我记得你们在各种社团的骄人成绩;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记得你们为中国的“常青藤”学校中无华中大一席而灰心丧气;我记得某些同学为“学位门”、为光谷同济医院的选址而愤激;我记得你们刚刚对我的呼喊:“根叔,你为我们做成了什么?”——是啊,我也得时时拷问自己的良心,到底为你们做了什么?还能为华中大学子做什么?

我记得,你们都是小青年。我记得“吉丫头”,那么平凡,却格外美丽;我记得你们中间的胡政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创造了本科生参与研究的奇迹;我记得“校歌男”,记得“选修课王子”,同样是可爱的孩子。我记得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频临退学的学生与我聊天时目光中透出的茫然与无助,他们还是华中大的孩子,他们更成为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我记得你们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记得你们为抢占座位而付出的艰辛;记得你们在寒冷的冬天手脚冰凉,记得你们在炎热的夏季彻夜难眠;记得食堂常常让你们生气,我当然更记得自己说过的话:“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也记得你们对此言并不满意;但愿华中大尤其要有关于校园丑陋的记忆。只要我们共同记忆那些丑陋,总有一天,我们能将丑陋转化成美丽。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即将背上你们的行李,甚至远离。请记住,最好不要再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送行。“面对岁月的侵蚀,你们的烦恼可能会越来越多,考虑的问题也可能会越来越现实,角色的转换可能会让你们感觉到有些措手不及。”也许你会选择“胶囊公寓”,或者不得不蜗居,成为蚁族之一员。没关系,成功更容易光顾磨难和艰辛,正如只有经过泥泞的道路才会留下脚印。请记住,未来你们大概不再有批评上级的随意,同事之间大概也不会有如同学之间简单的关系;请记住,别太多地抱怨,成功永远不属于整天抱怨的人,抱怨也无济于事;请记住,别沉迷于世界的虚拟,还得回到社会的现实;请记住,“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是华中大的精神风貌,也许是你们未来成功的真谛;请记住,华中大,你的母校。“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多么朴实精辟!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如果问你们关于一个字的记忆,那一定是“被”。我知道,你们不喜欢“被就业”、“被坚强”,那就挺直你们的脊梁,挺起你们的胸膛,自己去就业,坚强而勇敢地到社会中去闯荡。

亲爱的同学们,也许你们难以有那么多的记忆,也许你们很快就会忘记根叔的唠叨与琐细。尽管你们不喜欢“被”,根叔还是想强加给你们一个“被”:你们的未来 “被”华中大记忆!牵挂--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09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2009-07-15 09:58:09 阅读10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前记:诸多高校论坛流传的一篇题为《牵挂》的文章,是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在今年该校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稿。这篇演讲稿字数只有2000出头,在李培根院士不到15分钟的讲话过程中,学生们共送给他19次掌声。学生们也在网上评价“有情之人才能做出如此惜惜之文”、“感动得流泪了”„„

亲爱的09届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好!

四年前,我迎来了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今天,在你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即将踏上新的征途的前夕,我想对你们说两个字,那就是“牵挂”。

今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困难的一年。世界的金融危机也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形势,乃至就业形势。同学们,你们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工作?我们牵挂着。

你们中的一部分人,即将踏入工作的社会,那可是没有在学校那么简单和单纯。你既需

要充分地展示自己,又不能过分地表现自己;你既需要尊重领导和前辈,又不必刻意去逢迎;你既需要有理想和目标,又不能刻意追求、过于功利;你既需要与同事竞争,更需要与他们协同。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大道上,在大城市,在名单位。大道上有千军万马,当你意气风发、策马奔驰的时候,可要当心,那里非常拥挤,脚下甚至还有石头。亲爱的同学,竞争的路上,千万别摔到,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一条小道上,在乡村,在城镇,甚至在西部。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样通向理想的远方。小道旁时而风景可人,或许有溪流奏响,或许有百鸟鸣唱,还有万紫千红竞芬芳。小路上时而泥泞,时而杂草丛生,甚至蛇蝎横行。当风景迷人时,不要太迷恋;当小路难行时,千万别退缩。纵使山穷水尽之际,只要坚持,相信会有柳暗花明之时。亲爱的同学,你有思想准备吗?我们牵挂着。

也许你将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为学术,为创业。那是一条攀登之路。你不仅需要优化方向,选择好路径,而且你要看清脚下的每一步。攀登悬崖峭壁时,可不能有一步的闪失。一步不慎,多年的心血,可能功亏一篑。亲爱的同学,你可有思想准备?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 也许此刻你豪情满怀,踌躇满志。你希望未来挥毫于江河,画笔于大山。的确中华崛起的蓝图在期待着你,你可以留下激扬之文字,你还可以指点江山。然而,你也要常常低下头,脚踏实地。同学,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也许你此刻正感到迷茫,不知路在何方。大学的几年,你或许后悔那糟糕的成绩,甚至痛心没有拿到那一纸文凭。同学啊,你不用灰心,不能消沉。路,其实就在脚下。人生的路是数不清的,通向成功的路也有千万条。低下头,从脚下最不起眼的路起步,昂起头,仰望天空,太阳、月亮和星星对你和他人一样明亮。同学啊,你未来的人生依然充满希望。你意识到了吗?我们牵挂着。

亲爱的同学,其实,牵挂你的人还有很多。你含辛茹苦的父母永远会牵挂着你,他们牵挂着你的一切。你的老师,包括中小学老师,会牵挂着你;你的同学将牵挂着你。同学,能否不吝啬你的牵挂?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父母、亲人,他们为你付出太多。城里节奏太快,中年的他们似乎显得更加疲惫;在田野里劳作的父母,他们的背也可能开始驼了,甚至他们可能还在盘算,什么时候才能还清为你求学所欠的外债。不时给他们一个电话,常回家看看。看看他们的生活,惦着他们的健康。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尊敬的老师,给予你尊敬的辅导员。你的成长中,他们也倾注了心血。他们曾经对你的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成为你牵挂的理由。你只需要偶尔在网上,在电话里,一个简单的问候足矣。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的同学。同学中有你要好的朋友。同学之间的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因为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也许某一个同学与你有过争吵,但是那也没有本质的怨仇,一笑便泯灭。同学中可能还有你的初恋,即使未能终成眷属,初恋也是不能忘怀的,因为那是纯洁的。同窗的友情,可笑的争吵,难忘的初恋,都可以成为牵挂的理由。请把照片留着,把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留着。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把牵挂给予你未来的同事和朋友。多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关心、帮助别人,你将有更多的朋友,也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素不相识的人。5.12地震中伤残的人们怎样了? 地震后幸存的人们生活和心理状况如何?那些从事城市建设的民工们怎样挣扎在贫困线上,还有那些在贫穷乡村的中老年农民们如何绝望地守着那几分贫瘠的土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就是这种牵挂的理由。同学,你会牵挂着吗?

亲爱的同学,请不要吝啬你的牵挂。留一些牵挂给你的母校。在这里,你毕竟度过了人生成长的最重要的岁月。在这里,你学到了知识,得到了能力培养与锻炼。你会牵挂吗?若干年后,你的学科是否已经一流,母校是否已经国际知名?你会牵挂吗?也许在母校你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对于你的成长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你会牵挂吗?你在校期间,学校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事情令你不快甚至愤怒,但那只是培根的不力,却不是母校的丑陋。你会牵挂吗?喻园夏日的荷塘是否还是阵阵清香?秋日月下的瑜园中是否依然浮动着桂香?同济校区里裘法祖之树一定更加茁壮,你和恋人常坐的石凳是否还是老模样?当你牵挂时,常到网上看看,偶尔回母校走走。

亲爱的同学,我牵挂着,你牵挂着,他也牵挂着。让我们彼此牵挂着,让牵挂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

?

培根随笔 篇6

Preview of the class 《培根随笔 》精讲

关于《培根随笔 》的考点 《培根随笔》中的名言警句 Skyfall(Adele)

《培根随笔》精讲

作者: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

1985年被美国《生活》杂志评选为“人类有史以来的20种最佳书”之一 知识就是力量,经验就是知识。——《培根论人生》

培根的故事

伊丽莎白一世

詹姆斯一世

《培根随笔 》精讲

第一篇 论真理 第二篇 论死亡

第三篇 论宗教之统一 第四篇 论复仇 第五篇 论厄运

第六篇 论伪装与掩饰 第七篇 论父母与子女 第八篇 论结婚与独身 第九篇 论嫉妒 第十篇 论爱情 第十一篇 论高位 第十二篇 说胆大 第十三篇 论善与性善 第十四篇 论贵族

第十五篇 论叛乱与骚动 第十六篇 论无神论 第十七篇 论迷信 第十八篇 论远游 第十九篇 论帝王

第二十篇 论进言与纳谏 第二十一篇 论时机 第二十二篇 论狡诈

第二十三篇 论利已之聪明 第二十四篇 论革新 第二十五篇 论求速 第二十六篇 论貌似聪明 第二十七篇 论友谊 第二十八篇 谈消费

第二十九篇 论国家之真正强盛第三十篇 论养生之道 第三十一篇 论疑心 第三十二篇 论辞令 第三十三篇 论殖民地 第三十四篇 论财富 第三十五篇 论预言 第三十六篇 论野心

第三十七篇 论假面剧和比武会第三十八篇 论人之本性 第三十九篇 论习惯和教育 第四十篇 论幸运

第四十一篇 论有息借贷 第四十二篇 论青年与老年 第四十三篇 论美

第四十四篇 论残疾 第四十五篇 论建房 第四十六篇 论园林 第四十七篇 论洽谈

第四十八篇 论门客与朋友 第四十九篇 论求情说项 第五十篇 论读书 第五十一篇 论党派

第五十二篇 论礼节与仪容 第五十三篇 论赞誉 第五十四篇 论虚荣

第五十五篇 论荣誉和名声 第五十六篇 论法官的职责 第五十七篇 论愤怒

第五十八篇 论世事之变迁 第五十九篇 论谣言(残篇)

《培根随笔之论友谊 》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说这话的人若要在寥寥数语之中,能把真理和邪说放在一处,那就很难了。因为,若说一个人心里有了一种天生的,隐秘的,对社会的憎恨嫌弃,则那个人不免带点野兽的性质,这是极其真实的;然而要说这样的一个人居然有任何神灵的性质,则是极不真实的。只有一点可为例外,那就是当这种憎恨社会的心理不是出于对孤独的爱好而是出于一种想把自己退出社会以求更崇高的生活的心理的时候;„„但是一般人并不大明白何为孤独以及孤独的范围。因为在没有“仁爱”的地方,一群的人众并不能算做一个团体,许多的面目也仅仅是一列图画;而交谈则不过是铙钹丁令作声而已。这种情形有句拉丁成语略能形容之:“一座大城市就是一片大荒野”;因为在一座大城市里朋友们是散居各处的,所以就其大概而言,不像在小一点的城镇里,有那样的交情。但是我们不妨更进一步并且很真实地断言说,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的。

友谊的主要效用之一就在使人心中的愤懑抑郁之气得以宣泄弛放,这些不平之气是各种的情感都可以引起的。闭塞之症于人的身体最为凶险,这是我们知道的;在人的精神方面亦复如此;你可以服撒尔沙以通肝,服钢以通脾;服硫华以通肺;服海狸胶以通脑;然而除了一个真心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对一个真心的朋友你可以传达你的忧愁、欢悦、恐惧、希望、疑忌、谏诤,以及任何压在你心上的事情,有如一种教堂以外的忏悔一样。

„„

友谊底第二种功用就在它能卫养并支配理智,有如第一种功用之卫养并支配感情一样。因为友谊在感情方面使人出于烈风暴雨而入于光天化日,而在理智方面又能使人从黑暗和乱想入于白昼也。这不仅指一个人从朋友处得来的忠谏而言;即在得到这个之前,任何心中思虑过多的人,若能与旁人通言并讨论,则他底心智与理解力将变为清朗而有别;他的思想底动作将更为灵活;其排列将更有秩序;他可以看出来把这些思想变成言语的时候它们是什么模样;他终于变得比以往的他聪明,而要达到这种情形,一小时的谈话比一天的沉思为效更巨——这些都是没有疑义的。

塞密斯陶克立斯对波斯王的话说得极是。他说:“言语有如张挂展览的花毡,其中的图形都是显明的;而思想则有如卷折起来的花毡”。友谊的这第二种功用(就是启发理智),也不限于那些能进忠言的朋友(他们当然是最好的朋友了),即令没有这样的朋友,一个人也能借言谈的力量自己增长知识,把自己的思想使之明白表现,并且把自己的机智磨厉得更为锋利,如磨刃于石,刃锐而石固不能割也。简言之,一个人,与其使他的思想窒息而灭,毋宁向雕像或图画倾诉一切之为愈也。

„„

关于《培根随笔》的考点 1.《培根随笔》为()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所著。

2.本书分为:()()()等多篇随笔。

20.请介绍一下《培根随笔》主要艺术特点以及成就。

或者请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籍并说明理由。

《培根随笔》中的名言警句

“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 《论友谊》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论求知》

更多名言警句请下载本讲讲义!

Skyfall Adele

下节预告:

《格列佛游记》:

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剌

《培根笔记》名言警句摘录

From王帆老师

人生:

 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

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

 炫耀于外表的才干陡然令人赞羡,而深藏未露的才干则能带来幸运。

 美貌倘若生于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身上,当然是很光彩的;品行不端的人在它面前,便要自惭形秽,远自遁避了。 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 青年人比较适合发明,而不适合判断;适合执行,而不适合磋商;适合新的计划,而不适合固定的职业。

 金钱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碍;因财富之于品德,正如军队与辎重一样,没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 如果问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则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

 幸运的时机好比市场上的交易,只要你稍有延误,它就将掉价了。

 状貌之美胜于颜色之美,而适宜并优雅的行为之美又胜于状貌之美。美中之最上者

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 历史使人贤明,诗造成气质高雅的人,数学使人高尚,自然哲学使人深沉,道德使人稳重,而伦理学和修辞学则使人善于争论。

 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 当命运微笑时,我也笑着在想,她很快又要蹙眉了。

 友谊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秘以友谊对于人世间生,真像炼金术所要找的那种点金石。它能使黄金加倍,又能使黑铁成金。

 严厉生畏,但是粗暴生恨,即使公事上的谴责,也应当庄重而不应当侮辱嘲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 誓言是否有效,必须视发誓的目的而定;不是任何的目的都可以使誓言发生力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论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在富人的想象里,财富是一座坚强的堡垒。

 人生如同道路。最近的快捷方式通常是最坏的路。

 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噩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 如果你考虑两遍以后再说,那你说得一定比原来好一倍。 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无拘无束。

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惊叹。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即使勉强施压抑,只会使它在压力消除后更加猛烈。只有长期养成的习惯才能多少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

真理:

 与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 人们说得好,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 要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更要依赖真理,这是人性中的最高品德。 从错误中比从混乱中易于发现真理。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 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像萌芽一般,在一个真理之下又生一个疑问,真理疑问互为滋养。

事业:

 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

 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看时机,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 最好的办法是把青年的特点与老年的特点在事业上结合起来。从现在的角度说,青年可以从老年身上学到他们所不具有的优点,而从社会的影响角度来说,有经验的老人执事令人放心,而年轻人的干劲则鼓舞人心,如果说,老年人的经验是可贵的,那么青年人的纯真是崇高的。

修养:

 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 只有美貌而缺乏修养的人是不值得赞美的。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抑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难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科学: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科学的真正的与合理的目的在于造福于人类生活,用新的发明和财富丰富人类生活。 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 一次不公平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尤烈,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平的审判则败坏了水的源头。

 使人们宁愿相信谬误,而不愿热爱真理的原因,不仅由于探索真理是艰苦的,而且是由于谬误更能迎合人类某些恶劣的天性。

道德:

 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 由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

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行。青年:

 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友情:

 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 只要你想想一个人一生中有多少事务是不能仅靠自己去做的,就可以知道友谊有多少益处了。

.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向知心挚友的一度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使人致病。俗语说:人总是乐于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而友人的逆耳忠言却可以治疗这个毛病。朋友之间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忠告:一是关于品行的,二是关于事业的。

.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我们还可以用这个意义来论孤独说,凡是天性不配交友的人其性情可说是来自禽兽而不是来自人类。

 世上友谊本罕见,平等友情更难求。

 没有可倾心相谈的知交的人们,是个吃自己和自己心的食人鬼。

 只有对朋友,你才可以尽情倾诉你的忧愁与欢乐,恐惧与希望,猜疑与欢慰。 友谊使欢乐倍增,悲痛锐减。智慧:

 在开端起始时善用时机,再没有比这种智慧更大的了。

 一个人从另一个人的诤言中所得来的光明,比从他自己的理解力、判断力所得出的光明更是干净纯粹。

 爱情和智慧,二者不可兼得。

 谚语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和精神。

 会先把前额的头发给你捉而你不捉之后,就要把秃头给你捉了;或者至少它先把瓶子的把儿给你拿,如果你不拿,它就要把瓶子滚圆的身子给你,而那是很难捉住的。 凡过于把幸运之事归功于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的人多半结局是不幸的。 读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时间:

 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

 时间是不可占有的共有财产,随着时间的推移,真理会愈益显露。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思想:

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任何其它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

 人们大半是依据他的意向而思想,依据他的学问与见识而谈话,而其行为却是依据他们的习惯。

成功:

 残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为他们有缺陷,使人乐于宽忍他们的成功。也常使潜在的对手忽视了他们的竞争和挑战。

 真正迅速的人,并非事情仅仅做得快,而是做得成功而有效的人。失败:

 实践中的失败主要由于不知道原因而发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两种企望:对知识和力量的企望真正相和在一起了。

教育:

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就应当努力求得好的习惯。习惯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习惯,这是一定的,这个我们叫做教育。教育其实是一种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工作:

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学习:

 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 天赋如同自然花木,要用学习来修剪。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爱情:

论学文化·“培根” 篇7

“培根”实际上是教师的使命。一项知识, 一种德性, 如果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扎了根, 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它自己在孩子们心灵中的成长。也就是说, 知识或德性成为悟, 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今天的问题是不重视培根。我们常常用宣布的办法把知识交给学生。它的要害就是忽视“培根”。犹如一个献花者, 给孩子们送上一束足够大的鲜花 (我们称之为“知识点”的东西) , 它们条理分明, 内容丰富, 色彩艳丽, 但是一个致命的弱点是———没有根。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在所有的教学中, 什么都注意到了, 就是没有注意到根。灿烂的但没有根的花, 没有几天, 就都枯萎了。

促使根长出来的过程, 我们客家话叫做“诱 (读lou) 根”。比如说, 我们学习“因式分解”, 总是告诉学生, 从乘积式到多项式是乘法, 而从多项式到乘积式是因式分解。学生即使记住了后面的许多具体的因式分解方法, 也还是会困惑。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有这一大堆方法?这同我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联系?只有他把握了这些, 他才是一个自觉的人, 主动的人。教师的使命, 不在于送花, 而在于“诱根”。其实, 打通自觉, 培根, 并不难。比如说, 在上面的例子中, 只要问一个问题:怎样化简6/2, ab/b, (a2+2a) /a, 就足以诱根了。所以, 培根的问题首先是有没有这样的意识, 同时要知道根在何处。在人的知识体系中, 我们往往看不到“根”的重要性。更大的问题在于根本不相信孩子们的悟性, 不相信他们只要形成了最初的“根”, 就可以往前走, 把握知识的开阔地, 包括我们精心设计的, 自以为覆盖了一切的众多“知识点”。这里, 我介绍大家读读下面广州市旅游职业中学的一位老师的体会, 大家注意他的教学路线是如何转向培根的:

数学老师梁志峰在“三角函数的概念”一课中, 计划讲解三角函数的概念。他打算按传统的教法, 即复习初中学过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中的4个三角函数值, 然后建立直角坐标系, 进而引入三角函数概念。

可是当他迈进课室时, 耳边响起郭思乐教授常说的“要站在太阳下面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她低, 我们就要站得比她更低”, 于是改变了主意, 话锋一转, 问同学们一些看上去无关的问题:“你认为直角三角形要怎么摆放才算美?”立即有了回应, 同学们争先发言, 回答五花八门。接着, 梁老师提出以直角坐标系的方式来标示, 让好几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摆放。然而, 多数同学都将之定在第一象限。于是, 梁老师问:“可以建立在其他象限吗?”大家议论开来了, 接二连三地摆出多种情况……显然, 大家开始注意到:当角的概念引申到其他象限时, 以前所学定义已经不适用了。于是, 大家的关注点转入新的三角函数概念……此后课堂上的小组演练结果表明, 通常领悟较慢的同学都接受了这个概念。

为了让同学理解这个“很简单的”概念, 足足花费了20分钟, 值得吗?课后有听课者对梁老师说, 1分钟就可讲清楚, 何需耗费这20分钟呢?

生本观认为, 学习的核心是“领悟”。领悟, 是学习最重要的过程, 也是最重要的结果。是的, 1分钟可以讲清楚, 然而, 也许能掌握的只有认真聆听了的部分同学, 但那是“教”给的而不是“学”来的东西, 不一定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从人的知识结构上看, 能供学生终身享有的, 是学习者自己在探索中感悟到, 并与其已有知识基础和谐建构在一起的那些东西。更何况, 20分钟里面, 全班四五十名同学几乎人人都专注地参与其中。 (以上引自《现代教育论丛》杂志2007年第9期, 李灿佳等的文章《开拓进取, 托起明天的太阳》) 。

总之, 教师不应仅仅送无根的花, 哪怕它十分鲜艳, 而应帮助学习者把德性和智慧之花的根长在心灵里和生活中。花儿首先要有根, 要扎根, 其次才是长大根, 再后来才是长枝长叶开花。其实, 我们多年来的知识点思维, 就是典型的无根花。我们不否定知识点, 而是认为对教师来说, 还有比知识点更有意义的东西。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知识在人身上的发生。万物初生, 其形多丑, 但它质朴无华, 自然简约, 异香满室, 背后隐隐约约反射出祥光。所以鲁迅先生说, 于无声处听惊雷。白居易说, 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的, 我们所讲无非是像我们平常早就引用的第斯多惠的名言:“差的教师奉送真理, 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那么, 我们想讲的新意思在哪里呢?就在于强调培根之后, 我们大体上就不用管他们了 (这里是强调, 管还是要管的, 以少为好) 。而培根又简单得很。这样, 我们要做的事情大大简化, 而学生可做的事情则大大扩充了。

所以培根是我们进行生本教育的关键。简单地培根, 又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基本的学习权力的关键, 是教育或教学给予每个孩子的基本待遇。不给予培根, 就是教育或教学的基本的失算, 也是整个学习被动的直接原因。培根必须教给孩子们自己做, 这又是关键的关键。

当我们强调培根, 而且强调把培根工作交还给学生做时, 正如上述课例反映的, 一个固执的声音会响起:把所谓培根的部分由我们来教, 不是更方便吗?!这就牵涉到基础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了。基础教育, 不仅仅学文, 而且要学文化。学文化在此的含义是, 让人学会“化”, 把质朴的东西, 原生态的东西, 变为文的东西, 把具体变为抽象, 从而发展人的文化意识和能力。所以, 我们必须认识人类使用的符号对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对于儿童, 思想是可以产生的。问题是思想的深入和交流不能缺少符号。故事说, 不识字的六祖还在厨房当值时, 说出“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来回答五祖“身是菩提树, 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的诗偈。有语无文, 他还是要请识字的张别驾给他代书了送去。可见符号 (字汇) 是必须有的, 问题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学习者, 他在学习中主要要进行的是符号实践, 而不应是符号的研究。例如, 语文课做的, 应是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而其中心是大量阅读的实践。只有在大量接触原生态的文字材料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真正产生无穷无尽的悟, 自然地、积极地使所有的外部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 从中提升自己的认识能力。这就是我的文章《课程本体:从符号研究回归符号实践》 (《教育研究》杂志2003年第7期) 的大意。

当年刚刚解放进城的工农干部学文化, 指的就是学文, 而基础教育的学生, 应当尽可能让他们从原生态出发经历文化过程来获得文化能力, 也就是说,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文化人格。为此, 历史课, 我们要让他们亲面相对来说是原生态的历史事实, 而不是人对历史的加工;生物课, 亲面原生态的生物, 而不是人对生物知识的加工;等等。可是, 我们的课程与教材的设计者, 尤其在为改革而改革的氛围中, 往往喜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置入课程和教材。于是, 出现了以“语文学”代替语文, “英语学”取代英语, “历史学”取代历史的种种现象。如历史取消编年史, 而代之以人类文明史之类的历史学研究结果;生物课, 离开了种种具体的生物, 而一头扎进生命现象之类的人为的高幂次的概括中。这种改变, 不惟离开或扭曲了学科的要义, 同时也背离了教育的“学文化”的宗旨。这些做法, 都使学生失去了主动性, 难以使学生自己漫游在原生态的事实的海洋里, 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文化能力, 同时把知识之根扎到自己的心灵里。回到原生态, 借以培根, 使学习之窗向每个孩子敞开, 这就是我们的改革要做的事情, 而不是相反。

乳酪培根小饭团 篇8

白米饭100克,培根20克,欧芹1茶匙(5克),

即食乳酪粉1汤匙(15克),盐1/2茶匙(3克),

白胡椒粉1/4茶匙(1克),海苔1片

做法

1.平底不粘锅中不放油,将培根切碎放入锅中,用中小火不停煸炒直到培根变色出油,这时加入欧芹,翻炒均匀。

2.将米饭盛入大碗中搅散,加入乳酪和白胡椒粉拌匀。

3.将米饭放入可爱的模具中,然后再填入炒好的培根碎,再覆盖一层米饭,最后,用模具将饭团压实,将成形的饭团从模具中扣出。

4.把紫菜放入压表情的模具中,制作出想要在饭团上摆放的表情。

5.给饭团装饰上各种相应的表情,带上匹配的装饰品即可。

超级啰嗦

培根放入锅中煎炒时不需要放油,以免在煎炒的过程中培根自己出油,会使得饭团中的油脂过多。

即食奶酪一般在大型超市的奶制品冷藏专柜有售,有块状、片状、粉状等多种样式,可根据孩子的口味自由选择。

饭团使用的米饭需要刚刚蒸好,稍微冷却后的米饭,在蒸饭时可以在水中滴一两滴植物油,这样蒸出的米饭有更香更有光泽。

饭团的模具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使用,没有模具的也可以直接用手捏成不同的形状。比如桃心,小圆球,米老鼠等。

上一篇:拍摄方案一下一篇: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感想20